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海洋化学》重点总结(精选)
海洋研究的对象宏观分为三纵向、五横向分别是:三纵向:
1、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
2、物质全球循环(海洋动力学)
3、生态系原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五横向:
1、海洋界面作用
2、海洋酸碱作用
3、海洋氧化还原作用
4、海洋沉淀溶解作用
5、海洋络合作用
海洋研究的几大界面:
1、海洋-大气界面
2、海水-沉积物(包括悬浮颗粒物)界面
3、河流-海洋界面
4、海水-生物体界面 11种常量元素:Na、Mg、Cl、B、C、F、S、K、Ca、Br、Sr
特点:含量大,性质稳定,不受生物活动影响,各组分浓度间的比值恒定
微量元素:除常量元素和N、P、Si之外的元素。
特点:含量少,参与各种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在海底沉积物、固体悬浮粒子和海洋生物中高度富集,参与海洋与地球的化学循环,并且参与海洋环境各相界面的交换过程。
其遵守Marcet恒比规律:全世界海水水样都含有同样种类的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接近恒定比例关系,而这些水样之间只有含盐总值不同的区别。
营养盐的来源:
1、陆源物质:岩石风化物质、有机物腐解产物、排入河川中的废弃物、包括大陆径流、大气中的灰尘和极区冰川作用等输入途径
2、海洋生源有机物质分解(营养盐再生)
3、火山及热液活动 N
海洋中N的6中形态:元素-氮(N2)、硝酸-氮(NO3-)、亚硝酸-氮(NO2-)、铵-氮(NH4+)、溶解有机氮(DON)和颗粒氮(PN)。
生物吸收转化而成的有机氮经排泄或生物体死亡后,被微生物生化分解转变为无机氮,构成氮的循环。
含量分布的一般规律是:①随着纬度的增加而增加;②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③在太平洋、印度洋的含量大于大西洋的含量;④近岸浅海海域的含量一般比大洋水的含量高。P
总磷TP:溶解磷DTP(溶解有机磷DOP、溶解无机磷DIP);颗粒磷PP 表层海水中的溶解和颗粒有机磷来自于生物分解与排泄产物,近岸海水中的总磷以DOP为主,DIP次之
磷的分布影响因素:生物活动、海洋水文、生物体内存在形态和氧化再生
分布规律:随纬度增加而增加;随深度增加而增加;近岸浅海高于大洋 Si
总硅:溶解硅和颗粒硅(粘土矿物 和生源硅)溶解硅主要以H2SO4形式存在气体溶解度:当气体在大气和海水之间达到平衡时,海水中溶解气体的浓度或饱和含量即为该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饱和度:现场温度、盐度条件下,某气体在海水中的实际浓度占该气体溶解度的百分含量即为气体的饱和度 海水中的非活性气体:惰性气体和氮气 微量活性气体 :N20 CH4 CO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1温度2气体本身的性质3 风速
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1气体本身性质(通常气体分子量越大,溶解度越大)。2温度(温度增加,气体溶解度降低)。3盐度(电解质浓度增加,气体溶解度降低)4气体分压
海洋中氧的来源:1.大气输送2.光合作用
海水中氧的消耗过程:1.生物呼吸2.有机物分解3.无机物的氧化作用
络合容量:络合单位体积的天然水体所能络合某种微量重金属的最大值
离子对:带相反电荷的正、负离子彼此接近到一定程度时,由于相互间静电引力作用超过其热运动能量时而形成的一个新的结构单元称为离子对
海水PH与CO2的关系:藻类光合作用使CO2减少,碳酸根离子减少,PH值会升高。反之,海洋动物的呼吸会使PH值下降。影响海水PH的因素?:
1、无机碳体系对海水pH值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当温度升高时,由于电离常数变大,导致海水pH值降低
(2)盐度的影响:海水盐度增加,离子强度增大,海水中碳酸的表观电离常数变小,海水pH值增加。
(3)压力的影响:海水静压增加,碳酸的表观电离常数变大,pH值降低。
(4)CaCO3、MgCO3沉淀的形成与溶解:海水中的Ca、Mg等阳离子可
与CO3 2-形成CaCO3、MgCO3沉淀,这些沉淀在一定深度下,受压力、生物等作用可溶解
2、生物活动对海水pH值的影响
当海洋生物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及有机质的分解作用时,海水中出现CO2的净消耗,pH值升高。当呼吸作用和有机质降解作用强于光合作用时,pH值降低。
海洋有机物对海水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影响?
1、对水色的影响
2、对海-气交换的影响:表面微层及其作用。
3、对多价金属离子的络合作用。
4、改变一些成分在海水中的溶解度。
5、对生物过程和化学过程的影响: 表面吸附、浓缩细菌,影响氧化-还原作用,6、对海洋生物生理过程的作用
海洋中有机物存在的特点?
