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五大趋向
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五大趋向
现在税务系统的信息化面对的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管理,但面向系统内部的最基层的是县(区)局,县(区)局是数据采集的最根本,作好基层的信息化建设是事在必行,不容耽误的工作。
一、基层县(区)局从信息分散走向信息集中
信息集中是指在税务信息处理上,把整个县(区)局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管理,计算机基础设施必须相应调整,增加县(区)局局域网和分局(所)局域网之间的通信带宽,升级县(区)局服务器设备,同时根据需要开发相应的应用系统。在这种模式下,各分局(所)的应用数据全部存储在县(区)局服务器上,分局(所)采集、查询、统计本单位数据,直接与县(区)局服务器进行交互。
实现信息集中,为基层税务机关提高税务管理质量和效率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首先,信息集中为实现县(区)一级的集中征收、集中稽查、相对分散管理提供了支持。信息集中可以支持县(区)局征、管、查三大系列的工作,由上至下,一管到底,简化中间管理层次,实现更高层次的专业化、系统化、集约化管理。其次,信息集中有利于为基层县(区)局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交互平台。一方面强化电子申报纳税,支持企业、电信局、税务机关、银行四方联网,实现网上申报、银行自动划缴税款;另一方面加强税源监管,充分利用外单位的信息资源,如与海关、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进行联网,更方便、快速、有效地获取外界信息,并加以综合利用。第三,信息集中处理,可以降低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成本。目前全国按每镇或乡设一个征收单位,共有2万多个征收单位,每个征收单位建一个局域网,建得起养不起。实行县(区)一级的信息集中处理,局域网缩减为2千多个,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二、“税收征收窗口”虚拟化,征纳双方的信息从面对面的交互向网络化交互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企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企业具备了丰富的可上网资源。建立网上税务系统,是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网上税务系统是指税务机关以税务内部管理信息化为基础,应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虚拟的网上办税服务厅,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有关涉税事项。
(一)网上税务系统的网络结构
网上税务系统的网络由税企信息网和税银信息网构成。税企信息网由企业——电信部门——税务机关三方联网组成。税银信息网由税务机关——电信部门——专业银行——国库四方联网组成。税务机关的内部网络由数字认证系统、防火墙、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组成。
(二)网上税务系统的功能
电子商务技术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网上税务系统必须是一个功能完备的虚拟办税服务厅。其功能包括所有税种的纳税申报(包括正常申报、补申报)、税款缴纳(包括清缴税款、预缴税款、缴滞纳金)、延期申报、延期缴税以及发票管理(包括发票认证、金税工程数据上报、发票查询、状态查询、领购情况查询)、出口退税、纳税情况查询、税务文书处理等。
(三)网上税务系统的运作方式
以申报纳税为例,在企业的电脑(或防伪税控机)上安装脱机软件,企业使用脱机软件填写申报表,拨号进入电信局公网。经过电信局的网络设备进入网上税务系统,通过身份认证和防火墙检测。税务机关对其信息进行逻辑校验,校验无误后,信息即时通过网络进入银行。银行检索其账户是否存足税款,税款足够的,银行扣款并打印税票。纳税人到其开户的储蓄所取税票。
(四)建立网上税务系统的意义
1.改变了传统的征纳方式。网络及网络设备是税务机关的征税厅;税务机关前台录入数据由纳税人完成;税票由银行开具。
2.提高征纳双方的办事效率。降低征纳成本。对税务机关的行政组织、机构设置影响深远。
3.扩大税法宣传辅导渠道。新的税收政策、法规直达纳税人,税目、税率、申报表等的改变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发布,有利于纳税人正确执行。
4.扩大了税务机关的信息采集面,提高了税务机关对经济及税收的监管能力。申报表以外的一些重要的企业财务数据可以通过网络传送到税务机关,有利于税务机关及时准确地了解和分析企业经营情况,掌握税源变动规律。
三、税务机关征管信息采集面从单一性(申报表数据)向多样性(主要财务数据及交叉稽核数据)发展
(一)扩大征管信息采集面的必要性
分析我国目前税收征管工作中存在的“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取消专管员制度之后,税务机关没有固定、有效的渠道收集企业的经营信息。现在税务机关采集的信息仅是企业纳税申报表所提供的信息,企业微观经济运行的数据几乎无法获取,而这些数据正是税务机关强化征管的重要依据。扩大征管信息采集面,通过征管信息系统对所获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为税务机关提供一整套辅助分析、决策的指标体系,将成为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趋向。
(二)数据来源及种类
第一类数据来自纳税人各类纳税申报表,数据种类为进、销项税额、税金、欠税、留抵税金等申报表所含数据。
第二类数据来自纳税人通过网上税务系统申报的“经济税收重点数据来源表”,数据包含:(1)资产负债指标,包括存货、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固定资产原价、累计折旧、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无形资产、递延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实收资本、资本公积。
(2)利润指标,包括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折扣与折让、产品销售成本、净利润。(3)附列资料,包括平均职工人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实际产值、按生产规模可实现产值。
第三类数据来自海关、工商行政管理、电力、供水等部门,数据包含企业进、出口货物种类及数量,企业开、停业情况,企业用电、用水数量等。
第四类数据来自税务机关内部,即税务机关通过对企业的审计和稽查,定期测算出的同类企业正常销售值、企业行业毛利率、行业税负率等。
