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同步练习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α粒子散射实验的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被弹回,接近180.B、使α粒子发生明显偏转的力是来自于带正电的核及核外电子,当α粒子接近核时,是核的排斥力使α粒子发生明显的偏转,当α粒子接近电子时,是电子的吸引力使之发生明显的偏转。
C、实验表明原子的中心有一个极小的核,它占有原子体积的极小部分
D、实验表明原子中心的核带有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及全部质量。
2、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当α粒子最接近金核时()
A、α粒子动能最小B、α粒子受到的库仑力最大
C、α粒子的电势能最大 D、α粒子与金核有核力作用
3、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说明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D、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4、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如果一个α粒子跟金箔中的电子相撞,则()
A、α粒子的动能和动量几乎没有损失 B、α粒子损失了部分的动能和动量
C、α粒子不会发生明显的偏转 D、α粒子将发生较大角度的偏转
5、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实验基础()
A、汤姆孙对电子荷质比的测定B、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C、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D、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6、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A、原子的中心有个核,叫原子核B、原子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中
C、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D、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核旋转
7、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第一次显示了()
A、质子比电子重B、质子的全部正电荷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3C、α粒子是带正电的D、可以用人的方法产生放射性现象
8、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解说是()
A、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力主要是原子中的电子对α粒子的作用力
B、使α粒子产生偏转的力主要是库仑力
C、原子核很小,α粒子接近它的机会很小,所以绝大多数的α粒子仍眼原来的方向前进
D、能产生大角度偏转的α粒子是穿过原子时离原子核近的α粒子
二、填空题
9、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的特点是正电荷在球体内,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的特点是原子为
10、若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绕核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则核外电子的角速度ω=
电子绕核的运动可等效为环形电流,则电子运动的等效电流I=(已知电子的质量为m,静电力常量用k表示)
三、计算题
11、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可以在半径为2.12ⅹ10-10m的轨道上运动,试求电子在这个轨道上运动时,电子的速度是多少?(me=9.1ⅹ10-30kg)
12.实验测得α粒子与金核179
79Au对心碰撞时所能达到的离金核的最小距离为
2ⅹ10-10m.由此数据估算金核的密度(取一位有效数字)
参考答案
1.AC2.ABC3.C4AC5.B6.ACD7.B8.BCD9.均匀分布核式 e2kek1011、3.46ⅹ105m/s12.1ⅹ1016kg/m3
rmr2rmr
第二篇:第一节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核
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卢瑟福出生于新西兰。卢瑟福在英国剑桥大家卡文迪许实验室学习了三年,当时领导实验室的是卓越的物理学家汤姆生。
1896年,贝克勒耳发现了铀盐能发射出穿透力很强的辐射。不久卢瑟福就证明了这种“铀射线”与X射线不同,他把能够使大量原子电离但易被吸收的粒子叫α粒子后来证实(α粒子就氦核),α粒子带正电,具有较大的功能,它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七千多倍。
卢瑟福是天才的实验物理学家,他利用当时的实验条件,对原子的结构进行了实验研究。1909年,卢瑟福交给一位新来的学生、青年物理学家马斯登一项简单的任务,要他数一数穿过各种物质薄片(金、铜、铝等)的α粒子,这些薄片是放在放射源和荧光屏之间的,卢瑟福想看一看马斯登能不能看到什么奇异现象,当时大家都接受汤姆生的原子模型,按照这种模型,α粒子应该很容易地穿过原子球,不应该发生散射现象,但是马斯登注意到,虽然绝大多数的α粒子穿过了薄片,但是仍然可以看到散射现象——有一些粒子好像是跳回来了,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卢瑟福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以后,得出了下面的结论:原子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它有一个带正电的核(原子核),在核周围的一定轨道上转动着带负电的电子。
1918年,卢瑟福接替退休的汤姆生的职位,担任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他在那里一直工作到逝世。
有关α粒子散射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不改变方向;
α粒子碰到电子后运动方向几乎不发生改变;
α粒子散射实验,肯定了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
α粒子散射实验,是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依据。
[作业布置]
第三篇:原子核结构的教案设计
新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核的组成,知道核子和同位素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初步学会探究的方法;
(2)通过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学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2)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原子核的组成。
教学难点:如何利用磁场区分质子与中子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1、原子核的组成问提:质子:由谁发现的?怎样发现的?中子:发现的原因是什么?由谁发现的?(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发现质子。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发现原因:如果原子核中只有质子,那么原子核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应等于质子的质量与电荷量之比,但实际却是,绝大多数情况是前者的比值大些,卢瑟福猜想核内还有另一种粒子)
小结:
①质子(proton)带正电荷,电荷量与一个电子所带电荷量相等,中子(nucleon)不带电,②数据显示: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十分接近,统称为核子,组成原子核。
提问:③原子核的电荷数是不是电荷量?④原子荷的质量数是不是质量?
