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来看,什么是科学精神或科学理性精神呢?(范文)
从人文科学的角度来看,什么是科学精神或科学理性精神呢?
首先,科学精神是一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规律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与盲从、迷信、独断、偏执、僵化相对立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对于世界持理智的分析态度、对未知世界作不断探索的求知精神。
第二,科学精神是一种与压制异己、惟我独尊相对立的精神,是一种民主、平等、宽容的精神,它允许科学真理的探讨与研究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和发表不同的观点,它尊重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主张思想自由、学术平等,对于学术上、科学的不同意见和观点,主张用平等而自由的科学争鸣与学术讨论来解决。它反对在认识领域中的一切强制服从,反对任何人对真理的垄断与独占,反对用权力裁定、行政干预的方式来判定真理的归属。因此。科学精神是一种与愚昧、无知和落后相对立的精神,是一种追求真理、向往真知、不断走向光明的进步精神、民主精神、平等精神、自由精神。
第三,科学精神还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美学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求美求真精神,它总是以开放的心态,谦虚的态度,将人类创造的一切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与思想包容到自己的博大胸怀中来,并把它们组织一个日趋完美的科学统一体系里,以不断丰富善人类的心灵世界与精神世界,从自然科学中发掘出丰富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和谐与完美。科学世界里的美是一种更高层面上的人类审美活动,它能给人类带来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精神享受和美感体验。建立在求真求实基础上的善与美,具有更为普遍与高尚的本质,是人类走向精神完善和自由的巨大推进力量。
人文科学的发展需要哪些制度保障?
从一个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国家、政府和社会必须对人文科学的健康发展从外部环境上给予必要的支持,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环境条件,使人文科学的教育、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民普及工作得以在遵循科学发展与人才培养内在规律的状况下正确健康地发展。必须将人文科学同时也作为一种具有科学属性和学术自身要求的事业来看待,尊重人文科学发展进步和人文学术事业正常运作的本质要求与规律性,让人文科学研究者进行独立的、自由的、创新式的研究与探讨。人文科学并不是一些从属于国家政治的意识形态和道德伦理说教,人文科学不等同于意识形态或道德信条。确立人文科学的应有主体地位和科学尊严与学术规范,减少来自政治权力和行政手段的随意性人为干预,对于人文科学的健康正常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人文科学的科学家共同体内部,也还必须建立起学者们遵循的合理公正的学术体制与学术制度,从而使学者们能够在一种公平、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中进行学术研究活动。学者们必须有宽容精神与平等意识,有开阔容纳的学者胸禁,有“兼容并包”、“汲纳众家”的学术开放意识,以一个合格的科学家或学者应有的气度,不断与科学同行或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进行平等的对话与交往。反对一切形式的“学霸”或“学阀”对学术同行或其他学科领域的学者的学术工作及其成果的压制与否定。人文科学家之间的学术争论和学术分岐,只能以平等的讨论、争鸣、比较来解决,而不是由行政权力或学术权威来决定。
第二篇:论人文科学的科学精神
论人文科学精神
摘要:本文说明了何谓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进而系统的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只有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进行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进步与人类的发展。并为我国现阶段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到底是什么?其精髓到底是什么?无论是一个小小的个人让座行为,还是大到城市、国家的建设、民众的教育,我们都在提倡人文精神,但好象没有谁说清楚了人文精神到底是什么,生活学习中的点点滴滴让我渐渐得出了一个答案,无论是人文精神,还是说到一个人的修养教养,其实质很简单:首先,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能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把别人也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像理解自己一样理解别人,像知道自己的需要一样知道别人的需要,像保护自己样去保护别人。其次,任何学科,即使在解决专业问题的时候,也能首先从人的角度出发去思考。科学应从人出发,再回到人。正如建筑师设计大楼,如果首先考虑人的需要,对人的本性有所理解,就不会设计出冬凉夏暖的房子,老师教育学生,就不会发生教育只是扼杀学生的对世界的好奇、天真的心,而像填鸭似地把学生教育成一个个世故的小大人。“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象星星一样在深蓝的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
什么在那里。
科学精神是什么?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我们只有认真的思考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才能更好的去引领社会的进步
对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理解,首先,科学精神反应的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而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们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摒弃一切虚伪的价值取向.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马克思真理的价值的辩证统一性来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表现在: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互相制约,互相引导.互相促进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和人文的辩证性和统一性.其次.要是我们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的话,那么结果将是造成了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或不懂技术却奢谈人文的“边缘人”.这两种结果都将是造成人的不完整的发展,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走
