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族式企业如何管理
家族式企业如何管理?
目前在很多国内企业中,仍然存在着家族式管理的模式,而在家族式管理企业任职的管理人员,往往存在着“三难”
1、老板意识融合难
很多的家族式经营企业的老板,仍处于用人疑时疑也用的状态下,很难做到放权,甚至有些企业小至赠送客户一只钮扣、一件次品退仓,都要老板签字才能得到执行。而很多私人企业的老板都是自由回公司视察,其行程没有固定的安排,要签个字,往往也得等半天。
2、员工管理难
在家族式企业里,由于皇亲国戚比较多,平时众皇亲们的一些狐假虎威、处事拖拉等等不良作风也影响到了员工,特别是一些在任时间较长的老员工,由于接触到老板的机会相当多,往往也恃宠生娇,刚愎自用。而管理严格了,带着情绪做事,甚至是捣乱,管理松懈了,出了问题,就全是管理的错,皇亲们犯错就更不用说了,往往都不了了之,以至于员工们也纷纷效法。
3、客户管理难
由于内部管理的不良影响,导致了内部的不团结,也就给了一些熟悉公司内部情况的老客户可趁之机。往往亲自联系老板,申请特殊性优惠,给其它的客户造成了不良的榜样。很大层度上架空了管理者的权力。
那么,管理人员在这样的企业中如何才能发挥自已的实力,处理好这“三难”呢?
1、对老板要耐心解释,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把数据书面化及明确化,实行透明化管理,提前预约他的行程,表明事情重要性,保持思路清晰。
2、对于员工——要沟通,要教导、以身作则,但要是非分明,有功必奖有过必罚才可以保证执行力。也有人提倡“没有教不好的兵,只有不会教的将”“下属的错就是上司的错”,主张感化、帮助。不错,这种方法对大部分的人仍然是很有用的,但对于顽固不化,企图颠倒是非逃避罪责的人,是秀才遇着兵,有理说不清。曾跟一个具有“下属管不好全是自已的错的”同事讨论过一个现象:如果你的下属贪污受贿,损害公司利益,那么是管理的错还是下属的错?
3、对待客户,要以“双赢”为原则,同时也应多鼓励、多交流、沟通,保持其积极性,让他心甘情愿的信任与服从你的管理,并通过你的管理为他与公司都带来效益。不做交易,做朋友嘛!
4、完善企业文化建设!这也是重中之重!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提高全企业的综合素质,就是提高企业形象,就是提高生产力!也就提高企业的效益。
第二篇:中国家族式企业管理文化的反思(定稿)
由“国美事件”对中国家族式企业管理文化的反
思 时间:2011-10-13作者:张哲来源:中国论文库
字号:T|T[摘要]国美事件是中国家族式企业发展中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国美事件的发生反映了传统家族企业管理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矛盾和冲突,揭示了我国传统家族企业 标签:
[摘要]国美事件是中国家族式企业发展中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国美事件的发生反映了传统家族企业管理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矛盾和冲突,揭示了我国传统家族企业管理文化的特征及其存在的种种弊端。家族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重构企业文化,实现管理文化创新。
[关键词]国美事件;家族企业;管理文化
2011年3月9日,国美电器在港交所发布公告,宣布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陈晓因个人原因自3月10日起辞去董事局主席、执行董事、执行委员会成员兼主席及授权代表职务,原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出任国美电器非执行董事及董事会主席。至此,万众瞩目、举国关注的国美黄、陈之争,终于落下了帷幕,谁胜谁负的问题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至于国美今后的发展走向还得由事实和时间作出回答。但从黄、陈之争的起因、过程和中国民营企业如何从中吸取教训来分析、观察国美案例,留给人们的尚有许多值得思考之处。我们不仅要从黄陈的控制权之争、中外资本的角逐、企业创始人和经理人的道德关系以及中国家族企业的治理结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等表面进行分析,而且应该从文化的视角,对家族式企业的管理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探讨。
一“、国美事件”所揭示的家族企业管理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制度强化,所产生的社会心理积淀使整个中华民族对传统文化达到很高的共识度,对人的心理、行为及企业的组织模式和经营活动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中国家族企业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企业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离不开民族企业文化的积淀与滋养,同时也打上了中国“家文化”的深刻烙印,在厚重的“家文化”支配下,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模式也就自然地被移植到了企业之中,并对家族企业管理文化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和支配作用。国美作为以黄氏家族成员为组织核心的家族企业,它与其他家族企业一样,带有家族企业文化的共同特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族利益为基本目标,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企业内部管理有浓厚的家族色彩,其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也表现出了传统家族企业管理文化的典型特征:
1.用人机制上对非血亲关系的“低信任度”文化
我国家族企业内部的信任关系建立在血缘亲属关系之上,血亲关系是信赖的基础,信任度的高低依据内部成员之间存在的血缘、亲缘、友缘、学缘、地缘等关系的亲密程度进行取舍。信任只存在血亲关系之中,而对无血亲关系者存在一种天然的难以弥补的隔阂,即使是朋友和熟人,也只有在建立了相互依赖的关系,并承担投资的风险时才能达到信任的程度。一般情况下,家族企业老板对非血亲关系的员工,尤其是企业高管的信任和放权都是有限的。在国美事件中,黄光裕虽曾委任陈晓为“新国美”总裁,但对其仍存在防备心理,并没有予以真正的信任和放权。当“不知时务”的陈晓与黄氏家族爆发控制权之争之后,与黄家既无血缘关系,又不听话的陈晓自然成为黄氏家族的攻击目标,并被冠以“不忠”、“不义”之人,最后以“身败名裂”而告终。假若陈晓与黄家有血缘关系,纵使陈晓长有“反骨”,也不一定是如此的结局。
2“.老板制”管理体制下形成的集权专制管理文化
由于家族企业具有所有权与经营权“二权合一”的特征,加之社会“金钱决定地位”的普遍认知心理,使老板拥有绝对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利,也自然形成了以老板为中心的集权专制的管理体制。在这种老板集权专制的人治文化和管理体制下,老板的管理方式、用人体制是以其个人意志所决定,凭自己的主观判断或个人喜好做出决策,不受太多的控制和制约。即便是企业高管的权力也源于老板的授权,而且高管绝不可能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否则,老板及其家人可以随时解除高管的权力。在企业一股独大,老板一手遮天的情况下,即使老板出了问题,身体不行、意外身亡或犯法入狱,也丝毫不会影响老板家人对企业的控制权,而家族外的人不可能掌控企业。国美事件的发生就是由于黄光裕和其妻杜鹃因为经济犯罪被判刑而失去董事资格和对公司经营决策的实际控制权,国美董事会被迫重组。以陈晓董事局主席的新的国美董事会因而掌握了对公司经营决策的控制权。
习惯于控制国美经营的黄光裕虽然身陷囹圄,但还试图在狱中遥控国美,而以陈晓为首的新的董事局并不听其摆布,于是就发生了黄驱逐陈、从而想夺回国美经营决策控制权事件。
