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草根NGO筹款的ABC 发展简报筹款文章 20091120
中国草根NGO筹款的ABC
-IWRM筹款工作坊的启发
我的NGO生活始自2006年7月。一些个人发展上的想法,一次偶然的谈话,使我下定决心离开原来的企业,开始到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接手这个工作的源动力来自于我对文化和历史的浓厚兴趣,但三年多来,我的收获却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一方面,我对于中国“第三部门”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进而抱有极大的期望,另一方面,也对现实中NGO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各种严峻挑战,尤其是筹资困境,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体会。
毋庸置疑,任何一个NGO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且在所有NGO面临的所有问题里面,资金的问题也永远是最大的问题,即使是发展已经比较成熟的NGO,对资金的问题也永远不会掉以轻心。但是,从一个积极的角度来看,为了解决资金的来源,NGO往往会更为主动的调整发展规划,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模式,甚至从新审视自身的使命与愿景。因此,为了NGO的健康、有序和迅速的发展,所有NGO领域的从业者和期望以志愿或捐助等形式参与到NGO工作里的朋友,都应该一起关注一下中国NGO的筹款问题。
凡是好事总要有个善缘。2008年5月间,在福特基金会的赞助下,我和天下溪的郝冰老师赴马来西亚参加了一期关于NGO资源调动的工作坊。工作坊的全称为International Workshop of Resource Mobilization,或称“资源调动国际工作坊”。这个工作坊的组织者是一个在英国注册的、专门为NGO提供专业化资源调动培训的慈善机构,叫Resource Alliance,或称“资源联盟”()。目前,这个工作坊已经发展为“资源联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培训产品品牌”,每年的5、6月间都会在全世界各地轮流举行。2008年我参加的那次是第八届工作坊了,在马来西亚举行。2009年的第九届是在印度举行的。
虽然,郝冰和我在回国之后,曾经借福特基金会的会议室组织过一次小型的经验分享,但无论如何,还是希望这种经验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与分享,所以,特别借《中国发展简报》此次催稿的机缘,还自己一个心愿。当然,这里所说的经验和概念,有很多是我个人的概括和总结,肯定有不准确、甚至错误的地方,所以我个人愿意为此承担全部责任。
1.“资源”大于、等于“资金”!
在准备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注意到2005年《中国发展简报》就刊登有《当地资源动员和资金筹措培训研讨》一文。文章的作者高雪松就已经非常明确的指出,资金的问题,其实只是NGO运行所能够依赖资源的一部分而已,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志愿者的志愿服务,媒体的报道,一些社会人士在政府关系等方面的热心引介等等,都还算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其实,这也是我们在IWRM所学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在我们忙着制定一个“筹款”战略或方案之前,希望大家都能够有时间,和自己的理事会、顾问团、同事和志愿者团队,坐下来,仔细的讨论一下,我们需要实现的目标,是否可以通过筹集资金以外的其他方式解决?
例如:如果我们正在策划一次志愿者活动,需要一个合适的场地,但是如果这个场地可以由我们的朋友或志愿者免费提供,那么,我们的活动经费预算是否就可以少做一点?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但凡大家有一些实践经验和常识,每个人都会做出类似的选择。
但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做法推进一步:如果我们可以争取到某个场地的免费赞助,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这个场地为我们明年的经费搞一次义卖?场地和空间资源的调动是需要想象力的,一个后现代的LOFT画廊会吸引来比较追求时尚的人群,一个百年四合院会吸引来珍视传统文化的朋友,我们可以根据手上掌握的不同资源来设计活动,也可以根据活动创意和目标去寻找合适的资源。如果我们在确认场地的同时还能够邀请到几位各个领域的名人,如果我们还可以征集到几件比较有意思的拍品,如果我们活动的程序可以设计得与我们工作的使命相得益彰,如果我们绞尽脑汁,充分发挥所有的宣传渠道,包括网上免费的社交网站,和我们平常积累下的人脉资源,那么,我想一个很不错的资金筹集平台,就可以利用这些免费的资源搭建起来了。
2.筹款有几种渠道?
