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些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些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1.思想糊涂,信念不坚,精神动力不足。对中国为什么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模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等重大理论界限划分不清楚,缺乏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缺乏为捍卫和实现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缺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的激情。不是积极主动地想做好工作,而是机械地、被动地或者仅仅为了得到领导满意而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不是为了社会主义事业而工作,而是仅仅把它作为谋生手段而工作。缺乏远大志向,精神萎靡不振,做事拖拖沓沓。有的领导干部甚至因为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党和国家的前途悲观失望,为自己谋求后路而走上贪污腐败、蜕化变质的道路。
2.说得好、做不好,讲得多、做得少,实干精神不强。这些年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执政要求、执政目标应当说越来越准确,越来越细化,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贯彻落实很不够,没有真正把这些执政理念落实到各项事业的具体发展中,落实到基层的每一个角落。在一些地方充斥大话、假话、空话、套话;工作是隔空喊话,隔靴搔痒,决而不行,行而无果。相反,形式主义、文牍主义、衙门作风比较浓重,用会议指挥会议,用文件贯彻文件,用汇报来检查汇报,人民群众越来越不满意“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状况。
3.自我满足,盲目乐观,自我解剖精神缺乏。改革开放30多年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绩确实前所未有,但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这种快速发展是因为抓住了一些机遇,带有粗放型、扩张型的性质,而今后我国的发展形势会更加严峻。因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别人跟你打交道就会更加算计和提防了;需要解决的矛盾会
更加复杂,任务会更加艰巨,难度也会更加增大。然而,我们一些同志看不到这一点,对已经取得的成绩自我满足,对未来的前途盲目乐观。看不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深入查找目前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清醒地反省自己并严格地解剖自己;不能正确认识个人和组织、个人和群众、主观和客观、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对取得的成绩评价得过高,对个人的作用估计得过高。共产党就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壮大的,如果盲目自信,就会丧失襟怀坦白、闻过则喜、敢于揭短、勇于纠错的锐气和勇气。
4.固守陈规,求稳怕乱,创新和开拓意识不强。改革开放初期,由于百业待兴、百废待举,大家有一股子大破大立、敢闯敢干的精神。短短几十年我们就初步完善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领导体制和社会管理体系,初步实现了对社会有效的管理。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的同志开始习惯于按照既定的规章制度办事,习惯于在已有的制度框架下工作。对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社会管理提出的新要求,社会进步提出的新任务不愿勇敢地面对,看不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基本矛盾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方面,不愿意不断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用开拓进取的精神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对于基层和群众蕴藏的巨大首创精神不够尊重、不够支持,甚至用现行的条条框框去阻止、扼杀基层和群众的改革创意和萌芽。
5.讲究排场,追求享受,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始衰减。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有的党政部门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开始讲究排场,追求享受,贪图安逸。“节省每一个铜板”的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同甘共苦”的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有的地方看不到了。一些领导干部追求奢华,办公楼成为
当地的一道豪华风景;讲究级别等级、座次礼仪、官阶待遇,“官本位”观念全面渗透;对迎来送往、公务接待、圈阅文件乐此不疲;指导检查工作习惯于踩点彩排,边界迎送,警车开道,禁行戒严,走马观花,摆姿作秀;不发生突发性事件很难在急难险重的工作场合看到领导的身影。艰苦奋斗精神的衰减,不仅会导致严重脱离人民群众,而且会大大提高执政成本,大大削弱执政党的竞争力和执政效率。
6.争功诿过,搪塞推脱,责任意识较差。一些党员干部一扫过去那种争先恐后、奋勇当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在工作中,愿意做好事,不愿做难事;愿做风光的事,不愿做“擦屁股”的事;愿做独挡一面的事,不愿做需要统筹协调的事;愿做有条件保证的事,不愿做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事;基本能完成领导布臵的事,但不愿多想多干事;遇到矛盾不想真心实意地解决问题,而是以团结稳定为借口调和矛盾,掩盖问题;能听取基层和群众反映问题,不主动上门了解和调查问题;按照领导思路论证问题,不积极用自己的研究报告问题;习惯于用现成套路处理问题,不善于用改革创新精神破解难题;积极处理已经出了的问题,不去研究潜在问题;揭露问题慷慨激昂,解决问题畏缩不前等,致使一些问题和矛盾长期得不到处理,直至积重难返。
7.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忧患意识淡薄。为了得到提拔重用的显绩,片面追求个人政绩,臵子孙后代的千秋事业于不顾,产生“唯GDP论”,“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破坏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不顾发展质量和人的生命,片面追求“高速度”等错误观念。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可能出现和潜在的隐忧缺乏深刻的认识,或者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忧患意识的淡漠、工作的短视、急于求成的功利观必然会造成对未来发展预见不足、准备不足、抗拒风险能力下降。
