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3泾源县生态移民工作再创新局面
泾源县开展“思想大解放 树立新形象”活动
简 报
第3期
泾源县思想大解放树立新形象
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2011年6月2日
泾源县生态移民工作再创新局面
泾源县以开展“思想大解放,树立新形象”活动为契机,把生态移民工程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重要的民生工程,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全力开展生态移民攻坚战,确保全县“一号工程”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进行,开创生态移民工作新局面。
一是高度重视、统筹规划,扎实推进移民工作。把生态移民工程作为全县“一号工程”,纳入全县“十二五”规划、县委工作要点和全县三十项重点工程之中,结合县情,围绕“水源、生态、开发、产业、转移”五个重点,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科学编制了《泾源县“十 1
二五”生态移民规划》。按照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分类安置的原则,采取县内安置为主、县外安置为辅的安置方式,选择靠镇、近水、沿路和产业相对发达的区域规划生态移民安置点13个,建设住房863套;在县城规划劳务移民周转廉租房安置点1处,建设住房116套5800平方米。目前,县内各移民点房屋的基础开挖砌筑、水电管道预埋、圈梁浇筑等工程正在有序推进。劳务移民周转廉租房建设已经完成图纸设计和征地拆迁等工作。加强县外移民联系对接工作,派出人员到灵武市移民点驻守,负责监督协调工程质量,配合落实有关工作,1200套住房正在砌筑墙体,开发土地4000亩。
二是产业配套、综合开发,确保移民增收致富。坚持把移民安置与就业创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统筹规划,制定产业优惠政策,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使移民群众通过租赁土地、打工、经营“农家乐”等方式,实现就近就业、创业,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结合特色苗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了上黄、周沟等移民搬迁安置点3个,结合草畜产业发展,规划了张台、兰大庄等移民搬迁安置点9个,结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了冶家村“农家乐”移民搬迁安置点1个。
三是政策扶持、整合资金,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移民搬迁安置与生态建设退耕还林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危房改造相结合,与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整村推进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在全县
范围内整合人力、土地、水利、财力资源,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同步,集中力量打造生态移民点,使移民群众与本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低保等政策,使广大移民群众搬得放心、住得舒心、过得安心,真正融入到新的生活中。
四是强化措施、注重质量,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验收的要求,严格基本建设程序,严把工程质量关,建立工程考评管理和责任追究机制,实行项目“四制”管理,层层签订责任书,坚持“五定一包”工作机制,即:定目标任务、定时间进度、定责任人员、定工作措施、定责任追究和县级领导包乡、乡级领导包村。制定了《关于加强生态移民工程监督检查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生态移民工程监督检查领导小组,由纪检部门牵头,发改、建设、国土部门等部门全面配合,实行工程质量全程监督。加强部门协调配合,确保认识、宣传、规划、项目资金、质量控制、安全措施“六到位”,在全县上下形成大移民、大搬迁的强大声势。
报:县委,市委宣传部、市“思想大解放,树立新形
象”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思想大解放,树
立新形象”活动领导小组各成员
撰稿:别春平签发:马平
第二篇:抚州市生态移民工作情况汇报
抚州市生态移民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省发改委等十一部门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关于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联合检查”的通知,为做好迎接国家联合检查组赴江西检查的有关准备工作,我市接文后即进行了部署,一是召开了全市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工作调度会。二是及时将省十一部门的联合检查通知转发到各县(区),要求各县(区)按要求及时组织自查,做好迎接国家联合检查的准备工作。现将我市生态移民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江西省退耕还林地区生态移民规划(2008—2015),我市生态移民规划项目建设总投资0.79亿元,占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项目总投资的10.9%。生态移民7554人,其中:南城县1602人、黎川县428人、南丰县143人、宜黄县2000人、金溪县525人、资溪县440人、乐安县1016人、广昌县1400人。按照计划,2008年,省里安排我市生态移民搬迁429人,其中:南城县170人、乐安县26人、资溪县58人、广昌县175人。2009年安排生态移民搬迁1028人,其中:南城县75人、乐安县32人、资溪县200人、广昌县190人、宜黄县531人。2010年安排生态移民搬迁714人,其中:南城县150人、乐安县60人、资溪县100人、广昌县164人、宜黄县240人。
