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案例研究(最终版)

时间:2019-05-14 18:4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案例研究(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案例研究(最终版)》。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案例研究(最终版)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案例研究

第一章阅读教学策略

第一节文学教学策略

文艺学教学策略

1、美学解读策略

2、叙事学解读策略

3、多角度解读策略

二、文本对话策略

1、主体间对话策略

2、视域融合策略

3、批判性反思策略

三、文化学教学策略

1、跨文化解读策略

2、跨学科解读策略

3、文化中心主义解构策略

第二节文章教学策略

一、文体教学策略

1、文体解析策略

2、读写结合策略

二、言语教学策略

1、言语品析策略

2、语用迁移策略

第三节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文言散文教学策略

1、信息非对称教学

诵读――涵泳策略

串讲——解析策略

精读——感悟策略

2、信息对称教学

自读与回讲策略

分类与累积策略

文化寻根策略

二、文言韵文教学策略

1、美读——积淀策略

2、意象——审美策略

第二章写作教学策略

第一节写作心理激发策略

一、写作兴趣激发策略

1、生活化写作策略

2、个性化写作策略

3、真实性写作策略

二、写作动机激发策略

1、实效性策略

2、诗性表达教学策略

3、生命表达教学策略

第二节写作习惯养成策略

一、先放后收策略

二、少改多就策略

三、鼓励与欣赏策略

第三节写作技艺指导策略

一、单项与复合训练策略

二、积累、感悟与模仿策略

三、隐喻、联想与创新策略

第三章口语交际教学策略

第一节单向表述教学策略

一、普通话语音训练策略

1、语音欣赏策略

2、语音模仿策略

二、态势语教学策略

1、多媒体演示策略

2、镜像与微格教学策略

三、演讲教学策略

1、外部技巧训练策略

2、演讲稿指导策略

3、主题活动策略

四、表述类语病矫正策略

1、内语言策略

2、复听辨析策略

3、心理调整策略

第二节双向交流教学策略

一、交谈训练策略

1、规则强化策略

2、情境创设策略

3、原生态教学策略

二、论辩训练策略

1、即时指导策略

2、逻辑阐释策略

3、论辩比赛策略

三、交流类语病矫正策略

1、语境掌控策略

2、换位体验策略

3、性格完善策略

第四章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第一节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一、专题研究策略

二、学科整合策略

三、“适度”控制策略

第二节语文社会实践教学策略

一、语文社会化策略

二、语文生活化策略

三、“过程”指导策略

第五章阅读教学案例

第一节文学教学案例

一、《再别康桥》跨文化解读

二、“天人合一”与“瓦尔登湖”的解读

第二节文章教学案例

一、“以写促读”教改实验

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案例

第三节文言文教学案例

一、《木兰诗》文化寻根

二、《马说》的现代阐释

第六章写作教学案例

第一节写作心理激发案例

一、生活化写作案例

二、新概念作文案例

第二节写作习惯养成案例

一、日记习惯养成经验

二、“少改多就”教学案例

第三节写作技艺指导案例

一、清朝王筠阐释的案例

二、美国戈登阐释的案例

第七章口语交际教学案例

第一节单向表述教学案例

一、演讲教学案例

二、语音模仿案例

第二节双向交流教学案例

一、原生态情境案例

二、论辩教学案例

第八章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

第一节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一、新语词调查研究

二、广告与成语文化

第二节语文社会实践教学案例

一、笔名漫谈

二、乡土文化之旅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差异教学策略案例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差异教学策略案例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教学既要发挥语文交际工具这一功能,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又要充分挖掘课文的人文因素,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熏陶。但目前我们距这一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国目前小学普遍采用的还是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依据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大体相同。但由于性格、兴趣、智力、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生不可能都一个样,即使同一学生也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忽视学生差异的教学模式不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著名教育专家顾明远教授说,我们现在提倡优质教育与教育均衡发展,但教育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发展优质教育不能只是一种模式。在讲教育均衡发展的时候,不能忘记差异。教育公平指的是入学机会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而不是教育的一个模式。一个目标,一个模式,一个规格,培养不出拔尖人才。人是有差异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样的,因此一定不能忘记差异性教育。要为不同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才是最大的公平。

二.核心概念

对于差异教学的定义,我国华国栋教授认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实质诌议》中指出“差异教学”是在班集体教学中,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在教育测查和诊断基础上、“保底不封顶”,促进学生最大发展为教学目标,多元化弹性组织管理的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智力因素,认知方式,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存在着客观差异。如果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要求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在不同层次上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应“正视差异、利用差异、消除差异”,使每个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这种根据差异而进行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各行其是,任意而为,而是针对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而教学,是学习问题的差异教学而不是学习内容的差异教学。针对问题而教学正是差异教学的真谛所在。

三.研究基础

素质教育是一种使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获得个性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就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李岚清在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使他们的基本素质都得到普遍提高,使他们的特长和潜能都得到发展,使他们都能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式,才是符合21世纪要求的高质量和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过去的教育主要重视所谓的优等生,而忽略了“成绩不良者”的某些方面的发展,不能面向全体学生。差异教学会根据学生的需要、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为他们安排灵活的基础,为不同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体现学生为中心或者说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才是21世纪要求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才能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目的。

四.研究视角

差异教学对全体学生的关注,基于以人为本的思想,表现为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问题的核心内容是“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在传统平等观的影响下,我国的中小学教学长期以来追求统一目标、统一课程、统一考核,这种“一刀切”的做法影响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造成全体学生的片面发展。教师为班内所有的学生提供形式和内容完全相同的教学,这似乎实现了平等。其实,这种平等只是一种机械的平等、形式上的平等,不可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等机会的。

这里侧重解决三个问题:

1.差异教学从学生个性的差异出发,在教学中面向全体、照顾差异,为他们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2.充分估计到学生的学习潜力,平等地对待学生,允许他们异步学习,使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学习动力等都达到较高水平;3.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促进教育的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平等。

五.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理清学生学习差异的形成原因,确定挑战性的教学目标。

2.通过实验研究和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个案研究,设置不同需要的教学过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有差异的发展。3.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六.研究假设

质量。

1、在班集体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策略,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和个别辅导有机结合,能够提高学科整体教学

2、实施学科差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能够促进学生个体有差异的发展。

七.研究具体内容

差异教学认为,有效照顾学生的差异,要从教学的整体上来构建教学策略体系,应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全方位地适应学生的差异性需要。

1、确立挑战性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效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般是根据班上的平均水平制定全班统一的教学目标。课堂上的教学目标,一般先由教师制定。教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制定目标,然后再揭示目标,让学生人人明白。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从中挑选自己最有把握的学习目标。学生的有了明确的目标,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设置不同需要的教学过程

“教师适应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统一。”在班集体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设置不同需要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是教学过程展开和发展的基本程序,教师应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假如只是在一节课即将结束,学生完成作业时才来兼顾,假如仅靠最后几分钟才来开始个别辅导,那么,教育是难以奏效的。

兼顾并不占用多少课堂时间,譬如教师演示时,对学习有困难学生,可以多向他们做些演示,在集体动手操作时可以让困难学生同桌间相互帮助。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在教学中教师将各种程度的问题有机地穿插,分别提问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这些问题使全班学生比较完整地了解课本内容,特别是让那些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借助于其它同学的回答加深理解。

3、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动作体系,在课堂中要兼顾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学方法手段要多样而灵活。不同学生往往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各有差异,有的学生通过听觉学习效果好一些,有的学生通过视觉接受能力强一些,还有的学生通过触摸、动手能形成最有效的学习通道,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实施差异教学。

4、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仅仅是从传授知识技能的角度来组织。但实际上,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仅仅是通过听讲和思考,还要通过经验和情感来获得知识,获得态度和价值的。课堂上如果缺少温暖和谐的师生关系,缺少多向沟通,如果教师不具备移情,积极关注和真诚等,就难以引导学生真正有效地学习。

良好的课堂氛围与问题设置密切相关,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所以教师了解了学生差异后再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八.研究基本过程

本研究分三个阶段完成,时间跨度为2010年3月——2012年12月,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一)准备阶段(2010年3月)