(三)提高征管信息系统对征管原始数据的分析能力
要成功监控本地区的经济及税收变化情况,征管信息系统必须具备以下能力:(1)从点到面经济状态描述。具备单个企业分析、行业分析、全地区产业结构分析、全地区经济总量分析。
(2)提供历史全貌及历史比较。系统应反映每个企业、行业的历史发展轨迹,如对每一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纳税状况及经营变化状况进行描述,以帮助税务人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3)提供辅助分析。在运用多期比较、企业与企业比较、标准分析和综合分析等方法的过程中,计算机可以帮助使用者进行预置的公式运算及统计、查询,减少人工分析的盲目性。
四、征管信息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必将融合在一起,构成税务管理信息系统
(一)征管信息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必将融合在一起
征管信息系统主要是税收征管数据的集合,强调对征管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工作流为中心,强调群体协同工作。办公自动化不仅要实现公文管理电子化,更要把税务机关内部行政事务中的政策贯彻、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监督反馈等工作全部纳入其中。具体来说,征管信息系统只为税务机关提供数据采集、储存、统计、查询的功能,而这些储存起来的征管信息,还必须按照一定的行政管理规则进行处理,如处理纳税人的延期缴税申请,一方面要记录在征管数据库中,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层级审批。前者依赖征管信息系统,后者则要由办公自动化系统完成。所以,两个系统必须融合在一起,构成税务管理信息系统。
(二)税务管理信息系统涵盖的内容
站在信息处理的角度,整个税务管理工作可以抽象地表现为:信息采集、信息流转和知识库三大部分。信息采集,按采集的方式可以分为上门申报、邮寄申报、电话申报、网上申报以及税务机关利用各种手段进行情报搜集;按采集的内容可以分为纳税信息、财务信息、发票信息以及政府各部门提供的企业和经济信息。信息流转包括公文流转、资料上报的流转、审核呈批的流转、工作传递的流转、督查督办的流转。知识库包括纳税人数据库、公文档案库、税务机关人事档案库、税务机关监察档案库,以及以这些基本的数据仓库为基础,挖掘、组织、利用和传播散布在税务系统和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建立贯穿于整个税收工作的管理当中,有效地服务于各个管理环节的知识型管理系统,如税务法规管理子系统、税务操作规程指引子系统、经济及税源分析子系统等等。目标是以拥有知识的税务人员为核心,帮助基层税务机关获取知识、传递知识和有效利用知识。
(三)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
1.无缝接合性强。在税务机关进行事务处理的过程中,系统具备在数据库中提取数据,并把结果重新写入数据库的能力。
2.模块扩展性强。在税务行政管理中,要上报、审批和传递的资料很多,有些报表会废止,有些资料会增加,这就要求办公自动化系统流转对象即流转模块可任意扩展。
3.流程设置灵活性强。因为不同层级的税务机关,其内设机构不同,流转的环节也不同,这就要求它在技术上要做到自定义。
4.流转过程控制性强。流转过程控制能力是指对所流转的模块在流转过程中进行监控,包括:(1)对流转时间进行监控,设定每一个流转节点的流转时间,具备超时报警功能。(2)对流转状态进行监控,如上报一份请示,现在处于哪一个节点,哪一个节点滞留了多长时间。反过来,上级在控制库中预先设定每月下级应按要求上报公务文书的种类,下级每上报一份,电脑则自动比销,自动统计。使目标考核贯穿到整个行政管理过程中。(3)满足每一个流经节点的统计需要,如每月拟了多少份文件,审批了多少份文件,有多少是过期办理的等等。
五、传统型税务机关逐步转变为知识型税务机关
随着上述基层税务信息化趋向的逐步实现,税务管理中的知识含量必然逐步提高,税务机关的传统管理方式将发生改变,发展成“知识型税务机关”。所谓“知识型税务机关”是以高素质人才为核心,以税务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以税务信息分析为手段,对税务工作进行科学管理的税务机关。知识型税务机关应有以下4个特点:
(一)开放性
传统型税务机关是封闭式的,在其周围有一堵无形的墙;知识型税务机关是开放式的,在网络支持下,外延迅速扩大。
(二)虚拟性
传统型税务机关在管理上主要依赖“实物”,税务人员走出去收集资料,纳税人走进来申报资料,税务机关内部依靠公文、税务文书等实体进行行政管理;知识型税务机关则依赖以计算机网络为中心的虚拟空间,信息的搜集、统计,行政性的指令、沟通,都在虚拟的空间中进行。
(三)信息化
一方面,税收管理工作以信息分析为主要内容,基层分局(所)这个中间层消失后,税务机关掌管的信息总量大了,专业的税务(经济)分析代替了经验性的分析判断,税务(经济)信息分析贯穿于税务组织、控制、执行的全过程;另一方面,税务管理高度信息化将会引起税务机构设置的变化,有可能以信息流转和信息分析的节点作为税务机关内设机构的设置依据。
(四)以教育和学习为基础
税务机关与企业性质不同,企业可以大规模解雇工人和招揽人才,以谋求新的发展,税务机
关则不可能这样做。在税务机关从传统型管理模式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管理模式转型中,必须以长期的、系统的、有效的教育培训为基础,一方面要培养当前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十分注重人力知识资本的储备,以应对未来的需要。在这当中,重要的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改革自身的组织,一是全员学习,即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投入学习。二是全程学习,不能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来。三是团队学习,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第二篇:关于加强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于加强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思考
金税工程三期系统的成功上线,标志着国税信息化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该系统以Ctais2.0数据为基础,在继承发展税收征管业务信息化同时,汲取旧有实践经验,重点放在征管数据的汇总、整合、挖掘、分析方面,为税收风险控制、上层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持。
