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第三产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发展我市第三产业的调研报告
东方市政协经济与法制委员会
(2009年10月)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推进城市化、工业化、产业化的根本途径,也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各项政策,第三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就国民经济总量而言,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与第一、二产业相比速度不快,水平不高,总量不大。
第三产业泛指除农业、工业、建筑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国内外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第三产业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动一、二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第三产业发展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经济全球化仍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激烈竞争的范围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谁在竞争中能够抢占先机,与市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竞争的成败,因此,当今世界经济呈献出“产业化”趋向和“三产推动型”的重要特征。从第三产业比重来看,三产产值与GDP的比重,低收入国家大都在3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在50%左右,高收入国家在70%以上。另据统计,全球500家大企业,前10席中三-1-
产就占7席,前10个行业257家公司,三产占59%,亚洲前10名企业中有9名为三产企业。也就是说,第三产业的发展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
二、我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GDP)385911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9372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1.2%;第二产业增加值181005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7.5%;第三产业增加值85534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1.3%.在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中,一产提供3.7个百分点;二产提供5.7个百分点;三产提供2.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0.9%、46.9%、22.2%。
“十一五”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各项政策,第三产业得到较快的发展。至2008年,我市生产总值67431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3165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0.3%;第二产业增加值387160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9.4%;第三产业增加值124285万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7.8%。在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中,一产提供2.4个百分点;二产提供15.6个百分点;三产提供2.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分别为24.2%、57.4%、18.4%。
三、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
断加快,根据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经验,工业的快速发展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反过来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又会促进第一、第二产业的快速增长。但是,近几年来我市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但不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反而第三产业发展呈下降趋势。2005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22.2%,2008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8.4%,比2007年下降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比GDP的增长速度低9.6个百分点。从近几年三产占GDP的比重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看,其内部结构极不合理,当前我市第三产业主要靠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苦苦支撑。今年至8月底止,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50%和22。2%,而金融、保险、租赁等商务服务以及综合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非常缓慢,信息、咨询、物流、保险、法律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极小,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也就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对加快发展我市第三产业的几点建议
如何从我市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东方市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财源呢?根据调研的情况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做好规划,明确思路,积极引导
市委市政府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突破口来抓,科学地合理地制定发展规划,增加措施,并出台 优惠政策给予支持。根据本地资源优势、传统习惯和市场供需、人文环境调整第三产业合理布局,提供项目和岗位。引导人们积极创业和自主择业。
从我市近几年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考虑,近期应抢抓机遇,加快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一是要尽快引进一批优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不同档次的居民小区,培育房地产市场,同时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据了解,今年已有几家公司注资开发房地产业,其中“月亮湾”项目注资1.2亿,希望进得来,留得住。二是要抓住我省筹建“国际旅游岛”的契机,积极打造一批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旅游品牌,开发高坡岭、大广坝等旅游区,大力构造“山、水、林、泉、海”的旅游特色,突出“观赏、游玩、休闲、度假”一条龙式的旅游业链,加强同周边市县知名旅游景点的衔接,大力打造具有我市特色的餐饮业,加快滨海北片区星级酒店的建设步伐,把我市打造成为海南西部旅游的终点站和区域性中心。
(二)积极探索,管理创新
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加强三产行业管理。三产行业众多,每个行业都有其特有的存在方式与发展方向,组建行业协会尤为重要。行业协会在承担行业管理方面具有很多优
