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年科技工作要点
2009年多拉特乡科技工作要点
2009年我乡科技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市科技工作管理目标,总体工作思路,大力实施科技计划,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农村科技示范基地,提升农业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打造产业品牌,推动和谐和创新型建设,为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一个主题: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
二、一项中心工作:把开展“科技创新推进年”活动作为一项科技中心工作。
工作要点:
1、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指导农牧民建立技术智能,引导农牧民加大科技投入,引进科技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重点加快促进我乡种植业和养殖业。
2、加强科技创新农产品建设,发展现代农区畜牧业。立足乡域经济发展实际,挖掘本地的优势资源,发展和培育科技创新新的人才。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的目标。
3、抓好农业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培育科技创新示范典型。重点抓好示范基地、塔尔米示范基地、红花示范基地、塔尔米加工厂。
三、六项重点工作
(一)、继续完善我乡“四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部门协作,调动科技专家积极性,完善乡科技专干服务工作站工作制度。
2、完善乡科技信息中心软、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乡科技信息服务网络。
3、指导建立农技推广服务协会,引导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基地农员、农技员加入协会,建设互惠互利农村基层科技服务组织。
4、加强农村技术市场和农技服务规范管理。开展农村技术市场管理科技执法,建立农技服务机构备案登记制度和技术交易合同登记制度,打击技术交易的非法行为,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效率。
(二)、认真抓好科技计划作
1、明确责任和工作目标。
(三)、加强科技计划工作,把科技长入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县委、县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目标,找准科技服务经济建设的切入点,加大科技计划项目筛选、论证、申报、实施、监督管理的工作力度。
1、重点产业领域:加工、小水果生产、规模养殖、环保能源技术应用、农产品加工等。
(四)、加大农村科技示范典型建设力度
1、指导创建科技工作示范村2个。
2、指导培育地区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1个。
3、培育县级科技示范大户2户,规模型科技示范户6户。
(五)、加强科技科普和科技宣传工作力度
1、组织开展送科技下村活动。
2、组织开展科技科普活动,即 “2009年科技活动周” 活动、“2009年科普日”活动。
3、办好《科技简报》。
第二篇:2010年科技工作要点(参考)
2010年科技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转型升级这一目标,深化江苏省科技特派员、教育部“蓝火计划”两项试点,推进“创新、创业、创意”三创载体建设,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人才集聚三大高地,加快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形成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主要工作目标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再提高3个百分点,全社会研究和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民营科技企业100家,新增省高新产品、软件产品150个;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00项,新建“二站一中心”(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新增上级各类科技项目计划80项;“技术开发费用150%加计抵扣”企业备案200家;专利申请超过7000件,发明专利超过1000件,授权量达到4000件。
三、工作任务
(一)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以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为主逐步转向创新驱动为主,要素支撑由物质资源为主逐步转向人才资源为主。加强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抢占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加快引进一批对产业链延伸和完善具有引导作用的科技型项目,引导新兴产业加快集群集约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继续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围绕深化二项试点,建立科技合作长效机制
1、深化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扩大试点工作的要求,以产业提升和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推动试点工作取得新成效。以建立组织协调、资金投入、信息服务、中介网络等措施为保障,努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产业得益、持续发展的校地企共建、共有、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以强化内涵,树立品牌,孵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加快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形成工业设计、加工成型、系统集成等一批重点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以加强科技项目跟踪和服务,帮助企业做好各级各类项目申报及实施为重点,细化项目合作与管理。以政策、制度、环境创新为手段,打造引才聚才新优势,吸引派出高校高层次人才以各种方式来常熟创新创业。
2、深化“蓝火计划”试点工作。增强优势科技资源整合集成能力,组织民营企业高校行、科技专家企业行活动。引进大院名校,促成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对接联合,合作研发,共建“两站一中心”。发挥好氟化工、玻璃模具、太阳能光伏等三个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产业壮大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在纺织服装、高分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新建3至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紧密结合我市产业技术需求,依托上海技交所等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中心,集成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产权交易等服务功能,建立“创新驿站”,建立一支以科技特派员、科技助理和高新企业、龙头企业技术负责人为主的技术转移经纪人队伍,形成有形与无形相结合、功能完备、运作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便利、快捷、高效的技术合作通道,力争纳入科技部创新驿站体系。
(三)围绕推进三创载体,提升创新型经济发展水平
1、加快创业载体建设。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创意设计等为目标,全力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吸引留学归国人才、高层次专家、科技型企业家等创业发展。立足常熟经济开发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引进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的研究院和中试基地,全力打造沿江高新技术创业平台。建立重点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面向孵化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进程。大学科技园确保年内新增入驻企业40家,争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常熟科创园力争再引进3至4家大学研究院。