8.放纵个性,突出自我,团结协作精神淡化。团结协作精神是我党克敌制胜的法宝。这些年来我们在尊重个性、自由发展、强化责任、责任追究等方面有了比较大的进步,给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和平台。在这样的情况下,个性得到了张扬,自我价值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这是好事。然而,我们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好地把过去团结协作的精神发扬光大。有的党员干部过于看重自己,不相信同事,不相信群众,把自己当成“诸葛亮”,把别人当成“阿斗”,看不起别人,不屑于与别人合作共事,或者在与别人合作共事时总是闹别扭,总是人齐心不齐,搞得单位乌烟瘴气,工作政出多门,严重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执行力和贯彻力。
9.文过饰非,恐惧监督,政治勇气不够。中国共产党人襟怀坦白、不怕困难、不畏强权、敢于斗争、善于胜利的政治勇气来源于无私无畏。中国共产党除了代表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所以,为了人民什么牺牲都可以承担,为了人民什么批评都可以接受,为了人民什么错误都可以改正。然而,长期执政的地位,使一些领导干部忘记了我们的权力是谁赋予的,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忘记了人民群众具有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民主权利,忘记了人民群众才是国家和社会的真正主人。一些领导干部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为了掩盖矛盾,为了制造虚假政绩,对来自人民群众的批评采取粉饰太平、文过饰非、封堵言路、敷衍应付、威逼利诱、我行我素,甚至打击报复的态度。政治勇气的不足容易使执政党丧失吐故纳新、自我净化、自我纠偏、自我完善的功能。
第二篇:激励机制防止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路径选择
激励机制:防止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路径选择
荣凌、石成银
2012-12-24 14:30:41
来源:《廉政文化研究》(南通)2012年3期
内容摘要:当前党员干部中存在的“精神懈怠”现象表现出根源性、隐蔽性、传染性和差异性特征,严重影响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及工作能力。精神懈怠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多策并举、辨证施治。根据组织行为学的“激励”理论,完善党员干部工作中的激励机制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治理举措。具体地说,应以内激励增动力,通过理论创新、教育灌输和文化熏陶等,建构共产党人先进的精神、理想和信仰体系,培育并形成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促使党员干部不想懈怠;以外激励加推力,通过制度保障、群众参与和科技推动等,形成激励与约束共存、管理与监督并重的良性环境,促使党员干部不能懈怠;以正激励添引力,顺应人的正当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采取满足、促进和奖励措施,促使党员干部不愿懈怠;以负激励增压力,通过严格问责、严肃惩戒,形成对党员干部潜在惰性的强大威慑,促使党员干部不敢懈怠。
关键词:党员干部;精神懈怠;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荣凌(1969-),女,四川古蔺人,中共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研究室主任,博士;石成银(1975-),男,四川兴文人,中共四川省纪委、四川省监察厅研究室副处级纪检监察员。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70(2012)03-0030-05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深刻指出,“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1]其中,精神懈怠的危险摆在了第一位,振聋发聩、令人警醒,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在当前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精神懈怠的危险尤其值得警觉和重视。
一、当前“精神懈怠”现象的特点、表现及危害
所谓“懈怠”,《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松懈”、“懒惰”,《辞海》解释为“懒散”。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精神懈怠,我们的理解,主要是特指执政队伍中存在的思想意识松懈、麻木乃至颓废,并间接通过一定的行动、语言等途径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亚健康状态。广义的精神懈怠不仅体现为思想层面的懈怠,还体现为作风层面和工作层面的懈怠。需要加以区别的是,对于诸如紧张工作之余的适时、适度放松的行为,并不认定为具有精神懈怠的问题。从实践看,精神懈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根源性。精神懈怠看似一般性的意识问题和作风问题,实则是各种危险的根源。如果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了,工作能力就会下降、宗旨意识就会淡薄、消极腐败就会滋生,因此,精神懈怠的危险已经成为我们党面临的重大危险。二是具有隐蔽性。精神懈怠不仅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且其危害在时间上往往具有滞后性,在关联上往往具有间接性,在发展上往往具有渐进性,导致组织难以及时发现、个人难以自觉警醒、制度难以有效规制,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因此,防止和克服精神懈怠难度很大。三是具有传染性。精神懈怠所体现出来的消极、松散、不作为,由于顺应了人内在的惰性心理,人们容易习以为常,在特定的群体和一定的区域内,相互观望、彼此效仿、交互传染并反复发生,引发不良风气的蔓延。这就要求我们治理精神懈怠必须举一反
三、以点带面、刹风正纪。四是具有差异性。精神懈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岗位等表现出的程度不同,比如,执政时期较之于战争年代、机关干部较之于私企员工、一般干部较之于主要领导,更加容易存在精神懈怠的问题。这就说明对精神懈怠的治理需要根据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对象采取相应的措施。
从我们调查研究的情况来看,精神懈怠的表现形式纷繁复杂、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当前一些党员干部中的精神懈怠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作风养成之怠。表现为:做事不积极,精神萎靡不振,应付敷衍、效能低下,工作预见性、前瞻性不足;工作不务实,不琢磨事、只琢磨人,习惯于漂浮在上,善于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不愿意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态度不端正,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麻木不仁、冷硬横推,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衙门”习气重。