1、确定学校研究课题以及各年级子课题。

2、撰写课题研究计划。

教研组长负责撰写本组课题研究计划。每个实验教师根据课题组的要求初步确定研究的具体问题。

3、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确定中心课题组成员,明确实验人员分工。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完成课题申报,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并撰写子课题实施方案。

4、整个语文教研组参与,学习《差异教学论》的相关章节,解读课题方案。

(二)实施阶段(2010年4月——2011年1月)

第一阶段(2010年4月—8月)

重点研究:

按照《差异教学论》中介绍的科学的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和分析。

1、分年级调查目前学生能力差异。采用口试、笔试、问卷等形式调查(注意保存好原始资料)。

2、学生现有差异的成因分析。针对以上调查情况,着眼差异,进行现状分析和成因研究,形成全面而详细的分析报告。

3、每位教师根据调查结果,明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

活动安排: 1、2010年4月,开展“同课异构”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教研组内人人参与的观摩课。2、2010年5月,开展“差异教学”课堂教学专题评比与研讨:在教研组观摩课基础上,按学科组织课题研究课。3、2010年7、8月,每位教师将初步成功的课例整理成文本案例,同时根据自己研究的具体问题,收集资料,系统学习相关理论和经验。

第二阶段(2010年9月—12月)

重点研究:

1、各实验成员按照实验计划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研究自己已经确定的具体问题。

2、选择个案研究对象,建立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3、各年级研究面向全班的“差异教学”测查量表。

4、课题组成员总结实验经验,积累典型的研究案例。

活动安排:

1、2010年9 月,各年级完成实验前测。2、2010年9、10月,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设计竞赛与观摩活动。(分教研组进行)3、2010年11月,分年级开展研究交流活动:体现“差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展示,研究方法交流。4、2010年12月,开展课题研究推进活动:各子课题组展示一节体现“差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研究方法和测查量表交流。(课题组集中进行)5、2010年12月底,学校举行课题研究案例分析评比

(一)。

第三阶段(2011年1月—7月)

重点研究:

1、继续深入研究自己已经确定的具体问题。

2、深入进行个案动态研究。

3、各年级继续研究面向全班的“差异教学”测查量表。

4、课题组成员总结实验经验,提炼相应的教学策略;各年级形成“策略包”,并撰写阶段实验报告。

活动安排: 1、2011年4月,各子课题组研究成果交流。2、2011年4月,课题组推出2~3节高质量的实验汇报课。

3、2011年5月,举行各学科研究中期汇报活动。4、2012年6月,举行课题研究案例分析评比

(二)。5、2012年6 月,各学科完成实验中期教学质量测试,并进行归因分析,完成实验检测报告。

第四阶段(2011年8月—2012年6月)

重点研究:

1、课题组成员将总结的教学策略运用于教学实践,进行验证、调整。

2、各组对子课题研究进行归纳与总结,汇报研究成果。

活动安排: 1、2011年10月,各年级开展“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竞赛。

2、2011年11月,课题研究案例交流活动。3、2011年12月,举行研究论文和案例评比。

4、2012年3月,课题研究论文交流活动。5、2012年4月,开展课题研究交流活动:各年级展示一节体现“差异教学策略”的研究课。

6、2012年5月,举行研究论文和案例评比。7、2012年6 月,各学科完成实验后测,并进行分析,完成实验检测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2年7月——12月)

重点研究:

1、做好课题所有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选编论文集、教学案例集。

2、分学科编印、汇总各教研组研究成果,教师对丰富的、个性化的研究案例进行理性思考,形成研究论文。

3、各教研组完成研究报告与工作报告,各子课题组完成研究报告与工作报告。

4、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为课题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

活动安排: 1、2012年10月,举办研究成果推介会。

2、2012年12月,举行课题鉴定会。

九.最终成果形式

1. 课题研究报告

2. 《语文课堂差异教学策略案例集》

十.成果应用前景

1.教师在语文课堂运用差异策略实施教学的能力不断提升。

2.逐步构建和谐的、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为全体学生提供优质的差异教育。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 2001.4

2、周一贯《语文教研案例论》 2004.7

3、卢敏玲主编《课堂学习研究——如何照顾学生个别差异》 2006.10

4、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 2003.11

5、查有良主编《小学语文教学建模》 2003.5

6、顾海根《心理差异与教育》 2002.4

第三篇: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中学语文写作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中学语文写作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以“自信掌控命运”议论文写作课堂教学为例

一、研究问题与背景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改革,近年来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有了一些变化,但也有一些问题:

比如过于重视新课堂模式的学习、新技术载体的植入,忽视了新教育理念与实际教学实践的结合;重视学习组织形式、方法的改革,忽视了对学习内容、学科本质的把握;强调学生主体意识,过度依赖小组学习的形式,事事要讨论,忽视了合作学习的目的与本质。就目前中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来看,死记硬背的时代已经过去,更多的是强调思维训练以提升能力。这种训练的关键在于深度学习和思考。当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未能得到关注和回应的时候,当学生语文学习只停留在知识和记忆层面,而没有深入到规律和原理层面的时候就会陷入了

“学困生”的死循环。深度学习理论中的“输入输出”原理为语文课堂走向深入提供了路径。

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指通过探究学习的共同体促进有条件的知识和元认知发展的学习。它鼓励学习者积极地探索、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的记忆。我们可以把深度学习理解为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它强调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知识,把它们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从而帮助决策、解决问题。长久以来,由于我们没有能力从内部去观察思维,所以人们总是把“智能”等同为“表现出智能的行为”,认为输入质量等于输出质量。但实际上当我们做知识的有效输出时,也就是把有效输入的知识和底层逻辑(原理)进行运用时,才真正激发了思维,在外人看来并没有任何变化,而我们自己知道,这个输入与输出之间产生了无数的搜寻、选择、联想和顿悟。此时再辅以技术手段的灵活运用,语文读写课堂效率就将大大提高。

二、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中学语文写作课堂教学过程和策略

1.明确深度学习的原理对达成中学语文学科写作素养目标的作用

人的头脑是一台精密的仪器,而教育可以改变人脑的构造,我们正在做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考试内容和调考与中考的考情数据分析得知,目前中学阶段学生写作所需达到的能力目标为:审题(聚焦整体语义的能力,理解关键词内涵外延的能力,理清论点内部逻辑的能力)、选材(由论点向生活积累拓展发散的能力,不同材料之间比较取舍的能力,灵活运用材料的能力,有效积累材料的能力)、支撑(围绕论点叙例的能力,逻辑始终保持一致的能力,找到写作重点确定详略的能力,展示论点逻辑关系的能力,对复杂支撑有理清条理的能力,有补充逻辑链的能力,有讲清道理的能力)、语言(清晰表达的能力,简洁表达的能力,准确表达的能力,优美表达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本质是逻辑。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项内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这四项核心素养中,语言是语文学习与考查的基础内容,思维是基于语言的脑力活动。逻辑思维含量高则语言质量高,而思维问题需要深入逻辑的层面去解决。

深度学习理论认为真正的深入是从输入的具体中发现抽象的本质规律,而抽象的本质是不断在现象中找到共同点,提取出来,取个名字;这些名字又成为了上一层抽象的基石(或者叫“词汇”)。这样一层一层,直至得到智能——恒定表征(也就是规律原理)。当作文课堂上能实现这个探究过程时,才能产生有价值、有深度、有效的思维活动从而提升写作的高阶能力,实现核心素养目标。此时的输出大于输入,能力可以实现跃迁,也就为语文课堂高效学习提供了可能。

2.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中学语文写作课堂教学过程策略及原理

针对中学语文写作课堂的现状,基于深度学习的“输入输出”理论构建了语文写作课堂教学过程和具体策略。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分别为目标输出、素材输入、规律(原理)探究、创新输出。这是从学习者的角度为其系统规划学习活动的过程,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活动脚本。回答的是学习的起点是什么,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可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利用什么网络技术,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最可能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等问题,目的是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1)目标输出即真实问题的自我发现过程。

