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过粮食直补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
我国粮食直补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策的调研报告
张敏
(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档案局)
摘要:本文主要从史密斯的政策执行模型入手对粮食直补政策在政策本身、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的目标群体、政策执行环境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相应的提出了解决的办法,以期使粮食直补政策能更有效的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保证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
前言
粮食直补是在我国总的耕地面积不断下降的背景下,为保护农民利益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从而更好地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下提出的。自我国实行粮食直补政策以来,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入手从政策本身、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的目标群体、和政策执行环境四个方面对粮食直补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粮食直补政策本身存在诸多问题。
1、补贴过低,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我国财力有限,各地对农民补贴的强度太低,2004年全国每亩直补资金仅为10元,促进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18万个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为2936元,其中人均粮食直补收入14元,仅占农民纯收入的0.148%.农民得到的补贴对一个家庭来说是微乎其微的1。
近几年来,我国的财政能力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相对于数量巨大的农民来说,仍然是很不足的。不同于发达国家,他们是多数甚至是绝大多数非农业人口支持少数甚至是极小比例的农业人口,而我国目前则是少数非农业人口支持多数农业人口,这使得本来很高的扶持资金平均下来就变得非常低了
(二)现行的补贴方式地区差异大,补贴标准确定随意性
我国粮食主产区与非主产区的地方政府承担的直补资金负担与其辖区的粮食安全保证需要“背离”粮食直补资金绝大部分是由中央和主产省(区)负担,而 16 个非主产省(市、区)2004 年一共只负担了 13 亿元的补贴资金,仅占直补资金总额的 11.2%。不但直接加重中央财政和粮食主产区财政的负担,直补资金来源难以保证,也不利于协调产区与销区的利益关系及粮食安全责任的分担2。同时,我国各地粮食补贴方式不一,确定补贴时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分为四种补贴政策:内蒙,江西等省基本上按农业税计税面积和计税常产计算粮食直补;江苏、山东等省按农民实际种粮面积,向农民兑付粮食直接补贴;河南等省按农民粮食定购量和应缴的农业税额综合计算粮食直补;四川等省则基
3本上按农民向国有粮食供销企业销售量进行差价直接补贴,各地由于补贴方式1
2谢子星.粮食直补的基层操作探究[J],2009,(2)张占军.粮食直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作研究,2006,(2
3杨秀琴.粮食直补政策缺陷与改革思路[J]农村经济研究,2007,(1)的不同导致补贴标准确定主观的差异性和随意性,并且还存在操作成本高,透明度差,补贴资金容易被截留的问题。
(三)执行主体执行粮食直补政策时出现的偏差
1、粮食直补政策执行主体敷衍应付。由于逐户核查、登记填报面积程序多、工作量大、时间要求紧,一些地方为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或图简单省事,采取变通的方法,对所需要填报的计税面积、经济作物面积、养殖面积等基础数据,直接从已有的计税面积汇总资料中摘取数字上报应付差事。
2、粮食直补政策执行者自身素质及角色定位问题。首先,执行者的素质是影响和制约政策执行效果的最重要因素。现实中的政策变形走样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策执行者的素质不高所导致的。粮食直补政策执行中的敷衍应付表面上是能力不足,实际上是执行者思想政治素质低下,不负责任的表现。其次,政策执行者的角色错位,使得其为自身牟利。一方面政策执行者代表国家和社会;另一方面,政策执行者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其不可避免地带有“理性经济人”的特性,即自利性。这两种角色冲突的背后其实是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这种冲突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导致权力的乱用、滥用,牺牲政府的政策目标来换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其结果就是导致政策执行的变形走样。在粮食直补政策执行到县、乡基层政府时,已经是政府组织体系的神经末梢,这时监督一旦缺位,政策执行者“理性经济人”的自利性特征便开始显现,出现挪用、截留等现象便不足为奇。