势,能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推行以行业管理为主,适应市场经济运行的新的管理职能转移给行业协会。协会通过协调、服务和监督,维护平等竞争秩序,加强行业自律,引导各自行业规范有序发展。
(三)提高准入速度,开辟第三产业快速准入通道 为了扶持第三产业,放宽准入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对具备注册资金、经营场所、人员机构等要素申请设立的企业,先行注册登记、核发执照。对涉及前臵审批的行业或项目,实行跟踪服务,帮助企业与有关部门沟通联络,尽可能减少工商部门的办事环节,方便市场主体及时快捷取得准入资格从事经营活动。同时,开辟登记绿色通道,通过主动为第三产业企业提供全面的政策服务,规范服务流程,提高市场准入服务效能。
(四)政策鼓励,扶优扶强
第三产业是高风险产业,抓好政策鼓励,扶优扶强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三产重点企业、明星企业,应在土地征用出让、配套设施费、启动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增加政策的透明度,从实质上扶持和帮助第三产业发展。并建立扶植三产发展基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促进第三产业高层次的开发,促进第三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五)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要认真梳理第三产业发展思路,突出重点,有的放矢。
培育发展若干适合东方发展的行业,如传统的商贸流通业,要致力于建成一两个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商业零售大企业和仓储中心,建设和完善几个大中型批发市场,探索发展代理、直销、电子商务等新型的商贸形式。另外,像旅游业、餐饮旅馆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社区服务业、物业管理业、中介服务业等等都是“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手段。特别是物流配送业,作为国际上先进的流通业,不但减少工业企业生产成本,促进生产发展,而且极大地方便和活跃人民的生活。对于具有一定的工业化基础和城市化水平的东方,尤其需要大力开发物流配送业。
(六)要引进竞争机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把激烈的竞争机制引入金融、保险、铁路、邮电通讯、外贸、教育、卫生、旅游等等各行各业。通过公平竞争,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达到缩小供需差距,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价格,增强竞争实力的目标。
(七)创建安定祥和的治安环境,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为第三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安居才能乐业,要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近年来,我市发生许多轰动性的突发事件治、安问题,让投资商望而却步。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整治社会治安,加大扫黑除恶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治安问题,给市民和投资者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生活和投资环境。
第二篇:关于加快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促使XX生态农业由小变大,鄂州农产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一行先后深入到梁子湖区“涂家垴镇万亩无公害红薯高产示范片”、“太和万亩有机农业基地”,华容区“湖北鄂州台湾生态农业创业园”,鄂城区“樊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这个目标,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的现状
我市有丰富的山水资源、特有地理位置,素有鄂东聚宝盆、江南鱼米乡之美誉。全市现有耕地面积61.2万亩,水面65.1万亩,林地27.5万亩。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了“六有”。
(一)有生态农业示范片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市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以来,先后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和代表性的生态农业示范片。如梁子湖生态农业示范区,百里长港线、樊寺线生态农业示范带和华容省级农产品加工园等,对我市生态农业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有生态标志农产品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建立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4个,示范基地面积63万亩,通过以点带面带动了全市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形成了遐迩闻名的武昌鱼、河蟹、珍珠、茭头、莲藕等一批“原字号”和“土字号”特产。武昌鱼不仅成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咏物绝句,而且成了美国连续几届总统的首选中国菜。XX生产的螃蟹曾“横行”香港,销量占市场份额六成以上,“梁心”牌有机番茄在武汉超市上架,“梁道”牌稻米正在加工生产。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为我市生态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先后荣获多个“国字号”、“省字号”名片。
(三)有生态农业模式
立足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推行区域化布局,大力示范和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了红润池湖农业生态园“良心种植、有机营养”的种植模式,太和万亩有机农业“喝”山泉水、“吃”有机肥、“戴”生态圈、“当”健康神的“全产业链”模式,泽林镇万亩湖农场水稻种植推行的“统一品种、统一肥料、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收购”“五统一”管理模式,东港大丰循环牧业示范园的“猪─沼—菜”循环牧业种养模式,峒山生态园“宜居、宜业、宜游”模式等一批相对集中连片、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基地。
(四)有土地流转创新
目前我市土地流转方式主要有:“土地股份式流转”、“土地托管式流转”、“土地转让性流转”、“土地季节性流转”等流转方式,建立了土地流转保证金制度,开展了确权确地试点工作,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保障机制。
(五)有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近几年以来,加大农业投入品管理,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肥料利用率。全市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复播面积达55.8万亩,举办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样板36.5万亩。积极开展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调处工作,近年来查处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十余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100万元。