设置问题的自我发现过程,才能启动学生的自我需求,解决学生语文课堂被动学习的弊病,语文课才能给学生不可错过感。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理解与表达的需要,即课前学生通过智学网或其他技术平台写作输出、上传作品,结合大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再综合教师的经验去评价比较的过程中,发现疑点,然后通过师生课堂分析,讨论,辩论,从差距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更深入、真实、集中的思维层面的缺口。这样就能找到语文课堂需要解决的真实问题。这与翻转课堂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有本质区别,其目的已经不仅仅在发现和解决认知问题了,而是在获得解决问题的规律和发现规律的思维路径。对现阶段学生语文学习来说,翻转课堂的前置学习意义不大。这个阶段的学生自己往往很难从语文预习中发现自身思维层的问题,往往都处于一种无知无觉或者自以为是的状态。当前置学习无法暴露真正问题时,或者浅表问题和假象问题太多时,这种先学后教的模式就失去了意义。暴露真实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所以语文学科的学习目标尤其需要在先输出试错,再在老师的帮助下共同比较、反思、辩论、碰撞、厘清、深化的过程中确立。在这个过程中确定的语文学习目标不是既定的,强加的,重复的、虚无的、多重的,而是活动的、真实的、集中的、关键的、有用的。这时的学生就会从语文课永远在提升,却不知道为什么要提升的无力茫然和语文课好而无用的感觉中解脱出来。当学生在读写过程中发现自身不足,引发认知渴求,并且明确知道自己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可以改善这个思维缺口或掌握这个具体的能力点的时候,就是下一个阶段---学习素材输入的最好时机了。

(2)素材输入是针对深层问题而提供的学习资料或范例的过程

根据中学生的能力现状来看,对于思维层面的问题,他们可以通过讨论去发现问题而不能解决问题。这种不能解决、不能澄清、不能突破的状态就是“认知输入”的最佳时机。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历程给予专业的、细腻的回应,并且有针对性的提供学习素材和示范辅助学生上路。此时可以利用网络空间XXX云平台,引导学生自主查找和筛选学习资源,辅以教师推荐,就能获得海量学习素材。这是课堂教学真正的价值之所在。这一点很像翻转课堂,但是翻转课堂最大的问题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仍然有局限性,往往通过提问和学生讨论以及少量教师指导来解决,问答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这是没错的,但是有些认识和逻辑盲点是没有办法得到有效解决的。此时的讨论,得到的输入是有限的,只能解决简单问题,没有深层的、彻底的和广阔的收获。看不到问题的全貌,输入必然受限,最终导致问题得不到真正的解决,目标不能真正达成。教师的指导是基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也是有局限的,学生不能完全信服,而且枯燥的理论说教对学生来说是徒增理解的负担。要有针对性的素材实例,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所以输入的方式,输入的内容就非常重要。既要针对问题,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和示范性,同时又有原生性,是生活中学习中随时能找到的素材,才能保障课堂学习的时效和品质。学生能从这些有意选择的素材中,通过层层提炼,找到共性特点,通过充分讨论碰撞,找到解决思维层面问题的方法,发现正确的思维路径,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这正是符合深度学习理论的路径。教师在此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原始素材范例作为梯子和扶手,在此基础上的讨论才是符合学情、真正有效的。

(3)规律(原理)探究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的过程。

语言与形式的品质是建立在思维品质之上的。根据深度学习原理,在学生对素材进行学习、思考、讨论的层层提炼找到共性特点之后,教师需要将学生零散的混乱的针对性不强的收获进行集中梳理和引导,还需要老师用少量关键的问题或评价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炼集中,从特征层引向规律(原理)层。在此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也会逐渐发现平时阅读积累的好处,自觉吸纳和珍惜一切阅读所得的知识经验,积极主动而有目的的思考钻研。这时老师可以不用将思维过程讲得过细,而是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或画出思维导图,这样每个学生才有更多可能性。此时可以利用希沃教学助手,让学生将自己的思考用思维导图展示出来,使学生思维可视化,课堂讨论、辨析、理解更有针对性和即时性,更有效率的找到底层规律。而智能的核心就是这种“稳定不变的东西”,智能的获得得益于大脑皮层同质的层级结构。这个逐层提炼直到获得某种恒定不变的东西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的智能获得的过程。深度学习通过组合低层特征形成更加抽象的高层表示属性类别或特征,以发现数据的类别特征。其实深度学习输入输出之间就是数据整合的过程,在海量的数据中提取可能存在的关系和规律。而我们的认知过程也就是这样逐层进行,逐步抽象的。这是一种真正探索规律和理解规律的过程。

(4)创新输出是运用底层逻辑进行推理演绎创造出新作品的过程。

思维的本质不是盲目服从,而是自我意识,是求异创新,是开拓进取。一边强调思维一边迷信权威,机械模仿,压抑人性这就不符合规律,等于做了无用功。在目标输出、素材输入、规律(原理)探究、创新输出过程中,让大脑充分思考充分吸收,达到创造,就是好的思维训练模式。老师的备课就是先把路走一遍,主要是审查合理性和准备认知性资料,在学生思维走向深入,产生认知需求时及时递上口粮即可,如何实现有效的输出是关键,学生艰苦的钻研过程就是为了它。它既是目的也是结果,是激发学生真正学习的动力。我们需要这样的输出方式:1.需要与智能相关的任务,人有对智慧的天然追求动机,这时我们利用网络平台制作游戏,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智趣结合的游戏化教学中成长。2.通过智学网等平台对知识核能力进行网络测试,使得训练效果量化,有利于学生自我节奏的把握,激发学生落实的责任心。3.需要一定同伴压力的任务,在希沃教学助手中设计

PK

赛,增加学生合作的压力和竞争的压力,激发学生课堂思维的碰撞和进步。4.需要当众展示性的任务,发言、演讲、分享、辩论,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即时展示分享,激发学生的正向力量,对学习、思考、表达都能起到充分的锻炼作用。5.需要视听读写结合的任务,训练到各方面的综合性思维能力,体验多方位的学习过程。演讲时加上

ppt,带上感情,配上音乐,写下反思感悟。6.融入人生规划阶段目标的任务,讲清楚任务的意义价值很重要,为了实现人生目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进军哪些专业领域,在这些专业领域里,怎么分门别类的学习,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来。怎么获取知识,怎么吸收知识,怎么吸收,怎么输出,一切围绕着目标就会非常清晰,避免做无用功。7.需要家校连通型任务,利用人人通平台建立家长与教师的即时沟通群。奖惩落实,公开透明,沟通无障碍。给学生提供让金子发光的平台。

8.需要似是而非型任务,一半相同一半不同,表面相同实质不同,表面不同实质相同型任务,制作动画,让学生看到思维的变化过程,训练大脑的关联重构能力,相似就学以致用,不同就随机应变,理解关联,创造关联,形成体系。建立知识都是不同的,但都是相互关联的概念,才能形成自我稳定的能力等。

因为有再次输出的压力,所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进行大量的整合、拆分、革新的思维过程,主动获取所需要的知识,锻炼输出所需要的能力。

3、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中学写作课堂教学过程和策略的价值论证

传统的语文学习大多把目标设置在认知层面,而深度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把答案事先存储在记忆中,用时并不作计算,用时只是提取,此时的整个大脑皮层就是一个记忆系统,而非智能。深度学习就是多层网络,它提供了逐层抽象的通道。而网络技术手段的灵活运用将使思维过程可视化,教学效果加倍。

基于此,我们把写作课堂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解决输出实践中出现的思维问题。教学过程确定为规律探究和创新输出,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积极性。它体现了是以学生为中心向以问题为中心转化的教学思想。运用大数据发现问题,以“问题”中心,为有效解决问题,师生、生生之间实现了真实、有效互动。以学生为中心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习真实发生,而以问题为中心则重在让学习动机和学习深度持续发生;以学生为中心,同学之间重互相说、互相教。而以问题为中心则强调互相学,一同学习。学生因此学会发现问题的、提出问题、建立问题关联、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学会相互质疑,体现思维的个性化;实现有工具学、深度学、真实学。从学生学习“被”教师设计,走向自主设计、动态设计、个性化设计。从关注学科章节知识逻辑走向问题解决逻辑。借助构建问题系统、项目学习、主题学习、知识串联、多级追问、深度思考等让深度学习发生。

好内容才有好互动。在确定了真实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学生在课堂上拥有了持续的学习动机,所以才会真心实意去解决问题,认真的去试错,去思考、去讨论、去分享,才能得到教益。从而改善小组讨论的肤浅泛滥的现状。小组活动才能从一种形式,变成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实质性合作。拥有了先进的理论支撑和网络技术的辅助,语文课也才能成为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它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且不能错过的。