提示:③不是,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量总是质子电荷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就叫做原子核的电荷数。
④原子核的质量几乎等于单个核子质量的整数倍,那这个倍数叫做原子核的质量数。
小结:③原子核的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④原子核的质量数=核子数=质子数+中子数
⑤符号表示原子核,X:元素符号;A:核的质量数;Z:核电荷数
一种铀原子核的质量数是235,问:它的核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是多少?(核子数是235,质子数是92,中子数是143)
2、同位素(isotope)
(1)定义: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因而互称同位素。
(2)性质:原子核的质子数决定了核外电子数目,也决定了电子在核外的分布情况,进而决定了这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因而同种元素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提问:列举一些元素的同位素?
提示:氢有三种同位素:氕(通常所说的氢),氘(也叫重氢),氚(也叫超重氢),符号分别是:。
碳有两种同位素,符号分别是。
第四篇: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与原子核式模型的建立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与原子核式模型的建立
1907年7月,卢瑟福从蒙特利尔到达曼彻斯特,成为曼彻斯特实验室主任,10月他担任了该城维多利亚大学朗斯沃席(Lanysworthy)物理学教授的职务。他最早的行动之一是理出一个“可能研究”的项目清单,其中之一是“α射线的散射”。这是他与盖革合作的几个课题之一。盖革从1906年
起就一直在曼彻斯特,是卢瑟福的前任舒斯特(Schuster
Arthur,1851~1934)的助手。
1908年6月,盖革独立完成的一篇关于α粒子散射的文章,α粒子的辐射源是从几毫克溴化镭(RaBr2)中射出的一束很确定的α射线,散射体是一块薄金箔或铝箔;用闪
烁计数法来检测α粒子。两种材料都用来作过观察,但是更多的是用金箔,箔片厚度相等。盖革得出结论:“某些α粒
子被偏转到一个相当大的角度„„更充分的研究将使我们
能够从理论的观点探索这一结果。”
1909年初的一天,当卢瑟福步入盖革的房间的时候。房里还有盖革的一位“在科学上充满乐趣和激情”20岁大学本科生的年轻助手,他的名字叫欧内斯特·马斯顿(Marsden Sir Ernest,1889~1970)。马斯顿回忆说:“有一天卢瑟福走进房间,当时我们正在那儿计数α粒子,他转向我说:‘你们用一块金属表面直接反射α粒子,看能否得到什么效果。’我不以为他期望得到什么结果,但这个预感正如其他诸多预感一样,说不定会使我们观察到一些东西„„令我惊奇的是,我确实观察到了期待中的效果„„我清楚地记得一星期以后,当我在通向卢瑟福私人房间的楼梯上遇到他时,向他报告了这个结果。”
1909年5月由盖革和马斯顿提交的一篇论文,粒子辐射源是镭射气形成的氡(Rn222),还是利用闪烁计作为探测器。主要的结论是:“大约有1/8000的入射α粒子被反射”,即散射角超过90o。文章中也含有被散射的α粒子的总数目的初始信息,他们还把这一散射视为散射箔金属的函数。1/8000,对于这样的实验事实,卢瑟福感到十分惊奇。正如他曾经描述过他对这一结果的反应:“这种事情如此地不可能,就好象你用15英寸的炮弹射击一层薄纸,但炮弹却被薄纸弹回来打中自己一样的不可思议。”因为从牛顿力学的计算我们知道,当入射的质量大于靶粒子时,它是只会受到散射角小于90°的向前散射。而根据当时流行的J.J.汤姆逊原子模型,原子质量和电荷被认为是均匀分布在原子球体内,这样分散的分布是无法使得运动得很快、具有很大动量的粒子往回散射的。对于这个结果,他首先考虑到α粒子是受到电磁力的作用。在运用库仑定律计算后,他发现要使速度惊人的α粒子弹回来,必定是其受到原子内的强电场作用,而要达到这个强度,原子内正电荷必须集中在直径为 厘米的球形范围内,且这个小球是很重的,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原子里的大部分是空荡荡的!据此卢瑟福不得不假设原子中的正电荷和质量并非均匀分布而是集中于一点上。
但1910年,J.J.汤姆逊为了进一步展开自己提出的原子模型,又提出了关于高速带电粒子穿透物质薄层时散射角分布的理论(多次散射理论),并被克劳瑟(J.A.Crowther)通过β射线散射的实验所证实。此时的卢瑟福,因受到J.J.汤姆逊的实心带电球原子模型,无法用小角度散射的积累(复合散射)予以解释而感到迷惑不解。此后,卢瑟福反复思考,一个偶然的α粒子为什么会偏转? 为何α粒子的大角散射不能用大量小角的积累(复合散射理论)来解释?在反复计算实验结果后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绝大多数的大角散射应为一次碰撞的结果。从而准确地描述了解决原子有核模型问题的一个关键点——整个的偏转必须是单独的一次完成的结果,因此就必须假定在原子内部有强电场的存在,而原子有核模型可以提供这样的强电场。
