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科技观
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科技观
摘要:中国无缘诺贝尔奖的状况事实上已经给中国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我们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拥有正确的科技观,走出一条属于我们中国的诺贝尔奖之路。
关键词:我国科技现状 改革 自主创新 科技观的培养
诺贝尔奖设立100多年来,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和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泱泱大国,不但不曾有人问鼎这些奖项,特别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即三大科技奖,而且距这些奖项似乎更加遥远。然而,我们更多的却是满不在乎、不屑一顾的评论,甚至认为诺贝尔奖的评选无客观公正可言,有人还说“诺贝尔奖正在成为学术鸦片”,对颁奖方和获奖者均颇有微词,并竭尽调侃之能事。诺贝尔奖的客观性不容置疑,尽管诺贝尔文学奖有时难免不受意识形态影响,但是这一切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与反思,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应有怎样的科技观。
首先,我们不得不先了解一下我国目前的科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30 年来国内生产 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被誉为“世界工厂”。但是隐藏在这些光环背后的是什么呢?那就是有我国自主创新的成果很少,中国已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但离创新大国还很远。
目前,中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总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状况,与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
由此可见,我国目前的科技不容乐观,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人类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无形的知识和创新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强劲动力。而以钢铁、煤炭等的产量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十七大中提出要建立创新性国家。能否创新已经关系到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们作为21世纪的生力军,要知道真正实现创新却不容易,因为创新在本质上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想别人没有想过的方法,并最终检验这种做法和方法是正确的。这意味着我们不能通过简单的学习和重复别人的东西来实现创新,所以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心态对待它。我们要知道拥有正确的科技观的重要性,并且要懂得如何去拥有它。
其次,我们要了解培养大学生科技伦理观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大发展时期,在基本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对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都需要与基本国情相适应,满足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以说高水平高速度的科技发展是社会繁荣与进步的坚强支撑。科技的发展需要持久的活力,呼唤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2、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人才的竞争是国际竞争的核心,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聪明才智。培养大学生的科技伦理观,不但能够使大学生在学基础知识的时候就树立以科技创新为社会做贡献的远大理想,更能使大学生意识到要想做好研究,必须秉持良好的学术道德,在利益和其他诱惑面前坚定立场。一个称得上是科技创新人才的人必定有良好的科技道德,所以,培养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
3、有利于建设创新型社会
我们的国家需要创新,我们的社会需要创新。创新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大学生科技伦理观,有利于使大学生遵守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进一步认清创新的必要条件,认识到科技创新对整个社会来说的重要意义。
4、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良好的学术氛围。良好的学术氛围能够激发人的创造性的发挥,进而能够研究出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大学生科技伦理观能够在学校内部形成良好的学术风气,肃清学生不端、不诚信的不当之风。不但能够在大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同时还能够使同学之间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拥有创新思维的科技观,懂得自主创新。这一切都将会有利于我国的技术创新人员的培养,走出自己的科技大国之路。为此,政府和我们应该做到一下几点,进而可以培养我们的科技观。
