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源市紫金县的自然资源
水能资源
紫金县水力蕴藏量为21.57万千瓦(含东江干流8.1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16.34万千瓦,年发电可达5.5亿千瓦时,每平方公里电能蕴藏量为151.7千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东江水系(包括东江干流)可开发利用水力资源为14.63万千瓦,韩江水系可开发利用水力资源为1.71万千瓦。至2009年底,全县建成100千瓦以上水电站123座,总装机容量5.69万千瓦,占可开发利用的34.1%;全县小水电发电能力1.86亿千瓦时。[4] 土地资源
紫金县土地面积3621.24平方公里(约合5432039亩,1994年紫金县国土局土地详查统计),其中林地441.15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81.2%;水域面积9.85万亩,耕地46.60万亩,园地5.59万亩,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2.09万亩,交通用地0.82万亩,未利用土地271032.2亩。2009年年末,全县实有耕地总资源42.35万亩,其中水田33.5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常用耕地0.66亩、人均占有水田面积0.52亩。[4] 森林资源
紫金县的林木以松、杉及白梨、赤梨、石斑、荷树、檫树、香樟、山苍树和竹为主。常见的有73科233种。2009年底统计,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424.13万亩(不含东江林场和下石林场),其中有林地面积391.09万亩,林木年总生长量68.2万立方米,活立木蓄积量1015.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4.2%,绿化率74.8%。此外,有省级白溪自然保护区,面积为5755.5公顷。[4]
第二篇:河源市教育局
河源市教育局
河教思〔2012〕2号
关于开展2012年全市中小学优秀
德育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县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切实推进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积极发挥学校德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科研氛围,深入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趋势、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经研究,决定开展“2012年全市中小学优秀德育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评对象
全市中小学(含职校)学校领导、中层干部(含团队干部)、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德委会会员。
二、论文内容
以新形势下学校德育中的“班集体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基础道德教育”为重点,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德育论文和德育管理论文(课题研究报告不在评选范围内)。以下研究方向可供参考,论文题目自定。
1.当前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及模式探讨;
2.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研究;
3.对中小学德育评价机制的研究与思考;
4.当前中小学德育热点问题研究;
5.全球化对中小学德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6.网络环境下对中小学德育的挑战及策略研究;
7.中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研究;
8.思想道德建设在中小学各学科渗透的方式方法研究;
9.班主任叙事形式与评价;
10.班主任专业成长之路;
11.建国以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变迁及原因探讨;
12.教师教书育人的经验总结及启示;
13.学校、家庭、社区合力育人机制的探索与研究;
14.成功的中小学德育个案的分析与启示;
15.对中小学生传统主题(爱国、理想、诚信、责任、礼仪、集体主义等)教育的方法创新研究;
16.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建设对中小学生的重要影响探索;
17.青春期青少年早恋现象剖析研究;
18.留守儿童的教育研究;
19.对中小学德育资源、渠道的挖掘与探索;
20.民办学校德育的重点、难点及策略研究;
21.中职学校德育的特点和难点探索;
22.中小学德育基地的建设、管理与作用研究。
三、参评要求
1.论文观点正确,语言流畅,论证严密,逻辑合理。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
供操作和借鉴,有推广价值。防止生搬硬套的空讲理论,不得抄袭报刊或他人的有关文章(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视为抄袭:⑴引用或摘抄达30句;⑵引用或摘抄达400字;⑶论文主要结构、思路和论述层次类同),一经查实剽窃抄袭他人文章的,将通报抄袭者姓名。每篇文章只承认第一作者。
2.论文字数以2000—3000字为宜。稿件请用A4纸打印(否则不予评审),标题字体采用二号宋体字,正文字体采用四号仿宋字,左侧装订,标题下务请注明学校、作者姓名、联系地址、联系电话。各校经初评选出若干篇优秀德育论文送所在县区教育局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股室(并将论文内容以电子文档形式直接发送到电子邮箱:hyjyjdyk@163.com),由县区教育局收齐后将论文及《2012年河源市中小学德育论文评选参赛表》(见附件)统一交河源教育学会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设在市教育局德育科)。市直学校以校为单位参照县区报送要求直接报送。
3.每篇参评论文需交评审费50元,并随论文一齐缴交。
4.截稿时间:2012年4月20日,过期不候。
5.报送的论文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6.各县区教育局、各学校要高度重视,认真做好组织发动工作,鼓励广大教师踊跃撰写论文参评。