卢瑟福在后来的论文开头是这样写的:“众所周知,α、β粒子与物质原子碰撞之后将从其直线运动偏折。对于β粒子,要比α粒子散射得更厉害,因为β粒子的动量和能量小得多。这些快速运动粒子的轨道会穿越原子,并且观测到的偏折是由于原子系统中存在着强电场,这两点似已无疑问。一般都假设,α、β射线在穿过物质薄片时遭到的散射是由于物质原子多次微弱散射的结果。但是盖革和马斯登的α射线散射观测却表明α射线有一部分经单次碰撞必定会遭到大于直角的偏折。例如他们发现,入射α射线的一小部分,大约两千分之一,在穿过约0.00004厘米厚的金箔时发生了平均为90°角的偏折。盖革随后证明,α射线穿过这样厚的金箔,其偏折角最可几值约为0.87°。根据概率论作一简单计算,表明α粒子偏折到90°角的机会是极小的。另外,可以看到,如果把大角度偏折看成是多次小偏折造成的,则α粒子的大角度偏折应按期待的概率规律有一定分布,但实际上并不服从这个概率规律。似乎有理由假设,大角度偏折是由于单个原子的碰撞,因为第二次碰撞能产生大角度的机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极为微小的。简单的计算表明,原子一定是处于强大电场的位置中,以致于一次碰撞竟能产生这样大的偏折。”
卢瑟福感到非要做理论物理学家不可,这是因为如果不这样,他就不能解释来自他实验室的实验数据。盖革回忆大致是1910年末或 1911年初:“有一天[卢瑟福]来到我的房间,心清显然非常之好,他告诉我他现在知道这原子是怎么样的了,以及大角散射意味着什么。”1911年3月7日,卢瑟福把他的主要结果以题为《物质对α与β粒子的散射及原子的结构》论文呈交给曼彻斯特文学和哲学学会,具有决定意义的文章出现在《哲学杂志》5月号上。卢瑟福的原子模型引用了散射截面()的概念,其结果可以写为:
(NeQ)
2,其中υ,m,Q分别是α粒子的速度、质量和电荷。Ne是核的()2244msin/2
带电量。卢瑟福散射截面表式包含的信息显然比这些数据多得多。卢瑟福证实了他的理论在定性上符合盖革和马斯顿的大角度散射,与原子序数相关,以及符合盖革有关平均的散射角的结果。盖革记得,“可能就在同一天,我开始检验卢瑟福预言的粒子数和散射角之间的关系”。后来盖革与马斯顿进一步合作,并得到的结果令人满意。
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认为:在原子中心有一个体积很
小的带正电的核,这个核具有原子的大部分质量,电子
沿轨道绕核旋转,像行星绕太阳一样。某元素原子核的正电荷数等于该元素在周期表上的序数,也就是沿轨道
旋转的电子数。因此就整个原子来说,在电荷上是中性的。卢瑟福的原子模型还有以下事实作证:重元素比轻
元素散射的α粒子多得多,这是由于重元素的核电荷和
质量比较大的缘故。
卢瑟福对自己提出的模型颇有信心,但是这一模型
也有在当时看来无法克服的困难。譬如:原子的稳定性
就是一例,电子如果绕核旋转,按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电子将释放电磁能量,而且可以很容易算出,只需要很短的时间(百分之几秒)电子就将失去全部的动能,因而将迅速被带正电的核吸引到核上去,就像宇宙空间的陨石由于万有引力而落到地球上一样,即“原子坍塌”。但宇宙中的原子并没有坍塌,多少亿年之后的今天,原子仍然存在就是一个的证明(这一困难在几年之后由玻尔解决了)。带电的核由于同性相斥,核内各个组成部分挤得那么紧,相互排斥力很大,那它们又怎么能够结合在一起呢?这个严重的问题,直到近50
年以后才由新的理论来解决。此后,卢瑟福公式有了许多精细的改进:原子中电子对原子核的库仑场的屏蔽,原子中电子自身对散射的贡献,自旋和相对论效应,有限原子核大小的影响,固态效应——以及强相互作用的影响等等引起的修正。
第五篇: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精选练习(含答案)
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精选练习
知识要点:
⑵人工转变:
147
171(发现质子的核反应)(卢瑟福)用α粒N42He8O1H
1.原子的结构
①汤姆生模型(枣糕模型)汤姆生发现电子,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结构。从而打开原子的大门.②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现象,从而总结出核式结构学说
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现象: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m。
2.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叫量子数)玻尔补充三条假设