三、开展基于深度学习理论的写作课堂教学过程和策略的课堂活动。

下文选取“自信主导命运”议论文写作课堂教学案例来对此教学策略做具体分析。

教学背景:目前作文讲评课的现状是学生认为学习知识,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吸收就好,但是实际上学生反复学习的仿佛是一样的东西,可是当他们遇到新问题的时候,仍然不会解决。还有一些时候,课堂上总在讨论、发言、写作、展示、可是学到的只是零零散散的认知层面的东西,却没有什么实际的思维上的收获,能力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提高。一段时间疏于训练又会发现,此消彼长,一切又打回了原型。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学生缺乏深度学习,没有发现真实问题和习得底层规律,也没有得到针对性的输入。只有在输出倒逼输入,输入配合再次输出的过程中才可以说完成真正的知识内化与吸收和能力的释放和提升。所以这节课就是让学生体验这种学习过程,本课选择的是与武汉市中考类型一致的一则材料作文题,中心论点是“自信主导命运”,预先在智学网平台做了写作演练,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到了了这个层次学生写作的优点、薄弱点和最近发展区。

案例片段一

预设目标

自信主导命运

----作文讲评课教案

1、探究作文支撑中补充逻辑链的规律,掌握补充逻辑链的方法。教学过程

导入:略

一、写作输出

1、评价习作

春秋时,范蠡助越王勾践复国并功成身退,取得不朽的功勋。他曾是一个衣服破烂在乡

里被视为疯子的百姓,他被乡人蔑视,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可他相信自身价值:优秀的外交政治能力与军事能力。于是他没有自暴自弃,终于自信的范蠡迎来了赏识,文种将之举荐给越王勾践。做了越国的丞相,以自身优秀的政治与军事能力,为越国重整旗鼓,做出了伟大贡献,成就了不凡人生。

为什么范蠡为乡人视作疯子却能够在越国被任用为丞相取得成功呢?因为范蠡相信自己的能力,深知自身价值,没有因乡人的话而自暴自弃,最终因自身价值而被文种赏识举荐,从而以自身的价值政治与军事才能助越王复国、兴国,取得成功。

2、辩论两个问题

“可他相信自身价值:优秀的外交政治能力与军事能力。”这是不是自信?

‚“自信的范蠡迎来了赏识,文种将之举荐给越王勾践。做了越国的丞相,以自身优秀的政治与军事能力,为越国重整旗鼓,做出了伟大贡献”这是不是自信带来的效果?

3、聚焦两个问题(真实目标)

“自信”概念究竟要怎样支撑?

‚“自信”的效果应该是什么?(自信与成功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1、“目标输出”环节的作用机制

本课预先在智学网设置练习,做了写作演练,在教师批改和数据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共性问题,教师首先对本次讲评课做了预设目标:探究作文支撑中补充逻辑链的规律,掌握补充逻辑链的方法。但这里呈现的是表层问题,空泛的大问题,尚未深入和聚焦到学生的思维逻辑层面。所以接着利用

PPT

展示学生习作范例,让学生评价,提出看法;然后利用课堂电子白板的联通功能发布简易调查问卷,学生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做选择,聚焦矛盾点;

在矛盾和疑点上采用了辩论的形式,激发学生批判思维,深入思考,在目标层面上取得了共识,这就发现了学生的真实需求。经过此过程,学生的真实的思维问题得到凸显。

案例片段二

素材输入

阅读九上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1-5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讨论从这段文字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生:自信是需要与相似概念辨析清楚的,概念界定是议论文说服力的基础。鲁迅先生为驳斥某些人散布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论调,首先就从自信概念入手,逐一推翻:相信中国地大物博是自夸,信地、信物、信国联是他信,信神、信佛是自欺。既然都不是自信,那么失去了这些就不能证明“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这个观点。可见界定概念的真正内涵是多么重要。

2、辨析这些为什么不是真正的自信?

生:相信中国地大物博----自夸。没有依据或者情况随时在变化信地、信物、信国联----他信。指望外界提供条件或助力

信神、信佛----自欺。玄虚之至不会有分明的结果师:真的自信是什么?

师:首先问自己自信要信什么?生:信自己,要与他信区别开来。

师:然后问问自己自身什么是可靠的呢?生:能力、学问、才华、品质、修养等这些不会随时变化的东西。

师:最后问自己这些又凭什么可靠呢?自己又是怎么知道的呢?生:有经验或有获得过程等一定理性依据。

师:我们把这些总结一下,真正的自信需要如何支撑?

生:真正的自信----有一定理性依据的相信自身拥有的能实现目标的条件:能力、学问、才华、品质、修养等。

3、说说下面哪个表述是真正的自信?

A、袁隆平相信中国地大物博,一定能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研究出高产的杂交水稻。

B、袁隆平相信自己一定能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研究出高产的杂交水稻。

C、袁隆平相信自己的学识和能力,一定能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研究出高产的杂交水稻。

D、袁隆平相信靠自己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掌握,一定能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研究出高产的杂交水稻。

E、经过几个春秋的观察试验,袁隆平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袁隆平相信靠自己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掌握,一定能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研究出高产的杂交水稻。

生:选

D

有理性依据的相信自己的学识。

认知输入,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6-9

5、讨论从这段文字中你得到什么启发?

生:它可以解决第二个问题,“自信”的效果应该是什么?(自信与成功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文中说“有的中国人因为有自信,所以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

前仆后继的战斗。”

2、“素材输入”环节作用机制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登录网络平台,根据教学目标,搜索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素材,教师将学生找到的素材进行挑选,针对学生的真实需求提供课文范例,这是学生熟悉且易得的学习资源,也是学生急需的珍贵资料,它是学生后续学习活动的抓手和扶梯。在教

师的多次提问引导下,学生通过讨论,对学习素材进行了层层提炼,从学习素材的语言层深入到逻辑层,发现了素材对解决问题最有价值的一个结论“真正的自信----有一定理性依据的相信自身拥有的能实现目标的条件:能力、学问、才华、品质、修养等”。并且发现了得出结论的思维路线:遇到问题后,可以在头脑中提取熟悉的范本素材,通过层层提炼,是可以能找到解决方法的。此时的学生能从这个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也是思维进一步深入的基础。

案例片段三

规律(原理)探究

6、思考自信会产生的这些品质或行为,能分别举实例来阐述吗?

师:中国几千年灿烂文化,不乏其人,同学们我们来跟着这个视频一起唤醒记忆吧。(插入视频“文化自信”经剪辑)

师:视频中的人无一不是具有强大自信的中国人,没有强大的自信,怎么实现理想,怎么战胜强敌,怎么创造灿烂的文化。你们看到了谁?还能启发你想起谁?谁是因为自信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又是怎么做的呢?来说一说吧!

埋头苦干:大禹、李时珍等因为有自信,所以执着于某一项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推动进步。

拼命硬干:陈涉、岳飞、文天祥等因为有自信,所以置身家性命于不顾起而反抗反动统治和精忠报国、壮怀激烈,坚持抗战抵御外侮。

为民请命:墨子、孔子、海瑞等因为有自信,所以不顾个人安危,为解除或减轻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

舍身求法:玄奘、共产党人等因为有自信,所以为追求某一种规范(诸如公平、正义等),奋不顾身、历尽艰辛,探求真理。

7、鲁迅先生在民族危亡之际为什么要强调中国还有自信的人在?

