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健全体系完善措施稳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健全体系完善措施
稳步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
根据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要求,我局确立了“充分依托省级数据大集中平台,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信息管税为依托,分类分级管理为基础,纳税评估为重点,以管事为主,管事、管户制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全面建立征、管、评、查相互制约、协同管理、全程监督和信息共享的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
一、建立基点,完善专业化管理组织机构
为积极稳妥推进改革,我局结合实际,建立起了扁平化的工作机构,搭建税源专业化管理基本框架。
一是设立征收局。进一步实行集中征收,建立集约化、全程化、规范化相结合的纳税服务体系,保证纳税人的所有涉税事项在征收局的各个办税网点均可办理,拓宽“区域通办”业务范围,进一步提升纳税服务水平。二是组建税收风险评估局。负责税收风险的应对和实体化的评估,管评分离,实现税源管理的动态化和科学化,突出纳税评估专业化。
三是重组税源管理分局。组建重点税源管理分局,我局重点税源管理分局现负责县本级企业、金融保险企业、房地产、区行政事业单位、部分医院学校及辖区内部分100万元
以上其他企业的征收管理,所管辖纳税人上年度地方税收收入占全区地税总收入的75%以上。同时依照行政区域设置6个一般税源管理分局。
四是成立评估稽查选案委员会。负责纳税评估、日常检查、税务稽查对象的确定和分派工作,实现选案与评估、稽查相分离,以提高评估有效率和选案准确率。
五是对个体(零散)税源实行社会化管理。在个体工商业户税收管理上,联合国税部门共同委托各乡镇人民政府代征,建立“个体税收代征点”,稳步推进个体税收社会化综合治理。
六是建立专门的数据管理专门机构,负责采集外部数据,对涉税申报数据进行审计、分析、比对、应用和风险指标识别排序,牵头全局各部门科学利用数据,排除涉税疑点、化解涉税风险。
二、找准支点,建立专业化管理保障机制
为确保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的顺利推行,我局结合实际建立并完善了岗责体系、制度规范、综合信息传递等机制,进一步夯实了专业化管理工作的运行基础。
一是完善了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科学设置岗位,在整体职能划分上,按照“管户制”向“管事制”转变的原则,将原有七十个管理区域缩减为十六个税源管理小组,将管理员按照工作岗位职责编入各管理小组。确保了各项工作平稳
过渡和各项税收业务职能的有效运转。
二是完善了专业化管理相关制度。根据工作运行情况,在“征、管、评、查”四分离的基础上,迅速制定各部门工作职责、工作规范和业务流程标准,特别明确了部门间交叉业务的处理程序,为各部门正常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保证。并完善执法监督机制。
三是完善了综合治税信息上传机制。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专门制定和下发了关于涉税信息共享的相关文件,搭建了综合治税信息交流平台。28家综合治税成员单位定期交流涉税信息,为实现征管的科学化、精细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保证。
三、突出重点,专业化管理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重点税源管理局建立以管户为主、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模式,以行业分类精管为手段,有效提高了管理质量和效率:一是对房地产行业实行一体化管理。通过事前提前介入;事中实时监督;事后严格清算,初步形成全方位监管体系。二是对建筑业实行项目管理。以项目为中心,专人跟进日常管理,推行建设方、施工方双向申报制。三是对大企业团队管理。推行局长管户制,分级按户对接税款规模千万元以上的大企业,在涉税咨询、风险提醒、税收筹划等等方面提供专业团队服务。四是对支柱产业帮扶管理,着眼于铜山的机械、食品、钢铁、车辆制造等支柱产业的发展,积极落
实优惠政策,提升支柱产业的管理带动效应。五是对行政事业单位推行联动管理。强化税法宣传,通过委托代征、重大项目涉税信息共享等管理模式,利用全社会的资源共同做好税收征管工作,实现税源管理的精细化。
二是一般税源管理分局撤销了每位管理员对应的管理区域,根据各分局大小成立两到三个税源管理小组,每组设置ABC三个岗,将人员统筹安排到各管理组,构筑起ABC岗横向统筹管理体系。同时建立税源管理组交叉监督管理体系,各税源管理组定期通过日常巡查、纳税评估、管理点评等方法,对其他管理组管理范围内纳税人涉税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在互帮、互助、互相监督中实现税源管理“面”与“线”的结合、“量”与“质”的同步。
三是风险评估分局以“创建一个模型,规范一个行业,完善一个指标,规范一个税种”为目的,分行业建立税收风险预警指标,结合已开展的分行业的实体评估情况,收集各项纳税申报、财务核算以及相关外部涉税信息,以财务指标分析为基础,以行业经营规模为参照值,以外部涉税数据为对比值,计算各单位平均值,设计出运输行业、钢铁行业数据分析公式,初步构建风险预警模型。