(六)有生物能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大力推广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市秸秆机械化还田近50%。积极推进沼气工程建设。如东港沼气供应站采用国内领先的搪瓷钢板升流式固体床中温发酵工艺,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实现了燃料、饲料、肥料有机转化,有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在生态农业发展上取的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群众的期盼相差较远,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距离。主要存在“六强、六弱”:
一是扩大发展规模意识较强,打造精品意识较弱;
二是创立“品牌”意识较强,提升“品牌”意识较弱;
三是注重短期效益观念较强,忽视环境保护意识较弱;
四是做表面文章较强,在资金、技术帮扶解困方面较弱;
五是依靠领导支持、项目支撑较强,坚持市场决定取舍意识较弱;
六是土地流转急功近利意识较强,着力化解深层次矛盾意识较弱。
三、对策和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我们立足XX的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针对鄂州目前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按照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思路,认为全力发展我市生态农业,重点要抓好“六变”。
(一)变发展现代农业为生态引领
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特色+科技+品牌”的发展路子,以生态农业发展为主线,以绿色科技为支撑,着力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体系、科学、高效、稳定的基础保障体系。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要将生态农业发展作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方向;二是要将生态农业发展作为制定各项农村发展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是要将是否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作为衡量农村工作。只有这样,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才有出路,才有希望。
(二)变土地流转为土地换股权
流转土地对实行规模化、机械化耕作,发展生态农业至关重要;但目前农村社会处在转型期,有各种矛盾的复杂性,还有土地流转缺乏保障机制、流转机制,有效激励机制等因素,导致流转工作非常困难。“土地换股权”模式有助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效率的提高,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有效维护农民权益。这种模式的实质在于,在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企业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权作为资产入股,并享受分红。太和万亩有机农业基地以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采取“收益保底、盈余分红”方式,成功进行了土地流转。
(三)变单一种植为复合型产业
发展生态农业,带动观光农业,要打造“精品”“亮点”,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充分立足生态园山青水秀、“绿色环保”以及生态休闲的特点,充分利用生态园的自然景观,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和集“自然—生产—休闲—康乐—餐饮—教育”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发展体验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产业园。
(四)变拓展品牌为提升品牌
一是要以政府引导、企业创建为主。大力推进叫响“梁心牌蔬菜、梁道牌大米、武昌鱼、梁湖有机碧玉茶、有机茭头、梁湖大闸蟹”等产品品牌的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尽快形成鄂州市的特色和名牌,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要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形成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三是要实施品牌兴企战略,加强品牌整合,在每个行业选择几个市场占有率、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引导资产、资源集中,推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带动力强的品牌。四是要加大有机认证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具有公共属性、地域特点的品牌,在国家级、省级媒体进行广告宣传,给予财政补助。
(五)变政策扶持为多元化投入
一是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生态农业建设。二是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运用贴息、补助、以奖代补、投资参股的方式,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加大对开发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起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农户和社会共同投入的投融机制。三是实行整合和奖扶机制。捆绑项目,集中投入,最大限度地项目资金的规模效益。同时,对生态农业建设任务完成好、发展速度快的地方实行重点倾斜,优先扶持。对从事生态农业开发、生产和营销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四是制定一套政策。制订和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建设的财政、税收、价格、信贷、贸易、土地、风险投资等方面政策,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行为规范经营约束、利益调节、成果保障的政策体系。
(六)变市场准入为寻找市场
国家新政策“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有规定,所有农产品必须经过检测达标后才可以上市场销售,凡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的农资产品是达不到国家卫生食品标准的,这就意味着辛苦种植的农产品不值钱,甚至辛苦劳动将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有时会亏本。那么我们在发展生态农业上必须做到:一是重视科技支持。推广应用高产、优质、抗病虫新品种,着力推广腐熟无害化的农家肥料、微生物肥、绿肥和绿色农业生产准用的化学肥料,积极推广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开展绿色农业加工工艺的引进和应用。二是联系一批高校,在我市建立高校生态农业技术应用试验基地,发挥高校的科技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优势。三是打造专业营销团队,根据生态农业定位的品牌,进行了市场调研,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营销模式。四是开展推介、对接活动。组织开展或参加各种大型农产品博览会以及“农超”对接活动、大型采风活动,展示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果,扩大我市农产品市场营销,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第三篇: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传统服务业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一类是为生产和流通提供服务的行业。如饮食业、旅店业、旅游业、修理业、租赁业等都是传统服务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加快我市服务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范文。欢迎阅读!
