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法律风险与应对策略
浅议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法律风险及应对策略
摘要:作为石油行业的第一部颁布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虽自2010年10月1日实施至今已有2年之久,对减少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各项法律风险的确起到了不少的作用,但由于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不同于一般管道的建设和管理,作为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建设方或业主在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中所面临的诸如规划建设、运行中的安全及与其他建设工程相遇关系的法律风险常常会一筹莫展,笔者结合总投资达50亿元人民币的东海平湖油气田400公里油气海底管道及5公里的登陆管道的建设及管理中所面临的各项法律风险作详细分析,并结合工程实践和笔者经验给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给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的建设方或业主在适当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石油天然气管道 规划建设 运行安全 工程相遇 法律风险
随着中国石油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及中国东、西部能源储产量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倒挂”现象,大量产于西部或海洋的石油天然气源源不断地通过几百甚至几千公里的石油天然气管道输送到石油天然气供不应求的东部经济大省,例如著名的东西横贯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等7个省区,全长4200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工程,东海第一个油气田-平湖油气田长达400公里油气海底管道及5公里的登陆管道工程等等,石油天然气管道的投资与建设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但随之面临的各项法律风险也越来越大,例如发生于2005年震惊全国的胜利油田海底输油管道盗油案,获非法获利仅 3.5万元,却造成原油大量泄漏,报废了两条输油管线,造成附近海域严重污染,直接经济损失近4亿元人民币;1998年东海平湖油气田400公里油气海底管道在杭州湾水域处的总损失达上亿元人民币的质量事故等等,教训可谓深刻和沉重。
一、管道规划的法律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由于石油天然气开采的行业垄断性,石油天然气管道的投资或建设单位一般系中石油、中石化或中海油等中央部属企业或其下属子公司,项目立项一般由国务院发改委或省发改委等省级以上部门审批,但石油天然气管道所经过的土地却属于各省、市县所有,因此当管道企业向管道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报送规划确定的管道建设选线方案时,常面临与地方政府或军队各方面利益冲突的法律风险:
1、因为与其他建筑物、构筑物、铁路、公路、航道、港口、市政设施、军事设施、电缆、光缆等的保护距离不符合国家强制性规范要求使选线方案未获地方政府批准,如东海平湖油气田原油海底管道在浙
1江舟山群岛的登陆选线方案因靠近属部队管理的沿海碉堡等军事设施而未获批准,后再与部队协调和沟通,将登陆管道线路进行调整,工程进度已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建议如下:
(1)首先设计管道选线方案前应聘请当地有关专业人员调查拟建管道附近的各处历史和拟建建筑物情况,并组织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实地踏勘,发现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达成一致后立即聘请法律专家起草和签订相关协议。
(2)如拟建管道通过的区域受地理条件限制实在不能满足安全距离要求的,应及时提出保护方案并经管道保护方面的技术和法律专家评审论证,再报管道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批准。
(3)依法聘请法律专家选聘管道当地的有资质的企业对管道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起草、审查相关协议。
2、管道建设当然需要征用当地的集体土地或国有土地,遇有建筑物时还需动拆迁,管道建设临时也许征用和补偿,管道企业常常面临因与被征用方达不成征用、动迁补偿协议使工程延期甚至无法施工的法律风险,笔者建议应对如下:
(1)对涉及国有土地和建筑的补偿可聘请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负责,达成一致后立即聘请法律专家起草和签订相关协议。
(2)对涉及集体土地和建筑的补偿可聘请当地乡镇政府或村民委员会有关部门负责,达成一致后立即聘请法律专家起草和签订相关协议。
二、管道建设的法律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管道规划获批后就陆续进入管道的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建设工程阶段,从建设工程合同和设备材料采购合同的招投标、合同谈判、签订与履行,一直到工程竣工验收上述各个建设阶段精密相连,环环相扣,往往前一阶段某个环节的工作的失误会将法律风险带入下一个建设阶段,从而对整个工程造成影响。
笔者曾从事的东海平湖油气田400公里海底管道和5公里登陆管道就因前期对杭州湾海底地质和洋流勘察工作的失误,导致海底管线安装后被激烈、复杂的海底洋流冲移位置而造成管道裂缝而漏油,光检测漏油位置就额外花费了800万美元,加上高难度的管道修复工
程,经济损失简直已无法计算,虽然管道企业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起诉,但也应相关合同条款的不完善和无法确认到底是勘察失误、管道质量问题还是施工质量或不可抗力造成的海底管道裂缝漏油事故,而仅得到了部分经济赔偿,但这样的失误直接导致这上海市重点工程-东海平湖油气田投产延后了好几个月,大局已无法挽回,教训可谓沉重和深刻,但仔细分析,问题还是出现在业主方:这么大的一个建设项目,首先,自始至终没有聘请相关法律专家提供全程项目法律风险防范服务,招投标趋于形式化,合同条款就简单采用对方提供的或其他格式文本,相关的条款规定基本不利于建设方,建设方依据此中合同很难完全追究对方的违约或侵权责任;其次,出现问题后也没及时调查和保全证据,尤其在管道修复过程中没有保全相关证据,使得之后的盲目诉讼或仲裁如履薄冰,最后,没有处理好管道修复遭遇上述法律风险,笔者建议应对如下措施防范上述法律风险:
1、聘请相关法律专家对管道的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及设
备材料采购严格把关,杜绝不合格或声誉差的企业承揽工程;
2、聘请相关法律专家对建设工程合同和设备材料采购合同进行起
草和审查,避免对自己不利条款,明确承揽方的合同责任。
3、发现问题后立即聘请相关法律专家对有关证据进行调查和保
全,并给出诉讼仲裁可行性研究报告;
4、及时委托相关法律专家和责任方进行工程返工修复和赔偿谈
判,协调未果的及时提起诉讼或仲裁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采取申请诉讼保全对方相关资产的措施。
三、管道运行中的法律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2012年9月东海的一场台风使得来舟山港抛锚避风的外轮将锚抛在平湖油气田的海底管道而造成管道破损,幸亏是近海修复工程不大,但这也给石油天然气管道的运行保护敲响了法律风险的警钟:
1、应委托相关法律专家起草和审查管道维护和检测合同,选聘有资质的管道维护和检测单位签订上述和同,明确对方法律责任;
2、发现有第三人故意或过失损坏石油天然气管道的,应及时委托法律专家调查和保全侵权证据,并给出诉讼仲裁可行性研究报告;
3、及时委托相关法律专家和侵权方进行停止侵权、管道修复和赔偿
谈判,协调未果的及时提起诉讼或仲裁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采取申请诉讼保全对方相关资产的措施。
4、由于石油天然气管道泄露造成环境污染的,应及时聘请环境和法律专家参与事故的全程处理赔偿和追究相关责任人员法律责任。
四、与其他建设工程相遇关系的法律风险及其应对策略
石油天然气管道在其建设工程中或日常运行中难免会和其他建设工程相遇,随之的法律风险也会产生,如另一方擅自建设对管道造成安全隐患的法律风险,石油天然气管道通过其他正在建设的工程时相互产生的安全隐患的法律风险,石油天然气管道与航道相遇时相互产生的安全隐患的法律风险等等,可采取以下应对策略:
1、如与其他建设工程相遇并对石油天然气管道或对对方造成安全隐患时,应立即委托法律专家调查和保全侵权证据并和对方协商解决,确认开工时间的先后后,根据实际情况与对方签订工程改建、搬迁或增加防护设施等协议。