生:信自己才会靠自己,只有靠自己才会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

前仆后继的战斗。这些拼搏精神,才是真正改变个人命运,推动历史进步,撑起中国的脊梁,拯救濒临灭亡的中国的正途。

师:对,就是这句信自己才会靠自己,一个人始终还是要靠自己强大起来,事业始终是靠人的努力繁荣起来,中国也是靠中国人的拼搏强盛起来。救中国始终要靠中国人自己!这些自信的中国人就是中国的脊梁。人一旦明确了解自己的能力,有自信才会自强,就会激发自身能力和精神上的无穷潜力,这是一种足以掌控人生、改变人生的力量。

3、“规律(原理)探究”环节作用机制

此环节设计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了让学生在举例的过程中,认识到这个道理的应用范围,开阔学生的眼界,打开学生的思路。这个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让抽象的道理形象可感,平易近人,加深学生对道理的理解,这是为进一步挖掘和运用打下的基础。第二个问题“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强调中国还有自信的人在?”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看到这个道理存在的价值,并且关注到在这个范本中这个价值是怎么呈现的。这就是底层逻辑。这时,可以让学生将脑中的思考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在自己的平板电脑上画出来,分享给同组的同学,进行讨论,真实的规律一目了然。学生从道理的内容的学习到达了道理的价值的认识,达到这个层面学生对这个道理才是真懂。在这个层面上的运用与支撑才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恰当支撑。同时学生也获得了得出结论的思维路径,也就是有的道理自己明白,当你想要说出来使别人信服的时候,必须要从头脑中判断筛选,补充一些逻辑链条,让概念站得住立得稳,让逻辑没有漏洞,任何一个人看了都能心悦诚服,这样的议论文才有说服力。可以通过网络互联把逻辑链和画出逻辑链的过程对全班进行展示。

案例片段四

四、创新输出

8、自信是英雄的本质!今天的中国还需要强调自信力吗?请举出实例来证明。(如果学生答不到,用

PPT

图片引导)

生:

面对新冠肺炎严重疫情,白衣战士逆流而上,他们有学识、有经验、有对现实的正确判断、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正是有这一份自信,才能自立自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前仆后继的(答不出,提出第9

个问题,引导思考补充因果联系)与死神战斗,保障祖国和人民的生命安全。

9、仿照课文中的这一段因果联系,结合现实生活,想一想自信还会带来哪些类似品质或行为?

生:自信自己的能力能做成一件事,就会开拓进取、敢于冒险,坚定顽强、冷静坦然、敏锐果断、不计得失、不怕失败、排除干扰、艰苦奋斗、立足长远、激发智慧----

1、回看问题

生:“可他相信自身价值:优秀的外交政治能力与军事能力。”是具体的相信自身特点,但是没有理性依据,是自负或自夸。

生:“自信的范蠡迎来了赏识,文种将之举荐给越王勾践。做了越国的丞相,以自身优秀的政治与军事能力,为越国重整旗鼓,做出了伟大贡献。”光靠自信是不能得到真正的长久的赏识的,更不可能实现目标。自信背后的实力才是赢得赏识,实现目标的关键。自信与赏识之间关系不大。

2、升格片段,相想如何升格这个片段?或者你还想写哪个人物?可以另选素材写一个论述段。15

分钟,准备展示。

3、展示输出改后片段

4、经验输出

善于学习思考,从平时的生活中、阅读材料中发现知识和逻辑启示,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

‚要甄别相似概念,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及阅读经验,对问题的认识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

ƒ训练思维密度和条理,抓住重点,补充必要的环节,形成严密的逻辑链条,做到合理支撑。

4、创新输出环节作用机制

在学生看到底层逻辑之后,学生已经跃跃欲试,此环节设计了四个层面的创新输出活动:

第一,应用输出,联系生活举出实例,这是素材的拓展创新也是学生写作的真实需要。第二,逻辑输出,仿照课文中的因果联系,结合新的事例,依据底层逻辑,创造新的因果联系支撑,这是逻辑的创新和准备。第三,写作输出,另选素材写一个论述段并通过电脑展示平台展示评价,这是语言和逻辑的综合创新。第四,经验输出,这是让学生进一步反思提炼总结学习思考所得,通过网络平台分享给大家,是思想创新。

5、课后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始终是最重要的,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基于学生理解与表达的需要,所有既定的,强加的,看起来高大上的所谓目标都是不切实际没有效果的,所谓能力提升是虚无的,即是重复很多遍都只是在浪费老师和学生的时间,所以要利用网络平台的便利性和数据的客观性、科学性先练习输出,找到学生真实的问题和学习目标,引发知识渴求,就是学习输入的最好时机。

现阶段学生议论文写作的现状是缺乏对议论文写作规律的感知。所以深度学习思考尤其重要,我们在论述一个道理的时候要考虑它的合理性,需要补充一些逻辑链条这是写议论文的一种基本要求。网络平台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使得学生的思维逻辑锻炼走向深入,能让学生看到思维的发生和变化的过程,关注到了支撑点本身的合理性和逻辑关系的严密性,真正培养一个有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感情,有审美,有选择权利的人。网络技术的综合使用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批判思维,学习不再是浅表的记忆提取,而是能展示自我的思想!这样思维能力才能真正锻炼出来。所以深度学习理论和网络技术的综合运用改变了僵化的课堂模式,让学生回到一种真实自然的学习状态中来,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

第四篇:识字与写字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教学策略研究

王晓燕

内容摘要: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教师要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而且教师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和规律,重视汉字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本论文从识字写字的意义及误区、要求及策略几个方面来谈小学识字写字教学。

关键词:小学识字写字教学 意义 要求 策略

识字写字是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年级语文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任务,无论是学习语文,还是学习其他课程,都于识字写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最直接的就是阅读;其次,就是数学,小学1~2年级的学生都存在一个同样的问题:因为不认识字,而无法做数学题(除计算题外)。因此,上好识字写字教学这一课,对于整个小学阶段来说,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刚入学,刚接解新鲜物、知识,对于识字写字,每个学生都是好奇——爱——怕,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汉字的构字特点和规律,重视汉字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一、识字写字教学的意义及存在的误区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开始,所谓“为学必先识字”,“人生聪明识字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新的课改也重视学生识字的培养,注重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新课程的识字的教学,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培养学生识字兴趣,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开发主动探究的创新潜能,不仅增加了识字量,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也在识字,阅读中不断得到熏陶感染而加深。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正确引导,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会写字。写字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它不仅直接关系到识字教学的效果,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注重学生的书写,要指导好学生写字。

现在已经进入了电脑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部分人认为现在可以用电脑来替

代手写,人们尚未知道这样的方便将会带来怎么样的弊病。汉字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记载工具,每一个汉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而成的,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有责任和义务继续传承这一文明。写字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汉字的笔画优美华丽,在写字的过程当中对人可以产生一种视觉上美的享受。如果用电脑替代写字教学,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人们会不知不觉的对汉字手写产生失忆,这样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就会带来诸多的困难,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有可能会写的歪歪扭扭,令人难以辨认,这就会带来诸多的误解。书写对人们的思维培训和形成的良好习惯是电脑无法取代的,人们写字的过程当中,汉字笔画对人的大脑能形成一种抽象的思维,使人印象深刻,这是电脑输入无法产生的效果。而我们教师更应该从孩子抓起,从小抓起,对他们写字的坐姿严格要求,从而能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服务的,是为学生打好学习基础的重要内容,非常关键。在农村小学低年级教学中还存在一些误区:识字教学不被重视,流于形式,不少学生自我识字的能力不强,生字的 回生率较高,学生的错别字多,影响了识字写字教学的效果,束缚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时下识字写字教学主要存在两种倾向:

1.方法陈旧死板,缺少创新意识。小学1~6年级均有识字写字教学任务。在非公开的随堂教学中,不少教师仍习惯先教拼音,再逐个分析字形,然后给每个生字组几个词语(学生不理解字的基本意义,混用同音字、音近字形象严重),最后布置抄写生字等练习。也有让学生拼音、分析字形、组词语的(照《字词句篇》等资料读词的并不少见)。只是字字如此、课课如此、期期如此,似乎都少不了识字教学环节。“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学生除了课本就是学习资料,连 一年级学生也背着沉重的书包。学生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地“上学(听课)──回家(做作业)”被动思考、被动学习,创新意识几乎扼杀。究其原因,教师受多年来应试教育和传统教法影响太深,采用的仍是应试教育思想支配下的教学模式,创新培养意识淡薄,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缺乏民主精神。一句话,无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种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创新能力培养及全面发展教育的结果,使学生思维方式

固化了。加之照本宣科、闭门教学的弊端,不照顾学生的实际,也严重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兴趣,视学习为负担,成绩就上不去,教师再罚读罚写,这样就更会使学生厌学,甚至逃学、弃学,又何谈“面向全体学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呢?

