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硫酸亚铁在渔业防治病害的运用
硫酸亚铁在渔业防治病害的运用
春季气温慢慢回升,各鱼种进入了摄食生长的阶段,此时也是鱼类发病频繁的时期。春季鱼病主要有有水霉病、竖鳞病、烂鳃病和赤皮病等,用硫酸亚铁等化学剂可以有效的防治这些病症。
发病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分塘、放养等操作,造成亲鱼机械性损伤,为细菌侵入开辟了通道。另一方面,春季亲鱼种经过越冬,体质较弱,而此时某些寄生虫大量发生,会侵袭鱼类。
方法一:在发病初期注入新水,可使病情停止蔓延;
方法二:大蒜浸洗,在100千克水中加入捣烂的大蒜0.5千克,给病鱼浸洗数次;
方法三:苏打浸洗,春季放养前,用3%小苏打溶液与2%食盐水混合,药浴鱼种4—10分钟;
方法四:施混合药液,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5克、硫酸亚铁2克、漂白粉10克,浸洗病鱼8分钟左右。
方法五: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1克、硫酸亚铁0.5克、漂白粉2克,全池泼洒,隔日1次,连用2—3次。
第二篇:渔业病害防治的思考论文
为了搞好渔业生产,病害防治的重心在防。如何防?结合生产实例从五个方面谈谈如何从源头上切实做好病害预防工作,减少病害发生。①强化种质管理,选优质、健康的苗种再生产。②合理放养,减少种间、种内竞争。③均衡营养,提高免疫力。④重视溶解氧,营造良好的水体生态系统。⑤关注天气变化,积极预防。
一、强化种质管理,选优质、健康的苗种再生产
购买鱼苗、鱼种最好去专业的苗种培育场。苗种经拉网锻炼后(一般在出售前拉1~2次),然后网箱暂养出售,最好在暂养的当日购买。一般以早上塘口投放苗种为佳,由此再结合运输时间决定何时装苗。路途时间越长,温度越高,死亡率越高;一般建议就近买苗种,要避开中午高温运输。苗种放养采取在上风处多点投放。鱼苗投放前要有个适应水温的过程,将鱼苗袋放入水中,当内外温差不超过3℃时,打开袋子放苗。此举可减少感冒的发生。鱼种放养一般要用5%食盐水消毒10~15分钟。如对药浴剂量把握不准,可以在鱼种入塘两三天后,选个晴好天气用消毒剂对水全池泼洒,此举可以杀菌消毒,提高放养成活率。河蟹、小龙虾养殖户自备苗种培育塘,可减少因运输、环境变化产生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河蟹、小龙虾养成。苗种培育塘与养成塘的比例一般为1∶10。河蟹,小龙虾入塘前如经过远距离运输,入塘前要将其试水3~5次后再投放。放养时间、地点,下塘后的杀菌消毒同前。苗种消毒操作不当死亡案例:2018年2月24日上午,季桥镇的养殖户前来问诊。鲫鱼样本两尾,每尾0.45千克左右。1000千克鲫鱼进塘(垂钓塘口)近两个月时间,断断续续死鱼,最近死得重;曾用药,死得更多。现场解剖:体表正常,打开鳃盖,棉絮状物覆盖鳃表面,翻开鳃丝,深红色,部分鳃小片有深褐色淤血,打开腹腔,无腹水,脏器色泽正常,无异常。结论:水霉病,鳃功能受损,窒息死亡。经问诊知:①鲫鱼入塘前的药浴操作不当。未按水量计算食盐量(以鱼重计),另食盐未溶解,直接撒入水中。此举极易伤鱼鳃,影响呼吸功能。②全池泼洒,施药操作不当。未按比例对药,用喷雾机去喷头喷药。此举容易局部施药浓度高。水生动物用药特点:一般在施药后,次日晨死亡量略增,第三天呈下降趋势,四到五天后渐止。如在施药后,次日晨死亡量突增,第三天无下降趋势,可能原因:药物剂量高或局部药物剂量高或有未溶解的药物颗粒误食。如是消毒剂使用不当,死鱼症状:上层鱼体表一侧充血,鳃盖,鳃充血,左右不一致。口腔,前肠有充血点。杀虫剂中毒症状轻时,表现多日不摄食或摄食少。
二、合理放养,减少种间、种内竞争
随时空的变化,水体内溶氧实际含量不断地在极小值和极大值之间大幅度反复变化。因水体溶氧是有一定限度的,这说明水体放养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某一范围就会以自然竞争的方式使部分个体处于劣势,生病而亡。如果一个塘口排除其他因素,其死亡不渐止,就要纵向看是否是密度问题,是否是其生物量超出自然承载能力。密度问题死亡案例:2017年8月17日,钦工镇的养殖户来短信咨询,自己养的白鲢一直有死亡,最高峰一天死亡近400千克,也用过药,但收效甚微,问该怎么办?笔者电话问诊后回复如下:可能引起发病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密度,二是霉变的饲料,或两者兼而有之。如施药按剂量使用,操作规范。排除剂量不足或不规范操作引起的人为药害死亡。施药后死亡量下降但死亡不止,这说明致病因素尚未消除。建议:①观察发病与投喂的饲料是否有关联,霉变饲料不可投喂。②水体溶氧是水体载鱼量的限制因子。纵向看:放养密度是否偏高?另外密度高了,还表现为:同一品种个体,规格不整齐。