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18:2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第一篇: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①

——从安瑟伦、笛卡尔到康德

西方思想史上,哲学思想的发展时常与基督教神学思想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中世纪哲学基本上是基督教哲学,近代哲学虽然多对基督教哲学进行批判,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其中诸多基督教神学的印记。作为西方近代哲学核心问题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最初是由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提出来,后来在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神学证明中得到进一步讨论和深化,在近代哲学中才被自觉的确立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②。

在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中,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在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中表现出来,引发了诸多争论,后来经笛卡尔的重申,康德的批判,该证明所涉及到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才被真正揭示出来。

本文将通过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历史考察,来说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发展过程。

一、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和高尼罗的反驳

1、安瑟伦的证明

安瑟伦之前,基督教哲学不谈上帝存在的证明,例如奥古斯丁没有论证上帝的存在,只是提出信仰是认识的出发点,提到上帝的时候,多数从恩典的角度和经验的角度谈论。到11世纪,人们对上帝的存在已经有了共识,不存在问题了,在这样一种语境中,才出现上帝存在的论证。

安瑟伦的论证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他的论证建立在两个预设之上:把存在作为一种属性;任何存在都是偶然性的存在,即把存在作为分析判断的谓词。安瑟伦的证明意味着上帝由主语变成了宾语,过去人们都在谈论上帝是什么,而现在问题变成谈论上帝存在属性。其次,安瑟伦是从本质论(实在论)③的基础上开始论证的,而本质论的认识论强调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二分。

安瑟伦的论证过程可以简单归结为④: ① 2005年12月7日-10日,在参加“基督宗教与跨文化对话”学术研讨会的过程中,听到武汉大学赵林教授的发言:《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联想到本学期研读的康德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的不可能性,引发一些感想,于是借用赵林老师的题目,做一篇习作。

② 赵林:《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基督宗教与跨文化对话”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2005年12月7日-10日,北京。

③ 安瑟伦是早期实在论的著名代表。西方思想史上的实在论起于柏拉图的理念论。柏拉图认为,世界是由客观外在于我们认识主体的感觉世界和理性世界构成。感性世界流动不变,我们对之感觉就不可靠;对理性世界的知识即概念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只要我们建立起完整的概念体系,就能拥有关于理性世界的知识。这种观点历经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在西方思想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唯名论对他的冲击。参考:谢文郁《存在论的基本问题》,2004《世界哲学》第7期。

④ 安瑟伦在其《宣讲篇》第二章至第四章,提出了本体论论证的经典表述形式。在第二章,安瑟伦提出:“如果说那种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只在心中存在,那么,凡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

(1)上帝是这样一种存在,比他更伟大的东西是不可设想的。

(2)它一定会存在于思想中,也一定会存在于对象中;

(3)所以上帝一定存在。

安瑟伦想证明,上帝不仅在思想中存在,也在对象中存在。他给出的理由是:因为最完善的东西,既要思想中存在,也必在对象中存在。这个证明的神学意义在于支持其宣称的理性与信仰的统一性;但是,恐怕连他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他的论证恰恰涉及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帝既在思想中存在,同时也在对象中存在——上帝就由思维中的存在过渡到客观存在。

2、高尼罗的批评及其局限

作为一名基督徒,高尼罗认可上帝的存在,但是对安瑟伦的逻辑表示不满。高尼罗的批评多多少少是从真理问题①方面提出来的——他的最重要的反驳是:认识对象即外在的真实的东西和认识本身即真理或者认识可以把握的东西,二者是分离的,这就导致了心中的东西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东西。他认为安瑟伦从内心中存在的东西推出客观存在的东西,是没有力度的。因为他又回到了古希腊哲学怀疑主义那里,所以他的反驳没有驳倒安瑟伦。他的问题在于,忽略了启示中真理向我们的显现。他用“海中仙岛”的个例,说明观念中存在和对象的存在不是一致的。但是安瑟伦的论证强调,上帝的存在不同于一般的存在,作为一个最完善的存在,上帝虽然是一个观念性的东西,但是上帝已经在启示中把自己作为对象已经向我们显现了,观念中存在和对象的存在之间的鸿沟已经不存在了;如果没有启示的存在,高尼罗的反驳有道理,但是在当时是没有意义的。上帝的存在是一个个例,他不同于一般有限的事物,例如“海中仙岛”。安瑟伦的论证不是一个普遍的论证,只是在上帝这样一个个例中,观念的东西和对象的东西是一致的。高尼罗的反驳没有跟上安瑟伦的逻辑,他的反驳是从本质论语境中的反驳,是无效的。

二、笛卡尔的证明

西,和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就是相同的了。但是,这明明是不可能的,所以,毫无疑问,某一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的东西,既存在于心中,也存在于现实中。”这推论被看作是本体论论证的“第一种形式”。在第三章,他提出了“第二种形式”:上帝的存在,是那么真实无疑,所以甚至不能设想它不存在,某一个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的东西,既是可能被设想为存在的,那末,这个存在就比那种可以设想为不存在的东西更为伟大,所以,如果那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可以被设想为不存在,那就等于说“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和“可以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是不相同的,这是荒谬的说法。因此,有一个不可设想的无与伦比的伟大东西,是真实存在,这个东西,甚至不能被设想为不存在。而这个东西就是你,圣主啊,我的上帝。参考张志刚:《猫头鹰与上帝的对话:基督教哲学问题举要》东方出版社,1993年。

① 但是,在当时看来,困扰了希腊哲学几百年的真理问题已经被解决。在柏拉图那里,认识是对对象的符合,这是古希腊哲学的主流思想;但是后来怀疑主义提出,我们无法找到这样一个标准来证明符合对象,这样做会陷入一种无穷后退或者循环论证,人无法在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认识道路(方法)上找到这样一个标准,因此要悬搁标准,继续寻找真理,真理问题变成一个突出问题;《约翰福音》给出了一种解答:人的认识无法找到真理,我们的追求永远都是没有方向,这样一种说法是一种彻底的怀疑主义,寻找真理的前提,一定是要有真理的带领;如果在逻辑上真理自己来到我们中间,向我们显现,我们就可能与真理发生关系,我们只能“见证”中领会真理,所以真理是一种给予,人只能接受。从此之后,西方哲学直到路德之前,真理问题都被认为已经被解决,不需要谈论。

“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则,也是他的全部哲学的出发点①。如何从“自我”中走出去,这是笛卡尔的问题。他强调判断的主体问题,这个问题恰恰是前人没有解决的——真理来了,谁用真理来判断?每一个人对神的启示的理解是不同的,怎么样面对这个问题?

