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移民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合集5篇)

时间:2019-05-14 17:35: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某县移民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某县移民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某县移民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某县移民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基本概况

县是一个水库移民大县,现有大中型水库移民1万多户、4万多人,分布在全县18个乡镇(全县共有19个乡镇),涉及164个村、846个村民小组。其中以田村、湖江、白鹭、沙地、五云、储潭、石芫、大埠、大田等九个乡镇的76个村400个村民小组最为集中。几十年来,在省市及上级移民

部门的关心与支持下,我县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使4万多移民得到了较为妥善的安置,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逐年有所提高。尤其是近些年来,中央提出开发性移民工作后,我县水库移民工作有了更长远的发展,广大移民正在逐步摆脱贫困,正朝着小康社会迈进。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县移民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遗留问题,生产生活提高非常缓慢,特别是在土地、住房、饮水、交通、用电、通讯、就学、就医等方面还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县上犹江水库和万安水库7个移民乡镇的移民人均收入为1150元,所在地非移民人均收入为1680元,库区移民人均收入是所在地非移民人均收入的68.4%,其中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贫困移民有3800多人,人均收入低于600元的绝对贫困移民有1200多人;移民人均耕地0.45亩,移民年亩产粮为458公斤,比非移民年亩产粮少122公斤。

由此可看出,我县移民经济收入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差距还很大,移民的生产条件还比较恶劣,旱涝保收耕地面积较少,农作物产量较低,移民历史遗留问题还比较多。

二、水库淹没和移民搬迁安置情况

1、上犹江水库移民县安置情况:上犹江水电站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兴建的中央直属水库,坝址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陡水镇境内,水库淹没涉及上犹、崇义两县的部分乡镇。一九五五年至一九五八年,上犹、崇义两县部分乡镇的移民,由政府统一安排远迁县的田村、白鹭、沙地、攸镇(沙地镇)、古田(湖江乡)等5个乡(镇)的16个村、35个村民小组的“移民新村”,共安置移民多户、8000多人。为妥善安置移民,划拔耕地2800亩(人平0.78亩),划拨经济林0.7812亩,划拨山地2.16万亩,建设房屋0.998万平方米。

2、县石芫金盘水库移民安置情况:县石芫金盘水库属地方中型水库,总库容1335万立方米,一九六六年八月开工兴建,一九七四年五月完工,涉及移民103户、331人,主要安置在本乡金盘村的何屋、孔屋村小组,这些移民除当时搬迁建房补助外,未享受过任何扶持政策。

3、万安水库移民县安置情况:万安水电站是国家“七五”计划重点工程项目,位于江西省境内的赣江中游上段的万安县城南21公里,上距赣州90公里,下离吉安97公里,距南昌320公里,工程于1993年5月30日下闸蓄水,1995年12月竣工验收,该电站淹没我县五云、湖江、储潭三个乡镇及古田、湖新、攸镇三个办事处(包括攸镇、储潭、五云、湖江等四个农村集镇),应迁移民6000多户、27000多人。

4、居龙滩电站移民安置情况:居龙滩电站位于县大田乡夏湖、河头村之间,距县县城24公里,该电站是赣江水系贡水左岸支流桃江的最末一级水利电站,水库总库容7360万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22米,装机容量6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1.97亿千瓦时,该水库淹没大田、大埠、王母渡3个乡镇,12个行政村,63个村民小组,淹没耕地3195.26亩,淹没房屋16.2万平方米,淹没公路5.73公里,机耕路6.14公里,淹没电缆6.7千米,输电线路21千米,影响大埠、夏坟圩及6所学校,3月开始实施移民工作,动迁移民1700多户,6000多人,80%的动迁户和影响户登高后靠或在本乡移民安置点安置。目前,共处理五批402户移民影响户。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基础设施滞后

