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
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1号
《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已经2011年7月12日教育部第21次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教育部部长 袁贵仁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指导和规范高等学校章程建设,促进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科学发展,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章程的起草、审议、修订以及核准、备案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章程是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高等学校应当以章程为依据,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实施办学和管理活动、开展社会合作。
高等学校应当公开章程,接受举办者、教育主管部门、其他有关机关以及教师、学生、社会公众依据章程实施的监督、评估。
第四条 高等学校制定章程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宪法、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推进高等学校科学发展;应当促进改革创新,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依法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体现和保护学校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与制度成果;应当着重完善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
第五条 高等学校的举办者、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以章程明确界定与学校的关系,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与发展原则,落实举办者权利义务,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第六条 章程用语应当准确、简洁、规范,条文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章程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编、章、节、条、款、项、目。
第二章 章程内容
第七条 章程应当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载明以下内容:
(一)学校的登记名称、简称、英文译名等,学校办学地点、住所地;
(二)学校的机构性质、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方向;
(三)经审批机关核定的办学层次、规模;
(四)学校的主要学科门类,以及设置和调整的原则、程序;
(五)学校实施的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远程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不同教育形式的性质、目的、要求;
(六)学校的领导体制、法定代表人,组织结构、决策机制、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内设机构的组成、职责、管理体制;
(七)学校经费的来源渠道、财产属性、使用原则和管理制度,接受捐赠的规则与办法;
(八)学校的举办者,举办者对学校进行管理或考核的方式、标准等,学校负责人的产生与任命机制,举办者的投入与保障义务;
(九)章程修改的启动、审议程序,以及章程解释权的归属;
(十)学校的分立、合并及终止事由,校徽、校歌等学校标志物、学校与相关社会组织关系等学校认为必要的事项,以及本办法规定的需要在章程中规定的重大事项。
第八条 章程应当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健全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行使与监督机制,明确以下事项的基本规则、决策程序与监督机制:
(一)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
(二)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
(三)制订招生方案,调节系科招生比例,确定选拔学生的条件、标准、办法和程序;
(四)制订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
(五)设置教学、科研及行政职能部门;
(六)确定内部收入分配原则;
(七)招聘、管理和使用人才;
(八)学校财产和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九)其他学校可以自主决定的重大事项。
第九条 章程应当依照法律及其他有关规定,健全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具体实施规则、实施意见,规范学校党委集体领导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明确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的制度规范。
章程应当明确校长作为学校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行政负责人,全面负责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管理工作的职权范围;规范校长办公会议或者校务会议的组成、职责、议事规则等内容。
第十条 章程应当根据学校实际与发展需要,科学设计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组织框架,明确学校与内设机构,以及各管理层级、系统之间的职责权限,管理的程序与规则。
章程根据学校实际,可以按照有利于推进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有利于调动基层组织积极性的原则,设置并规范学院(学部、系)、其他内设机构以及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的领导体制、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 章程应当明确规定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以及其他学术组织的组成原则、负责人产生机制、运行规则与监督机制,保障学术组织在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术评价、学术发展、教学科研计划方案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咨询、审议、决策作用,维护学术活动的独立性。
章程应当明确学校学术评价和学位授予的基本规则和办法;明确尊重和保障教师、学生在教学、研究和学习方面依法享有的学术自由、探索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第十二条 章程应当明确规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的地位作用、职责权限、组成与负责人产生规则,以及议事程序等,维护师生员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参与学校相关事项的民主决策、实施监督的权利。