3.囿于“小圈子”文化,缺乏现代企业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家族企业为了在企业内部保持绝对的股权优势和垄断地位,防止大权旁落或“肥水流入外人田”,对外来人才和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缺乏包容和开放的心态,持排斥和抵触心理。他们把企业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容别人染指,在产权形式、组织形式及经营继承等方面对家族之外的非血缘关系成员不接纳、不认同,不愿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家族关系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家族利益高于一切,企业利益服从于家族利益;一旦家族的权力受到挑战,家族利益受到损害时,他们会义无反顾地站在一起进行反击。国美事件之所以发生,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陈晓在黄光裕被羁押而掌控国美之后所推行的一系列的改制措施直接触犯了黄氏家族集团利益,威胁到了国美的控制权问题,从而引发了与以陈晓为首的国美董事会的激烈冲突。黄氏家族最终以“一股独大”的优势把
陈晓淘汰出局。
二、家族式企业管理文化的弊端
不可否认,中国家族式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文化有其一定的优越之处,如:由于家族企业中家庭成员之间所共有的亲缘关系使家族企业的凝聚力远远强于一般企业;家族成员掌握着重要的管理位置,家族利益和企业利益高度一致,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容易协调各部门的关系,政令通达,易于控制与管理;家族企业中的所有权的垄断可以保持企业经营理念和目标政策的一贯性,从而保持企业的相对稳定性。但家族企业的这种组织体系和管理模式仅适合营销论文“ target=”_blank“>市场经济的初创阶段,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传统的家族企业管理文化已不能支撑家族企业第二次创业和持续发展,家族企业管理文化的弊端日益显露出来,成为阻碍企业发展壮大的制约因素。
1.非血缘关系的“低信任度”文化导致企业人才危机
源自家族的血缘关系和非血缘关系的信任度差序格局使家族企业在用人机制上常常从家庭、家族的利益出发,任人唯亲,把亲情和血缘关系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在任用人才时,认为血浓于水,血缘、亲情最可靠。因此,企业高层管理者只是凭血缘关系而不是凭专业才能占据重要的领导职位,重要的管理部门多数是由具有血缘、亲缘关系的人员所把持(国美集团的人事组织结构及其变化足以说明这一点),而非血缘关系的外族人很难争得一席之地。家族成员对最高权力的垄断阻碍了高素质的人才走向最高决策层的通路,客观上阻止了优秀人才的进入。在极力排外的、封闭的,以亲缘决定一切,以“关系”决定地位,近亲繁殖的用人机制下,企业对外部人力资源难以形成真正的信任,企业很难寻觅到忠心耿耿的优秀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当一个企业既不能从社会上汲取人力资源,又无法形成内部的人才代谢机制,必然造成家族企业各方面人才短缺,更无从谈起人力资源的整体动态配置和优化[1],仅靠自家人“单打独斗创闯天下”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获得长足发展。
2“.老板制”集权式管理导致企业决策过程不民主、决策风险过高
中国的家族企业在创业期的成功使其对原有的管理决策方法、营销论文”
target=“_blank”>市场运作方式等过于自信和依赖。老板在创业中形成的难以撼动的权威,使他们在经营管理中带有很强的家长作风和个人主义色彩[2]。国美这样的家族企业虽然通过向社会公众融资而逐步发展壮大,由私人家族企业转变为社会化的多股东合作经营企业,但在管理体制和理念上还没有实现从传统企业向现代企业的转变。在管理和决策机制上依然盛行集权专制的“老板制”,并没有真正形成实际操作意义上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分工制衡的制度架构。老板的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或抗衡,他们常常凭借在企业中的家族势力和股权优势,排挤、打压不同意见者,弱化或限制经理人和其他股东的权力。在这种大权独揽、一人独霸、缺乏民主机制、集思广益的情况下,往往导致错误决策,而错误决策一旦形成,又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反馈和制约机制而难以纠正[3],大大降低了企业决策的质量,增加了决策风险,可能给企业经营带来巨大损失。这也是很多家族企业大起大落、生命周期极短的重要原因。
3.家族企业“小圈子”文化导致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措施难以落实
在管理体制架构方面,家族企业的管理权和经营权不分,其拥有的股权优势导致“家长”权力放大,而且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家族企业的“小圈子”文化容易滋生特权,引发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而又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化解矛盾的管道和平台;在用人机制方面,注重亲缘关系,以亲情代替规则,以关系决定地位,对员工的招聘、录用、培训、考核以及辞退等方面,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在激励机制方面,缺乏健全而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家族企业“二权合一”的特征及其企业内部特殊的人际关系格局,使得“圈内人”与“圈外人”划分明显,家族外的高素质人才因在家族企业中处于“圈外人”的角色,与企业只能是单纯的雇佣关系,排除了他们分享企业长期收益的可能性,并且很难从家族企业中得到体现其人力资本价值的收益;特别是家族成员所秉持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严重伤害了非家族员工的情感。家族企业员工在既不能满足物质需求,又不能满足得到信任和尊重的精神需求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的情况下,很难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和价值。
4.家族企业管理文化的封闭性阻碍了与现代企业管理文化融合家族企业的“家长”文化所长期自发形成的价值取向和管理理念与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相距甚远。家族企业文化所具有的血缘、亲缘关系的特征,使之不自觉地对新文化、新观点、新理念持排斥态度,从而形成了文化壁垒,先进的企业管理文化很难融入其中;家族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作风近亲繁殖,使企业缺乏创新机制,缺乏持久凝聚力和现代企业文化强有力的支撑。在国美事件中,黄、陈之争实质上反映的是中国家族经营管理理念与现代股份公司的公司治理理念在思想观念上的抗衡和较量,是以黄氏家族代表的以“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家族企业的管理文化和以陈晓为首的董事会和职业经理人代表的以现代管理理念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激烈冲突。国美由于其创始人缺乏在思想认识上的自我革命,虽然上市了多年,但在思想认识上并没有“上市”,仍然处于传统的老板文化管理心态。然而,现在家族企业所面临的是一个日益开放的文化环境、竞争日趋激烈的生存环境,企业越来越强调合作,重视整合利用外部资源,家族企业“家文化”的这种封闭性显然不合现代企业文化的发展趋势。
三、家族企业管理文化的变革与创新之路
1.淡化亲缘关系,构建泛家族化的信任文化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以高度信任为基础,广泛认同的企业信任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我国家族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改变建立在亲缘关系上的信任模式,充分利用信任价值,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用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信任观,充分吸收家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扩大“家”的内涵,实现从“小家文化”向“大家文化”的转变,切实解决权力“近亲繁
