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类精神文明随着科技发展而进步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好。
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与种族文明的传承必然会去发展科技。今天我们要探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与否和科技发展的关系。所谓精神文明是指人类智慧、道德的综合成果。精神文明的进步是依靠智慧和道德为基准的。所谓智慧的进步,是指知识与技能得到了丰富;而道德的进步则是道德得到了完善。科技则是科学与技术的统称。
我方观点认为,人类精神文明随着科技发展而进步,即科技发展是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导因之一,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原因复杂繁多。所以说不是什么精神文明的进步都与科技有关。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元化,对于每一个科技的发展必然会使人们产生一个再次思考的过程,科技发展会带动精神文明的进步。理由如下: 第一,科技发展必然会丰富人类的知识和技能,以智慧进步的方式带动了精神文明进步。古代欧洲的地心说被哥白尼日心说推翻,就是因为望远镜技术的发展。但航天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意识到宇宙并不是以太阳系为中心的。我们看如果不是天文学与其附属学科的发展,我们就永远会认为自己站在宇宙的中心,而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科学技术一旦发展了我们会去了解他们、知道它们,从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扫除了过去的盲点和误区;我们会去掌握他们、使用它们,从而教会了我们新的技能,使得我们能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第二,科技发展会使人们发现传统道德中的空白缺失,并使人们去完善传统道德,使人类的精神文明得到进步。所谓道德的完善是指道德的涉及领域被扩大和为道德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首先,因为道德面对不同对象时,它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而不是通过道德的对与错,善与恶进行判定,因为善恶等等终究只是主观上的判断,只有道德的涉及领域才具备客观评定进步与否的能力。今天,克隆技术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克隆人的思考,我们的伦理道德是不允许克隆人的出现。正是因为科技的发展才拓宽的道德的领域。其次,道德是需要相应的理论基础的,在基因学说完善前,近亲结婚并没有被人们所禁止,甚至得到鼓励,而基因学说的完善使人们认识到了近亲结婚所带来的恶果,并对其加以禁止,建立了新的道德规范。同样的,如果不是生物学的发展,我们也不会把动物的情感和我们人类的情感放到同样的高度上很明显,这一切的对道德的完善都是由于科技发展而产生的。
第三,科技发展为精神文明的进步提供了必须的基础。例如科技使我们的精神文明可以更好的传播,试想,如果我们还是以竹简为书,会有多少人愿意读一本书就要翻看一车的竹简?如果没有人愿意读书,知识又怎么可能发展普及呢?而知识的普及正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如果不是科技为精神文明的进步拓宽空间,我们今天又怎么可能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呢?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人类精神文明随着科技发展而进步。
第二篇: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语用学在英语交际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变得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一种世界语,越来越多得被全地球的人所使用。为了达到顺利地实现跨文化间的交际目的,英语者不仅需要掌握牢固的英语语言基本知识,而且还要具有英语语用能力。而且还要具有英语语用能力。显然,英语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大学生用英语交流的能力,英语教师也应该将其作为自己的职责。但是目前的研究显示,学生的交际能力并没有很好地随着他们学习英语的时间延长而提高。在跨文化交际中,学生往往会说出造成语用失误的语句。回顾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我们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忽视了对语用能力的训练。这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学生仅仅能说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但在真实的交流中,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造成语用失误,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本论文通过分析学生在口语交际中出现语用失误的实例,目的在于找出其中的原因,探讨相对应的口语教学策略,寻求减少学生英语交流中语用失误的方法,提高其语用能力。最近二十几年来,语用学在语言教学方面的应用得到很大发展。语用失误是造成跨文化交际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语用失误一词源于Thomas(1983)的研究,她认为语用失误是由于听话人没能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而引起的。Leech(1983)认为,“一个社团的交际常规迁移到另一个社团就会发生语用失误。”换言之,语用失误可能被听话者误认为是对本族语者故意的不礼貌,不友好,甚至是粗鲁。因此跨文化语用失误的研究对于人们在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以及英语教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和调查问卷法。问卷以语用原则为理论依据,调查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英语口语语用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学生的语用能力亟待提高,学生对于如何在不同场合运用适当的语用原则方面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语用语言方面和社交语用方面的知识欠缺是造成学生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这说明跨文化语用知识急需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得到反映和体现。
本论文包括以下五部分。首先,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概况。第二章阐述论文的理论基础,包括语用失误的定义,国内外对语用失误的研究等。本论文的主体部分是第三章,通过分析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跨文化语用失误的实例,对语用失误的原因进行探究。第四章是分析语用失误原因的基础上,探讨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提出了适合于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一些建议,希望这些建议对英语教师的口语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和口语水平有所帮助,以推动我斟英语口语教与学的整体水平。最后一章,第五章为全篇论文的总结。
第三篇:科技推动人类进步英语作文
Scienc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If you ask me wh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politicians or the scientists, I will tell you directly, scientists is the one who promote the social progress.As we all know, in 18th century, with the invention of the steam engine, people gradually use steam as power, led to the first industrial revolution, and after that the human beings entered the era of steam, meanwhile the human society entered the stage of capitalism.Then when the human beings came into the 19th century, the electricity was used as the power, there
happened the second industrial revolution, the era of electrical was born, the human society has entered into the advanced stage of capitalism.With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technique, now the internet is a key part of our life, human has entered the information age.From the history we can see that each time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the driving force is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society developmen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cience, therefore, scientists is the impetu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they give more influence on the world.