对学校根据发展需要自主设置的各类组织机构,如校务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校友会等,章程中应明确其地位、宗旨以及基本的组织与议事规则。
第十三条 章程应当明确学校开展社会服务、获得社会支持、接受社会监督的原则与办法,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学校根据发展需要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有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代表参加的学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的,应当在章程中明确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的地位作用、组成和议事规则。
第十四条 章程应当围绕提高质量的核心任务,明确学校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则与制度,规定学校对学科、专业、课程以及教学、科研的水平与质量进行评价、考核的基本规则,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机制。
第十五条 章程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健全教师、学生权益的救济机制,突出对教师、学生权益、地位的确认与保护,明确其权利义务;明确学校受理教师、学生申诉的机构与程序。
第三章 章程制定程序
第十六条 高等学校应当按照民主、公开的原则,成立专门起草组织开展章程起草工作。
章程起草组织应当由学校党政领导、学术组织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相关专家,以及学校举办者或者主管部门的代表组成,可以邀请社会相关方面的代表、社会知名人士、退休教职工代表、校友代表等参加。
第十七条 高等学校起草章程,应当深入研究、分析学校的特色与需求,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听取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内部组织、师生员工的意见,充分反映学校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以及教职员工、学生的要求与意愿,使章程起草成为学校凝聚共识、促进管理、增进和谐的过程。
第十八条 章程起草过程中,应当在校内公开听取意见;涉及到关系学校发展定位、办学方向、培养目标、管理体制,以及与教职工、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问题,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征求意见、充分论证。
第十九条 起草章程,涉及到与举办者权利关系的内容,高等学校应当与举办者、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协商。
第二十条 章程草案应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学校章程起草组织负责人,应当就章程起草情况与主要问题,向教职工代表大会做出说明。
第二十一条 章程草案征求意见结束后,起草组织应当将章程草案及其起草说明,以及征求意见的情况、主要问题的不同意见等,提交校长办公会议审议。
第二十二条 章程草案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由学校党委会讨论审定。
章程草案经讨论审定后,应当形成章程核准稿和说明,由学校法定代表人签发,报核准机关。
第四章 章程核准与监督
第二十三条 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的章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其中本科以上高等学校的章程核准后,应当报教育部备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的章程由教育部核准;其他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章程,经主管部门同意,报教育部核准。
第二十四条 章程报送核准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核准申请书;
(二)章程核准稿;
(三)对章程制定程序和主要内容的说明。
第二十五条 核准机关应当指定专门机构依照本办法的要求,对章程核准稿的合法性、适当性、规范性以及制定程序,进行初步审查。审查通过的,提交核准机关组织的章程核准委员会评议。
章程核准委员会由核准机关、有关主管部门推荐代表,高校、社会代表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
第二十六条 核准机关应当自收到核准申请2个月内完成初步审查。涉及对核准稿条款、文字进行修改的,核准机关应当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提出修改意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准机关可以提出时限,要求学校修改后,重新申请核准:
(一)违反法律、法规的;
(二)超越高等学校职权的;
(三)章程核准委员会未予通过或者提出重大修改意见的;
(四)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的;
(五)核准期间发现学校内部存在重大分歧的;
(六)有其他不宜核准情形的。
第二十七条 经核准机关核准的章程文本为正式文本。高等学校应当以学校名义发布章程的正式文本,并向本校和社会公开。
第二十八条 高等学校应当保持章程的稳定。
高等学校发生分立、合并、终止,或者名称、类别层次、办学宗旨、发展目标、举办与管理体制变化等重大事项的,可以依据章程规定的程序,对章程进行修订。
第二十九条 高等学校章程的修订案,应当依法报原核准机关核准。
章程修订案经核准后,高等学校应当重新发布章程。
第三十条 高等学校应当指定专门机构监督章程的执行情况,依据章程审查学校内部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受理对违反章程的管理行为、办学活动的举报和投诉。
第三十一条 高等学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对章程中自主确定的不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强制性规定的办学形式、管理办法等,应当予以认可;对高等学校履行章程情况应当进行
指导、监督;对高等学校不执行章程的情况或者违反章程规定自行实施的管理行为,应当责令限期改正。
第五章 附则
第三十二条 新设立的高等学校,由学校举办者或者其委托的筹设机构,依法制定章程,并报审批机关批准;其中新设立的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其章程应当具备本办法规定的内容;民办高等学校和中外合作举办的高等学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章程,章程内容可参照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二篇: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
