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私营企业秘书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私营企业秘书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私营企业秘书是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成长起来的一支秘书队伍。据国家工商局2006年底注册登记的资料,全国雇工7人以上的私营企业150万个。其中,50人以下的小企业约占三分之一,基本上不需要秘书;50人以上的企业大约三分之二,即100万个,估计平均每个企业有秘书1至2人,不下100多万人。对这支秘书队伍现状和趋向的研究,应该是秘书理论工作的一项迫切任务。
私营企业秘书的现状
据江浙两省几个城市的了解,由于私营企业的规模和经营方式不同,秘书工作体制大致有以下三种类型:1.兼职型。100人以下的私营企业,管理人员少,基本上没有专职秘书人员,一般的是兼职。做秘书工作的兼职其他事务,或由其他管理人员兼做秘书工作。2.专业型。100人至300人的私营企业,一般的设有专职秘书人员,办理文书、信函、档案、接待及相关的秘书性事务,称之谓秘书或文书。3.机构型。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或企业集团,管理人员较多,内部设有各职能部门,秘书也有单独的部门,有的叫办公室,有的叫秘书处,除负责人外,其他秘书人员实行分工,如撰写文稿、处理文书、信息、档案、行政事务等,大多仿照国有企业秘书体制。
这种秘书体制的模式,全国私营企业的情况大体亦然。
私营企业的秘书人员,就现有来源分类,主要来自四个渠道:一是公开向社会招聘,经考试考核后,择优聘用。这类人员多半是其他单位的在职人员,也有机关里自愿辞职的人员,他们的素质较高,有一定的学历和工作经历。二是从人才市场上聘用的大中专毕业生,前几年以中专生为主,现在则以本科生或大专生为主。他们虽然缺少工作实践,但是年纪轻,文化层次较高,大有发展前途。三是由基层员工中选拔出来的,他们中虽大多文化程度较低,又无正规学历,但是经与经理(老板)长期共事,熟悉企业情况,有直接的经营管理知识,办事比较干练。经理(老板)对他们信得过。四是经理(老板)的亲朋好友,或有某种特殊关系,安排做秘书工作的。总起来说,私营企业的秘书来自各个方面,人员复杂,水平参差,良莠皆有。
目前,私营企业秘书工作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总体素质有待提高。私营企业的秘书人员虽有不少人才,但从总体情况来看,素质不高,不仅不能与机关有公务员身份的秘书人员相比,即使与国有企业的秘书人员也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的表现,首先思想水平不高,很多人缺少事业心和责任感,秘书业务知识相当贫乏,不少人既不懂公文,也不会写公文。
二是工作缺乏规范。私营企业的秘书到底做些什么工作,怎么做,有哪些职责和权利,这些最基本的原则,没有一个权威部门规定,企业的经理(老板)也没谱,就连秘书人员自己也不明确。因此,许多私营企业的秘书人员尽管成天忙忙碌碌,无插手之闲,但该做的事没有做,不该管的事一大堆。例如,有的秘书要发工资考出勤、跑资金、搞营销,甚至把陪客商喝酒、打牌、跳舞等公关人员的琐事也拉在秘书的工作范围之内。这就使秘书工作滑了轨,脱离了秘书工作的本职。
三是合法权益难以保护。私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国家劳动部门并没有规定的工资等级标准及福利待遇,全由企业与被聘用的人员双方商定;而企业的承诺,在执行时往往不能实现,这就使得包括秘书在内的管理人员,工资报酬得不到切实的保障。特别是经营状况的企业,有的企业经理(老板)经常同员工赖帐,甚至克扣、拖欠,影响他们的生活安定。这方面的纠纷不少,有时甚至对簿公堂,通过法律解决。
私营企业秘书的特点
私营企业秘书队伍的主要特点:
第一,人员的流动性。私营企业秘书人员的流动性很大,这同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秘书人员大不相同。因为私企业秘书大多数是通过双向选择和合同形式聘用的,他们在企业里合则留,不合则走。企业经理(老板)对他们也是满意就用,不满意就辞退。一般地说,大企业秘书的流动度较慢,中小企业秘书的流动度较快。促成流动的原因:1.在企业效益差、收入低的情况下,秘书人员容易流动,投向效益好、收入高的企业;2.工作条件艰苦、环境不太宽松的企业,秘书人员容易流动,选择工作轻松、环境舒适的企业;3.能力较差、工作不适应,或者与企业关系不融洽,往往会被企业辞退:4.有的是因为现在的企业不够
理想,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想跳槽到一个好的单位,能够用其所长、有所作为。应该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私营企业秘书的流动是正常的,符合优胜劣汰的要求;但过于流动,流动度太快,也会影响业务水平的提高。
第二,工作的实务性。秘书工作的“三服务”原则,在私营企业来说,就是为经理(老板)及其生产经营活动服务。因此,一般地说,中小私营企业没有多少文件、文稿要写,也没有多少文书需要处理,会议服务也很少。秘书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处理经营活动中的实务,比如,业务往来方面的函电、传真、起草经济合同和协议,接待客商,参与业务洽谈,商情分析,以及广告宣传等方面的事务。所以,私营企业秘书的工作实务性很强。在大的私营企业或集团,有外贸业务和海外经营的,因为企业内部有刊物、报纸、简报、信息等,还有工作计划、决策方案、市场预测、各种调查和论证等文字材料,秘书的文稿写作量要多,知识性服务的内容比重大为增加。不过,这类企业的秘书机构比较健全,秘书人员各有分工,工作也略为正轨,不象中小企业的秘书各项工作一把抓。
第三,职权的差异性。在私营企业中,除大的企业和集团有董事会等决策机构,实行集体决策和民主决策外,多数私营企业没有决策系统,经理(老板)大权在握,个人说了算,因而对秘书职权和工作范围,由经理(老板)决定。于是形成这样一种状况:经理对秘书的信任度高,交给他的权力就大,管理的事务就多;经理对秘书的信任度低,交给他的权力就小,管理的事务就少,甚至事无大小都要向经理请示,秘书只能奉命行事。同是一样的秘书,各个企业的职权和工作范围却不一样,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第四,才能的复合性。私营企业从提高效率、节省开支出发,往往要求秘书能一人多用,即既要能撰写文稿,又要能处理文书、档案,既要会使用电脑,又要懂得外语,既要管好内部事务,又要善于公关、业务洽谈,开展经营活动。也就是说,秘书人员要有“十八般武艺”,样样能上,成为他的智囊人物,得力助手。这实际上要秘书是一个复合型的人才,适应经理(老板)开拓经营的需要。象这类的秘书人才,报酬再高,企业也很需求。现在,凡是在较有发展前途的私营企业站稳脚跟、掌管一定权力、享受优裕待遇的秘书,一般都兼备几种才能,所以赢得经理(老板)的青睐。
私营企业秘书的发展前景
私营企业秘书的发展前景如何,应从私营企业的生命力和发展情况来判定,因为秘书事业是依附于整个事业的。笔者认为:
(一)前途大有可为。党的十五大报告已经把私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补充作用提高到重要作用,宪法中也有保护私营经济的规定,这说明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存在,规定了它的合法地位,并且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所有制的经济成份。因此,私营企业再不象过去“二等公民”的地位,而是与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企业享受同等的待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平等地进行竞争。这就为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发展机遇。所以,作为私营企业的秘书必然有光明灿烂的前景,可以说,私营企业将是今后从事秘书职业的主要就业方向。同时,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入,我国企业将实行资产重组,通过承合、兼并、收购,有些私营企业将组建大的企业集团,产权结构多元化,企业管理现代化,决策系统科学化,它的秘书人员将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所谓“英雄有用武之地”,前途将大有作为。
(二)队伍亟需整顿。为了适应私营企业发展壮大的需要,当前的秘书队伍亟需进行整顿。一是对现有秘书人员进行普遍登记、考查,凡不合格或不适宜做秘书工作的,应劝其改行,从事别业;对借秘书为名搞色情服务的女性秘书,应令其改行,不执行者则坚决取缔,不使败坏秘书声誉。二是各地人事劳动部门与秘书学术团体,要对秘书人员分期分批培训,使其掌握必要的秘书业务知识及懂得秘书工作的职业道德。通过培训,进行考试考核,合格者发给等级资格证书,今后凭证上岗,或到人才市场交流。三是完善秘书人才市场的机制,从招聘、考试、考核、录用、奖惩、辞退等各道程序,都应制订一套规范化的手续程序,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竞争。
(三)工作需要规范。私营企业的秘书工作,要从私营企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制订一套规范化的制度和原则,不能无序化、随意化。目前,私营企业在秘书工作上,应当规定秘书工作的职责范围,大体上要做哪几方面工作,既不能扩大范围,把工作面拉得过宽,也不能把工作面规定得过窄,限制太死,要有一定的弹性幅度;应当规定私营企业的秘书机
构和各专业秘书人员的职权,便于制订岗位责任制;应当规定私营企业秘书人员的职业道德,既要忠实地为企业经理及其经营活动服务,保守企业的商业秘密、技术秘密,又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有弄虚作假,欺骗国家和社会的行为;应当规定保护私营企业秘书人员合法权益的措施,尊重他们的劳动,尊重他们的人格,使他们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民主权利,得到应有的报酬。这样,从制度和原则上促使私营企业的秘书工作走上正轨。
(四)各方帮助指导。私营企业秘书是一支正在成长中的新的秘书队伍,不可避免地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需要各有关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使其健康茁壮成长起来。各地的人事、劳动部门要在用人的政策上和手续程序上进行指导,把秘书人才纳入本地人才市场或人才中心作为交流对象。各地的秘书学会、秘书协会或相关的社会团体,应吸收私营企业的秘书人员为会员,欢迎他们参加学术研讨活动及其他活动,帮助他们了解信息,学习业务,支持他们的正当要求,反映他们的问题。有关学校或学术团体在举办文秘人员培训班时,可吸收私营企业秘书参加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想业务水平。工会、企业协会、企业家协会也应关心秘书人员,协调他们与企业的关系,帮助解决他们与企业可能产生的矛盾。在私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私营企业秘书的人员相对的多而集中,地方政府的办公室(厅)或秘书学术团体,可派人到私营企业调查研究,或召集其秘书人员开会,宣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在业务上加以指导,促进私营企业的秘书工作规范化。
第二篇: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中俄关系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在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的演讲
(驻俄罗斯使馆供稿)
2010/04/28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2010年4月22日)尊敬的哈列耶娃校长,各位老师和同学们:
大家好。
感谢哈列耶娃校长邀请我来莫斯科国立大学,就当前中俄关系发表演讲。贵校在全俄大学排名中位列前十名,在全俄语言教学中占有领军地位,培养了大批语言方面的高素质人才,我对贵校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贵校已与中方有关部门和院校建立联系,开展合作,希望这种合作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作为中俄关系领域的一个实际工作者,我愿利用这个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当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情况,并结合我的工作感受谈一点个人看法和意见。之后,我愿回答大家的提问。
我大体讲四个部分,一是当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情况,二是发展中俄关系的意义和经验,三是中俄关系目前面临的形势和发展前景,四是发展中俄关系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中俄关系目前处于历史发展最好时期