塘口放养密度高于往年,白鲢由于自家培育,卖出不多(2016年5月由于塘口停电,未及时增氧,出现泛池;后塘口改为育鱼种,存塘的鱼种多),大多数留塘养了。另饲料为自家加工,采购的糠、麦麸有点霉,由于价廉还是进了。河蟹因高密度暂养缺氧死亡案例:2008年4月29日上午,白马湖农场一新养殖户送来8个病蟹样本(其中两样本无参考性),对6个样本解剖,记录如下:体表正常,肝脏较正常。胃有食物的蟹有4个,它们肠有排泄物,饱满;胃无食的蟹有两个,一个肠道无排泄物,另一个肠道前端有排泄物。塘口情况如下:池塘30亩,中间台田,四边环沟。目前河蟹暂养在约7亩的沟里,台田表面无水。这两天早晨河蟹上草头,上岸边,上风水边较多。有的听到响声迅速离去,有的行动迟缓。有蟹死。诊断样本因高密度暂养遇气温突然升高到27℃(27日到28日高温变化幅度≥3℃)缺氧死亡。措施:池塘加水,漫过台面5~10厘米,及时稀放。回访知:河蟹死亡渐止。
三、均衡营养,提高免疫力
鱼类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基本上与高等动物一样。鱼类生命的全过程都需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无机盐五类主要营养物质。但是在需求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实践证明,不同种类以及同一种类不同发育阶段的鱼,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对营养物质的需要是有明显区别的。此外,养殖方式、强化培育的程度都会影响需求的质和量。由于普通养殖户养殖特点以某一种鱼为主,采取多品种混合养殖方式,配合饲料的配方仅适合主体鱼,对搭配的摄食鱼不一定适合,另外配合饲料经高温加工,原料的部分营养可能会损失。大多数资料建议采用配合饲料与天然饵料相结合方式投喂,取长补短,有利于水生动物的生长,提高免疫力。因此喂养时,还应注意它们的天然食性,适当投些它们爱吃的天然饵料,是最符合其对营养的需要。这样一般不会发生营养缺乏症。生产中单一投喂颗粒饲料,鱼类死亡出现新特点:投喂颗粒饲料的塘口,天气变化时易出现零星死鱼,应激反应强。2003年前后,颗粒饲料进入淮安区渔业生产环节,随着颗粒饲料的应用,鱼病出现新变化:随着天气波动,塘口出现零星死鱼(草鱼、鲫鱼),死鱼体表无明显症状。天气平稳时,无死鱼。据多年门诊经验,多种因素参照分析,个人认为与饲料有关联。饲料经加工可能缺乏维生素等微量元素或不规范添加了生长激素,草鱼、鲫鱼尤其是草鱼遇异常天气易出现死亡。针对上述推测采取了生产试验,取得明显效果。草鱼塘口:采取颗粒料与青饲料相结合的方式。鲫鱼塘口:采取颗粒料与小麦、玉米等相结合方式或定期添加维生素等。经过一段时间实践,上述试验池塘体表无症状死鱼现象明显减轻。河蟹“水瘪子”病之陋见:针对河蟹塘的所谓“水瘪子”病,众人说法不一。笔者倾向营养不良。在河蟹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一些问题有待技术人员客观深入的去调查、去探讨、去验证、去改进,这样才能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重视溶解氧,积极营造良好的水体生态系统
多年的观察:水生动物养殖重视“吃饭”,忽视“呼吸”。由于对“呼吸”认识不到位,管理缺失,病害频发。鱼类泛池,河蟹爬边,时有发生。资料显示:鱼类养殖死亡总量的60%与水体溶氧有关。普及溶氧等水化学知识,积极引导养殖户从源头上解决病害频发问题是技术人员义不容辞的职责。连续24小时中,16小时以上必须大于5毫克/升,其余任何时候不得低于3毫克/升。水体溶氧低于2.0毫克/升,鱼类窒息死亡;2.0~5.0毫克/升,虽生存,但生长慢,饲料转化率低;大于5.0毫克/升以上时,鱼类自由生长,生长快,饲料转化率也高。渔业生产对溶氧的要求如下。1.密度制约最大载鱼量的限制因子为溶氧。高密度养殖要求较高的管理水平与之相适应。如池塘病害频发,排除其他因素,那密度就是诱因,及时调整密度。2.投喂量阴雨,闷热无风,溶氧低,抑制摄食;另高温(气温≥35℃时)也抑制摄食。必须及时调整投喂量,一般当日饲料量减少两到三成(正常喂八成饱)即可(下午最后一顿少喂或不喂)。此举可以减少残饵及排泄物的量,从而降低其降解耗氧。3.施肥阴雨,高温(气温≥35℃时),闷热天气不宜施肥。一旦施肥,耗氧作用增强,易引发生产事故。4.施药低氧环境下,不宜全池泼洒药物(增氧剂除外)。如施药,部分浮游植物死亡,光合作用减弱。而死亡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等降解,耗氧作用增强。易加重浮头,引发生产事故。
五、关注天气变化,积极预防
1.“大麦黄”(5月中旬)阶段,江淮地区气温处于回升期,温度或高或低,极不稳定,少雨,易干旱。建议4月中、下旬预防一次。第一天杀虫,隔日消毒,如遇阴雨,可推迟消毒。预防时,最好关注3~5天的天气情况,选择晴好天气上午8:00后,下午太阳落山前施药。一般下午时段优于上午,夏季要避开中午高温。用药时,须注意施药安全。另高密度的种苗暂养池,最好在清明前稀放。
