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苹果贮藏期病害的防治措施
农业技术全集之-水果种植技术
苹果贮藏期病害的防治措施
苹果在贮藏期间发生的病害分为生理性病害和真菌性病害两大类,前者是由于生长、贮藏条件不适或缺乏某种矿物质引起的,后者则是由于采前微生物潜伏侵染或采后伤口侵染引起的,这是影响苹果贮藏期的重要因素。有效地防治这两类病害对苹果的保鲜和增值具有重要作用。
(一)生理性病害的防治
1、虎皮病、虎皮病是贮藏后期发生的最严重的生理病害,大多数苹果品种都易感染此病。其症状是发病部褐变,且呈不规则的微凹陷状,多发生在不着色的背阴面,严重时病斑连成大片如烫伤状,影响外观。苹果采收过早,成熟度较低是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防治虎皮病首先应注意适当晚采;另利用气调贮藏也可有效防治虎皮病;还可用浓度为0.25%~0.35%,温度为25℃的乙氧基喹液浸泡果实,或用每张含有1.5~2毫克的二苯胺包果纸包果均有很好的防病效果;另还要防止贮藏后期温度升高,注意贮藏库的通风情况,果实出库时应逐渐升温,以免温度骤变而引起发病。
2、苦痘病果实采收期及贮藏期均可发生苦痘病。该病大都发生在皮下果肉组织内部,果皮向内凹陷,并呈灰褐色或绿褐色,病斑常呈圆形。苦痘病主要是由于果实含钙量较低总氮及蛋白质氮含量较高引起的,也与成熟期气温较高有关。因此最主要的防治措施是使苹果在生长发育前期吸收足够的钙,或通过采前喷洒浓度为0.57%的氯化钙,或0.8%的硝酸钙来减轻病害,同时注意人贮果实的前期温度不宜过高,以免该病大发生。
3、衰老褐变病根据其发病原因分为衰老褐变、低温褐变和二氧化碳伤害三大类。
(1)衰老褐变:是指果实后熟失常所引起的果肉变褐。由症状看,一种是果肉粉绵、变软,内部变成干而易碎的粉质状,后期变成褐色,果皮及外部果肉破裂。另一种是果肉褐变,果肉变为浅褐色,受病部分界限不明显,果肉不变粉绵且果皮不破裂。衰老褐变病是苹果过熟老化的一个象征,凡是促进苹果成熟的因素均可加速此病的发生。通过控制贮藏温湿度,采后用2%~4%的氯化钙液浸泡果实10分钟均可起到良好的防病作用。
(2)低温伤害:苹果贮温过低而引起的冻结也会降低果实硬度和缩短贮藏寿命。高浓度二氧化碳和高湿度都会加重低温伤害。低温伤害与低温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短期低温并不引起伤害。现防治此病的有效方法是控制贮藏温度在2~4℃。
(3)二氧化碳和缺氧伤害:二氧化碳伤害分为果实外部伤害和内部伤害两种。外部伤害发生在贮藏前期,病变组织界限分明,呈黄褐色,下陷起皱。内部伤害果肉果心局部组织出现褪色小斑块,最后病变部分果肉失水成干褐色空腔,食之味苦,整果风味变淡,并伴有轻微发酵味,二者相同处是受害果硬度均不减。缺氧伤害主要是果皮木栓化,果肉至果心组织坏死,并有浓烈的发酵味。通过严密监测贮藏环境气体组分变化,如维持氧在2%~3%、二氧化碳在3%~5%,受害果乙醇含量在120毫克/100克以下,置于10~18℃的通风环境中,则大部分果实可复原。
(二)真菌性病害的防治
1、炭疽病特征是果面呈淡褐色病斑,并逐渐从果皮向果实内部呈漏斗状腐烂;果肉变褐色,有轻微苦味。病斑表面凹陷,从病斑中心向外生成同心轮纹状排
www.xiexiebang.com
农业技术全集之-水果种植技术
列的黑色小点。苹果在采前喷洒500~1000毫克/公斤的苯来特,或托布津,或噻苯咪唑,或多菌灵等防治效果较好;或者在采后用以上药液浸泡果实防病效果也较好;或用多功能保鲜纸包果,同时贮藏期适当降低同期温度,采用气调贮藏,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氧浓度也可起到较好的防治作用。