二是执行落实之怠。表现为:逃避执行,置三令五申于不顾,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机械执行:在政策执行中不结合地方和部门的实际认真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而是照抄照搬、不辨方向、不切实际;消极执行:在执行中被动应付、消极怠工,行动迟缓、不推不动;虚假执行:不少制度形同虚设,只写在纸上当政绩、挂在墙上作摆设、停留在口头上装样子,责任追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
三是改革创新之怠。表现为:习惯于因循守旧,观念保守,在机遇面前循规蹈矩、畏首畏尾,在挑战面前等待观望、庸碌无为;陶醉于自我满足,缺乏忧患意识和工作激情,满足于现有的工作成就,没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动力;游离于责任之外,缺乏敢闯敢干的勇气,缺乏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追求“相安无事守摊子、四平八稳过日子”。
四是自身修养之怠。表现为:爱吃老本、不注重学习提高,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甚至对新知识、新技能、新信息持怀疑态度和抵触情绪;贪图享乐、不注重道德提升,生活上沉湎于灯红酒绿、吃喝玩乐,交际上热衷于攀权贵、傍大款,言行上谎话连篇、欺上瞒下,缺少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魅力。
五是廉洁自律之怠。表现为:纪律观念弱化,自律意识不强,缺乏自我约束、自我检点的习惯,不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工作纪律,散漫邋遢,无所事事;廉洁意识不强,放松警惕,行为失检,认为吃点、喝点、拿点、挥霍浪费点不要紧,甚至把手中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工具。
古人云:“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吴兢《贞观政要》卷一)。精神懈怠如果任其蔓延,不加以防止和克服,就会形成惰气、滋生暮气、助长邪气,必将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影响。第一,最直接的危害是导致生命财产损失。党员干部长期处于麻痹、松劲状态,甚至不作为、乱作为,就会出现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甚至酿成安全事故,轻则造成财产损失,重则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第二,最隐性的危害是造成事业推进乏力。在当前的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如果精神懈怠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防止和克服,就会导致缺乏斗志、贪图安逸、甘居平庸,矛盾和问题就无从解决,改革就会搁浅,事业就会延误。第三,最严重的危害是导致群众基础动摇。如果党员干部对待群众麻木不仁、态度生硬,甚至漂浮在上,不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就会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对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凝聚力是一种实质性瓦解和破坏,甚至会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二、“精神懈怠”现象产生的多方面因素
导致精神懈怠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主观的、内在的、个体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外在的、社会的因素,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和交织。我们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加以探析。
1.信仰方面。精神懈怠最根本的就是信仰出了问题。有的党员干部在社会变革的时代大潮中,不能正确对待新旧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冲突,出现了思想上的困惑与行为上的偏差,以致信念迷茫,理想淡化,价值观偏移。一个人缺乏信仰,就如一棵树失去了赖以滋养的土壤和水分而必然失去生机和活力一样,心理颓废、斗志丧失、道德滑坡、腐化堕落也就在所难免。
2.心理方面。党员干部作为个体的人,客观上与其他普通人一样,难免受到一些不良心理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往往是导致精神懈怠问题的重要心理因素。主要有:一是喜新厌旧的心理。人的工作生活应该有不断的新鲜内容来充实、刺激,而党政机关工作的相对稳定性却使人不可避免地产生机械重复的厌倦感和丧失活力的消极心理。二是趋利避害的本性。在当前党政机关绩效评价机制还不够科学和健全的情况下,如果选择逃避困难、回避矛盾,往往比那些敢于触及矛盾、敢于攻坚破难的人承担的风险小、得到的实惠多。正是这种趋利避害的本性使不少人倾向于在工作中当“和事佬”、“太平官”。三是社会惰化的效应。所谓社会惰化,是一种社会群体的心理学现象,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干时偏少,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也会下降。[2]由于党政机关的工作大多数都需要群体协作才能完成,在缺乏有效的绩效衡量机制的情况下,就会出现个体的卸责心理,导致“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惰化效应。
3.管理方面。党政机关在精神懈怠的问题上负有直接的管理责任。首先,从组织的监督管理看,有的单位对干部要求不高、管理不严,对队伍中存在的精神懈怠问题视而不见、不闻不问,致使干部职工毫无压力,长期以来形成了拖拉疲沓、散漫慵懒的不良工作习惯。其次,从团队的人文关怀看,有的单位对干部职工的家庭、生活困难缺少切实关怀,对干部职工因工作和生活压力所引起的困惑、迷茫和焦虑等缺少及时有效的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致使干部职工对团队和组织的归属感降低、认同感削弱,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下降,对干部职工的敬业精神和进取精神带来消极影响。
4.体制方面。当前,在干部绩效考评、选人用人、收入分配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一定程度存在不公平、不科学、不合理现象,使一部分人的平庸和懒惰被另一部分人的努力和贡献所掩盖,客观上导致干部队伍激励缺失、活力降低、动力减少。一是绩效评价方面,与企业相对科学和成熟的绩效评价体系相比,如何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绩效进行准确量化,目前还没有建立起科学性强、公信度高的制度体系,以及相配套的奖励和惩戒机制,这就使个人的贡献难以得到有效的衡量,客观上导致相当一部分干部职工在工作中表现出消极、等待、观望的懈怠现象。二是干部人事方面,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当前党政机关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仅没有形成良性的流动机制和灵敏的淘汰机制,反而形成了一种“铁饭碗”、“保险箱”式的体制环境,难以为干部职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工作激励并形成严峻的竞争压力,客观上使得公务人员容易滋生懈怠。同时,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干部选拔任用、交流调动等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关系”、“人情”和“权力”介入,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优者上不来、庸者下不去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致使不少干部产生失望消极心理。三是收入分配方面,调查中干部职工普遍反映,公务员的薪金水平难以适应当前物价水平偏高、生活成本加大的实际,《公务员法》关于“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规定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与此同时,党政机关的工资津贴制度主要是以职级高低和职务大小为依据,缺乏基于效率优先、贡献优先的有效激励,往往出现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尴尬局面。