2.“白露心”(9月8日)阶段,江淮地区正处于秋季,气候干燥,雨水少,温度适宜水生动物生长。只要管理得当,水生动物不易发病。8月下旬,选择晴好天气搞一次预防(同前),可有效地防范“白露”前后病害的发生。
3.“夏至”(6月21日)阶段,夏至前后江淮地区进入“梅雨”。连绵阴雨,水体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弱,加之外源水的流入,水质条件较差,水生动物易浮头,易染病。建议:6月上中旬选择晴好天气搞一次预防,如无虫害,用一次消毒药即可。
4.“立秋”(8月7日)阶段,由于受台风影响,江淮地区雷雨、阵雨天气较多,水体溶氧波动剧烈,渔业病害濒发。7月下旬,选择晴好天气搞一次预防,可有效地防范“立秋”前后多雨期的病害发生。如遇高温(气温≥35℃),及时加深水位,以内服药预防,慎用全池泼洒方式。在抓好上述4个节点的同时,如遇连续3~5天阴雨,待天晴时,喂内服药3天,可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鱼缺氧浮头三案例:2017年5月2日,城东乡刘伶村段一养殖户一早电话求诊,诉求:今晨鳜鱼大量死亡,有100~150千克。上午9:00到达塘口,塘口面积5~6亩,水浅,仅0.6米左右。在塘口下风处,即塘口西一侧看到二三十尾死鳜鱼浮于水面,伸手捞取体色较新鲜的三尾,其中两尾0.3~0.35千克/尾,一尾0.45千克。鳃色:淡红,鳃丝完整。解剖:两尾前肠有食,一尾无食。
结论:
鳜鱼缺氧死亡。2017年5月24日、5月28日,分别接白马湖农场二渔场韩某某、周某某,咨询内容大致相同,归纳如下:前天塘口用过杀虫药,今天想用消毒药,早晨鱼浮头是否可以用消毒药。回答:不可以。原因:浮头说明水体溶氧水平出现极小值。如再用消毒药,会提前出现溶氧低水平情况,浮头程度将加重,易发生生产事故。以上三例浮头发生时,查看了气温变化情况(中国移动气象通):数据说明,天气变化可诱发鱼类浮头的发生。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采取措施可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
第三篇:绿色蔬菜病害防治技术
选修课论文
绿色蔬菜病害防治技术
院系:学生姓名:李锦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杨玉锋
生物与食品工程
201006010094 级食品科学工程
2013年 5月日10
31摘 要:蔬菜是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但它的种植培养过程中却总遭到虫害的威胁,影响蔬菜的病虫种类多,危害大,影响蔬菜的品质。因此,我们在培植蔬菜方面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技术,科学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打造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重视蔬菜病虫害的防治。
关键词:蔬菜 病虫害 综合防治
论述
1、蔬菜病虫害防治原理蔬菜病虫害防治原理:主要是防治方面要增强种子内部抗性及尽量控制病原菌滋生蔓延及虫卵的繁殖,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以农业措施为中心,融合生物的、物理的、农业的综合技术措施,进行土壤、肥料、空气、种子消毒预防。创造有利于蔬菜正常生产的生态环境而不利于病虫繁殖生存的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在食品中的份额不断加大,近几年,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蔬菜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除草剂、催熟剂等使用量日益增多,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也造成农药在蔬菜中的残留,因农药残留量超标而导致蔬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1-2]。因此,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标准规定的限量范围内的商品蔬菜。蔬菜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空气、土壤、灌溉水,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就是从源头治理,控制或杜绝蔬菜产品被污染。
2、蔬菜病虫害防治措施
2.1物理防治措施
