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科学税源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5篇)

时间:2019-05-14 17:4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建立科学税源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建立科学税源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如何建立科学税源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

如何建立科学税源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

税源管理是税务部门做到税前监控、税中征收、税后稽查、运行机制。税源管理是指对各种税基的控管,是税收工作的基础,是推动税收收入稳步增长和“两基”建设巩固完善的重要保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经济突飞猛进,规模经济不断壮大,为财政税收培植了丰厚的税收源泉。同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税源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征,单凭传统的税收征管方式很难适应当前的税源管理。笔者从事多年的基层税收管理工作,就如何加强税源管理进行了一番思考,经过调研提出一些看法和观点仅供参考。

一、当前税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税源管理的覆盖面不够,科学性、实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方面,目前税源管理的主要落脚点在各级重点税源监控上,对整体税源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盲区,另一方面,目前的税源档案一般只有纳税人税收基本情况、纳税申报表、纳税人财务报表及纳税检查相关资料,这些资料只能反映纳税人过去应纳税收和已纳税收及一些基本情况,而不能对纳税人的经营全貌、纳税人未来经营趋势、可能影响的税额进行分析和预测。因此在指导税收计划编制和征管工作方面针对性和实用性都要打上一定的折扣,税源管理在指标体系和制度设计上需要进一步改进。

2、税源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全省已开发使用了一套税源管理软件,但由于各种原因,各市还不能完全从征管软件中直接采集数据,特别是企业财务状况数据,税源管理软件与现行征管软件处于割裂状态,征管软件的税源管理模块也未能投入运行,税源管理手段基本处于半手工状态,使管理效率和数据处理能力受到一定影响。

3、上级各部门对系统工作布置业务重叠,存在资源浪费现象。税源管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涉及面广,应用面宽,税政、征管、计会等各业务部门对此项工作都非常重视,也因此从各自业务出发,在系统内布置了不同侧重、不同需求的税源管理工作。但目前省局内部衔接松散,税源管理工作存在多部门交叉布置现象,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导致税源管理力量分散,数据不能共享,基层单位疲于应付,税源管理工作效能不高。税源管理与监控相当程度尚停留在数据采集、汇总、建档等层次。尽管各市都建立了基础税源档案和分级重点税源监控体系,但目前税源管理主要是对静态的、过去的税源情况的掌握,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变化和发展趋势掌握不够,动态的税源监控和税收预测工作水平还较低。部分基层单位对税源管理工作重视不够,迫于任务压力,将主要精力放在组织收入上,对所建立的税源档案,包括重点税源档案和报表,很大程度上是为应付检查、考核和上报。税源基础资料尚未充分开发,对于利用基础税源数据,开展分行业、分税种、分经济类型、分区域的税收情况分析,预测后期税源以及经济发展影响的能力不足,指导组织收

4、税源管理机构职能“缺位”。在新一论征管改革中,随着征、管、查分离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税务专管员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管户”为主逐渐过渡到以“管事”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税”和“关系税”,有利于税务系统的廉政建设,改革的方向是对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两少一多”现象:税收管理员下户调查研究的少了,对纳税人的经营情况、缴税情况及税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纳税户自行申报来掌握税源、指导征收的多了。如申报不实,出了偷漏税问题则由稽查部门去处理。这样一来,在税源的管理上便出现了“空档”,管事与管户在相当程度上脱了节。由于征、管、查之间始终处于变动磨合的状态,未达到统一和规范,税源管理的职能存在“缺位”现象。办税大厅征收人员不再下户,就表征税,被动接受纳税人的申报资料,并不能主动收集纳税人的生产经营和税源变动情况;基层分局(所)的税收管理员对税源控管乏力,由过去的专管员下厂了解企业生产

