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企业信息化的思考
对企业信息化的思考
位于嵊州城北工业园区的浙江来益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浙江医药旗下的一子公司,规模没有新昌制药厂那么大,但是体系还是沿用着新昌制药的体系。
在工作了一年后,对公司的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看到了咱们浙江医药的先进的一面,也看到了些许不足之处。在此,笔者对我公司的一些现状予以阐述,并在此基础上给予些许设想。
车间里要试用新的物料了,然后供应部采购进来,仓库验收。往往这个时候,就出现问题了,是新的物料,车间也没跟质管部说明,没有供应商档案,无法验收,而另一边,QC还没法检测,因为没有质量标准,车间还亟待试用,一系列的问题接踵而来。这是一个信息的滞后所引起的。
拿车间来说,无论是平时公司自己的自检还是外部审计,老是会发现这样那样的记录不规范,或者说这个要求记录增加那个,那个要求记录减少这个,光是记录就有一堆的问题。生效文件的查阅,审核和批准手续等等。都是比较繁琐的,容易差错的地方。这是一个信息的繁杂所引起的。
当然以上是针对GMP规范性来说,对企业重要性的就是物流、资金流的问题。仓库里摆着一堆的物料,而这边车间却使用量很少;成品堆积等等都是资金的一个不流通。
在课堂上听陈老师所讲,感受颇深。企业运用一套好的信息化管理系统,那将减少多少的无用功,那将提高多少的效率啊。
撇开上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培训系统。新进员工要求的是什么,是能够较快的掌握工作步骤,明白如何做,如何处理。人为的教,总会有不清楚的地方,要是有那么一套系统,图文并茂,或者说形象简明,看的人不至于头晕,学的人不至于不了解,看完了,就能上手岗位操作了,这就是系统的好处。
讲到这里,笔者想起北京的诺华制药公司,人家厂里,给人一个显著的外在印象就是调理清晰,你该把工具放这个部位,就是这个部位,该把这本书放那个位置就那个位置。标识固定好的。一旦有发现,某个位置空了,就能追溯。那反观咱们厂呢,车间里,做不到这些,说是地儿不够。那么地儿不够,有统计多少把工具吗?没有。
其实最深刻的是,每个部门的那些文件记录了。有遗失的,有未及时变更的,有擅自更改的等等。信息的一个滞后性。
现代企业多使用ERP的系统模式,就是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个大的集合,统筹规划。就好比汽车发动机,在市区里,那点速度发挥不了性能,在高速上,性能就发挥出来了。
当然了,每个企业有每个企业固有的性质特点,不能照搬照抄,要走具有来益生物特色的信息化管理模式道路。
规模小,其数据的使用程度,以及给类保密程度会相对较低,那么就没有必要花大成本去改变一切。系统越细致,其投入的成本就会越大,劳力,资源就会越多。得有个成本预期及期望回报值的评估。
笔者对企业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希望未来的浙江医药能带领我们走的更好。全面的信息时代不远了,我们就得去慢慢的学习,慢慢的充盈自己,为企业美好的明天,多一块基石。
第二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设计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当我们还沉睡在传统企业工业化和现代化改造的时候,伴随着计算机技术中“摩尔定律”的反复验证,一个让我们耳目一新却又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时代”把人类引入了光辉灿烂的21世纪。信息技术以超乎人门想象的速度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追随着全球化经济竞争重点的战略转移,将人类社会不可逆转地推进到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面对全球信息化应用的热潮,作为以知识和人才为主要生产力的工程设计咨询服务企业,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有深刻的思考和全面的决策。
一. 信息化的概念
今天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生活化,人们对计算机网络已不陌生也不再感到神秘,因为计算机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人们更多的认识到网络和信息技术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的变化。政府上网、企业上网、远程教育、网上医疗、智能家园、网络资讯、数子城市、电子商务已不是什么新名词,而是被商家广泛的用于产品的宣传。企业信息化这个名词也频频出现在大众媒体上,然而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对企业信息化的理解是不同的。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人们对信息化的理解也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应用的发展而给予不同的含义。那么目前在工程设计行业这个特定的环境下,企业信息化到底是什么呢?许多企业认为:有了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建立了局域网、在网上可以传递信息、硬件设备可以共享、安装了一些网络版的应用软件、局域网内的用户可以上互联网浏览信息、建立了企业的网站可以发布信息,就算是完成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是一种表面上的企业信息化。因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决不仅仅是买电脑、购设备、建系统、搞网络的问题,设计单位的信息化也不仅仅是CAD+MIS+PDM+网络环境这么简单。同样企业信息化模式建设也未必要走办公自动化OA系统,到企业信息综合管理MIS系统,然后再到企业资源计划ERP或PDM系统,最后再到电子商务的模式。
建设部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2000~2005年计算机应用工程及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对全行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较明确的目标:即以网络为支撑、专业CAD技术为基础、工程信息管理为核心、工程项目管理为主线、使设计与管理实现一体化的集成应用系统。同时建设部建设技字[2000]51号文对“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信息系统”的建设又作了具体的指示。为了更好的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让我们用信息系统应该具有的功能来注释企业信息化可能更形象。
1.信息系统应该能控制工程项目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同时可提供统计分析数据为决策管理服务。即从一个工程项目的业主委托、签订合同、安排计划、组织生产(编写设计计划、分解任务分配产值、定制校审流程、设计方案评审、各专业互提资料、CAD设计制图、设计成品校审、成品入库)、交付出版、设计文档归档、实际工作量统计、到与工程相关的各级领导按权限了解查询工程设计的有关信息。该系统使工程设计人员通过信息系统随时知道自己在某项工程中担任什么角色、该做-1-
什么工作、什么时间完成、完成后相应的产值是多少、与哪些专业有配合互提资料的工作,系统必须支持不同生产部门不同专业间的协同设计过程。
2.信息系统应该参与职能管理的全过程,为决策层提供综合财务、人力资源、生产计划、设备物资、固定资产、质量控制、技术情报等各种管理统计数据和各类档案资料信息。所有的信息应该通过事务处理过程自动采集、全部信息由数据库进行管理并可按使用的需要进行实时处理、可动态查询各类信息并按需输出不同的统计报表。