一是交通设施落后。由于当时库区搬迁安置政策和地理环境所限,移民补偿标准较低,公路桥建设等级较低,交通设施一直影响着库区经济的发展,成为移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瓶颈”。如现在急需解决的储潭至湖江沿江公路,沙地攸镇西山公路,攸镇人行桥改公路桥,沙地芳村人行桥建设等,这些交通设施建成将大大方便库区移民的出行,有利促进了库区经济的繁荣。另外,移民登高后靠,相当一部分地域不通公路和机耕路。为加快移民工作和保证移民的生产生活,临时修建了简易公路,但简易公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稍遇暴雨,公路就严重受损,要牢筑公路,又需大量资金。否则,只能简单地恢复,造成年修年毁,年毁年修。二是水利设施溃乏。电站蓄水后,由于常年暴雨冲刷,致使沿江河堤崩塌,耕地被毁,水利设施严重受损。为此,迫切需要加强河堤修复和水利设施建设,如储潭滩头村、白涧村,湖江新圩、牛岭,联育,夏府,五云赣江村,沙地攸镇里堡村、岗上村、西山村等地河堤都需加固或修复。另外,水位上升,水质遭受污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人畜饮水较为困难

第二篇:移民搬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存在的问题:一是配套资金缺口大、筹措难。按市、县财政配套每户建房补助资金1.5万元,特困户2.4万元,石泉县10年规划期内共需县级财政配套资金2.06亿元,对于依靠财政转移支付的秦巴贫困山区县,县级财政配套资金难以筹措。二是立地条件差、选址难。省上规定集中安置点必须安置30户以上,石泉县山大沟深,部分镇村集中安置点受地形限制,选择一次性集中安置30户以上且适于居住的地点十分困难,导致不能享受省上的集中安置基础设施配套政策。三是审批程序多、开工难。启动实施30户以上规模集中安置点需规划报批、土地审批及各类评估申报,涉及5部门11个审批环节,特别是市级有资质的地质灾害评估专家人员较少,导致审批时间较长,影响建房进度。

对策及建议:一是整合项目资金。积极争取中省项目扶持,整合生态移民、扶贫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集中用于陕南移民搬迁。二是因地分类施策。针对陕南山区的实际,以10户集中建房为单元,分类制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标准。三是简化审批程序。实行部门联合办公,分期集中审批建房手续,并通过专家评估、委托评估等方式,加快审批进度,促进安置点早日开工建设。(石泉)

第三篇:我县移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县水库移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

在构建和谐社会,实践科学发展中,水库移民为国家和地方的水利水电事业作出过巨大贡献,而他们由于所处的条件和历史背景等原因,生活质量还比较差,生产条件比较落后。近年来,国家虽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县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如何使我县移民经济持续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一、我县移民基本情况

我县水库移民涉及重庆库区迁赣移民、跨省市迁赣大中型水库移民、本地7座大中型水库移民共16086人,这些移民分布在全县16个乡镇189个村679个组。

1、三峡移民。2004年8月,我县接收安臵了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奉节县移民798人,安臵在新昌镇等6个乡镇、16个安臵点,三个安臵点建新房,其余安臵点购买旧房。

2、本县大中型水库移民。我县1958—1977年为修建水利工程,先后兴建了丰产水库等6座大中型水库,移民由政府统一安排在库区附近或者后靠,这部分移民田土少、基础条件非常薄弱。1993年县政府为解决县城居民饮用水及下游1.04万亩农田灌溉,兴建板坑水库,搬迁安臵移民36户158人,移民安臵采取“本村调整土地安臵为主,邻村安臵为辅”的原则一次性处理好,绝大部分移民安臵在新昌镇大桥村岱上组,当时为减轻移民负担,部分无地农民采取农转非安臵,这部分移民居住环境较差,房屋是原933工厂的职工住宿区,大都是破旧房屋。

3、跨省市移民。六七十年代,我县先后接收安臵了湖南韶山灌区水府庙、白马水库等跨省水库移民,这些大多是自主外迁投亲靠友到我县落户的移民,散居在全县16个乡镇(场),尤以北部山区人少地广较偏僻的山村为主。70年代,国家部属水库浙江新安江、富春江(两江)水库移民自主迁移我县澄塘等8个乡镇15个村落户,后来部分返迁原籍,现仍有一千多人居住在宜丰偏远山村。

二、历年来所做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移民扶持政策实施,特别是国务院17号文件出台以来,县委、县政府将水库移民工作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创新工作思路,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增强移民经济科学发展能力,推动了我县移民经济社会发展。

