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经济形势展望和政策取向
2010年经济形势展望和政策取向
作者:卢中原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2010-02-09 09:58:17 | 字号:大 中 小
经济可望继续回升,宏观调控注意预调和微调
2009年,我国成功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带来的巨大冲击,经济增长达到8.7%的速度,明显超过了年初制定的保8%的预期目标。2010年我国的经济走势会好于去年,企稳回升的势头能够延续下去。中国经济内部增长潜力巨大,尽管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会放缓到10%以下,但潜在增长率仍可保持在9%左右。综合考虑国内经济增长潜力、去年出台的经济刺激计划在今年的延续作用,以及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结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的模型预测,预计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至少将回升到9%以上,出口增长1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以控制在3%。如果世界经济复苏更为有力,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很可能超过10%。
对今年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取向,社会上比较担忧通货膨胀压力在6月份会更加明显地释放出来,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实行较大调整。甚至有人议论中国人民银行现在(1月份)就已经开始实行紧缩性政策了。在我看来,这种议论是不够准确的。2009年12月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2010年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强调加强针对性和灵活性,以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这个政策基调是非常清晰的。
其实,宏观调控本身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相机抉择,即使总的政策基调不变,也需要根据短期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如果经济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甚至是转折性变化,那就需要及时改变宏观调控方向,也就是改变政策基调。大家知道,最简单而形象地比喻,宏观调控就像一只熨斗,起到熨平经济波动幅度的作用。在经济运行往上起得太快的时候,通过紧缩政策把这种势头往下压一压;而在经济运行往下降得太快时,则通过扩张性政策把经济往上托一托。如果定一个宏观经济政策好几年不变,不实行相机抉择,那就不是宏观调控,而是中长期经济政策。比如说“十一五”规划有一些经济政策,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期间也会有一些新的中长期经济政策,一管就是五年,不用老动了。
最近两年来的宏观调控取向变化,就体现了短期内相机抉择的特点。2008年的年初,宏观调控政策基调还是“两防”(防过热、防通胀),到7月份变成“一保一防”(保增长、防通胀),到了11月份明确改为“一保”(保增长)。2009年的宏观调控基调,进一步明确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实施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迅速调动出投资和消费两大内需的巨大潜力,弥补了出口急剧减少造成的明显外需缺口,超额完成了中国经济增长“保八”的预期目标。这是我国及时、有效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成功范例。
由于2010年世界经济还有许多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我国经济回升也存在不稳固、不平衡、不全面的情况,所以,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很有针对性的。根据当前经济运行的数据,我觉得至少在今年一季度,还不是讨论扩张性政策大规模退出的时候。如果整 1
个经济形势变了,宏观调控政策当然需要调整。今年我国宏观经济总的走势是企稳回升,随着各个方面的数据继续向好,而且比较平衡,那么经济刺激政策就可以放松力度,逐渐地淡化。
对于2008年11月开始的货币信贷猛增势头,很多人担心这样会导致后续的通货膨胀压力和银行呆坏账风险。人民银行也一直在关注事态发展,密切监测市场的流动性、货币供应量和价格指数,随时通过发行中央银行票据回收货币流动性。2009年6月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回暖情况逐步明朗,当月贷款增加额也大幅度减少;到了11月,国务院明确提出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注意管理通货膨胀预期。最近一段时间,人民银行采取了连续发行央票、提高央票利率,以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拨备率等措施,这一系列调控措施仍属于管理通胀预期的动态微调,而不是宏观经济政策基调的转变,并不表明宏观调控重点转到抑制通胀上来。在把握政策基调的同时,及时预调,动态微调,并使之常态化,这也是宏观调控的一种艺术。
形势好转更应关注抓改革、调结构、促转型
考虑到今年我国内外部总的经济形势明显改善,上升势头好于去年,我们在继续促进和保持经济稳定回升的同时,应该抓住经济回升而且比较稳定的时机,更多地关注“抓改革,调结构,促转型”。去年为了应对危机冲击,我们在保增长、扩内需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调结构、促转型方面取得的成效相对差一些。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投资增长粗放、结构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在有些地区或是被忽视,或是被掩盖起来。中央提出的调结构的要求,在不少地区落实得不够理想。具体表现为能耗高、排放大的项目重新上马,近期一些新兴行业盲目扩张。危机冲击也暴露出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缺陷,特别是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信贷扩张对小、微型企业支持不够。一些大城市房价回升过快,楼市调整不到位,存在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隐忧。在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矛盾进一步暴露。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导致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前些年投资和出口增长速度高,但效率低,在国内外需求收缩的背景下,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出来。现在最困难的局面已经扭转,经济向好的态势越来越明显,我们应该认真看待这些问题,不要再使它们愈演愈烈。
