第一篇:自然法则吸引定律读后感01
《自然法则:吸引定律》观后感
周六下午观看了记录片电影《The Secret》,中文名称是:《自然法则:吸引定律,心想事成的秘密》片断,它是由一本心灵励志书改篇而来的,就如片名所写的那样,秘密,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呢?在影片中,你可以看到,洞悉这个秘密的人都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现身说法告诉你:幸福、快乐、健康、金钱、人际关系,这个秘密都能给你!看完影片后,给我的感触很多,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一次洗礼,也让我们重新来认识我们自己。
观看这部影片,最大的感觉就是,不断的有一些成功的人士给我们分享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思想,他们的见解。让我们从他们身上学到一些东西,他们都是要告诉我们他们自己是如何看特这个秘密的,而且又是如何去做的。在我看来,他们都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在心态上,一直保持着积极健康的心态,看特任何问题都是积极的,正面的,而且对自己还设定了目标,了解这个秘密,就没有做不到的事;不论你是谁,你想要什么,这个秘密都能给你,只要你想,都能实现!正如同影片所讲的吸引力定律,摒弃不好的念头,消极的人生态度,他告诉我们,不要说我不想要什么,而是要说我想什么,非常听肯定,并且还要把想法说出来,写下来,甚至是画出来,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期望发生的事情上去。
在影片中多次对我说到feel good,感觉良好。我的理解就是要学会相信自己,想信自己的心,我们做任何事,我们的心会引导着我们自己,因为那些都是我们自己所能要去感觉的,感觉良好,就行,正如影片中所讲的那样,“只要你开始对你已经拥有的东西有不一样的感觉,你就会开始吸引更多更好的东西,更多值得你感激的东西。”同样,我也不禁问难,在现在的生活中,我又有多少能够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觉良好呢?很多时候对自己做的事不够肯定,不够自信,因此在以后,这些都是应该抛弃的,想信自己的心,我们会做得更好的。也许我们都知道了这个秘密,目标,相信,接受;那么我们又将如何去运用呢,这就要看我们相信我们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其实秘密很简单,这个秘密就存在于我们心中,因此从现在开始,让我们相信我们自己的心,期望着我们自己美好的未来吧?
第二篇:关于罗马自然法
关于罗马自然法,万民法,习惯法,公民法和<<十二铜表法>> 求自然法,万民法,习惯法,公民法的主要内容,对贵族阶级的影响,和<<十二铜表法>>的意义 满意答案
心上人 5级 2010-04-10 什么是罗马法呢?正如罗马城不是一天造起来的一样,罗马法也不是一夜之间骤成的。它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它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演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公元前8世纪中期,罗马城建立。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建立,贵族垄断着政治经济大权,平民却缺地或少地。好,现在请大家看一个案例,由此开始接触罗马早期的法律:
“罗莫洛是一个仁慈、善良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生前立遗嘱,希望把他一半的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但罗莫落死后,他的家人却不履行罗莫洛的遗嘱,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因此告上了法庭,请同学们想一想,法官会怎么判呢?[案例一]”
生:法官会偏袒罗莫洛的家人。
师:为何如此?
生:因为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无形中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师:对,所谓的习惯法就是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法律方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许多贵族出身的法官,往往循旧例裁判,随心所欲解释法律,为保护贵族特权提供了方便。又比如我们这个案例中,本可以得到地的平民其权利不能得到维护,势必要进行斗争,而这个案例只是反映当时罗马社会围绕权利问题平民和贵族两个阶层分裂的一个缩影,社会矛盾的加深,平民的持续抗争,使早期罗马国家局势动荡,罗马的贵族最后如何处理的呢?
生:公元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了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师:如果还是上一个案例,根据《十二铜表法》,法官会怎么判呢? 生:根据《十二铜表法》第五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罗莫洛一半的财产将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
师:对,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一下《十二铜表法》颁布的意义是什么?
生:《十二铜表法》的内容相当广泛,法律条文也比较明晰,审判、量刑皆有发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师:《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罗马共和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由于平民斗争,《十二铜表法》的颁发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只是由于平民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一些利益。
2、公民法→万民法
师:请大家注意,《十二铜表法》制定好,适用于谁?
