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背功(推荐5篇)

时间:2019-05-14 18:15: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人的背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人的背功》。

第一篇:文人的背功

文人的背功

陈鲁民《 中华读书报 》(2011年08月24日03 版)

文人的背书功夫大小,与他的学问成就成正比,这个结论大体上是不会错的。

早年,章太炎在台湾做记者。一次与同学李书聊天,他自信地说:“在我所读的书中,95%的内容都可以背诵出来。”李书不信,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把自己读过的经书全搬了出来,想考倒他。不料,章太炎如数家珍,连哪一句出自哪本书的哪一页都丝毫不差,让李书佩服得五体投地。有这样的背功,章太炎后来成为海内外闻名的国学大师,想想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1926年的一天下午,开明书店老板章锡琛请作家茅盾等人吃饭。酒至半酣,章锡琛说:“听说雁冰兄会背《红楼梦》,来一段怎么样?”茅盾表示同意。于是,作家郑振铎拿过书来点回目,茅盾随点随背,一口气背了半个多小时,竟无一字差错,同席者无不为他惊人的记忆力所折服。看来,茅盾名列“鲁郭茅巴老曹”,并非虚名,且不说作品,单就人家这背功就少人可及,不服不行。

1933年9月,钱锺书在私立光华大学外文系任讲师,兼做国文教员。当时,钱锺书和同事顾献梁同住一个房间。一天,他看见顾正在埋头钻研一本外国文学批评史,于是随便说了句“我以前也读过这本书,不知道现在是否记得其中的内容,你不妨抽出其中一段来考考我”。顾不信钱锺书有如此好的记忆力,于是专门挑出最难念的几段。而钱锺书却面带微笑,从容不迫,十分流利地全部背了出来。钱锺书后来被誉为“文化昆仑”、“民国第一才子”,就与他的过人记忆不无关系。

大数学家苏步青背数学公式肯定是如数家珍,没想到背古文也是他的强项。他读小学的时候,天天背诵《左传》、《唐诗三百首》。到毕业时,这两部书他已能背诵如流。刚进中学,老师不相信他能写出《读〈曹刿论战〉》一文,顺口举出一篇《子产不毁乡校》让他背。他一口气背完,说:“整部《左传》,我都可以背下来。”文理相通,互相促进,苏步青的成就又是一例。

也有一种观点说,背那么多东西没用,净浪费脑细胞,需要的时候去查一下,不就全有了。这话固然有理,但别忘了,如果没有查阅条件时,肚子里没有装上几十万字的东西,那可就抓瞎了。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即兴发挥,用了那么多典故、名言,他上哪去查啊?文天祥在牢里写成的《正气歌》,广征博引,洋洋洒洒,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和记忆,恐怕也是难成其事的。

背书还有一种特殊用处。资中筠在《冯友兰先生的“反刍”》一文中讲到一件事:冯友兰晚年失明以后,完全以口授的方式“吐”出其所学,继续完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他自己把这戏称为“反刍”。

陈寅恪先生也是如此,他55岁时失明,在以后的24年里,一直凭着积累的学识在大学里传业授课,著书立说,成就斐然,令人敬仰。

还有唐代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后,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以他惊人的记忆力,努力弘扬佛法,纠正日本佛经中的错漏,传播中国文化,讲授医药知识。

试想,如果万一我们也双目失明,不能再阅读和查询,肚里还能有多少东西可以供我们驱使呢?经验告诉我们,会背的东西才真正是自己的东西。杜工部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一是弄懂,二是熟记。所以,民间也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的说法,话糙理不糙。

博闻强记的背功从哪里来?靠过目成诵的天赋,这种人少之又少,如同凤毛麟角;再就是靠苦读苦背,“三更灯火五更鸡”,舍此没别的捷径可走。当然,背书不是死记硬背,还要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这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篇:必背法律格言197条-张合功