经营情况变成了远离企业、坐看报表的静态管理,对辖区内的税源底数不清,户籍不明,造成大户管不细、小户漏管多,“疏于管理、责任淡化"的问题凸现。

5、部门协调配合不得力。从外部来看,涉及税源管理最紧密的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地税等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不能进行有效的信息传递,更谈不上信息高度共享。从内部来看,征、管、查三部门、机关科(股)室之间、上级局与下级局之间在强化税源管理方面还存在工作脱节,协调配合不畅,没有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协调一致的良性税源管理机制,适应现代税源管理的监控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6、经济出现多元化,增加了税源管理的难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的来临,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接轨,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主体跨国家、跨地区、跨行业相互渗透,长期并存,使纳税主体呈现多元化;混合经济、网上交易、资产重组等加剧,使征税对象呈现多元化;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多样性,使其收入来源也呈多元化,增加了纳税环节确认难度,税源监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而税务机关对这些变化的应对措施相对滞后,使税源管理工作陷于被动。

二、建立科学税源管理体系

建立结构合理税收管理体制,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深化征、管、查三分利,实现“以纳税申报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税收征管模式。

1、构建以纳税人为中心的税收服务征收格局

做优“税收超市”。“税收超市”就是把纳税人依照税法规定必须到税务机关办理或要求到税务机关办理的所有涉税事项理解为政府提供的一种“税收公共商品”,把集中提供这些“税收公共商品”的办税场所理解为“税收超市”。做优“税收超市”要求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转变管理理念,按照“商品在前台集中,服务在外部延伸,业务在内部流转,质量在后台监控”要求,目前正在“营运”的办税服务厅是税收超市的基本形式。随着税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电子报税”、“电话语音报税”、“网上办税服务厅”等是税收超市的特殊表现形式。把税收管理拓展到所有纳税人、所有税种、所有涉税事项,让纳税人在税收超市中感受到“顾客就是上帝”。

探索“同城通办”和“异地通办”。参照银行做法,探索“同城通办”、“异地通办”新路,节省纳税人办税时间和成本。在实行普通发票城乡通购通缴试点的基础上,利用CTAIS上线后集中征收的优势,对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发票领销等涉税事宜,实现税务“同城通办”和“异地通办”的涉税事宜,实现纳税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办理税收事宜。

实现多渠道获取税收政策,办好12366税收服务热线功能;开设“国税网站”、实行首问负责制、完善巡回服务制、严格限时服务制、推广提醒服务制、推行预约服务制、倡导延时服务制、实行评议服务制、规范联合服务制、探索税收法律救助服务。

2、构建征管属地化管理新格局

3、建立以数据处理为中心的一支精干管理人员队伍

4、以人为本,注重实效,把税收管理员制度落到实处。

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县(区)级局、基层分局要综合考虑所管辖的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税源发展趋势、基层人员数量与素质等因素,按照税源管理的需要,结合起征点提高,农村税源向城镇转移和集中的特点,重新整合优化税收管理员队伍,科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优先保证对大企业、纳税信用等级较低企业以及城区

等重点税源户的监管需要,并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将管理重点放在税源流失风险较大的环节和领域,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加强税收管理员的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税收管理员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税收管理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5、建立强大税务稽查体系

第二篇:农信社建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体系思考

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和运行维护管理,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防范和化解现代金融风险,实现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已成为我们在完成数据大集中工程后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首先要建立信息安全管理的组织机构,负责有关农信社信息系统安全的决策、执行、检查、管理等工作。在省联社成立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委员会,统一规划和管理信息系统安全工作;在市、县二级机构成立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领导小组,负责贯彻执行有关全省农信社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协调信息系统安全的实施;在各部门、各单位设立信息资产责任人、安全管理专员和安全检查员,使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在组织上得到保证。

与此同时,我们同样迫切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安全与管理规范体系,明确信息系统的安全需求和目标,制定整体信息安全建设规划,统一安全架构、安全标准、安全措施和安全监督管理;明确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检测、应急恢复等工作的安全指标和安全原则,以及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处理办法;对与科技系统合作的各类组织、承包商和服务供应商提出相关的安全约束和要求;保护信息系统和信息资产的安全,使信息系统的数据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抗抵赖性。

另外,还要制定有关信息系统设备和环境、网络通信、软件开发、操作与维护、项目工程、监督审计、密码管理、访问控制、人员管理、数据管理、数据存储和灾难备份等安全管理制度,使信息系统的每个环节、每个操作都有章可循,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行风险,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平稳运行。