1991年苏联解体后10年时间里,中俄关系在政治和法律定位上连续上了四个台阶:一是1992年12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关于两国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决定把双边关系提升到“相互视为友好国家”的新阶段;二是1994年9月,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建立“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三是1996年4月,两国元首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确定两国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四是2001年7月,两国元首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这步步升高的政治和法律定位,不仅使中俄关系高潮迭起,也为中俄关系指明了发展方向。
自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合作格局,成果丰硕,势头喜人。可以说,我们两国关系步入全面、快速、深入发展轨道,其重要性、特殊性和成熟性更加凸显。
(一)两国建立起完善的高层定期会晤及其他各级别交流与会晤机制
1996年4月,双方决定建立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定期会晤机制。随着各领域合作的展开,两国还建立了议会领导人会晤机制、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委员会、战略安全磋商等高层次的合作机制。在总理定期会晤机制委员会框架下设总理定期会晤委员会、人文合作委员会和能源谈判代表会晤三大机制,机制下设的分委会和工作小组数量不断增加,基本覆盖中俄合作的所有领域,是中国对外合作中规格最高、组织结构最全、涉及领域最广的磋商机制。如此完备的大国合作机制,对中国来说是唯一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少见的,它为中俄双方开展合作提供了一个稳定、高效的制度框架。
(二)两国彻底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为解决两国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从1987年至2004年,中苏(俄)根据国际法准则,本着平等协商的精神,进行了长期认真的谈判。随着2004年10月《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的最后签署,两国最终全部确定了长达4300公里的边界走向。随后,两国又在2008年结束全部勘界工作,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全面彻底解决。《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明确规定两国相互没有也不会有领土要求。中俄边界成为两国人民和平、友好、合作的纽带。考虑到中俄关系史中边界问题的极端复杂性和敏感性,两国最终能够本着和平友好、互谅互让的精神完全彻底地解决边界问题确实是来之不易。这为中俄关系发展扫除了一个最大的障碍。
(三)两国在涉及对方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相互支持
中国坚定地支持俄打击恐怖主义及分裂势力,支持俄维护国家安全和统一。俄在台湾、西藏、“东突”等问题上也坚定地支持中方立场。在去年乌鲁木齐“7.5”事件等问题上,俄始终旗帜鲜明地支持中国。中方坚决谴责恐怖势力在俄制造爆炸袭击等犯罪活动。中方还在俄维护二战历史荣誉、反对改写二战史观等问题上坚决地站在俄一边。中俄两国在对方最关切的问题上相互支持,与一些西方国家对两国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充分证明在关键时刻两国彼此是靠得住的朋友和伙伴。
(四)两国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军事合作
根据中俄两国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的有关协定,两国在边境地区建立军事信任措施,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回想中苏两国即使在50年代同盟时期,也从未举行过任何联合军演。但2005年8月,中俄两国在中国境内举行首次大规模陆海空三军联合军事演习。2007年8月,中国首次派出成建制部队、携带重装备赴俄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联合反恐军事演习。这两次演习在中国对外关系史和军事史上都是第一次。2008年3月,两国开通了国防部长直通热线电话。2009年7月,两国举行了“和平使命”中俄联合反恐演习。中俄军事合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说明,双方已不再相互视为潜在的军事对手或军事威胁,两国间的互信程度已发展到很高水平。
(五)两国经济合作稳步上升,经济合作长期滞后的局面逐渐有所改观,中俄关系的物质基础开始增强
自2000年至2008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从80亿美元增加到560多亿美元。去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两国经贸额在保持10年连续增长后首次下降,但两国经贸合作基本面保持良好,相互投资有所增长。随着两国经济逐步好转,今年第一季度两国经贸额同比增加60%。
近年来,两国相互投资也逐步扩大。2009年,中国对俄直接投资超过2008年的3倍,俄对华投资新增项目超过2008年一倍以上。双方签署了政府间投资保护协定。至今为止,共举行了五届中俄投资促进会议。达成的一系列投资项目已开始运作,涉及资源开发、木材深加工、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组装、农业综合开发、商贸、物流等多个领域。
中俄能源合作稳步发展。2009年中国自俄进口原油约1500万吨。由俄承建的田湾核电站一期1、2号机组已投产,二期正在积极推进。去年,中俄能源合作取得重大突破,双方签署了关于原油管道建设、原油长期贸易、长期贷款等一揽子协议。两国天然气、核电等领域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六)边境和地方合作日益成为两国合作的新增长点
1983年中苏恢复边境贸易,当年边境贸易额仅为1000万美元。2009年,中俄边境贸易额增加到57.3亿美元,在双边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从1983年的1.5%提高到2009年的14.8%。边境贸易成为双边贸易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为适应边境贸易发展的需要,两国边境地区口岸、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卢布和人民币已成为边境贸易中重要的结算货币。两国地方合作已从毗邻地区扩展到全国范围,广东、山东、浙江、江苏等省区已位列中国对俄贸易的前列。目前双方已建立友好城市和省州71对。同时,边境地方合作已不仅局限于经贸合作,逐步向文化、教育等领域扩展。
为加强两国边境和地区合作,两国领导人就协调两国地方发展战略达成一致,批准了《中国东北地区同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两国主管部门在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建立了边境地方贸易合作常设工作组和边境地方贸易协调委员会,启动了边境地区经贸合作政府间文件的商签工作。
(七)两国民间交往和合作空前活跃
两国在1997年4月建立了由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成为中俄民间交流与合作的主渠道。两国人民往来频繁,留学生人员数量逐步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在俄中国留学生约有18000人,在中国的俄罗斯留学生有9000人。在国家关系中,人同样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某种程度上也是最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中俄两国越来越密切的民间交流与合作,不断增进了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好感,加强了两国关系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八)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合作卓有成效
作为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的两个大国,中俄两国始终把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作作为一个主要的合作领域。1997年4月、2005年7月和2008年5月,两国元首分别签署了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声明、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声明和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特别强调要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两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气候变化、朝核、伊核等当前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进行了良好的协调与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更是中俄两国在地区问题上开展建设性合作的典范。可以说,中俄两国在当前几乎所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都有相同或相近的立场,彼此成为了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的主要伙伴和重要的战略依托。
中俄两国在文化、教育、科技等其他领域的合作也都可圈可点。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非常值得一提的2006年在中国和2007年在俄罗斯分别举行了“俄罗斯年”和“中国年”,向两国人民和全世界集中、全面展示了中俄两国关系发展的成果。互办“国家年”是中俄两国关系史上的创举,是中国第一次与其他国家举办这样的活动。根据“世代友好、携手共进”的宗旨,两年时间里,双方共举办了500多项活动,包括两国政治、经贸、人文、科技、教育、军事、地方等双边合作的方方面面,活动内容之丰、涵盖领域之广、民众参与程度之高、社会反响之强烈,都创下了中俄交往史的新纪录。双方已确定将14个活动项目长效化、机制化,今后长期在两国轮流举办。互办“国家年”使两国民众深切体会到了中俄友好的浓烈气氛,充分领略到了中俄两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近距离感受到了两国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化,全面提升了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既为两国关系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营造了强大的声势,也实实在在的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语言是人类心灵沟通的桥梁。通晓对方的语言,是读懂对方心灵,相互理解信任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推动中俄友好合作,提升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水平,继成功举办“国家年”活动后,两国元首宣布在2009年和2010年启动两国“语言年”活动,在两国掀起学习对方语言、文化的新高潮。去年,“俄语年”在中国成功举办,今年的俄罗斯“汉语年”也已拉开帷幕。
二、中俄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特别是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仅对中俄两国,而且对本地区和整个世界都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一)中俄开展战略协作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难以估量的现实和长远利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最主要的利益是,中俄两国由冷战时期的对手变成了朋友和伙伴,两国不用再拿出巨大的资源防备对方,而是可以集中力量搞建设、发展自己
中苏对抗时期,两国人民间的往来几乎完全断绝。而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的短短十几年时间里,双方目前每年人员往来数量以已百万计。金融危机前的2008年,中国已成为俄第三大贸易伙伴,俄也是中国前十大贸易伙伴之一。去年中国一度跃至俄第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中俄互为最大邻国,双方友好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好处之大,已经是无法用金钱衡量。
第二、两国在国际舞台彼此多了一个有利的支持者