(四)粮食直补政策执行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粮食直补工作操作成本太大、工作量大、开支大是各地干部普遍反映的问题。粮食直补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统计工作。例如,在实施粮食直补初期,丈量土地的工作就极其复杂。由于实施农作物间作,间作的作物还要区别补贴品种,扣除非补贴品种的面积。有的地方施行作物轮种,这样就需要多次下到乡间,进行丈量、核查。统计结束后还需要核算每户补贴多少,发放直补通知书,建立管理档案,等等。诸如此类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操作成本非常高。
2、监督不严、督办检查浮在面上,未深入实际核查,难以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没有建立严格的粮食直补责任追究机制,或虽建立但不落实,对违纪违规人员的责任不严肃追究,难以增强相关人员的工作责任感。由于我国农村人口比较多,农户规模小,同一农户种植种类多样,地块零碎狭小,非常难于统计。这一现状在给粮食直补政策执行者工作带来不便的同时,也给农民谎报、虚报、冒领粮食直补资金带来了便利。另外,我国农村的流动性很小,同一村落的农民长期
共同生活形成了很浓的乡土文化,使得他们即使发现谎报、虚报行为也不进行检举,反而互相隐瞒、遮掩,乡镇政府监督起来十分困难。
3、少数农民虚报冒领,恶意套取国家直补资金国家对虚报冒领粮食直补资金的现象还没有出台严厉的处罚措施,所以一些村干部就认为骗取粮食直补资金轻而易举,唾手可得,这样就使一些村干部耍出各种花招骗取国家粮食直补资金,虚开户头,虚报面积,有的还将经济作物面积和其它作物面积统统报为粮食作物面积,以达到套取国家专项资金的目的。更有甚者为骗取国家粮食直补资金,与村委会签定种粮协议时存在虚报粮食种植面积,而村委会又不逐户核实,导致少数农民上报面积大于实际面积,套取国家补贴资金4。
基于上述分析,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应对粮食直补政策问题的几点对策:
(一)建立健全粮食直补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
1、加大补贴力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首先,要增加补贴。目前补贴较少是我国粮食补贴政策促进粮食增收效果不明显的直接原因。因此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增加粮食补贴是进一步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直补的直接措施。为了更好的发挥直补政策的作用,笔者建议今后继续加大补贴力度,扩大补贴范围,比如增加粮农生产资料补贴。其次,要提高粮食直补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粮食直补资金的使用效益的关键是防止资金被截留、挤压、挪用等。完善粮食资金管理体制,集中管理补贴粮食资金,统一发放补贴资金程序,加强监督工作,增强粮食直补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兑付率。
2、拓宽补贴资金来源,减轻地方财政压力。拓宽粮食直补资金来源的措施有2种:一是在农地征用中增设一种类似于耕地开垦费的收费项目,并将收取资金作为粮食直补资金的组成项目,列入地方财政,用于粮食直接补贴。二是在粮食销售中增收一定数额税收作为粮食直补资金。我国粮价长期处于低位,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城镇居民长期低位价的粮食,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消费着应该支付一部分资金。因此,可通过税收方式征收这部分资金,并列入地方财政。这样既可以拓宽财政来源,减轻地方财政的负担,又可以增加补贴的资金,打破资金的约束,更好的发挥直补政策的作用。
(二)提高政策执行者本身的素质,使其规范的使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政策执行主体的素质一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道德规劝,使其增强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对自身严格要求避免私利凌驾于公4 拜发奎.如何认识我国粮食直补政策[J]农业经济研究,2005,(3)
益之上;二是建立相关激励制度,对粮食直补政策执行者进行激励,用外在的利益鼓励其正确执行政策;三是强调组织纪律,加强监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不顾公益谋求私利者进行惩罚。
(三)大力提高农民这个粮食直补目标群体的素质,使粮食直部政策能顺利有效的实施。
应该加大对农民科技及市场知识的培训。使其学会利用政策,借粮食直补的东风,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科学种田,提高我国粮食的质量;学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粮食生产,依据粮食直补政策鼓励优势粮食品种的导向,发展特色生产,增加收入。此外,在增强农民应对市场化能力的同时,国家还需要继续进行政策的扶持。只有双管齐下,才可更好的促进粮食直补政策的有效实施。
(四)建立健全粮食直补政策监督体系,为粮食直补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第一,增强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对政策执行活动的监督是以行政公开为基本前提的。就政策执行而言,行政公开的实质就是要增强执行活动的透明度。监督主体要真正做到在政策执行中有效监督执行人员的行为,首先就必须对政策执行人员的执行活动有所了解。在粮食直补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应该将与直补相关的补贴面积、补贴标准、补贴种类、补贴金额等基础数据进行公开,便于监督。
