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热市镇基层组织政权建设看存在哪些问题
从热市镇基层组织政权建设看存在哪些问题
热市镇党委下辖25个党支部,其中有18个农村党支部。7个机关单位、站所企业党支部,85个党小组,共有党员1087人,镇、村干部87人。
从热市镇基层组织政权建设现状来看,我们认为当前农村基层组织政权建设充满机遇与挑战,农村多数基层政权建设卓有成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特别是通过并村换届以来,各个村支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大大加强,全镇原29个村,1个茶场,合并为18个村,减少11个村级建制,撤并比例达40%,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的村有7个,村支两委交叉任职44人,通过并村换届减少村干部职数32人。新当选的村支两委无论从政治素质、工作能力、文化水平、年龄结构都有很大提高。一大批政治思想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致富能人当选为村支部书记,但也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任其发展下去,必须将产生严重后果。影响农村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关系农村稳定和发展。
一、主要问题
第一,基层干部年龄老化,学历层次偏低,后备力量跟不上。该镇现有4个60岁以上的村支部书记,目前尚无 1
合适的接班人选。党员队伍中70岁以上的都是50、60岁以上的老党员,有能力的年青人,都愿意外出务工或自已办企业,不愿意当村干部,认为当村干部待遇低,经济上划不来,1个村支部书记,一年到头,顶多也只有万余元的收入,家庭负担重的,养人不活。年纪大的同志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思想陈旧,墨守陈规,受知识水平和年龄的局限,依法行政能力不强,驾驭市场经济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有限。因此,有的村一直以来,变化不大。
第二,人缘关系决定村的发展,村与村之间差别越来越大。现在村里除从正规渠道下达到农民的惠农补贴和农村低保五保户困难补助外,基础建设资金必须靠镇、村干部凭人缘关系争取,村里在外没有知名人士和在外掌握实权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要争取建设资金相当困难,有村的本来按政策有项目的,但无人缘关系去争取,结果应得的项目被别人争出去了。有的村群众看到别村修了路、修了桥、改了河、浆砌了渠道,自己村变化小,搞资金搞不来,就怨村干部没有能力,村干部感到很恼火。现在是有的村一年能争取资金几十万元,的的村无法求发展,只能保运转。人缘关系的发展可能就是选举腐败的温床。
第三,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基层政权权威有所下降。由于当今社会上流传的社会不公、党内腐败、道德滑坡风气的影响,激化了干群矛盾。基层政权权威大为下降。过来,农村基层政权曾经是很有权威的,现在有部分农民认为,当官的没有一个是好的,当官的都是贪官,干部与群众之间越来越缺乏信任。因此,你说话他不听,现在有时搞公益建设要动员出钱、出力、很难发动。不拿钱办不成事,但是社会上宗族、宗教势力动员喊人修庙、修祠堂、修族谱偏有人出钱出力。该镇非基层政权组织动员,修有大小庙宇20多处。
第四,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债务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以至压得干部喘不过气来。基层组织常常在债务纠纷中被动应付,不仅正常工作难以开展,而且基层组织威信削弱。热市镇政府本级历年欠债上千万元,下属各村也都有欠债。村级债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当年应收的农民欠款,没有有效地清收政策,大部分债权无法收回,牵涉了基层组织大量精力,难以集中力量办事。上级党委、政府把工作任务和指标层层下压,乡镇村级处于最底层,只有硬着头皮上,“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对下还要保稳定,基层干部忙于应付上级各类部门各种会议、各种检查的事务之中,官不大,责任不小,存在着对上与对下的矛盾。
二、对策建议
以上四个问题,我们想这不仅只是一个热市镇的问题,很可能是当前基层政权建设中一个普遍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基层的稳定,影响着在岗干部的情绪,还影响着基层组织职能作用的正常发挥。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对基层组织政权建设的调查和研究,制定基层组织政权建设有关政策时,注重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农村干部收入减少的问题,教育培训问题和养老保障问题。
二是建议党委宣传部门,多从正面宣传农村基层干部如何带领群众致富,无私奉献的精神,少宣传一些负面消息,逐步扭转社会风气。
三是建议上级下拨的基础建设资金,真正做到公开透明,把资金拨到最需要的地方,通过调查,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拨,不要下面基层的干部去跑。
四是建议上级各部门下乡镇、村检查,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主要看实际效果,不要只是光看会议纪录、工作方案。现在每个部门下来检查,首先就看专题会议纪录,的确下面难以应付,上面讲要精简会议,改进会风,如此检查,几乎天天都得开会不可,哪晓得具体落实难,基层组织没有办法,只有在整理资料上下功夫,逼得下面造假。
第二篇: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存在问题
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几年来,通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项工程”的实施,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巩固,基层组织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创业带富能力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服务意识不强,社会管理方式落后,服务民生手段不多,服务成效不明显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1.村级组织社会管理方式落后,服务意识不强。