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要先(最终5篇)

时间:2019-05-14 19:53: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素质教育要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素质教育要先》。

第一篇:素质教育要先

素质教育要先“破”后“立”

——熊华生谈素质教育解决方案

■今年,山东省的规范办学引起了大家的普遍关注。根据目前的反馈来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同、理解与支持。不过,质疑声也从未间断。

为此,我们近日专访了对素质教育有深入研究的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与信息管理科学系主任熊华生,他提出了一种实施素质教育的不同思路。而山东的规范办学与他的思路不谋而合。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破”

中国教师报:素质教育提了很多年,但是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您认为问题在哪里?熊华生:素质教育有两件事,一是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制止违法违规行为,恢复正常教育秩序,一是在此基础上开展丰富多彩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人把前者称之为“破”,把后者称之为“立”。

素质教育这两项任务有着内在的联系。“破”是“立”的基础,没有正常的教育秩序,“立”无法展开。“立”是“破”的目的,建立教育秩序是为了开展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这两件事都非常重要。

但是,自从素质教育提出后,“破”受到了忽视。素质教育提出后,内容在不断地丰富,主题在不断地变化,花样在不断翻新,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创新教育、新课改等等都先后被推出。与此同时,“破”总是那样几条,而且都是难啃的“老骨头”,难以吸引人的眼球。正是由于素质教育的“立”的内容令人眼花缭乱,抢占了人们的注意力,“破”的地位相应在下降,实质上受到了忽视和冷落。

与主流的认识刚好相反,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破”,即把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制止违法违规行为,恢复正常教育秩序作为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

中国教师报:为什么说“破”才是核心问题?

熊华生:第一,“破”是素质教育的基础。考什么教什么,许多课程不受重视或根本不开,新课程改革再成功,也发挥不了作用;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死读书,再先进的教学设备,再好的体育馆、图书馆、演播大厅等等,也摆脱不了被闲置的命运。不正当的升学竞争是横在素质教育跑道上的绊脚石,不搬走它,其它任何教育改革都不会真正成功。

第二,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破”。这些年来,我们在素质教育的“立”方面,确实也有一些成绩,比如新课程改革与教师培训工作。而在制止不正当升学竞争,减轻课业负担方面,进展太慢。后者确实非常难,但它是基础,是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其它一切都是空的。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破”的解决时机基本成熟的情况下,一定要重新聚集火力,争取有所突破。

“破”的关键是学校与教师

中国教师报:在制止不正当升学竞争,减轻课业负担方面,我们也一直在努力,但好像有愈演愈烈之势,这是为什么?您认为怎么“破”才是可行有效的?

熊华生: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纠正片面升学率倾向,制止不正当升学竞争行为,减轻中小学学业负担当作一个教育教学问题,以为端正教育观念,编制新的课程,采用先进的教

育方法,选择科学的评价方法,提高教师的素质,就能解决“破”的问题。简言之,这种思路是把“破”主要当作一个观念与技术问题,以为“破”的关键在于学校与教师。

这种由教育官员主导的思维模式事实上被证明是错误的。基础课程改革之前人们对改革寄予厚望,但课程改革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并没有得到纠正,学业负担过重问题也没有解决。招生考试的改革也解决不了这个难题,这已被多年的改革经验所证明。可见,把“破”当作教育教学问题,把“破”的希望寄托在教育观念变革、课程与评价方法改革、教师素质提高上的思路,行不通。

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不单单是一个教学问题,主要是儿童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和缺乏实质自由,导致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双双失衡。这种失衡起源于家长和教师将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儿童,干扰了他们的生活,破坏了休息、游戏和学习之间的天然平衡。侵犯者(家长和教育者)的本意是让被侵犯者(自家的孩子或自己的学生)在升学竞争中取得优势,为被侵犯者和自己谋求额外的利益,却不知这种不正当升学竞争引发了恶性的升学竞争,整个教育秩序和生活秩序受到破坏,结果是个人利益受损,整个社会的利益也受损。这种囚徒困境并不是竞争者本人想看到的,但他们依靠个体的力量无法摆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要出面保护儿童的基本权益不受侵犯,维护正常的教育秩序。可见,这是一个典型的治理问题。

