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针对矛盾纠纷新特点采取新对策
针对矛盾纠纷新特点采取新对策
近年来,人们物质交往内容的复杂化,手段的现代化,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越来越突出,由此引起一些新的矛盾纠纷,并且数量逐年增多。如何认识和及时有效地解决新时期矛盾纠纷,是当前基层领导干部和司法行政人员面临的新课题。
一、引发矛盾纠纷的新特点
当前,基层矛盾纠纷具有“五个转向”的新特点:
1、民间纠纷的主体由过去公民与公民间转向为公民与经济组织、基层干部、基层政府及管理部门等;
2、民间纠纷的内容由婚姻、赡养、房屋宅基地及争林木等简单的涉及人身权益财产方向转向经济合同纠纷、土地承包纠纷、干群关系纠纷、职工与企业的纠纷等;
3、民间纠纷的表现形式由当事人之间、亲戚朋友、家庭之间转向群众与集体、经济组织、管理部门之间的纠纷;
4、民间纠纷的性质由过去的公民琐碎事务转向干群关系纠纷与执法单位间等纠纷;
5、民间纠纷的规模由过去个别公民转向建设工程和拆迁安臵、集资无法偿还、乡镇企业拖欠职工工资、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难以解决等群体性纠纷。
二、诱发矛盾纠纷的基本原因
新形势下,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一)群众心里盼上。有了矛盾纠纷愿意到新闻单位投诉 或找上面领导反映,认为矛盾闹得越大、涉及的人越多越能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其结果出现“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不正常现象,导致群体性纠纷逐年上升;(二)经济利益盼比。由于改革涉及到部分人员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分配方式的多元化,使单位和个人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收入拉大,出现了“揣着金饭碗,嘴里骂政府”的不良现象,靠说服等已很难奏效,处理起来比较棘手;(三)涉法纠纷盼公。行政执法和司法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权抗法的消极行为也是矛盾发生的诱因;(四)社会“热点”盼解。由于转型时期,部分改革措施不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管理部门尤其是基层干部简单粗暴,甚
至出现“金钱化”,群众有意见、有反映社会热点、难点常常得不到解决等等,诱发的矛盾纠纷增多,造成群体性纠纷日渐增多。
三、钝化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对策
第一、坚持“四个为主”的调解处理原则
1、坚持就地解决为主。矛盾纠纷的源头在基层,重点和难点也在基层。要把各类矛盾纠纷控制在基层解决在萌芽,这是调处矛盾纠纷的首要原则。做到小纠纷不出组,大纠纷不出村,重大疑难纠纷不出乡镇,为此,必须坚持调处矛盾的“三个落实”:一是组织落实。必须建立健全民调四级网络,定期调整调解人员,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二是制度落实。特别要落实纠纷排查、纠纷快报等制度。认真分析排查当前和今后可能发生的各类不稳定因素,掌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人员发生矛盾纠纷的特点和规律,制定工作预案,把疏导和预防工作做在前头,做到心里有数,遇事不乱,防患于未然;三是责任落实。做到各调解组织责任明确,责任到人,包干包片,有效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2、坚持以防激化为主。首先要建立健全信息网络组织和反映快捷,渠道畅通的信息网络,使调解组织在防激化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其次调处及时不留死角。针对容易引发矛盾纠纷的村务公开、拖欠职工工资、拆迁改造等热点、焦点问题应提前采取措施,控制好矛盾引发源头,对多发性矛盾纠纷要专项治理,及时消除纠纷隐患,防止矛盾发生和扩大化。为此,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让群众有话有处讲,有冤有处伸,有难有人帮,真心实意为群众着想,千方百计为群众解难;二是变被动应付为超前预防,加强信息排查快报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调处、早控制;三是变单独部门为相关部门综合调处。
3、是坚持依法调处为主。依靠法律法规和现行政策来解决问题,是控制矛盾纠纷的关健。首先要引导当事人学法、懂法、用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规范自己的行为;其次,将涉法矛盾纠纷引进入司法程序,指导当事人用司法手段去解决;其三,对容易造
成矛盾纠纷久拖不决,后遗症多,老案缠身的问题,把行政手段和司法手段结合起来,努力促使调解手段法治化。
4、是坚持群众办事为主。老百姓的事得不到及时解决就会沉积,小矛盾就会转化为大纠纷。要和群众多交流,多沟通,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立足群众的实际、客观、公正、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
四、强化调解的责任机制
领导责任机制。要形成预防和调处矛盾纠纷的领导工作机制,基层领导要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列入党委、政府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落实政治责任制,防止多件矛盾汇合使局部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要做到党委、政府研究工作时,有调处矛盾工作内容;布臵工作时,有调处工作任务;检查工作时,有调处工作项目;总结评比时,有调处工作成绩。
矛盾释放机制。对待矛盾纠纷,坚持预防化解并重,教育与疏导并举。按照“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的要求,认真分析矛盾起因,准确把握矛盾性质,与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分调解、综合治理,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凡属于应该解决的主动与有关部门联系,尽快妥善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通过耐心细致说服教育,疏导群众,稳定他们情绪;对个别无理取闹的,要坚持原则,晓以利害,决不手软。在宣传教育中要积极引导群众从大局出发,转变观念自觉地服从大局,主动维护稳定。