四是数据管理部门以“数据质量反映征管质量,数据责任就是执法责任”的理念,用数据指导管理、发掘问题、防范风险。通过在数据采集环节,建立数据采集规范,加强数
据有效性和合法性校验;通过建立健全数据质量通报考核机制,实施跟踪问效,按照时限要求,认真核实、处理相关错误数据,并将处理结果及时反馈,形成闭环管理。加强税收风险管理,根据税源管理部门的应对能力,合理设置工作量,定期推送风险识别结果,保证风险能够及时有效和差别化应对。逐步建立税收风险分析模型库,通过跟踪风险管理的应对执行效果,实现分析模型的实用、通用。
五是评估稽查选案委员会实体化运作,业务科室介入日常管理。选案委员会按月召开选案会议,相关科室、分局评介案源,以数据信息分析为主导,查找风险点,查找管理问题,做到内部准备充实有据,外部出击有的放矢。建立工作任务“双推送、双反馈”制度,即大集中系统任务推送和“任务分派单”推送的双推送模式;及“评估稽查管理建议单”和“分局整改反馈情况报告表”的双反馈模式。
第二篇:健全体系 完善措施 积极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
健全体系 完善措施 积极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
今年三月份,山东省东营市地税局东营分局被确定为全省首批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试点单位后,在省市局的正确领导下,该局积极稳步构建了以深化“大集中”系统应用为核心,领导有力,体系健全,进展有序,狠抓落实的“内分离”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稳步推进,地税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税源管理专业化管理的初步格局
(一)体系健全,制度科学,夯实试点工作基础。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局领导亲自督导,征管、税源、税政、计统、信息等科室多次指导试点工作。东营分局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长、各基层征收局局长为成员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业务科室分项抓的工作格局,为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规范岗位配置。按照省局税源专业化管理5类23个岗位的设置要求,对9个基层分局的155名税收管理员配置了相应的岗位。三是完善配套制度。研究制定了《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问题反馈制度》等6项配套制度,为做好试点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四是深化业务培训。组织召开软件上线培训会议,对全局税收管理员进行了软件应用培训,使所有人员迅速掌握了新系统的业务流程,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奠定基础。
全市推进税源管理专业化现场会
市局张洪起局长作重要讲话
东营分局李庆敏局长作经验介绍
(二)规范流程,运转有序,“大集中”系统顺畅运行。一是全面测试工作流程。针对在“软件练习环境”流程应用测试中遇到的问题,召开了问题研讨会议,进行了现场交流、答疑,共收集问题42条,涉及12项业务流程,当场解决问题33条。并根据流程练习测试结果,重新调整人员岗位26个,进一步优化了岗位设置。二是及时办结原系统业务。安排专人督导各单位在上线前办结“大集中”系统中的所有业务流程,审批完毕所有的待审批事项,确保新旧系统成功切换。三是注重验证反馈。“大集中”系统切换上线后,进行了岗位设置与模块功能的验证,确保岗位设置与模块功能相符;组织召开了业务研讨和答疑会,查找系统应用中的问题,交流试点经验,先后共举行问题研讨会8次,发现问题68项,并及时反馈省、市局予以解决。
(三)总结提炼,补充完善,创新“体外循环流程”模式。新的“大集中”系统按照纳税人识别号逐户下达工作任务,没有批量业务处理及文字描述下达任务的功能,东营分局采取了设置“体外”流程的方式进行解决,设置17大类44个工作事项,制定了“体外循环”工作业务流程,置于自行开发的《评估执行软件》运行,成为了“大集中”系统的有益和有效补充,全面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措施有力,管理科学,控管水平显著提升。
1、对税源实行分类管理。对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由分局税源管理科进行重点评估;对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下的一般税源,实行区级、基层分局双向监控,进行行业性预警式管理;对零星分散的税源,实行划片分区管理。形成了重点税源区级监控、一般税源行业预警、零星税源分片统筹管理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机制。
2、建立专业化分析互动工作机制。以组织税收收入为中心,以挖潜增收为目的,业务科室召开税源管理状况分析会议,对收入结构、税源结构状况、税源变动趋进行了全面剖析和预测。计划财务科进行税收分析预测、税收管理科进行各税种收入异常分析、法规征管科进行申报及发票情况分析,实现了各业务部门一体化专业分工协作的横向互动。