早期基督教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他们采取了宗教会议和宗教法庭等多种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但都没有彻底解决这个问题②,直到马丁路德提出“唯独圣经”,将先前的判断标准问题转变为判断者的问题,并以“良心”③作为判断者。

笛卡尔循着路德的思路,认为认识只能求助于判断者——“我思,故我在”。在笛卡尔看来,人的认识必须有一个可靠的基础,他从主体思维那里找到了这个基础——任何认识的真理性都需要接受主体思维的判断,这个思维主体,不难发现就是路德所讲的“良心”。可是,不同的人说话不同怎么办?笛卡尔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他只认为自己的解释是正确的,没有达到一种所有的人拥有平等的解释权④。笛卡尔认为认识的第一步就是判断者是谁,他认为是“我思”;第二步:“我思”根据什么来判断,笛卡尔给出了自己的标准:清楚明白⑤。

对于上帝的存在问题,笛卡尔做出了如下论证⑥:

(1)本身比较不完满的东西不能是比较完满的东西的原因和依据;

(2)我有一个清楚明白的‘我’的观念,并且‘我’是比较不完满的实在;

(3)我心里有一个清楚明白的上帝的观念,并且上帝是一个无限、永恒、完满的实在;

(4)有一个外在于我比我更完满的实在,把一个清楚明白的上帝观念放在了我的心里;

(5)这个外在于我比我更完满的实在就是上帝;

(6)所以,上帝存在。

笛卡尔从对“我”这个观念的反思以及对上帝观念的分析最后证明出上帝的存在,由于上帝观念的“清楚明白”必然要求一个现实的上帝的存在,也就是说上帝观念包含了他的存在,“存在”就成为上帝观念的一个必然属性。他自己也说,“单考虑上帝的本性就能认识他的存在性。”⑦笛卡尔用三角形的例子来说明“上帝”和“存在”的不可分。他说,三角形的观念中已经包含了他的三个角之和等于两个直角,我们不能够保存一个三角形而不使他的三个角之和等于两直角。⑧同样,上帝这个观念中已经包含了存在,没有“存在”,上帝也不能①

② 关于“我思故我在”的论证,参阅笛卡尔《谈谈方法》第四部分,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26-33页。古代怀疑论强调判断标准问题;约翰福音提出:真理来到我们中间,真理标准就没有了。二者都没有谈及谁来做判断的问题,即判断主体问题,但是早期基督教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开始,教会强调用会议的方式来解决,经过讨论形成会议决议,决议一旦形成,就成为权威性问题,不用再有争议。但是后来,不同的想法还是会出现,与历代的决议不同,于是成立了议会式的宗教法庭,将这些说法拿来与历代决议作比较形成判断,依然是一种权威解释。这些权威学说或者解释一旦确立,就不能反驳。权威学说就变成一种真理标准,一旦这样,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凭什么说权威学说是真理标准?如果说是上帝的启示,那么凭什么说我理解的启示就不如权威的解释?

③ 西方思想史上的良心概念(conscience)始见于保罗书信中的《罗马书》。在第二章第十五节,保罗提到外邦人的良心存在乃是神统治世界的见证之一。在路德这里,良心意为认识真理的能力。参考谢文郁《神的话语和人的良心:路德的双重权威问题》,《信仰网刊》2003年第三期。

④ 这个问题在洛克那里才被解决,在下文有关唯名论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

⑤ 他说:“凡是我们领会得十分清楚、十分明白的东西都是真实的”。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5页。

⑥ 以下内容是对笛卡尔论证的简单概括和总结,详见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中第三个沉思:论上帝及其存在,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3-54页。

⑦ 同上,第167页。笛卡尔在对上帝存在的几何证明中清楚地提出了上帝的观念包含着必然存在这个属性。⑧ 笛卡尔《谈谈方法》第四部分,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30页。

称为上帝。笛卡尔本体论论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存在”直接看作“属性”或“宾词”。根据他的推理,既然上帝是指一种最完满的实体,那么,上帝自然具有“存在”这一属性。换言之,在上帝的观念中必然含有“存在”这个宾词。

笛卡尔的论证同样属于实在论的范畴。他的证明完全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从理念出发,通过理念,最后归结到理念”的实在论特点。我们看到笛卡尔实际是从两个概念——“我”和“上帝”——出发,通过对概念的分析得出了上帝存在的结论,而全然没有借助感性事物,也就是说人的经验完全没有参与其中。在确立了“我”的主体性之后,通过对自我的反思发现“上帝”概念清楚明白地包含于我的心中,上帝概念的清楚明白要求了上帝必然存在。

虽然同为实在论的证明,对比安瑟伦的论证,我们却可以发现二者出发点是十分不同的:一个是(我觉得)清楚明白,一个是实在论的(对象和认识的分离)。论证的角度从本质论转移到主体理性主义:不是由别人和权威作判断,而是由自己来做判断,标准就是清楚明白。笛卡尔的论证,使得上帝成为一种认识对象,主体才是出发点,这就走上了一条世俗化的道路,上帝成为被讨论对象,就会逐渐被开除出去,以至于在西方世界,无神论的道德讨论逐渐成为主流。值得注意的是,笛卡尔本人不是一个唯名论者,但是他的主体理性主义对唯名论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他之后,唯名论逐渐取得主导地位。