四、评奖办法
德委会邀请有关专家对参赛论文进行评审,分小学组、中学组评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若干名(各等次名额分别按参评论文总数的5%、10%、15%、20%确定),并颁发荣誉证书。获奖论文将推荐参加省举办的德育论文评选,并推荐给有关报刊杂志刊登或推荐给有关出版社结集出版。对组织发动工作积极,报送作品多、质量高、获奖多的县区教育局和学校分别设立“最佳组织奖”和“优秀组织奖”,并颁发荣誉证书。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日
第三篇:河源市学期工作总结
二OO四——二OO五年第二学期
学
期
工
作
总
结
郭为
2005.7.2
学期工作总结
又一个学期过去了,在这个学期里,我担任六年级电脑课,并担任电教组组长。这个学期的主要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六年级共8个班,每班每周开设一节课,可以说任务较轻,但担子并没有比上学期轻。在这个学期里,学生们并没有轻视计算机科的学习,都一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对计算机上机实操很有积极性。这学期主要讲授学习了二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幻灯片POWERPOINT,学习了如何制作幻灯片,如何设计自己的幻灯,如何播放。最关键的是教会了他们自己去创作。如何自己或与其它同学一起去完成一个作品的创作。第二是网上浏览。教会他们如何上网浏览,关键是引导他们上一些有益的健康的网站,引导他们如何应用网络这个“双刃剑”。
随着我校硬件设施的改进,我们都使用网络教室平台上课。通过学习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模式上改变以前传统的方法,要求上课有了良好的互动性,学生有合作、探究的完成的学习任务的兴趣和方法。教
师讲了某一重难点,同学们可立刻实操,如有问题可立即提问解决。老师可以接着下一知识点的讲解演示。互动性很强,因此学生有了很高的积极性,对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好。
但因为我还有学校其它方面的任务,上课时数不足,有部分内容讲得不够详细。但他们认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积极性让我感动。因而为以后的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更好的发挥课堂40分钟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主要计算机基本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
我校申请的课题《新课标下的教学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应用》。这为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计算机教学要以这为契机,更好的发展、提高,并使之成为市二小的特色之一。
郭为二OO五年七月二日
第四篇:河源市经济发展战略
河源市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路径
摘要:自进入21世纪以来,河源市先后实施了国民经济与社会的两个五年计划,即2001—2005的“十五计划”和2006—2010的“十一五规划”,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文章以河源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分析了河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索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现状;问题;发展路径
一 河源市经济发展现状
河源市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工业经济、第三产业、农村经济和城镇建设的“五大发展”,取得了后发的优异成绩,如下表是河源市这几年的经济生产总值和增长比率,我们可以看到河源市的经济生产总值每年都在增长,而且一直处于高增长比率状态,经济发展速度快。具体来说表现在十个方面,即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一园六区”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生态环境保持良好;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显著发展。
河源市的经济要继续发展,要依赖于其本身的优势,它有以下几个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土地、森林、水源、矿产、生态等资源的潜力比较大。全市人均矿产、森林、水、土地资源均居全省第一,温泉资源极其丰富,拥有丰富的“金、木、水、火、土”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
二是区位优势,河源南接珠三角,北连大内陆,境内京
九、广梅汕两条铁路交汇,并在龙川设有京九铁路南段最大的编组站,惠河、梅河和粤赣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河源已经全面融入了“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成为粤东北陆路交通枢纽和沟通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大陆桥”,为绿色农副产品的流通运输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还可发展成粤北山区新的物流中心。
三是人文优势,“客家古邑,万绿河源”城市形象初步建立,客家文化、恐龙文化等地域特色逐步形成,地域特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成效显著。以上述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和软实力。
四是产业优势,目前河源市形成了广东省手机产业集群,钟表产业集群和模
具产业集群,园区经济成为河源产业的中流砥柱,“一园六区”已经名副其实的成为了河源市工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是推动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和强力引擎,同时,现代生态农业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六大产业”、“六大基地”,产业配套不断完善,产业带动作用不断加强。