5.社会方面。早在革命战争年代,黄炎培就提出了周期率的警思:“大凡初时聚精会神„„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放下了。”[3]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周期率的现象在一些人的身上不同程度的体现出来。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环境大大改善,生活条件显著提高,有的党员干部就思想麻痹、精神松懈,缺乏忧患意识,看不到困难和危险;有的党员干部就盲目乐观、陶醉自满,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有的党员干部就贪图享乐、玩物丧志,甚至奢靡堕落。林林总总这些,带来的必然是理想的淡化、事业的懈怠、工作的敷衍。
三、应对策略:完善激励机制
针对精神懈怠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原因,必须辨证施治、多策并举,其中,按照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强化激励是一个最为重要的举措。所谓激励就是顺应人的需求,借助一系列手段来激发人们做事的力量及个人潜在能力的有效途径,是人们工作驱动力的来源。[4]在此,我们尝试引入这种“激励”概念,试图为解决精神懈怠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路径选择。
1.以内激励增动力,促使党员干部不想懈怠。所谓内激励,就是要通过理论创新、教育灌输和文化熏陶等,建构共产党人先进的精神、理想和信仰体系,培育并形成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神动力。一是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系建设。崇高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对抗精神懈怠的最好武器。要将信仰教育融入干部的培养、选拔、管理、使用全过程,促使党员干部把学习理论、构建信仰作为一种精神追求,真正静下心来,把基本理论学深学透,做到真懂真信、融会贯通,并且知行合一,在改革发展的时代任务和躬身为民的鲜活实践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二是把防范精神懈怠作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教育,去贪求廉、去庸求进、去懒求勤、去俗求雅。突出精神懈怠表现出来的履职不力、作风不实、效能不高、纪律不严等主要问题,开展精神懈怠问题专项治理。大力加强优良传统作风建设,弘扬艰苦奋斗的革命创业精神,加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培养,推动党员干部自觉增强对精神懈怠症的免疫力。三是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人文关怀。注重党员干部在精神层面渴望得到尊重、认可和赞许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在忠诚和奉献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提升党员干部对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对事业的成就感、自豪感,以及对个人的幸福感、满足感。帮助解决党员干部家庭、生活上的问题,尽可能地减少其后顾之忧,给予其更多的心灵安抚和情感沟通,促进其个性的适度张扬和情感的顺畅释放。
2.以外激励加推力,促使党员干部不能懈怠。所谓外激励,主要是通过制度保障、群众参与和科技推动等,形成激励与约束共存、管理与监督并重的良性环境。一是强化制度推动。建立健全干部绩效管理制度,提升量化评价技术,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发挥上级组织、同级干部、下级单位和服务对象的综合评价作用,对党员干部的个人素质、工作作风、工作绩效作出科学准确的评判。在机关管理上引入ISO质量管理、标杆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理念[5],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严格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责任追究等效能制度,做到人人有职责、事事有标杆、时时有目标,进度全程“倒逼”,质量全程控制,促使党政干部闲不住、慢不得、怠不起。二是强化民意推动。全面推进党务、政务、事务公开,使党员干部从事公务活动的信息全方位置于阳光之下。畅通信访举报和民意表达的渠道,建立群众参与决策和监督执行的制度机制,开展党风、政风、行风满意度调查等群众评价活动,拓展舆论监督、社会组织监督和群众监督的途径。回应群众的关注关切,对积极进取的正面模范大力宣传,对精神懈怠的反面典型坚决曝光。三是强化技术推动。运用信息技术对党员干部的工作状态和办事效率实行过程控制、实时监督和在线投诉。发挥互联网高效便捷、开放自由、低成本、无边界、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的优势,加强网络监督平台建设,对精神懈怠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和监督合力。
3.以正激励添引力,促使党员干部不愿懈怠。所谓正激励,就是顺应人的正当的精神和物质需求而采取的满足、促进和奖励措施。一是增强选人用人的公平性和竞争性。拓展干部“上”的空间,促使那些真正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疏通干部“下”的渠道,健全干部正常更替、轮岗交流和考核淘汰机制,推进辞职制、问责制、罢免制、弹劾制的实施,逐步做到调整不适应担任现职干部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实现干部队伍动态更新。二是建立评选科学、管理严格的评比表彰制度。探索设立“创新奖”“奉献奖”,大力鼓励改革创新和艰苦奋斗,充分发挥评先选优对广大党员干部的示范感召作用。三是强化党政机关干部的物质待遇保障。建立健全党政机关干部工资收入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物价水平挂钩,以及干部绩效考核结果与职级待遇、一次性奖励挂钩的机制,拉大职级工资档次,提高一次性奖励标准,使职级晋升和一次性奖励带来的收入增长能真正发挥出激励效应。对长期在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干部、长期担任基层领导职务的干部实行工资福利倾斜政策。