要整合多种安全技术手段,如入侵检测、漏洞扫描、系统审计等进行系统运行风险分析,建立网络中心运行维护管理评价体系,第一时间掌握系统运行情况,为运行维护管理提供依据,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要建立系统运行应急机制,在省联社成立应急管理小组,制定系统应急方案,内容包括各种紧急状态的启动条件、应急处理程序、后备程序、恢复措施、维护计划要求、员工意识培养和教育、人员的责任。应急方案在经过安全管理委员会认可和批准后,应明确各相关人员的责任与分工,明确应急程序,形成一致性的操作流程,并不定期进行演练,让员工充分熟悉操作步骤,以备不时之需,防患于未然。

第三篇:建立科学属地管理模式 推进税源管理精细化

(工作经验)

建立科学属地管理模式 推进税源管理精细化

海港区地方税务局

2006年初,我局针对单纯按行业管理不利于税源管理精细化的问题,根据税源分布和税收征管力量现状,以电子地图税源监控软件为载体,推行了税源属地管理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全年税收大幅度增长,较去年同期增收近亿元。省局张博书局长观看演示汇报后,对此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适应税源精细化管理要求,科学调整管理机构,推行属地管理模式

单纯按行业设置税务管理部门,由于自身特点的局限性,不利于按地域进行税源监控,问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存在一定数量的漏征漏管户。我局曾采取抽查某段街道纳税人办理税务登记证的方法,对漏征漏管户进行了检查清理。比如,在对港城大街东段33户纳税人抽查时发现5户未办理税务登记,也未纳入临时管理的业户。市局抽查建国路北段20户纳税人也发现了3户漏征漏管情况。二是纳税人户籍动态变化底数不清。2005年,我局平均每月申请停复业的纳税人达到86户次,但在检查中发现,部分纳税人停业期间仍在营业。2005年11月,我们从申请停业的49户纳税人中随机抽取10户进行检查,发现有2户仍在营业。由 1 于我局个体纳税人数量较多,流动性大,给管理增加了难度。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管理半径大,增加了征管难度。据统计,税收管理员人均管辖范围最大的达25.5平方公里,最小的7.6平方公里,人均管理自然村最多的28个,最少的8个。二是单纯行业管理不利于精细化监控税源。行业管理部门只负责调查和管理某单一行业纳税人,不能对纳税人进行逐门逐户的登记管理,容易出现管理漏洞。三是责任不够明确,削弱了征管力度。由于部分纳税人经营项目涉及多个行业,按行业设置征管机构,经常出现漏征漏管户清理职责难以界定问题。加之同一地域各行业管理股交叉重叠管理,浪费了有限的人力资源。

综合分析利弊后,我们在市局指导下对管理机构进行了调整。按照“税源分布相对均衡、管理区域大小适宜”的原则建立了5个属地税务所。根据建筑业、房地产业、运输业三大行业税源特点,分别成立了对应的行业管理税务所,推行了税源属地管理模式。

