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白对虾病害防治论文
一、常见病毒发生的特点
(一)白斑杆状病毒病
相对于桃拉病毒而言,白斑杆状病毒病主要针对是幼虾。致病性强,感染率和死亡率均为90%以上。主要是虾在进食的时候携带的病毒通过口和消化道进入体内进而感染而致病。发病初期虾的行动反应迟钝,虾体颜色变暗,而后随着虾体附着物增多,虾壳上开始出现白色圆点,白点持续增多形成白斑,短期内虾壳和肌肉分离,肝胰腺肿大糜烂而死亡。
(二)固着纤毛虫病
发病原因主要由水体中的聚缩虫和钟虫在寄主体内进行的出芽生殖或者五星繁殖而引起的。发病虾类主要表现的症状常在鳃、头胸甲、附肢上出现黄褐色或黑色的绒毛状物,肉眼看去有粗糙感,烂鳃。染病虾活力下降,生长发育停止,结果引起虾类死亡。
二、主要防治措施
病毒发病多为隐性突发性,病毒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如果单纯的采用治疗的手段在短时间内很难凑效,为此应在防治上采用“防治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放在加强水产养殖技术改善和优化养殖水体环境,大力推广应用有益细菌生物制剂,降解水中有害因子,切断病毒传播途径,控制病源传播,提高适应能力、增强自身免疫力,根据以上情况提出如下措施和建议:
(一)预防措施
一是放苗前对全池进行清塘消毒,泼洒二溴海因粒、水质解毒保护剂以清除水中重金属离子及有毒因子。二是在整个养殖期间,采用水质调控技术,定期检测水质pH值、亚硝酸盐、溶氧量、氨氮含量是否符合指标,定期向水中喷洒水质调节剂进行水质调解,从而调控藻类的生长,保持水质良好稳定。三是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毒的水源,养殖期间根据水质的透明度、水质的好坏可适量的增加或者减少换水量,但每次换水量不超过30%为宜,水质的pH值变化幅度不超过0.5最好。四是经常性多采用活菌生物净水剂,保持养虾池环境因子和池内藻的相对稳定;并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和维生素C,增强对虾抗病力。五是可以在池塘四周移栽部分水生植物,挡风护堤,吸收氨氮改善水质;而且还可以起到降温作用,为虾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二)治疗措施
一旦发生病害,切莫有病乱投医,应根据药物在虾体内吸尘代谢规律,保证用药的安全性,避免药物二次污染水体,采取相应的养殖技术措施,控制病情发展,减少损失。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将发病池虾与外界没有发病虾隔离开,然后根据池里水量计算需要用药量,全池泼洒粒粒氧0.2ppm,间隔二小时后,全池泼洒海得克毒(高效季胺盐活性碘)用量0.2ppm,同时马上开动增氧机。持续两天,期间可以向池底投放净化剂净化底质,三天后,全池泼洒枯草芽孢杆菌,用量按每亩300~450克左右即可,同时继续投放粒粒氧和底净宝,调节净化水质;以后每7~10天泼洒活菌生物剂,保持水质良好。二是在外用药同时,必须进行内服抗病毒及抗菌药,通常每50公斤饲料拌500~1,000克对虾病毒克星和50克恩诺沙星,及1~2‰免疫多糖或虾康素,维生素C等药物,连喂5天,间隔7天后再喂一个疗程以巩固治疗效果。通过在病害区对南美白对虾实施上述防治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总治愈率达90%以上。上述方法,对于防治在养殖期间南美白对虾出现病害具有一定的参考经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简要介绍了养殖过程中南美白对虾常见病害,以及一些防治要点,病毒的发生原因可能是多方面导致的,可能是养殖水域的环境破坏,也可能是人工喂养方法不对和饵料的配比不合标准。所以,做好预防工作固然重要,然而不是所有病害光预防就能避免的,一旦这些问题发生,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在养殖过程中不断学习研究积累防治经验,做到方法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高的产量和收益。
第二篇:南美白对虾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南美白对虾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近几年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已成为闽南河口地区主要养殖品种。随着养殖集约化程度提高,养殖环境日趋恶化,虾病的发生,危害程度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养殖可持续发展主要因素。要减少对虾疾病发生,必须注重养殖环境,提倡生态养殖。加强养殖管理,运用有益活菌调控养殖水环境,为对虾创造良好、稳定生长环境;结合基层指导养殖生产体会,就南美白对虾病害综合防治措施谈几点观点,与养殖同行共同交流。
一、放养体质健壮,营养基础好虾苗,控制合理养殖密度。从目前养殖情况看,种苗质量问题比较突出。一些育苗单位不规范、育苗过程滥用抗生素、投喂饵料营养不全,造成虾苗出池时营养基础差、免疫力下降、下池后成活率低。所以购苗时应选择体质健壮、大小均匀、反应灵敏、营养基础好、体长0.8cm以上虾苗。视虾池条件和养殖技术水平情况,放养密度控制在5~7万尾/亩为宜。建议放养合法途径引进的国外无特定病毒SPF虾苗,由于近几年亲虾近亲繁育,种质明显退化,免疫抗病力普遍降低,从遗传选种的角度考虑,因此必须不断引种,选育适应力强、生长快、规格大、抗病力强的优质虾苗。