3.信息系统应能支持日常办公管理,日常的事务处理(如公文管理、会议管理、用车管理、管理信息浏览、内部电子邮件、新闻、通知公告、常用的申请审批、个人行程安排、个人事务等)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通过该系统尽量减少无谓的等待和内耗,使办公过程公开化、流程化、规范化、标准化。
4.信息系统能给局域网用户提供连接互联网的服务、提供内部信息的网上发布和浏览。使企业利用互联网更好的开展对外宣传、网上招投标、人才聘用、新产品发布,使局域网用户尽情享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快捷。系统可支持远程用户在异地以VPN方式和拨号方式登录企业局域网,使企业的信息系统扩展到服务工地和外地的分支机构,为外地用户提供远程视频、音频、信息数据交换服务。
5.信息系统应该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和系统安全性,网络管理员可对所有局域网用户进行实时监控,对来自网络内部和外部的非法攻击可进行有效控制和防范。制定了严格的安全预防机制,可通过远程方式对网络系统进行管理和系统设置,从而保证企业信息流的畅通和安全。
二. 信息化的意义
从企业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即可看出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信息化建设首先采用了先进、适用、有效的企业管理模式,它运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层次。可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降低经营管理和生产过程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技术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在企业内部改善商流、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通畅程度,使得企业的各类信息和数据更加准确、及时、全面、详实,同时对各种信息及数据进行动态的处理和分析;使企业领导层的生产、经营决策依据更充分,更具科学性,更好地把握商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有利于企业科学化、合理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使企业的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为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打下基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企业不仅面临国内同行的竞争,更要面对国外工程公司的挑战,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业主要求高质量、低价格、高技术、多样化、个性化的产品。市场需求多变,产品的交货周期越来越短,客户要求准时提供设计图纸、三维模型、工程数据库等多种设计产品。这一切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用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营管理手段是无法满足业主要求的。所以企业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企业资源利用,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最大限度缩短生产和采购周期,严格控制成本、质量、交货期,才能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经济效益。
计算机及其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做事的方法和经营管理模式。电子商务、虚拟企业、动态联盟、敏捷供需链等新的管理模式不断出现。然而这些管理模式均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基础,更重要的是信息化建设代表着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通过业务重组、机构重组和管理重组,将企业外部客户的需求、企业内部的生产制造流程以及供应商资源整合在一起,体现以客户为中心、整合经营的宗旨。
面对知识经济大潮的冲击,各个国家的企业都无可避免地感到压力和危机。知识经济革命迅猛无比,企业若不能迅速调整自身发展战略、抢占战略至高点,则其后果堪忧。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各国企业都加紧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从国内外成功的案例如微软、Intel、思科、通用电气和华为、海尔、万科、TCL可看出,企业信息化是二十一世纪企业生存之本,是企业迈入知识经济的通行证。
三. 信息化的必要条件
企业的信息化不能等同于设备的现代化,但信息化肯定离不开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与其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及管理制度。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系统的装备水平:
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计算机装机量最少应达到每人一台,具备使用单位局域网的要求。必须建立网络应用环境,网络的带宽应根据网络应用软件的要求而定,最低标准应该是100M交换到桌面,从而保证数据、音频、视频信息的网上传输。服务器的数量主交换机的性能可根据单位的资金、网络应用、重要性程度、网络管理的深度决定。
2.计算机系统应用软件的配备:
应该配备基本的计算机系统软件(操作系统、工具软件、数据库软件、网络管理软件、通信平台软件、多种CAD平台软件、常用办公类软件等),结合本单位的设计需要配备覆盖全部设计专业的CAD应用软件和一体化的集成应用系统。
3.技术及管理人员的应用水平:
企业信息系统应用成功与否、企业经营成功与否,在于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高低。企业的设计和管理人员不仅对自己的业务流程及内容要求非常精通,同时对计算机基础应用比较熟悉。拥有一批善于交流、善于利用信息资源的优秀管理人员,是企业信息系统成功的保证,也是企业成功的保证。
4.企业管理模式及事务处理流程: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对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努力实现信息收集制度化、信息内容系统化、数据形式标准化、信息存贮档案化、信息传输规范化、信息应用合理化、信息工作有序化,即企业管理模式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和规范。由于信息的流转和控制过程总是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紧密相依的,信息过程的优化,必须伴之以企业组织的优化和业务的重组。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优化的过程中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化的要求。