二、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1、2008项目计划实施情况
2008计划省里到2009年初正式下达,生态移民建设计划总投资215.95万元,其中专项资金150.15万元,自筹65.8万元。通过自查,截止2010年4月底,全市完成退耕移民搬迁116户429人,占计划任务的100%,完成投资194.25万元,占计划的90%,其中专项资金150.15万元,自筹44.1万元,分别占计划的100 %和67%。2、2009项目计划实施情况
2009项目计划省里于2009年12月正式下达,总投资519万元,其中专项资金359.8万元,自筹159.2万元。通过自查,截止2010年4月底,全市完成退耕移民搬迁20户、72人,占计划任务的7%。
三、主要做法
1、严格搬迁范围,优先搬迁边、远、偏、散地区和生存条件相对恶劣、受自然灾害威胁及生活极其贫困的退耕还林群众。
2、生态移民是多部门协作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发改委牵头组织,扶贫办具体实施,各部门相互配合的工作格局,工作进展较为顺利。
3、坚持多形式安置,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建房安置、购房安置等并存。
四、存在问题
1、生态移民部分未实现整体搬迁。
2、项目为上年申报,下年实施,时间周期长,移民思想不稳定。
3、移民搬迁项目实施,环节多,程序复杂,成本高,扶贫部门无工作经费保障。
4、严格职责分工,个别县没有严格按照《江西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建设工程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的职责分工,生态移民搬迁点的选择、项目实施都是由发改委决定,扶贫办插不上手。
五、2010年工作打算
紧紧围绕“加快绿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和“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2010年全市完成符合生态移民条件的退耕农户714人的搬迁安置任务。
1、在全面完成2008、2009这两年生态移民任务的基础上,认真谋划,研究草拟2010年全市生态移民搬迁规划方案及前期准备工作。
2、认真抓好生态移民搬迁对象审核、公示、确定,集中安置点建设等关键环节工作,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生态移民搬迁任务。
3、进一步健全完善现有工作机制,切实搞好部门协调配合,在计划编报、实施方案编制、项目实施管理等各个阶段形成合力。
二〇一〇年六月三日
第三篇:再接再厉 再创工作新局面---文明机关创建
再接再厉 再创工作新局面
一、不断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
1、提出了“不骄不躁, 再接再厉, 再创工作新局面”的新目标。局党组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列入全局重要议事日程,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前提下,提出了新的创建工作目标。
2、狠抓创建责任和创建经费的落实。把文明创建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支部及个人。局行政方面,根据创建工作经验,在有限的工作经费中确保了用于创建活动的专项经费。
3、实行“三个统一”。即是:创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局党组提出了统计工作与文明建设“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的方针。坚持定期检查各部门创建责任的落实情况,坚持将各处室的文明创建工作任务纳入综合目标管理考核。召开了“文明单位复查”动员大会,增强了全局干部职工的创建责任感和自觉性。
二、以“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全面加强机关学风、党风、作风和制度建设
在学风建设上:
1、加强了中心组理论学习。修订了《中共重庆市统计局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中心组学习做到了月月有安排,次次有记载。
2、建立健全了业务学习制度。制定了《全市统计系统干部培训教育计划》,举办了区县统计局长培训班,组织了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和《解读中国经济指标》的学习等。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领导班子成员通过下基层调研,撰写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统计发展》、《让科学发展观成为统计事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南》、《创新执法检查,打造法制统计》等论文。
4、创新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内容。采取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题辅导与座谈讨论相结合,外出学习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等形式,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统计业务、市场经济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学习。
在党风建设上:
1、坚决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坚持党的各级组织都由选举产生,坚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坚持重大问题集体讨论决定和党内事务通报、公示制度,坚持定期向市直机关党工委、局党组和党员大会报告工作。