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的,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
行业。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强力驱动下,世界产业发展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后,已经迈向服务经济时代。全球gdp总量中,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超过60%,其中主要发达国家的服务业比重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平均比重也达到47%左右。服务业逐渐成为世界各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型城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著名城市的服务业比重都在70%以上,香港甚至高达90%。国内先进城市的服务业比重也越来越高,北京达到 71%,广州为58%,上海为52%。因此,服务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增长将发挥着巨大的决定作用。
市委将如何加快我市服务业的发展列入此次调研范围十分必要。为做好此次调研,在对我市服务业状况、存在
问题、发展方向进行具体了解之后,又对南京、无锡、杭州等城市进行了专题考察,现具体报告如下。
一、先进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主要举措
(一)南京
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立足十一五发展,立足南京的优势特色,做出了把南京建设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中心的战略决策。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优势,以软件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和服务外包产业;发挥行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中心城市优势,以金融商务会展为龙头,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产业;发挥人文教育优势,以旅游休闲和创意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采取多种有效举措,促进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 1584亿元,增长16%,占gdp的%,服务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明显提升。
主要措施是:
编制产业规划,明晰发展思路。2005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及其实施意见、《南京十一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等重要规划和政策意见。2006年又编制完成了《建设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规划方案》、《建设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规划方案》,明确服务业发展方向和目标。为保障规划目标落到实处,2007年制定了《关于分解落实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目标任务的意见》等实施意见,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并通过建立健全规划目标考核、监督和奖惩机制,加快推进规划的组织实施。
把握工作抓手,建设发展载体。近年来,服务业通过集聚引领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南京积极把握这一趋势,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已有11个集聚区获得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称号,吸引了大量服务业企业入驻,成为南京承接和集聚现代服务业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推进重大项目,强化产业支撑。
为促进重点项目建设,XX市加大了扶持力度,对企业在水、电、气价格,土地使用及报批手续,专项资金扶持和使用等方面都给予明确的政策措施。
提升产业层次,注重人才培养。加快实施服务业品牌培育战略,XX市排出了各服务行业的重点企业,并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开展了服务业行业标准建设工作和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创建活动。启动了现代服务业人才培训工程,2007年,市政府将现代服务业培训工作列为服务业工作重点,市委组织部也将现代服务业培训列入领导干部专题培训班计划,并圆满完成了两期现代服务业专题培训班的培训任务。
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在深入研究新颁布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基础上,出台南京鼓励发展的服务业产业目录。努力营造吸引国内外优质服务要素向南京集聚的环境以及将服务要素尽快转变为竞争优势的机制和条件,构筑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平台,制定针对性更强 的服务业招商引资策略,加大针对重点国家、地区和重点领域的招商力度,精心组织实施境内外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吸引境内外知名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金融机构和国内知名现代服务业大集团、大公司总部入驻南京。
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大高科技对服务业的渗透力度,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程度,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加大对服务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完善市场专业分工体系等措施,不断提高生产企业服务流程的社会化、产业化和信息化。
(二)无锡
近年来,XX市服务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2007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54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
主要做法是:
抓规划导向。采取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服务业
规划导向力度,集中力量编制完成了现代服务业总体规划以及创意、物流、商贸、旅游等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强化规划落实。按照有促有压的原则,对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现代物流、商务金融等新兴领域的相关项目给予鼓励和支持,控制市场已饱和甚至过度竞争的新增项目。
抓政策扶持。2004年,XX市就出台了《关于鼓励服务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明确了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扶持政策。近年来,又制定了扶持服务外包、软件产业及动漫产业等现代服务业专项领域的政策意见,有力的促进了现代服务业 健康有序的发展。
抓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建设。先后组织开展赴东南亚、欧洲、日韩、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专题招商活动,并以论坛、会展、恳谈会的形式邀请国内外客商洽谈,共推介涉及服务外
包、旅游休闲、科技信息、商贸物流等项目450多个,协议金额超过30亿美元,为服务业的对外开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促进了无锡服务业与国际的合作交流。
抓重点项目和服务业集聚区建设。2007年,XX市编制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明确了服务业鼓励类、禁止类、淘汰类项目,为今后服务业项目建设发展指明方向。通过实行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制,进一步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和重点集聚区的建设步伐。以重点项目为核心,加快集聚区规划布局和协调服务,分类指导,跟踪服务,促使一批项目早建设、早竣工、早见效,形成现代服务业新的增长点。
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按照抓两头、带中间(抓住产业链前端创意设计、后端现代物流,带动产业链中间的制造业发展)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以服务外包、创意设计、现代物流为代表的生产
