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7年江苏交通科技工作要点
2007年江苏交通科技工作要点
2007年全省交通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全省交通工作会议和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的理念,立足“三个服务”,推进“三个转变”,围绕“十一五”江苏交通的发展目标,突出重点、创新思维、优化机制,着力加强交通行业创新体系建设,抓好先导性、集成性、基础性行业科技攻关与成果推广应用,深入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业务系统融合互动等交通信息化建设,强化节能、环保、计量、标准等行业技术基础管理工作,努力带动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实现我省交通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工作要点如下: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部、省关于科技创新的会议精神,完成全省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实施方案的编制并建立完善考核体系。
(一)研究制定《建设创新型交通行业工作实施方案》,以此为抓手,指导并督促各级交通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创新工作机制,为推进行业创新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二)围绕创新工作任务,指导市局、厅相关处室、厅直单位及各有关单位做好创新规划和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三)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明确奖惩措施,加大考核力度。
二、突出抓好交通节能工作,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交通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根据部、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指导意见和要求,编制 江苏省交通节能工作实施方案。
(五)加强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研发、推广和培训。
(六)按照交通部统一部署,组织开展典型道路运输企业能耗统计试点研究工作。
(七)推进交通节能组织机构建设,完善适用的技术标准体系和节能监管体系,形成节能工作长效机制。
三、围绕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的发展要求,加快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
(八)深化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加强交通信息资源的采集、交换和共享机制研究及相关标准制订,先期重点开展交通GIS统一平台建设和GPS数据共享标准研究;在认真总结交通部信息化示范工程(省级公路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和区域性道路客运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整合提升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努力打造“方便到家”的服务;组织省港口局,厅航道局、运管局、省地方海事局等单位,协力加强水运交通信息资源整合工程建设,包括港口数据库建设、航道数据库的完善等。
(九)加强交通电子政务建设。组织宣贯“十一五”交通信息化规划和电子政务实施方案;完成交通电子政务市级横向网建设,组织现有业务应用系统向交通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移植,配合做好电子化办公系统与公文交换系统的应用部署和试运行工作,实现省厅与省政府、各市局、厅直属单位办公业务系统的联网;以门户网站群为基础平台,重点加强网上咨询、网上受理、网上公示等网上业务开展。
(十)加快交通统计分析系统建设。进一步优化完善交通综合统计系统与交通决策支持原型系统,加强数据采集工作,深入开展各类交通主题研究,并进行交通主题数据库的开发展现。
(十一)研究构建交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交通综合信息 服务资源,构建货运交易信息服务平台、客运信息服务平台、市场监测信息服务平台、综合执法信息服务平台,综合利用网站、服务热线等多种手段发布各类交通信息,推动服务创新。
(十二)抓好信息系统的研究应用。加强危险品运输管理系统、机动车维修管理系统、驾培行业管理系统等公路行业管理信息化重点工程的研发与应用,加快推进海事执法辅助系统、港口危险源监控管理系统等水运行业管理信息化工程的研发建设。
(十三)加快推进公路智能交通技术研究与系统建设。重点加强公路路网调度指挥系统(二期)、高速公路紧急救援支持系统、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等的研究与试点建设,推进长三角高速公路管理信息互通。
(十四)推进智能型综合运输系统的研究建设。重点推进和加强多式联运信息系统建设与水路智能运输系统建设,以有效支撑交通集约发展。
(十五)强化交通信息化建设绩效考评研究与运营管理等相关评价体系、管理制度研究。
四、以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全省交通科技创新体系,为交通事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十六)继续加强对江苏省公路桥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管理,逐步完善其内部组织管理机构和运营管理制度,确保建设目标的完成;安排桥梁研究中心专项研究课题计划,突出桥梁研究中心提供社会公益性服务的宗旨。
(十七)开展江苏省船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水运工程检测中心、汽车维修技术中心和交通工程专用仪器计量检定技术中心等交通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调研论证、建设等工作。
(十八)以交通部2006-2007年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认定工作 为契机,抓好省交科院、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的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行业技术研发中心平台建设。
五、加强交通软科学研究,重点开展战略研究和战略基础研究,推动行业决策和管理科学化。
(十九)围绕综合运输体系的建立,积极引导和组织开展综合交通管理体制、综合运输组织管理、交通综合执法体系等战略性课题研究,提高行业管理决策水平。
(二十)着眼交通运输服务业的发展,加快推进交通服务需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和监测体系等基础研究,鼓励和支持服务手段、模式和机制的创新研究与实践。
(二十一)立足“三个服务”,强化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重点针对交通发展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交通安全设施、管理、运行评价研究,组织进行专题研究,为交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六、依托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以提高工程质量和耐久性为核心,加大已有成果技术集成,开展应用技术攻关。
(二十二)依托苏通大桥建设,协助“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苏通大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组,开展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方法、集成施工技术、减灾技术、施工与运营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研究,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成果,为大桥顺利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二十三)开展高速公路建设技术总结与集成研究,组织对高速公路勘查与设计、不良地质条件下的路基处理、路基边坡防护与美化、沥青路面材料组成与结构等专题,进行技术总结与梳理,研究制订相应的行业标准、技术要求和指导意见,推动成果转化,提高利用水平。