2、增强创新载体能力。围绕六大产业振兴规划和五大产业提升规划,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依托高校院所,整合科技资源,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企业研究院、两站一中心,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研究和战略产品研发,带动产业技术进步,力争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都建有内部研发机构,新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注重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加快开放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化。进一步壮大高分子新材料、电气机械等两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规模,新建一批科技产业园、特色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园。
3、推进创意产业发展。发挥科技计划的引导作用,支持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时尚设计为重点的创意产业的研发,通过“孵小、扶强、引外”,搭建创意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测试和应用等创新服务平台。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鼓励创意产品申请专利权,鼓励计算机软件等版权登记,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推进常熟特色的创意产业群,加快形成“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密集区。
(四)围绕实施四项工程,提高科技引领支撑能力
1、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启动实施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市工作,深化“百家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集中力量支持企业创新。以技术创新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争取建立省市会商机制,省市联动,集成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针对最具成长性和爆发力的核心产品,最具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的龙头型项目,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引进转化科技成果,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着力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以科技合作提升一批优势产业科技型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能够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密集知识产权的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政产学研联盟,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企业构建对接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的快速通道,帮助企业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培优扶强新增一批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围绕新材料、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等7个高新技术重点领域,积极争取和引导企业承担国省级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强自主创新与技术标准的融合,指导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服务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认定、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实施,进一步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创业热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家。以创业载体孵化一批科技型初创企业。依托大学科技园和常熟科创园的科技资源、政策优势和机制体制,在场地、资金、税收等对方面入驻企业进行集成扶持,促进科技成果、创新项目产品化,并逐步推向市场,使企业成长壮大,全力打造工业企业的“第三梯队”。
2、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工程。以大学科技园、常熟科创园为依托,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双百双千”计划,从载体提供、资金争取、市场开拓等多方面予以扶持,强力推进掌握高端技术、具有经营头脑和国际眼光的领军型人才的集聚。通过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广泛吸纳国内院校科技人才和专家学者带成果、带技术、带项目入驻常熟。主动对接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人才计划”和“姑苏人才计划”,认真组织大学生创业大赛、国际精英创业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招聘会,实现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人才引进。加强对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继续实施“百名工程硕士培养计划”,健全完善与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共享、合作办学等合作机制,鼓励各类人才进行各种在职培训、学历教育和学位教育。
3、实施科技惠民富民工程。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富民。高标准建设“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中心”,围绕水稻、设施园艺等产业,建成立足太湖稻区、辐射长三角的优质高产水稻科研开发、生产示范、种子种业一体化的核心基地,集成现代设施生产条件、生产水平、具有技术示范辐射功能的设施园艺科研、示范基地。按照“一镇一业”的原则,推进各具特色镇级农业科技园高端化发展,着力打造尚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沙家浜万亩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辛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等。探索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化“一镇一村”科技支撑新农村示范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环境保护、农村社区管理等领域的技术需求,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工作。围绕“生态常熟、科技惠民”主题,全面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形成部门分工协作、条块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实验区重大建设项目,确保实验区建设积极有序推进。通过实施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技术推广示范工程、重大疾病临床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工程等,进一步放大示范效应,努力将常熟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富有特色的融绿色生态功能区、绿色能源示范区、循环经济先行区、结构转型先导区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城市。