2、轮纹病果实起初以皮孔为中心发生水浸状褐色斑点,渐次扩大,表面呈暗红褐色,有清晰的同心轮纹。自病斑中心起,表皮下逐渐产生散生的黑色点粒。病果往往迅速软化腐败,流出茶褐色汁液,但果皮不凹陷、果形不变,这是与炭疽病的区别之点。苹果轮纹病的防治,除在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抗病能力的基础上,采取以铲除枝干上的菌源和生长期喷药保护为重点综合防治外,化学药剂防治是关键措施。因此,采前喷1~2次内吸性杀菌剂,可降低果实带菌率;采后用仲丁胺200倍液浸果1分钟后贮藏,也可降低其发病率;另外低温贮藏也是防治该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3、青霉病发病初期病斑呈黄色,下陷呈近圆形,果肉软腐组织解体、湿软,腐烂果有特殊的霉味。防止采收、运输中的各种机械损伤,拣出病虫果和机械伤果不作长期贮藏是防治青霉病的关键措施。贮藏前用10002500毫克/公斤噻苯咪唑,或用500~1000毫克/公斤的苯来特或托布津等药液浸泡果实,对青霉病的防治效果也很好;控制乙醛气在空气中的浓度为0.5%、1%、2%,并分别处理果实3小时、2小时、1小时,对防治该病均可起到良好的效果。
4、霉腐病果实从心室开始受害,并逐渐向外扩展霉烂。病果果心变褐,充满灰色或粉红色霉状物。当果心霉烂发展严重时,果实梗部可见水渍状不规则的湿腐斑块,并彼此相联,最后全果腐烂,果肉味苦。早春芽前全树喷施1~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花前花后喷施几次杀菌剂对苹果霉腐病均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贮藏期温度保持在0.5~1℃,相对湿度在90%左右,可防止苹果霉腐病的扩展蔓延。
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水产养殖及病害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及病害防治措施
一、适当控食
夏天水温高,水中溶氧相对较少,过饱的饮食会增加水生动物的耗氧率而使水生动物易因缺氧死亡。同时在高温条件下,由于水生动物体质弱,摄食量本来也低于平时,而过量的投喂会造成剩余残饵污染水体而加速养殖水体的水质败坏。一般情况下,高温季节的投饲量控制在平时的60―70%,而遇闷热或雷阵雨天气,投饲量可减少到平时的40―50%。
二、保持良好水质
对养殖池塘应灌满塘水,鱼类养殖池塘水深达到1.8―2.2米,虾蟹类养殖池塘水深1―1.5米,对田改塘较浅的池塘多放养水草,以降低水温,创造适宜的水环境,使养殖品种良好生长。在晴天水温不太高的上午,每15―30天每亩用5―10公斤的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或投放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以改善水质。
三、挑选鱼种及最佳的生长密度
1.选择优质鱼种
鱼类能够成长为健康成鱼的前提是要选择优良的鱼种。优质鱼种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病害少的特点。在选种时要注意鱼种的来源。提倡由自己或附近的池塘进行培育的方法。这样既能够生产自己所需的鱼种,又能在品种搭配、数量和规格上灵活选择。放鱼种时要选择晴天进行,放鱼时操作要轻柔、细心,不能将鱼体弄伤,避免鱼病的发生。
2.鱼最佳的生长密度
池塘在一定条件下所最多能饲养鱼的总重量是有限制的,即鱼栽力。因而要把握好最合理的饲养密度。若存塘鱼重量达到鱼栽力时,鱼就会停止生长并出现养殖事故,造成产量上的损失。因此在鱼类饲养时要根据池塘条件、放养品种、管理措施和水平等掌握好鱼类饲养的密度。
3.鱼食的挑选与投放时间
我国目前鱼类养殖的饵料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人工生产颗粒饲料和经施肥而培养出来的天然饵料。在进行饵料的投放时,一般对已经养过鱼的塘口,可以根据以往经验大致确定全年的饲料用量。对于初次养鱼或条件发生较大变动的养过鱼的池塘,全年饲料的用量需要通过计算来确定。
4.常见病害的主要类型
4.1 细菌性败血症对于细菌性败血症,不同地区的称呼也是不一样的,其发病原因是由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生物变种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溶血性腹水病、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等,是鱼类病害中常见的疾病。