11、强化领导抓服务,各项管理工作步入正轨

县委、县政府对移民机构建设非常重视,从健全组织体系入手,狠抓组织建设、人员配备,制度健全。为了使移民工作真正做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2007年底,县委、政府又提出了设立乡镇移民办的工作要求,并在新昌镇、潭山镇召开了乡镇移民办规范化建设现场会,要求乡镇移民办建设做到三个落实,即:一是落实场所。按照“四有”、“二公示”(有独立办公场所、有组织机构、有工作经费、有必要的办公设施、公示五年规划和实施计划、公示移民直补名单)统一要求,到2008年6月底,全县16个乡镇(场)都设立了独立的移民办公场所,配备了2—3名工作人员,添臵了办公桌椅、档案柜以及电脑等必备的硬件设施。二是落实经费。县里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对县移民局的办公经费予以倾斜,乡镇(场)也在本级财政预算安排1—2万元移民工作经费,确保移民工作有钱办事。三是落实责任。按照“安心稳定、和谐融洽、生产正常、生活富裕”的移民工作要求,制订各项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各乡镇(场)。通过建章立制,规范了移民局从政行为,提升了机关管理的 水平,全面推进了依法行政,形成了科学完善、规范合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2、科学规划重落实,后期扶持政策顺利实施

按照先生存后发展的工作思路,为有效解决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突出问题,我县组织有关人员精心编制《宜丰县2006—2010年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和《宜丰县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2010年底至今年初又先后编制了《江西省宜丰县小型水库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2011-2015年)规划》,《宜丰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第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宜丰县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2011-2015年)》,第一个五年规划正在顺利实施即将完成。5年来我县为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做了大量工作。一是移民直补资金每人每年600元,从2006年7月1日起至现在已通过一卡通发放到移民手中,累计发放金额2861.19万元。二是2006—2010年共实施后期扶持项目424个累计投入资金1479.12万元。三是实施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项目103个,累计投入资金373万元。四是争取国家扶助解决水库移民冰雪、洪涝等自然灾害损毁重建项目68个426万元。五是三峡移民建房及三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36.89万元。六是小水库解困项目32个80万元。

3、结对帮扶解难题,移民科学发展信心更加坚定。全体移民干部把移民作为服务对象,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移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目标,把对移民的关心记在心上,化为行动,经常深入移民,倾听移民呼声,体察移民疾苦。特别是三峡移民刚迁入我县时,由于生产、生活方式不同,风俗习惯不一样,很难融入当地的社会,为了使移民尽快融入当地社会,“搬得出、安得稳,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得以实现。在6个接受了三峡移民的乡镇实行“三抓一联系”,即县领导抓乡镇,乡镇领导抓安臵点,镇村干部抓移民小组,每位党员联系一户移民,帮助他们了解宜丰的风俗习惯,传授他们生产技术,引导他们走独立自主,科技致富的路子。现在来我县的三峡移民已基本融入当地社会,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4、传授技术重培训,为移民增收提供保障

把移民群众的教育培训作为促进移民群众增收的重要任务来抓,每年至少举办移民实用技术培训班20期,培训移民1500余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000余份。一是抓好经常性教育。通过召开会议宣传,邀请专家和能人举办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对移民群众进行经常性的教育。二是按照农事季节,组织农牧、科技等部门的业务骨干组成宣讲团,深入到移民群众中,进行技术讲座。三是突出抓好科技培训,专门制定移民农业科技培训计划,为移民提供经常性的农业科技咨询服务。

5、着眼民生夯基础,社会事业发展得到进一步发展。

在狠抓移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库库区和移民安臵点的社会事业的发展。一是针对移民安臵区经济基础薄弱、设施落后、生态环境比较差的实际,加强了救灾救济、社会救助和农村低保工作,全面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定期走访,对特困移民每年都要进行走访送去慰问金。三是扎实开展移民区学校设施配套和教学管理工作,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项目安排上优先向教育事业倾斜,先后投入60多万元对移民乡、村校园环境进行改造,确保移民子女就近就地正常入学。四是积极发展卫生事业,缓解了移民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先后投入20多万元,为移民村组设臵医疗点,确保移民方便就医,并解决了移民医保问题。

三、移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生存条件有待改善,由于当时重工程建设轻安臵,库区移民仓促搬迁,没有得到妥善安臵,目前尚有部分移民村组只通简易公路,移动电话、闭路电视更是不通,人畜饮水不安全,行路难问题普遍存在。受交通信息等因素长期制约,库区移民就业岗位和就业领域难以

拓展,就业基础较为薄弱。

2、人地矛盾突出。库区蓄水后,留给后靠移民的尽是山地、陡陂,耕作困难。而外迁移民分到的田和地也都是边远田、冷水田,造成移民收入水平下降,部分劳动力闲臵,移民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就业门路,寻找新的经济收入来源。