殖”和对非亲缘关系的低信任度的问题,营造平等互信的文化氛围。一方面,家族企业的管理者应对家族成员与非家族成员都一视同仁,提倡平等、公平、公正意识,尤其要与非家族成员加强沟通和交流,真心实意地关心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合理的愿望和要求,把对家族内的信任延伸到企业内的所有员工,使“外人”变为“内人”,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家”的温暖和信任;另一方面,要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和认同。将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的理想相结合,通过企业帮助员工实现自身价值,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一种归属感,用文化认同的力量把家族外的成员凝聚在企业内部,创造出一个和睦、和谐、团结奋进的企业文化。由于我国信任制度的缺失,职业经理人市场制度和职业操守制度都不健全,导致职业经理人队伍良莠不齐,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但只要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真诚沟通,密切合作,建立充分互信,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就能消除隔阂,实现双赢。
2.摒弃“老板文化”,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按照传统的企业管理观念和目前国内多数人的观念,作为大股东的老板就应该控制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权,而小股东就应该听任大股东老板的支配。这也是黄氏家族以及支持者的观念。其实,这种观念是与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相悖的。在现代企业管理体制下,任何股东的权力都受到了限制和制衡,都没有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只有依据其所持股份的投票决策权。大股东虽然投票决策占比高,影响力比中小股东大,但不可能完全主导公司经营决策,即使大股东当了董事长,其在董事会也只有按一人一票的原则参与决策,并且重大决策必须由董事会集体决策,董事长或其他家族成员不能越过董事会与总经理而对经营活动任意干预。而职业经理人有其岗位所明确规定的决策自主权,他们只对董事会、全体股东和企业负责,而不是对老板或某个家族成员负责,其权力并不能被大股东任意剥夺。董事、高管与老板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不存在谁领导谁的问题。即使他们在经营决策上发生分歧、甚至对立也是正常现象,而且并非坏事,它有利于公司在决策时能多方权衡利弊,以避免决策失误,而老板更不能以此作为打压别人或排除异己的借口;在权利与责任对等的情况下,大股东、董事或高管,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发表的决策意见承担责任,一旦错误决策执行后产生严重结果,决策失误者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只有在这种完善的管理、监督、制衡的制度框架下,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提高决策质量。
3.摒弃“小圈子”文化,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在管理体制方面,以契约信任为基础,建立产权明晰,制度分明的企业管理体系,以此保证员工的利益和权利,避免和化解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家族企业应抛弃家族“小圈子”文化,在“大家族”的理念下,打破原有的管理格局,根据才能而不是根据亲缘关系,大量引进家族之外的优秀管理人才;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前提下,充分放权,发挥他们的技术专长或管理才能,并通过建立完善的人才评估、选拔、培养、使用、考核、激励及流通体系和管理制度,对引进的人才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要从企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实施长远的人才战略规划,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他们提供晋升的空间,提拔具有高忠诚度又熟悉企业内外环境的员工充实企业管理层,建立一支自己培养的职业化管理团队,以此降低外聘职业经理人的信任风险;在激励机制方面,建立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在物质激励方面,企业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红利、利润分享、员工持股、股票期权等多种方式;使员工的知识、技能、劳动都能得到合理的回报,实现利益共享,形成企业与员工的命运共同体;在精神激励方面,把企业目标与员工利益结合起来,使其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给员工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和条件;注重感情投入与人文关怀,在提高员工的自我发展意识中推动企业的发展。
4.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积极推进家族制管理文化
向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变革,实现管理文化创新当前推进家族制管理文化向现代企业管理变革的关键在于构建基于传统文化为主的企业本位为基础的管理文化。家族企业文化创新的重心在于:改变落后封闭的家族文化,培育与增强企业的开放性和创新力。首先对原有的家族血缘文化进行理性的变革,客观地保留与摒弃,要克服家族情结的缠绕,探索如何将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模式与家族企业文化有效融合的道路,结合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企业制度[3],提出清晰的企业管理文化并且不断地向员工进行宣传,把管理方式由现象管理深入到本质管理,着眼于建构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和深层架构,加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企业经营的核心理念和基本价值观,努力形成行之有效的企业管理文化。
第三篇:家族式经营模式
一、家族公司的定义及历史意义。
家族式企业是一种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企业经济组织形式,因此形成的公司可定义为家族式公司。早些年,《公司法》刚实施时,有的地方的工商行政管理局把家族成员登记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放在“个私处”,以区别于法人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在中国大陆的非公有制经济中,家族式经营的企业至少占到可90%以上。
家族式企业或家族式公司在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尤其在温州,几乎所以的企业和公司在起步的时候都是家族式的。家族式公司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二为一,以此为特点的管理模式,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在企业创业初期是非常奏效的。在家族企业里,企业的资本所有者就是决策者,这迫使他们谨慎决策,因为如果决策失误,他和他家族其他成员所拥有的资本将付之东流;同时,在公司管理方面,不存在偷懒、作弊等对企业不负责任的行为,或将公司据为己有的渎职行为。凡此等等,成功的家族式公司有着无可比拟的生命力。据资料记载,在现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巨头企业中,仍有相当部分属于家族式企业。
但是,据有关资料透露,目前,我国家族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5年,因此成功者甚少。而能够做大做强,走向现代化规范大公司的更是凤毛麟角。所以,一直有这样一种观点:家族式管理是中国民营企业走向兴盛的瓶颈。创始初期的亲情凝聚力演变成了阻力;信任和忠诚非但没有减少委托与交易成本,反而成了任意管理与个人意志的代名词。