随着农村党建工作形势和任务的不断调整,农村基层组织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方式的不断变化,部分村级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服务意识不强、能力不足、水平不高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服务新模式,使之更好地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一是强化服务群众意识。发挥好乡(镇)党委在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龙头作用,不断巩固村级领导班子的战斗堡垒地位,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选好配强村“两委”干部,特别是选好村“两委”负责人,逐步实现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由松散型、数量型向服务型、质量型转变。二是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按照建设一支顺民心、集民意、带民富的高素质村级干部队伍的目标,提高党务、村务公开质量,加强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健全和完善服务广大群众制度,实现基层组织服务群众规范化、常态化和亲情化。三是有效解决民生问题。要以转变服务群众工作态度、方式和方法 1
为切入点,通过基层干部素质不断提升,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服务意识,真心实意地解决群众政策理解不透、致富信息不灵、致富技能贫乏等难题。
2.通过“三项工程”的实施,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得到有效提升,但任然存在结构不优、“双带”能力不强等问题。目前,全县村党组织书记年龄结构偏高,文化结构偏低的问题。村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6.9岁,45岁以上的占60.01%,而35岁以下只有16人,占总数的6.8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村党组织书记只占20.6%。全县“项目支书”虽然已达221名,占总数的94.8%,但大多数创业项目规模比较小,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上仍需加强。
为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建设,一是立足当地,发展培养年轻有为的村“两委”成员,积极为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大学生“村官”创造条件,把他们锻炼成为村干部队伍建设中的一支中坚力量。二是大力推行学历教育,坚持教育培训,提高村级党组织书记的整体素质。有计划地进行党性教育和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能力,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三是要把农村科技致富能手、返乡务工经商人员、种养大户、入党积极分子、退伍军人、知识青年广泛纳入入党组织,壮大农村党员队伍力量,为村党组织书记岗位提供更多的合适人选。
3.农村党员队伍中年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全县一万多名农村党员中,36岁以上党员占77.5% ;35岁以下占22.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占17.59%;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党员占总数的56.2%。要有效提升农村党员的整体素质,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发展教育党员工作机制,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工作做法,保证党员队伍的培养质量,使农村党的组织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二是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作为发展党员工作的“源头工程”来抓。重点在35岁以下,有文化、有经济头脑、有上进心、政治素质好、致富能力强的农村致富带头人、行业协会负责人和外出务工经商人员、非党村组干部、后备干部、退伍军人和农村妇女中发展党员,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三是加强农村党员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各级党组织要建立相关培训制度,以县委党校、青年农民学校、涉农中职班等机构为主要阵地,常年制、连续性举办集中培训、骨干培训,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加强党员干部自助学习能力,切实提高农村党员队伍文化教育水平和科技致富能力。
4.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目前,我县建制村共有村级后备干部1130多人,平均每村近5名。但普遍存在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高学历人才、致富能人少,缺少发挥作用平台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抓好村级后备干部的推选、培养、管理和使用等几个重点环节。一是强化培训。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思路,每年筛选部分优秀农村青年进行培训,夯实后备干部理论功底。同时,由乡(镇)村领导、驻村干部担任后备干部培养人,通过言传身教,帮其尽快提高。二是
放手压担。合理设置村“两委”负责人助理岗位、村级管理岗位,或尝试让村后备干部到乡(镇)企事业机关短期学习,对后备人才进行实践锻炼,增强其参加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主动性与责任心。三是健全和完善后备人才库。村级党组织每半年根据班子建设状况和拟任职位要求,对后备干部表现情况进行考察,并作为村党组织书记年终工作述职内容之一。同时,考察材料送乡(镇)党委备案,进一步完善村干部后备人才储备体系。四是完善后备人才使用制度。乡(镇)党委在提拔村干部人选时必须坚持在后备干部中产生,及时启用成熟的后备人才,提高后备人才的上岗率,努力实现后备干部使用的高效益。
第三篇:农村基层组织存在问题及对策
***区农村基层组织存在问题及对策
******
为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后进村整顿文件精神,全面掌握村级组织工作现状,提升我区村级组织建设水平,加强村级党组织核心作用,***区委就村级党组织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对全区行政村进行了一次拉网式调研。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近年来我区农村党的建设总体上是好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也看到了缺点和不足。