2.1.1采用光电方法进行灭虫
灯光诱杀主要针对夜间活动的害虫,如金龟子,本身具有趋光性,根据这以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灯管进行诱杀,或者利用高压电网灯进行灭虫。效果最差.2.1.2土壤的日照处理日晒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消毒方式,在蔬菜定植前,选择
少雨晴天气候,在地面上覆盖地膜或黑膜后,暴晒数天,使土壤温度达到38℃,可以大大减少土壤中的细菌存活几率以达到消毒目的。
2.1.3利用温水对育种进行消毒处理
温水浸种是一种很好的消毒处理方法,例如采用40-45℃温水浸泡葱类鳞茎
1.5小时后再播种,可预防葱类紫斑病;当然,利用温水消毒方法,要根据不同的蔬菜品种及病原菌类型来选择适当的消毒温度和方法.2.2农业防治措施
2.2.1应用“三新”技术培育无病虫壮苗
一是苗棚内应避免混栽,防止原有病虫侵染幼苗。二是更新传统育苗方法。应用育苗盘育苗,降低苗期病害的发生,提高秧苗素质。三是做好种子消毒。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种子消毒方式。温汤浸种有消毒、增加种皮透性和加速种子吸胀的作用,早春茄果类和瓜类育苗采用此方法较好。化学消毒:用0.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种15 min,捞出洗净,有钝化和杀灭病毒的效果,在反季节辣椒、茄子、番茄和迟熟辣椒上使用,能明显抑制病毒病发生;白菜类育苗常用多菌灵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2%~0.3%。四是苗床消毒。在育苗床土上用敌克松或苗菌敌等消毒以防止立枯病的发生。五是加强苗期,注意增光、保温和通风降湿,及时间苗定位,保证幼苗齐、匀、壮。六是发现病虫,及时拔除病苗并进行处理。
2.2.2强根固本,增强蔬菜机体抗性
根是作物之本,只有根生长健康,才能吸收更多更全面的营养,使植株生长强壮,整个蔬菜机体抗性增强。要想根生长健康,必须创造适合蔬菜根系生长发育的环境。一是消灭土壤病原菌和虫卵。菜地大田土壤和苗床床土,常常会因病原菌和虫卵的残留而成为病虫害潜伏的场所,特别是对于土壤传播性病害更是如此。对土壤进行处理,杀死部分病原菌和虫卵是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方法为深翻与晒土,可促进病残株、虫原物如菌核、卵蛹、落叶在土下腐烂,并能使潜伏在病残体或土中的病虫原物加速死亡,减少田间病源和虫口基数。二是清沟沥水,降低地下水位。蔬菜根系对水分要求较严,特别是大棚蔬菜生产,高的地下水位,不仅土壤湿度大,而且影响大棚湿度的控制,冬天还影响大棚内的温度,极易引发各种病害。三是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土壤耕作层不能少于30cm,否则不利于
蔬菜根系的生长;要增施有机肥,如马来大壮有机无机肥、农丰田有机肥,这2种肥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还有多种微生物菌,对调节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非常有利,最终使植株生长快、长势强、病虫害少、产量高、不易早衰。但农家肥和有机肥必须腐熟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病菌带入农田。
2.2.3加强田间管理。
科学的田间管理能创造一种适合于作物生长发育且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是控制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措施。改善菜田内小气候,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如控制温度、湿度条件,合理安排播种期、改善田间小气候和设施内的环境调节措施,创造一种既有利于蔬菜作物生长发育又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繁衍的环境。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调整播种期可以使作物的发病盛期与病虫原物侵染的高发期错开,达到避开病虫为害的目的。如为控制病毒病的发生,秋延茄果类蔬菜育苗不能早于7月15日;又如白菜苔软腐病的危害程度与播种期有显著关系,适当迟播可减轻危害程度。茄子、番茄适当的稀植,可以使植株通风透光,减轻病虫害,还能提高品质。田间管理得当不仅可改善作物的生长状况,而且还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及受害后的补偿能力。推广深沟窄畦、高畦,雨停畦干,避免田间积水,可减轻病害发生。合理密植辣椒,在高温季节到来前封行,避免土壤曝晒,利于根系发育,病毒病明显减轻。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早定植适龄番茄,可提前番茄生育期,减轻病毒病、青枯病为害。通过以上农业措施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2.3生物防治措施