二、抓住税源精细化管理重点,完善税收征管措施,掌握税源管理的主动权

税源精细化管理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是要根据经济发展变化情况和纳税人的特点抓住主要矛盾,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建立属地管理机构后,我们在深入调查基础上,研究制定了2 有利于发挥税源属地管理优势的工作方法。一是正确分析税源结构,合理划分税源类别。我们对税源结构进行调查分析后,根据不同行业和企业类别特点,将税源划分为重点税源、一般税源、零散税源三类,并分级明确了重点税源行业。将占全局收入总量54%的建安房地产行业列为全局重点税源行业;将属地和运输业税务所年纳税额1万元以上的纳税人列为本所重点税源;将社区、集贸市场等范围内未办理登记的纳税人列为零散税源,其他的列为一般税源。在划分税源类别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税源特点,采取了相应的征管措施。二是建立税源巡查制度,积极实施属地管理基础上的分类管理。我们根据税源类别,将建安房地产业重点税源由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两个行业税务所进行分类管理,属地税务所在实施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对本所重点税源进行分类管理。一般税源按属地原则,属地税务所按照管辖区域,划分为58 个责任区,与 58 名税收管理员一一对应。对管理区域界限进行了明确,保证每片辖区、每条街道、每条路巷的税源都有具体的税收管理员负责,实现了管辖区域无重叠、无交叉、无缝隙。我们还建立了税源巡查制度,由两名以上税收管理员组成一个税源管理小组,对小组成员责任区内的税源开展定期巡查和日常检查。以纳税户的户籍管理为重点,对纳税人登记信息开展实地调查核实,随时掌握责任区内纳税人开业、停业、复业、变更、注销等户籍变化情况,清理漏征漏管户。属地划片管理模式的建立,形成了 3 税收管理员岗位明确、职责清晰、税源户户有人管、片片有人查的良好局面。实行属地征管模式以来,累计清理漏征漏管户446户,办理税务登记357户。三是合理调配征管力量,实现人员与税源管理的最佳组合。我们采取突击考试的方法选拔“业务能手”,分析征管阅历和考察工作能力筛选“经验能手”,对征管力量进行了合理配置。对重点税源征管力量相对薄弱的两个税务所调整了4名税收管理员。对建安房地产重点税源行业加强征管力量;对各属地税务所征管力量均衡配置,保证各所都有3至4名政策水平较高、查账能力较强的税收管理员,管理年纳税额10万元以上的重点税源。实现了重点税源专人管,一般税源有人管,零散税源协助管的良好格局。

三、利用电子地图税源监控软件,强化税源动态控管,带动税源管理迈向精细化

我们电子地图税源监控软件为载体,分阶段采集纳税人户籍信息,实时对整个管辖区域所有税源的进行动态监控,最终实现重点税源和大税种监控到位、零散税源和小税种不遗漏的精细化管理目标。一是建安业监控到单位工程项目,房地产业监控到小区单元门牌。我们将办理登记的285户建安业纳税人、60户房地产业纳税人,全部列入首期电子地图监控范围。税收管理员从施工或开发项目立项开始,至项目结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并与建设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协调,从源头上掌握项目信息,预测全4 年税收收入总量。定期采集工程项目施工进度图片和售楼信息,在电子地图上直观形象的反映项目施工进度和房地产售楼情况,将纳税人单位工程和单元门牌实际的税源动态与申报缴税信息进行比对,促进了两行业税收大幅增长。2006年两行业完成税收收入2429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309万元。二是逐门逐户监控主要街道纳税人户籍信息。我们将八条主要街道的纳税人列入首期电子地图税源监控范围,按照门牌号码统计纳税人登记情况,逐项核实登记、房产、土地等信息,彻底清查漏征漏管户。调查累计填写登记表4243份,对房产土地登记信息与实际不符的进行了补正。2006年房产税、土地使用税分别增加88万元和167万元。三是全面监控年纳税额1万元以上纳税人涉税信息。对年纳税额10万元以上和年纳税额1万元以上的纳税人,我们用软件评估纳税人的涉税信息,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软件申报缴税”模块数据监控到纳税人连续无税申报、未申报或申报额明显偏低等异常情况,税收管理员要实地调查核实原因,进一步采取征管措施。电子地图税源监控软件就如同“电子眼”,及时发现纳税人异常涉税情况,为管理员提供了征管方向。截至目前我局累计调查核实涉税异常情况纳税人162户,发现问题36户,补交税款307.58万元。四是通过软件中税负比监控小税种。对印花税、土地增值税等税种,我们定率征收或预征办法,通过营业税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的税负比,监控纳税人是否足额申报缴纳上述税 5 种。2006年印花税和土地增值税分别征收560万元和1490万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增加147万元和1262万元。

第四篇:科学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若干思考

科学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若干思考

蚌埠市国税局 刘强胜

为加强税源科学管理,创新管理方式,破解管理难题,总局提出了开展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的指导意见。这既是在税收管理领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也是税务部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举措,吹响了我国新一轮税收征管模式改革的新号角。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外延

专业化的概念是指,一个组织根据其生产经营活动的内在规律及其不同阶段的特点,把整个生产经营过程的不同阶段划分为不同的部门实施专门管理,以促进生产经营整体质量和效率的不断提高。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指在税源管理上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根据税源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风险等分类,对内由管户向管事转变,探索按重要事项、环节等分工,组织形式上实行个人和团队相结合的专业化管理,核心内容是“分类”和“分工”。