第四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也随之进入了大众化阶段,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的急剧上升,人人纷纷希望进入高等院校求学和获得更高的学历来进行深造。而随之而来的是大批次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大量的毕业生冲击着就业市场。在中国这个经济接轨、社会转型、人口就业高峰交织的特殊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尤为突出,也成为了现在民生问题的焦点之一。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高学历人士的增多,国名素质有了普遍的提高,在就业人才市场中,会有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来竞争有限的职位,供过于求的情况逐渐显现,大学生的就业格局由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因此,大学生应该积极改变就业理念,尽量消除理想的工作要求和现实情况的差距,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等等,才能充分适应就业现状。
因此,我们此次想了解最真实的大学生就业情况,就业现状;了解到底是什么制约了就业问题的解决以及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此次对100个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31男,69女。30岁以上的人数为4人,30-18岁间的人数为96人。本科占了百分之五,研究生百分之六十,博士生占了百分之三十五。在这一百人中仅有四人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其中一个在国企,一个在民企,2个在国家机关。
在就业形势和就业抉择方面,百分之五十的人认为就业形势有点严峻,百分之二十的人认为十分严峻。而百分之五十五的人选择就业,百分之四十五的人选择继续深造。“继续深造”的选项在四选项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将近一半学生希望继续学习,而且此风今年经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和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就业竞争激烈,优越的职业需要优秀的人才,而优秀的职业犹如万军挤向独木桥;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学生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害怕进入社会进行工作,回避即时就业等因素。这一现象的确是十分普遍。其好处在于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促进人才素质的提高,改善我国人才结构,增强我国人才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忧虑的是它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欠缺和不够成熟,社会压力的承受能力不够,面对激烈的竞争,有相当部分的学生选择了回避,职业期望偏向于“非风险化”。这点在学生对就业形势如何的评价中也可以看出这些问题。由此可见,高校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工作是必要的。而在不满意就业指导课程的原因中,有百分之四十二的人选择的是“内容脱离实际,起不到指导作用”。而百分之七十五的人对于就业指导还是给予了肯定的态度,觉得还有作用的。的确在就业信息和指导方面,学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社会在发展,世界在变化,这都是无法找到个恒定的规律。第二,学校毕竟是教书育人的学府,对于社会就业信息的掌握、分享、分析还不是很擅长,也没有投入过多的精力。第三,每个毕业生的需求和缺陷都不同,校方也不是都了解,所以就业指导的用处是出于个人的实际出发的。因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指导的需求还是十分急需的,从希望得到的职业指导及就业服务可以看出,有百分之四十五的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百分之二十的需要“就业心理指导”,百分之二十八的需要“就业程序与技巧指导”。这对学校在就业方面对于毕业生的帮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学校优化自身提出了新的方向,学校需要在不同的时期转化自己的角色,与时俱进。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学生就业难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有社会的问题。客观上来说,第一,人口与人力资源严重供过于求。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迅速增加,八八年左右的同龄人十分多,初次就业率也在逐年下降;因为学校连年扩招,按国际标准,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再加上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看出大学生面临了多方面,多层次人给的就业压力,就业市场明显存在供过于求的严峻形势。第二,就业需求严重不足。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弱,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形成了“剪刀差”的现象。经济虽然在不断的发展,GDP也在增长,但是就业机会却没有看到多大的增加。第三,在求职过程中,学生更多的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薪酬与福利,占了百分之四十,而单位的性质也占了百分之三十五,说明学生在进行人生选择时较多考虑的是个人因素,自己的发展和利益,较少考虑社会的需求,这就极容易出现“扎堆”的现象。第四,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与自身能力相关的主要问题中,百分之二十的人选择专业能力,百分之十九的人选择了自我表达能力,百分之十九的人选择了人际交往能力。说明大学毕业生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就业和自信。大学生在学习时任然需要多方面全面发展,完善自我,提高自我。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外部原因影响着就业问题:第一,用人单位原因。不少用人单位选择用人时存在许多误区和硬伤,主要有:1用人单位盲目相信和关注高文凭,更认为高学历就是高能力。用人单位对文凭的要求的提高,必然带来了人才的浪费和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难度和压力。2,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才育保险费等,在同等情况下女大学生工作成本要高于男大学生。3.,过分注重工作经验。经验并不仅仅是大学毕业生的劣势,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贪婪的希望人才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注重工作经验,认为迎接毕业生只是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善于交际等等。