5.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机制: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增强了企业的决策能力和管理力度,但同时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运行对信息系统有很大的依赖性,作为商业机密的企业各种经营数据、作为企业无形资产的各类电子图档、作为辅助决策手段的各类管理数据库的安
全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在建设信息系统的同时必须设立严格的信息管理制度、包括严格的权限管理、计算机病毒检测及预防、数据库备份及恢复等制度,以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做到无关人员无权查看、改动数据;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防止计算机病毒对系统的侵害;严格而有效的措施防止数据被非法窃取,合理的备份策略以利于系统受到侵害时的恢复;完备的系统文档管理以利于系统的改进和完善。
四. 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CAD技术、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企业管理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各个层次;企业管理模式的变化和管理流程的调整;同时还会涉及到应用该系统的组织机构与人员岗位的调整、信息公开和规范化管理所导致的管理人员的权限变化。
1.领导层的重视与支持
企业领导是企业的灵魂,其在信息化建设中同样担负着重要使命。企业领导层对于信息化的理解和认识将直接影响信息化建设的成败,领导的支持不仅仅体现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将信息化建设贯穿于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的重组。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缩短工业化、现代化管理的过程。
2.较广泛的资金筹集渠道
对于设计单位来说,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最需要资金投入的地方。为了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每年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量是非常巨大的。国内许多先进企业每年在信息化方面的投资比例为收入的10%以上。所以如何保证资金的持续投入、如何以更多的形式筹集资金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问题。
3.有效的组织机构
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又艰难的过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和执行机构(如企业级信息化领导小组、计算中心或信息中心、科室级的计算机小组),并授予相应的管理职责及权力。建立以企业信息主管(CIO)为中心的信息工作体系,研究制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技术方案。
4.适宜的管理制度和政策
要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完善信息化工作的各项管理制度,制定各级信息化组织的管理职责及相应的激励政策。对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进行规划、指导、监督、考核、总结。由于信息化建设会改变企业原有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组织形式,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方面的阻力,而没有强有力的制度和政策的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不可能实现的。
5.求真务实的专业队伍
从目前情况看,正规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专业计算机管理人员。由于对计算机管理人员定位错误,造成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计算机管理人员整天忙于日常维护、或忙于钻研计算机技术本身、对计算机系统在企业应该如何应用却很少了解。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计算机管理人员不了解本单位的业务流程,不能准确反映本单位的软件需求,是阻碍系统应用成功的因素之一。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管理人员要在几个应用领域全面跟踪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成果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因此,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是维护现有系统的正常运行,协调人-机系统的关系,完善系统的内部控制与管理制度和规范。信息化管理人员最重要的任务是对本单位生产及管理业务流程的研究和了解,指出本单位计算机信息系统发展的规划与建议,提出本单位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与目标。企业领导应给予信息化管理人员一定的管理和决策权,让其发挥“内行”和辅助决策的能力。
五. 信息化建设的原则
1.“一把手原则”
该原则已被我国计算机应用各领域的成功经验所证明,也被普遍接受为信息系统建设的首要原则。“一把手原则”并非强调内行管理,而是在一把手的支持和统一指挥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的组织机构和人才的筹备,同时动员企业的方方面面从各个层次、岗位职能、管理流程、生产环节等角度围绕“要计算机做什么”这个主题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整个企业统一目标,统一步调,上下贯通,顺畅衔接,有效调度,默契配合。因此信息化建设应在一把手的亲自主持下,高级管理班子集体研究,基于各自分管专业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保持高起点、高标准,从全局上权衡、协调、审定、决策及组织实施。
2.适用性与先进性结合除了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相关技术手段外,更为重要的是系统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应体现企业管理体系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系统不仅应充分体现目前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及相关技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应该满足当前企业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管理需求。满足用户需求的技术是最好的技术,单纯追求先进性而不把技术建立在自己的实际需求之上的技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不能很好的运行,不能有效的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相反会给企业带来沉重的包袱。