2.盲目追求形式,识字写字训练落空。此现象多为公开课上所见。为了“改革创新”进行“思维训练”,执教者标新立异,将课上得花里胡哨。本为学生熟悉或基本理解的内容,甚至已达到师生“对答如流”程度了,还要组织热热闹闹的讨论(有的一节课让学生讨论两三次);或做些与课程内容联系并不紧密的游戏;或让事先打扮得漂漂亮亮,穿戴整齐的学生上台“即兴”载歌载舞──“做课”现象明显。而作为1—2年级教学重点的识字写字教学却一晃而过。学生张冠李戴,将这个字读成那个音,而执笔、写字姿势更糟。有的人认为田字格只是学生写字中的一种形式,学生把字写小些或大得出格了也无妨;不按笔顺规则,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本子上的字形对了就行,根本不重视写字习惯的培养和基本功训练,以致学生作业马虎,字迹潦草,近视率也不断上升。

有此倾向的人,起码对创新能力与基础知识的关系认识模糊,对课程标准似懂非懂,并未领会其精神实质。众所周知,创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培养创新能力、发展智力的必要前提,可见夯实基础至关重要,切不可把基础知识与创新能力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若是“谈基础知识教学而色变”,只盲目地随意地追求形式上的热闹,那么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空中楼阁或沙上石塔了。说穿了,这

是从只重知识传授的极端走到了忽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另一个极端。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更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和能力。

二、识字写字教学的要求

识字与写字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以下的要求:

1、转变观念,由“认写同步”变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识字提速,降低难度”。我们可以看到,从教学大纲到教材,都片面强调识字的“实”,要求“四会”——会读、会写、会讲、会用。由于要求“四会”,要求“认写同步”,教材中每册本来不大的识字量,由于认写等要求一步到位,教师和学生的负担都很。语文课程标准则明确提出“识字与写的要求应有所不同,低年级要多认少写。”这既是识字教学要求的变化,而且也是识字教学观念的变化,即由“认写同步”“全面要求”,调整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识字提速”,以便学生尽早进入阅读的阶段。“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识字策略,使小学生直接利用汉字阅读差不多提前了一年,这无论对学生学习语文,还是学习其他课程,对于视野的开阔和智力的开发,都有不可低估的好处。

2、写字要加强指导,提高质量。“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既是识字的策略,也是识字、写字教学的一个原则。写得少,便容易写,写得认真,写得好。那么,写字与识字的安排怎么个不同步法呢?我认为可以这样做:识字就把出现频率最高的字放在前面学,基本不上考虑字形难易;而写字,则严格按照书写的规律在编排上体现出由易到难,由科到繁由笔画少到笔画多、由独体到合体。由最基本的练起,有规律地练习,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写字质量。

3、重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调 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课程标准从三个方面提出教学目标,在识辽方面也有体现。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我们可以这样做:识字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在教师指导下认识教科书中要求认识的字;一条腿是学生自己利用各种资源,多读一些带拼音的课外书,在生活中自主认字。其实,小学生之中蕴藏着很大的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三、识字与写字教学的策略

(一)关注发展规律,形成扎实的识字写字基础

1、学好汉语拼音。汉语拼音只是汉语的音标。它本身并非语言符号,学汉语拼音不应成为目的,目的是会读字音。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了不认识的汉字,能借助于汉语拼音掌握字音,汉语拼音的作用就完成了。儿童一入学,最渴望的是以字形为凭借进入汉字阅读。所以,课程标准削减了汉语拼音的功能,降低了汉语拼音的学习要求。如果将汉语拼音学习的要求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学会拼读音节”,目的仅在于”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从这个认识出发,我们不要拔高学习要求,够用即可;同时要注意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增强学习汉语拼音的主动性,维持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增强汉语拼音学习的实用性,在学以致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创设情境,予以强烈的刺激。形象化是儿童思维的主导方式。汉字形体的图画性、字理的会意、象形、指事、形声又与儿童的思维相适应,这就有利于借助于多种媒体创设生动的识字情境,突现汉字形体的美、字理的趣和字音的多变。只有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才能留下难以磨灭的第一印象。这就需要我们以教材为凭借,创造性使用各种手段,给学生创设能充分展示汉字形体美、音韵美、字理趣的情境。

3、充分激活学生的经验。已有的汉语语境给学生以丰厚的汉字经验,这是识字教学的巨大财富。如果承认学习是学生经验不断丰厚的过程,那么我们就应该重视对学生已有汉字经验的调动。所学的汉字百分之七八十都是学生在生活中见过,或某个部件是学生熟悉的,具体到字音与字义更是耳熟能详的。我们不能另起炉灶,而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经验,化难为易,化生为熟,化拙为趣。

4、在运用中复现巩固。有了汉语拼音这个够用即可的拐棍,以生动形象的识字情境给学生留下强烈的第一印象,又通过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予以内化,识字教学是否可以完成了?不是的,还需要在实践运用中通过不断复现予以巩固、扩展、深化,最终达到灵活自由地存取。学生言语实践中出现的错别字、误读音,往往是一些学过的生字,证明识字不是一次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给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生字的机会,让学生多次认识,多次学习。复现是最好的巩固方法,运用是最终完成识字的必由之路。

(二)关注情感体验,培育自主识字写字的动力

1、突现汉字图画美的特质,激发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学习材料自身的丽质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第一要素。如果说汉字形体的繁杂是识字的最大障碍,那么,汉字固有的图画美、意境美又是识字的最大优势。繁杂只对外国人学习汉语构成障碍,对汉语环境下成长的中国儿童算不了什么。图画美、意境美、理趣美的优势是外国人难以理解的,而对中国儿童却一点就通,一拨就能心领神会。当教学充分展示、利用了这些丽质,识字兴趣必将盎然,汉字情感必然纯正。所以,在识字中要展示汉字的图画美,阐释汉字的意境美,揭示汉字的理趣美,更要让学生欣赏汉字的图画美,感受汉字的意境美,参悟汉字的理趣美,逐步形成咬文嚼字的习惯。在写字教学中要让学生欣赏汉字的形体美(读帖),拷贝汉字的形体美(描红),表现汉字的形体美(写字)。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深厚宽广的汉字功底,既能参悟字理,又能表现字形。

2、以成功的识字过程,确立学生识字的自信。学习过程的成功是维持、强化学习动机、内驱力的关键要素。感兴趣的事很多,但兴趣往往只限于兴趣,难以形成自信,甚至于最终失去兴趣,因为过程是失败的。兴趣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兴趣只限于有趣时候。只有学生能快乐地识字,成功地识字,才能有识字的自信。识字失败可能因为负担过重,难以承受;也可能由于方法机械,缺乏个性。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按照“识写分开”,低年级“多识少写”的原则,不要任意拔高要求。满足了自己的虚荣,放任了自己的随意,学生苦不堪言,就会消极怠工,甚至于破罐子破摔。同时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让学生感到识字的快乐;指导学生识字的方法,让学生轻松地识字,让学生感到识字的乐趣;给学生创造运用汉字的机会,让学生感受识字的有用和自豪感。轻松的、快乐的、有用的识字过程,必能使学生信心百倍地投入到新一轮识字活动。

3、玩中识字,提高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带学生进入“快乐园”,满足他们好玩好动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而且可以让学生真正喜欢汉字,始终保持愉悦的心境,对汉字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

形声字时,根据汉字形声字的特点,教师可以把一些偏旁和独体子写成许多卡片分给每个学生。大量的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教师启发学生用音形结合的方法学习这些形声字。例“妈、奶、娘、姑”等他们都是女的,所以都有表意的“女”字旁,但这些字的右边分别为表音的“马、乃、良、古”字旁,其读音跟“妈、奶、娘、姑”的本身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这样使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尽量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在理解这些形声字时,再让一部分学生出示手中的卡片“找朋友”,指名学生说出这些“朋友”的读音,又使学生记清了这些字的组成。

此外,用顺口溜,儿歌等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去掌握生字,寓教于乐,易学好记,学生印象深刻,从而体现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既提高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识字效果。

(三)关注习惯养成,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1、主动识字的习惯。课内识字是有序的,但识字还有无序的一面,那就是课内外随机、自主的识字。如果学生能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主动识字,那识字将是高效的。主动识字的习惯也需要严格训练。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见一个字识一个字,不放过一个生字,还要让学生见一思十,识一个字想想与之相类的还有哪些字。当识字成为一种习惯,识字教学的目标才算真正完成了,或者说有了一定的高度。

