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科技局2005年度文明创建工作总结(大全)
市科技局2005年度文明创建工作总结
根据市文明办、市直机关工委年初的统一部署,今年来,科技局结合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科技进步与文明创建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我局又获全市2003-2004年度文明单位,全市2004年度文明机关,市委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局机关党支部被市直机关工委授予“五好”基层党组织,湖北省第五届科技活动周先进集体,全国技术市场工作先进集体。2004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考核获奖单位,宜昌市第二届职工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奖。在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我局又一次以全省排名第一获得2003-2004年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单位。所辖的宜都市、伍家岗区、西陵区、猇亭区、枝江市、当阳市、远安县、夷陵区、兴山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9个县市区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区,其中宜都市、伍家岗区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单位。市委书记李佑才、市长郭有明、副市长焦红、科技局副局长罗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个人。我局还被评为全省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组织工作先进单位。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抓工作部署检查。一是每年初,在局党组研究科技工作的同时,把文明创建工作纳入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进行研究部署,并拟定文明创建工作方案。二是局党组每年听取和召开一次系统文明创建工作会议和一次工作汇报会议,做到文明创建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三是除完成本局创建工作任务外,还能及时认真完成市直机关工委、市文明办交办的涉及全市文明创建方面的其他工作任务。四是能经常对基层单位的文明创建活动进行指导和督促。
二抓综合素质提升。把提高干部职工素质作为文明创建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一是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素养。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扎实政治理论学习培训。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自今年2月3日开始至7月初,历时半年,在局党组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系统全体党员的共同参与下,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三个阶段”、“十二个环节”的全部内容。活动期间,组织系统全体党员干部系统学习了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了《党章》,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重要讲,《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曾庆红同志在中央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以及党的有关理论和方针政策等。在学习基础上,组织系统全体党员干部参加专题报告会6场,专场电影、电教活动5场。形成先进性教育活动专题汇报材料、相关文件69份,相关报表20份。办专题先进性教育活动宣传栏5期,编发专题简报23期。召开各层次征求意见专题座谈会5场次。印发征求意见表、专版科技工作宣传资料等近千份。落实了十件实事。针对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围绕市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战略目标,先后“制定全市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科技工作发展目标;建章立制,建立规范管理长效机制;转变作风,创新科技工作服务方式;对口扶贫,坚持科技扶贫扶智机制;强化宣传,极力营造科技发展环境;改善条件,创造良好的办公环境;推进改革,增强局属单位发展后进;挖掘项目,向上争取企业发展资金;培植企业,促进高新产值逐年增长等十件实事。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因为工作的扎实到位,我局荣获全市第一批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进单位。二是进一步提高干部职工的业务能力素养。今年来,共组织系统7批次241人次参加了市直相关部门组织的《公共行政管理》、《公共行政领导、公共财政、地方政府管理、政府绩效》、《公共危机管理》、《创新思维与方法训练》、《公务员现代市场经济知识》和《电子政务》、《公务员法》知识培训;有2名县级、2名科级干部到市委党校接受调训。积极支持干部参加系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鼓励广大干部职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参加自考、电大、函授等学历考试教育。目前,全系统在读大专及以上的近10人,已通过上述大专以上学习的有20多人。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岗位业务培训教育。要求在职工勤人员、财务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理论与实际能力学习考试,对考试合格者报销全部学习费用。为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局党组每年初或年中组织机关干部集中进行计算机知识、办公自动化应用系统的学习培训和机关、事业单位相关干部职工的技术职称、职业能力、外语水平的培训考试。全年投入培训教育经费5万余元,其中党员轮训参训率达100%。三是提高法律素质。首先,全面完成了市直科技系统“四五”普法各项学习教育任务,并顺利通过市依法治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验收。其次,加强了科技局机关内部管理制度的学习。特别是在贯彻执行单
位规章制度上基本做到了不折不扣。第三,加强了《公务员法》实施前的普及宣传。即为全体职工购买了法规读本;举办了《公务员法》辅导讲座;办了《公务员法》宣传专栏。通过学法用法和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机关干部职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抓科技工作结合。即把科技工作与文明创建工作紧密结合。按照年初计划,一是把争创文明系统、文明机关、文明科室与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相结合。根据每年工作内容的不同,制定不同的科室目标责任制考核标准,考核内容包括文明创建、政治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环境秩序等,在次年1月进行综合考评打分,并与干部职工经济待遇挂钩。这样,暨有利于增强全体干部职工开拓创新、敬业奉献和争先创优的意识,还有利于促进和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二是做到文明创建活动与科技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促进”,坚持用业务工作成果来检验文明创建成效。今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预计200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4亿元,增加值2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和15%(实际结果可能达到25%、20%以上)。宜昌高新区预计实现生产总值22亿元,同比增长35.3%;实现工业总产值69亿元,同比增长66.9%;实现高新产业产值17.6亿元、高新产业增加值6.5亿元。市科技局重点培育的人福药业、黑旋风锯业、长江机床、华强科技、劲森电子和阿赛石墨等6家企业,均可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初签订的目标责任状。据统计,6家企业1-9月,实现产值5.6亿元,销售收入5.07亿元,增加值1.77亿元,利润5464万元,入库税收4897万元,预计全年比上年增长幅度在30%以上,其中劲森电子销售收入将过亿元,上年仅为2000多万元,华强科技将增长90%以上。今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7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家,全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6家(国家级5家)。完善了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政策,在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中安排了18个项目,资金额度达到455万元;加强了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目前,全市共有省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企业7家;科技项目组织实施与科技成果管理成效明显。今年下达市级科技计划项目56项,投入科技经费1350万元。今年争取上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达到1200万元,同比增长11%以上。科技三项经费计划共引导社会投入14274万元,这些项目达产后,年增收入27.3亿元,可实现利税5亿元。全年共评出市级科技成果奖励40项,并且首次评出了宜昌市突出贡献奖,填补了多年以来的空缺,对鼓励科技人员自主创新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8月底,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共颁发2004年度宜昌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5项;2004年度宜昌市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2004年度宜昌市科技成果推广三等奖5项。2005年获得省级科技奖12项,评出市级科技奖39项;圆满完成“五大规划”编制任务。首先,制定了《宜昌市“十一五”科技事业发展规划》,并已组织专家对该规划进行了评审。由于这个规划起草早、调研充分,提出的许多意见已进入市决策层,取得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其次,加强战略谋化。为提高宜昌区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我们在制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的同时,下大力制定了《宜昌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由我局与武汉大学共同完成。