这个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改革开放初期大
家耳熟能详的“傻子”瓜子年广久的家族裂情无疑就是最好的明证:人们记忆犹新的1992年,年营业额达20亿美元,有3万雇员的全美第二发电脑公司的王安电脑公司由于家族化的管理模式及独裁型决策机制而导致破产的著名岸例;三株集团、沈阳飞龙的破产以及巨人的倒下暴露出了家族化管理模式及独裁型决策的弊端;前段时期见诸于报端的温州某一书店惨淡经营终以失败告终的案例;以及本文开头部分提到的这家颇具规模的实业公司因为领军人物变故而导致公司无法经营的案例等等。说明一个问题,毋庸置疑,家族式企业在其发展初期对企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也是一些小企业成立的途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家族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问题已现实的摆在我们的面前。家族式企业的弊端逐渐暴露,家族式企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家族式公司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投资上的封闭性,限于家庭内部或实际上就是家长式的投资。无法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不能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因此也导致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基本以银行贷款或借款解决资金不足。
(二)家族式的管理,层次低,法制观念淡薄,企业内部缺少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形成制度化、科学化的决策程序,权力高度集中,重大决策往往由“家长”个人说了算,大小事情一人包办,公司组织机构形同虚设。
(三)家族式管理不利于择贤用能、广罗人才。不少企业家族式管理具有排外性、排他性,排斥异己。即使有人才进来了,也打不进由家族成员把持的企业各个重要部门形成的“亲属圈”,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内部人才的培养由于其选材范围的限制,不一定能选出真正的人才。
(四)在财务管理上缺乏健全的制度和有效监督机制。不少家族公司财务上没有规范的制度,往往是“家长”个人随意开支,对内对外两本账,常常账目不符,偷漏税现象严重。给公司管理造成混乱的同时,也会造成家族内部发生矛盾,甚至发生分裂,导致企业解体。
(五)在经营上缺乏严谨科学的决策机制。个人意志决定一切。无法避免“跟风”起哄的短期行为,缺乏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缺乏抗风险、长盛不衰的机制。
(六)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合一”的家族式公司的先天性不足,与市场经济规律背道而驰。
凡此种种,家族式公司确实存在着很多弊端,尤其是初具规模后的“后阶段”。家族经营不适合市场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经济的要求,在人力资源、产权管理、激励机制、决策机制、授权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已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以,在肯定家族式公司企业初期积极一面的同时,从总体上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从法理高度提升家族式公司的管理档次,已成为当今公司管理理论探索要务之一。
三、法理提升与导入法人治理模式:
家族式企业的法理提升也即导入法人治理模式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资本社会化、管理专业化和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
(一)资本的社会化。
打破家族所有制的藩篱,引进外部股东,实现自然人产权制度向法人产权制度转变。资本社会化有多种途径,如:
1、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企业员工购买企业股份,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奖励企业股份,对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实现股票期权制,分散企业股份,并利用股份形成企业和员工真正的命运共同体;“此外,民营企业老板要让优秀的管理层来持股,这样就能把一个家族企业这样一个点的变成一条直线,这个线股东不是很多,只有几十个,这是一个适当放大的家族企业,这样的家族企业大有前途。”
2、吸收外部投资入股,加盟到企业股东行列;
3、通过与其他企业合资合作、合并、兼并等形式,或者与其他企业形成企业集团实现资本社会化。
4、家族成员作为参股股东时,其个人的财产与作为家庭成员的家庭共有财产必须分离,做到产权明晰。并以审计或公证的方式形成证据,记入公司档案。
5、企业上市也是实现资本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式。有专家认为,“改制上市可以理清家族企业不明晰产权,上市公司的股东多元化,可以弱化家族化管理的存在基础所有者主体单一,股权过度集中、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分。”
(二)管理专业化
由具有管理、技术、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人员来管理企业,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实现从投资者管理模式向职业经理人的模式转变:
1、建立明晰的产权。关键是前文已有论及的自然人产权人与公司产权的概念分离。股东与公司之间的界别就在于股东不能直接进入公司财产的管理支配以及通俗意义上所理解的使用。一定要明确家族、家庭、家庭成员与公司、股东、公司与员工之间的权利、责任、义务,即明晰产权,以现代企业的运作方式去运作。
2、加强人力资源的管理。所有者、经营者以及家庭成员的混同不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一方面,家庭成员可能不胜任其所担任的职务。另一方面,不便于管理,可能一切制度在家庭成员面前没有刚性,就会导致一些关系到企业发
展的策略、方法得不到实施并阻碍企业的发展。所以,打开“国门”,引进人才,首先是理念问题。“家人”与“外人”一视同仁,是具体操作问题。诚然,由于我国诚信度比较低,私有产权的法律保护制度、商业机密保护制度、职业经理人市场制度和职业操守制度、合伙企业制度等并未健全的实际情况。引进人才,应按部就班,结合实际。
3、完善激励机制。把家族式的“血缘关系”提升为“契约关系”,厘清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权利义务关系。并借鉴一些大企业的先进经验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强化责、权、利平等原则,增强企业的凝聚感和向心力。
4、完善决策机制。美国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Drucker)说:“成功的企业不会采用一人当家的做法,而是有一个良好的经理班子”。个人的认知是有限的,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商场如战场的今天,一个再好的企业家也不可能事事皆知,百发百中。所以,应当建立有效的决策机制,博采众长,科学决策。
5、建立科学、理性的授权体系。家族式公司的授权是个很敏感的话题。公司规范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在逐步走向专业化管理的进程中,授权将不可避免地被提上议事日程。在确保具备相当完善的行政控制制度的情况下,应该适当地、有限度地适用授权,建立有机、能动、高效率的科学管理体系。
(三)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化