1、含量低
2、组成复杂
3、在海洋空间分布不均
放射性活度:指放射性元素或同位素每秒衰变的原子数
放射性核素在海洋研究中的应用?1.海水年龄测定2.海流运动示踪3.沉积速率测定 4.其它应用
●大尺度海洋混合过程●含沙量测量●浑水水深●悬移质断面输沙率●泥沙(或物料)颗粒级分配曲线
气溶胶的形成过程:
1、大风浪花
2、海浪破碎带入空气形成气泡
3、气泡上升到海洋表面,破裂
悬浮物的几种类型?即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的无机物,有机物,泥沙,黏土微生物等
海水的碱度:指在温度为20摄氏度中和1L海水需要酸的量。
元素的逗留时间:某元素以稳定速率向海洋输送,将海水中该元素全部置换出来所需要的时间(单位:年)。BOD(生物需氧量):在有氧环境中,由微生物分解1 dm3 天然水中的有机物所需要消耗氧量,通常以mg dm-3表示。COD(化学需氧量):在一定条件下,氧化1 dm3 水体中的还原物质所需要消耗氧的量,以mg dm-3表示(以氧计)。AOU(表观耗氧量):假设水体在海面时与大气处于平衡,水体的溶解氧达到饱和,水体下沉后,由于有机物的分解等,溶解氧含量发生变化,二者之差称为表观耗氧量。AOU= 表层饱和含氧量-下层含氧量 生物活动指数
第二篇:中药化学重点总结
强极性溶剂:
水
亲水性有机溶剂:与水任意混溶(甲、乙醇,丙酮)
亲脂性有机溶剂:不与水任意混溶,可分层(乙醚、氯仿、苯、石油醚)常用溶剂的极性顺序:
石油醚—四氯化碳—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苯丙素
二、提取分离
1.苯丙烯、苯丙醛、苯丙酸的酯类衍生物具有挥发性,是挥发油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成分,可用水蒸气蒸馏。
2.苯丙酸衍生物可用有机酸的方法提取。
香豆素
二、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游离香豆素----多有完好的结晶,大多具香味。
小分子的有挥发性和升华性。苷则无。
在紫外光照射下,香豆素类成分多显蓝色或紫色荧光。
(二)溶解性
游离香豆素----难溶于冷水,可溶于沸水,易溶于苯、乙醚、氯仿、乙醇。
香豆素苷----能溶于水、甲醇、乙醇,难溶于乙醚、苯等极性小的有机溶剂。
香豆素遇碱水解
与稀碱水作用可水解开环,形成水溶性的顺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
酸化,又可立即环合形成脂溶性香豆素而析出。如果与碱液长时间加热,将转为反式邻羟基桂皮酸的盐,酸化后不能环合。与浓碱共沸,往往得到的是裂解产物——酚类或酚酸。
(三)成色反映
1.异羟肟酸铁反应
内酯在碱性条件下开环,与盐酸羟胺缩合,在酸性条件下,与三价铁离子络和成红色。
内酯[异羟肟酸铁反应、盐酸羟胺(碱性)、红色] 2.酚羟基反应
FeCl3溶液与具酚羟基物质反应产生绿色至墨绿色沉淀
若酚羟基的邻、对位无取代,可与重氮化试剂反应而显红色至紫红色。 含酚羟基的化合物[三氯化铁反应、FeCl3、绿色] 3.Gibb‟s反应
Gibb‟s试剂2,6-二氯(溴)苯醌氯亚胺,在弱碱性条件下,与酚羟基对位活泼氢缩合成蓝色化合物。6位无取代的香豆素显阳性。
Ph-OH对位无取代[Gibb‟s反应,Gibb‟s试剂,蓝色] 4Emerson反应
Emerson试剂2%的4-氨基安替比林和8%的铁氰化钾。其余同Gibb‟s。
Ph-OH对位无取代[Emerson反应,Emerson试剂试剂,红色] 三.香豆素的提取与分离
(一)提取
利用香豆素的溶解性、挥发性及具有内酯结构的性质进行提取分离。游离香豆素一般可以用乙醚、氯仿、丙酮等提取(香豆素苷可用甲醇、乙醇或水提取)。
碱溶酸沉法提取。
1.溶剂提取法
常用甲醇、乙醇、丙酮、乙醚等提取。
乙醚是多数香豆素的良好溶剂。苷则在正丁醇、甲醇中被提出。
2.碱溶酸沉法
0.5%氢氧化钠水溶液稍加热提取,冷后用乙醚除杂质,加酸调PH到中性,适当浓缩,再酸化,则香豆素或苷即可析出,也可用乙醚萃取。
对酸碱敏感的香豆素不可用。3.水蒸气蒸馏法
小分子的香豆素具有挥发性,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和分离。如受热时间过长,则结构可变。
四.香豆素类化合物检识
(一)理化检识
1、荧光:紫外光下一般显蓝色或紫色。
7-羟基蓝色荧光较强
加碱后更强
羟基甲基化荧光减弱。
2、显色反应
常用异羟肟酸铁反应、三氯化铁、Gibb‟s反应 及Emerson。
(二)色谱检识
薄层色谱法
吸附剂:硅胶
展开剂:
游离香豆素: 正(环)已烷:乙酸乙酯(5:1~1:1)
氯仿:丙酮(9:1)
苷类:
氯仿-甲醇不同比例
规律:
母核上羟基取代数目愈多(极性增大),则Rf值愈小
羟基变为甲氧基(极性减小),则Rf值增大。
显色:紫外光下观察荧光----蓝色或紫色
异羟肟酸铁试剂
木脂素
理化性质 1.物理性状
木脂素多为无色结晶
游离木脂素偏亲脂性,难溶于水,能溶于苯、氯仿、乙醚、乙醇等 与糖成苷后,溶解性增大。
提取与分离
游离的木脂素----亲脂性的,易溶于三氯甲烷、乙醚等溶剂,但在石油醚中溶解度极小。具内酯结构可按碱溶酸沉法。
