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税局基本情况及公务员法相关知识
地税局基本情况及公务员法相关知识
一、培训目的及要求
二、地税部门的基本情况
(一)地税局的组建
1、时间。1994年,国家决定开始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国税、地税局开始分设。1994年8月,黑龙江省地方税务局挂牌成立。至10月份左右,各市(地)、县(市)地方税务局陆续成立。
2、分税制。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财税制度,是处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分配关系的规范方法。
(1)大致作法。按税种划分收入;中央集中必要的财力实施宏观调控;中央和地方分设税务机构,分别征税;有一套科学、完整的中央对地方收入转移支付制度。
(2)目的。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发挥国家财政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适应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需要,我国对税收管理机构也进行了相应的配套改革。中央政府设立国家税务总局,省及省以下税务机构分设为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两个系统。
(二)地方税务系统的领导机制
地税系统实行省以下垂直管理。
1、省局。省地税局受国家税务总局和省政府双重领导,以省政府领导为主,国家税务总局的领导主要体现在税收政策、业务的指导和协调,对国家统一的税收制度、政策执行进行监督等方面,是一种业务性的指导。
2、省以下地方税务局。实行上级税务机关和同级地方政府双重领导,以上级税务机关垂直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即地、市、县地方税务局的机构设置、干部管理、人员编制、经费开支主要由省地方税务局垂直领导和管理。
3、垂直管理的意义。地税系统实行垂直领导,有利于规范和统一地执行税收政策,有利于集中力量组织税收收入。
(三)系统机构设置和人员情况
1、机构。按行政区划设 13个市(地)级地方税务局,64 个县(市)局,110个区(分)局,683个税务分局、税务所。
2、规格。哈尔滨市局为副厅级单位,其他12个市(地)局为正处级单位,县(市)局为正科级单位。
3、人员。全系统现有人员13707人,其中在职干部职工11607人,离退休干部2100人。
4、省局内设机构。20个,分别是:办公室、流转税管理处(与涉外和大企业税收管理处合署办公)、企业所得税管理处、财产与行为税管理处、个人所得税管理处、征收管理处、纳税服务处、政策法规处、计划统计处(财务审计处)、人事处(与巡视办公室合署办公),基层指导处、机关党委、监察室、行政处、培训处、信息处,两个直属单位,稽查局和社保局。
5、市(地)局内设机构。13个,分别是:办公室、流转税管理科、所得税管理科、财产与行为税管理科、征收管理科(发票管理科)、纳税服务科、政策法规科、计划财务科、人事科、基层指导科、机关党委、监察室、信息管理科。两个直属单位,稽查局和社保局。
6、县市局内设机构。8个,分别是:办税服务厅、计统股、管理股、信息管理股、政策法规股、办公室、人教股、监察室,两个直属单位,稽查局和社保局。
(四)地税部门的职能
省局职能:
1、机构。按行政区划设 13个市(地)级地方税务局,64 个县(市)局,110个区(分)局,683个税务分局、税务所。
2、组织全省各项地方税收收入,加强税收管理,运用税收杠杆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促进全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3、贯彻并组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加强税务稽查,直接查处重大偷、抗税案件。
4、调查了解纳税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帮助纳税户改善经营管理,培植税源,促产增收,促进全省经济发展。
5、监督检查全省贯彻执行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等情况,负责本系统税务行政复议和诉讼工作,加强税收法制建设。研究税收理论、税收政策,组织税法宣传,开展税务咨询工作
6、协助有关部门管理全省地税系统机构、编制。管理本系统人员和经费及劳动工资计划。负责基层建设、干部教育培训和思想政治工作
7、监督检查本系统内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执行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制度等情况。
8、负责本系统的税收计划、统计报表和汇总上报工作。
9、承办省政府和国家税务总局交办的其他事项
市(地)地税局职能:
1、贯彻执行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上级机关制定的各项税收制度和办法,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有关地方税收管理具体实施办法。
2、组织实施系统征收管理体制改革;制定税收征收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各县(市、区)地税局税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
3、组织实施地方税收即政府指定的基金(费)的征收管理;编报全年地方税收年度计划;对税收法律法规执行过程中的征收和一般性税收问题进行解释;在规定的范围内,组织办理地方工商税收减免报批等具体事项
4、管理系统人事、劳动工资和经费;协助省局管理本系统的机构编制;管理县(市)地税局及所属分局正、副局长及相应级别的干部。
5、负责系统队伍的教育培训、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和廉政建设。
6、组织税收宣传和理论研究;承办较大税收案件查处;负责税收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
7、承办省地税局和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县(市)地税局职能
1、贯彻执行国家的税收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上级机关制定的各项税收制度和办法。
2、组织实施各项税收计划和政府指定的基金(费)的征收管理,完成上级分配的收入计划;对税收法律法规执行过程中的征管和一般性税收问题进行解释;在规定的范围内,组织办理地方工商税收减免报批等具体事项。
3、管理人事、劳动工资和经费;负责队伍的教育培训、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和廉政建设。
4、组织税收宣传和理论研究;承办税收案件查处;负责税收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
5、承办市(地)地税局和县(市)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
五)全省地税系统近些年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绩
1、各项设施不断完善,干部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2、税费收入不断攀上新高,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三、《公务员法》相关知识
(一)《公务员法》颁布的时间和意义
1、时间。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由胡锦涛主席签发第35号主席令公布,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2、意义。《公务员法》是我国第一部属于干部人事管理总章程性质的重要法律,它的颁布实施,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国干部人事管理进入了一个依法管理的新阶段,为科学、民主、依法管理公务员队伍提供了重要依据,为提高广大公务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公务员的涵义
1、定义。《公务员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2、三个条件。
(1)依法履行公职;
(2)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3)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3、公务员的范围。
(1)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工作人员。
(2)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
(3)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地税局的公务员归属于这一类。
