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亚洲邮政保险业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9-05-14 19:0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亚洲邮政保险业的几点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亚洲邮政保险业的几点思考》。

第一篇:关于亚洲邮政保险业的几点思考

亚洲各国邮政经营保险概况分析

一、韩国邮政经营简易保险的概况

(一)历史和环境

1929年韩国邮政开始经营简易保险业务。1977年,随着韩国新村运动的兴起,邮政将简易保险业务移交给韩国农协(农民的合作组织)。1983年,韩国邮政重新开始经营简易保险业务,并从2000年开始实现盈利。

依据特别的法律,韩国的简易保险由韩国邮政专营,商业保险公司不得经营该业务;受韩国财政部门的管理,而不是保险监管机构监管。目前,韩国邮政主要依据邮政储蓄保险法、邮政保险会计特别法及邮政保险资金运用规则等经营。

(二)经营和产品

韩国邮政事业本部金融团下设保险科,负责邮政保险业务的经营管理、政策制定、资金运用等。全国各递信厅负责业务指导和监督,各邮政局具体经营保险业务,窗口柜台人员直接销售保险产品。韩国邮政也雇用代理人销售保险,这些代理人必须取得和其他商业保险公司代理人同样的销售资格。

此外,韩国邮政还有四个支撑部门参与保险业务。电算所负责保险业务的核算和资金管理工作;情报通讯公务员培训所负责人员培训;邮政金融支援团负责产品开发和索赔审查等;韩国邮政政策研究所负责经营政策制定和经营战略研究等。此外,韩国邮政还委托邮政专门的呼叫中心对每份销售的保单进行回访。

目前,韩国邮政的简易保险产品主要有三类:保障类产品、两全保险和年金产品。保障类产品包括终身寿险、癌症保险、健康保险、残疾人监护者保险、定期寿险、意外险等。两全类产品有福利保险、学费保险和储蓄保险。

(三)现状

目前,韩国邮政的保险业务占韩国人身保险业务的10%左右,2006年资产规模达194158亿韩元,在韩国30多家保险公司中名列前4,资产管理回报为5.97%,利润达586亿韩元。

二、日本邮政经营简易保险的概况

(一)历史、背景及变革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很多家庭难以维持生计,政府为了给国民提供必要的保险保障,为国家建设提供资金,于1916年10月开办简易人身保险业务。为避免机构建设的巨额成本,简易人身险由邮政经营,并依据《简易人寿保险法》单独监管。该项法律从简易人寿保险业务的事业目的、经营原则、产品类型、服务类型、资金运用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并给予税收扶持。简易人身险的经营利润全部返还给保单持有人。

根据日本邮政民营化改革进程,2007年10月底日本邮政分为5家公司,其中简易保险业务独立出来成立邮便简易保险会社。2017年民营化过渡期结束后,邮便简易保险会社将成为政府不持任何股份的民营保险公司。

(二)经营及产品

日本简易保险业务民营化以后,将建立总、分管理模式,全国设立一个总公司,将全国分为13个地区建立简易保险管理部门,在全国设立80个独立的营销中心进行大客户营销。同时,全国设立5个业务处理中心,负责简易保险业务的核保、核赔、客户服务等工作。简易保险业务的最基层营销网络是全国23530个邮局以及24141个外勤销售人员。

目前,日本简易保险产品分为主险产品和附加险产品两大类。主险分为3大类11种,包括人寿保险、年金保险及两者的捆绑产品,附加险包括医疗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总体上看,日本简易保险产品设计比较简单,非常易于国民理解。在缴费和支付方式上,简易保险产品坚持“月缴月领”的模式,降低客户单次缴纳金额,同时增加与客户接触的频率,被广

大基础国民所接受。

(三)改革前日本邮政简易保险的状况

2006年,日本简易保险业务保险费收入11万亿日元,市场占有率为30%;截至2006年,简易保险的保有合同件数为6000万件,保有合同金额168万亿日元,市场占有率为33%,总资产120万亿日元。从管理成本上分析,简易保险管理费率在5%,而一般商业保险公司的管理费在12%左右,简易保险业务的管理成本明显低于商业保险公司。从退保率上分析,简易保险的退保率在3%左右,一般商业保险公司的退保率在8%左右,说明简易保险业务的诚信建设要好于一般的商业保险公司。

三、两国简易保险的成功原因

在日本邮政民营化以前,韩国和日本简易保险的成功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对于我国发展小额保险具有借鉴意义。

(一)营销网点的广泛性

简易保险业务依托邮政网络经营,营销网络比商业保险公司更加广泛,渗透到很多商业保险公司无法渗透的地区。例如:日本全国邮局网点数占58.7%,商业公司占41.3%;而在偏远地区,邮局占88.4%,商业公司仅占11.6%。全国没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场所的町村数占全部町村数的78%,达1914个,而没有简易人寿保险受理邮局的町村只有7个。同时,邮政简易保险的外勤人员的业绩提成低于民间保险公司营销人员,但人员流动性却低于民间保险公司,这主要由于简易保险的外勤人员有基本工资保障,人员相对稳定。

(二)产品和服务针对低收入群体

简易保险业务存在加入限额的限制,以及其他一些限制。例如,韩国的简易保险保额最高是400万韩元,养老保险每月支付最高90万韩元。日本简易保险最高保险金额为1000万日元,年金保险最高保险金额为90万日元。这种保额限制,将简易保险定位于服务于基础国民,高收入群体分流到商业保险公司。为使中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简易保险保障,韩国邮政提出了“人人皆可投保”的口号,且免于体检。而日本简易保险也坚持通过告知而无需诊断来处理保险业务,健全社会的基本保障机能。

(三)国家政策扶持

日本简易保险业务民营化以后,政府对简易保险株式会社的税收优惠会逐渐减少。但在日本简易保险发展历史中,日本一直免于征收所得税。韩国也是如此。政府的税收支持极大降低了简易保险的成本,进而使简易保险能以较商业保险优惠的价格服务低收入群体。