一、村级组织建设现状
我区共有3个乡镇,38个行政村,一个资产管理委员会。村书记、主任“一肩挑”12个村,村“两委”委员305人,交差任职88人,农民党员2128人。近年来,在“和谐社区(村)创建”、“ 精神文明建设”、“ 三向培养工程”、“ 农村社区试点”、“ 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工作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陈宏发,“五个好”村书记李扬等一批先进典型。近五年新发展党员近400名,极大地改善了党员的年龄结构,提高了党员整体文化水平,为村级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村级党组织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村党组织核心地位受到挑战
近年来,随着村民自治越来越受到村民关注,村委会地位逐渐上升,村党组织地位迅速下降。具体表现为村主任强势,“两委”不合谐村数量在增加,“两委”交差任职比例低(只有28%的党组织成员当选为村委会成员),村支委干部队伍年龄老化严重,文化层次普遍偏低。(全区村支委共161人,年龄50岁以上有93人,最大的支委67岁,初中以下文化占76人)。
问题存在原因:
1、村书记队伍管理教育不到位。存在有能力、有影响的易失控,不犯错误的没能力,年纪大的“混日子”现象。本次走访的村级党组织中,真正有规划想干事的负责人并不多,多数村只把发展停留在口头上或寄希望于上级的政策、资金和物资支持。更有甚者以上级政策不支持,村民致富有门路等理由掩盖自己的不作为。同时,来自上级的约束也相对不足。
2、村班子自身建设不到位。村级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明显少于社区,有的村只有到了“七一”才找党员开个会,旅个游、吃顿饭层面上,对党员进行教育更是奢望。有的村级组织缺乏有效手段解决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问题,导致村部和村民活动场所破旧,活动经费不足,活动难以开展。有的村“两委”班子主观上不作为,总以资金不足、没有场地为借口,少开展、不开展活动,造成了一些党员与群众没区别,甚至党员不如群众的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党在农村的形象。
3、党员队伍不能涵盖所有乡村能人,村党组织后备人才奇缺。通过调研发现,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五个:一是有的村书记嫉贤妒能,怕发展了乡村能人,顶了自己的 2 位臵,故意拖着不予发展。二是少数村书记业务素质偏低,不会做发展党员工作。三是有的村入党靠自然成熟,村党组织不闻不问,坐门等客,对入党申请人漠不关心。四是个别村受家庭、宗派势力影响,在发展党员的支部大会上意见不一致,通过不了。五是部分党组织缺乏凝聚力、号召力和吸引力,个别党员自身形象不好,在群众中威信低,影响坏,致使申请入党人数逐年减少。全区现有农民党员2128名,其中55岁以上1050名,占总人数的49.3%,35岁以下250名,只占农民党员总数的11.4%。
(二)执行力差、不能因地制宜和缺少创新
建国以来,党在农村党建方面一直很重视,出台了一系列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最近几年出台的:“双述双评”、“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则”、“四议一审两公开”等一批制度都很好。但一进村就出现了问题。一方面,许多好制度只是流于形式,挂在墙上,没能认真执行,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当遇到村里的个性问题时很难收到良好效果。另外,新形势下我区农村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大批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种养殖收入占农民总收入比重大幅下降,城郊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明显,现有社会管理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发展现状。农村社区工作还在探索阶段,许多相关政策制度还没有落实,对于大量入城务工人员的教育管理还没有抓起来。由经济大发展推动的收入激增与村民的社会文化娱乐生活要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突出。
问题存在原因:
虽然有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但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相应的执行力,区、乡、村三级完备的监督制约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因为没有相关制度制约,各乡镇对村务、村财政的监督形同虚设,乡镇多充当村报帐员角色,对村里的大事知道的少、管的更少。例如:村委会一届只有三年,有的村领导却敢签署10年以上的长合同,给继任者造成工作上极大的被动,给村级财政造成极大损失。对村书记、村主任制约手段少,没有硬手腕,不少村35岁以下党员几乎没有,后备人才几乎为零,乡镇党委也拿不出好办法来。书记一干几十年,想换没人选,严重降低了党在农村的影响力和战斗力。另一方面,村主任为民选产生,多数家里条件好,乡镇对其制约手段多为扣工资,这对他们几乎没用。失去有效制约的公权力往往为私人所用,这也是干部不想事、不干事,想私事、办私事的根源。2008年以来,区纪委查处案件70件,涉及村“两委”成员的达29件。乡镇一把手抓党建刚刚推开,各乡镇对解决村级组织近年出现的新问题的热情不高,投入不多,创新无力。用旧思想旧制度去管新情况的多,与时俱进研究新问题推出新举措的少。
(三)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多年来,市区的东西延伸和北扩使我区产生了“城中村”现象,***进入了城区管理序例。由此出现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土地征占上访、土地出让金分配、农民如何市民化等一系列过去从来没遇到过的新问题新矛盾,成为当今我区农村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问题存在原因:对于新兴事物缺少明确的制度规范,村级组织对突如其来的城市化和大量的土地出让金,在心理和经验上存在着严重的准备不足。另外个别村干部有私心,处事不公又缺少有效监督导致事态严重,村民上访。还有些村干部怕得罪人,影响自己连任而丧失原则,对村民代表一些无理要求听之任之。大部分村“两委”干部缺乏远见,在土地征占过程中没能很好地保护集体资产,失去了集体收入和创收能力,丢掉了党建工作的基础。
三、对强化村级组织建设的思考
(一)加强班子建设,强化后备人才培养