(4)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
(5)审判机关的工作人员。
(6)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
(7)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
(三)公务员应当具备的条件
《公务员法》第十一条规定,公务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2、年满十八周岁;
3、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具有良好的品行。
5、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6、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
7、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
(四)公务员应当履行的义务
1、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2、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4、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5、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6、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7、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8、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9、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五)公务员享有的权利
1、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
2、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
3、获得工作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
4、参加培训;
5、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6、提出申诉和控告;
7、申请辞职。公务员由于主观或客观原因不愿意继续担任公职时,国家允许公务员辞去公职。按照公务员法的规定,公务员辞去公职,应当向任免机关提出书面申请。任免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审批,8、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六)公务员考核
1、概念。指公务员管理部门依照管理权限,依据公务员考核的内容、标准、程序和方法,对公务员进行考察和评价,以此作为对公务员进行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职务、级别和工资依据的制度。
2、意义。有利于发现和选拔优秀人才,合理使用人才,调动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能。
3、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4、形式。公务员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的结果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
(七)公务员应当遵守的纪律
《公务员法》第五十三条规定了公务员应当遵守的十六项纪律,不得有下列行为:
1、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组织或者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
2、组织或者参加非法组织,组织或者参加罢工;
3、玩忽职守,贻误工作;
4、拒绝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5、压制批评,打击报复;
6、弄虚作假,误导、欺骗领导和公众;
7、贪污、行贿、受贿,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私利;
8、违反财经纪律,浪费国家资财;
9、滥用职权,侵害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10、泄露国家秘密或者工作秘密;
11、在对外交往中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
12、参与或者支持色情、吸毒、赌博、迷信等活动;
13、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
14、从事或者参与营利性活动,在企业或者其他营利性组织中兼任职务;
15、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
16、违反纪律的其他行为。
第二篇:公务员法知识练习题
公务员法知识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公务员的任用,坚持()的原则.A.勤能并重 B 管理与监督并重 C.为才是用 D 任人唯贤,德才兼备 答:D
2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是作为评价公务员的主要依据.A.资历 B 德才 C 具体的工作实绩 D 工作效率 答:C
3我国对公务员的管理实行的是()制度.A.党政干部单一的管理模式 B.对公务员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 C.分类管理 D.根据职位分类管理 答:C
4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范围重新做了界定,根据规定公务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中哪个是公务员最本质的特征
A.依法履行公职.B.纳入国家行政编制.C.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D.三项均属于.答:A
5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以下那些人员不属于公务员
A.九三学社机关的工作人员.B.基层检察院行政管理人员.C.在企业工作的全国人大代表.D.政协办公厅工作人员.答:C
6下列那一项不属于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必须具备的条件
A 担任检察官必须具备司法资格证书.B 身体健康.C 无刑事犯罪纪录.D 大专以上学历.答:D
7职务序列的设置是根据
A级别层次 B 职位类别 C 领导与非领导职务 D 职能要求 答:B 8 “公务员的职务应当对应相应的级别”,对这一法条的正确理解是: A同一职务上的公务员其级别相同.B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可以根据机关职能确定.C公务员在不晋升职务的情况下可以晋升级别.D公务员的级别根据其工作实绩确定.答:C
9公务员法中所称的“领导成员”的正确含义是什么
A行政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的所有人员.B各级人民政府,党委的各个部门的领导成员.C不包括各级机关的工作部门或派出机构的领导成员.D机关的领导人员,不包括机关内设机构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答:D
10公务员的录用范围是:担任()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A主任科员 B副主任科员 C乡科级领导职务 D乡科级副职 答:A
11对于民族自治地方录用公务员,公务员法规定对于少数民族报考者 A按照公务员录用规定平等对待 B由民族自治地方自行规定录用办法 C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录用 D予以适当照顾 答:D
12以下情况不能录用为公务员的是: A曾被记行政处分的 B受过行政拘留的 C曾被开除公职的 D大专学历 答:C
13对公务员的考核中,重点考核的是公务员的 : A工作能力 B工作实绩 C思想政治 D工作作风 答:B
14公务员法对领导成员职务的任免实行的是:
A委任制 B选任制 C聘任制 D任期制 答:D
15下面有关公务员兼职的规定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公务员法对公务员在机关内兼职没有作出限制.B公务员不得在企业兼职.C公务员不得在事业单位中兼职.D公务员因工作需要可以在机关外兼职.答:C
