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中国文人 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暑假当中,我读了刘小川写的《品中国文人》,感触很深,尤其是鲁迅。刘小川在书中写的人物非常生动、具体,在读书的同时仿佛将自己也置身于人物的经历中去,好像他们就在自己的眼前,甚至也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快乐、幸福、骄傲以及痛苦、悲伤与失落。从小学起,我就喜欢读鲁迅的作品,读过他的很多篇文章,书面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严肃,语气那么刻薄、尖利,满篇都是直插人心的讽刺。再看他的照片,更是一种威严扑面而来。乌黑而短的头发耸立在头上,胡须也短而黑,眼睛炯炯有神,十分精神,不仅一种敬畏感油然而生。印象中的鲁迅总是给人一种一本正经、话语中总带有讽刺、无法与之开玩笑和交流的人,但是鲁迅在刘小川的笔下却完全是另一副样子,使我认识了一个生活中的鲁迅。生活中的鲁迅其实很平和,无论对父母、子女、朋友、学生都是如此。他从不与人计较,心胸宽广,并且生活简谱,往往把好东西留给别人。他其实很爱笑,平易近人。然而鲁迅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他的求学之路尤其阻碍重重。他的童年很美好,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大家庭中,但是祖父的犯罪坐牢耗尽了家产,父亲的一病不起,使年轻的鲁迅生活一落千丈。生活巨大的落差,他人的歧视,父亲的重病让鲁迅意识到了全家面临的危机和中医的落后,毅然决定到日本留学学习西医来治父亲乃至国人的病。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又饱受侮辱与歧视。他再次意识到了中国的落后,中国人思想的腐败,于是最终弃医从文,投入了拯救民族的拼搏斗争中。
从刘小川的笔下不难看出,鲁迅心胸的广大且勤于思考、热爱祖国的性格。他在从自身的经历中不断思考着如何使当时的中国更加强大,如何使民族复兴,如何使国人不再受到外国人的羞辱与歧视。他在不断地审视社会,潜心寻找着一条开明和长远的道路。他将自己和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以及自己的思考用文字记录了下来,构成了他独特的幽默而不失讽刺与批判的文风。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民族复兴的渴望,对人民思想改变的期盼,将无数爱国人士的心声全部融入了一篇篇促人深思的文章中。
鲁迅的人生经历是我感触颇深。一代文人,竟也有改变国家社会的能力。虽然我们还无法做到改变社会,但我们也要学习鲁迅勤于思考,不断反省,热爱祖国的精神,努力学习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争取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处处为祖国、为人民着想,多多为他人做贡献。
“品中国文人,如品一杯茉莉花茶,芳香四溢;似听一曲悠扬的歌声,回味良久。”从中国文人崎岖的人生经历中,我看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具有的坚强不惜,愿为祖国、民族出力的精神;我感受到了如今祖国的强大;我也看到了对未来的希望。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是无量的。相信我们的生活会一天比一天幸福,祖国会一天比一天繁荣昌盛!如果我们现在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也许中国的又一代文人将会从我们中间诞生!