中俄不仅直接相互支持,而且还利用自身影响,带动其他国家支持对方,经常在其他国家面前替对方说话,做工作。这使两国增强了自己的国际行动能力,提高了自己的国际影响,扩大了自己的空间,也减少了面临的国际压力。双方已经彼此把对方视为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一个关键因素。
第三、两国在一些重要的具体领域实现了优势互补,两全其美
军技合作和能源合作是两个有说服力的例子。军技合作使中国得到了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改善了军队的装备水平。同时,俄罗斯也通过对华军售获得了巨额资金,从而不仅帮助本国一些曾经非常困难的军工企业摆脱困境,而且增强了研发更先进技术的能力。中国通过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满足了国内一部分需要,俄罗斯也获得了大量石油收入,打开了中国石油进口市场,进入了中国石油加工和成品油销售领域,同时实现了俄能源出口多元化的战略。
第四、中俄战略协作产生了良好的辐射效应,带动了两国各自与有关国家关系的发展
这在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在中俄解决边界问题的示范效应下,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相继签署了边界协定,全部、彻底解决了边界问题,使长达7000多公里的原中苏边界变成和平、友好和合作的纽带。2001年中俄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后,中国以此为模本,先后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签署睦邻友好条约,与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友好合作伙伴关系条约。
(二)中俄战略协作促进了本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
这在中亚地区表现的最为突出。1992年,中俄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和加强军事领域信任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这直接推动了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措施的协定和关于在边境地区相互裁减军事力量的协定。而后两个协定直接促成了“上海五国”和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中俄通过双边途径和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为促进中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三)中俄战略协作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和平与稳定因素
作为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中俄战略协作的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了双边和地区框架。首先,中俄战略协作为世界大国,特别是相邻大国如何发展关系提供了一个有益的示范。其次,在冷战后国际战略力量对比一度严重失衡的情况下,中俄战略协作发挥出了“1+1大于2”的作用,使国际格局更趋均衡,是国际关系维持了一个较稳定的框架。第三,中俄开展战略协作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推动了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的调整与变革,价值观和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普京总理谈到中俄关系时曾说过,中俄高度互信的关系是促进世界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而这使中俄开展战略协作的最重要的原因。这非常准确地说明了中俄战略协作的国际意义。
2004年10月,中俄两家权威民意调查机构用一份问卷分别在两国完成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中俄两国民众对两国关系给予积极评价的比例分别高达74.4%和73.2%。2007年8月,俄罗斯“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中国已跃居俄罗斯“友好国家排行榜”的首位,有21%的俄罗斯民众认为今后10至15年内中国是俄罗斯最友好的国家。排名第二的白俄罗斯,民众支持率为12%。通过举办中俄“国家年”和“语言年”活动,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和信任进一步加深,彼此亲切感加深,相互把对方看成最友好国家。俄罗斯政府和社会高度评价中国的和平发展。中俄相互看重和倚重进一步增强。
中俄两国能够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使其达到今天这样的水平,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和作法可以总结,主要的可以概括为三点:
第一,不以意识形态划线,牢牢抓住共同战略利益这个龙头
中苏之所以从同盟走向破裂和对抗,意识形态争斗是个重要原因。苏联解体后,中俄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两国以史为鉴,超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差别,相互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在真正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以寻求和扩大共同战略利益为中心来发展双边关系。这使中俄关系有了正确和牢固的基础。
第二,准确定位双边关系,在全面合作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灵活性
中苏关系的历史教训说明,结盟和集团政治的做法不适合中俄两国。基于此,中俄两国确定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要遵守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的原则。这种非结盟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既最大限度地适应了两国共同利益的需要,又使两国各自在对外政策的选择上保持了足够的灵活性,为两国处理国际事务和发展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真心为对方着想,相互照顾对方的利益和关切
这不仅表现在两国在涉及对方主权和领土完整等问题上相互支持,也表现在许多具体领域。一段时间以来,俄十分关系关心和担忧其对华出口中机电产品比重持续下降的情况。中国十分认真、积极地对待这一问题,倡议建立了中俄机电商会,采取各种措施自俄扩大进口机电产品。这些努力已开始收到效果。当全球贸易因金融危机普遍大幅下挫、中俄贸易下降达30%之时,2009年,俄机电产品出口中国逆势增长1%,达到4.3亿美元。俄罗斯希望中俄不仅进行原木贸易,而且重点在俄罗斯开展木材深加工合作。中国对此也予以认真对待和积极配合。中俄林业合作常设小组确定了多个在俄罗斯木材深加工合作项目。这种彼此照顾对方利益和关切的做法,使双方能及时解决两国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为两国发展注入持久的动力。
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现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但总体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潜力巨大,前景光明
(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入了深化、细化合作的关键阶段
中俄发展战略协作已有十多年时间,成绩斐然。但相对来说,这些年的主要任务总体上是建立和完善双边关系的政治和法律基础,搭建各领域合作的机制框架,确定有关合作的方向和规划,更多需要的是双方的政治决断。这一阶段任务完成后,中俄战略协作需要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追求更多具体的合作成果。在这一新阶段,中俄关系的发展更多地要体现在各具体领域的合作水平高低,成果多寡及相互满意度方面,需要着力落实有关文件和共识。完成这些任务,不仅同样需要及时和正确的政治决断,而且需要更多深入细致地的工作。西方谚语说“细节出魔鬼”,随着中俄双方合作越来越具体,越来越触及两国的切身利益,利益协调难度无疑会有所增大,出现利益分歧的情况在在所难免。
(二)中俄两国同时快速发展使两国战略协作面临新的形势
中俄两国目前都在快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这是当前国际形势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在中俄两国300多年的关系史上也是第一次。随着中俄两国国力的同步增强,两国关系中的竞争性会不会扩大?两国会不会调整对对方的政策?会不会提高甚至改变与对方合作的条件?这些问题都是值得认真研究和考虑的。
(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仍然是不均衡的,突出表现在经济合作仍然远远滞后于政治合作
中俄双边贸易额在快速增长,但无论是绝对额、还是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都不符合中俄作为两大邻国的身份和潜力。2009年,中俄贸易额为383亿美元,在中、俄两国各自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例不算大。双方相互投资所占的比重也较小。中俄双边贸易和投资的现状,说明中俄两国经济合作还有很大的潜力未能挖掘出来。
尽管面临着上述问题和新形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的动力仍然强劲,前景远大。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有了牢固的政治和法律基础,这一关系已经产生巨大利益,得到两国民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但根本性的原因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历史的经验教训和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两国必须友好合作。
第二,国际政治的现实要求两国必须友好合作。
四、关于今年中俄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几点思考,我想谈几条宏观和原则性思路
(一)始终把增进政治互信放在发展中俄关系的首要位置,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
就国家关系而言,政治互信是一切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以建立和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标志,中俄政治互信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增进政治互信是个没有止境的进程,而且与两国发展合作的需要相比,与世界范围内一些国家的政治互信程度相比,中俄两国的政治互信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进一步增进中俄两国的政治互信,需要解决一个核心思想认识问题,就是中俄两国彼此如何看待对方的强大。
中俄两国都在走向强大。中国如何看待俄的强大?俄如何看待中国的强大?是否认为一方的强大将会对另一方构成威胁?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中俄政治互信的基础就难说牢固。解决的办法是,双方真诚地欢迎对方的强大,为对方的发展高兴,把它当作是自己、对整个世界有利的事情。中国一直是这样做的,不担心俄的强大。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俄十分困难的时候,中国没有对俄做任何落井下石的事情,而是以极大的诚意同俄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将来中国更不会做对不起邻居和朋友的事情。对这一点俄完全可以放心。中俄两国解决了这个思想认识,就可以确保两国关系不可逆转,就可以破解历史上和国际关系学界的一个魔咒,即两个相邻的强国不能长期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两国的同时发展和强大就可以为两国的战略协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二)正确看待和妥善处理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
目前两国具体合作中有一些问题,今后还可能出现。我认为,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时应把握好以下两点。第一,随着两国合作越来越具体和务实,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要以平常心来对待,无需紧张,也不要情绪化,更不能政治化。第二,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加以协调和解决。要就事论事,不能搞挂钩,把解决出现的问题作为开展其他领域合作的前提,以致影响其他领域的合作。