16以下关于公务员受处分的法律后果不正确的是: A受警告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内不得晋升工资档次.B受记过处分的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级别.C受降级处分的在受处分期间不仅不得晋升职务也不能晋升工资档次.D受开除处分的后不得再次被录用为公务员.答:A
17公务员法规定了公务员受处分的期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记过,一年.B记大过,十六个月.C降级,十八个月.D撤职,十八个月.答:A
18受撤职处分的公务员有哪些法律后果
A受处分时间为十八个月.B不一定降低级别.C按照规定降低级别.D不再承担其它法律责任.答:C
19受到开除处分的公务员,有什么法律后果
分.A在受处分其间有悔改表现,并且没有再发生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由处分机关解除处B按照规定降低级别.C解除处分后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D自处分生效之日起,解除其与单位的人事关系.答:D
20对公务员处分的解除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解除公务员处分的机关只能是作出该处分决定的机关.B在处分期内公务员调离作出处分的机关,解除处分仍由原作出处分决定的机关解除处分.C在公务员的处分期间,没有再发生违纪行为的,处分机关可以解除处分.D解除处分应当以书面形式作出.答:C
21机关对新录用人员在试用期内进行的是.A初任培训 B任职培训 C专门业务培训 D更新知识培训 答:A
22关于对公务员培训的时间以下不正确的是: A专门业务培训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七天.B初任培训是在试用期内进行一般不少于十天.C任职培训的时间不少于三十天.D更新知识培训每人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累计不少于七天.答:A
23今年上半年中组部,国家人事部选派中央机关的干部到东北地区各级政府中交流任职,这种干部交流方式属于:
A调任 B转任 C录用 D挂职锻炼 答:D
24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挂职锻炼的形式是: A上级机关的公务员到下级机关进行锻炼的交流方式.B在不同地区机关进行交流的方式.C下级机关的公务员到上级机关进行锻炼的交流方式.炼.D选派公务员到下级机关或者上级机关,其他地区机关以及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答:D 25以下情况中哪一个没有违反公务员法中的需要任职回避的规定情形: A夫妻双方在同一个厅机关工作,分别在不同的处里任科员.B在同一个处里处长与处里的科员为直系血亲关系.C夫妻二人在同一个厅机关里任处长职务.D在同一机关里有亲属关系的一方担任领导职务,另一方在该机关的监察部门工作.答:A
26根据公务员法中地域回避的规定,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公务员在原籍和成长地任职需要进行地域回避.B公务员在原籍的中级人民法院担任领导职务不需要回避.C公务员在成长地的纪检,监察部门工作的一律需要回避.D乡级机关属于基层机关,一般不需要地域回避.答:A
27公务员工资中,()是工资结构的主体.A,基本工资 B,津贴 C,补贴 D,奖金 答:A
28国家实行()制度,定期进行公务员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进行调查比较.A,工资比较制度 B,工资调查制度 C,调查比较制度 D,调查研究制度 答:B
29国家对公务员工作时间,实行().A,换休制度 B,轮休制度 C,工时制度 D,工龄制度 答:C
30公务员辞去公职,任免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日内予以审批,其中对领导成员辞去公职的申请,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日内予以审批.A,十五,三十 B,六十,九十 C,七,十五 D,三十,九十 答:D
31辞职包括公务员辞去公职,公务员辞去领导职务,请问这两种辞职有什么样的区别
A二者都取消了公务员身份.B前者的结果是机关与公务员的任用关系归于消灭,后者的结果使公务员丧失原来担任的领导职务.C二者均出于自愿.D前者根据本人意愿提出,后者须经任免机关批准.答:B
32任免机关对于公务员的辞职申请审批期限是: A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B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九十日内.C自接到申请之日内十五日内.D一般公务员辞职的审批期限是三十日,领导成员辞职的审批期限是九十日.答:D
33公务员法中规定的领导成员的辞职制度中,有一种辞职方式实际上是领导成员对本人失职失误的一种主动追究,请问是那种辞职方式
A因公辞职 B自愿辞职 C引咎辞职 D责令辞职 答:C
34公务员进行申诉的时间限制是:自接到该人事处理之日起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应当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内进行申诉.A十五日,三十日.B三十日,十五日.C三十日,三十日.D十五日,十五日.答:B
35原处理机关在接到公务员要求复核的申请书后的()内应当作出复核决定,受理公务员申诉的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内作出处理决定.A三十日,六十日.B三十日,九十日.C十五日,三十日.D六十日,九十日.答:A
36违反公务员法管理规定的机关或部门应当承担的责任是.A行政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处分 D行政处分或刑事责任 答:D
37对违反公务员法规定情形的领导成员和直接责任人员,根据规定予以().A处分 B处罚 C追究刑事责任 D经济处罚 答:A 38公务员原系领导成员的在辞去公职后()内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营利性活动.A一年 B两年 C三年 D四年 答:C
39公务员在退休后的从业有一定限制,在公务员法中是如何规定的A不得从事营利性经营活动 B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相关的营利性活动
C不得到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企业任职 D不得从事与原工作业务直接相关的活动 答:C
二、多项选择
1.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的工作人员.A.依法履行公职 B.纳入国家行政编制
C.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D.国家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 答:ABC
2.公务员的管理坚持()原则,依照法定的权限,条件,标准和程序进行.A.公开 B.平等 C.竞争 D.择优 答:ABCD
3.属于公务员的基本义务的有:
A.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B.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C.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D.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答:ABCD
4.公务员应当具备的条件有:
A.具有职位所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B.具有良好的品行.C.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D 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答:ABCD
5.公务员服从和执行上级的决定和命令是公务员必须遵守的一项重要义务,是保证国家机关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其正确含义是:
A.对认为错误的决定如果上级要求立即决定,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B.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和命令,执行后果应当由上级负责.C.公务员执行的是上级依法做出的决定和命令.D.该决定和命令应在上级的权限范围之内.答:ACD 下列哪项是公务员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
A.认真工作,努力提高工作效率B.在工作中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义务C.坚决服从和执行上级所作的一切决定D.保守工作秘密
答AD
7公务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本人自愿提出申请,经任免机关批准,可以提前退休: A工作年限满三十年的;