第二,为了规范粮食直补政策的执行,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来进行约束。具体应该在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的同时,切实加强和完善市、县长负责制,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使粮食直补的每个环节都能找到具体的负责人,确保直补资金及时足额补贴给种粮农民。这种目标责任制有利于变注重事后责任追究为注重事前预防。
第三,健全沟通机制,还农民话语权,增强农民对粮食直补政策执行的监督。广大农民作为粮食直补政策执行的对象,直补政策执行的好坏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因此,农民对粮食直补政策执行的监督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地方的农业局、财政局和监察局分别设立政策咨询和举报电话,方便农民对粮食直补政策执行进行监督。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在今后应该建立咨询、举报电话的管理制度,使这个途径能够真正长期落实下去。此外,积极建立粮食直补政策的网上反馈系统。拓宽农民对粮食直补政策执行监督的渠道5。
此外,增强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近几年来,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对不良政策执行的曝光和评论发挥的强大的监督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常被认为是“第四权力”。因此,要利用好这个途径,继续发挥其强大监督作用,为粮食直补政策的顺利执行提供保障。5赵晓峰.粮食直补政策的实践反思与展望研究[J],2009,(3)
参考文献:
[1]谢子星.粮食直补的基层操作探究[J].实践与探索,2009,(2)
[2]张占军.粮食直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作研究,2006,(2)
[3]拜发奎.如何认识我国粮食直补政策[J].农业经济,2005,(3)
[4]杨秀琴.粮食直补政策缺陷与改革思路[J]农村经济,2007,(1)
[5]赵晓峰.粮食直补政策的实践反思与展望研究[J],2009,(3)
Our policy implementation in food straight up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Zhang Min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Smith's policy implementation model of food straight up in policy itself, the policy of policy executive body, policy implementation of target groups, policy environm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four aspects are analyzed, and corresponding proposed solution, in order to make the grain for more effective policy can direct the raising farmers' enthusiasm, ensure the grain in China's grain production safety.
第二篇:粮食直补政策(农网)
粮食直补政策
粮食直补就是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是国家为了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粮食增产、农业增效,而实行的对种植粮食作物的农民直接补贴政策。粮食直补资金来源于粮食风险基金,是原来在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的补贴给流通环节的钱,国家通过改革把它直接补到农民手里,也就是把原来的暗补直接变成明补。这部分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中央拿大头。国家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也是从2004年开始全面铺开的。至今已实施了八年。目前,全市农民每年得到国家粮食直补资金达3.5亿元。
2004年以前,国家一方面在生产环节领域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等投入,促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流通环节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促进粮食有序流通,保护好种粮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流通流通环节,国家每年都支付大量粮食补贴,支持粮食的收购和存储等,通过补贴流通环节间接地补贴农民,保护好农民利益。这种补贴方式与当时的经济体制和粮食流通体制密切相关,对贯彻落实好“按保护价敞开收购”政策,稳定粮食生产与供求、缓解农民“卖粮难”等,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其弊端也日渐突出,主 1