一、把培养和激发人的创造性作为教育界和科技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大量的工作都要进行科学研究,但不是所有的研究取得了成果都能拿到诺贝尔奖,认为从事科学研究就必须得诺贝尔奖是不对的。这里还需要澄清的是,创造性并不单是对科技工作者的要求,创新、创造也不是科技工作者的“专利”,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创造、创新的潜能,只要具备必要的主客观条件,都能够在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创新,如不断想出新办法、拿出新措施,提高学习效率,改进工作,改善生活,这就体现出了创造性。人人有创新意识,人人有创造性,才能使中华民族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民族。教育的主要目标应当是培养人的创造力,一切教育活动包括学校教育都应当围绕培养创造性进行。再也不能对“应试教育”熟视无睹了,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尽快实行新型的创造教育,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创造意识、创造思维、创造才能、创造心理,从而造就具有创造性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二、深入研究和改进我们的思维形式,提高思维能力。思维形式对于思维内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逻辑学可以把思维形式抽出来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一般认为,基于各自的文化传统和习惯,中国人善于归纳推理和形象思维,这是古代中国学派繁杂和文学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欧美人擅长演绎推理和逻辑思维,这是欧美从古至今较易产生科学理论的一个主要原因。从不少国内外学者研究认定“科学和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认为中国过去并没有在现今意义上的科学”来看,上述说法是有道理的。
三、摒弃“应试教育”的做法,改革考试制度,实现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选拔人才为宗旨的高考和中考实际上只以考试分数取人;在中小学和高校,考试分数也几乎成了评判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后来发展到评价教师的水平主要看所
教学生的考试成绩,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则主要看由学生考试成绩决定的升学率。从此,中小学校失去了期中、期末考试命题权,改由县、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力量统一命题、统一考试,中考则由省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力量统一命题,并在全省、区、市范围统一进行。这些,导致学校的教育活动实际上以考试为中心,教师施教以学生能通过考试为目的,学生学习也以考得高分为目标,几乎所有的家长们也都紧盯着孩子的考试成绩,关注着孩子排名第几,其喜怒哀乐的幅度也随着孩子考试分数的变化而起伏。
四、由于社会中出现了只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科技道德与公平正义的风气,使这样的不正之风蔓延到大学生行为意识中。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但我们要能逃离社会的环境而独立存在,当我们的思想意识受到不良的科技行为影响,在对待科技学习时,不能只重视科技内容能否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而是考虑掌握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发展能做多大的贡献。
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更有义务为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广大大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培养大学生科技观能够使大学生强化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树立正确的科技伦理观,致力于为祖国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情感婚恋观
当代大学生情感婚恋观
爱情,是个永恒的话题。薄伽丘说:“真正的爱情能够鼓舞人,唤醒他内心沉睡着的力量和潜藏着的才能。”巴尔扎克说:“真正的爱情像美丽的花朵,它开放的地面越是贫瘠,看来越格外的悦眼。”而纪伯伦认为:“爱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而当代的大学生普遍为九零后,九零后向来被认为是最有个性的一代,他们出生在改革开放已略显成效,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他们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而且由于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普遍为独生子女。这些特殊性导致了90后的思想与理念与老一辈中国人有很大的不同。那么在爱情这个话题上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是怎么看待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
现象一:大家都在恋爱