B距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不足五年,且工作年限满二十年的; C符合国家规定的可以提前退休的其他情形的。答:ABC
8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
A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B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C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D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在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E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答:ABCDE 9公务员奖励分为:
A嘉奖;B记三等功;C记二等功;D记一等功;E授予荣誉称号。答:ABCDE
10国家实行公务员交流制度。交流的方式包括 A调任;B转任;C挂职锻炼 答:ABC
11公务员处分分为:
A警告;B记过;C记大过;D降级E撤职F开除 答:ABCDEF
三、案例分析题
某省外事办一工作人员李某2月份因公出国,后无任何理由逾期不归。在年底时(12月1日)李某回国,来到其所在单位,被告知外事办已经将其开除,李某认为机关对其作出的处分不合理,决定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问:
1、外事办对李某的处分是否符合有关的程序规定?为什么?
2、李某应该向哪个部门或机关提出申诉?
3、公务员提出申诉的时间限制是多长?本案中李某具体应当在何时以前提出申诉?
答:
1、不符合。第八十五条 辞退公务员,按照管理权限决定。辞退决定应当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辞退的公务员。
2、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
3、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12月31日前。
第三篇:《公务员法》知识问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知识问答
1.公务员法立法背景
2.公务员法的精神实质
3.公务员法健全了干部人事管理的四个机制
4.公务员法新的发展和突破
5.部分职位实行聘任制的意义
1.公务员法立法背景
1987年4月,由中央组织部和当时的劳动人事部组织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专题组研究提出了建立公务员制度的方案,并将原来起草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条例》作了大的修改,修订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草稿)。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决定国家行政机关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1988年人事部成立后,接手继续修改暂行条例,反复征求各地各部门意见,多次召开座谈会研究论证,直到1993年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后,又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政治局讨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于8月发布,10月1日正式实行。在暂行条例实施数年后,于2000年8月,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批示,要求中组部、人事部会同有关单位和部门,在总结、完善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制定公务员法。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两部从2001年开始组织起草公务员法。在公务员法的整个起草审议阶段,这部法律草案征求意见之广、次数之多,与其他法律相比是少有的。草案报送国务院时已是第13稿,之后又先后配合国务院法制办、人大内司委、法工委、法律委修改10余稿。总之,这部法广泛征求了各地各部门的意见,尤其是各地组织人事部门和法制部门的意见,还听取了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是各方面集思广益的成果。
2.公务员法的精神实质
公务员法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承发扬了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干部人事管理的优良传统,系统总结了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暂行条例实施以来的成功经验,也借鉴吸收了国外人事管理的科学办法,在此基础上对党政机关干部人事管理工作作出了全面具体的规范。公务员法的精神实质,就是坚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改革创新,实现干部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制化。它是做好干部人事工作的基本依据和准则。
3.公务员法健全了干部人事管理的四个机制
新陈代谢机制。公务员法从公务员队伍的“进口”到“出口”都作出了规定,“进口”严格,“出口”畅通,做到能进能出。公务员队伍的“进口”主要是第四章“录用”。另外,在第64条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可以调入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第45条规定厅局级正职以下领导职务或者副调研员以上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出现空缺,可以向社会公开选拔。这些“进口”都有严格的条件。在“出口”方面,有正常退休、提前退休制度,有辞退制度和辞去公职制度。
竞争择优机制。第21条明确规定录用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在第七章职务升降里,规定晋升职务有严格程序。机关内设机构领导职务可以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一部分职务可以在社会上公开选拔。另外,考核分为4个等次,考核不称职的要降职;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实行奖励等等,也都体现了优胜劣汰的精神。
权益保障机制。第13条规定了公务员的8项权利,第84条还规定了不得辞退公务员的4种情形。第十五章专门规定了公务员的申诉控告制度,还有十六章规定了聘任制公务员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这两项制度都是维护公务员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第十二章对公务员的工资福利保险也作了规定。
监督约束机制。12条规定了公务员的9项义务,53条规定了不得违反的16项纪律。规定了考核制度、惩戒制度、辞退制度、领导人员的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制度,作为对公务员严格监督的制度保障。还有两项专门防范为政不廉的制度设计,一个是回避制度,再一个是65条规定对担任机关内设机构领导职务和工作性质特殊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要有计划地进行转任,即平常所说的“轮岗”制度。
4.公务员法新的发展和突破
(1)调整了公务员的范围。按照《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公务员仅限于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和各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都是参照管理。公务员法扩大了公务员的范围,凡是同时具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三个条件的都是公务员,正式实施前会用配套规定专门明确实施范围。另一方面,由于这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因此上述机关中的工勤人员仍不是公务员。另外,过去参照管理的人民团体、群众团体机关工作人员仍是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2)突出了级别的规定。根据十六大的有关精神,也根据近几年进行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的调研论证,公务员法突出了级别的规定,第三章题目里出现了“级别”二字,并在19条专门对级别作了规定,强调了公务员的职务与级别是确定工资及其他待遇的依据,并授权国务院规定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在73条则明确公务员实行的是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