三、康德的唯名论批判

前文讲到,实在论强调认识和对象的区分,认识反映对象,对象被理解为一种外在的东西。13世纪末期,开始出现这个问题:大家在谈论实在论问题时,根据柏拉图的预设,每一个概念都有一个外在的对象,这个世界就变得很复杂,我们对世界的知识就会越来越难,终于成为不可能。鉴于此,奥康的威廉提倡用“奥康的剃刀”把那些无用的概念一一剔除,感觉世界变成唯一实在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唯名论简单性原则。洛克继承了这一思想,提出我们的认识都是建立在感觉经验基础上的,离开感觉经验,就没有任何知识。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根据这个说法,我们能不能判断,我们的感觉和外在的对象是相似的?这就是巴克莱提出的:凭什么说我们的感觉和外在的事物是相似的?越过感觉,谈论感觉以外的东西,是无法成立的,我们在谈论相似性的时候,必须要把二者都摆到桌面上来谈,现在只有感觉,没有对象,如何来比较?所以巴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认识源于感觉,除了感觉,我们无法认识对象,继而可以推论,我们的感觉和感觉对象其实就是一回事。康德进一步发展了巴克莱的唯名论观点,提出了“哥白尼式的革命”,指出不是主体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主体,对象是在感觉中被构造的,在感觉之外没有认识对象。任何实在的存在,只能在这样一个意义上谈论:即构造对象的意义上被谈论。如果一个东西不能在时空中被构造,而又被我们在范畴中被处理,这样的对象就是“幻相”,比如“上帝”。

站在唯名论的立场上,康德从经验出发对笛卡尔和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①他说,绝对必然的存在者是一个纯粹理性概念,它的客观实在性不能单从理性思维中得到证明。在以往的证明中,人们都是自己制造出一个先天的绝对必然性概念,再把客观①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先验要素论”第二部分第二编,第三章第四节,“上帝的存有之本体论证明的不可能性”。邓小芒译,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71-478页。

存在归于这个概念,这样它的必然存在性也就被规定下来了。在一个判断中,“删除宾词保留主词,就会产生矛盾;如果将主词和宾词全部取消,就没有矛盾了。因此,存在并非实在的宾词。”康德同样使用了一个三角形的例子来说明。他说,设定一个三角形而取消它的三个角,这是矛盾的;但是把三角形连同三个角一起取消,这就没有任何矛盾了。按照经验性规律,对于一个概念,我们只能诉诸经验才能把存在性赋予它,但是对于一个纯粹理性概念,我们没有任何手段去认识它的存在。在经验之外的存在,我们虽然不能宣布它不可能,但是也没有任何办法能为之辩护。另外一个例子是:现实的一百塔勒和可能的一百塔勒。这是两个不同的事件:可能的一百塔勒,是分析判断,是不涉及存在的;现实的一百塔勒的是一种经验判断,是可以指称的。上帝存在就如同可能的一百塔勒是一个分析命题,是可以说的,但是不能论证,也就是说不能在知识里面谈论,但是在道德等其它领域中可以谈论。因为在时空当中,上帝不能被经验指称;上帝是完善的等特性,我们可以谈论,但不能从存在意义上被谈论。

康德反驳是在唯名论的基础上的反驳,实质上是唯名论对实在论的批驳。如果有了共同基础,即如果读者都成了唯名论者,康德的反驳就会被拍手称好;但放在实在论中,是没有力度的,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因为康德反驳不是直接针对存在论论证,而是针对“存在不是宾格”这个问题。就是说,康德批判将这个问题从唯名论的角度解决了,但是回到实在论,这个问题还是继续存在①。

四、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在上帝存在本体论证明中的体现

西方思想史中最早提出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是巴门尼德,他在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我存在又不存在”的观点时,提出了“存在是存在的,非存在是不存在的”②的命题。并且他认为存在的只是可以思维的东西,不可思维的东西是不存在的,而且“能思维的和能存在的是同一的”。但是在巴门尼德这里,谈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为了用思想的合理性去说明宇宙的合理性,在形而上学本体论上并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通过上帝的观念推论出上帝的存在,这种论证引起了经院哲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开始了一次旷日持久的大争论——实在论和唯名论的争论。他们争论的中心问题,就是“共相”是否为真实存在——实在论者认为“共相”是实在的,个别事物是不真实的;唯名论者则持相反观点。“共相”就是普遍概念,属于思维范畴;实在论者认为“共相”是真实存在的,就等于认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唯名论者将概念与个别事物对立起来,即将思维与存在分离开来,否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场争论以实在论的胜利而告终,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唯名论的复兴。①近年来,美国哲学家普兰丁格把偶态分析的方法引入到对上帝存在的证明中,指出了康德对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反驳中存在的问题,为上帝存在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证明方法,我们称之为上帝存在的偶态本体论证明。鉴于题目所限,本文将不赘述。

② 巴门尼德没有留下完整著作,只是在他人的著作中可以找到他的残篇。此命题源于残篇2,普罗克洛《论蒂迈欧》,І,345,“一条是存在而不能不在,这是确信的途径,与真理同行;另一条是非存在而绝不是存在,我要告诉你,此路不同。非存在你不认识,也说不出,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作为思想和作为存在是一回事情。”残篇9,辛普里丘《物理学》,145,І,(接346),“要么存在,要么不在,问题的全部结论就在此处。”残篇8,同上,147,“作为思想和思想对象是同一件事情。如果没有思想表达于其中的存在的东西,你就不会找到思想。”参见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93-96页。

笛卡尔是最早把思维与存在关系确立为理解存在问题的逻辑起点的哲学家,正如黑格尔所说的:“笛卡尔哲学的精神是认识,是思想,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①。通过分析笛卡尔的本体论证明,我们可以看到,笛卡尔这里,思维和思维对象都是存在,思维和存在是完全同一的。

笛卡尔之后,唯名论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其代表人物康德站在唯名论的立场上反驳了笛卡尔和安瑟伦的本体论论证,做出了思维和存在的截然二分:思维中的东西和现实的存在是不一样的,事物只有作为主体认识对象,能够在时空中被经验指称,才是真实存在的,这是康德的先验认识论的主要内容。至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真正成为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

参考文献:

1、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

2、康德著 邓小芒译《纯粹理性批判》,人民出版社,2004年。

3、黑格尔著 贺麟译《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96年。

4、普兰丁格著 邢滔滔等译《基督教信念的知识地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5、笛卡尔著 王太庆译《谈谈方法》,商务印书馆,2000年。