2、要求党员同志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积极开展党员干部到红色教育基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结合机关中滋生的“贪图享乐、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的错误思想,深入开展了“两个务必”学习教育活动和“节约一张纸、一吨水、一度电、一升油”活动,举办了“青年人的统计之路”主题座谈会。
3、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分工责任制》,下发了《贯彻学习〈实施纲要〉实施责任分工》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纠风工作实施办法》,推出了八项廉政举措,在党建网页上开辟了“党风廉政”专栏,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
在作风建设上:
1、认真开展“统计工作为大发展服务,统计部门为全社会服务”的活动。前瞻性地开展了促使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绿色GDP”核算;广泛开展社会经济调查和社情民意调查。其中,上报的涉及我市“三农”、春耕、库区移民、贫困山区公路建设、房地产市场、招商引资、电力供应等数十项信息,引起了国务院及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开展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调查,为市委市政府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2、继承和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开展了一系列“走进基层、走进群众”的调研和帮扶活动。局党组成员分赴40个区县面对面地征求基层群众意见,并对所征集意见给予了认真研究,制定出二十二项整改措施。机关党委和各党支部认真开展访贫问苦活动。年内,向城口县高观镇东升村、江北区东风社区、库区统计局困难职工、白血病基金会、市残联、城口县统计局等捐款、捐物达9万元。
3、从减轻基层负担、加强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整改,加大统计报表制度整理力度,提高办事、办文、办会效率。制定了《重庆市部门(行业)统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统计调查项目定期上网公布制度。全局推行无纸化办公,充分利用局域网、视频会议系统办事、办文、办会,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减轻了基层负担。
在制度建设上:
1、出台了一系列的行政管理制度。印发了《重庆市统计局工作规则》、《重庆市统计局各处(室)目标管理考评暂行办法》、《重庆市统计局“两个创建”工作考核评比办法》,《重庆市统计局统计机关财务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全局会议、接待、办公用品、车辆、印刷统一管理的通知》等。
2、建立了党内管理长效机制。出台了《党员学习制度》、《党员教育制度》、《党员管理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内民主参与制度》和《重庆市统计局机关党委议事规则》。
三、以“促进统计中心工作”为目的,认真抓好党建工作与其它各项工作的结合
(一)把党建工作与领导班子建设相结合,创新性地开展创“五好”班子活动。局党组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班子及成员制度以及局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严格按照规定和程序研究决定人事任免、业务经费安排等重大事宜,坚持政务公开,坚持实行干部选拔任用竞选公示制,带头认真学习,坚持把理论学习同总结实践经验、同分析本部门实际情况、同解决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相结合,不断增强班子及其成员科学判断形势、应对复杂局面和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局党组一班人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带头落实整改措施,带头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和稳定,整体形象赢得了全局职工的好评。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总体满意度达到了98.6%。
(二)把党建工作与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精心培育一流的干部队伍。在干部队伍建设方面我们打响了“人才强统”战略,首次提出了“存量改善、增量调整”的干部队伍建设方针。在存量调整方面,我局委派了54名在职干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或参加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并通过竞争上岗、干部轮岗等方法,选拔任用了一批年轻有为、德才兼备的处级干部。在增量调整方面,局党组根据工作需要,公开招录和引进数十名本科以上人才充实到局属有关部门,改善了全局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升了干部队伍的整体层次。
(三)把党建工作与统计事业的改革发展相结合,促进统计中心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党建工作中,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围绕全局的中心工作开展机关党建工作。鼓励党员同志在工作中,加大统计改革力度,在统计内容、手段、机制、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用现代科技手段改造传统模式,努力探索实现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提高统计服务水平的科学方法,构建开放式学术研讨,采取各种方式增进统计人员与其它部门的交流和合作,重点研究当前统计工作中专业之间的数据衔接办法、制度外的工作如何开展、统计方法制度如何适应新形势等问题,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科学的、可靠的、高效的又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统计体系。