在全国税务系统大力深化征管信息化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也要看到,东西部地区发展有先有后,各省市税务局、省市内区县局也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经济越发达、人员素质越高的单位信息化建设走在越前面,相应的带来更全面的纳税服务和更高的征管质量,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反则越靠后,结果则不言而喻。先进的征管系统并非万能,关键在操作人员的业务能力。设备技术再先进,离开了专业人才,也只能成为华丽的装饰摆设。因此,为稳步推进税务系统信息化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打造一支既懂税收业务、又掌握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一、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现状
(一)专业技术人才总量有所缓解,但增长缓慢
全市国税税务系统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年龄化趋势已逐年加大,主要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税务系统80、90年代中期集中招录青年干部充实队伍,受历史条件所限,也没有考虑到搭建合理的年龄梯次。另外,信息化技术在我国是在二十一世纪初才开始蓬勃发展,全国各行业普遍存在人才缺口,所以相对此类专业技术人员相对更为匮乏。
为此,省市局在20XX年有针对性的为每个区县局定向招录一名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人员外,以后每年的公务员招录都有一个计算机专业类的名额。到目前为止,每个区县局都配有新增5-6名工作人员,加上已有专业出身及短期培训等具备一定基础的人员,共同组成基层技术人员队伍。以永川国税局为例,全局在职人员166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出身7人,经历计算机技术短期培训3人,占全局人数的6.02%,年龄分布情况为70后4人,80后6人。从人员占比与专业技术深度看,还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
(二)人才层次不合理,专业技术深度不足
基层税务机构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前期主要来源于体制内考调,短期培训,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学成才等渠道。由于条件所限,基本都没有经过全日制、系统化的学习。目前大部分的公共行政机关都面临一个难题,就是招聘不到一个专业层次较高的优秀人才。原因在于无法提供与之能力相匹配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在计算机行业,出类拔萃的人才去企业追求高薪,或去组建团队创业的意愿更高,对进入束缚较多的体制,存在一定顾虑。
现阶段,各地税务局更多的是从国家公务员招录这一途径招收人才。但由于年龄、专业、地域、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限制。具备应考能力与条件,也愿意来中西部基层税务局工作的大多是应届毕业生。在国内教育现实环境下,培养不出具备较强的实战能力的应届生,这个年轻的群体还需要成长的时间。
(三)人员有效利用率低,没有形成研发团队
毫不客气的将,基层税务局普遍存在计算机专业人员当成电脑维修员,把信息中心视为电脑维修部的现象。诚然,从实际需求出发,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力推广征管系统的使用,信息中心在计算机硬件、计算机网络维护方面投入巨大精力,为整个系统的顺利运行保驾护航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这只是信息中心的日常维护工作的一部分,技术部门的主要精力还应放在后台数据分析提取,为前台提供数据支撑,更上一层是积极参与税务软件定制研发。
基层税务局并不十分关注定制软件研发,少有前瞻性的远期目标。通常只针对一两个业务目标布置开发量较小的任务,一两个技术人员为主都能完成。造成技术只掌握在少部分手中,其他人由于参与度较小,逐渐被边缘化。这不利于促成分享技术、共同发展的研发团队。
(四)软硬件建设不同步,软件开发程度落后
国税系统的所有网络、计算机设备都通过财政拨款,由省市局机关统一采购按机关配发。特别在金税工程上线以来,计算机硬件设备基本都能满足基层需求。网络设备方面是由集成商下派技术人员统一安装、调试,维护工作量不大。
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各地发展程度有先有后。做的比较好的区县局,每年有专门的开发任务。由局领导下达开发任务,征管业务科室负责需求定制,信息中心承担程序开发。数据来源以金税三期、CTAIS2.0分发数据库为主,外部采集为辅。面向本局内部人员使用,有短小精悍、实用性强的特点,为本局征管信息化起到有力的补充作用。较为落后的区县局,这方面几乎没有动作,主要还是使用金税三期系统。信息化专业人才要么分流到其他岗位,要么闲置在信息中心,技术能力逐渐荒废。
(五)基层领导重视程度普遍不一
领导多由税收、财会专业出身,征管工作与信息化的切合点没找准,没有把握住适合于本单位的信息化方向。主要反映在培养既专计算机又懂财会的复合型人才方面欠缺思路,在现有的条件下大部分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情况,存在计算机人才就是信息中心的备用人选的思想。其次是行政执法类与专业技术类待遇有差别,当前单位内部,确实存在行政执法类的待遇普遍较高的情况。在这方面,专业技术类的岗位在没有适当的照顾,很难调动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当然这也是大部分行政机关存在的通病。
二、基层税务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对策
(一)领导加强重视,提高单位信息化标准 单位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推进,离不开组织领导的大力支持。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已逐渐认识到现代化的管理必须立足于科学的决策,离不开信息化的征管工作。要充分发挥信息化人才在税收工作与现代化技术之间的桥梁作用。
要把信息化应用在征管的每个环节。从纳税人申报、财务报表、单位耗用的数据采集到税收数据筛选分析,再到税收风险内控机制预警,实现建立以征管数据为核心,不断挖掘分析,提供决策依据的合理机制。
要把信息化应用到单位内部管理,覆盖考勤、用餐、通知通告、网上考试、行政考核等基本工作,工作人员使用统一网络平台办公,实现管理、监察、考核全面无纸化。
以上工作需要税收业务与计算机技术双精通、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来支撑,在人力资源配备、经费划拨、人才培养、干部提拔上需要适当照顾。
(二)分布使用、集中开发,打造信息化团队
税务机关是业务性很强的单位,计算机人才不能拘泥于专业技术,自身要主动自学财会、税务知识。单位还可安排他们分布到办税厅、税务所、稽查局,一来可成为计算机管理员,解决微机日常问题,分担信息中心繁杂的工作。二来在工作把专业应用到实际业务当中,如征管软件应用、税务纳税评估、税务电子数据检查等,取得以点带动各派出机构信息化的成效。