6、笛卡尔著 庞景仁译《第一哲学沉思录》,商务印书馆,1986年。

7、谢文郁《神的话语和人的良心:路德的双重权威问题》,《信仰网刊》2003年第三期。

8、谢文郁《存在论的基本问题》,《世界哲学》2004年第7期。

9、张志刚:《猫头鹰与上帝的对话:基督教哲学问题举要》东方出版社,1993年。①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商务印书馆,1996年,第3卷,第67页。

第二篇:证明上帝存在

证明上帝存在

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藉者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

比如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享受的灿烂的阳光、我们所领受的天上降下的雨水、雪、我们所吃的地里长出的粮食、我们所饮用的江河湖海的水、我们所吃的瓜果蔬菜,哪一样不是神赐给人的恩惠,这是普遍的恩典,是每个人都能领受到的。

在一个还有特殊的恩典,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而是临到那些爱神的人,神给予我们特殊的领受。这些特殊的领受神赐给谁,谁就有特殊的恩典。比如:疾病得到神的医治、在绝望中的人看到了神的救恩而悔改不在轻生,生命没有归属的人来到上帝面前得到了心灵的安息。世界上有那麼多人信仰基-督上帝,科学家、总统、医生、学者、平民、、、跟随基-督的人数不胜数,多如天上的星辰,就是最好的证明。

21.信仰的必然性

人人都有所信。一个人若不相信某种无法完全证实的事物,就不可能承受生活的重担和焦虑。无神论者并不能证实上帝不存在;万神论者也无法证实万物都是上帝;实用主义者也无力证明他们今天的筹划一定会在明天实现;不可知论者也未能证明人不可能认识上帝。信仰不可避免,即便我们选择只相信自己。可以确切地说,我们思想的这一现象与我们密切相关,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怎样解释这一现象,考虑应该信谁或信什么(路加福章16章16节)。

2.科学的有限性

科学方法受制于一定的程序,就是可测量和可重复操作的过程。就其定义而言,科学不应该阐述有关终极起源、终极意义和终极道德方面的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因为科学受制于使用者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因此,科学有巨大的潜能,可用于良善,也可用于邪-恶;科学可以制造疫苗,也可以制造毒药;可以建造核能设备,也可以制造核武器;科学可以洁净环境,也可以污染环境;科学可以用来为上帝辩护,也可以用来反对上帝。科学本身不能提供制约我们的道德方针和价值观念,它只能告诉我们自然的法则,却不能告诉我们自然的起源。

3.进化论的难题

有些人以为,运用进化论来解释生命起源,就使上帝可有可无了。这种思想忽略了一些问题。即使我们假定科学家有一天能找到足够的「缺失环节」,可以证明生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产生并仍在逐渐进化,但或然性的一些规律仍旧昭示着创造者不可或缺。其结果是,许多接受进化论的科学家仍相信,宇宙的广阔无边及其复杂性绝非「偶然产生」。许多人感到有必要承认可能或极可能存在一位智慧的设计者,他提供了生命的诸种要素,并设定生命赖以运行发展的各种规律。

4.人心的习性

人类常被描写为具有不可救药的宗教信仰倾向。在不经意的愁烦或惊异、祈祷或亵渎瞬间,都或隐或现地昭示着神明。那些否认这些想法,只将这些表现视为坏习性或社会罪恶的人,就会产生一些无法解答的问题。否认上帝存在并不等于就消除了生命的奥秘,即使把上帝从大众生活用语中剔除,也无法清除人们长久以来对此生之外的渴望(传道书3章11节)。总有一些有关真、善、美的东西在撕咬着我们的心灵,即使我们对一位容许不义和痛苦存在的上帝发怒,我们仍然会凭着道德良心说,生命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罗马书2章14-15节)。即便是不乐意,冥冥之中,似乎总是有一只手在主宰着我们。

5.《创世记》的背景

翻开圣经,它开门见山地就表明上帝的存在。然而,《创世记》并不是随意写于历史的某一时期,而是在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后,摩西写下「太初,上帝......」,此前他和千百万以色列人和埃及人都亲历了许多神迹奇事。从出埃及到弥赛亚来临,圣经所见证的上帝都借着真实的历史事件来显明自己。若有人怀疑这一点,不妨去访查圣经记载的实地和真人,让事实说话。

6.以色列民族

常有人把以色列作为反驳上帝存在的口实。不少人觉得很难相信一位偏待「选民」的上帝;另有许多人认为,相信一位未能保护自己的「选民」逃离箱罐车、毒气室、奥斯维辛和大桥集中营的上帝,更加困难。然而,以色列的未来早在旧约历史之初已经预先写明。摩西和其他先知都预言以色列的国土会被侵占,也会遭受史无前例的苦难,会流散于万国,而且预言他们最终会悔改,在末后要复兴(申命记28-34章;以赛亚书2章1-5节;以西结书37-38章)。

7.基-督的宣告

许多怀疑上帝存在的人常用这样的想法来说服自己,「上帝如果愿意我们信他,他就会向我们显现」。就圣经的记载来说,这正是上帝曾做过的事。早在公元前七世纪,以赛亚先知就宣告说,上帝要给他的百姓一个兆头,就是童女怀孕生子,要给他取名「以马内利」(意为上帝与我们同在)(以赛亚书7章14节;马太福音1章23)。以赛亚说这个孩子将被称为「『奇妙的导师』,『全能的上帝』,『永恒的父亲』,『和平的君王』。」(以赛亚书9章6节)。先知还预言说,在上帝使他年日延长、得享尊荣之前,他要为百姓的罪孽受死(以赛亚书53章)。根据新约圣经的记载,耶稣宣告自己就是旧约预言的弥赛亚。由于罗马巡抚本丢.彼拉多的失职,耶稣因被控自称为以色列的王和宣称自己与上帝平等而被钉十字架(约翰福音5章18节)。

8.神迹的证明

最初跟随耶稣的人宣称,耶稣所行的要比他所讲的更能表明他是人们盼望已久的弥赛亚。他们见证说,耶稣医治瘫子、在水面行走、并自愿屈辱惨死、然后复活,这使他们相信他是弥赛亚(哥林多前书15章1-8节)。最令人信服的是这些人宣称,有许多人在发现耶稣的空墓之后、目睹他升-天进入云中之前作见证说,他们亲眼看见过基-督,并与他交谈。这些见证人并未因为他们的宣讲而获得任何世俗的利益,他们也不期待财富和权势。他们宣称以色列人长期以来翘首盼望的弥赛亚就活在他们中间,他为赎人类的罪而死,又从死里复活。因此他们确信他有能力把信他的人带到上帝那里去。许多见证人为他们所宣讲的而成了殉道者。