(二十四)加强沿海港口筑港条件与技术、航道维护与整治、船闸建设与养护等水运交通建设发展关键技术、关键工艺的攻关研究。
(二十五)积极开展工程养护技术和环保技术研究,推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在工程中的应用。加大公路预防性养护综合技术开发和推广使用力度,不断提升养护质量,努力使工程全寿命成本逐年降低;重视对节省土地、节约能源、降低消耗、防治污染和可再生利用的环保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为江苏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十六)以桥梁中心为平台,整合我省桥梁科研力量,加大对桥梁结构设计、施工工艺、健康监测及病害处治与维修加固等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桥梁工程质量和耐久性,保障桥梁运营安全。
七、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为交通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十七)加强对交通科研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建立科研项目信用管理制度,严格科研项目过程管理和效用评价。选择厅资助力度较大的科研项目,加强考核,建立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的考评机制,对承担单位和项目负责人进行信用评价,并作为今后承揽课题的先决条件,以促进执行合同履约和研究质量提高。
(二十八)引入竞争机制,选择事关我省交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软科学研究课题,如综合交通管理体制研究、综合运输组织管理研究、交通服务需求研究、诚信交通发展路径研究等,进行国内公开招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我省交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二十九)实现科研项目动态管理,改变以往集中受理、集中评审的工作方式,开展长年受理、分时段选题,即时下发研究计划并组织实施,以满足我省交通发展的需要。
(三十)加大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跟踪审计力度,加强厅补资金 的使用监管,保证资金使用安全。
八、进一步强化和规范行业技术基础管理工作,重点抓好科技成果推广。
(三十一)加强标准的制订和宣传贯彻工作,及时总结和制定符合交通发展实际的标准体系,做好国家和地方有关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的宣传及监督实施,做好交通部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的标准修订和征求意见工作,加大地方标准的制订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工程建设、信息化建设、行业管理和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规范化水平。
(三十二)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应用前景良好的科技成果,如沥青路面技术、公路养护技术、桥梁健康监测与加固技术、试验检测管理信息系统及电子政务系统等,列入年度推广专项计划,从资金补助和技术服务上给予一定支持,调动技术输出、输入双方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三十三)积极贯彻《质量振兴纲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部署,组织和引导交通企业争创江苏省服务质量奖和江苏省服务业名牌。
(三十四)做好交通行业计量管理、科普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等基础管理工作。
九、加强技术培训与应用示范,推动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三十五)加强技术培训与交流,重点加强行业科技队伍的培训,通过举办科技报告、论文撰写技术讲座,利用厅视频会议系统开展专题技术培训等,进一步提高交通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发挥相关管理人员对技术应用的推进作用;以科研项目和推广应用项目为切入点,加强省市之间、市与市之间科技工作的沟通交流,提高地方交通科技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市级科技管理水平。
(三十六)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及时整理、发布年度科研成 果信息,为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的生产实践以及各级交通管理部门的行业管理提供参考;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参加长三角地区交通发展研讨、交通信息化论坛、交通技术交流等活动,加强横向交流与合作,开阔眼界,拓宽思路。
第二篇:2008年科技工作要点
2009年多拉特乡科技工作要点
2009年我乡科技工作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县委、县政府制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市科技工作管理目标,总体工作思路,大力实施科技计划,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农村科技示范基地,提升农业主导产业的科技含量,打造产业品牌,推动和谐和创新型建设,为全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一个主题: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
二、一项中心工作:把开展“科技创新推进年”活动作为一项科技中心工作。
工作要点:
1、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指导农牧民建立技术智能,引导农牧民加大科技投入,引进科技人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重点加快促进我乡种植业和养殖业。
2、加强科技创新农产品建设,发展现代农区畜牧业。立足乡域经济发展实际,挖掘本地的优势资源,发展和培育科技创新新的人才。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的目标。
3、抓好农业科技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培育科技创新示范典型。重点抓好示范基地、塔尔米示范基地、红花示范基地、塔尔米加工厂。
三、六项重点工作
(一)、继续完善我乡“四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1、加强部门协作,调动科技专家积极性,完善乡科技专干服务工作站工作制度。
2、完善乡科技信息中心软、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乡科技信息服务网络。
3、指导建立农技推广服务协会,引导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基地农员、农技员加入协会,建设互惠互利农村基层科技服务组织。
4、加强农村技术市场和农技服务规范管理。开展农村技术市场管理科技执法,建立农技服务机构备案登记制度和技术交易合同登记制度,打击技术交易的非法行为,维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效率。
(二)、认真抓好科技计划作
1、明确责任和工作目标。
(三)、加强科技计划工作,把科技长入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围绕县委、县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和目标,找准科技服务经济建设的切入点,加大科技计划项目筛选、论证、申报、实施、监督管理的工作力度。
1、重点产业领域:加工、小水果生产、规模养殖、环保能源技术应用、农产品加工等。
(四)、加大农村科技示范典型建设力度
1、指导创建科技工作示范村2个。
2、指导培育地区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1个。
3、培育县级科技示范大户2户,规模型科技示范户6户。
(五)、加强科技科普和科技宣传工作力度
1、组织开展送科技下村活动。
2、组织开展科技科普活动,即 “2009年科技活动周” 活动、“2009年科普日”活动。
3、办好《科技简报》。
第三篇:2010年科技工作要点(参考)