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而重大的调整,经济复苏后的绿色发展、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着突破。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从应对危机开始,就已经做出跨越危机的先导性战略安排,力图在新能源和低碳经济等领航产业、先进技术、国际竞争和道德评判中占领制高点,形成后危机时代的竞争新优势。中国责任论和威胁论也会不断花样翻新,西方国家要求我们减少碳排放、减少出口、加快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不断加大。这些势必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势必带来严峻挑战。
有鉴于此,我们确实应当加强紧迫感,进一步审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种种缺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要密切关注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的新动向,谋划跨越危机的新举措,在调结构、促转型上下更大的功夫,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我们要善于抢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推进自主创新步伐,积极发展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努
力形成战略高起点,在新能源、清洁能源、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方面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切实推进优胜劣汰和结构升级。我们也要善于利用国际企业重组并购成本降低的时机,有效吸引多种外部资源和要素来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我们还应当促进国内区域合作与合理布局,形成地区优势互补,增强整合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扩大我国应对未来世界经济振荡的回旋余地。
鼓励用信息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应当成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主要技术路线,也应当成为调结构的重要着力点。这对我国这样一个制造业大国促转型、培育新增长点来说,具有突出重要的意义。我国能源禀赋结构以煤炭为主,资源枯竭地区和老工业基地众多,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接续产业的任务紧迫而繁重。同时,我国制造业实力较强,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体系比较齐全,熟练技工资源充裕,又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加速的发展阶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加快用信息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可以把我国在市场需求、成本、规模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发挥出来,形成新的要素组合优势,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将极大地提升我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调结构、促转型要想取得预期的成效,务必抓紧改革和体制创新。我们要加大关键领域改革的力度,在财政税收体制、金融体制、资源价格体制、统计考核评价体系和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等主要方面,应当科学民主地设计改革方案,凝聚改革共识和动力,使各项改革措施协调推进。可以考虑的改革举措有:发展多层次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金融机构反应机制;激活社会自主投资,改善创业环境,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力度,特别是要尽快完善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改革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推进资源环境税和流转税改革;完善稳定楼市政策,加快相关制度建设,抑制资产泡沫,等等。我们应该抓住经济形势好转的机遇,集中精力来推进形势不利时所推迟的改革。例如去年价格总水平很低,为推进资源价格体系的改革调整扩大了空间,如果不趁着这个时候加快改革,就会坐失良机。刺激技术进步,推动结构调整靠什么?很重要的是把扭曲的要素信号校正过来,让真实的市场信号来起基础性引导作用。否则,靠行政性的推动总是不能长久,甚至引起进一步的信号失真和导向失误。我们应当通过抓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使经济增长的制度基础、技术基础和结构基础更加合理、更加坚实一些。
扩内需应当长期坚持,需研究更有效而合理的刺激消费政策