二、科学的投饵管理:选择厂家规模大、质量稳定的优质虾料;投饵量、投饵次数要根据气候、水质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晴天气温高、水质好多投料;低温阴雨天、气压低、水质突变或对虾集中脱壳期少投料或停投料。遵循宁少勿多原则。定期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C、免疫多糖、保肝泰以及大黄、穿心莲、板蓝根等中草药物。对虾发病期间应减少投饵量或停料数餐,减轻病虾胃、肝胰腺压力,有助病情恢复,同时可防止残饵污染水质。投饵过程注意观察对虾摄食情况,当对虾吃料突然变猛往往是疾病暴发前的信号,应该注意预防。可采取减少投料,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CAE、保肝泰以及大黄、穿心莲、板蓝根等中草药物或0.2%氟苯尼考、0.1%盐酸吗啉胍。连续投喂4~5天。
三、使用活菌生物制剂调控水环境,为对虾创造良好、稳定生活环境,提高对虾免疫抗病力。定期施放有益活菌稳定水质,有益活菌分解、转化池水中积累的有机残渣、对虾粪便,产生代谢物直接供浮游生物吸收利用,维持水环境稳定,减少池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前期主要以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为主,稳定水色;中后期主要以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净水复合菌为主,分解转化池水中积累的有机残渣、对虾排泄物、净化水质和底质环境。低温阴雨天气或虾池水质变浑浊溶氧不足时不宜使用微生物制剂。养殖中后期适当使用一些高效净水剂、生物底改、沸石粉,改善虾池底部环境。
四、养殖过程中当气候、水环境发生突变,南美白对虾处于应激状态,生理功能下降,免疫抗病力急剧降低,极易诱发疾病暴发。应激期间白对虾常表现为虾体变红、触须、尾扇基部尤为明显,空肠,不安稳易受惊吓,严重时可造成死亡。经验不足的虾农常误以为“红体病”,十分紧张,不当的用药常引发对虾应激死亡。这时宜及时泼洒0.8—1.2ppm维生素C,缓解对虾应激状态,同时尽快将突变因子恢复原状。
1、暴雨或大雨会引起虾池盐度下降,溶解氧降低,PH值下降等水环境剧烈变化,使对虾正常生理活动处于紧迫状态,消耗体能,降低抗病力,还会引发对虾应激性脱壳。应该停料1~2餐,及时泼洒1.0ppm维生素C和0.8ppm硬壳素,缓解对虾应激状态;对虾应激脱壳后迅速补充钙、镁、磷微量元素,有助体质恢复。尽量多从表层排出雨水,开机增氧。
2、持续阴雨天或夏季闷热低气压的天气极易造成池塘缺氧,藻相突变,如藻类突然大量死亡,水质变浑浊,呈洪水色(俗称“倒藻”)。夜间增氧不足或者是池水藻类过旺、水体透明度过低也会造成虾池缺氧“倒藻”。
处理方法:开机增氧,及时全池泼洒1.5ppm“高效净水宝”特效净水剂和1.2ppm排毒养水宝解毒剂,第二天适量补施速效肥水素,促进新藻生长,2~3天后水质可转好。
3、使用刺激性较大的杀虫、杀藻药物如硫酸铜、主要成分为Fe2+、Fe3+的百菌净,或使用二溴海因、三氯异氰尿酸钠等刺激性大含氯消毒剂均可给南美白对虾带来较强烈的应激反应。
处理方法:开机增氧,先用1.5~2.0ppm排毒养水宝解毒净水,第二天全池泼洒1.2ppm氨基硒维他营养物质,增强对虾体力。
4、池塘溶氧、盐度、水温、PH值等理化因子急剧变化;养殖水体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严重超标;水体分层、溶氧分层等不良水质极易诱发白对虾的应激反应。
处理方法:及时全池泼洒1.5ppm绿水宝进行水体解毒,除要针对性选择使用有益活菌(如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复合菌)以降解水体超标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含量,还应在饲料中添加0.5%应激王、维生素C及免疫多糖等营养物质。提高对虾免疫能力。
5、季节转换之际,气候变化莫测,昼夜温差大,这种变化持续时间长,常使养殖水体发生急剧变化,造成南美白对虾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力降低,极易诱发病毒性疾病暴发而大面积排塘。
处理方法:换季节养虾,更应加强选苗、饲料、增氧、解毒等方面工作;维持水环境有益菌、藻类的稳定,营养平衡,确保溶氧充足、水质清爽、底质洁净。减轻白对虾应激反应。
(1)尽量在气候相对稳定时放苗,选择营养好、活力强、大小整齐的优质虾苗,适当降低放苗密度。
(2)换季节养虾应选择投喂优质虾料,确保对虾营养需要。同时必须在饲料中添加氨基硒维他、维生素C、免疫多糖营养物质以及大黄粉、穿心莲粉、板蓝根、保肝泰等中草药物。提高对虾免疫能力。
(3)每15天使用浓度为0.2ppm聚维酮碘进行水体消毒一次,杀灭养殖水体中致病菌。(4)遇到恶劣气候,停料数餐,使用1.0ppm氨基硒维他、2~3ppm葡萄糖全池泼洒。
6、换水量过大(换水超过20~30%),池水温度、藻相、理化因子变化过大容易造成南美白对虾应激。还容易造成对虾应激性集中脱壳。
处理方法:每次换水应少量多次,每次换水5~7厘米为好,遇到换水过大造成藻相、理化因子急剧变化时应及时全池泼洒0.5ppm应激王和1.2ppm的排毒养水宝,缓解对虾应激状况。由于换水过大造成对虾集中应激性脱壳,还应及时泼洒1.0ppm硬壳宝或0.5ppm离子钙。