要是:
1、种粮农民难以完全享受到政策实惠。
2、财政补贴效率较低。
3、粮食流通不畅。
4、国有粮食企业缺乏改革压力和动力。
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家从2000年提出粮食直补的政策构想,到2004年全国实施,用了五个年头,先后经历了改革方案酝酿(2000-2001年)、试点(2002-2003年)和全面推广三个发展阶段。
从2000年下半年开始,财政部开始酝酿研究粮食直补方案。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2001年3月24日,财政部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完善粮改政策的建议》,提出了改革粮食补贴方式、实行对农民直补的初步设想,建议“完善粮改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建立“一个简便的、农民看得见好处的,直接对农民的调控手段”。
2001年国务院28号文件同意进行粮食直补试点。在财政部统一部署和指导下,2002年,安徽、吉林、湖南、湖北、河南、辽宁、内蒙古、江西、河北等粮食主产区进行了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试点,对不同的补贴方式,选择不同的县区进行试点。
2003年10月28日,国务院召开的农业和粮食工作会议决定,从2004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直补,要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安排不少于100亿元的资金,主要用于对主产区种粮农民的补贴。2004年3月23日,在国务院召开的全
国农业及粮食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对粮食直补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尽可能在春播之前兑现部分补贴资金,全部补贴资金要在上半年基本兑现到农户”的直补工作任务,粮食直补工作全面推广开来。
自从2004年粮食直补制度全面推广以来,总体进行得比较顺利,得到了各个方面的认同和肯定。粮食直补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倒逼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稳定民心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粮食直补数额的核定和分配办法。首先,核定粮食商品量。省对市(州)、县(市、区)以农村税费改革时核定的1994-1998年5年计税常产为基数,扣除人均300公斤自留量,计算粮食商品量;城区粮食商品量的计算,在扣除自留量后,再扣除1994-1998年5年蔬菜平均产量(按蔬菜产量占粮食总产的比重,即25%计算)。城区乡(镇)蔬菜的扣除比例由区政府根据各乡(镇)蔬菜实际种植情况确定;国有农场粮食商品量,按2004年省核定的补贴面积和税费改革时确定的市州、县区平均计税单产、粮食商品率核定。其次,用全省补贴资金总额、全省粮食商品量计算出全省斤粮补贴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各地粮食商品量和全省斤粮补贴标准计算出市州、县区及国有农场补贴数额。市县(区)按照全省以上核定办法,将补贴资金核定分解到乡镇。乡镇对农户按计税面积(第二次税改时确认的数)核定补贴资金
数额。
(二)补贴资金的管理和发放。粮食直补资金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省、市、县(区)财政部门在同级农发行开设的粮食风险基金专户下设立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专帐,对直补资金实行单独核算。乡镇财政所在乡镇所在地农村信用合作社开设“粮食直补资金”专户,办理补贴资金的收支业务。粮食直补资金由省直接拨付到市、县;城区补贴数额,由市拨付到区。直补资金发放由乡镇财政所通过农村信用社具体操作,财政所根据计税面积编制直补资金花名册,张榜公布后抄送信用社,信用社根据花名册打印各农户存折,并将其资金存入。
第三篇:惠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惠农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三农”问题愈发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政策,含括了教育、种粮、养殖、日常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给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群众带来了实质性利益。然而,在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执行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声音,农民群众对此看法强烈,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惠农政策作用的发挥。本文将以绥德县执行惠农政策情况为例,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些分析。