9.自然界的细微之处

有些人相信上帝却不大认真思考上帝的存在,他们认为一位创造宇宙的伟大上帝太超越,不会关心我们。然而,耶稣讲明了自然界的设计和细微之处所彰显的意义。耶稣表明上帝非常伟大,足以关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他讲论的上帝不仅知晓我们的每一个动作,而且鉴察我们的心思意念。耶稣教导说,上帝能数算我们的头发,查验我们心中的焦虑,甚至知道落在地上麻雀的情形(诗篇第139篇;马太福音第6章)。

10.经验的证明

圣经说上帝设定我们生活的环境,能促使我们寻求他(使徒行传17章26节)。那些没有找到他的人,圣经也说这位上帝离他们如此之近,完全可以找到(27节)。按照使徒保罗的教导,上帝是灵,「我们的生活、行动、存在都在于他」(28节)。然而,圣经又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按照上帝的方式而非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寻求他。上帝应许寻找的人就能寻见他,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愿,只有那些承认自己不足,愿意否定自己而信靠他的人,才能寻见他。

第三篇:证明上帝的存在

证明上帝的存在

相信上帝存在的十大理由

1.信仰的必然性

人人都有所信。一个人若不相信某种无法完全证实的事物,就不可能承受生活的重担和焦虑。无神论者并不能证实上帝不存在;万神论者也无法证实万物都是上帝;实用主义者也无力证明他们今天的筹划一定会在明天实现;不可知论者也未能证明人不可能认识上帝。信仰不可避免,即便我们选择只相信自己。可以确切地说,我们思想的这一现象与我们密切相关,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怎样解释这一现象,考虑应该信谁或信什么(路加福章16章16节)。

2.科学的有限性

科学方法受制于一定的程序,就是可测量和可重复操作的过程。就其定义而言,科学不应该阐述有关终极起源、终极意义和终极道德方面的问题。之所以有这样的结论,因为科学受制于使用者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因此,科学有巨大的潜能,可用于良善,也可用于邪-恶;科学可以制造疫苗,也可以制造毒药;可以建造核能设备,也可以制造核武器;科学可以洁净环境,也可以污染环境;科学可以用来为上帝辩护,也可以用来反对上帝。科学本身不能提供制约我们的道德方针和价值观念,它只能告诉我们自然的法则,却不能告诉我们自然的起源。

3.进化论的难题

有些人以为,运用进化论来解释生命起源,就使上帝可有可无了。这种思想忽略了一些问题。即使我们假定科学家有一天能找到足够的「缺失环节」,可以证明生命是经过漫长的时间产生并仍在逐渐进化,但或然性的一些规律仍旧昭示着创造者不可或缺。其结果是,许多接受进化论的科学家仍相信,宇宙的广阔无边及其复杂性绝非「偶然产生」。许多人感到有必要承认可能或极可能存在一位智慧的设计者,他提供了生命的诸种要素,并设定生命赖以运行发展的各种规律。

4.人心的习性

人类常被描写为具有不可救药的宗教信仰倾向。在不经意的愁烦或惊异、祈祷或亵渎瞬间,都或隐或现地昭示着神明。那些否认这些想法,只将这些表现视为坏习性或社会罪恶的人,就会产生一些无法解答的问题。否认上帝存在并不等于就消除了生命的奥秘,即使把上帝从大众生活用语中剔除,也无法清除人们长久以来对此生之外的渴望(传道书3章11节)。总有一些有关真、善、美的东西在撕咬着我们的心灵,即使我们对一位容许不义和痛苦存在的上帝发怒,我们仍然会凭着道德良心说,生命没有达到应有的境界(罗马书2章14-15节)。即便是不乐意,冥冥之中,似乎总是有一只手在主宰着我们。

5.《创世记》的背景

翻开圣经,它开门见山地就表明上帝的存在。然而,《创世记》并不是随意写于历史的某一时期,而是在以色列人出埃及之后,摩西写下「太初,上帝......」,此前他和千百万以色列人和埃及人都亲历了许多神迹奇事。从出埃及到弥赛亚来临,圣经所见证的上帝都借着真实的历史事件来显明自己。若有人怀疑这一点,不妨去访查圣经记载的实地和真人,让事实说话。

6.以色列民族

常有人把以色列作为反驳上帝存在的口实。不少人觉得很难相信一位偏待「选民」的上帝;另有许多人认为,相信一位未能保护自己的「选民」逃离箱罐车、毒气室、奥斯维辛和大桥集中营的上帝,更加困难。然而,以色列的未来早在旧约历史之初已经预先写明。摩西和其他先知都预言以色列的国土会被侵占,也会遭受史无前例的苦难,会流散于万国,而且预言他们最终会悔改,在末后要复兴(申命记28-34章;以赛亚书2章1-5节;以西结书37-38章)。

7.基-督的宣告

许多怀疑上帝存在的人常用这样的想法来说服自己,「上帝如果愿意我们信他,他就会向我们显现」。就圣经的记载来说,这正是上帝曾做过的事。早在公元前七世纪,以赛亚先知就宣告说,上帝要给他的百姓一个兆头,就是童女怀孕生子,要给他取名「以马内利」(意为上帝与我们同在)(以赛亚书7章14节;马太福音1章23)。以赛亚说这个孩子将被称为「『奇妙的导师』,『全能的上帝』,『永恒的父亲』,『和平的君王』。」(以赛亚书9章6节)。先知还预言说,在上帝使他年日延长、得享尊荣之前,他要为百姓的罪孽受死(以赛亚书53章)。根据新约圣经的记载,耶稣宣告自己就是旧约预言的弥赛亚。由于罗马巡抚本丢.彼拉多的失职,耶稣因被控自称为以色列的王和宣称自己与上帝平等而被钉十字架(约翰福音5章18节)。