3.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整合信息系统应该体现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和方法”,通过业务重组、机构重组和管理重组,将企业外部客户的需求、企业内部的生产制造流程以及供应商资源整合在了一起,体现以客户为中心、整合经营的宗旨。通过信息系统建立企业技术研究链、生产管理链、设备物资供应链、CAD协同设计链,实现企业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资源的优化。通过加强企业间的供应链管理,客户资源管理,密切企业与业主、分承包商的联系,跟踪技术、客户、市场,确保对市场变化的及时了解与迅速反应。
4.三份技术七份管理
实施信息化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但如何提高效率,很重要的一点是强化管理。忽视了这一点,则企业信息化建设必败无疑。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必须重视组织内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集成高效利用。这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重新调整的过程,也是企业必须走好的关键一步。只有在优化经营及生产过程、强化管理的基础上进行信息化建设,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经济效益。所以在企业信
息化建设中,管理有着比技术更为重要的作用。三份技术七份管理的原则并非不重视技术,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今天,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计算机应用技术已比较成熟,有许多商业化的解决方案可供选择。所以信息化建设在技术上的关键是做好系统规划、跟踪新的技术成果、选择优化适用的解决方案。
5.统一规划逐年调整分步实施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综合性,使建设过程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要做好这项工程,必须根据国家、行业、上级主管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制定信息化建设的长期规划,研究具体的实施措施,确定规划期内的投资预算。由于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快,软硬件投入的费用变化很大,设计单位应用需求的不断提升,因此在每年的信息化工作计划中应对长期规划做相应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减少资金、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避免因管理失控和措施不力而使信息化建设流于形式。
总之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内可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处于最佳状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对外可通过在英特网上设立站点、建立电子商务平台,跨越传统的中间商环节,直接面对顾客,从而以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的服务质量赢得市场。企业信息化建设以改善企业管理和优化设计过程为目的,为企业增进管理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服务水平提供基础。因此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前提和保证。
第三篇: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10-12-09 14:54 浏览次数:
4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成为制约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瓶颈”。信息系统散乱、管理基础薄弱、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等都是企业信息化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
业信息化管理水平。
提高认识。信息技术是迄今人类社会技术进步过程中发展最快、渗透性最强、应用最广的关键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已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要提升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是关键。首先,要从企业的战略层面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信息化工作的支持力度,从资金和资源上给予保障和倾斜。其次,要明确企业信息化工作部门的职责和定位,做到业务部门负责牵头,信息化部门负责服务支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又各负其责。再次,要树立人人都是信息化主体的观念。信息化工作涉及企业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只有整个企业的员工都重视信息化工作,才能形成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循环,才能促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建立制度。制度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作为一个现代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必须有合理规范的制度做保障。一是以制度管人,既要建立信息化从业人员的招聘、使用和管理制度,又要制订全员信息化水平综合提升方案,积极营造“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二是以制度管物,通过建章立制,保证企业信息化设备稳定、有序、高效运转,在节能降耗、有效利用上下功夫,促进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三是以制度管流程,对信息化部门的各项工作流程进行梳理归纳,形成可操作、可记录、可衡量的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并积极探索使用外包服务和运维服务,为信息化从
业人员减压,为企业增效。
培养人才。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事业心强、懂技术、熟业务、会管理、善协调的专职队伍。企业信息化人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高低。企业应重视信息化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多为他们创造学习深造的机会,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作为企业信息化从业人员,要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既要懂软件,还要懂硬件,既要学习技术知识,又要掌握业务流程,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信息化人才。