针对农村党员发展难、村干部选拔难、新农村建设缺人才的问题,在严格选任标准的基础上,创新选拔机制,拓宽选任渠道,培养后备力量,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
严格选任标准,创新选拔机制。不为换届而换届,对没有适合人选的村不能为了完成换届的任务而降低用人标准,同时加大上级选派力度、探索村干部跨村任职等方法,保证村干部有本领能干事。
重点培养后备人才。将村级组织后备干部纳入区委组织部干部人才库统一管理,将村级后备干部工作列为区委对乡镇,乡镇对村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强化“三向培养工程”,提速村组干部后备人才的培养。打破身份、行业、地域界限,优先他们中选拔群众威望高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干部。切实将包村干部工作抓起来,奖勤罚懒。对家族势力影响党员发展的村,乡镇党委应采取适当方式保证没有家族背 5 景的优秀青年加入党组织。
(二)确立发展模式,给各村指路
本次调研发现,目前我区村级组织建设的最大瓶颈是没钱办事,中央、省市区的匹配资金和项目毕竟有限,修了这家的桥就没钱去铺那家的路。说到底要解决村级组织党建工作的难题就首先要解决发展问题。其次是“城中村”问题,村子基本上失去了农村的所有特征,村民身在城区身份为村民,难以融入城市生活圈,也不便于管理,从而生发出大量问题,只有加强管理体制的创新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了两条可供参考的发展道路,即“两进一退”模式。
两进:
**村模式。***乡**村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体现出了自己独立的思维模式,在其他村以极低的价格出让集体资产时,村里以股份制形式把两个企业保留下来。二十多年里,两个企业为村里带来了丰厚的利润。近年来全球经济的不景气致使企业效益大不如前,他们不等不靠,自己想办法谋出路,筹资兴建了***最大的钢材交易市场,仅此一项年收入就增加达80万元。
传统强村的典型----**村模式。坚强有力的村班子,扎实的基层党建工作,优越的地理位臵,雄厚的工农业底子成就了**模式。马金模式也是目前为止我区农村党建工作可见的成功标杆,是大部分村的发展方向。
一退:
***乡**资产管理委员会模式。**资产管理委员会前身**联社,幅员东起**,西达**桥,南到***岸,北至铁路。随着城市化的逐步加快,**联社成为第一个城中村,随着农村功能的逐渐弱化直至完全丧失,2004年改制成立了资产管理委员会,变行政村为纯经济组织,委员会只为村民管理集体资产,舍弃了村务工作。2010年**资产管理委员会用资产赢利为45岁以上村民全额办理了养老保险,为每名青年人交纳了15年的保费。现有在册村民126人,全部城市化,且和谐稳定,村民过上了市民的生活。**资产管理委员会模式应具备条件:
1、村级组织要有一定的物业财产(相对现金财产可保值增值)。
2、村民人数最好不要太多(不出不进通过自然减员达到去农村化)。
3、要有科学有效的财务监督机制对管委会的财务进行监督(纯经济组织毕竟不同于行政村,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
4、村民同意。
(三)重视教育培训,提升可持续健康发展能力 定期组织全区统一培训。在换届的同时,就要统筹纪检、组织人事、财政、民政、农林水、交通、计生、公安、检法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对村级组织所需业务知识进行培训。
订单式培训。按各乡镇实际需要定期选派相关部门优秀干部下乡进村对村干部进行小集中或点对点订单式培训。
加大教育力度,强化大学生“村官”的村属性。对大学生“村官”培养目标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将他们的未来与现实表现挂钩,才能使他们真正在村级组织各项建设中施展自己全部才华。
(四)提高待遇,解除村干部后顾之忧
村干部每年单靠上级转移支付开支,收入已明显落后于外出务工人员。各乡镇要建立村干部工资与村民收入同步上涨机制,要探索建立村“两委”成员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机制,保证村干部工作积极性。同时,要在《离职村干部定期生活补助制度》基础上,扩面提标,让为党工作一辈子的老同志在晚年能得到党的关怀,让老同志与时俱进地分享改革成果。
(五)加大投入,缩小各村硬件差距
加大对村级党组织阵地建设的投入,采用多种形式配足、配齐相关设施设备,集中精力解决个别村村部建设问题。
(六)强化制度建设,打好依法治村根基
针对选举,建立村“两委”干部任期内工作承诺项目化管理制度。对任期内不能兑现竞选承诺的干部要进行问责,对一些庸官懒官要及时查办。进一步规范村“两委”工作职责,杜绝越权办事。建立包村干部定期汇报制,村财乡管制度,执行财务联审,强化日常审计,深化乡镇一把书记抓党建活动,加大对各项制度执行力的监督。建立全区统一的考评制度。
(七)强化城乡共建,提速村级集体发展
调研发现,我区开展的城乡共建活动对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是非常有益的举措。通过“一帮一”、“ 一帮多”“多帮一”等形式,让区直部门党组织和优秀社区去帮助和扶持农村脱贫致富、改善村容村貌、加强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 8 果。
(八)坚持一村一档,实现村级组织建设项目化 给全区38个行政村建立影响村党组织核心作用发挥,急需解决问题档案。实行一村一策,一村多策,多村一策的个性解决办法。由组织部统一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对能解决的问题监督速办;对需多部门联合解决的问题进行协调,限期办;对近期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定期考核,时机成熟立刻办。通过解决矛盾纠纷,开展有益活动、为村民办实事好事,提升村级党组织地位和工作满意度。
第四篇:从中美教育的差异看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中美教育的差异看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摘要:本文对中美教育在教育观念、培养方式、教育改革实施的力度、教育平等、教育技术应用五个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以此发现我国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一定程度上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笔者认为,唯有慎重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教育;美国教育;差异;问题
教育是国家的百年大计。中国现在虽然是教育大国,但远远不是教育强国。美国作为教育强国,其教育模式、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改革的实践等方面都较中国更先进。为了从整体上促进我国教学的发展,我们有必要探讨美国教育领先的原因并吸取其优势,以促进我国成为教育强国。