3、突出重点深化专项评估。依托省局税收预警系统和大集中核心征管系统,日常分析预警与专项纳税评估相结合,及时捕捉疑点以评促管,2010年上半年对33户重点税源纳税人2008-2010年财务资料、申报资料进行评估分析。如对胜利油田某有限责任公司评估中,运用纵向分析法和合理性分析法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企业整体税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后,发现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异常变动、整体税负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等纳税疑点6处,经直属征收局核查落实,该企业自查补交税款。
4、实行重点行业动态监控管理。5月份开展的房地产行业项目追踪动态管理,对92户房地产46个项目摸底清查,分立项审批环节、建设施工环节、竣工验收环节、开盘销售环节、清盘环节等重点环节实施税源总量监控,并每个环节适时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二、税源管理专业化管理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基础。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打破了原来的运作模式和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习惯,推行之初肯定有一些阻力和困难,通过开展深入广泛的思想教育活动,形成了上有各级领导的决心及支持、中有各科室的信心与配合、下有工作人员的贯彻执行的工作落实格局,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合力,确保了税源管理新模式的顺利推进。
(二)优化岗位配置是前提。东营分局每个基层分局只有7至12名税务干部,而新系统中岗位设置有5类20个岗位,为有效缓解人力不足的困难,采取了一人合理兼并同类别的几个岗位的办法,并且按需实施针对性业务培训,定期进行岗位培训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各岗位人员的业务素质,形成了“以人定岗,以岗定责,岗岗有人,人人有责”的优化体系。
(三)稳步提高效率是关键。税收管理员由“管户”向“管事”的转变后权力受限,容易造成个别人员工作积极性差、责任心不强、“拨一拨、转一转”的问题。一是推行税官能级管理评定制度,按照组织动员、民主评议、资格审查、业务能力测试、拟定能级、公示等程序,将税官能级设定为8等20级,固定能级一年一评定,浮动能级一季一评定,实行有差别的待遇,完善了以能配岗、以能定级、以能计酬的新型管理体制。二是规范工作日志记录,明确记录事项、记录标准,按周展示,月评审,以此评价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三是强化日常考核,日常管理组长按月对税收管理员工作量、工作完成率及完成质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能级管理相挂钩。充分激发了税收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
(四)强化协调配合是基础。任务重复、运行无序和岗位“扎堆”是新旧运行机制转换中的三大突出问题,而解决的关键在能否充分发挥税源管理科的中枢作用。在工作中,一是横向统筹有效加强部门协调。每周一牵头召开联席会议,制定《税源(分析)任务计划书》,做到税源管理任务统筹,一口对外,统一下达,缓解了下户重复问题。二是纵向统筹有效加强上下协调。在下发《税源(分析)任务计划书》的同时,下发《基层分局税源管理任务指导书》,对基层单位的税源分析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便于基层统筹好本单位的分析工作计划,避免税源管理科、基层单位的税源管理组长、日常管理组长创建下达任务“撞车”。三是系统协调有效强化任务分配。目前系统限制不严,税源管理组长可以跨组给日常管理组成员下达任务,而预警任务只能由审核审批岗一次性分派,不能由各组长再次分派。对此,通过规范任务分配机制,对需跨组分配的,必须先发送组长岗,再由组长分派具体核实人员。进一步解决了岗位间协调配合难的问题。
(五)强化数据管理是核心。及时、准确、真实和完整的税收数据是信息管税的根基所在,是进行税收分析的生命线,通过制定严格的数据质量标准及数据采集规范,加强前期数据质量整改,强化数据质量考核,健全数据质量责任追究机制等措施,确保了数据质量,保证评估分析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六)深化纳税服务是保障。随着税收管理员“管户”制度的消亡,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定点”沟通也随之消失,带来了企业咨询的盲目性,通过在纳税服务大厅设置了专门的政策咨询岗、加强纳税申报提醒、丰富外网服务功能、与中介机构建立联动机制等措施,为纳税人答疑解惑、出谋划策,全面深化了纳税服务。
三、结束语
