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

时间:2019-05-15 15:45: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

第一篇: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

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0-02-0215:07:1

1------------------

2009年,各级卫生部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精神,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重大疾病防治,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基本

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现将全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

报如下:

一、卫生资源

2009年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

(一)卫生总费用增加,居民个人卫生支出比重继续下降。2009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

计达16118.8亿元,人均卫生费用1192.2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4.96%。与上年比

较,全国卫生总费用增加1584亿元(未扣除物价影响,下同),增长10.9%;人均卫生费用

增加98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增长0.13个百分点。2008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

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为24.7%、34.9%和40.4%。与2007年比较,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

重分别上升4.4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下降4.8个百分点。

(二)卫生人力总量持续增加。卫生人力总量即“卫生人员数”与“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数”之和。2009年底,全国卫生人力总量预计达731万人,其中:卫生人员数641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90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24万人,增长3.9%;乡村医生

和卫生员减少3万人。

2009年底,全国卫生技术人员预计达52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16万人、注册

护士174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19万人(增长3.8%),执业(助理)医师增加8

万人、注册护士增加9万人。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08年1.58人增加到2009

年1.6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由1.25人增加到1.30人。

(三)医疗机构床位持续增加。2009年底,全国医疗机构床位预计达427.0万张,其中:

医院卫生院床位396.3万张(占93%)。与上年比较,医疗机构床位增加23.4万张,其中:医院

和卫生院床位增加21.8万张。全国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由2008年3.05张增加到2009

年3.20张,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2008年2.83张增加到2009年2.96张。

(四)卫生机构总数增加。2009年11月底,全国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达28.9万

个,其中:医院19822个(内:公立医院14086个)、乡镇卫生院3.9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站)2.6万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43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706个。与上年比较,卫生

机构(不含村卫生室)增加1.1万个,主要是诊所(医务室、卫生所)增加8223个,社区

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1895个,医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有所增加,乡镇

卫生院略有减少(乡镇撤并和乡镇卫生院合并所致)。2008年,全国村卫生室数达61.3万个。

二、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

2009年,加大重点疾病防治,全力以赴地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积极实施国家规划免疫,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

(一)加强重点疾病防治。

一是全面落实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政策。截至2009年9月底,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覆盖全国1765个县(区);95%以上的县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了艾滋病筛查实验室。截至2009年10月底,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319877例,其中艾滋病病人102323例;报告死亡49845例。我国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联合评估结果显示,全国目前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为10.5万人;估计2009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8万人。

二是继续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该策略以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为重点内容,确保提高肺结核的发现率和治愈率。该策略在全国覆盖率维持在100%,新涂阳患者发现率和治愈率分别达到70%和85%以上。2009年1-9月,全国共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75万例,其中新涂阳肺结核患者34万例。

三是综合防治血吸虫病。积极探索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建立了湘鄂赣皖苏、川滇渝、粤沪闽桂浙等三大片区血吸虫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对农民免费提供抗血吸虫病基本预防药物,对晚期血吸虫病医疗救治给予财政补助。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国 454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区)中, 265个县(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0个县(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09年1-10月,全国共治疗及扩大化疗230万人。

四是有效落实重点地方病综合防治措施。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完善了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建设,加强防治队伍和能力建设。2009年,全国2882个县级监测单位定量监测了83万户居民食用盐,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达96.4%;已有2720个县区达到《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所确定的居民户合格碘盐食用率达到90%的目标。在9个省(区、市)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完成改炉改灶110.5万户,改炉改灶率达72.3%。对大骨节病活跃病区95万人、克山病高危人群75万人实施预防性补硒。

五是加强对尘肺、急慢性职业中毒和放射性疾病等职业病防治。落实职业病危害源头控制措施,加强对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监护,对疑似职业病人及时进行诊断、治疗和康复。截止2009年6月底,我国共报告尘肺病64.3万例。其中2009年上半年新发尘肺病4972例,已死亡361例。

(二)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继续实施结核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乙型肝炎、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病等国家免疫规划,有效预防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2008年,全国1岁儿童卡介苗、脊灰、百白破、麻苗、乙肝疫苗报告接种率分别为99.4%、99.1%、99.3%、98.6%、98.9%。

(三)传染病报告发病相对平稳,全力以赴地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349.0万例,报告发病率265.55/10万;死亡15874人,报告死亡率1.201/10万。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阿米巴性痢疾、淋病,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2.3%。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是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甲型H1N1流感,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6.1%。

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国丙类传染病除丝虫病无发病、死亡病例报告外,其余10种共报告发病225.3万例,死亡396人。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88.5%。

2009年,全球暴发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疫情。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以卫生部牵头的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联防联控、依法科学处置”的原则,依据疫情变化不断调整完善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通过加强疫情监测,完善疫情信息管理,强化疫情研判,积极推进疫苗研发、生产和接种,切实做好医疗救治,加强重点环节、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时段防控工作管理等,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最大程度地减缓了疫情扩散和对社会经济及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影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有效减轻了疫情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危害。截至12月23日,全国31个省份累计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115877例,已治愈103026例。确诊病例中,重症及危重病例6654例,死亡560例。全国已累计完成甲型H1N1流感疫苗批签发7542.1万人份,累计完成接种4384万人。

(四)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2009年,通过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新增农村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项目,准备怀孕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等,全国妇幼保健工作得到加强。2008年,全国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78.1%、产后访视率87.0%、住院分娩率94.5%(其中:农村住院分娩率92.3%),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5.0%、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77.4%。与2007年相比,我国妇幼保健系统管理覆盖面加大。

孕产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继续下降。据妇幼卫生监测统计,孕产妇死亡率由2008年34.2/10万下降到2009年31.9/10万,5岁以下死亡率由2008年18.5‰下降到2009年17.2‰,婴儿死亡率由2008年14.9‰下降到2009年13.8‰。2008年,城市孕产妇死亡率为29.2/10万,农村36.3/10万;城市婴儿死亡率为6.6‰,农村18.4‰。