2、如与第三方协调未果的,应及时委托法律专家并给出诉讼仲裁可行性研究报告;并及时提起诉讼或仲裁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采取申请诉讼保全对方相关资产的措施。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可知,石油天然气管道的法律风险存在于管道工程规划、建设、运行保护和与其他建设工程相遇法律关系的处理的各个环节之中,上述法律风险起源于管道规划与实际脱节、建设工程合同和采购招投标程序的不规范、合同文本的不规范和不专业以及发生问题后证据调查/保全的不力和诉讼仲裁方案的失误,要想较有效防范上述法律风险,笔者建议如下:
1、聘请当地有关部分从事规划设计、勘察、环评、管线用地征用
和拆迁等相关工作,并和管道所在地政府和部队等做好协调沟通工作,委托法律专家及时起草和审查各类法律文书;
2、管道业主方要对上述各个环节都加以重视,应聘请有关专家对
管道过程的全部法律文书和程序进行全程法律服务,明确对方违约或侵权法律责任;
3、如发现合同方或第三人有违约或侵权行为的,应及时委托法律
专家调查和保全侵权证据,并给出诉讼仲裁可行性研究报告;
4、应及时委托相关法律专家和违约或侵权方进行谈判,协调未果的及时提起诉讼或仲裁并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采取申请诉讼保全对方相关资产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管道工程建设项目管理》,2011年12月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2、叶建阳等编著《石油工程环境保护》,2010年8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3、石油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风险识别案例手册:长输管道工程,2011年3月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
4、邓江吴惠芬肖惠今著《石油长输管道EPC承包商投标风险管理》,《天然气与石油》 2012年02期
作者简介:
寿坚荣律师,上海融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拥有江汉石油学院石油工程工学学士和上海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学位,擅长各类项目投融资及其建设工程的全程法律服务。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世纪大道210号二十一世纪大厦15楼(邮编200120)
电话:021-61681771;***
邮箱:jianrong.shou@sglaw.cn
第二篇: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竣工验收细则20121207
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竣工验收细则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管道工程竣工验收准备、验收组织和验收程序,并对竣工资料、竣工验收文件的编制与管理作出了具体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按批准的设计文件建成且试运投产成功,符合竣工验收标准的新建及改扩建管道工程。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10609.3-1989《技术用图—复制图折叠办法》 GB 50319-2000《建设工程监理规范》 GB/T 11821-1989 《照片档案管理规范》 GB/T 11822-2000《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 GB/T 17678.1-1999《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 DA/T 28-2002《国家重大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国家档案局档发字[1997]20号文件《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城市建设归属与流向暂行办法〉的通知》国家档案局国档发[1992]8号文件《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工程)档案验收办法〉的通知》 3 术语和定义
3.1 竣工验收是项目(工程)建设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工程建设转入正式生产并办理固定资产移交手续的标志。是全面考核项目建设成果,检查项目立项、勘察设计、器材设备、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
3.2 专项验收是指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工程)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消防、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安全卫生等方面进行的验收。
3.3竣工资料指从建设项目(工程)的提出、立项、审批、勘察设计、施工、生产准备到建成投产全过程中形成的应归档保存的文件资料以及其他载体的声像资料。
3.4 竣工验收文件是建设项目(工程)建设阶段的总结,是竣工验收的法定文件。包括竣工验收报告书、竣工验收鉴定书、单项总结(勘察设计工作总结、施工工作总结、监理工作总结、质量监督工作总结、生产准备及试运考核总结、物资及设备采办总结(含外事总结)等)三部分内容。竣工验收依据
4.1 已批准的项目建议书;
4.2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文件; 4.3 已批准的工程设计文件;
4.4 项目主管部门有关审批、修改和调整等方面的相关文件; 4.5现行的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 4.6国家及行业竣工验收规范; 4.7 国家及行业质量评定标准; 4.8 招投标文件;
4.9设计、采购、施工等合同文件;
4.10国外引进的新技术、成套设备引进合同以及相关资料; 4.11设备装置技术说明书; 4.12国家及上级机关对建设项目的设计、环保、劳动安全、卫生、消防、经济、财政、审计、统计等方面的相关规定;
4.13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建设项目档案管理办法; 4.14与项目有关的其他文件; 竣工验收的条件
5.1生产性工程、辅助工程、公用设施以及必要的生活设施已按批准的设计文件内容建成,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及设计要求,经投产试运行合格。
5.2 主要工艺设备配套设施经连续72小时投产试运考核合格,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生产能力达到设计要求。有的建设项目基本符合竣工验收标准,只是零星土建工程和少数非主要设备未按设计规定内容全部建成,但不影响正常生产,亦应办理竣工验收手续。对剩余工程,应按设计留足投资,限期完成。有的项目投产初期一时不能达到设计能力所规定的产量,不应因此拖延办理验收和移交固定资产手续。
5.3 生产操作人员配备、抢修队伍和装备、原料和产品储运、机电仪表设施、生产性辅助设施、备品备件和规章制度等能适应生产的需要。5.4 专项验收合格。
5.5 竣工决算审计按有关规定已经完成。5.6 竣工资料和竣工验收文件按规定编制完毕(相关要求见附录A、B、C、D、E、F、G、H)竣工验收的准备
6.1 建设单位的准备工作
6.1.1 在开工前期,建设单位负责编制项目划分及编号一览表(长输管道建设项目划分原则参见附录I)和项目竣工验收管理办法。
6.1.2 组织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的中间验收交接、办理有关签署手续。
6.1.3 组织、检查、督促设计、施工、监理、监造、生产等有关单位编制竣工资料,编辑有关的单项总结,并在检查验收后组卷。对有多个施工承包商共同施工的工程,建设单位还应负责汇总并编辑整个项目的《施工总结》,《施工总结》格式参见附录E。
6.1.4编辑《竣工验收报告书》(《竣工验收报告书》格式参见附录C),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后,以初稿形式打印。
6.1.5 编辑《物资及设备采办总结》(具体格式参见附录G)
6.1.6负责汇总并整理整个建设项目的竣工资料,编制竣工资料和竣工验收文件总目录,同时负责立项文件、工程管理资料、物资采办资料的整理、组卷工作。6.1.7形成竣工资料在1000卷以上的,按照国家档案局国档发[1992]8号文件《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工程)档案验收办法〉的通知》的要求编写《建设项目竣工档案验收报告》。竣工资料经工程及档案部门检查合格后归档。6.1.8组织、汇编竣工决算,报经审计部门审计。
6.1.9在正式召开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会议之前,办理完竣工验收的各项专项验收手续。