有机蔬菜栽培中可利用害虫天敌来捕食和防治害虫,效果较好。利用天敌昆虫、昆虫致病菌、农用抗生素及其他生防制剂等控制蔬菜病虫害,可以直接取代部分化学农药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生物防治不污染蔬菜和环境,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和绿色食品业的发展。如利用蓟马的天敌大陆螯峰防治蓟马。
2.4 针对栽培特点,配套良好的耕作制度
定植前铲除田边杂草,在蔬菜生长季节要结合整枝及时拔除病株,摘掉病叶;蔬菜收获后,清理田间残株、败叶和杂草,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不给病虫生活的寄主,这些都是防止病虫害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病原菌和昆虫在土壤中的残留与寄居,使得蔬菜作物在连作条件下的病虫害发生更加严重。因此,可根据不同病原
菌和昆虫对寄主作物种类的选择性,通过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有效控制病虫害,如在不同科、属作物之间进行轮作。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不仅有利于蔬菜生长,而且可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恶化害虫的食料条件,是防治蔬菜病虫害的一项基本措施,或实行水旱轮作效果更佳。同时利用作物之间的化学他感作用原理,进行间作和套作,对于蔬菜的病虫害防治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可改善蔬菜生态条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2.5、植物性药物防治措施
自然界有些植物不受病菌侵染和危害,它们的生物碱中具有一定的抑制病菌生长的成分和有毒物质。取出这些植物的汁液,对防治病虫害有一定的效果。如鱼腥草、樟树等。如使用苦楝油300-500倍液防治白粉虱。
3、其他措施
3.1防虫网的应用防虫网在育苗期及一些蔬菜的生长期可使用,因其防虫网网眼小,又是全生长期覆盖,害虫等钻不进去,从而在田间形成一个人工屏障,可以有效地阻止害虫侵人.3.2微波杀虫美国研制成一种微波发射器,其所产生的热能可杀死线虫及上壤害虫。它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但缺点是:成本费用较高.结论
举世公认的绿色食品,其中占重要比例的是无公害蔬菜,即无污染蔬菜。其主要特点是所生产的蔬菜产品不受任何环境污染,无农药残留及其它有害物质残留,而对人体无害。生产无公害蔬菜是一项涉及应用技术多项和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的专项技术。目前我国对生产无公害蔬菜已经逐步纳入法制轨道,相继颁布了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同时实施了政策扶持、整体布局、协调发展以及争取全社会的支持等措施,加快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步伐,在全国各地逐步形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广泛建立起指导生产的科技队伍,渐渐形成了产业化规模。
第四篇:辣椒病害防治论文
1.辣椒烂果
1.1发生规律。辣椒烂果往往是由辣椒软腐病引起的。受害病果表现为水浸暗绿色,最后全果腐烂有臭味,干支变白脱落或留在枝上。病原菌从伤口侵入,或由昆虫传播。7~8月份连阴多雨,气压低,温度高,低洼易涝排水不好,过度密植等容易大发生。
1.2防治方法。①田间及时排水,植株生长过于茂盛,要除掉下部衰老叶片,增强通风。②发现病果及早清除,带出田园,减少传播病原菌。③药物防治:雨季喷洒72%可湿性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用25%络氨铜水剂500倍液,或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7d喷1次,共喷2~3次。
2.辣椒烂秧子
