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学校管理创新的的理解与分析
对学校管理创新的的理解与分析
当前学校管理虽然已迈入规范化、精细化的时代,但其实学校管理的内容仍大致相当,只不过管理重点和过程因人而异,故管理结果也就大不相同了。一所学校能否在全国数量庞大的学校中“突出重围”,成为名校,要求管理者必须有与众不同的管理理念和措施,经过默默无闻的辛勤劳作,开花结果后被人认可,才能取得成功。这里所说的“与众不同”,就是指的管理创新。我认为,管理创新要注意以下几点:
1、管理创新要受管理者个人学识经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管理创新要受单位实际的影响和制约。如教师队伍构成因素、学生情况、学校所在地村风民俗的因素等。
3、管理创新要受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影响和制约。一个学校管理者要想实现管理创新,要做好与当地主管部门的协调与疏通,才能获得充分的理解和全力的配合,获得教育创新的效能最大化。
最后,才是管理创新的过程实施,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艰难的、让很多人无法坚持到底的。只有通过这些考验的创新,才是真正能取得成功的管理创新。
第二篇:学校管理创新案例分析
学校管理创新案例分析
灵璧县朱集中心学校
教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中以教师为本,就是要全心全意地把教师当作学校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通过管理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优化学校管理,从而促进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和学校的发展。
一、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
教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能否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真正被调动起来,关键取决于教师能否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校事务中。在学校管理中,要让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校长必须做到:
1.民主管理。校长要创造机会让全体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增强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凡是有关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必须让每个教师知晓其内容,还要尽量多地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凡是牵涉到每个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必须让教师民主参与决策,学校的各项工作自觉接受教师的监督,把教师定期向学校提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作为一项专门制度长期固定下来。让广大教师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决策、管理、监督中,增强他们的信任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的主动精神和主体意识。
2.确立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现代管理思想认为,对于被管理者来讲,一个明确、具体、切实可行而合乎各自需要的目标,可以起到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作用,使各成员意识到自己与实现目标的密切联系,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集体意识,团结和带领大家共同制定学校近期、远期发展目标。让每一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让他们都认识到自己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从而自觉地成为学校的“主人”。
二、尽量满足教师的需要
激励机制的核心在于满足人的需要。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需要着重体现为:精神的需要,物质的需要,成长、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要尽可能地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
1.尽可能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首先是被尊重的需要。充分尊重教职工的人格,是激发教师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教师不仅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更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他们往往把领导的尊重看成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是领导对自己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这是他们愿意干好工作和能够干好工作的原动力。“士为知己者死”充分说明了尊重与信任有着巨大的力量。其次,获得公平对待的需要。校长平等待人,给教师一种心理公平感,他们才能发自内心的接受管理者的意志,无怨无悔地潜心工作。校长在处理事务时必须公正公平,坚持原则,特别是不分亲疏远近,一视同仁。评价人时,切忌极端的逻辑语言,更不能牺牲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既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要对实施教育的全过程即计划、实施、检查、总结中的每一环节都设立质量标准,及时客观公正地肯定教师工作过程中的点滴成绩,使校长的激励行为及时得到强化,以满足教师心理的高级需要。再次,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得到发挥,干出成绩,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因而他们需要有适合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校长在用人上要力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实现“让每个岗位都有最适合它的人,让每个人都在他最适合的岗位上”。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各司其位,各安其才。学校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来,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工作局面。
2.尽可能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物质需要作为生存的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校长要充分考虑物质需要对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重要作用,要积极为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想办法,为教师创建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尽可能满足教职工的基本物质需要。
3.努力满足教师成长、发展的需要。满足人的成长、发展需要是以人为本最根本的体现。教师从参加工作到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中间都要经历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学校管理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名师工程”,“青年教师工程”,“特长教师工程”,既是教师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人本管理的需要。
三、坚持以人为本
在学校管理中既要反对“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更要避免“不把人当人看”的做法,需要在加强对人的管理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约束与调动、服从与协调、使用与培养、求同与求异等“方”与“圆”(前者为方,眉者为圆)的关系。
1.约束与调动——应是“从圆到方”。怎样“从圆到方”辩证地处理约束与调动的关系?关键在于“从圆”两个字。“从圆”就是强调“调动”,凡事从调动着手。争取人心,力求把有形约束化为无形约束,寓约束于调动中。校长要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着手,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如目标激励、荣誉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等。多为教师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多给教师一些“感情投资”。调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领导的以身作则,在教师中起表率作用。要健全对学校领导的监督、约束机制。要完善规章制度,既要有约束性的,也要有调动性的。约束性的如:“教师教学常规要求”、“学校各类人员岗位规范”等;调动性的如“学校评选优秀青年教师制度”、“教学质量奖励条例”、“先进班主任、优秀教研组长评比制度”等。校长要特别注意建立健全调动性的规章制度,使之与约束制度相互配套。调动的另一层意思是要注意及时排除离心力。要设法变约束来抵制为调动竞争,促进竞争机制的形成。