必背法律格言197条

法律,有精美的语言表达,有一种穿透心灵的美。法律格言,将精神的法律平时讲述,使法律语言的精品,更显精致和富有魅力。论述题中恰如其分地插入些法律格言,能极大地提高论文的说服力。

1、法律的保护比个人的保护更有力。

2、法律有效力国民便昌盛。

3、造法易,执行难。

4、不确定性在法律中受到非难,极度的确定性反而有损确定性。

5、法律的解释具有法律的效力。

6、法学家的共同意见具有习惯的力量。

7、在用语中不存在模糊性时,不得允许探索用语的意图。

8、对制定法应当做严格解释。

9、习惯是法律的最好解释者。

10、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没有法律就没有刑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

11、实施违法行为或者是基于预谋、或者是基于冲动、或者是基于偶然。

12、审判不应依照先例,而应依照法律。

13、没有事先公布的法律就没有刑罚。

14、简短是法律之友,极度的精确在法律上受到非难。

15、警察是法庭的仆人。(警察必须根据法庭传召出庭作证)

16、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17、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

18、救济走在权力之前,无救济即无权力。

19、法律乃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是解决冲突的首要渠道。

20、如果行政权力的膨胀是现代社会不可豁免的宿命,那么为了取得社会的平衡,一方面必须让政治充分反映民众的意愿,另一方面在法的体系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人的主体性,使他们能够与过分膨胀的行政权力相抗衡。

21、法律的调整对象是行为,而所谓社会关系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或交互行为,没有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就没有社会关系。法律是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而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

22、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中,司法部门应得到人们的信任和支持。从这个意义出发,公信力的丧失就意味着司法权的丧失。

23、司法,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平等;越缺乏平等条件的地方,就越难看出在刑罚平等上有什么司法。

24、人与人是不相同的,人们不能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成平等就是一视同仁、人人相等。

25、我们作为人而有权拥有的平等是环境平等,而不是个人平等。

26、任何事情,只要与自然发颠扑不破的永恒要走向冲突,就是无效的,因而也就不能约束任何。

27、法律的力量仅限于禁止每一个人损害别人的权利,而不禁止它行使自己的权利。

28、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29、如同人们一般所理解的一样,法律行为是对特定法律秩序中所有事实要件的抽象,其中主要是那种不违法的行为,同时也不是法律交易的行为,这类行为也要产生法律上的后果。这种根据法律规定而导致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就是法律行为。

30、刑罚的严厉程度应该只为实现其目标而绝对必需。所有超过于此的刑罚不仅是过分的恶,而且会制造大量的阻碍公正目标实现的坎坷。

31、没有事先公布的法律就没有刑罚。

32、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公民的权利。

33、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

34、习惯法非但不比法令灵活,非但不必法令更容易适应新的条件,而且相反,它更趋向于

抱残守缺、因循守旧、难以变化。

35、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因为,即便是最

小的罪恶,一旦成了确定的,就总令人心悸。

36、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

37、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的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38、39、我们的时代是权利的时代。人权是我们时代的观念,是已经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

与道德观念。

40、即使判决并没有准确的判定过去发生的事实真相,争端各方只要确信他们受到了公正的对待,他们也会自愿接受法院的裁判结果。

41、法律如果没有法院来阐说和界定其真正含义和实际操作就是一纸空文。

42、我已经发现,混乱和一切火海的起源、原因和发展都与各种社会的腐败的法制有关。

43、良好的秩序是一切的基础。

44、让我们维护公平,那么我们将会得到更多的自由。

45、法律的目的是创造一个稳定的、可以理解的行动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个人能够执行其计

划并多少意识到可能产生的结果。

46、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

47、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岭。

48、正义可以提升一个民族。

49、法律是正义与善良之术。

50、以无情的目光论事,一慈悲的目光看人。

51、最好的法律从习惯产生。

52、一份不公平的合同也好过一场冗长的官司。

53、法律的力量仅限于禁止每一个人损害别人的权利,而不禁止他行使自己的权利。

54、法律用惩罚、预防、特定救济和代替救济来保障各种利益,除此之外,人类的智慧还没

有在司法行动上发现其他更多的可能性。

55、不论哪个时代,如果在法庭上和在教室里进行的各种阐述理论所产生的意见分歧太大,那么法律就会失去力量。

56、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

57、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

58、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利,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