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形成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互动发展的格局。
二、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的发展,采取了一些鼓励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内部结构逐步优化,吸纳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成效明显,消费市场进一步拓展,发展氛围日益浓厚。但鉴于我市长期处于重工业城市的历史原因,服务业发展与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突出表现在:
1、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有效的政策支持。目前,我市尚未制定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重点以及目标;同时在财政、金融、土地、税收、价格以及人才引进等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2、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较低。2007年全市服务业
完成增加值为亿元,增长%,分
别低于gdp和工业增速和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仅为%,比2006年下降个百分点,低于全国个百分点。与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相比,我市经济总量居7城市第4位,其中农业居第1位,工业居第4位,但服务业却居第7 位,占gdp比重也居7城市第7位;与工业、旅游业均发达的中等城市无锡、苏州、宁波、绍兴、烟台等城市相比,我市经济总量居6城市第6位,工业占gdp 比重居第3位,服务业占gdp比重居第6位。
3、某些服务业领域空缺或相对滞后。特别是为工业企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第三方物流、中介、创意设计等基本空缺。社区服务业、演艺业、金融保险、it产业等领域的发展比较滞后。
4、竞争力不强。行业内部集聚度不高,缺乏大企业、大集团的引领,目前我市尚无一家企业进入国内服务业500强。
5、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政
府的服务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和明确;一些不当的收费检查、评比等活动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6、服务业人才还比较匮乏。尤其是创意设计、文化、金融服务、咨询等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储备严重不足。
三、关于促进我市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各地在全面发展服务业的过程中,无不想尽了各种方法,仔细分析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均不是空穴来风。营造气氛、因地制宜、从当地优势着手是发展发展服务业的成功经验。因此建议:
(一)全力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引导服务业向全方面、多方位、深层次的浸透。
1、广泛宣传新兴服务业的美好前景,全面提高人们对新兴服务业的认识。要全面宣传新兴服务业在今后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提高人们对新兴服务业的理解和认识,教育人们用现代的眼光、站在更广的范围内来认识服务业,使人
们认识到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从而鼓舞人们集中精力、下大力气发展服务业。
2、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全市发展服务业的组织网络。成立由市领导为主要领导、各职能部门参加的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研究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保障规划和政策落到实处。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研究制定有关土地、财税、人才引进、鼓励奖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吸引和引导服务业的发展,重点扶持一批有潜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4、加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外资投向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兴服务业领域,鼓励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合营等多种方式,来吸引和利用外资,优先支持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理念、能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的企业,优
先支持国内外知名大公司、大集团的来洛投资。充分利用我市牡丹花会、河洛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全面推介我市的优势资源,积极组织、鼓励我市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的洽谈合作,进一步促进我市服务业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水平。
5、加大服务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育高素质、专业化人才;要积极引进外来人才;要完善奖励机制,为培育和引进人才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以及做出突出成绩的个人给予适当的奖励。
(二)结合我市实际,科学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我市服务业发展中的特殊优势。
从当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优势、发挥优势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
1、建议市政府认真研究,科学论证,尽快确定XX市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主题,如XX市确定的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杭州确定的生活品质之城。围绕服务业发展主题,编制《XX市加快发展服务业行动纲要》,从而将服务业的发展纳入到全市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
2、以河洛文化为主题,充分利用大遗址保护的有利时机,把洛阳范围内的各大古城、遗址进行筛选,按照传承有序的原则进行排列,用快速通道的方式将其连接,建设主题为中华五千年的大遗址公园。
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以大运河的起锚港为主题,在洛河北岸修复当时的水岸码头,以此为中心,建设大运河专题博物馆,将洛河打造成像南京的秦淮河、北京的后海那样繁荣,住宿饮食一条街、旅游文化广场等服务聚集区,从而改变目前重于靓丽洛河转于利用洛河的状况。
3、继续组织力量,积极推进牡丹评选国花进程,将牡丹花会尽快打造成全国人民的节日。
4、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加快旅游集聚区(带)的建设,加大对自然山水、文化资源的挖掘、规划、整合、开发,大力发展夜间旅游,丰富城市旅游内涵,进一步合理编排洛阳境内旅游线路,努力营造住洛阳、游河南的旅游环境。
5、着力推进重点项目,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要深化项目带动意识,紧紧抓住项目建设尤其是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发挥我市资源和产业优势,高起点策划,高质量完成,积极培植大产业,促进大发展,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重点打造现代商贸物流、创意设计、动漫等几个集聚区,使集聚区成为承接和集聚现代服务业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6、进一步制定完善考核机制。把每年确定的发展目标
进一步量化细化,分解到各县(市)区、各职能部门,通过签订目标责任状的形式,纳入考核目标,作为绩效
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发展要求,增强发展动力。