(五)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通过创建卫生城市和卫生村镇活动以及农村改厕、安全饮用水工程等,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截止2008年底,农村累计改水受益人口达到8.9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3.6%;6.2亿农村人口饮用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65.5%;1.5亿户农村家庭使用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59.7%。截止2009年11月底,全国累计命名114个国家卫生城市、29个国家卫生区和377个国家卫生镇(县城)。

三、卫生监督执法

(一)加大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公共场所卫生、传染病防治等重点监督检查力度。根据2009年职业卫生重点监督检查计划,24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共报告检查存在粉尘、铅、镉、有机溶剂等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88514家,建设项目8100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3087家。在检查用人单位中,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657.6万人,占劳动者总数的36.9%。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率分别为58.5%、59.2%、35.9%。监督检查中发现疑似职业病17394例,诊断职业病4410例。共依法查处用人单位7748家,占检查总数的8.1%,其中给予警告处罚7243家,罚款674家,罚款总额2421万元。

据30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报告,2009年全国医疗机构放射防护重点监督检查中,共检查放射诊疗机构47820家,存在违法情况9288家(占19.4%);依法查处8170家(占17.8%),共罚款215万元。50678家开展放射诊疗活动的医疗机构中,35441家持有效《放射诊疗许可证》,持证率69.9%。放射工作人员持证率为82.5%,培训率为78.5%,个人剂量监测率为78.6%,职业健康体检率为81.3%。诊疗设备检测率65.4%。

据29个省(区、市)报告,2009年全国公共场所卫生重点监督检查中,共对6300户人工游泳池(馆)进行池水水质抽检,合格单位数4208户。其中细菌总数监测合格率92%,大肠菌群监测合格率95%,尿素监测合格率91%,浑浊度监测合格率98%,池水余氯监测合格率78%,浸脚池水余氯监测合格率85%。

据30个省(区、市)报告,2009年全国传染病防治监督重点检查中,共检查268312户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情况,对1161家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行政处分。警告25020户次,罚款10268户次,罚款总额1068万元。

(二)开展健康相关产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根据2009年健康相关产品国家卫生监督抽检计划,全国共抽检79个卫生湿巾样品,合格率为81.0%;共抽检790个抗抑菌制剂样品的标签说明书,合格率为43.7%;共抽检80个次氯酸钠消毒剂样品,合格率为73.7%;共抽检61个戊二醛类消毒剂样品,合格率为88.5%;共抽检23个食具消毒柜样品,合格率为91.3%。共抽检涉及生活饮用水化学水处理剂470个,合格率为83.0%。

(三)组织开展消毒产品专项整治。据30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报告,2009年全国消毒产品违法宣传疗效和添加药物专项整治中共检查抗抑菌制剂生产企业1991家、药店67777家;监督抽查150270个产品,抽检发现不合格产品32922个,合格率为78.1%。共抽检81个膏霜剂型抗抑菌制剂样品,检出抗生素或激素的31个,检出率为38.3%。

四、医疗服务

2009年,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卫生服务利用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提高,病人医疗费用涨幅下降。

(一)着力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截止2009年11月底,中央医改资金安排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资金200亿元,支持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支持986个县级医院(含中医院)、3549个中心乡镇卫生院、115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另拨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补助资金17.3亿元。

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

到加强。2009年11月底,全国1948个县及县级市共建有医院8960所、妇幼保健院(所、站)1983所。全国3.41万个乡镇共设乡镇卫生院38952个(其中政府办37769个),床位数达90.5万张、卫生人员108.1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9.8万人)。与上年比较,县及县级市医院增加,乡镇卫生院机构数略有减少(主要原因是乡镇撤并和机构合并),床位数及人员数有所增加。2008年底,全国60.4万个行政村共设村卫生室61.3万个,89.4%的行政村设有卫生室;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12.0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3.8万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6人。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2009年11月底,全国城市6705个街道中,4434个街道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街道总数的66%)。卫生人员数达16.8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8万人),平均每个中心38人。规模小的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一般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2009年11月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站达2.2万个,预计卫生人员7.5万人,平均每站3人。与上年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1895个,卫生人员增加约2.4万人。

(二)医疗服务工作量继续增加。2009年全国医疗机构(不包括村卫生室)诊疗人次预计达36.0亿人次,比上年增加0.7亿人次,增长2.0%。如果包括村卫生室工作量,全国总诊疗人次预计达52亿人次。2009年入院人数预计达12600万人,比上年增加1117万人,增长9.7%。

2009年全国医院诊疗人次预计达18.5亿人次(其中公立医院17.1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92.4%),入院人数预计达8120万人(其中公立医院7520万人,占92.7%)。与上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增加0.7亿人次(增长3.9%),入院人数增加728万人(增长9.8%)。医院中,县及县级市医院门诊量由2008年5.9亿人次增加到2009年6.1亿人次,入院人数由3353万人增加到3700万人。

2009年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预计达8.1亿人次,比上年略有下降;入院人数3650万人,比上年增加337万人(增长10.2%)。2009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次预计达2.0亿人次,入院人数121.3万人。与上年比较,诊疗人次增加0.2亿人次(增长14.5%),入院人数增加18.0万人(增长17.4%)。

(三)医疗服务效率提高。2009年前3季度统计(以下同),医院病床使用率达85.0%(其中:公立医院87.7%),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达到59.4%。与上年相比,医院病床使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提高3.6个百分点。2009年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6日,比上年平均缩短0.1日。

2009年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6.3人次、担负住院2.1床日;与上年相比,门诊基本持平,住院增加0.1床日。公立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6.4人次、担负住院2.1床日,工作负荷略高于医院平均值。乡镇卫生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8人次、担负住院1.3床日;与上年相比,门诊减少0.4人次,住院增加0.2床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日均担负诊疗12.9人次,与上年持平。

(四)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提高。2009年医院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由2008年的98.3%提高到98.6%;住院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9.2%,与上年持平;病理检查与临床诊断符合率

由2008年的92.2%提高到94.0%;医院感染率1.2%,与上年持平;急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由2008年的91.2%提高到92.9%;无菌手术甲级愈合率94.8%,比上年略有下降。