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是法律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

59、在忽视正义的地方,在作为正义核心的平等在成文法条款中不断遭否定的地方,那里的法律就不仅仅是“不公正的法律”,而是完全失去了法律的本性。

60、法包含着一个民族经历多少世纪发展的故事,因而不能将它仅仅当作好像一本数学教科

书里的定理、公式来研究。为了知道法是什么,我们必须了解它的过去以及未来趋势。

61、系统的法典化可以是法律生活的有意识的普遍的重定方向的产物,譬如作为外交部政治

革新的成果,或者作为希望达到政治实体内在社会统一的各阶级、集团之间妥协的结果。

62、法律的生命在于其实施。因而迫切需要对这样使大量立法和司法解释有效而进行认真的科学研究。

63、自由人得名于自由一词。自由是每个人,除了受到物质力量或法律阻碍外,可以任意作

为的自然力量。

64、为法,必使之明白易知。

65、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日欲甚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66、一般地说,法律,在它支配着地球上所有人民的场合,就是人类的理性;每个国家的政

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

67、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放弃人的权利,甚至于是放弃自己的义务。

一个人放弃了一切,是不可能有任何东西作补偿的。这样一种放弃于人的本性不相容,使自

己的意志失去全部自由,就等于使自己行为失去全部道德价值。

68、一个公民的政治自由是一种产生人人自感安全的心境平安状态。为了享有这种自由,就

必须要有一个谁也不必惧怕谁的政府。

69、法律研究的目的是一种预测,即对公权力通过法院的工具性的活动产生影响的预测。

70、在企业立法中,全民抑或集体,工业抑或农业等所有制和行业的概念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71、法制不是法学家的产物,而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产物,所有的法律工作者——法官、检

察官、律师、立法者、执法者,在这过程中都起作用,但是司法活动说到底主要不是一个理

论论证过程,而是一种职业判断。从这个意义上,我要说,一个民族的社会创造了法制,而

法学家创造的仅仅是关于法制的理论。

72、法律实质上即是物质的又是意识形态的这一事实是与以下事实相联系的;法律既是从整

个社会的结构和习惯自上而下发展而来,又是从社会中的统治阶级们的政策和价值中自上而

下移动。

73、所有的解释,若是可能的话,必是通过消除文本中的矛盾而实现的。

74、习惯与合意可以使法律无效。

75、不知事实可以作为借口,但不知法却不能开脱。

76、没有人有义务证明自己有罪。

77、法律不会强迫一个人去做他不可能做到的事。

78、法律只能帮助警醒的人,而不帮助惫懒的人。(用来解释为何会有“诉讼时效”制度)

79、我们无力反抗真理。

80、法律旨在防止强势者为所欲为。

81、如果语句中并无模棱两可之处,则不能作出与该语句的明显含义相悖的解释。(法律解

释及合同解释的一项基本原则)

82、一旦合同中出现含混不清的表述,应尽量做出有助于保障标的物之安全的解释。

83、享有权利的人可以放弃他所享有的权利。

84、沉默将被理解为同意。

85、法院不能主动寻找案件。(恰好是对“司法能动主义” 的批评)

86、无法在司法程序中被采信的事实就等于不存在。

87、当一部制定法所为之服务的理由不复存在的时候,这部法律也便会随之消失。

88、想用自己的财物应以不损害他人利益为度。

89、合法的婚姻以双方之合意为要件,不因同居之事实而成立。

90、平等者之间不存在司法管辖权。引申义:一个主权国家不得对另一个主权国家行使司法

管辖权。

91、让法官来回答法律问题,而把事实问题留给陪审员去裁断。

92、坚持已经做出的抉择,且勿打破安宁。

93、一项基于人身的诉权随着权利人的死亡而消失。

94、土地上的负担永远追随土地。(土地的所有者须承担土地上附着的风险和负担)