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指导和规范高等学校章程建设,促进高等学校依法治校、科学发展,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及其他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章程的起草、审议、修订以及核准、备案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章程是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的基本准则。高等学校应当以章程为依据,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及规范性文件、实施办学和管理活动、开展社会合作。
高等学校应当公开章程,接受举办者、教育主管部门、其他有关机关以及教师、学生、社会公众依据章程实施的监督、评估。
第四条 高等学校制定章程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宪法、法律法规为依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推进高等学校科学发展;应当促进改革创新,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任务,依法完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体现和保护学校改革创新的成功经验与制度成果;应当着重完善学校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体制、机制,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
第五条 高等学校的举办者、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政校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以章程明确界定与学校的关系,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与发展原则,落实举办者权利义务,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第六条 章程用语应当准确、简洁、规范,条文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章程根据内容需要,可以分编、章、节、条、款、项、目。
第二章 章程内容
第七条 章程应当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载明以下内容:
(一)学校的登记名称、简称、英文译名等,学校办学地点、住所地;
(二)学校的机构性质、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办学方向;
(三)经审批机关核定的办学层次、规模;
(四)学校的主要学科门类,以及设置和调整的原则、程序;
(五)学校实施的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远程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不同教育形式的性质、目的、要求;
(六)学校的领导体制、法定代表人,组织结构、决策机制、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内设机构的组成、职责、管理体制;
(七)学校经费的来源渠道、财产属性、使用原则和管理制度,接受捐赠的规则与办法;
(八)学校的举办者,举办者对学校进行管理或考核的方式、标准等,学校负责人的产生与任命机制,举办者的投入与保障义务;
(九)章程修改的启动、审议程序,以及章程解释权的归属;
(十)学校的分立、合并及终止事由,校徽、校歌等学校标志物、学校与相关社会组织关系等学校认
为必要的事项,以及本办法规定的需要在章程中规定的重大事项。
第八条 章程应当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健全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行使与监督机制,明确以下事项的基本规则、决策程序与监督机制:
(一)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
(二)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
(三)制订招生方案,调节系科招生比例,确定选拔学生的条件、标准、办法和程序;
(四)制订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
(五)设置教学、科研及行政职能部门;
(六)确定内部收入分配原则;
(七)招聘、管理和使用人才;
(八)学校财产和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九)其他学校可以自主决定的重大事项。
第九条 章程应当依照法律及其他有关规定,健全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具体实施规则、实施意见,规范学校党委集体领导的议事规则、决策程序,明确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的制度规范。
章程应当明确校长作为学校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行政负责人,全面负责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管理工作的职权范围;规范校长办公会议或者校务会议的组成、职责、议事规则等内容。
第十条 章程应当根据学校实际与发展需要,科学设计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和组织框架,明确学校与内设机构,以及各管理层级、系统之间的职责权限,管理的程序与规则。
章程根据学校实际,可以按照有利于推进教授治学、民主管理,有利于调动基层组织积极性的原则,设置并规范学院(学部、系)、其他内设机构以及教学、科研基层组织的领导体制、管理制度。
第十一条 章程应当明确规定学校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以及其他学术组织的组成原则、负责人产生机制、运行规则与监督机制,保障学术组织在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学术评价、学术发展、教学科研计划方案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充分发挥咨询、审议、决策作用,维护学术活动的独立性。章程应当明确学校学术评价和学位授予的基本规则和办法;明确尊重和保障教师、学生在教学、研究和学习方面依法享有的学术自由、探索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
第十二条 章程应当明确规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的地位作用、职责权限、组成与负责人产生规则,以及议事程序等,维护师生员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参与学校相关事项的民主决策、实施监督的权利。
对学校根据发展需要自主设置的各类组织机构,如校务委员会、教授委员会、校友会等,章程中应明确其地位、宗旨以及基本的组织与议事规则。
第十三条 章程应当明确学校开展社会服务、获得社会支持、接受社会监督的原则与办法,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学校根据发展需要和办学特色,自主设置有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代表参加的学