(五)病人医药费用涨幅下降。卫生部门综合医院统计,2009年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154.0元,比上年增加7.5元(当年价格,下同),上涨5.1%,涨幅下降2.5个百分点;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5775.5元,比上年增加311.7元,上涨5.7%,涨幅下降4.2个百分点。病人医药费用涨幅低于城镇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长速度(2009年前3季度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9.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现金收入增长8.5%)。

从五级综合医院看,2009年部、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次均门诊费用比上年分别增加14.0元、14.1元、9.1元、9.0元和3.4元,分别上涨5.0%、6.4%、6.0%、7.6%、3.4%,涨幅除部、县级市属医院提高5.0、2.9个百分点,省、地级市和县属医院分别下降

3.5、3.7、2.7个百分点。部、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综合医院人均住院费用比上年分别增加1182元、860元、618元、314元、185元,分别上涨8.5%、7.8%、9.4%、7.6%和6.8%,涨幅除部属医院提高1.9个百分点,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分别下降0.9、1.9、1.4、2.0个百分点。

药费占医药费用比重略有升高。2009年门诊病人药费比重占50.7%,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住院病人药费比重44.0%,比上年增加0.1个百分点。药费比例上升主要与甲型H1N1大规模流行的防治有关。

五、医疗保障体系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

(一)参加新农合人口达8.33亿人。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2716个,参加新农合人口8.33亿人(比上年增加1800万人),参合率达94%。2009年,新参合筹资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00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80元,农民个人缴费20元。截止2009年9月底,全国新农合本年度筹资已达到820.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97.6亿元,占24.1%;地方财政补助资金429.4亿元,占52.3%;农民个人缴费190.9亿元,占23.3%。前3季度全国新农合基金支出总额为645.8亿元,累计受益4.9亿人次。参合农民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提高,尤其是住院率的提高。

(二)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09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全国所有城市推开,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保问题正在加快解决。截止2009年9月底,全国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人数达到3.63亿人,比2008年底新增4478万人。

(三)全面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救助制度。据民政部2009年前3季度统计,全国城市医疗救助支出34.7亿元,救助946万人次;农村医疗救助支出56.9亿元,医疗救助6559万人次。2008年农村医疗救助中,资助参加新农合资金占19%,大病救助资金占72%;人均资助参合水平21元,人均资助大病水平360元。

20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政府投入力度加大,重大疾病防治得到加强,卫生服务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利用持续增加,病人医药费用涨幅下降。这是各级卫生部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精神,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所取得的成效。

第二篇:中国发展简报

中国发展简报

中国发展简报

(一)中国草根组织的发育初期乃至今日,一直仰赖西方资助和输入治理模式、价值观。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与中国经济阶梯型的发展次序不一致的地方是,西部NGO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比中部获得了更多国外资助方的青睐,西南的云南、成都、西北的陕西都是民间组织大省。2005年,中国发展简报曾经在青海做过能力建设培训,当地发言的少数民族同胞的英语水平好过汉语,可管窥“羊奶”在草根组织的发育、发展中的重要角色。

在西部诸省中,甘肃的贫困、环境、教育等相关问题同样突出,需要NGO特

别是本土NGO的参与,然而甘肃民间组织的发育显得有点冷清,能被外界耳熟能详的只有几家组织。但即便相对其他地区,甘肃NGO不够活跃,前些年也有20~30家组织在当地扎根。近年来,时有国际资金逐步消减在中国的资助乃至撤出的消息,另外一面是国内资金投入逐步增多,资金来源呈现更替的趋势。这种变局的端倪是否已经影响到甘肃NGO的生存?

中国发展简报

(二)在为期两个月的积极筹备后,11月23日—24日,第三届平民教育论坛如期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办。此次论坛共有200多人参加,其中包括来自北京、上海、深圳、重庆、贵州、云南、山西、河北、甘肃、福建、安徽、河南、台湾等地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学术界教育专家、民间公益组织代表、扎根基层长期开展平民教育的实践者、媒体记者、志愿者等。这得益于论坛主办方前期的广泛邀请,以及通过中国发

展简报、NGO发展交流网、凤凰网等新闻媒体进行的宣传和报道。

本次论坛主办方包括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中国滋根乡村教育与发展促进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和北京晏阳初平民教育发展中心。论坛主题是“城镇化背景下的平民教育”,并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和实践分享:(1)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平民教育与可持续发展;(2)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成人教育需求与实践经验分享;(3)工友社区教育的需求和实践经验分享;(4)文化多样性面临的危机与可持续发展及其实践。

中国发展简报

(三)1月1日,《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这部法律的实施意义在于,促进了开源、节流和环境保护三者的结合。

污染减排是《循环经济促进法》的明确要求,通过总量控制制度推动各地和企业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的总体要求,减少污染物排放,这也是实

施循环经济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性保障。

这部法律明确了国务院和各省、区、市政府要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等;规定国家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并运用税收等措施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和设备,限制耗能高、污染重产品出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循环经济发展综合管理部门在制定和实施投资计划时,应当将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列为重点投资领域;政府采购应优先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产品。

这部法律施行后,环保部相关官员也曾在媒体发表观点称,《循环经济促进法》需要尽快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如一些重点污染的指标、强度回收名录、禁用物质的名录等。

12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准《甘肃

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这是中国批准实施的第一个地区性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点评:这部法律对希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意义非同小可,也给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制度保障。需要防止的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跟风行为,“促进”意味着利益的调整和重新分配,其复杂性和诱惑力不言而喻。现实中,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名大范围上马“两高”产业的例子并不少见,而本该充满朝气的新能源产业在某些区也出现过热苗头,这都是教训。

第三篇:《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简略报告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简略报告

2月10日,由华中科技大学、人民出版社主办《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卫生改革与发展绿皮书)成果发布会在国谊宾馆举行,教育部与卫计委等有关领导、华中科大专家出席了本次会议。《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简略报告如下。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总体评价: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绩显著。