2.服从与协调——应是“以圆促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往往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一味要求下级服从,强调教师听话;另一种是讲究民主,注意协调,以协调促服从。后一种才是正确的态度和理想的境界,这就是“以圆促方”。“以圆促方”处理好人际关系,应努力建造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树立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共同基础。要真正做到爱护教师,进行心理互换,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考虑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随时注意调节各方面的关系,以取得协调配合。要注意不拉帮结派,搞“小山头”;也不耍手段,搞权术,作表面文章。
3.使用与培养——应是“圆中求方”。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要用人必立足于育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立足培养,在培养中求使用,即“圆中求方”。要树立学校职能新观念,把培养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改革现行学校只培养学生的单一职能的管理体制。校长必须确立“素质教育首先是对教师素质的教育”的观念,把培养教师列入工作计划,同时要有一位副校长专门负责,采取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培养、培训措施,特别要注意把培养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重点来抓。
4.求同与存异——应是“小圆大方”。所谓“小圆大方”,即在细节问题和局部问题上允许存异,在原则问题和全局问题上必须求同。一所学校,思想工作做得再细,管理制度再好,矛盾和不同意见总是存在的。教师和思想有多种多样,个性也各不相同,根本的问题是校长能否坚持在大事上讲原则,不怕得罪一些人;在小事上,容人之短,惊人之过,允许存异。作为一个校长,平时要注意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讲究管理艺术,处理事情能“小圆大方”,造就一个既有全局上的同,又有局部上的异,既有整体的统一,又有个性的发展这样一个良好的局面。
第三篇:学校管理创新案例分析
学校管理创新案例分析
灵璧县朱集中心学校
学校管理创新案例分析
灵璧县朱集中心学校
教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中以教师为本,就是要全心全意地把教师当作学校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主要、最活跃的因素,通过管理的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优化学校管理,从而促进学校办学目标的实现和学校的发展。
一、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
教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能否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来,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真正被调动起来,关键取决于教师能否真正成为学校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校事务中。在学校管理中,要让教师在学校事务中体现出主人翁的地位,校长必须做到:
1.民主管理。校长要创造机会让全体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真正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增强管理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凡是有关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必须让每个教师知晓其内容,还要尽量多地征求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凡是牵涉到每个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事,必须让教师民主参与决策,学校的各项工作自觉接受教师的监督,把教师定期向学校提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作为一项专门制度长期固定下来。让广大教师真正参与到学校的决策、管理、监督中,增强他们的信任感和归属感,激发他们的主动精神和主体意识。
2.确立明确的共同奋斗目标。现代管理思想认为,对于被管理者来讲,一个明确、具体、切实可行而合乎各自需要的目标,可以起到鼓舞人心、激励斗志的作用,使各成员意识到自己与实现目标的密切联系,明确自己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工作。教育和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集体意识,团结和带领大家共同制定学校近期、远期发展目标。让每一个成员自觉地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让他们都认识到自己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必不可少的因素,从而自觉地成为学校的“主人”。
二、尽量满足教师的需要
激励机制的核心在于满足人的需要。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需要着重体现为:精神的需要,物质的需要,成长、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要尽可能地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
1.尽可能满足教师的精神需要。首先是被尊重的需要。充分尊重教职工的人格,是激发教师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教师不仅希望得到学生的尊重,更希望得到领导的尊重,他们往往把领导的尊重看成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是领导对自己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这是他们愿意干好工作和能够干好工作的原动力。“士为知己者死”充分说明了尊重与信任有着巨大的力量。其次,获得公平对待的需要。校长平等待人,给教师一种心理公平感,他们才能发自内心的接受管理者的意志,无怨无悔地潜心工作。校长在处理事务时必须公正公平,坚持原则,特别是不分亲疏远近,一视同仁。评价人时,切忌极端的逻辑语言,更不能牺牲一部分人的“积极性”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积极性”。在管理过程中,既要看结果,更
要看过程,要对实施教育的全过程即计划、实施、检查、总结中的每一环节都设立质量标准,及时客观公正地肯定教师工作过程中的点滴成绩,使校长的激励行为及时得到强化,以满足教师心理的高级需要。再次,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希望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得到发挥,干出成绩,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因而他们需要有适合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校长在用人上要力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实现“让每个岗位都有最适合它的人,让每个人都在他最适合的岗位上”。使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各司其位,各安其才。学校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来,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工作局面。
2.尽可能满足教师的物质需要。物质需要作为生存的基础也是必不可少的。校长要充分考虑物质需要对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重要作用,要积极为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待遇想办法,为教师创建更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尽可能满足教职工的基本物质需要。3.努力满足教师成长、发展的需要。满足人的成长、发展需要是以人为本最根本的体现。教师从参加工作到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中间都要经历一个成长、发展的过程。学校管理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名师工程”,“青年教师工程”,“特长教师工程”,既是教师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人本管理的需要。