明确“破”是一个治理问题,才能推动“破”的思路变革。一是明确改革的性质。“破”不是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而是儿童权益的保护和教育秩序维护问题。二是明确改革的重心。要把注意力转移到宏观教育制度建设上来,确保违规教育行为和素质教育行为都得到全面监测并受到相应的奖惩,提高不正当升学竞争的成本,让素质教育行为成为符合学校和教育者个人利益的行为。三是明确改革的责任。制止不正当升学竞争,维护正常教育秩序,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这主要是政府的事。素质教育成败取决于政府的责任心和教育治理的水平,政府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中国教师报: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就是教育行政部门过一段时间颁布一些文件,但效果不很理想。长此以往,素质教育在广大的家长、教师、学生心中变成了一件遥不可及、很难完成的事。这种情况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大阻力。怎样改变这种现状?熊华生:如果要改变这种现状,一定不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定得太高,要区分素质教育长远目标和近期突破目标,做到心有远大理想,又立足于现实。

因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素质教育的理想状态,这种目标追求是无止境的,只能不断逼近,而不可能达到。它起着引领的作用,让素质教育改革不至于迷失方向。

根治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毛病,让儿童在学校、家庭、社区都拥有充足睡眠、休息和自主活动的时间,让学校免除升学竞争的压力,能专心实施素质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中期目标。而素质教育近期突破目标,必须是与素质教育长期与中期目标方向一致,同时在现阶段又基本具备实现条件,通过努力可达到的目标。我以为素质教育近期突破目标是:在整个社会升学竞争仍很激烈的情况下,成功制止住学校间的恶性升学竞争,恢复学校正常教育秩序,把学校建设成适合儿童生长的地方,给儿童留下比较充足的睡眠、休息和自主活动时间。主要包括:学校严格按照国家的课程计划开课,开足课时,又不擅自增加课时,确保德智体美的活动能不折不扣地开展;它要求学校按照统一作息时间开展教育活动,确保学生的课外时间不被挤占,控制作业总量,规范节假日补课,这样可最大限度地保障儿童有一定的睡眠和自主活动的时间;不设重点班,不搞分数排名,把考试次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保学校采用正当的升学竞争手段。

素质教育渴望成功,渴望一件件可看得见的成功。只有成功,才能帮助学生、家长、教

师,特别是那些政府官员,重新树立素质教育必胜的信心。因此,在确立初期目标时,一定要知道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做现阶段条件允许我们做的事,不去从事根本不能完成的事。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素质教育,哪怕是初期目标,能在短期内实现吗?

熊华生:我认为,目前素质教育正在面临着突破。几十年来我们一直苦苦追求的那种目标有望实现: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开课,学校间的升学竞争得到有效治理,学校的作息时间和作业总量趋向合理。快则两三年,慢则七八年。

这种判断是基于我国的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积极变革。第一,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费教育,消除了中小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经济动因。学校之所以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因为这样做可吸引更多的学生,也就是用分来换钱。而现在义务教育经费完全由政府提供,不用向家长收费,也不允许向家长收费,这样就切断了钱分交换的链条。分数换不到钱,也不允许用分数换钱,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内驱力就大大降低。第二,关注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渐成气候。随着学校之间差距的缩小,升学竞争的压力也会减小。

第三,教育就学机会总量短缺将会成为历史。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连续多年的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另一方面,适学年龄的人数在减少,高等教育上学机会总量短缺现象有望消失,对于素质教育的推行也是一件大好事。

第四,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医保、社会最低保障制度将逐步完善,这将大大减缓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焦虑,从而降低升学竞争的强度。同时,社会的价值观也更为多样化、多元化,家长对于子女生活质量会更关注,有更多的家长会珍视童年幸福,那种不顾一切追求分数的家长数量会减少。家长的教育需求更多样,更有弹性,也更合理,必将对学校活动产生深远影响,改变教育的面貌。

突破是必然的,不过,这种突破还存在着两种不确定性。一是因教育治理跟不上时代要求,突破也会人为地延后几年。

第二种不确定性是,突破后的教育状况是否令人满意。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出现韩国、中国台湾那种状况。学校升学竞争控制住了,但升学竞争由校内转移到校外,课外补习班、“私教育”泛滥。也就是说,学校与教师解脱了,儿童的学业负担依然沉重,儿童生存状况并没有真正得到改善。

让学校成为儿童生活的乐园

中国教师报:现在就有很多人在担心您所说的第二种情况的发生。山东规范办学后的事实也证明,课外补习班也在升温。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呢?