一、相关部门对中央惠农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知晓率和积极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一是涉及惠农政策的部分业务部门和乡镇政府对惠农政策的认识不够,特别是个别领导同志将惠农政策简单的理解为“发钱行为”,加之我县处于落后欠发达地区,乡镇政府财力资金有限,对政策的宣传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往往仅限于以文件讲政策和以会议谈政策,不能够直接深入群众中间宣传政策的核心要点,农民群众对政策的核心本质难以充分掌握。
二是“五公开”制度落实不到位,农村村务不公开现象尤为突出。村委会本应对各项惠农政策执行的范围、发放方式、资金额度等内容进行提前公开和预知,但往往得不到落实,导致群众对相关政策不知晓、不熟悉,只能是在村干部执行政策后才得知该政策的存在。三是政策资金数额较低,群众积极性不高。惠农资金项目多,涉及的范围广,惠及了几乎所有的农民群众,但个别惠农政策划分到农民个人之后,只有十几元到几十元,农民群众却需要提供各种证明,专门到乡镇机关所在地农村信用社领取,由此产生的交通费用和其他费用较高,农民群众对此类政策往往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政策的执行力。
四是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的行政运行成本较高。为保证每项政策的落实,县、乡政府和村组织都需要层层部署,安排专人进行落实,要召开会议、转发文件、制作宣传资料、编制账卡表册、核实面积、协调矛盾纠纷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成本,这些由县、乡政府承担的配套资金,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具有一定压力。
二、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存在违纪违规操作现象 一是惠农资金存在截留和挪用现象。目前,我县惠农资金的发放实行“一卡通”方式,但就群众反映来看,仍有个别乡镇对惠农资金存在截留和挪用现象。主要是乡镇政府和所在地信用社机构通过“打招呼”或“说情”的方式,延迟惠农资金的上卡时间,移作他用。
二是惠农资金的发放渠道单一。作为陕北欠发达地区,我县大多数乡镇往往只有农村信用社一种银行类服务部门,惠农资金的发放渠道“单一化”现象较为普遍,加之个别信用社职工服务意识不强,导致农民群众不能够及时领取惠农资金。各乡镇信用社也存在着“以人力不够,工作量太大”为由延迟惠农资金发放时间,从而赚取高额利息收入的现象。
三是以惠农资金抵消个人账务的问题时有发生。个别乡镇信用社利用自身业务优势,对一些在该社有账务情况的农民群众实行“以资抵债”,拒不兑付农民群众合法享受的惠农资金,个别村干部也利用手中权力,截取部分群众的惠农资金抵消个人债务,严重违反了惠农资金发放的有关规定。
四是个别惠农政策的推行实行“一刀切”,未体现公平原则。个别乡镇和农村干部,责任意识不强,“不愿得罪人”心理严重,对相关政策不分类、不评比,直接“一刀切”,缺乏公平。如,个别村对农村低保的发放,实行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方可享受低保的制度,严重削弱了农村低保对保护其他弱势群体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
五是骗取惠农资金和冒领现象严重。个别村组干部和乡镇干部勾结,采取虚报、瞒报、漏报、多报等方式,夸大个人土地面积,骗取国家惠农资金。个别乡镇干部利用农民的弱势地位,采取恐吓、强制等手段,骗取农民惠农设备,如,2010年初,我县纪委严肃查处了个别乡镇干部以农民不会计算机操作为由,低价购买省、市扶持我县农村地区建立信息综合服务站的计算机设备。
三、相关部门责任意识不强,对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力度不够
一是职能部门缺乏责任意识。一些政府部门推行惠农政策过分依赖乡镇政府,对乡镇政府提供的各项数据统计不作深入调查,完全信任,对乡镇政府执行政策情况也缺乏必要的监督检查。同时,个别乡镇政府不能正确看待惠农政策的精神实质,把惠农政策的推行和惠农资金的发放看成是对农民的“施予”,在执行过程中方式方法简单,手段单一。如,部分乡镇对农村低保评选工作仅仅以村组上报的人员名单为依据,不做具体调查评判;对个别惠农项目资金使用上监管不力,导致农民群众不能满意频繁上访。
二是专门监督部门监督能力有限,效果不明显。近年来,随着县级纪检监察机关的业务不断增多,加之干部人数有限,只能通过开展定期的专项监督,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无法开展长期的专门监督。同时,乡镇纪委难以有效发挥监督检查作用,也直接影响着惠农政策的执行效果。
三是群众监督意识淡薄,无法形成监督合力。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个别数额较小的惠农资金往往不放心上,对这类资金的发放采取漠视的态度,不想监督,不愿监督思想严重,难以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监督检查工作,难以发挥作为最直接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
四、惠农政策落实的信息反馈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惠农政策的推行以“单向式”为主,对于政策推行的效果和惠农资金的使用往往缺乏一定的信息反馈机制,相关职能部门只管推行政策,却不注重对政策实施效果特别是农民群众对该项政策实施的意见建议,导致既不能为政策制定部门改进和修订政策提供依据,也不利于最大程度的发挥各项政策的实施效果。
对策及建议:
一是要创新方式,拓宽载体,进一步加大对各项惠农资金的宣传力度,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为各项政策的推行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二是要加大“五公开”力度。凡是涉及到强农、惠农的政策,各级党委、政府,村级组织都要实时公开,不仅要在政策推行前进行公开,也要把政策推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公开,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