(四)坚持从事公益事业

日本邮政负责在全国推广广播体操,每年组织广播操比赛,并建立了几十家保养中心和简易保险诊疗中心,促进国民基础健康福利事业发展。韩国邮政利用简易保险积累的资源,资助贫困人口和多子家庭,设立单亲子女奖学金,建立邮政爱心家庭,资助失聪人口的手术等,服务社会公益事业。这些公益活动,既是法律对韩国和日本邮政的要求,也提升了国民对邮政简易保险的信赖,从而推动了简易保险的普及,扩大了保险覆盖面。

四、对中邮人寿保险的启示

(一)邮政保险意义重大,前景广阔

从两个国家的经验看,邮政办保险可以发挥邮政系统机构众多、网络成熟、深入基层的优势,将保险产品销售到农村等低端市场,有利于降低保险经营成本;以“人人拥有保险”为目的,不把追求商业利益作为第一目标,立足于低端市场,主要经营简易保险产品,降低投保门槛,有利于提高全民的保障水平。这两个国家的邮政保险保单数量,在本国保险市场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通过邮政渠道销售简易保险,还有助于发挥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符合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精神,是保险业服务“三

农”和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之一。韩国和日本邮政保险发展的实践,有助于增强我国邮政办保险的信心。

(二)邮政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支持

韩国和日本在经营邮政保险的过程中都得到了政府多方面的支持,譬如政府机构(韩国)或是公众服务机构(日本)经营有专门立法、税收优惠等。2007年10月日本邮政民营化后,政府支持减少,但仍然存在。

需要说明的是,韩国和日本的邮政保险都是公益性服务。韩国是把邮政保险的利润使用在公共事业建设上,日本是每年1次向投保人返还利润,这与中邮人寿公司的经营目标不同。因此,对中邮人寿的支持应与韩、日模式不同。

(三)邮政保险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

保险业必然进入市场细分时期。邮政办保险应充分发挥自身机构优势,在低端市场上精耕细作,既扩大保险覆盖面,也使公司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应着重开发和销售简易保险产品,坚持薄利经营,设计合适的保险产品,要让低收入人群买得起、愿意买,这样才能稳定客户群,保持经营的持续性。若在理财等高端产品上投入过多精力,和其他公司在中心城市竞争,反而丢掉特色,失去优势。公司经营要坚持“好”字当头,效益优先,不能过于追求保费规模

五、台湾邮政简易人寿保险对中邮人寿保险的启示

目前,我国保险行业正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保险市场经营主体日渐增多,而且定位日趋专业。定位于简易寿险经营的中邮人寿的出现,将弥补我国保险市场上低收入者保险需求的空白。台湾邮政简易人寿保险(以下简称台湾邮政简易寿险)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本文对其发展状况、经营特点进行了分析,为中邮人寿的发展提供借鉴。1台湾邮政简易寿险概况

台湾邮政简易寿险成立的宗旨在于为台湾居民提供基本经济保障,并具有储蓄、理财、养老等多方面功能。由于免体检、保费低、投保手续简便,邮政简易寿险深受居民信赖,自1935年开办以来业绩一直稳定增长。自2003年更名为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以来,台湾邮政继续秉持“以客为尊”的经营理念,开发多样化商品,充分运用资讯科技,提供全方位服务,满足客户需求。

1.1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结构简介

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下设12个处室,简易寿险业务由其下属的寿险处经营,其职能有:业务发展计划及经营目标的拟定及督导;不动产抵押借款业务的规划、督导及评估等。寿险处下设保单管理科、核保理赔科、企划行销科和精算统计科四个科室,各负其责,共同经营简易寿险业务。

1.2台湾邮政简易寿险发展状况

1.2.1台湾邮政简易寿险保单业绩状况

2007年台湾邮政简易寿险新保单共387029件,保额为9352864万元。其中以具有储蓄性质的两全保险为主,其新保单件数所占比例为97.49%,保额所占比例为89.28%.2007年度台湾邮政简易寿险累计有效保单有2481459件,比2006年度增加1.12%,保额为809531万元,同比减少2.46%。

以被保险人投保年龄区分,台湾邮政简易寿险累计有效保单保额中21~25岁所占比例最高,为12.85%.以性别区分,被保险人男性与女性的比例约为41:59。投保邮政简易寿险者以文教机构和家庭管理者居多,投保件数所占比例分别为27.16%及24.46%.

1、台湾邮政简易寿险险种特点

1.1核保免体检

邮政简易寿险为非强制性保险,对被保险人核保实行免体检规则。这就大大简化了保险承保的环节,提升了邮政简易寿险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扩大了邮政简易寿险的投保客户范围。

1.2投保金额的最高限额和最低限额

邮政简易寿险被保险人投保总额最高为新台币400万元(按照人民币1元兑换新台币4元计算,最高保额约为100万元人民币)。这个额度比一般商业保险公司设定的最高保险金额额度要低,原因在于低保额可以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概率。每张保单最低投保金额为新台币1万元。

1.3保险费支付方式灵活

保险费的缴费方式灵活多样,以按月缴纳为原则,利用邮政存折或划拨转账方式缴纳。保险费如果采取预缴方式,则可按预缴费率享受预缴保费优待。

1.4简易寿险商品种类丰富

邮政简易寿险主险分两全保险及死亡险两种,并以附约方式经营健康保险及伤害保险,凡台湾居民均可参加简易人寿保险。、台湾邮政简易寿险经营方式特点

2.1简易寿险主要条款特点

免责条款:第一,所保的危险范围不包括因战争或其他变乱所致;第二,被保险人在保单生效或复效后1年以内自杀的;第三,投保人或受益人故意致被保险人死亡的。

宽限期条款:原则上保费应在每月到期日之前缴纳。如到期未缴,仍可在到期日后3个月内的宽限期内缴纳,亦即自到期日起至第3个月同日之前1日止。

恢复保单效力条款:保险保单停止效力后,投保人必须在2年以内申请恢复保单效力,复效时须如实告知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并缴清截至申请月份所欠保险费(扣除危险保费)及利息。