生:仅限于罗马公民。
师:是的,由于在公元3世纪中期以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称为“公民法”,而《十二铜表法》就是一部典型的公民法。自从公元前3世纪以来,罗马共和国展开了史诗般的开疆拓土,罗马军团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强敌,征服了一个又一个民族,而成为地中海霸主(让学生看地图册),罗马法在此时也并未处于静止状态,随着征服地区的扩大,公民法逐渐发展成为“万民法”,请同学们看万民法的适用范围是什么?
生: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师:结合罗马的历史变化,并对照书上的“资料回放”,分析造成万民法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生:由于版图扩大,很多有着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势必会出现新的矛盾,尤其是被征服者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不受公民法保护,引起社会动荡;另外,国际交往扩大,引起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因此,原来的公民法已经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
师:对外战争的胜利,获得了大量奴隶,由此奴隶制在罗马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奴隶主的私人利益,就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以稳定统治,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公元前27年,军阀屋大维正式确立个人独裁统治,因其采用“元首”称号(相当于皇帝),这种制度被称为元首制,实质是一种君主专制,罗马帝国时代开始,共和国时代落幕。帝国设置了30多个行省,万民法在此时又有何发展呢?
生:3世纪初,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区别开始消失,原先的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区别也失去了实际意义。
师:对,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生:为巩固统治,帝国对各行省上层人士大量授予公民权。
师:那么帝国的法律颁定和发展又是谁在起主导作用和重要作用呢?
生:帝国前期,皇帝们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把法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法学家也积极立法,进行法律解释。
师:另外3世纪末4世纪初,法学家编纂了一系列法典,由此可见,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带有阶级性,罗马法是用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子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开始走向衰落,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帝国,其中西罗马不久就因为“蛮族”的攻击而灭亡,震惊了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他积极改革内政,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二、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师:同学们,通过刚刚的学习,请说说,罗马法从形式上来看可分为哪两部分?从结构上看又可以分为那些部分?
生:从形式上可分为成文法,习惯法;从整体结构看可以分为公民法,万民法。
师(画)按形式划分:成文法和习惯法
罗 元老院法令
马 公民法 元首命令
法 按结构划分 万民法 大法官告示
自然法
师:大家请注意,广义的罗马法是指通行于罗马帝国统治地区的全部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仅指罗马公民法,我们可以通过上面这副图来更好地学习。
现在请看这一份案例,这是公元2世纪的一件事:
“卢修斯是亚历山大港的一个平凡的经营航运的小商人,他向放高利贷的大商人加图借贷5000枚金币,并立下了契约半年后归还6000枚金币,可是卢修斯下半年经营不善,无力还钱,为此加图告上法庭要求剥夺卢修斯的家产,并让卢修斯家的二十个奴隶成为他家的奴隶。[案例二]”请问,法官同意加图的要求吗?
生:会,因为万民法作为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不可侵犯。
师:对,万民法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的适用条款,另外奴隶制也是不可侵犯,所以卢修斯家的奴隶只得乖乖地作为一种财富或物品被判定归属于加图家,那么卢修斯可以随意安排或处置这些奴隶么?
生:可以,因为万民法规定奴隶在法律上是“可以购买的东西”,无异于其它一切形式的财产,可以被买卖和出租,奴隶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主人。
师:既然这样,为什么课文提出罗马法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呢?