7、养殖密度过大:到了中后期,由于养殖密度变大,投饲量增多、以及对虾排泄物的大量增加,虾池水质、底质容易恶化或发生突变引起南美白对虾缺氧和应激。
处理方法:定期使用生物底净改良池底,闷热天气可傍晚前在虾池四周泼洒一些粒粒氧,定期使用1.2ppm绿水宝解毒剂改良水质。
五、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疾病防治原则。每10~15天用0.3ppm二氧化氯或0.2~0.3ppm聚维酮碘消毒池水一次,减少虾池病原菌数量。遇到暴雨天气、低温阴雨天气、水质突变或对虾集中脱壳期应灵活推迟消毒日期。养殖中后期不宜使用刺激性大消毒剂,可换用三黄粉等中草药物或“噬菌王”之类微生物制剂泼洒水体,较为安全。
六、疾病防治注意事项:
1、虾病防治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一旦发病要早发现、早治疗,对症下药。刚发病虾池大部分对虾尚能正常摄食,内服药物可发挥作用,内服药物拌鱼肝油、蜂蜜等做为粘合剂,增加诱食作用,可提高治疗效果。
2、选择水体泼洒药物一定要遵循“刺激性小、剂量安全”原则,药物品种、剂量大小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养殖环境状况和对虾体质状况,减轻应激反应。泼洒消毒药物时结合抛撒颗粒增氧剂,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3、南美白对虾疾病有急性、亚急性、慢性之分。急性、亚急性疾病在使用温和性消毒剂(如聚维酮碘、季胺盐络合碘)后,若还不能控制病情时,不能再持续泼洒其他刺激性消毒剂或随意加大消毒剂量(病虾体质弱,容易因药物应激反应大量死亡)。宜在消毒过后3天,全池泼洒1ppm EM原露或枯草芽孢杆菌,改良养殖环境,同时停食数天,减轻对虾胃、肝胰腺负担,对虾饥饿时摄食池水中天然生物有利于体质恢复。一般停食后对虾死亡会减少,病情常转为慢性恢复期。慢性疾病在治疗的同时要注意改善养殖环境,提高治疗效果。
4、白对虾生病时大多数症状有“红体”现象,“红体”的成因是多样的,其防治方法也有极大的差别,要准确判断,对症治疗。“应激性红体”应及时泼洒维生素CAE或“应激王”之类营养药品,缓解对虾应激状态,并尽早将养殖环境恢复正常。“弧菌性红体”(俗称红腿病)可使用0.5~1.0ppm微生物制剂“噬菌王”泼洒水体,较为安全,同时拌饵投喂0.2%氟苯尼考,维生素C,免疫多糖等药品,连续4~5天;“病毒性红体”(又称:拖拉病毒综合症)目前尚无特效防治药物,急性发病,病虾体质极度虚弱,容易应激大批死亡,慎用刺激性消毒药物。
5、暴雨期间、低温阴雨天气、水环境突变以及对虾集中脱壳期不能泼洒消毒药物,以免加大对虾应激反应。
南美白对虾红体病防治技术
南美白对虾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特点,是宁海县新桥镇的主导养殖品种之~。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约化养殖水平的提高,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红体病是危害性最大的一种虾病。生产中南美白对虾红体病归纳起来有4类,即病毒性红体、细菌性红体、应激性红体、白斑综合性红体。由于病原不同,发病时间、病虾所表现出的症状和危害程度也不一样 ]。由于引起对虾红体病的病因多样,难以正确诊断,以及养殖者科学知识的缺乏和市场经济利益的驱使,往往出现滥用渔药的现象。不仅治疗效果差,而且增加了养殖成本。笔者于2009年在宁海县大佳何镇进行了对虾红体病防治技术的示范,建立了严格的消毒措施和病毒监测程序等,有效减少了对虾红体病的发生。现将其防治技术总结如下。病毒性红体
病毒性红体致病病毒为桃拉病毒(TSV)。一旦发病,会引起白对虾大量死亡。病虾体表呈淡红色,特别是尾扇及游泳足变红,故又称红尾病;病虾甲壳变软,易与肌肉分离,严重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黑斑,肝胰脏变性或糜烂,肠道发红肿胀:该病症往往具有一段潜伏期,早期症状不明显fz。潜伏期长短取决于环境条件和体质健康状况。随着水质的恶化,病虾不摄食或很少摄食,空胃个体较多,离水后很快 死亡。
防治措施:病毒性红体病目前尚无有效地药物和方法治疗.只能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一是调整虾池水质平衡及稳定.减少应激。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和底质改良剂改良底质。二是定期水体消毒。10~15d(特别是在进水换水后)用强氯或水产用二溴海因或强碘等全池泼洒消毒。三是药物防治。在发病季节或发病时,外用杀菌红货强碘;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制剂,混匀后拌料投喂,连用4d。四是增强虾体免疫功能。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免疫多糖、维生素制剂等,增强虾体抗病力。细菌性红体
细菌性红体致病菌主要为副溶血弧菌和嗜水气单孢菌。病虾附肢变红,也称为红腿病。病虾活力下降,反应迟钝,在水面缓慢流动或沉底不动;病虾鳃部呈淡黄色,壳硬,肝胰脏无明显变异,集体无黑斑,血淋巴液变稀薄.血细胞变少,凝固缓慢或不凝固。多发于高温多雨季节,虾池养殖密度大、养殖条件差的池塘。防治措施:一是在冬闲时,对池塘底部进行彻底的清淤消毒,防止致病菌的存在。二是保持池塘水质稳定,使用微生物制剂和定期使用消毒剂可以控制弧菌的数量,在弧菌数量低的情况下不会引起红体病。三是当对虾患病后,及时对水体消毒,尽量采用温和药物,减少刺激,同时拌饵投喂抗生素131。应激性红体