4、实施知识产权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按照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引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从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等方面建立高效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综合管理和战略运用能力。新建企业专利信息平台15家。大力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着力优化结构,调整和运用好激励手段,增加发明专利和有效专利比重,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创业型企业加快知识产权创造、转化和产业化步伐,逐步形成若干个引领创新发展的核心专利群。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继续开展知识产权工程师和专利代理人才培养工程,引进培育和扶持壮大一批知识产权代理、交易、评估及信息服务等中介机构,引导中介机构主动对接科技型中小企业。逐步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加快形成激励创新、鼓励创业、保护创造的制度保障。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五)围绕夯实五项工作,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1、深化科技政策落实。认真做好全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总结评估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研究制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健全完善科技政策落实协商机制,重点做好高新企业税收优惠、开发费加计抵扣以及科技奖励等鼓励科技创新创业政策的兑现落实,加快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进一步落实政府首购和订购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更加自觉地走创新驱动型的发展道路。
2、推进科技金融建设。加强科技金融的结合,形成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鼓励建办各类科技创业投资公司。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抢占“创业板”。完善省科技成果风险补偿资金试点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型企业的贷款支持。探索开展科技保险业务,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让提供多层次的风险保障。
3、加强目标责任考核。推动建立和完善镇场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将科技工作考核纳入镇机关三个文明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促进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分解工作指标和重点任务,加强对各经济板块全社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产学研合作项目、成果转化、农村科技创新等产出情况的考核。
4、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围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廉洁型、服务型”机关,强化服务意识,推进政务公开,继续开展“创新强百企,科技进万家”科技政策宣传服务,完善科技政策辅导员制度,强化局与各经济板块的对接联系、村企挂钩、1126企业重点联系制度。提升科技创新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吸引和整合更多的创新资源为常熟市企业服务。
5、强化科技宣传工作。研究加强宣传工作的不同渠道和方式,完善宣传网络,畅通信息渠道,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宣传科技政策、科技进步动态、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典型事例,争取全社会对科技工作的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充分发挥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在加强科普工作规划和组织重大科普活动中的作用,协调有关方面各自做好职能范围内的科普工作,继续加强科普基地建设。
第三篇:2011年全州科技工作要点
2011年全州科技工作要点
湘西自治州科学技术局
根据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和州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制定2011年全州科技工作要点如下:
一、总体思路与主要目标
总体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支撑“四化两型”和“创新型湘西”建设为主线,紧密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民生改善,以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为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努力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主要目标: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80项,开发新产品10项;推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合作社、科技信息“户”联网等3种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建立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000亩,完成科技培训10万人次;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0%;推进产学研结合,州校(院)对接科技项目累计达150个以上;科技招商引资和银企融资力争有较大突破;专利申请量较上年增长10%以上。
二、工作重点和措施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各项工作整体推进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1、加大产学研结合创新力度。加大产学研结合创新专项实施力度,重点探索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提高产学研结合创新效率。改革完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优先支持校企、院企联合实施项目,引导产学研紧密结合,使科技项目更好地与企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抓好与北京科技大学等11所合作高校及中科院专家、州人民政府专家顾问签署的科技合作项目的组织实施与跟踪服务,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国家、省、州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逐步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2、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工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试孵化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湘西国家锰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载体,重点推进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力争成为省级创新战略联盟。以恒远植物生化、湘泉制药等企业为平台积极培育植物资源提取、民族医药等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丰达合金、金旭冶化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联合组建锰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吉首大学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将其打造成为我州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基地和共性技术的推广中心。依托吉凤经济开发区和县市工业园区,建立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中试孵化基地,提升州级科技服务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的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积极筹建中科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湘西分中心,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