东营分局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的稳步推行,对全局性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征管质效显著提升,税收收入稳步增长;人力资源资源配置优化,干部队伍活力四射。纳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征纳关系和谐有序。东营分局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省市局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东营分局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兄弟单位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不断推动试点工作日趋完善,促进税源管理水平全面提升。(东营地税东营分局 盖伟杰 崔卫)
第三篇:健全体系 完善措施 积极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
健全体系 完善措施 积极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
今年以来,平凉市国税局在试点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分类分级分环节,管理与监控相分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管户”向“管事”转变,强化管理,优化服务”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不断健全体系,完善措施,有序落实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稳步推进。截至五月二十日入库各项税收收入74338万元,完成全年计划的41.3%,同比增长5.1%,增收3603万元。
一、税源管理专业化管理的初步格局
(一)体系健全,制度科学,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局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征管、税政、计统、信息中心等科(室)密切配合,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业务科(室)分项抓的工作格局,为做好税源专业化管理推进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二是规范岗位配置。按照省局税源专业化管理要求,结合全市实际统一设置综合事务、日常管理和纳税评估三类岗位,分级、分类、分环节实施税源管理。三是完善配套制度。研究制定了《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为做好推进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四是深化业务培训。各县(区)局分别组织各类培训,对全局税收管理员进行了业务培训,使所有人员迅速掌握了新的业务流程,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深入推进奠定基础。
(二)措施有力,管理科学,控管水平显著提升。
1、对税源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对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由县(区)局税源管理科(纳税评估室)进行重点评估;对年纳税额50万元以下的一般税源,实行县(区)级、基层分局双向监控,进行行业性预警式管理;对零星分散的税源,实行划片分区管理。形成了重点税源市、县级监控、一般税源行业预警、零星税源分片统筹管理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机制。
2、建立专业化分析互动工作机制。以组织税收收入为中心,以挖潜增收为目的,按季召开税源管理状况分析会议,对收入结构、税源结构状况、税源变动趋势进行全面剖析和预测。市县收入核算部门进行税收分析预测、各税种收入异常分析、法规、征管、税种管理部门进行申报、发票、政策执行情况分析,实现各业务部门一体化专业分工协作的横向互动。
3、统筹协调税源专业化管理。一是与信息管税相结合,坚持把税源专业化管理与信息管税相结合,用信息化支撑专业化的管理。二是与征管状况监控分析一体化相结合,在岗责设置上力求一致,实现税源监控和内部管理的精细化、一体化,切实提高效能。三是与纳税服务相结合,通过职责归类,在实施税源管理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服务理念,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四是与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相结合,依托岗责设置,规避和化解执法风险。五是与各县(区)具体实际相结合,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依照现有管理机构、人员,不搞一刀切,充分彰显地域特色。
4、突出重点深化专项评估。依托市局《税收税收分析决策系统》以及《综合征管系统》,日常分析预警与专项纳税评估相结合,及时捕捉疑点以评促管,2011年上半年对178户重点税源纳税人财务资料、申报资料进行评估分析,运用纵向分析法和合理性分析法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企业整体税负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异常变动、整体税负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148户,经约谈、核查落实,自查补交税款88万元。