分级负责机制。要建立一级抓一级,一级保一级,一级为一级负责的连锁机制。做到“管好自家人,看好自家门”,不把矛盾简单上交,对需由上级机关处理的及时提出意见建议,报送上级机关决定,对于不属于民调范围的矛盾,根据《关于民间纠纷处理分工决定》及时转送有关部门处理,从而确保矛盾纠纷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有效地钝化各类矛盾纠纷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第二篇:针对基层信访新特点 破解社会稳定新难题
针对基层信访新特点
破解社会稳定新难题
随着后金融危机的影响、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各项政策的深化和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矛盾呈现高发态势,信访工作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遇到的问题越来越难解决。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当前基层信访工作出现的新特点
1、问题种类比较多。过去,农村矛盾纠纷主要是以家庭矛盾和邻里矛盾为主,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社会矛盾呈现多样化。主要表现为换届选举问题、土地征用问题、房屋拆迁安臵问题、侵权问题、村干部作风问题、农村财务问题、违章建筑问题等,而且呈现出几种类型的信访交叉在一起,或由一种信访引发出其它信访。
2、涉及层面比较广。由于农村改革大部分政策都关系到绝大多数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今后发展问题,应该说是群众利益调整的问题,因此牵涉层面较广。许多信访件的起因往往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公共安全事件、环保事故、选举问题等引发的矛盾,牵涉群众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甚至牵涉几个村,给社会稳定造成严重的威胁。
3、违规几率比较高。由于许多农村信访的群众受“法不责众”、“民意难违”等心理因素影响,抱着人越多越有理越容易解决的想法,容易形成参与人数多、影响涉及面大、局面难控制的群体性上访事件。许多信访群众对政府抱有不信任情绪,有了问题不是向村或镇街道反映,而是组织群体性上访,或采取越级上访的办法,给党委、政府施加压力。目前,群体上访、越级上访、无理上访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4、调处难度比较大。由于目前农村分户经营、单独生产,群体性活动少、流动人员多,村一级基层组织的集体制约和监督力相对降低,传统的村民治理模式已失去了外部客观环境。再加上许多农村信访问题的处理要牵扯到多个部门,部门之间衔接难,调处结果往往很难让群众满意。客观上就又把矛盾返回给了基层党委政府,而党委政府权力有限,其结果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二、当前基层信访问题的成因及实际信访工作中碰到的问题 当前信访问题之所以会成为基层党委、政府的难事,有其客观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当前信访问题成因
一是改革快速推进,利益格局大幅度调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已有集体企业转制、机关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还有在推进农村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开展的旧村改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通过改革,也确实让多数人得到了实惠,也难免有人利益受损。尤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改革措施和工作制度连贯性上的缺陷逐步暴露出来,日积月累,社会矛盾呈现出高发和难以化解的态势。
二是群众维权意识上升,但法制观念相对淡薄。从信访状况看,相当部分涉法涉诉和政策性上访,群众从自身利益甚至利益最大化出发,误解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误解政府工作人员,不适当地提出许多超越客观实际的苛刻要求。信“上”不信“下”,有问题不找基层政府和具体部门,只找上级部门,认为大领导才能解决问题;信“多”不信“少”,不论什么事,多找几个部门和领导反映总不会错;信“闹”不信“理”, 不管有理无理,先闹再说,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四是信“访”不信“法”, 既使是典型的涉法问题,也会第一时间寻求政府部门上访解决,而不是走司法途径解决。
三是部分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干部执行力较弱。实践证明,干部执行力强,工作深入扎实,信访稳定效果便好。反之,干部执行力弱,是导致信访稳定事项不断产生和难以化解的重要原因。有的干部对需要关心和解决的群众利益事项久拖不决、酿成是非;有的不愿、不敢接触矛盾,对群众上访采取推、拖、躲的办法,使小事情变成大事件等等。当然,信访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排查轻预防、重牵头责任轻部门联动、重接访轻走访、重出警轻处臵、重稳控轻化解”等现象。
四是攀比性矛盾突出,个人利益期望最大化。从目前农村信访突出问题看,集中表现为各种主体之间经济利益冲突,主要由涉及群众利益问题的政策考虑不周引发的,与政策调整变动大、前后衔接不足、群众得到的利益和实惠相对受损有关。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适用不同政策,群众得到的经济补偿差异较大,加之群众的攀比心理和期望值较高,经济利益矛盾驱使他们走上集体上访之路。
2、信访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