一、中美教育存在的差异比较
1.培养观念与方式上的差异。中国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以及对考试的应付。教师的任务自然是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美国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非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课程、学制设置都较为灵活,校外活动、社会活动较多,使得学生具有很强的自主性,不但可以培养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可以培养出与人合作的精神。
2.教育改革的实现程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教育改革也具有同样的功能。本文拿中国21世纪课改同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国防教育法》的改革力度以及实现程度进行比较。美国的《国防教育法》是在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之后美国为了将教育提高到保卫国家的国防高度所进行的改革。美国在该法案中所提出的一些改革措施为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奠定和保障的作用,引起了人们对课程设置等重大问题的关注和探讨,对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教育机会与资源获取上平等性问题。中国教育中在城乡差异、东西差异、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之间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在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上都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在美国,由于其强大经济实力的影响,其公共教育事业建设远远在中国之上。近些年来,美国又将社会教育机会平等提上日程,不仅从教育的投入来考察其效果还从教育的结果来考察。学生们自然都获得较为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
4.将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方面差异巨大。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的建设正在对教育的跨越产生重大影响,但是计算机普及率和网络带宽都偏低,阻碍了远程教育发展的进程。美国对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采取了卫星电视双向传递和英特耐特网服务于远程教育两种方式。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提供了保障,终身学习也得以实现。
二、关于中美教育比较的思考
从以上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对我国教育做以下几点思考。
1.古往今来的考试制度对教育产生着负面的影响。以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导致了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的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
2.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多被忽略,他们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掌握当前知识,教学方式也只是简单的填鸭式灌输,这样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形成学习的动机与促进学习迁移了。
3.我国教育中所采用的统一的编班、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进度不能够重视个体与个
性的发展,这种普及教育一方面不利于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存在着很大的欠缺。所以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这种传统的“整齐划一”教育观念必须要改变。
4.在教育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走过场、形式主义层出不穷,改革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应试教育的本质。此外,我国教育改革的力度和实现程度远远不及美国。这是影响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5.我国综合国力较弱,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还较落后,教育技术的应用多集中在多媒体教学,然而教育技术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可以成为普及公众教育与终身教育的手段。所以,必须要在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的同时,加大教育投资于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改革教育体制,使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结论
本文较全面的对中美教育现状进行了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教育落后与美国不但有其教育观念上、形式上、实践上的原因,也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的投资有很大的关系。教育乃是立国之本、强国之策。笔者认为我们必须慎重我国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提高综合国力的同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方可成为一个教育强国。
参考文献:
[1]薛燕华.中美教育比较及我国教育发展之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6).[2]王禄荣.从中美教育比较看新课程[J].天津教育,2007,(8).[3]杨柳.由中美教育之比较看国内大学英语教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5.[4]卢杰.中外现化教育技术应用与研究对比[J].创新教育,2009,(22).