95、破坏证据者应承担不利于他的推定。

96、对于一项含混不清的回答,应朝这不利于回答者的方向解释。

97、单凭行为不能判定某人有罪,除非他还有犯罪的意图。

98、在涉及自我利益的案件中自任法官是不公之举。

99、判决可以使白的变黑的,黑的变成白的;曲的变成直的,直的变成曲的。

100、人不能转让自己并不拥有的东西。

101、在适用上,特别法的效力高于一般法。

102、法律藐视夸夸其谈和冗长的句式。---爱德华。柯克法官语

103、借他人之手行为者,相当于自己行为。

104、自由裁量就是透过法律去发掘正义。

105、受托人不能把委托授权再行委托出去。

106、两害相权取其轻。

107、谁主张谁举证,而不是谁否认谁举证;因为事实之常理决定了否定者不易提出证明。

108、在涉及令人发指之罪行的案件中,程序规则可以暂缓适用。或:欲将暴徒绳之以法,程序规则暂止歇。

109、不公正的法律不是法律。或:恶法非法。

110、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在被创造出来的那一刻便是完美的。

111、前人行过的路,必是安全的路。(用来正当化遵循先例原则)

112、欲寻词句义,应观上下文。(单个法律条文的含义应当放到整个法律文本中理解)

113、文本的灵魂在于它的意图。

114、取自相似案件的论式在司法过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115、判决应当参照最新的判例。

116、公正是一种完善的理性,它解释并修正成文法;任何法典均无法写尽它的含义,而它

只与理性相伴随。

117、当国家制定的法律朽坏的时候,自然法便会取而代之。或:国法既坏,天道遂行。

118、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内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

119、法律的真谛,就是没有绝对的自由,更没有绝对的平等。

120、法律就像旅行一样,必须为明天做准备。它必须具备成长的原则。

121、法律所传达的是一种超越暴力、超越权利的声音,它所划定的权利边界虽然无形,却

深深刻画在人们的心灵之中。

122、任何人不得转让超越自己权利的权利。

123、没有程序的正义就没有实体的正义。

124、在法庭上,只有证据,没有事实。

125、特例不应成为立法之依据。

126、以公正的逻辑代替武力的逻辑是法律本质的全部所在。

127、人们在利用法律所给予的保护他们权利的机会时,财产是一个决定的因素。

128、只要爱自由,就足以建立共和国,但是,能够维护共和国和使它繁荣的,只有爱法律。

129、那不知道自己缺乏自由之意志的人才是真正的贫穷者。

130、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币,一面写着平等,一面写着自由,这枚金币叫人权。

131、法律应当与道德保持一致。

132、法律应当与权利保持一致。

133、法律应当与正义保持一致。

134、任何人在被证明有罪之前,皆应被视为无辜。

135、任何人无义务控告自己。

136、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

137、证明责任是诉讼的脊梁。

138、任何人不因思想受惩罚。——罗马法法谚

139、无犯意则无犯人——英国法谚

140、正义不仅要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141、法官不得因没有法律拒绝裁判。

142、一个共和国的自由存在于法律的王国之中,缺乏法律便会使他遭受暴君的恶政。

143、我们不应把全球法律产生的障碍归咎于文化多元性,而是应归因于不同的国家利益之

间的不相容性。

144、哲学产生了诡辩家,雄辩术产生出了唱高调的演说学;民主政体则产生了野心勃勃的蛊惑人心者。

145、如果没有民主,没有地方分权、不取消法外处罚,那么,经济权力政治权的统一只会

是一个新的、骇人听闻的暴政工具。

146、如果立法者一开始就不集中注意力去建立公民的财产和地位平等,那么,它的一切努

力都将徒劳无益。

147、人类经常要重复不平等所产生的恶习。

148、司法,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平等:越缺乏平等条件的地方,我就越难看出在刑法平等