(3)总结吸收了十余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成果。比如晋升职务中的竞争上岗制度、公开选拔制度,考试录用中的公示制度,晋升领导职务的任前公示制度、任职试用期制度,培训登记管理制度,对部分职位实行专业技术、行政执法等分类管理,领导人员的依法辞职、自愿辞职、引咎辞职和责令辞职等等。这些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新鲜经验都吸收到法里去了。4.对一些制度作出了较大力度的补充完善。比如申诉制度,增加了公务员可以提出申诉的情形,规定了二级申诉制。又如,公务员在执行上级的错误决定、命令时,对是否免责作出了明确规定,即第54条。再如,对公务员辞去公职或者退休后再就业的情形,中纪委有“三年两不准”的规定,也吸收到了法里,即102条,并明确了违反之后的处理办法。
另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就是第十六章专门规定了职位聘任制度和人事争议仲裁制度。
5.部分职位实行聘任制的意义
公务员法第十六章对职位聘任专列5条,规定了实行聘任制的两类职位、招聘办法、聘任合同的签订、合同内容及聘期等。实行聘任制可以满足机关对一部分较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有些职位需要具有特殊技能,经验或资历,而机关一时难以培养,可以采用较灵活的方式直接招聘相应人才。机关使用一些辅助性职位人员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从社会上招聘,不用经过统一录用考试,可以降低用人成本。把聘任制作为一种任用形式,还可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增强公务员制度的活力。
第四篇:国家公务员法知识问答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这是我国第一部干部人事领域的法律,是实行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法律。它的制订颁布,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干部人事管理科学化、法制化的里程碑。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迈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填补了我国法律体系的一个空白,必将推动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为了帮助广大公务员学习和贯彻公务员法的精神和要义,我们特设了学习公务员法问题解答专栏,对公务员法的主要内容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解读。
1、问: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有何重要意义?
答: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填补了我国法律体系的一个空白。公务员法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干部人事管理的综合法律,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举措,对于健全机关干部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实现干部人事的依法管理,具有里程碑意义。二是必将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公务员法将十多年来形成的干部人事管理的新成果,如竞争上岗、公开选拔、职位聘任以及领导干部任职公示制、任职试用期制和引咎辞职制等,进行总结吸纳,上升为法律,有利于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三是必将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公务员法颁布实施后,通过对包括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内的广大公务员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核,有利于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有利于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改进管理干部的方法,用法律保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加强政府的行政能力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2、问:如何理解公务员法的主要内容?与公务员暂行条例相比,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公务员法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关于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管理的总括性规定,包括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公务员的范围、条件、义务与权利,公务员的职务与级别,公务员管理机构以及违反公务员法的法律责任等;二是关于公务员管理各个环节的基本管理制度的规定,包括公务员的录用、考核、职务任免、职务升降、奖励、处分、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保险、退休、申诉控告、职位聘任等等。公务员法以暂行条例为基础,保持了公务员制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有一些新的发展和特点。
一、调整了公务员的范围。1993年8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公务员仅限于国家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和各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都是参照管理。公务员法扩大了公务员的范围,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也就是只要符合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这三个条件的工作人员,都将纳入公务员范围进行管理。这样既符合我国干部人事管理的现实情况,又有利于加强对机关干部队伍的统一领导和保持机关干部队伍的整体性,有利于干部在不同机关之间进行交流。至于具体哪些人员是公务员,公务员法中未列举的,将由公务员法的配套法规具体规定。
二、总结吸收了十余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些新成果,如竞争上岗、公开选拔、任前公示、任期制、任职试用期制、部分职位的聘任制以及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等,进一步完善发展了公务员制度,使公务员制度保持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三、按照党的十六大关于完善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的要求,改革完善现行的职务级别制度,使职务和级别的关系更加合理。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职位类别按照公务员职位的性质、特点和管理需要,划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等类别。改变了单一化的职务设置,增设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职务,为公务员提供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阶梯。同时,扩大级别的功能,规定公务员在同一职务上,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晋升级别。使得级别成为除了职务晋升之外公务员职业发展的重要台阶,级别与职务一样都是确定公务员工资及其他待遇的依据,不升职务的公务员,也可以随着职级的晋升而提高待遇。这样有利于消除“官本位”思想,体现适当向基层倾斜的指导思想,有利于解决基层公务员职业发展空间狭孝职务晋升困难的突出问题。
3、问:如何理解公务员法中对公务员范围的界定?列入我国公务员范围的人员主要有哪些?