无论是着眼于短期内应对外部经济危机冲击,还是着眼于在长期内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都只能也必须依靠内需主导型战略来发展自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发展开放性经济,经济的对外开放度(从另一个角度也被称作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引进外资和扩大进口对于满足内需作出很大贡献。世界银行数据表明,近40多年来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是内需比例下降,外需比例上升。目前有10多个国家包括德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其内需比例与中国(2007年内需比例仍高达73%)类似,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趋势。2005-2007年中国出口的外部环境较好,经济增长连续三年高达10%以上,其中净出口的贡献也不过两个多百分点;而2008年净出口的贡献仅为0.8个百分点,2009年则为负数。也就是说,2009年中国经济高达8.7%的增长速度,全部是由投资和消费两大
内需拉动的。中国政府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之所以能够迅速见效,这两大内需不可估量的潜力才是根本依托。
2010年世界经济会进一步复苏,但不稳定、不确定的因素仍然不少,很难预期未来2-3年再出现2005-2007年那样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因此,我们仍然要把立足点放在继续扩大内需上,同时决不放弃争取外需。预计今年的投资需求仍会保持比较强劲态势。去年实施的刺激计划带来投资需求巨大增长,会保持其惯性。今年刺激投资需求的计划仍会带动2万亿元投资规模,加上社会投资逐渐活跃,再考虑到结构性减税和加强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等改革措施,会促进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的投资,那么今年投资需求会呈现比较正常的快速增长。
扩大消费需求一直是我们多年的努力方向,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开支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7.6%,是全世界最快的。2008、200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幅分别为15%和17%,都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当然,消费增长也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居民消费开支的年均增长慢于GDP增速,最终消费增长慢于投资增长,因而导致投资率高企而消费率下降。短期原因在于,应对危机的措施使得投资增长更快;长期原因在于,收入分配政策不够合理,工薪收入增长慢于利润增长,居民储蓄增长慢于政府和企业储蓄增长,导致收入分配结构失调。也要看到,消费决策属于个人和家庭行为,根本上取决于现期收入和未来收入预期所决定的预算约束,刺激消费不像刺激投资那样见效快,因此需要设计针对性和导向性更强的政策组合。
为继续扩大消费需求,应当坚持行之有效的一系列消费政策,例如家电下乡、摩托车下乡和农用车下乡等。此外,还需要研究和再出台一些鼓励和引导消费的新政策:
一是结合小城镇规划和乡村规划,支持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农民自建住房。国家宜采取补贴政策,支持建材和装修材料下乡、下小城镇。在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由温饱型向小康型升级的过程中,城市居民的消费热点主要是买房子买轿车,而农村居民则主要是盖房子、装修,改善居住条件。农民这方面的需求潜力极为巨大,要远远大于家电、摩托车和农用车下乡,亟待调动和满足。这是一项力度更大、影响深远的鼓励消费政策,不仅刺激消费,还拉动生产、就业和投资,不仅涉及农村,还会扩散到小城镇,影响城乡统筹和城镇化进程,因此应当注意做好相关规划。
二是可以考虑把国有企业上交红利的一部分转化为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低收入群体困难补贴。此类补贴可采取消费券的形式发放。目前虽然已规定一部分减持的国有股纳入社会保障基金,但是这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居民短期消费。因此应当拓宽思路,让国有企业上交红利的一部分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服务开支,直接用于支持居民短期消费,而不宜再纳入社保基金。
三是研究调整奢侈品税收政策,兼顾好刺激消费和引导绿色消费的目标。追求奢侈品消费,是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和需求多元化的客观趋势,与其让大量购买力流往境外,不如把它们留在境内,为拉动消费作出贡献。降低奢侈品税率或许有助于做到这一点。同时也需要考虑,通过环境税的配合,来抑
制奢侈品消费带来的资源环境损失。我们既要鼓励消费,也要引导居民形成健康、绿色、可持续的消费习惯。
第二篇:宏观经济展望和政策取向——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试卷名称:
宏观经济展望和政策取向——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农村改革指出()。(分值:10.0/得分:10.0)
地制度改革试点
步推进农村土地改革
2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货币政策()。(分值:10.0/得分
:0.0)
策 追求稳健的货币政策 追求不刺激也不收紧的政追求稳健的货快速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慎重稳妥进行农村土稳加快进行农村土地改革
追求稳健,保持不刺激也不收紧的政策
币政策、保持不刺激政策
3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宏观经济取向()。(分值:10.0/得分:0.0)
积极进取 循序渐进 逐步推进
稳重求进
4政府报告中提出财政赤字增加动态化,在常规情况下,财政赤字按照占GDP比重()。(分值:10.0/得分
:0.0)
5%
5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指()。(分值:10.0/得分:10.0)
金融领域、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允许民营银行进入利5%的程度增加,最高不超过
6% 4%的程度增加,最高不超过2%的程度增加,最高不超过3%
2%的程度增加,最高不超过4% 利率市场化、允许民营银行进入金融领域