第四篇:地税局发展第三产业调研报告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地方财源建设、壮大地方财力的重要措施。特别是在我们海岛,受制于交通运输等自然环境影响,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成为我县加快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为此我们对我县当前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优化发展第三产业的建议。
一、我县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主要特点
一是第三产业总量规模稳步扩张,其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步上升。近年来,我县围绕“渔业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岛”的三大战略,改变了以往重一产轻三产的产业格局,第三产业得到了突飞迅猛的发展。2008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1.47亿元,增长16.9%,高于总体增加值2.5个百分点。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在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其他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特别是近年来,我县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2008年全县接待游客150万人次,旅游行业综合门票收入4340万元,旅游直接收入6.9亿元,分别增长2.7%、35.6%、53%。在旅游业的拉动下,全县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全县消费品零售额达到9.13亿元,增长18.6%。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较第一业发展相对滞后。按照经济社会现代化的一般标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应不低于45%。从我县三次产业结构看,2008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2%,而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占到56%。
二是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从第三产业内部增加值构成看,与旅游相关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行业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较高,但企业普遍效益不高。至2008年底,我县共有注册餐饮住宿企业14家,其中赢利的只有2家。这主要是由于受旅游季节性因素影响,企业营利时间短,经营成本相对较高。
三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由于第三产业中的行政管理色彩重,行业准入限制多,特别是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型产业,准入条件高,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一部分潜在的第三产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
四是城市化水平低抑制了第三产业扩张的需求。由于我县是传统的渔业资源型经济,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目前受自然资源影响,渔村出现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现困难,渔民的就业领域没有得到充分扩展,产业结构调整可能带来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潜力不能充分释放出来。
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税收的影响
(一)第三产业的整体快速发展为地方税收总量的增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对地方税收的贡献逐步增加。2003—2008年,全县地税收入总量由2217万元增长到5400万元,平均增长19%。2008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1.47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地税收入占地税收入总量的比重由2003年的48.9%增长到2008年的64.4%。预计2009年全县地税收入总量将达到6000万元,第三产业地税收入占地税收入总量的比重将达到67%以上,成为地税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二)第三产业税收的地方贡献率对优化收入结构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全县近五年的第三产业税收情况来看,第三产业所产生的地方级收入占第三产业税收比重为77%,而第二产业税收所产生的地方级收入占第二产业税收比重为66.7%(只分析地税收入中的比例,如果考虑国税收入,比例将会更低),第三产业地方级贡献率高第二产业10多个百分点,特别是近两年,随着所得税体制改革的影响,第三产业地方级贡献率呈逐年增长态势,2008年达到了79.3%,比5年前提高了25.2个百分点。
(三)第三产业的征收控管相对严密。从全县第三产业所辖的几个具体行业来看,除批发和零售业外,其他行业全部是缴纳营业税的行业。对此,地税机关可以通过发票实行以票控税,源头控管,最大程度防止税收流失。税控机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大了对服务业的税收管理。因此,第三产业管理手段和方法容易操作,征纳环境相对较好。
(四)第三产业各行业发展不均衡影响我县地方税收的协调发展。从2008年第三产业各行业实现的地方税收分析,占全年地方税收比重较多的行业有房地产业(24.9%)、交通运输业(25%),而一些新兴的第三产业如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居民服务业等行业占地方税收的比重都很低,特别是我县的餐饮住宿业只有5%,批发和零售业只有3.3%,这与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主导经济明显不相称。而这些行业与传统行业相比,其实现的税收通常为营业税和一些地方税(费),这些行业发展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要大于传统行业的地方税收贡献率。因此,应加大工作措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中的税收贡献率大的行业。
三、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一)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资金投向,努力培植第三产业税源,大力发展对地方税收贡献率高,地方政府收益多的行业。要努力打造规范、透明的法制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保证第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拓宽空间。积极发展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建设水平,刺激服务业需求。在当前经济基础条件下,应着力研究城镇建设的布局和规模,通过城市化建设,带动县城城区和周边城镇旅游、餐饮、房地产、文化娱乐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三)巩固壮大传统服务业,打牢第三产业发展基础。传统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基础,要在扩大传统服务业规模、实现总量突破的基础上,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紧紧抓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居民消费升级的有利时机,巩固提升以旅游服务、餐饮服务、房地产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其经济效益。要坚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支柱行业和龙头企业。要鼓励、支持餐饮服务业,形成高中低档梯次发展的格局。要加速市场体系建设,提升辐射力,在城区商贸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加强旅游纪念品基地建设。要发展现代流通业,加速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的发展。