熊华生:这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

为了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国内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理论工作者主张限制学生在校时间,禁止节假日补课,让儿童拥有更多的校外时间。

问题是一旦延长了校外时间,也不一定会有好的结局,很可能是升学竞争的主战场由校内转移到校外,学业负担依然沉重,中小学生仍未脱离苦海。在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这种情节早已上演。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关键是我们对待学校的态度。

由于受儒家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生存竞争的双重影响,中国家庭过分学校化,已不可能为儿童提供足够的休息、娱乐和自主活动的时间。家庭荒疏了自身的责任,学校功能只好随之进行调整,承担家庭所推卸的那一部分责任。学校除了教学功能外,还要为儿童提供休闲

与娱乐服务。因为家庭学校化,所以学校要家庭化,用学校家庭化来应对家庭学校化。儿童的彻底解放,要求学校、家庭、社区都成为儿童乐园,这在目前只能是一种理想。通过努力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在学校里保障儿童的休息和自主活动时间,把学生的学业负担减下来,让学校率先成为儿童的乐园。

让学校既成为学习的场所,也成为生活的地方。具体来说,可将学校时间分为教学时间与自由活动时间。教学时间,也就是儿童劳动时间、工作时间,应当根据国家的课程计划安排教学。自由活动时间,也就是儿童劳动之余的休息时间,儿童可以自主支配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段时间的学校,是儿童生活和玩乐的地方。在这段时间内,玩得高兴本身是主要目的,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等成为次要目的。

一旦学校真正成为儿童生活的乐园,那么,延长在校时间,寒暑假让学生到校,就不是什么坏事。只要家长、儿童与学校同意,且在一定的限度内,延长中小学生在校时间,让儿童多来学校活动是有益的。

与单纯禁止中小学补课相比,重新给学校定位,扩大学校的功能有更多的优点。一是它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确保儿童享有休息和自主活动时间。二是由于正式学校延长在校时间,节假日进行适量补课,抑制了课外补习班的泛滥,避免了韩国出现的那种状况。可以说,这种策略才真正做到了两全其美。

中国教师报:大家都渴望素质教育的成功,但是,家长、教师、学校,都经常讲自己也是没有办法,无能为力,您认为,谁才应该承担这个责任?

熊华生:素质教育的成功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但不能满足于这句话,还要继续分析,谁应该发挥主体作用。刚才讲了,素质教育至少包含“破”与“立”两部分内容,而“破”是瓶颈,所以,素质教育的主体也就是反不正当升学竞争的主体。

反不正当升学竞争的主体,简略地可分为家长、学校、省地县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不论是家长、学校,还是县市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都是升学竞争的参与者,都无力改变竞争规则,无法制止其它竞争参与者的不正当升学竞争行为。

我认为:反不正当升学竞争的关键主体是省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因为,第一,高考以省级行政区划为单位录取,省级政府超脱于高考升学竞争之外,没有升学压力。第二,省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改变游戏规则,也可以利用自己拥有的经济、法律与行政等资源,提高不正当竞争的成本,从而形成有利于反不正当升学竞争的宏观环境。第三,在省级政府的领导与监督下,有可能做到要减负大家一起减,让所有竞争者在同一条件下公平竞争。

把素质教育纳入评价内容

中国教师报:改革现行的评价制度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这是共识。您认为如何改革与构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熊华生:很多人认定招生考试制度是应试教育的根源,就把素质教育成功的希望寄托在高考与中考的改革上,主张通过增加对平时成绩以及综合素质的考核,从而克服“一张考卷定终生”和“高分低能”的弊端。其实,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根据刘海峰教授的研究:减少考试科目,降低考试难度,增加考试次数,把平时考试成绩或会考成绩纳入高考等作法均不能减轻学生负担。至于把综合素质测试纳入高考,或把指标分到学校,扩大自主招生范围等改革措施,在监督机制不健全,社会诚信严重缺失的情况下,极易导致社会不公,引发腐败。

其实,不论是考试也好,综合素质评价也好,其评价内容都限于对学习结果,即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测试。这种评价范围太窄。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强调办学行为的规

范,为什么不能把它作为评价的内容?