校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的,应当在章程中明确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的地位作用、组成和议事规则。
第十四条 章程应当围绕提高质量的核心任务,明确学校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则与制度,规定学校对学科、专业、课程以及教学、科研的水平与质量进行评价、考核的基本规则,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机制。
第十五条 章程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健全教师、学生权益的救济机制,突出对教师、学生权益、地位的确认与保护,明确其权利义务;明确学校受理教师、学生申诉的机构与程序。
第三章 章程制定程序
第十六条 高等学校应当按照民主、公开的原则,成立专门起草组织开展章程起草工作。
章程起草组织应当由学校党政领导、学术组织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相关专家,以及学校举办者或者主管部门的代表组成,可以邀请社会相关方面的代表、社会知名人士、退休教职工代表、校友代表等参加。
第十七条 高等学校起草章程,应当深入研究、分析学校的特色与需求,总结实践经验,广泛听取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内部组织、师生员工的意见,充分反映学校举办者、管理者、办学者,以及教职员工、学生的要求与意愿,使章程起草成为学校凝聚共识、促进管理、增进和谐的过程。
第十八条 章程起草过程中,应当在校内公开听取意见;涉及到关系学校发展定位、办学方向、培养目标、管理体制,以及与教职工、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问题,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征求意见、充分论证。
第十九条 起草章程,涉及到与举办者权利关系的内容,高等学校应当与举办者、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协商。
第二十条 章程草案应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学校章程起草组织负责人,应当就章程起草情况与主要问题,向教职工代表大会做出说明。
第二十一条 章程草案征求意见结束后,起草组织应当将章程草案及其起草说明,以及征求意见的情况、主要问题的不同意见等,提交校长办公会议审议。
第二十二条 章程草案经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后,由学校党委会讨论审定。
章程草案经讨论审定后,应当形成章程核准稿和说明,由学校法定代表人签发,报核准机关。
第四章 章程核准与监督
第二十三条 地方政府举办的高等学校的章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其中本科以上高等学校的章程核准后,应当报教育部备案;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的章程由教育部核准;其他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章程,经主管部门同意,报教育部核准。
第二十四条 章程报送核准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核准申请书;
(二)章程核准稿;
(三)对章程制定程序和主要内容的说明。
第二十五条 核准机关应当指定专门机构依照本办法的要求,对章程核准稿的合法性、适当性、规范
性以及制定程序,进行初步审查。审查通过的,提交核准机关组织的章程核准委员会评议。
章程核准委员会由核准机关、有关主管部门推荐代表,高校、社会代表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第二十六条 核准机关应当自收到核准申请2个月内完成初步审查。涉及对核准稿条款、文字进行修改的,核准机关应当及时与学校进行沟通,提出修改意见。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核准机关可以提出时限,要求学校修改后,重新申请核准:
(一)违反法律、法规的;
(二)超越高等学校职权的;
(三)章程核准委员会未予通过或者提出重大修改意见的;
(四)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的;
(五)核准期间发现学校内部存在重大分歧的;
(六)有其他不宜核准情形的。
第二十七条 经核准机关核准的章程文本为正式文本。高等学校应当以学校名义发布章程的正式文本,并向本校和社会公开。
第二十八条 高等学校应当保持章程的稳定。
高等学校发生分立、合并、终止,或者名称、类别层次、办学宗旨、发展目标、举办与管理体制变化等重大事项的,可以依据章程规定的程序,对章程进行修订。
第二十九条 高等学校章程的修订案,应当依法报原核准机关核准。
章程修订案经核准后,高等学校应当重新发布章程。
第三十条 高等学校应当指定专门机构监督章程的执行情况,依据章程审查学校内部规章制度、规范性文件,受理对违反章程的管理行为、办学活动的举报和投诉。
第三十一条 高等学校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对章程中自主确定的不违反法律和国家政策强制性规定的办学形式、管理办法等,应当予以认可;对高等学校履行章程情况应当进行指导、监督;对高等学校不执行章程的情况或者违反章程规定自行实施的管理行为,应当责令限期改正。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新设立的高等学校,由学校举办者或者其委托的筹设机构,依法制定章程,并报审批机关批准;其中新设立的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其章程应当具备本办法规定的内容;民办高等学校和中外合作举办的高等学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章程,章程内容可参照本办法的规定。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三篇: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制定暂行办法
云南省中小学幼儿园章程制定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以下统称学校)章程建设,规范办学行为,促进依法治校、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云南省内举办的公办和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以及以中外合作办学方式举办的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幼儿园章程的起草、审议、核准以及修订等,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章程是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施管理和履行公共职能,以及学校自律及政府监督管理的基本准则。
第四条 制定学校章程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依法治理原则。学校的办学宗旨、教育活动与制度规范要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依法落实和规范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依法管理学校,学校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教师依法执教,社会依法支持和参与学校管理;依法落实和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