3、落实厅州科技会商议题。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确定第三次厅州会商的主要议题,围绕我州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凝练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以项目为载体,争取上级更大支持,力争通过厅州会商项目的实施突破一批制约我州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认真组织好厅州联合实施项目的督查、评估和验收,组织鉴定一批科技成果,加快推广应用一批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及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技术与产品。组织筹备好科技兴州表彰暨产学研结合创新大会。
4、加大科技计划的实施力度。积极承担国家和省级项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省科技重大专项、产学研结合创新联盟等方面加大项目遴选力度,储备一批有竞争力的项目,加强与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的汇报衔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计划。进一步组织实施好国家、省、州各级计划项目,瞄准当前我州产业发展中的综合性、基础性和超前性技术难题开展攻关,加速成果转化,重点支持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节能减排、民生科技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力争在锰锌铝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深加工等领域培育一批产业集群。
5、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提和关键。聚集各类创新资源,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开展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撑。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条件、有特色,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创新成果予以重点支持,加速其转化。
6、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在推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衔接协调,整合各类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切实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争取国家和省科技经费的支持力度,扩大我州科技投入总量。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和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组织工作,推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加强对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调研和管理,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重点争取州人民政府与省高新投联合设立封闭式直投基金,吸引社会资金组建创业投资公司,扩大创业投资资本总量,突破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制约短板。
7、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认真组织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充分发挥考核的杠杆作用,促进县市科技发展。加强县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指导、支持县市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实施省科技厅县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县市区域经济发展专项、县市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专项等项目。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继续配合做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医药卫生等领域的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深入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活动,支持企业培养和引进创新创业人才。鼓励、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向农业流动,在科技项目立项和各类人才遴选方面向科研一线和基层适当倾斜。
第四篇:江苏省2013年全省科技工作要点
2013年全省科技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3-03-03浏览次数:640【字体调整:大 中 小】
2013年,全省科技工作以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科技创新大会各项任务为重点,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努力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上探新路、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见实效、在科技体制改革上求突破,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8%,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7.5%。主要推进以下七项重点任务:
1、突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着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省科技创新工程的首要任务,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启动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6000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创新主力军。深入开展“千人万企”行动,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重点政策落实力度,确保企业科技税收减免额超过200亿元。坚持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重点、市级为基础,大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提高到85%以上,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深入推进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作,支持其配置国内外创新资源,研发重大前沿核心技术,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企业科技园。择优遴选300家科技型拟上市企业,加大集成支持力度,加快上市融资发展。大力推进企业创新国际化,设立海外技术成果转化专项,支持企业开展跨国技术研发合作与成果转化,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创新园。
2、突出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着力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推进高新园区加快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着力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强化创新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创新核心区建设,进一步推动海内外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按照“一区一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方向,引导园区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完善高新区发展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绩效为主的考核评价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区申报建设国家级高新区,支持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支持新建若干省级高新区。高起点规划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搭建省市联动工作推进平台,指导各地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加大政策先行先试,构筑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区)、创新型乡镇建设,搭建重大创新创业载体,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新建10个以上省级创新型县(市、区)、30个以上省级创新型乡镇。推进大学科技园、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创业园建设,提高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加快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建设,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创新集群。