一般采用甲醇或丙酮提取后,浓缩成浸膏,依次用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等萃取,再用色谱柱进一步分离纯化。
注意!
与大量树脂状物共存,在溶剂处理过程中容易树脂化。
碱溶酸沉:具有酚羟基或内酯。注意异构化。
四、木脂素的检识 Labat反应
具有亚甲二氧基—O—CH2—O—的木脂素加浓硫酸,再加没食子酸,可产生蓝绿色。
对象-亚甲二氧基[Labat反应、浓硫酸+没食子酸、蓝绿色] 以变色酸代替没食子酸,保温70~80度,产生蓝紫色-Ecgrien 对象-亚甲二氧基[Ecgrien 反应、浓硫酸+变色酸、蓝紫色]
黄酮
广义的---两个苯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C6-C3-C6 狭义的: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系列化合物
一、性状
1、性状
苷元为结晶性固体,苷为无定形粉末。
2、颜色
与交叉共轭体系及助色团(羟基、甲氧基)等的数目、类型以及位置有关。
在4„-或7-位引入供电子基,因形成P-π共轭,具有推电子作用,促进电子转移,使化合物颜色加深。
黄酮、黄酮醇及其苷---灰黄~黄色
查尔酮---黄~橙黄色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黄烷醇---不显色
异黄酮----微黄色 花色苷及苷元
PH<7 红色
PH 8.5紫色
PH>8.5 蓝色
二、旋光性
苷元只有二氢黄酮(醇),黄烷醇有。
苷均有旋光性,且多为左旋。三.溶解性
1、游离苷元易溶于甲,乙醇,醋酸乙酯,乙醚及稀碱液中,不溶或难溶于水。
其中在水中的溶解度
花色苷>二氢黄酮(醇)>黄酮(醇),查耳酮
原因:
平面型分子
包括黄酮醇、黄酮、查尔酮。分子为平面型结构,排列紧密,分子间引力大,不易溶于水
非平面型分子
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半椅式结构,排列不紧密,引力降低,利于水分子进入。
花色苷为离子型化合物。
2、黄酮苷类易溶于热水,甲醇,乙醇。难溶或不溶亲脂性有机溶剂中。
一般多糖苷在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单糖苷。3-羟基苷水溶性大于7-羟基苷
四.酸碱性
1、酸性
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具有酚羟基,故显酸性。
酸性强弱顺序:7,4„-二羟基>7或4‟-羟基> 一般酚羟基 > 5-羟基
5%碳酸氢钠
5%碳酸钠
0.2%NaOH 4%NaOH
五.显色反应
与分子中的酚羟基及γ-吡喃酮环有关。
1、还原反应
(1)HCl-Mg 方法:将样品的甲醇或乙醇液,加入少许镁粉振摇,再滴加几滴浓盐酸,即可。
现象:泡沫处呈红色。
应用:黄酮,黄酮醇,二氢黄酮(醇)橙红——紫红。B环(1’—6’)上有-OH或OCH取代。颜色加深。
花青素及部分橙酮,查耳酮等在浓盐酸下会发生色变,故预先需对照排除。(2)钠汞齐反应
乙醇液中,加入钠汞齐,放置数分钟或数小时,过滤,用盐酸酸化,则……
试剂:钠汞齐
结果:黄酮、二氢黄酮、异黄酮、二氢异黄酮--红色;二氢黄酮醇类---棕黄色(3)四氢硼钠反应
方法:样品的甲醇液,加等量2%NaBH4的甲醇液,加浓盐酸或硫酸,成紫色或紫红色。
应用:二氢黄酮类专属反应
2、与金属盐类试剂的络合反应
分子中具有:3-羟基,4-羰基 或5-羟基,4-羰基 或 邻二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1)三氯化铝显色
应用:定性及定量分析
方法:样品的乙醇液和1%三氯化铝乙醇液,通过纸斑反应观察。
现象:鲜黄色荧光
(4„-OH或7,4‟-OH显天蓝色荧光)
(2)锆盐-枸橼酸反应
应用:区分3-OH或5-OH黄酮
方法:加2%Zrocl2/MeOH +样品的甲醇液,产生:黄色锆络合物
加2%枸橼酸,仍呈鲜黄色(3-OH,或3,5-二OH)黄色溶液显著褪去(5-OH)(3)氨性氯化锶
检识---具有邻二酚羟基的黄酮。
试剂----氯化锶的甲醇液和氨气饱和的甲醇液。
结果----产生绿~棕色~黑色沉淀。
3.硼酸显色
具有5-羟基黄酮和6„-羟基查耳酮结构。
试剂:草酸条件下,与硼酸反应(枸橼酸-丙酮)现象:黄色并有绿色荧光。
(黄色无荧光)
4.与碱的反应
黄酮类化合物溶于碱水中显黄色、橙色或红色,化合物类型不同,显色情况不同。
黄酮—黄-橙
查耳酮或橙酮—红-紫红
二氢黄酮类在冷碱性条件下—黄-橙
放置后开环变成查耳酮---红-紫红
黄酮醇类---黄-棕
三个OH相邻—暗绿-蓝绿 5.与五氯化锑
鉴别查耳酮,生成红或紫红色沉淀。
条件:无水 第四节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一、提取
黄酮苷和极性较大的苷元:甲醇,乙醇,甲醇-水(1:1),丙酮,醋酸乙酯。
多糖苷:沸水
花色苷:0.1%盐酸进行提取。
苷元:氯仿,乙醚,醋酸乙酯。
注意:苷类提取防止酶解。
(一)乙醇或甲醇提取法
(二)热水提取
冷后