一是主管谁负责与属地管理原则未细化。对信访事件简单地以属地原则要求当地政府处臵,但当地政府对部分上访人反映的诉求却没有具体的处理职权,例如:部分信访人反映的是市直机关或其他部门的信访事项,但只是单一的要求上访人居住地政府处臵。
二是信访交办程序不规范。存在上级组织多头交办、重复交办现象。法院终审、信访终结的案件继续交办也比较多,甲地负责的事项交给乙地办也有发生。
三是对违法上访惩处不得力。目前,重访、缠访、闹访有禁无止,与对违法上访者惩处不力有关。主要是缺失规范群众上访现场秩序的文件,没有及时将《信访条例》和《治安处罚法》的相关规定结合并具体实施,严重影响机关企事业单位正常秩序,导致闹访者、缠访者气焰越来越嚣张,客观上为闹访人、缠访人壮了胆。
三、加强和改进当前信访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由于大量信访事件,是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它的最终解决也离不开改革发展。只有持续快速健康地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尤其是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强法制建设,加大社会事业民生投入,缩小群体之间的利益差距,才能从源头上减少信访事项。当然,作为基层镇(街)干部,需要有直接面对和处臵信访工作的能力,而现在的信访工作是一项融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法学等为一体的一门艺术,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接访技巧和心理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关键是把握好接访和处臵信访两大环节。
1、接访环节
一是对待初访者。一般初访者态度是比较好的,作为接待人员首先要认真对待,耐心仔细听取其反映的情况,让其把反映的问题一五一十地讲完,然后根据反映的问题让其提供一些必要的证据和线索,对不能解决或无法查处的问题要向其讲明原委,另外,还需讲明我们的工作程序、方法和有关规定,如及时向领导汇报,还要进行调查,如何与上访人员见面反馈办理情况等,使上访者满意而归。
二是对待抱有试探心理的上访者。他们上访就是想摸摸底,如有些人想把某些村干部拉下马,自己当干部;有些政策掌握不清楚进行咨询等。在接待这类人员时必须立场坚定、旗臶鲜明,本着对“举报人、被举报人、组织”三负责的精神,把党纪条规讲清楚,绝不能含糊回答问题。通过接访,使上访者放弃不切合实际的想法和不合理要求。
三是对待情绪激动的上访者。他们的表现一般是脾气暴躁,反映的问题容易带有片面性,认为自己反映的问题高于一切,由于他们情绪偏激、一旦问题没有按他们的思路和要求得到解决就会发火,把矛头指向工作人员。在接待这类人员时,必须要有耐心,认真倾听其陈
述,耐心宣传、解释,不要针对他们的陈述立刻加以反驳或者是训斥,要教育他们从大局出发,全面看问题。对于那些无理纠缠者,要不卑不亢,对其进行严厉批评。
四是对待集体上访者。集体上访一般具有集中性、紧迫性和危险性的特点。接待中要坚持原则,掌握好政策。对于有理有据的问题,要明确给予肯定,尽快上报领导批示调查。对基本合理的要求,要尽力给予调查解决。对要求过高的,一时不能解决的,要讲清道理,做好解释。对无理要求的,要理直气壮地批评教育,要让多数集体访人员感到我们是秉公办事。同时,在对待集体访中,要抓住“三种人”,一是突出挑头人。最具有煽动力、鼓动性,集中力量做好其思想工作;二是找准关系人。通过找上访人熟悉的朋友或利害关系人做思想工作;三是说服跟访人。有的人是迫不得已,但碍于共同利益,又不好走,生怕人家说。就要抓住这些人的心理,主动出面,分头沟通,给他们台阶,使他们先退出。
2、处臵信访环节
一是研究合理的。对一些信访事由,要认真地研究,慎重地答复。确实是合理的诉求,提出符合政策的可操作性的处理方案。
二是抵制无理的。没有正当理由,想通过跑、闹,达到什么目的,坚决不予理睬。
三是引导合法的。对合法的诉求问题,不但引导他继续依法维权,而且还要提供法律援助。
四是稳控重点的。通过化整为零、切块包干、分兵把守、责任到人等措施,确保重点信访对象在重要节点不脱控。
五是处臵违法的。要及时收集固定证据,切实加大对非正常上访人员教育训诫和依法处理力度,坚决制止“以闹求决、以访谋利”的行为、对多次抱团、重复恶意进京非访的人员,坚决予以打击惩处。
“发展是第一任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当前,做好信访工作,是基层党委、政府的一件大事、要事。作为基层干部,要带着责任做好信访工作,带着换位思考做好信访工作,带着方法做好信访工作,真正实现合理诉求研究解决到位、不合理诉求教育引导到位、违法诉求依法处臵到位、困难诉求帮扶救助到位。
第三篇:当前矛盾纠纷的成因及化解对策
当前矛盾纠纷的成因及化解对策
——杭锦旗司法局 陈再军
当前,社会稳定不仅是各级领导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结构、利益格局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影响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不利因素日益增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关系群众利益的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经济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整合基层维护稳定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当前矛盾纠纷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是表现类型增多。矛盾纠纷已由婚姻、家庭、邻里、赡养、损害赔偿、生产经营等常见性、多发性的传统纠纷扩展到征地拆迁补偿安臵、土地承包、房屋宅基地、劳动争议、干群关系、涉法涉诉、医疗保险、安全生产事故等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二是主体逐渐多元化。过去基层矛盾纠纷主体多为个人,现在矛盾纠纷主体可能是个人、集体、村委会,甚至是基层政府或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特别是体现在当前的征地拆迁和城镇拆迁改造方面。
三是诱因更为复杂。因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而引发的利益调整、观念冲突等原因,导致社会矛盾更加广泛多样和复杂。