6.1.10清理未完工程的遗留问题,并会同有关单位安排和落实。6.1.11 作好与竣工验收相关的其他工作,经自检具备验收条件后向验收组织单位提交竣工验收申请
6.2
施工单位的准备工作
6.2.1按建设单位制定的工程项目划分和竣工验收管理办法,整理、汇总、编制竣工资料,编制和核定竣工图,经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审查合格后按单位工程进行编制与组卷(要求见附录A、B)。6.2.2编制施工总结。
6.2.3办理工程竣工结算,报送建设单位审查。
6.2.4完成工程的收尾及整改工作,对未完工程应落实投资、劳动力和完工时间的安排。
6.3
设计单位的准备工作
6.3.1负责勘察、测绘、设计资料的整理、组卷并编写《勘察设计总结》(格式参见附录D)。
6.3.2负责绘制由于设计原因造成的需重新绘制的竣工图,并送施工单位,经核实后加盖竣工图专用章。
6.3.3及时向建设单位提交调整概算文件。6.4
监理单位准备工作
6.4.1按委托监理合同要求协助建设单位组织项目工程中的单项工程、单位工程的中间验收交接、办理有关签署手续。
6.4.2清理未完工程的遗留问题,督促并会同有关单位安排和落实。
6.4.3按委托监理合同要求协助建设单位组织、检查、督促设计、施工单位及有关单位编制竣工(图)资料,并在检查验收后组卷。
6.4.4按委托监理合同要求协助建设单位组织、检查、督促设计、施工单位及其他有关单位编辑有关的单项总结。
6.4.5按照GB 50319-2000《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整理监理资料并组卷。
6.4.6 按照GB 50319-2000《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中的有关要求编制监理工作总结。6.5
竣工验收主管部门的准备工作
6.5.1负责组织国家级和股份公司级验收工程的初步验收准备工作,并向股份公司验收组织单位提交验收申请。
6.5.2 协同管道分公司有关部门参加、协助和指导办理工程的专项验收手续、竣工决算审查。
6.5.3 对竣工资料和竣工验收文件进行预审查。6.5.4检查建设单位对遗留问题的落实和执行情况。6.5.5负责组织管道分公司级验收工程的验收工作。6.6 质量监督部门的准备工作
6.6.1 完成全部工程质量评定工作。6.6.2 提供工程质量评定报告。6.6.3 完成质量监督工作总结。竣工资料和竣工验收文件
7.1 竣工资料的形成与管理要求
7.1.1 工程竣工资料的收集和管理应建立制度,根据专业分工的原则,实行科学收集,定向移交,归口管理,并符合标识、编目、查阅、保管等程序文件的要求。要做到竣工资料不损坏、不变质和不丢失,组卷时符合规定。
7.1.2工程竣工资料的内容,必须真实反映项目管理全过程的实际,资料的形成应符合其规律性和完整性,做到图物相符、数据准确、齐全可靠、手续完备、相互关联紧密。竣工资料的质量必须符合GB/T11822-2000《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的规定。7.2竣工资料包含的内容 7.2.1 立项文件
项目建议书及批文; 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文;
安全、环境、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评价报告、批文或相关文件; 有关前期工作文件、纪要等。
7.2.2 勘察、测绘、设计资料、勘察资料、测量资料; 初步设计资料及批文; 与设计相关的其他文件。7.2.3 工程管理资料
工程建设招、投标文件; 承包合同、协议 征用土地资料;
地方政府部门有关工程建设的文件、纪要;
与铁路、电力、通信、水利等部门签订的合同、协议; 建设项目开工报告(格式参见附录J)及批文; 工程管理计划与管理实施文件; 专项验收文件;
工程的预算、结算、决算资料等; 工程各阶段的审计资料; HSE管理文件;
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文件、纪要等。7.2.4 物资采办资料
物资采办招、投标及过程文件; 物资采办合同、运输合同、协议等; 物资采办管理计划与管理实施文件; 采办物资核销资料;
引进材料、设备批文及商检资料; 材料、设备验收资料;
材料及设备的检测、试验报告;
材料、设备出厂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安装说明以及维修手册等。7.2.5 施工资料
设计、监理、施工和检测等单位执照、资质证明; 施工组织设计、主要施工技术方案、措施及批复文件; 现场施工记录、检查验收资料(部分内容及格式见附录L、M)等施工技术资料;无损检测资料:包括无损检测方案、无损检测工艺、用于检测的器具及材料的合格证明、无损检测施工记录、无损检测报告等; 工程施工质量检验评定资料; 竣工图; 施工总结等。
7.2.6 监理资料根据工程建设的不同阶段,监理工作分为:设计监理、物资采购监理、设备监造和施工监理,其各自应编制、组卷的内容应符合GB 50319-2000《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中的有关规定。7.2.7 质量监督资料 监督委托协议; 质量监督计划;
单位工程评定报告及项目评价报告等。7.2.8 生产准备及试运及考核资料 生产准备资料; 试运考核资料; 试运管理文件; 投产方案等。
7.2.9 反映工程概况和建设特点的声像资料。反映工程概况和建设特点的声像资料要符合GB/T11821-1989 《照片档案管理规范》的要求。
7.3竣工验收文件竣工验收文件包括竣工验收报告书、竣工验收鉴定书、单项总结(设计工作总结、施工工作总结、监理工作总结、质量监督工作总结、生产准备及试运考核工作总结、物资及设备采办工作总结(含外事总结)等)三部分内容。竣工验收报告书、设计工作总结、施工工作总结、生产准备及试运考核工作总结、物资及设备采办工作总结(含外事总结)和竣工验收鉴定书的格式和内容参见附录C、D、E、F、G、H 监理工作总结内容应符合GB50319-2000《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的要求。
7.4 竣工资料及竣工验收文件的归档要求
7.4.1 竣工资料归档国家级、股份公司级、管道分公司级竣工资料一般编制四套(含应移交给地方的一套,该套归档内容和要求参照国家档案局档发字[1997]20号文件《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城市建设档案归属与流向暂行办法〉的通知》执行),竣工验收合格后,交管道分公司档案馆一套,输油气分公司两套。输油气分公司级竣工验收资料一般准备三套,输油气分公司内留存两套,相关地方档案管理部门留存一套(该套归档内容和要求参照国家档案局档发字[1997]20号文件《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城市建设档案归属与流向暂行办法〉的通知》执行)。7.4.2 竣工验收文件归档国家级、股份公司级、管道分公司级竣工验收文件应准备七套用于存档,其中股份公司存档三套,管道分公司存档两套,输油气分公司存档两套。输油气分公司级竣工验收文件一般应准备四套用于存档,其中管道分公司存档两套,输油气分公司存档两套。
7.4.3电子文件的归档要求电子文件的归档应符合GB/T 17678.1-1999《 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要求》的要求,各有关单位按合同中规定的要求及本标准要求编制好竣工(图)资料并经验收合格后交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在组织电子文件归档时,建议使用附录K中所示目录树结构。7.5 竣工资料与竣工验收文件的交接建设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后3个月内,必须向有关档案管理部门移交相应套数的符合规定的竣工资料与竣工验收文件,其中含相关的合格的声像资料。档案移交时,应填写移交目录,办理移交手续。竣工验收级别与验收组织
8.1 竣工验收级别按工程建设投资规模及项目审批级别,管道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分为四个级别,即国家级验收、股份公司级验收、管道分公司级验收、输油气分公司级验收。
8.1.1国家级验收凡经国家计委批准的建设项目,由股份公司报请国家计委组织验收,或由国家计委委托股份公司组织验收。
8.1.2股份公司级验收凡经股份公司批准的限上项目或股份公司指定验收的重点项目,由股份公司组织验收或由股份公司委托管道分公司组织验收。
8.1.3 管道分公司级验收凡股份公司批准的限下项目或管道分公司指定验收的重点项目,由管道分公司组织验收,或由管道分公司委托各输油气分公司组织验收。8.1.4输油气分公司级验收 100万以下项目由输油气分公司组织验收。8.2竣工验收组织
8.2.1根据竣工验收级别,相应的主管部门应组织成立竣工验收委员会负责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委员会设主任委员一人, 副主任委员若干人, 委员若干人。竣工验收委员会由验收组织单位的工程、生产、规划计划、财务资产、审计、质量安全环保和档案等有关部门人员及地方环保、水利、土地、规划、工业卫生、劳动安全、消防、档案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勘察设计、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参加验收工作。
8.2.2 竣工验收委员会职责