提出了形成“一个沿江科技创新产业带”,实现“两个对接”(与武汉、重庆),完成“三个整合”(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要素,科技创新环境),完善“六个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科技服务体系、科技传播体系、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科技创新推动体系)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目标。对整体推动宜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必将产生积极影响。第三,编制了《宜昌市“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规划》。第四,与三峡大学合作编制了《宜昌市“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第五,与华农大合作编制了《宜昌市“十一五”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今年,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参加统计的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52家,职工总数10854人,资产总额达45.62亿元,预计2005年,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将达到25亿元。三峡民营科技园全年可实现产值5500万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200万元,实现利税220万元,安排项目12个,科研经费支出85万元。省级计算机市场(电脑一条街)稳步发展,经营商家280多户,预计今年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实现利税4000万元。上海春天科技广场预计明年春节后即可全面招商,明年3月科技数码商城开业后再新增营业面积7000平米,可容纳200家经营商户;直属单位工作呈稳步上升趋势。市知识产权局专利申请量达795项,比上年略有上升。其中发明专利81项,比上年递增110%。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两次专利执法活动,进一步维护了专利权人的利益,受理了2件专利纠纷案,结案率100%。市自动化研究所今年完成销售收入近百万元。市地震局除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外,还自筹资金,积极改善办公环境,完成了办公区内装修,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市科技情报研究所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工作扎实,程序到位,民主评议规范,整改措施落实。2005年在领导班子团结协作下,工作有了新起色,全年为科技计划项目查新课题突
破180项,以前我所每年查新课题不超过70项。还充分利用情报信息翻译网络,进行不同国家语言翻译,为宜昌市黑旋风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长阳长发矿山机械有限公司,葛洲垻工程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共翻译文字说明100000字。同时利用有限信息资源及有针对性开展培训活动,全年培训300多人次。为加强科技信息宣传,情报所投资2万余元,在《宜昌日报》上创办了《科技超市》栏目,提供各类信息五千余条。全年接待群众访问,解答科技问题共500多次,受到群众广泛赞誉。市微生物研究所在稳定原有种植食用菌规模的基础上,2005年新增客户2000多户,反季节袋料香菇10万袋,包括黑木耳(主要在长阳榔坪、贺家坪)、杏孢菇(点军区)、双孢蘑菇(夷陵区)及其它品种。菌种销售近五万斤,仅黑木耳一项就为每户农民增收近千元。根据客户需求,结合所内发展规划,先后到点军土城、长阳榔坪、贺家坪、点军郭家坝等地建立起基地,以点带面,把技术送到家,技术指导到位,全年共培训农村实用技术人才2000多人。截止12月底,全所完成经营收入14.2万元,利润2.4万元。市科学器材公司和科技交流中心虽面临生存困境,但党组织的作用仍在进一步发挥,上级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都能积极完成。
四抓基层组织建设。一是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主线,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首先,以提高领导力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近年,局领导班子成员调整频率高,调整面较大,来自不同的领域和专业。为尽快把班子建设成为合格的科技工作前沿指挥部、市委市政府科技工作的参谋部,局党组加大了班子自身建设力度,班子整体领导能力有较大提高。特别是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组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规定》,提出了领导干部“八个表率”的要求,班子整体领导决策能力不断增强。其次,以增强活力为重点,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局机关干部平均年龄接近48岁,科长中任正科职务10年以上的6名,搞不好,部分干部易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思想。针对些情况,我们以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积极做好激“活力”的工作。即强化党员先进性教育。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一把手”带头讲党课,带头开展保持党员先进性大讨论,制定了党员8个模范的要求;强化内部管理。内部实行科室目标责任制考核。按照年初确定的职能目标和共性目标,实行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平时核查登记与年终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年终奖励相结合,起到了激发活力、调动积极性、促进各项工作的作用。第三,加强了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一线出干部、政绩赛马用干部”的思路,广泛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后备干部,不断充实后备人才队伍。局党组按照上级组织部门对后备干部培养的要求,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程序和条件,经基层逐级推荐,局党组综合考察,储备了5名后备干部,并坚持突出干部政治素质、突出干部政绩和干部年轻化、知识化要求,结合年度干部考核,对后备干部进行一年一考察的跟踪管理,发现不符合后备干部要求或群众不予公认的干部能及时进行调整。第四,加强群团组织建设。系统各级群团机构健全,开展活动经常,先后开展了“联系百家单位”、“元旦环城长跑”、机关职工“五一”乒乓球赛、“御壁林风杯”篮球赛和各类知识竞赛等健康有益、形式多样的活动。第五,加强对干部的管理监督,有针对性的解决好基层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针对群众反映大,工作推进慢、又打不开局面的少数单位负责人,本着从实际出发,采取积极措施,及时调整人选,保证了单位改革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充实新生力量。在党员发展工作中始终坚持“严格标准、严格程序、扎实稳妥、确保质量”的原则。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扎扎实实做好组织发展工作,今年发展新党员2名,转正3名。并注意培养年轻的、一线的、具有开拓能力的各类专业技能人才加入中国共产党。目前已有20名积极分子写了入党申请书。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建设,不断增强班子凝聚力、向心力。党组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建立健全了党组议事规则和《关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规定》。特别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为认真落实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党组一班人,先后多次讨论和反复征求干部职工意见,形成了比较切合实际的整改措施,受到大家好评。党组一班人民主意识强,平时能做到小事通气,重要事项集体研究。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在研究人事事项时实行无记名票决制。对关系干部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党组力求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着力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局党组成员按分工开展工作,相互尊重,坦诚相处,有分歧及时交流,有意见及时沟通。今年4月按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求,党组成员参加了双重民主生活会。生活会上,大家开诚朴公,坦诚相待,开展了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系统9个基层党支部按要求相继召开了民主生活会,总体效果良好。通过生活会,各班子间、党员之间进一步交换了意见,达到了认识统一、思想统一,全系统继续保持了团结向上的稳定局面。四是注重典型宣传引导,营造蓬勃向上的氛围。局党组紧密联系党员、干部思想实际,结
合岗位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科学发展观、反腐倡廉等教育活动。开展了“以案论纪,廉洁自律”和《实施纲要》为内容的宣传教育月活动。在全系统开展了政风行风“回头看”活动,主要领导走进“行风热线”直接与听众交流,在“三峡科技网”和“三峡·宜昌网”上分别设置“党风廉政”和“行风在线”专页,扎实进行反腐倡廉教育。局直属机关党委加强了对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指导,在全体党员中注重了正面引导和反面说教的教育。第一,聘请李广佳给科技系统全体党员干部讲述了他奉献社会的典型事例,请三峡大学教授讲了革命传统教育。第二,组织系统党员参加了市委组织的“感动宜昌——全市优秀共产党先进事迹报告会”。第三,组织系统党员、干部职工观看《任长霞》、《牛玉儒》、《雷锋的故事》、《王怀忠两面人生》、《扭曲的人生》、《痛悔》、《警钟》等正反面典型电教片和电影,使系统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受到深刻教育,进一步弘扬了正气。第四,注重身边典型宣传。在“七一”期间,科技局党组机关党支部被市直机关工委授予“五好”基层党组织。市自动化研究所等3个先进基层党支部被局直属机关党委授予科技系统“五好”基层党组织。有2名党员分别被市直机关工委授予优秀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有15名优秀党员、6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在全系统受到表彰。对直属市自动化研究所退休科技干部张燕宾著书8本,指导所内开发15个科技产品,推动该所发展,发挥余热被市总工会等10个部门表彰为首届创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标兵的个人典型事例进行了宣传报道。激励了广大科技人员和机关干部的敬业奉献精神。五是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后建立完善了15项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领导班子及其干部职工言行。