答:公务员法第二条规定,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这和暂行条例的规定有很大的区别。根据暂行条例的规定,我国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一是指依法由选举产生或由人大任命的各级政府组成人员;二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其他非由选举产生的工作人员。和暂行条例相比,公务员法对公务员范围的界定有很大的变化,即公务员不仅包括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而且包括各级党委机关、社会团体使用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机关以及立法、审判、检察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这样公务员法调整的公务员范围就明显地超越了暂行条例的范围。各级机关中的工勤人员不划入公务员的范围,这是由其工作性质决定的。
按公务员法的界定,列入我国公务员范围的机关工作人员大致是:
一、中国共产党机关的工作人员。
二、人大机关的工作人员。
三、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四、政协机关的工作人员。
七、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
4、问:公务员法何时开始施行?新法施行以后怎样与原来规范此领域的法律文件相协调?
答:公务员法在第一百零七条中明确规定,公务员法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而且同时规定,原来的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57年10月23日批准、国务院1957年10月26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暂行规定》、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同时废止。
5、问:为什么要对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
答:公务员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对公务员实行分类管理,提高管理效能和科学化水平。暂行条例明确规定在政府机关实行公务员制度,以与企业、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相区别,这就改变了以往无论什么干部,均按一个模式管理的办法。因此,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分类管理制度的确立和形成。从公务员法关于公务员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公务员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既包括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还包括中国共产党机关、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法官、检察官,数量高达600多万人。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公务员群体,采取一种模式来管理显然是不合适的。再者,在公务员范围扩大的情况下,不实行分类管理也不能适应公务员管理工作的需要,同时也与法制的现状不符。警察法、法官法、检察官法等法律都明确规定了某一类公务员的义务、权利和管理。因此公务员法规定对公务员进行分类管理是非常必要的,适合我国公务员管理的现实需要和公务员制度未来的发展要求。
6、问:取得公务员身份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答:根据公务员法第十一条的规定,取得公务员身份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在我国担任公务员首先必须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即必须是我国的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种政治权利,因此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不能担任我国的公务员。
(2)年满十八周岁。公民担任公务员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必须达到一定的最低年龄。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年满十八周岁就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人是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是成年人,也就具备了成为公务员的年龄资格。
(3)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务员的工作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是依法行使职责,因此必须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
(4)具有良好的品行。公务员代表机关履行公职,行使的是公权力,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中,其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其所在机关,因此法律对担任公务员的公民在思想品德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5)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承担公务员的职责要求公务员必须具有合适的身体条件,一般情况下要求公务员身体健康,具备从事公务活动的能力。有些公务员职位比如警察,法律规定了更高的身体要求,不具备法律规定的身体标准,是不能担任相应职位的。
(6)具有符合职位要求的文化程度和工作能力。公务员担任的职位不同,对其学历和能力的要求也就不同,法律法规对不同职位的公务员规定了相应的学历和能力要求,只有达到学历和能力要求的公民才能担任相应职位的公务员。
(7)法律规定的其他条件。公务员法对公民担任公务员作了一般性的规定,如果其他法律对相应公务员有专门的规定,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执行。
7、问:公务员的义务与权利的涵义是什么?
答:公务员的义务,就是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对国家和社会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和限制,即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公务员所应该履行的某种责任,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公务员能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准确行使职权,忠实执行国家公务,不得滥用权力。其具体含义是:第一,国家运用法律形式强制性地规定公务员对国家和社会必须履行的义务,是为了保证公务员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正确行使国家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第二,公务员义务的基本内容,就是公务员必须作出一定的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的行为,即具有作为或不作为的义务。第三,这种义务是对公务员的约束,公务员作为行使国家公共权力,执行国家公务者,总是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对其权力如不加以义务约束,就有可能滥用权力;而且,法律还规定强制性条款,公务员如不履行义务就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公务员的权利,是指国家法律对公务员可以享有某种利益或者可以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换句话说,就是国家法律以赋予公务员权利的形式确认公务员能够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并要求他人相应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其具体含义是:第一,国家给予公务员为达到某种要求而实现某种行为的合法手段与可能条件。第二,公务员是否运用这种合法手段与可能条件来实现某种行为,完全由公务员自己决定;但这种合法手段与可能条件受法律保护,任何机关和个人不得侵犯。也就是说,权利可以放弃,而实现权利的可能条件始终存在。公务员义务与权利的内容,是与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条件、历史文化等紧密联系的。国情不同的国家,对公务员权利义务的要求也不尽相同。8、问:职位分类的涵义及特征是什么?