当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子,如天气、盐度、pH值、水位差、氨氮及亚硝酸盐等,发生突变时,对虾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出现触须变红,尾扇的尖部变红等症状。有时人为捕捞、施药等工作也会导致虾体触须、尾扇甚至附肢发红。应激性红体多发于高温多雨的夏季,虾体触须上半部发红,尾扇也只有尾部发红。应激性红体现象可在短期内随着水体因子的稳定而消失。在应激期间,南美白对虾的自身免疫力急剧下降,此时很容易被细菌、病毒等侵染,继发细菌性疾病。
防治措施:一是在养殖过程中保持水体各种理化因子稳定,使溶解氧在4metE以上,pH值在7.6~8.8,氨氮和亚硝酸盐控制在0. 1mrCL以下,使水的透明度保持在30cln左右。二是排换水时不能一次换太多,最多不要超过1/2。以防温差、盐度差和pH值差过大弓1起对虾的应激反应。三是如果对虾由于应激产生红体,则在水体中投放解毒抗应激类药物。增加水体缓冲,适当投入微生态制剂和水质改良剂,改善水体环境;同时投喂提高免疫力的抗应激产品,数目后便可恢复,此时应慎用消毒剂,以免产生刺激而加大应激反应嗍。白斑综合性红体
主要是虾体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对虾体质虚弱,因此表现出红体病特征。其症状类似于应激性红体病,主要区男U是在对虾体内分离不到桃拉病毒,外界没有刺激并且水质条件良好但红体病症状依然存在。前期出现白斑病,几天后伴发红体病症状,发病后期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都出现白色斑点或甲壳软化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外壳呈现深红色、肝胰腺发白肿大等现象。在对虾养殖的各个时期都有可能暴发,持续时间长,死亡率高,2~7d可使虾池全军覆没。
防治措施:一是对塘底进行彻底的清淤消毒;二是放苗前应用5mg/L聚维酮碘液浸泡10rain:三是如发现白斑病症,可用0.1%聚维酮碘粉(10%含量)、0.5%氟苯尼考和Ve添加于饲料中投喂,同时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溶液,使池水中浓度达到0.5~1. 0gm。综合防治措施
南美白对虾红体病的防治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冶”的原则,走综合防治之路。无论是细菌性红体病,还是病毒性红体病,都会给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带来毁火性的打击。在生产实践中,一是做好池塘的清淤和消毒,清除对对虾生长构成重大威胁的致病微生物和氨氮、硫化物等有害物质;二是加强虾苗引进的检验检疫,从源头杜绝虾苗携带致病因子下塘;三是加强养殖过程管理,首先确保水质良好及相对稳定,定时进行水质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其次及时投喂新鲜优质饲料,并根据白对虾的生长状况和天气变化调节投饵量,做到定质、定量、定时;四是南美白对虾患红体病后,要根据不同病症进行认真诊断,确诊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以便对症下药,准确治疗,提高药物疗效,达到合理用药、降低污染、控制疾病的目的。对虾精养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与防治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浙江省舟山市水产养殖业正在由粗放粗养方式向高密度精养方式转变。其中南美白对虾精养高产技术已经在全市逐步推广,单茬亩产2000kg,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多年来的成功经验证明,水处理技术是高密度养殖的关键技术之一,而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控又是水处理技术的核心。对虾养殖到中后期,随着残饵和排泄产物的不断积累,水体中生物量大量增加,水体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容易引起水体缺氧,水质恶化,诱导对虾疾病发生,最终导致养殖失败。因此加强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与防治对于对虾精养高产尤为重要。
一、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原因
1.养殖自身污染 精养塘由于放养密度高(亩放养量一般在6万尾以上),投饵量大,大量剩饵、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沉积在池底,使水体中富营养物质逐渐增加,当环境条件(水温、光照等)适宜时,某些藻类及原生动物就会爆发性繁殖,发生水体富营养化。
2.水源水质污染 富含氮磷等营养元素的生产生活污水大量排放使沿海水域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高。近年来,舟山市环境监测站对舟山市及浙江省沿海水域进行了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沿海水质中无机氮和可溶性磷酸盐含量普遍超标一倍以上,舟山本岛沿海污染更加严重。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