2.新医改取得了预期的阶段性成果,百姓得到实惠,医务人员初步感受鼓舞,体现了中国国情,探索了中国医改理论,坚定了对中国医改道路的自信。

3.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依然面临着问题、风险和挑战,有时甚至较尖锐。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健康梦”,系统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成果,大胆探析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解决思路与建议,以期对“十三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华中科技大学方鹏骞教授率领其团队,依据其二十多年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密切观察与研究、亲身实践与思考,主持编纂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卫生改革与发展绿皮书系列)。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4》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论,分别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卫生筹资及其绩效分析;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体系评价;中国医疗卫生服务监管体系评价。第二部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专题分析,分别为均等化视角下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调查报告;全民健康覆盖目标下的中国医疗保障制度发展与整合;中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发展;中国民营医疗机构:问题、反思和展望;中国中医药服务体系的特色与展望;中国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本报告数据资料来源权威详实,全部是国家统计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国家部委和研究机构编撰的统计年鉴或各种研究报告;大部分专题论述均从改革开放起直至现在,编写者力图通过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各领域长时间大跨度的脉络梳理,探究各个时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经验策略与路径选择,追本朔源,理清当前医改中的成果与难点的前因后果。

一、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成绩与成果

1、城乡居民整体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人均预期寿命显著提高,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我国60多年的发展历程里延长了39.5岁,这在全世界都是比较罕见的;

我国婴儿死亡率已经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13年的9.5‰,已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的47.7/10万下降到2013年的23.2/10万,低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与经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

注:人均预期寿命指出生时预期寿命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2、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政府卫生财政投入逐年递增

卫生总费用增加,政府卫生支出比重稳步上升,201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31868.95亿元,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5.57%,与2009年比较,增长81.7%;

在2013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到30.1%、36.0%和33.9%,与2009年比较,2013年政府卫生支出比重上升2.6个百分点。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3、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体系不断完善,卫生服务可及性增加

4、医疗卫生人力资源总量持续增加

到2013年底,全国卫生人员总数达979.1万人,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09年1.75人增加到2013年2.06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由2009年1.39人增加到2013年2.05人。

5、医疗机构床位持续增加,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全国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3.32张增加到4.55张。

6、新医改取得阶段性成果:

(1)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在全国17个国家联系试点城市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已经在多个层次、多措施任务并行发展: 第一,在卫生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寻求突破;

第二,在实现管办分开和政事分开方面开展试点,实现公立医院出资人角色的明确。

第三,在增进城市公立医院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多元化办医格局。第四,发展中西部边缘地区公立医院的能力。

第五,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提供一揽子改革措施,实现改革的政策群,以公立医院补偿机制为切入点,全面调整药品定价机制,医院内部薪酬模式等。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卫生统计年鉴》 患者门诊满意度:国家卫计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以第三方身份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门诊患者总体满意度均值为79.19%,2013年总体满意度均值为82.04%。

(2)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初步建立,“因病致贫”问题得到缓解,居民就医的经济负担得以减轻。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下降。2013年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比2009年下降了3.6个百分点。医疗保障制度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了化解医疗风险的保护屏障。

城镇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在1990-2000年平均增长速度为33.11%,农村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在1990-2002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9.79%,2000年后,城镇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更降低至12.84%;其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年平均增长速度锐减为8.54%;

(3)初步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4)我国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以来,基本药物配备率呈上升趋势,抗菌药物处方使用率呈下降趋势。

7、卫生法制化建设逐步深入,健康权益得到保障。

近几十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十几部法律。

8、中医药工作得到重视和发展,传统医药惠及更多民众

2013年全国中医医院诊疗人次达43726.3万人次,较2009年(30145.8万人次)增加了45.1%。

9、卫生信息化得到快速推进

卫生信息化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新医改的突破口。卫生信息技术支撑将大力促进新医改政策的落地,推动卫生和人口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将重组人口和卫生服务要素,重塑卫生服务业态,改变全民健康面貌。根据CHIMA《2013-2014中国医院信息化状况调查报告》,受访的590家医院中,应用住院医生工作站、门急诊医生工作站和电子病历的医院达到75.08%,72.88%,69.32%。该比例较之2012-2013有明显提升,说明我国医院信息化和电子病历的实施情况良好,发展迅速;我们预测,未来我国医疗卫生市场对卫生信息化人才的年需求量将不少于25万人。

二、中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1、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如2003年我国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是14.3‰,慢性病患病率为151.1‰,2013年我国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是24.1‰,慢性病患病率为330.7‰;

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健康水平仍存在明显差异,如东部城市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人均预期寿命在2010年均超过78岁;而西部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省份(如云南、西藏、青海等)人均预期寿命在2010年还不足70岁,2013年我国城市地区婴儿死亡率为5.2‰,农村地区为11.3‰,农村地区是城市地区的2.2倍。

2、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

2013年中央财政卫生投入增长26.4%,地方财政卫生投入仅增长9.5%,地方财力不足将导致基层财政保障风险加剧;

东中西部地区间财政投入差距明显,东部由于较强的地方经济支撑,西部地区有较高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比例,而中部地区两者均未沾,而形成新的“中部塌陷”。2013年人均卫生财政补贴东:中:西部分别为312:213:331(元)差距明显,这种投入上的差距不利于地区间卫生资源的平衡和卫生服务能力的均等化,影响人人享有基本卫生服务目标的实现,影响卫生筹资的公平性。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3、总体医疗费用上涨过快,但是医院医疗费用上涨速度下降

近三年卫生总费用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3.20%,为同期GDP增长速度的1.62倍,如果不能控制当前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势必会给政府财政、实体经济背上沉重的负担;特别是考虑到我国“转方式,调结构”,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必然回落;医疗费用的增长使中国财政背上沉重的包袱,或许是中国社会经济危机的重要因素。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4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