2.1发生规律。辣椒烂秧子是由辣椒疫病引起的。辣椒从苗期到结果期都可发生,病部水浸状,圆形病斑,直径可达2~3cm,病斑边缘黄绿色,中央褐色,略凹陷,边缘清楚,严重时叶片枯缩脱落,果实变褐色软腐状,空气湿度大时,常有同心轮纹,并出现白色霉状物,病果脱落或成为暗绿色僵果。病原菌在植株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可存活2~3年,环境条件适合发病温度28℃~30℃,相对湿度95%以上时,流行极快。
2.2防治方法。①辣椒和葱蒜类、瓜类等蔬菜实行3年轮作。辣椒茬罢园后,要及时清理,把辣椒残枝败叶全部清理干净,应选择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辣椒。②药物防治:可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用60%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0倍液,或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10d喷1次,连喷2~3d。
3.辣椒秧长灰毛
3.1发生规律。大田栽培的辣椒,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生灰霉病。除了危害辣椒外,还可以危害茄科、豆科、葫芦科等多种蔬菜,辣椒的茎、叶、花、果都能被感染。病部产生灰白色毛霉状气生菌丝,最后腐烂坏死。
3.2防治方法。①加强田间管理。晴天下午浇水。大雨过后及时排水,防止高温高湿天气。②药物防治: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水500倍液连续喷2~3次。
4.结语
总之,在生产中,防治辣椒疫病、软腐病、灰霉病有各种手段,如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等,但是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限制,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采用多种防治手段,将其有机结合,互相协调补充,才能起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第五篇:鲟鱼病害防治
鲟鱼病害防治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是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我国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等技术措施。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每年向长江放流约5万尾15cm以上的中华鲟幼鱼,这些幼鲟是人工养殖获得,同时为实现中华鲟的全人工繁殖,从1997年开始我们人工养殖了部分后备亲鱼。在中华鲟的幼鲟培育和后备亲鱼的人工养殖过程中,养殖集约化程度高,生活环境和行为状态的改变以及人工饲料的营养不平衡都可直接或间接导致中华鲟机体病变。由于中华鲟人工养殖历史较短,对中华鲟病害的系统研究还未开展,历来关于中华鲟病害的报道仅见于文献[1]中列举的几例。目前,对多数中华鲟病害的诊治均采用一般水生动物疾病的诊疗程序,参照常规养殖品种和其他鲟鱼疾病的研究结果进行防治。本文对近几年中华鲟养殖过程中所遇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中华鲟物种保护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细菌性败血病
症状 病鱼行动迟缓,摄食量下降,体表症状为腹部、口腔周围、骨板基部出血,肛门红肿,鳃丝颜色较淡;剖检有淡红色腹水,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有坏死灶,后肠及螺旋瓣出血发炎,并充满泡沫状粘液物质。
病因 该病是由于鱼体经常被操作产生应激反应过多或鱼体受其他病害侵袭后引起的继发性感染。杨治国(2001)在感染此病的俄罗斯鲟和杂交鲟的病灶部位分离出该病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该菌在自然界尤其是水体中广泛分布,为条件致病菌。
危害 该病可危及人工养殖的各种规格的中华鲟,在管理不善、连绵阴雨天时较易发病,其来势猛、传播快、感染率高,如控制不及时,死亡率很高。
治疗 ①池水消毒,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g。②内服治疗,每100kg鱼每天用恩诺沙星2.0g拌饵,分4次投喂,6d为一疗程。
预防 ①减少对鱼体不必要的操作,保持池水清洁。②定期用二氧化氯(0.3g/立方米)、聚维酮碘(0.5g/立方米)等药物进行水体消毒,并在饲料中定期添加抗菌药物及维生素A、E等。