4.以负激励增压力,促使党员干部不敢懈怠。所谓负激励,就是通过严格问责、严肃惩戒,形成对党员干部潜在惰性的强大威慑。要细化和规范问责的权限和职责、事由和情形、程序和方法,形成指向明确、措施刚性、反应快速的行政问责体系,做到有岗必有责、失责必追究。切实发挥问责制的惩戒和警示作用,以亮剑的精神对工作不在状态、庸懒散等懈怠问题碰硬较真,对因精神懈怠造成危害后果的坚决予以问责。采取责令公开道歉、责令公开检讨、诫勉、停职检查、引咎辞职、责令辞职、降免职等多种方式,对责任人予以严肃的组织处理乃至纪律处分。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1-07-01)[2012-02-22].http://.[2]徐仁辉,杨永年,张昕.公共组织行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63.[3]黄炎培.延安归来[M]//八十年来.北京: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156-157.[4]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97-318.[5]胡税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迎接效能革命的挑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65-176.
第三篇:精神千万不能懈怠
精神千万不能懈怠
70多年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第一次接触中国共产党人,就发现在他们身上有一种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由此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一个政党没有一种精神力量的支撑是发展不起来、强大不起来的。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共产党经历了那么多的大事、急事、难事,经受住了惊心动魄的考验,战胜了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挑战,书写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强大的精神支撑。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个人不卖力„„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黄炎培1945年的这番议论至今发人深省。世界上许多老党、大党垮台的教训告诉我们,执政时间越长,越容易出现思想麻痹、精神懈怠。“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致丧败。”今天,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既没有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血雨腥风,也没有了创业时期的缺吃少穿、艰难困苦。在巨大的成就面前,在思想观念多变、价值取向多元、生活方式多样的客观环境中,精神懈怠的危险悄然而至。有的领导干部不思进取,萎靡不振,“平平安安占位子、舒舒服服领票子、庸庸碌碌混日子”,忧患意识不够;有的心不在焉、得过且过,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当作为而不作为,工作劲头不足;有的保守封闭、思想僵化、缺乏创新,开拓精神不强。这种松懈、自满、无所作为的精神状态,看似没有腐败那样触目惊心、没有能力不足那样一目了然,只是在极少数干部身上存在,但照样会导致矛盾在推诿中升级,良机在敷衍中错失,不仅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更会像“温水煮青蛙”那样酿成难以预料的严重后果。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这个“精神”就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一种超越,是一种心怀人民、心忧天下的操守。对一个领导干部来讲,保持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事关发展全局、事关群众利益、事关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当前,中国经济迎难而上,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显现成效,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呈现了增速缓中趋稳、物价涨幅回落、结构调整有序推进的态势。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曲折,势必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压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党的十八大以气势磅礴、绚丽多彩的画笔,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人民幸福生活的最美画卷。新形势、新要求,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加快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
振奋精神,需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着眼于新的形势、新的实践、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我们要展示出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勇于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打破一切束缚发展的清规戒律,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加快开拓创新步伐。振奋精神,需要有“慢不得”的危机感。思危则安,思亡则存。我们要将危机意识作为一种工作动力,时刻面对挑战和压力,牢记自己的神圣使命,牢记自己的庄严职责,抓紧工作、抓紧落实,扎扎实实地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振奋精神,需要有“坐不住”的责任感。责任感彰显精神状态。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都要有干不好工作就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劲头,有一种躺着想事、坐着议事、跑着干事的冲劲,心中始终洋溢着火一般的热情,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第四篇:精神一日不可懈怠
精神一日不可懈怠
——浅谈作风建设
2013年1月,公司党委以新港党字[2013]第1、2号文分别转发了中共长沙市委《关于切实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的规定的通知》和中共长沙市纪委、长沙市监察局《印发〈长沙市违反改进工作作风有关规定责任追究办法〉的通知》,眼下,企管部正在着手起草《新港公司改进作风(试行)办法》,可见公司对全司广大干部职工作风建设的重视程度,根据目前的社会现实并结合公司的实际,本人感慨万千,深感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同时更感到理想信念和精神的可贵。