五是生态优势,河源风景秀丽,生态优美,拥有一流水质、一流空气、一流森林。
二 河源市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多
河源市与广东的其他市相比经济总量小,在全省的排名是倒数的,是“后无追兵”的落后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庞大,据2009年3月市扶贫办的统计数据,按人均收入2000元一年的贫困标准,全市贫困人口有30万人。[1]若按1994年联合国制订的一人一天一美元的贫困标准(2500元人民币/年),贫困人口更多。按现在的美元汇率和物价水平,联合国一人一天二美元的贫困标准(4964元人民币/年),则全市农村人口263.62万人全是贫困人口。因此,解决庞大的贫困人口是河源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十分艰巨的任务。
2相对缺乏龙头企业和自主品牌
河源市有各类企业和经营单位,数量很多,但是基本为中小企业,称得上龙头企业的屈指可数,只有西科通讯、龙记模具、农夫山泉、万峰陶瓷、丰达科技、力王实业、美平家电等七、八个。只有一个河源电厂是本市的自主品牌。产业层次较低,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完善,市场竞争和抵御风险能力较弱,这与“工业立市”的战略不相适应。
3专业人才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河源市科技、管理、技能型人才缺乏,科技、教育投入不足。河源市现有劳动力总数175万人,大专以上文化的约占4%,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6%,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70%;农村劳动力素质更低,如农村实用人才37965人,约占全市农业人口1.47%。[2]而且因为经济比较落后,不能吸引其他地方的高端人才过来就业。河源市的教育在全省的排名也是在末尾的,高考入学率低,只有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一所大专院校,缺少高等教育院校和相应的科研机构,无法提供足够的人才。劳动力素质偏低,既影响劳动力的转移,又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4社会基础建设相对薄弱
河源市至今仍未组建“120”急救指挥中心,无法对突发意外灾害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及时的应急处理。全市卫生监督机构至今也无独立的办公场所,靠租借场地办公;卫生监督执法力量薄弱。社会治安力量也明显不足,警力配备比例较低。办事经费不足,警车每个月的运转经费还不够一个月正常运转所需油费的一半,维修保养就基本谈不上了。同时,发展环境也有待优化。个别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工业园区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也有待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高,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
5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不够高
如下表,我们可以看到河源市的三大产业在近几年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产业总值每年都在增加,产业结构也在逐年优化,但是优化的程度不够高,虽然第一产业所占的产值比重逐年在减少,但是第三产业所占的产值比重却没有上升,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产业结构优化程度需要继续提升。
三 河源市的发展路径
1把传统农业改造提升为生态农业
河源市是广东省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资源大市,农业发展中应注重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发展具有河源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按“优势产品—龙头企业—规模化与基地化—主导产业—产业集群”的思想,走出一条“产值高、效益高、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新型农业发展路子。具体来说采取以下三个措施:
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选择适宜河源的重点产业。这需要进一步加大良种良法引进推广,加快发展“三高”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基地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断增加和增强全市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加大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推进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以及有机食品的认证,集中抓好生产过程技术指导,推动标准产业化生产。
二是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创建生态产业品牌。在确保农业优质生产的基础上,应重点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工业,扶持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重点发展对水果产品初加工、蔬菜产品初加工、肉类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的建设,着力改变目前农产品加工率低的状况,利用加工体系带动物流业的发展,拉伸产业链。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创建生态绿色的产业品牌。
三是软硬件建设相结合,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根据农产品流通现状,在各主导产业区建立相应的专业批发市场,完善现有批发市场的流通功能,建立畅通高效、卫生安全、交易方式先进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同时,构建网上农产品流通平台,建立权威的农场品信息网络,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权威性,为农业企业、专业户提供网上交流、贸易平台。