2010年科技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转型升级这一目标,深化江苏省科技特派员、教育部“蓝火计划”两项试点,推进“创新、创业、创意”三创载体建设,全力打造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人才集聚三大高地,加快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形成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为建设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
主要工作目标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再提高3个百分点,全社会研究和开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新增省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民营科技企业100家,新增省高新产品、软件产品150个;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200项,新建“二站一中心”(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个;新增上级各类科技项目计划80项;“技术开发费用150%加计抵扣”企业备案200家;专利申请超过7000件,发明专利超过1000件,授权量达到4000件。
三、工作任务
(一)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以创新引领经济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为主逐步转向创新驱动为主,要素支撑由物质资源为主逐步转向人才资源为主。加强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抢占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加快引进一批对产业链延伸和完善具有引导作用的科技型项目,引导新兴产业加快集群集约发展。大力推进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继续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二)围绕深化二项试点,建立科技合作长效机制
1、深化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扩大试点工作的要求,以产业提升和企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推动试点工作取得新成效。以建立组织协调、资金投入、信息服务、中介网络等措施为保障,努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产业得益、持续发展的校地企共建、共有、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以强化内涵,树立品牌,孵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为目标,加快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形成工业设计、加工成型、系统集成等一批重点产业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以加强科技项目跟踪和服务,帮助企业做好各级各类项目申报及实施为重点,细化项目合作与管理。以政策、制度、环境创新为手段,打造引才聚才新优势,吸引派出高校高层次人才以各种方式来常熟创新创业。
2、深化“蓝火计划”试点工作。增强优势科技资源整合集成能力,组织民营企业高校行、科技专家企业行活动。引进大院名校,促成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对接联合,合作研发,共建“两站一中心”。发挥好氟化工、玻璃模具、太阳能光伏等三个特色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产业壮大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在纺织服装、高分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新建3至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紧密结合我市产业技术需求,依托上海技交所等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中心,集成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成果转化、技术产权交易等服务功能,建立“创新驿站”,建立一支以科技特派员、科技助理和高新企业、龙头企业技术负责人为主的技术转移经纪人队伍,形成有形与无形相结合、功能完备、运作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便利、快捷、高效的技术合作通道,力争纳入科技部创新驿站体系。
(三)围绕推进三创载体,提升创新型经济发展水平
1、加快创业载体建设。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以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汽车零部件、创意设计等为目标,全力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吸引留学归国人才、高层次专家、科技型企业家等创业发展。立足常熟经济开发区特色产业的集聚和发展,引进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的研究院和中试基地,全力打造沿江高新技术创业平台。建立重点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面向孵化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为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进程。大学科技园确保年内新增入驻企业40家,争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常熟科创园力争再引进3至4家大学研究院。
2、增强创新载体能力。围绕六大产业振兴规划和五大产业提升规划,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载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依托高校院所,整合科技资源,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企业研究院、两站一中心,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研究和战略产品研发,带动产业技术进步,力争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都建有内部研发机构,新建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企业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注重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加快开放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化。进一步壮大高分子新材料、电气机械等两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规模,新建一批科技产业园、特色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园。
3、推进创意产业发展。发挥科技计划的引导作用,支持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时尚设计为重点的创意产业的研发,通过“孵小、扶强、引外”,搭建创意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测试和应用等创新服务平台。做好文化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鼓励创意产品申请专利权,鼓励计算机软件等版权登记,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推进常熟特色的创意产业群,加快形成“知识经济”和“智慧经济”密集区。
(四)围绕实施四项工程,提高科技引领支撑能力