(四)把党建工作与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大力加强凝聚力工程建设。我们把“人本思想”贯穿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首先了解、重视统计人渴望成才的需要以及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关注每一个职工合理的工作期望和对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对中青年干部我们加强培养。召开了新老统计人“共话统计人生”的“青年人统计之路”座谈会,建立了面向青年同志的处级后备干部库,派年轻干部到基层挂职锻炼,推行新进人员到综合部门或下基层先行锻炼制度。对中年同志,我们关心其职级待遇,尽可能争取政策解决历史欠帐问题。年内,拿出争取来的十几个处级非领导职务解决了多年以来积累下来的职级待遇问题。对老干部,我们切实加强沟通和交流。在常规性管理的基础上,实行主管领导或分管领导与离退休老同志“季度见面会”制度,为老干活动室更新了设备,并按照中央和市里的有关政策,解决了老干部的福利待遇。其次,要求职工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适时地调整心态,各尽所能,出色地扮演所担负的社会角色。我们以解决职工思想问题为切入口,帮助职工排解心理困惑,舒解心理压力,提高职工心理素质。竞争上岗期间主动找参与竞争的同志谈心、沟通,疏导、鼓励他们干好本职工作,正确对待名利地位。
(五)把创建工作与加强区县文明建设工作相结合,积极扩展、延伸创建范围,使创建活动在系统内蓬勃开展。自2003年创建文明单位以来,我局就把区县统计局的文明创建放在创建目标范围内,积极鼓励、支持全市40个区县统计局参加当地的文明创建活动,力争通过创建,在全市树立统计系统“求真求实、科学严谨、依法统计、开拓创新、敬业奉献”新形象。我们对区县的创建工作进行指导,帮助解决创建中遇到的困难,及时检查、询问创建工作进程,要求区县统计局互相学习、交流经验。并将区县文明单位创建情况纳入市局对各区县的年终考核评比。截止目前,全市40个区县统计局均获得本地区“文明单位”称号。
(六)把创建工作与群团工作相结合,以创建工作带动群团工作的全面提升。局机关党委牢牢把握群团工作的政治方向,把群团组织建设纳入党建工作的总体框架,定期研究,加强督促,支持群团组织依照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切实解决群团组织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党建带工会”、“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委会”工作。今年,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工会、青年团、妇委会成功地进行了换届改选,工会开展了“创建模范职工之家”活动和“文明家庭”、“先进工会小组”的评选活动,在局域网上为职工开设了合理化意见箱,组织了游泳、踢踏舞、韵律操、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共青团开展了“青年文明号”争创活动,申报了“五.四”团组织荣誉称号,组织了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比赛和“
五、四青年节”纪念活动;妇委会以“立足统计工作,彰显巾帼风采”为宗旨,继续在局机关开展创建“巾帼文明示范岗”活动和“先进妇委会小组”评选活动;老协组织离退休人员参观了企业、考察了贫困山区、开展了有奖知识和棋牌比赛等活动。重大节日,局党、政、工、团组成慰问组对老干部和困难职工家庭进行慰问;职工生日,工会送去生日祝福;职工生病住院或亲属去世,党、政、工、团派代表前去看望。
(七)把创建工作与提升文化道德水准相结合,全面推进局机关各项建设。一是与统计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探索统计文化内涵。2004年9月,在各支部广泛开展统计文化建设征文活动,11月,推出《探索统计文化,重视持续发展》论文参加全国统计文化理论研讨会,从理论上探讨了如何培育求真型、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敬业型、开放型的统计文化,如何加强统计文化建设、提升统计人整体形象等问题。2005年8月,我们还推出了统计人自编、自导、自演,反映统计事的文艺节目—《瞧这一家子》参加全国统计系统文娱演出。二是把创建工作和提高职工道德素质相结合,大力提升全局职工的文明程度。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组织全局职工认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文明市民公约》、“四五”普法知识和法律法规,积极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家庭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依法统计、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继续在全局推行“首问责任制”、“四个一”的接待办法和普通话办公。认真开展“党员风采”展示活动和“我为统计作贡献”等系统活动。三是把创建工作与社会工作相结合,积极支持扶贫集团、所在街道的扶贫济困、献爱心和社区共建工作。按期完成各种报表,按要求参加各种会议,积极参加植树、献血、捐资助学等公益活动。此外,局创建办还利用“文明园地”网页大力宣传文明创建活动,经常对办公环境的绿化、净化、美化等基础工作进行检查。
四、创建工作和业务建设硕果累累
(一)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方面,努力地实现了“三年三大步”的目标任务
自2001年以来,在创建工作的带动下,市统计局各项工作取得全面突破。
1、全局工作在政府的目标工作考核中连续四年被评为一等奖。我局和调查队多年来均分别被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评为“全市党委系统信息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市政务信息工作先进集体”。