五抓服务方式创新。针对农业科技培训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创立了“订单农业科技培训”模式,探索出“你点菜,我买单,你需要,我服务”的成功做法,受到市直机关工委的肯定,并在《宜昌日报》登载推广,《科技日报》、《湖北日报》等媒体也给予推介。我们面向全市征集了100多项订单农业需求培训项目,将鮰鱼养殖、食用菌生产和木瓜精深加工新产品等50多个项目纳入今年科技入户重点,聘请专家“按需”大面积地开展订单农业科技培训,已为120个不同类别的农业科技“订单”派出180多名专家,深入“订单”地点进行了科技培训和现场指导服务,培训农民近50000人次。我们根据各县市区重点申报的订单培训内容及季节、农时,列出了培训计划,并建立了由1000多名省、市级农业专家组成的农村“专家库”,确保订单科技项目到村入户,提升农民科技致富能力。改进了科技项目拨款方式。过去有些科技项目经费划拨下去后,农民不能得到实惠。今年,在支持农村文化科技中心户建设时,我们与宣传部一起购置电脑、电视、DVD等硬件设备157台(套),直接送到市级文化科技中心户,解决了“经费截留”问题。开展了服务企业、推介企业活动。首先,当知悉宜昌民生工贸股份公司在实施2005年市级科技攻关计划“复合微生物治理污水应用研究”项目中遇到难题时,通过我局党组书记、局长谭卫国同志牵线搭桥,按照市场运作方式,由科技局所属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按照“短期引进,用养分离”(即以项目、课题为载体,引进高级人才,通过智力服务、技术入股的方式获得报酬,用人单位不支付其工资和安排家属就业等,实行“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的政策,课题或项目完成后,去留自由)的原则,引进了我国第一批五个少年科技大学生之
一、留美八年的化学博士、上海修文生物有限公司总裁徐修文先生这一高层次人才,并由该公司与宜昌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合作,投资20多万元,在宜昌建立“复合微生物治理污水中试实验室”,应用其选育出多种复合微生物。在解决了上述难题后,又对该公司及安琪、三峡药业、长阳纸厂等企业的皂素、酵母、抗生药品等工业生产中产生污水中的COD、BOD等有机污染物进行了中试,取得了理想效果。宜昌民生工贸股份公司在新建的奥士生产线中,率先使用该技术,投资70多万元,引进了复合微生物污水处理系统,使污水的COD、BOD含量降到41毫克/升,大大低于国家规定的二级污水排放标准150毫克/升以下的标准,且每吨污水处理成本控制在5元以下。形成了日处理200吨污水的生产能力,而且一直运行正常,成功解决了一个世界性难题。其次,5月17日,科技局组织全市相关企业20多个项目共50余种产品参加了全省科技博览会,宣传了宜昌,展示了企业产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还围绕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找准科技部门的主攻方向。通过调研,确定了“制造业信息化促进行动”。为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五月份我局与三峡大学联合举办了由高新技术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就宜昌加强科技自主创新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并向市委、市政府反映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主动服务经济、服务基层的良好作风得到了上级和基层的好评。
六抓宣传方式创新。为进一步提高科技工作显示度,一年来,充分利用《科技工作简报》、《科学宜昌》、《科技创造财富》、三峡科技网站、科技活动周等宣传阵地及宣传形式加强了全市科技工作的宣传。全年办科技工作简报53期,宣传专栏10期,学习园地4期。创造性开展了“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活动周期间组织科技成果展示,巡回展出科普知识图片展板100多块次,播放科教电影、录像200多场次,组织科技培训、科普讲座100多场次,受惠群众50多万人。同时与团市委联合举办了首届劲森杯青少年“科技伴我成长”征文大赛;组织参加全省科普知识有奖竞赛;组织参加全省“科技大篷车荆楚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向市民免费开放市科技馆、市地质馆。活动周开展的系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科普活动,宣传了科学思想,倡导了科学方法,弘扬了科学精神,普及了科技知识,展示了我市科技成果,进一步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现代科技知识的认知水平和运用能力,共同营造了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七抓科技扶贫扶智。一年来,局党组成员非常关心社区和贫困地区困难群众,先后走访慰问贫困党员、群众16人,帮助解决实际问题近20件。局党组还组织系统党员开展献爱心和万名党员结对帮扶、“走千家”、“一助一”、“一助二”和开展“民心工程两本帐”等对口扶贫帮困活动,在扶贫中坚持科技扶贫扶智机制。今年,班子成员和系统党员个人共捐款捐物14610元。一是开展了对翁家宴社区贫困党员群众的走访慰问捐资扶贫。共走访社区特困党员11户、困难群众2户,党员、干部个人捐资2600元;二是支援五峰抗灾捐款6210元;三是领导干部对口联系扶贫点群众6户,捐资1200元;四是为“一助一”、“一助二”活动捐资4600元;五是为枝江顾店岩子河村投入12万元修建一所星火希望学校,解决了农村孩子辍学问题;六是为枝江岩子河村铺草坪90平方米,修公路3公里,并把《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法律服务指南》上门送到农民手中。七是开展了经常性的技术扶贫。对夷陵区沙镇溪农民、枝江岩子河村农民分别进行了生猪养殖、棉花栽培防虫和网乡养鱼等技术培训。八是积极帮助社区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他们美化社区给予人力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进行换届选举,共同与相关部门协调社区路灯安装、健身器材到位等工作,专门为社区聘请社科联理论专家为社区党员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法律法规知识。
总之,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委组织部和市直机关工委的具体指导和在科技局党组的带领下,创造性完成了科技工作各项任务。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党建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不够,主动积极争取上级领导不够,项目争取力度不够大,机关内部管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等。在新的一年里,要进一步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使各项工作更上一层楼。
二○○五年一月六日
第二篇:市科技局工作总结
市科技局工作总结
20**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我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八大会议精神以及省、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布局,全力实施科教XX县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今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先进单位。
一、20**年工作总结
(一)积极抓好科技项目申报实施工作
今年以来,我局按照项目申报指南,通过加强科技项目库的建设,组织调研、召开座谈会,近距离与工、农企业沟通和询问,深入了解企业需求,特别是和我县特色特色产业密切相关的内容和需求,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对企业的项目申报材料,安排专人逐项精细指导、认真审查,通过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努力提高项目申报资料的质量。今年,我局组织申报的各类科技项目获批的共计15个,其中国家星火计划3个,分别是桑园套种竹荪技术示范与推广、优质商品猪健康养殖技术示范、白茶规范化种植技术推广;省科技计划项目1个:科技入园关键技术推广与示范;省科技支撑项目1个:XX县健康服务平台构建和常见多发病防治技术应用示范;省重点新产品6个:u型滴灌技术开发、q/kth02-2013四丁基硫酸氢铵等5项;省创新基金1个:生物技术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省级知识产权富民强县示XX县建设专项项目1个:电子信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工程建设;以及金银花新品种引进示范、井冈密柚种植技术示范2个项目。目前,这些项目都在实施进展当中。另外,我局已经着手申报了3个2014年科技扶贫项目,分别是:百合新品种-“龙牙”引进示范、南方红豆杉绿化大苗营养袋培育、饲料中添加有益菌新技术推广示范。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我局积极做好跟踪服务,认真抓好项目的实施与管理,以确保科技经费的使用绩效及项目的实施进度。白莲项目去年引进福建客商在龙田乡荣天村发展白莲200余亩。今年成立了白莲合作社,发动花汀、龙田等村村民加入白莲种植,目前已发展到650亩,亩产量200斤,平均售价30元每斤。另外还引进白莲套养鱼技术,开发赏花观鱼旅游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井冈蜜柚节水灌溉项目已在高桥楼镇引泉村、拿溪村,埠前镇文田村开展井冈蜜柚滴水灌溉示范,示范面积1230亩,建立了5个山体蓄水池,开展滴灌技术培训3次,培训150人次;科技惠民计划项目专门成立了XX县科技惠民计划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县我局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并成立了项目经费专项管理小组、专家咨询领导小组、项目监督评价小组、县级技术指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先后组织成员单位召开4次项目实施调度会,专门研究布置项目实施。目前,该项目正在按照制定的项目计划逐步推进。
(二)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管理工作
为贯彻新时期国家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调动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发明创造,激励技术创新,提高XX县的科技创新整体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我局积极做好科技成果、专利申报及管理、奖励工作,强化科技进步奖申报工作。截止9月,我县专利申请量达39件,鑫力华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f—60001多层挠性印制板”项目,已获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蚕桑办的“桑园套种竹荪”和丰海农业科技公司的“u型滴灌”两个项目获得了市科技进步奖;另外江西紫荆颜料化工有限公司的“绿色合成永固紫的生产工艺研究”通过市科技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这大大调动了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增强了全县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氛围和科技创新整体能力。