目前,筹款渠道的定义在国内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受时间和篇幅所限,这里只是介绍一下IWRM对于筹款渠道的分类:
2.1.基金会筹款:这是目前很多NGO筹款的主要渠道,但也有一些NGO对于这个渠道并不十分了解。无论如何,这些公益和慈善基金会成立的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支持公益和慈善事业的发展,所以如果哪一个NGO还完全没有把基金会当做自己筹款的一个主攻方向的话,实在是不应该。况且,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内除了原来的公募基金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非公募基金会涌现,也就是由企业或企业家个人,还有一些企业家团体出资成立的、并不面对公众募捐的慈善基金会,其资助方向覆盖面很广。目前最活跃的有诸如南都公益基金会,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和李连杰的壹基金等。据最新的《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报告》统计,截止2008年年底,全国各级已经登记的非公募基金会已达643家。而基金会基金规模也呈增长趋势。2004年新设立的几家基金会平均原始基金不到800万元,而2008年新成立的10家基金会的基金规模就已经达到了平均原始基金7000多万元的水平。如果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关于非公募基金会的情况,可以登陆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了解详情。
2.2.企业筹款:最近几年大家谈论比较多的一个概念叫“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这个概念和传统意义上的企业捐赠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企业内CSR政策的推动者认识到企业在为投资人创造利润的同时,在这个越来越全球化的世界上,无法独善其身,只有更积极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企业最终同样受益,而且越是有全球发展战略的企业越是如此。这样的目标和以往为了博得口碑和赢得市场所做的目的性很强的捐赠显然对NGO的发展更为有利。
现在,一般的大企业即使没有一个专门的CSR部门,也会在各自的网站上公开自己的CSR政策。例如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在其网站上的显著位置(;位置甚至比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更为靠前)对其在环境和社会领域内的责任有非常详细的解释。所以,认真的了解和解读企业的CSR政策,对于任何想从企业筹集款项的NGO组织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找到与NGO组织自身定位和使命“趣味相投”的企业之后,还要换位思考,想一想这样的捐赠对这家企业为什么有价值?这样的思考方式对于成功约见这家企业的CSR政策负责人,以及在初次见面时提出一个合理的、双赢的捐助方案是十分关键的。
2.3.个人筹款:通过这个渠道在中国筹款和在西方国家筹款有一些区别。首先,政策环境不同。按照中国法律的规定,可以针对公众募款的基金会虽然在数量上还不输于非公募基金会,但出于对非法集资等事件的担心,政府对于通过大众媒体公开募款的做法还是有一定的控制。所以,IWRM课程上所教授的针对个人筹款的各种技巧和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现状。其次,中国公众对公益事业的态度和意识还比较模糊,没有国外公众的公民意识成熟。虽然在2008年中国公民个人捐款的数额首次超过企业捐赠,改变了以往个人捐赠占总体捐赠20%左右的一个格局,但主要原因在于震惊世界的四川大地震。再有,缺乏完善的个人捐赠减税鼓励机制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如果NGO计划通过个人捐赠解决部分资金缺口,那么就更加需要我们的悉心准备。因为即使在国外,通过电子邮件发出筹款信的反馈率也不到千分之二。以我们之前的一些经验来看,一些助残和助学的项目之所以能够取得公众的积极反应,主要的原因是这些NGO的目标明确,捐款用途清晰,“眼泪指数”比较高,容易获得大家的理解和支持。而对于一些目标比较抽象的NGO来说,怎么把自己的目标用更具体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就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了。比如,最近一个NGO筹款的信里面,把自己办公费用折算为每天的费用,这样几百元的费用就是一个普通志愿者可以承受的水平,也能很清楚的说明捐款用途。
当然,在这种筹款中,如果能够找到几个大的捐款人,在短期之内是可以解燃眉之急的,只是这样的筹款也有很多风险。为了规避风险,扩大小额捐款人的基数,可以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2.4.服务性筹款:IWRM工作坊对服务性筹款的定义是指通过社会企业所挣来的善款,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尤努斯的“穷人银行”小额信贷业务。而在目前中国NGO大部分还都是比较小的时候,不太可能建立独立的社会企业,为机构自身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我们周围,有很多NGO在通过自己的服务或“产品”,为机构的发展筹集资金。例如,很多NGO年底的时候都会制作与自身使命或项目相关的台历、贺年卡、明信片之类。
这种筹款渠道本身有几个利弊要分析。首先,这样的服务性筹款,往往筹来的资金是非限定性的。这对于项目预算超支或者行政费用不足的NGO来说,是一个弥补的办法。但这个方法本身可能也是最费时费力的,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的。
3.筹款的基本功:
3.1.学会讲故事:的确,无论你服务的NGO工作领域如何,你的职位如何,你在向别人介绍你自己的工作时,实际上就是在讲一个你自己会为之感动的故事。如果你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了激情,那么首先要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还适合这个工作。如果你仍然豪情万丈,但听你讲故事的人并没有什么感觉,那么要提高的就是你与别人沟通的技巧问题了。当你能随便带着一个人领略你为之心动的那个理由的时候,你也同样能感动一千个人。当然,花言巧语不是我们的目的,因为如果只是技术高超而没有内容,同样不会打动人。