2、运用字典独立识字的习惯。如果所有的字都需要别人来教,那识字必将是有限的、低效的、缺乏张力的。如果学生能运用字典独立识字,识字教学又上了一个台阶。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个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翻一翻字典,会读了、理解了,学生必是自豪的。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不断摆脱教师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教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还需要我们促使学生勤于乐于使用字典,最终形成有益终生的一种习惯。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学生将字典作为一种须臾不离的学习用具,把识字的任务作为皮球踢给学生,教着,引着,甚至逼着学生查字典识字。

3、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写好字的基本条件,也是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教师应把培养正确的写字姿

势,作为识字教学的一项重要的、持久的任务,对学生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训练,随时提醒,及时纠正。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姿势,可以教学生读一首《写字歌》:“学写字,要注意,头要正,肩要平,身要坐直,纸放正,一尺一拳距离要记清,手离笔尖一寸高,写字认真心要静。”

培养学生认真的写字态度也非常重要。学生必须按照教师所教的写字方法认真写字,做到一丝不苟,始终如一。但是,不能急于求成,应该逐步提高要求。先要求学生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再要求行款整齐,逐步提高写字速度。良好的书写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要耐心细致地知道学生反复练习。学生一旦养成了这些良好的书写习惯,必能终生受益。

写字是巩固识字的过程,更是接受汉字文化的过程。我们不能过多地强调前者,以大量的书写泯灭学生书写的兴趣。写字教学应求精求有效,在少写中培养学生的书写素质。”提笔既是练字时。”习惯必须从坐姿、握笔等点滴抓起,以一贯之。良好的写字习惯必须在严格的操练中才能逐步形成。对此,教师不能心太软,更不能有松懈之心。严师出高徒,用在这儿是十分恰当的。专门的写字要严格,作业书写要严格,课中写几个字或课后写字也要严格,甚至于其他科作业也要严格要求。

(四)关注语言环境,拓展多维度识字的时空。

1、在生活中学。课内识字是有序的,也是有限的。课外识字是无序的,也是无限的。一个学生识字水平的高低、识字量的大小往往取决于他识字的时空是否宽广。学生生活在汉语环境中,生活在汉语汉字的世界里,耳闻目睹均是汉字的音与形。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关注汉字,有一种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样一方面会给课内有序识字提供丰厚的经验,也会使识字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

2、在生活中用。学生是以汉语为工具生活、交流、思考的,经过学生口耳手脑的汉字是大量的、多样的。每个学生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着汉字,但这是下意识的,是自然状态的。我们所说的在生活中用,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意识地用,咬文嚼字地用;一方面是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用学过的字词,增加使用的机会,增强

运用汉字的成功感,丰厚运用汉字的经验。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低年级阶段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正确引导,使学生乐于识字,学会写字。写字是一项很重要的语文基本功,也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手段。它不仅直接关系到识字教学的效果,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注重学生的书写,要指导好学生写字。

参考文献:

1、吴立岗《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5版

2、孙少静《新课程下的低年级识字教学》 贵州教育学刊 2008年9月 第9期

3、李玉平《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浅探》 小学研究 2007年4月 第4期

4、贾国均《字理识字教学法》 中国教育学刊 2005年3 月 第2期

5、吴存《一年级写字教学的几点想法》 湖北省江林教育 2008年5月 第5期

第五篇:农村中学语文“点拨——创新”教学策略与设计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中学语文“点拨——创新”教学策略与设计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来源

本课题为著名语文教育家蔡澄清先生创立的,全国中语会教改课题组立项课题“点拨——创新”教学实验的子课题之一,启动于2002年,于2004年10月市级立项。

二、课题实验的背景

语文教学要面向未来,为将来升上高一级学校或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关键是完成由“教”向“学的指导”方面的转变,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并能够将自己所学的语文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

我校语文科的教学在课题实验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绩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况,与同地区中的其他学校相比,有时也显得不突出或不够理想,原因也就在教学方面抓得不够得法。具体情况如下:

1、学生方面

读了6年以上的书,还未能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特别是还未能养成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习语文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如果没有布置相应的练习,学生便不知道如何学。他们学习语文,不过是半生不熟地诵读课本中的文选,无目的地浏览一些课外书,大部分时间都是以琐碎的题目作为学习对象和学习凭借,效果事倍功半,难以融会贯通,难以形成能力,难以形成语感。

2、教师方面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学习不得法,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教师。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依赖性与教师未能完成由“教”向“学的指导”的转变有直接的关系。实际上不少教师对语文如何学习也常常感到茫然。如学生常问语文这一科应如何学习,教师常会不知如何回答。有时会以语文课“无边、无底、无法”来搪塞。

语文教学有一些普通性的做法,我校教师也常不例外。如阅读教学上,教师常满足于对文章的条分缕析,稍好一点的,就是针对文章内容设计一系列知识识记题、知识应用题、内容分析题,便以为这样做就能取得深入理解、开拓思路、训练能力的很好效果,有时还会以为只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或讨论或笔答,教师只是稍加点拨、归纳,就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而实际上,问题设计得再好,学生回答得再准确、全面,也不能算是学习自主性的培养,因为这样学生还是离不开教师,还不足以让学生走出课堂后,在课外进行有效的语文学习,不利于将来发展。

由于上述情况,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基于学生终身发展的考虑,语文教学方法必须发生变革,要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进行辐射式的立体信息交流,进行研究性学习。我校教师经反复比较论证,决定借鉴我国著名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创立的点拨教学法,探索农村中学“点拨——创新”的教学策略与设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了本课题。

本课题依据蔡澄清先生点拨教学法的基础理论,以“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为基本探作框架,探讨农村中学新的语文教学策略与设计,丰富点拨教学法的理论体系,拓展点拨教学法的操作层面,为农村中学语文教研寻求新的突破口。并以此为基点,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实验的基础

尽管有上述存在的各种问题,但我校进行课题实验还是有一定条件和基础的。

1、语文学科教学有一定优势。历年来语文科统考成绩,虽常出现波动,但在同类学校中常处于前列。有十几年开展文学社活动和创办校级文学刊物的经验。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常取得好成绩。

2、齐全的基础设施。学校有藏书十几万册的图书馆,有设备齐全的现代广播网络,有学生电脑室、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等。这些都为课题实验提供了物质条件。

3、一支勤奋好学,有一定教学经验,能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我校14位语文教师中,高级教师6人,一级教师6人,他们的教龄都在10年以上,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课题负责人余勇超老师为全国中语会点拨教学研究课题组成员,湖南徐特立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参加过多项县级课题的研究,有多项教研成果获省、市、县级奖,有实验研究的一般能力和经验。叶新坤老师、江伟民老师等曾主持过县级课题的研究并顺利结题。其他2人虽是从事教学工作时间不长的青年教师,但思想较新,掌握的理论较新,有较强的改革和创新意识。大家都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能团结协作。由这些教师组成的课研小组,只要努力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能取得一些成效。

4、与点拨法创立人蔡澄清先生及其弟子孔立新老师保持密切联系,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得到他们的悉心指导。

四、课题的理论综述

本课题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以点拨教学法的基础理论为指导,依据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新老“三论”的基本原理,在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运用语言的历练,最终开成能力。

本课题借鉴点拨教学法师生、生生全方位多向交流的做法和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提出“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的语文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点拨者、合作者、协调者,“当点则点,当拨则拨”(蔡澄清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多向协作,多向点拨,兼与教师相互点拨,“导引学者自求而顿悟也”。(蔡澄清语);学生通过此种历练,探求出了语文学习的秘诀,激发了语文学习兴趣,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练就了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叶对陶语)总之,本课题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自我教育和课堂民主化的教学方式教学,强调教师善教,学生善学,最终达到在生活中善用的目的。

五、课题的目标体系

〈一〉总体目标。认真学习和贯彻主课题指导思想,以“小组学习,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为基本操作框架,探讨农村中学新的语文教学策略与设计,丰富点拨教学法的理论体系,拓展点拨教学法的操作层面,为农村中学语文教研教改寻求新的突破口。并以此为基点,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成果状态目标