第五篇:从徽商的衰落看当代浙商存在的问题
从徽商的衰落看当代浙商存在的问题
唐涛 李越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41)摘 要:徽商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支重要的商帮,在中国商业史中创造了巨额的财富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走向台前的浙商,正逐步成为中国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经营者群体。徽商衰落的教训留给后世很多的启迪,浙商要良性发展应当从中吸取营养。当前,在研究浙商怎样学习徽商的观点中很多是从徽商文化和徽商精神切入,也有从官商结合和分离着手。本文试图独辟蹊径,撇开时代条件的差别,尝试从经营模式和运行方式的角度加以阐述。
关键词:徽商; 浙商; 家族经营; 商业资本; 产业资本
一、徽商简史和当代浙商
徽商即徽州商人,一般是指原徽州府籍(今天的歙县、休宁县、婺源县、祁门县、黟县、绩溪县)的商人结成的商人集团之总称。明朝中叶徽州商人形成商人集团,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作为中国商界中的一支劲旅, 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欧洲某些国家。徽商作为一支实力雄厚的商帮, 其商业资本之巨, 活动范围之广,经商能力之强,从业人数之多,在商界首屈一指。徽商以自己的杰出实践实现了雄踞中国商界四百余年的辉煌,成为中国商业史上的一大奇迹。
徽商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而浙商正在创造着中国当代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辉煌。浙商即浙江商人,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目前,浙商已成为全国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经营者群体。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浙江商人都已经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创富集团。据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的初步调查,目前有近500万浙江人在国内和世界创造财富:省外390多万, 境外100多万。浙江人在外设立的市场主体近80 万家, 注册资本金2000亿元,投资总额达6000亿元,各种不同形式的商会、促进组织就有150个。在创造财富的质量上,历年的全国民营企业500 强排序、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以及各类慈善纳税榜中,浙商以及他们领导的企业都位于全国前列。2003年,浙江民营企业已经有30 多万户, 产值8270 亿元, 出口创汇1211亿元,这些指标连续六年稳居全国第一。同年,中国工商联的中国民营企业家综合实力排名500 强中, 浙商占了188位,居全国之首。在全国十大民营企业中,浙江有4家。中国最具竞争力的民营企业50强中,浙江的企业就达到26家,占据半壁江山。
一个已经彪炳史册,一个正在崛起。细察徽商和浙商的方方面面,会发现两者有许多共同点。比如, 商业资本有效地转化为产业资本的问题, 家族经营在经营模式上的运用,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与外商的竞争。
二、徽商衰落原因与浙商存在问题的相似性
1.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转化 徽商的经营之道归根结底遵循了“贱买贵卖”的原则。徽商或是依靠长途贩运,利用商品的地区差价获取利润, 或是依靠垄断与囤积商品获取高额利润。但是没有将这些巨额的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 在世界产业大发展的潮流中,仍将这些商业资本留于封建体制下的销售、流通领域运作,最终导致其在与经历“工业革命”洗礼的洋人的较量中败下阵来。这是徽商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年,徽商也做过把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的尝试。清朝时,徽商大量投资于江南一带的棉布加工业和茶叶加工业。例如,苏州加工棉布的“踹坊”有近450 余家, 踹匠达10900余人。但总体来看, 无论是投资产业的人数, 还是投入的资本数量同徽商整体相比还是很少。究其原因,除了封建体制对其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加以束缚以外,其自身也存在诸多问题:(1)自身非生产性消耗极大, 报效、捐输、奢侈无度,难以集中更多资本投资产业。(2)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思想严重。许多徽商乐于投资土地颐养天年,耗费了大量的商业资本。(3)没有看到世界潮流发展的趋势,仍把大量资本集中于短期内易获得收益的传统流通性行业和经营多年的垄断性行业,不敢也不愿意投资需长期经营才可获得收益的生产性行业。