水体富营养化监测有实验室检测和现场检测两种。实验室检测需要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条件,通过采集水样,对水样进行分析测定。如测定水体中的细菌总数、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之比、藻类生产潜力、光合作用产氧能力、氮磷含量、叶绿素含量等来确定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现场检测是利用较为简单的仪器在现场直接进行测定或通过目测的方法对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作大致判断,现场检测简便实用,易于为广大养殖业者所掌握。常用的检测方法有以下三种:
1.透明度测定法:用直径30cm的白色瓷盘(也可将铁板或其它材料涂成白色代替)放入水中目测恰看不到时的深度作为透明度。因为藻类及某些生物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一般早晚透明度高,白天透明度低,因此测定时间宜确定在每天9时至16时之间。透明度能够大致反映出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透明度越小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越高。有时虽然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但测得的透明度仍较大,原因是:大型丝状菌类及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浮游藻类暴发性死亡、雨天浮游藻类下沉、水体受到重金属污染不利藻类生长等。
2.镜检:利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对水体中常见的单胞藻数量、水体污染的指示性原生动物数量及其变动状况进行检测,判断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及变化。如鞭毛藻类数量达到50万个/mL以上、扁藻、裸藻等数量达到10万个/mL以上时,大致可判断水体处于较高的富营养化状态。又如营腐生性生活的鞭毛虫等大量出现时,水体即进入到高营养物质污染状态。又如钟虫、吸管虫等固着类纤毛虫大量出现时(在虾的鳃及体表能够大量检测到),则水体就由严重污染进入到生物净化阶段,但钟虫等为对虾鳃病的病原生物,大量出现后易引起对虾疾病。当轮虫较多出现时,显示水体生物处理效果较好。
3.目测:通过肉眼观察水色判断水质好坏与富营养化程度。对虾适宜于红棕色或淡绿、翠绿色水体中生长。典型的不良水质有如下几种:(1)绿色水体:水中氮含量大。(2)黑褐色或酱油色水:剩饵、残饵多,底质恶化,水体中以鞭毛藻、裸藻、褐藻等为主,对虾易发病。(3)黄色水:池中积存大量的有机物经细菌分解,池水pH下降时易产生此色,对虾生长不利。(4)白浊色水:主要含纤毛虫、轮虫、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及粘土微粒或有机碎屑,对虾易得病。(5)澄清色水:为贫营养水或受重金属污染的水,不利于对虾养殖。
三、水体富营养化的防治
如何使养殖水体始终保持稳定,避免向过寓营养化状态发展,是精养对虾的关键技术之一。氮、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控制了氮、磷也就基本上控制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1.氮的控制 在养殖前期,水体中氮含量一般都较低,水体处于贫营养状态,为保持水色和一定的透明度,维持菌相和藻相平衡,有时候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氮(施肥)。但是到了养殖中后期,水体中氮水平急剧升高,水体进入富营养化状态,为消除多余的氮,有效的办法是向水体定期投放反硝化细菌(市场上已有大量产品),加强水体的反硝化能力。投放时间从虾苗放养一个月之后开始,半个月一次,投放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
2.磷的控制 磷在水体中以可溶性磷和不溶性磷二种形态存在。只有可溶性磷才能被藻类吸收,将水体中可溶性磷转化成不溶性(或微溶性)磷,是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办法。在养虾中后期定期向水体投放生石灰,能使可溶性磷生成不溶性的磷酸盐[Ca5(OH)(P04)3]。投放生石灰一般每15天~30天一次,每次每亩lOkg~20kg不等。
3.综合防治
(1)清淤:放养之前彻底清除池底富含有机物的淤泥。
(2)换水:在养殖中后期,除了经常使用水质底质改良剂和有益微生物外,换水是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办法之一。养殖过程中生物尸体、残饵等主要累积在池底,换水应以排去底层水为宜,应改闸门式排放为中间排污。另外单细胞藻类一般白天上浮,晚上下移,细菌及老化藻类等主要在底层,选择在早晚排水能够提高排水效率。精养模式为了防止水质突变,对虾应激,换水量一般每次都控制在2O%以内。
(3)增氧:精养对虾到了中后期,呼吸作用普遍超过光合作用,即使在白天水体中下层也是如此,必须通过增氧补充水体中氧气的消耗。同时通过增氧使水体上下层交流、有机物分解,有害气体释放到空气中。