素质教育的评价应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对学习成果的评价,二是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前者评价学生素质的高低和发展水平。后者评价学生的时间投入和生存质量,包括是否严格按国家的课程计划开课,作息时间是否正常,作业总量是多少,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休息时间和自主活动时间是否有保证,等等。一位教师,或者一所学校,要想在这两项指标中获得好成绩,它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提高教育质量。

中国教师报: 学习结果的评价相对容易一些,学习过程该怎么评价?

熊华生:“明查”与“暗访”都有毛病,比较可靠的方式是全过程的监测。具体做法如下:

对学校行为的监测可集中在对两项时间表的执行情况的监测。一是教学的时间表,各门课程是否开齐,各门课程实际占用课时,学生课外作业所需时间,等等。二是学生“玩”的时间表。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是否有保障,每周用于自主活动时间是多少,课外阅读或兴趣活动的时间是多少。

监测要做到“三全”:全体,升学竞争区域内所有学校,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都要纳入监测的范围;全面,反不正当升学竞争与素质教育目标所涉及的内容与指标都要监测;全时段,不论是正常学校日,还是双休日、寒暑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间断监测。

信息只有及时公开,才能保证它的准确性,才能发挥导向与激励的作用。必须规定在一定时间内,比如一个月内公布监测的原始数据,每学期公布计算出的被监测对象的等级分。我们相信,只要政府重视,投放足够的资金,并且充分发扬民主,借助现代化的手段,就一定能打造出权威的被学校和公众承认的素质教育绩效指标,可与考试分数与升学率媲美。

中国教师报:认真推行素质教育的主体,不论是学校,还是政府,都会感到有一股无形且强大、阻挡改革的力量,都会感到改革动力不足,改革是多么艰难。如何增强素质教育改革动力,使之也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

熊华生:这还是一个利益问题。

虽然从理论上说素质教育有利于国家,也有利于个人,但从恶性升学竞争回归到素质教育的全过程都将涉及到家长、学校的切身利益。对于家长来说,分数决定着子女上什么样的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子女的前程以及整个家庭的前程。对于学校来说,分数影响学校的名声与竞争力,甚至学校的生死存亡。也就是说,资源依据分数而配置的机制,对教育产生了一种持续的、无形的推动力量。

同样,把素质教育绩效与资源的分配挂钩,也能为素质教育,为制止反不正当升学竞争提供强大的动力。比如说,中央或省级政府拿出一大笔经费作为对素质教育的奖励,根据素质教育的绩效,主要是对教育过程的监测数据,按等级划拨给县市、学校与教育者。

这样我们就形成了一种平衡的教育动力体系。学校要想赢得家庭的尊重,争取更多的家庭教育投入,它就必须提高教学质量,追求好的考试成绩;学校还想得到政府的认可,争取更多的教育拨款与补贴,就必须确保办学行为规范,不挤占儿童的休息与自主活动时间,让儿童快乐成长。在新的制度约束下,即使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学校也要走在素质教育的道路上。

熊华生,男,1961年生,博士,湖北第二师范教育与信息管理科学系主任,《班主任之友》常务副主编,出版《反不正当升学竞争的战略问题》等多部著作,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公共事业管理。

责任编辑:中国教师报

第二篇:要成才,先成人

要成才,先成人

邓吾佳

首先,我认为“人才”一词,人与才是缘份组合,人在先,才在后,这就注定了成才先成人的博深蕴含。何谓成人,指为成长、成就为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如何成人,则以才成人、以心成人、以信成人、以德成人。“人”与“仁”有缘同音,人要有仁人之心,要有良好的伦理和道德。成人是成才之本,人不成,才不器。

例如:2003年6月,北京某大学2000级女学生奚某因涉嫌盗窃同学宝来汽车被海淀检察院起诉到法院,这是近年来北京市最大一起盗窃案。

21岁的犯罪嫌疑人奚某是北京某大学2000级学生,平时与有同学不和,且有向看不惯平素处处炫耀自己有钱、目中无人的做派。2002年11月11日,奚某利用学校上课收作业的时机,趁同学不备将其衣兜内的钥匙偷走,随后将其放在校内停车场的白色宝来1.8T型轿车偷走,该车价值人民币246733元,同时偷走车内现金10000元,美元2100(价值人民币17408元),奚某于第二天被查获归案。(来自网载)