从基本内涵来看,对税收管理来说,专业化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税收管理专业化探索,如从专管员“一人下户各税统管”方式到征、查“两分离”,到征、管、查“三分离”。总局这次提出的税源管理专业化 是基于信息化条件下,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管理专业化,就是要将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税源管理全过程,根据税收风险发生规律对纳税人进行科学分类,按照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等要求,进行专业化职能配置。主要任务是实施科学分类,理顺管理流程,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收分析,整合税源监控,突出纳税评估,集约税务稽查,深化信息应用,重组管理资源,转变工作方式。其中,关键是转变工作方式,具体要求是要把省局做“实”、市局做“精”、县局做“专”,省、市、县三级国税机关都成为税源管理的实体。

从拓展外延来看,税源管理专业化是税收管理专业化的核心要件,是新一轮税收征管改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中央多次提出要重视社会管理创新,而税源专业化管理就是社会管理创新在税收领域的具体体现。这不单纯是一个税收业务革新、税务机构设置调整的问题,更深刻的是税收管理方式的根本变化、涉及到税收行政业务专业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化、涉税后勤保障专业化等部分。

二、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理性分析

从管理理论上看,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局限性决定了社会分工的必然性。正是在社会分工过程中,人类认识了专业化的巨大优势:专业化使复杂社会劳动简单化、劳动过程流程化、劳动方式精确化,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 重要途径。社会产业分工理论、资源稀缺配置理论、流程再造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税制改革来看,税收征管是税收制度的实现方式,决定税制改革目标的实现程度。“十二五”期间,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科技进步创新、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等税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税收征管的适应能力。作为落实税制最具执行力的征管因素,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是提高税制执行能力、引领征管体制改革和管理机制创新的基础性重点工程。

从征管现实来看,随着社会化大分工、经济全球化及信息爆炸时代的到来,税源总量不断增大,种类和结构更趋多元化、多样化和复杂化,征纳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日渐突出。传统的以属地管理为主、税收管理员“按户分管、各税统管、大包大揽”的税源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和制约税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必须通过税源专业化管理,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于风险大的行业和企业,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

从推行可行性上来看,每年稳步增加的税收收入总量和逐步合理的收入结构提供了财力支持,也给有效处置专业化管理变革可能带来的动荡风险提供了机会之窗;迅猛发展的税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征管信息化处理基本实现了省级集中,全方位、多层次税收监控体系初步构建;发达国家现代化税源管理成功经验提供了借鉴与启示,基层国税 部门多年的税源管理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专业化人员储备得到进一步加强,提供了人力资源和业务支撑。

三、科学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是要从税务管理战略高度理清工作思路。

专业化管理的出发点是科学化,落脚点是精细化,对内强调职能分工,对外强调对象分类。不能把税源管理专业化等简单同于对纳税人的分级分类管理,机械理解为仅仅是税源管理部门一家之事,必须有税务管理方式的全面转变相配合,必须运用整体观念综合解决税收工作中的具体难题,实现才能发挥综合效果。

二是要有科学的推进原则确立工作标杆。

始终坚持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对纳税人科学分类,将有限的税收管理资源优先用于遵从风险较高的纳税群体和领域;坚持以提高纳税遵从度为目标的原则,始终以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提升纳税人税法遵从度和社会各方面满意度,降低税收流失率“三高一低”为目标,并以此作为衡量、检验这项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坚持基于信息化的原则,自觉适应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税收管理带来的深刻变化;坚持统一性兼顾差别化的原则,遵循全省统一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同时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的税源管理的差别和特点,因地制宜地探索和实践最佳的实现形式。三是要以统一的作业标准优化工作流程。