(三)及时成立机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为贯彻落实《江西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和《江西省知识产权富民强县示XX县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和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强我县知识产权工作,推进我县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县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我局特此向县政府申请成立了知识产权局,并配合县政府向上级部门申报了江西省知识产权富民强县示XX县建设项目,获得第一批“知识产权富民强县”专项,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励科技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积极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作用推进科技入园入企工作
为了大力推进“科技入园”工作,深入提高科技入园服务水平,经局班子研究决定将XX县科技局下属的XX县生产力促进中心进驻园区,在年初制定“关于组建XX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规划方案”,经过与XX县工业园区管委领导多次协商之后的确定了办公场地,目前办公场地即将装修完备,下一步将配备必要的办公设备和服务设施、服务规程及相应的规章制度,逐步建立起完备的服务体系。力求做到科技政策入园、科技项目入园、科技资金入园、高新技术入园、科技服务入园,使园区内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截止到10月底,XX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已为园区企业举行了3次培训,分别是:2013年3月1日,我局会同XX市科技局来到XX县工业园区,深入企业调研,邀请了近二十个企业的负责人一同在XX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开展相关培训;2013年4月26日,在XX县工业园区管委会举办了省级科技民营企业培训班,首次获批的10家省级科技民营企业负责人参加了培训;2013年6月8日,在科技部第27届赴井冈山区扶贫团的牵头组织下,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XX县人民政府承办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全民信息计划”2013年中国永新培训活动在XX县启动,我局积极组织XX县工业园区30多家企业的负责人及有关技术人员参加了这次培训班。
(五)积极抓好科技扶贫工作
今年,我局积极配合科技部做好扶贫工作,在科技部扶贫团的指导下,今年先后举行了XX县与井冈山大学科技合作对接交流座谈会、全县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座谈会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信息计划”永新培训活动。另外,我局作为清华大学研究生实习基地,今年7月,清华大学软件学院3名研究生到我局实习,深入到相关乡镇及单位完善改进网站及信息服务平台等。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县的科技交流和科技创新工作。
(六)积极做好科技合作与交流工作
今年,我局大力加强与井冈山大学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强化与井冈山大学科技项目合作,签订合作项目6个,并且拟定了XX县与井冈山大学科技合作框架协议、有关部门与井冈山大学相关学院的科技合作协议,另外我局将在11月14日聘请井冈山大学8名专家为我县科技顾问。
(七)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活动并做好民营科技企业及科普统计工作。今年,我局开展的科技活动周共花费经费1.5万元,积极组织全县科技特派员下乡进村,与农民群众面对面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咨询活动,发放技术资料1万份。并且利用县图书馆、科技局图书室免费向群众开放,吸引了2000余人来图书馆、图书室借阅科技书籍;利用井冈山大学与我县进行科技交流合作机会,组织井冈山大学及我县科技人员参与千名科技便车进园区(乡村)活动,确立了7个科技合作对接项目。此次活动全面的提高了广大劳动者的素质,为连接服务三农、改善民生、依靠科技振兴我县经济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此外,我局还对我县16家单位进行了科普统计,省级民营科技企业达11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达14家。
(八)全面抓好扶贫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 今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我局把扶贫村工作列为全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了对扶贫联系点里田镇平原村、里西村的科技指导,经常深入扶贫联系点展开调研,分析贫困原因,积极寻找科技扶贫重点帮困的突破口;全力抓好象形花溪村的美丽乡村工作,落实帮扶资金3万元,在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进村水泥路已经竣工修成,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九)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和招工工作
为认真落实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利用科技优势,积极主动地搞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域外资金,抓住有利的机遇,耐心工作,有效的促成了与投资者的全面合作。目前,江苏聚杰集团5000万“天然冰片”项目落户高市、莲洲。在做好引进资金、引进项目的同时,注意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为进一步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深入开展、做好向域外推介工作、更多更好的吸引域外资金来我县投资奠定基础。企业招工任务目前完成60%。
二、存在问题
(一)全社会的自主创新意识还偏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比较淡薄,企事业单位掌握和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还不够高,统筹协调全县知识产权工作的机制还不够健全,知识产权行政执法的力度不强。
(二)社会发展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劳动者文化素质不高,给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知识普及带到了一定的难度。
(三)人力资源不足,特别缺乏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科技培训及人才引进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三、2014年工作打算
在明年的工作中,我局将正视存在的困难问题,继续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工作布局,以十八大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富民强县和建设和谐小康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与体制创新为动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制建设,大力发展高新科技企业,加速科技成果的转换与应用,促进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一)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紧紧围绕协同创新主题,帮助企业建立创新平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协同创新水平。一方面要积极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科技投入、高新企业认定的税收优惠、专利资助、重点新产品奖励等扶持政策;另一方面,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进区建设,将科技服务机构植入园区,面向企业开展有效的科技对接导入,解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需求,不断提升科技服务园区的水平。
(二)抓好产业技术升级。主要围绕皮革、铜制品加工、茧丝绸、药化等产业,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大力加强与井冈山大学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强化与井冈山大学的六个科技项目合作。集聚各种要素资源集中攻关,找出这些重点产业的共性和核心关键技术,以科技创新的率先突破带动产业发展的全面升级。
(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紧紧围绕实施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示范、推广、应用,加大对专利申请、转化、产业化等的扶持力度。激励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净化专利技术和产品市场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四)推进科技扶贫工作。主要围绕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和社会发展扶贫,重点抓好蚕桑、井冈蜜柚、白茶、白莲等农业产业的技术示范及推广,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加快科技惠民项目的实施进度,提高科技惠民水平,加大科技培训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
第三篇:市科技局工作总结
市科技局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市科技局工作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总结频道。
今年以来,我市科技工作认真按照科学发展观总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各级科技大会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目标,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完成了科技进步目标责任状所下达的指标任务,为我市全面冲刺小康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今年,我市共组织申报镇江市级以上科技计划98项,组织申报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3名,超额完成了镇江市下达的指标任务,组织实施本市级科技计划69项,顺利通过了XX—XX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其中申报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星火计划2项;省火炬计划7项,星火计划3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项,科技攻关8项,高技术研究3项,招投标1项,国际合作1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3项,农业科技计划20项,国际合作3项,社会发展科技计划6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新产品试制计划23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8项;组织申报科技进步奖11个;组织申报××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8家、高新技术产品30个。新立各级各类科技计划139项,获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和培育计划各1人,获镇江市级以上项