苷类 沉淀析出 除杂:石油醚除去叶绿素,胡萝卜素等脂溶性色素,水溶液中加入浓醇,除去蛋白质,多糖.(三)碱提酸沉法
常用碱水:石灰水,Na2CO3,稀NaOH,碱性稀醇。酸沉:盐酸
注意:酸碱浓度不宜过高。
碱性过强,破坏黄酮母核;酸性过强,生成烊盐,影响产率。
石灰水:可除去鞣质,果胶,粘液质,有利于纯化。但浸出效果不及NaOH,且有些黄酮可与钙结合成不溶性沉淀。稀NaOH:浸出效率高,但杂质多。
二、分离方法
分离的基本依据:极性差异、酸性强弱、分子大小和特殊结构。
(一)溶剂萃取法:自浸膏中先用乙醚萃取苷元,再用醋酸乙酯反复萃取苷,最后用正丁醇萃取极性较大的苷。
(二)PH梯度法:用不同浓度的碱分离。
(三)硼酸络合法:具有邻二pH-OH的黄酮类化合物可与硼酸络合生成易溶于 水的化合物。
(四)柱色谱法
(1)聚酰胺柱色谱
适于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
规律:A:与酚羟基的数目有关,数目越多,吸附力越强。
B:与酚羟基的位置有关,如果酚羟基所处的位置易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吸附力减弱。C:分子内芳香化程度越高,共轭双键越多,则吸附力越强。
查耳酮>二氢黄酮,黄酮>二氢黄酮
D:不同类型黄酮类化合物,被吸附的强弱顺序为:黄酮醇>黄酮>二氢黄酮>异黄酮。
E:苷元相同,以含水移动相洗脱,被吸附的强弱顺序为:苷元>单糖苷>双糖苷>双糖链苷。注意:以含水移动相(甲醇-水)作洗脱剂,苷比苷元先洗脱。
用有机溶剂(氯仿-甲醇)作洗脱剂,苷元比苷先洗脱。
后一种是因为聚酰胺具有“双重色谱”性能之故,分子中既有非极性的脂肪键,又有极性的酰胺基团。
当用有机溶剂洗脱时,苷元比苷的极性小,在类似正相分配色谱柱上,苷元更易洗脱 F:与溶剂介质有关
由弱到强:水<甲醇或乙醇<丙酮<稀氢氧化钠或氨水<甲酰胺<二甲酰胺<尿素水溶液。
注意:聚酰胺色谱常常存在流速慢及低分子杂质混入的问题。通常可通过预先过筛除去细粉或与硅藻土混合制粒,而低分子杂质的干扰,可在装柱时用5%甲醇或10%盐酸预洗除去。
(2)硅胶柱色谱法
适于分离异黄酮,二氢黄酮(醇)和高度甲基化或乙酰化的黄酮及黄酮醇类。
分离苷元时:氯仿-甲醇混合溶剂洗脱。
分离苷时:氯仿-甲醇-水或醋酸乙酯-丙酮-水(3)葡聚糖凝胶色谱法
凝胶类型:Sephadex LH-20和Sephadex G两种类型的凝胶。
分离苷元时:利用吸附作用,游离酚羟基数目越多,则吸附力越强,越难洗脱。分离苷时:主要靠分子筛,洗脱时按苷分子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被洗脱出柱体。第五节黄酮类化合物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HCl-Mg——黄酮(醇)、二氢黄酮(醇)四氢硼钠——二氢黄酮(醇)五氯化锑——查尔酮
锆盐-枸橼酸——区别3-OH、5-OH黄酮 氨性氯化锶——邻二酚羟基黄酮
二、色谱检识
1、纸色谱:双向展开,少用。
2、硅胶薄层色谱:主要用于检识极性较小的黄酮。氯仿-甲醇或正丁醇-醋酸-水等系统展开。
3、聚酰胺薄层色谱:各种黄酮
游离黄酮——氯仿-甲醇、氯仿-甲醇-丁酮 黄酮苷——甲醇-乙酸-水、甲醇-水
第三篇: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
附件二:
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
开放基金管理办法(暂行)
1、开放基金课题的立项、遴选和管理工作遵循“公平、合理、民主”的原则,执行回避和保密的有关规定,接受科技界和社会的监督。对外单位课题申请者予以优先资助。
2、开放基金课题申请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审核批准后,课题即列入我室的研究计划。开放基金课题的评定结果由实验室主任签发,由实验室办公室通知所有申请者。获得资助的申请者,接到通知后,应就研究的具体立项依据目标、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等情况向本实验室提交课题执行计划书。实验室据此创造合理的实验条件,以便申请者利用课题基金按照计划来开展研究工作。
3、开放基金每项课题的资助强度为2~3万元,研究年限为2年,要求至少发表1篇核心以上刊物论文。从获得批准的日期起开始执行。取得突出研究成果的项目可以考虑申请课题延续,本实验室优先给予资助。
4、开放基金课题实施过程中,一般不允许随意更改原定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如有变动,必须由申请人在课题研究期限的一年前提出申请,报实验室主任审批。
5、在开放基金课题实施过程中,课题研究人员每年(10月)提交一次课题进展报告,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对报告审查后提出评审意见。开放课题研究期满,必须在3个月内提交结题报告,并附相关的研究成果证明和正式发表的论文。