高一(5)班蒋宪
第二篇:《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最近我在网上了解了《品中国文人》这本书,这本书是作者刘小川写的,在刘小川的风趣又不失文雅的语言中,让我;了解了不少那文人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比如:嵇康刑场上一身绿袍坐弹那首《广陵散》时四下的鸦雀无声;陶渊明扛着锄头看着萎怏的豆苗时的无奈和困惑;浮华的皇宫中司马迁.........在刘小川作家写的这些故事中,让我了解了中国文人过着别样一精一彩的生活,和留下异彩纷呈的文章,这些都滋润着我幼小的心灵,我很喜欢男作家的书,因为他们所写的都是血性的文笔.正如此书,血液与灵魂穿梭,文学与哲学交融,把人文艺术拉向一个新的高度。文人的世界,有道不完说不尽的美.这美,暇思无穷…这些也都是值得我们去向他们学习的。
翻看历史长河,多少杰出文人的光彩是无法掩盖,每一个文人都有自己的棱角,都有自己的艺术,影响着华夏人民千年的艺术.文人就是河中那翻滚不停息的波浪。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司马迁则是最惊人的那颗骇浪,当科学家们拿着尺子衡量着长江与黄河的源头,司马迁则在几前年前就拿起了尺,量下
了华夏人民的源头,秦始皇创下了万里长城,而汉武帝培养了大史学家司马迁.近来在杂志看到了一句这样的话,南唐后主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又是失败的男人.我不禁有点吃惊,李煜是失败的皇帝,可是,又有谁可以写出像<虞美人>这样的千古绝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古今,谁有?在政治上失意,是古代文人的通病,李白,杜甫,苏东坡,谁没有?只是李煜文学上的成就远远胜于政治上的成就。
说李煜又是失败的男人,那更是大错特错了!大周后与小周后,两位绝代佳人,人称东吴时的二乔.大周后与李煜灵与肉的结合,可畏是人类情感的颠峰,小周后得知李煜的消息,被气的溢血而死.那个跳着金莲舞的绝世美人,调戏着皇帝赵光义,大力的挥霍着为之建金莲台,等到七月七之日,赵光义垂涎已久的日子,窅娘翩翩起舞,在无比风光的金莲台上,跳起了金莲舞,她娇娜的身姿始终是背对着赵光义的宫殿,绝世的容颜面向着南方,心里默默的念道,今天国主四十一岁大寿,窅娘为你跳金莲舞.好感人的一刹那,原来七月七日是李煜的生日.她得不到李煜,她的心却这般忠贞李煜,放着大宋江山的娘娘不做,七月七日,她香消玉损.所以李煜,这不是文人的魅力,又是什么的魅力?
这就是中国古代的魅力,就是在刘小川作者笔下写出的中国那些古代文学大家的魅力,品中国文人如品一杯茉莉花茶芳
一香四溢似听一曲悠扬的歌声回味良久。”从中国文人崎岖的人生经历中我看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
第三篇: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读《品中国文人1》有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刘小川先生写的《品中国文人》,感触很深,刘小川先生写的这部书,并不是像其他的文人传记一样只是平白的语言介绍人物生平,而是走进他们,通过文献和作品了解他们的生平,再将它们汇集在一起,娓娓道来,读起来并不会使人觉得平乏无味,反而像是与书中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随着他们命运的颠沛自己的心也跌宕起伏着,让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屈原,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历史中我最喜欢的时期。
屈原的一生十分跌宕,服侍着一位昏庸的软蛋君主,几次被贬,又几次恢复原职,还要面对张仪这个强大的对手,是出色的政治家,变法试图让楚国富强成为霸主;也是出色的诗人,《离骚》在诗歌的历史上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地位。屈原的出身是王室贵族,可谓今天的“官二代”,可是看看古代的“官二代”们,就会发现一个问题,他们与今天的“官二代”截然不同,他们也熟读经书,能诗能画,有修养有学问,而现在的“官二代”们却截然相反。看来,有的时候,我们不光要像外国学习,古人们的修养,古人们的品行,也是很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我像这就是我们现在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所在吧。