刚走出高中校园,摆脱了“早恋“的束缚。于是我们漫步在大学的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一对对情侣手牵着手一起走,或女的搭在单车后座,如恋巢的小鸟紧紧侧靠在男生的后背;在饭堂里,也有共餐的一对对,他们边吃边谈,甚至互相喂食,其亲热程度与真正夫妻的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几乎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都有着他们的浪漫的身影和多情的足迹。为何会有如此之多的大学生谈恋爱呢?某高校的一位女生说:我本来不想在大学时期就谈恋爱,但一到周末总觉得很寂寞和孤单……一位大一的男生说:我原来不想过早地谈恋爱,但在入学之初,有经验的师兄总是提醒我们,'趁着现在还有漂亮的,早一点去追,否则过一段时间连丑陋的都不剩给你'因为这样,我就追了。有一位大一女生更是理直气壮地说:我也是人,我为什么不能谈恋爱?!如果不早行动,还有哪个帅男靓女会痴痴地等着你?在外国,人家比我们更早更浪漫!
现象二:不在乎别的选择对象的标准,一向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如果你和九零后大学生聊得多就会发现他们大多喜欢说“我只要“,”我不在乎“这样的语句。一位漂亮 的女生说:他风趣、幽默,我不在乎别的,只要能给我快乐就行了。最后这位大众情人跟着那个其貌不扬、才能平庸的男孩走了。有人认为只要有钱,就能幸福。有的则认为我不在乎经济条件,只要他高大,能给我安全感就行了。
有的说只要是漂亮的,我就喜欢。有的则认为如果态度不好,脾气又坏,不如找一个温柔体贴的丑女。基于这些原因,故我们常常见到外在搭配很不协调的却能携手共进,也常常听到诸如象她这么出息的女孩却跟着那个丑陋、鲁莽的家伙勾上了的抱怨。
现象三:爱就大声说出来
爱就大声说出来也是九零后恋爱的一大特点。各种表白门,倒追门层出不穷。有个女生,她很喜欢同班的一位男生,但他却不喜欢她,女孩知道这点,但她仍然有着不到黄河心不死的韧劲,不但在明中接近这个帅哥,而且还在暗中频传情书,但她的双管齐下却适得其反。有些男生凭着不烂之口舌四处追寻漂亮女生,只要一混得较熟便脸不红心不跳地对女生说 :我爱你!有的认为爱情是个难题,爱我的人我不爱,我爱的人不爱我,叫我怎么办?有的人说 :爱一个人是痛苦的,等待也是痛苦的,猜测她到底爱不爱自己更是痛苦的,与其痛苦,不如该出手就出手,大胆向她表达己之心意,不管结局是喜还是悲。
现象四:梦一场,梦醒了
爱与被爱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权利和义务,如何处理这两者的关系,当代大学生也是大相径庭的。有的不喜欢追自己的人就不加思索地冷冷地说:我不喜欢象你这样的人!给人以沉重的打击。有的把写给自己的情书读给别人听,使写信人陷入脸面无光的尴尬境地。有的为了亨用追方的钱财,假惺惺地对追方说:我也喜欢你!一旦追方的钱被挥尽或另有其人来追自己,就会毫不留情地对原来的追方说拜拜了。有的相互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和交流,发现对方并非自己原来想象的那样完美,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彻头彻尾的错误之后,不得不跟对方劳燕分飞了。很多人付出了一切该付出的之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他们常常痛苦地说:不过是梦一场,醒了之后还是一场空
以上现象不免会让人联想到九零后与非主流。然而为什么会造成这些现象呢,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原因一:社会坏境
如今韩剧,台剧漫天飞,帅哥美女的组合,浪漫又狗血的剧情,根植在我们的90后少年小小的、朦胧的心里。慢慢发芽、开花。他们从小就在这样的坏境下熏陶长大,不近墨者黑才怪。
根源二:缺乏关爱
人们常说90后是得到关爱最多的一代,其实,这只是说说而已。九零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工作忙,很多九零后都是跟爷爷奶奶或者保姆长大的,在家没有同龄的伙伴,难免会产生孤单寂寞的感觉。
根源三:超关爱
万事都有两个极端,还有一个平衡点。这么说,可能一般人不太懂,我们看看天平就知道这个道理了。中国人都习惯于走极端,很少有在平衡点的时候。前面说了根源之一是“缺乏关爱”,这里说是“关爱过了头”,这就是我们的家长习惯于走的极端。现在的家长(许多)对孩子的关爱超乎寻常,他们认为,孩子的每一步都太重要了,以致于开始抓在手心,当成宝贝,说什么也不肯放手。而这样过分的疼爱就造成了小公主小王子们觉得一切都没什么大不了,想爱就爱,对爱情不负责任的现象。
以上所述这些现象难免让人对大学生婚恋观有所担忧,我想说还是没有必要的。这些现象其实也说明了我们大学生在积极努力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前段时间,武汉的媒体就九零后择偶观做过一个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0后曾屡屡在媒体上爆出拜金、叛逆等另类情感言论,但武汉地区90后大学生在“爱情”这一命题上回归真爱本质。这个结果令人欣慰。据本次调查统计,武汉地区八成大学生“恋爱以结婚为方向”,78.2%的受访者将“对我好”这种注重内在感觉的要求摆在择偶标准的首位。从这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我认为我们90后大学生是浪漫与现实的结合的一代,我们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不失传统烙印,我们是值得这个世界期待的一代。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贞操观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贞操观调查报告
女友失贞,男生认为最能够原谅的是“被强奸”最不能接受的是“现在仍爱那男”——
近期,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教授潘绥铭等著的《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正式出版,这次调查首次严格运用社会学规范的方法,对于21世纪初我国大学生的性行为、性观念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反映与分析。大学生贞操观的调查与分析是此项调查中的一部分。
在具体分析当代大学生“贞操观”调查结果前,有几点说明:
1.我们要求男生回答的问题是:“假定新婚之夜,发现新娘不是处女,您就是新郎,您认为以下哪些原因,你会原谅新娘?”