1、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启动实施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市工作,深化“百家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集中力量支持企业创新。以技术创新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围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争取建立省市会商机制,省市联动,集成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针对最具成长性和爆发力的核心产品,最具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的龙头型项目,组织实施科技项目,引进转化科技成果,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着力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以科技合作提升一批优势产业科技型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能够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和密集知识产权的产学研合作项目。通过政产学研联盟,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企业构建对接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的快速通道,帮助企业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培优扶强新增一批特色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围绕新材料、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等7个高新技术重点领域,积极争取和引导企业承担国省级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强自主创新与技术标准的融合,指导企业做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服务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认定、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实施,进一步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创业热情。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家。以创业载体孵化一批科技型初创企业。依托大学科技园和常熟科创园的科技资源、政策优势和机制体制,在场地、资金、税收等对方面入驻企业进行集成扶持,促进科技成果、创新项目产品化,并逐步推向市场,使企业成长壮大,全力打造工业企业的“第三梯队”。
2、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工程。以大学科技园、常熟科创园为依托,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双百双千”计划,从载体提供、资金争取、市场开拓等多方面予以扶持,强力推进掌握高端技术、具有经营头脑和国际眼光的领军型人才的集聚。通过校地合作长效机制,广泛吸纳国内院校科技人才和专家学者带成果、带技术、带项目入驻常熟。主动对接国家“千人计划”、省“双创人才计划”和“姑苏人才计划”,认真组织大学生创业大赛、国际精英创业周、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招聘会,实现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人才引进。加强对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继续实施“百名工程硕士培养计划”,健全完善与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共享、合作办学等合作机制,鼓励各类人才进行各种在职培训、学历教育和学位教育。
3、实施科技惠民富民工程。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富民。高标准建设“江苏常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中心”,围绕水稻、设施园艺等产业,建成立足太湖稻区、辐射长三角的优质高产水稻科研开发、生产示范、种子种业一体化的核心基地,集成现代设施生产条件、生产水平、具有技术示范辐射功能的设施园艺科研、示范基地。按照“一镇一业”的原则,推进各具特色镇级农业科技园高端化发展,着力打造尚湖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沙家浜万亩水产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辛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等。探索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化“一镇一村”科技支撑新农村示范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提升、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环境保护、农村社区管理等领域的技术需求,全面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工作。围绕“生态常熟、科技惠民”主题,全面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形成部门分工协作、条块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引导企业投资实验区重大建设项目,确保实验区建设积极有序推进。通过实施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新能源开发利用和节能技术推广示范工程、重大疾病临床诊断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工程等,进一步放大示范效应,努力将常熟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富有特色的融绿色生态功能区、绿色能源示范区、循环经济先行区、结构转型先导区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城市。
4、实施知识产权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按照江苏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要求,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引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从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等方面建立高效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的综合管理和战略运用能力。新建企业专利信息平台15家。大力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着力优化结构,调整和运用好激励手段,增加发明专利和有效专利比重,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创业型企业加快知识产权创造、转化和产业化步伐,逐步形成若干个引领创新发展的核心专利群。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中介服务。继续开展知识产权工程师和专利代理人才培养工程,引进培育和扶持壮大一批知识产权代理、交易、评估及信息服务等中介机构,引导中介机构主动对接科技型中小企业。逐步建立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加快形成激励创新、鼓励创业、保护创造的制度保障。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五)围绕夯实五项工作,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
1、深化科技政策落实。认真做好全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的总结评估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研究制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健全完善科技政策落实协商机制,重点做好高新企业税收优惠、开发费加计抵扣以及科技奖励等鼓励科技创新创业政策的兑现落实,加快自主创新产品的认定,进一步落实政府首购和订购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更加自觉地走创新驱动型的发展道路。