(四)优先发展新兴行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档次。在加快发展传统消费产业的同时,应充分依托区位、科技、人才等优势,把大力扩大现代娱乐服务业规模、提升消费型服务业层次、打造新兴服务业品牌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三大重点抓紧抓实。在娱乐业发展上,坚持与旅游业发展相统一,打造多项目、多种方式的娱乐业,扩大娱乐项目的覆盖范围,坚持南五岛的统筹发展,加快项目的建设和招商,建立优势项目。在房地产业发展上,结合我县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持住宅建设的合理规模和增长速度。同时,进一步搞活岛外人员进岛购置商品房,创造更大的市场需求。在旅游业发展上,把旅游开发建设同城市建设、妈祖文化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并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配套服务,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五)坚持多措并举,实现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坚持立足自身与招商引资并举,既要发展壮大现有企业,又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更多的资金、人才注入第三产业,为第三产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中介服务等与工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力发展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新型生活性服务业。坚持市场服务业与公共服务业并举,加大投入力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县乡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切实为第三产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
(一)切实提高服务质效。对重点发展的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减少办税环节,简化办税流程,努力做到手续从简、审批从快、期限从宽、优惠从高,切实提高服务效能。
(二)正确处理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的关系。特别做好二、三产业分离工作,在规范中促进,在促进中发展。对第三产业涉及的行业,合理安排税收检查计划,避免重复检查。
(三)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开假票、做假账、两套账、账外经营和虚假申报等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实施税务行政处罚,加大违法案件曝光力度;对于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努力保持税收公平,建立和维护第三产业竞争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严格执行税收法定权限。第三产业发展形式多、涉及面广,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的经济形式和新型业态。对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策性问题,要认真调研,慎重解释,及时反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和谐外部环境。
第五篇: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工商局《关于转发〈工商局办公室关于报送第三产业发展有关情况的通知〉的通知》要求,我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组织落实调研工作,于2008年11月11日制定了科学可行的调研方案,组织骨干力量通过查阅历年统计报表和登记信息、电话联系相关部门采集数据、上门走访第三产业经营者进行调查了解情况等多种方式,开展了第三产业发展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我区市的中心城区,濒临北部湾,交通便捷,资源丰富,是广西既沿海又沿边的县级区,全国最大的金花茶保护基地,南珠主产地之一,中国八角之乡、肉桂之乡,总人口约XX万人。2007年进入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行列。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大好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区第三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总量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形成了以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邮政电信业等为支柱,居民服务、房地产、中介服务和娱乐业等行业竞相发展的第三产业新格局,对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发展总量不断增大,规模不断扩大。如培育出百家惠、大三联等一批上规模的超市,XX有限公司等一批边贸公司茁壮成长,极大促进边境贸易,2007年边境贸易成交额就达到XX亿元,边贸税收XX万元,占全区入财政收的XX%。截止2008年9月底,我区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共XX户,注册资金XX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3%;从事第三产业的私营企业XX户,注册资金XX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12%。随着总量的增长,第三产业对我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如江山半岛、高林瑶寨九龙潭漂流等特色旅游业加快发展,预计全年接待游客XX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XX万元。截止2008年9月份我区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户数占国民经济三大产业总户数的45%,比上年同期的40%多出5个百分点。从事第三产业的私营企业户数占国民经济三大产业总户数的46%,比上年同期的42%多出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推进我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我区产业结构趋向高级化。
(三)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吸纳了大批外来务工者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截止2008年9月份我区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达XX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达XX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8%和13%。
二、第三产业发展趋势
可以预见,今后几年我区第三产业总量将会不断增大,规模和实力继续壮大,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主要原因是:
(一)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我区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增长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一方面是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财富的积累,消费结构逐渐向享受型、休闲型过渡,人们对服务产品的质量、层次、范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导致消费、服务产品市场需求膨胀。另一方面是随着工业逐渐向产业高端化发展,行业分工与市场行为逐渐频繁,对技术、商务和资本市场的依赖程度日益加剧。
(二)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体制和舆论环境越来越好。目前正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大好机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市已纳入南北钦防城市群发展框架,我区也明确了“以第三产业为中心,打造沿边沿海经济发展牌子”的第三产业发展思路,把“三产强区”作为基本发展战略之一,全区上下对发展第三产业具有广泛的共识。
(三)城市扩张增容为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提供新的消费支撑和空间支撑。根据市规划,市中心城区的“南移”,将进一步拓宽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我区区位优势日益明显,为进一步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提供了良好条件。另外旧城拆迁改造、对违章违规建筑进行规范和拆迁,都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目前城区面积已发展到XX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近XX万人。