三是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政策执行部门要牢固树立责任和服务意识,制定明确的工作方案,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查分析。县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大对强农惠农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开展定期不定期专项检查活动,逐步加大对乡镇纪委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的指导力度,加强县乡两级纪委的沟通力度,严肃查办违反惠农政策规定、侵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同时,积极发挥农村村民监督委员会在惠农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督优势,积极引入群众监督。
四是要建立健全政策推行的信息反馈机制。重点抓好对各项惠农政策执行效果和资金使用情况的信息收集、研判工作,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篇: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0年05月26日 10:47:33 来源:中国金融界网从2005年起,国家在部分粮食主产省实行粮食最低价收购政策。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最低价粮收购政策对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问题。笔者结合湖北省黄冈市工作实际,浅谈一管之见。
一、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布点的问题。一是布点相对集中,一般一个乡镇不超一个收购站点,不是按方便农民售粮的原则来定点,农民或粮食经纪人从售粮的方便程度和综合效益出发,售粮积极性不高。二是布点没有充分征求和采纳当地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和农发行的意见,布点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三是布点较少,不利于粮食收储。四是收购过程中新增收购站点,中储粮系统审批手续过于复杂。
2、分工的问题。中储粮直属库在每个县(市)派驻了延伸监管站点,一个站点1至2个人,中储粮在各县市监管站的负责人既管数量、又管质量,又管资金,权责利过于集中,不利于调动当地粮食局和农发行监管行的工作积极性。
3、铺底资金的问题。铺底资金从启动预案时发放到第一笔收购贷款到位时收回,只是预案启动时进行铺底,而不是收购全过程的铺底。委托收购企业在毛粮收购到净粮入库过程中没有铺底资金。
4、查库不及时的问题。中储粮在各县市监管站一两个人要管全县的十至二十个以上的站点,按一个站点半天的查库时间,一个星期全县只能进行跑一遍,查库周期过少,按照“核库供贷”的基本要求,最终导致办贷次数减少,资金供应不及时。
5、权利与责任不对等的问题。一是当地粮食主管部门权利与责任不明确,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作为委托收购企业的地方粮食储备库自己既要参与收购,同时作为县内其他延伸收购站点的监管单位,又要承担监管责任,运动员与教练员两重身份于一身,不利于监管。三是农发行监管行作用发挥不明显,贷款作不了主,资金支付又说了不算,权利架空。四是延伸收购站点只是“被委托收购,被租存储存”,从理论上讲,与农发行不存在监管与被告监管的关系,对监管银行一定程度存在抵触情绪。
6、补贴分成的问题。与2005年、2006年比较,2009年收购与储存两个环节的费用减少,委托收购企业及其延伸收购站点的综合效益降低,一是收购环节的每市斤2.5分钱(含县内集并费1分钱),只给收储企业1.5分钱,集并费不给收储企业,二是储存环节3.5分钱,对收储企业也没有全额结算到位。
7、资金拨付的问题。有三个问题导致收购资金调拨慢、结算周期长。一是贷款企业与收购企业相分离,贷款企业管钱不用钱,收购企业用钱贷不到钱,监管行与收购企业没有用钱主动权。二是资金办理流程增加,一笔贷款从办贷到使用,要经过贷款行、贷款企业、监管行、委托收储企业、延伸收购企业、延伸站点多个环节多个单位。三是结算周期过长,从调查摸底情况来看,平均每个企业七天时间才能支取到一次钱,收购企业垫付收购铺底资金不说,申请一笔收购资金,不但要中储粮麻城直属库监管站负责人事前查库、核实库存外,还要经过中储粮麻城直属库监管站、地方储备库、粮食局、农发行四个单位签字盖章,如果数量、质量不合格,结算时间还有可能延长。
8、收购企业综合效益低、收购积极性不高。一是市场物价上涨,粮食收购成本上升,但收购与储存两个环节的补贴不升反降。二是粮食质量、数量保证金增加企业的资金负担。三是没有铺底资金,需要企业自筹资金收购。四是粮食储存期限缩短,储存环节收益降低。
二、对2010年启动最低收购价政策形势的研判
1、国家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启动预案的可能性增大。如:今年国家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早籼稻、中晚籼稻分别比上年提高了每市斤3分钱和5分钱。而从目前的市场陈稻谷调查摸底情况看,市场价格远低于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今年湖北启动最低收购价预案的可能性增大。