8.2.2.1 负责竣工验收计划的制定; 8.2.2.2负责审查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听取各有关单位的工作总结汇报、审阅并审查工程的竣工资料和竣工验收文件、实地察验工程情况,对建设、监理、设计、物资采办、施工、生产试运、消防环保、劳动安全卫生、抗震、节能消耗和竣工资料作出全面评价。
8.2.2.3提出竣工验收鉴定报告,对合格工程签发《竣工验收鉴定书》(《竣工验收鉴定书》格式参见附录H),对遗留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意见,限期落实完成。竣工验收的程序
9.1 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根据管道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模大小和复杂程度,工程的验收可分为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也可一次进行工程的竣工验收。国家级和股份公司级管道工程一般分为两个阶段进行验收,管道分公司级验收,可采取一次性验收的办法。9.2 初步验收
9.2.1 工程按设计要求完工,达到竣工验收标准时,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及建设单位的有关规定,整理好文件、技术资料等相关竣工资料,经监理审查后向建设单位提交完工报告。建设单位负责组织所属有关部门,对设计单位、物资采办单位、质量监督、工程监理、施工单位等相关各方进行检查后,向公司主管部门提出验收申请。9.2.2 初步验收主要负责检查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检查竣工资料和竣工验收文件,并出具相应的报告、整改意见,为竣工验收做好准备,初步验收程序如下: 1)召开预备会议,协商成立验收委员会,确定初步验收工作日程; 2)现场察验工程建设情况; 3)检查专项验收工作完成情况;
4)审议、审查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书和各有关单位的单项总结; 5)审议、审查竣工资料;
6)对审议、审查和察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要求,明确分工,落实整改措施并限定完成时间;
7)编写初步验收情况报告;
9.2.3 建设项目全部完成,初步验收确认工程符合设计要求,竣工资料和竣工验收文件齐全、准确,专项验收手续齐备,达到竣工验收标准,由管道分公司主管部门向股份公司提出竣工验收的申请。
9.3竣工验收
9.3.1 竣工验收程序如下:
1)召开预备会议,协商成立竣工验收委员会,确定会议日程; 2)听取和审议关于工程初步验收情况的汇报; 3)听取和审议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书;
4)听取和审议各有关单位的单项总结报告; 5)审议、审查竣工资料; 6)现场察验工程建设情况;
7)对审议、审查和察验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要求,明确分工,落实整改措施并限定完成时间;
8)签署和颁发竣工验收鉴定书;
9.3.2管道分公司级和输油气分公司级项目竣工验收规模和程序可适当压缩。9.3.3 验收合格后,建设单位正式出版经验收委员会审查并认可的竣工验收文件,并按7.4.2条要求归档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规范性附录规范性附录规范性附录))))施工资料的编制与组卷施工资料的编制与组卷施工资料的编制与组卷施工资料的编制与组卷
A.1 范围本附录规定了施工资料编制与组卷的一般要求。A.2 施工资料的组卷
A.2.1 工程施工资料均以项目划分原则及编号为顺序,按单位工程由施工单位进行组卷,组卷顺序遵循通用表格在前、各专业施工技术资料在后的原则。无损检测资料按单位工程和桩号的先后顺序,由无损检测单位负责编制与组卷。A.2.2 各单位工程施工资料可分为以下七类,各施工单位应按类分别组卷。1)企业资质类:包括各类合同协议、施工执照、企业资质、法人代表证等,该卷为单位工程共有部分。
2)施工管理文件类:包括施工组织设计及批复、技术方案、管理措施、管理细则、规划等;
3)通用资料类:按“通用表格”的顺序及内容进行编制; 4)施工记录类:“施工记录表格”按施工顺序和专业进行整理,可分为若干册; 5)材料(设备)资料类:合格证、装箱单、商检记录等;其中甲方供材料设备由采办部门单独立卷,乙方购材料、原材料检验报告合格证等由承建单位单独立卷; 6)施工总结单独组卷; 7)竣工图按专业档案号顺序排列,一个档案号为一册。A.2.3 各卷册资料按常规编排,如各卷资料一卷厚度超过30mm,可以分上、下册,或一、二„„册,卷号不变。A.3施工资料(竣工图除外)编制要求
A.3.1施工组织设计和主要施工技术方案应按照施工组织设计大纲、施工组织设计、主要施工技术方案的顺序排列。工程质量评定资料、质量保证资料核查表、分部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表、分部工程质量等级汇总表和单位工程质量综合评定表,按单位工程分装在施工技术资料内;分项工程质量评定表按单位工程收集汇总成册,经竣工验收审查后,按项目部的具体要求进入竣工资料或由施工单位保存备查。
A.3.2 所有在施工过程中时限性形成的资料(须施工现场填写的)均必须手工填写:其它非时限性资料(不须施工现场填写的)的文字、各类报表用计算机打印,签名应手工签署,签署字体必须工整,不得潦草。
A.3.3 按建设单位要求所提交的电子文件应采用Office97及以上系列办公软件编辑生成;所有要求提供的电子文档的统计资料均要使用EXCEL电子表格进行制作。
A.3.4 合格证粘贴单要求:由于合格证及材质单大小不一,可粘贴在A4纸上,留有装订线位置。
A.3.5 原材料检验报告附件,如水泥、沙石、沥青和钢材的试验报告,一定要公章清楚,注明产品的批号、厂家和使用部位。A.4 竣工图的编制
A.4.1 竣工图的编制说明竣工图是工程建设最终情况的真实反映,是项目工程建成后投产运行、维护、保养必不可少的凭证和依据,为竣工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竣工图记录了地下、地上建(构)筑物、设备、工艺管线、电气、自动化仪表、通讯设备等建筑、安装工程的实际情况。竣工图应包括所有的施工图,其内容应齐全、准确,做到与设计变更资料、隐蔽工程记录“三对口”,其中,通用图和重复利用图不重复进入竣工图,标准图不进入竣工图,但均应在图纸目录中注明使用的图号。
A.4.2 竣工图的编制原则
A.4.2.1 凡施工中没有变更的施工图,在施工图空白处加盖并签署竣工图章。A.4.2.2 编制竣工图过程中,对施工图的变异应执行“十改、七不改”原则。“十改”是:凡隐蔽工程、重要设备、管道、钢筋混凝土工程等,施工与原施工图的差异超过规范许可限度的,应在竣工图上修改。例如:
-竖向布置和地面、道路标高;
-工厂、装置、建筑物、管带、道路的平面布置和坐标;管道直径、厚度、材质及管道联结方式(改变流程);
-电力、电讯设备接线方式、走向、截面;阀门的增减、位移和型号;房屋尺寸、地面结构、门窗大样、照明灯具;地面以上的管道座标、标高;
-地面以上的设备、管道的保温结构和厚度;一般管件代用;
-所有地面、地下不超过规范许可的施工尺寸误差。A.4.2.3竣工图的更改应符合DA/T 28-2002《国家重大项目文件归档要求与档案整理规范》的要求。凡有一般性图纸更改及符合杠改或划改要求的变更,可在原图上用绘图工具和碳素墨水笔修改,修改的部分加盖“竣工图核定章”,在核定单依据栏中应注明更改依据,如设计变更通知单、洽商记录等的文件编号,全图修改后加盖并签署“竣工图专用章”。
A.4.2.4 凡涉及结构形式、工艺平面图等重大改变及图面变更面积超过35%的应重新绘制竣工图,重新绘制的竣工图按原图编号末尾加注“竣”字,或在新图标题栏内注明“竣工阶段”并签署竣工图章。A.4.3 竣工图编制分工
A.4.3.1竣工图随着工程的进行同时产生。竣工图由施工单位编制,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负责审核;
A.4.3.2由于重大修改需要重新绘制的竣工图按下列情况区别对待:由于设计原因造成修改的,由设计部门重新绘制;由于施工原因造成的,由施工单位负责绘制,设计认可。重新绘制的竣工图均应经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与工程实际核对、确认后,加盖“竣工图专用章
A.4.4 竣工图章的使用 A.4.4.1 竣工图专用章和竣工图核定章由建设单位统一提供。详见下图。
竣工图专用章内容、尺寸(50mm×80mm)
A.4.4.2 竣工图由施工单位加盖竣工图章.签字要求填写整齐、清楚,不得代签。A.4.4.3 竣工图专用章应加盖在角图章的左面或图的空白处。A.4.4.4 竣工图专用章应使用不褪色红印泥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竣工资料案卷的基本要求资料案卷的基本要求资料案卷的基本要求资料案卷的基本要求
B.1 范围本附录规定了竣工资料案卷的基本要求。B.2 对外封面、卷内目录、卷内备考表的格式要求 B.2.1 外封面填写要求(全部要求打印)
1)外封皮案卷提名应为建设项目名称+单项工程名称+单位工程名称+简要内容+文件种类(竣工资料或竣工图)。2)外封皮起止日期:竣工图写竣工图编制日期,竣工资料写开、竣工起止日期。3)立卷单位:写承建单位全称,并且要与单位公章吻合。B.2.2 卷内目录 1)序号:应用阿拉伯数字从1依次标注卷内文件顺序,一个文件(或部件)一个号; 2)文件编号:填写文件文号、图纸图号或设备、项目代号; 3)责任者:填写文件形成部门或主要责任者;
4)文件材料题名:填写文件标题全称或拟写文件题名; 5)日期:填写文件形成日期;