保单借款条款:投保人交付保险费1年以上的,可以向经办邮局申请借款。

免缴保费条款:2003年1月1日以前成立的终身付费保险保单,保险费已缴满25年且被保险人年龄已满70岁者,免缴以后的保险费。

3、台湾邮政简易寿险对中邮人寿保险的启示

3.1找准目标市场,科学合理定位

一般商业保险公司,对家庭管理者(Housewives)的承保是有限制的。因为家庭管理者没有经济来源,其身故对家庭的经济收入影响不大,所以有的保险公司拒绝承保,有的保险公司限制其保险金额,有的保险公司对其进行严格的核保程序或生存调查。而台湾邮政简易寿险则在很大程度上将此类人群作为其客户群,挖掘其投保潜力,为这类群体提供了保险保障,同时也为自己创造了大量的保费收入和利润空间。2007年度,家庭管理者这类人群是台湾邮政简易寿险的主要客户群之一,其投保件数占24.46%,保额占21.97%,仅次于文教机构这一客户群。

3.2创新简易寿险险种,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为更好地满足市场利率上升的理财规划需求,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更多样化的保险商品供客户选择。2006年7月1日发售的邮政简易人寿鸿运高照还本保险是邮政寿险第一张自由分红保单,缴费期限分为6年期、8年期、10年期3种,保险期间与缴费期间一致,保险合同期限内每2年还本10%,满期领回保险金额。

除高保费储蓄险种外,为满足客户基本保险保障需求,中华邮政还于2006年12月15日发售了改制为公司后第一种终身寿险——邮政简易人寿福星高照终身寿险,具有低保费、高保障特点,缴费类型分10年、20年,提供终身保障。

3.3建立健全简易寿险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实现经营目标

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依据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保险业内部控制及稽核制度实施办法》判断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执行是否有效,也是依据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

证券期货局制定的《公开发行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处理准则》(以下简称“处理准则”)规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判断项目。其中规定,内部控制制度分五个组成要素:一是控制环境,二是风险辨识与评估,三是控制活动,四是资讯及沟通,五是监督活动。

明确、细分的内部控制目标和有法可依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及执行的“处理准则”,保障着简易寿险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执行的有效性,并合理确保董事会及经理人员知悉营运目标达成的程度,财务报道及法令遵循目标业已达成。

3.4严格执行核保规则,降低承保风险

对于邮政简易寿险而言,省略体检手续会给客户投保带来便利,刺激投保需求。当然客户的逆选择风险也会随之加大,这就要求邮政简易寿险公司有完善的保单核保制度,防止逆选择保单和道德风险的流入。台湾邮政于2007年6月29日制定实施了《邮政简易寿险投保规则》,为保险核保环节提供了统一标准,再辅之以完善的核保管理系统,严格核保程序,降低承保风险。

此外,在研发保险险种的同时,也要考虑险种条款设置、保险金额最高限额设置的适度性,从而减少逆选择现象和道德风险的发生。

3.5注重资金的自主运用,提高盈利能力

2007年台湾邮政简易寿险保费收入达新台币1326亿元,同比增加2.19%,保费规模日趋庞大。台湾邮政简易寿险对所吸收的保费提存责任准备金,并进行有效利用。台湾《简易寿险法》第27条规定:除部分转存台湾中央银行成为调节货币政策工具,另一部分运用于公民营银行存款、国外投资、购买债券、票券、股票、保单或不动产质(抵)押贷款。保险投资还配合政府政策,运用于支援台湾中长期资金的重大公共建设融资,促进台湾经济建设发展。台湾邮政简易寿险资金运用范围广,风险充分分散,符合其安全性原则。当然资金运用更多集中在公债、区外投资和股票收益较丰厚的项目上,可以满足邮政简易寿险资金增值的需要,并且变现能力比较强,满足其随时给付的需要。

3.6拓展多方面业务,增加盈利点

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下设的寿险处除开展承保业务外,还充分利用保险责任准备金为客户提供方便服务:第一,简易寿险的保险费付足1年以上者,投保人可以在保单价值准备金额内申请借款;第二,于1997年开办不动产抵押借款,申贷资格不受限于保户,凡合乎贷款条件者均可申贷,每人最高借款金额可达新台币800万元。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对保险准备金的多渠道运用,一方面便利了客户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也从中获得了丰厚收益。

综上,可以看出目前韩、日、台湾三家邮政经营保险具有相当的客观条件,不符合我们目前的国情及法律法规,但是,有一些可以自主选择的条件,是我们可以考虑参照的:

1、政策支持、立法支持:国家给予税收费用优惠、办理单独的简易保险,不与其他类别保险公司竞争,同时,在立法上给予法律保护。

2、避开中高端客户市场,避免大量人力资料浪费,利用邮政网点资源,设计简易缴费低廉的简易人身保险产品,根据保险服务“三农”政策,借机拓宽中下层城乡居民保险覆盖面,占领城乡中低收入人群市场。

3、主打简易人身保险,免体检和契约调查,缩短承保时效,提升服务质量,拓宽银行保险险种范围,主打期缴产品、终身寿险、意外险,缩短盈利时间。

4、设定针对邮政展业人员单独的业务基本法、福利,做有邮政特色的保险人。

5、投资,资产的有效运作,提升盈利能力,加大分红险分红力度。

第二篇:保险业诚信问题思考

保险业诚信问题思考

2006-7-3 15:31 金融理论与实践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缺乏诚信是目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大问题。根据中国消协最近发布的消息,我国10大领域消费环境问题严重,而保险行业则位列其中。保险行业是一个讲究最大诚信的行业。从理论上看,最大诚信原则适用于保险合同关系双方当事人,对投保人来说,最大诚信应是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对保险人来说,最大诚信应当是他有足够的能力履行保险合同规定的赔偿或给付保险金义务,以及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对投保人尽到明确说明保险条款及提请对方注意免责条款的义务。因此,不论是对投保人,还是对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来说,讲究最大诚信在当今中国其实具有更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保险人诚信的缺失及培育

长期以来,保险公司虽然一直强调维护企业信誉和提升行业形象是保险的根本,但这一问题可能被多年来保费高速增长的光环给掩盖住了,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它的严重性。实际上,国内的消费者对保险业产生的许多不应有的误解,造成中资保险公司的行业形象和信誉受到损毁。消费者感到最大的问题就是保险合同缺乏透明度令人费解,认为保险合同条款由保险公司单方面制定,代表着经营者利益,对消费者不公平;保险合同内容复杂语词难懂,部分条款叙述模棱两可,某些关键条款设置不透明甚至暗含陷阱,使人防不胜防;此外,售后服务跟不上,保险销售人员素质不高;保险公司之间的无序竞争使同样的险种均可以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等等。这些无疑会使保险人的信誉和形象受到影响。