2、先后被市委、市政府、市直机关党工委命名为“市直机关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市级百佳文明单位”。
3、连续两届被市委组织部、市直机关党工委评为“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4、局工会先后被市总工会、市直机关工会联合会授予“合格职工之家”、“先进职工之家”、“模范职工之家”和“市级模范职工之家”。
5、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局妇委会先后被市妇联和市直机关妇委会评为“先进妇委会”。
6、局团总支获得了市直机关团工委授予的“
五、四” 红旗团组织荣誉称号。7、2003年以来,我们广泛开展了统计文化建设,推出的反映统计事业的文艺节目《瞧这一家子》参加全国统计系统文娱演出,撰写的2篇论文在全国统计系统统计文化建设大会上交流。
2004年,中直机关《紫光阁》杂志社和国台办领导带队来我局考察机关党建工作,对我局党建工作及支部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重庆电视台《红岩本色》栏目对我局六支部先进事迹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
二、业务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
近几年,在保证日常统计任务圆满完成的基础上,不断加大统计改革力度,以适应社会各界日益增长的需要。
1、建立了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多种调查方法综合运用的调查方法制度。圆满完成了第一次基本单位普查、第一次经济普查、2005年1%人口调查等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妇女、儿童监测统计工作被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国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先进集体”。
2、实现了统计“双基”工作的“五化”,即:统计机构网络化、统计职能综合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信息处理现代化、统计管理法制化。
3、建立了满足宏观决策和调控需要、科学高效的统计方法制度,增加了反映结构调整、经济效益、科技进步、生活质量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指标,并在社会、科技、环境、就业与再就业、非公有制经济等方面建立完善了新的统计制度;规范并改进了GDP生产法、使用法核算制度及分季度GDP核算制度;推进了用价格指数紧缩法计算工、农业发展速度的改革工作;开展了固定资产投资指数及投资信心指数的编制工作,执行了新的耕地统计制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自然资源与环境核算方法”研究。
4、实现了市统计局与区县统计局以及各区县统计局之间局域网的互联互通;实现了对全市统计广域网的全面提速;成功开发了经济、高效的视频会议系统并投入使用;建立了网上直报系统;拟定并出台了统计信息建设规划方案。
5、推进了统计法制建设,开展了统计立法调研活动,建立健全了行政执法的相关制度。6、2005年建立重庆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为市委、市政府及时准确掌握社情民意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第四篇:超前谋划 全力开创移民工作新局面
超前谋划 全力开创移民工作新局面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号文件),这是国务院首次出台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是对贵州发展的最大支持,也是对六盘水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最大支持。国发2号文件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贫困和落后是贵州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是贵州的主要任务”,“贵州尽快实现富裕,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一个重要象征,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把贵州的发展放在全国的视野进行审视,这是前所未有的高度。文件科学分析贵州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优势,既让我们正视不足,也让我们看到希望、发现自身优势、增强信心。
一、几点感受
(一)国发2号文件提出贵州五个战略定位也就是五个发展方向,非常切合贵州,也符合六盘水的情况,我市煤炭资源丰富,预测量深2000米以内总储量为768.73亿吨,煤种齐全,完全具备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实现优势资源转化,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配套、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扶贫开发攻坚方面我们还有大量的贫困人口,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我们争取扶贫攻坚项目和投资的优势。在文化旅游开发方面我们刚起步,说明我们的增长空间很大,我们有南北盘江壮丽奇观的峡谷风光,有姿态各异的喀斯特地貌,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风情,有得天独厚的“凉都六盘水”的气候资源和品牌等,都为我们的文化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地处长江、珠江上游,建设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也就是对下游地区和各大城市的有力支持,受益的地区在返辅上游地区时我们也借此赢得发展的空间和支持,加强与下游地区的对接找到互助的项目大有希望。我们是民族地区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的前提下又有很多项目和机会。