四是反复性更大。许多群众认为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导致诸多矛盾纠纷全部聚集到政府及信访部门,造成信访部门门庭若市,法院门庭冷落的被动局面。据统计,全国2010年信访总量12500万件,而法院受理行政案件总量仅为13.5万件,出现了信“访”而不信“法”的现象,涉法案件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五是群体性纠纷愈加突出。拆迁安臵、征地补偿、草牧场、林地等涉及群体利益产生的纠纷,极易由一般性矛盾演变为群体性纠纷。
六是调处难度大。由于目前农村牧区分户经营、单独生产、群众性活动少、流动人口多,集体制约和监督力相对降低,传统的行政干预,已很难奏效。同时,极少数群众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甚至过于片面化,给调处化解带来难度。
二、当前我旗矛盾纠纷类型
(一)土地征用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这类纠纷在我旗普遍,主要发生在独贵特拉镇蓄滞洪区建设、工业园区征地、109国道改建、土地利用收储、铁路、公路修建、土地开发等。如我旗在独贵特拉镇蓄滞洪区建设征地、拆迁过程中都发生了很多的此类矛盾纠纷。一是村民对征地补偿费有意见,认为补偿过低,不能弥补失地的损失,特别是地少的贫困村村民,土地被征用后,失去了传统上赖以生存的条件,对以后的生活担忧。二是在集体土地补偿费分配上,一些户口仍在本村的外出户、外嫁女得不到补偿、产生不满。
(二)城镇房屋拆迁、农牧区移民搬迁安臵引发的矛盾纠纷。
(三)土地、草牧场、耕地、宅基地使用权属不清等引发的纠纷。这类纠纷一般由于原地界划分时,没有认真界定“四至”,没有做永久性界线标记或由于土地使用证、土地承包使用证、林权证不完善导致一地多证而引发的矛盾纠纷。
(四)因农村二轮土地承包转包引发的矛盾纠纷。主要问题是:一是土地承包转包过程中历史遗漏问题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二是部分农牧民将土地、草牧场承包、转包后,由于征地或其他原因,中途反悔索要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引发的纠纷。
(五)劳资纠纷,特别是工程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引发的矛盾。
(六)环境污染、安全生产和公共事件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
(七)涉法涉诉和执行难引发的矛盾。
(八)因玉米制种合同缺乏规范造成的玉米制种合同纠纷,主要发生在我旗巴拉贡镇,由于农民和制种公司不签合同,或有的虽签合同但权利义务不对等,一旦发生纠纷对广大农民产生不利的法律后果。
(九)干部作风、村务、政务、换届选举等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引发的社会矛盾。
(十)传统型的纠纷。此类纠纷没有太大变化,诸如房屋、邻里、债务、婚姻家庭纠纷较普遍,往往旧的矛盾纠纷未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三、我旗矛盾纠纷的成因
(一)在二轮草牧场、林地承包时,部分乡苏木镇及村嘎查干部没有真正领会中央及自治区有关二轮土地承包的政策法规,在贯彻中有工作偏差。一是有些地方没有及时给农民发放二轮土地承包合同书、草原、林权等权属证书。二是有些地方在二轮土地承包时,没有具实丈量土地,而是采取简单的步测、摩托测或粗略估计等手段,农牧民实有草场、林地面积与承包合同面积有很大出入。三是有些签订承包合同的农牧民的合同书内容不完善,没有四至界线和确切的亩数,更没有准确的示意图。
(二)部分基层党委政府对辖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重视不够,出现了矛盾纠纷不及时的调查处理,导致许多小的矛盾累积成大的纠纷,造成了处理起来比较困难。
(三)部分职能部门不作为。目前,在我旗的土地、草牧场、水利、耕地、拆迁建设、移民安臵、劳资、债权债务、干群关系等纠纷,大多数都是在政法部门及当地党委政府参与下调处的,一些部门由于存在认识偏差,乐于办理审核、审批事务,一旦遇上纠纷便推给司法部门,认为是天经天义的,出现了“有权部门制造矛盾,无权部门解决矛盾”的状况。
(四)责任机制不健全。少数行政部门注重行政执法,对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工作不够重视,责任机制落实不到位,行政调解制度在一些部门没有得到充分实施。在部门联合化解矛盾纠纷时,有的部门处于应付的态度,派出的工作人员不仅责任心不强,不懂业务,反而成为矛盾纠纷的制造者。
(五)个别案件在司法机关没有得到及时、公正、有效的处理,是涉法上访案事件发生的直接动因。个别群众对司法机关处理程序、方式和结果的偏面认识,以及对信访工作上的错误观念,使得本应在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却通过上访渠道而大量流向党政机关。
(六)基层工作人员工作不深不细,干部的宗旨意识淡薄,工作作风飘浮,缺乏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干群关系紧张,服务不到位、与民争利等现象,导致群众不满引发矛盾纠纷。比如独贵塔拉工业园区征地纠纷。
(七)村级基层组织发挥作用较差,部分基层村级组织在群众在威信不高,软弱涣散,村务政务不公开,导致群众不满,有的村级组织负责人缺乏应用的责任意识,不仅不是矛盾纠纷的解决者,反而是矛盾纠纷组织策划者,带头指使群众上访闹事,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八)部分群众法律意识不强,认为我是农民,违了法政府也不能把我怎么样,有的群众在现实中经常曲解法律,不仅强调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也想更多地占有和处分他人的利益。遇到矛盾纠纷,不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商量解决办法,而是钻牛角尖,把法律和政策往自己有利的方面随意解释,以此向对方漫天要价,提出不合法、不合理的要求,结果双方都不肯相让,导致矛盾纠纷升级。