4、医疗保险基金运行面临风险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后,国民经济增长放缓,职工工资增长也将减速,因此按工资比例收取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的增幅也将下降。而基金支出由于继续上涨的医疗费用、进一步释放的医疗服务需求、人口老龄化加速等因素的影响保持增长态势。因此,医疗保险基金正面临巨大风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从2000年至2013年,基金收入的年平均增幅为33.20%,而支出的年平均增幅为34.39%。以此趋势推测,2017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就将出现当期收不抵支的现象,到2024年就出现基金累计结余亏空7353亿的严重赤字。

而对新农合基金的筹资和支出数据进行趋势预测,预计在2017年新农合的累计结余将为负数,至2020年支出将比当年筹资超支15.38%。基金的收不抵支已成为目前威胁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可持续的最重要因素。5、2012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患者的药品花费增量值开始上升

本研究报告表明:单纯依靠国家财政投入,实行零差率的基本药物供应制度对降低就诊病人用药花费和降低医院药占比仍然表现出不可持续的状态,这也意味着还有其它的因素影响着病人用药花费和医院药占比的降低,比如药品的流通成本增加、药品价格增加、医生的不合理的处方行为或基本药物制度的执行力和监督力下降等因素。

6、分级诊疗机制和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分级诊疗制度急慢分治实施困境:

一是患者传统的诊疗观念影响,二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难以“取信于民”,省市大医院的急剧扩张也吸收了许多基层医疗机构的优秀人才;三是信息化管理机制滞后,无法形成有效的分级诊疗管理的信息平台,四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没有从政策层面更好地引导分级诊疗,五是分级诊疗的监督机制尚未建立;

7、我国各省、区域及城乡间存在公共卫生服务的非均等化

①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筹资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的公共卫生支出无论是支出总量还是人均卫生支出上都高于西部地区。另一方面,公共卫生支出的城乡差异较大,②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差异明显,如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较低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

图1 2013年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各省际离差图

8、我国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问题与困境

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设计层面,如卫生人力资源流动受到束缚、在机构审批、技术准入、不同省份之间部分诊疗服务执业资质不能互认、与社会办医关系密切的商业健康保险发展政策仍不明朗。二是政策执行层面,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之间的变更程序不规范、审批权与监管权不匹配、民政部门与卫生部门之间缺乏协同监管机制。三是我国民营医疗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建议与展望

1、本发展报告认为卫生总费用增长速度必须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协调,应严格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以防止因各级财政支出压力过大导致的“医疗费用社会经济危机”在中国上演。据此本发展报告建议,到202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达到58257亿元,占GDP的比例为6.17%,人均卫生总费用达到4188元,可同时兼顾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健康需要。

2、本发展报告认为目前最应该关注的是如何调整政府卫生投入结构,提高卫生系统绩效。首先,应增加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提高其服务能力,引导健康需求在基层机构得到满足,这是提高卫生总费用使用效率的必然路径;其次,加强转移支付,减少城乡、地区间健康水平差距。卫生投入水平在城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

3、本发展报告认为,到2030年,民营医疗机构承担服务工作量将达到40%,公立医院下降到60%。医疗服务市场将呈现公平竞争的局面,医疗资源分配将更加合理。逐步建立并完善分级医疗服务体系。通过“十三五”的努力,到2020年,我国将初步建立分级医疗服务体系,4、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应实行城乡统筹的公共品供给制度;推动政府转型,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完善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制度;构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多元供给机制。

5、关于对中国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发展展望,本发展报告认为全科医生是其能力提升的核心要素,应切实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分别在准入、执业、待遇方面重点加强建设。基层首诊是就医模式的必然选择。

在中国,转变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建立家庭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基层首诊的就医观念也应成为各级政府探索推进基层医疗服务的方向。

通过医疗联合体这种组织形式,建立起优质医疗资源和管理模式传送带,从实质上改进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只有真正意义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起定期的、规律的业务指导关系,实现家门口能享受三级医院的专家服务,才能让群众放心。

6、要结合我国国家药物政策体系,建立我国细化的医药人力资源开发政策、药品公平定价原则与供应效率政策和合理用药的收集、监测和评价政策,以保障我国基本药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确定基本药物制度的法律地位,明确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及权责。

本发展报告将分为三个连续出版,《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2014》是该绿皮书的第一部,后续两部分别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5--中国公立医院发展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6--中国健康保障制度发展报告》,敬请社会各界持续关注。

第四篇:2007-2010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2007-2010年卫生事业发展概况

蓬安县卫生局(2011年5月21日)

截止2010年底,全县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48个(其中乡镇卫生院31个,中心卫生院8个,县级医疗卫生机构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民营医疗机构5个,村卫生室598个,个体诊所62个。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956人,其中高级职称44人,中级职称235人,初级职称677人,业务用房面积86702平方米,医疗设备715台(件),价值2650万元。

1、顺利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8年1月,我县正式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启动第一年参合人数就达51.0348万人,整体参合率达90.45%,15万农民群众受益,报消补偿金额2200万元。2009年,群众参合51.4853万人,参合率为85.1%,兑现群众医疗补偿54.5万人次,补偿金额4608.16万元,基金使用率为89.51%。2010年,参合群众逐年增加、受益面进一步扩大,新农合参合人数达565405人,参合率为95.05%,2011年参合率达97.91%。超额完成了市、县目标任务。

2、狠抓公共卫生服务,全民健康防线进一步筑牢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展开。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党和政府重要的民生工程,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的基本途径,也是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全县2009年开始展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截止2010年底,下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公卫补助资金 1

715.44万元,公卫经费使用规范,无资金分解现象。大力开展人员培训和公卫服务试点工作,加强公共卫生知识宣传,两年累计发放建档及宣传资料50余万份,建立农民健康档案222781份,占全县人口的32%,规范化健康档案数量97809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居民健康档案57295人份,建档率达50%,开展了13万针次的儿童乙肝疫苗接种、为28008名儿童实施了麻疹强化免疫接种,接种率为98.66%。