3.2.破除心理障碍:的确,所有刚开始筹款的人,尤其是我们重“面子”的中国人,对要钱这种事,都会有一个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障碍要突破。我之前的工作一直在与人打交道,所以脸皮不知不觉“磨厚”了。加上对NGO工作公益性质的信心,以及碰上的人都基本持
支持态度,所以这对我来讲从来就不是个问题。但我见到和听到的很多人,特别是在一些公开场合,还是很腼腆的。我想,破除心理障碍的方法已经有无数励志的书籍供参考,在此我想奉劝对此还有顾虑的诸君,对于NGO从业者而言,一定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在“道”的层面想明白,对在“术”的层面上驾轻就熟是有极大帮助的。
3.3.建设强有力的团队:一个成功的NGO需要像一个企业一样有明确的分工,优秀的领导力和赏罚分明的管理。实际上,NGO所面对的问题,比任何同一领域内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要复杂很多倍。如果要想解决自己使命和远景所确定的这些难题,没有合理的机构治理能力是很难完成的。除了在创业初期,充分利用领导人的个人魅力之外,长远考虑,机构的制度化建设必须尽早提上日程。
3.4.竖起鲜明的旗帜:也许不是很多,但的确有相当一部分NGO的创始人或者领导人在机构发展的初期,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愿景,或者是过于宏大的愿景。也就是说,尽管我们的NGO领袖们自己很激情四射,但是在面对公众的时候,往往由于想做的事情太多,或者对所关注的领域了解太深,而迷失在细枝末节上。就像商业领域一样,市场在不断地细分,NGO服务的领域也需要更为明确的定义。一个不是很鲜明的旗帜,是很难招揽到足够多的支持者的。如果为了实现我们的使命真的就那么大,也应该选择适当的时机、方式和方法,把我们的使命有层次和逻辑的表现出来。
3.5.建立健全透明的财务制度:我们上面说了很多,但如果有谁忽略了这一点,那么,所有筹款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NGO组织最大的财富不在于我们所拥有的银行存款和办公设备等家当,而在于我们的公信力。一个好的、公众可以随时查询的财务制度,对于保持NGO捐助者的捐助热情与信任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查查近两年公益组织里的相关丑闻,比我再说一万句,更管用。
4.个人对于NGO筹款的一些建议:
4.1.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编辑同学给我4000到5000字左右的任务,写到这里,已经不知不觉的完成大半。如果让我写,可能还可以写很多,但就我个人的经验来看,什么好的培训,中国的、外国的、高级的、基础的、综合的、速成的,都没有自己多参访,多问有好处。从北京来说,NGO业内交流的机会不可谓不多,成功的和有经验的NGO前辈也不乏其人。只要你有一个良好的愿望,很多人都会在适当的时候伸手帮你的。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吾师。佛经里,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典故。告诉我们的,都是一个道理,勤学多问。
4.2.小马过河:我想70后的都应该读过这篇课文,如果80后甚至90后的各位没有听说过,请自己GOOGLE一下。虽然要多问,但还是要客观的参考自己的实际经验吧。没有什么路比自己走过之后记得更清楚的了。小马尚且知道实事求是,何况你我!
后记:三年多以前,在刚刚开始从事NGO工作的时候,就已经认识《中国发展简报》的朋友们了。可以说,从一个NGO工作的门外汉到现在对这个新兴“行业”有一点浅识,自然离不开《中国发展简报》的诸位老友给予的各种帮助,所以有机会通过这个渠道发表一些我自己工作的心得,感觉十分荣幸。特别感谢王辉耐心而坚定的督促,对于喜欢“拖”字诀的我,是一种鞭策。
第二篇:中国NGO发展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NGO的地区讨论和发展
调查目标:通过走访兰州地区现存NGO组织以及社会福利组织,了解当地NGO发展历史,总结经验,深度剖析该地区NGO发展问题。
调查时间:2011年2月22—25号
调查对象:兰州地区NGO组织(兰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包括民政部门等。
正文:2011年2月22—25号,本人利用春节访友空隙走访了兰州地区知名NGO组织—兰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以及周边相关民政部门,了解和总结了该地区NGO组织发展状况。兰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是一家民办非营利性公益助残机构,专门服务14-40岁左右的智障人士,于2008年12月在兰州市民间组织管理局登记注册,业务主管单位为兰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目前可提供的服务有:日间活动与训练;艺术调理;职业技能培训;夜间住宿;家长培训与支持;助养助学;助残社工培训等。慧灵于1990年创办于广州,至今为止在中国十个省市都开办有慧灵。
中心负责人--助理社工师,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会员何乃柱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并详细介绍了中心情况。中心于08年成立以来,致力于智障人士的救助服务,通过技能培训,提高智障人士自理能力,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智障人士被动的生活方式,减轻了亲属的负担,同时,通过开展各类爱心捐赠活动,使得这部分人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结合爱心宣传,艺术调理等活动,让普通民众走近智障人士,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少了对此类群体的歧视,保护了他们的自尊,提高了生活信心。何主任介绍说,中心服务对象从08,09年的不足十人发展到现在的三十多人,服务领域和地区也从开始时的七里河区扩展到周边区县,同时服务内容也在逐渐地完善,虽然现在的主要服务突破口局限在社区,但是取得的进展还是比较理想。今年中心工作趋向于机构的宣传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以及NGO知识的推广。何老师坦言,兰州及整个北部地区的NGO组织缺乏人才,缺乏经验,缺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寒假社会调查报告