6)页码:填写每份文件首尾页上标注的页号; B.2.3 卷内备考表
(1)卷内备考表要标明卷内文件的件数、页数,不同载体形式文件的数量,如文字材料页,照片张,附图张;
(2)说明组卷和案卷使用情况,如立卷人、检查人、立卷时间等:(3)卷内备考表排列在卷内文件之后; B.3 文字处理要求
B.3.1 页边距上边即上白边,又称天头,设定为30mm;下边即下白边,又称地脚,设定为28mm;左边即左白边,又称订口,设定为25mm;右边即右白边,又称切口,设定为20 mm。
B.3.2 页眉如果需要在页眉加入资料名称的,设定为24mm;用小五号幼圆体,位置居中
B.3.3 页码用5号宋体,标注在页面右下脚,可使用,也可使用-X-或直接数字的形式,但同一份资料中不得混用。
B.3.4 字体字号标题(章节小标题)一般使用宋体或黑体字,选择字号时应根据页面大小确定,一般不应超过2号字;正文使用小4号宋体字。
B.3.5 序号使用汉字样列条目,使用黑体或宋体字;使用阿拉伯数字分层排序的使用和正文相同的宋体字,最多排列四级,例:1.5.3.2,如仍不足使用,可以使用小写英文作为最后一层排序。B.3.6 行距
用小4号宋体字时行距的设定为1.5倍。B.4 表格处理要求
B.4.1使用A4纸单面横版的表格,表头全在订口一边;双面横排的表格,奇数页码的表头在订口一边,偶数页码的表头在切口一边;
B.4.2表格内的字体一般应使用宋体字,应以五号字为宜,排列出的表格应以实用、美观为原则;
B.4.3表格边框线一般应选择在0.75磅以下;表格内线条比较多的,应选择磅值较小的细线;需要特别强调边框线的,边框线选择也不应超过1.0磅;
B.4.4填写技术表格,计量单位及符号应符合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相关规定;数字用法应符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的规定;
B.4.5竣工资料必须用黑色不易退色笔书写,图形必须用绘图墨水绘制;
B.4.6竣工资料中的材料(变更单)不得复写或用热敏传真纸,必须规范到本标准表格;
B.4.7文字、线条,数字必须清晰工整、统一规格;建设过程中所使用各类表格必须与建设单位所提供样表的内容、版面、格式完全一致(各参建单位不得自行修改);工程建设期间所产生的文件、资料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统一编号; B.5案卷质量及装订要求 B.5.1 所有竣工资料编制时采用A4幅面(297x210毫米),其纸张质量至少达到70g/m2;图纸的折叠应符合GB 10609.3—1989《技术用图兰-复制图折叠办法》,即折叠成“手风琴”式4号图纸规格(297x210毫米),图面在里,标题栏露在外右下角。
B.5.2 每卷竣工资料均必须编制页号(整卷流水号).施工单位组卷完成后,需人工编排页号的,页号先用铅笔手写,经查确认无误后,再由施工单位用打号机逐页编号,一律要求用黑色油印打号,正面编在右下角,背面编在左下角,页码应从1开始,成套图样或成册文件,不必重新编号,漏编、重编的页号在备考表内说明。
B.5.3 每卷厚度不得超过30毫米,装订线留出25毫米,装订;一律用白线绳(不得有金属物)。卷的左侧与右侧不一样厚时,在左侧需夹硬纸条。
B.5.4 竣工资料的手写部分必须采用碳素笔书写,手写字体力争仿宋体;
B.5.5 除上述要求外,竣工资料的案卷构成还应符合GB/T11822-2000《科学技术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的有关规定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竣工验收报告书格式 C.1 内、外封面格式
C.1.1 内、外封面一律用A4纸进行打印。C.1.2 内、外封面格式参见图C.1、图C.2。
C.2.1.1建设目的及工程概况简述工程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工程建设过程、工程内容等。
C.2.1.2 建设依据从立项到开工报告的批复(包括发文单位、文号、文件标题、发文日期)。
C.2.1.3工程的自然条件建设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水文地质,气象条件;效能运输、原材料供应、供电、供水等情况。C.2.1.4 建设规模简述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的生产规模、占地、工程总投资以及反映建设规模的主要目标。
C.2.1.5 建设简历简述建设项目的建设全过程,包括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开、竣工日期,试运考核,投产日期等。C.2.1.6 建设管理情况
1、建设项目的组织及管理方式。
2、工程建设的管理。C.2.2 勘察设计 C.2.2.1 工程勘察
1、简述工程勘察的单位,勘察范围、进度和完成时间。
2、勘察特点及采用的新技术。
3、勘察工作的评价。
C.2.2.2 设计概况及设计单位分工
1、设计依据。
2、设计原则。
3、设计的拿总单位及参加单位。
4、各设计单位完成的工作量及概算量。
C.2.2.3 设计进度简述本工程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完成的情况。技术复杂有技术设计阶段的应增加技术设计完成的情况。
C.2.2.4 设计特点
1、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情况。
2、节能降耗情况。
3、经济效益分析。
C.2.2.5 对设计评价
1、设计完成情况评价。
2、设计质量评价。
3、设计的合理性、先进性、可靠性、经济性等的评价。C.2.3 施工
C.2.3.1 施工单位及分工承包方式及任务分工。C.2.3.2 施工工期及主要实物工程量
1、工程开、竣工日期。
2、主要实物工程量。C.2.3.3 施工特点及采用的施工新技术
简述施工特点,采用了何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工法。对工程所起作用、成果及经济效益等。
C.2.3.4 施工质量管理及工程质量评定
1、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情况。
2、工程质量监督情况。
3、工程质量评定:简述单位工程质量评定和质量总评定结果。C.2.3.5 施工技术经济指标及主要材料消耗
1、施工技术经济指标。
2、主要材料消耗。
C.2.3.6 中间交接验收情况和竣工资料汇编
1、单位工程中间交接验收情况。
2、竣工资料汇编:简述竣工资料编制数量、组卷情况和完成交接时间。
3、工程档案检查验收情况。
C.2.3.7 对施工的评价从施工管理、工期、工程质量、成本、安全、施工水平、文明施工等方面进行评价。C.2.4 工程监理与质量监督
C.2.4.1 工程监理
1、监理单位的确定与分工。
2、监理单位概况。
3、监理工作执行情况。
C.2.4.2 政府质量监督
介绍质量监督单位,简述主要工作及质量事件 C.2.5 物资采办 C.2.5.1 国内物资材料采办简述采办形式、时间安排、大宗材料及设备采办数量、型号;合同执行情况、索赔情况、物资中转及运输情况。
C.2.5.2 国外引进物资及设备采办
1、采办形式、时间安排、大宗材料及设备采办数量、型号;设备材料的检验、接、保、运情况;
2、合同执行情况及外事工作。
C.2.6生产准备
C.2.6.1 生产准备概况简述生产准备中所作的主要工作。
C.2.6.2 生产组织机构和人员配备
1、生产组织机构设置。
2、人员配备。
C.2.6.3 生产培训及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
1、上岗人员培训及考核的情况。
2、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情况。
C.2.6.4 生产物资准备及外部协作关系的落实
1、生产物资准备:主要工、器具,生产消耗物资及备品备件准备情况。
2、外部协作关系落实:简述外部供电、供水、通讯、燃料、运输、原材料供应、成品销售等外部协作关系落实情况。C.2.7 试运和生产考核
C.2.7.1 试运组织、方案和试运概况
1、试运工作的组织、人员及分工。
2、试运投产方案简述。
3、试运日期及试运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结果,好的作法等。
C.2.7.2 考核概况及考核成果按设计进行考核,考核数据与设计参数进行对比分析。
C.2.8 环境保护
C.2.8.1 主要污染源及其治理设施
简述工程所产生的污染源及治理办法,监测结果。
C.2.8.2 环境保护组织及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简述环境保护组织的建立和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C.2.8.3 环境保护验收
简述环境保护验收的组织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评价。C.2.9 劳动安全卫生
C.2.9.1 劳动安全卫生设施的概况简述劳动安全卫生设施和措施。C.2.9.2 劳动安全卫生组织及其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
1、劳动安全卫生组织机构建立、人员配备情况。
2、规章制度建立、健全。C.2.9.3 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验收
简述劳动安全卫生专项验收的组织及验收结论 C.2.10 消防
C.2.10.1
消防设施的概况
1、消防设备、消防器材及设施配置和预防措施。
2、公安消防部门检查、确认情况。
C.2.10.2