这样的大学生有才无德又有何用?我认为一个人,有才无德非人才,有才有德真人才,无才无德是庸才。学校德育教育应从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入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知是非,明耻辱,美化人格。要成才,必先成人,要成人,先 1

必须有德。学校是育人的主阵地,教育人,培养人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放在工作的首位,我认为学校德行教育先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主要是规范学生的生活行为,学习行为,道德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学校要健全各种管理制度,使学生做到有章可依;二是,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区活动和团队活动,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三是,开展适合校情的紧急演练活动,规范学生行为。

二、加强对学生的“美好”教育。

“美好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生活的乐趣,感知人生的价值,得到人对生活,对学习,对事业,对前途与命运的最大价值的取向。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美好世界、美好未来、美好人生、美好生活、美好环境等的认识教育来创建人的美好心境,提升他们对美好愿望的憧憬,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对实现美好愿望的期盼。学校要通过社区活动,团队活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络等来扩大教育渠道。

三、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主要是要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倾注:极力捕足学生亮点,关照学生点滴,关注个体差异,搭建互信平台,提供沟通机会。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情感的熏陶;二是,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培植: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爱校之情,爱师之情,爱亲之情。

学校德育工作,学生的德行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十年磨一剑就能达成目标的,学校只是培植学生良好德行的起步,真正的大课堂在社会,从社会中吸取经验,从社会中磨砺自己,完善自己,找准人生最崇高的取向。使自己能真正成为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有用的人才。

第三篇: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千万不要仅仅理解为动手能力的教育。应用人才包括动力手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适应工作需要的能力,适应复杂多变情况的应变能力,适应自我学习和再创造的能力......等等,这就要求从应试教育和应试状态下解脱出来。当然这要教育硬件、软件都有大的发展作基础。从教育观上讲,人们再不是为了升学、为了高分、为了考大学而学习,而是为了适应工作要求而学习,从学习者的角度讲,学习者有学习的内在要求,是“让你学”变为“我要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对儿童要实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双眼,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受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搞好素质教育,我们的前辈为儿童开出了“解放”的秘方。可几十年来,这一“解放工程”进展并不理想,实有重提之必要,一是把儿童从“名次”束缚下解放出来。长期以来,考试分数成了家长的“命根子”。“分分分”,使孩子始终生活在重负之下,失去了天真烂漫的童年,影响了身心健康。因此,家长和学校要真正为孩子们“减负”,注重在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上下工夫。二是把儿童从“呵斥”高压下解放出来。现在,有些家长和教师动辄“呵斥”孩子,使孩子处于长期“呵斥”的高压下,产生逆反心理,阻碍了其智慧的开发和提高,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最大限度地发现和发展孩子的优长。三是把儿童从“溺爱”中解放出来。善于把孩子放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磨练,放开手脚,让孩子做好自己的事,培养其吃苦耐劳和自强自立精神,更好地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你对阅读与写作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写作是阅读能力的一个外在的体现。著名特级教师陆志平明确指出:“学校的语文教育要突出重点,就是要重读写。”对中学语文颇感兴趣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钱理群说:“强调要以读、写为重点是有道理的,这或许可能对改变日前语文教育要求不切实际、过分繁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可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确定阅读和写作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合理,而且意义非同寻常。教师和学生大概都知道阅读的写作,认为这也是老生常谈的东西,仍然没有什么新意,但我想,我们应该真正了解和认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与写作,这对语文教学应该有很大的帮助,传统的阅读,只承认主体对文本的被动接受,充其量是充当鉴赏者或批判者,而我觉得,阅读应是一种主体的能动创造,阅读主体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是一种再创造过程,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写作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作者-文本-读者”的四维结构,而这四维结构的核心就是思维,写作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是作者的一处脑力劳动,是作者的某种思维运动过程,阅读者应是课程和作品的主体和开发者,学习者阅读者的个人体验,个人的情感以及知识积累,对作品的解读在很大的关系,所以我认为阅读是一个心智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必须结合阅读者的个人体验,个人情感和 思维才能够真正地从作品中获得相关的内涵,情感、知识,能力等,哲学家费尔巴哈说过:“情感只能为情感所了解。”说的就是这个问题,所以阅读是一次思维与情感的过程。