回看当今浙商,其发展也同样起步于销售流通领域。创业初期,浙商走南闯北,遍布于全国甚至是世界各地的大小市场,利用全国甚至是世界范围内的商品差价, 攫取了第一桶金。然后,一部分人将所赚商业资本投资于生产性行业,另一部分人继续在销售流通领域做大做强,形成了“生产-流通-销售”的协作模式,因此得以迅速致富。但是,浙商如何有效地将大量的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这将进一步影响产业资本的优化升级。如果处理不好,最终可能影响浙商的整体发展。
首先,徽商没把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非生产性消耗过大,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当今浙商的身上。一批在1010年后,这些商业资本必能为浙商带来更多由技术提高和品牌效应所产生的价值。徽商当年最主要的失败原因之一在于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未将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今天的浙商必须吸取徽商的这个教训,进行长期的但收益更大的产业投资:将商业资本投入于新兴产业, 支持技术研发,重视品牌培育,勇于向第三产业这个时代发展潮流进军。
2.家族经营的运用 家族经营是徽商经营模式中的典型模式。徽商利用家族关系、宗族制度,在全国各地结成一个严密而有效的网络。徽商外出经商,在城镇市集落脚后,其族人随之而来,都在当地经商,逐渐垄断了市场。可以说,徽商早就发明了“积聚经济”,当然这不是产业积聚,而是家族、宗族、乡族的积聚。这种家族经营助徽商走向鼎盛。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外商大举挺进中国。徽商仍拘泥于传统的家族经营模式,没有吸取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对其家族经营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导致其最终在经营管理模式上大大落后于外商。
与之相似,浙商同样以家族经营作为其主要的经营模式。据统计,现在浙江省的民营企业中有90%采用家族经营模式。如此众多的企业都采用家族经营作为其经营模式是因为家族经营模式有其自身的优点:(1)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合一在家族企业的初期是必然有利于企业发展的。首先,它保证了经营主体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能够灵活的做出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其次, 家族成员之间的彼此信任感强,几乎不存在任何委托代理关系所造成的监督成本和代理成本。(2)股权结构的集中使企业在初创阶段可以极大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的扩张动力大大增强。企业家凭借自己的人力资本权威能够在硬的预算约束下,灵活快捷地根据市场情况调配生产要素。而且,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一致对外的内部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家族成员将家族利益与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强烈的责任感促使其全力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
企业经营模式本无优劣,关键是看其与所处的经济体制是否适应。家族经营模式自身也具有弊端,而且这种弊端会随着企业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扩大而日益显现。首先,以血缘关系建立企业的内部管理,把产权关系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起来,在企业的拓展阶段容易导致经营者将财产权与经营权不分,经营者之间缺乏必要的监督与制约, 企业也难以摆脱家族血缘关系的过度干预, 最终造成企业经营的困境。其次,家族企业特别是中小家族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家族内部,使得企业在拓展阶段资本筹集渠道就显得比较狭窄,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再次,在家族经营模式下,还会出现经营者不堪管理重负和决策失误的情况,企业的传承也会存在问题。
资料显示家族经营模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运用,但是也有数据显示家族经营模式有完善和革新的必要性。美国约有70%的家族企业未能传到下一代, 88%未能传到第三代,只有3%的家族企业在第四代及以后还在经营。世界著名咨询服务机构麦肯锡咨询公司研究结论是:家族企业只有15%能延续三代以上。由此可见,家族经营模式并非完美,必须对其加以完善和革新,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适应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对于革新家族经营模式, 可以做以下尝试:(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明晰家族内部产权安排, 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有效的考核、激励机制, 用游戏规则来约束、激励其家族成员。(2)规范职业经理人市场, 引进职业经理人。可以考虑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适当分离,合理让渡部分股权,以此来留住一些关键人才和弥补家族内部人才的不足。(3)发展多种融资渠道, 如金融信贷体系、外来经营投资以及上市等融资方式,还可以尝试以联盟形式在资金运转方面的互相扶持。