1、教师成果状态。善教:(1)实现角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孔立新)(2)实现教法的更新:“既点且拨,片言居要,省时力而收获丰。”(蔡澄清)(3)积极学习,增强自身文化积淀。

2、学生成果状态。(1)善学: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建立教育对象的自组织,对于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与主动作用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教育效益的体现。”(张家铣《“三论”在教育科研中的应用》)(2)善用: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全面和谐地发展语文素质。将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化为能力,善用于社会人际、生活、生存中去。

六、课题的实验内容

语文教学全程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主线,自主探究与小组协作相结合,分层教学与集体教学相结合,同质分组与异质分组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为基本教学程式。

A、课堂常规教学

〈一〉口语与写作教学

“积累、思考、表达”全程协作。独立作文与集体作文相结合,延时作文与限时作文相结合。“说、写、辩、改、评、写、比、法”为基本教学程式。实行三稿写作:讨论稿、评阅稿、珍藏稿。

1、集体作文(每学期2次)

同质分组,分层评价。每组3人,设首席小作家1名,组长轮流担任。各组异题作文。基本流程:选题、说作文、完成讨论稿、答辩完成评阅稿、修改完成珍藏稿、评比自结。

2、独立作文与集体作文相结合(每学期3次)

异质分组,相互协作,共同发展。每组3人,组长轮流担任。各组同题作文。基本流程:独立完成讨论稿、协作修改完成评阅稿、两组协作答辩完成珍藏稿、评比自结。

3、独立限时作文(每学期3次)

基本流程:教师出题、个人限时作文、师生合作评定作文成绩、评比自结。

〈二〉阅读教学

“阅读、思考、表述、总结、运用”全程协作。独立阅读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程式阅读与灵变阅读相结合,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读、思、说、结、用”为基本教学程式。

B、课外活动

〈一〉常规性课外活动:

1、坚持写观察日记。

2、每周利用一节早读,齐读每组推荐的美文。

3、每组每两周出一期专题班报。

4、新词交流会。

5、假期编写手抄报。

6、搞一次社会调查。

7、每学年编一本作文选集。

8、每期公开两次阅读、写作经验交流会。

〈二〉不定期活动:

1、读书报告会。

2、辩论会。

3、故事会。

4、知识竞赛。

5、朗诵比赛。

6、作文比赛。

七、课题实验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一〉坚持重点实验与全面实施相结合。

课题组每位成员,选定主课题下一个分课题为实验重点,同时,在语文教学全程中,要贯彻点拨法的思想与方法。

〈二〉坚持“五个一”的量化实验考评

一个实验计划,一节公开课教案,一堂公开课,一篇教学论文,一份总结报告。

〈三〉坚持以公开课为主要途径的实验交流。

1、课前集体备课;

2、课上集体听课;

3、课后个人说课,集体听课;

4、形成评课纪要。

〈四〉定期举行点拨法教学理论讲座及学习。

实验期间,共举行专题讲座4场,集中理论学习5次。系统的学习了蔡澄清先生的三部主要的点拨法著作:(1)《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山东教育出版社);(2)《点拨教学法》(湖北教育出版社);(3)《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

〈五〉在校园网上开辟专栏,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六〉组织学生交流学习体会。〈七〉开展了问卷调查及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八〉开展了校际交流活动。

〈九〉与广西出版社的《作文大王》杂志社联姻,成为《作文大王》实验基地。

八、课题的实验效果

1、锻炼了教师,提高了业务素质,取得了一些教研成果。

实验期间,阅读了大量的教学理论著作和文章,提高了理论修养,学习了不少语文学习的指导方法,基本掌握了点拨教学法的运用,促进了由“教会”到“会学”的转变。

较为突出的是教师进一步提高了教学科研能力,写了数量可观的相对较高水平或一定水平的教学科研论文和经验总结。课题组教师参与编写教学书籍两本:《中考话题作文大全》(上海远东出版社ISBN 7-80661-510-5)《新世纪基础教育笔谈》(海潮出版社 ISBN-7-80151-21-8/G·99);在《江西教育科研》、《上饶教研》、《婺源教育》、《语文新苑》、婺源教育网等发表论文5篇;获省级二等奖论文1篇,市级一等奖论文2篇,市级二等奖论文6篇,市级三等奖论文2篇,县级一等奖论文2篇,县级二等奖论文2篇。参加县教学大比武,两人次获二等奖。开发编辑了校本教材《清华园》。

2、初步总结出了一些简捷可操作的基本教学模式。

一般模式:师生互动,生生协作,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相机点拨。(1)作文教学:“说——写——辩——改——评——比——结”。(2)文言文阅读:诵读中“点”——积累中“点”——讨论中“点”。(3)现代文阅读:整体感知——全面理解——重点钻研——巩固提高——发展能力。

(4)一般阅读:读、思、说、结、用。

(5)听说教学:理论导航——情景引发——点拨争鸣——探讨规律 ——巩固提高。

3、提高了语文成绩

(1)我校各年级语文统考成绩多居县排名前列。

(2)2002年以来,学生参加县级作文竞赛,累计有19人次获奖;参加县读书征文比赛,累计有10人次获奖;参加县演讲比赛,累计有4人次获奖;洪晓东同学在《语文新苑》发表作文1篇。

4、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方面。实验班的学生是抱着改变过去那种面对语文学习和茫然无所适从的状况的态度来参加课题实验的,因此学习积极性相对较高。实验期间大部分人虚心好问,积极阅读,积极写读书笔记,积极写作,在班级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在学习语文上已初步体现出一种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意识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5、提高了学生的自组织能力及语文学习效率。

6、培养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勤于积累,勤于动笔的习惯;抒真情,写真事的习惯;先思后写的习惯;反复修改,锤炼的习惯;尊重他人脑力劳动的习惯;吸纳他人真诚意见,又不迷失自我的习惯;与人真诚协作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规范写定的习惯;随时总结经验教训的习惯等等。

九、课题实验的反思

1、课题实验的准备不够充分。在课题实验的准备阶段,课题组成员对如何实施,如何确定主攻方向和重点,如何做得有别一般教学教研活动,迷茫了很长的一段时间,有些人到了实施阶段还未考虑成熟,这样也就影响了实际操作效果。

2、处理课外学习和课内学习应试的关系还缺少经验,所以课题试验也常有被迫中断或改期的现象,同样的,课题实验有时也影响到复习考试。

3、在指导学生向生活学习语文时,有些重要问题未能有效克服,如:学生搜集积累生活素材不够广泛,生活笔记显得单调,缺少像民俗、民间谚语、生产活动的素材;不少人从社会上的语文现象学习语文知识的意识不强;不少同学未按要求完成替家长或亲友写作修改实用文任务等等。

存在的问题有些随着实验的深入逐渐克服,有些有待进一步实验解决。课题实验着眼于未来,只要教给学生方法,新的学习理念,无论存在任何问题,都将有利他们今后的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发展。

附:

1、部分获奖证书复印件

2、教师相关论文集

3、教师教案集;

4、学生习作集;

5、校本教材《清华园》。

下载中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案例研究(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语文教学策略与案例研究(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研究(初中)》课程考试 模拟试题三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温馨提示】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

    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达到课程目标而采取的一套特定的方式或方法。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指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

    中小体育课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中小体育课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如何激发初中体育差生的运动兴趣 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积极参加某种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既是学生的内在动力,也是学......

    识字与写字教学策略研究2

    识字写字教学策略 临渭小语群 发表于 2006-9-18 17:26:00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对于中国人来说,掌握汉字是学习语文的起点,也是学习其他课程和日后发展的基础。 “语文学......

    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怎样教好小学语文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三尺讲台成为学生开发智力的舞台;小小课桌造就祖国栋梁的平台;小小教科书,传授与启发学生成为无限思维、科学创举能力的天才;学校、操场、教......

    教学策略研究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

    小学语文课堂差异教学策略案例研究.(合集5篇)

    小学语文课堂差异教学策略案例实验与研究方案 楼坊坪中心小学蔺彦生 通过案例研究方式深入研讨在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实施差异教学策略。从教师培训和典型案例选取两方面入手......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观刈麦》教学设计的案例点评 丁杰 韩秋枫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随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