生:罗马法保护除奴隶以外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师:对,罗马法保护自由民的自由权、财产权、选举权等等,充分保护个人权利。但是请再看这些资料:
“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力”。
妇女不得参与任何公务,因而她们不能担任法官,或行使地方官吏的职责,或提出诉讼,或为他人担保,或担任律师。——《民法大全》
以上规定可以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
生:不能,君权至上,男女不平等。
师:以上材料表明这种在自由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有条件的。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之一,所以罗马法也不能例外地具有鲜明的阶级特征,宣扬君权至上;生产力水平低,妇女地位不高,没有权利,这是罗马法的局限,也是时代的产物。但是罗马法还制约或消除父家长权、夫权等,子女的财产权和婚姻自主权得到保证,并在2000多年前就宣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毕竟是一个社会的巨大进步。
此外,罗马法中还渗透着自然法思想。古罗马法学家认为,自然界的很多法则,如理性、自由、平等都必须体现在法律当中。书上就介绍了西塞罗这个伟大人物,由于出众的法学哲理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他被人称为“自然法之父”。
师:好,现在想一下,罗马法对当时的帝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它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顺应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笼络上层阶级;帝国还建立了大量的自治市,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师:罗马法是世界史上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大家看一下下面的资料,说说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
(1)《拿破仑法典》的内容出总则以外,共有3编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是关于个人和亲属的规定,实际上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二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第3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这一遍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制,还规定了债法。
(2)“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除非由于合法认定的公共需要的明显要求,并且在事先公平补偿的条件下,任何人的财产不能被剥夺。”
——《人权宣言》
(3)“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一起追求幸福的权利。”
——美国《独立宣言》
(4)“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第三条: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生: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或立法产生重要影响,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
师:罗马法是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那么罗马法为何影响如此深远呢?
生(自由讨论)回答
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适当引申和扩展)罗马法为什么影响如此深远呢?第一,罗马法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断修正、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第二,罗马帝国疆域辽阔,最强盛的时候地跨三洲,正如恩格斯所说:“罗马的占领,在所有被征服的国家,首先直接破坏了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判无效。”被征服的国家和地区都无一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先进罗马发的影响。第三,罗马法的发展是罗马统治者重视法学、尊重法学家的结果。第四,罗马法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法理精深,有利于它的发展和传播。
八、本课相关知识链接
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条 假如法院需要你到场时,你有义务要去,假如不去,传唤你的人有义务在两名证人的协助下强迫你去;假如你犹豫或企图逃走,传唤者有权将你抓去。假如被告因年老或生病无法移动,传唤者有义务为他准备交通工具。假如原告及被告皆已到场,诉讼必须在日落前完结。
第五条 一家之主有权将他的财产和他的奴隶遗留给任何他所喜爱的人。假如一个人死后没有遗嘱,也没有继承人,就该在父系亲族中找一位最亲近的亲属作为继承人,如果没有任何亲属,遗产应交给他那一族的人。精神不正常的人,其财产由亲戚或族人代为管理。
第十二条 假如奴隶偷窃或使主人受损失,可将奴隶拍卖以补偿主人的损失。
——《光复彩色百科大典》7《世界历史》I
公民的基本人权
国民议会在主宰面前并在他的庇护之下确认并宣布下述的人与公民的权利:
第一条 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第二条 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
第三条 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
——法国《人权宣言》(1789年),引自周一良、吴于廑主编 《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上册
罗马法
这是私有制条件下最完备的法律形式,泛指古罗马的整个法律制度,包括法理和法律两个方面。狭义的罗马法仅指罗马私法(与公法相对)中的公民法。从私法角度看,罗马法可以区分为民法(即公民法,或市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等几种类型的法。
公民法
这是关于罗马城邦内部及其公民的法律,包括部分习惯法、《十二铜表法》和一些新制定的法律在内。它可以细分为人法、物法和诉讼法三部分,主要用以调整拥有公民权的罗马公民(市民、自由民)之间的关系。
万民法
这是通过长期的外事裁判司法实践中创制的、以“案例”为主的法律,主要调整以所有权和契约关系为核心的财产关系。由于它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籍人,与适用范围相对狭窄的罗马民法相区别,因而是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
第三篇:因为艰难所以吸引读后感专题
因为艰难所以吸引读后感
律师这条路是一条艰难坎坷的路。不过我已经选择了这条路。现在重点不是这条路有多么难,而是我该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与那些从业多年的律师相比,我没有他们有经验,没有他们的人际脉络,但是我有他们所没有的优势。我刚刚毕业,我很年轻,我有充足的时间,我的理论功底比他们好。所以,我应该充分利用你的优势去为实现你的目标铺路,去与他们竞争。我的学习能力较强,自学过会计、金融等知识,知识面涉猎较广,但是在将大量业余时间用于学习的同时我疏于实践。目前,第一我要积极参加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实践水平。第二专业公司证券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学习与之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其实世上万事,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只要肯努力,找到了方向。成功也并不是只能做梦。有人说做律师难,有人说做律师简单,其实只是因为站在不同的角度。做律师就和做一件普通的事情一样,用平常心来对待他,全力以赴来为自己的梦想付出,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个美好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作为一个律师,要善于社交。这是我的短处,我要从现在做起锻炼社交能力,积累自己的人脉。在生活中切勿轻视任何一个一个人,这样才能博观约取,广角人脉。在接触身边的人的时候要注意推销自己,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已经是一个律师了,我们的人际圈子是呈发射状的,要注意主动地留下双方的联系方式,因为他们会成为你今后潜在的客户来源。
做律师要谨慎。与当事人交谈,不要过早承诺。所有数据资料,一定要亲自过目,至少要看到复印件。不轻信当事人的口述。材料要多准备一份,这样才能有备无患。
第四篇:帕金森定律读后感
帕金森定律读后感
帕金森定律读后感
以前曾听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弱将手下有强兵,弱将手下有弱兵这种说法。今读了帕金森定律: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三是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有感如下:
在管理工作中,“将”与“兵”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实在太复杂了。C小姐认为,一旦出现“弱将”,必然会出现两种局面:出强兵、出弱兵。以下为她对三种定律的看法。
帕金森定律一:引疚辞职。C小姐工作多年未曾见过自动离职的领导。一般是因为管理不力被辞退的多。倒是她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称职,深怕误人子弟,经常有离职的念头。
帕金森定律二:让能干的人来协助你。C小姐的上司R先生聘用了二位非常能干的助手来协助他。一位善于执行及落实,一位善于交际、写报告及演讲。他曾说一个是他的口,一个是她的手。他显然是应用了帕金森最明智的选择:定律二。可是,他最后却因为两位助手的光芒盖过了他,而被公司认为没有生存价值,最后落得被辞退的下常所以在选用定律二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正确的对象。选择一位能力既强、又有本心的人。而且是你可以驾驭的。(有些人养不熟,你把她培养起来,有一天你就会尝到养虎为患的滋味。)2.注意助手的数量。最多只选择一位得力助手,如果两位助手都得力,那么你将很容易被淹没在他们的光芒中,如果他们联手你就更惨。
3.要有你的强项。你的能力再差,你必须要有一项自己的强项。
4.不要所有的工作都让你的助手来做。她更多的应该是协助你,而不是完全代替你。一些重要场合或会议,一定是你亲自去参加。回来以后转达。
5.不能让你的助手过多地越过你去接任务或汇报,否则你将被驾空。6.适当的时候表现出你的权威,绝不能让她对你放肆。7.不要让她发展自己的势力团队。8.如果你发现她敢有谋权篡位的念头,迅速培养新对象取代她,绝不能手软。(感觉很恐怖,也许管理过程中,少不了也要玩玩手段和阴谋。)帕金森定律三:聘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也许这并不见得是不可行的方案。只要遵循以下原则:
1.不要选太差的,最好能力比你弱一些,但又有某项特长的。如果你有headcount可以选两位助手,那么选他们特长可以互补的。