4.2 亚硝酸盐通过呼吸作用,亚硝酸盐经鱼的鳃丝进入血液,降低鱼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从而减弱了血液的载氧能力。导致鱼的摄食量有所减少,出现组织性缺氧,而且鳃组织出现病变而对呼吸产生严重的影响、缺乏平衡能力,这时鱼的血液为红褐色或者黑紫色,甚至于内脏器官皮膜的通透性也发生了改变,渗透条件能力降低,造成充血,其症状与出血病相似。
4.3 瓜虫病瓜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性原虫病,是淡水鱼类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几乎在所有的淡水鱼类养殖中都出现过瓜虫病,导致大量的鱼种、鱼苗死亡。淡水小瓜虫病多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随着水温的变化,小瓜虫生存的时间也发生着变化,在20~25℃或者1℃时,虫体最易感染宿主鱼;而当水温在30℃以上时,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瓜虫病不会发生。瓜虫病的病征表现是染病鱼体表面或鳃上出现白色小点,因此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
5.病害的防治措施
只有推行健康的养殖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问题,坚持“以防为主,防止结合”的原则,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保护养殖环境。
5.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措施细菌性鱼病主要有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以及细菌性败血症等,引起病变的细菌主要是水气单胞菌、黏球菌、弧菌、假单细胞菌等。当水质恶化,而且有适宜的温度调节,这些病菌通过鱼的呼吸经鳃到达鱼的体内,生成病灶。所以保证水的质量,控制好水温是完全可以避免此类鱼病的发生。
5.2 病毒性病害的防治措施水产养殖病害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是病毒性病害,这是导致鱼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主要的水产病有河蟹抖抖病、虾类肌肉白浊病等。主要预防措施有,首先是彻底清塘后,在将鱼放入池塘的7 d前,用精碘再进行一次消毒。这种方式对病毒性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次,在发病季节到来之前,增加2次精碘的使用;如果已经发生病害,使用内服药,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水产养殖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但关系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而病害对于水产养殖企业、个人的影响可以说关系着生存、发展的问题。
第三篇: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防治措施
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防治措施
第一节 沥青路面病害定义及分类分级
一、沥青混凝土路面破损定义
沥青路面病害的类型主要有坑槽、松散、拥包、翻浆、沉陷、泛油、车辙、网裂、龟裂等,根据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2—2001)中规定,各种沥青路面病害定义如下:
1坑槽:路面破坏成坑洼状,平均深度大于1cm,面积在30cm2以上。2松散:路面结合料失去粘结力,集料松动,面积在0.05m2以上。3拥包:路面局部隆起,平均高度在1.0 cm以上。4翻浆:路面、路基湿软出现弹簧、破裂、冒浆现象。