从调查中看出,在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原因看出:第一,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学校不断增多,招生规模扩大,每个学校教育质量不同。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低,加上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贪图享受不愿意参加“支教”“资教”等计划,过多的依赖别人,而不注重加强自身的能力。第二,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往往十分迷茫,记不清楚资教需要什么样的工作,哪里去找工作,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擅长什么,适合什么。这给大学生的就业也带来了更多的未知数。第三,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比较单一。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网络、媒体以及招聘会,少数人选择了学校分配和亲朋好友。第四,大学生自身的定位偏颇。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仍旧束缚着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异。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无法把握自己在社会洪流中的价值和定位,眼高手低;对薪水、福利待遇的要求过高;片面追求大城市,不愿去小城市;大都希望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金饭碗”。而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校方的原因:学校内部的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技能,考虑如何招生的比较多,而考虑如何让学生就好业,落实好工作的问题并没有给予多少实在的帮助,而是走程序,盖好就业章子才能领导毕业证、学位证。从社会方面来讲,大学生就业市场还不够完善,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选择也有分配变为双向选择。哥哥地方、城市的人才见面会也十分多,但是市场机制不完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应聘者并不处于什么优势地位。
从调查中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与学生的需求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第一,有一半的学生反映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第二,学生“希望学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给予哪些指导和帮助”时,有百分之二十五的选择“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百分之十八的选择“就业心理指导”,百分之二十的选择“就业程序与技巧指导”。针对于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基本上还是局限于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就业指导工作亟待从毕业班向低年级辐射,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具体说,就业成才导航体系应该涵盖专业知识技能导航,健康成才导航,法律导航等等,真正做到不进教书育人且又注重学生的就业与发展问题。
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我们觉得应该从以下方面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第一,要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的接轨,增强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高等院校说到底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社会和市场的发展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更行教学形式和内容,矫正教学的目的是就业,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的职能。无视社会需要,盲目培养,就会导致高校毕业生不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培养中应该充分重视市场的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才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思路。第二,着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增强毕业生的择业技能。在就业市场上,毕业生缺乏必要的求职技巧、择业技能是重要的失业原因。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应当充分发挥服务职能,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着力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帮助毕业生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第三,高校教学改革中应该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市场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是不同的。素质教育强调个人素质的发挥,因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地提高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第四,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处在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大学毕业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会发现,我们面临的时代是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引导毕业生突破传统的就业观念的舒服,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自觉树立自主创业的思想观念,主动到基层就业。