极端.而这又必将造成社会畸形发展.最后.科学知识其实也是一种人类文化,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类精神.如果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科学主义只能是盲目的和莽撞的;如果没有科学精神融入,人文主义只能是蹩脚的和虚妄的。作为求真、求实的探究,科学本身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科学才能被赋予善的目的。如果科学失去人文精神的引导和制约,并将道德理想、终极关怀、文化价值、情感体验和人生意义问题排除在外,只能陷于工具理性和技术功利主义的泥潭。人文主义也是这样,如果失去科学精神的光芒和照耀,只能是暧昧不明的喃喃呓语。无论何时何地,人文精神都不能背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所蕴涵的客观性、逻辑一致性和试错的检验方法是推动人类知识进步和文明演进的重要力量。
从历史上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宗教、神话与医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是共生于一个知识体系中的,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一开始呈现出的是相互交错、交相发展的融合态势。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科学虽然与神话、宗教渐渐分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但它总难以完全割舍同形而上思辩等人文观念的联系。就科学的现实形态而言,科学知识也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包含着人文的意蕴。即使从近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形成来看,它们也同是批判宗教神学的有力武器。人文精神首先呼吁人性的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科学精神紧随其后,提倡科学实验,反对迷信。科学精神的弘扬恢复了理性的权威,人文精神的倡导重新树立了人的尊严,二者的紧密结合为人们推翻宗教神学的统治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
指向。实际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是人类精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因子。有学者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形象地比喻成发动机与制衡器:如果将社会比作一辆行进的机车,科学精神及其在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则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如果没有发动机,机车就会停滞不前;但如果光有发动机而没有制衡器,动力系统非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极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人文精神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正是起到了这种制衡器的作用。正是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生互补中,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地走向灿烂和辉煌。
人文精神的张扬对科学精神具有保护,激励与导向作用.人文精神追求的善,自由,平等等范畴,对科学活动和科学精神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护作用,现代科学家不再担心宗教裁判所和火刑柱了,相反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人群之一.同时,人文精神内蕴着内在超越,不竭创造的人生理念和人生态度,对科技工作者进行科研活动电是重要激励.但是,在现代科技经济的发展中,人文精神的缺乏显而易见,主要表现在科技进步成果被少数人享有和科技异化两个方面.前一方面在前面制度创新的两个标准(科技经济进步与社会正义)及政治制度创新时已论述到,这里着重谈一下后一方面.现在全世界出现的所谓“后现代问题”,就是科技异化的表现.过分强调科技作用的唯科学主义,“技术中心论”,代替经济中心论成为另一种机械的社会发展观,而所谓“后现代问题”主要是技术中心论和唯科学主义造成的,主要表现有人的异化,主体意识丧失,精神空虚,主体感受受压迫与奴役;环境破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遭到破坏等.许多思
想家对此作过深刻批判.最早批判这一现象的是马克思,他说:“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象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对这种“技术奴役人”的现象,爱因斯坦也有与马克思类似的见解,他说:“科学技术一方面,它所产生的发明把人从精疲力竭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生活更加舒适和富裕;另一方面,给人的生活带来严重的不安,使人成为技术环境的奴隶.而最大的灾难是为自己创造了大规模的毁灭手段”,“生活的机械化和非人化,这是科学技术思想发展的一个灾难性的副产品”.面对科学技术这种巨大的异化作用.他主张一切科学技术,道德,政治和艺术等“都是同一株树上的各个分枝.所有这些都是为着使人类的生活趋于高尚,把他从单纯生理上的生存境界提高,并且把个人导向自由”,“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农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后现代信息社会文明共存.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反对遗留的封建落后文化还是发展市场经济,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都必须大力培养和弘扬科学精神.世界形势和国情不允许我们再走西方发达国家那种”先破坏,后治理“的道路.近代我国向西方学习以来.包括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许多有识之士,都主张”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其精华就是科学精神.但同时要以自己的人文精神去整合西方科学精神以避免科技异化的负效应.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优秀的人文精神,例如道家思想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个性和心灵自由,无为而治等观点,就包含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思想;儒家正诚格致,修齐治平,民贵君轻,德治,王道等学说,也反映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及对百姓大众的关怀.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人文精神的宝藏,它根本上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为追求,这种追求在中国共产党那里具体化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理论创新.这些精神通过制度创新加以保障,必将为新社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中追求自由平等,注重环保等电值得借鉴.总之,在初现端倪的,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起来,在此基础上走出一条新型的社会发展道路.”