二、税源管理专业化管理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前提。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打破了原来的运作模式和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习惯,推行之初肯定有一些阻力和困难,通过开展深入广泛的防范执法风险教育活动,形成了上有各级领导的决心及支持、中有各科室的信心与配合、下有工作人员的贯彻执行的工作落实格局,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合力,确保了税源管理新模式的顺利推进。
(二)岗位配置是基础。县(区)局机关科(室)前移,实现管理“扁平化”。拓展办税服务厅的功能,对非即办事项,由办税服务厅受理审核后,直接转机关科(室)审批、认定、报备,对税收管理员进行“瘦身”、减负;县(区)局成立税源管理(纳税评估)机构,专司重点税源分析、比对、评价、风险预警,对纳税人各种异常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整理,定期将形成的相关预警信息和税源管理综合分析报告向基层分局推送,各基层分局不再承担税收分析任务。实现了由“管户”向“管事”转变,基本阻隔了纳税人与税收管理员的“亲密接
触”,降低了执法风险。
(三)提高效率是关键。税收管理员由“管户”向“管事”的转变后权力受限,容易造成个别人员无所适从、缺乏责任心、“拨一拨、转一转”的问题。一是规范工作日志记录,明确记录事项、记录标准,以此评价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二是强化日常考核,按月对税收管理员工作量、工作完成率及完成质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评先选优相挂钩。实现了由分散全面管理向风险导向管理转变,彻底改变了税收管理员“单兵作战”模式,充分激发了税收管理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工作质量的有效提升。
(四)协调配合是保障。任务重复、运行无序和岗位“扎堆”是新旧运行机制转换中的三大突出问题,而解决的关键在能否充分发挥税源管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的中枢作用。在工作中,一是横向统筹有效加强部门协调。召开联席会议,税源管理任务统筹,一口对外,统一下达,缓解了下户重复问题。二是纵向统筹有效加强上下协调。对基层单位的税源分析工作提出具体的指导性意见,便于基层统筹好本单位的分析工作计划,避免税源管理(纳税评估)、基层分局任务“撞车”,进一步解决了岗位间协调配合难的问题。
(五)强化数据管理是核心。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及时、准确、真实和完整的税收数据是信息管税的根基所在,是进行税收分析的生命线,通过制定严格的数据质量标准及数据采集规范,加强前期数据质量整改,强化数据质量考核,健全数据质量责任追究机制等措施,确保了数据质量,保证评估分析结果的科学性、真实性和准确性。
(六)深化纳税服务是动力。随着税收管理员“管户”制度的转变,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定点”沟通也随之消失,带来了企业咨询的盲目性,通过在办税服务厅设置政策咨询岗、加强纳税申报提醒、丰富网上服务功能、开展社会化办税体系建设等措施,为纳税人答疑解惑、出谋划策,全面深化了纳税服务,实现了由平面直线式管理向立体模块式管理转变,形成了“流水作业”模式,提高了服务质量。
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的稳步推行,对全局性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了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征管质效显著提升,税收收入稳步增长,人力资源资源配置优化,纳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征纳关系和谐有序。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省局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将不断探索、学习兄弟单位好的经验做法,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不断促进税源管 理水平全面提升。
第四篇: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讨
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信息来源:句容市地方税务局 09日
访问次数: 332字 体:【大 中 小】
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逐渐发展,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税源专业化管理顺应时代需求,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发展和完善。本文借鉴经济学上的专业化分工理论和国外的先进经验,分析了我国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建议。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国际经验