乏资金,最重要的是缺乏政府支持,使得他们在发展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民间组织在北部地区数量上本来就偏少,开展的活动质量又都不高,发展资源缺乏持续性和再生性,使很多NGO发展停滞不前。好在兰州慧灵的经营模式基本复制广州慧灵,在技术支持上有一定的保障。但是总体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现存就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民众积极性和参与度不高;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不到位;NGO地位的不明确性;资金短缺和人才流失等。
在随后对兰州地区民政管理部门的走访中,很多政府官员对于NGO组织这样一个新生事物还是感到很陌生,缺乏NGO知识,很容易将NGO组织与民政部门混为一谈,而且他们也纰漏,政府和民政机构对于NGO组织的双向性有一定的畏惧感和逃避心理。认为政府职能的完善就能够解决当地民生,经济等问题,NGO组织基本是多余的,发挥不了实质性作用。
分析看来,兰州地区NGO组织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展之路漫长艰辛。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这就有必要从NGO的根源说起。中国的NGO历史较短,经历了草根NGO,GONGO,到真正意义上的NGO。发展时间短,但是发展速度却出乎意料。从而堆积了很多问题。这是NGO发展的简图:
本人从实际出发,结合所见所闻,有以下浅见:
一、社会基础薄弱
正文:边缘地区因为地理条件,经济水平限制,还有NGO发展历史短暂等原因,NGO组织的各类运行模式得不到很好的推广,所以现阶段运行模式单一,侧重于社会捐赠。需要注意的是,边缘地区特殊性使群众缺少良好的社会任务教育,民众对现存NGO活动的认可和接纳程度相对很低,整体社会意识薄弱,社会救助,福利意识和社会捐赠风气尚未完全形成,成了限制NGO组织发展的一大阻碍。老百姓习惯于要么找政府,要么花钱去找那些商业性的服务。当然,造成这一现象的最大原因还是要从政府说起,中国的社会管理习惯于行政管理,包括行业协会、农村村委会、城市社区居委会,它们本应是民众的自治机构,实行的是民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这样一个机构,但却上大量地承担了政府职能,甚至变成了第二政府。让民众自我管理,人们从观念和行为上都还不适应,让一批机构、一批人来参与这种社会管理,它们就更不适应了。所以现在的最大问题是信任。这些机构和人有了,但是社会不习惯,政府不习惯,民众不习惯,现在就是要克服这三个不习惯,调节三者之间的信任感,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二、法律地位模糊,人才素质缺乏
当然,理性地说,NGO在北部地区发展缓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中国整体NGO的发展历史本来就比较短。从94年成立的第一家NGO组织---“自然之友”开始算的话,其实才17年。然后这17年当中真正蓬勃发展也就是2003、04年以后的事。这几年虽然发展的确实很快,但是里面也有一些问题,例如资源不患寡而患不均、患不效。所以,中国政府对于NGO的全面推广和建设正在处于试验期。对于东部沿海,西部以及南部来说是转型期,对于北部来说则是探索期。此外,法律地位的模糊,附带的公共空间发言渠道的不确定,透明的、公开的、附带问责性的社会资源收集和回馈的机制的形成等问题,造成了因为NGO组织的缓慢发展。说小一点就是很难筹到钱,更要命的是执行班子专业能力不足,战略意识浅薄,使企业家捐助的钱,未必真正能够用在刀刃上,效益不彰。
主观方面,有些NGO从业人员很容易浮躁、自满。由于我们接受社会的监督还不够,而且社会大众媒体多少对NGO还是抱有同情、认可的态度,甚至有时过度同情。从行业的从业者来讲,普遍存在一种心态,很容易自满于自己已经做到的这些事,觉得由于条件很困难,能生存下来已经很不容易了。媒体给予NGO很多的机会和肯定,这些光环,有时候反而弄巧反拙,让一些青年工作者在眩目耀眼的赞美中,迷失自我。
事实上,我们很少衡量自己做的那些工作,到底对于提高民生有多少的社会影响力,有多少实际上的效果?千万不能自满自傲,一定要戒骄戒躁,团结紧张,不断提高对自
己的要求,提高对行业的要求才能扎实自身精神文明建设,提高自身素质。
三:制度限制大
首先,NGO也是民间组织,是解决可持续发展的第三级部门,也就是位置于政府,市场后的部门,统称为民间组织。我国对民间组织实行的是双重审批体制,不仅要登记注册取得合法身份,还要找到业务主管单位,许多没有特殊政府关系的NGO很难找到“婆家”。此外,法律还对这些组织设定了较高的人数和资金门槛,而且一个地区还不允许注册两个以上同一性质的组织。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在培育NGO方面灵活的政策创新相比,甘肃省在民间组织的注册和管理上不够灵活,还停留在复制的旧体制管理之下,所以数量就比较少。前不久,民政部的李立国部长,在民政系统工作会议上有个讲话,说现在有许多事情民政部门做不了也做不好,但是又堵着不让其他机构进来。所谓的其他机构其实就是NGO等第三部门。这个观点一提出,似乎对是对NGO组织发展的推广,但现在看来,后续动作并不明显,特别是各个省没有贯彻这个精神,只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注册问题。所以目前注册问题上还是很尴尬,很多组织还是以工商企业的形式在注册。这就阻碍了这类组织的孕育条件,降低了发展的积极性。
在这种严峻的发展形势下,有一个现状不得不引起重视。在甘肃,协会、学会、基金会之类的社团本来就少,而纯粹西方式的NGO就更加匮乏了。这里提到的协会类社团与“西式”NGO的区别在于,前者即所谓政府型的NGO 组织(GONGO),这一类组织被认为政府性太强,难以形成独立和自治。而在甘肃省发展的民间组织则多是这种GONGO,在意识形态和工作模式上都深受政府机关影响。而后者是民间自发形成、自下而上的、以公益为导向的。
其次,NGO组织地区间的交流合作也受到限制。在这点上,何老师指出:“我们(NGO之间)只能说我们在一些场合见面了,但在日常活动中形成合力,形成共振的机制现在还不健全。就这一方面,我们也跟一些机构谈过,大家都希望建立省域之间的联合,但是现在机构的登记办法规定了我们的活动范围,跨地区的、跨省的联系是政策不允许的。所以有时候我们之间的联系只能是友谊上的联系,工作上的联系就不太好开展。现阶段我们的合作形式局限在派我们的工作人员过去做些经验交流,而不能开展机构间的实质性合作。”
四:囊中羞涩,人力匮乏