3、产业发展滞后。由于移民大部分是与原住地农民插花居住,没有固定的产业优势,辐射范围比较窄,经济收入单一,基本是广种薄收。

4、客观因素制约。除外部条件外,移民就业也受自身素质制约,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阵旧,局限并满足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不敢也不愿面向并投入新的产业,技术素质较低,适合的就业岗位和领域十分有限,同时认为自己为国家和地方作出了贡献,政府应该给予支持和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

四、移民科学发展的对策

为进一步落实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促进我县移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明确移民工作责任。县、乡政府要成立大中型水库移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工作职责和工作重点。移民工作要实行属地管理,乡镇行政主要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对本辖区移民工作和社会稳定负总责。要做好移民政策宣传和直补人口的动态管理工作;结合实际,编制好规划;对后扶资金发放和项目实施进行监督检查。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移民部门要负责移民后扶政策培训、宣传、协调、解释工作;财政部门负责扶持资金监管,确保封闭运行;农村信用社负责配合完成移民资金发放工作。

2、加大山水开发力度,提升农业承载能力。库区山林草地、山水资源丰富,生产毛竹、茶叶、木材,发展鸡、牛、羊、鱼、猪等养殖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就能形成新的就业岗位,产生新的效益,要用先进的生产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带动和促进移民推广和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发展精细农业,规模农业,重点培养一批种、养专业户,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明农产品附加值,充分调动移民在现有土地上投资投劳的积极性,挖掘现有资源,提升农业的承载能力,同时大搞山地开发,水面开发,提高荒山,荒地和水面的利用率,确保生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科技指导,多渠道促进移民增收。有针对性地对移民进行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一是举办移民职业技术和农技培训。相关部门要积极联合起来,对移民劳动力进行相关专业的技

术培训,不断提升他们外出务工水平和种养技术水平。二是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中介组织,稳妥有序地指导移民劳动力转移。同时,要加强与他们的联系,为他们提供法律援助,维护他们的正当利益。三是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促进移民非农就业。目前我县工业园引进几个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如信星鞋业、宝诚国际、欧尔玛陶瓷等。这些企业要招收大批工人,我们要鼓励引导帮助移民到工业园企业就业。对有意发展生产的移民要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如联系信用社的小额贷款问题,一些相关手续问题等,以促进移民增收。

4、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移民人选为一个特殊群体,各级组织特别是乡村两级组织对他们应看重一些,通过各种途径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对失地移民建立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对生活困难移民要解决低保问题。移民同当地老百姓一样都要做好医疗保险工作。

5、完善移民安臵区配套设施、营造的和谐人居环境

一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为基础,整体推进移民新村建设。二是加大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实施力度,把“村村通”工程深化,使移民安臵区道路100%硬化,农饮工程全面落到实处,争取一两年内,移民都喝上卫生安全的饮用水。三是实现安居工程,使贫困移民住有所居。居住环境很难改造,移民住户很少且偏僻的地方,且经济无发展潜力的地方,动员帮助移民进行二次搬迁安臵。五是加强移民安臵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一是通过积极向省、市相关部门协调反映,继续向省市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二是积极动员移民群众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加快经济和事业发展步伐。三是认真组织实施后扶项目,尽快解决好移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灌溉难、吃水难、看病难、行路难等突出问题,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四是整合资金,开展“推磨转圈”的办法,使移民安臵区轮流受益,以村为单位把各安臵点的项目整合起来,轮流建设项目,防止资金太少,项目建设看不到事,也可少防止资金不够,做不了事。五是提高开发性项目的比例,使项目实施经济提速加快。

7、以落实国家发改委等14部委文件精神为契机,加强与各行业间的衔接协调。一是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切实加强与各行业间的衔接协调,按照“统一规划、作用互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加快建立促进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经济平稳发展、基础设施完善、移民持续增收、社会和谐稳定的长效机制,使各项工作制度化、程序化,各部门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合力推动

水库后期扶持政策全面落实。二是各地移民管理机构要搭建一个沟通协商的平台,提供一个向各行业部门争取支持、加大库区和移民安臵区投入的渠道。三是各行业各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实施工作中,重点解决移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紧迫的民生问题,优先安排矛盾突出的连带影响人群以及特困群体的项目,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8、搞好现代精品农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生产规模,走区域化种植,专业化生产,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之路,尽快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品”规模化经营发展模式。二是通过农产品低档型向高档型,耕作粗放型向科技主导型,偏重增产型向增产增收型转变的高效农业。三是要扩大规模,注重提升精深加工水平,不把产品停留在粗加工上面,让移民在农产品多次增值中增收。