(一)专业化分工理论
古典经济大师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早提出了分工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分工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斯密的分工思想,他认为分工能提高生产效率是因为分工能够产生一种集体形式的生产力即协作力。新兴古典经济学家杨格、杨小凯、贝克尔、墨菲、罗默等人也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分工和专业化的作用。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既定的组织目标下,使组织效率最大化的最优分工水平和组织结构,是专业化分工理论在税务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二)国际经验借鉴
1以美国为代表的税源分类
一方面,美国国内收入局按照征税对象设置四个执法与服务部门即:大中型企业局、小企业局、工资和投资收益局、政府和免税组织,犯罪调查局专门负责调查涉税违法案件,并与四个业务局保持密切合作,如下图所示。另一方面,联邦税务机构并非州、郡、市层层设局,在上述四个执法与服务部门,另按经济区在全国设置5个大区办事处,下设10个服务中心和63个地区办事处。办事处主要负责税务稽查。
犯罪调查局
政府及免税组织局
工资和投资收益局
小企业局
大中型企业局
业务支持部门
执法与服务部门
美国国内收入局(IRS)
联邦总部专门职能部门
图1:美国国内收入局(IRS)机构设置模式
此外,巴西为加强对税源大户的集中统一管理,联邦税务总局、大区税务局和小区税务局都分别设有大户管理处,其主要职责是对纳税大户尤其是烟草、汽车、金融等行业的纳税大户进行管理;英国国内收入局设置了大企业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全国大企业公司所得税的税收管理及政策处理,伦敦以外的大企业也归大企业税收管理局管理,所在地的税务机关不得干预。
2.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纳税风险评估
纳税风险评估被作为很多国家税源管理的核心工作,贯穿于税款征收、日常管理等各环节。澳大利亚国税局认为纳税人实行自行申报、自行审核后,效率提高的同时风险也增大,因此必须对纳税人资料进行分析,重点是进行纳税风险评估,评估人员将来自税务当局数据信息库、银行、海关、移民局、证券市场的内、外部信息输入由专家设定的标准模型中,自动生成评估报告,主要有财务分析、欠税情况分析、征收情况分析、营业行为报表等,得出分析结论。对纳税人按风险大小分级,实行区别管理。对遵从度高的纳税人主要是自我管理、自行申报、自行审核的策略,税务机关只是简单的监督与观察;而对于抵触税法、遵从度较低的纳税人,管理具有强制性。而美国税源管理智能化程度比较高,计算机电子化系统由东海岸国家计算中心和按地区设立的十个税务征收中心组成,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逻辑审核,并以此估算其税款,自动进行评估,旨在追求纳税评估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要实现税源专业化管理,税源分类专业化是管理基础、税务事项专业化是制度保障、管理人员专业化是智力支持、税务管理信息化是条件支撑,如图2所示。
税源分类专业化
税务管理信息化
管理人员专业化
税务事项专业化
按照总局的部署和要求,各地都在纷纷探讨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科学模式,以江苏省地税系统为例,通过行业+规模的税源专业化分类、机构改革的专业化分工、以及风险管理平台的成功上线等一系列举措,走在全国税源专业化改革的前列,但是仍存在以下问题有待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1.纳税评估作用不突出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改革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提高风险应对效能的手段之一就是突出纳税评估,按照省地方税务局关于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意见,各地确实都设立了纳税评估专职机
构和岗位,但专业化带来的效率提高并未形成。形式上优化了专业化管理流程,一事所有户,管理核查、纳税评估及日常检查等不同涉税事项分由不同税收管理员专业化负责;但实质是很多机构观念仍未完全转变,仍然维持一户所有事的模式,税收管理员包揽了管理核查和纳税评估的所有事项,不能充分发挥纳税评估在税源监控、信息管税、风险管理领域的基础性作用和保障性作用。
2.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相辅相成,实施专业化分工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解决“人少户多”的矛盾,降低征税成本;同时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又能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提高纳税遵从。按照税源分类,有房地产业税收管理岗、建筑业税收管理岗、规模以上企业税收管理岗、一般税源税收管理岗;一般税源按照涉税事项又分为税源事务岗、登记事务岗、日常事务岗、纳税评估岗。但是目前干部队伍中行业分析专家、纳税评估专家、计算机审计专家、个体税收管理专家属于稀缺资源。加上部分干部对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认识不足,对人员配置的不理解、对重组流程的不适应,具体操作中存在专人不负责专岗、专岗不能胜任专职等问题。
