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院基本情况及改革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我院(所)成立于1973年。是准科级财政定额拨款卫生事业单位。机构成立时的名称为旗蒙医药研究所。1984年增加了旗蒙医院职能。现在是一个机构挂两个牌子,承担蒙医药科研与蒙医医疗两项任务。30多年来在旗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院(所)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本地区集蒙医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制剂为一体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民族医疗,科研机构。曾编著出版《蒙医常用方剂选》《蒙医乡村医生手册》等五部医学专著。《哈屯塔拉哈治疗宫颈糜烂》《蒙医药实验治疗肝病》等三项科研成果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兴安盟二等奖。1980年全区科研机构调整我所是唯独保留的旗县级科研机构。1997年以较大的优势步入国家“二级乙等”医院行列。目前基本达到了“二级甲等”医院标准。
院(所)现有职工145名,全部在岗。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0名,占职工总数的83%。行政后勤人员占全院职工总数的17%。专业技术人员中本、专科学历人员76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3%。编制床位80张,实际开放60张。设有内、外、妇、儿、五疗、急诊、眼、皮肤、骨伤、肛肠、口腔、耳鼻喉等十二个业务科室和四个疗区。检验、放射线、功能等五个医技科室和药剂、手术室、供应室等五个辅助科室。年门诊3万人次,收住院患者2000例。
二、院(所)改革建议
1、近十年来为了适应社会医疗需求,院(所)不断扩大医疗业务范围,开设新科室、新学科,开展新业务、新项目,由95年的三个门诊、一个疗区、三个医技科室、两个职能科增加到现在的十二个门诊,四大疗区、五个医技科、五个辅助科室和五个职能科室。内设机构比较完备,专业技术人员和行政后勤人员比例比较合理,基本满足社会医疗需求和医院管理要求。随着院(所)社会效益的不断提高,患者量逐年增多,有意向和应收住院患者平均达100人左右,而我院(所)床位只有60张,住院患者量远远超出病床数。目前日平均住院患者不下90人。病床使用率达到了150%,床位、医生、护士均超负荷运转。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医疗服务质量。因此,急需扩大病床数和人员编制。计划总床数增加到120张。按床位与人员之比1:1.4的医院定编原则,人员编制需168个岗位。
2、我院(所)是财政定额拨款单位,每年财政拨款只够职工年工资总额的26%。医院大部分收入贴补到职工工资中,剩余部分用于其它开支。院(所)全部收入只保证医院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很难做到基础设施投入,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金资困难极大的限制了医院(所)整体发展提高。
以上是我院(所)现行机制运行状况,希望旗委政府在这次事业单位改革中,给予我院政策倾斜,增加人员编制,全额财政投入。满足医院实际工作需要,适应社会医疗需求,促进我旗民族医药的健康发展。
第二篇:医院改革
医院改革.txt“我羡慕内些老人 羡慕他们手牵手一直走到最后。━交话费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话那么值钱。亚心托管举措频出 机制改革初显成效
2月16日至今,仅仅一个月功夫,在还没来得及投入大量物力、财力的情况下,仅辅以人力的投入和人员的调整、政策的宣传和制度的出台,就带来了工作的顺畅、管理的规范、收治的提升„„
全面规范工作流程,管理到位效果已显。一是明确管理流程。认真建立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按照ISO9000的要求,各部门和科室开始了“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记我所做,分析我所做”的工作流程梳理,今后医院各项工作、临床诊疗等系列操作程序均明确流程,明确环节,明确责任。质控部将不定期的监测个各流程的合理性,并不断分析,完善各项管理,保证持续改进;二是部门调整和重组。成立了患者服务中心、质检部、采购部等重要部门。理顺了部门间的关系,优化人员结构,明确工作职责,明确了行政总值班制度和职责;三是改变了工作例会形式。将原来的每月例会改为每周例会,会议形式也由领导主讲改为大家发言,各部门和各科室提出的问题总办现场进行协调,并在下周例会上反馈解决的结果,使行政例会的到会率高了,任务明确了,相互推诿少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四是规范全院职工行为。下发了《“员工十条”行为准则》,全院职工人人知晓“员工十条”内容,并认真遵照执行。五是医院环境卫生面貌一新。院内保洁工作进一步加强,现在,墙面净了,地面洁了,玻璃亮了,管理也日臻完善。