第四篇:要育人,先正己(本站推荐)

要 育 人, 先 正 己

于都第三小学 朱石香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知识与智慧的传授者,一代新人的塑造者,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又是历史文化的传承者和新知识的开拓者。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是老师的镜子,时刻反映着老师的一切,因为学生有着天然的“向师性”,特别是小学生,把教师的言行奉为准则和标准,老师的言行都是真理。因此,我们要育人,必先正己,古人云,“以身立教,其身亡而其教存。”这说明了育人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一、以身作则在育人上的作用

在一切教育过程中,学生永远都不会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给予”的东西,他们总是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模仿和体验,主动从教师身上去“索取”东西。所以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绝不能只是进行“言教”,更重要的是要做出表率,进行“身教”。孔子有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育人的知、情、意、行的每一过程中,都起着特殊的作用。

1、认知上的启迪作用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是通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实现的,是以上几个方面活动的综合结果。在以上认知活动中,教师的榜样作用非常重要。教师通过自己的模范言行,把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行为准则,形象、直观、生动地表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所感到的、听到的、和看到的和谐一致。这样,将有助于学生的正确认知。相反,如果教师说一套,做一套,就会使学生产生困惑、矛盾的心理,出现认知上的不一致性和不协调性,导致学生无所适从,甚至出现“心理阻抗”,使心理活动处于抑制状态,阻止教师传递信息的进入,影响教育效果。

2、情感上的导向作用

情感活动是人的心理过程的重要方面,对于人的认识活动、意志活动和实践活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育人过程中,如能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就会受到学生的爱戴,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从而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认真领会,积极思考,努力践行,立志做一个像老师那样的人。

3、意志上的培育作用

意志是人们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而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意志对人的认识活 1 动、情感活动以及人的行为具有极大的作用。意志的铸造和培养是育认得关键环节。学生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才能形成正确认识,培养积极情感,激励正确行为,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习性。而教师自身的意志品质能否为学生作出表率,对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至关重要。如果教师在育人过程中,自觉表现出工作的主动性,行为的自觉性、决策的果断性、意志的坚定性、自我克制的有效性以及面对困难和危险的勇敢精神,将会对学生起到无穷的榜样作用,引导他们形成优良品质。

4、行为上的示范作用

在育人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实现教育内容的“内化”,只是教育的第一个环节。要完成教育的全过程,还必须实现由“知”倒“行”的转化,即实现将道德认知“外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的过程。否则,再高尚的社会理想,再科学的价值观念,如果不去践行,也不可能起到造福社会、成就自己的作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者大都强调知行合一,重在力行。荀子说:“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可见,知行是合一的。因此,在育人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为学生起到师范作用。只有“以身立教”,才能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规范、价值准则,矫正不良行为,实现知行的辩正统一。否则,知识再渊博,道理再深刻,也不能令人信服。

二、以身作则的目标

(一)、做高尚情操的垂范者

情操是人的情感和操守,是人们思想观念、情趣爱好、品德操行的总称。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优秀道德品质的主要标志,也是教师应有的重要师德风范。

1、陶冶崇高的道德情感。教师对学生应有公开无私、有教无类、不求回报、远离功利的高尚情感。只有当教师的道德认识同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理想相结合,才会形成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道德情感才会形成。教师要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必须首先发展良好的道德情感,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产生厌恶、不满的情感;而对符合职业需要的行为感到愉悦、钦佩、敬仰。高尚而炽烈的道德情感,是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2、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源于丰富的精神世界和健康的生活情趣。首先,教师应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教师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自己的辛勤劳动不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成为生活的强者,而不是碌碌无为的过客。其次,还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教师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不仅是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的需要,更是育人的需要。最后,教师要有 2 高雅的生活品位,创造生活,教师把自己对美的鉴赏和追求融合到日常生活、教学工作以及教育艺术中去,以美的仪表、美的举止、美的语言、美的风度去感染、熏陶学生,启迪学生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的天性,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