专业化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标准化和规范化。要以流程管理为指导,建立全省统一的征管业务规程和行政管理规程,做到公开、透明、标准、规范。“梳理”。由各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现有的机构、岗责、流程、制度、资料进行全面清理、整合,从操作层面对操作事项、操作时限、传递关系等方面予以明确规定,使各工作流程更具有操作性。“简化”。在不违反税法红线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并各种业务流程,删减重复文书,重点是涉税行政审批和办税流程的标准化,减少不必要和无实际意义的业务流转、调查核查和审核审批等环节。“考核”。加强标准化运行考核和过程控制,重点是监控职能部门是否实时对已有标准的持续完善,业务操作部门是否规范运行作业标准,逐步建立与税源专业化管理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四是要以丰富实用的涉税资源夯实工作基础。专业化管理的重要导向是风险管理,而风险预警的基础是信息和数据。对内,要注重整合现有信息资源,建立以省局统一工作平台为支撑,以数据采集、信息加工分析、情报交换应用为主要环节,专业分工明确,部门联动、层级互动的税收数据信息情报管理工作运行机制。对外,要注重拓展信息渠道,建立国税部门引导,地方政府主导,多家部门参与的综合治税和协税护税运行机制,用制度形式规范第三方 信息共享,提高对税源的专业化协同控管力度。

五是要以专业的人力资源提供业务支撑。

专业化工作的成败在于是否有专业化人才,而专业化人才队伍是由科学的专业分工以及相应的专业岗位培养和造就的,没有科学的专业分工,专业化人才就失去成长的土壤。要加快建立专业化管理的岗责体系,实施基于税源专业化管理岗位需求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要探索制定税收管理专业化岗位分类标准,加快培养税源专业化管理团队领军人物,重点是在提高实战能力上下功夫。要创新培训手段和方法,建立相对固定的培训实践基地,注重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先培训后实践等方式,增强干部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要加强与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交流沟通,聘请富有审计、会计、税务筹划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士担任师资,促进信息资源及工作技能的共享。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改革,打通税务人员专业等级发展瓶颈,切实调动广大税务干部的积极性。

六是要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确定改革实现路径。专业化模式的构建势必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内部涉及到人员、机构、职能等变化,外部涉及到政府的理解、部门的协作和纳税人的支持等方方面面。改革的不断深入必然涉及到机构及其职能的整合,必须全盘考虑,统筹兼顾。当前,在现有机构设置暂时不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采取先转变机 构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后实质性机构合并、重组、升格等方式,以科学、务实、积极、稳妥的态度,科学推进实现税源专业化管理方式的成功嬗变。

第五篇:建立供应商管理体系

供应商管理体系

供应商认证应该从技术、质量、服务、价格、商业等各个方面考核供应商,因此,在认证考核供应商之前,企业各部门必须沟通。而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管理体系,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流程、详细的供应商认证标准,并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开始实施。此外,在供应商管理体系中,定期的供应商分析和器件分析,是进行供应商管理、商务谈判的有效工具。

服务指标(Service)

美国《采购》杂志“采购金牌”得主,总结一生之经验,有一点就是要肯定供应商的服务价值。服务在价格上看不出,价值上却很明显。例如同样的供应商,一个有设计能力,能对采购方的设计提出合理化建议,另一个则只能按图加工,哪一个价值大,不言而喻。

“ purchasing golden winner ”of “purchase” magazine in the United States, summarized life experience that the service value should be sure suppliers.Service price can't be seen, but Service value is obviously.For example,the supplier with the design ability, put forward rational Suggestions to the purchase side design, another is only processed to drawing, which more value, is self-evident.技术指标(Technology)

对于技术要求高的行业,供应商增加价值的关键是因为他们有独到的技术。供应管理部门的任务之一是协助开发部门制定技术发展蓝图,寻找合适的供应商。这项任务对公司几年后的成功至关重要,应该成为供应管理部门的一项指标,定期评价。不幸的是,供应管理部门往往忙于日常的催货、质量、价格谈判,对公司的技术开发没精力或兴趣,在选择供应商随随便便,为几年后的种种问题埋下祸根。

对供应管理部门,技术指标还包括应用信息技术采购。这个指标有利于促进采购方、供应商利用先进技术,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美国高级采购研究中心的统计表明,2004年7.7%的供应商与采购方通过电子采购合作,到2006年则达到13.5%;2004年电子采购占采购额的17.3%,到2006年则占到20.5%。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度、广度逐年增加,供应管理部门是主要推动力。