2.不管你的助手是强是弱,还是不能忘了,要选懂得感恩的、有良心的人。3.选那种没有预计自己会跑出的黑马,重用和培养他。他会感激你、尊重你的。
4.要控制好你的下一级架构,不要出现架构雍肿的情况。
笔者有时候在想,领导者往往在很多方面都不如下属能力强,包括业务能力、执行力能力等。但有些人天生就是做领导的料。也许可以学点套路,学学如何当“领导”。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④禁止写成流水账!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第五篇:墨菲定律读后感
墨菲定律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墨菲定律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管目标是什么,总会彰显着我们生命的价值。目标,是赛跑的终点线,是跳高的最高点,是篮圈,是球门,是一个人要做一件事所要达成的自己,是奋斗的方向。没有目标,人就会变成没头的苍蝇,盲目而不知所措。没有目标,你终会因碌碌无为而悔恨;没有目标,你就很难与成功相见。
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的目标是践行自主教育,打造魅力教育品牌,走出一条适合五中乃至腾冲、滇西的魅力教育之路,为边疆孩子打造世界级的教育理念。你的目标呢?其实目标不分高低大小,只在乎有和无,人要有一个奋斗目标,这样活起来才有精神,有奔头。作为教师的我们,我们在毕业之时是否想过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是否想过自己要搞什么样的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毕业之时就要定下我将成为什么样的教师,要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并追随着目标往前行。如果一个教师没有规划好,那教育之路会是坎坷的、失败的。因此我们就必须设定好走上讲台的第一年达到什么目标,第二年又怎样,以此类推,设计好自己三年要成为什么样的老师,六年、九年……又要达到什么高度,只有在目标的引领下才能走向成功,一位哲人曾经说过,“除非你清楚自己要到哪里去,否则你永远也到不了自己想去的地方。”
如果从走上讲台的开始就糊里糊涂,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没有目标没有方向,那这一生也难有作为。为什么有很多身边的老师短短几年就深得学生、家长的喜爱,就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教育领地。究其原因就是弄清了自己要去的方向,而这样的人是精神抖擞的。美国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关于“目标”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和环境等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90%的人没有目标,6%的人有目标,但目标模糊,只有4%的人有非常清晰明确的目标。20年后,研究人员回访发现,那4%有明确目标的人,生活、工作、事业都远远超过了另外96%的人。更不可思议的是,4%的人拥有的财富,超过了96%的人所拥有财富的总和。由此可见目标的重要性。
目标是灯塔,可以指引你走向成功。有了目标,就会有动力;有了目标,就会有方向;有了目标,就会有属于自己的未来。
当我们备一节课时,要根据课程目标、考试大纲和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教学目标,而一旦设置好就必须要落实到底,直至达成目标为止;当我们面对一群学生之时,要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优缺点,然后来设置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并且在变化中坚持,直到把每位学生塑造成功为止;当我们带领一个班前行之时,事先必须设定好我的班级要发展成为什么样的班级,从而以此打造班级理念、创设班级文化,带领全体学生一起努力向着目标前行,不到高考结束就不放弃对目标的追求;当我们带领一个学校走在教育之路上的开始,就要明白学校的灵魂是什么,学校未来的发展又在哪里,最后要团结所有教职员工办什么样的教育,当春暖花开、夏秋收获之时方能会心一笑。有明确、具体的目标的人就好像有罗盘的船只一样就有了航行的方向。在茫茫大海上,没有方向的船只能跟随着有方向的船走。有目标未必能够成功,但没有目标的人一定不能成功。
也许,没有目标的人会嘲笑带着目标奔跑的人,自卑、寂寥的人才会有嘲笑别人的精力,而逐梦之人是心无旁骛的,眼里只有阳光,心中只有方向的。还会有人问,你这样负重前行,累吗?累啊,只有死人才不会累,可因为我有目标,累也是幸福的、有希望的.,正如马云说的,“我不敢早睡,是因为担心这一天还有很多事没做完;我必须要早起,因为这一天会有很多事等着我去做。”简单的语言,深刻的意义。舒服是给死人准备的,活着就应该在苦难中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无论从事任何职业,站在任何岗位,只有明确的目标,方能在人生之路上轻松迈进,反之则只能做一个碌碌无为之辈。一个碌碌之辈每天拥有的就是无尽的抱怨,哀怨人生有何等的不公平,哀怨周围的一切如此不顺眼。阳光明媚时他会抱怨天气怎如此炎热;雨水充沛带来凉爽之时,他又会哀怨雨中办事皆不便;面对工作时,总在抱怨为什么老是有那么多备不完的课、批不完的作业、讲不完的题;当面对可塑造的学生时,又总在抱怨学生反应为什么如此之差,态度为什么如此之消极;当看到自己所教成绩落后于别人时,又总在抱怨自己所教班级学生是如何之差;当看到奔跑的人因达到目标而获得掌声之时,他会觉得是那么的刺眼,以致抱怨世道。殊不知,所有的抱怨都是源于自己没有一个坚持的目标,更没有为目标而奋斗的狼性,喜欢抱怨的人其实是一种懦弱的表现,而自己的懦弱只会带给自己无尽的负能量,以致形成恶性循环。那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悲哀的人生。
规划人生,预设目标,尽展人生正能量。用我们的目标去点亮行动的航灯,明天的你一定会感谢今天努力的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