2、国家今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公布时间早,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2009年元月初,国家就公布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在春耕之前,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基于对粮食市场的综合判断,粮食企业对粮食最低收购价预案期望期较高。一是近几年来,粮食市场行情波动比较大,粮食贸易不好做。二是随着原粮成本价格的不断上涨,大米价格涨幅空间不大,粮食加工企业经营比较艰难。三是这几年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改制后,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仓库利用价值低。四是最低收购价政策连续性较高,补贴收益稳定,市场风险较低,大多数企业愿意收政策性粮。
4、湖北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商品量充足,且从调查了解情况来看,现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仓库空仓容占总仓容的二分之一以上,从促进粮食流通、保护农民利益以及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三个方面来看,启动粮食最低价收购利大于弊。
三、进一步做好粮食最低收购价信贷资金供应与管理的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沟通,解决好“思想”问题。一是中储粮、农发行和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相互信任,协调好分工,实现权利与责任的有机统一。二是统一思想,按照“有利于多收粮,收好粮,储好粮”的指导思想开展收购工作。三是以地级市(州)为单位,建立中储粮直属库、农发行、粮食行政主管部门三方联系会议制度,共同协调解决好粮食收购过程中的问题。
2、转变方式,采取措施,解决好“粮源”问题。一是作为粮食行政主管要研究粮食市场。包括粮食种植、产量、农民的售粮习惯、市场收购主体竞争等方面问题,通过舆论宣传,政策引导,督促农民和粮食经纪人到指定收购站点售粮。二是作为粮食企业要根据农民和粮食经纪人的售粮习惯转变收购方式,采取坐站收购与上门收购、自主收购与粮食经纪人合同收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粮食收购工作。三是作为农发行要履行社会责任,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粮食收购贷款支持,解决好企业前期收购和收购过程中企业周转资金不足的问题。
3、三方会商,合理布点,解决好“站点”问题。一是以县为单位,由粮食局、农发行、粮食库三方会商,综合权衡当地粮源、农民售粮习惯、企业收购能力、仓容、信誉等方面情况,共同组织申报收购站点。二是中储粮直属库应按照“有利于收购、能存粮、好监管”的原则,审批委托收储企业、延伸收购站点,不能单方面确定收购站点。
4、明确分工,各司其责,解决好“权责”问题。中储粮直属库、农发行和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应明确分工、各司其责,协调统一行动。中储粮直属库作为收购主体,负责粮食质量和整个收购工作的组织验收,粮食行政主管部门协助加强粮食质量管理。农发行负责粮食数量和资金供应。以县为单位,并成立监管小组,共同加强粮食监管。
5、抓住关键,把握环节,解决好“资金供应”问题。首先,要解决好铺底资金问题,铺底资金应考虑每个站点5-7天的收购量,在预案启动时发放铺底贷款支持企业启动收购,收购启动后,净粮按入库进度供应贷款,铺底仍留给企业企业使用,主要用于企业毛粮收购过程中的资金周转,收购结束前收回。其次,粮食最低收购价贷款由中储粮直属库、贷款行根据收购进度和收购量办理,可以一个月一次贷款,也可能半个月一次贷款,贷款办理后资金直接拨付到监管行,由监管行根据收购进度安排使用。第三,监管行客户经理根据查库情况,核实库存,核打码单,在质量合格的情况,按收购数量供应资金。第四,资金支取不限定时间,在核实库存、数量质量到位的情况下,能保证企业收购资金供应。
6、提高认识,严格把关,解决好“质量”问题。一是收购企业要树立信誉意识,不弄虚作假,以少算多,做到一分钱一分货,质量、数量过硬,经得起检查。二是对收购的毛粮,要及时整晒、清杂,净粮入库,不以次充好。三是收购时严格把关,不收质量超标的等外粮。四是满一仓,验一仓,管一仓。
7、统筹安排,认真布署,解决好“收购能力”问题。一是预案启动前要作好动员,提前安排准备收购工作。二是收购前,要及时对仓库进行检修。三是解决好清杂、整晒能力,使之与收购能力配套。四是掌握和疏通好收购渠道,能收粮,收好粮。
8、把握政策,利惠于农,解决好“利益分成”问题。一是收购费用和储存费用要尽量向收储企业倾斜,发挥企业的收储积极性。二是对集并和储存环节费用的使用要透明化。三是对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要给予一定的监管费用。四是建议调整贷款行与监管行和利益分成,增加监管行的分成比例,减少贷款行的分成比例。
第五篇:粮食直补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粮食直补
工作所遇到问题的调查报告
最近,省、绥化市相继召开了粮食直补方式改革会议,对粮食直补发放时间、对象、任务、原则、程序、方式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会后,全市粮补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展开,通过会议认真贯彻传达了上级会议精神。粮补测算工作基本完成,里木店和四站两个试点镇粮食直补工作已经启动。为了使全市粮