屈原变法失败,被贬到夷陵,在夷陵的数年间,屈原写下了《离骚》,后来秦国想要进攻楚国,屈原被复职,屈原连齐抗秦,并取得了成效,本以为屈原可以继续为楚国变法图强,秦国的张仪却对怀王一番花言巧语,屈原被囚禁在了齐国,在囚禁的过程中,屈原写下了《抽思》。后来屈原又被流放,去了汉北蛮荒地,后来屈原又被召回,而这次怀王却被秦国拘禁。怀王死,楚顷襄王即位,屈原被流放到南楚洞庭,写下了后人不复望其项背的《天问》,最后,抱石投入汨罗江中自尽……
纵观屈原一生,文学上成就极大的作品都是在屈原被流放活着国家毁灭时写就的,说明困境并不可怕,我们要勇敢去面对,在困境中或许也能取得辉煌的成就。
屈原的忠诚,才智,锲而不舍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品中国文人》这部书我还没有看完,我会继续我的阅读,并将感悟记录下来,学习古人的高尚品质,以提升自己。
高一七班
赵清锐
第四篇: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
一为文人,几无足观,这是清朝一个汉学家说的话。
诚然,你做一个匠人,做一个农民,都有一目了然的益处。可是文人呢?中国的经史子集,都懂一些,吟诗作赋、风花雪月更不在话下。可是,有用处么?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文人,正是无用的人。这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家、作家、或者批评家。说的简单点,就是读书的高等游民。他对每样东西都略懂一点,却不甚精通。对于学术不会有什么贡献,对于文艺也难说什么成就,他往往连自己做什么都不知道。
而文人看实际生活,总是雾里看花一般。隔得远了,自然难以看的真切;隔得近了,又难免出些求佛问道的妖蛾子。所以读老杜的诗,总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虽有笑颜,亦抵不过胡马羌笛交践的怆然。天下沦落如老杜者多矣,然能于苦痛中保持一颗纯然赤子之心者几人哉? 中国的文人处在皇帝的淫威下久了,自然而然学会了明哲保身,慎言慎行.。所以毛泽东说二十四史大半是歌功颂德,这话不是没有道理的。大部分人是仰皇帝的鼻息而活的,偶尔跳出来几个,亦动机不纯,像明朝的东林党,自诩忠君爱国,经常带棺材上朝。虽然结局难免凄凉,有的被杖责,有的被屠戮,甚至于诛九族十族什么的。但在民间,这种行为是值得赞扬的,是忠臣所为。呜呼哀哉!文死谏,武死战,这句话害死了多少人。然其情可悯,其事究竟不可悯。
我们从前说文人论政,后来又演变成文人乱政。然而管他论政还是乱政,都离不开”担当”二字。中国的文人都死扭着一根筋,他们倔强的认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们倔强的把天下兴亡放在自己的肩头。他们天生抱着济世救民的理想,渴望兼济天下,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类而乐,这句话现在看来可能有点可笑,可正是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正是这种以敢以一己之力撬动地球的执著,才铸就了中国文人不屈的脊梁,才是一个民族得以长存的根基。
无论时代怎样混乱,无论现实如何艰苦,总有一些怀着赤子之心的文人,怀着指点江山,一匡天下的伟大抱负,在几千年阴冷灰暗的封建制度下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而这,正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所欠缺的担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千百年来中国文人的最高理想。所以仲尼著《春秋》以道名分;屈原放逐却有《离骚》;司马迁著《史记》,述往事,思来者。然而时至今日,中国文人还有这种使命感吗?
昔春秋百家争鸣,盛况空前。后又有始皇封树坑儒,令天下寒噤莫敢言。汉多有风骨,魏晋难得风流。乃至隋唐开科举,寒门亦得举仕。宋朝更是以文制武,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言。元则悲矣,读书人沦于娼丐之间。明清更大兴文字狱,使天下之人,不敢怒不敢言。乃至于今,一个文化大革命,让多少人不再挺着腰说话。
耶稣对他的门徒说:“如果最优秀的分子丧失了自己的力量,那么又用什么去感召呢?如果出类拔萃的人都腐化了,那么还到哪里去寻找道德和善良呢?如果中国的文人丧失了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中国社会又将向何处去呢?