2002年10月28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的决定》,该决定于2003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这是《保险法》自1995年颁布以来的首次修订。此次《保险法》的修改呈现出“放松管理”、“加强监控”、“培育诚信”三大亮点。“放松管理”,主要表现在放松条款费率审批报备制度、允许产险公司兼营短期健康险和意外险、取消法定再保险、减少保险资金运用和代理人所代理的保险机构数量方面的限制等。“加强监控”,主要表现在监管责任、监管的基础制度和检查权限做出明确规定,如专门增加一条“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体系,对保险公司的最低偿付能力实施监控。”“培育诚信”,是本次《保险法》修改时特别强调的。《保险法》第四条原有“从事保险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循自愿和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但在新法中又明确增加了对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机构在诚信方面的具体要求,明确提出保险公司在保险委托代理关系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如规定“保险代理人为保险人代为办理保险业务,有超越代理权限行为,投保人有理由相信其有代理权,并已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人应当承担保险责任;但是保险人可以依法追究越权的保险代理人的责任。在以上三点中,应该说第二点和第三点都事关诚信问题。前者是从保险公司外部而言,通过监督确保其基本诚信的存在,后者是从保险公司内部而言,要求企业加强自身诚信的培育。可以预期,新《保险法》此类新规定的实施必将对中国保险行业诚信程度的提高和行业形象的改善发挥重要作用。

在以诚信和法律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今天,企业可以暂时缺少资金,缺少人才,但诚信绝不能须臾缺少,离开了诚信,企业将无法生存。可喜的是,中资保险公司和监管机关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并采取实际行动以图改变这一状况。诸如:倡导“稳健经营、规范运作、客户至上、诚信为民”的服务理念;提高理赔速度、便捷程度等服务质量;开

展理财顾问、风险管理顾问、健康咨询等利民活动;要求公司员工加强自警、自重、自律的道德修养;实施中国人保股份制改造,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综合竞争力,等等。业内采取的种种措施,已经发生了各种积极变化,应当持续下去并进一步加强,并以有效的机制保证讲究诚信的员工能够在公司内得到最好的发展。同时,为了增加投保人的理解和信任,在保险业务实践中,保险人应在保险单背面完整地、正确地印上全部保险条款,并特别用醒目的黑体字将保险人责任免除事项及被保险人义务通俗完整地印上,应当确认保险人履行了以合理方式提醒投保人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义务。保险人应向投保人说明的内容有:一是保险合同条款应用列举式将免责事项逐一列出,而不是用概括式语言将免责条款予以高度概括。二是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免责条款的具体含义,应在合同中做出书面的合理的解释。

二、投保人诚信的缺失及对策

现代保险是从海上保险发展而来的。投保人向保险人投保海上保险时,船或货可能已经离开了港口,即使如此,保险人仍可接受承保,但这时检验标的已不可能,保险人决定是否接受承保及如何确定保险费率,全凭投保人的告知。因此,最大诚信原则是维持保险业务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随着保险业务的发展,最大诚信原则的基本内涵并没有改变。这一原则之所以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保险人确定是否接受承保以及怎样确定保险费率依然依赖于投保人告知这一情况没有变。保险标的非常广泛,保险人不可能对其业务涉及的保险标的所有情况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最了解情况的仍然是投保人。因此,保险人确定保险标的风险状况基本上还依赖于投保人的告知;另外,保险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对所有标的情况进行详细考察、了解,不仅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由此产生的大量费用,还得由投保人分担。因此,对保险标的的状态,保险人只能从危险管理角度出发,进行宏观的危险预测和重点的防灾防损工作,最大诚信原则仍然是保险双方当事人活动的基础。

在现实社会中,一些投保人丧失最基本的诚信道德,绞尽脑汁,千方百计造假弄假,骗取保险资金。从时间上分析,有四个阶段。一是保前欺骗,投保人隐瞒投保标的现状,骗取保险人的信任,蒙混过关,暗藏杀机。如隐瞒资信级别和财产安全程度,是否已出险或处在危险状态,财产的数量和价值,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真实年龄及健康状况等。二是保时瞒骗,即编造虚假的有关文字材料、账目、人员名册,对保险人的问询假言相对,不如实填写投保单等书面单证,诱使保险人在出具保险单、确定保险金额和计算保险费方面出现失误,为日后诈骗取得“合法”的手续。三是保后蒙骗,如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把保险事故与非保险事故造成的损失混淆在一起,人为破坏、扩大损失程度,第三者赔偿后又向保险公司索赔等。四是索赔时诈骗,有些投保人往往采取夸大损失程度和损失金额,提供虚假的证明材料,任意编造施救费用或低估财产损失后的残值,一个案件数次索赔或同时向两个保险公司索赔等手段。还有的财产被盗案件,在保险公司赔偿后公安部门破案追回的财产,所有权归保险公司,被保险人应该交给保险公司或退还已领的保险金,却隐瞒真情,继续占有这些财产,形成事实上的诈骗或侵占。保险欺诈案件的发生是现代保险业发展过程中难以绝对避免的一股逆流。随着保险宣传的深入、人们保险意识的增强,保险市场的不断扩大,保险诈骗呈现出花样翻新、手段狡猾、案件增多、数额增大的趋势。曾被新闻媒体多次报道的广州胡氏四兄弟利用同一车辆的同一事故,先后向3家保险公司的10个分支机构骗赔34次,骗取保险金141万余元的恶性案件,也说明了这一问题。不法分子实施保险诈骗屡屡得手,不仅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造成国家资金流失,而且

也破坏了保险合同的严肃性、公正性,分割了广大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根本利益,同时还影响了保险人的信誉,给保险工作带来较大的负面效应。

近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部分保险公司相继停办汽车消费贷款履约保证保险业务,其他一些地方的保险公司此项业务也开始明显收缩。财险公司为什么纷纷败走“车贷险”?其主要原因就是投保人信用缺失成为车贷险发展的绊脚石。数据显示,目前私车贷款有30%违约还贷,10%的汽车贷款难以追回,多数保险公司在车贷险上亏本经营,最终导致该业务的停办。从已发生的保险赔案来看,群发性、区域性和故意拖欠、蓄意诈骗者占多数。