(二)自主办学原则。要充分体现学校的主体性,充分落实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依法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制定发展规划 和具体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学校的管理体系,以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参与各种社会关系等;实现学校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反映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以人为本原则。要以学生为根本,树立为学生服务的理念,确保学生合法权益;在教育管理中注重中小学学生发展的特点,体现人性化管理;规章制度中的规定要符合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要凸显教师的主体地位,保护教师职业特定的权利,尊重教师作为公民所享有的权利。
(四)彰显特色原则。学校章程应当将校情、发展愿景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要求相结合,明确学校独特的办学定位和教育理念,力求体现本学校的特色和文化。
(五)务实管用原则。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各自的办学类型、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制定符合本校实际、可实施性强的章程,使章程成为学校办学行为的基本准则和改革发展的制度保障。
第二章 章程内容
第五条 章程应当载明学校的下列基本信息:
(一)学校的登记名称、简称、英文译名等,学校的办学地点、住所地;
(二)学校的机构性质、隶属关系、主要任务、培养目标、办学方向;
(三)学校的办学层次、学制、规模;
(四)学校的领导体制、法定代表人,组织结构、决策机制、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
(五)学校举办者及其对学校进行管理、考核的方式、标准等,学校法定代表人的产生与任命机制,举办者的投入与保障义务;
(六)学校经费的来源渠道、财产属性、使用原则和管理制度,接受捐赠的规则与办法;
(七)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组织形式、实施途径和手段,对教育质量评价、考核的原则和方式;
(八)学生管理、评价的基本原则,学籍管理办法;
(九)学校的分立、合并及终止事由,校训、校风、校徽、校歌、校庆日等学校标识,学校与相关社会组织关系等学校认为必要的事项;
(十)学校开展社会服务、获得社会支持、接受社会监督的原则和方法;
(十一)学校认为需要在章程中规定的其他重要事项。第六条 章程应当明确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
(一)明确校长(园长)作为学校行政责任人的职权范围; 公办学校实行校长(园长)负责制,民办学校实行董(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园长)负责制;
(二)明确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障监督作用;
(三)明确教职工代表大会(教职工大会)民主管理和监督地位;
(四)明确学校内部的组织架构,以及各管理层级之间的职责权限,管理的程序和规则;
(五)学校根据需要设立如校务委员会、工会、共青团、学生会、校友会、家长委员会等各类组织机构,应在章程中明确其地位、宗旨、主要职能以及基本的组织、产生方式和议事规则。第七条 章程应当明确下列事项的基本规则、决策程序与监督机制:
(一)学校发展规划制定及实施;
(二)教育教学改革;
(三)招生方案制定及实施;
(四)学校财产和经费的管理与使用;
(五)设置教学、教研及行政职能部门;
(六)确定内部收入分配原则;
(七)招聘、管理和使用人才;
(八)干部和教职工选聘与考核;
(九)党务及校务公开;
(十)学校可以自主决定的其他重大事项。
第八条 章程应当明确教职工、学生和家长的权利及义务:
(一)对教师享有的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报酬待遇权、参与管理权和进修培训权给予保护;
(二)对教师应尽的遵纪守法、教育教学、思想教育、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权益、提高业务水平义务作出明确规定;
(三)对教师以外的其他职工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作出明确规定;
(四)对学生享有的参加教育教学、获得经济资助、获得学业证书、申诉起诉和法定其他权利给予保护;
(五)对学生应尽的遵守法律、养成良习、努力学习、遵守校规义务作出明确规定;
(六)对家长享有的实施决定权、教育选择权、教育参与权,以及对被监护人的监督教育、财产管理和合法权益维护、民事活动代理或者辅助的权利给予充分支持;
(七)对家长应尽的照顾学生生活、监督教育学生、管理被监护人财产和维护被监护人合法权益、承担被监护人所致的与学校有关的赔偿等义务作出明确规定;
(八)章程应当明确教职工、学生、家长权益救济机制,建立教职工、学生、家长申诉委员会,明确学校受理教职工、学生、家长申诉的机构与程序,突出对教职工、学生、家长权利、地位的确认与保护;建立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置机制和报告制度。
第九条 章程应当明确章程修订的启动、审议程序,以及章程解释权的归属。
第十条 章程应当以序言的形式简要阐述学校的办学历史、文化传承,形成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对未来的展望等。
第十一条 章程采用条文式,一般应由序言、总则、分则、附则四个部分组成,以章、节、条、款、项的形式呈现。
章程用语应当准确、简洁、规范,条文内容应当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
第十二条 民办学校的章程除应具备本章上述内容外,还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明确下列事项:
(一)学校办学初期原始资产的数额、来源、性质等;
(二)学校具有办学许可证,并注明证书编号等信息;
(三)学校董(理)事以及董(理)事长的产生办法,董(理)事会的人员构成(必须包括适当的教职工代表数量),董(理)事的任期等;
(四)学校出资人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
(五)其他需要明确的事项。
第三章 章程制定程序
第十三条 学校应当按照科学、民主、公开的原则,成立专门的章程起草工作小组,负责章程的调研起草工作。
章程起草工作小组应当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教职工代表、家长代表、教育专家、法律专家等组成,可以邀请学校举办者或者主管部门的代表、社会相关方面的代表、社会知名人士、退休教职工代表和校友代表等参加。
第十四条 章程起草工作小组应当多方收集资料、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拟定章程,经仔细斟酌形成章程草案初稿。