公司治理结构的规范化是指严格按照《公司法》的精神来运作,重视制度的力量,从理性的高度真正避免随意管理,推行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1、所谓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也称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所有者,经营者和监督者之间通过法定机制,形成权责明确,相互制约,协调运转和科学决策的联系,并依法律、法规、规章、和公司章程等规定予以制度化的统一机制。通过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保证公司交易安全,运行平稳、健康,使股东利益及利益相关者共同利益得到平衡与合法保护。家族式公司向完全公司制发展,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核心。现代公司法人治理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及西方公司治理模式的经验基础上,确立权力、执行、监督的相互制衡原则,应成为家族式公司的变革的主要方向。
2、公司法人治理法定了股权、经营权、监督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的产权现状。公司仅仅是投资者的工具;投资者(股东)出资设立公司的目的是利用公司这个工具为其实现利益,因其投资行为而产生两个主体、两种权利、两种责任。出资人将其才财产投资公司后,即丧失了对该财产的所有权,作为丧失对其原财产所有权的对价,公司给予其股权,实现可股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股权与法人财产权相伴而生,又相互分离,这一产权关系的重大变革是家族式公司走出怪圈的重要途径。
3、作为现代公司法人治理核心内涵的“三权分立”结构模式来源于“三权分立”学说,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即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三个不同机关掌握,各自独立行使,相互制约的制度,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公司作为独立主体的商事组织,也存在内部权力如何配置,如何分权问题,如同一位著名的法学家所说的,公司法面临一个宪法问题:“将某种宪法意义的形式加于公司经济之上的问题?”家族式公司的法理提升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四、政府的引导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
1、政府要加强对家族式公司法理提升的引导,给予更多的政策性优惠;改善融资环境和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建立更加完善的市场机制和社会诚信体系;克服官僚主义,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等。
2、修订《公司法》或通过司法解释增强“法律责任”的可诉功能。如监事会(监事)的职权、董事、监事、经理的赔偿责任、股东的求偿权、员工违约的赔偿责任等等。增强相关法律规范的可诉功能,消除违法成本是零的奇怪现象,使家族式公司的法理提升得以强大的法律救济辅助。
3、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家族式公司在规范化管理与法理提升方面均遇到人才问题,人才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围绕着一个中心,就是人的中心。实践中,家族式公司面临两个方面的人才问题,一方面是企业也要用人,但是要用符合其自身理念的人才;另一方面,人才也要用企业施展才能,但是对于企业的选择及价值评估也有其自己的标准。除了理性的评估和法律的标准,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就是诚信。以诚待人是一种包含着法律和社会意义上的价值评估和责任,是一种为人原则的取与舍的选择。听到很多的故事也见过许多的实例,名星管理人才和名星企业的“悲欢离合”,这不是一般的“跳槽”所能解释的。这里,就有一个大定义框架内的“人的诚信”和社会的诚信体系。
综上所述,家族式公司法理提升也即导入法人治理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从根本意义上讲,它一项法治工程。事实上,家族式公司的法理提升与法人治理结构还要涉及到公平与效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对立统一等法律问题;甚至还包括完善程序法、建立绕开法人、直指自然人的责任制度等诸多公司外部的问题,显然,家族式公司的法理提升与导入法人治理制度的研究任重而道远,有待上下求索。
第四篇: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案例
女包批发 http://ba5
一个家族式HR管理者的来信:
“从你的言论来看,我想你可能仍然是停留在理想的习惯思维中,据我了解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对人员的招聘程序是初选由HR部筛选,复选则由用人部门的经理或主管去确定。
现在我们举个例子说,如果是生产部提出申请要招聘二名拉料的工人,这时HR部根据生产部要求及拉料这个体岗位说明书上的要求筛选出二名符合条件的工人甲与乙(在HR部的面试是认为工人乙各方面的条件比工人甲要稍微好点),这时由生产部主管复试确定下来,也是同意录用这二名工人,但是其中一名工人甲却正好与生产部主持面试的这名主管是老乡,在经HR部培训之后,甲、乙这两名新工人就开始在拉料这个岗位上工作了,试用期是三个月,在试用期当中,HR部会为新员工安排一系列培训或者跟新员工为做定期的访谈,在培训过程中发现了工人甲很明显地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培训老迟到或是直接缺勤,或者在培训过程中老讲话,影响他人听课,当然针对这个现象,我们HR部会与之进行沟通,寻找原因。但是让HR部始料不及的是工人甲给出的答案却是直接了当的一句话,我不想参加培训,当然这时我们HR部会将公司培训对于员工的种种益处一一向其再次的说明,然后工人甲听后无动于衷,而且还摆出了一付爱理不理的态度,与当初他来面试时的态度简直是判若二人。之后HR部首先有找来与工人甲、工人乙一起工作的上、下道工序的几个工人来沟通,大家对于工人甲都给出同样的看法:就是工作爱斤斤计较,较为懒散,而且有时态度也极其恶劣;对于工人乙却给予一致的好评,认为工作较为主动,而且也很会乐于助人,较为灵活。接着HR部找来了生产主管和所属车间的组长进行沟通,然而主管、组长与工人们的说法却是不相径同,主管、组长给予工人甲很高的评价,什么工作主动强,积极,灵活,配合的态度也很好,而对于工人乙的评价却是很一般,是属于不算好也不算坏的那一种!这个主管就是当时面试的主管,也是工人甲的老乡,组长则是主管的铁哥们。新工人在试用期满后HR部做一个试用期员工是否继续留用的估计,组长及主管在试用期评估表给了工人甲的分数是90的高分,而给工人乙却是74的分数。HR部就只能把工人甲培训过程、访谈中的种种的表现以及工人对工人甲、乙两人的评价与组长、主管进行沟通,然而得出来一句:“工人甲真是表现很好,并没有象工人们所说的那样,至于说培训过程的表现令你们HR部不满,你们要就这点解雇他,那就随你们的便,反正我们是觉得这人好用!”这样的一来HR部只能向生产经理了解,因生产主管是生产经理的得意门生啊!所以自然而然生产经理那儿得出的结论也是工人甲表现不错,要继续录用!在这种用人部门一再要求要继续录用工人甲的情况下,HR部也只能无话可说,接下来再做一个岗位的考核,工人甲考出71分的成绩,这样一来,HR部只好再继续录用工人甲为正式员工。接下来让HR部更出乎意料的是车间来了新机器,紧接着面临的是机器操作员的培训,按照公司的规定只有工作表现优秀的人才能接受新机器的培训,这时工人甲的问题又来了,车间的主管、组长一致推选其去培训,这时HR部只得以新机器操作人员需具备的知识、经验以及性格特点,重新推选了更为合适的人选!最后工人甲是没有得到新机器的培训,但是HR部与生产部是闹了彼此都很不开心!
象这样的例子,请你就你的非典型的习惯思维模式告诉HR部面对这样的生产部经理、主管、组长应如何去处理?你别告诉我们从上到下换人,我告诉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生产部经理是老总的堂哥又是开国员老,去跟老总说换生产经理那简直是自讨没趣,说不定被换的那个人会是你!所以如果遇到这样的企业想要真
正地做好HR部的工作只是HR部的管理者跳槽,如果你下一个企业管理的模式还是这样,那你也只能是一跳再一跳!象这样的模式的企业,员工的稳定性也很差,因为有发展潜力的岗位(俗话说吃香的岗位)永远是属于那些跟主管有关系的员工。而那些真正表现好的员工却也能是永远干着体力活,默默无闻地工作,他们当中想要发展的人就会选择离开!