当组织具体运作起来时,多数NGO很快会发现制度限制只是一道可以逾越的坎,更现实的困难是资金问题。与东部和南部地区国际NGO和境外资助机构云集、强大的地区经济实力相比,北部NGO经常面临资金困境。上面说到资金的来源中,有一部分是民众捐助,再就是向会员募集,还有就是靠与相关机构合作,获得项目经费,接受的民间捐助很少。对比西藏等西部地区,甘肃等北部地区缺乏政府关注和国际关注,政府资助很少,国际外援又得不到及时的申请和沟通,得不到发展的资金保障。例如何老师说:“我跟社会上的一些企业团体接触过,不是说他们不愿捐赠,而是捐赠的后续问题很多,首先,现在我们很难给他们提供相关的票据;其次,就是即使提供了相关的票据,他们在税务部门减免税费的过程也非常复杂。而一些企业家的个人捐赠多是定向捐赠,定向捐赠的方向比较狭窄,与我们的工作方向不太吻合。”而何老师也认为中部地区的 NGO只能通过一些其他的方法灵活获得资金,总体情况很不系统。
当然,导致北部地区NGO发展经济困境的原因并不仅是政府等直接投入,还与该地区NGO人才的缺乏有很大关系。假如我们对NGO做一个理想的假设的话,NGO的成员应该是理想主义者,资金等客观性因素并不能制约这些志愿者们主观上的公益心和积极性,只要有更多这样的人参与到这其中来,志愿者本身的志愿参与就可以节省很多成本。NGO作为一种外来理念,最早接触的多是大学生和高校教师群体,这些知识精英的参与推动了中国NGO的发展。但北部地区呢?现实是这样的,北部地区的这些组织正在人力无以为继的局面,何老师指出,当前的很多建设环节与活动,都是在停滞期。这与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对比欧美和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等 NGO发达的地区,一些大学不仅开设了NGO的管理和法律课程,许多青年学生大学毕业后,也愿意到NGO做几年非功利的工作,以回报和服务社会。由于内部教育管理脱节,外部与国际组织接触少,使大多数大学生不认识NGO,更逞能参与到NGO的行动中去。而即使有部分人因对现实中不合理现象的忧虑而热心公益活动,也由于缺乏先例,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在开展活动的时候缺乏专业指导,对自身如何定位以及战略方向也都缺乏足够的知识参考。北部地区大学生,以学校环境来讲,更注重自身能力建设,更加缺乏NGO认识,造成了人才缺失,阻碍了NGO发展。
那么,怎样才能使NGO组织健康有效地发展呢?我认为除了争取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外,NGO自身限制也应该得到重视。不盲目扩大规模,以及在地方设立分支机构。避
免有争议与敏感的问题,专注于社会发展的具体领域。低调做事,不要过于张扬,获得过多的关注。政绩留给政府。不直接与政府对抗,对政府施加压力,激怒对方。
同时,NGO发展的现状也给当代大学生提出了严重的考验,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又该怎样支持NGO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呢?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积极培养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精神,扎实推进自身整体素质的推进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
其次,大学生应该培养反哺意识,参与到NGO组织的非功利性工作,以回报社会,服务群众。
最后,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应该学好专业知识,积累经验,蓄积能量,寻找突破口,投入到NGO组织透明度建设中。
旅游管理系09社会工作一班:包存成2011年4月12日
第三篇:中国环境NGO的发展及其法制化
中国环境NGO的发展及其法制化
摘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公民社会的成长, 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非政府非赢利组织NGO,其在准入环节和运行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制度羁绊, 在一定程度上透视了公民社会的不完全性。文章通过对中国环境NGO发展的分析来,从加强法制环境建设、推动环境保护领域的公众参与、加强政府对NGO的辅导和支持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环境NGO 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关键词:环境NGO、发展、制度化
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我国通常称为非政府组织,是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公益性或互益性社会活动的独立的民间组织。环境NGO, 则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特定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民间社会组织。环境NGO是近年来活跃于我国环境保护舞台上的一支力量,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亟待破解。
一、我国环境NGO的产生以及原因
(一)中国环境NGO的产生
环境NGO,即参与环境治理的非政府组织。中国最早的
第四篇:中国发展简报
中国发展简报
中国发展简报
(一)中国草根组织的发育初期乃至今日,一直仰赖西方资助和输入治理模式、价值观。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与中国经济阶梯型的发展次序不一致的地方是,西部NGO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比中部获得了更多国外资助方的青睐,西南的云南、成都、西北的陕西都是民间组织大省。2005年,中国发展简报曾经在青海做过能力建设培训,当地发言的少数民族同胞的英语水平好过汉语,可管窥“羊奶”在草根组织的发育、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在西部诸省中,甘肃的贫困、环境、教育等相关问题同样突出,需要NGO特
别是本土NGO的参与,然而甘肃民间组织的发育显得有点冷清,能被外界耳熟能详的只有几家组织。但即便相对其他地区,甘肃NGO不够活跃,前些年也有20~30家组织在当地扎根。近年来,时有国际资金逐步消减在中国的资助乃至撤出的消息,另外一面是国内资金投入逐步增多,资金来源呈现更替的趋势。这种变局的端倪是否已经影响到甘肃NGO的生存?
中国发展简报