(九)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仍不尽完善,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虽然我旗各级调解组织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但调解组织的设臵仍不能适应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增长的新形势,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还有待于提高,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群众就近、就地解决纠纷的需要。另外调解工作经费无保障,影响着人民调解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根据《人民调解法》规定,调解不能收费,其工作经费和调解员的补贴经费由财政解决,但实际中,由于财政困难,根本无法保证人民调解工作运转经费,人民调解员的工作往往是义务性的,长期以来,广大人民调解员一直都是靠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来调动工作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偌大一个“第一道防线”仅靠奉献精神来支撑是不会稳固和持久的,这也严重影响了人民调解员工作稳定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十)对社会不稳定人员打击力度不够,也是矛盾纠纷多发的重要因素,对一些制造矛盾纠纷的关键人物由于打击力度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消遥法外,得不到应有的处理,对矛盾纠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化解矛盾纠纷的主要对策建议
(一)强化旗乡两级党委政府的领导责任。加强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群、干群关系,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杭锦的高度,把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摆上重要位臵,特别是苏木乡镇党委政府对辖区内发生的矛盾纠纷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做到早发现、早过问、早安排、早部署、早化解,确保矛盾不上交,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强化部门责任。要改变过去存在的推诿扯皮现象,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部门责任,细化部门工作职责分工,强化监督指导,对发生的矛盾纠纷,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不推、不拖,确保调处化解责任落到实处。
(三)强化政法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主力军作用。政法机关作为维护稳定的推动者和实施者,要充分发挥职责能作用,建立健全反映灵敏的预警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处臵预案,发生群体性事件时,及时启动预案,依法果断处臵,对个别纠纷的组织策划者、无理缠访闹访者要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给予严厉打击,违反刑法的要严肃追究刑事责任。
(四)强化部门之间的协凋配合。当前矛盾纠纷的发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协调配合,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才能将矛盾予以解决。但是目前存在的情况是,许多部门遇到了矛盾纠纷就相互推诿,相互扯皮,有的部门派出的工作人员不是解决矛盾,反而成了矛盾纠纷的制造者,给群众带来负面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各部门联调联动机制,要明确责任分工,改进工作方法,加强协调配合。
(五)强化政法机关基层基础建设。政法机关的基层基础建设,是政法机关的核心,要按照市、旗两级要求全面加强基层政法综治中心、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的基础建设,全面加强基础业务建设、装备建设、队伍建设,使基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工作和能力建设的需要。
(六)强化人民调解工作。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人民调解是基础。当前绝大部分矛盾纠纷发生在基层,如果不及时化解任其累积、激化,很容易从“小纠纷”演变为 “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人民调解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具有平等协商、互谅互让、不伤感情、成本低廉的特点,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已于2011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贯彻实施新颁布的《人民调解法》不仅仅是人民调解工作者的一件大事,更是全体司法行政工作者的一件大事。一是要加大旗社会矛盾纠纷大调处中心的作用,与各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着力解决全旗性的重大、疑难、复杂纠纷,为旗委政府排忧解难。二是加大司法所建设力度,以乡级调委会为基础,整合政法资源,积极预防和化解乡级矛盾纠纷,服务苏木镇经济发展。三是按照《人民调解法》的要求,加强村级调解组织以及人民调解员的作用,使大量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加强新型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探索将人民调解机制,引入劳动争议、医疗纠纷、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赔偿等新领域,完善联动方式,全面推行司法所与派出所、法庭“庭所联动”,形成合力化解矛盾纠纷。五是加大人民调解队伍、经费保障力度,按照《人民调解法》的要求,争取旗委政府将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补助经费和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物质保障能力。六是加强人民调解员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力争使全旗人民调解员普遍掌握调解一般民间纠纷常用的政策法律知识,建立一支熟悉人民调解制度,较为系统的掌握与调解民间纠纷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灵活运用人民调解程序和方法的人民调解队伍。