[Modified By *繁星点点* On 2004-11-22 14:22:21]
凌雁管理咨询的咨询师林先生的答复:
首先要感谢 *繁星点点* 用如此详尽的篇幅对精华老帖提出讨论,也感谢你关注我的发言。这个问题很简单,也很常见,现在就你提到的问题谈一谈我的看法,以及对HR管理者在选人、用人、育人、留人的一些建议。当然,像我之前说过的,我们在论坛上是“网上谈兵”,有几句话可以对你有所触动已经非常不错了,真正要解决问题的方案是需要实地考察和深入沟通的,这里的探讨自然会受许多因素和环境的局限而产生误差,这一点希望大家理解。
【选 人】
让我们时光倒流,回到你的招聘现场。作为一个HR经理,首先你要有战略思维和全局观,应该在招聘时考虑用人环境,要懂得控制员工的拉帮结派行为,要杜绝一大批老乡同在一个屋檐下工作,这非常重要,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团伙犯罪行为。就算是因为工人难招,也应该把关系员工分开部门来管理。如果把上面的HR主角换成我,则甲候选人会在初选时就被枪毙,重新招聘并选出与乙条件差不多的人来填补职位空缺。因为,家族式企业本来就存在着许多复杂的裙带关系,如果这时候再添油加醋地增加关系,那么简直是自讨苦吃。我们来假设另外一个情况,如果你事先并不知道甲和主管是老乡,并已经把甲招进来了,怎么办?接着看下面:[/p]
【用 人】
既然由于自己的失误导致生米已成熟饭,那么你就要准备好开始啃这种“劣质米饭”了。出现以上问题,说明你提到的这个企业绩效考核体系非常不完善,根本没有数据化管理,基本上是靠情感管理,对于家族式企业来说,情感管理是制造“企业黑洞”的罪魁祸首,即是你最后说到的:“吃香的岗位永远是属于那些跟主管有关系的员工,而真正表现好的员工只能是永远默默无闻地干着体力活,想要发展的人就会选择离开”。试用期评估的依据是什么?是用人部门的评价吗?当然不止这个,我们需要有数据化的业绩体现,既然同事们都反映甲员工工作爱斤斤计较、较为懒散,甚至有时态度也极其恶劣,那么他有可能取得好的业绩么?试想想,一个懒散的、态度不好的员工可以取得高业绩和高评估,是不是绩效考核体系有问题呢?弄到这个境地,对员工甲进行岗位考核是没用的,应该尽快建立完善的数据化考核体系,或者,以培养“有潜力员工”的名义把甲调到另外一个无裙带关系的部门。
【育 人】
如果上述企业的考核体系可以把员工发展和薪酬福利结合在一起的话,那么我想员工甲不会拒绝即可学习又可能升工资的号召。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部分,决定到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有的员工为什么不喜欢参加培训?很简单,没有足够的激励。笔者与很多企业有裙带关系的营销经理聊过,他们有的连老总要求的每周例会都不参加,对下属也基本上没有管理和督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优秀的业务员罢了,用他们的话解释不开会的原因是:“开什么鸟会,我的生意不用做了?这个月奖金还不够生活呢。”所以,培训和管理能为员工带来的好
处必须是显性的,在潮汕地区急功近利的思维里,很多人是不会考虑通过培训自己的职业生涯会有什么样的升迁可能的,HR管理者应该有机地结合考核和薪酬体系,从而有效激励员工的工作和学习热情。
【留 人】
你说得对,“大换血”对于已经形成很大惯性的家族式企业来说是不足取的,一来会影响到日常的企业运营,二来会伤家族感情,因为大多数家族成员在企业里都把握了某些核心信息,比如作为生产部经理的堂哥拥有生产技术或产品配方,当财务经理的表姐知道企业的运营情况和投资方向,所以替代他们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能够顺利过渡并开始靠数据化管理的企业才能真正生存下来,那些家族成员“掌权不放”的企业是活不长久的,我们知道,人都有老的时候,代代相传的世袭企业是不现实的。如此说来,培养并留住有潜力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全球百岁企业的典范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呢。
希望以上能给你的工作带来一些帮助。另外,我建议你以后发表新文章不要用这样的题目,太具有针对性不好,因为这里有很多朋友和精英都可以参与探讨,众人拾柴火焰高,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不是更好吗。再次感谢你的发言。
一個傢族式HR管理者的來信:
“從你的言論來看,我想你可能仍然是停留在理想的習慣思維中,據我瞭解現在幾乎所有的大型企業,對人員的招聘程序是初選由HR部篩選,復選則由用人部門的經理或主管去確定。
現在我們舉個例子說,如果是生產部提出申請要招聘二名拉料的工人,這時HR部根據生產部要求及拉料這個體崗位說明書上的要求篩選出二名符合條件的工人甲與乙(在HR部的面試是認為工人乙各方面的條件比工人甲要稍微好點),這時由生產部主管復試確定下來,也是同意錄用這二名工人,但是其中一名工人甲卻正好與生產部主持面試的這名主管是老鄉,在經HR部培訓之後,甲、乙這兩名新工人就開始在拉料這個崗位上工作瞭,試用期是三個月,在試用期當中,HR部會為新員工安排一系列培訓或者跟新員工為做定期的訪談,在培訓過程中發現瞭工人甲很明顯地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培訓老遲到或是直接缺勤,或者在培訓過程中老講話,影響他人聽課,當然針對這個現象,我們HR部會與之進行溝通,尋找原因。但是讓HR部始料不及的是工人甲給出的答案卻是直接瞭當的一句話,我不想參加培訓,當然這時我們HR部會將公司培訓對於員工的種種益處一一向其再次的說明,然後工人甲聽後無動於衷,而且還擺出瞭一付愛理不理的態度,與當初他來面試時的態度簡直是判若二人。之後HR部首先有找來與工人甲、工人乙一起工作的上、下道工序的幾個工人來溝通,大傢對於工人甲都給出同樣的看法:就是工作愛斤斤計較,較為懶散,而且有時態度也極其惡劣;對於工人乙卻給予一致的好評,認為工作較為主動,而且也很會樂於助人,較為靈活。接著HR部找來瞭生產主管和所屬車間的組長進行溝通,然而主管、組長與工人們的說法卻是不相徑同,主管、組長給予工人甲很高的評價,什麼工作主動強,積極,靈活,配合的態度也很好,而對於工人乙的評價卻是很一般,是屬於不算好也不算壞的那一種!這個主管就是當時面試的主管,也是工人甲的老鄉,組長則是主管的鐵哥們。新工人在試用期滿後HR部做一個試用期員工是否繼續留用的估計,組長及主管在試用期評估表給瞭工人甲的分數是90的高分,而給工人乙卻是74的分數。HR部就隻能把工人甲培訓過程、訪談中的種種的表現以
及工人對工人甲、乙兩人的評價與組長、主管進行溝通,然而得出來一句:“工人甲真是表現很好,並沒有象工人們所說的那樣,至於說培訓過程的表現令你們HR部不滿,你們要就這點解雇他,那就隨你們的便,反正我們是覺得這人好用!”這樣的一來HR部隻能向生產經理瞭解,因生產主管是生產經理的得意門生啊!所以自然而然生產經理那兒得出的結論也是工人甲表現不錯,要繼續錄用!在這種用人部門一再要求要繼續錄用工人甲的情況下,HR部也隻能無話可說,接下來再做一個崗位的考核,工人甲考出71分的成績,這樣一來,HR部隻好再繼續錄用工人甲為正式員工。接下來讓HR部更出乎意料的是車間來瞭新機器,緊接著面臨的是機器操作員的培訓,按照公司的規定隻有工作表現優秀的人才能接受新機器的培訓,這時工人甲的問題又來瞭,車間的主管、組長一致推選其去培訓,這時HR部隻得以新機器操作人員需具備的知識、經驗以及性格特點,重新推選瞭更為合適的人選!最後工人甲是沒有得到新機器的培訓,但是HR部與生產部是鬧瞭彼此都很不開心!