(二)在为期两个月的积极筹备后,11月23日—24日,第三届平民教育论坛如期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办。此次论坛共有200多人参加,其中包括来自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贵州、云南、山西、河北、甘肃、福建、安徽、河南、台湾等地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学术界教育专家、民间公益组织代表、扎根基层长期开展平民教育的实践者、媒体记者、志愿者等。这得益于论坛主办方前期的广泛邀请,以及通过中国发
展简报、NGO发展交流网、凤凰网等新闻媒体进行的宣传和报道。
本次论坛主办方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和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论坛主题是“城镇化背景下的平民教育”,并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和实践分享:(1)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平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2)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成人教育需求与实践经验分享;(3)工友社区教育的需求和实践经验分享;(4)文化多样性面临的危机与可持续发展及其实践。
中国发展简报
(三)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的实施意义在于,促进了开源、节流和环境保护三者的结合。
污染减排是《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明确要求,通过总量控制制度推动各地和企业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的总体要求,减少污染物排放,这也是实
施循环经济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性保障。
这部法律明确了国务院和各省、区、市政府要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等;规定国家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并运用税收等措施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和设备,限制耗能高、污染重产品出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应当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政府采购应优先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产品。
这部法律施行后,环保部相关官员也曾在媒体发表观点称,《循环经济促进法》需要尽快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如一些重点污染的指标、强度回收名录、禁用物质的名录等。
12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准《甘肃
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这是中国批准实施的第一个地区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点评:这部法律对希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意义非同小可,也给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制度保障。需要防止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跟风行为,“促进”意味着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其复杂性和诱惑力不言而喻。现实中,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名大范围上马“两高”产业的例子并不少见,而本该充满朝气的新能源产业在某些区也出现过热苗头,这都是教训。
第五篇:浅析中国草很NGO的发展现状
浅析中国草根NGO发展现状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班级:2007社工1班学号:200740103119姓名:陈五扬
摘要:草根NGO是民间自发组织而成立的民间组织,它有力的促进了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在许多领域,政府已离不开民间组织的参与,是公民和国家的联系桥梁。本文分析当今草根NGO发展的现状,并对草根NGO如何走出发展困境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草根NGO民间组织公民社会
草根NGO的概念
NGO 是英文No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的缩写,世界银行《非政府组织的立法原则》中将其定义为:“在特定的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一部分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性公司或其他法人,且不以营利为目的,即使有利润赚取,也不可以将此利润分配。”NGO 也叫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民间组织等。把NGO 称为第三部门,是相对于作为第一部门的国家体系和第二部门的市场体系而言的。我国NGO按照建立的途径不同,可分为自上而下的和自下而上两种类型,前者一般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组织建立,经过登记注册,享有合法地位和相应优惠条件,但官办色彩浓厚,后者则由民间人士自下而上发起,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注册,直接从事公益服务或者组织社区行动,这种组织即为草根NGO。