8.神迹的证明

最初跟随耶稣的人宣称,耶稣所行的要比他所讲的更能表明他是人们盼望已久的弥赛亚。他们见证说,耶稣医治瘫子、在水面行走、并自愿屈辱惨死、然后复活,这使他们相信他是弥赛亚(哥林多前书15章1-8节)。最令人信服的是这些人宣称,有许多人在发现耶稣的空墓之后、目睹他升-天进入云中之前作见证说,他们亲眼看见过基-督,并与他交谈。这些见证人并未因为他们的宣讲而获得任何世俗的利益,他们也不期待财富和权势。他们宣称以色列人长期以来翘首盼望的弥赛亚就活在他们中间,他为赎人类的罪而死,又从死里复活。因此他们确信他有能力把信他的人带到上帝那里去。许多见证人为他们所宣讲的而成了殉道者。

9.自然界的细微之处

有些人相信上帝却不大认真思考上帝的存在,他们认为一位创造宇宙的伟大上帝太超越,不会关心我们。然而,耶稣讲明了自然界的设计和细微之处所彰显的意义。耶稣表明上帝非常伟大,足以关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他讲论的上帝不仅知晓我们的每一个动作,而且鉴察我们的心思意念。耶稣教导说,上帝能数算我们的头发,查验我们心中的焦虑,甚至知道落在地上麻雀的情形(诗篇第139篇;马太福音第6章)。

10.经验的证明

圣经说上帝设定我们生活的环境,能促使我们寻求他(使徒行传17章26节)。那些没有找到他的人,圣经也说这位上帝离他们如此之近,完全可以找到(27节)。按照使徒保罗的教导,上帝是灵,「我们的生活、行动、存在都在于他」(28节)。然而,圣经又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按照上帝的方式而非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寻求他。上帝应许寻找的人就能寻见他,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如愿,只有那些承认自己不足,愿意否定自己而信靠他的人,才能寻见他。

如果你承认上帝的存在,但对自己能否接受圣经的宣告:「上帝肉身的显现」没有把握的话,你也能有所依靠。拿撒勒的教师应许说,他会帮助那些愿意遵行上帝旨意的人。他对我们说:「一个人若决心要实行上帝的旨意就会晓得,我的教导是出于上帝的旨意还是凭着我自己讲的。」(约翰福音7章17节)。

上帝借着自己的独生子启示他自己,你若接受这些证据,就请你把圣经论及基-督的话存在心里,他为我们的罪付上了赎价,一切信他的人都能得到赦罪和永生的恩典。基-督救赎我们不是酬报我们的努力,乃是赏赐给一切因着这些证据而信他之人的恩典(约翰福音5章24节;罗马书4章5节;以弗所书2章8-10节)。

欢迎来信索取更多的资料,学习作为上帝的儿女如何使自己的新生命更有长进。也求上帝引领你加入以爱的精神和基-督的样式忠实教导圣经的教会。那么,你就收到了世界上最珍贵的礼物,这礼物是上帝亲自送给你的。

第四篇:上帝存在证明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中国是儒家文化,西方是基督文化,因此至少在很多中国人的眼里上帝是不存在的,而且我们的执政党也在宣扬无神论的意识形态,如此一来我们都认为自己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对我们来说上帝是不存在的。可是为什么在西方人眼里上帝是存在的?如果我们不能反驳他们的论证,就不能承自己是真正的无神论者。来看一下他们证明上帝存在的理由吧。

首先声明一点,在他们的各种证明中有很多他们的预定的假设条件,而且好像都有点逻辑色彩。尽管有漏洞但至少也是一种证明方法。

一、托马斯.阿奎那的证明

 第一推动

在他看来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而一个物体要运动必须要有某种力量去推动它,物体不会自己去运动。如枫叶飘飘那是因为风在吹动,风扇旋转是因为电的推动。这时一个问题就出来了,如果A的运动是由B引起,B的运动是由C引起,C又是由D引起„„如此推下去会有什么结果。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万物是有限的,最后我们必然找到这样一个推动者,它是第一个推动者,自己却不为任何别的力量推动。而这个第一推动就是上帝。 因果联系

这个证明和上面那个运动证明大同小异。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必然有某种原因,这样一来,A是B的原因,B是C的原因,C是D的原因,如此下去不能无穷,肯定有一个第一原因,即上帝。

 可能性和必然性

万事万物虽然存在着,但并非是必然的,而只是一种可能。比如我们现在是安阳师院的学生,但假若我们当初没选报安阳师院,或者我们没参加高考,我们也就不是安师的学子了。但如果万物只是可能的,暂时的,即他们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或许某一天他们都不存在了。那么无中能生有吗?当然不能,用他自己的话说“如果什么都不存在,某物开始存在,这是不可能的”。既然可有可无的事物存在着是一个事实,所以在这世间可有可无的万物之上,必然有一个必然性存在。这个必然就是上帝

 事物具有等级性

托马斯看到万物不仅在运动,有原因,存在可能性,而且还有等级性。从无生命的金木水火土到有生命但不能说话的动植物,再到有思想有生命的人,这明显的形成了一个等级结构。然后托马斯便就问:有没有一个最完美,最高级的存在?当然有了即上帝

 目的论

万事万物虽然错综复杂,但似乎都有某个目的,万事万物都绕着这个目的运行,各大行星都沿着各自轨道有序进行,自然各种各样的动物都在有序存活着。但好像除了人以外,这些花草树木都没有思想感觉智慧呀,是什么让他们看起来有目的的生存运行呢?那就是上帝使他们互相协调地朝一个目的前进。在此应该也可以把他所说的“目的”理解为事物的内在规律吧。

这就是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而且这五种证明都是先验证明即从结果的存在回推原因的存在。可以看出以上五个证明很容易举出例证进行反驳,但他强调完全用理性或逻辑去证明上帝是不可能的,上帝的存在更多来自启示或信仰。

二、笛卡尔的证明

他认为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最高本体的观念,他是全知全能最为完美的。但我们自身却是不完美有缺陷的。所以这个绝对的完美不是我们自己,也更不会是由我们产生出来的,不完美者不可能产生完美。由他的“我思,故我在”,得出“凡我们能够设想得很清晰很显然的一切事物都是真的”。既然这个最完美者如此清晰的存在于我们心中,那它必然存在了,是真的了。那这个必然存在的最高的绝对完美的就是上帝喽。