象這樣的例子,請你就你的非典型的習慣思維模式告訴HR部面對這樣的生產部經理、主管、組長應如何去處理?你別告訴我們從上到下換人,我告訴那是不可能的事,因生產部經理是老總的堂哥又是開國員老,去跟老總說換生產經理那簡直是自討沒趣,說不定被換的那個人會是你!所以如果遇到這樣的企業想要真正地做好HR部的工作隻是HR部的管理者跳槽,如果你下一個企業管理的模式還是這樣,那你也隻能是一跳再一跳!象這樣的模式的企業,員工的穩定性也很差,因為有發展潛力的崗位(俗話說吃香的崗位)永遠是屬於那些跟主管有關系的員工。而那些真正表現好的員工卻也能是永遠幹著體力活,默默無聞地工作,他們當中想要發展的人就會選擇離開!
[Modified By *繁星點點* On 2004-11-22 14:22:21]
凌雁管理咨詢的咨詢師林先生的答復:
首先要感謝 *繁星點點* 用如此詳盡的篇幅對精華老帖提出討論,也感謝你關註我的發言。這個問題很簡單,也很常見,現在就你提到的問題談一談我的看法,以及對HR管理者在選人、用人、育人、留人的一些建議。當然,像我之前說過的,我們在論壇上是“網上談兵”,有幾句話可以對你有所觸動已經非常不錯瞭,真正要解決問題的方案是需要實地考察和深入溝通的,這裡的探討自然會受許多因素和環境的局限而產生誤差,這一點希望大傢理解。
【選 人】
讓我們時光倒流,回到你的招聘現場。作為一個HR經理,首先你要有戰略思維和全局觀,應該在招聘時考慮用人環境,要懂得控制員工的拉幫結派行為,要杜絕一大批老鄉同在一個屋簷下工作,這非常重要,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是團夥犯罪行為。就算是因為工人難招,也應該把關系員工分開部門來管理。如果把上面的HR主角換成我,則甲候選人會在初選時就被槍斃,重新招聘並選出與乙條件差不多的人來填補職位空缺。因為,傢族式企業本來就存在著許多復雜的裙帶關系,如果這時候再添油加醋地增加關系,那麼簡直是自討苦吃。我們來假設另外一個情況,如果你事先並不知道甲和主管是老鄉,並已經把甲招進來瞭,怎麼辦?接著看下面:[/p]
【用 人】
既然由於自己的失誤導致生米已成熟飯,那麼你就要準備好開始啃這種“劣質米飯”瞭。出現以上問題,說明你提到的這個企業績效考核體系非常不完善,根本沒有數據化管理,基本上是靠情感管理,對於傢族式企業來說,情感管理是制
造“企業黑洞”的罪魁禍首,即是你最後說到的:“吃香的崗位永遠是屬於那些跟主管有關系的員工,而真正表現好的員工隻能是永遠默默無聞地幹著體力活,想要發展的人就會選擇離開”。試用期評估的依據是什麼?是用人部門的評價嗎?當然不止這個,我們需要有數據化的業績體現,既然同事們都反映甲員工工作愛斤斤計較、較為懶散,甚至有時態度也極其惡劣,那麼他有可能取得好的業績麼?試想想,一個懶散的、態度不好的員工可以取得高業績和高評估,是不是績效考核體系有問題呢?弄到這個境地,對員工甲進行崗位考核是沒用的,應該盡快建立完善的數據化考核體系,或者,以培養“有潛力員工”的名義把甲調到另外一個無裙帶關系的部門。
【育 人】
如果上述企業的考核體系可以把員工發展和薪酬福利結合在一起的話,那麼我想員工甲不會拒絕即可學習又可能升工資的號召。培訓是人力資源開發的一部分,決定到企業整體素質的提升,有的員工為什麼不喜歡參加培訓?很簡單,沒有足夠的激勵。筆者與很多企業有裙帶關系的營銷經理聊過,他們有的連老總要求的每周例會都不參加,對下屬也基本上沒有管理和督導,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個優秀的業務員罷瞭,用他們的話解釋不開會的原因是:“開什麼鳥會,我的生意不用做瞭?這個月獎金還不夠生活呢。”所以,培訓和管理能為員工帶來的好處必須是顯性的,在潮汕地區急功近利的思維裡,很多人是不會考慮通過培訓自己的職業生涯會有什麼樣的升遷可能的,HR管理者應該有機地結合考核和薪酬體系,從而有效激勵員工的工作和學習熱情。
【留 人】
你說得對,“大換血”對於已經形成很大慣性的傢族式企業來說是不足取的,一來會影響到日常的企業運營,二來會傷傢族感情,因為大多數傢族成員在企業裡都把握瞭某些核心信息,比如作為生產部經理的堂哥擁有生產技術或產品配方,當財務經理的表姐知道企業的運營情況和投資方向,所以替代他們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能夠順利過渡並開始靠數據化管理的企業才能真正生存下來,那些傢族成員“掌權不放”的企業是活不長久的,我們知道,人都有老的時候,代代相傳的世襲企業是不現實的。如此說來,培養並留住有潛力的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那些全球百歲企業的典范是不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呢。
希望以上能給你的工作帶來一些幫助。另外,我建議你以後發表新文章不要用這樣的題目,太具有針對性不好,因為這裡有很多朋友和精英都可以參與探討,眾人拾柴火焰高,集思廣益、博采眾長不是更好嗎。再次感謝你的發言。
第五篇:家族式腐败的政治逻辑
“择劣机制”与“排优机制”
家族式腐败的政治逻辑
《 人民论坛 》(2015-03-20)
吴 波
【评述由头】全国两会期间,江西省委书记强卫在谈到苏荣案时表示,“苏荣腐败案不仅具有其他腐败分子的共性特征,还有一些更为严重的突出表现,比如纵容家人擅权干政、形成家族式腐败,影响十分恶劣”。梳理近期披露的一系列腐败大案可以发现,“腐败家族化”现象并不鲜见,有的腐败分子使家族成员成为收受贿赂或接受利益输送的中间人,从而掩盖其贪腐行为;有的官员亲属凭借权力背景,大肆侵占不义之财,成为导致官员下水的重要导火索„„为何会出现这种腐败家族化现象?应如何对这种现象进行治理?本刊邀请了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分析。
【摘要】家族本身没有腐败的原罪,并非天然地腐败。家族式腐败也只是群体性腐败的表现形式之一。群体性腐败的存在对执政党产生了多重伤害,使得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严重趋于庸俗化,使得现实政治运行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排优机制”。为此,需要信仰和道德教育的强化、党的建设各项制度的完善和持续铁腕反腐的齐头并进,综合治理。
【关键词】家族式腐败 政治逻辑 危害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家族腐败只是群体性腐败表现形式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家族腐败就不断见诸报端,“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腐败演出一幕幕地展开,除苏荣腐败案外,令氏兄弟的腐败也引人注目。在令氏腐败集团中,令家几兄弟作为核心力量固然是家族腐败的显著标志,但细细想来,在这一腐败集团成员中,血缘并不是唯一的联结因素。进一步而言,除了血缘的纽带外,这一利益集团还有同乡因素的联结。因此,“家族腐败”一词虽然标识出该集团的典型特征,却不能涵盖这一集团的全部特征。从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贪腐案件中,还有一些值得梳理的基本线索。战友、同学、同乡、同行等因素,都与血缘或姻缘因素一样,充当了穿针引线的角色,发挥了撮合和凝聚的功能。