9、健全保障机制,确保移民社会得到有力保障。一是完善养老工程,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二是健全保健机制,进一步完善移民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失地移民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三是加大移民特困学生资助力度,扩大资助范围。四是做好移民的扶贫工作。

10、解决焦点问题,多层面的结对帮扶移民群众。一是健全县、乡干部帮扶移民机制,切实做好移民信访工作,加强矛盾排查化解工作,把矛盾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进一步促进移民安臵点的和谐稳定。二是继续开展以资金、人力、信息、技术、物资等方面对移民进行帮助,扶持移民群众发展生产。三是对政策性农转非移民加大项目力度实施,使之更加得到实惠。四是通过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增加移民收入,从源头 上消除不稳定因素。五是落实维稳责任,开展结对帮扶,加强平安库区创建活动,确保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社会长治久安。

宜丰县扶贫和移民办幸建华

2011年10月18日

第四篇: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经过20多年的实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使中国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口日的到来都相应推迟了几年,为缓解全球人口压力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及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呈现出执法环境的深刻变革、干部群众思想的深刻变化、体制机制的深刻转变,农村计生工作出现明显弱化的势头,主要存在计划外超生现象比较普遍、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仍然严重、“以罚代生、放水养鱼”的行为屡禁不止等问题。面对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是重视政策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要采取农村计划生育广播电视讲座、计划生育专栏、组织基层计生文艺宣传队伍等多种形式,丰富计生工作宣传内容,提高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娱乐性和感染性,彻底转变广大育龄群众的婚育观念,使群众真正认同和支持计划生育工作。

二是加大惩罚力度,严打违法行为。要加大对计划外生育案件的处罚力度,大幅度提高超生行为的成本,让他们知罚而止。要组织公安、卫生、计生等部门,加强B超管理,对B超医学检查进行全面整顿。

三是落实惠民政策,建立利益导向体系。要落实好计划生育各项惠民政策,在资金项目、扶贫帮扶、医疗救济、低保享

受、“两免一补”等方面,重点考虑计划生育户,用利益杠杆来调

节人们的生育观念,不断提高群众遵守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自觉。

四是在加强部门配合,营造齐抓共管氛围。计划生育工作不是哪一人哪一个部门能够单独完成的,需要各部门协同起来齐抓共管,共同努力才能做好。各级人民法院应配合计生部门对拒不接受处罚的违反计划生育人员依法强制执行等。要赋予计生部门和基层组织更多的执法权力,让计生干部敢抓敢管,没有思想包袱,以减轻计划生育工作的压力和阻力。

只有解决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问题,才能促进人口健康发展,只有人口与社会协调发展,才能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业工作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些年,我市做为农业市,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很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市拥有抗旱水源机电井5万眼,其中大井1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4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一半,大大高于全省20%的水平。拥有喷灌、微滴灌设备8500台套,节水灌溉面积达到307万亩。小型集蓄水池67个,库容1682万立方米。农业桥、涵、闸数量1145个,农田高低压线路265公里,水田防渗渠道7.9公里,逐步改善靠天吃饭局面,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农业发达地区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保障体系还不健全。虽然加强了抗旱保收田建设,但仍有部分耕地不能得到有效灌溉,如遇大的旱情,影响种植业生产。已建的农田水源井井房和电网不完善,管理难度较大、运行成本较高。全市灌排渠道布置杂乱无序,配套建筑物破坏严重,灌溉功效明显萎缩,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水、电、路、涵等配套设施齐全的标准农田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不足。由于地方配套难度 大,部分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没有完成消险加固,影响防洪减灾效果。沼气、太阳能、秸秆燃气等新能源利用还在起步阶段,不能充分利用于农业生产。仍有近70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没有解决,已吃上自来水的农户还存在水质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农民生活质量,也影响养殖业发展。

2、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以国家项目投入为主,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耗资巨大,特别是水利工程、林草建设、病虫害防治、保护区建设等公益性工程,虽然我市是产粮大县,却是财政穷县,地方财政经费紧张,在基础设施投入中,地方财政匹配和农民自筹占三分之一以上。虽然各级政府都有投入,但要求群众自筹比例较大,一家一户从事生产的农民虽然是最终受益者,却根本无力单独挑起这一重担。