有保险公司表示,停办车贷险是迫不得已的选择,高赔付是目前车贷险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在某些车贷发展较快的地区,车贷险的平均赔付率高达135%,最高达到200%.如此高的赔付率使颇具精算能力的保险公司望而却步。应该说车贷最大的受益人是贷款人,车贷险的停办,很难说最终受损的不是眼下的最大受益人。推而广之,个人诚信的缺失,对个人、企业、经济和社会来说,影响都是重大的。

可见,保险业要顺利发展,就需要加强个人诚信的建设。现实中,人们感到社会缺少诚信,实际上并不是诚信不存在,而是缺少对诚信的激励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加强法制保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法律并没有真正对诚信经济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突出的问题是,法律对失信人的惩罚成本大大低于其获得的收益。由于守信者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的制裁:“守信失利、失信得利”,失信的成本远远低于收益,因而就有人千方百计地骗人甚至将欺诈作为自己的发财手段。因此,建立诚信经济就必须加大法律的惩罚力度,对不明事理、不知自律,漠视、玷污甚至破坏诚信的人和事,严加惩处,彻底使其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得以根本性改变,从而使其认识到违背诚信的代价而不敢胆大妄为。

第三篇:邮政中间业务思考

众所周知,随着国家金融监管的加强和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存贷利差缩小,这使银行的传统业务风险增大,收益减少。目前,为了稳定和提高自己的利润水平和盈利能力,不少商业银行不断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将发展中间业务作为增加收入的突破口,大力推出以组合金融产品为主的个人金融服务业务。这些中间业务的推出,对邮政储蓄相对单一的传统服务方式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可以形象地说,邮储业务发展到了一个“瓶颈”,进一步发展的困难很大。因此,全力发展中间业务是中国邮

政金融在新的形势下,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邮政金融基层机构发展中间业务的现状

1、开办中间业务的创新意识滞后,市场竞争意识不强。商业化经营的着力点仍是放在传统的吸收储蓄上,没有把发展低成本、小风险、高收益的中间业务摆上重要位置,而是停留在领导层讲起来重要,中层做起来次要,基层行动上不要,中间业务与储蓄业务相比仍是一条“短腿”。而且中间业务的开办也严重滞后于商业银行,不是市场需要什么中间业务,邮政金融就开办什么中间业务,而是跟在银行后面跑,缺乏自

主性和灵活性。

2、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新技术不能随业务需求而及时得到应用。新业务的开办必须靠高科技支撑。而邮政金融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周期长,缺乏统一性、超前性、先进性,难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求。如某市局中间业务平台开发近一年多,仍不能实现网上办理代收、代发、代办等业务。技术支撑的滞后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另外,中间业务专业人才缺乏,兼、代办人员业务知识、业务技能欠缺,不能胜任中间业务工作。

3、开发业务的视野不宽,开办的业务范围狭小。近年来,邮储开拓的中间业务是以“二代”(代收电信费用、代发工资)业务为主,业务范围狭小;有些基层邮储机构甚至把发展中间业务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发展“二代”业务。还有不少企业尚未完全认识到中间业务的广阔前景,而是被动应付式的开办中间业务,上级布置什么业务,基层就开办什么业务。再加上邮政金融机构与各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种类上有较大的趋同性,个别银行为了抢占市场往往不惜血本,导致某些掌握大量资金的部门“炒卖”中间业务委托权,商业银行为获得垄断部门的业务,不得不迁就这些行业部门的要求,给邮政金融中间业务的发展带来不利

影响。

4、业务发展速度缓慢,业务收入比重极低。在经济较发达的中等城市,邮政金融中间业务的发展也只是零打碎敲,经济欠发达的县级邮政金融中间业务发展则几乎是空白。即使搞一些代收代发业务,也仅是作为低成本储蓄存款的服务项目,不计手续费收入,甚至还要付出一笔协储酬金,导致中间业务发展成本较大,市场份额偏低,收入占邮储收入比重极低。

5、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即期效益不明显。从整体上看,目前邮政金融中间业务的开办仍处于起步、探索、成长阶段,加之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与营销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因素的影响,从所开办的中间业务经营状况来看,回报率低,即期效益难以体现。以代发工资为例,某城市中心网点为一单位代发离退休职工工资近600户,月余额约有24万余元,一般是当日进帐,次日开始支取,几天后沉淀资金不足千元。在不计固

定资产折旧等经营费用的情况下,大多数网点中间业务经营状况不佳,效益普遍不明显。

6、中间业务机构不顺。按邮政部门的有关规定,中间业务部门只作为邮政储蓄的内设机构,业务的办理由储蓄网点兼、代办。由于中间业务没有独立的经营管理机构与对外营业服务网点,无法进行专业化经营与管理,攻关的力度极其脆弱。这种经营格局与中间业务的特点极不相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二、发展邮政金融中间业务的思路与对策

1、争取政策支持,扩大中间业务经营种类与范围。邮政储蓄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但由于受政策和体制的影响,始终是一个准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金融的很多业务种类以及中间业务邮政储蓄还不能开办,如资金账务的对公结算与划拨、小额贷款与抵押贷款、外币储蓄、教育储蓄等。邮政储蓄应积极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开办更多的金融中间业务,扩大中间业务经营范围,进一步调整完善邮政金融中间业务的业务结构,更快、更高、更好地推动邮政金融中间业务的发展。要取得央行的政策扶持,争取邮储资金部分上缴,部分自主经营的政策,将邮储资金运用在三种渠道:(1)转存中国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用于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投资和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等;(2)发放个人小额抵押贷款,尤其要发放个人消费信贷,如消费贷款、汽车贷款、住房贷款、教育资金贷款等风险小、回收率高、发生坏账、死账、呆账情况少的业务;(3)购买国债。由于国债利息较高,信誉可靠,利息收入稳定,有利于邮政储蓄增加利差收入和中间业务的发展;(4)在人民银行政策指导下,设立基金、投资外国债券和国内成长性好的股