三、坚持以人为本
在学校管理中既要反对“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更要避免“不把人当人看”的做法,需要在加强对人的管理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约束与调动、服从与协调、使用与培养、求同与求异等“方”与“圆”(前者为方,眉者为圆)的关系。
1.约束与调动——应是“从圆到方”。怎样“从圆到方”辩证地处理约束与调动的关系?关键在于“从圆”两个字。“从圆”就是强调“调动”,凡事从调动着手。争取人心,力求把有形约束化为无形约束,寓约束于调动中。校长要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着手,采取多种激励手段,如目标激励、荣誉激励、信任激励、情感激励等。多为教师提供实现志向和发挥才能的机会,多给教师一些“感情投资”。调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校领导的以身作则,在教师中起表率作用。要健全对学校领导的监督、约束机制。要完善规章制度,既要有约束性的,也要有调动性的。约束性的如:“教师教学常规要求”、“学校各类人员岗位规范”等;调动性的如“学校评选优秀青年教师制度”、“教学质量奖励条例”、“先进班主任、优秀教研组长评比制度”等。校长要特别注意建立健全调动性的规章制度,使之与约束制度相互配套。调动的另一层意思是要注意及时排除离心力。要设法变约束来抵制为调动竞争,促进竞争机制的形成。
2.服从与协调——应是“以圆促方”。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往往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一味要求下级服从,强调教师听话;另一种是讲究民主,注意协调,以协调促服从。后一种才是正确的态度和理想的境界,这就是“以圆促方”。“以圆促方”处理好人际关系,应努力建造一个共同的思想基础,树立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共同基础。要真正做到爱护教师,进行心理互换,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考虑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的问题,随时注意调节各方面的关系,以取得协调配合。要注意不拉帮结派,搞“小山头”;也不耍手段,搞权术,作表面文章。
3.使用与培养——应是“圆中求方”。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办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问题,要用人必立足于育人。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是立足培养,在培养中求使用,即“圆中求方”。要树立学校职能新观念,把培养教师作为学校的重要职能之一,改革现行学校只培养学生的单一职能的管理体制。校长必须确立“素质教育首先是对教师素质的教育”的观念,把培养教师列入工作计划,同时要有一位副校长专门负责,采取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培养、培训措施,特别要注意把培养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作为重点来抓。
4.求同与存异——应是“小圆大方”。所谓“小圆大方”,即在细节问题和局部问题上允许存异,在原则问题和全局问题上必须求同。一所学校,思想工作做得再细,管理制度再好,矛盾和不同意见总是存在的。教师和思想有多种多样,个性也各不相同,根本的问题是校长能否坚持在大事上讲原则,不怕得罪一些人;在小事上,容人之短,惊人之过,允许存异。作为一个校长,平时要注意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讲究管理艺术,处理事情能“小圆大方”,造就一个既有全局上的同,又有局部上的异,既有整体的统一,又有个性的发展这样一个良好的局面。
第四篇:精细化与学校管理创新
精细化与学校管理创新
精细化管理的三个层次精细化管理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规范化,二是精细化,三是个性化。规范化精细管理的基本层次,就是做到事事有规范、人人讲规范;精细化是说能够关注细节,在日常管理中做到每一个步骤都精心,每一个环节都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第三个层次就是要超越精细管理,达到“无痕管理”的境界,即每一个教师都能在在教育活动中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教师的个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发展,学生的个性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张扬,学校的个性在管理中得到体现。
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几个基本理念
一、好规则是最重要的,管理离不开规则。一般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学校各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从校长、党支部书记、教导、总务等学校党政领导,一直到图书管理员、门卫、保安、班主任、任课教师等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职责,使学校各部门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各尽其责,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人人有事负责。
2、学校各项工作的流程及规范。学校把领导决策、办事程序等每项工作都建立管理的流程,说明管理的步骤和要求,细化工作规范,如《校务公开制度》、《重大事项议事规则》、《学籍管理制度》、《教师一日常规》、《学校安全制度》、《重大突发事件紧急预案》、《学校教学事故处理办法》等。
3、教师的激励制度:制度不光是告诉教师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还需要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把实现自身的价值的过程与实现学校的目标统一起来,就需要制定激励性制度。例如《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教育教学奖励制度》《名教师培养方案》等。如对于名师采取分层次培养的方法:⑴对骨干教师实行“风格”培养。对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均小有建树的老师,学校优先提供培训、考察、学习的机会,要求这些同志主动承担科研课题,鼓励在论文撰写、实践示范、学科讲座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为学者型的、专家型的名师。⑵对青年教师实行“升格”培养。对于已经崭露头角的青年教师,学校一方面给他们落实“成长导师”,另一方面给他们搭建平台,让他们参加观摩、研讨、学习、教学展示等活动,给他们压担子,帮助他们尽快“升格”,成长为学科的教学骨干。⑶对新教师实行“入格”培养。对于新教师,学校将继续抓好“师徒结对”活动,出台系列考核方案,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和成长跟踪汇报、不定期的推门听课等活动,促使新教师尽快“入格”,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有系统的名教师培养方法,对骨干教师实行“风格”培养,对青年教师实行“升格”培养,对新教师实行“入格”培养。同时,学校不断搭建平台,给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给每一位老师提供专业成长的机会。
4、教师的考核制度:考核是所有制度执行的保障。例如《教职工月考核制度》、《班主任考核制度》《学年考核制度》等,不但重视考核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结果,而且重视考核教育教学的过程;不但重视教师工作量的考核,而且重视教师工作质的考核。当然,学校应该制定的制度还包括学生的管理制度、后勤管理制度、体育卫生条例等。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所有的细节,但是又要使这些规则能够被接受,因此民主化的原则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二、忽略流程就没有管理。“抓好流程”,我们必须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布置不等于完成。布置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
2、严格是保障。管理中,只要有人开绿灯,就一定有人会效仿。这样的执行,从开始到结束,执行就会递减式地打折,最后,干脆就不执行了。所以,执行必须要严格,对于执行力不强的员工,可以通过培训、示范、演练、指导等方式进行提升,使其达标。对于顽固不化的害群之马,绝对不能姑息。
3、过程控制是关键。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必须时刻关注过程。管理层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状况要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一般来说,学校管理者总会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的工作质态进行检查,如备教改的检查、教学质量的抽测、教学质量的分析、班级管理的周评、月结、学期表彰等。应该说,没有流程的控制,就没有管理。
例如,分管教学的校长和教导主任必答下列问题:
1、学校各学科的现状怎样?各学科在全区的位置如何?