3、维持基础设施运转机制还不完善,影响建设成效。虽然建设了一些农业科技实验场所,但科研推广经费不足,“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缺乏先进的科研设备,农业科技人员缺乏,不足需要量的一半,且非专业人员多、技术素质不高。农机合作的组织化、市场化建设成果还有待检验。各级政府投资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没有安排建后运行资金(现代化试点),在未落实相关管理办法的情况下,项目运转困难。

对策 结合国家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各项政策和要求,针对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需要和发展潜力,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提高认识,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意识。要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切实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就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行资本”,认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作为改变生产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效工程”来抓;作为为农民办实事、为农民办好事的“民心工程”来抓;并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

2、生产与服务保障并重,扩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由以支持单纯的农业生产为主向为农服务体系、农业保障体系、市场化组织化标准化建设上转移,逐步转变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发展。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择优扶持的原则,重点在良种工程、科技推广、农机装备、疫病防治、生态建设、新能源、农田水利、市场建设、产业化扶持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好钢用在刀刃上,以相对少的 投入换取较快的发展。同时,以各级政府为主加大水利工程、林草建设等公益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扩大扶持比例,减轻农民负担。

3、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新路,不断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解决投入问题。在投资方式上,改变过去主要由政府、村集体和农民投入的做法,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的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通过明晰产权、建立奖励和补助等制度,以优惠的政策吸引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社会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的局面,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的基础产业。在投入上,首先,政府要舍得投入。每年应扩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基础设施规模,发挥其杠杆作用,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贷款担保、贴息和项目资金匹配,调动金融资金、工商资本、民间财力和其他行业资本转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提供资金支撑。其次,动员大企业投入。充分利用大企业资金充裕、技术力量强等优势,引导动员企业资金、技术和人员进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真正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第三,加大对上资金争取。抓住新农村建设有利时机,加强行业部门间协调配合,把握产业投向,争取农村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 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标准粮田、农机装备、大型水库除险加固、小型集蓄水工程、灌区改造、动物疫病防治等国家和省投入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实地方配套资金,确保项目发挥实效。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利用水平。一是加大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一些按照传统方法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因投入大、能耗高,成本增加导致运行不畅,建议在今后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要充分利用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实现节本降耗。二是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园区、推广中心、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中的指导作用,加强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其具备熟练应用农业设施设备能力,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三是对于一些资金需求大,维护困难,短期难完成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转变建设思路,以其他方式实现建设效果,以水田防渗渠道为例,投入大、维护成本高,可以采取土地规模经营、统一渠道规划、控制灌溉技术等手段,达到降低水资源消耗目的。

5、探索农业基础设施经营管理的新机制。一是对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探索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由企业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市场化运作,并努力引入竞争机制,以克服垄断经营带来的低效率问题,经营者对农民服务收费不宜过高,应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收取。对于一些收益较差的基础设施,如我市偏远地区的农田水源井,在保证其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可以无偿交由农民使用管理。二是对投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的农村各类小型基础设施,可采取股份合作等形式进行运营和管理。我市的农机合作社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短期无法改变土地分散状况的情况下,以组织化带动生产规模化,并带来一定的经营收益。

二、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经营的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密山市农业人口23万人,农村劳动力人18万人,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1.27万人。全市现有耕地总面积236万亩,土地集中经营面积80000亩。随着我区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程度的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意愿逐步增强。为此,我们初步探索了土地使用权的适度流转机制,土地流转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化,引导和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工作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

1、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土地流转心态较为复杂。农民对土地流转的心态比较复杂、多变,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农户,习惯于靠种地养活自己,担心流转土地后会 失去生活的依靠;兼职从事二、三产业,农闲时从事农业的农户,都想留几亩土地来补充家庭收入,对土地流转的意愿不强;已经脱离农业或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户,把土地作为今后生活的“退路”。不少农户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概念混淆不清,担心土地流转后,征用土地时得不到补偿。

2、土地流转还不够规范,原有流转遗留问题较多。农户间自发流转的,以口头约定、“君子协议”为主,土地流转的随意性较大,遇到利益冲突时,解决难度大。有书面流转合同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概念不清、约定不明、权利义务不具体、流转期满处理办法不明确等问题。同时,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档案管理还存在一定差距,台账登记和变更工作还需跟上。