5沉陷:路面、路基有变形,路面下凹,平均深度在1.5 cm以上。6泛油:高温季节路面沥青被挤出,表面形成薄油层,行车出现轮迹。7车辙:路面上沿行车轮迹产生,深度在1.0 cm以上的纵向带状凹槽。
8龟裂:缝宽3 mm以上或缝距10cm以内,面积在1 m2以上的块状不规则裂缝。9网裂:缝宽1 mm以上或缝距40 cm以内,面积在1 m2以上的网状裂缝。
二、沥青路面破损分类分级
沥青路面破损受到路面类型、环境因素、地理位置、气象条件、交通荷载、材料条件、排水条件、施工条件、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病害产生的破坏机理和发生原因也不尽相同,有时是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有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总体上讲路面破损分为二大类:结构性破损和功能性破损。
三、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破损分析
(一)、结构性破损
结构性破损是由于路面各层或某一层的承载能力降低引起的,对于半刚性路面的结构破坏通常是由于整体性半刚性材料层底面拉应力超过容许值产生的,其结构层底面拉应力引起的疲劳破坏首先从底基层底面开始,并逐渐向上延伸,接着半刚性基层产生疲劳破坏,反映在沥青表面层上往往是裂缝的产生,特别是横向裂缝,最后导致整个路面结构层结构性破坏。
1、局部裂缝:局部裂缝一般是路面使用3-5年后发生的,其表现多是细线状裂缝,引起局部裂缝的原因可归纳为基层或路基的压实度不均匀、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格及局部材料质量等问题。严重的局部性裂缝将导致结构性的破坏。
2、车辙:车辙是在道路横断面上由于车辆轮胎反复行使久而久之产生的一种路面沉陷现象。产生车辙的原因可归纳为重载交通的作用、渠化交通和路面材料质量低下等。
3、桥头跳车:桥头跳车现象发生在桥和涵洞等构造物与路面交接的部位,是由于路面材料压实不均匀而产生的与构造物间的高差所致。
4、剥落、松散和坑槽:由于沥青混合物骨料和沥青粘结性下降产生的骨料松散、脱落、严重的将形成坑洞。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骨料质量差和混合物浸水分离。
5、刨光:刨光是路表面材料光滑,轮胎走过时易于滑动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混合物的质量不佳及碾压不足。
6、波浪、拥包和泛油:波浪是沿道路纵向形成的一种波长较短振幅较大的凹凸现象。拥包是表面的局部隆起。泛油则是路面上发生沥青浸出的现象,由于沥青浸出表面层降低了路面的抗滑性能,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沥青材料质量差和施工控制不良。
7、修补:修补不良也是一种破损。修补后的路面由于与原路面存在结构材料差异而衔接不良。修补后往往会导致路面的不平整。
8、路面透水
雨水或雪水沿着路面孔隙、横向裂缝、纵向裂缝逐渐渗入路面内部,在车辆荷载及冻融作用下,再加上沥青老化,沥青与骨料间的裹附能力降低,造成路面松散、翻浆坑槽等病害,影响道路的正常运行。
(二)、功能性破损
功能性破损是由于路面提供给道路用户的服务功能下降引起的,反映在路面上则是平整度降低和车辙的加深,影响高速行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1、横向裂缝:横向裂缝常在温度变化大的地区发生,由于路面温度收缩产生纵向近似等间距的横向裂缝。横向裂缝一般贯通整个宽度,纵向间距受到路面结构物材料、地区温差不同的影响约为5m—50m不等。
2、纵向裂缝:沿路面行车方向产生的长裂缝,纵向裂缝常以单条裂缝出现,温度和路基出现不均匀沉陷是产生纵向裂缝的重要原因。
3、龟裂:路面由于压实不足,路基下沉等原因产生的小网格式的网状裂缝。由于其形状像乌龟背壳,故称为龟裂。
4、块裂:路面上产生的不规则的大网格式网状裂缝。
第二节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病害及病害原因分析