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光辉历程,之所以能够战胜重重困难,一路披荆斩棘,克服千难万险,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并且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靠的是什么?正是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的理想信念。黑格尔说:“时间的长度是某种相对的东西,而精神的力量却闪耀着永恒的光亮。”于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最危险的懈怠,就是精神的懈怠;最不能丧失的,莫过于精神的坚守。
什么是“精神”?“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精神;“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一种精神;慷慨悲歌、同赴国难是一种精神;奋发图强、励精图治是一种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一种精神;“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是一种精神;工作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勇于奉献也是一种精神……精神是信念的寄托,信念是精神的支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同样需要精神的力量。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首先要保持意志坚定、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会在政治上负责任,树立高度的政治意识,增强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者,成为公司党委和领导决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成为工作作风建设的率先垂范者,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处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企业管理人员,要保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会在事业上负责任,树立鲜明的服务意识,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把创新精神作为强大动力,与时俱进的创新工作思路,把创新机制引入到部室工作的各个环节,并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寻求破解困局之道,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随时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勤于思考,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全局性、战略性思维方式,时时想领导之所想,谋领导之所谋,超前思维,超前谋划;善于开动脑筋,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科学研究事物发展规律,把握发展趋势,协助领导进行科学决策;要善于学习,保持强烈的进取心,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坚持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原则,带着问题学习,联系实际学习,深入进行思考,培养过硬的业务素质。在实际工作中,永远不满足于现状,不因循守旧,不僵化停滞,不断发现新问题、迎接新挑战、提出新对策,成为工作作风建设的创新者,为港口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为新港的一名员工,要保持爱岗敬业、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敬业既是一种崇高的人生追求,也是一个普通员工实现自己价值的现实途径,还是良好精神状态的具体体现。有了这种状态,就能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形成坚定的意志和良好的品格,从而凝聚人心、积聚力量,创造出一流业绩。作出新港的一名员工,我们不论身在何种岗位,一定要增强敬业精神,细致入微、严谨务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要有不怕困难、自强不息、坚韧不拨、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做到讲求科学、真抓实干、永不懈怠。把客户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从根本上杜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尽心尽力为客户服务,成为工作作风的踏实执行者,为企业亦为自己赢得更好的收益。
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基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他告诫我们“‘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
今年6月1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说,要对党内作风之弊来次大扫除。他指出,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习总书记指出,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照镜子,主要是以党章为镜,对照党的纪律、群众期盼、先进典型,对照改进作风要求,在宗旨意识、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摆问题、找差距、明方向。正衣冠,主要是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改起,端正行为,自觉把党性修养正一正、把党员义务理一理、把党纪国法紧一紧,保持共产党人良好形象。洗洗澡,主要是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治治病,主要是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方针,区别情况、对症下药,对作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提醒,对问题严重的进行查处,对不正之风和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
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既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更重要的是不能把这项任务变成“只刮风不下雨”的作秀,光喊口号而不去落实,而是需要公司各单位、各部室有针对性地真抓,实实在在地及时进行作风教育整顿,搞好整改,要像习总书记说的那样,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把新港全体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有作为、有能力、真心实意地为客户服务的队伍。我们每个人都应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对自己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进行认真的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以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以精神一日不可懈怠的姿态,为新港的生产经营和港口建设添砖增瓦!