2、各学科骨干教师是哪些同志,如何发挥其作用?
3、学校各年级的前十名是哪些同学,你能说明他们的姓名吗?
4、学校各年级薄弱学科、薄弱班级是哪些,薄弱的原因是什么?
5、各年级各学科后进生队伍所占比例是多少?其中因基础差、智力差和学习习惯差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比例各是多少?
6、学校目前课题研究的进展状况如何,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7、新教师中进步比较快的人是谁,应该从哪些方面来锻炼和培养他?
8、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开展比较好的组是哪一个,开展比较差的组是哪一个,原因是什么?
9、学校敬业精神比较强或弱的教师是哪些,强化师德教育和敬业教育的具体做法有哪些?
10、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是哪些,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的教师是哪些?
三、走“日清日高”之路
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成功,就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能够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轻易掉队。为了做到这点可以采取了以下工作措施:
1、工程分包,实行“导师制”。具体说就是将各班的“学困生”以一带二,或一带三的方式,分配给具体任课老师,要求该老师对所带学生多谈心,鼓励其信心;多辅导,巩固其基础。勤盯,勤问,促使学生不断发展。
2、搞好“互帮互学”活动。要求各班成立若干学习小组,让学生采取“伙伴学习”的方式,通过“互帮互学”活动实现“日清”。
3、抓好评比激励工作。要求各班对“日清”工作进行检查和评比,每周评出学科之星和进步之星,通过评比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在做到“日清”的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日高”,再高一点的层面开始新的循环。四、五大基本路径
1、以培训为抓手,把“规范”落实到位。①深入开展通识培训,提高教师群体精细化管理的意识。致力于打造一支“精心、精细、精致”的教师队伍对学校来说精细化管理成败的关键。②深入开展岗位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性。例如怎样规范地备课、上课、批改,都有明确的规定。③积极开展学生培训,让“规范”走进孩子心中。学生是学校的主人,只有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学《规范》守《规范》活动,学校生活的规范性才能得到保证。制订《学校学生行为规范》,每一个新生入学都会拿到一个小册子,接受专门的培训,并通过学校组织的《规范》知识考试。学校利用班会课、国旗下讲话、《美琪学校校报》等平台,指导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中心、天天有内容”。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的规范意识才会提高,规范自我的能力才会增强。
2、以活动为载体,寓教于乐。学校教育要想收到实效,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们的行为、心理和思想。①积极开展德育系列活动。落实德育工作,就要积极开展系列活动。在学校,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养成一个习惯”“告别一个缺点”“践行一条格言”“找准一个目标”“读好一本书”“了解一位英雄”等系列活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自我管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同时抓好重要节日、纪念日活动,利用各种大节日以及入团、入队等日子,开展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注重未成年人主动参与、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强化“日检查公布”、“周评比得星”、“月颁流动红旗”的评比激励机制,不断强化学生的规范意识并认真执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十分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对学生有很多细节上的要求,如不乱抛乱扔、不吃“游食”、不随便吐痰,鼓励学生做到三个“随手”:看到垃圾随手捡;看到无人灯、长流水随手关;离开教室随手整理好自己的位置。同时,我们还将从细节入手,培养学生“穿好衣”“走好路”“靠右行”“问个好”等行为习惯,培养他们的文雅之气。②积极开展校园文体活动和社团活动。文明、轻松的校园氛围,丰富的课余生活是学生健康成长,学会自我管 理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团委和少先队的引导下自主策划,自我管理,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而且也锻炼了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第一、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学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和主力军,学生在校园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活动,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校园氛围。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它们可以亲身体验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和集体的力量,进一步认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全局的观念、集体的观念。校园文化活动也极大地促进了校园内的道德风气,良好的校园道德风气又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创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和谐发展。第二、有利于引导学生投身社会实践,锻炼综合能力校园文化活动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载体与实践机会。如我校开展的文化艺术节、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文化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发挥个人兴趣、特长的条件和机会,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活动能力,使相当多的学生从中能够得到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更加树立信心,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三、有利于提高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促进进步组织的形成。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学生,当他们围绕一个高尚的目标开展活动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一个进步的学习型组织就形成了。