以软件开发标准模式,规范单位内部小型软件开发任务。业务科室、信息中心各自扮演好客户与开发队的角色。局领导下达目标,业务科室以本单位需求为基础,广泛征求意见,形成具体需求文档提交给信息中心。信息中心以科室负责人牵头,根据需求抽调相关人员,采用集中办公的方式,按阶段分配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开发任务。其中要以技术能力强的人作为核心,其他人服从安排,做好次要辅助工作,在开发当中就学习技术、了解系统,为以后的推广、二次开发积累经验。
(三)加强培训与交流,培养实战人才
计算机技术是一门首重实践的“手艺”。建立培养信息化人才的教育体系,先要把技术、业务核心推上讲台,定期开办技术短期班。立足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材。例如数据库基础教程、ASP网页技术基础教程。布置小型软件开发任务,税收数据各类统计查询任务,把理论的东西真正用起来。
现代化的税收征管内部数据、第三方数据越来越巨量,全市国税系统不具有对海量数据进行收集、分析的技术力量,与外部税务软件专业开发公司合作,以服务外包形式加大征管信息化纵深是现实的需求。但服务外包并不是全面托管,基层机关应鼓励单位核心骨干“走出去”,汇集全市基层业务需求,在上级单位组织领导下,积极参与到全市的信息化建设当中。不但开拓眼界,提升认识层次。还可与系统集成商合作,外派技术核心进驻集成商开发、维护部门,用先进企业的资源培养自有人才。
(四)普及计算机知识,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总局提出要建设现代化的税务检查机制,这对单位职工提出新的要求。企业逃避税务检查的手段总是走在税务机关的前面。特别是在各个企业使用会计核算软件、各种ERP、自控系统的情况。税务检查人员必须要懂计算机基础知识,至少得明白数据库、网络等基本概念,才能掌握住企业基本情况。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信息中心的人员也要加入到税务检查的队伍当中,在技术方面提供支持,总结经验。定期分享,共同提高。关注70年代以后出生的税务干部,年富力强,正是信息化建设的未来中坚力量。
人才是税务信息化建设的灵魂,金税三期工程的深入推广,将为信息化人才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舞台。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以核心征管数据为依托分析数据,以税收风险控制为导向管理企业,以电子数据检查为重要手段规范企业。逐步打造一支不断为税收征管现代化提供动力的信息化队伍。
第三篇:基层信息化建设
关于推进基层信息化平台的情况汇报
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全球化一体化步伐加快,社会信息化水平提高,政府职能重塑的环境下,基层办公面临传统办公手段难以满足需要的新形势。基层政府部门从内到外都面临创新办法、提高效率、转变职能、强化服务的压力和动力。以信息化技术服务工作,提高基层服务科学决策和工作效率成为基层部门的不二之选。县(区)基层部门是政府的最基层,如何借助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数据库技术与管理理念结合来提高基层办公的效率、创新方法、转变职能和强化服务是基层信息化办公的当务之急。
当前,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已被列为“金安”工程。在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和安监总局出台的几项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规范的总体框架下,各地各级安监部门都对信息化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一般存在两种方式:区县统一使用省市安监信息平台和区县单独建立区县级安监信息平台。而两种建设方式关键在于解决:“如何更方便地让上级安监部门的督办和对数据的汇总统计,让上级部门有个全面的了解”和“如何更好地解决基层安监部门监管理念、方式、机制的差异,更好地结合本地区安监部门的实际工作特点”。
从实践看,县(区)基层安监部门的信息化应该是所有安全生产信息化系统实现有效、科学运作的基础,只有将基层安全监管部门掌握的大量一手信息数据化,信息化工程才能做“有米之炊”,才能通过相对准确的数据分析问题,科学决策。基层安监部门在信息化建设实践中取得了成功经验也暴露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层安监部门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息化认识和应用存在差距
在对安全监管信息化的认识和应用上,大部分基层部门还在办公自动化、信息上网阶段,也有一些地方开展了专项业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鲜有基层安监部门对安全监管工作进行系统性信息化开发的成功案例,主要表现在对协同办公和对外信息化服务的认识尚不到位。这与安监部门信息化起
步晚,基层信息化人才缺乏不无关系。但是安监部门信息化起步晚也可视为一种优势,可以充分借鉴其他部门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少走弯路,也有利于更全面系统的认识安全监管信息化。考虑安全监管业务特点和电子政务的要求,安全监管信息化至少是包括以下内容的整合:向公众的Internet信息发布网站、OA(办公自动化),MIS(管理信息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
(二)上级安监部门信息化系统缺陷对基层影响较大
1、业务系统对基层需求考虑不到位。省、市级安监部门开发的一些业务信息化系统,如事故报告分析系统、行政审批系统、隐患排查系统等等,这些系统都需要县(区)安监部门提供(录入)基础数据。但在开发时只考虑本级业务的需求,未考虑县区安监部门业务流程的信息化,让这些信息化系统在基层失去了信息化的本意,成了基层的额外工作量。同时,不少系统在开发时,并未给基层部门预留接口,给基层信息化建设带来障碍。
2、急用先行但缺少统筹规划。存在先后开发的多个业
务系统信息不共享,造成单位或安监系统内部的“信息孤岛”,部门内部的协同办公功能不强。如:危化经营许可证审批系统,同一单位申请甲种乙种两个证的话,需分别录入两次单位信息;查询一家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综合情况,需要在事故系统、审批系统、培训系统、隐患排查系统等各个系统分别查询。这对分工较细的省、市级部门可能影响不大,对基层而言,这类信息化系统成了“扔了不行”的“鸡肋”。(其实对于区(县)基层安监信息化,基本上两个系统就完事了。以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为主题的网站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系统,完全没必要跟着信息化项目供应商的思路,上五六个子系统,毕竟区(县)安监部门总共才有几个人呀!)