其实,家族本身没有腐败的原罪,并非天然地腐败。家族既可以由于满门英烈而光耀史册,也可能因为贪腐而臭名昭著。只有处于腐败的社会关系中,家族才成为腐败家族。由此,令氏集团陨落这一事件可以纳入群体性腐败的分析框架之中,家族腐败只不过是群体性腐败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联系从魏晋到南朝愈演愈烈的门阀政治,可知今日之家族腐败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家族腐败集中表现了社会腐败的高发多发群发而难以控制的局面,缘于政治家族的生成和堕落;群体性腐败之所以发生,缘于社会性腐败对血缘、姻缘、战友、同学、同乡和同行等关系的侵袭毒害,形成了排他性而谋取私利的官僚利益集团。只是由于家族腐败因由血缘和姻缘为纽带,使得其成员之间关系较其他联结因素更具亲密性和可靠性。格外引人注目的家族腐败,可以被认为是群体性腐败最具典型性的表现形式。
群体性腐败的共同特征是,在权力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利益的共享。权力作为一种要素一旦参与分配,它的能量就大大超过资本和劳动等其他要素,更何况是各种政治权力的集聚,其能量就可能以乘数效应表现出来。当下中国的反腐力度已远远超过了一些人想象。
从群体性腐败形成发展史的视角考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腐败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第一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初至1992年。这一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腐败现象再生恢复,少数人依靠公共权力为个人或家庭成员牟利。不过,这一时期官员腐败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并不突出,群体性腐败还处于萌芽阶段。第二个阶段:1992年至20世纪末。随着市场因素和资本因素作用的不断强化,腐败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都呈现出迅猛扩张的态势,群体性腐败现象不断增加。第三个阶段:20世纪末以来。这一时期,腐败在中国社会弥漫开来,在很多地方成为公共服务维持运行的日常手段。群体性腐败成为这一时期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并呈现难以遏制之势。
群体性腐败对执政党的多重伤害
无论是对群体性腐败产生原因的分析,还是对群体性腐败造成后果的思考,都需要引入政治文化的分析视角。很多年前,就听到一位官员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领导这样说过,什么叫知人善任呢?首先要认识你,熟悉你,了解你,你只顾低头拉车而不抬头看路,不主动靠近领导,让领导认识你和了解你,领导如何会提拔任用你呢?说者言之凿凿,听者无语良久。“进了班子,却没进圈子”、“做对事情还不行,还得跟对人”、“只跑不送,原地不动;又跑又送,上级重用”,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无非都在说明这样的一个道理:不成为某个“山头”和“圈子”中的一分子,就难以有远大的政治前途。非常遗憾的是,这种政治文化不仅没有在当下中国社会销声匿迹,反而借助市场和资本的力量顽强存活并大行其道,如此这般,也就苦煞了那些遍寻不着任何关系而又没有任何寻租权力的小吏了。
“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不仅培育和壮大了群体性腐败的基础,造成“窝案”、“串案”、“塌方式系统性腐败”,而且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无论是以血缘或姻缘联结而成的政治家族还是依靠其他因素联结而成的官僚集团,其成员之间都是典型的人身依附关系,这就使得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严重趋于庸俗化。正如总书记指出的,有的干部信奉拉帮结派的“圈子文化”,整天琢磨拉关系、找门路,分析某某是谁的人,某某是谁提拔的,该同谁搞搞关系、套套近乎,看看能抱上谁的大腿。有的领导干部喜欢当家长式的人物,希望别人都唯命是从,认为对自己百依百顺的就是好干部,而对别人、对群众怎么样可以不闻不问,弄得党内生活很不正常。① “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盛行之下,现实政治运行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排优机制”。在这一机制的作用下,许多地方和单位的党内健康力量遭到打压和排斥,沦为边缘化的存在。正气难以形成合力与邪气抗衡,于是,“有的地方和单位有了问题总想捂着盖着,甚至弄得保护错误的力量大过伸张正义的力量”②。“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的强势存在,还导致干部选拔任用的视野越来越为狭窄,越来越具有封闭性。诸多事例说明,在干部选拔任用上的德才兼备原则和五湖四海原则,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大都流于形式,沦为空谈。这种封闭性选拔形式造成的消极影响是,业绩和成就在身份面前黯然失色,不仅毫无积极意义,甚至反过来成为政治上成长的障碍。在干部选拔任用上,“择劣机制”逐渐形成并固化,导致逆向淘汰事件层出不穷。破坏执政党勃勃生机的,恐怕就是这些与资本强烈结合又带有封建遗毒的“山头主义”和“圈子文化”。
在“择劣机制”和“排优机制”的共同作用下,政治组织日益涣散并不断趋于变质腐烂。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腐化与政治组织的程度成反比关系。长此以往,出事就具有不可避免性。正是基于这一政治逻辑的深刻认识,总书记告诫全党:“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些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
群体性腐败治理的三重途径
群体性腐败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信仰和道德教育的强化、党的建设各项制度的完善和持续铁腕反腐的齐头并进,相互促进。
首先,要强化信仰和道德教育。古人有云,“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孙谋”。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忘却小我,成就大我。信仰缺失往往伴随道德堕落和腐败行为。其次,要推进制度的完善和贯彻。当下完善抑制腐败的制度,特别要注重对党政重要官员的配偶、子女参与商业活动的行为加以必要的限制和约束,尤其要以制度的力量割断官员子女、配偶等与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的商业联系,从根本上消除以权力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机会空间。同时,需要强力推进制度的贯彻和落实,而不能让包括回避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形同虚设,无效空转。
最后,要持续以铁腕反腐。对于群体性腐败,要顺藤摸瓜,一网打尽,不能养虎为患,有丝毫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