我愿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一看法。中俄双边贸易中,中国过去一直处于逆差地位。2007年这一形势出现转折,俄在对华贸易中首次出现逆差,全年为88亿美元。我注意到俄舆论非常关心这一问题。我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贸易是动态的,出现逆差和顺差都很正常。前些年俄罗斯对华出口机电产品比重下降也属同样的情况。中国没有可以追求对俄贸易顺差,没有故意减少自俄进口机电产品,更没有任何政治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是要遵守市场经济规律,提高产品自身的竞争力,同时再从两国友好合作的大局出发,辅以政府引导和鼓励等其他措施。单纯以政治和行政的手段解决不了问题。
(三)下大力气把经济合作尽快搞上去
政治合作与经济合作是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要尽快改变经济合作短腿的情况。
这首先需要中俄两国增强开放意识,彼此扩大市场开放,只有打开国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才能不断提高国家和企业的竞争力。中国的做法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但中国并没有被外来产品冲垮,反而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和机电产品出口大国。
其次,努力创造便利的贸易和投资条件。中俄两国贸易和相互投资情况不尽如人意,有两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企业经营等方面的原因,也存在不少人为的贸易、投资方面的壁垒。两国政府都要努力为两国的企业和公民开展贸易和投资合作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住所环境,特别是要在消除投资壁垒、扩大投资合作方面下功夫。
第三,边境地区的经济合作在两国总体经济合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基础设施的不足成为阻碍两国边境经济合作的瓶颈。两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努力推动跨境公路、铁路、桥梁、口岸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边境经济合作创造更好的条件。
(四)全面加强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作
中俄两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两国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要有更宏大和更宽广的世界性视野和思维,更有意识地以自己的合作去影响、推动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国际和地区问题形形色色,中俄两国在每个问题上的处境不完全一样,由此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立场不可能时时处处完全相同,或立场相同、但具体策略和做法有所区别。因此中俄两国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开展战略协作,既在某些问题上步调一致,用同一声音说话,也包括一方支持另一方在一些问题上承担更多工作,而一方给予另一方配合和协助,还包括一方理解和支持另一方在个别问题上的行动。以前中俄两国在国际问题上的战略协作更多地集中在政治和安全领域。随着两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两国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和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制约都在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充分说明当前国际经济秩序需要改革,两国应该研究如何推动其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两国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俄罗斯加入后)等组织和机构中开展协调与合作,维护两国的共同利益,促进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对目前中俄关系的发展感到满意,对进一步发展中俄关系的意愿十分真诚,没有任何保留。胡锦涛主席曾提出,中俄要做真诚互信的政治合作伙伴、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伙伴、共同创新的科技合作伙伴、和谐友好的人文合作伙伴、团结互助的安全合作伙伴。这获得俄领导人的积极响应,为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发展确定了原则和方向。中俄双方沿着这个方向走下去、做下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就会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谢谢大家。
第三篇:秘书行业的发展前景
秘书行业的发展前景
如今的社会对文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它不再仅仅注重文秘的专业知识,它对秘书的素质、能力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社会在不断地变革,秘书行业也要应时应景地作出相应的改革,秘书不再仅仅是辅助老板办公,处理文件、安排会议、接待访客,而且要帮助老板出谋划策,有时还需独挡一面。因此,秘书这一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又能很好的锻炼人的能力,为秘书的人生增添一笔绚烂无比的彩色。
秘书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复合型秘书、应用型秘书、创新性秘书、技术型秘书和操作型秘书,其中复合型的秘书是需求最广的;秘书的专业要求不再是雇佣方考虑的最主要的层面,雇佣方如今更看重秘书的“德才兼备”,他们关注着秘书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协调能力,重视着文秘专业毕业生的五项综合能力,即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弥书在社会的需求中不断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适应社会的要求,因此他们的知识不再仅仅是基本的秘书专业知识,还需要有经济管理、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会计、统计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知识以及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雇佣方在雇佣适合本单位的秘书时,有时需考虑各个秘书的特性,可是每个行业在招聘秘书时有着类似的共性即秘书要有良好的工作态度,有谦虚好学的品行;要肯吃苦耐劳,学会适应环境;注重情商,善于沟通协调、与人共事;要一专多能,有能胜任文秘工作的综合素质、能力。如今的文秘不仅仅是单纯的秘书,他们更像是一个综合的办事人员,似乎企业中每个地方都有他们的立足之地有哪次秘书为了自己能胜任这份得之不易的工作,他们不仅要具备办文办事、熟悉掌握现代办公设备的能力,还要有熟悉驾驭语言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们既要为企业领导当“门面”、当“窗口”,搞接待、公关,还要为企业领导出谋献策、辅助决策。由此可知,秘书的能力一定要强,处理事务一定要果断,且知识面一定要广,否则就要遭受“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命运了。
秘书在工作上一定要出色的表现,彰显自己的优势,与此同时,秘书要处理好同事之间的关系,更为主要的是处理好自身与老板的关系,在为上司服务的过程中要毕恭毕敬,充分相信老板的能力,不要好高骛远,瞧不见上司的能力,只瞧得见上司悠闲、舒适的生活,要始终相信老板之所以能坐上这个位置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在工作时要想老板之所想,急老板之所急,把事情想的周到、做的周到。秘书在与领导相处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理解上司实行的方针,理解上司的人格和行为,理解上司对部下的期待,理解上司的工作方法并密切配合,理解上司的好恶及对问题的看法,理解上司的处境、心情和难处。在企业中打滚、拼搏有时是需要机遇的,秘书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勤恳,不要图求便利,希望谋求不劳而获的果实,而要养精蓄锐,伺机而发;在秘书工作过程中,我觉得秘书的职业有着一定的风险性,秘书的命运似乎与自己的领导有着密切的关联,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密切关系,当领导的前途堪忧或者面临被淘汰甚至被捕的命运时,秘书一般难逃其责,难独完善自身,安全而退。所以秘书在工作过程中要时时警惕,要使自己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遇到不合法的事情时,要懂得婉转的提醒领导,如果领导还要一意孤行推进这个工作,秘书则要找出合理的理由,对不合法的事“敬而远之”,并且必要时可以为能瞻望到公司的前景而施展合理的行动。
秘书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深造、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处在秘书这个职场中的任何一个人,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求得生存,就必须主动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技能、技术,给自己职业的发展补充新鲜血液。所以秘书人员一定要定期参加培训,完善自身,给自己加入新鲜血液,使自己充满活力和战斗力,使自己能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不会被优胜劣汰的法则抛弃、淘汰出局。秘书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力上的高要求和高标准,还需要有极强的心理素质,面对挑战不气馁,面对失败不灰心,面对成功不骄躁,面对突发情况不自乱阵脚,面对临时任务不急躁不安,要有团队合作精神,要懂得与同事友好交流,要懂得与“敌人”在不触及各方利益时和平共存,知道如何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知道如何营造属于自己的关系圈和人际网。同时,在企业竞争与合作中要明白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秘书应该深刻理解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道理,要做足“战争”前的准备,不打无准备的战争。
我眼中的秘书行业是充满挑战性的,可是又是一个使人充满战斗力和活力的行业,是一个激情永不退步、“战争”永不休止的行业,是一个朋友与敌人并存的行业。秘书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深造、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求得生存,就必须主动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技能、技术,使自己能始终处于优势地位,秘书职业机遇与挑战共存。我们要面对现实,抓紧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应对挑战。
秘书职业生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深造、不断积累、不断提升的过程。要想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求得发展,求得生存,就必须主动来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技能、技术,使自己能始终处于优势地位,秘书职业机遇与挑战共存。我们要面对现实,抓紧学习,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应对挑战。