3、土地流转制度不健全,开发保护力度尚需加大。尽管我国的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但对于转让的范围、形式、程序、价格、管理等,缺乏专门的法律和规定。从开发保护措施看,土地流转的目的是为了实行土地规模经营,产生土地规模效应,提高土地产出率。但当前对大户和农业企业承包经营的保护措施还不够大,个别群众过分地提高土地流转费,使大户感到左右为难,扩大规模、搞活经营积极性不是很高,影响土地的开发流转。

4、土地流转规模小,引进开发业主难度大。从流转规 模看,不少农户有多处小块田地,制约了土地流转的规模。流转规模小、农业收益比较低,又面临市场和自然双重风险,业主对投资农业开发极为慎重,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或业主参与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农业的比较少。有的依赖性大,只想靠政府支持;有的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有的项目选择不准,品种单一,管理粗放。

推进规模经营的对策

农村经济要发展,最基础的工作是搞活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努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1、建立农业经营风险保障机制。目前,我市农业保险的范围小,农户参保率低,农业保险险种单

一、形式单调,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小。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农业保险运营成本大,受农业生产自然因素的影响,保险收益不高。因此要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必须建立政策性保险资金,设立农业再保险制度,确保农业生产有盈余。

2、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功能,而当前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形成,决定了农民不能轻易离开土地。认为有了土地生活就有退路,即使外出打工赚不到钱还可以回来种田,心里踏实。所以农民从是非农产业经营后,仍然把承包地看成“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因此没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 上增强农民离土的安全感和抗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只有健全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逐步弱化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从而为农地流转提供强有力地安全支撑,才能促进农村土地市场的尽快发育。

3、健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中介为补充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形成多形式,多层次,有保障的劳务输出格局。目前,我市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而且,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经营环境不稳定,兼业农民非农产业收入不稳定性使他们难以彻底离开土地。因此,应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及流通业,积极推进多元化建设,放手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通过广泛施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从多方面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从而带动农地流转,实现“人走在先,流转在后”的目标。

4、加强宣传,提高农民对发展规模经营的认识。要帮助农民读懂政策、讲清道理,算好经济帐。指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宣传到户,使农民明白30年土地政策不会改变。向农民讲农地流转可以形成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产业化的发展。形成规模经营之后,生产者可以从规划决策、组织生产、农业生产力资源配置、先进农业科技的 应用等进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从而达到科学种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5、结合我市实际,积极探索规模经营形式。创新农村经营方式,推进土地规模经营,要不拘一格。我市推广以下几种经营模式。一是业主规模经营模式。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或折股,由种养能人或工商业主进行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土地量化入股,村集体统一经营模式。农民自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在村委会的领导下组建股份合作制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开展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三是龙头企业带动,村企合作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组建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6、积极培育典型,建立试点示范机制。坚持因地地宜,分类指导,典型引路。示范引导是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工作手段。试点乡镇成立示范领导班子,以农村经管队伍为主体,组建工作小组,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当前农村土地经营现状,提出发展土地规模经营的对策建议,为试点示范提供基地,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7、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专班工作机制。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必须要有组织保证,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要挂帅,成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也相应成立工作领 导小组,并落实专人具体抓。加强对农村土地规模经营示范点的政策引导。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从构建优势产业入手,重点围绕“四个支柱产业、十二个产业链条”建设,积极培育市场,打造信息平台,扶持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我们紧紧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增值转化,形成了以水稻产加销、大豆产加销、颗粒饲料产加销、豆奶产加销四个链条组成的粮食深加工产业;以山葡萄产加销、玉米产加销二个链条组成的酒类深加工产业;以皮革产加销、乳品产加销两个链条组成的畜产品深加工产业;以白瓜籽产加销、山野菜产加销、烤烟产销、甜菜产销四个链条组成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等四个支柱产业、十二个产业链条。可年加工转化粮食、牛奶、白瓜籽和甜菜等40万吨,加工牛原皮18万张,年实现产值13.8亿元,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建成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黑龙江瓜瓜叫、黑龙江龙兴制革),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家,带动种植业基地面积68 万亩,畜牧业奶牛养殖基地达7307头,肉牛养殖基地达10万头,绵山羊养殖基地达11.8万只,带动农户2.4万户。