要求女生回答的是:“您认为以下哪些原因,肯定会得到新郎谅解?”(这里所要了解的,并不是女生自己对自己的贞操观,不是自己认为贞操是不是重要;而是让女生通过自己眼光去看男人的贞操观。因此,女生的回答所反映的,并不是她们自己保持贞操的主观意愿,而是她们对于“失贞”的恐惧程度。
2.我们将可原谅的情况分成这样几个方面:被强奸;爱过那男,现已不爱;受骗;被拐卖;被迫卖淫;一时冲动,无爱可言;现在仍爱那男;什么原因都不行。
3.调查对象:全国范围内的大学本科生。
我们调查结果呈现出这样几个方面的情况:
女友失贞,有14.3%的男生认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能原谅”。
坚决固守“无论如何,处女膜都不能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本科生占14.9%。男女在这个问题没有显著差别,只不过其中含义却不一样。
有14.3%的男生认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能原谅”。也就是说,他们是坚定的“处女膜崇拜者”,哪怕爱情也无法打动他们。有15.7%的女生则认为新郎会持这样的观点。也就是说,她们对于“失贞”的恐惧仍然极大(但并不代表她们就不会做)。
尤其需要注意:女生的恐惧并不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男人或者广义的社会。而是针对“新郎”这样最关键的、很可能是女生最爱的人。这就表明了一种因果关系:恰恰是那些“要膜不要爱”的未婚男性的存在(哪怕他们也是受高等教育之人)构成了女大学生的恐惧。
新娘失贞,男生认为最能够原谅的是“被强奸”。
在笔者列举的可以原谅的原因中,按照选择可以原谅的人比例的多少,可以在男生中排序如下:最能够得到原谅的是“被强奸”;其次是“爱过那男,现已不爱”;第三是“受骗”和被拐卖;第四是“被迫卖淫”;第五是“一时冲动无爱可言”;最后是“现在仍爱那男”。
这里面,隐含着男性世界的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呢?按照人之常情来说,应该是女性自己责任最小的事情,男人就最能够原谅。这表现为“被强奸”最受到宽容,其他三个“被”也受到相当的宽容。这就说明现在大比例的男人还是讲理的,已经能够区别“失贞”的不同原因了。
按照这个逻辑反过来看,那么越是出于女性自己的主观意愿的事情,男人就应该越不能宽容才对,可是我们却可以发现两个不合这一逻辑之处:首先,“爱过那男,现已不爱”这样一种几乎是完全出于女性当初的主观意愿的事情,却也受到了男人的第二位广泛的原谅。
xiexiebang.com范文网[CHAZIDIAN.COM]
其次,“一时冲动,无爱可言”这样的事情,应该说女性的意愿责任并不大,只是生理需求而已(男人应该更懂和最懂);可是男人却第二位普遍觉得不肯宽容。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时下的男大学生的第一套逻辑是:既要讲理(女性无责任就无妨);也要尊重现实,因为宽容“爱过那男,现已不爱的”就意味着:现在的男性已不再幻想控制女性的情感活动了;或者说,要“处女还有可能”,要“初恋”则已经不太现实了。
第二套逻辑是:女人只能有爱,却不能有性;哪怕是“一时冲动”也绝对不行;而且恰恰是因为“无爱可言”,才更加不能容忍。也就是说,即使是那些能够宽容女性以前的爱情的男人,也绝不能容许女性曾拥有男人那样的、可能超越爱情的、生理上的性需求。这才是最根本最深刻的“双重性道德标准”。
女性恐惧“失贞”的顺序,恰恰与男生的宽容顺序是一样的。
那么女生认为自己最恐惧的是哪几种“失贞”呢?笔者不无惊讶地发现:女性恐惧的顺序,恰恰与男生的宽容顺序是一样的。这恐怕不需要多解释了。它说明:在目前这种仍然是男性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里,女生对于男人世界在“贞操”这个问题上的逻辑,实际上知道得很清楚,而且往往不得不遵守之。
对于各种“失贞”原因,女生认为新郎能够原谅的比例都小于男生。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各种“失贞”原因,女生认为新郎能够原谅的比例都小于男生,并且在“被拐卖”、“被迫卖淫”、“受骗”这几项上还形成了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在女生眼里,男生的宽容度比他自己所认为的要小。或者说,女生对于“失贞”的恐惧,仍然大于男大学生们的宽容程度。
这既可能是因为女性对男人根深蒂固的、有理由的不信任,也可能是因为现在还没有面临婚礼的男大学生们,从纯粹理性的思维的角度出发,确实是高估了自己现代化的程度。
这种“贞操观”对于女生的实际行为起了哪些作用呢?
分析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这仍然是一种显著的相关关系:与那些认为新郎不会原谅这个原因(心存恐惧)的女生相比,不再恐惧的女生(认为新郎会原谅)有过性爱抚及进一步行为的可能性,是前者的1.6倍。
这也可以说明,笔者前面所说的女性“不仅在于想与不想,也在于怕不怕”的假设,在这个相关关系中得到了验证。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贞操观调查报告
当代大学生贞操观调查报告
女友失贞,男生认为最能够原谅的是“被强奸”最不能接受的是“现在仍爱那男”——
近期,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教授潘绥铭等著的《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正式出版,这次调查首次严格运用社会学规范的方法,对于21世纪初我国大学生的性行为、性观念等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反映与分析。大学生贞操观的调查与分析是此项调查中的一部分。
在具体分析当代大学生“贞操观”调查结果前,有几点说明:
1.我们要求男生回答的问题是:“假定新婚之夜,发现新娘不是处女,您就是新郎,您认为以下哪些原因,你会原谅新娘?”