第十五条 章程草案初稿须广泛征求师生、家长、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学校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对涉及学校发展定位、培养目标以及与学生、教职工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问题,应当采取多种方式征求教职工、家长、学生、社会(社区)等多方面意见,并充分论证;对涉及举办者权利关系的内容,学校应当与举办者、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其他利益相关者充分沟通、协商。
学校应当聘请教育管理、法律专家对章程草案初稿进行合法性、科学性、可行性论证。
第十六条 章程起草工作小组在对章程草案初稿反复修改的基础上形成章程草案,并将章程草案及起草说明(包括校内外征求意见的情况,意见和建议的采纳情况等)提交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修改、讨论。
第十七条 章程草案在充分汲取教职工代表大会意见后,提交校长(园长)办公会(和校务委员会)审议。
学校设有董(理)事会的,还须提交董(理)事会审定。第十八条 章程草案经学校决策机构审议(审定)后,形成 章程核准稿。
章程核准稿由学校法定代表人签发,报核准机关核准。第十九条 学校申请核准章程,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核准申请书;
(二)章程核准稿;
(三)制定情况说明。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章程的起草过程、主要内容及特色等。
第四章 章程核准
第二十条 学校章程按照学校隶属关系,由主管学校的教育行政部门(以下简称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核准。
省属学校章程由省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州(市)属学校章程由州(市)教育行政部门核准;其他学校章程由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核准。
第二十一条 核准机关应当成立由主要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人员、教育管理专家、法律专家、乡(镇、街道)中心校(教办)或学校中层干部(骨干教师)代表组成的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
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有条件的还可设章程核准咨询专家组)。
第二十二条 核准机关相关科(处)室、章程核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对学校章程核准稿进行初审。主要审查章程的合法性、章程要素完备性等内容。
初审后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由章程核准委员会办公室以书面形式做出。
第二十三条 学校根据章程核准委员会办公室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章程核准稿。章程中与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 相抵触的条款和内容,学校必须修改;对章程篇章结构、内容提出的建设性意见,供学校参考。
第二十四条 核准机关应当自收到核准申请2个月内完成初步审查。
第二十五条 经初步审查并修改完善后的章程核准稿提交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评议。
评议采取票决制,评议结论分为通过和不通过。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提出时限,要求学校修改后重新申请核准。
(一)超越学校职权的;
(二)制定程序、章程内容违反本办法相关规定的;
(三)核准期间发现学校内部存在重大分歧的;
(四)章程核准委员会未予通过或者提出重大修改意见未采纳的;
(五)其他不宜核准的情形。
第二十六条 参照学校章程核准委员会评议结论及章程修改完善情况,核准机关对学校章程进行核准。
核准机关制发学校章程核准书。章程核准后由学校公开发布。
第二十七条 经核准机关核准的章程文本为正式文本,未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
第五章 章程执行与监督
第二十八条 学校必须认真执行学校章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校,不断推进学校现代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推动学校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第二十九条 学校应当依据章程对学校内部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和清理。
第三十条 学校应当依据章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激发办学活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第三十一条 学校应当保持章程的相对稳定性。
学校发生分立、合并、终止,或者名称、类别层次、办学宗旨、发展目标、举办与管理体制等变化的,应当按程序修订章程。
第三十二条 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对学校履行章程情况进行检查、指导、监督。
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将学校履行章程的情况纳入教育督导内容,作为对学校绩效考核和学校领导任用考察的重要内容;对学校办学、管理及其社会活动中有违反章程规定的,予以批评并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第三十三条 学校章程的实施还应接受举办者、其他有关机关以及教职工、学生、社会公众依据章程进行监督。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云南省教育厅负责解释。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制定高等学校章程的意义、内容和原则
制定高等学校章程的意义、内容和原则
马陆亭
(教育部 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816)
摘要: 分析了国外大学章程的法理意义和我国制定高等学校章程的现实意义,认为章程是高校自主办学和外部对高校实施影响双重作用的产物,应以制定章程为契机推动高校依法自主办学。在内容上,章程反映着高校和社会特别是和政府的关系,彰显着高校的使命要求,重点是内部治理结构。鉴于目前各高校对章程理解的不同,章程的制定可遵循先简后繁、充分协商等原则,初期允许多种选择先做起来,后期作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改革成果予以规范。我国现在正进行的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可以启于并终于高等学校章程的制定。关键词: 高等学校;大学章程;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 G64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8381(2011)05-0001-06
Significance, Content and Principle of Formulating the University Statutes
MA Luting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Beijing