秘书是一种古老的职业,秘书活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而秘书学则是一门新兴的科学,它的建立与发展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在国外,国际性秘书组织的建立及秘书学理论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50年代。1976年,美国安娜·L·埃克斯利-约翰逊主编的大型指导秘书工作的工具书<韦氏秘书手册>由梅里姆-韦伯斯特出版公司出版,它标志着美国在秘书工作规范及秘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在我国,从80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随着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日益被重视,秘书人员的培训和秘书理论的研究也迈开了步子。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全国已有一百多所全日制高等院校、党校、职大、电大、业大、函大等,或设立秘书专业,或举办秘书训练班,培养和培训了数以万计的秘书人员。研究秘书学理论或指导秘书工作的著作也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全国有数百种之多。整个局面可以说是蓬蓬勃勃颇有生气的。
但秘书学毕竟还是一门相当年轻的科学,它还没有成熟。在国外,尚未建立公认的学科体系,还没有固定的格局,也还没有权威性的理论著作。在国内,研究工作只能说处于起步阶段,经验性描述的著作较多,指导具体业务工作的著作也较多,但对很多理论问题,还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
顺着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秘书工作的知识含量,信息化办公手段的应用,全球化观察事物的视野等,对秘书人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秘书的发展前景如何更是我们秘书爱好者和秘书从业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我认为有必要对秘书职业的发展前景进行深一步的探讨,这对秘书人员从业的出发点和对秘书职业的发展趋势也将有深的理解并可以让秘书工作者对秘书职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结合实际审视自我岗位,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提供参考,有利于秘书工作者着眼于现状和趋势找出自己的不足,提高能力适应时代发展。
秘书在世界范围内是最广泛的社会职业之一,被人们誉为世界上常青的职业。我国秘书的历史源远流长,从现有资料来看,秘书的演变大致如下:
“秘书”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的“秘书”与秘密、机密等概念密切相关。“秘书”一词由“秘”和“书”组成。“秘”即秘密、神秘之意;“书”即图书。因此,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秘书”一词最初不是指人,而是指具有神秘性质或神秘色彩的图书。这些图书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谶纬图录之书。这类书具有不可预测性,所以神秘莫测,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又因为它们预言的大多是王朝的兴废和政权的更迭等重大的政治事件,所以其政治色彩也很浓厚,因而自东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就严禁这种书籍在民间流传而被保存在宫廷内部,故也称为“秘书”。另一类是王府宫禁藏书,这类书或者极其珍贵,或者因为机密不能示人,故此谓之“秘书”。东汉后期开始将以掌点图书、著书立说为职责的官署和官职称为“秘书省”、“秘书监”、“秘书丞”、“秘书郎”、“秘书令”。秘书开始这代人员,意味着朝廷中掌管图书和机密文书的一类官职。汉桓帝时,设置秘书监,专门掌管皇帝的秘书图籍。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秘书”名义朝廷中的官名。
“秘书”一词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涵义始于清朝灭亡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仿照当时欧美等国的政治体制,实行总统制,在总统府设立了秘书处,由秘书长一人,秘书若干;政府各部局也设立秘书室、秘书科和秘书官;各省都督府也设立秘书。这是“秘书”概念内涵在中国最具根本性的一次变异,“秘书”一词彻底摆脱了与“图书”这一涵义的关系,从指物转变为专指担任某种职务的人,秘书作为一种特定的职务,不再以掌管一般意义上的图书书籍为主要职责,而真正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秘书职能,并一直沿用至今。
西方“秘书”的涵义
从某种角度上讲,中国现代秘书的职权职能更多的来源于西方秘书的内涵和定义。英语中的秘书(secretary)与秘密(secret)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界定是具有实际意义的。现代西方的秘书概念形成于资产阶级工业革命时期,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主要指一种职业或者职业及拥有此职位的职员或者从事此职业的人员。
美国全国秘书协会给“秘书”下的定义是:高级官员的助手,掌管机关职责并具有在不同上司直接监督下承担任务的才干,发挥积极主动性、运用判断能力在其职权范围内对机关工作做出决定的工作人员。
欧洲专业秘书协会认为,秘书是对其上司的活动和工作范围有足够的了解,能够提上司分担很多工作。她(他)能在一定的范围内作出决定和发出指示,并在做生意的场合代表她(他)的上司。
国际职业秘书协会对“秘书”的定义是:秘书应是主管人员的一位特殊助手,他掌握办公室的工作技巧,能在没有上司过问的情况下表现出自己的职责感,以实际行动显示出主动性和正确的判断能力,并且能在所给予的权利范围内做出决定。现代秘书的涵义
关于秘书的涵义,1979年版的《辞海》中说,秘书是“职务名称之一,是领导的助手”;《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1掌管文书并协助机关或部门负责人处理日常工作的人员。○2秘书职务。”然而这两种说法都只强调秘书的助手功能,却没有强调秘书的行政辅佐以及决策助理、参谋咨询等功能,而后者正是现代秘书和传统秘书的显著差别。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和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秘书的职能已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接待员兼打字员”式的秘书不再是各个机关领导物色秘书时的主要对象,因此我国现代秘书的特征应该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是行政职务或职位;2普遍存在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3既是领导的助手,又是领导的参谋。秘书不同于行政领导,他们只是代表领导办事,为领导的工作服务;秘书也不同于职能部门中的业务员,他们是提供综合素质、辅助性服务的人员;秘书还不同于一般的服务型行业的人员,他们不仅掌管文书,还要完成领导交办的事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秘书是指辅助领导层或领导者个人履行领导职责,并办理文书档
[1]案、来信来访、会务工作以及其他日常行政工作的人员,市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秘书的职业分类
秘书部门的工作面较宽,处理问题的范围较广,加之现代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工作的日趋科学化、效率化,秘书的种类也越分越细。但大致上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类:
根据服务对象划分
根据服务对象可以划分为公务秘书和私人秘书。公务秘书是指在国家行政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秘书,其工资由上述部门支付,服务的对象是集体,他们的工作重点有两个方面,一是机关内部,二是领导者个人(俗称“私人秘书”)。私人秘书一般是指由个人出钱雇用,专门为个人服务的秘书,这也有两种情况:一是私营企业内的,二是有公职的人再自己出钱聘请的。目前我国较多的是公务秘书,私人秘书较少,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私人秘书也呈现出了日益增多的趋势。
根据工作内容划分
根据工作内容可以分为行政秘书、机要秘书、事务秘书(或生活秘书)、外文秘书(或翻译秘书)、专业技术秘书等等,这些秘书各自负责一个方面,平时以分管的工作内容为主,遇到特殊情况和机关内部的重要活动,他们又相互协作,共同处理一些事物,所以他们的工作方式既分又合,分合相间,分工不分家。
根据承担的职务划分
根据单人的职务可以分为秘书长、办公厅(室)主任、秘书处(科)长、股长、科员、办事员等。这种分类仅仅表明秘书部门的领导层次,而不带专业性质。
根据业务水平划分 在欧美国家,当公务员正式任职后,录用单位就要对日常工作进行经常性的业务考核。他们以业务水平为依据,以薪俸为杠杆,将秘书分成各种类别。譬如美国企业内部的秘书就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见习秘书”,主要承担打字和接待工作,工作大多围绕人际关系展开,如处理电话、预定约会等,他们必须经过不断的努力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然后才能晋升;二是“正是秘书”,他们的工作几乎没有人监督,工作责任大、范围广、技术性强,工作内容主要是打印文件、交往文书、制定旅行计划、拟定某部门的工资单以及按一般规定处理小额现金,同时还要辅助经理处理许多耗时的琐碎事项和任务。因而英国把行政秘书人员定为五级:速记打字级、书记级、文牍级、执行级、行政级。
目前我国第一种分类已见端倪,第二种分类不够明确,第三类分类不叫普遍,第四种分类还未实行。必须指出的是,以业务水平为依据的第四种分类法,对增强秘书的素质,提高机关内部的工作效率,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秘书的工作性质
政治性
秘书工作随着国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变化进步,秘书工作始终是为国家或者某个特定的阶层、社会集团服务的,始终是统治集团管理国家、组织和发展社会生产的重要工具,因此,秘书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辅助性
秘书工作是辅助领导进行决策管理和领导服务的工作,因此,辅助性是秘书工作的根本属性和最基本特征。秘书工作的辅助性主要表现在:一所有的秘书工作都要围绕领导的工作展开,领导工作涉及到哪里,他的工作范围就延伸到哪里;二现代秘书人员能参加领导班子的各种会议并共同研究问题,能提出各种解决的方案,但只有发言权而无表决权,更无决定权;三现代秘书人员在处理任何问题时,只能根据领导的意图和指示的精神办理,不能超越职权范围自作主张,自行其是。
综合性
秘书工作的综合性是由秘书机构的综合性决定的。现代秘书机构属于综合性机构,他不像业务部门那样承担具体工作,而是对各职能部门都有所了解,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对各个党政机关或者整个企业负责。这就需要站在全局立场上,时时处处用综合的眼光观察和思考问题,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
机要性
秘书工作的机要性是指秘书工作的机密性和重要性。秘书部门是最贴近领导中枢的部分,参与各个重大问题的研究,了解机关、单位内外许多重要的情况,其中不少在未公布之前都属于机密,如商务秘书中,涉及经济贸易、技术合作的内容多,因此这就要求秘书在工作中要管好自己的口,做好公司的保密工作。
第四篇:浅谈中国新能源汽车现状与发展前景
技师专业论文
汽车驾驶员
浅谈我国新能源汽车现状与发展前景
姓 名: 身份证号: 等 级: 准考证号:
培训单位:北京公交职业技能培训学校
鉴定单位:北京市第二十九职业技能鉴定所 日 期:2015年3月2日
浅谈我国新能源汽车现状与发展前景
内容提要:
汽车是现代工业文明的象征之一,也是推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随着环境保护、低碳经济、降低能耗的理念为人们重视,汽车工业因其尾气排放污染环境、高能耗等一系列负效应,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相对传统的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能够有效降低汽车排放废气污染。从环境角度讲,新能源汽车废气排出量比传统汽车可减少92%-98%,从而实现交通能源多元化,保护环境;从能源角度讲,全球石油危机日益严重,汽车工业又是能耗的最大组成部分,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使用有效解决了交通能源重消耗的问题,实现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汽车并非个新概念,国外汽车公司早在上世纪中期就已经研发了新能源汽车,作为汽车大国的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更是日益严重,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变得势在必行,本文将就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做出分析。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现状、发展前景 在石油能源严重紧缺、节能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 2007年11月,国家出台了《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首次提出了新能源汽车概念。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 “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未来10年,中央财政将投入上千亿元,支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从发展规划、消费补贴、税收政策、科研投入、政府采购、标准制定等方面,构建了一整套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的政策体系。近年来,中国主要城市的持续雾霾使得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国内外的车企们纷纷推出以混合动力、纯电动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政府也出台了新能源汽车补贴、新车挂牌的相关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开通绿色通道。那么,新能源汽车能否取代传统燃油汽车,成为人们的主要代步工具呢?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能否支持其在中国的长远发展吗?下面,本文将详细分析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一、新能源汽车的概念、种类及其特点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BEV,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
1、混合动力汽车
混合动力是指那些采用传统燃料的,同时配以电动机/发动机来改善低速动力输出和燃油消耗的车型。按照燃料种类的不同,主要又可以分为汽油混合动力和柴油混合动力两种。国内市场上,混合动力车辆的主流都是汽油混合动力,而国际市场上柴油混合动力车型发展也很快。
目前中国混合动力汽车主要是由比亚迪生产的“秦”以及概念车“汉”,已经量产的“秦”在中国市场上已经连续三个月销量居新能源汽车销量榜首。
2、纯电动汽车
电动汽车顾名思义就是主要采用电力驱动的汽车,大部分车辆直接采用 电机驱动,有一部分车辆把电动机装在发动机舱内,也有一部分直接以车轮作为四台电动机的转子,其难点在于电力储存技术。
2014年4月20日开幕的背景车展上,纯电动汽车吸引了足够多的关注,相关车企也都展出了各自旗下的电动车,主要包括:比亚迪秦EV纯电动汽车,江淮IEV纯电动汽车,北汽绅宝EV纯电动汽车,众泰E20电动汽车,上汽荣威E50纯电动汽车等等。
3、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是指以氢气、甲醇等为燃料,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流,依靠电机驱动的汽车。其电池的能量是通过氢气和氧气的化学作用,而不是经过燃烧,直接变成电能或的。燃料电池的化学反应过程不会产生有害产物,因此燃料电池车辆是无污染汽车,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比内燃机要高2~3倍,因此从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是一种理想的车辆。
4、氢动力汽车
氢动力汽车是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排放出的是纯净水,其具有无污染,零排放,储量丰富等优势,因此,氢动力汽车是传统汽车最理想的替代方案。与传统动力汽车相比,氢动力汽车成本至少高出20%。中国长安汽车在2007年完成了中国第一台高效零排放氢内燃机点火,并在2008年北京车展上展出了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氢动力概念跑车“氢程”。
5、燃气汽车
燃气成分单
一、纯度较高、能与空气均匀混合并燃烧完全,CO 和微粒的排放量较低,发动机在低温时的启动和运转性能较好。其缺点是其运输性能比液体燃料差、发动机的容积效率低、着火延迟较长及动力性有所降低。这类汽车多采用双燃料系统,即一个压缩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系统和一个汽油或柴油燃烧系统,能容易地从一个系统过渡到另一个系统,此种汽车主要用于城市公交汽车。
6、甲醇汽车
用甲醇代替石油燃料的汽车。
7、空气动力汽车
利用空气作为能量载体,使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到30MP以上,然后储存在储气罐中。需要开动汽车时将压缩空气释放出来驱动启动马达行驶。优点是无排放、维护少,缺点是需要电源、空气压力(能量输出)随着行驶里程加长而衰减、高压气体的安全性。
8、飞轮储能汽车
利用飞轮的惯性储能,储存非满负载时发动机的余能以及车辆长大下坡、减速行驶时的能量,反馈到一个发电机上发电,再而驱动或加速飞轮旋转。飞轮使用磁悬浮方式,在70000r/min的高速下旋转。在混合动力汽车上作为辅助,优点是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重量轻储能高、能量进出反应快、维护少寿命长,缺点是成本高、机动车转向会受飞轮陀螺效应的影响。
9、超级电容汽车
超级电容器是利用双电层原理的电容器。在超级电容器的两极板上电荷产生的电场作用下,在电解液与电极间的界面上形成相反的电荷,以平衡电解液的内电场,这种正电荷与负电荷在两个不同相之间的接触面上,以正负电荷之间极短间隙排列在相反的位置上,这个电荷分布层叫做双电层,因此电容量非常大。(2010上海世博会园区世博专线已使用此车)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目前中国众多车企均涉及了新能源汽车,本文将从一下几个典型新能源车探索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
1、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秦”
2013年12月17日正式上市后,比亚迪秦开始进入新能源车市场。在产能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比亚迪秦1月实现销量673台,2月834台,3月877台,第一季度累计达2384台,整体来看销量稳步提升。但实际上,3月秦的订销已达6000台,从这一数据来看,秦的市场潜力还有待进一步释放。上市短短3个多月,秦的销量已达到2384台,这一数据,在目前的国内新能源车市场已远远超出了预期。据调查显示,秦搭载独特的双擎双模技术和丰富配 置等是吸引车主关注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促成车主购买的主要原因。
比亚迪秦具有“双擎”动力,将高性能大功率驱动电机与1.5TID黄金节能动力总成两种力量相结合。在混合动力模式下,秦能爆发出479N·m的扭矩,最高时速可达185公里/小时,是前驱最快车型。作为一款混合动力车型,秦的纯电续航里程为70公里,短途用电满足日常上下班代步使用,长途出行可使用混合动力模式。家用220V电源即可给秦充电,4小时即可充满,百公里油耗仅为1.6L。配置上,秦搭载了云服务、遥控驾驶、360°全景影像、12.1英寸超视觉TFT液晶组合仪表、12安全气囊等高端配置,科技感和便利性、舒适性都值得肯定。同时,6年或15万公里的整车质保,以及电芯终身保修等。
2、江淮汽车IEV系列
全新一代爱意为电动车iEV5在北京车展正式亮相,并在年底正式上市销售。与之前4代爱意为电动车不同,iEV5基于江淮全新纯电动乘用车平台(iEV)打造,续航里程提升至200公里。值得一提的是,江淮和悦iEV5电动车还是国内首款完全正向开发的小型5座纯电动轿车。江淮爱意为电动车自2010年推出第一代车型以来,截至目前销量已突破5,300辆,这对国内低迷的纯电动车市场来说已经是不错的销售成绩。
3、上汽荣威
在纯电动车型荣威E50、插电式混动车型荣威550 PLUG-IN成功发布上市后,上汽荣威又携荣威950燃料电池轿车亮相上汽展台,从而成为全国首个能够同时掌握三大新能源技术的自主品牌车企。据介绍,荣威550 PLUG-IN综合油耗2.3升,峰值扭矩587牛·米,续航里程可以达到500公里。不仅如此,该车的设计和制造工艺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既能让消费者体验到新能源车带来的节能环保,又能为消费者留住传统汽车带来的舒适安全和操控乐趣。荣威950燃料电池轿车不仅实现了新能源车类型的又一次突破,同时它还拥有自身的独特优势。除了“动力蓄电池 氢燃料电池系统”双动力源和实现超长距离整车匀速续驶里程外,荣威950燃料电池轿车还拥有燃料电池系统功率密度和可靠性及耐久性都得到进一步提升、关键零部件得到优化改型以及氢系统布置和氢管理优化等科技亮点,保证了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和稳定性。
三、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
2014北京国际车展20日拉开帷幕,全球首发车高达118辆,刷新历届北京车展。其中,新能源首发车多达79辆,占近七成,成为本届车展最大亮点之一。中外车企在本届车展上同台竞技展出新能源汽车最新研发成果,中国品牌车企更是高调宣布其新能源汽车战略,既显现出中外车企未来的发展重点,也表明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良好的市场愿景。
在北京车展上全球首发的118辆车中,中外车企共全球首发了新能源车79辆,成为本届车展最大亮点之一,也展示出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汽车研发上与跨国车企具有了同台竞技的实力。本届北京车展上全球首发了5款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包括比亚迪唐、纯电腾势、江淮iEV5电动车、帝豪CROSS插电式混合动力概念车和帝豪EC7油电混动车型。比如,比亚迪唐定位是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的SUV,百公里加速只要4.9秒。比亚迪与戴姆勒公司联手打造的第一款纯电动车DENZA腾势也在本届车展上全球首发,并且今年有望上市销售,该款车已进入《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江淮iEV5电动车是国内首款完全正向开发的小型5座纯电动轿车,计划年内上市,上市后月销售目标为两千台。
在车展上,一汽等中国品牌车企高调发布了新能源车发展战略,凸显了它们未来发展的重心和在国内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先机的决心。虽然在北京车展展出的新能源汽车很多还只是概念车,尚未走下展台进入市场,而且新能源汽车在电池续航能力和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还不太完善,但是本届车展新能源汽车全球首发规模之大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中外车企看好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潜在市场。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层面都明确鼓励和扶持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提出“推广新能源汽车”,坚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不变,以纯电驱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和汽车工业转型的主要战略取向不变,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不变,政府扶持的政策取向不变等 “四个不变”。为了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多地政府在购车补贴、充电桩建设、新车上牌等方面出台了相关规定。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 划》和《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切实做好电动汽车推广应用工作,努力实现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北京市政府制定《北京市电动汽车推广应用行动计划(2014-2017年)》,公布了《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及产品目录》,共纳入6家企业和7款产品;上海市也已发布了7批共10款新能源示范车型。纳入目录的车型,不但可以享受国家和地方的双重补贴,还可在摇号、上牌等方面享受优惠,如北京专门预留了指标用于新能源汽车摇号,上海则可免费享有沪牌。基础设施方面,多地政府明确表明要加快充电设施的布局。比如,北京将完成1000个公用快充桩布局建设,覆盖中心城区和近郊。国家电网方面也明确表示,允许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充换电设施。
四、结论