第三篇: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
2.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结合中国目前的现状阐述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答:科学精神是按照严格的科学研究行为模式建立起来的人的内在心理素质的总和,指的是以物(外在对象)为尺度、追求真实、探索规律的心理特征。包括有六个方面的基本内涵: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试验验证的求实精神、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互助协作的合作精神、自主竞争的宽容精神和敬业牺牲的献身精神。
人文精神,即是在历史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和孕育而成的精神。它主张以人为主体,强调人的价值尊严,重视对人类处境的无限关怀。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两种产物或结晶,在人们认识世界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它们就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双眼睛。科学之眼与人文之眼都有自己的内在构造,正是这种内在构造的不同,形成了它们视野中世界图景的差别,以及科学方法科学观念与人文方法人文观念的差异。如果说,观念引导方法,方法引导观察,观察建构起我们视野中的世界图景,那么精神则是统率这一切的灵魂,是比观念更为隐而不见但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认知活动的东西。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是贯穿在科学探究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认识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追求真善美等崇高价值理想的角度有重大差别,对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关注也明显不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有其各自内在的局限,其中任一单独方面都不可能完成构建完整的人类科学世界及人自身的使命。只有两种精神相融合,对世界的把握才能更全面,实践活动才能更自觉。
在新的世纪,对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而言,既充满了机遇,又面临着挑战。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不是指两者合二为一,不是要用一种精神去消解或统帅另一种精神,而是指人类在认识、协调和变革自然的科学技术活动中,或者是在探索人世、处理人世的人文社会活动中,都能够受到两种精神的指引而实现科学技术同人文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当前的形势下,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2、改革和完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3、改革现有不合理的学科设置和教育方式,加大人文学科的资金投入,倡导人的均衡发展。
第四篇: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 自然、认 识与改造 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 法和价值体系,是贯穿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 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 它们在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滋生与满足 中逐步成长起来,不 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具有的意识和态度,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精神动力,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引 下 ,科学研究才能不断获得 突破 ,科学技术才能取得持续进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 高度视 和努力推进科学技术发展 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墓础,促进社会生 产力的不断提高,夯实夯牢“经济基础” 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 人世的探求和对人世 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它包含丰实的内涵: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 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 的尊重和对 人 的主体性的祈 盼和离扬,对生 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 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科学精神和人 文精神是人类思想的两 个维 度和 人类精神的重 要组 成部分,为人类社会 的 发展 提供 了两种 精神指向。它们的均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保证。这意味着,在生活实践中
第五篇:弘扬科学精神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改革开放的总工程师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0多年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向我们彰显了科学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但总是有少部分人,以科学的名义做着有悖于科学的事情,以科学的名义阻碍着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某院士论文抄袭,某学者学术造假,某伪科学盛行,某大学生只顾赚钱、不顾学业等等,都折射出了当代人中科学道德、科学素养的缺乏,长此以往,将动摇我国创新性国家根基,将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阻碍。究其原因,一是落后思想与科学发展之间的矛盾;二是不合理教育体制与科学发展之间的矛盾;三是监管不力与科学发展之间的矛盾。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如何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我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解决:
一、提倡科学思维,营造良好氛围。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爱因斯坦说过:“背对荣誉,面对科学”。教育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科学精神的培养,以求真务实,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为荣,用自己的真心、真情对待科学,坚持一切用实际说话,摒弃“伪”科学。政府也要运用电视、报纸、多媒体等现代宣传工具,将科学精神深入人心。同时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各级领导干部须率先垂范,积极开展弘扬科学的主题活动,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开拓科普市场,满足多种科普需求,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尚,真正促进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精神在全社会的盛行。
二、坚持科学规划,减少行政干预。要改变现在行政干预科学,门外汉指挥行家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诸如消除高校行政化、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等行动,加快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科学合理制定各种发展政策和战略,以科学的角度、发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识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同时对教育制度进行一定的改革,改变现有一切以论文为重点的教师评职、评优模式,积极探索更科学、更综合的教育评价机制,让每个学者都能够平心静气的做好自己的科研教学工作。建立健全高校课程捆绑制度,把课程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实际指导理论,用市场决定课程,保证教学的科学合理性。
三、确保科学发展,加强监督管理。对科学道德问题,相关部门要协调管理,齐抓共管,形成上级监管,部门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的多角度、深层次监管体系。相关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对科学道德问题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开展对该问题查处的职能,努力提高综合监管工作水平。建立科技工作者诚信数据库,从管理层面完善应对教育腐败、学术腐败、科技腐败的工作。对待“伪”科学事件及制造“伪”科学的相关人员,要严肃对待,从重处理,维护好科学道德,为科学的持续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弘扬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一撮而就能成功的,需要我们耐下心来,以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科学道德和学风问题,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上科学发展轨道,走上社会和谐之路,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