3、包办基层信息化工作,实用性打折。安监系统的信息化,在总体上应该形成金字塔形的结构。塔基(基础)应该在县(区)基层,这是由县(区)安监部门的实际工作决定的,基层安监业务的信息化,首先是大量一手安全生产资料的数据化,部分经过县区信息化系统加工的数据才能成为上级安监部门有用的信息。同时各地管理机制、方法的不同,也决定了各县(区)信息化内容差异的必然性。如各地根据区域经济结构特色对企业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对企业进行安全信用评估等等,但划分和评估的标准并不可能一样。基层安监信息化相对市、省上级部门有其特有的需求和现实要求。省市级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时若不考虑各级需求的差别和地方的差异性,包办基层信息化,基层部门在录入大量基础数据之后就要“守着粮仓喊饿”。
4、安全生产数据采集和更新方式不科学。目前基层已经历了三种方式:一种情况是前述未考虑基层需求的信息化系统,额外增加工作人员工作量。一种是普查,需要短期内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但数据的准确度和质量是最低的,有些情况下甚至没有分析利用价值,数据的更新更是一大问题。另一种是期待生产经营单位直接提供数据,这在大多数地方(特别是私营经济发达的地区)是行不通的,一方面,企业没有法律义务报送相关数据;另外,企业若主动向监管部门报告事故隐患或违法行为,就是愿意“投案自首”,那又何不自查自纠呢?
(三)与本地安全监管实情的结合不够
主要是监管系统建设没有体现或整合当地安全监管机制、理念和方法。各地安全生产情况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各地基层安监部门监管理念、方式、机制的差异。如区域产业结构的不同,决定了基层安监部门监管的重点和方法。信息化建设若只考虑标准业务流程,将大大削弱信息化项目的实用性和成效。如实行企业分级分类管理,企业信用评价等,没有信息化支撑或开发成单项系统,最后都会成为空架子。在信息化与安全监管机制的结合上,也存在缺少综合、全局观点的问题,没有考虑其他职能部门、乡镇街道等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在信息化方面的需要,或仅局限于本单位基础业务需求,这样就会与基层安监部门使用一些不成熟的上级安监信息化系统一样遇到尴尬,如数据采集更新遇阻、增加其他单位工作量等。
(四)与地方电子政务建设的整合不够
基层安监还存在部门信息化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建设的思路。安全监管信息资源与其他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度低。安
监部门有大量的基础数据可以通过交互与其他部门共享,如生产经营单位基本信息、应急管理数据、GIS数据等等。当前政府信息资源孤岛问题突出,政府信息化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个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不一致导致各个部门之间、各应用系统之间相互不能连通、信息不能共享。这一问题已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在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信息资源整合趋势已经明晰的情况下,应引起尚处在信息化起步阶段的基层安监部门足够的重视,在项目设计时就应为“共享”“整合”做好准备,避免重复建设。(当然“共享|”、“整合”、“数据交换”不只是仅仅停留在项目建议书或可研报告、投标实施方案书中)
二、基层安监部门信息化建设思路
(一)在信息化建设中贯彻科学的安全监管思路
信息化系统可以处理海量的数据,但是并不表明作为政府监管部门需要或者能够掌握所有安全生产数据,要立足于落实安监部门依法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来认清安全监管信息化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比如说我们的信息化系统并不需要记录辖区所有的生产经营单位每一家是否存在或存在多少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和违法行为,政府监管部门不可能也没有能力为辖区所有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或是违法行为负责。基层部门安全监管信息化系统要以依法落实监管责任为基础,而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安全监管的水平和效率,促进生产经营单位主动的遵守安全生产法规,不能越疱代俎。(实际上,也有一些在用的隐患排查系统,要求每家生产经营单位定期上报隐患情况,对这类系统数据的分析结果将是非常可笑的:一是不知道哪个数据和多少数据是准确的,分析结果的科学性没有保证;若对数据进行核实,成本将是巨大的,以笔者所在区为例安监人员数量和排查对象的比例差不多是20人:30000家;二是若生产经营单位大都瞒报了,那监管部门就是“掩耳盗铃”;若生产经营单位都如实报告了,那说明安全生产法治意识已经非常高了,政府安全监管的方法和重点就不该是排查隐患了)。
(二)在信息化建设中要体现综合监管和全局意识
作为地方政府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决定了安监部
门的安监信息系统不会是仅仅处理本部门数据的。要从政府安全生产工作的全局出发设计安全监管信息化系统,也就是说一个从总体考虑的符合电子政务需求的安全生产监管系统一般不会是××安监局的信息化系统。
(三)坚持业务主导和以监管对象为基础的总体建设思路
基层安监部门各项具体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是安全监管系统的实现基础。这里的业务不光包括基层安监部门本身的业务,还包括在安监部门综合协调下,各其他部门、乡镇街道甚至村(社区)的安全生产工作业务。如行政执法、行政许可、安全培训、各有关单位安全检查等等。这些具体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效率之源,也是信息化系统的数据之源,即系统处理的是政府的安全监管数据,只有这样才能使安全生产信息化的效率优势与数据的有效采集和更新方法取得有机统一。
安全生产的监管对象——生产经营单位几乎是安全监管部门所有业务工作的中心,这是安全生产的本质决定的。这就为信息化系统中执法、许可、检查、培训等各项业务数据找到了维系点,通过生产经营单位可以将所有的信息联系、综合起来,解决专项业务系统信息孤立的问题。
(四)注重整合的建设思路
在当前电子政务发展形势下,基层安监信息化应把注重整合与注重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臵。加强“上下左右”的协调和整合。即:加强与上级安监部门和乡镇街道的信息化需求的协调和整合;加强与本级其他部门信息化系统的互联和共享。在当前各地都在推进政府信息化资源整合(建立数据中心)的大好形势下,基层安监部门信息化可以在地方信息化管理部门统一协调下,充分利用各部门已建立的各信息化系统,通过共享和互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上级部门应加强对基层安监部门信息化的统筹和指导
上级部门要加强对安全生产信息化的统筹和规划,根据《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一五”专项规划》的要求:“做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应用、分步实施、技术服务、应用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并注重为全系统安全运行提供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组织建立合理的安全生产信息采集和共享机制。”“根据法律规定和履行职能的需要,明确相关部门信息共享的内容、方式和责任,实现国家、省、地(市)、县四级机构安全生产信息互通互联和资源共享,并和其它部门实现资源共享接口。”同时上级安监部门要加强对基层信息化工作的指导,保护基层信息化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基层安监部门创造良好的信息化建设环境。