2发展具有积聚化、高端化效应的生态工业
河源发展以生态特色为主导的工业经济,应坚持改造提升传统工业、、集聚发展新兴制造业以及培植培育“四新”生态工业;充分利用河源已有的工业基础以及珠三角核心区的产业辐射,强化工业内部联动,实现工业产业从“低端分散”到“积聚化”向“高端化”的转变。
在工业企业中,实行品牌联合战略,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加入知名品牌的生产链、营销链等环节;大力引进配套、关联项目,延长产业链,促进高新技术企业
集群发展,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有选择、高起点地承接国际产业链高端环节的转移。在工业区域发展中,做好“两个链接”,一是衔接好珠三角核心区的产业转移,加快河源工业产业集群的引进发展;二是衔接好广东对欠发达区域的发展实施的重点突破战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
3发展现代生态服务业
利用河源的生态、环境、区位优势,构建既能为工农业提供强力支撑、又能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娱乐性服务的现代生态服务体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着力发展生态融合型旅游业。这需要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强旅游景区景点规划建设和管理,发展生态旅游,发展文化旅游,发展商贸旅游。加强旅游业规划和管理,提升旅游景区建设水平,增加旅游文化内涵,加强旅游宣传促销,重点加快温泉资源开发,将河源建成广东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实现“旅游与农业、工业以及商贸有机融合”的目标。
二是全面提升物流产业。利用河源市优良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物流业及配套产业,是河源市成为珠三角城市的“后勤”基地以及交通内陆的重要要道,建设成为粤东北地区的物流中心。
三是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业。按照控制总量,调整布局,强化功能原则,不断优化河源市商贸流通业的发展环境,科学规划,指导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强化承接珠三角、辐射粤东北的作用和影响,加快“商贸河源”工程的建设,推进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使河源成为珠三角发达地区通往内陆省份的重要经济走廊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城市。
四是深度挖掘文化创意产业。河源具有满足创意、文化与科技相结合的这种新兴产业形态的独特优势,而且环境幽静、绿水青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特色民族文化资源,应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提升河源的产业层次。河源应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的战略为载体,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崛起,力争把河源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集聚区。
五是重点构建信息服务业。这需要以服务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发展为方向,在电子商务数据中心的基础上,逐步建设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采取综合性的政策措施来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同时,以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变革为主导,开发和集成各类信息、知识和技术资源,积极稳妥的加快信息咨询服务等新兴行业的发展,加快构筑包括互联网应用服务提供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信息服务产业链。
参考文献
[1] 肖成建.河源市经济发展对策.《商场现代化》2010年10月总第626期
[2]《我市就业形势情况报告》.河源市劳动保障局.2009年3月9日
第五篇:自然资源
论述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及如何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狭义的自然资源只包括实物性资源,即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价值,从而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天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广义的自然资源则包括实物性自然资源和舒适性自然资源的总和。
一.就我国自然资源的总体评价而言,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资源种类较为齐全。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各种自然资源几乎是应有尽有,较为齐全。就各种自然资源满足本国经济发展需要的程度来说,我国堪称是世界上各种自然资源自给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
2、资源的绝对量大,但人均占有量量少。评价自然资源的数量,一国、一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绝对量固然重要,但自然资源的价值主要在于要有人去开发利用,使它的潜力变为现实的商品优势。所以自然资源人均占有的相对量尤为重要。我国幅员辽阔,但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人口过多,人均资源占有量明显不足。其中人均耕地不足 1.3 亩,不到世界平均数的 1/4;人均草地不足 4.2 亩,为世界平均数的 1/2 ;人均森林不足 1.5 亩,为世界平均数的 1/6 ;人均水资源不足 2000 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数的 1/4。资源相对量少,说明我国所拥有的各种自然资源并非都是丰富的,今后,随着人口高峰期的到来,人均资源占有量将不断减少,人与资源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因此我们要特别加倍珍惜,予以合理的开发利用。