在任何一个时代,文人都是社会的中坚和脊梁。今天,文人已变成知识分子这一更宽泛发阶层。而国民精神和社会价值规律的重建,离不开历史的积淀,离不开时代的选择。在社会急剧转型的现在,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可避免的被卷入政治和经济的洪流。我们面临比任何时代的文人都严重的精神危机。如何面对权力,如何面对资本,如何在政治和经济中获得平衡,仍旧考验着知识分子的良心。
荣格说,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你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我们不再是传统的文人,不能沉溺于过去的荣光,我们需要胸怀天下的担当,需要肩负时代的民族的责任。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复兴的。
我们希望能有一批有责任,有良知,有勇气的知识分子,超越世俗,功利,以自觉的文化追
求为目标,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的国家,保留一息尚存的文脉。
第五篇: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初见名字时,我以为作者真的要把出现在中华五千年历史中的每个文人都写一遍,觉得这真是一件伟大的工程。翻看书的目录一看,每一本都只挑了八九个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品述,有种被骗的感觉,开玩笑,呵呵……
我读了《品中国文人○1》,对第二本没有发言权,就简单谈谈我对第一本的感受吧。在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文人不是投河自尽,热爱祖国的屈原;不是忍辱负重也要完成史记的司马迁;不是财、色、权、名样样具全的司马相如;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字渊明);不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不是心怀苦难人民,慈悲心肠的杜甫;不是‚长安米贵,居易也‛的白居易;也不是‚故国不堪回首‛的李煜;而是豪放不羁的嵇康。
或许有人会认为嵇康不如屈原等人,他没有以身殉国,不懂犁庶之苦,也不懂曲意逢迎,连路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都察觉不到。然而‚竹林七贤‛各个名满天下,作者却只写嵇康,想必是有一定用意的。‚竹林七贤‛中他是老大,却并非年纪的关系。有人说他放荡,老母亲去世时没掉一滴眼泪,但听到一个从不认识而才貌双全,却云英未嫁的姑娘去世时,冲到她的灵堂前痛哭流涕(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关系呢)。但这就是他的一种毫不做作的真性情。我欣赏他是因为我羡慕他,在现代,我认为几乎没有人(疯子、精神病除外)可以不顾他人的看法和感受,去做一些特别离经叛教的事。当然,在以传统礼教为重的古代更是不可能,有人说没心没肺的人才能不顾他人的感受,嵇康对于前来附庸风雅的钟会之徒全然不放在眼里,该干什么就干什么,‚钟会是大能人,前来拜访大名士。其实他以前来过一次,却不敢敲门,把他的学术著作放在嵇康家门前,转身跑掉了。这一次他带了一帮人,‘乘肥衣轻’,他亮出了贵公子的派头。两次造访,自卑和傲慢都有些莫名其妙。他傲视天下,平生只忌惮两个人:大权在握的司马昭,大名鼎鼎的嵇康。钟会来的时候,嵇康正在打铁,没理他。一个衣饰华贵,神色倨傲;一个赤膊抡铁锤,面无表情。‛却引来了别人对他的怨恨,‚钟会想做大名士,嫉恨嵇康挡他的道。可他两次造访嵇康都丢了面子,落得官场和学术圈的耻笑。嵇康一日不除,他就一日不痛快。知识渊博的读书人,也能一肚子坏水,‛但是这不能说明他没心没肺,对于朋友他是很看重的,所以才会对朋友的背叛那么大反应。‚他们判断一个人,用嗅觉就够了。‛然而嗅觉有时也有失灵的时候。山涛一再地向官场举荐,夹带他的官场考虑:利用嵇康的名气和才气。嵇康一忍再忍,终于写下了绝交书‚嵇康在绝交书中说:‘偶与足下相知。’这句话,也把他和山涛长达二十余年的友谊定了调。既是谴责,又是自责:责备自己看走了眼,‛我相信当时嵇康必定是五味杂呈。现在的人很难有勇气表现真实的自己了。《品中国文人○1》让我认识了真实的中国文人,没有为伟人讳,为尊者讳:李白诗作名满天下,一生追求荣华富贵,却因恃才傲物而郁郁不得志,也没有给失败者戴上世俗的帽子:李煜不懂如何把持朝政,百姓却生活地安居乐业,这是因为薄税,在其降国前,人民未受任何苦难。脱去耀眼的光环,唯一能吸引他人的就是他们本身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