资产管理(Asset Management)

供应管理直接影响公司的资产管理,例如库存周转率、现金流。供应管理部门可通过供应商管理库存(VMI)转移库存给供应商,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善预测机制和采购流程,降低整条供应链的库存。例如在美国半导体设备制造行业,由于行业的周期性太强,过度预测、过度生产非常普遍,大公司动辄注销几千万美金的库存。到头来,整个行业看上去赚了很多钱,但扣除过期库存,所剩无几。但有些公司通过提高预测和采购机制,成功地降低了库存,因而成为行业的佼佼者。所以,供应管理部门的绩效指标应该包括库存周转率。这样也可避免为了价格优惠而超量采购。在供应商方面,资产管理体现供应商的总体管理水平。它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长期负债、短期负债等。这些都有相应的比率(不同行业的标准比率可能不同:例如在合同加工行业,库存周转率动辄几

十、上百,而在一些大型设备制造行业,一年能周转六次就是世界级水平)。作为供应管理部门,定期(例如每季度)审阅供应商的资产负债表,是及早发现供应商经营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现金流、库存水平、库存周转率、短期负债等都可能影响供应商的今后表现,也是采购方能否得到降价的保证。

流程管理是优化与供应商有关的业务流程,比如预测、补货、计划、签约、库存控制、信息沟通等。供应商的绩效很大程度上受采购方的流程制约。例如预测流程中,如何确定最低库存、最高库存,按照什么频率更新、传递给供应商,直接影响供应商的产能规划和按时交货能力。再如补货,不同种类的产品,按照什么频率补货,补货点是多少,采购前置期是多少,不但影响到公司的库存管理,也影响到供应商的生产规划。

流程决定绩效。管理层可以通过动员、强调达到一时效果,但不改变流程及其背后的规则,这种效果是暂时的。流程管理和改进的关键是确定目标和战略,书面化流程、实施流程,确定责任人并定期评估。在此基础上,开发一系列的指标,确保流程按既定方式运作,并与前面讲的按时交货率、质量合格率等挂钩。这样,从流程到绩效,再由绩效反馈到流程,形成一个封闭的管理圈。值得注意的是,流程改进更多的是渐进而非革命,因为每个公司总有现行的流程,不大可能推倒重来,要通过不断微调来优化。

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 供应商管理等级管理体系

下载如何建立科学税源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建立科学税源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立系统化管理体系

    学习心得------建立系统化管理体系 1. 系统化部门建设。 2. 分层管理 3. 分层勾通 4. 细心,耐心,关心 5. 坚持,恒心,忠心 6. 培养积极正面氛围 7. 制度化,人性化,感性化 8. 建立正确理念,为......

    如何建立品牌管理体系

    金晶品牌管理手册 运用品牌优先发展战略已成为多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共识。。 一、品牌资源构成 ● 资源1:企业名称(字号) 这是企业无形资产中商誉的主要载体。金晶的企业名称与......

    试谈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

    试谈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体 系 发布日期:2007-10-23 企业之所以要进行绩效考核,主要是因为绩效考核本身带有两个不同的目的,一方面是因为它带有组织管理的目的,通过......

    初步构建重点税源企业税收管理体系的思考5篇

    初步构建重点税源企业税收管理体系的思考 重点税源企业缴纳税收所占比例举足轻重,如何根据其特点科学确定税收管理的目标,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税收管理体系,这一直都是各级税务......

    建立推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专业论文 建立推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 建立推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几点思考 中图分类号: TU998.1 文献标识码:A文......

    航空公司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航空公司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编者按:本文发表于《中国民用航空》2009年2月刊,作者王清晨为民航管理专家、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转载此文旨在达到如下几点目的:其一,学......

    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探索与思考(修改)(范文)

    建立绩效管理体系的探索与思考 --------海勃湾区地税局 田华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绩效评估作为行政管理制度创新和有效管理工具,其重要性不断彰显。认真研究、制......

    如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

    一、如何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现代酒店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酒店服务质量是酒店经营的生命线。加强质量服务管理,创造服务精品,酒店营造核心竞争力,使酒店立于不败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