6、开放基金课题的研究成果由申请人及所在单位和本实验室共享。开放基金课题资助发表的论文、专著和专利等研究成果的作者单位必须标注有“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同时,研究成果必须标注“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编号为GCMAC****)资助”(The project was supported by the Fund of Key Laboratory of Global Change and Marine-Atmospheric Chemistry, SOA,(GCMAC****))。
联系方式
地 址: 厦门市大学路178号,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国家海洋局海洋-大气化学与全球变化重点实验室
邮 编: 361005
电 话: +86-592-2195661
传 真: 86-592-2195982,2195661
E-mail: xiufancat@163.com
联系人:颜秀花
第四篇:环境化学重点
简答
1光化学烟雾(洛杉矶):①定义(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污染现象),②性质(氧化型烟雾,蓝色,由汽车排气引起。)③污染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臭氧,PAN,醛类),④形成条件(a大气中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物存在。b大气温度较高,24℃以上。c有较强的阳光照射d湿度低e臭氧浓度高。),⑤日变化曲线(白天生成,傍晚消失,污染高峰在中午或稍后)⑥燃料(汽油,煤气,石),⑦易发季节(夏,秋),⑧毒性(对眼和呼吸道有强刺激作用,臭氧等氧化剂具有强氧化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硫酸型烟雾(伦敦烟雾):①定义(由于燃煤而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以及由二氧化硫氧化所形成的硫酸盐颗粒物所造成的大气污染现象)②性质(还原型烟雾,黄色,由燃煤引起。)③污染物(颗粒物,二氧化硫,硫酸雾等)④形成条件(白天夜间连续出现。气温低4℃以下,湿度较高,日光较弱,臭氧浓度低。)。⑤易发季节(冬季。)⑥毒性(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严重时导致死亡。)
2离子交换吸附与专属吸附区别和特点:区别:①非专属吸附(发生吸附的表面静电荷为负;金属离子作用为反离子;吸附时所发生的反应为阳离子交换;吸附时体系PH>零电位点;吸附发生在扩散层;对表面电荷无影响。)②专属吸附(发生吸附的表面静电荷为正,0,负;金属离子作用为配位离子;吸附时所发生的反应为配体交换;吸附时体系PH为任意值;吸附发生在内层;对表面电荷的影响为负电荷减少,正电荷增加)。特点:①离子交换吸附:定义(由于环境中大部分胶体带负电荷,容易吸附各种阳离子,在吸附过程中,胶体每吸附一部分阳离子,同时也放出等量的其他阳离子,因此把这种吸附称~),属于物理化学吸附,是可逆反应,而且能够迅速的达到可逆平衡。该反应不受温度影响,在酸碱条件下均可进行,其交换吸附能力与溶质的性质,浓度,及吸附剂性质等有关。从概念上解释胶体颗粒表面对水和金属离子的吸附是有用的,但是对于那些在吸附过程中表面电荷改变符号,甚至可使离子化合物吸附在同号电荷的表面上的现象无法解释。②专属吸附:定义(是指在吸附过程中除了化学键的作用外,尚有加强的憎水键和范德华力或氢键在起作用。)专属吸附作用不但可使表面电荷改变符号,而且可使离子化合物吸附在同号电荷的表面上。在水环境中配合离子,有机离子,有机高分子和无机高分子的专属吸附作用特别强烈。吸附发生在胶体双电层的Stern层,被吸附的金属离子只能被亲和力更强的金属离子取代,或在强酸性条件下解吸。专属吸附在中性表面甚至在与吸附离子带相同电荷符号的表面也能进行。
3分配作用与吸附作用区别(水中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分配作用,即在水溶液中土壤有机质对有机物的溶解作用,而且在溶质的整个溶解范围内,吸附等温线都是线性的,与表面吸附位无关,只与有机物的溶解度相关,放出的吸附热量小。吸附作用,即在非极性有机溶剂中,土壤矿物质或干土壤矿物质对有机物的表面吸附作用,前者主要靠范德华力,后者则是各种化学键力,如氢键,离子偶极键,配位键,π键。吸附等温线是非线性的,并存在竞争吸附,吸附过程要放出大量热。
4活性酸度与潜性酸度的关系:两者是同一个平衡体系的两种酸度。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处于暂时平衡状态,土壤活性酸度是土壤酸度的根本起点和现实表现,土壤胶体是氢离子和Al离子的贮存库,潜性酸度是活性酸度的储备。