⑴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称为定态),电子虽然绕核运转,但不会向外辐射能量。(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
⑵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其能量由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hE初E终)辐射(吸收)光子的能量为hf=E
初
5子轰击氮核,并预言中子的存在41
219(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查德威克)钋产4Be2He6C0n
生的α射线轰击铍
430127
13Al2He15P0n
3015(人工制造放射P30i014S1e
性同位素)
正电子的发现(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α粒子轰击铝箔
1141921⑶重核的裂变: 235
92U0n56Ba36Kr30n
在一定条件下(超过临界体积),裂变反应会连续不断
地进行下去,这就是链式反应。
341(需要几百万度高温,⑷轻核的聚变:2
1H1H2He0n
所以又叫热核反应)
所有核反应的反应前后都遵守: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注意:质量并不守恒。)6.核力与核能
(1)核力:原子核的半径很小,其中的质子之间的库仑力很大,受到这么大的库仑斥力却能是稳定状态,一定还有另外一种力把各核子紧紧地拉在一起,这种力叫做 核力.①核力是很强的力.-
②核力作用范围小,只在2.0×1015 m短距离内起作用.③每个核子只跟它相邻的核子间才有核力作用.(2)核能
①结合能: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放出一定的能量,原子核分解成核子时吸收一定能量,这种能量叫 结合能.②质量亏损:核子结合生成原子核,所生成的原子核的质量比生成它的核子的总质量要小些,这种现象叫做 质量亏损.也可以认为在核反应中,参加核反应的总质量m和核反应后生成的核总质量m′之差:Δm=m-m′.③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物体的能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的关系是:E=mc2,这就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2质能方程的另一个表达形式是:ΔE=Δmc.(2)核能计算方法有三:①用E
mc2(△m单位为“kg”);
②用△E=931.5△m(△m 单位为“u”); ③借助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计算; 7.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⑴利用其射线:α射线电离性强,用于使空气电离,将静电泄出,从而消除有害静电。γ射线贯穿性强,可用于金属探伤,也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各种射线均可使DNA发生突变,可用于生物工程,基因工程。
⑵作为示踪原子。用于研究农作物化肥需求情况,诊断甲状腺疾病的类型,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功能。
⑶进行考古研究。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碳14,判定出土木质文物的产生年代。
一般都使用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素(种类齐全,各种元素都有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半衰期短,废料容易处理。可制成各种形状,强度容易控制)。
要求:①会完成方程、判断类型;②记住人物方程; ③核反应能量的计算;④记住几种粒子的元素符号。
-E末
⑶能量和轨道量子化----定态不连续,能量和轨道也不连续;(即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分布也是不连续的)3.天然放射现象
①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复杂结构 核变化从贝克勒耳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衰变(用电磁场研究):
②各种放射线的性质比较(略)4.半衰期
①半衰期是一个统计概念,只有对大量的原子核才成立,对几个原子核,则不存在半衰期的概念.半衰期的长短与所处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状态无关.