3、突出战略高新技术领域突破,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瞄准战略高新技术领域,实施前沿先导技术创新专项,加大对代表国际发展方向、对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前沿先导技术研发支持力度,重点推进3D打印、智能机器人、高温超导、未来网络、高效储能、特种材料等10大领域的研究部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强化对世界科技发展态势的分析和跟踪,准确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全球竞争格局变化最新动向,持续做好关键技术选择的战略研究。探索项目经理制,试行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组织机制和管理模式,有效组织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集中突破方向明确、带动性强的重大技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省级层面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研究,进一步统筹配置全省产业创新资源,建立健全产业研发创新体系,使之成为产业发
展的战略智库、孵化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摇篮和重大产业技术的策源地,努力赢取未来发展主动权。
4、突出产业高端跨越,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产业升级“三大计划”,着力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产学研用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生态。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积极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和战略产品。选择特色优势突出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加大省地联合招标力度,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挥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高校院所开展企业需求导向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瞄准纳米材料科学、清洁能源、核技术等优势领域,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大幅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深入实施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专项推进方案,集成培育产业创新集群。研究制定“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强高新技术应用示范,推进国家“十城千辆”、“十城万盏”试点工作,支持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提升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努力打造一批千亿元级、百亿元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5、突出青年人才培养,着力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持续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加强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平台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启动建设苏南人才特区,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加强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扩大青年科技人才专项规模和支持范围,择优支持500名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加快培养储备科研带头人。鼓励和支持我省杰出青年科学家承担国家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推荐申报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双创人才、企业博士等人才计划实施,实行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联动配套,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建设,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企业设立“企业创新岗”,推动高层次人才到企业任职或兼职。加强“科技镇长团”选派工作,进一步推动科技人员服务基层、园区和企业。
6、突出打造民生科技,着力促进科技惠民富民。实施民生科技行动计划,加强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建筑节能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示范应用,加快建设一批以“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为核心内容的科技社区,布局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大对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探索公益院所发展机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生物、信息、生态等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创新,培育优良品种30个,示范推广面积1200万亩。强化城镇化发展的科技支撑,支持创新型乡镇开展宜居、绿色、低碳城镇综合技术集成与科技示范。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网络,重点创建10家以上示范店面,服务农民30万人次。深入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园等载体建设,组织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和送科技下乡活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7、突出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完善创新动力机制。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研究制定支持南京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总结推广“科技九条”、“创业七策”等政策措施。探索建立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定期为企业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的制度。选择若干科技计划,逐步开展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管理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布局新建10个省级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启动省级天使投资引导资金,新建30家以上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专营机构。启动制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条例,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健全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考核体系,引导科研活动更好地面向实际需求。完善厅市会商机制,办好产学研展洽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10年成就展等重大活动。
来源:江苏省科技厅
第五篇:科学技术局2021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范文