目经费2107万元;完成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01项。新增各级高新技术企业16家,其中1家、省级9家、镇江市级6家;新增各级高新技术产品16个,其中省级6个、镇江市级10个,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46亿元(同比增长53.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16%左右,预计产品销售收入达45亿元(同比增长55.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16.8%左右,均实现了同比高增长态势。全年专利申请625件,授权312件,全面完成了确保目标和争取目标任务,申报省专利产品8个,知识产权试点市顺利通过验收,跃升到知识产权示范市行列。中日合作《××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正式实施,中日合作农业合作交流中心正式签署协议。
一、提升产学研合作层次,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年伊始,我局就积极深入企业调研摸底,共征集企业技术需求45项。根据企业的技术需求,我局诚邀中国工程院孙伟院士来我市考察新材料企业,与科达公司就产学研合作事宜正式签约;邀请江苏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赵德安院长考察我市电器制造企业,与镇江天力变压器有限公司和华通电气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在沪浙科技招商活动中,张庙茶场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签订了茶叶定向服务合作协议;5月,中日合作(镇江)农业交流中心正式签署,为《句容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搭建了更为广阔的技术交流平台;在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中心就食用菊花科技合作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我局组织
企业赴京实地考察了该中心和试验基地,对进一步发挥各自优势,加强科技合作进行了探讨,签订了食用菊产学研合作协议;9月,精心组织4家企业共5个项目,参加镇江金秋经贸会和我市“一节一会”活动;11月,组织多家企业共40人次参加首届中国江苏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同时,我局多次组织企业与周边学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交流,签订产学研协议15份。通过一系列的校—企互动,使我市的企业与科研院所联系日渐紧密,形成了校—企积极共建研发平台和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良好局面。在此基础上,结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年”活动,我市加大对创新机构建设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创新体系建设,从今年开始认定本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的激情,为我市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组织申报了依托东南大学以宁武化有限公司为基地的“江苏省先进道桥用辅装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申报了镇江市工程技术中心两家: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华阳金属管件有限公司为基地的“镇江市核电及船舶用管配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东南大学以科达公司为基地的“镇江市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其中,华阳金属管件有限公司依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申报的镇江市金属管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批准为镇江市级工程中心,获20万元资助,金钛软件有限公司与印度合作的金钛任务流目标软件项目获镇江市20万元资助,镇江农科所与日本岛根县云南农协合作的高
档优质葡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获××市8万元资助。促成了佳誉信公司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建的“石油催化剂技术中心”,正式筹备了三泰服装与公安武警总后勤部共建的“服装辅料工程中心”。经考核后批准了九龙药材有限公司的“茅山地道中药材研究所”。
二、突出重大项目申报,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第四篇:市科技局上半年工作总结
市科技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上半年,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创新型**和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全市科技工作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支撑襄阳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市被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再添两张“国牌”;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市”荣誉称号,市科技局被国家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功勋奖”。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突出抓好“国牌”创建工作,我市获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上半年,市科技局奋力推进两个“国牌”的创建工作,并最终取得突破。3月*日科技部部委会通过了《*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实施方案》,4月,正式下文批准我市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科函政[2013]46号)。今年1月,我市代表团在北京参加了2012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联席评审会,评委和专家高度评价我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认为我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工作有力,成效显着,极具典型示范和推广价值。3月15日科技部部委会同意批准我市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4月10日科技部正式下文批准我市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科发社[2013]407号)。至此,我市实现了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科技进步示范市到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的重大跨越,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这三张“国牌”的城市。这标志着我市科技创新迈上了新台阶,为“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全面启动高新技术产业链技术创新工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一是全面启动高新技术产业链技术创新工程。为解决我市企业创新水平不强、技术产业化程度弱、产业发展配套能力弱等问题,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链,市科技局全面启动了高新技术产业链技术创新工程。组织相关专家,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围绕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化工、电子信息、农产品深加工等重点领域,高起点编制了18条产业链技术创新规划,以重大技术、重大项目和重点工艺为指引,对产业链上中下游及服务配套进行全产业链设计,重点加强产业链骨干企业的壮大、关键技术的突破、重大产品的研发,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产业链聚集。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培育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品牌。二是积极推进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按照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总结暨**补贴资金清算工作的通知》精神,市科技局会同财政局、汽车办认真做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工作总结和资金清算工作,并向科技部、财政部上报了《**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总结》及清算汇总表。三是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作。共组织25家企业申报了2013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同时,深入襄城、襄州、枣阳等地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训,广泛宣传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认定政策,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建设,截止目前,全市已经入库后备企业93家。市科技局被省科技厅表彰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先进集体。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值34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1.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和18.7%。上半年,全市预计实现高新技术产值72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和18%。