要求女生回答的是:“您认为以下哪些原因,肯定会得到新郎谅解?”(这里所要了解的,并不是女生自己对自己的贞操观,不是自己认为贞操是不是重要;而是让女生通过自己眼光去看男人的贞操观。因此,女生的回答所反映的,并不是她们自己保持贞操的主观意愿,而是她们对于“失贞”的恐惧程度。
2.我们将可原谅的情况分成这样几个方面:被强奸;爱过那男,现已不爱;受骗;被拐卖;被迫卖淫;一时冲动,无爱可言;现在仍爱那男;什么原因都不行。
3.调查对象:全国范围内的大学本科生。
我们调查结果呈现出这样几个方面的情况:
女友失贞,有14.3%的男生认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能原谅”。
坚决固守“无论如何,处女膜都不能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本科生占14.9%。男女在这个问题没有显著差别,只不过其中含义却不一样。
有14.3%的男生认为“不管是什么原因,都不能原谅”。也就是说,他们是坚定的“处女膜崇拜者”,哪怕爱情也无法打动他们。有15.7%的女生则认为新郎会持这样的观点。也就是说,她们对于“失贞”的恐惧仍然极大(但并不代表她们就不会做)。
尤其需要注意:女生的恐惧并不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男人或者广义的社会。而是针对“新郎”这样最关键的、很可能是女生最爱的人。这就表明了一种因果关系:恰恰是那些“要膜不要爱”的未婚男性的存在(哪怕他们也是受高等教育之人)构成了女大学生的恐惧。
新娘失贞,男生认为最能够原谅的是“被强奸”。
在笔者列举的可以原谅的原因中,按照选择可以原谅的人比例的多少,可以在男生中排序如下:最能够得到原谅的是“被强奸”;其次是“爱过那男,现已不爱”;第三是“受骗”和被拐卖;第四是“被迫卖淫”;第五是“一时冲动无爱可言”;最后是“现在仍爱那男”。
这里面,隐含着男性世界的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呢?按照人之常情来说,应该是女性自己责任最小的事情,男人就最能够原谅。这表现为“被强奸”最受到宽容,其他三个“被”也受到相当的宽容。这就说明现在大比例的男人还是讲理的,已经能够区别“失贞”的不同原因了。
按照这个逻辑反过来看,那么越是出于女性自己的主观意愿的事情,男人就应该越不能宽容才对,可是我们却可以发现两个不合这一逻辑之处:首先,“爱过那男,现已不爱”这样一种几乎是完全出于女性当初的主观意愿的事情,却也受到了男人的第二位广泛的原谅。
其次,“一时冲动,无爱可言”这样的事情,应该说女性的意愿责任并不大,只是生理需求而已(男人应该更懂和最懂);可是男人却第二位普遍觉得不肯宽容。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时下的男大学生的第一套逻辑是:既要讲理(女性无责任就无妨);也要尊重现实,因为宽容“爱过那男,现已不爱的”就意味着:现在的男性已不再幻想控制女性的情感活动了;或者说,要“处女还有可能”,要“初恋”则已经不太现实了。
第二套逻辑是:女人只能有爱,却不能有性;哪怕是“一时冲动”也绝对不行;而且恰恰是因为“无爱可言”,才更加不能容忍。也就是说,即使是那些能够宽容女性以前的爱情的男人,也绝不能容许女性曾拥有男人那样的、可能超越爱情的、生理上的性需求。这才是最根本最深刻的“双重性道德标准”。
女性恐惧“失贞”的顺序,恰恰与男生的宽容顺序是一样的。
那么女生认为自己最恐惧的是哪几种“失贞”呢?笔者不无惊讶地发现:女性恐惧的顺序,恰恰与男生的宽容顺序是一样的。这恐怕不需要多解释了。它说明:在目前这种仍然是男性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里,女生对于男人世界在“贞操”这个问题上的逻辑,实际上知道得很清楚,而且往往不得不遵守之。
对于各种“失贞”原因,女生认为新郎能够原谅的比例都小于男生。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对于各种“失贞”原因,女生认为新郎能够原谅的比例都小于男生,并且在“被拐卖”、“被迫卖淫”、“受骗”这几项上还形成了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在女生眼里,男生的宽容度比他自己所认为的要小。或者说,女生对于“失贞”的恐惧,仍然大于男大学生们的宽容程度。
这既可能是因为女性对男人根深蒂固的、有理由的不信任,也可能是因为现在还没有面临婚礼的男大学生们,从纯粹理性的思维的角度出发,确实是高估了自己现代化的程度。
这种“贞操观”对于女生的实际行为起了哪些作用呢?