1、产业规模偏小。我市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优质粮、油、养殖等,发展都不错,但形成规模的屈指可数,产业规模偏小。如畜禽养殖业,农民还普遍停留在“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的小农意识形态;蔬菜种植仅停留在每家每户几分自留地的面积,没有形成商品蔬菜基地,没有形成产业效益。

2、缺乏品牌经营意识。我市虽是全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示范县(市)、绿色食品开发示范县(市),畜牧、水产生产基地县(市)和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市),而目前我市农产品经营的总体情况还是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缺乏市场经营和品牌带动意识,产品难于走向市场,竞争力不强。

3、缺少资金、信息和科技服务。由于农民家庭资本积累有限,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壮大普遍受资金“瓶颈”制约,更难建立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仅仅依靠政府支持远远不够,金融服务缺失,必然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服务组织能力较弱,比如在科技服务、优良品种推广、实用技术应用和市场供求信息等方面,还不能提供全程的配套服务。

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

1、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业规划部门和科研单位,认真研究全市农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结合各乡镇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进行准确定位,确立1-2个优势农产品,制订具体的发展规划,打造优势产 业,集聚优势产业形成优势经济。如山区乡镇重点发展林果和药材,市城周边乡镇重点发展“城市农业”(蔬菜),滨湖乡镇重点发展水产养殖,“沿路”乡镇结合林业“绿色通道”建设,大力开发公路沿线的低坡地和荒山荒坡,重点发展生态林果业。

2、突出重点,做大基地。围绕重点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抓好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通过良种扩繁,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满足龙头企业对优质原料和市场对优质产品的需求。着力打造果业、水产、蔬菜、药材、畜禽、优质粮油特色产业基地,以基地的壮大促进龙头企业的扩大发展,将原本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把生产同类产品的 “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包括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连接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实现千家万户与一体化经营的有效对接,达到“农户联基地、基地联企业、企业联市场”的效果。同时,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涉农项目资金统筹力度,优先投向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在项目申报、基地设施改造上,重点倾斜基地和种养大户。

3、抓住关键,做强品牌。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狠抓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产前农资、产地环境、产品质量认证,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大绿色、有机食品的品牌申报注册力度,尤其是加大原产地商标的注 册力度,培育开发一批品牌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实现基地培育品牌、品牌壮大基地的良性循环,使标准化工作真正落地生效。选择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重点予以扶持,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4、更新理念,拓宽思路。坚持“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走出农村繁荣农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三农”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型农业战略,用项目建设提升农业,主动对接农业发达地区、科研部门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农业项目招商引资的内涵和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农业投资环境,扩大招商领域和范围,加强项目的包装、推介、跟踪、落实、管理与服务,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和开放度。

5、通力协作,搞好服务。整合资源服务,强化部门协作意识,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构建平台。金融部门大力开展“小额贷款”业务,在信贷政策上降低门槛,着力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农业、科技、水产、林业等部门,建立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基地的定点联系制度,积极开展产销信息和技术培训方面的服务。落实各部门在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方面的政策服务,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监督约束和服务等机制,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下载某县移民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某县移民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10接处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10接处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0接处警工作是公安机关快速反应、打击犯罪、服务群众和构建治安防控体系的重要载体,是“三基”工程建设中强基固本的基础工作。自1997年XX市......

    浅谈乡镇纪委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谈乡镇纪委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黎正林 乡镇纪委是具体抓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基层组织。近年来,乡镇纪委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功能,认真履行职......

    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促进就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加大,就业服务有待加强。由于我市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

    妇幼卫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我县妇幼卫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妇幼卫生工作做为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占人口2/3的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任务。目前,妇幼卫生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机遇、新的挑......

    关于国家赔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国家赔偿法》颁布施行八年以来,对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取得国家赔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确立国家赔偿制度起步较晚,《国家赔偿法》本身规定的过于原则......

    地方人大代表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地方人大代表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行为主体。学习贯彻中共中央转发的《若干意见》精神,加深对人大代表政治和法......

    防汛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武陟一局防汛工作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 我局所辖堤防位于黄河中下游结合部,黄沁河交汇处,上接博爱县境,下连原阳县界,堤防长度60.058公里,是国家防总明确的确保堤段。其中黄河大堤......

    公务员考核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浅析公务员考核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 在公务员考核工作中,仍存在着考核内容缺乏全面性、考核指标欠缺针对性、考核过程有失客观公正性、考核结果缺乏实效性等问题,这也是《公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