草根NGO的社会功能NGO 组织动员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弥补政府社会职能的不足,协助各级政府在救灾、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发展公益事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NGO组织的出现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必然要求,也是逐渐增强的公民社会意识的体现。NGO 在许多国家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在社会变革迅速的国家,增加的速度更快。我国的NGO 起步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根据民政部门统计,截至2005 年底,全国各类民间组织已发展到32 万多个,其中社会团体近17.1 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4.8万个,各类基金会975 个。草根NGO具有一般NGO的作用外,还有自上而下,隶属于政府的NGO所不具有的优势和价值理念。
(一)促进公民社会的建设
“公民社会是相对独立于政治国家的民间公共领域, 其基础和主体是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 作为公民社会主体的民间组织指的是有着共同利益追求的公民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团。”[1]作为由民间发起的纯志愿性的组织, 当代中国的草根NGO 是这类组织的最典型代表。作为相对与政治社会独立的部分, 宏观上, 公民社会要求公民必须具有在相当程度上的自主的能力, 具有“宽容性、责任性、权利性、妥协性”;[2]在微观上, 组成公民社会的民间组织必须具有公共的精神, 以社会价值作为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在理论意义上, 它们不仅在实体上投入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育过程, 而且他们在价值诉求上起到了对个体公民的教育意义, 其行为也推进了对中国政府的社会制约模式的形成。而最有意义的在于, 作为“纯公益人”的中国草根NGO 志愿性强,为实现社会价值而基本放弃了物质利益, 体现了公民社会互助的公共精神。
(二)在提供社会服务方面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率
草根NGO 区别与政府类NGO(简称GONGO)和以营利为目的提供公共产品的组织的核心在于其“纯公益性人”性质。他们一般规模小, 组织制度灵活, 在实施政策时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面向个体, 这是GONGO 和营利组织的弱项;组织成员在公益行为中并不索要报酬或只拿到非常低的生活费用;同时, 作为提供公益产品的社会组织, 由于这一类的NGO 是自
下而上的发起, 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作为信念支撑, 并且组织结构并非以正式的方式出现, 所以这类组织会把会费、募捐、专项救助等所得基本用于实现组织目标之中;而且法律上对此类组织在税收上的减免也促进了其成本的减少, 所以草根NGO 只将很少的部分用于支持组织内部运行。相对于正式的制度化NGO 和社会经济组织, 这样的低成本的社会资源再分配的方式是草根NGO 自身的效率优势。
中国草根NGO发展现状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救灾中,非政府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无论是在救灾资金的募集、救灾物资的输送、灾后重建及灾区人民情绪安抚等方面其作用不可忽视。非政府组织在此次灾难中的行动极大的减轻了政府的压力,而且对于民族凝聚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比如说中国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而且拨款25 万瑞士法郎,并从总会备灾库借调总价值95.89 万元物资运往灾区。南京爱德基金会,拨款100 万元,在成都建立救灾办公室。李连杰壹基金,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很快组织近千万的物资发往灾区。组织筹集民间款物主要是靠非政府组织,社会慈善损赠具有自愿性、自发性,各种非政府组织目标及其所连接的社会关系的影响使其更适合筹集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这次地震募捐常见的方式有通过各种媒体(报纸、电视、网络)发布救灾呼吁、电话募捐、在公众场合放置捐款箱等。四川汶川县地震发生当天,壹基金联合众多网络向家人发出“早一点到达,多一分希望” 的捐助呼吁,截至14 日15:30,壹基金募集捐款已超过1860 万元人民币。非政府组织可以举办抗震赈灾活动,激发人们的捐赠热情,募得善款。此后,全国各地非政府组织掀起组织捐款捐物、义演义卖的活动热潮。截止7 月8日,全国共计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567.80 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204.54亿元。非政府慈善组织动员社会捐
[3]赠财力物力,用之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极大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我国的NGO组织起步于改革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转变,NGO组织发展的越来越快,也显示了其在社会公共领域的巨大潜力和作用。在2008年的冰灾和汶川大地震中,NGO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时机,同时也说明了民间非政府组织的社会作用。但是,NGO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和困境,尤其是自下而上建立起来的草根NGO。可以说中国的NGO是处于先天不足,发育不良的现状中。
1.身份危机。国对民间社团管理采取的是双重管理体制和登记挂靠的制度, 作为法人的NGO 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和行政主管单位的双重审核。这样的制度造成了中国草根NGO 独立性差, 甚至部分草根NGO 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找到挂靠单位, 即使成立也是非法组织(或称非正式组织), 使得中国的草根NGO 无法得到法律的直接保障。