肠炎病
症状 病鱼游动迟缓,食欲减退。检查病鱼,可见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解剖可见肠壁局部充血发炎或者全肠呈红色,肠内无食物且积黄色粘液。
病因 在水温高于20℃时,因养殖水体水质变差或鲟鱼摄食变质饲料易发此病。该病由点状产气单胞菌(Aeromonas punctata)感染所致。
危害 中华鲟稚、幼鱼(250g以下)易染此病,若不及时治疗,常引起大量死亡。
治疗 每100kg鱼每天用2~4g大蒜素或痢特灵,拌饵投喂,连服5~6d。
预防 ①投喂天然饵料,一定要新鲜;投喂人工饲料,要选用颗粒大小适中、未变质的全价饲料。②尽量做到定时定量投喂,定期投喂药饵(每10kg饲料中添加大蒜素2g)。
肿嘴病
症状 病鱼口部四周充血、肿胀,有时伴有水霉着生,口腔不能活动自如,摄食困难。
病因 该病经常发生在幼鲟转食期间,由于池底残饵较多,清洗不及时,幼鲟在此摄食时易导致嘴部发炎。从该病对一些抗菌药物较为敏感的现象来看,普遍认为该病由细菌感染引起。但目前未见有关病原的筛选、回感、鉴定等详细研究资料。
危害 该病在20cm以下的幼鲟阶段发生较多,可造成幼鲟死亡。
治疗 ①池水消毒,全池泼洒恩诺沙星1g/立方米水体,连泼3d;②内服治疗,每100kg鱼每天用土霉素3g拌饵投喂,连喂3d。
预防 及时清除池中残饵,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
烂鳃病
症状 病鱼体色较淡,行动迟缓,离群独游;鳃丝发白,呈斑块状腐烂,其上覆盖带泥土杂物的胶混粘液。
病因 因养殖水体水温偏高(25℃以上),有机质含量高,某些有害细菌生长旺盛,毒力增强,感染鱼体所致。
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20cm以下的幼鲟。染病后2~3d,病鱼因呼吸困难而死。治疗 ①池水消毒,全池泼洒二氧化氯0.3g/立方米水体,连泼2d。②内服治疗,土霉素拌饵投喂,每天用药50mg/kg鱼体重,连用3~5d。
预防 及时更换池水,保持水质清新。
水霉病
症状 受感染的孵化中的中华鲟卵上,菌丝像根状物浸入卵膜,外菌丝穿出卵膜或辐射状浸在水中,使鲟卵看起来像一个白色绒球。体表受伤的中华鲟也易继发感染水霉,病鱼伤处灰白色,孳生大量棉絮状水霉菌丝,患病中华鲟早期离群在水体上层不正常游动,不摄食,鱼体逐渐消瘦,直至死亡。
病因 在15~20℃水温条件下,未受精的卵或鱼体的受伤部位先着生水霉,然后向受精卵或鱼体正常组织蔓延。该病由水霉属(Saporlegnia)和绵霉属(Achlya)等水生真菌寄生引起,常见种类有同丝水霉(S.monica)、鞭毛绵霉(A.flagellata)等。
危害 中华鲟卵及受伤中华鲟易感染此病,其对孵化中的受精卵危害较大,受精卵死亡率可达70%~90%。
治疗 ①每天用孔雀石绿(6g/立方米)溶液浸泡鱼卵10min。②全池泼洒食盐、小苏打合剂,用药量为食盐400g/立方米水体+小苏打400g/立方米水体。
预防 ①提高鲟卵受精率,改进孵化方法,保持良好水质,或采用人工方法不断清除坏卵乙②放养仔、幼鱼的鱼池池壁池底要光滑,避免鱼体擦伤。③运输、转池和放苗时,操作要细致,经过操作后的鱼苗下池时,须用2%~3%的食盐水浸洗5~10min消毒。
车轮虫病
症状 病鱼体表无光泽,消瘦,游动迟缓。打开鳃部,可见鳃丝暗红色,粘液较多。镜检可见在体表和鳃上有大量车轮虫寄生。
病因 中华鲟在河水或池塘水作水源的池中养殖时易感染,此病由车轮虫(Trichodina)寄生引起。
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静水池中培育的稚、幼鲟,大量寄生时,虫体成群地聚集在鳃的边缘或鳃丝缝隙里,破坏鳃组织,严重影响鱼的呼吸机能,使鱼死亡。
治疗 全池泼洒福尔马林,每立方米水体用药30g。
预防 ①鱼池在放苗前用生石灰(150g/立方米)或高锰酸钾(20g/立方米)彻底消毒。②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
小瓜虫病
症状 患病鱼体日渐消瘦,游泳能力大大降低,且浮躁不安,食欲减退。肉眼观察,病鱼体表布满白色小点,在鳃丝和鳍条处严重。镜检体表粘液或鳃丝可见大量多子小瓜虫。
病因 该病由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寄生引起,多发于水泥池静水饲养的中华鲟苗种,在水温20~25℃条件下,易暴发此病。
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15cm以下的中华鲟幼鲟,虫体侵袭鱼的皮肤和鳃瓣,在组织里以组织细胞为营养,引起组织坏死,阻碍呼吸,导致鱼窒息死亡。
治疗 ①提高池水温度至30℃进行控制,效果较好。②按每立方米水体0.38g干辣椒粉和0.15g生姜片的剂量,混合加水煮沸后全池泼洒。