5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二次释放诱发因素:a盐浓度升高(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阳离子可将被吸附在固体颗粒上的金属离子交换出来,这是金属释放主要途径之一)b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沉积物中耗氧物质使一定深度以下沉积物中的氧化还原电位急剧下降,并将使铁锰氧化物部分或全部溶解,故被其吸附或与之共沉淀的金属离子也被释放)c降低PH(金属离子释放量随PH升高而降低。PH降低,导致碳酸盐和氢氧化物溶解,氢离子的竞争作用增加了金属离子的解吸量)d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配合剂可以与重金属形成可溶性配合物,使重金属从固体颗粒上解吸。)名词解释
1生物富集: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2生物放大: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3生物积累:就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放大和生物富集是属于生物积累的一种情况。
4毒物的联合作用:协同作用(是指联合作用的毒性>其中各毒物成分单独作用毒性的总和。eg:四氯化碳与乙醇,臭氧与硫酸气溶胶)相加作用(=。eg:丙烯腈与乙腈,稻瘟净与乐果)拮抗作用(<。eg:二氯乙烷与乙醇,亚硝酸与氰化物,硒与汞,硒与镉)独立作用(指各毒物对机体的侵入途径,作用部位,作用机理等均不相同,因而在其联合作用中各毒物生物学效应彼此无关,互不影响。即独立作用的毒性低于相加作用,但高于其中单项毒物的毒性。eg:苯巴比妥与二甲苯)
5土壤酸度:活性酸度(是土壤中氢离子浓度的直接反映,又叫有效酸度,用PH表示。氢离子来源主要是土壤中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的碳酸和有机物分解产生的有机酸,以及土壤中矿物质氧化产生的无机酸,大气酸沉降是活性酸度的一个重要来源)潜性酸度(来源是土壤胶体吸附的可代换性氢离子和铝离子,当这些离子处于吸附状态时是不显酸性的,当通过离子交换作用,进入土壤溶液后可增加土壤溶液的氢离子浓度使土壤PH降低。只有盐基不饱和土壤才有潜性酸度)
6汞的生物甲基化: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水体底质中某些微生物能使二价无机汞盐转变为甲基汞和二甲基汞的过程。(微生物利用体内的甲基钴氨蛋氨酸转移酶来实现甲基化的。该酶的辅酶是甲基钴氨素,属于含三价钴离子的一种咕啉衍生物)
7效应:毒理学把毒物剂量(浓度)与引起个体生物学的变化,如脑电,心电,血象,免疫功能,酶活性等的变化称为效应。
8反应:把引起群体的变化,如肿瘤和其他损害的发生率,死亡率等变化称为反应。
9氮的微生物转化:同化(绿色植物和微生物吸收硝态氮和铵态氮,组成机体中蛋白质,核酸等含氮有机物质的过程)氨化(所有生物残体中的有机氮化合物,经微生物分解成氨态氮的过程)硝化(氨在有氧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反硝化(硝酸盐在通气不良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而还原的过程)固氮(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把分子氮转化为氨的过程)
10硫的微生物转化:硫化(硫化氢,单质硫等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氧化,最后生成硫酸的过
2-程。硫杆菌和硫磺菌最重要。H2S→S→SO4)反硫化(硫酸盐,亚硫酸盐等在微生物作用下
2-进行还原,最后生成硫化氢的过程。脱硫弧菌最重要。SO4→H2S)
11.ED50(半数有效剂量)/EC50(半数有效浓度):毒物引起一群受试生物的半数产生同一毒作用所需的毒物剂量/毒物浓度。数值越小,受试物质的毒性越高。
12.LD50(半数致死剂量)/LC50(半数致死浓度):半数有效剂量/半数有效浓度,若以死亡率作为毒作用的观察指标则称为~。
13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
注意:离子电荷数越高,阳离子交换能力越强,同价离子中,半径越大,能力越强。
1八大公害:富山事件(Cd中毒,痛痛病);米糠油(多氯联苯);水俣病事件(甲基汞污染水体);四日市哮喘事件(石油冶炼和工业燃油产生废气);伦敦烟雾事件(燃煤);洛杉矶光化学雾烟事件(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马斯河谷事件(SO2及SO3引起);多诺拉事件(二氧化硫及其氧化物作用的产物)
1.大气层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层,热层,散逸层。
2.大气温度层结:由于地球旋转作用以及距地面不同高度的各层次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程度上的差异,使得温度,密度等气象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呈不均匀的分布。