上有什么司法。

149、法官对任何案件都应进行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大前提是一般法律,小前提是行为是

否符合法律,结论是自由或刑罚。

150、如同人们一般所理解的一样,法律行为对特定法律秩序中所有事实要件的抽象,其中

主要是那种不违法行为,同时也不是法律交易的行为,这类行为也要产生法律上的后果。这

种根据法律规则而导致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就是法律行为。

151、罪行是一种罪恶,在于以言行犯法律之所禁,或不是法律之所令。所以每一种罪行都

是一种罪恶,但却不能说没一种罪恶都是一种罪行。

152、法律被抹杀便产生专制独裁。

153、人们嘴上挂着的法律,其真实含义是财富。

154、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容忽视的。

155、法律是社会的习惯和思想的结晶。

156、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

157、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厦,庇护着我们大家;它的每一块砖石都磊在另一

块砖石上。

158、不健全打法律统治时间不会长。

159、法律有权打破平静。

160、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161、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162、法律因罪恶而发展,并且惩办罪恶。

163、有多少罪孽就会有多少法律。

164、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迅速累聚,进而变成法律。

165、法律和制度必须跟上人类思想进步。

166、被败坏的道德践踏了的法律还有何意义?

167、人类受制于法律,法类受制于情理。

168、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

169、以法服人,其外若密,以德实疏;以德结人,其外虽疏,其中实密。

170、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171、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

172、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就不再配享受自由了。

173、法律总是把全民的安全置于个人的安全至上。

174、法律不可能给每个人以方便,如果它有益于全体和大多数人,我们就该满足了。

175、法律的基础有两个,而且只有两个„„公平和实用。

176、上帝把法律和公平凑合在一起,可是人类却把它拆开。

177、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178、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179、谁都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谁也都不应该受法律的欺凌,当我们要求人们遵守法律时,无需征得他们同意。

180、法律在你之上,你且不可逾越。

181、人人皆受制于法律。

182、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183、任何势力不应凌驾于法律律之上。

184、权力和纲纪是不能同存共荣的。

185、法律如果推不开特权的门,也一定跨不进人民的心。

186、法律就像蜘蛛网,只捕捉入网中的小者,而遇到富者和强者就只好听其把网子扯得粉

碎。

187、当权者的观点就是最有力的法律。

188、法律对不够处罚条件的对象是无能为力的。

189、若是没有公众舆论支持,法律是丝毫没有力量的。

190、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神灵,而不是殚精竭虑将神灵糅进宪法,总体上来说,法律就会更好。

191、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的一种网,触犯法律的人,小的可以穿网而过,大的可以破网而出,只有中等的才会坠入网中。

192、人类对于不公正的行为加以指责,并非因为他们愿意做出这种行为,而是唯恐自己会

成为这种行为的牺牲品。

193、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定一部永远适用的宪法,甚至一条永远适用的法律。

194、如果司法权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195、最经常与争议相连的不是法律而是事实。

196、造法易,执法难。

197、在法学家眼中没有法律只有法理,在执法者手中没有法理只有法律。法学家的使命在于将法律的理性变成理性的法律交到执法者手中。

张合功论述题模版式答题技巧训练必备法律格言我未来我奋斗

第三篇:古代的文人

古代文人做官被贬之迷

经过几年的学习,我们已了解了部分文人的身世背景,却意外地发现他们大多数人之间有共同的背景,那就是做官然后被贬,甚至隐退,那么为什么呢?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先从做官说起,大多数文人不是做官之前就想隐退的,他们和我们一样,早期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诗圣杜甫曾写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维曾写过“圣代无隐者,英灵进来归”李白曾写过“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此,他们势必为心中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因此,他们“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了;

2官场是世间最复杂的场,本人看“神医喜来乐”时就深有感触,一位王爷告诉略沾官场的喜来乐说:“该医的就得医,不该医的你就别医;能医的你或许说不能医,不能医的你或许说能医;有的人能医好你说医不好,有的人不能医好,你竭尽全力给医好。”嗟乎!!