(4)投饵:饵料也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因素之一,质量差的饵料很大部分不能被对虾所利用,成了水体污染源。因此养殖过程中选择质量好,饵料系数低的饵料投喂也很重要。(5)投放底质改良剂:沸石粉能够吸附和去除氨氮等有害物质,对于改善水体环境,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具有很好的作用。目前市场上很多底质改良剂都是由沸石粉等加工而成的,如底净宝等,也可直接用原粉,用量视水质状况而定,没有副作用,一般情况下海水塘用量稍微多于淡水塘。
秋冬季节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养殖病害防治措施
即将进入11月份,气温会相对较低,对虾病害减少,但也不能忽视对虾病害防治工作。进入冬季,气温会骤降,对对虾养殖影响很大。气温突然下降会造成对虾吃食减少、生长缓慢,甚至出现死亡。更严重的是,寒潮过后,温度回升,部分死亡的对虾、藻类、微生物沉积到池塘底部,消耗水中溶解氧并产生大量致病菌,使水体变坏,严重影响对虾生长。
出现此类情况,要及时处理。应使用一些氧化性较强的药物,来抑制有害病菌生长、促进有益菌生长。一般情况下,使用二氧化氯,全池泼洒,每亩100克,12小时后开启增氧机,24小时后施用一次硝化细菌。根据池塘情况5天以后再用一次,能较好的改善养殖水环境。
原帖由 wlhclh 于 2011-11-23 16:01 发表
养殖的关键是调水,请问如何保证水一直好,遇到阴天时间长怎么办? 时间长了浮游动物多了又会转水怎么办?
另外我们养殖虾这红体病什么会情况下发生?发生以前虾有什么先前反应?
调水的关键在于合理投饵,控料调水,我的研究生曾经研究过不同条件下3种对虾(日本对虾、凡纳滨对虾和对虾(6.729±0.028g)饱食状态下磷、亚硝酸氮、硝酸氮、氨氮的代谢率比饥饿状态下分别提高了272.02%、代谢率高出这么多,更不用说残饵对水质的破坏作用,所以在水质恶化的时候,适当停餐或减少投饵量,可以即使恶化,也可以通过换水和施加有益菌很快调好。
对虾时刻在能量代谢,阴雨天或台风天,光照不好,藻类死亡或繁殖过慢会降低藻类对水体中氮磷的吸收作用速升高,这时需要添加有益菌来替代藻类完成对水体中氮磷吸收,或者采取适当停餐或减少投饵量减少对虾氮
时间长了浮游动物多了可适当停餐或减少投饵量,对虾可以摄食部分浮游动物,通过食物链的控制来控制池
红体病最少有四种原因造成,一是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引起,俗称“硬壳红体”;二是桃拉病毒(TSV)引起;四是有环境因素引起,往往由于长期不换水导致。
发病前有的没有没有征兆,具有具有突发性,有的发病前会出现料总是加不上来。
请教老师一个问题:我是罗非鱼养殖户,今年罗非鱼价格太低了,纯养罗非鱼行不通了,明年考虑鱼虾混养殖,虾苗和鱼苗投放的对虾、罗非鱼混养有些什么注意事项吗...对虾和罗非鱼混养,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虾为主,一种是以鱼为主,根据池水的盐度,建议一种是以鱼为主,鱼正常养殖,虾的产量控制在50斤/亩左右。虾苗需要降淡,最好进行标粗,可在池边围网进行标粗20天左右
原帖由 痞子天王 于 2011-11-25 22:36 发表 请问孙教授,防老鼠的目的是什么? 小规模白斑病应该用什么药物杀灭?
老鼠会叼病死虾,而且会到池塘的台阶池饲料,有时会掉下水,传播病原。
达不到上市的小规格的对虾发病可以采用杀灭菊酯或敌百虫进行杀灭,一般死虾体内的病毒,在28度的水温,水肯定是安全的。
第三篇: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期末论文要求.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 期末论文
姓名: 学号: 班级: 成绩: 论文题目: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未来发展新热点展望-副标题(自拟)
要求:
1500-2000字(A4纸1页,双面打印,宋体五号字加粗,2cm页边距,单倍行距)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2011年6月30日前由学委汇总后交任课教师(明A113)。
参考文献格式:作者,题目,刊物名称,年,期,页码。
可以引用网络资源,但一定要改写,而且注明引用网址,绝不可照搬原文,切记!
第四篇:病害防治实习
一、网箱养殖海水鱼病害实习
实验目的:到网箱养殖现场调查掌握鱼病诊断的方法
实验要求:理解鱼病诊断的常规步骤
思考题:鱼病诊断需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案:从现场调查、临床诊断、实验室检验三方面入手
二、细菌病的病原分离,初步鉴定
实验目的:掌握细菌分离和鉴定的方法
实验要求:熟练掌握细菌分离实验
实验材料:
1、体表病灶接种培养
2、解剖并对肝脏进行接种培养
3、培养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实验结果:该实验中共分离细菌3株,其中均为革兰氏阴性菌
三、中华鳖的病害实习
实验目的:到中华鳖养殖场熟悉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常见病害
实验要求:理解嗜水气单胞菌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巨大危害
思考题:通过现场问询和调查,在中华鳖养殖中的常见病害有哪些?