共同搭建联络平台,沟通渠道畅通有序。一是建立了“总经理”信箱。在医院门诊大厅,开通了患者、职工与总经理沟通的渠道,拉近了患者、职工与医院领导的距离。新成立的患者服务中心,及时帮助病人解决具体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拉近了医患距离。二是党群工作部发挥作用,现在党工团等群团工作,集中办公,提高了办事效率。为做好过渡期职工的思想工作,促进观念转变,总经理办公室、党群工作部工作人员分为三组,分别与门诊、住院部、行政后勤建立联系点,加强沟通,释疑解惑,及时化解矛盾。召开党委、支部委员会,开展了以适应托管的再承诺;借助领导点评、群众评议,了解党员所思,使全院党员与医院保持一致,积极投身到医院改革发展中来。三是职工转变观念主动作为。随着新管理模式的进入、标准化流程的建立、部门科室的重组、人员的调整、周六上午正常上班等,每个人的工作量更加饱满,节奏快了,工作顺了,标准高了,管理严了,职工对托管的认可度逐步提高了,干事的自觉性、主动性更强了。
强化医疗管理力度,多方保障更加到位。一是行政服务临床。一切以“行政后勤为临床服务,临床为患者服务”为中心,设立了管家部、工程部等,增加了保安、保洁等工作人员,为科室配备了行政经理,主任、护士长不必为行政事务而分心,突出专业人员做好专业事,解除了临床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二是重视专业培训,岗培外送同步进行。下发了《外出学术、学习管理条例》,鼓励全院职工加强业务理论知识学习,撰写学术交流论文,提升业务技能水平,现已安排了3名专家到教学医院进修、19人到亚心学习专业和管理,使医务人员提升了综合素质。三是外请专家建立技术支持体系。请同济感染科教授赵西平来我院肝科开展查房、结合“3·18全国爱肝日”,邀请中南医院感染科教授戴永安到我院指导工作并进行健康教育宣讲;分别邀请武汉市外科知名专家张应天、中南医院刘志苏院长来我院对外科医疗进行现状评估,找准外科发展定位,为科室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邀请同济创伤外科专家李景煜来我院外科会诊。四是打造重点专科。3月15日,委派“亚心”心内专家朱汉东先生为内科主任,加紧心功能室建设,引进心脏B超,全力提高心血管专业
水平,这一系列工作的实施为建设心脏专科打下了良好基础。积极与北京302医院取得联系,拓展肝病发展渠道,打造一流的肝病中心,提升肝病科竞争力。通过心脏、肝病两大专科的倾力打造,吸引病源,以点带面,带动全院业务水平提升。五是盯着难点狠抓落实。“110”患者、长期占用医疗资源的上访人员、对外承包清退、门前垃圾箱等一系列影响和制约医院发展的问题,做到有理有节,逐步得到解决。110接诊问题在政府的支持下协调有效。
突出医院文化建设,规范医院标识标牌。一是“十二字箴言”已成为职工行为的座右铭。将落款为亚心·七医院的“尊重、理解、支持、职责、认真、诚信”的十二字箴言,在院内各科室、病区、公共场所等显要位置悬挂。使十二字箴言深入到每一位职工的心里。二是人文关怀彰显企业文化。坚持“只有服务好,才能管理到位”的理念,及时为手术室配置射线防护服;门诊大厅保暖性差,为导医台工作人员增配棉衣保暖;为义诊专家配备暖水袋;在地面湿滑处设置温馨提示;彻底改造食堂,将为职工提供免费工作餐„„无时无处不体现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职工“见面点头笑,开口问声好”已成气候。三是狠治院内“牛皮癣”。规范标识标牌,制度按统一要求上墙,院内及窗口等部位无零乱张贴。四是及时跟进报导。以党群工作部为龙头,发挥宣传员作用,及时收集、整理医院、科室工作动态、好人好事及职工思想动态等,每周印发医院简报跟踪反馈、宣传亮点。近一个月来,党群工作部共采写、整理稿件20篇,编发简报5期。
社会服务宣传加强,医疗收治日渐增涨。一是在重要节点积极开展义诊宣传。3月5日,组织“迎三八国际妇女节”义诊活动;3月18日,组织“3·18国际爱肝日”义诊活动,通过义诊和优惠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医院区域知晓率,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这两次大型义诊活动,共1242人次参加。二是积极与媒体联手加强对外宣传。对重大医疗救治及大型活动,社会服务部积极筹备、策划,并联系新闻媒体,做好对外宣传。如:肝病患者“江城好妈妈”的宣传、骨科成功为90高龄老人实行接骨手术等。在《长江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荆楚网等新闻媒体共正面报道11次,其中报纸报道10次,电视新闻报道1次。三是以优质服务赢得患者良好口碑。各科医师从仪表形象抓起,改变工作模式,充分发挥专家作用,从诊疗常规抓起,将术前讨论、病案讨论等作为常规工作,使各项医疗工作安全有序开展。护理带头示范,精神振作标准更高,完善护理管理,责任到人,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为方便工作,重新规范了护士站,统一了物品摆放位置,实行标签化管理,流程化操作。通过义诊、健康讲座、媒体宣传和优质的医疗服务,使“亚心”品牌逐步深入人心,有效促进了业务量的提升,从“亚心”托管三周的数据显示,门诊量由去年同期的5519人次增至6286人次,增涨13.9%;住院量由去年同期的378人次增至468人次,增涨23.8%。