第五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角下防范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
摘 要 发生在部分党员干部身上的精神懈怠,直接导致党内的庸官懒政现象。本文尝试从新角度下进一步考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何彰显党员干部“不懈怠”的重要性、深化对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认识、提供防范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新路径。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精神懈怠 党员干部
作者简介:魏群,安徽省直工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哲学。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2-204-03
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告诫全党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面临着“四种危险”,而首当其冲的危险就是“精神懈怠的危险”,党的十八大再次向全党发出警示,并且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可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视角下防范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问题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2012年安徽省直机关党支部书记培训班近1000多学员的座谈、问卷,从新角度下进一步考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何彰显党员干部“不懈怠”的重要性、深化对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认识、提供防范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新路径,这对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党员干部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规范极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彰显了党员干部不懈怠示范的重要性
所谓“精神懈怠”,就是一个人、一个党,失去了信仰、目标和斗志,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精神懈怠属于一种不良的精神状态,处于社会心理层面,因其自发性、变动性、表面虚假性而不易定位把握,但是发生在部分党员干部身上的精神懈怠,又直接导致党内的庸官懒政现象。面对全党同志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要彰显党员不懈怠示范作用,就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全新的认识。
(一)新背景下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取得显著成就,2010年我国的GDP总量就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人们公认,近10年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繁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但是经济发展现在的困境也越来越严重,主要一个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投入产出比过低,文化产业薄弱,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深层次的历史矛盾和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同时又进入了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世界局势的巨变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种种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对文化发展有要求。早在199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萨缪尔·亨廷顿提及:随着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阵营的不复存在,21世纪的世界冲突主题将不再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甚至也不再是经济的冲突,而是文明的冲突。现在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渗透和影响会从内部真正起到一个根本的颠覆作用,目前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这个问题非常突显。因此,出路只有做大做强中国的文化,建设坚实的、公共的、共同的价值基础,达到对内求得团结,对外走向国际。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着引领社会思潮,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等作用。
(二)梳理新时期党的道德文化工作策略下认识党员不懈怠示范作用的递进
1.对社会道德做出准确评估。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道德状况进行了深刻分析。
2.对道德建设作出与时俱进的战略部署。1979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980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了道德建设问题:要教育全党同志发扬大公无私、联兴棋牌官网 lxq
服从大局、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坚持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1982年9月胡耀邦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指出:在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以后,党中央曾多次郑重提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问题;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首次以中央专门文件的形式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层次性作出科学定位;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更全面地指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新世纪对道德建设方面的战略创新。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以德治国”方略;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战略;2006年3月,胡锦涛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发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号召;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举措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并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定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的道德文化建设工作是呈阶段性递进的,党员的不懈怠示范作用也伴随着递进,但效果与目标也是有差距的。主要是认识上对自己的价值取向没有自信和自觉。由于经过“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文化的猛烈批判,尤其是“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定位:“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人们从思想观念上彻底抛弃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价值体系的,但要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却一直未完善。这样长久的缺位,虽然在新民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因忙于中国的存亡出路大命题,而显得不那么迫切;但在改革开放后,大量文化信息的涌入,包括西方价值观伴随着高度物质文明成果的侵袭、霸语权逐步彰显,人们由苦闷、抵触进而实际上也自觉不自觉的接受了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使得一方面我们对自己的价值没有自信,另外一方面我们又不愿意也不应该全面的接纳西化的价值,所以这就造成我们现在的价值取向比较被动、失语,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严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了对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认识
(一)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果,部分党员干部安于现状
一些满足现状,盲目自信,迷惑于统计数字的情绪滋生,以至因循守旧,借助业已形成的实践惯性和思维定势去执政、领导或工作,党的吸引力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受损。中共中央组织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共党员总数达8260.2万名。十年时间增加近1700万人,平均每年都有100多万人入党。其中35岁以下党员占2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占38.6%。从2001年开始,中共党员构成除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等传统骨干力量外,来自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新阶层的人数在不断增加。但是受精神懈怠的影响,的确有基层党组织不按照党的建设规律来履行职责。只抓党员“进口关”,忽视党员的“出口关”;只热衷于“上传下达”,空谈重于实干,遇到问题绕道走,而令党组织的作用大大削弱。
(二)经济发展出现瓶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缺失