答案:自理
四、中华鳖细菌性病原的药敏试验
实验目的:理解药敏实验对细菌性疾病防治的重要意义
实验要求:掌握药敏试验的基本步骤
实验步骤:
1、取实验三所收集中华鳖细菌性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2、取梯度浓度的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SMZ、氟苯尼考、氧氟沙星、蒽诺
杀星等药物分别对细菌进行处理
3、取对细菌杀灭率为100%的药物的最低浓度作为治疗浓度
实验结果:嗜水气单胞菌对青霉素、氟苯尼考和蒽诺杀星高度敏感,对土霉素和SMZ中
敏感,对链霉素不敏感。
五、贝类病害的野外观察
实验目的:走访东风螺、珍珠贝、牡蛎和鲍鱼养殖场,了解贝类养殖常见病害
实验要求:了解上述贝类的主要病害
思考题:在你所走访的过程中所了解贝类病害主要有哪些?
答案:东风螺跑肉病、吸管水肿病;珍珠贝黑心肝病、牡蛎才女虫病、鲍苗脱板病等。
第五篇:绿色蔬菜病害防治技术
选修课论文
绿色蔬菜病害防治技术
院系:学生姓名:李锦学号:专业班级:指导老师:杨玉锋
生物与食品工程
201006010094 级食品科学工程
2013年 5月日10
31摘 要:蔬菜是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但它的种植培养过程中却总遭到虫害的威胁,影响蔬菜的病虫种类多,危害大,影响蔬菜的品质。因此,我们在培植蔬菜方面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优先采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技术,科学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打造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重视蔬菜病虫害的防治。
关键词:蔬菜 病虫害 综合防治
论述
1、蔬菜病虫害防治原理蔬菜病虫害防治原理:主要是防治方面要增强种子内部抗性及尽量控制病原菌滋生蔓延及虫卵的繁殖,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以农业措施为中心,融合生物的、物理的、农业的综合技术措施,进行土壤、肥料、空气、种子消毒预防。创造有利于蔬菜正常生产的生态环境而不利于病虫繁殖生存的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在食品中的份额不断加大,近几年,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在蔬菜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除草剂、催熟剂等使用量日益增多,不仅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也造成农药在蔬菜中的残留,因农药残留量超标而导致蔬菜中毒事件时有发生[1-2]。因此,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对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有毒、有害物质控制在标准规定的限量范围内的商品蔬菜。蔬菜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来源于空气、土壤、灌溉水,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就是从源头治理,控制或杜绝蔬菜产品被污染。
2、蔬菜病虫害防治措施
2.1物理防治措施
2.1.1采用光电方法进行灭虫
灯光诱杀主要针对夜间活动的害虫,如金龟子,本身具有趋光性,根据这以特点我们可以利用灯管进行诱杀,或者利用高压电网灯进行灭虫。效果最差.2.1.2土壤的日照处理日晒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消毒方式,在蔬菜定植前,选择
少雨晴天气候,在地面上覆盖地膜或黑膜后,暴晒数天,使土壤温度达到38℃,可以大大减少土壤中的细菌存活几率以达到消毒目的。
2.1.3利用温水对育种进行消毒处理
温水浸种是一种很好的消毒处理方法,例如采用40-45℃温水浸泡葱类鳞茎
1.5小时后再播种,可预防葱类紫斑病;当然,利用温水消毒方法,要根据不同的蔬菜品种及病原菌类型来选择适当的消毒温度和方法.2.2农业防治措施
2.2.1应用“三新”技术培育无病虫壮苗
一是苗棚内应避免混栽,防止原有病虫侵染幼苗。二是更新传统育苗方法。应用育苗盘育苗,降低苗期病害的发生,提高秧苗素质。三是做好种子消毒。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季节采用不同的种子消毒方式。温汤浸种有消毒、增加种皮透性和加速种子吸胀的作用,早春茄果类和瓜类育苗采用此方法较好。化学消毒:用0.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浸种15 min,捞出洗净,有钝化和杀灭病毒的效果,在反季节辣椒、茄子、番茄和迟熟辣椒上使用,能明显抑制病毒病发生;白菜类育苗常用多菌灵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2%~0.3%。四是苗床消毒。在育苗床土上用敌克松或苗菌敌等消毒以防止立枯病的发生。五是加强苗期,注意增光、保温和通风降湿,及时间苗定位,保证幼苗齐、匀、壮。六是发现病虫,及时拔除病苗并进行处理。
2.2.2强根固本,增强蔬菜机体抗性