(三)加强科技计划项目组织与管理,积极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上半年,我们不断完善科技项目申报工作体系,积极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一是超前研究政策。紧紧抓住国家、省关于科技计划项目改革的政策机遇,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掌握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吃透政策,有的放矢。二是超前谋划项目。提前会同相关单位制定工作方案,召开了2013年科技项目申报工作会议,积极鼓励企业进行项目申报,全力谋划好、筛选好、包装好申报项目。三是超前指导服务。对申报项目单位和企业进行了专门培训,加强对申报项目的指导、评估,找准切入点和对接点,提升项目竞争力。同时,认真审核项目申报材料,将问题及时反馈申报企业,提高了项目申报质量,为争取项目资金打下坚固基础。上半年,共组织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43项。其中,组织台基半导体和航天42所申报了2项国家高新技术领域科技计划预备项目;组织申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组织申报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3项、国家农转金项目2项;组织申报国家对外科技合作项目1项;组织申报了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27项;组织申报省级高新领域新产品新工艺科技计划项目32个;组织申报省级创新基金项目40个;组织申报省级科技支撑计划21项;组织申报2013年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
(四)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搭建平台,促进转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力度,引导创新要素向实力企业聚集。一是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目前,全市形成以襄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为龙头,汉北科技园、襄阳科技城5个省级孵化器为支撑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可自主支配孵化场地面积28万平方米,在孵企业383家,本新增在孵企业96家,当年毕业企业48家,在孵企业累计年总收入17.3亿元。同时,积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新创业中心建立了学生创业基地,开通专线,建设了内部局域网,提供空调、办公家具等创业必备设施;与**学院联合设立1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基金”,目前已对15个项目进行了资助;启动大学生创新培训计划,组织国家级创业导师对发展前景好的创业团队进行“一对一”创业辅导,已开展培训25次。二是大力推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上半年,共组织新兴重工湖北三六一一机械有限公司、五二五泵业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申报今年第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后备库建设。多次深入到南漳等地进行调研,根据企业的规模、成长性、产学研实施情况等指标,筛选出有条件、有潜力的企业建立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后备库。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的绩效考评。共组织7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5家校企共建研发中心参加了全省创新平台绩效考评,通过考评,有效地促进了创新平台建设的提档升级,提升了核心竞争力。
(五)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农业发展
一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在**的小麦、老河口的油脂加工、**市的生猪三大产业园区被省科技厅列为湖北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础上,上半年,襄州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被认定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该园区总规划面积49.05万亩,包括2万亩的水稻高产创建示范园、2万亩旱田高产创建示范园、1万亩的小麦、马铃薯轮作示范范园等多个特色示范园。建成后可实现研发及技术转移、人才交流与服务、孵化培育、试验示范、休闲观光、生态保护等六大功能,带动襄州区及周边地区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二是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由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和襄阳农科院共同组建的“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育种(襄阳)实验室”正式建立,该实验室的建立将促进双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势互补,提升襄阳市农科院的育种水平,加快襄阳市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发展进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种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三是农业科技培训和农业信息化工作取得新进展。建立了由市、县涉农部门专家组成的粮棉油、蔬菜、果树、食用菌、茶叶、药材、畜禽、水产、农机、农村政策等10大专业服务队,组织专家到襄州、保康等地开展现场培训10多场,送科技下乡12场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整合利用全市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将农技“110”热线与其他服务方式整合,构建起农业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了信息采集一体化、信息发布立体化、指导服务多样化。
(六)加强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管理,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积极组织襄州区、襄城区和南漳县3个县(区)申报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工作,目前已上报到国家知识产权局。认真做好全市专利发展资金的资助、补贴工作。共整理2012授权专利奖励982项和发明专利资助657项,登记学生专利申请项目568项,为专利资助和补贴打下基础。积极开展专利评先表彰活动,与教育局联合评定出5所“发明创造教育优秀学校、5名“发明创造教育优秀校长”、10名“发明创造教育优秀教师”。截止5月底,我市共申请专利802件,同期增长率15%,其中发明512件。二是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工作。市科技局研究出台了《市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每年评选出产学研合作成效显着的企业和园区,授予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称号。组织相关人员前往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进行产学研对接,进一步加强校企业产学研合作。通过深入调研,收集企业技术需求120项,并积极向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推介。前往北京参加“2013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了解了国外的一些行业的先进技术,促进了襄阳与国内外知名机构的合作和交流,为襄阳获取国际科技资源的支持开辟了新的渠道。三是积极抓好科技成果登记、转化工作。上半年,全市共登记省以上科技成果78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12.8亿元,(七)大力开展科技招商,吸引各类科技资源向襄阳聚集
上半年,市科技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发挥科技工作优势,积极开展科技招商。成立了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认真编制“市科技局招商路径图”和“市科技局招商方案”,多次组织招商专班学习招商引资的知识和技巧,提高全员的招商水平。通过与央企对接、与大企业大集团对接、与民营资本对接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类科技资源向襄阳聚集。截止目前,共与6家投资单位进行了洽谈,涉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建设、航天科技城建设、汽车零部件建设、鱼梁洲生态旅游区开发等多个项目,计划总投资达到4.6亿元,其中湖北谷城郭峪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博翔彩板结构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注册资本达1200万元,其他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同时,我们还通过参加各种推介会、交流会,对襄阳进行推介。4月25日,参加了由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同举办的“2013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在会上与德国亥姆霍兹国家研究中心联合会北京代表处、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北京代表处、韩国道元(株)DOWONCHINAIp&TTCO.,Ltd公司、泛华集团&德国莱茵之华设计集团、欧绿保再生资源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国际绿色经济协会、国际节能环保协会中国国际合作中心、美国卡普兰大学、沈阳宇东集团有限公司、海尔开放创新中心(技术研发中心)、山东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中国风险投资有限公司、沃坦资本管理中心、SBC私募投资公司等技术转移机构等多家企业进行沟通推介,很多企业和投资机构对襄阳表现出兴趣,后期我们将加强跟进力度,争取将项目落实到襄阳来。6月3日,市科技局招商专班尤文略副局长、金波副局长等一行4人前往深圳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期间拜访了德邦供应链有限公司、宝湾物流控股有限公司和菜鸟物流有限公司的相关项目负责人,在对我市的经济情况、区位优势和招商政策一一做了介绍后,各企业负责人提出来襄阳进行考察以确定投资意向的想法,具体考察时间待商定。
(八)加大科技宣传和普及力度,努力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氛围