1②公式:N余=N原
2tT
tT
M余=M原()
25.四种核反应类型(衰变,人工核转变,重核裂变,轻核骤变)
23414⑴衰变: α衰变:238(实质:核内21)492U90Th2He1H20n2He
α衰变形成外切(同方向旋),0(实质:核内的中子转变成了质子和β衰变:23423490Th91Pa1e
10)β衰变形成内切(相反方向旋),且大圆为α、中子0n11H1e
β粒子径迹。
1030+β衰变:30(核内1)i01H0n1e15P14S1e
练习:
1.卢瑟福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 A、证明了质子的存在B、证明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C、说明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D、说明原子中的电子只能在某些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2.根据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B、原子中的质量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C、原子中的正电荷和质量都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范围内 D、原子中的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很小的区域范围内
3.在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中,有少数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其原因是
A、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B、正电荷在原子中是均匀分布的 C、原子中存在着带负电的电子
D、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
4.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的电子由外层轨道跃迁到内层轨道后
A、原子的能量增加,电子的动能减少 B、原子的能量增加,电子的动能增加 C、原子的能量减少,电子的动能减少 D、原子的能量减少,电子的动能增加
5.按照玻尔理论,一个氢原子中的电子从一半径为ra的圆轨道自发地直接跃迁到一半径为rb的圆轨道上,ra>rb,在此过程中
A、原子要发出一系列频率的光子 B、原子要吸收一系列频率的光子 C、原子要发出某一频率的光子 D、原子要吸收某一频率的光子
6.用光子能量为E的光束照射容器中的氢气,氢原子吸收光子后,能发射频率为ν
1、ν
2、ν3的三种光子,且ν1<ν2<ν3.入射光束中光子的能量应是:
A.hv1B.h(v1+ν2)C.h(v2+v3)D.h(v1+v2+v3)7.按照玻尔理论,氢原子若能从能级A跃迁到能级B时,吸收频率为v1的光子,若从能级A跃迁到能级C时,释放频率为v2的光子.己知v2>v1,而氢原子从能级C跃迁到能级B时,则: A.释放频率为v2-v1的光子 B.释放频率为V2+ν1的光子 C.吸收频率为v2-ν1的光子D.吸收频率为V2+V1的光子
8、下列现象中,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的是 A.粒子散射现象B.天然放射现象C.光电效应现象D.原子发光现象
9、放射性元素衰变时放出三种射线,按穿透能力由强到弱的排列顺序是()
B、射线,射线,射线,D、射线,射线,射线
A、射线,射线,射线C、射线,射线,射线
同频率的光波。已知金属钾的逸出功为2.22eV.在这些光波中,能够从金属钾的表面打出光电子的总共有()A.二种B.三种C.四种D.五种
12、铀裂变的产物之—氦90(90Kr)是不稳定的,它经过一系列36衰变最终成为稳定的锆90(90Zr),这些衰变是(). 40A.1次α衰变,6次β衰变B.4次β衰变C.2次α衰变D.2次α衰变.2次β衰变 13.关于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衰变,下列叙述中哪些是不正确的[]
A.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或β射线而发射出来的 B.半衰期的大小不随化学状态、温度等变化而变。C.某核放出一个β粒子或α粒子后,都变成一种新元素的原子核。
D.若原来有某种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10个,则经一个半衰期后,一定有5个原子核发生了衰变。
14、原子序数大于92的所有元素,都能自发地放出射线,这些射线共有三种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予核每放出一个α粒子,原子序数减少4B.原予核每放出一个α粒子,原于序数增加4 C.原子核每放出一个β粒子,原子序数减少lD.原子核每放出一个β粒子,原子序数增加1
15、下列现象中,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的是(). A.α粒子散射B.光电效应C.天然放射现象D.原子发光现象
16、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
A.原子不可再分B.原子的核式结构C,原子核还可再分D.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7、A、B两种放射性元素,它们的半衰期分别为tA=10天,tB=30天,经60天后,测得两种放射性元素的质量相等,那么它们原来的质量之比为[]
A.3∶1B.48∶63C.1∶16D.16∶1
18、下面列出的是一些核反应方程:
3030 P→14Si+X、1
594Be+2H→105B +Y、1He+42He→72
3Li+Z其中().