认真拟定发展规划,缓急相间有序进行。原感染性疾病大楼加层到9楼正在报规划和设计方案;门诊、住院部大楼的改扩建方案也正在制定中;集消毒中心、洗衣中心及行政办公为一体的大楼已选址筹建;食堂的整体改造正在进行中。这些建设项目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
托管工作在忙碌中健康满月,在相互适应中稳步前进。虽然目前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遇到许多难题,但我们相信通过共同的努力,一定会寻找到适合的解决途径,医院将在不远的来会发生更大的变化和全面的发展。
第三篇:医院建议
对于咱医院来说,“医院就是市场,病人就是顾客”。在技术水平、硬件实施相当的前提下,只有切切实实提高服务水平、水平档次,才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医院才能获得更快的发展,个人的发展意愿才容易实现。医生和护士是医院的主力军,并代表着医院的形象,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医护礼仪尤为重要。随着系统化整体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要求护理人员除拥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外,还应具有良好的仪容仪表及专业形象。因此,要进一步改进护理工作,提高护理质量,首先必须从塑造护士礼仪着手。形象礼仪
衣冠整洁是工作中最基本的礼仪。人的容貌是情感传递的途径之一,有传递情感和愉悦身心的功能,体现护士特有的精神风貌,象征着护士的自信,凝聚着护士的骄傲和希望。同时也能够给病人亲切、清爽的而感觉。恰当的表情也是护士容貌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服饰方面,燕式帽是我们护士职业的标志,工作时我们头发不宜过肩,前面露发3-5公分,后面的长发可用发网套住。在夏日医院应该统一配备连裤袜,颜色只可是白色或者肤色。对于咱医院我认为最为重要的的是服装统一。我认为统一的服装不仅可以有助于晋升我院院自身的形象,由于医院自身是一个治病救人的当地,所以医师和护士和通常的比较通常的作业人员有着别的一份崇高的责任即是给患者排解伤病,所以穿戴各自规范 的服装对患者来说也能留下一个极好的形象,给患者的感受即是医院规范,能添加患者对医院的决心。整齐统一的护士服和白大褂可以体现咱院的圣洁,是救死护伤的好场所,也更加体现医院和医护人员的职能!
语言礼仪
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我们应该使用通俗性,礼貌性,安慰性,鼓励性语言,避免简单生 硬、粗鲁、讽刺、侮辱、谩骂性语言和令人不好理解的医学术语,常用“您好,请,对不起,谢谢,别客气,请走好,”等礼貌性词语。护士之间应当多用“帮帮忙好吗?咱们一块去做吧,请教”等。另外使用保密性语言,病人为了治愈疾病将内心不能向别人公开的秘密或隐私告诉医务人员,对病人的疾病史诊断治疗不应随意泄露,更不应当闲话任意宣扬,对病人保守医密。
行为礼仪
护士已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转向对病人的身心整体护理,护士举止端庄可获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态度热情使病人产生亲切感和温暖感,在操作中应做到动作轻巧,节奏明快,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规范自己的各项正规操作行为,使病人产生信赖感。例如工作中要做到五声话服务:操作前的问候声,操作中的回答声,操作失误后的致歉声,操作后的交代声,操作完毕的感谢声。
交往礼仪
护理团体作为医院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人群,护士之间应明确分工,协调一致,本着“患者第一”原则。主动团结协作,密切配合,不搞独立,分裂和歧视,相关心彼此的困难和疾苦,主动帮助他人的工作,使整个护理工作处于和谐有序状态,从而不断地提高护理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在服务病人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以最简洁最通俗的方式让患者接受配合我们的日常护理治疗。
微笑礼仪
微笑是人际交往的金钥匙,作为白衣天使的微笑是美的象征,是爱心的体现,给患者以生的希望,它能改善同事间、护患间的关系。当身患重病满怀信心来到病房求医时,不仅得到医护人员的热情接待、精心治疗和护理,并且从我们微笑中得到信任,看到真诚。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为所有有健康需求的个人和集体服务!