3.大气垂直递减率r:表征大气温度层结。对流层(r>0)等温层(r=0)逆温层(r<0)(逆温现象发生在较低层中,这时气层稳定性特强,对大气垂直运动起阻碍作用。)
4.逆温分为:①近地面层的逆温(辐射,平流,融雪,地形),②自由大气的逆温(乱流,下沉,锋面)
5.辐射逆温:①地面因强烈辐射而冷却降温形成的。②多发生在距地面100-150米高度内。③最有利发展的条件是平静而晴朗的夜晚。④有云和有风都能减弱逆温。⑤风速超过2-3m/s,逆温就不易形成。⑥温度下降,逆温层厚度变厚,清晨最厚;温度上升,逆温层近地面处首先破坏,自下而上变薄,最后完全消失。
6.大气稳定度:①由密度层结和温度层结共同决定,②与大气垂直递减率r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rd 有关:稳定(r
9.大气颗粒物分类:总悬浮颗粒物TSP(<100μm);降尘(>10μm);飘尘(<10μm);可吸入粒子(≤10μm).10大气颗粒物的三模态:爱根核模(Dp≤0.05μm);积聚模(0.05μm<Dp<2μm);粗粒子模(Dp>2μm)。
001.吸附等温线分类:H型,F型,L型(G=G*c/(A+c))G为单位表面上达到饱和时间的最大吸附量。
2.等温线:①溶质浓度甚低时,初始阶段为H型,浓度较高时,曲线可能为F型,但统一起来都是L型的不同区段。②颗粒物对重金属吸附量随PH↑而↑。
3.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溶解规律:固体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具有两性的特征,它们和质子或羟基离子都发生反应,存在一个PH值,在该值下溶解度为最小值。在碱性或酸性更强的PH值区域内,溶解度都会变得更大。
4.pE↓,电子浓度↑,体系提供电子的倾向就越强,还原性越强;pE↑,电子浓度越↓,体系接受电子的倾向就越强,氧化性越强。5.腐殖质分类:腐殖酸:(溶于稀碱,不溶酸),富里酸(溶于酸和碱),腐黑物(不溶于酸,碱)。1.土壤可交换性阳离子分类:①致酸离子(H+,Al3+)②盐基离子(Ca2+,Mg2+,K2+,Na+,NH4+)2.土壤中氧化还原体系:铁体系,锰体系,硫体系,有机碳体系,氮体系。
3.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Eh:①旱地Eh>水田,②Eh>700mV(土壤完全处于氧化条件,有机物迅速分解);Eh=400-700mV(氮素主要以NO3-存在);Eh<400mV(反硝化开始);Eh<200mV(NO3-开始消失,NH4+大量出现);Eh=-100mV(土壤渍水,Fe2+浓度超过Fe3+);Eh<-200mV(H2S大量产生,Fe2+变成FeS沉淀)③pH↑,则Eh↓,氧化性↓。
4.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耐性机制:①植物根系作用②重金属与植物细胞壁结合③酶系统作用④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
1.物质通过生物膜方式:膜孔滤过,被动扩散,被动易化扩散,主动转运(消耗能量),胞吞和胞饮。
2.N的微生物转化:①同化②氨化③硝化④反硝化(条件:厌氧环境,环境氧分压减小,反硝化加强。有丰富的有机物为碳源和能源)⑤固氮
2-2-3.S的微生物转化:①硫化(H2S→S~SO4)以硫杆菌,硫磺菌最重要。②反硫化(SO4→H2S)以脱硫弧菌最重要。
1.Cr:①pH>4,Cr3+沉淀②强碱性介质中,遇氧化性物质,Cr3+→Cr6+,在酸性条件下,六价铬被亚铁离子还原成三价铬。
第五篇:海洋化学资源说课稿
海洋化学资源说课稿
青岛开发区第八中学 马晓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第六单元第一节内容,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海洋中蕴藏的丰富资源及其利用,而本节课首先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初步渗透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观点,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海洋中的淡水资源和食盐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起到了很好的导入作用。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那些资源,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进步的重要作用。
②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藏的主要物质。