(七)强化法制宣传教育。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努力为我旗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要按照“法律六进”的要求,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公务员、中小学生、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农牧民的法制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多种渠道普及常用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和全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
(八)强化公务员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当前,有相当一部分矛盾纠纷的发生,是与公务员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淡薄是分不开的,因此,要加大公务员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要坚持依法行政,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讲究工作方法,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行为,不仅要强调总体利益,也要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行政行为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解惑释疑工作,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让群众了解熟悉相关政策法规,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要大力加强公务人员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教育,广大公务员不仅要成为学法的模范,用法的模范,也要成为守法的模范,不断提高自身执法水平,努力锻炼和造就一批让党委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公务员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问计于民、取信于民、服务于民。
第四篇: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当前,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矛盾纠纷调处难度大、激化因素多,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刑事、治安、自杀、群体性上访案件,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为深入剖析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效地发挥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作用,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近日,我们组织专人,对矛盾纠纷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对策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及成因
根据司法所、镇街司法调解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12348”法律服务专线等渠
道统计的情况看,今年1-10月份,司法所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329件,其中,宅基地纠纷46起,婚姻纠纷56起,边界纠纷23起,邻里纠纷74起,土地纠纷7起,征地拆迁6起,其它纠纷117起。“12348”法律专线共接待群众来访1631人次,电话咨询2217人次,其中土地纠纷1871起,婚姻纠纷622起,征地拆迁纠纷432起,养老纠纷310起,劳务纠纷187起,干群关系的165起,其它纠纷261起。从掌握情况来看,有六类矛盾比较突出:
土地建房纠纷。这部分纠纷占总数的%,此处的焦点难点问题是宅基地纠纷。其主要原因,一是村庄规划执行不严,使之抢占、强占、多占宅基地、建新房不拆旧房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由于土地承包遗留问题引起纠争。三是由于建房规格不统一,因为排水、通风、采光等影响邻里团结,发生争执,严重的可引起械斗事件。如北沟二村两村民因为房屋地势高低不同,今年雨水又多,因排水产生纠纷,双方各自纠集了十几个人准备械斗,由此产生了矛盾。劳务纠纷。近年来这类矛盾纠纷呈高速上升趋势,仅我市“12348”法律服务专线统计,今年共接待这类来访187起,占纠纷总数的%,内容涉及劳动报酬、养老保险、工伤赔偿等方面。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新建企业的增多,外来人口数量多,管理难度大。二是各企业对《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够深入,贯彻不得力,执行不严,未按合同履行义务的现象突出。三是务工人员本身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极易上当受骗。四是企业效益不好、职工下岗,企业改制中遗留一些问题,离岗退休人员的报酬问题等,均可诱发矛盾,激化成为上访事件。农村干群矛盾。现在村民与村干部、群众与村组织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村里的财务政务、土地使用承包及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等热点问题上,因干群关系引起的纠纷有167起,占总数 的%,虽然比例不高,但由此引起的群体性事件错综复杂、处置困难,后果严重,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原因,一是部分村干部方法简单粗暴,作风不民主,难以作到“四化两公开”,导致人民群众产生误解,二是部分地方家族意识比较浓厚,人民群众意识观念跟不上,对政府文件、政策理解不够透彻,也极易导致干群之间发生不必要的磨擦。三是极少数村干部以权谋私、以势压人,大行不正之风,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的威信。四是村委会换届选举,由于权力派别之争,经常引发群体性的矛盾和纠纷,甚至导致群众集体上访。