科学技术局2021年全市科技工作要点范文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全市科技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开展“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落实做足做实“四篇文件”、推进“四个着力”、深化“五比五晒”工作部署,全面实施“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规划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平台和创新项目,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加快新时代新xx建设提供科技战略支撑,奋力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科技自立自强
1.摸清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坚持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聚焦“433”产业新体系、16条百亿特色产业链,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大调研,形成关键技术问题清单,绘制产业链技术问题地图。结合产业技术需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科技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凝练生成一批重大科技平台和创新项目,抢抓国家新一轮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支持xx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拓展提升“xx实践”等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上政策支持,力争全年60个以上科技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盘子。加强产业科技信息情报跟踪收集、研究利用,持续开展产业专题信息精准推送服务。
2.启动“悬赏揭榜制”技术攻关。树立“大科技、大创新”思想,强化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作用,整合优质科技资源,在氟新材料领域启动试行“悬赏揭榜制”技术攻关,逐步扩大到石墨烯、新能源材料、轻合金材料等领域,招募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挂帅,与我市龙头骨干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并予以3-4年时间的稳定支持,争取在氟精细化工、固态电解质等方面取得一批独门绝技。
3.助力绿色生态发展。围绕做实做足“四篇文章”,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开展环境保护治理与生态修复、资源综合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和装备研究,支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水稻、蔬菜、食用菌等为重点,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和评价、病虫害生物防控、规模化高效制繁种等技术供给,支持中国(xx)稻种基地建设。
二、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群体
4.强化科技创新政策供给。贯彻落实《xx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研究出台科技创新行动计划配套政策措施,对复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予以补助,对服务高企认定成效明显的中介机构予以奖励。加强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分段补助、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出入库奖补等科技惠企政策督查落实力度,推动市县两级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5.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计划。坚持“像扶持上市一样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加速机制,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在全市遴选100家先期后备企业,推广实行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强化分类施策和靶向服务,力争2021年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新增备案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
6.加大研发投入攻坚力度。落实市委突破“难、硬、重、新”工作行动实施方案,加大研发费用统计工作力度,建立完善挂包帮扶制度,引导企业开展研发活动,推动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实现研发投入持续增长,着力培育一批研发大户,力争2021年全市R&D经费投入经费增长20%以上。
三、实施科技平台提升工程,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7.建强“6+1”科技创新平台。落实“6+1”科技创新平台新一轮建设计划,加强科技创新平台目标管理,强化绩效考核评估,用好市科技创新平台发展专项资金,推动完善科技平台管理体制机制,加快产业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机科院海西分院与中国物理研究院、xx大学深化合作,打造xx省超精密数控机床加工基地。氟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围绕氟化工产业链布局,加强与中科院xx有机所等科研院所、高校合作。石墨烯产业研究院加快检测中心建设和CNAS实验室认证。新能源研究院重点开展固态锂离子电池、氟化石墨等方面研发及成果转化。医工总院xx分院全面推进“一平台,两中心,三基地”平台建设。市农科院重点开展种质资源创新攻关,推进菌物研究所、科技特派员培训中心一期建设。发挥xx石墨烯研究院xx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纽带作用,争取引进更多石墨烯企业在我市落地。
8.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发平台。加大与大院大所对接力度,争取更多的“国字号”研发机构落地建设,推动建宁县与中粮集团营养健康研究院共建创新平台,加快建设xx5G创新实验室、xx大学量子点研究院将乐分院、海峡两岸特种钢铸造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启动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工作,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支持百特智能装备申报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支持行洛坑钨矿等企业创建省级重点实验室。继续争取非财政资金购买科研设施仪器开发共享补助省级试点,引导各平台开放共享创新资源,为我市中小企业提供科研支持、孵化培育等服务。
9.优化创新创业服务能力。持续打造“双创”升级版,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加强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能力建设,加快发展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新型孵化模式,新增省级以上众创空间、星创天地2家以上。支持机科院海西分院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创业孵化链条,争创国家级孵化器,支持xx中关村科技园创建省级孵化器。
四、推动园区加快创新发展,构筑区域创新高地
10.加快xx中关村科技园建设。贯彻落实《xx中关村科技园建设发展规划》,加快xx中关村科技园“一中心、一基地”建设,全力推进已签约项目加快落地转化。强化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开展联合招商,坚持开展“创新中国行—中关村企业走进xx”活动,力争年内在xx举办1场科技招商专场对接会,全年引进科技企业达到100家以上。积极引导各县(市、区)加强与中关村招商合作,增强招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用好省上支持专项资金,加快xx、xxxx离岸孵化器建设,推动产业对接、项目对接,促进科技创新企业、高端人才及配套服务业增量集聚。
11.推动各类园区创新发展。落实xx高新区标准建设三年行动,进一步强化xx高新区管委会职能作用,复制推广福厦泉自创区创新举措,实行政府购买外包服务,加强金沙园、尼葛园数据统计工作。以开展园区综合考评为抓手,争取科技创新指标纳入园区“五比五晒”考评内容,进一步增强园区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园区创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五、深入推进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助力乡村振兴