消防组织及其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简述消防组织机构的建立、人员配备,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C.2.11 节能降耗
C.2.11.1 节能降耗设施的概况
C.2.11.2 节能降耗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C.2.12 抗震抗震设防的概况
C.2.13 概预算执行情况及竣工决算 C.2.13.1 概预算执行情况按照批准的概(预)算或修正概(预)算与竣工决算的工程量进行对比,并分析概(预)算执行情况。
C.2.13.2 竣工决算及审计结论按国家规定应包括竣工工程概况,财务决算,交付使用财产汇总和固定资产清册等内容。竣工决算必须经审计部门审计,并有审计结论。
C.2.13.3 经济效益分析试生产期间的状况。简述工程工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C.2.14 未完工程、遗留问题及其处理和安排意见主要未完工程,遗留问题及处理和安排意见。
C.2.15 工程总评语对建设(监理)、设计、施工、生产准备的评语。对工程质量、工期、竣工决算和试运考核、竣工资料、环境保护、劳动安全卫生、消防、节能降耗等进行简短的评价。
C.2.16《竣工验收报告书》附图及附表
C.2.16.1附图包括:工程区域位置图、工程总平面布置图、工程工艺流程图 C.2.16.2附表包括:
建设依据文件目录(表C.1)、单位工程编号及工程交接情况表(表C.2)、关键设备汇总表(表C.3)、主要材料消耗汇总表(表C.4)、主要实物工程量统计表(表C.5)、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汇总表(表C.6)、生产单位人员配备表(表C.7)、生产考核结果表(表C.8)、生产主要消耗材料汇总表(表C.9)、未完工程统计表(表C.10)、工程概(预)算执行情况总表(表C.11)、基本建设项目竣工决算(表C.12)
第三篇:大学生就业法律风险防范与应对111
大学生就业法律风险与防范
班级: 姓名: 学号:
大学生就业法律风险防范与应对
近年来,随着高校持续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导致用人单位对于用工学历要求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加之大学生自身法律知识匮乏、维权意识极其淡薄,加上社会经验欠缺,从而导致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权益被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如何防范这类事件的发生,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大学生在校期间所接触的规则相对简单明了,比如:本学期课程会在学期之初公布,必修选修一目了然,能够非常直观的了解并知晓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又比如:学校内一些提示性或警告性的标语,也能准确的表达校内的一些规则。而社会上的规则纷乱复杂,并且并非都是清楚明了。单纯的大学生要想在社会课堂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伤害那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有关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只有了解有关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才能运用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应届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简称三方协议。三方协议是由是国家教育部统一印制的,其作用主要是明确三方的基本情况及要求。需要由学校、应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共同签署。学校签订三方协议主要起到一个见证作用,在学校的见证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一份意向性协议,虽然三方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但它并不能替代劳动合同。应届毕业生要了解和使用好三方协议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三方协议具有唯一性,即应届毕业生不得持有多份三方协议,有些应届毕业生为了能够得到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选择多家用人单位与其签订三方协议,这样将直接导致就业冲突,在这种情况出现后,应当以第一份三方协议为准,其他三方协议与第一份三方协议冲突的无效,因此,应届毕业生在签订三方协议时,应当以一种审慎的态度来处理,不能急功近利,草草签订一份三方协议。第二,三方协议时具有法律效力的时限性,三方协议的法律效力自三方协议签订之日起生效至应届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之后即告终止,如果应届毕业生选择在该用人单位就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应届毕业生建立劳动关系。并应当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与毕业生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第三,三方协议中的违约金约定是对应届毕业生的最直接保护,用人单位往往因为各种原因,不填写三方协议中关于违约金一项,这将直接导致如果用人单位违约,应届毕业生将得不到任何物质保护的后果,换句话讲,如果用人单位不想与应届毕业生建立劳动关系,可以直接违约,并不承担任何后果,如果应届毕业生违约,用人单位将会在空白处填写违约金以制约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选择,因此,应届毕业生在签订三方协议时,应当与用人单位协商之后约定一个违约金数额,并填写在三方协议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还可以互相约定违约金,以应对用人单位违约的情况,从而维护自身的权益。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双方约定的违约金数额必须符合用人单位所在地的相关规定。关于违约金的上限各地有不同的规定,北京地区规定违约金不得超过毕业生12月工资的总和,而上海则建议:金额不高于乙方(毕业生)月收入数,而在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没有明确规定违约金的上限,这种情况下,则以双方协商金额为准。
第四,充分合理利用好备注栏。目前在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三方协议中,有90%的以上的三方协议备注栏全是空白。在三方协议谈判过程中,大部分应届毕业生更关注的是工作期限、试工期限、薪金水平等是否能落实在书面上,而忽略了用人单位在三方协议谈判过程中口头的承诺,如各类休假,住房补贴,解决户口,公积金、保险等。笔者建议应届毕业生应当将用人单位口头承诺各项待遇及附加福利明确写入备注栏,以备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有据可查,切实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在应届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报到后,三方协议即告终止,用人单位会应与应届毕业生签订一份正式的劳动合同,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和名称也随之发生转变,变成“劳动者”。此时双方的权利义务主要由《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进行调整。例如: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应当具备的条款包括: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合同签订之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即正式确定了劳动关系。而在上述提到的各项约定内容以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还可以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其中试用期是最容易出现纠纷的阶段。因此,关于试用期的法律问题,笔者提醒应届毕业生以下几点:
第一,试用期时限问题。试用期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后为相互了解、选择而约定的不超过六个月的考察期。按照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第二,试工期待遇问题。首先明确一点,试工期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工资,支付多少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但具体数额应当按照三个“不低于”来约定,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的相关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试用期内,只要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就应该支付劳动者工资。所谓的正常劳动,是指保质保量完成工作,并且没有请病假、事假等。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是指用人单位支付的工资标准除了保险、福利等待遇之外,实际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如果用人单位恶意欠薪或在试工期内拒绝支付工资的,我国《劳动合同法》也作了相关规定。即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限期支付,逾期不支付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加付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赔偿金。
第三,试用期辞职问题。试用期之所以称为试用,其含义就在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均可在此期间内考察对方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双方都具有较为自由的解除合同的方式。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无需说明理由。这样极大的保护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利。有些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了诸如劳动者在试用期解除合同需承担违约责任等条款,这实际上限制了劳动者的解除权,这种约定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利,法律不保护这种约定条律,因此这类约定都是无效约定。
第四,试用期辞退问题。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该条法律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劳动者存在《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第二层含义是用人单位并非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的规定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说明理由,即必须举证证明劳动者在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举证责任在用人单位,劳动者无需提供自己符合录用条件的证明。从而限制了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随意性,用人单位没有证据可以证明劳动者在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而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需承担因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所带来的一切法律后果。
第四篇:企业面临的环境保护法律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一、企业环境保护法律风险现状
环境保护诉讼案件数量增多:2015年-2016年,社会组织和试点地区检察机关提起的环境公益诉讼一审案件189件。案件数量与2015年之前年均8件相比有了大幅增长。案件类型更为多样,涵摄大气、水、土壤、海洋、森林、濒危植物保护、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乡村等多个环境要素的保护。
环境保护监管力度加大:近几年随着国家安全环保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修订,安全环保形势日趋严峻。“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相继出台,彰显了国家铁腕治污的决心。席卷而来的环保风暴使企业安全环保压力剧增,行政处罚、停产甚至刑事追责等现实性、高发性法律风险不容忽视,伴随环保风暴的常态化,加强法律风险防控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二、环境保护诉讼兴起的原因
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日趋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强化污染排放总量和浓度控制,强调源头治理,明确了处罚措施。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环境保护税法》,将环保费改税,扩大征税范围,对超标、超总量排放实行加倍征收。《环境保护法》授权环保部门对超标排污或超过排放总量的企业可责令其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甚至停业、关闭;新增了“按日计罚”的制度;对情节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适用行政拘留。
法院履职行权积极全面。“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环节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8个条文,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危废处理处置违规、减少环保设施运行支出、监测数据造假等进一步加大刑事惩罚力度。《关于审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被评为2015最高人民法院十大司法政策之首。设立环境法庭,截至2016年,全国法院共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合议庭或者巡回法庭共计558个。培训专门审判人才,连续三年对全国600余名法官进行环境资源审判业务专业系统培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审判研究,发布4批环境资源司法审判典型案例。
检察院依授权直接起诉方便快捷。201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人民检察院“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开展提起公益诉讼试点”。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了试点实施方案,在北京、内蒙古、吉林、江苏、山东等13个省(区、市)试点区域,已提起公益诉讼案件上百件。检察院除了自己充当原告直接起诉,还出庭支持公益组织的公益诉讼,以法律监督机关身份进行有力监督。
环保组织作为环境公益诉讼主力热情高涨。原因一是法律提供保障。《环境保护法》明确规定了社会组织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尽管其对社会组织的范围进行了限定,但也极大激发了社会组织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热情。二是我国环保社会组织逐步发展壮大。全国大概有700余个社会组织符合法律和相关解释规定具备环境公益诉讼起诉资格。三是社会给予大力支持。比如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的支持下,设立了环境公益诉讼支持基金,该专项基金在2015年一年就支持了10个环保个案。
公益律师主动参与提供法律援助。在众多参与公益诉讼的主体中,作为现代法治重要推动力量的律师以其自身的职业特点使其在公益诉讼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加之媒体的热情关注,促使律师出于某种需求,更加踊跃参与,甚至是无偿提供服务。舆论媒体推波助澜促使信息公开。公益诉讼因其显然的“公益性”得到媒体的普遍关注,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公益诉讼正是由于媒体的报道才使公益组织了解到污染和起诉的线索,从而得以进入到司法程序。
三、环境保护诉讼的特点
1.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原告只需提供初步证明材料证明环境污染事实及侵害方存在即可。被告需自证清白。法院有协助原告调查和鉴定取证的权利和义务。环保部门有支持人民法院提供相关证据的义务。