完善技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IT技术日新月异,要充分利用新的技术成果提高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整合水平。在软件方面,要加大“系统集成、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力度,整合优化目前零散杂乱的信息系统,搭建一个“前台统一、后台整合”的统一工作平台。在硬件方面,要利用虚拟化技术,将目前的服务器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提高硬件资源利用率,减少服务器数量,降低维护成本。企业应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努力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第四篇: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通过IT技术的部署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运维效率,从而降低经营成本。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五篇:企业信息化
企
业
信
息
化
企业信息化
摘要:本文讲述了企业信息的概念和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以及作用,用企业信息化在企业中开展的实例,讲述如何开展企业信息化以及企业信息化在企业中的意义。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企业内部或外部的,企业可能得到和利用的,并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各种信息,以便及时把握机会,做出决策,增进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水平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二、企业信息化的内涵
1.目标: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手段:计算机网络技术。
3.涉及的部门: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等职能 部门。
4.支持层:高级经理层(决策层)、中间管理层(战略层)、基础业务层(战术层)。
5.功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
6.组成:企业信息化是一个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如数控机床等)。
三、信息化的内容包括:
1.合理构建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
2.建立企业的总体数据库;
3.建立相关的各种自动化及管理系统;
4.建立Intranet(局域网),达到企业内部信息的最佳配置;
5.接通Internet(互联网),获得与企业经营有关的信息,充实自己信息资源。
四、企业信息化的作用1.企业信息化,能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助于企业决策的进一步 科学化。
2.企业信息化,能促使企业业务办事程序和管理程序更加合理,从而有助于增强企业的 快速反应能力。
3.企业信息化,能进一步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组合及利用,使其在现有资源条件下达到 最佳利用效果,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4.企业信息化能给企业提供一个的强大、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有助于我们紧紧跟踪一 些先进经验和成果,从而有助企业的发展,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
五、企业信息化的目的企业间的竞争应当包括产品竞争、价格竞争、品种竞争、服务竞争、市场竞争和信誉竞争等诸多方面。随着人们一边完成工业化进程,一边步入信息时代,这种种竞争的方面也都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企业要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里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参与企业间的科技竞争,把生产和经营牢牢植根于科学技术的沃土之上,使企业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永远充满活力。一般说来,技术进步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企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1.技术的进步有助于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2.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普遍缩短,由于更新换代的加快,企业也不得不重视产品的再开发;
3.技术的进步可以改进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可以研制出更有 效的生产工具应用于生产,从而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才能在市场竞争中保持强劲有 力的态势,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六、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对于企业来说,有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业务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加入WTO以后,企业将更直接地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在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特别是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
2.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在综合运用好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的采集、共享、利用和传播,不仅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4.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只有实现信息化,企业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健康发展。
5.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其中,运营自动化是基础,决策智能化是顶峰。
6.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加企业间的技术流通,总体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从宏观上而言,企业信息化可以为企业带来:
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化竞争的要求。
2.有利于理顺和提高企业的管理,实现管理的井井有条;
3.提高设计效率,缩短设计周期,保证设计质量;