三、第三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我区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发展起步晚、基础差、比重小,所以其发展状况与广西甚至是全市的平均水平相比,无论从总量和内部结构上,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缓慢,传统三产行业所占比重过高。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占整个三产的比重过高,餐饮、洗浴、宾馆等服务业供过于求,而发展潜力大的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发展不足,家政服务、信息咨询等居民服务业还处于低级阶段,拉动我区经济的作用很小。
(二)经营实力相对不强。我区从事第三产业上规模的企业经营实力普遍较弱。即使是2008年新办的三产个体工商户和企业也都存在规模较小、经营单
一、家族式管理比例大,缺乏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的经营和现代化管理的情况,如区内至今没有一家投资规模较大的、竞争力较强的服务类企业。
(三)商业集群中心尚未形成,商业发展的特色聚集效应不明显。还没有形成像XX市步行街、五象广场那样规模的商业集聚中心。区内具有经营特色的街区较少,除人民路(商业一条街)
和群兴路(步行街)初具规模外,其他街道经营状态比较混杂,整体竞争力弱,辐射力小,有待发展提高。
(四)上规模的专业市场缺乏。市场是商贸流通业领域中集聚效应最强的因素,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庞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决定了其产业带动的巨大效应,甚至还会与第一、二产业形成良性互动。但我区的大西南建材批发市场、木材市场、黄泥沟废旧物资市场、木头滩粮食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均是规模小,管理落后的市场,很难起到带动效应。
(五)新城区发展缓慢。从南北大道到市政府一带的医疗、基础教育、生活配套服务行业的发展严重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城区的人气和繁荣,进而制约我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如许多外来投资者到我区投资置业,但却苦于找不到店面,出现“有市无铺”的现象。
(六)第三产业的发展缺乏强有力的资本市场和人才资源市场支撑。我区金融业与人才服务业还处于传统发展阶段,与外部资本市场联系不够紧密,与外部人才市场的联系更是少之又少。四、三产经营者对工商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经过走访,对我们工商部门的监管、登记等工作得到大多数三产经营者的肯定,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工作中更是有目共睹,特别是在行政效能建设中,窗口部门的服务质量更是上了新的一层台阶,工商系统在全市行风评议中排名第三。但同时也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一些建议。一是希望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个体、企业注册登记上更便捷,办照能够再提速。二是在鼓励第三产业发展的措施上有所突破,如允许不涉及前置审批项目的经营者进行一定时间的试业经营。三是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经营的查处打击力度,对违法经营者进行警示教育,维护合法经营者的权益,促进公平竞争。四是加强对基层工商所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理论执法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型工商的良好形象。
五、工商部门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从发展现状看,我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广西和全市的平均水平,要改变这种状况,跟上发展步伐,应该在加强第一、二产业发展的同时,突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优化一、二、三产业比例结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使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容纳社会劳动力的主要行业,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而我们工商部门作为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和管理者,更应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和服务职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我区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主要特征。我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是由于种种原因,滞后就必须要加快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发达地市发展第三产业的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积极参与招商引资。要加快发展,只有依靠投资拉动,用项目带动经济。当前,各级工商部门制定一套完善的招商引资政策和激励机制,如指定招商引资责任人,落实具体招商引资任务,狠抓贯彻落实。近年来我们工商部门组团及组织企业参加南博会、西洽会等工作,均取得了很好的招商引资效应。
(三)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将是第三产业经济的主体,应根据本地实际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当着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来抓,一是做好每年的私营经济宣传月活动,努力创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二是切实加大执法维权力度保护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三是积极引导非公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创办第三产业,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公平竞争,诚实守信,合法经营,促进第三产业健康发展。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放宽市场准入,落实优惠政策。在贯彻落实好各级政府有关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工商管部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新措施、新办法和优惠政策。比如,高新技术产业可以享受更优惠政策。坚持“非禁即准、非限即许”的原则,向非公资本全面开放,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业,努力促进三产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五)加强组织协调,搭建服务帮扶平台。引导建立第三产业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三产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提高产业的聚集效应,搭建“职能部门——协会——企业”三位一体的服务帮扶平台。如我区的网吧就是通过网吧协会的协调,解决了恶性竞争的行业问题,使网吧行业的竞争有序地健康发展。
(六)是强化效能建设,服务第三产业。进一步加强机关工作作风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树立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良好形象,为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紧紧围绕“高效服务”这个主题,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实现办照再提速。
(七)强化信用体系建设,突出信用监管。第三产业是一种典型的信用经济,特别是服务业,信用体系建设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关键。今年来消费者对批零、物流、快递等服务业投诉上升,可见没有完善的信用体系做支撑,企业将寸步难行。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其中工商部门的作用首当其冲,我们要充分利用工商网络,加快信用体系的建设步伐,突出信用监管,以信用助推发展。
(八)加强管理,为三产发展保驾护航。依托
12315平台,建立起 “打假维权”的网络,发挥行政监管职能,进一步加大力度,规范市场主体,打击无照经营活动,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开展了“红盾护农”活动、食品安全、商标专用权保护、打击虚假违法广告等专项整治行动,有效地规范经营行为,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