③了解海水淡化的方法——蒸馏法、结晶法、膜法。(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研究,知道蒸馏法是海水淡化最常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在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同事,更应该关注对海洋的保护,学会用辩证的方法分析问题,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重点:
了解海洋资源及其开发和利用的方法及价值;利用海水支取镁,海水的淡化方法——蒸馏法。
4、难点:
海水制镁及“多级闪急蒸馏法”的原理。
二、学情分析
我们是沿海地区,相对来说对海洋比较熟悉,这就为学生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他们可能不会从资源的角度认识海洋,在他们的头脑中储存的关于海洋的信息更多的是海的壮观和美丽,因此,教学中药充分利用学生对大海的美好情感,使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深刻体会化学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重要价值。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⑴利用多媒体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⑵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正确的操作实验。
2、学法:
⑴实验探究法:让学生有目的进行思维和观察,并对实验现象进行正确的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⑵归纳总结法:通过阅读资料及探究实验体会化学对生活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大海及丰富的海洋资源
海洋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千万年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资源宝库。海洋被人们誉为“天然的鱼舱”、“蓝色的煤海”、“盐类的故乡”、“能量的源泉”,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使学生从更多层面,更深入的了解大海)【问题导入】:提出问题:海水的滋味是什么样的,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同时观察教材中的图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学生活动】交流并总结海水中溶有大量的盐类物质等。【导读思考题一】
1、如何从海水中提取金属镁,其工艺流程是什么?
2、海水中本来就有氯化镁,为什么不直接提取,而是先加石灰乳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加盐酸得到氯化镁? 【过渡】:不仅海水中含有大量的化学资源,海底也是个巨大的宝藏。【导读思考题二】
1、海底蕴藏着那些矿物资源?
2、为什么“可燃冰”被誉为21世纪能源?目前为什么还没有对“可燃冰”进行大规模的开采?
3、什么是锰结核,锰结核里主要含有那些元素?
4、海洋资源包括哪些?海洋中的资源可以再生吗?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同事应如何保护海洋资源? 【归纳小结】 【实验探究】(过渡)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除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和海底矿产资源外,海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海洋动力资源,海洋开发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海水淡化就是其中一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用蒸馏法淡化海水,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从哪些方面对装置进行改进,可以提高水蒸气的冷凝效果?蒸馏法在石油化工生产上还有什么应用?蒸馏和蒸发有什么不同? 【投影】多级闪急蒸馏流程,分析其原理 【归纳总结 感悟收获】 【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一、海水中的物质
1、海水中溶有的物质
2、海水制镁 2 3海洋化学资源
二、海底矿物、可燃冰
1、锰结核
2三、海水淡化、蒸馏法、结晶法、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