2.经质证的专家意见可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环境侵权案件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对于污染物认定、损失评估、因果关系认定、环境生态修复方案等问题,通常需要从专业技术的角度作出评判,环境损害数额的确定,往往需要通过技术手段鉴定,但在鉴定困难、鉴定成本过高或不宜进行鉴定的情况下,法院可以参考专家意见。当事人申请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或者就因果关系、生态环境修复方式、生态环境修复费用以及生态环境受到损害至恢复原状期间服务功能的损失等专门性问题提出意见的,人民法院可以准许。专家意见经质证,可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3.调解结案是处理环境公益诉讼的惯常做法。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具有受害人众多,侵害范围广,因果关系复杂,取证、鉴定等程序繁琐,作出判决的成本高昂,以调解方式解决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纠纷,既可以切实提高效率,减轻诉讼负担,还能弱化双方的对抗性,促进互谅互让,缓解社会批评,维持自身正面形象,体现和谐社会的秩序价值。且在诉讼过程中,双方为达成调解协议作出妥协而认可的事实,不得在后续的诉讼中作为对其不利的根据,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双方均同意的除外。环境公益诉讼的调解在程序上与民事诉讼略有不同,增加了公众对和解协议的监督。
4.可以裁决并执行修复生态环境。人民法院可以判决被告自行组织修复生态环境,可以委托第三方修复生态环境,必要时也可以商请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共同组织修复生态环境。
四、企业的应对策略
1.加强预防,做好环境保护法律风险防控
扎实开展环境保护法律风险防范工作。企业应结合生产经营实际与作业流程,识别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环境保护法律风险点,制订本企业《环境保护法律风险管理清单》,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细化全员环境保护责任。
严把环境保护法律风险防范的临界点。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普法宣传力度,坚决把住环保法治“红线”和“底线”,尽量避免和减少各类环保行政处罚,坚决禁止出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有关“严重污染环境”和“后果特别严重”犯罪行为的发生。2.有序应对,做好环境保护争议案件处理
要建立争议化解联动协调机制。加强法律、环保、生产运营、维稳、宣传等多部门、多专业合作,一方面要确保案件处理期间,原有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且不再发生环境争议事件,环保达标生产运行稳定,社会舆情可控,避免因外部舆论影响到案件的办理;另一方面要集中各方优势、专长和影响形成“合力”,有效应对外部异议。特别是要发挥好环保专家在认定损害事实、制定修复方案、确定赔偿损失、确认鉴定意见、参与调解和开庭审理中的作用。
要建立争议化解多方合作机制。各企业在日常工作中要着力构建良好的环境保护外部工作环境,主动加强与国家和地方环境行政主管部门沟通,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争取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加强与法院之间的业务交流,建立与社会公益组织之间的信息互动,妥善处理好与这些机构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主动接受外部的监督指导,通过沟通交流,增进理解合作,为化解矛盾、定纷止争,营造良好的环保治理共商共管的外部格局。
要留存有利证据强化举证责任。证据是诉讼之王。企业应当树立全过程环境保护证据管理意识,及时有效收集、保存证据,确保关键事实均有证据支撑。对贯彻证据管理制度不力,故意毁灭证据,疏于管理丢失重要证据,未经审核擅自对外提供不利证据资料等,给公司合法权益造成较大损害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给予相应处分,涉嫌违法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要审时度势调整策略确保应诉得当。要用好企业法律人员和外部律师这两支队伍力量,内外结合做好环保争议化解。在诉讼过程中,无论在程序上还是实体上,要充分考虑环保案件的特殊性,从经济合理、维护企业正常运行秩序的角度,拟定出得当的应诉总目标和诉讼策略。力争以调促和,以调止争,以最小的代价、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消除或减少不利影响,提高环境污染争议处理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3.检查督导,强化环境保护问题分析与法律风险警示。
要注重以案为鉴、举一反三,定期汇总企业发生的环境保护法律纠纷案件,特别是针对重大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和反复发生的环境保护普通私益诉讼案件,认真开展案情分析,深入查找发案原因和风险源,及时通报和提示环境保护法律风险,避免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重蹈覆辙。并通过案件倒查生产和运营中存在的环保漏洞和薄弱环节,加强环境保护共性问题研究,提出环境保护法律风险防控建议,从源头上杜绝同类环境保护案件再次发生。(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齐鲁分公司法律事务处)
第五篇:论述:如何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论述:如何选择风险应对策略?
企业应根据风险分析情况,结合风险成因、企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面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一)基本原则
(1)对超出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面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的风险,应当实施风险回避策略。
(2)对在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面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无意采取进一步控制措施的,可以实施风险承受策略。
(3)对在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面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愿意单独采取进一步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或者减轻损失的,可以实施风险降低策略。
(4)对在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之内的风险,在权衡成本—效益之后愿意接受他人力量,采取包括业务分包、购买保险等进一步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或者减轻损失的,可以实施风险分担策略。
(二)结合不同业务选择风险应对方案
风险应对策略与企业的具体业务或者事项相联系,不同的业务或事项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同一业务或事项在不同的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同一业务或事项在同一时期也可以综合运用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应对策略。
(1)一般情况下,对战略、财务、运营和法律风险,可采取风险承受、风险回避、风险分担等方法。
(2)通常情况下,对能够通过保险、期货、对冲等金融手段进行理财的风险,可以采用风险分担、风险降低等方法。
(3)风险应对的选择还应从企业范围内组合的角度去考虑。一些情况是一个部门内的风险控制在风险承受度之内,但是从整个企业来讲却超过了风险承受度。还有一些情况是,企业内很多部门的风险可以相互抵消,不需要采取过多的风险应对措施。
企业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开展风险评估后,可以结合业务流程、风险因素、重要性水平和风险应对策略,在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立风险清单,建立企业风险数据库,为持续开展和不断发展和不断改进风险评估提供充分、有效的数据支持。
企业应当重视风险评估的持续性,及时收集风险及与风险变化相关的各种信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开展风险评估,适时更新、维护风险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