2、推进科技金融建设。加强科技金融的结合,形成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鼓励建办各类科技创业投资公司。推进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支持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抢占“创业板”。完善省科技成果风险补偿资金试点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科技型企业的贷款支持。探索开展科技保险业务,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让提供多层次的风险保障。
3、加强目标责任考核。推动建立和完善镇场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将科技工作考核纳入镇机关三个文明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促进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分解工作指标和重点任务,加强对各经济板块全社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产学研合作项目、成果转化、农村科技创新等产出情况的考核。
4、提高科技服务能力。围绕创建“学习型、创新型、廉洁型、服务型”机关,强化服务意识,推进政务公开,继续开展“创新强百企,科技进万家”科技政策宣传服务,完善科技政策辅导员制度,强化局与各经济板块的对接联系、村企挂钩、1126企业重点联系制度。提升科技创新产业信息服务平台,吸引和整合更多的创新资源为常熟市企业服务。
5、强化科技宣传工作。研究加强宣传工作的不同渠道和方式,完善宣传网络,畅通信息渠道,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宣传科技政策、科技进步动态、科技创新和科技人才典型事例,争取全社会对科技工作的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充分发挥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在加强科普工作规划和组织重大科普活动中的作用,协调有关方面各自做好职能范围内的科普工作,继续加强科普基地建设。
第四篇:2011年全州科技工作要点
2011年全州科技工作要点
湘西自治州科学技术局
根据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和州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制定2011年全州科技工作要点如下:
一、总体思路与主要目标
总体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支撑“四化两型”和“创新型湘西”建设为主线,紧密结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民生改善,以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为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努力突破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发展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主要目标: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80项,开发新产品10项;推行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合作社、科技信息“户”联网等3种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建立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000亩,完成科技培训10万人次;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0%;推进产学研结合,州校(院)对接科技项目累计达150个以上;科技招商引资和银企融资力争有较大突破;专利申请量较上年增长10%以上。
二、工作重点和措施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各项工作整体推进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七项工作。
1、加大产学研结合创新力度。加大产学研结合创新专项实施力度,重点探索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提高产学研结合创新效率。改革完善科技项目管理机制,优先支持校企、院企联合实施项目,引导产学研紧密结合,使科技项目更好地与企业、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抓好与北京科技大学等11所合作高校及中科院专家、州人民政府专家顾问签署的科技合作项目的组织实施与跟踪服务,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承担国家、省、州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逐步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
2、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项,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工业园区、高校、科研院所组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试孵化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湘西国家锰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载体,重点推进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力争成为省级创新战略联盟。以恒远植物生化、湘泉制药等企业为平台积极培育植物资源提取、民族医药等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丰达合金、金旭冶化与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联合组建锰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吉首大学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将其打造成为我州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基地和共性技术的推广中心。依托吉凤经济开发区和县市工业园区,建立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中试孵化基地,提升州级科技服务中心和创业服务中心的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积极筹建中科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湘西分中心,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
3、落实厅州科技会商议题。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科学确定第三次厅州会商的主要议题,围绕我州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凝练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以项目为载体,争取上级更大支持,力争通过厅州会商项目的实施突破一批制约我州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认真组织好厅州联合实施项目的督查、评估和验收,组织鉴定一批科技成果,加快推广应用一批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及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自主创新技术与产品。组织筹备好科技兴州表彰暨产学研结合创新大会。