3.风险管理不完善
税收风险管理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现实中由于数据采集不够完整准确,风险指标体系不够科学有效,风险排序不重视共享采集、导致风险管理体系形同虚设,人为选取高风险行业、重点行业。
三、进一步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以行业评估为核心的专业化评估机制
年初,我们对区域内4家驾培企业,开展行业专项纳税评估,评估补缴税款85.91万元(不包括由国税征收的企业所得税),效果明显,初步形成了驾培行业的风险评估指标。依托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借鉴行业评估的成功经验,应确立以行业评估为核心的评估模式。一是“面”上查找行业差异、确定评估行业:税收分析部门对全局进行全“面”扫描分析,通过宏观经济、税收指标进行关联分析,查找行业税负差异,确定重点评估行业。二是“点”上针对典型分析、构建评估指标:确定评估行业后,选取行业内代表性强、影响力大、信誉较高、财务核算比较健全的龙头企业进行典型调查与分析,了解行业的经营规律、运作模式、行业特点和纳税情况,从而获取申报信息外的行业关键数据、重点评估指标、预警值。三是“线”上全面行业评估:运用典型企业获得的评估指标体系,通过行业评估发现该行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完善行业管理办法,进行针对性的纳税辅导,从而实现评估一行、规范一行。
(三)建立以优化配置为目标的立体化风险管理机制
税源专业化管理应坚持以风险管理为导向,采用试点加推广的模式,实施“体检式”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要求基础数据全面、技术含量高,在探索阶段,为形成有效的运作机制,可综合评价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程度、经营者素质、企业效益等宏观指标选取某区域、行业作为试点,如房地产业、建筑业,全面规范该行业的基础信息、召开针对性的税收座谈会,积极采集数据、开展对比分析、评价纳税风险、进行风险排序和应对,对试点中形成的可取经验予以推广,出现的问题及时应对,根据风险发生的规律,通过建立风险特征指标和风险特征库,对风险数据信息进行扫描、分析和筛选,找出遵从风险易发生的领域、环节和纳税人群体。
风险管理需要全系统的协调与配合,基层基础数据的准确性、信息与技术管理科数据分析与比对的合理性等都直接关系着风险管理的运作效果。为杜绝当前人为选择高风险行业、企业,忽视风险评价与排序的问题,应根据税收风险管理的需求,建立合理的风险管理机构和岗位,设置专业的人员配备,建立纵向互动、横向联动、内外协作、运行顺畅的立体化运行机制,制定以“三个是否”为标准的考核体系,即是否有助于促进税收征管效率的提高,是否有利于高效地降低纳税风险、是否有利于全面促进纳税遵从。
税源管理专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建立健全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岗职体系,还要通过新的税源管理机制建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税源管理专业化。我们相信税源专业化管理从信息化入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必定会形成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和全社会的新的税收风气。
(作者:姜建美,镇江市句容地税局)
第五篇: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税源管理上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根据税源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管理风险等分类,对内在坚持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同时探索按重要事项、环节等分工,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一种管理模式。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国家税务总局“十二五”税收征管创新的重点,其实质是对原有管制型税源管理体系的再造,形成先进性加中国特色的专业化税源管理体系,必将在推进国家税收管理体系创新变革的同时,引发税源企业(纳税人)税务管理相应的创新和变革。
1、税源管理的涵义。税源管理是税务机关根据税收法律、法规对税收收入的来源渠道通过一系列科学的、规范的、现代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全方位的信息跟踪和纳税控制,保证税收收入实现的一系列税收管理活动。税源管理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核心。而企业作为税收来源的最主要渠道,必然成为税源管理的重心。