票等,减少邮储资金转存人民银行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性,谋求邮政储蓄收益的最大化

2、开展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邮政储蓄应以更多的金融服务品种,更先进的邮政金融科技,通过优质的服务方式争取客户,扩大市场份额,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推出各种中间业务,如代缴代付业务、电子汇兑业务、代理寿险与财险保险业务以及年金保险业务、个人理财业务、投资顾问和信息咨询业务,并适时的开发和创新中间业务,满足市场客户现实的和潜在的需要,这不仅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而且还能够拓宽邮政储蓄中间业务的经营领域,获取高额利润。另外要强化结算性中间业务的发展,充分发挥邮政3.1万多个汇兑网点的优势,依托中国邮政与美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汇票互换业务和全

国236个通汇局的网络优势,实现完全的电子汇兑结算系统,以便于快捷、高效的电子汇兑、结算业务的全面推开。

3、发挥网络优势,加快农村邮储中间业务发展。目前全国拥有邮政储蓄机构33698个,网点覆盖31个省(区、市),邮储联网城市中心主机有69台(套)、网络覆盖1316个地、县、市,联网ATM自动柜员机4310余台。邮政储蓄网点遍布城乡,甚至最边远、最偏僻的山村,已联结成一个比较庞大的金融市场。可以说邮政金融业竞争环境日益完善,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早已展开竞争,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也拉开了序幕。在农村金融业务及其中间业务的发展是邮政金融中间业务最大的发展优势,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抓好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大农村邮政金融中间业务发展的力度,抓住加快农村邮政金融中

间业务发展这条主线,提高中间业务市场占有率。

4、优化储蓄网点资源,提高中间业务综合发展能力。由于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与邮政储蓄获取利润的渠道不同,邮政储蓄有存款才有效益,才有利润,而且紧紧依托储蓄网点余额的增长。因此,邮政始终要充分调动网点众多的优势,发挥网点的核心作用和邮储经营成本较低的优势。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单点邮储余额,尤其要提高低产网点邮储余额和中间业务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以高产网点为中心调整现有网点布局,根据网点的经营实际情况,将一些业务混合的柜台如改为储蓄专柜和中间业务专柜,将一些高产网点余额较高的储蓄专柜改为单开门面的、具有中间业务综合发展能力的储蓄所;再一方面适度投入,对单开门面的储蓄所外部形象和内部环境进行改造、改善,为储户创造一个相对独立、封闭、安全、舒适的用储环境;最后可借助原有的邮政营业设施,发展新的邮政储蓄网点,只要对现有的邮政营业员进行一定的业务培训就可以上岗工作,成本投入很低,而其他商业银行要想增加新的网点,首先就要在硬件上有较大的投放,如

征地、招聘工作人员等。邮政金融的经营成本低是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比拟的。

5、从分配制度入手,改变现行的经营机制。在转换经营机制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健全内部激励机制,落实分配政策与防范金融风险制度,推进人事和报酬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个人收益与企业经济效益密切挂钩。经营责任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考核指标和激励政策的确定,不能简单的以包代管、以包代奖、以包代惩。要将余额的增减、市场占有率、利差收益率、绿卡发卡量、中间业务量与收入以及资金安全风险、服务质量等纳入考核指标体系,科学计分、按量计酬。要明确经营承包者的责、权、利,使其外有压力、内有动力,不断增加网点的综合业务发展能力,形成规范的经营机制,走持续发展、稳步提高的道路。

6、建立先进的、科学的、高效的、统一的邮政金融中间业务平台。邮政金融中间业务平台,就是使多项金融业务、各类中间业务都可以在邮政储蓄网点同时操作,并能够延伸到金融业的方方面面,与银行金卡网接轨,实现与金卡全国总中心联网,与各证券公司联通,使邮政金融网与各金融机构实现互连、互通,实现实时的电子转账、划账、结算以及异地存、取款,使邮政储蓄绿卡网能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更好的,全方位、多功能、多元化的业务功能和服务,发挥邮政储蓄绿卡网覆盖面广、业务功能齐全、结算准确、汇

兑迅速、操作方便的优势。

第四篇:2012年中国保险业回眸与思考

2012年中国保险业回眸与思考(上)

2013年01月08日19:32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郑伟

2012年,中国保险业的改革、发展和创新继续稳步推进,不乏诸多可圈可点之作。这其中,既有“对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法规出台,又有“关乎保险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制度探索”的启动部署,还有一系列的保险监管新政陆续发布。

首先,2012年,有两部对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法规,一是国家发改委、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民政部和保监会等六部委2012年8月发布的《关于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二是国务院2012年11月发布、2013年3月1日施行的《农业保险条例》。

大病保险。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文,决定在全国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其核心之一是“采取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的方式”,这是医改领域的一大重要突破,符合国际主流趋势,保险业也因此迎来了一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医改战略的新机遇。

虽然世界各国的医改方案千差万别,但在医疗保障改革领域有一条可资借鉴的共同经验,即“公私合作”是解决改革难题的一剂良方。“公私合作”在本质上反映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问题,不仅体现在“基本”与“非基本”的关系上,而且体现为即使在“基本”层面,政府也应建立“购买服务”的机制。要逐步做到“凡适合面向市场购买的基本公共服务,都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不适合或不具备条件购买服务的,再由政府直接提供”。

当然,大病保险也有“前车之鉴”。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指导意见要求“要遵循收支平衡、保本微利的原则”,这个“保本微利”使人联想起交强险的“不盈不亏”,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如果制度准备不充分、执行不力,那么社会公众对于交强险的质疑和争议,也很有可能再次发生在大病保险领域。如何避免重蹈交强险的覆辙,如何抓住第二次“全面深度参与社会管理”的机会,重建保险业的社会公信力? 面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保险业的要求,面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保险业的需求,保险业,你准备好了吗?