第四篇:浅谈基层税务机关思想建设
客观存在反映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产生的结果,通过感觉得来而储存在大脑的东西称为“记块”,记块被生物种的提示功能提取并暂存在思维中枢的结果叫“忆块”,忆块被定向组合得来的东西叫“思块”,思块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思想”或“思维”或“思考”。在大脑里进行而没有表达出来的思想叫“脑语”,通过语言和行为等方式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分
别叫“嘴语”和“行为”。这段话从理论上对什么是思想进行了描述。
思想是人的灵魂,无论伟大与渺小、正确与错误、“健康”与否,人都是有思想有一定的思维方式。人的思想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经过长期教育、培养逐渐形成的。在思想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不自觉性。父母、家庭、社会、集体、组织对人的思想观念形成相互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许多时候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个人基本思想观念总是摆脱不掉这六个方面的影子。
一个人从出生到参加工作只需要人生的三分之一略强,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工作集体中渡过的。因此,工作集体是塑造人的课堂。税务部门的基层单位正是这个课堂之一。基层税务人员多数都是从各大专院校毕业。青年学生走出校门进机关,也就走向了社会。尽管他们经过十几年的文化、专业教育,具备了较高的理论文化素养,但是思想基础还不够牢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可朔性很强,需要在漫漫的工作历程中不断地教育和培养。若干年后,当初初出茅庐的小青年,便成为各级税务机关的中坚力量,撑起共和国财政收入的脊梁。基层税务机关不但担负着为国聚财的重任,还承担着队伍建设的责任。队伍建设的核心是税务人员的思想建设。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受其思想支配的,一切行为都有一定的目的性。高尚正确的思想动机必然带来好地结果,低俗错误的思维结果注定失败。国家财政收入依靠广大基层税务人员的努力工作。圆满完成这个艰巨而伟大的任务,就需要高素质的基层税务人员,不仅要求具备精良的业务水平,更需要具备优良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否则的话就无法胜任税收工作。
目前,基层税务人员思想状况差次不齐。应该说总的情况是好的,广大基层税务人员身在税收工作的一线,他们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生重,工作兢兢业业,体现了人生的价值。但值得关注的是,基层税务人员长期工作在税务工作的前沿,在承担繁重工作的同时思想是非常活跃和复杂的,也有许多的诉求。
基层税务人员从来源上,绝大多数来自学校毕业,少数从军队转业或其它机关或企业调入。从年龄上,80后出生较少,70、60年代出生的占大多数,50年代以前出生的逐渐退休或接近退休年龄。从政治构成上,中共党员占多数,基本群众占少数。从文化上,绝大多数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基层人员的思想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人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有的人仕途上不断进步,要求承担更大的工作责任;有的人刻苦钻研税务业务,还取得了注册税务师、注册会计师等资格证书;有的人愿意做业务工作,不愿意从事政务、行政、后勤保障工作;有的人在政治上、仕途上不想发展,工作不突出也不想出什么麻烦;有的人家庭负担较重,在完成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把精力投入家庭多一些;有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看积极的层面多,对国家和集体持乐观向上的态度;有的人看消极负面的多一些,表现为平时抱怨不断;有的人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和谐的工作和生活;有的人怀疑一切,心胸狭窄,不能很好地融入集体中,群众关系不好;极少数人思想消沉,工作消极,经常迟到早退甚至无故旷工。
凡此种种,基层税务人员的思想状况都是客观存在,有些想法无可非议,并不能从一个角度来分析思想想法的对与错。在允许大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想法的同时,应该建立一个能够获得绝大多数人认可的思想体系,并成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总的来说,基层税务机关作为代表国家的经济执法部门,要求各级机关都要用共产主义理论、思想、信念、道德来教育基层人员,从而使广大税务人员树立和公有制相适应的共产主义信念、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主人翁思想,以及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权利义务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献身精神和共产主义劳动态度。从最低层次的要求来讲,作为国家公职人员,拿着国家的奉禄,只有做好工作的义务,没有消极怠工的权利。具体来说每名基层税务人员都应做到以下几点:
热爱祖国。爱国主义应该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共同理想。无论信仰如何,无论什么职业,每个人都应无条件地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处处闪烁着爱国主义的光芒,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决然地从繁华世界返回还十分贫穷落后的祖国,给我们树立了爱国主义的楷模。虽然祖国还不够富余和强大,但她养育历代各民族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走向繁荣富强。作为一名国家公职人员,更应该不遗余力地热爱祖国,为祖国建设
贡献聪明才智。
爱岗敬业。基层税务人员无论什么方式或什么目的走进税务机关的,当初都是满怀热情喜欢这个职业才加入这支队伍中来的。我们应该始终如一的保持当初的信念,在每个税收岗位上不求干出一翻伟业,只需踏踏实实作好每一份工作。要把自己所作的工作当作祖国建设中的一个部份,好比一部机器上螺丝钉缺一不可。其实每一项具体工作都
是伟大的,要把工作岗位不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还要当作施展个人才华的场所。
遵纪守法。要认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遵守机关工作纪律。从一点一滴作起,作一个守法的好公民,守纪的好员工。违法违纪的话不说,违法乱纪的事坚决不作。在大街上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按红绿灯行走。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乱扔东西。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其实许多国人做起来是很难的,那么我们税务人员就应自觉做到。