3、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教师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敬业、献身精神和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要有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高尚“节操;具有客观公正、平等民主的道德意识,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体现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氛围;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教师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的意义就在于对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不仅知道应该遵守,而且变为习惯于遵守,使之深入到教师的”血肉“里去,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融化为自身的性格特点。

(二)、做身体力行的践履者

教师要努力在政治态度、思想作风、道德品质、治学精神、行为习惯等各方面都成为学生的楷模,成为对学生言传身教的指导者、身体力行的践履者。

1、严于律己,表里如一。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应该做到。教师的严于律己应该表现在各个方面,凡是育人涉及的领域,教师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言行为学生作出表率。要求教师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形成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

2、谦虚谨慎,言行一致。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敢于自我解剖,富于自我批评精神,具有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为人正直。教师要说到做到,不要说一套做一套,或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无数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言必信,行必果“,才能发挥教育的威力,树立教师的威信,否则,只说不做,就会降低教育效果。

3、教师应仪表端庄,言行得体。教师的仪表、言行对学生具有明显的师范和引导作用,教师端庄的仪表、得体的言行,可以成为重要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对没的追求。同时,教师端庄的仪表、得体的言行,还会产生“晕轮效应”使学生通过对教师的崇拜,影响对教师的内在品质和智能结构的推测和判断,从而提高教师的威信和影响力。

4、教师应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教师要想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就必须培养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教师的能力和才气,还会使教师产生巨大的人格魅力,受到学生的敬仰。这样教师所具有的才气和人格魅力在育人中将会成为一种重要的影响力量,把学生牢牢吸引在自己周围,学生就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以此为荣,受益终生。

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我们应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时时、事事、处处做学生的表率,用自己崇高的人生理想、信念去启迪学生,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品质去感染学生,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

第五篇:做人要先做好自己

做人要先做好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奇迹。不必拿自己的优点与别人的缺点作比较,也不必经常自叹自己某处不如别人,因为没有谁可以号称完美。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动荡不能自在的缘由,也使得大部分的人都迷失了自我。不要将别人认为重要的东西,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因为,做人首先要做自己。

下载素质教育要先(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素质教育要先(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要学会赚钱,先学会放弃

    要学会赚钱,先学会放弃 义阳说过的一句话给记者的印象很深,那就是:“股民在学会赢利之前,必须先学会放弃机会。” “思维决定心态,而炒股就是比心态。对于股民来说,心态第一,战术第......

    沟通要先学会倾听(精选)

    沟通要先学会倾听——有效沟通心得三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学习、生活、纪律各方面都比较落后,有的受家长的责骂、受同学的白眼,个别的家长干脆将学生送进......

    要妹子,先松手抒情散文

    在危机降临的那一刻我做了一个艰难的选择。为了妹子,我不得不放弃不得不垂下了麒麟臂。我低头,深情的望着你。你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绝望时的慰籍我难过时的伙伴。而今,我却要......

    新素质教育,班主任要做好五个方面

    新素质教育,班主任要做好五个方面摘要:班主任要管理好班级,要善于与社会联系,多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多与科任教师相联系,组建得力的班干队伍,更要全面了解学生。这样,才能把班级......

    学习英语要先放下面子

    学习英语要先放下面子发现我们都有一个通病,就是死要面子。特别是说英语的时候,以前的我,总是扭扭捏捏的,担心说错了被别人笑话,现在才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跟老外谈论的时候,偶尔......

    要成功,要先学会做人(演讲稿)

    要成功,要先学会做人 马云从一家小小的翻译社起步,到如今拥有了市值2000亿美元的阿里巴巴,马云的成功不仅局限于他创造的社会财富,更体现在做人的品格。今天我想先跟大家分享一......

    加拿大找工作要先参加培训

    “加拿大的就业形势不好”。原因有二:1.论资排辈。在加拿大,安排工作很讲先来后到,不是说有能力的人来了就能找到工作。一般,企业有工作先考虑加拿大人,然后是加拿大居民,再后来才......

    总有一个人要先走美文

    人活一辈子,终归是要走的,如果能做到不留遗憾,那就很完美了。爸爸被查出身患肺癌那天,妈妈并没有表现得过度伤心,她只是怔了好久,然后悄悄抹掉了眼角的泪花。爸爸也很冷静。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