2、专业化管理的内涵。专业化管理通常具备以下特征:管理职能专业分工与管理组织机构的专业分工相契合。税源管理要上升为税源专业化管理,必须满足专业化管理的上述条件。具体而言,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一是税源的分类管理专业化;二是税务机构设置专业化;三是岗位设置与业务流程专业化;四是纳税服务专业化。所以,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源管理与专业化管理内涵的有机集合,其目的是集中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税源管理效益的活动中去,以获得更高效率、更多效益以及更强竞争力。
3、税收专业化与税源专业化的相互关系。从税源与税收关系角度看,税源归属税收范畴,税收隐含着税源。税源管理是税收管理的基础,税收管理的核心是税源管理。税收和税源这两者的相互关系将固化成一项基本理念,成为今后税收工作的长期指导思想,引发税收管理体制持续而深入的变革创新,必将对税收管理体制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传统的税源管理模式相比,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管理理念上,传统模式侧重于组织收入为中心的税收征收职能,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的税收缴纳职能。
二是在管理方式上,传统模式侧重于单户式、一站式管理的税收管理员管户方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税源管理方式。
三是在管理机制上,传统模式侧重于属地管理和税收管理员制度为基础的征管查相分离的模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信息管税方式下涉税事项推送的流程管理模式。
四是在管理的资源配置上,传统模式侧重于税收管理员单户管理的均衡配置管理资源的方式,而税源专业化侧重于有区别、有重点地配置管理资源。
税源专业化管理已成为税务机构强化税收管理、提升税收管理综合水平的重要之举。全国各级税务机关都争先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研究和改革工作,按照新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税源专业化管理总体要求是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信息管税为支撑,以专业化分工体制为保障,以分级分类为基础,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管程序和运行机制,加快税务机构专业化团队建设,构建税源专业化管理新体系。这一总体要求客观上对企业适应新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挑战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纳税遵从为目标,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客观上要求企业积极主动纳税、主动进行税务风险分析和评估等工作。与传统税收管理模式比较,企业偷税漏税、侥幸心理及疏于风险分析和评估的管理状况所面临税务机构多方力量监管、税务信息重复申报、企业税务工作负担加重、企业遭遇税务罚款、财税主管人员遭遇行政处罚甚至羁押等诸多风险明显增大。
挑战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信息管税为支撑。对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并可能加大企业日常税务信息管理及报送的工作量。传统模式下依靠简易信息工具进行税务信息搜集和处理的做法将难以适应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
挑战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专业化分工体制为保障,以分级分类为基础。这一模式将逐渐形成企业税务征管由税务人员个人专管转向团队管理,专管机构由单一机构转向多层级、跨区域机构监管,将大大增加企业与各级税务机构、税务机构各环节人员工作交流的工作量与成本,并易受税务征管机构和人员执法素质、责任心等因素的影响。
挑战
四、分级分类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以及税务机构专业化团队建设,将使税务机构越来越熟悉分类企业的业务特性及税务管理状况,企业业务经营中的各项税源将充分暴露在税务机构的监管之下,从而加大企业税务管理的风险和税收成本。
挑战
五、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要求以核查申报纳税真实性、合法性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征管程序和运行机制。按照这一要求建立的税收征管体系将更加注重程序的完善化、规范化,运行机制将更加严格和成熟。对企业税务管理的要求将更加严格和精细化,从而进一步加大企业进行税务管理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同时,完善和规范的税收征管程序有可能在无形中成为企业与税务机构间的沟通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