率市场化、允许民营银行进入金融领域、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利率市场化、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6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目标定为()。(分值:10.0/得分:10.0)
7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微观政策要活是指()。(分值:10.0/得分:10.0)
力 激发微观企业、个人的活力 激发企业、社会的活力
激发个人、社会的活激发企业、个人、社会7.5%
9% 10% 8% 的活力
8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的发展观是指()。(分值:10.0/得分:10.0)
展 提高质量效应、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
推进转型升级的发提高质量效应的发展
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
9政府工作报告中调结构的四大战略是指()。(分值:10.0/得分:0.0)
新型城镇化、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战略
战略 新开放、扩大内需、新开放、扩大内需、新型城镇化、产业优胜劣汰新开放、扩大内需、新开放、缩小内需、新型城镇化、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战略
小城镇化、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战略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的必要举措是()。(分值:10.0/得分:10.0)深化私有企业改革
民营资本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民营资本
鼓励
第三篇:宏观经济展望和政策取向——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试题答案
试卷名称: 宏观经济展望和政策取向——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考试人员: XXXXXXX
提交日期: 2014-06-13 考试用时: 9分钟3秒
考试得分: 100.0 未评分试题: 0
答对试题数: 10 正确率: 100%
单选题: 共10题,正确10题 多选题: 共0题,正确0题
判断题: 共0题,正确0题 问答题: 共0题,正确0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农村改革指出(A)。(分值:10.0/得分:10.0)
慎重稳妥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快速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
加快进行农村土地改革
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改革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GDP增长目标定为(A)。(分值:10.0/得分:10.0)
7.5%
9%
10%
8%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的必要举措是(C)。(分值:10.0/得分:10.0)深化私有企业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民营资本
鼓励民营资本政府工作报告中调结构的四大战略是指(A)。(分值:10.0/得分:10.0)
新开放、扩大内需、新型城镇化、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战略
新开放、扩大内需、新型城镇化、产业优胜劣汰战略
新开放、缩小内需、新型城镇化、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战略
新开放、扩大内需、小城镇化、产业机构优化升级战略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微观政策要活是指(C)。(分值:10.0/得分:10.0)
激发个人、社会的活力
激发微观企业、个人的活力
激发企业、社会的活力
激发企业、个人、社会的活力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宏观经济取向(B)。(分值:10.0/得分:10.0)
逐步推进
稳重求进
积极进取
循序渐进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的发展观是指(B)。(分值:10.0/得分:10.0)
推进转型升级的发展
提高质量效应、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
提高质量效应的发展
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的发展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货币政策(C)。(分值:10.0/得分:10.0)
追求不刺激也不收紧的政策
追求稳健的货币政策
追求稳健,保持不刺激也不收紧的政策
追求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不刺激政策政府工作报告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指(C)。(分值:10.0/得分:10.0)
允许民营银行进入金融领域、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利率市场化、允许民营银行进入金融领域
利率市场化、允许民营银行进入金融领域、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利率市场化、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政府报告中提出财政赤字增加动态化,在常规情况下,财政赤字按照占GDP比重(C)。(分值:10.0/得分:10.0)
5%的程度增加,最高不超过6%
4%的程度增加,最高不超过5%
2%的程度增加,最高不超过3%
2%的程度增加,最高不超过4%
第四篇: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综述
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的综述