(二)在发展目标上国发2号文件为我们详细规划了2015年要达到什么目标,2020年要达到什么目标,各项指标都十分符合我市实际,内容详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和奋斗目标。在空间布局提出要积极推动毕水兴能源资源富集区可持续发展,以毕节、六盘水、兴义为节点城市,充分发挥能源矿产资源优势,建设我国南方重要的战略资源支撑基地。重点发展煤电煤化工、钢铁有色、汽车及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产业。每个产业都有相关政策支撑,为我们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三)想要富先修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发2号文件提出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按照统筹兼顾、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继续实施铁路电气化改造,建设和改造贵阳、六盘水、毕节、安顺等一批铁路枢纽,形成布局完善、功能协调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扩大国省道路网覆盖范围,加大国省干线改造力度,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标准公路。到2020年基本实现村村通油路。加快重点城镇、重点工矿区与高速公路的快速联络线和专用公路建设。
(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战略物质,同时也是生命之源,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目前,全市已建在建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有17个,其中已建8个:光照水电站、清底河水库、盘南响水水库、玉舍水库、云贵响水电站、金狮子(二级)水电站和阿珠电站;在建10个:黔中水利、旧院水库、万家口子电站、白河沟水库、鱼洞坝水库、善泥坡电站、毛家河电站、泥猪河电站、响水电站二期工程、双桥水库;涉及三岔河、北盘江、南盘江干流水系。总库容34.18亿m3,防洪库容20.6亿m3,水库总面积82.72km2,总装机容量1374MW,年总发电量36.21亿km/h,灌溉总面积1万亩,防洪保护总面积2.3万亩,年总供水量710万m3,工程总投资96.98亿元。水库淹没涉及41个乡镇122个村,产生大中型水库移民人口25632人,其中享受后期扶持政策的移民人口11189人。国发2号文件提出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和灌排泵站改造工程、“五小”微型水利工程建设、生态保护与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都蕴藏着丰富的项目和机遇。这些项目有指标、有政策、有资金,加快实施将为我们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可持续的条件。
(五)在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建议由政府来投资建设管理,为社会提供基础条件和社会服务的公共产品,经济发展在宏观政策引导下由市场的运作,市场有逐利的本性,只要有利可图就有发展的可能。
二、干字当头 敢字为先 拼字求胜
(一)六枝电厂被写进国发〔2012〕2号十年之久的等待即将变成现实,煤矸石综合利用电厂、产业园区和城市发展热电联产机组,支持允许符合条件的企业开展大用户直供电。积极推动煤电联营。加强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城钢厂升级改造、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的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等一体化资源深加工基地。在资源富集区推进煤炭深加工,建设六盘水煤制烯烃等项目。优化发展高载能行业。鼓励发展非金属精细化工,优化发展传统建材,积极开发生产新型节能环保建材。努力提高茶叶加工能力和水平,提升黔茶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积极推进中药现代化,大力发展中成药和民族药。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每一句每一条都是真金白银,都有待我们去抓落实,有待我们去实现。
(二)支持六盘水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大力推进粉煤灰、磷硫石膏、煤矸石、尾矿等工业废弃物资源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利用。深入推进“城市矿产”、园区循环化改造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建设六盘水物流节点城市,加强黔中城市群与六盘水等城市的联系,促进要素流动和功能整合。实施六盘水老工业基地改造,促进六枝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贵阳—安顺—六盘水等城际轨道项目。鼓励与东中部及周边地区共建产业园区,比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予以指导和服务。支持贵州依托重点工业园区积极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观念、新定位、新设想都说在我们心坎上,让人兴奋、让人热血沸腾。