礼仪是护士的职业形象,仪表端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有助于培养积极的心态,养成高度的自制力和高超的领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并在职业工作中获得惊人的成绩。语言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广泛运用的一种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沟通人际关系的工具,是心灵的声音,护士美好的心灵要通过言谈举止体现出来,给患者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获得患者的信任、尊重及安全感。
第四篇:街道改革配套措施及建议
街道社区改革实施方案配套措施及建议
一、市委、政府主要领导的坚定决心,是街道社区改革的关键,科学、合理、规范、严格的顶层设计是街道社区改革的保障
街道社区管理体制的改革包括转变街道职能、增强社区自治功能、深化网格化管理、调整职能部门功能等诸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触及到一些部门的既得利益,涉及到各功能区及其职能部门的方方面面,可谓是矛盾重重、困难巨大。市委、政府主要领导坚定的决心、合作区党委、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是街道社区体制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严谨的项层设计和科学的规划理念,是推动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保障。立足我市街道社区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坚持党政领导、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问题导向、综合施策,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街道社区改革的唯一标准。
按照构建“一委一站一居”(社区党委、社区服务站、社区居委会)新型社区管理架构,通过资源下沉、剥离街道经济指标等创新性举措,减少职能交叉和协调损耗,引导街道将工作重心转向社会管理;拓展社区服务功能,缩减层级、便捷工作,直接为辖区居民服务,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水平。
二、明确街道办事处在社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街道办事处上为政府、管委会分忧,下为百姓解难的根本属性 街道办事处主体地位不明显,现行体制下,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属性作用发挥不突出。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在协调所辖区域内各企事业单位及各类自治组织时权威性不足,致使各项矛盾纠纷突出,各项工作很难得到有效开展,具体工作中出现了社区好比一只筐,大事、小事往里装的局面,在社区内,本该属于政府管理的事情也不得不由社区承担,导致街道社区不该管的却不得不管,该管的却管不好,阻碍政府与街道、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
与现在新形势新任务相比,街道办事处的职权以及各种资源(人财物制度、信息等)严重不足,职责与权限严重失衡,条块分割,条块矛盾普遍存在,导致在城市实际管理过程中矛盾突显,表现为:“看的见,摸的着,无权管”,“有权管、看不见”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有能力管的无权管,有权管的无能力管”的局面,城市管理呈现出“纵向管理不到底,横向管理不到边”的严重弊端。
建议:适当下放权力,确保街道在协调关系中的权威性,充分履行政府派出机关属性。街道党工委在“块”的主体权威作用,并适当给予街道下放一定的人事权、财权、新的形势下,街道办事处应作为“服务者的服务者”而存在,为促进百姓公共服务提供更好的服务,其重心应体现在制定和执行社区发展规划、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社会事务管理,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环境上来。因此,应明确现行政府运行体制与街道改制下相适应和匹配。
三、街道、社区体制改革应与市、区各职能部门改革相配套,才能取得实际成效
(一)采取“倒逼工作机制”,实现市职能部门和社区工作的有效无缝对接
街道、社区改革的同时,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街道社区改革密切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规章流程的前提下,对各相关职能部门采取“责任倒逼”机制,将政府职能部门由原来的后台运作推向前台,给居民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建立各职能部门和社区服务站有效无缝对接,改变现行体制下各职能部门直接对话庭审笔录会和办事处,然后再由管委传会、办事处“二传”至社区的工作方式;探索建立完善一套由职能部门直接对接社区服务站的新型工作机制,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的实现和社区服务站的无缝对接,最大程度地方便百姓办事,使服务型政府建立在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使管委会、街道办事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真正落实到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上,落实到民生问题上,真正做到“问民、亲民、抚民、为民”,不再是围绕着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转,而是围绕着居民需求转,工作成效以群众是否满意为唯一标准。