家庭婚姻纠纷。在“12348”法律专线咨询中占%,因解除婚姻关系引发的家庭纠纷明显呈上升趋势。引起婚姻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人缺乏或更丧失了道德观念,因第三者引起的婚姻破裂。二是夫妻双方经济收入出现较大差距,生活方式和志趣爱好发生差异。
三是部分人感情基础薄弱,农村中仍有包办婚姻现象,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导致原有的婚姻破裂。婚姻纠纷带来的财产分割、抚养儿女及单亲家庭现象、未成年违法犯罪等,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问题。农村赡养纠纷。因赡养问题引起的纠纷占总数10%。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够有力,不少青年人结婚分家后不愿意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二是由于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老人懂得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不赡养或虐待自己的儿女,要求依法处理的多了。三是由于兄弟、妯娌之间不团结,在分家析产上斤斤计较,在赡养老人上容易形成攀比心理,互相推托,造成老年人晚年生活没有保障。
拆迁补偿纠纷。我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基础建设投资加大,征用土地较多,因大项目建设用地、道路拆迁补偿产生了许多矛盾纠纷,这部分纠纷占总数 的%。其主要原因,一是部分群众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无理取闹,以期从中获取个人利益,阻挠施工,影响工程进度。二是由于部分单位工作中不注意方法方式,没有把政策交给群众,让他歉忝靼资窃趺匆换厥隆h怯捎诤贤痪⊥晟疲绦虿还缓侠恚岩匀萌褐诼猓琢粝乱帕粑侍狻?br>
二、当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对策 预防人民内部矛盾,调处民间纠纷,防止矛盾扩大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工作,对我们司法行政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认为,在定期分析民情、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必须抓好四点: 发挥镇街司法调解中心和调委会的作用,及时化解各类纠纷。这也是我们及今后工作的重点,是新时期、新形势下构筑“大调解”格局的重要环节,我市12个镇街已全部建立了司法调解中心和调解委员会,并收到了显著效果。下一步,司法调解中心要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提高依法调解的能力,集中抓好联合调
解日,发挥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提高大调解的综合效应。镇街调委会要定期对复杂疑难的民事纠纷进行专项治理,使人民调解在辖区内全方位、多层次覆盖,通过调处各类民间纠纷及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将矛盾引向依法解决的轨道。调解不成的,可引导上法律程序,杜绝越级上访的发生。
加大法制宣传工作的力度,提高群众法律意识。我们感到,当前的矛盾纠纷,特别是群体性的矛盾大多是涉法问题,有许多问题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只要矛盾双方都能依法办事是可以避免的。经过四个五年的全民普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对一些具体的法律法规不甚了解也不可能了解那么多,这就要求继续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加强法制建设。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利用橱窗、专栏、黑板报、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宣传各种法规和政策,使群众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发挥法律服务的作用,预防和消除各类矛盾。要发挥好“12348”法律专线便民、快捷的优势,及时解决群众在生产、生活是遇到的法律问题和纠纷,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涉法问题,及时疏导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同时,司法所和基层法律服务人员要面向基层、贴近群众,积极为党政领导和人民群众当好法律参谋,做好法律服务,在帮助基层政府开展法制教育、制定依法治理方案、参与重大经济和行政决策活动时,要多出主意,保证党政干部依法决策、依法办事。在为群众服务时,发放“便民法律服务卡”,将法律服务的内容、联系地址、电话列入卡内,使群众的合法权益受侵害时,能够得到快捷的法律服务。在为群众代理诉讼时,既要认真履行好自身职责,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又要不断地向居民宣传法律,教育群众依法办事,达到预防和减少纠纷的目的,促进社会安定。加强村居调解组织建设,发挥好第一道