(三)支持六盘水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推广“富在农家、学在农家、美在农家、乐在农家”创建活动。建设六盘水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这些政策和产业导向都像是为六盘水量身定做的一样,每一项政策和项目的落实都会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四)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工作是一项社会管理工作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社会稳定和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发2号文件在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六盘水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更多地分享产业化经营成果。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重点发展特色种养业、山地农业、设施农业和庭院经济,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为农村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探索农村集体和农户在当地资源开发项目中入股,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方面,都为我们搞好新形势下移民工作开辟了新的思路和政策依据。我们将在实践工作中以国发2号文件为指导,努力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五)文件提出要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投入力度,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做好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制度衔接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关系跨省区转移接续工作。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城乡困难群体、残疾人和优抚对象等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机制。我们认为这是社会进步文明的重大特征,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当这些保障体系和制度不断建立健全,社会特殊困难人群——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和好转。
(六)全市“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中型水库18座(六枝的有懒龙河水库、赵家院水库、阿雨水库、纳革水库、小田坝水库、箐泥塘水库6座;盘县的有卡河水库、西得泥水库、石桥水库、迤车水库、清水河水库、雨夺箐水库6座;水城县有观音岩水库、赵家河水库、雨湾水库、万营水库、彭家桥水库、大滩子水库等6座)、小
(一)型水库20座、小
(二)水库30座,全市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人数将超过5万人,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将极大缓解我市工程性缺水的被动局面,为我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水利建设面临新的机遇,移民工作将面临新的挑战。在移民工作管理上我们将按照国发2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振干部作风,创新管理方式,减少审批事项,减政放权,重心下移,积极开展“移民大走访”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化解社会矛盾,主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投资环境。
三、其势已成 其时已至
(一)国发2号文件在财税政策上充分考虑贵州的支出成本差异,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地方标准财政收支缺口,中央财政在现有资金渠道内加大对交通、水利、教育等领域支持力度。还将适当加大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力度,促进贵州社会公益事业协调发展。在金融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贵州的信贷支持力度。在产业政策上实行差别化产业政策,在国家产业政策允许范围内,适当放宽贵州具备资源优势、有市场需求的部分行业准入限制。在土地政策上全面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在不突破规划约束性指标的前提下,支持贵州建立和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管控、动态评估与适时修改机制。在人才政策上支持贵州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健全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激励机制。逐步提高贵州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水平,落实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动态调整机制,中央财政按规定给予补助。在对口支援政策上鼓励东部发达城市对口支援贵州欠发达地区,确定“一对一”结对关系和主要任务,制定对口支援实施方案,编制相关专项规划。有了这些政策的支撑,六盘水人已卯足了劲,六盘水腾飞指日可待。