3再从文人和上司说起,文人之所以叫文人,是因为他们有超群绝伦的才华,因此容易遭人嫉妒,再加上有的文人放浪不羁,凡事都冲在上司前面,在任意场合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势必遭上司反感,因此容易被贬;

4从文人和皇帝说起,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虚荣心,更何况是堂堂一朝天子,皇帝也想有令人仰慕的才华和气魄,皇帝要想在百姓和臣子中树立威信,必须尽量在各方面赶在众大臣之前。例如,清翰林院大学士纪晓岚的对联和灯谜写得绝妙之至,乾隆皇帝有时就把纪晓岚写的对联或灯谜说成是自己写的,有一次,纪晓岚揭穿了皇帝的行为,因此,纪晓岚被流放到边;

5从文人和文人之间说起,文人在相对和平的年代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有一定的政治权利,而每个文人并不都是志同道合的。他们之间难免会有政治分歧和政治偏见。再加上学术上的“文人相轻”从而形成一定的派别。例如,宋仁宗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主张政治改革,施行史上有名的“熙宁变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变法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新法未能很好地得到贯彻,王安石于熙宁七年被迫罢相,八年再相,次年被迫辞职,退居金陵,封荆国公,同年忧愤去世。可以说,在政治斗争中,文人是最大的牺牲者,有的丢了官,有的甚至丧了命;

6文人还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无比的好奇心,例如,武则天手下大臣狄仁杰在破案过程中总能发现武则天的一些秘密,并予以揭穿,我们每个人在心中总会有些秘密,更何况是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因此,狄仁杰在破案之后总是被贬,有案后官复原职,调查案件,如此循环,以至终老;

7文人的性格大多是不畏权贵,他们也想做百姓心中的好官清官,而在古代政场上,“正大光明”匾的背后却是多数是官官相护,腐败成风,而这些文人们看不惯那种金迷纸醉,肆意挥霍的生活,他们中大多是白手起家,不是早年丧父就是早年丧母,要么就是家里穷,他们懂得金钱来之不易,更深深体会到一个腐败的官员对百姓的影响,因此,他们致力于与这些不良风气作斗争,可是~~贪官太多!庸官太多!!于是他们不得不长叹一声,道:“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了!!

第四篇:文人自检自查报告

党员个人自检自查报告

————和江花

通过再次学习党章活动,在认真学习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围绕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标准、提高工作质量等方面问题进行了分析检查,做到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初步明确了问题所在以及整改方向。

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理论学习不够系统深入。参加工作以来,自己虽然注重了政治和业务学习,但总感到在学习的系统性和深入性上还有很大不足;对党的认识不足。

2)思想观念不够开放。在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工作上还有差距。还不能完全做到牢牢把握和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工作措施不够开拓创新。在现实工作中,墨守成规、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多,在改革具体工作方法、创新工作举措方面还明显不足。表现出积极态度不够高,措施不具体、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二、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集中于

由于会计工作量大面广,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工作繁琐枯燥,导致了成天忙于繁重的日常工作,有应接不暇的感觉。因此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上还做得不够,导致的问题反思不够,自身业务的提高不够科学全面;在日常工作中还有较多的工作没有抓落实;缺少了与领导班子成员沟通、交流。

三、解决问题的切实办法

深入系统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理论水平。一是要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尤其是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做到入脑入心。二是要深入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尤其是素质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广泛获取新思想、新理念。

3)不断改进方法,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一是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二是要坚持运用统筹兼顾的 方法。在工作中谋划思考,不断加强业务水平。