答:(1)职位的涵义。职位是指符合一定规格标准的公务人员所担负的职务和责任的集合体,是指分配给一个经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公务员所承担的职务与责任,它是职位分类结构的基本元素,是职位分类结构中的基矗从严格意义上讲,职位应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职位是以“事”为中心确立的;二是职位的数量是有限的;三是职位可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并且可按照职责程度的不同,划分为若干等级;四是职位不随人走,同一职位可以在不同时间由不同的人担任。因此职位是上级组织分配给每个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位置。由于国家工作人员都要明确一定的工作位置,都要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都要履行必要的工作职责,都要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行使正常的职务权力,所以职位实际上是职务、责任和职权的结合体。(2)职位分类。职位分类主要是对各种职位进行分类,划分为若干种类和等级,以便对从事不同性质工作的人,用不同的要求和方法管理,对同类同级的人员用统一的标准管理,以实现人事管理的科学化,做到“适才适所”,劳动报酬公平合理。通过职位分类,将机关的工作职位按业务性质、繁简难易程度、责任轻重及所需资格条件进行分析评价和整理,并对各种职位制定“职位说明书”,表明各职位的名称、编号、工作性质和内容、职责与权利范围、同相关职位的关系、任职者应具备的资格、工作条件、工资待遇、升迁途径、培训方式等。(3)职位分类的特征。从职位分类的涵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职位分类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职位分类是以“事”为中心的分类,即“因事择人”;第二,职位分类所依据的基本要素是职位的工作性质、难易程度、责任大小及所需资格条件;第三,职位分类并不是硬性规定何类职位应办什么事,而是对各个职位所干的事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价,由此确定职位在职位分类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从而达到分类管理的目的;第四,职位分类不是固定不变的,可随着职位工作的变化而变化,但不因工作人员的变动而变动;第五,职位分类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人事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
9、问:我国公务员的职务与级别的对应关系以及确定级别的依据是什么?
答:公务员法第十九条关于公务员级别的设计,体现了增强级别激励功能、完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激励保障机制的指导思想。级别是确立工资以及其他有关待遇的重要依据。1956年确立的职务等级工资制规定,级别既是领取工资的唯一依据,又是任职的参考值。1985年实施结构工资制度后,级别被取消。1993年开始实行职级工资制后,级别是确定级别工资的依据。
公务员法第十九条规定,级别还是确定其他待遇的依据。这样,不升职务而升级别的公务员,也可以随着级别的晋升而享受合理的待遇。级别也是公务员职业发展的重要台阶,除了职务晋升之外,级别晋升也是公务员职业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公务员在同一职务上,可以按照国家规定晋升级别。
关于确定级别的依据,公务员法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了确定公务员的级别时应依据的条件。这就是:(1)公务员所担任的职务(领导职务或非领导职务);(2)公务员所在职位的责任大孝工作难易程度;(3)公务员的德才表现、工作实绩和工作资历(主要包括任现职的时间和工作年限)。这些条件在确定公务员级别时起着不同的作用。职务决定公务员所在的级别范围。每一职务都对应一定范围的级别。对德才表现、工作实绩较好,任现职时间和工作年限较长的公务员,可以在其职务级别范围内,确定较高的级别。
10、问:录用公务员的涵义是什么?
答:录用国家公务员,是指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从符合法定资格条件的公民中择优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从这一涵义中可以看出录用公务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录用公务员是指机关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
(2)录用公务员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考试录用的原则、资格条件、程序和方法等,将有相关专门法规。这些规定彼此相依,共同构成公务员考试录用的法规体系,以保证考试录用的严肃性和客观性。
(3)录用公务员,一律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核的办法进行。凡符合报考条件的公民均可报考,不得受阻挠和歧视;凡有关考试的事项均应公开,如报考条件、对象、范围,考试时间、地点,成绩及录用情况等,都要公之于众。
(4)录用公务员必须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择优录用。凡考试、考核合格者,予以录用;考试、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用。
11、问:我国考试录用公务员的范围是什么?
答:公务员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法律这样规定是总结了我国实行公务员制度的以验,并借鉴了国外的做法。实践证明,低级职位采取公开录用,高级职位采取内部晋升,效果是比较理想的。这是因为高级领导职位要求公务员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领导才能和娴熟的业务知识。这些需要长期的工作积累才能达到。而从社会上招考的新录用人员,原来都不具有公务员身份,一般来说都没有从事过相关性的工作,很难达到领导职务所要求的资格和条件。因此公务员法对录用范围做了上述两方面的限制。与暂行条例相比,由于公务员法将公务员的分类管理制度确立了下来,录用的公务员不仅有综合管理类,还包括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因此,规定为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就是为了涵盖其他类别的公务员。
12、问:我国公务员的录用考试由什么机关负责组织?
答:公务员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的录用,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的录用,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必要时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可以授权设区的市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公务员录用管理权限的划分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的录用,由中央一级的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由中央公务员主管机关进行包括制定录用计划、审定试题、规定时间、发布公告、报名、考试、评卷等在内的各个环节的工作。二是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的录用,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和暂行条例相比,公务员法将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录用工作的部分权限,下放到了设区的市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组织,但要经过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的授权。这是在总结我国十一年来实施暂行条例经验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改变,更好地体现了集中统一和分散授权相结合的原则。集中统一是指公务员录用的范围、方式、基本原则、录用条件、录用程序等,都由法律统一规定,不得变通。为了适应基层公务员录用工作的实际需要,规定授权的市级公务员主管机关也可以组织考试,但是考虑到县级以下放到县级,对设区的市级也规定必须经过省级公务员主管机关的授权。这样既便于操作,又便于严格把关。同时,省级公务员主管机关应当加强监督,保证录用工作的依法进行。
13、问:哪些人员不能担任公务员?