一 裂缝病害及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沥青路面出现裂缝的原因和裂缝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影响里路面产生裂缝的主要因素有:沥青质量、沥青混合料性质、基层材料性质、气候条件、交通量变化、通行车辆类型变化以及施工质量的影响等。
沥青路面出现裂缝的主要形式为:纵向裂缝、横向裂缝以及网裂、龟裂等不规则裂缝。
1、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是沥青路面病害的常见病害之一。导致路面裂缝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有温度变化、地基变形、半刚性基层材料自身原因造成的温度反射裂缝、行车荷载、疲劳裂缝等因素。从横向裂缝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低温横向裂缝。就沥青混凝土自身材料性质而言,沥青混凝土是一种热胀冷缩型材料,其温度收缩系数为25×10–6~40×10–6,在较高温度下具有良好的应力吸收功能。但在冬季,一次较大的温度变化产生的拉应力可能达到300×10–6~500×10–6之间,此种收缩变化已远远超出沥青混凝土的极限拉应力,从而,在沥青面层薄弱处就会产生裂缝,薄弱处越多,产生的横向低温裂缝就越多。
(2)温度疲劳裂缝。由于环境气温反复升降,特别是我国北方地区,冬夏温差变化较大,在**、**地区,在沥青面层中产生温度应力,温度应力的反复作用使沥青面层产生温度疲劳裂缝。
(3)反射裂缝。高速公路路面基层如果采用半刚性基层材料,半刚性基层成型后明显或隐约存在裂缝,基层裂缝间距一般在15~30m。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特别是超重车辆车辆较多的情况下,半刚性基层底部产生过大的拉应力,导致基层开裂。随着荷载的反复作用,裂缝会逐渐扩展到沥青面层。反射裂缝一般会贯穿路面半幅全宽范围,在高速公路上此种横向裂缝有规律大致等距离分布,只是产生的距离有远有近,一般间距为150~200。
(4)桥头路基不均匀沉陷出现的裂缝。由于桥头路基填土压实度不够以及对原地基未做适当处理,使邻接构造物的路面明显出现不均匀下沉,沉降引起的沿桥涵台背方向的横向裂缝。裂缝出现的早晚主要取决于地基的施工质量、填土高度、压实度及交通量等因素。
(5)其它原因造成的裂缝主要有路面施工工作接缝开裂,桥面铺装水泥混凝土纵缝质量不好而引起的开裂等。
2、纵向裂缝
沥青路面产生纵向裂缝主要有路基填筑质量、通车后地基的整体稳定性、路基填料本身原因等原因。
(1)路基填料采用开山出来的炮渣材料,填料颗粒粒径较大,压实度不易控制,虽然采取开台阶等一系列施工措施,仍没有能够保证足够的施工质量。此为典型的路基损坏造成的沥青路面开裂现象。
(2)高填方路基段落,路基施工质量控制不严而造成路基失稳,从而引起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同样为路基损坏造成的沥青路面开裂。
(3)由于路基填方材料的不均匀性,影响了路基的整体性能。雨季两侧边沟积水的情况下,对外侧路基浸泡使粘土地基和路基含水量相对长时间处于饱和状态,造成地基承载力下降,路基整体强度降低,在重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产生路面纵向开裂。此类裂缝的位置通常处于外侧行车带附近,在雨季后开始出现轻微
裂缝,随着冬季温度的下降,在温度应力作用下裂缝继续发展,经过几年的行车碾压和温度变化,裂缝逐渐加宽并且贯通。
(4)当沥青路面出现轻微裂缝或其它原因引起沥青表面的自由水进入路面基层,特别是半刚性基层材料,水份不能够及时派出,经过长时间的重车行车碾压,再加上半刚性基层施工时施工接缝处理不当,在基层的施工工作接缝薄弱环节上就容易产生纵向裂缝,从而反射到沥青路面的表面层上,出现连续有规则的纵向裂缝。此类裂缝的发生需要较长时间的发展,一般在通车后几年后才能反映出来。
3、不规则裂缝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表面或早或迟都会出现局部小块的形变,形成网裂、龟裂、块裂等不规则裂缝,并且通常伴有盆状或槽状沉陷。产生不规则裂缝的主要原因有:
(1)半刚性材料层之间或半刚性层下下部有一定厚度的素土夹层。素土夹层遇水潮湿后,使路面承载能力下降,载重车辆通过时容易产生―弹簧‖现象,经过不断的拉伸变化,从而引起沥青面层混凝土产生疲劳破坏,在薄弱表面容易产生不规则裂缝。
(2)半刚性基层厚度不足,而其下底基层又不是半刚性材料的路面结构,特别是在路基压实度不够或承载能力降低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不规则裂缝。
(3)在沥青面层混凝土施工中,沥青混合料在间歇式拌合即拌的时间过长,拌合温度过高或贮存时间过长,都会使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氧化变硬,造成沥青对拉应变特别敏感,一但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拉应变超过了沥青混凝土的抗拉能力,就会产生不规则裂缝。
(4)基层施工质量不好,基层在施工时混合料拌和不够均匀,混合料级配、含水量、厚度和压实度不均匀,表面不平整,集料离析等因素造成基层整体不均匀性较大,在行车道上经过重车荷载的不断碾压,在基层的薄弱处逐渐反映到沥青面层上来,出现带有伴有盆状或槽状沉陷的不规则裂缝。
二、水损坏病害及水损坏产生原因分析
(一)、水损坏主要表现形式
水损坏的范畴较宽,一般认为只要是路面结构层透入水后使路面产生的早期破坏现象,都可称为水损坏。从表现形式上水损坏有:自上而下的水损坏,通过动水压力作用,水使沥青膜从集料表面脱落,失去附着力的过程,表现为松散、脱落、掉粒、坑槽。自下而上的水损坏,水分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路面结构层内部,对沥青层内部或半刚性基层造成冲刷,沥青混合料在水的作用下油石剥离,沥青路面结构层强度降低,半刚性基层受水侵蚀后水稳定性减少,半刚性基层承载能力降低。表现为唧浆、裂缝、网
裂和坑洞等。
1、松散:松散是沥青与集料粘附性差导致的混合料水稳定性不足,集料由于丧失相互间的粘结而逐渐酥软直至松垮并逐渐流失,表现为麻面或大小不一的坑洞。松散的发生往往是在某个水稳定性不足的沥青结构层整体性发生,尤其是表面层,长期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并经受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极易引发沥青剥落而松散。
2、网裂:一般认为路面轮迹带产生的网裂是路面结构承载能力不足的标志,说明路面产生了荷载型的结构破坏。由于水损坏造成的网裂一般是由于水分在路面结构中从下向上作用,造成了沥青面层内部混合料的剥落、松散,或基层混合料的冲刷、脱空,在行车荷载的作用下导致沥青面层混合料产生龟裂,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就是坑洞和沉陷。
3、唧浆:外界水不断渗入并积存于基层顶面,基层结合料在水的浸泡下形成泥浆或灰浆,行车荷载的反复挤压和泵吸作用下,从裂隙中冒出来,这种现象称为唧浆。产生唧浆必须要有水进入和灰浆挤出的通道,唧浆现象中,水侵入路面结构内部的途径大多是路面上已经出现的裂缝,同时,强大的有压水通过沥青层的空隙也能穿透结构完整的沥青面层,松散严重而未产生裂缝的路面也有灰浆出现。
4、坑槽:坑槽根据面积大小可以分为点状坑槽和块状坑槽,是沥青面层松散深度和面积不断加大,水损坏发展到后期产生的现象,是唧浆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5、沉陷:水损坏引起的沉陷一般与唧浆现象同步发生。随唧浆的发展,基层结合料不断地被溶蚀并挤压到路表,造成基层顶面的不断脱空,沥青面层也就随着这种基层材料的流失不断下陷;沉陷变形过大导致沥青面层开裂,水侵入路面的途径更加通畅,使唧浆现象更加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在沉陷位置钻芯取样时,有些芯样面层已经碎裂,有些表面层比较完整,但中下面层已经全部松散和剥落了。
6、伴随裂缝的水损坏现象:裂缝类病害加剧了路面的破坏。裂缝打通了水分进入路面结构的通道,在动水压力下一部分水分沿着路面的薄弱面进入路面体系中,反复的动水压力下导致路面唧泥从而产生内部更大的损坏。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温度造成的横向裂缝是不可避免的,该类裂缝如未得到及时的处理,往往在行车道轮迹带部位出现沉陷、网裂、唧浆现象。