通过深入学习,我一定要把影响和制约我自己在工作方面的问题找准,把问题的根源分析透,把解决的办法找实在。要真正做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身边的点滴,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活出自己的精彩!积极向上、主动进取,成为一个对公司、对团队有用的人才,同时也将用心努力,成为一个问题的解决者,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五篇:文人情致 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是“文人情致”单元第一课时,选用的是中国古代音乐中代表性的器乐作品:古琴曲《流水》和《广陵散》,这两首作品反映了古代音乐中的一种品质—曲风文雅,意境高远。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古琴曲的音乐“清、微、淡、远”风格特点,通过欣赏,学生可以了解古琴曲中各种不同音色特点以及多种指法的运用特色,赋予音乐丰富的表现力,意境幽远而有古朴性。课前选用古琴主奏的音乐《阳关三叠》入手,教师用声情并茂的歌声,创设音乐情境,高一学生对唐诗----《阳关三叠》中的歌词并不陌生,可以激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引出课题----文人情致。聆听《流水》的部分音乐,结合课本和课件文字相关提示,初步感知古琴的韵味。重点欣赏《流水》,通过引导学生用唱一唱主题音乐,对比不同风格的音乐等方式参与欣赏,进一步从感性到理性,加深对古琴曲的音乐风格特点的印象。最后的环节主要拓展学生对中国十大古乐和古代乐器的知识面,告诉到学生正确聆听音乐的方式方法,做到学有所获。教学内容:

1、古琴曲《阳关三叠》

2、古琴曲《流水》

3、筝曲《高山流水》

4、琵琶与乐队《十面埋伏》

5、编钟与乐队《梅花三弄》 教学目标:

1、课前欣赏古琴《阳光三叠》音乐片段,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听辩乐器,导入课题。

2、浏览性欣赏《流水》部分音乐,初步了解古琴音乐风格特征,了解作品表现的内容。

3、重点欣赏古琴曲《流水》,进一步知道古琴中泛音,按音等音色特点及滚拂指法的运用,体验并感受音乐的表现意境。

4、对比欣赏筝曲《高山流水》,简单说说两首作品不同风格特点。

5、拓展性欣赏《梅花三弄》及《十面埋伏》等音乐片断,了解中国十大古曲以代表性的古代乐器。

教学重点:欣赏古琴曲《流水》,对古琴曲音色特点的分辨。

教学难点:理解乐曲表现的意境,对古琴曲的音乐“清、微、淡、远”风格特点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1. 课前播放古琴曲《阳关三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问:说出主奏乐器是什么?

导入语:古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之一,琴被视为“八音之首”,贯众乐之长,统大雅之尊,古琴是文人必修的乐器,也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化身。千百年来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诠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2. 首先聆听《流水》音乐,简单说一说你对古琴音乐的印象。

课件提供关键词:古琴音乐意境特点:清:清晰,清纯;微:细腻,精致。谈:自然,空灵;远:意境悠远,意外有意。3.课件打出:古琴图片,文字简介: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又称“七弦琴”,音量不大,非常含蓄,颇具君子谦和之风,音色有三种:散音,浑厚如钟;泛音,玲珑剔透;按音,或实或虚,清越明亮。(琴音韵极佳,空灵苍远,古朴幽深,极具沧桑感)

(设计意图:因学生对古琴曲的音色特点很陌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聆听《流水》音乐片断,大致了解内容,初步了解古琴音色特点)

二、第二部分

导入语: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欣赏古琴曲《流水》,进一步了解古琴是通过那些手段来表现这一独特韵味的。请同学们讲一讲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师补充: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巍巍乎,若泰山”,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曰:“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子期既死,伯牙绝弦,隐身不复鼓)

1、聆听全曲,问题设计:

全曲速度、力度发生怎样的变化?

2、分段聆听:

(1)唱主题音乐,见课本谱例(2)聆听并分辨音色特点

介绍主要指法:右手:挑、勾、剔、抹、滚、拂等;

左手:吟、揉、绰,注、进、退等;

(3)简单了解古乐谱从文字谱到减字谱,进而发展到简谱的过程。(3)聆听第三部分,思考:主要的演奏指法是什么? 讨论音乐所表现的是实景、实情?