大学时光是我们最怀念的时光,这里有我们的梦想,有我们的伙伴,我们来的时候踌躇满志,我们走的时候也不能留下遗憾。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就业问题进行调查和研究。希望告诉所有的同学,不仅仅要关注于学习的东西和过程,还要看得更远,注重多方面的发展,把握好现在,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工商141
周琳杰
第五篇: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
浅谈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
——观《逃离克隆岛》有感
初教院 小教114 竺丽雯
就影片中展现的场景来说,由于背景是2019年,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了未来,未来的高科技造就了高尚、舒适却枯燥乏味、千篇一律的生活,在我们感慨、羡慕以后便利惬意的同时,也让人不得不反思人类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究竟该何去何从。
——这类影片的确发人深省。
总所周知,科学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诉求,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要要求,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物化的当今社会,科学转变为是实践技术的同时(即科学到科技的这个过程中),由于科学家或是机构正在“异化”。我们对自然怀有一种敌意、不敬,由此产生了一种分裂和对抗的情绪。人类心灵深处从前不曾被激发的趋利性、盲目性,在一些世界范围内的实例中完全地展现出来。
从人性上,我们几乎迷失自我、抛却人伦道德,用一种病态的理念、态度妄想支配超越本身能力的东西——为了什么?欲望、财富?!我甚至可以说:人类彼此之间已经没有了完全的相互信任,因为这是一种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的生物。而这种对高深莫测的科学都毫不敬畏的态度,比什么都可怕。
曾有科学家这样预言:“人类如毁灭,应归咎于自身。” 那么,“人类会自我灭亡”,真的只是一种大胆夸张吗?我不这样认为。
显然,科学技术现在已经人类进步的动力,然而,深藏再这种表象下的,是深深的隐患——科技给人类造成一种不安全感。表面上,我们的生产生活因其而愈加轻松灵便,以便于我们尽早脱离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而寻求高端享受。但是,当这个速度过快、欲望过强时,这种基本、善意的保障就转变为某些智者的担忧,“超人文”的社会科学造成了人类的“快餐式”生活、破坏了生态平衡、加速了能源枯竭、增加了人性迷障„„如果睁大双眼我们就会发现:潜在的危险正在一次次以危机乃至灾难的形式上演„„上类无限度的探索、破坏、发展,最终以自然的形式报应在我们身上。
我们倡导“可持续发展”①,但显然,实现它还任重道远。具体来说,我们能够做的有以下几大点:
1、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
2、对传统高耗产业进行改造,用高新技术改造。
3、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4、尽力保护环境,消除污染。
5、提高人类科技素质,实现人与科技同调的现代化。
另外,在影片中,男主角的个性鲜明,属于思维大胆奔放(很契合他被克隆的对象的性格)、敢想敢为的个性。而事实上,在其他机器人或是生化人(克隆人)的类似灾难片中,主角都是独具新意,勇于冲破悲剧命运的勇士。这让我们不得不从两个方面来思考:
(一)怀疑、批判精神是人类最具颠覆性的力量,能够揭开科学和生命的庞大骗局,当然,这首先需要勇气和实力。外国人相较于中国人最大的不同,大概就是有一颗敢于冲破世俗、不畏艰险困苦的心吧。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和思考,衍生出大胆创新的民族性格。这一点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
每个人都有惰性,总喜欢习以为常,安于现状,遵从习惯的力量。原来是怎样的就怎样,昨天怎么做的,今天照本宣科地做,这样轻车熟路,不用太多思考,也不费什么劲,更不会有什么困难、风险。但这样也难以有创新和巨大的进步发展。惰性也可以称为惯性,这是事物的劣根性。习惯于常规,不求开拓创新,这是许多人之所以一辈子平庸的原因。
开拓创新是前进、发展的动力,只有开拓创新,才能超越自我,做一个时时自新的我。但创新有度,不能太出格,太没有原则。(如凤姐,那就是哗众取丑了!)创新,首先需要认识本我,洞察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其次要明确发展目标,方向明才能决心大,有动力;再次要打好基础,脚踏实地,尽可能收获知识技能,积累能量以待时变;最后就是勇于实践,常常自省总结,锲而不舍,不耻下问。
㈡
不平等的问题不仅凸显在人与人、人与其他物种之间,在科学的庞大领域内,我们需要时时谨慎、处处提防,因为后果人还无法承担。
所谓的科学本无止境,甚至我们至今还无法人为地明确划分出不同科学种类之间的界限。所以,面对未知的未来,谁敢肯定的说:
诺亚方舟只是个传说?空中楼阁只是个幻想?机器人永远不会产生思维?克隆者一定会臣服于(人类为他们制定的)既定命运?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一旦机器人(或生化人)有思维了,就可以创造自己,创造出比人类更有劳动力的奴隶,自然也不需要人类了。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机器人又有了感情那就不一定了!„„可是,要有感情比要有思维难多少?!
也许又有人反驳,人类制造的东西,怎么可能超越自身存在呢?那么我只能说你太自信了。放眼世界,人类能掌控的部分远远小于未知的部分。未知技术是否能超越人类极限,科学家都无法下论断。人工智能②的未来,远远比人类的未来更莫测。因为他是人类人工智能的扩展和延伸。
备注:
①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最先是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这次研讨会云集了全球的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界定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
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定了《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1981年,美国布朗(Lester R.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基础和开发再生能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
②“人工智能”一词最初是在1956 年Dartmouth学会上提出的。从那以后,研究者们发展了众多理论和原理,人工智能的概念也随之扩展。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除了计算机科学以外,人工智能还涉及信息论、控制论、自动化、仿生学、生物学、心理学、数理逻辑、语言学、医学和哲学等多门学科。
主要成果有:人机对弈、模式识别、自动工程、知识工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