补工作积极稳妥、有序顺畅推进,确保农村社会稳定。按照何市长意见,由农委和财政局针对在粮补工作中已经遇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疏理。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粮食直补方式问题
按照黑龙江省和绥化市关于《粮食补贴方式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粮食直补方式要按农户2003年农业税计税面积、计税常产和两者各占一定比例三种办法进行粮食直补。同时规定,在一个市范围内只能选择一种直补方式,而且制定的办法全市必须统一。按照这一要求和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按计税面积直补和按计税面积、常产各占50的比例直补两种方式。
1、按计税面积直补。这种直补方式对我市而言优点是平均分配,利益均沾;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公平合理,符合实际。不足的是没有考虑到不同乡镇单产差异而导致的土地贡献率的差别。
2、按计税面积和常产各占50的比例直补。这种直补方式能够较好的反映出各乡村之间常产的差异。缺点是税费改革确定的常产,有的乡村没有按程序据实上报,市里掌握的各乡村常产数据与事实存有偏差,农户个体之间存在单产差异的现实心理,在乡与乡、村与村之间对确定的常产存有较大的攀比性,运作起来有一定难度。
综合上述两种直补方式优点和缺点,我们认为采取按计税面积直补方式为最佳选择,其主要理由是我市是全省至全国的粮食主产和高产区,一直保持着产粮大市的地位。就全市而言,各乡镇的粮食常产没有明显差异,采取这种直补方式,即减少了工作环节,又避免了常产直补而带来的矛盾和问题。
二、关于粮食直补对象确认和发放问题
根据黑政发[2004]24号文件规定,补贴对象为原农业税纳税主体,即原农业税实际纳税人,包括按规定享受农业税政策性减免的应纳税人。按照这一确认标准,我市目前粮食直补对象确认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
1、关于纳入计税面积的直补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问题:一是对于户在人不在的承包田在二轮土地承包时作为小调整地源调整给参加小调人口,村集体又无地源补给这些农户,按政策规定,该部分土地面积直补对象应为原户在人不在的农户。具体运作应以村民组为单位,召开村民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后,将这部分直补款从小调面积直补款中扣回,交给户在人不在的农户。二是户在人不在的承包田已被村集体按机动地长期发包给他人耕种(少的5年,多的30年),这部分土地直补款应发放给户在人不在的农户。三是对于土地流转的农户,无论是按程序流转的,还是私自转让的,直补款均为原土地承包者所有。四是农户承包田用于抵顶债务,由债权人进行耕种,其直补款应由债务人所有。五是对于长期拖欠农业税及其它费用的农户,其粮食直补款村集体不准强行截留。六是对于一轮土地承包时没有分到责任田的(乡企人员、村干部、入伍军人、村电工、农机队员等),有的乡村在一轮土地承包期间或在二轮土地调整时,按政策不应该给地却补给了相应面积的责任田,并发放给了土地经营权证书,该部分直补款要有所在村民组村民大会讨论决定直补对象。
2、没有纳入计税面积是否发放直补问题。按照粮食直补有关政策规定,没纳入计税面积的土地,不享有粮食直补待遇。但在实际运作中,确实存在一些很难把握和平衡的问题,这里面既有当时政策造成的,也有乡村两级干部工作失误导致的,甚至有的乡村两级存在隐瞒不报,从中取利的现象。就农民自身认为,只要有承包土地,并从事粮食生产,就应该享受粮补权利。此类问题可集中表现在8个方面:一是对于五保护、残疾军人、病残户、贫困户等农户的承包地,村集体为了照顾其生产和生活,没有将这部分承包田纳入计税面积。二是户在人不在农户原有承包田已被调出,村集体用机动地补给其承包田,而机动地确没有纳入计税面积。三是原有农户承包田由于是次耕地或低产田,由于收入甚微,该部分农户放弃耕种,由村集体收回变为机动地,不是计税面积,该部分农户按承包田面积索要直补款。四是校田地、树影地等没有纳入计税面积,但却在农户承包田面积之中,按政策应给予发放粮补款。五是户在人不在承包田已转变为机动地,现在这部分人回来要地后,其承包田已从原计税面积中剔除,致使这部分承包田粮食直补款落空。六是沿江乡镇有的农户渔池顶承包田和承包田改渔池,并且有渔稻轮种的习惯,这部分承包田没有纳入计税面积。七是乡村畜牧场将耕地做为承包田分给农工耕种,这部分农户要求直补强烈,而且涉及面占有很大比例。八是乡村两级瞒报计税面积,将农户已交农业税和承包费的耕地人为造成直补款落空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市自身难以解决,只能争取上级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够妥善解决。
三、关于粮食直补工作安排的几点建议
1、搞好粮食直补政策培训和宣传工作。此项工作由市财政局牵头,在13日前,对全市乡镇财政所业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同时,要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搞好粮食直补改革政策的宣传工作,确保家喻户晓,人人明白。
2、抓好粮食直补试点工作。选择四站、里木店两个镇做为粮补工作试点,从11日起开始运作,15日正式开始借款发放。通过试点解决三方面问题:一是为制定全市粮食直补改革方式实施方案提供基础素材。二是为下步工作中解决粮补发放问题拿出可行办法。三是为粮补工作在全市铺开总结经验和教训。
3、筹备全市粮补工作动员大会。①在4月16日前制定好实施方案;②在4月18日召开全市粮补动员大会;③参加人员有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财政所长、经管站长、村支部书记;④试点典型发言;⑤领导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