12.加大科技特派员选认力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在实现省级科技特派员乡镇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大市、县两级级科技特派员选认力度,增加服务主导产业科技特派员比例,力争全年认定省、市、县级科技特派员不少于500人,科技特派员服务范围覆盖全市所有行政村,其中选认台胞科技特派员10名以上,促进x台科技和产业合作交流。
13.加强科技特派员区域合作。主动对接xx市科委,争取再选认10-20名xx科技特派员到我市开展科技服务,引导推动xx科技特派员与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全产业链科技合作,推进xx先进成熟适用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市转化应用。继续争取xx市政府对口支持xx市科技特派员工作专项资金,提升我市科技特派员工作水平。
14.加快科技特派员平台建设。在全市重点乡镇、园区及行业协会设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充分发挥乡镇、园区、高校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作用,加快发展“互联网+”创新创业网络体系,重点支持全市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建成1个以上星创天地等创业服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行“网上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实现管理科学化、服务精准化,提高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六、加强科技交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15.深化xx(xx)、厦明科技合作。持续深化拓展xx(xx)科技合作,加强与xx市科委、xx石墨烯研究院的对接合作,推进与xx市科委达成的10个方面合作共识和既定工作的落实,做好产业化项目和科技成果转移对接工作。支持我市企业在xx等地设立研发中心等“创新飞地”。主动融入x西南协同发展区,对接科技创新走廊、福厦泉国家自创区建设,争取省科技厅、xx市科技局更多项目、资金支持。
16.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主动对接中科院、机械总院、医工总院、xx石墨烯研究院以及xx大学、xx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坚持每年举办中科院成果对接会、石墨烯创新创业大赛,力争每年50项以上科研成果在我市转化及产业化应用。实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工程,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加快xx学院产教融合示范基地、xx大学材料学院(将乐)实训中试基地建设。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17.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1到100”的科技成果转化,持续推进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争取中国技术交易所等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强技术合同登记服务,鼓励企事业单位开展技术合同登记,提高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科技安全、科技保密,组织开展疫情防控技术科研攻关,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消防安全、公共安全科研成果。
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环境
18.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措施,提升行政审批服务水平,加大“双随机、一公示”力度,探索实行科技领域白名单制度,建立健全科研诚信制度。探索科技计划形成机制和组织实施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制度。简化紧缺急需高端外国人才、优秀外国青年人才来华工作许可和人才签证,组织外国专家活动,增强归属感和融入感。构建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事业单位开展成果处置权改革,推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
19.优化创新人才培育机制。用好“人才编制池”,鼓励设立“科研助理”岗位,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吸引国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来明创新创业。推行企业人才自主评价办法,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凭能力、实绩、贡献自主评价人才。开展特殊贡献人才奖励,按照“军令状”“揭榜挂帅”“赛马制”、认定制等方式选贤任能,吸引更多人才到xx创新创业。鼓励科研人员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双向流动,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新创业。
20.完善研发经费投入机制。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财政科技投入。推动科技金融紧密结合,扩大“科技贷”范围,紧抓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等机遇,支持科技型企业申报上市后备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综合运用无偿资助、政府性基金引导、风险补偿、贷款贴息以及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科技创新。
八、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
21.创建“模范机关”。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大力开展中国共产党党史学习教育,坚持举办“科技干部讲堂”,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强化党建引领,深化机关党建“亮灯行动”,持续打造“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党建服务品牌,严格落实意识形态“211”工作机制,统筹推进精神文明、平安综治、消防安全等工作,推动党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细落深落实,建设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
22.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深化标本兼治,持续净化机关政治生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加强科技项目、科技奖、高新技术企业等事项关键领域、关键岗位、关键环节监督管理。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综合发挥惩治震慑、惩戒挽救、教育警醒的功效。毫不松懈纠治“四风问题”,全面检视、靶向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纠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深化“一季一警示”教育,深入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把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
23.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部门和机构编制部门支持,加强县级科技部门和科技干部能力建设。认真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始终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加强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培养和选拔任用,落实职务职级并行制度,对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大胆使用、及时使用。加强干部“八小时之外”监督管理,结合全员亮岗履职评选“服务之星”活动,落实公务员平时考核制度。落实中央、省市关心关爱干部若干措施,推行干部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综合运用内部二级绩效、奖励性绩效、疗休养等政策,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营造愿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