2.资金缺乏。中国草根NGO 由于双重管理体制和登记挂靠的管理, 使得几乎丧失了自主制订政策的能力, 其中包括募捐政策。募捐所得是草根NGO 的一个收入大项, 如环保组织 “自然之友”, 国内国外捐款约占其总收入92%。而非正式草根NGO 的资金来源就更加窘迫, 由于自身能力有限, 没有法律地位, 它们几乎无法得到国内外捐款。
3.社会信任不足所导致的困境。在前公民社会中, 人们处于个体生存和交换生存的状态, 而没有将自己的行为和对社会事件的思考纳入公共性思维中而进入社会生存的状态中。社会大众对志愿的公共组织仍抱有不信任的态度, 这也与草根NGO的自身宣传不力有关。在这样的困境下, 草根NGO 社会基础不足, 人员组织较为困难, 组织行为缺少连贯性。
4.自我能力不足。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环境不同于西方非政府组织的,西方非政府组织的生存发展有较好的社会政治、文化、法制环境,与政府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政府给予充分的信任和支持,热心参与志愿活动。作为非政府组织,能够独立行使自己的管理权限,有精力也有能力致力于组织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这也正是西方非政府组织运行良好的原因所在。在中国,由于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大量草根NGO先天发育不良。对组织的管理简单的模仿西方非政府组织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难以实现本土化;组织内部难以对其目
标和价值认同,缺乏战略管理规划;组织成员缺乏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专业能力极低;组织内,具有官僚气氛,缺乏会理的管理机制。由于经费紧张,缺乏有效吸引人才的条件,草根NGO难以招募和留住优秀的有能力的专业人才,致使人才匮乏。
对策及建议
草根NGO虽然在公民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发展中面临了严峻的形势,这困境有来自政府和法律的等在环境,也有来自自身的内部管理和价值理念的等盾,以下是针对当前草根NGO发展现状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对草根NGO来讲,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这可从两个方面来做,一是丰富筹集方式。草根NGO 不应该使用摆摊,找企业领导、社会名流“化缘”等老思路、老方法。应灵活运用多种筹资方式,如利用义卖、义演、广告劝募,传媒报道劝募,电视劝募,开会劝募,写信劝募,还有专业筹资,分成筹资等为人们所熟知的方式。此外,还可以进行联合筹资,协同筹资。联合筹资是指单个NGO 势单力薄,社会影响力有限,为了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几个NGO 一起合作向社会筹集资金的办法。如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国红十字会联合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充分扩大社会影响力,短时间内筹集了大量资金。二是扩大自创收入。草根NGO 虽不以营利为目标,但并不等于不能营利,它可以进行营利性经营并获取利润,只是其利润属于组织本身而不能分配给组织内的个人,应成为组织筹措的资金的一部分,为完成组织的目标和使命而使用。
(二)不断完善NGO 内部治理结构,加强自身建设。完善NGO 内部管理体制,主要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让NGO各项活动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组织内部财务会计制度,做到账目清楚、公开透明,从而保证NGO 的廉洁性。与此同时,还要逐步形成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NGO 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服务意识和职业素质。
(三)加大力度宣传NGO 作用,培育公众NGO 信任度,从而改变NGO 生存的社会环境。由于社会上缺乏独立自主的组织文化,并且社会公众对NGO 缺乏认同感,从而使NGO的社会动员能力和作用大打折扣。因此要加强民主文化建设,推进民主进程,使NGO 真正成为代表民意,促进民主政治进程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还要加强社会文化建设,发扬公共精神,强化民众主体意识、权利意识,提高民众对NGO认可参与程度。
(四)对政府来讲,改革管理体制,采用登记管理模式,加快NGO 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由于双重管理体制中存在着NGO 面临“挂靠难”的问题,而游离在制度保护之外。因此,改革现行的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双重管理体制,逐步实现单一登记制。政府部门可以设置独立的“NGO 管理处”等机构负责对NGO 审查、登记、监督,并实行统一管理,尽量简化NGO 登记注册程序,使大量具备存在合理性的NGO 取得合法性地位。
参考文献:
[1] 俞可平.中国公民社会: 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J].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 2006,(1): 110.[2] 伍俊斌.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1): 56.[3]周雨.论中国草根NGO的异化困境及对策[J].传承,2007年第5期.[4]纪丕霞,赵永厚.我国草根NGO发展的难题分析[J].科技信息,2006年第1期
[5]刘思白等.NGO:一种公共产品供给的新范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1月号下(总第357期)
[6]吕侠.NGO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黑龙江史志,2008.22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班级:07社会工作01班 姓名:陈五扬学号:200740103119 课程论文题目:浅析中国草根NGO发展现状
课程名称:管理学原理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