在那些认为新郎会原谅“爱过那男,现已不爱”这个“失贞”的原因的女生当中,到目前为止仍然从来没有约会过的只有31.7%,比那些认为新郎不会原谅的女生多出13.4个百分点;目前已经有过从约会再接吻的行为人占38.1%(多出7.1个百分点);已经有过性爱抚及进一步行为的人占30.2%(多出6.3个百分点)。
分析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这仍然是一种显著的相关关系:与那些认为新郎不会原谅这个原因(心存恐惧)的女生相比,不再恐惧的女生(认为新郎会原谅)有过性爱抚及进一步行为的可能性,是前者的1.6倍。
这也可以说明,笔者前面所说的女性“不仅在于想与不想,也在于怕不怕”的假设,在这个相关关系中得到了验证。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观
<<大学生学习观>>
乐观向上,孤独学习。很多人以“生活以快乐为基准”为信条,我觉得学习更应有较多的快乐元素,只有乐观向上,才能心情愉悦的去思考去学习,上课才能集中注意力。而当我们整天苦闷,郁郁寡欢,心头总是被琐事萦绕,我们怎可能集中注意力去学习,就算人在教室听课,心早已不知飞向何处了,而学习的效率就可想而知了。尽管我们相信天道酬勤,但也会出现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时候,出现一些消极的东西,这时我们更应调整心态,乐观向上,反思自己是学习方法不对还是其他原因。但总之我们都要乐观向上怀有希望。同时学习也是孤独的,学习的过程更是痛苦的,但学习的大多结果却是令人欣慰的,学习中的我们可能精力集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管是寒冬的皮肤皲裂,还是夏日的酷热难耐。因此我们应当乐观学习,孤独学习。
主动学习,开放学习。以前只知道知识如同海洋一样广阔,到底有多大心里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到了大学之后才知道有这么多的学科学派而每个学科又都是那么专业,晦涩难懂。但大学中我们的每个学科只有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这对于我们来说是根本不够的,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也只能学到一点皮毛,因此我们应当主动学习,自己去寻找相关学科资料,泛舟于知识的海洋,做到提前预习,扩大视野,追踪溯源,了解学科前沿,课后拓展,并自己思考,开拓思路。古今中外百花齐放,学科林立,各有迥异,我们应当开放的学习,接受一切优秀先进的文化知识,不拘于时,不拘于人,不拘于地。
勤能补拙,刻苦努力。相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我们的智力水平一般都在80~~120 之间,而且大多数行业的精英分子其智力水平也基本处在一般的水平之间,但他们就能够出类拔萃学有所专,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们更努力勤奋,比别人付出的更多。对于大部分的我们而言英语是比较难学的,特别是记忆大量的英语基础——词汇,但是当我们日积月累努力学习之后我们也可以很好的掌握这一语言。当我们每天记忆100个单词并反复记忆就会比每天及10个单词高效的多,而且在形成习惯之后我们的记忆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同样是一个人,如果他努力,比别人付出的更多他就可能记住这一百个单词,但是如果他不努力即使10个单词他也很难记住。因此我们应当刻苦努力学习,相信勤能补拙。
专注课堂学习,合理分配课后。老师讲课的大部分内容基本包括了书上所涉及内容的全部主要精华,因此我们应当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去倾听老师的授课内容,但是现在一部分人没有注意到上课的重要性,上课人在心飞,形神分离,甚至更有甚者去逃课去睡觉。大学不仅是知识增长的天堂,更是人格健全及各方面才能提高的地方。在大学大部分课余时间是由我们自由安排的,因此我们不仅课堂要高效率的学习,课余生活也应当丰富多彩而富有意义,突破传统或高中时代的学习习惯。我们不是学习的机器,我们除了课内学习之外,课外学习社会经验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知识有需的要参加学校活动锻炼自己,有的就必须到社会中去历练,到生活中去实践。
在这个不样的青春年华里,大学生首先应持有正确的学习观,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学习。我们的学习不仅为了自己、至亲也为了那些看似与我们毫无相关的陌生人有更好的生活而奋斗。
学号:20121529姓名:程书亮
班级:行政管理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