4.降低企业的库存,节约占用资金,节约生产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5.缩短企业的服务时间和提高企业的客户满意度,并可及时的获取客户需求,实现按
订单生产;
6.加速资金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资金的快速重复有效的利用;
7.加速信息流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流动速率,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8.加速知识在企业中的传播,实现现有知识的及时更新和应用;
从微观上看,企业信息化可以为使用人员带来:
1.降低技术人才的劳动强度,用计算机实现繁杂、重复的简单体力劳动,从而提升技
术人才的脑力价值;
2.可以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
所以说,企业的决策者们在制定企业发展的宏观战略时,应该将信息系统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从长远战略的角度,把企业的信息化当作经济发展的“倍增器”来抓。
七、案例分析
韶关钢铁集团公司(下称韶钢)创建于1966年,至1994年,已发展成为一个年产70万吨钢的钢铁联合企业。1995年后,广东省政府对韶钢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至2002年上半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80亿元,实现利税32亿元,实现利润17亿元,实现社会贡献总额76亿元,上交国家财政21亿元。现在,韶钢已发展为一个年产250万吨钢规模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韶钢之所以能在困境中崛起,在挑战中奋进,在竞争中发展,靠的是对思想观念、技术装备和管理体制的“三个脱胎换骨”,靠的是扎扎实实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引进现代管理方式,是传统产业再显生机活力的必然选择。特别是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运用现代手段改革,传统国企管理,不仅带来了效益、提高了效率,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引进了新的管理方式。
1.抓好基础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韶钢信息化建设起步早、工作比较扎实,首先就体现在抓好基础管理上。企业管理可分为三个层次l一是高层管理——实施战略管理,即对企业业务和资源在整体上的一种把握和控制,包括组织架构、资源配置和企业战略等。二是中层管理——实施业务管理中的具体设计、组织协调,决定了企业各种业务是否能有效开展。三是基层管理——实施对业务处理的过程管理。分布在基层管理中但又跨越三层管理,能够影响企业全局的管理活动和事务,就是基础管理。它是企业管理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部分,为企业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管理等提供最基础的数据依据。因此,韶钢在管理思想上,十分重视基础管理;在工作部署上,不断强化基础管理。1994年,韶钢就进行了全面清产核资,初步摸清了企业家底,为组建股份公司奠定了基础;1997年,以不到3个月的时间,顺利地完成了集团公司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工作,并以股份公司设立为契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集团公司改造为现代化大企业集团;1998年,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完善了集团公司财务制度体系,建立起控制机制和规避企业经营风险机制;2000年,进一步进行清产核资,确定授权经营范围和考核基数;2001年,实施计量、物资、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和会计委派制度,理顺了计量、物资、财务管理流程,减少了管理环节,增加了基础管理透明度,加强了财务监控力度。强化基础管理,实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并及时用信息化手滑过渡。韶钢从1995年实施会计电算化至今,已积累了大量的会计信息资源,经过与金蝶公司一起进行技术攻关,组织开发了通用历史数据移植接口程序,将韶钢的历史数据自动移植到新系统,实现了新旧系统数据的平滑过渡。利用K/3系统的查询功能,可以方便地查询到历年的历史资料。在数据查询效率、方法和效果方面,均较旧系统有了质的提高。
2.韶钢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主要成效
韶钢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1985年便开始计算机的应用工作;1988年成立信息中心,专门负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1998年全面实施企业信息化,把企业信息化建设放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推动了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目前有22个子系统投入使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韶钢在实施信息化建设中,非常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现已建成90多公里光缆和160多公里双绞线的千兆三层网络,形成覆盖全公司每个工作点的高速信息办公网络和近万户家庭的职工小区宽带网络;由4台小型机和多台超级PC服务器构成的近千个工作站的信息平台;其软件系统架构为C/B/S三层结构,大型数据库ORACLE为网络数据库的平台。同时,还非常重视信息化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在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接口的前提下,主要依靠韶钢自身的力量,按照ERP的思想,开发了全新的22个子系统,即办公自动化(OA)系统、备件管理系统、工程设备采购管理系统、设备运行管理系统、质量检测判定系统、营销管理系统、运输调度及货运管理系统、ISO质量体系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物资供应系统、钢坯管理系统以及物流网络系统等。这些系统的运用,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又和金蝶软件集团公司合作,成功开发应用了K/3网络财务系统,同样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韶钢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管理效能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也取得了以下显著经济效益:一种新的管理方式,需要人们在理念和行动上做好充分准备。只要从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个第一要务出发,夯实基础、抓住关键、营造氛围、以人为本、脚踏实地的将企业信息化建设落到实处,韶钢就能在新一轮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曾德新.谈谈对企业信息化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