其实他证明的出发点就让人有些不服气,他怎么就知道人的心中一定有一个最完美的本体呢?笛卡尔自己说“虽然这是完全不能证明的,但是人人自然而然地肯定”。或许就像我们都相信个1+1=2但却不能证明。

三、安伦瑟的证明

在安伦瑟看来所谓上帝就是无法设想比他更伟大或更完美的存在,而且我们心中都存在着一个上帝,这也是他论证的前提条件。存在有两种即观念的存在和现实的存在。如作家创作一幅画,这幅画不仅在他脑中还在现实中。作为最伟大最完美的存在者不能只存在于我们心中。如果那样我们会设想出一个比上帝还完美的存在者。所以上帝不能仅存在于我们心中,还必须存在在现实中。即上帝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四、康德的道德律论证明

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美德和由此获得的恰当的欢乐。人生在世的意义就是要实现这个最高境界,并且也有可能实现它。而只有至高无上的存在才有能力为我们带来美德和欢乐的和谐,所以上帝是我们人生追求的必然推论。而且康德把世界分为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此岸世界即现象世界,它是由彼岸世界缔造的,对于彼岸我们只知道它是客观存在的,但他却不可被我们认知。是不是就意味着上帝是存在的但我们无法了解他。

五、奇迹论证

在现有的历史条件下,面对这个无限的世界,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对于现在不能解释的事物,人就把他归结于上帝了。

六、个人观点

在我看来我们不能把上帝理解为有具体形象的神,应把上帝从我们想象中的人神模样中解脱出来,也许把他理解为宇宙万物的演化发展变化规律会更好一

点。认识世界是人类两大活动之一,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我们一直在寻求把握世界的规律。信仰上帝,追随上帝的过程何尝不是一次探寻规律之旅呢?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证明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是众说纷纭,至今也没论出个胜负。其实单纯的去争论上帝存在与否是毫无疑义的,说上帝存在也好,说上帝不存在也罢,只是表明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不同,但殊途同归。我们都是在寻求世界的本质与规律,为了更好地改造这个世界,让人类生活更美好。哲学的最高意义是为了人类的幸福!

第五篇:如何证明上帝的存在

如何证明上帝的存在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藉者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 比如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享受的灿烂的阳光、我们所领受的天上降下的雨水、雪、我们所吃的地里长出的粮食、我们所饮用的江河湖海的水、我们所吃的瓜果蔬菜,哪一样不是神赐给人的恩惠,这是普遍的恩典,是每个人都能领受到的。

在一个还有特殊的恩典,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而是临到那些爱神的人,神给予我们特殊的领受。这些特殊的领受神赐给谁,谁就有特殊的恩典。比如:疾病得到神的医治、在绝望中的人看到了神的救恩而悔改不在轻生,生命没有归属的人来到上帝面前得到了心灵的安息。世界上有那麼多人信仰基-督上帝,科学家、总统、医生、学者、平民、、、跟随基-督的人数不胜数,多如天上的星辰,就是最好的证明。2 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因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必须是可重演的、被动的、是受人控制的;是可量度的。十分明显,我们的研究对象——上帝并不符合上述条件,所以它不能被科学证明是存在的。那么,我们如何知道上帝是存在的呢?我们可以听一听基-督徒们的见证,如果楼主有基-督徒朋友的话,不妨这么做。

二、神只存在于缝隙之中吗?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神只存在于未知领域之中,即当人们面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时;需要把神抬出来作挡箭牌。随着人们认知的增加,未知领域越来越小,神存在的空间也随之减少。当人们完全认识宇宙时,就再也不需要神了。人们常常以牛顿的一个故事作为例子。牛顿能用万有引力定律准确地算出月亮绕地球转动的运行轨道,但他不能解释地球为什么会自转,他写信给剑桥大学老师的信中说:“地球为什么能自转,我不能用万有引力推算,所以要用神的手去转动它。”(神创造一切,牛顿的话并没有错,但一直受到嘲讽和曲解。)随着科学的进步,抬出神来解释未知之事的机会越来越小了。几年前一位颇有名气的科学家在牛津大学演讲时说:“宗教是不必重视的,宗教已渐渐被科学推翻了,科学方法证明极有效能。”医学的进步,使求神治病的人越来越少。有人说:“艺术的价值可以等于大量的祷告了!” 阿基米德和拉普拉斯的夸口 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常常暴露出人的骄傲和无知。“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把地球举起来!”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大声地这样宣告说。他的依据是杠杆原理。但他尚不懂得能量守恒原理,否则便不至如此狂傲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被确立之后,不少人以为宇宙的一切都可以用物理公式来表示。十九世纪法国天文学家拉普拉斯(Lanlace)即为一代表人物。他认为,给定了方程和初始条件,宇宙的一切都是可以预测的。据说,一次当他把一本天文学著作献给拿破仑大帝后,拿破仑问道:“神在你的学说里还有什么位置呢?”他回答说:“皇上,我不需要神这种假说!”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确立了相对时空观。除光速保持不变外,时空的一切量度都会随观察者的运动速度和参照系的不同而改变。此时,拉普拉斯的豪言便显得浅薄了。勃克感言

首次登月成功是人类科技史上一件值得庆贺的划时代大事。此时又有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报纸上鼓吹说:“这次登月成功证实《圣经》创世记的记载,也成为神话。„„证明了人类合作的力量,人类高度的智慧,提高了人类的地位,确定了人类更高的价值,人类从此开始可以无愧地说,我们不只是万物之灵,更是宇宙的主人。”