品德高尚。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优良的品德,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社会公德好,家庭美德强。事父尽孝心,事君端忠贞,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品德是立身之本,具备良好的品德终身受益。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为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多做善事,不做恶事。
热爱生活。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事事看积极的一面,遇到困难也要积极应对,不要怨天尤人。高高兴兴的渡过每一天。古人说:从来愁最伤人,忧易致疾。遇到高兴的事也不要大喜过望,谨防乐极生悲。视困境为天空中的一片云,很快就过去。常怀一颗平常心,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善待他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尊敬他人。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帮助他人。与人交往不要怀杂念,别无端猜忌他人,同事、邻里之间往往由于误会引起不睦。在善待他人的同时一定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人人以此为目标,和谐社会必将出现。
崇尚俭朴。“历揽古今多少事,成由节俭败由奢”,陈毅元帅的诗道出奢侈危害。在当今提倡节俭非但不过时,而且应该大力倡导。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更应当做节俭的模范,我们在为国聚财的过程中,深知劳动者创造财富的艰辛。科学发展观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崇尚俭朴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倡节俭从身边做起,每天的用餐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共食堂或饭店决不剩饭菜。
基层税务机关应该把员工的思想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一个集体里的人员思想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工作必定是生动活泼的和富有朝气的。这要比多少条制度规定持续有效的多。思想素质的提高大家的行动就自觉,把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思想建设的途径是多方面的。第一,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一是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广大税务人员的头脑;二是用进步的文化引导大家;三是大力宣传模范典型的先进事迹;四是教育方式可灵活多样,比如:召开会议、办学习班、事迹报告、参观访问、知识竞赛等等。第二,广泛开展谈心交心活动。领导班子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开展经常性的谈心交心活动,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一些心里的想法讲出来相互谈一谈,会化解许多矛盾和不正确的想法,达到身心健康。第三,各级领导带头示范作用。领导班干部所想所思所作所为,对群众的影响和带动作用不可小视。一个集体的风气如何无不反映这个单位的领导集体的影子。领导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群众就一定爱好什么,这是毋容置疑的事实。第四,各级领导多多关心基层税务人员的疾苦。广大基层税务人员工作在税收一线,他们有诸多诉求,许多的要求是合情合理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领导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为基层人员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以使大家放心的工作。为群众解决难题是各级领导的一项重要职责。
第五篇:基层公安信息化建设
基层公安信息化建设
信息主导警务,是现代警务的一个突出特点。把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作为加强“三基”工程建设特别是加强公安基础工作的重要载体,既是在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做好公安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区别于传统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鲜明特色。派出所是公安机关最基层的业务单位,担负各业务部门的信息采集工作,它的信息化建设在基层基础建设中占有主导地位,是推动公安基础工作向前发展的依托和保障。
基层民警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根据当前公安基础工作的要求,基层民警已基本达到会打字、会上网、会收发电子邮件,能在公安网上进行信息录入、查询等工作。而且目前的派出所已基本全部接通了公安网,有的派出所还建立了所内局域网;民警微机配置率正逐年提高,有的所队甚至达到100%。很多民警认为,现在所有日常工作,包括追逃、查人、破抢包案件等都离不开网络的支持,做到上班必开机、工作必上网,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其次是应用水平较高。民警在工作中采集的各类信息,如案件及违法人员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及时录入警务综合应用系统,使采集的各类信息及时转化为网上信息数据,发挥信息查询及共享的作用。特别是在今年石家庄市的人口普查工作中,通过“居民区入户登记信息系统”软件将辖区内居民区的人员居住及房屋情况全部登记录入;通过“石家庄市入户登记信息系统”软件将辖区内的流动人口情况全部登记录入。这些信息的录入大大方便了今后的执法办案和治安管理。第三是应用范围较广。民警不仅能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查询,而且日常公务也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缩短了办公行文等事务性时间,将民警从简单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和财力,降低了行政成本。
但是现在派出所信息化建设存在很多的问题
1.缺乏系统培训,基层民警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有待提高。虽然计算机已经较为普及,但民警平时工作任务繁重,没有时间学习计算机知识,又缺少系统培训,计算机操作水平较低。
2.基层派出所计算机等硬件设备总量不足、配置较低。计算机、网络等硬件建设是公安派出所基础信息采集、管理、应用的保障,受经费的制约,基层派出所的计算机配置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差距较大,难以满足公安警务网络化管理普及、推广和逐步升级的需要。
3.应用网络信息服务工作少。目前民警上网主要是查询人口信息,依靠信息系统进行网上作战的能力不强,信息预警、信息促控、信息导侦的工作成效不明显。
4.缺少专业化人才。由于缺少系统性培训,造成基层派出所信息化专业性人才紧缺,致使一些硬件故障不能及时排除而影响正常工作,在网络及设备维护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