根是作物之本,只有根生长健康,才能吸收更多更全面的营养,使植株生长强壮,整个蔬菜机体抗性增强。要想根生长健康,必须创造适合蔬菜根系生长发育的环境。一是消灭土壤病原菌和虫卵。菜地大田土壤和苗床床土,常常会因病原菌和虫卵的残留而成为病虫害潜伏的场所,特别是对于土壤传播性病害更是如此。对土壤进行处理,杀死部分病原菌和虫卵是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法。主要方法为深翻与晒土,可促进病残株、虫原物如菌核、卵蛹、落叶在土下腐烂,并能使潜伏在病残体或土中的病虫原物加速死亡,减少田间病源和虫口基数。二是清沟沥水,降低地下水位。蔬菜根系对水分要求较严,特别是大棚蔬菜生产,高的地下水位,不仅土壤湿度大,而且影响大棚湿度的控制,冬天还影响大棚内的温度,极易引发各种病害。三是深翻土壤,增施有机肥。土壤耕作层不能少于30cm,否则不利于
蔬菜根系的生长;要增施有机肥,如马来大壮有机无机肥、农丰田有机肥,这2种肥不仅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还有多种微生物菌,对调节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非常有利,最终使植株生长快、长势强、病虫害少、产量高、不易早衰。但农家肥和有机肥必须腐熟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病菌带入农田。
2.2.3加强田间管理。
科学的田间管理能创造一种适合于作物生长发育且有效抑制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是控制病虫害发生的重要措施。改善菜田内小气候,控制病害的发生与蔓延,如控制温度、湿度条件,合理安排播种期、改善田间小气候和设施内的环境调节措施,创造一种既有利于蔬菜作物生长发育又能有效抑制病虫害繁衍的环境。在不影响作物生长的前提下,调整播种期可以使作物的发病盛期与病虫原物侵染的高发期错开,达到避开病虫为害的目的。如为控制病毒病的发生,秋延茄果类蔬菜育苗不能早于7月15日;又如白菜苔软腐病的危害程度与播种期有显著关系,适当迟播可减轻危害程度。茄子、番茄适当的稀植,可以使植株通风透光,减轻病虫害,还能提高品质。田间管理得当不仅可改善作物的生长状况,而且还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及受害后的补偿能力。推广深沟窄畦、高畦,雨停畦干,避免田间积水,可减轻病害发生。合理密植辣椒,在高温季节到来前封行,避免土壤曝晒,利于根系发育,病毒病明显减轻。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早定植适龄番茄,可提前番茄生育期,减轻病毒病、青枯病为害。通过以上农业措施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2.3生物防治措施
有机蔬菜栽培中可利用害虫天敌来捕食和防治害虫,效果较好。利用天敌昆虫、昆虫致病菌、农用抗生素及其他生防制剂等控制蔬菜病虫害,可以直接取代部分化学农药的应用,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生物防治不污染蔬菜和环境,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和绿色食品业的发展。如利用蓟马的天敌大陆螯峰防治蓟马。
2.4 针对栽培特点,配套良好的耕作制度
定植前铲除田边杂草,在蔬菜生长季节要结合整枝及时拔除病株,摘掉病叶;蔬菜收获后,清理田间残株、败叶和杂草,并集中烧毁或深埋,不给病虫生活的寄主,这些都是防止病虫害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病原菌和昆虫在土壤中的残留与寄居,使得蔬菜作物在连作条件下的病虫害发生更加严重。因此,可根据不同病原
菌和昆虫对寄主作物种类的选择性,通过建立良好的耕作制度有效控制病虫害,如在不同科、属作物之间进行轮作。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不仅有利于蔬菜生长,而且可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恶化害虫的食料条件,是防治蔬菜病虫害的一项基本措施,或实行水旱轮作效果更佳。同时利用作物之间的化学他感作用原理,进行间作和套作,对于蔬菜的病虫害防治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可改善蔬菜生态条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2.5、植物性药物防治措施
自然界有些植物不受病菌侵染和危害,它们的生物碱中具有一定的抑制病菌生长的成分和有毒物质。取出这些植物的汁液,对防治病虫害有一定的效果。如鱼腥草、樟树等。如使用苦楝油300-500倍液防治白粉虱。
3、其他措施
3.1防虫网的应用防虫网在育苗期及一些蔬菜的生长期可使用,因其防虫网网眼小,又是全生长期覆盖,害虫等钻不进去,从而在田间形成一个人工屏障,可以有效地阻止害虫侵人.3.2微波杀虫美国研制成一种微波发射器,其所产生的热能可杀死线虫及上壤害虫。它对环境无任何污染,但缺点是:成本费用较高.结论
举世公认的绿色食品,其中占重要比例的是无公害蔬菜,即无污染蔬菜。其主要特点是所生产的蔬菜产品不受任何环境污染,无农药残留及其它有害物质残留,而对人体无害。生产无公害蔬菜是一项涉及应用技术多项和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的专项技术。目前我国对生产无公害蔬菜已经逐步纳入法制轨道,相继颁布了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同时实施了政策扶持、整体布局、协调发展以及争取全社会的支持等措施,加快了无公害蔬菜生产的步伐,在全国各地逐步形成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广泛建立起指导生产的科技队伍,渐渐形成了产业化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