答:公务员作为国家公职人员,代表国家行使权力,所以公务员要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党纪政纪。因此,对于下列人员,公务员法规定他们不得被录用为公务员。
(1)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公务员立法都有这样的规定。在现代国家里,刑事处罚是对一个公民最严厉的处罚,只适用于处理犯罪分子。一个人如果受过刑罚,就表明他一定发生过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这样的人显然不适合做负有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责任的公务员。
(2)曾被开除公职的。开除公职是对机关内部公务员最严厉的惩戒措施。一个公务员被开除公职,说明他违反过公务员必须遵守的纪律或行为守则,不适宜担任公务员的工作。所以公务员法规定这类人不得担任公务员。
(3)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这是一个兜底性条款。因为公务员法出台后,还会制订一些配套的法律。另外,在其他一些法律里,如法官法、检察官法、人民警察法等法律中,也会有关于哪些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规定。这些法律有规定,就要从其规定。
第五篇:行政管理和公务员法知识要点
《行政管理》
一、行政管理
(一)行政管理概述 1.依据:公共行政权力 2.目标:实现公共利益
3.基本职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4.行政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
(二)行政管理的职能 1.任务性职能 1)经济职能
A 宏观调控(强化)
B 市场监管(海关、税务、工商、生产安全)C 微观管理(弱化)2)政治职能
地方-社会公共事务(转变职能)3)文化职能(教科文)
4)社会职能(控制人口、生态保护、公民合法权益)2.市场经济——资源配置 干预和补充市场失灵: 1)限制垄断和促进竞争
2)界定和维护财产权,克服外部性(污染)3)提供公共物品 4)保障收入分配的公平化 5)调控宏观经济
(三)行政管理的角色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前提)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重点)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关键)
二、行政组织 国务院结构
1)办公厅:国家信访局 2)部委(27个):
宏观调控(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
专业经济(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农业、水利、商务、铁道)
社保和资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人口)政务部(公安、民政、司法、民族事务委员会、监察部(双规))
3)直属机构和特色直属机构:海关、税务、工商、民航|特设:国资委
4)办事机构:法制办、港澳台办 5)部委管理的国家局:烟草专卖局
6)议事协调:军转干部、妇女儿童、老龄委
三、行政领导 领导就是服务(邓小平)
★我国行政首长负责制(兼备首长制和委员会制)1.行政领导体制的类型
1)按决策人数多少划分:首长制、委员制和混合制 2)按行政权力的集中程度:集权制、分权制和均权制 3)按业务性质与范围:层级制、分职制和并用制 4)按智慧监控职权与上级主体:完整制和分离制
四、行政决策
1.行政管理的核心-> 行政决策-> 决策制定-> 选择方案 2.类型
1)决策的风险程度:确定型、不确定型和风险型 2)决策对象结构性程度:程序性和非程序性 3)决策主体的行为方式:个人和集体 4)决策主体方法:经验和科学 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危机决策 原则性和灵活性
《公务员法》
一、产生和发展 1984-1993 创立
1993-2005 实施 1993.8.14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3.10.1正式实施 2005.4-完善 2005年 第10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15次会议 通过《中国公务员法》 2006.1.1 正式实施
二、基本内容
1.公务员的权利(8条)义务(9条)
(一)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
(二)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
(三)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
(四)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
(五)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六)提出申诉和控告;
(七)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辞职;
(八)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2.录用公务员原则
公开(前提)、平等(保证)、竞争(核心)、择优(目的)3.考核
内容:德、能、勤、绩(最主要)、廉(法新加)原则: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依法考核 方法:(1)领导与群众相结合(2)平时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 等次:优秀、称职、基本称职(法新加)、不称职 基本称职处理
1)可视同“称职”的晋升级别和工资 2)一年内不得晋升职务 4.奖惩(1)奖励种类
1嘉奖2记三等功3二等功4一等功5授予荣誉称号(2)惩罚种类
1警告(6)2 记过(12)3 记大过(18)4 降级 5 撤职(24)6 开除 处分
1)除警告外,不得晋升工资档次
2)解除降级、撤职处分,不视为恢复原级别、原职务。晋升职务要求
1)近两年考核中定位优秀或三年定位称职以上; 2)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 3)符合任职回避规定;
4)符合具体职务规定的其他条件 降职与降级不同
1)原因不同:不称职/行政处分 2)目的不同:竞争机制/违纪惩戒
3)时限不同:一次性/持续期间(24个月)交流
1)调任(外部:身份和地方都变)2)转任(内部:身份不变、地方变)3)挂职锻炼(都不变)回避
1)任职(夫妻、血亲、姻缘、拟制)2)公务
3)地区(不可本人籍贯任乡、县长)辞去公职限制条件 1)未满最低服务年限的 2)涉及国家秘密 3)重要公务未处理完毕 4)正接受审计、犯罪等
第三十二条
新录用的公务员试用期为一年。试用期满合格的,予以任职;不合格的,取消录用。
第八十三条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一)在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三)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四)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五)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第九十条
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一)处分;
(二)辞退或者取消录用;
(三)降职;
(四)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
(五)免职;
(六)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
(七)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
(八)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
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
第九十一条 复核、申诉期间不停止人事处理的执行。第五十八条
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第五十九条 解除处分后,晋升工资档次、级别和职务不再受原处分的影响。但是,解除降级、撤职处分的,不视为恢复原级别、原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