相比之下,美国太空计划的一位关键人物、美国水星计划及双子星计划的总执行者华特·勃克(Walter F.Burke)的头脑却冷静得多。他说:“我喜欢用尝试征服的字眼,而不单用征服一字,人将永无完全征服太空的一天,只要想想离开我们最近的星球的距离。你若在基-督降生时,就以每小150万哩的速度旅行,到今天为止,你还没有到达那里。再想想约翰·格林的飞行,他飞行的最大高度为 150哩,而我们地球的直径为8000哩,因此我们第一位太空人所飞的高度与地球的大小相比,不过是刚离地而已。” 我曾更直观地画了一个图,将地球缩小为一个直径10厘米的球,格林的最大飞行高度仅离开地表1.8毫米!勃克的结论是:“不论人已有的这些太空发展,人想在他的一生中,越过我们自己的天河的机会,极为微校就是以光速的速度飞行,需要十万年去跨越地球所属的银河,而我们知道太空中有无数的银河存在着。这种由速度乘时间而得的距离,简直大得难以想象。如果把星际间的距离和人的寿命相比的话,人以一生的时间也不可能在宇宙间走得很远;换言之,人活得还不够长,旅行得还不够快,去侵犯神的宇宙。以现有的知识看,人只能在一小部分的太空里作有限的探索而已。”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惊异地发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未知领域却越来越多,现仅以几件事为例。

人能造一个活细胞吗? 五十年代的生物学基本还是宏观生物学。一提及生物学人们立即想到捕蝴蝶、采花草。电子显微镜的应用,使人们可以研究、观察到细胞的各种结构和变化,六十年代,生物学发展为细胞生物学。到七十年代末期,由于基因重组技术等的问世,人们已可以在分子水平研究各种生命现象了。分子生物学的崛起,为生物学、医学、农业带来革命性变革,生物工程已成为若干前沿学科之一。有人预测,二十一世纪将是生物学的世纪。尽管生物学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但人们仍无法造出一个活细胞来,不少人认为,人造活细胞是遥遥无期的。光的本质

三百年前,牛顿根据他长期研究的结果,认为光是由粒子组成的。虽然与牛顿同时期的荷兰科学家海更斯Huyghens)的实验证明光由光波组成相触,但因牛顿名气很大,科学界没有重视海更斯的学观。1801年,杨多马(Thomas Young)发现,光穿过两条狭缝会发生于扰现象。光的这种衍射现象强烈地支持光是波的理论,但那时光波性质仍未被充分认同。1864年数学家马克威尔(Clerk Maxwell)从理论上证明光是一种电磁波;1887年,赫兹(Hertz)在实验室中成功地用震荡电路放射出电磁波,证实了马克威尔的理论。自此以后,欧洲大陆的科学家才接受了光的电磁理论,牛顿的光粒子学说被认为是错误的,光波学说高于一切。到十九世纪末期,光电效应的发现又对光波学说提出挑战。当光撞击一个金属面时,会把金属面的电子打击出来,这叫光电效应。电子流的强弱取决于入射光的强弱和波长。当入射光的波长大于某一个值时,则无论怎么增强光的强度,也不能产生电流。光电效应只能用粒子学说来解释。因为光子的能量与它的震动频率成正比,只有频率大于某个值的光子才有足够的能量击打电子使之脱离金属面而形成电流。同时,入射光越强,表示入射的光子越多,打击所产生的自由电子也越多,故电流越强。所以,光电效应与光波理论不符。1900年蒲朗克(Max Planck)推出量子光学,认为光是由量子(Quanta)组成的理论,才解释了光电效应。于是,人们对光的认识又翻了个儿。到底光是粒子还是波,这个问题至今仍未解决。现在科学家承认光有两重性,既是粒子又是波。光的反射和折射既可用粒子学说也可用波动学说来解释;光的衍射现象只能用波动学说来解释;光电效应则只能用粒子学说来解释。光是如此重要,又如此奇妙,令人感叹不已。人们日前对光的性质只能用颇为矛盾的两重性来解释。但光的这种两重性已被科学界凭信心接受。我联想到,我们读《圣经》时,也同样面对很多难解的地方,如道成肉身的耶稣,同时既有人性又有神性,既是人又是神。我们是否也可以象科学家接受光的两重性一样,谦卑下来,凭信心接受耶稣的神、人两重性呢?而目一,耶稣就称他自己是光、是世界的光!真是太美妙了。

下载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上帝存在的证明及反思

    上帝存在的证明及反思今天到这儿来采取漫谈形式和大家讲一个很有意思的题目:上帝存在的证明及反思。我可能是早年研究哲学的原因,怀疑意识和批判意识比较强,所以从我个人理性层......

    关于上帝存在的数学证明

    1970年哥德尔关于上帝存在的数学证明在同事间广泛传阅。这个不到一页纸的证明引起了轩然大波。 哥德尔所做的数学证明如下: 公理1(二分法):一个性质是肯定的当且仅当它的否定是......

    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中世纪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中世纪教会里存在两个不同的观点:一个是先信仰而后理解,一个是先理解而后信仰。基督教对西方有很深的影响,基督徒肯定相信上帝的存在。对一般人来说......

    证明上帝存在的八个逻辑推理

    证明上帝存在的八个逻辑推理 1.万物有源,源头为上帝 横贯南美的亚马逊河、一泻千里的尼罗河、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波涛汹涌的密西西比河,都有自己的发源地;本格拉寒流、秘鲁寒......

    二、证明上帝存在的八个逻辑推理

    证明上帝存在的八个逻辑推理1.万物有源,源头为上帝 横贯南美的亚马逊河、一泻千里的尼罗河、奔腾不息的长江黄河、波涛汹涌的密西西比河,都有自己的发源地;本格拉寒流、秘鲁寒流......

    爱因斯坦是这样证明上帝存在的

    爱因斯坦是这样证明上帝存在的804 次点击8 个回复 细雨天雷 于 2014/2/9 9:41:53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在一所著名高等学府的课堂上,教授向学生提出一道挑战性的问题:世......

    爱因斯坦你是这样证明上帝存在的

    在一所著名高等学府的课堂上,教授向学生提出一道挑战性的问题:〝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的吗?〞一位学生勇敢地回答说:〝是,都是他创造的。〞教授又问:〝上帝真的创造一切吗......

    看Anselm如何论证上帝是真实存在的(推荐五篇)

    看Anselm如何论证上帝是真实存在的】:1.上帝存在于知性;2.上帝可能存在于真实;3.如果有一个x存在于知性,那么如果这个x真的存在于真实,则存在于真实的x要比存在于知性的x更伟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