目前,全社会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决心是前所未有的,所以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大力扶持新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安华:清洁汽车-中国未来汽车发展的主流[J].世界汽车,2005(5):12~14。[2]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规则[S].2007,72 号文件。[3] 陈全世,信继欣.中国电动车辆研究与开发[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4] 新能源汽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5] 马均明、葛瑞原:安徽科技-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光明,2010(3)。
第五篇:邮政储蓄银行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邮政储蓄银行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摘 要
农村金融市场建设是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环,如何做好农村金融工作,满足农村居民的金融需求,是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正是国家应对农村金融问题的又一重大举措。本文对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通过对邮政储蓄银行经营过程中困难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和邮政储蓄银行实际,提出了几点对策建议,着重对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储蓄银行;现状;前景;发展;战略
邮政储蓄作为国务院、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专门面向个人的金融机构,以国家信用为保障,以邮政为依托,始终如一地为社会大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邮政储汇业务。邮政储蓄从事的是零售金融业务,服务对象主要是广大城乡居民大众。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始终在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扶持下,经过全体邮政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余额从无在有、从少到多,业务从单一化到今天的多元化;规模不断扩大,服务手断不断完善,为保持国家金融稳定和支持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为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邮政储蓄银行的历史
经国务院批准,1986年人民银行和原邮电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办邮政储蓄的协议》,邮政部门开始恢复办理储蓄业务,同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又将邮政储蓄业务法定为邮政企业的业务之一,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平衡”的经营方针,行政上隶属于国家邮政局领导,业务上接受人民银行的指导和监管。
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2007年3月20日,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仪式在北京举行。邮政储蓄银行承继原国家邮政局、邮政集团公司经营的邮政金融业务及因此而形成的资产和负债,并将继续从事原经营范围和业务许可文件批准/核准的业务。.邮政网络是邮政储蓄银行生存和发展的依托。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是我国邮政体制改革取得的又一重大阶段性成果,也是在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的指导下,金融体制改革取得的又一项新的重要成就。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和银行体系的完善,将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将有利地支持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进入2008年以来,邮政储蓄银行突破只办理个人金融业务的历史,开辟了对公业务的新纪元,对公存款和对公结算业务在全国36家分行全面铺开。第一张信用卡的成功发行,吹响了邮政储蓄银行进军信用卡市场的号角。随着其他新业务的陆续推出,城乡居民将越来越多地享受到邮政储蓄银行更加方便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
二、邮政储蓄银行的现状
(一)庞大的农村金融市场
有庞大的九亿农民,然而,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却相当不发达。大多数的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也都偏安城市,而这,也凸显我国城乡收入和发展的不协调。2010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则仅为5919元。因此,如何帮助农民致富,开发农村金融市场,是放在邮政储蓄银行面前的一大挑战,同时又是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历史机遇。
(二)资产规模较大,资产优良,网点遍布城乡
截至2010年底,全国邮政储蓄存款余额达到3万亿元,存款规模列全国第五位。持有邮政储蓄绿卡的客户超过2.5亿户,每年通过邮政储汇办理的个人结算金额超过2.1万亿元,邮政储蓄本外币资金自主运用规模已接近1万亿元。较大的资产规模,是邮政储蓄银行开展业务的坚实基础。
一直以来,邮储银行成立之前的资金运用主要依赖转存央行,由央行支付转存款利息,利差收益无风险。显而易见,新组建的邮储银行无不良资产包袱,资金来源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资金来源的具有明显的优势。但至今没有一笔坏账。优良的资产给了邮政储蓄银行较好的起点,也为邮政储蓄银行跻身世界优质银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邮政在全国拥有储蓄营业网点3.6万个,汇兑营业网点4.5万个,国际汇款营业网点2万个,其中分布在农村地区的占到三分之二以上,全国邮政储蓄存款的三分之一来自农村。邮政储蓄依托邮政,营业网点数量明显多于其他银行机构,网点优势为邮政储蓄向普通民众或偏远地区居民提供基本金融服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市场上,邮政部门在农村地区提供金融服务业务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提高,在有些地区甚至成为了惟一的渠道。
(三)服务“三农”大有作为
2012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在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的同时,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这一国策将给有着遍布全国服务网络的邮政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在“十一五”规划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邮政金融将积极完善网络服务功能,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根植农村,面向“三农”开展业务,逐步改善农村的金融服务环境。同时将积极创造条件,抓紧开办针对农户的小额信贷、微小企业贷款等业务,探索产业基金投资模式,全方位地向“三农”和国家基础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更加有力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对农村客户的信息优势且门槛较低
邮政储蓄银行作为有着20多年经营经验的金融机构,由于在农村有数量众多的网点,因此长期以来对农村金融的基本情况十分的了解,乡镇一级邮政储蓄网点的存在使得邮政储蓄网点能够更加深入社区,能够更低成本、更全面地了解到客户的各方面信息,从而降低业务成本,而这也有利于其开展相关业务。和其他银行“抓大放小”的思路不同,邮政储蓄银行本着会通天下,服务城乡的原则,眼睛向下,着力“抓小”,全力发展小额贷款,这便使得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更加“亲近民众”。
准确的定位以及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使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潜力巨大。尽管邮政储蓄银行有上文所述的众多优势和发展潜力,然而,作为一家刚刚成立的商业银行,它的经营管理,尤其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要求来看,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三、邮政储蓄银行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经验匮乏,产品开发不到位
一直以来,邮储的资金运用主要依赖转存央行,盈利也仅仅来源于无风险的由央行支付的转存款利息、利差收益。同时,邮政储蓄业务范围狭窄,品种单一。目前,邮政储蓄业务以办理活期、定期存款作为主营业务,及少量的代发工资、代理保险等中间业务,远远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现代金融服务需求。“只存不贷”的业务经营模式,使其商业银行业务方面的经验匮乏。同时,对公业务,中间业务开发力度不够,邮政储蓄银行开发出丰富的真正服务于“三农”的金融产品较少,业务扩展难度较大,近年,各地邮政银行机构纷纷启动小额信贷业务但由于此项业务刚刚起步,其市场潜力还需要进一步挖掘, 与农村信用社等主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阻碍了邮政储蓄银行的快速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外部监管难度较大,内部控制不力
邮政储蓄银行不是政策性银行,也不是准政策性银行,它的定位是商业银行,然而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定位于服务“三农”的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处于邮政体制改革的过度时期,邮政储蓄银行的特殊性给银监会的监管标准、理念和手段的制定带来较大的难度。
银行业是高风险行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永恒的主题。必须始终不渝地把防控风险、稳健经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立足标本兼治,不断探索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为此,要严格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不断完善案件防控机制,扎实开展资金安全达标升级、从业人员违规积分、网点人员管理等工作,同时创新风险控制手段,充分利用电子稽查系统和会计系统的检查监督功能,在全行营造良好的合规文化氛围。
(三)资产流动性管理经验不足
一直以来,邮政储蓄资金的运用方式较为简单,邮政储蓄的资金管理也未遇到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问题,因此邮政储蓄银行的资金流动性管理远远不能满足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管理的要求,邮政储蓄需要及时向成熟的商业银行学习资金管理方面的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资金流动性管理水平。
总的来说,邮政储蓄银行的当前发展存在以上三点问题和瓶颈,正确处理这些问题,是邮政储蓄银行进一步发展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必须制定发展对策,进而为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指明道路和方向。
(四)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专业人才匮乏