3、复听音乐,体验音乐意境:

问题设计:讨论音乐所表现的是实景、实情?

导入语:1977年8月20日,美国发射了“航天者”宇宙飞船,携带了一张特别的名为“地球之音”的镀金唱片,其中录《流水》,科学家希望这首琴曲能在漂渺无限的太空中为地球上的人类找到天外的知音。

4、对比欣赏筝《高山流水》,体验并讨论两者之前的异同点,你喜欢哪个版本,说说理由。

多媒体出示:古筝图:文字简介: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老师引导为主,学生将以唱、想、议、思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逐步走进古琴曲的意境中,在分段欣赏的基础上,了解古琴的音色特点及不同指法演奏特色,加深对琴曲的印象。)

第三部分:拓展欣赏,了解:中国十大古乐和古代乐器音色特点

多媒体展示:中国十大古乐曲:《高山流山》、《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打★除外,其余均为琴曲。

1、听《十面埋伏》片断,说说主奏乐器,音色特点。

2、听《梅花三弄》片断,说说主奏乐器,了解编钟。多媒体展示:编钟图:简介:我国古代的打击乐器,被称为“歌钟”,音色清脆、悠扬、穿透力强。

最后小结:中国的古代音乐,曲风文雅,意境高远,值得大家一听,聆听、聆听、再聆听,你会从中获得许多,不信,你可以试试,让这些音乐能够相伴你左右,为你的生活、学习添加色彩,如果你愿意,你可以到GOOGLE或百度网站,输入你想听的作品的曲名,你就可以享受音乐,当然,MP3也非常适用你聆听。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告诉他们正确的方法和聆听音乐的习惯,帮助他们建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为其终生喜欢音乐奠定基础。)

第四部分:教学后记

1. 学生对本节内容虽然不太熟悉,充分运用多媒体图文及录象的相关内容介绍,学生对古琴文化产生了相应的兴趣,特别是对于古琴的指法特点和音色的了解,学生基本能够听辩出音色特点。如果现场能够有古琴的话,或许效果会更好。

2. 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将古筝曲和古琴的音色加以对比,使学生了解到古琴的古朴、空灵和深邃,对古筝优雅婉转的音色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了解到二首作品不同的风格特点。

3. 值得反思的是要在“师生互动”上下足功夫,问题的设计要更明确,更有指向性。真诚希望各同仁提出宝贵建议!

下载文人的背功(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人的背功(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功教案

    11.3 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机械功的两个要素. 2.知道机械功的物理意义、公式及单位,了解1J的功大约有多大?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会用功的公式解题. 4.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机械......

    功说课稿

    “功”说课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功”是机械能一章的第一节。就人类的知识构架来说,功是为进一步得出 “能”这个更为广泛、非常重要的概念服务的。功的概念是本章......

    成 功

    成 功 ——————读《把信送给加西亚》有感 30班 何雨涛 成功是什么? 成功是追寻梦想, 是永不言败的坚持。 成功是什么? 成功是积累智慧,是永不丢失的财富。 成功是什么? 成功......

    功习题

    功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理解功的概念,写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 知道功是标量、知道负功的两种等价说法; 4. 会根据公式计算多个......

    品中国文人 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暑假当中,我读了刘小川写的《品中国文人》,感触很深,尤其是鲁迅。刘小川在书中写的人物非常生动、具体,在读书的同时仿佛将自己也置身于人物的经历中去,好......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我国古代文人别号 五柳先生——晋·陶渊明 香山居士——唐·白居易 东坡居士——宋·苏轼 幽栖居士——宋·朱淑贞 山谷道人——宋·黄庭坚 白石道人——宋·姜夔 后山居士......

    古代文人勤学故事

    古代文人勤学故事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

    古代文人勤学故事

    古代文人勤学故事.txt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正常的疯子!古代文人勤学故事 刘绮燃荻读书. 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