4、加大科技计划的实施力度。积极承担国家和省级项目,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省科技重大专项、产学研结合创新联盟等方面加大项目遴选力度,储备一批有竞争力的项目,加强与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的汇报衔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和省级计划。进一步组织实施好国家、省、州各级计划项目,瞄准当前我州产业发展中的综合性、基础性和超前性技术难题开展攻关,加速成果转化,重点支持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节能减排、民生科技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力争在锰锌铝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深加工等领域培育一批产业集群。
5、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提和关键。聚集各类创新资源,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开展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支撑。选择一批有基础、有条件、有特色,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创新成果予以重点支持,加速其转化。
6、引导全社会加大科技投入。在推动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同时,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衔接协调,整合各类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切实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争取国家和省科技经费的支持力度,扩大我州科技投入总量。做好高新技术企业和自主创新产品认定组织工作,推动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加强对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的调研和管理,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投融资平台建设,重点争取州人民政府与省高新投联合设立封闭式直投基金,吸引社会资金组建创业投资公司,扩大创业投资资本总量,突破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制约短板。
7、加强基层科技工作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认真组织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充分发挥考核的杠杆作用,促进县市科技发展。加强县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指导、支持县市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实施省科技厅县市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专项、县市区域经济发展专项、县市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专项等项目。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继续配合做好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医药卫生等领域的紧缺人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深入开展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活动,支持企业培养和引进创新创业人才。鼓励、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引导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向农业流动,在科技项目立项和各类人才遴选方面向科研一线和基层适当倾斜。
第五篇:江苏省2013年全省科技工作要点
2013年全省科技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3-03-03浏览次数:640【字体调整:大 中 小】
2013年,全省科技工作以全面落实国家和省科技创新大会各项任务为重点,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努力在创新型省份建设上探新路、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见实效、在科技体制改革上求突破,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更大贡献。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8%,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7.5%。主要推进以下七项重点任务:
1、突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着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把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作为实施省科技创新工程的首要任务,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启动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6000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创新主力军。深入开展“千人万企”行动,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重点政策落实力度,确保企业科技税收减免额超过200亿元。坚持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重点、市级为基础,大力推进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提高到85%以上,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深入推进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工作,支持其配置国内外创新资源,研发重大前沿核心技术,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企业科技园。择优遴选300家科技型拟上市企业,加大集成支持力度,加快上市融资发展。大力推进企业创新国际化,设立海外技术成果转化专项,支持企业开展跨国技术研发合作与成果转化,建设一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际创新园。
2、突出高新技术园区发展,着力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推进高新园区加快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着力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强化创新发展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创新核心区建设,进一步推动海内外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按照“一区一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方向,引导园区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布局。完善高新区发展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绩效为主的考核评价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区申报建设国家级高新区,支持创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支持新建若干省级高新区。高起点规划建设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搭建省市联动工作推进平台,指导各地制定实施方案和计划,加大政策先行先试,构筑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县(市、区)、创新型乡镇建设,搭建重大创新创业载体,提升县域科技创新能力,新建10个以上省级创新型县(市、区)、30个以上省级创新型乡镇。推进大学科技园、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创业园建设,提高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加快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建设,集聚创新资源,打造国际竞争力强的产业创新集群。