建议:市里应召集各相关职能部门召开专项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下沉工作事项(清单)和相应措施,并按“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相应下放权力和工作经费,以实现职能部门与社区服务站的无缝对接,使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在社区百姓中得到最 大化体现,实现在家门口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真正达到简化工作流程,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服务基层百姓。
(二)以网格化管理为依托,形成街道、管委会、各相关职能部门、市四级联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机制,明确各级主体责任,消除“中梗阻”现象
(1)在市级层面建立“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专门机构,简称“社建委”(下同)。由市委、政府党政副职兼任“社建委”主要领导,对区属街道社区实行统一管理、领导,负责监督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社区管理等综合治理重大方针、决策情况的贯彻执行;统领各职能部门,制定社区工作准入制度,统一协调指导各相关职能部门下沉到社区的行政工作,形成部门联动解决社区工作中的热点、难点、普遍性问题,消除和化解民怨,解决好事抢着做、麻烦事无人做、遇到问题、责任踢皮球的顽症,杜绝部门之间的推诿扯皮现象。
(2)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联动方式和职能定位。实行网格化管理。设立网格负责人,负责网格内的日常巡查、综合信息采集,如:重点服务对象的需求、重点问题人员、重点问题户的盯防,大部分百姓的需求和呼声,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等,采取定期对责任区住户进行上门走访服务或电话询问服务,及时掌握社区的社情民意。社区服务站定期对网格人员收集上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对共性的普遍性的问题,个别涉及影响安全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会同办事处及时反馈到各相关部门,直至市委、政府主要领导,使重大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保持我市安全稳定的政治局面。街道社区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管委会、各职能部门和市委、政府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依据。继而形成由下而上、由上而下解决问题,做出正确决策的有效工作机制。
同时应着力解决在处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工作中的“中梗阻”现象,分清各部门的责任,明确责任主体,一旦出现问题,采用责任倒查、倒逼的方式,揪出责任单位和个人,畅通解决问题的渠道。街道、社区承担网底工作,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协调上报管委会及相关部门,管委会、相关部门能解决的在本部门的职责范围内加以解决,解决不了的上报“市社建委”,“市社建委”能协调解决的负责协调解决,解决不了的上报市委、政府加以解决。形成街道社区发现问题,管委会、职能部门下沉解决问题的去机关化精细化解决实际问题工作体系。
(3)运用考核机制检验评估各职能部门为民服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市委组织部门在考核中,结合社区党委、社区服务站、社区居委会对相关部门、街道的评价分值和群众满意度测评情况,对社区相关成员单位在服务社区、协调配合社区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考核评估。主要考核各相关成员单位的工作是否和社区服务站进行了有效对接,是否简化了工作流程,老百姓是否得到了方便实惠等,作为评优选先的重要依据,一并纳入 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
第五篇:“新闻”改革建议
“新闻”改革建议
目前我国的新闻政策是:新闻审查制度。
新闻审查制度,并没有什么不好,而且作为我国还必须实施新闻审查制度。原因在于1)实施新闻审查制度有利于加强舆论导向;2)有利于发布真实可靠的新闻;3)有利于提高新闻的可读性;4)有利于加强政府或发布机构的公信力。但是关键是要提供标准,提供一套符合国情且切实可行的审查制度与监督控制制度。否则就可能导致权利的滥用、腐化,变成压制人权的魔棒,降低政府公信力的平台,从而成为阻碍我国法制建设进程的绊脚石。
目前我国的新闻存在如下问题:
问题一透明化不够。如前期的“上海袭警实事件”中的新闻发布中有几个疑问,是没有给民众解答清楚的,如杨佳如此精心策划杀人就是为了报复一次合法且简单冲突的盘问?上海公安就为了一次合法且简单冲突的盘问,两次上京进行法制教育,未免太不符合逻辑与常理。而这一切上海警方并没有给出符合逻辑的解释。这样的效果势必带来的就是民众的不相信,猜忌,最后导致谣言四起。
问题二真实性不够。如前期的“发现华南虎”事件,未经科学复核就草率发布,导致民众的极大愤慨,进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问题三及时性不够。如前期的“手足口病”新闻,不能及时发布,让百姓恐慌,从而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我们为什么不完善一下新闻审查制度。首先详细确定哪些新闻是可发、可不发,什么时候发,什么方式发、如何监督、如何问责。当然在制定时必须考虑广大群众的利益,决不能暗箱操作,更不能由某位官员说了算,而是通过相关专家结合国情、民意与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广泛论证制定。其二则公布,要想很好的实施则制度必须公开,惟有公开才能体现公平、透明,公平、透明是法制社会的核心理念之一。其
三、实施则必须依照制度、程序实施,决不能某人说了算。其
四、加强监督,惟有有效地监督才可保证有序地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