(二)、水损害产生原因分析
无论是何种级配的路面结构层,降水进入沥青面层后,根据水滞留的位置不同,在大量高速行驶的 车辆,特别是重型货车作用下,可以产生不同的水破坏现象。
1、表面层产生坑洞
表面层为半开级配沥青混凝土的空隙率较大或者由于密实性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度不够和不均匀性较大,以及局部小面积的实际空隙率较大,在雨雪过程中,水渗入表面层,在中面层为Ⅰ型密实性且空隙率较小的情况下,雨水渗入的速度减慢,从而造成水分滞留于表面层于中面层之间和表面层的沥青混凝土孔隙中,在大量行车荷载的作用下,每次产生的动水压力使沥青从碎石表面逐渐剥落下来,并且剥落是从表面层的底面开始逐渐向上扩展,一但下部较大的碎石上的沥青被剥落下来,下部沥青混凝土就失去强度,在重型车辆车轮碾压时形成的真空吸力带走,从而形成坑洞,由于沥青混凝土施工时的不均匀性,坑洞总是在沥青混凝土空隙率较大的部位产生,因此,坑洞的分布都是一个一个孤立存在的。即使是采用SBS改性沥青的SMA路段也难免存在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由于上述原因产生坑洞,只是相对AC型沥青混凝土或SAC型沥青路面,坑洞要少得多。所以,只要有自由水侵入并滞留在沥青混凝土的孔隙中,无论是传统的沥青混凝土,还是改性沥青或填加抗剥落剂的沥青混凝土,在大量行车作用下,都会产生沥青剥落现象和坑洞,此类型坑洞由于只发生在表面层,往往发生面积较小。
2、表面层和中面层同时产生坑洞以及局部表面产生网裂和形变。
当表面层和中面层都是空隙率较大的半开级配沥青混凝土,而底面层为空隙率较小的密实沥青混凝土时,或者由于降水时间较长,即使是密实性沥青混凝土面层,由于沥青混凝土的不均匀性或者局部小面积的沥青混凝土的实际空隙率较大,自由水也能逐渐渗入到表面层和中面层,滞留于中面层和底面层之间或存在于表面层和中面层的空隙当中,在车辆真空吸力的作用下,使表面层和中面层中部分碎石上的沥青剥落,从而产生两层的坑洞或者表面层产生网裂、沉陷和向外拖移。一但产生坑洞,水会继续向
坑洞渗入,如不及时修补,将会形成更为严重的病害,并加快病害发展的趋势。
3、路面出现唧浆、网裂、坑洞
水透过沥青面层,滞留在面层与上基层之间或存在于整个沥青面层中,在大量高速行车作用下,自由水产生很大的动水压力并冲刷基层混合料表面,从而造成细料流失,在水的存在下,形成白色灰浆。灰浆又被车辆反复抽吸、压挤,从而通过沥青路面出现的各种形状不
一、宽窄不同的裂缝处,或其它细小薄弱处到达路的表面。一但灰浆被唧出,该处就可能会产生坑洞、网裂、形变和沉陷,在反复降水过程中,水份就更容易渗入路面,并产生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路面发生水损坏。相对而言,唧浆是京秦高
速公路发生的最为普遍,数量也最多的一种病害,也是较难进行防治的一种病害。
第四篇:箱梁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最终版]
箱梁常见病害、预防措施及治理方法
一、表面空洞、蜂窝、麻面、水波纹等现象
箱梁腹板一般较高,厚度较薄,在底板与腹板连接部位钢筋较密,又布置有预应力筋使得腹板混凝土浇筑时不易振实,也有漏振情况,易造成蜂窝。
治理方法
(1)麻面部位用清水刷洗,充分湿润后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抹平。
(2)将外露钢筋上的砼和铁锈清洗干净,再用水泥砂浆(1:2比例)抹压平整。如露筋较深,应将薄弱砼剔除,清理干净,用高一级的豆石砼捣实,认真养护。
(3)小蜂窝可先用水冲洗干净,用1:2水泥砂浆修补;大蜂窝先将松动的石子和突出颗粒剔除,并剔成喇叭口,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湿透,再用高一级豆石砼捣实,认真养护。
(4)必要时需要与设计单位共同研究制定补强方案,然后按批准后的方案进行处理。
二、裂缝
2.1底板沿预应力钢束波纹管位置出现纵向裂隙
2.1.1原因分析:
1)主要原因之一是预应力钢束的保护层厚度偏薄,加上水泥用量偏多,水泥浆含量偏大,导致较大的收缩变形。由于箱梁结构的内约束,包括底板截面的不均匀收缩和波纹管对混凝土收缩的约束作用,导致较大的混凝土收缩应力,超过了当时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从而出现了沿波纹管纵向的收缩裂缝。
2)箱梁底板横向分布钢筋间距偏大,或箱梁底板预应力钢束布置不够合理。
3)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养护措施不到位。
4)张拉预应力钢束时的混凝土龄期偏小。2.1.2防治措施
1)改进混凝土的级配,优化降低混凝土收缩变形的材料配合比,其中包括水泥用量、水灰比、外加剂等。
2)严格按设计规范施工,确保预应力波纹管保护层的厚度,一般不小于5cm。
3)对底板构造钢筋和预应力钢束的间距合理布置。
4)加强对底板混凝土外表面的养护工作。5)适当延长混凝土张拉龄期。2.2腹板出现斜向裂缝
治理方法
1)环氧树脂法 2)环氧砂浆封堵法
三、预应力张拉、压浆不到位
预应力张拉时施加应力大小控制不准,实测延伸量与理论计算延伸量超出规范要求的±6%;预应力孔道压浆不及时、压浆不饱满;负弯矩穿束困难,钢束压浆不密实。
1)张拉人员要相对固定,采用应力和伸长量“双控”。
2)千斤顶、油表要定期校验,张拉时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停下来找原因,必要时重新校验千斤顶、油表。
3)千斤顶、油表校验时尽量采用率定值,即按实际初应力、控制应力校验对应的油表读数。
4)扩大钢束检测频率,每捆钢束都要取样做弹性模量试验,及时调整钢束理论延伸量。
5)故张拉后应及时压浆封锚;
6)箱梁浇筑时,在负弯矩区扁波纹管内套内管,防止振捣变形;压浆时技术人员必须跟班检查,控制灰浆压力,当孔道较长或采用一次压浆时,应适当加大压力,压浆时应达到孔道另外一端饱满出浆,并应达到排气孔排出与规定稠度相同的水泥浆为止。
第五篇:病害防治实习
一、网箱养殖海水鱼病害实习
实验目的:到网箱养殖现场调查掌握鱼病诊断的方法
实验要求:理解鱼病诊断的常规步骤
思考题:鱼病诊断需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案:从现场调查、临床诊断、实验室检验三方面入手
二、细菌病的病原分离,初步鉴定
实验目的:掌握细菌分离和鉴定的方法
实验要求:熟练掌握细菌分离实验
实验材料:
1、体表病灶接种培养
2、解剖并对肝脏进行接种培养
3、培养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实验结果:该实验中共分离细菌3株,其中均为革兰氏阴性菌
三、中华鳖的病害实习
实验目的:到中华鳖养殖场熟悉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常见病害
实验要求:理解嗜水气单胞菌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巨大危害
思考题:通过现场问询和调查,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常见病害有哪些?
答案:自理
四、中华鳖细菌性病原的药敏试验
实验目的:理解药敏实验对细菌性疾病防治的重要意义
实验要求:掌握药敏试验的基本步骤
实验步骤:
1、取实验三所收集中华鳖细菌性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2、取梯度浓度的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SMZ、氟苯尼考、氧氟沙星、蒽诺
杀星等药物分别对细菌进行处理
3、取对细菌杀灭率为100%的药物的最低浓度作为治疗浓度
实验结果:嗜水气单胞菌对青霉素、氟苯尼考和蒽诺杀星高度敏感,对土霉素和SMZ中
敏感,对链霉素不敏感。
五、贝类病害的野外观察
实验目的:走访东风螺、珍珠贝、牡蛎和鲍鱼养殖场,了解贝类养殖常见病害
实验要求:了解上述贝类的主要病害
思考题:在你所走访的过程中所了解贝类病害主要有哪些?
答案:东风螺跑肉病、吸管水肿病;珍珠贝黑心肝病、牡蛎才女虫病、鲍苗脱板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