我市参加了**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根据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和省科协的统一部署,于*年5月*日-*日举办了**市科技活动周。5月19日,**省及**市*年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在人民广场举行,来自省直单位、武汉高校和科研院所及市直科科技活动周成员单位、企业、学校及文艺工作者等1000多人参加了开幕式。省政协副主席、省科技厅厅长,市政协主席,市政府副市长等出席并讲话。经过精心组织和周密部署,全市科技活动周各项科普活动丰富多彩,科技惠民注重实效,科技政策法规宣传声势浩大,很好地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科技意识。同时,我们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和“4.26”知识产权日,广泛开展专利宣传和执法活动,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00多份,检查商品3000余件,登记带有专利标识的商品72类142项,查处存在问题的专利商品29件,立案查处假冒专利违法案件29件。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市民的知识产权意识。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照全年工作目标,绝大部分工作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甚至超额完成任务,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完成的招商引资任务与目标还有差距,招商任务比上年大幅度增加,招商难度进一步加大。由于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增速也相应降低,完成省里下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6.78%的难度较大。
三、下半年科技工作安排
下半年,全市科技工作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以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为主线,紧紧围绕“一个龙头、六大支柱”的产业发展格局,着力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引领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优化科技发展环境,释放科技创新活力,为“两个中心、四个襄阳”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一)依靠创新驱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1、继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链技术创新工程建设。按照已编制的18条高新技术产业链规划的要求,组织实施一批市级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推进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规模扩张和特色产业集群配套,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5%以上。组织实施数控一代应用示范、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信息技术在传统制造业工艺流程改进、产品创新水平提升中的重要作用。
2、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积极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通过科技计划立项、创新型试点企业补助等多种方式,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支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和一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企业,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5家以上。
3、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载体建设。把高新区和经开区作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的主阵地,力争将襄阳高新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科学发展试验区、先进产业聚集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成为国家重要的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一流的科技园。以争创国家农业科技园为契机,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
4、发展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通过科技政策扶持、科技项目带动、科技资金引导、科技平台支撑、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汽车发动机部件产业、汽车轴承产业、汽车部件精密冲锻成形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用好“国家新型工业化(新能源汽车)示范基地”等“国牌”资源,壮大产业规模,力争新能源汽车成为国家重点培育的千亿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打造“中国汽车新城”。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围绕太阳能发电装置、太阳能蓄电池、风机轴承、风电电机、风电控件、风力发电蓄电池、生物燃料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提升新能源产业发展水平。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重点围绕汽车电子、车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新型显示、光电子、消费电子培育一批产值过百亿的产业集群。在装备制造产业方面,突出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重点培育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四大产业集群。继续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申请认定力度,切实做好高新技术产品登记和认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再上新台阶。
5、加强产学研和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大院名校的科技合作,充分发挥中科院应化回天高性能胶粘剂材料工程技术中心、襄阳华中科技大学先进制造工程研究院、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襄阳分院等产业研究院(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着眼于我市装备制造及汽车产业的数字化制造、新材料等方面的应用研究,通过技术、产品和服务辐射提高襄阳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的发展壮大。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和技术市场管理,全年登记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60项以上,完成技术市场交易总额18亿元,积极推进襄阳生产力促进中心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充分利用各种关系和资源,广泛联系客商,大力开展科技招商。
6、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围绕小麦、油菜、水稻、花生、畜牧、茶叶、蔬菜、水果、林木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采取农业龙头企业牵头,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新模式,集成组装和示范应用农业科技项目20项以上。加快推进枣阳小麦产业科技园、宜城生猪产业科技园、老河口农产品加工产业科技园的建设,带动我市农业提档升级。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点、农技“110”、《**惠农手机报》等农业科技信息化示范建设。全年共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20个,培训农民2万人次,开展科技下乡活动20场,派出科技特派员10人。
7、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大力实施国家科技惠民计划,重点抓好“城市救灾应用供排水设备”等7项科技惠民计划的实施。重点支持金洋冶金、楚凯冶金为代表的循环经济龙头企业和九鼎昊天、泽东化工、隆中药业等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新产品产业化。进一步加强“微创神经外科、神经内科、中医骨科、心血管外科、胃肠病学、中医儿科、白癜风”7个市级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建设,全面提升我市医疗卫生领域科研水平。
(二)着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动我市企业与央企合作共建重点实验室工作,力争新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家。围绕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建设1-2家产业技术研究院;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新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0家。组织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培育和对接国家和省级专项。重点支持襄阳高新区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襄阳科技城等重点孵化器的建设,扩大孵化面积,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加快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科技资源开发、开放和共享。
2、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跟进国家、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深化和拓展“隆中人才支持计划”,采取团队整体引进、核心人物带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一批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创业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重点产业紧缺急需人才和团队。围绕重点产业,培养一批“产业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卓越、引领作用突出、团队效应显着、科研成果丰硕的创新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科技人才向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聚集。
3、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出能力。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探索知识产权融入科技管理全过程的有效模式,全年完成发明专利申请1875件以上。深化知识产权服务工作,加大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专利执法工作力度,积极营造有序竞争和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