3、突出战略高新技术领域突破,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瞄准战略高新技术领域,实施前沿先导技术创新专项,加大对代表国际发展方向、对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前沿先导技术研发支持力度,重点推进3D打印、智能机器人、高温超导、未来网络、高效储能、特种材料等10大领域的研究部署,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强化对世界科技发展态势的分析和跟踪,准确把握新一轮产业革命和全球竞争格局变化最新动向,持续做好关键技术选择的战略研究。探索项目经理制,试行与国际接轨的科研组织机制和管理模式,有效组织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集中突破方向明确、带动性强的重大技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省级层面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研究,进一步统筹配置全省产业创新资源,建立健全产业研发创新体系,使之成为产业发
展的战略智库、孵化高科技中小企业的摇篮和重大产业技术的策源地,努力赢取未来发展主动权。
4、突出产业高端跨越,着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产业升级“三大计划”,着力突破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培育产学研用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生态。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积极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着力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和战略产品。选择特色优势突出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加大省地联合招标力度,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挥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高校院所开展企业需求导向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瞄准纳米材料科学、清洁能源、核技术等优势领域,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大幅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深入实施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专项推进方案,集成培育产业创新集群。研究制定“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科技对文化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强高新技术应用示范,推进国家“十城千辆”、“十城万盏”试点工作,支持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提升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努力打造一批千亿元级、百亿元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5、突出青年人才培养,着力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持续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加强科技创新基地、科技平台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启动建设苏南人才特区,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加强高层次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扩大青年科技人才专项规模和支持范围,择优支持500名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加快培养储备科研带头人。鼓励和支持我省杰出青年科学家承担国家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推荐申报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双创人才、企业博士等人才计划实施,实行科技计划和人才计划联动配套,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载体建设,集聚海内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企业设立“企业创新岗”,推动高层次人才到企业任职或兼职。加强“科技镇长团”选派工作,进一步推动科技人员服务基层、园区和企业。
6、突出打造民生科技,着力促进科技惠民富民。实施民生科技行动计划,加强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建筑节能等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示范应用,加快建设一批以“新知识普及、新技术示范、新产品应用”为核心内容的科技社区,布局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规划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加大对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探索公益院所发展机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生物、信息、生态等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创新,培育优良品种30个,示范推广面积1200万亩。强化城镇化发展的科技支撑,支持创新型乡镇开展宜居、绿色、低碳城镇综合技术集成与科技示范。进一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网络,重点创建10家以上示范店面,服务农民30万人次。深入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工程,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园等载体建设,组织开展农业科技特派员和送科技下乡活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7、突出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完善创新动力机制。深化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研究制定支持南京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总结推广“科技九条”、“创业七策”等政策措施。探索建立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定期为企业开展科技咨询服务的制度。选择若干科技计划,逐步开展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相对分开、互相监督的管理制度改革。深入开展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布局新建10个省级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启动省级天使投资引导资金,新建30家以上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等专营机构。启动制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条例,完善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建立健全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评价考核体系,引导科研活动更好地面向实际需求。完善厅市会商机制,办好产学研展洽会、科技成果转化实施10年成就展等重大活动。
来源:江苏省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