有的组织是正式的,如校园文学社、小记者站、学校舞蹈队等,也有的组织是非正式的,如学生自发组织的足球队、篮球队等,这些团体在学校内部起着积极的作用,它是学生培养兴趣、增长才干的重要场所。开展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社团的发展也呈现蒸蒸日上的良好态势,对建设良好的校风学风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也对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以教学为中心,把“有效”性落实到位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要想在教学工作中取得突破,实现对教学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就必须有适合自己的校情的教学管理的策略。经过全体教师集思广益、深入探讨,学校要确立“有效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 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必须包含三个方面:
1、让学生“想学”;
2、让学生“会学”;
3、让学生“学好”。积极实施“质量兴校”战略。通过请专家开设讲座,组织教师论坛,深入学习和研讨有关理论,让“有效教学”的理念成为每一个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那么怎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呢?①、坚持“面向全体”的办学方向。要求全体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特别是要做好外来生、后进生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收下、爱护、教好”的六字原则。“有效”教学根据所有学生原有的基础,帮助他们制定提高的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让所有人都进步,这才是“有效”。②、坚持 “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策略为了实施“有效教学”。把抓好学生的预习工作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切入点,提出“先学后教、过程前移”的课堂教学策略,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入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的基本模式分为四步:自学展示(发现问题)—探究学习(研究问题)—课堂整理(解决问题)—当堂练习(信息反馈)。这个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通过学生的“自学展示”来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分析梳理、分析、归类,明确“后教”的目标。然后通过引导、点拨,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要求各教研组要在此基础上潜心研究,提出分学科、分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力争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模式。③、坚持“四清到位”的后进生辅导模式。学生学习失去信心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任务不能完成、积重难返,因此,我校提出狠抓“四清”工作,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不让一个学生带着未解决的问题回家,努力缩小暂时学习困难生队伍,与落后现象作斗争一刻不让、一着不让。首先要注重课内辅导,即每节课要专门针对后进生设计问题。其次要求课外辅导要做到时间短、频率高、重实效。在辅导时对差生热情关怀,耐心诱导,多鼓励少批评;不歧视,不放弃。④坚持“自主式、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倡导“自主、发展、多元”的评价方式。首先,有效的教学评价必然是能够尊重学习个性,实施赏识教育,促使学生有差异发展的评价。应该 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我们应该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和评价学生,对学生的学习个性抱以赏识的态度,怀着积极、热切的期望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差异地发展。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才可能建立并保持,“自我实现的内驱力”才能有所发展。其次,要确立多元、动态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除了学科知识目标之外,还应该包括一般性的发展目标:①、知识和技能;②学习的品质和能力;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④良好的个性和情感;⑤人文关怀的精神。这几项内容,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下学生的表现是不同的。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关心学生行为的独特性和意义,制定具有个人色彩的、有针对性的动态指标,即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或根据同一学生不同的发展时期制定能够促使他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再次,要建立学生自主、师生互动的多元评价系统。评价要具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就必须改变已有的以教师评价为主、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重点的评价体系,努力建构学生自主、师生互动的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如现有的成长记录袋评价模式,伙伴学习评价模式等都应该得到广泛的运用。
4、优化校园文化建设,做到环境育人。①彰显学校的主体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如校训“厚德、睿智、健体”,昭示着培养全面合格人才的教育理想。如“服务大众,创造卓越,办适合孩子发展的学校”办学宗旨。另外 “自主、合作、探究”“勤勉、文雅、活泼、奋进”的学风和校风。揭示了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办学的目标,回答了我们为什么办学、怎样办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具有科学性和导向性。②构建系列化的外显文化。学校校容校貌等外在形象是文明程度的直观表现,又是承载文化内涵的物质外壳。教育环境的文明、亲和、大方高雅。优雅的环境、舒适整洁的校园,能始终给人一种暗示,让每位教师学生感到赏心悦目、心情舒畅。板块文化:学校名师榜、《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形成板快系列,不断激励 和提醒全体师生要讲究规范,学习先进。提示语文化:都能见到提示语,楼梯上、小路边、草丛中都有,这些提示语或励志、或深邃、或催人奋进、或发人深省,充分发挥着环境育人的功能。绿色文化:在学校里,也有一些小的景点,这些景点的命名,都是以学校的远景规划为依据,经过宣传发动、征集稿件,在师生意见当中遴选而来的。“功能室文化”“造型文化”等系列,提升了校园的文化品位。学校的各个班级也都围绕自己的班级建设目标进行美化和布置,黑板报、图书角、励志格言都发挥着各自的功能。③建设校园的礼仪文化。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教师、学生常用的礼节和仪式,都有一定的规范,这样可以起到明确职责和行为规范的作用。学校要求教师要有儒雅之气,学生要有文雅之气。对师生的礼仪我们做了很多要求。