一个企业成败兴衰,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中的人,而不在于技术或产品。目前邮政储蓄的部分从业人员是从邮政部门调过来的,没有受过专门的金融业务培训,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金融专业知识和全面的业务操作技能,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邮政储蓄从业人员的总体文化程度和业务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在现阶段强调“以人为本”的市场竞争中,邮政储蓄机构的人才资源匮乏已成为当务之急,并直接影响业务拓展、内部管理、风险防范等一系列行为的质量和效果,从根本上制约着邮政储蓄业务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源泉所在。尤其是对银行业来说,同质性特征决定了银行竞争最终体现为服务上的竞争。而服务能力的高低是与人员素质水平分不开的。在这一方面,邮政储蓄明显处于劣势。由于邮政储蓄银行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从邮政部门划转过来的,其机构设置上采取的是“就地取材”的方法,邮政部门很少更新设备和培训人员,造成人员素质偏低。从业人员普遍学历层次偏低,业务技能不强,专业水平不高,某些地区,毫无阅历的高中毕业生也可以参加工作,显然难以适应多元化金融竞争局面。
(五)网点建设滞后,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在金融市场,城市金资源一直是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目前,邮政储蓄银行无论从网点布局还是网点的硬件设施,都不如其他商业银行,其他银行的各种设备设施,体现了舒适,方便,快捷,即使,柜台办理业务时间较长,客户也能心情舒畅,但邮储银行的硬件设施,显然不能做到这一点,只有一小部分的网点,才能在硬件设施上跟上其它银行,大部分网点,仍然让客户“怨声载道”,距真正成为城市金融行业中有一定竞争实力的零售银行、社区银行还存在较大差距。
服务不是一种工作的时候流于表面的形式,而是从内心中存在一种意识,这种意识的存在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培养,但邮政储蓄银行的员工却没有真正认同自己处于服务行业,对服务的理解一直处于表面状态,不够深入地了解客户需求,长期以来对客户实行无差别服务策略,不能抓住真正的盈利客户使服务问题成为邮政储蓄银行面临的最紧迫的难题,需要及时、圆满地解决。,四、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及发展前景
通过对邮政储蓄银行的成长脉络及其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一个有成长潜力,但自身优势又存在一定制约因素的企业,邮政储蓄银行要想获得稳健发展,应在充分借鉴同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坚持的原则
1、满足社会需要原则。金融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银行则是连接经济体系中资金剩余和短缺双方的中介,是金融业的核心。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各国均努力构建与本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银行机构体系。未来邮政储蓄银行的功能定位,必须考虑金融改革的总体要求、现有银行机构的功能分工和邮政储蓄业已形成的社会特殊服务阶层,尤其是服务三农的现实需要,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使邮政储蓄银行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
2、市场化经营原则。虽然银行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为经营对象,与一般工商企业存在较大区别的特殊企业,但又与一般工商企业具有共同的特征,即都拥有从事业务经营的自有资本,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活动、照章纳税,以盈利为核心目标。
3、发挥独具优势原则。确定各类银行机构的功能定位应充分考虑发挥其专业优势和竞争,形成合理的金融布局,防止银行机构盲目经营和恶性竞争,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保障银行机构自身的稳健发展。因此未来邮政储蓄银行的功能定位,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邮政储蓄网点与网络的特具优势,形成邮政储蓄特色服务和竞争的比较优势,贴近农村和基层社区,服务广大农民和居民。
4、防范控制风险原则。银行经营活动具有高风险性和公众性,因此对银行功能定位进行界定,其中目的之一是使银行保证充足的资本和足够的流动性,确定银行机构的风险特征和监管重点,防止金融风险的传递,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因此,未来邮政储蓄银行的细能定位必须要考虑邮政储蓄的发展实力和延展能力,以及自身风险的控制能力,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同时依法纳入银行业监管体系,以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二)发展的战略
1、坚持重中之重战略思想,切实做好“三农”工作。
一是依托网络优势,布局农村金融市场。设立农村金融服务部门,积极完善网络服务功能,面向“三农”开展业务。邮政储蓄银行三分之二的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邮政储蓄是当地居民唯一可以获得的金融服务。因此,从满足广大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础金融需求,发挥邮政储蓄在农村的网点优势出发,应不断完善农村网点功能,增加业务产品,进一步加大邮储资金支农力度,逐步扩大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尤其是要有针对性地逐步开办农户小额信贷、乡镇小企业贷款等业务,全方位地向“三农”和国家基础建设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二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立足城市,面向农村。邮政储蓄银行转型初期,在战略布局上实行“立足城市、面向农村”经营方针。在发挥长期以来形成的网络覆盖面广的业务优势,服务农村、城市社区和中小企业,实现城市、农村协调发展。这是对“依托网络优势,布局农村金融市场”战略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依托不断优化的信息技术,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建立起金融桥梁。
2、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把握城市和农村两大市场。
一是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在负债业务方面,要努力实现以储蓄存款为主,向储蓄和理财、结算业务、商务汇款、中间业务等方面并重的转变;资产业务方面。大力发展公司业务存款,循序渐进扩大贷款规模,以保证资产质量。
二是实施错位竞争,服务中小客户,做强城市市场。目前,城乡一体化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业务在金融市场仍将长期处于绝对优势,更是各家金融机构的必争之地。在转型期间,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快城市网点建设,优化网点布局,改善网点服务设施,提高网点服务质量,提高城市网点竞争力。发挥比较优势,实施错位竞争。服务中小客户,要继续整合代理保险、代理基金、理财类业务,进一步开发适合高端客户的金融产品,努力探索私人银行发展模式,逐步进军城市高端客户市场。
三是积极学习同业先进管理经验,逐步推行“流程银行”建设。“流程银行”就是推行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实现流程化管理的银行。是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在商业银行领域的实践,是一种现代商业银行管理模式。具体而言,“流程银行”指围绕客户的需求,通过根本性变革,建立贯穿前中后台,高效、灵活、创新的各类流程,变革组织架构、资源配置与考核体系,创新企业文化,体现核心竞争力,并能实现良好经营绩效的商业银行。目前邮政储蓄银行仍是“部门银行”的管理模式,而“部门银行”存在的诸多弊端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因此,要积极开展组织形态的创新,将“流程银行”从理念逐步演变成现实,通过优化流程来优化企业的组织形态,以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更有效地提升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当下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银行自身的成长都要求其变革为能适应现在竞争环境的“流程银行”。这也正是“流程银行”理念为众多商业银行认可并逐步推行的原因之一。在此阶段,邮政储蓄银行需要经过自身的不断努力,逐步增强参与金融市场竞争的能力,积累足够的贷款客户资源和商业化运作经验,通过建设“流程银行”,实现邮政储蓄银行的流程化管理。逐步建立起科学的、符合市场及客户需求的、能够稳健经营的专业银行管理模式。
3、坚持改革创新,做大做强邮政储蓄银行。
从长远来说,邮政储蓄的最终选择将是现代化商业银行。从邮政储蓄银行的实力看,它不可能也不应该永远满足于“社区”银行和零售银行的角色定位,全方位经营的现代化商业银行业务将是其必然选择。只有商业化才能使邮政储蓄银行获得与一般商业银行平等的竞争地位和竞争环境。所以,从长远看,邮政储蓄银行将逐步形成参与金融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为其最终的商业化奠定基础。在这一阶段,邮政储蓄银行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加大“流程银行”建设力度,全面推行流程再造实现向现代化商业银行管理模式的转变。“流程银行”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是随着企业战略目标的提升而不断优化和变革的企业管理模式。在适应银行未来发展趋势的道路上,“流程银行”建设是一个永久性话题。科学合理的流程结构是银行协调运营的保障体系,集约高效的流程运作是银行价值创造的综合实力,全面有效的流程管理是银行风险控制的有力武器,追求卓越的流程改进是银行持续发展的有效动力。
二是充分借鉴国际先进银行的发展经验,发挥网点布局优势,大力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结合金融市场发展实际,将以收费业务为主体的中间业务作为行业业务结构转型的重点并加以推进。
三是借助经济快速增长和资本市场长足发展的历史机遇,拓展财富管理业务,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空间,完善自身商业化运作机制。
目前,国际国内银行业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特征,比较突出的是资本性、技术性两大脱媒,以及信息化生存、资本化运作、综合化经营、国际化发展四大趋势。这些将必然导致国内间接融资比例下降、批发业务比例下降、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贡献率上升三大结构变化。这些变化对各商业化银行的经营管理形成了巨大压力。
五、结论
总之,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之初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把握住这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努力在日益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站稳脚跟,必须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障碍,立足自身实际,在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无论是从思想认识上还是具体措施上,只有早作准备,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努力塑造自身特色,才能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明艳 我国邮政储蓄的现状、问题和改革思路。金融会计,2003年第03期
[2]郭永刚 邮政储蓄银行成立进入实施阶段。青年报,2005年7月29日,第七版
[3]汪秋湘 论我国邮政储蓄制度改革。海南金融,2005年07期 [4]刘畅.我国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定位研究。财经界,2007年第8期 [5]申润普.邮政储蓄业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河北金融,2007年第12期
[6]牛永涛.邮政金融体系的国外经验借鉴及启示。青海金融,2007年第11期
致谢
衷心感谢导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老师学识广博、治学严谨、作风朴实,从老师身上,我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而且学到了做人的许多道理,这将会使我受益终身。
感谢老师对我论文的指导,不厌其烦的对我的论文格式、内容等进行了多次指导,使得我能够顺利的完成论文。
这里还要感谢班里其它同学给我的帮助,也感谢我的同事对我提供的资料及理论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