建立和完善传染病防制机制。全面实行了疫情网络直报,传染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到2010年的366.293/万;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成效明显,无霍乱疫情,狂犬病、乙脑、病毒性肝炎、手足口病等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结核病发病率、治愈率、转诊率达到国家标准,成功开展艾滋病等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和病人的抗病毒治疗,卫生检验室实验室通过省级计量资质认证,计划免疫工作有序开展,巩固了以乡为单位接种率三个85%以上成果,巩固了消灭脊灰成果,城乡居民健康教育普遍开展,各乡镇、企事业单位、学校均设立了健康教育专栏,卫生科普知识宣传深入入心。

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组织中医技术人员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大力开展中医药“三名、三进”工程,增强中医急诊急救能力和中医专科建设,完成中医药科研课题5项,取得研究成果5项。县中医院眼鼻耳喉科通过南充市重点中医专科评审,李陈泉同志获“南充市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

卫生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完善了《蓬安县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蓬安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应急方案,加强卫生应急管理和应急队伍培训,健全“120”急救 2

体系和医疗卫生单位的应急值守工作。“5.12”汶川大地震期间,有效开展灾后防疫工作,印发防病知识传单3万余份,开展疫区消杀灭面积达8万平方米,派出了三批次防疫人员、医疗小分队奔赴映秀等重灾区开展卫生防疫和医疗救护工作;做好了食用含三聚胫胺问题奶粉患儿的筛查和医疗救治工作;有力防控甲型H1N1流感,按照“外堵输入、内防扩散”的防控策略,加强了各级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的科学防控宣传,对学校、车站、广场等人群聚集场所进行消毒和疫情监测工作,有效防止了疫情的扩散和蔓延。

妇幼保健工作发展迅速。狠抓“二纲一法”的贯彻落实,延展妇幼保健服务范围和功能,大力加强产科、儿科规范化建设,严格技术资格准入,严厉打击非法接生行为。城市和农村孕产妇管理率分别达到85%、75%,住院分娩率90%,完成省专项投资妇幼保健院整体迁建工程。2010年完成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2100余人,补助718671元、为3620名生育妇女补服叶酸。各乡镇卫生院、助产单位都设臵了2-3张产床,县妇幼保健院由2005年前10张病床增加至30张病床。2005年前全县有1/3的乡镇卫生院无妇幼人员,2007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人事局、县卫生局公开向社会招聘,择优录取了41名妇幼岗位人员,充实到各乡镇妇幼岗位,政府给予妇幼人员财政全额预算,保障妇幼人员的待遇,稳定队伍。确定了县妇幼保健院、县人民医院为“孕产妇急救中心”,加强了“绿色通道”的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稳步发展。根据《蓬安县人民政府关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蓬安府发[2008]62号)文件精神,3

我县在相如镇相继设立了城南和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陆续开展健康教育、慢病管理等“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从2007年8月至今,累计为20688余人次的7岁以上儿童、60岁以上老人、残病人、孕产妇及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基本医疗和计划免疫、免费建档、产后访视等公共卫生服务。

卫生监督工作成效显著。全县卫生执法监督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建立健全了监督执法内部稽查考核机制,形成了事前与许可、监督与指导、处罚与教育三足鼎立的卫生监督综合执法机制。圆满完成重大活动卫生安全保障任务,深入开展各种卫生专项整治。转变监管模式,在我市率先推行卫生监督公示制度,网格化管理制度,全面组织实施了食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截止2010年6月1日,全县公共场所以住宿业美容美发业为主的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达98.24%,A级单位1家,B级单位5家。《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后,及时进行了《食品安全法》的宣传和培训,加强食品卫生监管,食品卫生监管移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后,选派了3名业务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卫生监督员协助食品卫生监管,做到了食品卫生特别是餐饮消费环节监督不脱节。“十一五”期间,我县未发生群体性食物中毒、饮水污染事件、重大传染病爆发流行等公共卫生事件,为促进我县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争创省级卫生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嘉陵第一桑梓AAAA景区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事业,农村卫生基础设施、设备和卫生人才队伍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卫生资源不足 4 的现状得到有力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逐年消弱,全县居民健康素质得到提高。

一是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近年来,县卫生局高度重视卫生项目工作,积极争取项目投入资金7591万元,其中争取中央专项投资6962万元,省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专项援建投资629万元,共新、改(扩)建面积5.2万平方米,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争取中央国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项目26个,总投资1319万元,对26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新增业务用房1.84万平方米。二是争取国家扩大内需建设项目12个,总投资4458万元,对县人民医院住院部实施迁建,对河舒中心卫生院等11个乡镇(中心)卫生院的综合业务用房进行新建。县人民医院整体迁建工程共分三期,国家一期投入住院部迁建工程主体已完工,已累计投入2100万元,同时二、三期建设总体规划已通过县规委会审查,并完成施工图纸设计和工程造价预算。11个乡镇(中心)卫生院于2010年底前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三是争取国家30个村卫生室建设项目,总投资120万元,新(改)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1800平方米,目前已完成项目25个,其中15个投入使用。四是争取省红十字会援建博爱卫生院、卫生站项目8个,总投资629万元,共新建鲜店乡博爱卫生院等总面积9000余平方米。目前,已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五是争取省专项投资新建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项目2个,其中县中医院建设规模4589平方米,投资605万元,目前已进展至第五层土建施工;县妇幼保健院建设规模2900平方米,投资260万元,已完成。六是卫生监督执法大队业务用 5

房建设纳入2011年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盘子”;七是争取到巨龙、徐家中心卫生院的污水处理项目2个,争取投资200万元。

二是基层医疗单位设备落后状况得到改善。2008年争取到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支持,为各中心(乡镇)卫生院配臵便携式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共16台(件),总价值150.6万元;通过争取项目资金,2009年国家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配备了总价值396万元的X光机、台式B超等必备设备300余台(件)。