3、低劣资源的比重较大。较为代表的就是我国的铁矿,储量占世界第三,但质量却很差,平均品位只有34%,增加了开发利用的难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反映在开发利用上,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资源承载能力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如生产粮食能力的大小,可以作为衡量我国各地土地资源承载人口限度的标志
4、资源空间分布有利有弊。既广泛又集中;有一定的地区组合优势;资源丰度高的地区与产业丰度该的地区并不一致,存在区域二元结构。
5资源开发程度较高,后备资源普遍不足。目前,我国宜耕土地的利用率已高达90% 以上,未耕土地中的可耕地的比重极低,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二.在中国的自然资源利用与管理中,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缺乏有效的资源综合管理及把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机制,传统的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将面临市场经济的挑战;
2.经济发展在传统上过分依赖于资源和能源的投入,同时伴随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污染产出,忽视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退化的关系;
3.采用不适当行政干预的方式分配自然资源,严重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以及资源市场的培育;
4.不合理的资源定价方法导致了资源市场价格的严重扭曲,表现为自然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以及资源需求的过度膨胀;
5.缺乏有效的自然资源政策分析机制以及决策的信息支持,尤其是跨部门的政策分析和信息共享,从而经常出现部门间政策目标相互摩擦的不利影响;
6.资源管理体制上分散,缺乏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和机构。
三. 关于我国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资源开发环境管理的建议
1.加强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研究。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与价格研究,是运用经济手段进行自然环境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的基础,税费及押金标准的制定,以及对交易市场的监督,都需要以自然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为依据。我国各级土地管理局组织力量,评定了城镇土地的基准价格,作为土地交易、调控土地市场的依据。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做法,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基准价值量进行评估,为管理和决策服务。
2.理顺各种收费的关系,建立我国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体系根据自然资源开发产品的价格构成,从环境保护角度看,经济手段所要影响的主要是MEC和MUC两个部分。MEC部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环境污染损失,通过排污费收取;一部分是生态破坏损失,通过拟议中的生态环境补偿费收取,这便构成了自然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税费体系,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征收。MUC部分,以及部分属于MPC的公共部分,则构成了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体系,可由资源产业管理部门负责征收。建议根据这样的体系构想,对现有收费进行清理,保证两个体系之间、以及每个体系内部各项收费之间的关系明晰,并通过法律文件加以明确。
3.强调费用—效益分析在自然资源开发项目评价中的地位。建议尽快制定和完善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应对自然资源的价值、开发活动的效益及其生态环境破坏损失作全面估算,并进行比较,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为项目成立后所要征收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的确定提供依据。
4.取消补贴、提高原材料价格。经济手段的核心就是使自然资源开发产品即原材料的价格,反映开发过程的完全成本,因此,应当取消对资源开发的财政补贴,放松对原材料价格的政府控制,使价格能够对资源开发者和利用者产生调节和刺激作用。也不必担心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而导致通货膨胀。
5.综合运用多种经济手段。在征收自然资源开发的资源税费和生态环境税费的同时,应注意运用其他经济手段,特别是为环境保护创造市场,如实行资源开发权拍卖和交易。对一些缺乏税费征收标准或难以专门制定标准的开发项目,可在对资源进行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对开发权进行招标拍卖,将拍卖所得资金作为生态环境的恢复费用;并逐步建立开发权的交易市场。
4.6 建立自然资源保护基金。将征收的部分税费集中起来,成立自然资源保护专项基金,资助自然资源的恢复与保护,替代资源的开发,以及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等工作,促进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象经营普通商品一样经营自然环境资源这一特殊商品,使其不仅能维持简单再生产,还能进行扩大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