农业保险。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自2004年至2012年,连续9个“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其中多次提到农业保险。《农业法》说“国家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保险法》说“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这一“另行规定”苦等多年,2012年终于迎来破茧,国务院发布了《农业保险条例》。

近几年,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迅速,业务规模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农业保险之所以发展迅速,一个重要原因是财政支持。2007年至2011年,中央财政累计给予农业保险费补贴达264亿元,各级财政对主要农作物的保险费补贴合计占应收保险费的比例达80%。各级财政之所以大力支持农业保险发展,是因为农业保险已经成为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重要组成,受到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认清这之间的逻辑关系,就不难理解《农业保险条例》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用意了。

“胡萝卜”是一系列的支持表态和举措,讲国家怎么支持发展农业保险,包括保费财政补贴、财政支持的大灾风险分散机制、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大棒”是若干约束措施,目的是保证“支农惠农”落到实处,强调的是农业保险合同和农业保险业务经营应当遵循什么样的规则,以及如何防范农业保险经营风险等问题。

其次,2012年有两个关乎保险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制度探索:一是正式启动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二是广泛部署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

“偿二代”建设。“偿二代”是“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的简称,它是相对于“偿一代”(“偿一代”于2003年启动,至2007年底基本搭建成型)而言的。“偿二代”以中国保监会2012年3月发布《中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规划》为标志正式启动,计划用3至5年时间建成。

不同于银行业,保险业没有统一的国际“巴塞尔协议”。关于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制度,目前国际上比较主流的模式有两套:一套是欧盟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制度(即现行Solvency I和计划实施的Solvency II),另一套是美国的风险资本制度(RBC和偿付能力现代化工程)。美欧之间的分歧较大,在短期内全球统一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制度难以形成。

中国怎么办?从宏观的角度看,一是充分借鉴美欧等国际主流模式的经验;二是始终立足中国国情。从微观的角度看,一是“偿付能力要求”与风险匹配,既不能低了,也不要高了;二是“偿付能力评估方法”与监管水平相适应,既不能“简单一刀切”(比如仅根据保费或赔付规模来确定最低资本要求),也不要太复杂了(比如搞什么“内部模型”)。

偿付能力监管是保险监管的核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偿二代”,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称之为“一项激动人心的事业”“可以载入保险业史册的系统工程”,此番评价,并不为过。

消费者权益保护。2012年,一系列动作围绕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展开——重点解决车险理赔难和寿险销售误导问题,保险消费者教育官方微博上线,“12378”保险消费者维权投诉热线开通,聘任首批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社会监督员。监管机构对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对于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除了一些日常工作之外,还需要在“产品监管”和“制度设计”方面深入思考,挖掘侵害消费者权益的深层原因,探索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长效机制。

一方面,“产品监管”是基础。如果产品本身很好,确实“想消费者所想,急消费者所急,办消费者所需”,那么即使销售环节有瑕疵,也不会造成太大问题。而如果产品本身不好,那么不误导怎么销售得出去呢?进一步的,如果经由监管机构审批或备案的保险产品,事后被证明存在严重缺陷,那么监管机构是否也难辞其咎呢?

另一方面,“制度设计”是关键。有些制度虽然是行业惯例,但依然可以探讨,保险业不应以所谓“行业惯例”来对抗消费者的“合理期待”。比如,寿险退保,消费者期待可获返“未到期保费”,但实际所得到的“现金价值”往往严重低于“未到期保费”。这样的制度是否合理,难道不值得商榷吗?

(未完·待续)

2012年中国保险业回眸与思考(下)

2013年01月15日12:23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1)

郑伟

本文上篇(2013年1月8日,《中国保险报》)讨论了2012年两部“对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政策法规和两个“关乎保险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制度探索”,本篇继续讨论2012年的若干“保险监管新政”。在笔者看来,2012年保险监管新政至少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保险投资新政出炉;(2)交强险对外资开放;(3)加强商业车险管理;(4)治理寿险销售误导;(5)反保险欺诈。

新政之一:保险投资新政出炉。

提起2012年的保险新政,很多人首先可能就会想到“保险投资新政”。自2012年7月以来,中国保监会已经陆续发布了《保险资金投资债券暂行办法》、《保险资金委托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保险资金投资股权和不动产有关问题的通知》、《保险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关于保险资金投资有关金融产品的通知》、《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管理暂行规定》、《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保险资金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暂行办法》、《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规定》等9项规范性文件,后续还将发布其余几项,预计共约13项投资新政出炉。

怎么看待这些保险投资新政?有媒体报道说,“业内人士认为,13项保险投资新政几乎已囊括保险业所有能预期的投资工具,一旦全部放开之后,对于保险资金的投资运用将是重大利好。”

对此,我们应当辩证地理解保险投资新政对保险公司的影响,可能未必全是“重大利好”。这些影响至少包括这么几个方面:其一,保险公司投资运作空间进一步增大;其二,资产配置管理在保险投资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其三,更加考验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其四,保险投资风险增大,保险公司的投资风险管理更加重要。

新政之二:交强险对外资开放。

2012年2月,中美双方发布《关于加强中美经济关系的联合情况说明》,宣布中国将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交强险经营。2012年5月1日,修订后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开始施行,允许外资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业务。

车险在我国财产险业务中占约70%,此前不允许外资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意味着他们基本与车险无缘,因为大部分消费者都选择在一家保险公司同时购买交强险和商业车险。正因如此,外资保险公司对此怨声载道。此次开放交强险,合理回应了外资保险公司的诉求。

我们在2011年12月出版的《入世十年与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一书中呼吁交强险对外资开放,并且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一项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政策,只要有利于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提高中国保险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改善保险消费者的福利,我们就应当支持。”交强险对外资开放,符合这“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我们不必过于计较局部的一时得失,而应当关注全局,关注实质,关注长远。

新政之三:加强商业车险管理。

2012年3月,中国保监会发布《关于加强机动车辆商业保险条款费率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进一步完善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明确了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和保险公司的定位,逐步建立市场化导向的条款费率形成机制。

《通知》的亮点之一是强调了对车险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比如,强调保险公司提示说明义务,规范商业车险免责条款,重点解决车险理赔难问题,回应社会热点关切。提起商业车险的理赔难和热点关切,我们自然会联想起2011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高保低赔”和“无责不赔”问题。2012年的《通知》积极回应了这一社会关注的焦点,比如,明确了保险金额的确定方式,即保险公司和投保人应当按照市场公允价值协商确定被保险机动车的实际价值,保险公司应当与投保人协商约定保险金额。再如,《通知》还规定,因第三者对被保险机动车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公司不得通过放弃代位求偿权的方式拒绝履行保险责任。