(二)六盘水目前具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优势,省委省政府 “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已确定,新一届市委顺应历史、顺应潮流、顺应民心,审时度势,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11年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总额在前五年基础上“翻两番”以上;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行列;努力打造现代特色都市和实力魅力活力文明幸福六盘水,把六盘水建设成为贵州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现代产业聚集区、城乡统筹先行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和谐社会模范区。目标已定,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我局将团结全市移民局干部职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危机感,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方案和相应的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只争朝夕、攻坚克难、永不懈怠,超前谋划,全力开创新局面,确保市委、市政府既定的宏伟目标实现。
(三)美好蓝图已经绘就,六盘水人求发展盼发展的能量已经蓄势待发,六盘水跨越发展“其势已成,其时已至”。六盘水跨越发展大势所趋,势不可挡!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机不可失时不待我,我们将以无比高涨的热情投入到这场“增比进位”的热潮中,献出自己能力和智慧,为实现六盘水的大发展、大转型、大跨越而努力奋斗!六盘水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何枢
第五篇:彭阳县生态移民工作宣传资料
彭阳县生态移民工作宣传资料
一、县外移民:县外移民重点为交通不便、生态脆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北部乡镇的极为偏僻边远村组;县国土部门确定的部分地质灾害险点区;六盘山水源涵养林外缘区;重点生态建设保护及有利于生态恢复的区域。
(一)迁入地点:2011年,我县县外移民主要是兴庆区月牙湖、金凤区良田镇、西夏区。
(二)移民政策:
住房政策——生态移民每户建设54平方米,建设资金由银川市和移民共同承担,产权归移民所有,移民住房10年内不得出租、转让。劳务移民每户建设40平方米周转房,建房资金自治区承担70%,银川市辖三区、企业承担30%,周转房由移民租住,不得转租,房屋由银川三区相关部门或企业负责管理。
土地政策——兴庆区月牙湖安置区原则上人均提供1亩水浇地;西夏区镇北堡镇安置区原则上人均提供0.6亩水浇地;金凤区良田镇安置区原则上户均提供2亩水浇地。
户籍政策——移民户籍属地管理,凡搬迁的移民必须将户口同时迁出,免收在户籍转换和户口迁移中的一切行政收费。
其它政策——移民享受迁入地的各项支农惠农补贴政策,在原居住地享受的退耕还林等政策继续执行到期满为止;与迁入区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探索以房屋、土地、设施农业等产权作为抵押物,帮助移民解决贷款,并适当降低贷款利率,银川市建立的村级扶贫互助资金优先覆盖生态移民新村;移民子女初中毕业未考入高中、高中毕业未考入大学的,可在职业院校免费享受两年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迁出区移民原有住房全部拆除,收回宅基地和承包地,纳入迁出地生态恢复建设规划。
二、县内移民:迁出村庄以自然村为单位,适度集中连片,优先对居住在地质灾害险点和生活艰苦地区的群众实施搬迁。
(一)迁入地点。2011年,我县县内移民点分别为古城皇甫新村安置区、新集民族新村安置区、草庙新村安置区、城阳杨坪安置区、县城民生家园劳务移民安置区。
(二)安置方式。主要采取就近适度集中安置,在具备水源、土地、交通等基本条件的区域集中规划建设移民安置区。通过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大力推进全民创业行动,建设劳务移民周转房集中安置移民,发展城市经济。
(三)移民政策:
住房政策——建房资金实行政府补助、农户自筹、企业参与、社会捐助等多种筹措形式。生态移民建房单位造价标准按栏标审计结果执行,其中自治区每户补助标准25000元,地方政府承担5900元,其余由农民自筹,产权归移民所有,移民搬迁后拆除原有住房,移民住房10年内不准出租、转让;劳务移民建房资金主要由政府承担,周转房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由移民租住,不得转租,房屋由县相关部门负责管理。租住5年移民收入稳定后,移民可按照当时周转房造价标准购买周转房,房屋所有权归移民所有;同时拆除移民原迁出区住房;
土地政策——主要采取就近适度集中安置,原有土地承包关系不变。政府无尝提供草籽,发展草畜产业,对劳务移民,原则上不安排耕地,鼓励其从事二、三产业,允许移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产业政策:(1)新集、古城户均建设70平方米养殖牛舍1座,户均概算15400元,其中自治区补贴5000元,地方政府承担10400元。(2)草庙、城阳杨坪户均建设一栋日光温室(1亩),每栋概算22000元,其中自治区补贴8000元,地方政府承担10000元,农民自筹4000元。(3)发展养殖产业户均补助3000元,用于购置一头基础母牛。
户籍政策——对在县城安置的劳务移民,在移民自愿的前提下,可将其户籍转为城镇户口;对部分不愿意将其户口转为城镇户籍的县城安置移民,可保留农业户口,但移民户籍必须属地管理,户籍随迁,免收在户籍转换和户口迁移中的一切行政性收费。
其它政策——移民享受区、市、县出台的各类特色产业扶持优惠政策,享受各项支农惠农补贴政策。在原居住地享受的退耕还林等政策继续执行到期满为止;移民搬迁后,与迁入区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社会救助、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对五保人员和夫妻双方均无劳动能力(重度残疾)的人员纳入敬老院供养;对搬迁安置到县城的移民,转为非农业户口的移民统一实行城镇计划生育政策;对搬迁安置的农业户口移民,继续实行农村计划生育政策;户均配套太阳能热水器1台,太阳灶1台,发展养殖产业的移民区户均配套铡草机1台。
彭阳县生态移民工作驻村工作组
2011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