3.应对外商的挑战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 外资大量渗入中国。在外国商品加入竞争后,徽商因为没有后发优势, 经营的行业大多衰败。以茶叶的竞争为例, 清光绪时, 西方国家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大面积引种茶叶成功, 自此徽商生产的茶叶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出口量逐年递减,直至最后的完全失败。考察原因:(1)这些国家茶叶出口采取免税甚至倒补的鼓励扶持措施,与之相比清政府却从咸丰以来, 逐年提高茶叶关税,茶叶的成本因此加大。(2)这些国家的茶商采用了近代化的工厂生产,使用机器制茶, 极大地提高了其制茶的工艺。而徽州茶商制茶仍旧限于作坊式的手工生产,落后的制茶工艺导致其茶叶质量已不如“洋茶”。(3)最根本的原因是徽州茶商仍宁愿将大量资金浪费于奢侈性享受,也不愿进一步提高生产工艺。光绪二十三年,清两江总督刘坤一借鉴国外机械制茶的经验, 明令以机器制造外销茶, 但徽州茶商缺乏近代化生产的开拓意识, 他们以费多效微为名,激烈反对,此事只得作罢。
在外资进入中国后,徽商也做了顽强抵抗。在大宗的蚕丝贸易中,胡雪岩同上海洋行较量, 以维护中国蚕农利益为己任,收购蚕农蚕丝囤积,对抗洋丝,表现出超商业利益的民族主义思想,但却以惨败告终, 成为商号倒闭的导火索。清末和民国时期,面对自身经营的衰败和外商的进一步挺进,虽有个别徽商人物如黟县盐商李宗媚、歙县房地产商人程霖生等财力雄厚,但整体上已挽回不了徽商的颓势。
新时期,走遍全球的浙商正逐步把投资拓展到全球领域。据统计,浙江“十五”期间在海外投资了1390家企业,投资总额达到5.97亿美元,两项指标都是“九五”时期的四倍左右。全省目前累计核准境外企业达到2160家, 居全国第一。汽配行业的龙头老大万向集团, 如今在美国收购了18家公司,其中包括NASDAQ上市公司UA I。他们生产的产品已经成为通用、福特汽车制造商首选的拳头产品。以生产摩托车出名的浙江钱江集团出资控股了意大利百年老厂贝奈利(B enelli)公司,利用这家老牌企业的品牌、技术、管理和销售渠道向外拓展欧洲市场,是他们出资并购的第一要务。这则消息在国内摩托车行业引起极大反响,给浙商境外资本运作记下灿烂的一笔。然而在与外商的竞争中,浙商有喜也有忧。近年来,“外资并购热”开始侵袭“制造业大省”浙江, 如“法国SEB 公司收购浙江苏泊尔”和“施耐德德力西合资案”。最新的例子是,法国达能公司最近欲强行以40亿元人民币的低价并购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51%的股权。浙商作为民营经济的领跑者,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 国内市场将首先迎接外商的挑战,也将首先代表中华民族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如何不重蹈徽商当年竞争失败的覆辙,是浙商亟待思考的问题。
三、人和资本的有机组合对浙商的重要意义
从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徽商当年的成功是因为他们很好的处理了生产要素中人和资本的关系。充裕的商业资本和有效的管理模式很好的组合了起来,经营方式的这种先进性决定了他们必然成功。然而,由于徽商身上的官商情节过浓,封建体制下经营理念过于保守,没有跟上世界产业革命发展的潮流,又导致其最终在封建国家的内忧外患和外国先进资本的不断冲击中败下阵来。今天的浙商依靠国家的开明政策和自己的吃苦耐劳迅速崛起,成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开路先锋和中华民族企业的重要力量,然而同样遇到如何选择管理模式和如何更好经营资本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浙商如何妥善处理人的问题和资本的问题并将两者更好的有机组合起来,是一个必须在发展中解决的问题。当今浙商面临的是在世界范围内和具有先进经营方式的外商展开竞争的局面,因此,今天浙商的发展也将被赋予更多的历史使命。
[注]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学生经济研究学会浙商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组成员:朱长根、徐君、李越、王慎慎、陶子凤、唐涛,指导老师:葛承群教授。参考文献: [ 1 ]王廷元,王世华.徽商[M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2 ]张海鹏,徽商研究[M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3 ]程必定.徽州文化与徽商兴衰的历史启迪[ J ].探索与争鸣, 2006,(12).[4 ]国外家族企业靠什么成功[N ].环球时报, 20072,(1378).[ 5 ]裘立华, 朱立毅.500 万浙商成就中国第一创富集团[N ].新华网浙江频道(www.xiexiebang.com).[ 6 ]何洋.中国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制度变革[N ].中国营销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