5、实施立体化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父母是孩子起步的第一任老师,社区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大课堂。家庭、社区对孩子身体、学习、品行的影响,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非常巨大的。概括起来有五个“一”:①每周一张家校联系单:每周五发放一张家校联系单,上面既有学生一周学习的状况,也有教师寄语,对孩子取得的进步予以肯定,同时也指出孩子的努力方向和家庭教育的注意点。②每月一张校报:报纸除了办学动态、教学研究和学生作品之外,可以有一个专门的家教版面,主要发表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心得体会文章。③每学期一次家长会:家长会的重要性和作用就不用赘言了,但是,我们强调要把家长会开成一个学校和家庭共同寻找孩子闪光点,共同发觉孩子提升空间的会,坚决反对开成批判会。④每学年一次家庭走访:许多人认为和家长的联系很方便,打个电话不就行了?但是,我们认为深入地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和在家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举例)。同时,走访可以极大地拉近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更容易使家校之间形成合力。⑤家长学校: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千差万别,成功的道路和窍门也各有不同,不少家庭教育的技巧还需要传授和提高,每学期开班一到两次,让家长们有一个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提高家庭教育的艺术。另外,学校还可以不定期举办 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听课评课、与老师交流,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的情况,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的心灵。
我认为:
一、精彩来自细节管理。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严、精、细、实、活”五字要求,即抓细备课、抓活课堂、抓严辅导、抓精练习、抓实分析;严格“四精”,即精选、精讲、精练、精批;严格“四必”,即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严格“六认真”,即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选编、批改、评讲作业,认真辅导,认真组织考试,认真组织实践活动。
课堂管理要步步为营,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夯实基础,当堂达成。课堂教学应努力做到起点低,切入口小,课堂容量大,气氛活跃,达成度高。课堂教学应努力追求:以和谐为主、以学生为根本、以严谨为保障、以合作为捷径。
二、成功源于精细过程
(一)开学初,学校应提出细致而明确的工作目标
(二)学期中期锁定四个阶段,抓严三个细节
每学期学校应锁定四个阶段,即围绕期中、期末两次考试,中间穿插两次教育教学情况调研或测试。抓严三个细节:一是考前宣传发动到位,形成良好学风;二是组织考试到位,形成良好考风;三是考后分析到位,形成良好教风,以达到反思、改进和提高的效果。这三个细节中,尤其是要注重第三个细节——考后分析,通过分析,总结得失,反思前期工作,促进下阶段工作。
抓好常规,抓严细节,抓实过程,把每件容易的小事认认真真抓好,把每个不起眼的细节扎扎实实抓严,那么在别人眼里不容易、了不起的事就很可能奇迹般出现。因为精彩来自精细,成功来自精细,奇迹来自精细!
第五篇:管理创新与学校发展
管理创新与学校发展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陈如平
创新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一种不竭的动力;它对于一所学校来说,也是如此。学校要发展,需要管理创新;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学校才能更快地、更好地、更有效地发展。因此,必须改变学校管理中诸多因循守旧的现象,必须尽早终结学校管理当中几十年、甚至是上百年“一贯制”的做法。否则,我们的学校就会缺少发展的动力,我们的教育就会失去发展的可能,我们的民族也就是丧失了振兴的希望。这就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传统学校管理的四大弊端
审视与检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优缺点具有重大价值。这不仅可以继承和发展学校管理中合理、有益的经验,而且可以发现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因此,抱有直面而不是回避各种问题和困难的态度和意识,可以为我们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找到许多有效且有益的办法。
目前,我们的学校管理存在以下四大弊端:
1.封闭性。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学校管理缺少一种开放机制,基本上处于“闭门办学”的状态,与外部环境“老死不相往来”。按照现代组织学的观点,学校管理的结构应是开放的,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如人、财、事、物、信息等,可以通过适当的方式、途径和手段,同组织的外部环境进行沟通、交换、互动,这就是耗散结构理论所说的“熵”。从组织学的观点看,最早的学校管理就只有“校长+教师”,后来是“校长+教师+学生”,后来是“校长+教师+学生+家长”,现在还得加上社区成员等。随着人们教育观念变化和参与学校管理意识的增强,学校组织的边际不断扩大,原来狭隘封闭的学校藩篱正在打破。“破墙办学”不仅仅是推倒了物理意义上的围墙,还要推倒办学者心理上和学校管理制度上的围墙,建立一种开放办学的有效机制。
2.单主体。学校管理只看重校长与主要行政人员的作用,忽视或无视学生、教师、家长的主体作用,造成“目中无人”的现象。这是因为许多校长只是将学校仅仅看作是自己和部分行政人员的私人领地,神圣不可侵犯。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有效机制,将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成员纳入学校管理的大框架之中。首先,学校管理要确立“教师第一”的观念,唤醒教师的主体意识,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一旦把教师们的管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后,他们才能更好地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长的办学思路。其次,学校管理要重视学生的主体需求。要按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其他乐于接受的方式来管理他们。第三,学校管理尤其要重视家长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这关键在于如何有效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而不是放任让家长来干扰学校管理工作。