4、加强县(市)区科技创新。大力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采取省、市、县联动的方式,扶持示范县(市、区)实施一批具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科技项目。积极促进科技项目与地方重大需要的有效对接,加强政策、项目、资金集成,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加大对各县(市)区创新型园区建设的扶持。认真组织各县(市)区迎接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和全省市县科技创新综合考评。
(三)积极推进科技管理机制创新
1、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按照“整合资金、突出重点、集中财务、有所专攻”的原则,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引导创新要素向“一个龙头、六大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着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计划的有效衔接和整合,推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进一步规范项目征集、遴选、评审、立项、验收和归档,实现全流程、全过程的科学管理。开展科技计划绩效评价试点工作。
2、积极推进科技与金融的紧密结合。开展科技金融结合专项行动计划,加强科技部门与金融机构、创投机构、担保机构的战略合作,建设科技企业信用数据库,试行科技企业信用贷款及科技企业联保联贷机制。加大知识产权质押力度,促进知识产权资本化。大力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充分发挥现有襄阳创新资本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作用,支持国内外投资公司在我市建立投资机构,引导风投加大对初创科技企业的“天使投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加快科技型拟上市企业后备库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科技投入与银行贷款、企业投入、社会资金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3、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认真抓好《关于推进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市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制定一批具有襄阳特色的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国家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企业研发设备加速折旧、技术转移所得税优惠、创业投资所得税优惠等各项政策,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大科学普及和科技宣传工作力度,积极培育创新文化,推进文化与科技的结合,积极争创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四)全面加强科技管理系统能力和作风建设
1、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系统能力建设。按照“五个基本”要求,全面加强科技系统党组织的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队伍建设,使党员成为解放思想的表率、争先创优的表率、求实务实的表率。深入抓好干部队伍的理论学习。不断完善学习制度、创新学习形式、保证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努力创建学习型机关。
2、切实加强科技管理系统作风建设。按照“大兴四种风气、严肃一条纪律、拿起两个武器”的具体要求,进一步促进全市科技系统作风的根本转变。要大兴落实之风、学习之风、调研之风、创新之风,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机制、工作环境,在全市科技系统形成勇于担当、真抓实干、善于调研、狠抓落实的良好风气。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六条意见”和市委“六个严禁”的相关要求,重点加强对重大科技项目与经费管理、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专利申请资助等方面的监督检查,确保权力行使、资金运行、项目建设、干部成长“四个安全”。要运用好督办、奖惩“两个武器”,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五篇:市科技局2010年工作总结
2010年,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全会和人大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进一步推进灾后新农村建设、技术创新和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解放思想、创新实践、扎实工作,较好的发挥了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
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努力,我市被表彰为全省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科技管理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单位、--2010全省市州县科技局工作考评先进单位和荆州市知识产权先进单位。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0年科技工作总结
(一)加大科技服务力度,促进产学研合作。我局紧紧依托武汉城市圈科教优势,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交流,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一是加强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科院水生所和省农科院等1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武汉东湖高新区合作,先后为长江石化公司、德炎水产公司、洪湖浪公司等12家企业牵线搭桥,很好地促进了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二是为我市引进科技人才,联系博士生到滨湖办事处挂职,同时还聘请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为科技特派员,指导全市河蟹高效生态养殖;三是争取省科技厅支持、与荆州湿地保护局在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开展河蟹人工增殖放流专项活动,共向核心区投放大眼幼体2400万尾,既保护了湿地生物多样性,改善水体环境,又增加了沿湖群众的收入;四是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我市企业核心竞争力,全市涌现出了长江石化、德炎水产、中兴能源、蓝天安环、丽朗科技、蓝光电子、精一机床等民营科技企业50多家;五是加强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培训,今年我局特邀省科技厅专家为洪湖的近200家企业家和创业者举办了科技创业及自主创新的培训会。
(二)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现代科技农业发展。我局以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为重点,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1、继续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选聘,组建了一支专业技术水平高、社会责任感强的科技队伍,在全市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一年来,探索了建示范基地、办产业协会、创科技实体的科技服务新机制,科技特派员共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0个,示范基地面积10000亩;联动科技示范户1000户,开展技术培训讲座85期,开展技术服务6450人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3个,充分发挥了科技特派员在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中的带动作用,深受基层干部群众欢迎。
2、加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建设。为了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科技需求,我局争取各级各类科技资金,大力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工程。以水产、畜禽、水稻为重点,采取“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建设模式,建立了河蟹、黄鳝、泥鳅、小龙虾、银鲫、水禽、水生蔬菜、优质稻、双低油菜、三元杂交猪10个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基地。其中“特色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和“水禽规范化养殖示范基地”列入了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应用、推广了生物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作物高效种植、主要水产畜禽高效健康养殖等先进农业科技成果24项,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河蟹养殖业是洪湖水产的特色产业,2010年,洪湖农业科技工作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以树立大品牌、发展大产业为目标,以建设河蟹养殖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抓手,已在全市8个乡镇严格选定了500名科技示范户,建立了8个核心示范区,示范面积8000亩,组织示范户无偿选购优质本地化河蟹苗种8万斤。依靠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团队,成立了“洪湖河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集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省研究开发计划等各类科技资源,开发河蟹高效健康养殖新技术、新模式,取得了重大进展,实现了技术创新与示范效果。为了使示范取得显著成效,我局对科技示范户进行了全程、全方位的科技服务,选聘了10名水产科技特派员分别派往8个示范乡镇,开展技术服务和带头示范;建立了“洪湖清水”蟹生态高效养殖科技服务信息平台,在全年各生产、销售环节为示范户提供10万条短信服务;同时每月组织对示范区农户进行巡回技术培训、池塘检查和水质检测,一年来,共开展技术讲座25期,培训示范户4500人次,印发“洪湖清水”蟹生态高效养殖技术挂历、图册、日志及每月管理要点3500份,检测水质样本850份;制作播放“洪湖清水”蟹生态高效养殖示范电视新闻专题2期,在示范区制作示范基地宣伟牌8个,重点示范户标示牌100个。预计项目实施三年将辐射带动洪湖35万亩河蟹养殖面积亩平增收1200元以上,全市河蟹产业年增效4亿元以上。
3、加强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推广。水产养殖业是我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我们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