三是大力实施卫生资源整合及管理机制、体制改革。针对我县乡镇(中心)卫生院长期分散经营,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偏弱的现状,2007年实施了卫生资源整合,将原来的地名卫生院全部撤销,由原来的58个乡镇(中心)卫生院撤销合并为39个,并清退无技术、无资格、无学历的“三无人员”。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蓬委办发[2007]24号),进一步明确了卫生院的主要职责及内部管理运行体制,重新设臵公共卫生岗位129个,基本医疗人员岗位488个。2009年9月,有效实施乡镇(中心)卫生院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和规范绩效工资发放政策,成立了蓬安县乡镇卫生院财务管理协会,统一收支凭证,实行重大资金支出报告制度,杜绝了卫生院开支无度、铺张消费、坐收坐支等不良现象。

四是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卫生得发展的关键。“十一五”期间,通过项目培训、继续医学教育、人才引进等手段,力促卫生技术人员改善知识结构,满足群众就医需求,2007-2010年共招引医学院校毕业生212人,县卫生局送出检验、化验人员 6

及妇幼人员培训123人。参加全科医师培训100余人,参加技术培训1600余人,参加基层管理人才培训300余人次。大力开展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学习实践活动,加强卫生技术人员“三基三严”等执业行为规范的在岗培训,加强了执业医师定期考核和医德医风评价考评工作,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卫生工作者,其中县皮防院医生李海平先后获省、市“劳动模范”、全省“健康卫士”荣誉称号。

2007年至2010年获得的表彰奖励 1、2007

(1)获县委、县政府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奖;(2)获宣传文卫系统先进基层党组强称号;(3)获县政府“两案”办理先进单位奖;(4)获县委、县政府拥军优属先进单位奖;(5)获市卫生局目标考评二等奖。2、2008

(1)获2008南充市卫生局目标考核二等奖;

(2)获2008蓬安县宣传文卫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奖;(3)获蓬安县2008新农合工作先进集体奖;(4)获蓬安县2008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奖;(5)获县委“5.12”抗震救灾先进集体奖;

(6)获县委、政府2008爱国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奖;(7)获县委、政府2008目标综合考评综合奖二等奖;(8)获县委、县政府2008项目推动工作先进单位奖;

(9)获县委、县政府2008八大民生工程先进单位奖;(10)获县委、县政府2008党风廉政建设暨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奖。3、2009

(1)获蓬安县委2009新闻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奖;(2)获县委、县政府2009卫生工作先进集体奖;(3)获蓬安县2009食品安全工作先进集体奖;(4)获县政府2009“两案”办理工作先进集体奖;(5)获县政府2009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奖;(6)获南充市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先进单位奖;(7)获县委、县政府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奖;

(8)获县县、县政府“嘉陵第一桑梓”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奖。4、2010

(1)获2010县委、县政府目标考评综合奖二等奖;(2)获2010县委、县政府实施民生工程先进单位奖;(3)获2010县委、县政府维稳、信访和群众工作先进单位奖;

(4)获2010县委、县政府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先进单位奖;

(5)获2010县委、县政府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奖;(6)获2010南充市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奖;(7)获2010工会工作先进集体奖;

(8)获2010“两案”办理工作先进集体奖。

第五篇:乐安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中共苏区振兴规划 ――乐安县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卫生事业是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工作也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二·五期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攻坚时期。为更好地加快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合理配置和利用卫生资源,改善和提高卫生服务能力,保护和促进我县居民身体健康水平。根据中共苏区振兴规划工作要求,结合我县卫生工作实际,现将有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卫生现状

1、医疗卫生机构。2011年底,全县拥有县直医疗卫生单位8个(其中:综合医院2个、中医医院1个、专科医院1个、妇幼保健机构1人、疾病控制机构1个、卫生监督机构1个、新农合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20个(其中:中心卫生院6个,一般卫生院14个),村卫生室205个,民营医院3个,个体医疗机构19个。

2、卫生人力。全县公立医疗机构拥有医务人员1108人,其中在职正式职工924人,聘用184人。在职职工中,卫生技术人员820人,占88.74%,其中高级职称47人,中级职称315人,初级职称458人,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卫技人员数2.25人。另有村级卫生技术人员621人。

3、医疗状况。共开放住院床位803张,其中,县级医疗机构512张,乡镇卫生院291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2.2张。价值5000元以上的医疗设备411件,占地面积107221.8平方米,建筑面积49255平方米(其中乡镇医疗机构14796平方米),日均门诊1100余人次,年均住院3万余人次。

4、公共卫生。规划免疫12种疫苗接种率96%,以乡镇为单位规划免疫接种率达90%以上通过省级验收;住院分娩率100%,新法接生率100%,婴儿死亡率12‰以下,孕产妇死亡率28/10万以下,无新生儿破伤风发生,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以上,人均寿命75.3岁。

5、医疗保障。2008年开始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11年,我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64188人,参合率97.6%,基金总量为5930.88万元,全年补偿参合农民160567人次,基金支出5485.1万元。

二、存在的问题

1、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卫生事业费投入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同步增长。2010年全县卫生事业费投入只占财政经费总支出的8.83%。由于长期投入不足,造成大部分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用房简陋、设备配置欠缺、设 2 施落后、人才队伍断层和医技人员培训经费短缺等,制约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医疗保健效果与质量的提高。截止2010年12月31日止,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共负债8739万元,其中基建负债3451万元,2、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卫生事业发展滞后。2007年以前,我县卫生卫生事业发展欠账最大。全县乡镇医疗用房面积14796平方米,其中4916平方米为D级危房,占全县医疗用房面积的33.23%。全县20个卫生院中,有6个卫生院至今没有合格的业务用房。尽管从2006年起,全县14个乡镇卫生院才争取到部分国债项目建设资金,改造新建了9880平方米的医疗用房,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2427万元,其中国债资金仅为575万元,而附属设施建设标准高,征地拆迁成本大,地方配套资金无法落实,项目单位无力自筹资金,致使项目单位负债累累,总负债为1852万元。另外为了方便农民看病,我县在6个非乡镇政府所在地(合并乡)仍开设了卫生院,但由于是非政府所在地,国债项目资金不予安排,地方又无力筹措,6所卫生院医疗用房均为上世纪60年代建设的,早已被相关部门认定为危房,但迫于资金压力,到目前都无法完成改扩建工作。