当然,制度好不好,关键在落实。《通知》发了,保险行业协会的《机动车辆商业保险示范条款》也发了,接下来,就看保险公司的作为以及相应的监管行动了。

新政之四:治理寿险销售误导。

“治理寿险销售误导”的重要性当然不言而喻——因为它“深受社会各界诟病,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在2012年1月的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提出,“监管机构要下决心、动真格、出重拳,打一场整顿治理的攻坚战”。

治理寿险销售误导作为2012年保险监管的三项重点工作之一,应当说,在制度建设层面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12年8月至12月,中国保监会每月发布一个有关治理寿险销售误导的文件——8月,《关于在银邮代理机构购买人身保险产品有关注意事项的公告》;9月,《人身保险销售误导行为认定指引》;10月,《人身保险公司销售误导责任追究指导意见》;11月,《人身保险业综合治理销售误导评价办法(试行)》;12月,《关于做好人身保险业综合治理销售误导评价工作的通知》。

然而,这些政策的最终效果如何,目前尚不得而知。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2012年3月的“综合治理销售误导工作会议”上谈到,“最近我们也在反思,监管部门对销售误导问题的治理没少花力气,几乎可以说是年年抓,年年查,年年罚,为什么问题仍然存在,且屡查屡犯,甚至在有些方面愈演愈烈。”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入反思。

新政之五:反保险欺诈。

2012年8月,中国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反保险欺诈工作的指导意见》,其指导思想是“以保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为目的,以防范化解保险欺诈风险为目标,以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联动机制为保障,组织动员各方力量,惩防结合,标本兼治,着力构建预防和处置保险欺诈行为的长效机制”。

保险欺诈一直是保险业发展中的一个难以完全根除的“毒瘤”。古今中外,几乎是“凡有保险处,皆有保险欺诈”。有人估计,目前我国因保险欺诈产生的保险金支出占保险公司全部保险金支出的15%-20%,这自然会间接推高保险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损害保险公司和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指导意见》,保险欺诈是指利用或假借保险合同谋取不法利益的行为,主要包括涉嫌保险金诈骗类、非法经营类和保险合同诈骗类等。在这几类保险欺诈中,保险金诈骗类欺诈行为的“度”最难把握,究竟是“疑罪从无”还是“疑罪从有”呢?如果疑罪从无,把握松了,可能给违法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间接损害无辜消费者的权益;如果疑罪从有,把握严了,则容易给人造成理赔难的感觉,也会损害无辜消费者的权益。这个“度”的平衡,需要保险公司既科学又艺术地把握。

(责任编辑:陈大伟)

第五篇:关于保险业信息技术风险监管的几点思考

关于保险业信息技术风险监管的几点思考

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保险业信息技术也飞速发展,保险公司不惜投入巨资对信息系统进行建设,加强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建设,力争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公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业务结构,加强公司内控,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公司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度信息依赖”的公司。信息技术在公司运营的整个价值链上对核心业务流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水平高低成为衡量保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标准之一。然而,保险信息化是一柄“双刃剑”,它在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管理水平的同时,也在不断积聚和引发新的风险——信息技术风险。

一、保险业信息技术风险概述

保险业信息技术风险是指保险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时所产生的风险, 它不仅仅是安全性和一些单纯信息技术本身的风险, 还包括保险公司在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业务运作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其它相关的风险。主要包括完整性风险、准入风险、获得性风险、合时性风险及基础设施风险等5类风险,这些类风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风险体系。

保险业信息技术风险不是一种传统的风险。在高度依赖信息技术的运营环境中,信息技术风险处于商业风险框架中的核心地位, 并与其它风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于信息技术风险管理的失控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商业风险,特别是保险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和经济的助推器,关系着千家万户,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发生信息技术风险且缺乏必要的补救措施,不仅可能造成保险市场秩序混乱,甚至危害国家金融安全,引起社会动荡。同时,信息技术风险还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隐蔽性的特征。信息技术风险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保险业风险类别,对信息技术风险进行监管已经成为保险监管的新领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保险业信息技术风险的表现形式

银行信息技术风险存在于银行信息系统的立

项决策、开发、运行等各个环节,不仅有因技术不完

善导致的风险,也有因管理制度不完善和不能有效

执行而导致的风险。美国各银行监管机构和巴塞尔

委员会认为,电子银行主要面临交易风险、战略风

险、信誉风险和法律风险。

银行业信息系统与业务经营的“高度融合”关系及其“资产化”特征,使得信息系统风险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其风险范畴亦从单一的技术领域延伸至投资、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

三、加强保险业信息技术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下载关于亚洲邮政保险业的几点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亚洲邮政保险业的几点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邮政企业文化的思考

    关于邮政企业文化的思考 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竞争的世纪,也是管理化生存的世纪,企业文化将主导二十一世纪的企业发展。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有句名言:国家繁荣靠经济,经济繁荣......

    我国保险业应对的思考与对策

    我国保险业应对的思考与对策我国正式加入后,一个颇为严峻的现实摆在了我国保险业界的面前好范文版权所有,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就我国的保险业,无论是发展历史,还是发展水平,以......

    十三五 保险业服务国家发展的几点思考

    十三五 保险业服务国家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6-09-11 02:30:00 中国保险报 郑伟 日前,中国保监会印发了《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

    关于邮政速递发展的思考

    关于邮政速递发展的思考 邮政速递的发展思路:“以发展为主题,以机制为保障,以市场为目标,牢牢把握重点区域、重点业务、重点环节和重点客户四个重点,着力强化营销机制建设、信息......

    加强邮政企业文化的思考及对策

    加强邮政企业文化的思考及对策 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结合在一起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以......

    保险业调查报告

    ww w.5 Y k j.CoM文章 来源 保险业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理财 "变得越来越流行,逐渐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保险业更是遍地开花,以迅猛的速度流入到人民的生......

    保险业演讲稿

    保险业演讲稿 今天上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xx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对去年的金融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

    保险业演讲稿

    今天上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银行、证券、保险工作会议,xx总理作了重要讲话,对去年的金融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出了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的指导方针和主要任务。xx总理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