A.X是质子,Y是中子,Z是正电子B,X是正电子,Y是质子,Z是中子 C.X是中子,Y是正电子,Z是质子D.K是正电于,Y是中子,Z是正质子
19、卢瑟福通过实验首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其核反应
4161方程为: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He147N8O1H10、一个氢原子从n=4的激发态向基态跃迁的过程中最多能产生几种频率的光
A、1种;B、2种;C、3种;D、6种;11.图中画出了氢原子的4个能级,并注明了相应的能量E.处在n=4的能级的一群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能够发出若干种不
A.通过该实验发现了质子 B.实验中是用α粒子轰击氮核的C.原子核在人工转变的过程中,核电荷数一定守恒 D.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指物质自发地放出射线的现象
20、在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中,有一原来静止的原子核,该核衰变后,放出的带电粒子和反冲核的运动轨迹分别如图16-2所示中a、b,由图可以判定(). A.该核反生的是α衰变B.该核发生的是β衰变
C.磁场方向一定垂直纸面向里D.磁场方向向里还是向外无法判定 2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124A.15是α衰变方程。7N1H6C2He27、关于质能方程,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质量减少,能量就会增加,在一定条件下质量转化为能量B.物体获得一定的能量,它的质量也相应地增加 C.某一定量的质量总是与一定量的能量相联系
D.物体一定有质量,但不一定有能量,所以质能方程仅是某种特殊条件下的数量关系
28.关于原子反应堆,下面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铀棒是核燃料,裂变时释放核能B.镉棒的作用是控制反应堆的功率 C.石墨的作用是吸收中子
D.冷却剂的作用是控制反应堆的温度和输出内能
29.原子反应堆是实现可控制的重核裂变链式反应的一种装置,它主要有哪四部分组成?()
A.原子燃料、减速剂、冷却系统和控制调节系统B.原子燃料、减速剂、冷热系统和传热系统
C.原子燃料,调速剂、碰撞系统和传热系统D.原子燃料,中子源、原子能聚存系统和输送系统 30、太阳辐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
A.化学反应B.放射性衰变C.裂变反应D.热核反应 31.从静止的镭核226 88Ra中射出的α粒子垂直进入正交的匀强
电场E和匀强磁场B,在电磁场中做直线运动,已知E=
-
3.72×104N/C,B=2.0×103T.(1)写出核反应式.(2)放出α粒子后,反冲核速度多大?
(3)若静止的镭核放出α粒子是在匀强磁场中进行的,而且衰变后它们的速度均垂直于匀强磁场B,求α粒子与反冲核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之比,并定性地画出α粒子和反冲核运动的完整轨迹.32、太阳中含有大量的氘核,因氘核不断发生核反应释放大量的核能,以光和热的形式向外辐射.已知氘核质量为2.013 6 u,氦核质量为3.015 0 u,中子质量为1.008 7 u,1 u的质量相当于931.5 MeV的能量则:
21(1)完成核反应方程:21H+1H→________+0n.(2)求核反应中释放的核能.
(3)在两氘核以相等的动能0.35 MeV进行对心碰撞,并且核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的情况下,求反应中产生的中子和氦核的动能.
答案:
3B.1H1H2He是核聚变反应方程
C.
238
UThHe是核裂变反应方程
2349
427301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方程 D.2He13Al15P0n22、天然放射性元素232(钍)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之后,90Th变成208,下列论断中正确的是(). 82PbA.铅核比钍核少24个中子
B.衰变过程中共有4次α衰变和8次β衰变 C.铅核比钍核少8个质子
D.衰变过程中共有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23、在下列四个方程中,x1、x2、x3和x4,各代表某种粒子: ①
19523
5192U+0n→38
Sr+13654Xe+3x1②1H+x2→2He+0n
2723424③23892U→90Th+ x3④12Mg+2He→13A1+x
4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A.x1是中子B.x2是质子C.x3是α粒子D.x4是氘核
24、下面是一核反应方程式:2→41H+1H―2He+X,用c表示光速,则()
A.X是质子,核反应放出的能量等于质子质量乘c2 B.X是中子,核反应放出的能量等于中子质量乘c
2C.X是质子,核反应放出的能量等于氘核与氘核的质量和减去氦核与质子的质量和,再乘c2
D.X是中子,核反应放出的能量等于氘核与氘核的质量和减去
氦核与中子的质量和,再乘c
25.在匀强磁场中有一个静止的氡原子核(222),由于衰变86Rn
它放出一个粒子,此粒子的径迹与反冲核的径迹是两个相互外切的圆,大圆与小圆的直径之比为42:1,如图6所 示,那么氡核的衰变方程应是下列方程中的哪一个()
2220A.222
86Rn87Fr1e2184B.222 86Rn84Po2He
2220
C.22286Rn85At1e
2222D.222 86Rn85At1H
2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射线比射线更容易使气体电离B.核反应堆产生的能量来自轻核的聚变 C.卢瑟福通过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发现了质子
D.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内部重核的裂变
88862
5(2)3.4×10 m/s(3)43∶1轨迹如图
32、(1)2He(2)3.26 MeV
(3)0.99 MeV 2.97 M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