5.对信息的采集和使用缺乏整体规划。由于对信息采集项目、录入要求不明确,导致该采集的信息没有采集,该录入的信息没有录入,或者采集、录入的信息项目不全,存在偷工减料、描述不准、用词随意等问题;由于信息研判、传递、反馈工作不顺畅,导致信息关联度、共享度低,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
要对基层公安信息化进行建设就要组织开展各种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培训班,提高民警计算机操作水平和网络应用能力。如可以聘请高校计算机教师对民警进行培训,还可以在市局或分局的主页上设立学习专栏,为基层民警提供计算机应用、公安信息网络安全等内容的学习资料,丰富学习渠道。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大设备、资金的投入。因为公安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事关公安工作发展全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全局的、长远的角度出发,把公安信息化建设列入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加强信息的实战化应用,切实提高实战效能,调动民警的使用积极性。应该在网上建立信息研判机制,切实加强对各类信息的自动比对、关联查询、动态分析,把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打击与防范、管理与服务等各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利用信息化手段破案的数量和质量,更好地为公安实战服务。大力培养和引进急需的科技专业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公开招收专业科技人才,挑选民警进行培训等方法,努力建设一支信息化知识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同时,建立健全设备运行管理机制,落实各项保障措施,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最后还要加强信息数据的规范化管理,整合利用现有各类网络信息资源,实现信息关联和共享。要抓紧制定总体规划和规范标准,全面整合现有的各类信息系统,打破各种障碍和壁垒,努力实现基础信息在各地区、各部门、各警种之间互联互通、高度共享。
要使基层公安更好的为人民服务就要切实加强和不断完善对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公安工作的信息化是发展的趋势,未来公安工作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信息化发展的水平。各级公安机关领导班子尤其是主要负责同志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实现公安信息化作为公安工作发展的目标,做到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抓信息化建设。
当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公安信息化建设模式是按照公安部关于“金盾工程”建设的统一部署和要求,逐步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由于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公安工作发展水平差异的限制,各地“金盾工程”建设目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且“金盾工程”建设要求各警种、各部门分别建成纵向贯通但横向封闭,相对独立的信息采集和应用系统,客观上造成了警种部门间信息资源的壁垒,影响了公安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而公安大部分业务工作都依赖于对信息的全面、准确、及时占有,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应该具有所有信息资源纵向贯通和横向融合的特点。因此,各级公安机关应依据自身公安工作需要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集信息的采集和应用为一体的、打破警种部门间的条条限制的综合信息系统。在完成全部警务工作数据电子化、警务工作流程电子化、决策信息化、智能化的基础上,大胆突破传统思想和警务工作机制模式限制,逐步建立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适应公安工作发展需求的电子警务信息系统,最终实现电子警务的目标。基层公安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以及其在公安工作中的地位,决定了公安信息化建设必须建立一整套自上而下、符合信息化建设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为此,合理的信息化建设领导体制应该是各级公安机关确立一名既懂公安业务又懂信息化的技术主管进入同级公安机关党委,主抓本级公安机关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自上而下正式建立一支公安信息化建设专业队伍,专门负责公安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规划设计、技术研发到系统日常管理维护。
基层公安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厚积而薄发,其对工作的巨大推动是依靠信息的不断积累、信息资源的逐步增加,最终引起工作效率的大幅提高。因此,在进行公安信息化建设中,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在硬件设备的投入、软件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本地、本部门和公安工作的实际,确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的建设方针,立足实战,边建设、边应用、边改进,确保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的可持续性。信息化需要人建设,也需要人运用。各级公安机关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引进和民警应用技能培训工作,以此推动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各级公安机关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引进和培养公安信息化建设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公开招收专业科技人才,挑选民警进行培训等方法,努力建设一支信息化知识技术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并从制度设置,奖励激励等方面对专业人才加大倾斜;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全体民警信息化技术的教育培训,加大对全体民警计算机知识和信息化知识的普及教育,确保信息化建设能成功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战斗力。当前,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内涵、外延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必须主动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围绕信息警务,把着力点放到获取和利用信息上来,努力建立以信息化为先导,以科技化为支撑,以规范化为基础,以社区警务为依托的现代化警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