3.单向度。许多校长过度依赖“自上而下”的科层式或层级管理。校长们非常喜欢这种管理方式,它能充分体现领导的意志和权威,但教师们往往是处于听命执行的被动状态,缺乏创造和创新的热情、动力和思路,这与学校和教师工作所要求的创造性特点不相符合。这不仅仅是领导风格和管理方式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校长的民主意识和授权艺术。学校民主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它应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在师生交往中,体现在有组织的师生活动中,体现在学校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凡是与学生、教师有关的事情应交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在这些方面,校长要大胆放权,要充分相信教师和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会负起完全责任。
4.低效能。许多学校注重硬件的高投入,忽视软件建设,致使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调,教育浪费现象严重。美国教育家杜威早在1899年就在《教育中的浪费》一文中指出:“因为一切
浪费都是缺乏组织的结果,而组织背后的动机是促进节约,提高效率。”如何提高学校管理的效率和社会效益是一个重大课题。经合组织(OECD)曾于1983年开展了教育系统国际指标项目(INES)研究,力图从多个方面来研究学校效能问题。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一所学校是否具有高效能,取决于教学的组织性、有效的学习时间、学校氛围、评估、激励、学校领导能力、家长的参与等10多个因素,而不仅仅是学校物质特征或硬件设施。这个结论与我们日常的判断基本一致。
二、学校管理创新的基本理念
面对学校管理中的四大弊端,我们不能诚惶诚恐,举步不前,坐以待毙,而是以一种积极有益的态度来投入工作,改善工作:
首先,要站稳立场。学校管理者应站在时代变化、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高度来确定教育改革的方向与学校发展的目标。诸如: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高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加入WTO对教育发展的未来影响„„,这些给教育改革和学校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目前,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社会、家庭对优质教育存在巨大需求。那么,学校如何满足来这种需求呢?学校能够和如何提供哪类优质学位呢?从现实的角度看,优质教育和优质学位是一种稀缺资源,国内外都存在“择校”的现象,家长寻求优质学位同样表现出一种疯狂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都在积极寻找办法和措施予以解决。因此,我们要分析当前的教育形势、学校所处的社区环境、生源的变化,来确立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
其次,要跳出“圈子”。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思维规律来说,俗话说,“当局者谜,旁观者清”。前者说的是一种思维定势。后者要求我们跳出“圈子”来看学校管理改革,努力克服学校管理中思维定势。就个人而言,非常容易看到他人的优缺点,但很难发现自己情况;批评他人很容易,自我批评则困难重重;学校管理工作,我们往往对身边的问题熟视无睹。二是从校长的成长规律来看,新任校长任职一定时间后,必需有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期。按照校长成长规律的研究,校长从新任到成熟一般需要经历适应期(1-2年)、爬坡期(2-5年)、高原期(5年左右)、跃升期(或者是成熟期)四个时期。其中,高原期最为关键。这个时期,校长具有了一定学校管理经验,也掌握了一定的管理技巧,这对于他管理一所学校来说,简直是绰绰有余;但也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造成思维僵化。因此,校长必需跳出圈子来,静心反思,认真总结。最后就会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走向,一是产生“高原反应”,高处不胜寒,维持原来的水平;另一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跃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提高管理水平。
再则,就是要按照学习型组织的观点,努力改善心智模式。这需要确定三种改革观念和六种教育意识。三种改革观念是:
1.整合观。目前的教育改革应是一场“绿色”教育革命。它与以往的改革的关系是继承与扬弃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否定与抛弃关系。因此,目前的改革必须是在以往改革基础之上的一种升华、提高和发展,它是一种生态的表现。并且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建立新旧改革的有机联系,实现跨越式发展。
2.融合观。学校管理改革与创新是基础教育改革不可或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应将学校管理创新放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整体背景中来进行。其直接结果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和社区的文化发展,最终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磨合观。目前有关学校管理及其改革的理念、学说、观点非常之多,既可能推动学校管理改革实践,但也会造成混乱局面,让大家无所适从。因此,需要正本清源、理智对待、避免追风,谨慎处理好学校管理改革的“路”的问题。
六种教育意识包括:第一,服务意识。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职责是提供教育服务。第二,质量意识。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厂”,校长和教师要保证产品质量。第三,市场意识。校长和教师眼中要有市场,这包括生源市场、师源市场和其他教育资源市场。第四,竞争意识。学校
要确立一流目标,参与教育市场竞争。第五,规则意识。遵循约定的学校竞争规则,认真履行承诺。第六,风险意识。学校将会遇到影响学校的发展的各种生存问题。
三、学校管理创新的策略
1.注重学校品牌管理
什么是品牌?根据《英语大辞典》的解释,“品牌”是指某产品或服务拥有的广为人知的名字。首先,品牌反映了这种产品或服务在人们心目中形象的总和;其次,它在顾客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第三,人们觉得能从功能和情感上获得利益。对学校而言,品牌及其所代表的一切是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