预防 ①鱼池在放苗前应用生石灰(150g/立方米)或高锰酸钾(20g/立方米)彻底消毒。②增强鱼体体质,在水泥池养殖鲟鱼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流水量。
气泡病
症状 病鱼游动缓慢、上浮贴边,或分布在水流较缓处的中上层水中,病重者腹部膨大明显,下沉困难。肉眼检查,可见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有许多呈线形排列的气泡;剖腹可见部分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黄色粘液和气泡。镜检鳃丝发白,鳃丝间粘液较多,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
病因 本病是水中氮气或氧气含量过饱和时(氮气饱和度达125%以上时即会发生氮气所引起的气泡病;在氮气饱和度达130%以上时,短时间内即会引发致命的危害),使得鱼的肠道、鳃、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进而使微细血管产生栓塞,造成组织水肿等现象,而使鱼死亡。养殖用水使用地下深层水或自喷地表水时,极易取到氮气过饱和的水而引发此病。
危害 该病对中华鲟幼鱼(15cm以下)造成危害最大,严重时,3~5d就可使大部分的鱼死亡。
治疗 ①全池泼洒食盐,使池水浓度为0.5%。②把有病的鱼收集到经处理过的较低温水中,加大水流速度,增加鱼的运动量,使鱼通过体循环,较快地排出体内气泡。
预防 ①减少水源过度曝气,防止水源中气体过饱和。②幼鲟转食期间,池中充气头罩上网罩,可避免鲟鱼误食气泡。
红斑病
症状 患病仔鱼卵黄囊前端或下部或两侧以及背面、尾端下部等部位出现有血红色的点状斑块,病苗常于水面游动。
病因 该病由水蚤、虾类咬伤引起,或孵化设备、仔鱼护养池表面粗糙、流速过大引起。
危害 此病主要危害开口前期的仔鲟,患病后的仔鲟大约可存活10d。如不及时治疗,可明显降低仔鲟成活率。
治疗 彻底清除水蚤等敌害生物,合理控制孵化池、护养池的水体流速。
预防 孵化池、护养池的池底、池壁应光滑,用水水源应经60目以上的纱窗布过滤。
大肚子病
症状 病鱼体色正常,腹部膨胀,腹部向上浮在水面无力游动;解剖胃中食物较多,肠道边有气泡,有的胃中食物不多,但有气。
病因 该病为消化不良或肠内厌氧菌过量繁殖引起。
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转食期间的中华鲟幼鱼,染病率低,传染率也不高,患病幼鱼不会很快死亡。
治疗 每千克饲料添加氟哌酸2~6g+干酵母8~12g,拌饵投喂,5d为一疗程。
预防 改善水环境,降低养殖密度,增加水流量。
蛀鳍病
症状 病鱼游动失去平衡,在水体上层靠池边活动;肉眼可见病鱼胸鳍、尾鳍破损、分叉,严重者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继发水霉。
病因 在鲟鱼开口期或转食期,由于放养密度过大,规格不整齐,个体大、活动强的幼鲟把个体小、活动弱的幼鲟的鳍条当食物咬伤,形成蛀鳍。
危害 该病主要发生在稚鲟开口期和幼鲟转食期,易继发水霉引起死亡。
治疗 及时挑出患病幼鲟,用3%食盐水消毒10min后,另池单养,以防继发水霉引起死亡。
预防 ①保持鲟苗放养密度合理,同池鱼规格整齐。②仔鲟开口期和转食期要少量多次投喂充足适口的饲料。
营养性贫血
症状 病鱼食欲减退,生长缓慢;肉眼可见体色变淡,鳃丝粉红色,肝、肾颜色变淡。血液学分析显示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至20~25g/L),红血球数量减少(至3×10E5~/μL或更少),幼红细胞比例增高(由20%增高到40%或更高)。
危害 长期食用营养成分较差饲料的中华鲟易显现此症状。直接引起死亡的不多,但由于这种病鱼的组织长期贫血,鱼体免疫力下降,易感染其他疾病。
病因 该病系由于饲料的主营养成分、维生素和一些微量元素不平衡,不符合中华鲟的营养需求而引起。
治疗 根据中华鲟的规格,改用适合各年龄阶段的专用全价配合饲料。
预防 ①使用某种饲料前必须了解该饲料的营养成分是否符合中华鲟的营养需求。②严格控制饲料的储存条件和时间,以防饲料变质。
营养性中毒症
症状 病鱼拒绝摄食,身体变瘦;肉眼可见病鱼体色灰白,鳃丝粉红色,肝脏由棕黄色变为淡黄色。血液学分析显示血红蛋白含量降低(低于14g/L),红血球数量减少(至2.5×10E5个/μL或更少),幼红细胞比例增高(增高到40%或更高)。
病因 该病由变质饲料里的一些毒素(脂质过氧化物、毒枝菌素、细菌内毒素等)被鱼摄入后直接引起。
危害 各种规格的中华鲟摄食变质饲料后均产生此病症。长期食用这种饲料可引起10%~40%的鱼体死亡。
治疗 投喂新鲜饲料,并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解毒药物(如壳聚糖、维生素A、E和C等)。
预防 不投喂过期变质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