3、人才队伍不能适应卫生事业发展需求。现有卫技人才严重缺乏,基层卫生院缺少医护人员200多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妇保院、县皮防院、县卫监所、县疾控中心按现有标准需增人员350余人。卫生系统已经进入到龄退休的高峰期,严重影 3 响了我县医疗卫生业务的正常开展和持续发展;后备人才难以引进,特别是乡镇卫生院,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完善,医务人员生活待遇低、工作环境差、住房都难以解决,对医学本专科毕业生缺乏吸引力。

4、医疗设备落后。近几年上级部门陆续配了一些基础性设备,但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乡镇卫生院急诊急救设施不完善,无清晰度好、配置高的B超、X光机等大型医疗辅助检查设备,造成有些常见病和急诊病不得不到县级医院确诊和治疗,县级医院无核磁共振等大型先进医疗设备,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无法诊断,加上我县医疗机构放射诊疗还未开展,无相关医疗设备,这些问题导致患者不得不到上一级医院治疗,进一步加重群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5、村卫生室建设滞后。一是现在农村许多地方还没有摆脱缺医少药的状态,全县没有一所规范化的村级卫生室,特别是在偏远的山区,连简陋的卫生所都没有,农民根本没有地方看病。二是许多农村缺乏素质较高的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农民生病以后,无法得到基本的救治。三是县乡村卫生一体化建设面临诸多困难,许多村卫生室无固定场所,医疗设备只有老三件(温度计、血压计、听诊器),达不到标准化村级卫生室要求,服务能力低下。

四、下一步发展设想

以中央苏区振兴规划为契机,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1、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县乡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立卫生监督综合网络和卫生安全检测预警机制。加强疾病控制专业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综合能力,严格控制艾滋病、结核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传播,有效预防和控制地方病,积极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维护健康的社会行动,以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质。二是加大对卫生监督机构基础设施等硬件的投入力度,建设卫生监督综合大楼项目,配齐的执法专用车辆和快速检测设备,提高卫生监督执法水平。三是改善县妇保院条件,新建住院大楼,添置先进医学仪器和设备,提高全县妇幼保健服务水平。四是进一步改善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条件,配备公共卫生服务专用车辆、全自动生化仪、彩超等,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四是加大对全县205个村级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到2015年85%的村卫生室建设达标,2020年全部达标,同时逐步实现乡村卫生一体化。

2、完善医疗服务体系。一是争取县第二人民医院整体搬迁至县城区项目及搬迁后的软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合理配置县城区的医疗资源;二是争取县人民医院住院综合大楼改新建项目,购置核磁共振等大型医疗器械,改变乐安无此类医疗设备现状,方便广大患者;三是争取县皮防院异地重建项目及配齐相关医疗设备。四是积极争取县级中医院综合大楼改扩建项目。五是全力做好公立医院改革。六是进一步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特别 5 应加大6个不在乡镇所在地的乡镇卫生院基础建设投入。七是创立“乐安县流坑医疗康复中心”,改变流坑景区无综合性医疗机构现状,提升“千古一村”的整体形象和服务能力。

3、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建设。通过近几年的积累,我县新农合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为进一步完善新农合保障体系,将加大新农合工作硬件投入,建设新农合管理中心综合大楼和信息系统。

4、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一是构建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信息平台。二是新建县卫生培训中心,积极做好乡镇卫生院技术人员和乡村医生的教育培训工作,建设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提高服务质量。三是要落实好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编制。按照省编办和省卫生厅下达的人员编制标准,对县乡医疗卫生机构的人员进行核定,在重新核定编制中,要在保留现有编制数前提下,争取更多的人员编制。四是积极抓好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的招录力度。继续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招录专业技术人才、吸收“三支一扶”人员充实到各医疗卫生单位。同时积极做好省厅招聘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承接和服务考核工作。五是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选派县、乡医疗技术骨干到城市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县级医疗技术骨干到乡镇卫生院帮扶工作。

四、建议政策支持

1、尽快化解医疗卫生机构债务。县乡医疗机构沉重的债务负担制约了我县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同时还隐藏了诸多不稳定因 6 素,我县医疗机构高达近亿元的债务,希望中央、省财政能够尽快拔出专款,进行债务核减。

2、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支持政策。一是取消上级下达的卫生基建项目县本级配套资金,改由省财政负担;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向边、穷乡镇卫生院倾斜,特别是向我县6个非乡镇所在地的卫生院倾斜。三是专项安排卫生人才培训经费,提高医护人员的服务水平。

3、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已实现从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向公益性公共卫生服务转变,也同时导致基层医疗机构收入锐减,加上全县所有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后,因县财力紧张,无法承担本应由县级财政负担的部分资金,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入不敷出,建议将县乡两级医务人员的绩效工资全部纳入省财政保障范围。

二○一二年三月十六日

下载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简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宁县卫生事业发展简介

    中宁县卫生事业发展简介2011年8月8日中宁县卫生事业在区市县党委、政府及区市卫生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围绕“服务群众,加强两项建设,完善五大体系,实现六位一体功能”的......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全文)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2012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目录 前言 一、卫生基本状况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中国网络教育发展政策简报

    中国网络教育发展政策简报 一、1999年,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第六条中提出了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其内容主要有5点,主要......

    “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目标

    “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目标1、健康水平。平均期望寿命:在2005年基础上,2010年增加0.5岁,孕产妇死亡率:2010年控制在40/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2010年控制在13.00‰以内,5岁以下......

    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汇报

    一、全市医疗卫生现状 xxxx市总人口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近14万人。xxxx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57个,其中:市级医疗卫生机构5家(包括市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妇幼保健......

    区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槐荫区第十一个五年计划卫生事业年发展规划 一、我区卫生事业的发展情况(一)卫生事业现状和健康水平近年来,我区的卫生资源更趋丰富,区直医疗机构进一步发展,特色医疗取得长足进......

    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

    县卫生事业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建设,要争取立项实施。贫特困村卫生室建设要争取由国家投资,为提升卫生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再立新功,为全面提高全县人民的健康水平,推进小康进程再谱新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