一般来说,品牌具有独创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独创性是学校品牌的活力源泉;稳定性是学校品牌的信誉保证;持续性是学校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思路。品牌一旦树立起来并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心理认同,就会发挥品牌效应、是他们对学校品牌产生一定的心理预期,这种心理预期如果得到实现,就会增加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品牌的信任度。反之,则有可能降低人们对学校品牌的信任感。具体而言,学校品牌管理的具体程序包括:(1)树立品牌经营观念。(2)制订品牌承诺。品牌承诺可以在《学校章程》和学校办学方案中具体描述出来。这还可以借鉴企业管理中的形象设计(CI和VI)的做法。(3)传播最佳品牌信息。学校通过媒体、咨询会、家长会、开放课堂、考察学生活动等多种途径来介绍、描述学校品牌特征与特色所在。(4)履行品牌承诺。这就要求认真落实办学方案和对家长的承诺,注意有理、有利、有节,既不夸大其辞,也不谨小慎微。(5)提升学校品牌资产,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2.订立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是指一所学校根据国家或地区教育发展战略计划的要求,结合自身条件,对学校未来三至五年内要达到的主要目标和发展途径,如学校发展目标、发展规模与速度、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办学条件、实施策略等方面所作的安排。它包括确定社区未来三至五年对学校的需求,寻找学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学校发展的前景和目标,提出实现这些目标优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办法、行动计划和措施。
需要注意的是:学校发展规划属于学校中期计划或三至五年的远景规划;属于学校层面的微观计划,而不同于国家或地区宏观教育规划;其内容主要涉及学校整体及与整体相关工作方面的规划;学校发展规划不仅仅是静态的规划结果(plan),而且更关注动态的规划及其实施过程(planning)。
学校发展规划的宗旨是一是就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提供综合与协调的措施;二是为学校的长期发展设计短期的管理目标;三是可以提高教师的信心合士气;四是提高教职员工的发展质量;五是发展规划关注教育目的,特别是所有学生的学习和成就。
学校发展规划的具体步骤如下:(1)广泛征求社区和学校教师的意见;(2)归纳并明确学校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3)草拟学校发展规划,提出学校的发展目标;(4)讨论确定和报批学校发展规划;(5)成立学校发展委员会,实施学校发展规划;(6)监督与评估学校发展规划。
3.加强学校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这首先要求做好教师需求分析,建设“教育人才蓄水池”。这有几大好处:让新教师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校长的性格、思路、办事风格;校长以最直接的方式了解新教师;使他们尽快熟悉学校各部门及相关人员;让新教师在竞争的氛围里成长。
其次要作好教师资源的动态分析。因此,在培养、引进和使用教师的问题上,需要注意的方面是:选人一定要选最适合的,而不是最好的;格外注意人品与工作作风;最理想的人选是没有被“污染”过的人;注意考察与使用上的公正与公平;防止他们的特权感和优越感;学会要有一定的代价意识。
第三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体系。目前,教师培训逐渐得到加强,培训模式发生两
大转变:一是从“外部培训”逐渐转向学校内部进行的“校本培训”模式;二是从“学科中心”模式转向“主题中心模式”和“问题中心模式”。
4.精心打造现代化学校
目前,何为现代化学校,可谓见仁见智,尚未统一的标准。根据我的研究,作为一所现代化的学校需具备以下五个要素:
第一,现代化学校具有超前全新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现代教育思想在办学行为中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其中,校长的办学理念最为重要,它包括校长对教育思想的认知程度、办学目标的归纳和确定、办学基本思路、所采取的策略、手段和措施等。其次,全体学校人员的办学理念要求一致。英国学校效能研究表明,全校人员对办学目标和看法是否一致是学校效能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事实上,学校办学目标的认同和实现过程中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往往是校长唱改革高调,老师们依然自我行事,不能与校长们的办学理念保持一致。因此,要求校长和教师的目标一致是现代化学校的重要要素。
第二,现代化学校具有健全灵活的管理机制。这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组织框架。按照现代化学校的要求,学校应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并以原则来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一般来说,学校可以设计成三类机构,即教学实施机构、教学服务机构、教学发展机构。二是基本制度。按照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厘清原有的学校制度,建立、健全和完善学校基本制度;学校制度要有利于学校的特色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不是束缚和制约各种发展。三是运行模式与手段。要区分法治与人治。有效的机构设置和学校制度应保证学校管理的自动化和高效化。四是管理效能。提高管理效能是现代化学校的重要标志。
第三,现代化学校具有丰富有效的人力资源。现代化学校要建立和有效使用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现代化学校首先要确立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的标准。其次要倡导和鼓励教师参与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参与管理的三个误区,即浪漫主义式参与、恩赐式参与、情感式参与。再次,要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培养和造就研究型教师,实现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这方面的措施有:倡导教师的自主学习,实施发展性评价,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等等。
第四,现代化学校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课程校本化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办学方案的载体。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是要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课程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目前,存在三种课程观:课程即上课用的教材;课程即学习活动;课程即学习经验。从这一点讲,课程资源非常宽泛。新课程改革的内核是为了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少学校开始尝试具有选择性的弹性课程和无年级班级教育实验,试图建立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第五,现代化学校具有体现人文关怀的学校建筑。学校建筑要求与自然环境、人文社会和教育理想相融合。目的是通过学校建筑的设计,营造一种和谐、轻松愉快、平缓舒适的学校环境。就此,学校管理创新与发展应以构建绿色学校、发展性学校、学习型学校,初步形成现代学校制度等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