这里涉及经济文化关系问题,从国际潮流来看,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是在新经济时代的一个普遍趋势。西方学者马丁·雅克说,美国对世界的影响,近一半因素源于其文化
软实力。如“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大学”、“英语成为全球通用语言”、“好莱坞在全球电影市场上居主导地位”、包括“美国价值观”的输出等等。文化一个方面是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撑,但我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因此“十二·五”规划,明确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型产业;另外一方面,文化的发展也得有经济的支撑,一个没有文化也就没有向心力、内在黏合力的社会,经济越发展社会崩溃的可能性越大。所以现在要防止贫困文化,如“废话诗”、“马桶餐厅”、“恶搞戏”的拓展。亟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经济全球化的负面作用,以至对民族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
一是社会转型期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影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一些西方国家也总是把中国的发展认为是对西方的价值理念、制度模式的挑战,加大了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渗透。社会面临道德重建的挑战。二是封建专制文化中的特权思想、等级观念的影响。附庸意识、卑微心理下的“官本位”情结、特权思想等仍然严重。三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权力经济下的政策和命令是其运行的杠杆,人治是其内在的要求,形成的“组织本位”、“领导本位”观念,重于执行,而轻于思考,不利于产生主体能动性。四是互联网的影响。过去10年,我国网民人数翻了10倍,达到5.5亿;微博用户超过2.8亿。互联网进入大众化、全球化时代,网络“无疆界”、“零距离”、“即时性”的特性被有意识地用于进行国家间的政治文化渗透。而研发互联网的美国,则掌握了全球互联网的最终控制权。目前全球共有13台根服务器,包括主根服务器在内的10台根服务器,均分布在美国本土,另外3台分别在英国瑞典日本。中国的顶级域名.cn的信息记录就保存在根服务器中。因此西方发达国家在相当程度上掌握着网络的技术制高点,控制着网络的连接权、话语权,在网络渗透和颠覆方面具有先天优势。
(四)学习认识不足,业务工作偏重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及党性的锻炼
一是部分党员自身素养缺失。某些党员干部因理想和现实、个人追求和现实困难、理性和感性等纠结得不到有效化解,从而产生理想信念动摇、精神萎靡不振、工作无所作为等精神懈怠现象。二是防范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理论缺失。传统的党建理论中,党对普通党员更多强调并始终坚持的是高度集中、铁的纪律、牺牲精神、一元化领导等,客观上忽视党员心理层面的变化研究,尤其是忽视党员干部的思想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研究。三是基层党建工作不给力。认识上有偏差,往往以忙于业务工作、处理应急事件为借口,使基层党建工作单调、空泛、流于形式,思想政治教育多为开会、念文件,缺乏学习动力,加剧精神懈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防范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主要路径
(一)防范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理论路径——加强调查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
加强调查研究。就是要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调查,深入研究人的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点,深入研究社会变革和利益关系调整给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带来的影响,深入研究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不同思想追求和价值追求,深入研究现阶段我国的思想观念结构、价值取向结构、道德追求结构和心理素质结构,深入研究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配套的政策法律体系建设;加强理论应用的研究。就是要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结构和实践要求,使这些研究社会问题的成果切实可行,最终能及时支撑相应的政策出台,将一些精神懈怠情绪控制在萌芽状态。
(二)防范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传统路径——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正确的价值体系只有被人民群众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所自觉遵守和奉行。这就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广大党员干部感知、认同、接受。进而引导将自发形成的价值观念由感性向理性升华,学会分辨、抵御和清除各种错误价值观念的影响。同时要直面现实社会矛盾,善于发现新问题,揭示新规律,提出新创见,作出新论证,始终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
一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修正,坚持走群众路线;二要借助新载体,始终弘扬优秀文化、体现人文关怀、传播真善美为己任,高品位、不媚俗,于无声处进行引导宣传;三要树立典型,按照先进人物的本来面目塑造典型形象,从具体环境条件中把握典型事迹,用平实语言阐释深刻道理,用平凡小事展现崇高精神,从而感动周围,彰显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四要注意“二张皮”,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防范党员干部的精神懈怠固然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学习、研究、宣传和教育。但更为根本的、更为基础的前提,则是要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更加注重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平等地分享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成果。五要及时心理解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困扰和问题,通过自我心理调试、自我暗示、想象调节、音乐治疗和宣泄疏导等方法,理智对待心理压力和心理疾病,调整良好的心态。
(三)防范党员干部精神懈怠的关键路径——加强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
党员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织者、领导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须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要切实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要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
概括说一要提高自身修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信仰问题:科学看待马克思主义原理,是迄今为止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至今还存在;马克思提供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性工具——唯物辩证法,对人类具有永恒的价值;马克思根据自己的价值目标,对社会发展趋势做出的推测和根据有很多被后来证实可行。二要提供一个好的氛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信念问题:改革开放的成就证明,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三要提出一条好的思路,争先创优做出一流的工作业绩,解决好信心和信任问题:科学社会主义经历了三次历史性飞跃,空想变成了科学、理想变成了现实、探索变成了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新时期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一切,领导干部是承重点。党的精神示范的好坏决定着党的政治生命的兴衰。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自身形象,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一个单位风气的形成,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因此要着力于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培育党员干部的执政意识和民主意识;要从理论、认知和实践上加强党员干部示范作用:集中体现在党章和党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组织原则以及各种制度中对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和规定上;集中体现为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对理论形态先进性的认识、了解、掌握和政治认同,使之真正成为自己的思想,成为指导自己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集中体现在广大共产党员为保持先进性而采取的自觉行动,即道德层面上不懈怠忠诚敬业、公道正派的作为;文化层面上不懈怠价值观和事业观的坚守;作风层面上不懈怠健康生活情趣的培养、高尚精神追求的保持,不懈怠知识理论的更新,“两个务必”的牢记。
总之,一个社会失去了共享价值观的引导,社会失序是必然的,对于执政党来说,价值观的整合是最重要的基础性整合。党员干部需要防范精神懈怠,必须充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者、组织者、推动者。这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3]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9.[5]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出版信息不详.bo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