100816,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the legal significance and the practical implications of China s formulating the university statutes, the present article maintains that the statutes are the result of the school running autonomy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 world on the school and that the school running autonomy should be improved through formulation of the statutes.The content of the statutes sh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versity and society, especially the government, makes clear the missions of the school, and focuses on the structure of internal governance.In view of divided opinions on the university statutes, the from simplicity to complexity principle and the principle of full consultation should be followed at the beginning by making various choices, which will later be standardized as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institution.Key words: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university statutes;management system
第五篇:高等学校毕业生见习暂行办法
【法规分类号】206004198713
【标题】高等学校毕业生见习暂行办法
【时效性】有效
【颁布单位】国家教委;劳动人事部
【颁布日期】1987.07.22
【实施日期】1987.07.22
【失效日期】
【内容分类】普通高等教育
【文号】(87)教学字022号
【题注】
【正文】
为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见习期的管理,切实做好毕业生的见习考核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高等学校毕业生实行见习期的目的,是继续加强对毕业生的培养教育,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使他们尽快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使用人部门(单位)全面了解、考察毕业生,以便合理地安排使用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二条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分配工作后,原则上都要安排到基层见习。见习期为一年。对入学前已从事一年以上有关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免去见习期。有些行业的人才,需要更长时间的实际锻炼,可以在见习期满后自行安排。
第三条毕业生在见习期间,不得报考研究生(包括出国留学或进修)。原则上也不得抽调毕业生从事与见习无关的其他工作。
第四条毕业生见习期间,工作单位要按照学用一致的原则,结合今后要从事的工作,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基层单位或生产第一线进行见习。见习岗位的安排,要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有利于思想、作风和能力的锻炼。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工作的特点和今后对毕业生的培养使用方向,可以分阶段安排不同的见习岗位,每个阶段要有具体的计划和要求。
第五条毕业生在见习期间,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实际,虚心学习,了解社会,关心改革,参加与所学专业有关的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等活动,加强基本业务、技术训练和基层工作锻炼,熟悉本职工作的“应知应会”,掌握本职工作的规范和职责,全面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和独立工作能力。
第六条见习期间,要加强毕业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管理,结合思想实际和业务实践,着重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四有”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定期对他们进行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组织纪律、群众关系、劳动和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毕业生见习期满后,本人要写出总结,在自我鉴定的基础上,通过民主评议,由基层工作单位做出政治和业务考核鉴定,填写考核鉴定表。鉴定材料载入个人档案。
第七条见习期间和见习期满转正后的工资待遇,按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毕业生在见习期间,发生疾病不能坚持工作的,按原教育部、国家计委、国家人事局1981年10月4日(81)教学字048号通知第28条办理。病事假累计超过一个月的,见习期顺延。见习期满,应及时办理转正手续,按期为其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聘任相应工作职务,确定工作岗位。对达不到见习要求的,经所在单位讨论,报主管部门批准,延长见习期半年至一年,并将延长的期限和理由通知本人。延长期结束时,仍达不到要求的,不再延长见习期,另行安排工作,工资待遇按毕业生转正工资标准低定一级。对表现特别不好的,经
所在单位领导批准,报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可以辞退。
第八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要加强对毕业生见习工作的领导,并责成毕业生调配部门和人事(干部)部门负责抓好毕业生见习期间的组织管理、督促检查和总结交流经验等项工作。
凡接受毕业生的单位,应有一位负责干部主管毕业生的见习工作,并选派政治思想素质较好、业务知识水平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或干部,对见习毕业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做到有计划,有要求,有检查,定期考核,切实做好毕业生见习期的管理工作。
第九条国务院各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办法,结合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国家教委和劳动人事部备案。
第十条本办法自1987届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起实行。
*** 国家信息中心【国家法规数据库】提供,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