防线作用。最高院司法解释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符合条件的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从而实现了人民调解制度与诉讼制度的有机衔接。要进一步发挥好人民调解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健全完善各级调解组织建设,完善组织网络,提高工作质量,增强调解的方法性、艺术性。在开展调解工作中,必须坚持依法调解。要加强调解队伍建设,挑选一些政治素质高、懂法律、群众威信高、思想意识好、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调解干部,并对这支队伍的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政治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要进一步搞好节假日、敏感时期的矛盾纠纷大排查活动,依法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确保社会稳定。
第五篇: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原因及对策
当前,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矛盾纠纷调处难度大、激化因素多,处理不当,极易引发刑事、治安、自杀、群体性上访案件,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为深入剖析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有效地发挥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作用,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近日,我们组织专人,对矛盾纠纷的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及对策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及成因
根据司法所、镇街司法调解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12348”法律服务专线等渠道统计的情况看,今年1-10月份,司法所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329件,其中,宅基地纠纷46起,婚姻纠纷56起,边界纠纷23起,邻里纠纷74起,土地纠纷7起,征地拆迁6起,其它纠纷117起。“12348”法律专线共接待群众来访1631人次,电话咨询2217人次,其中土地纠纷1871起,婚姻纠纷622起,征地拆迁纠纷432起,养老纠纷310起,劳务纠纷187起,干群关系的165起,其它纠纷261起。从掌握情况来看,有六类矛盾比较突出:
(一)土地建房纠纷。这部分纠纷占总数的48.6%,此处的焦点难点问题是宅基地纠纷。其主要原因,一是村庄规划执行不严,使之抢占、强占、多占宅基地、建新房不拆旧房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由于土地承包遗留问题引起纠争。三是由于建房规格不统一,因为排水、通风、采光等影响邻里团结,发生争执,严重的可引起械斗事件。如北沟二村两村民因为房屋地势高低不同,今年雨水又多,因排水产生纠纷,双方各自纠集了十几个人准备械斗,由此产生了矛盾。
(二)劳务纠纷。近年来这类矛盾纠纷呈高速上升趋势,仅我市“12348”法律服务专线统计,今年共接待这类来访187起,占纠纷总数的4.8%,内容涉及劳动报酬、养老保险、工伤赔偿等方面。其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新建企业的增多,外来人口数量多,管理难度大。二是各企业对《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不够深入,贯彻不得力,执行不严,未按合同履行义务的现象突出。三是务工人员本身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极易上当受骗。四是企业效益不好、职工下岗,企业改制中遗留一些问题,离岗退休人员的报酬问题等,均可诱发矛盾,激化成为上访事件。
(三)农村干群矛盾。现在村民与村干部、群众与村组织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村里的财务政务、土地使用承包及干部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等热点问题上,因干群关系引起的纠纷有167起,占总数的4.3%,虽然比例不高,但由此引起的群体性事件错综复杂、处置困难,后果严重,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其原因,一是部分村干部方法简单粗暴,作风不民主,难以作到“四化两公开”,导致人民群众产生误解,二是部分地方家族意识比较浓厚,人民群众意识观念跟不上,对政府文件、政策理解不够透彻,也极易导致干群之间发生不必要的磨擦。三是极少数村干部以权谋私、以势压人,大行不正之风,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的威信。四是村委会换届选举,由于权力派别之争,经常引发群体性的矛盾和纠纷,甚至导致群众集体上访。
(四)家庭婚姻纠纷。在“12348”法律专线咨询中占16.1%,因解除婚姻关系引发的家庭纠纷明显呈上升趋势。引起婚姻纠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部分人缺乏或更丧失了道德观念,因第三者引起的婚姻破裂。二是夫妻双方经济收入出现较大差距,生活方式和志趣爱好发生差异。三是部分人感情基础薄弱,农村中仍有包办婚姻现象,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导致原有的婚姻破裂。婚姻纠纷带来的财产分割、抚养儿女及单亲家庭现象、未成年违法犯罪等,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问题。
(五)农村赡养纠纷。因赡养问题引起的纠纷占总数10%。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不够有力,不少青年人结婚分家后不愿意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二是由于随着普法教育的深入,老人懂得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不赡养或虐待自己的儿女,要求依法处理的多了。三是由于兄弟、妯娌之间不团结,在分家析产上斤斤计较,在赡养老人上容易形成攀比心理,互相推托,造成老年人晚年生活没有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