经济学问题一般要涉及到市场的均衡问题,这是我们研究的关键,通常可以把市场分为三大类:物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物品市场的均衡不仅要靠市场自身的市场机制来调节,而且要靠财政政策来辅助调节;金融市场同样,不仅要靠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来调节,还要依靠国家的货币政策直接或者间接控制;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更是如此,它也要靠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例如:失业救济金,最低工资法,公司解雇工人的相关法律条例等。三个市场互相影响,互相依存,都要求达到各自以及整体的均衡。由此可见,整个市场,单单是自身机制的调节是不够的,需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节与控制。与此同时,产出、失业、通货膨胀也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2010年12月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
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交织,结构性问题和体制性问题并存,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互联,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妥善加以解决。
调控物价成为今年各宏观调控部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货币政策基调从去年的“适度宽松”改为“稳健”,央行连续数次调高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多部门紧急出手平抑物价。发改委主任张平表示,下一步发改委将密切关注物价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对农产品、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和食品价格给予高度关注。2011年,物价问题成为政策焦点,各项政策的变化与物价走势密切相关。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旨在通过机智、灵活的政策组合达到多赢的调控目标;通过营造良好货币环境,减少市场投机炒作行为,合理控制通胀预期,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让货币信贷增长回归到一个正常的增长水平,既要管理好泛滥的流动性,也要以信贷促进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并以此加强对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及风险管理,弱化系统性风险的累积,保持金融体系稳定。
就财政政策而言,从2008年11月起,我国已实施了两年多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稳定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2011年的财政支出,将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和结构调整,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三农”、科技、教育、文化等社会建设,用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明年中央政府为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可能继续实行结构性减税。如为了拉动内需,就要增加居民收入,这样在结构性减税的安排上,可能会更加注重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通过一系列带有总体减税倾向的安排,实现低收入群体减税增收的目的。
就货币政策而言,“稳健”二字意味悠长。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前提下,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就是要化解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两难相冲突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一方面,要回收巨量的货币流动性,控制物价;另一方面,要阻击国际热钱的流入。但前者由于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压力较大、信贷投放惯性较强、外汇占款规模上升、历史存量较高等因素而困难重重;后者则由于美国可能会实施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欧洲债务危机继续深化等因素而难以控制。后者的不可控性,完全可能使我们回收流动性的所有努力被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入所抵消。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对于我国目前宏观调控的评价是这样的。“中国自1985年“巴山轮会议”引入宏观调控理念以来,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运用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逆对经济风向、相机抉择、突出预见性,同时在调节力度上力图温和平滑,以避免挫伤实体经济。现在回过头来看,为应对本轮全球金融危机,中央当时出台4万亿元投资计划虽然十分必要,但从2010年以来中央对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的清理力度及2011年货币政策的动向看,2009年我们的危机应对似乎有“反应过度”的嫌疑。现在中央银行频频出招以“稳健”之名行“紧缩”之实的货币政策,正是印证了2009年拉动内需政策的“反应过度”。”
从物价看,全球范围面临通胀压力。欧美发达经济体的通胀水平继续上行,英国4月份 CPI同比上升4.5%,加快了0.5个百分点,环比上升1.0%,为1996年以来CPI单月环比升幅第二次达到这一水平,通胀水平呈加快态势。相似的情况出现在欧盟和美国。其中,欧元区4月份通货膨胀率从3月份的2.7%升至2.8%,美国CPI同比从2.7%上升至3.2%,而CPI环比上升0.4%结合我国4月份CPI上涨5.3%、环比上涨0.1%的情况,全球范围内受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面临当前的局势,宏观调控政策面临更大的挑战。由于种种原因通货膨胀正悄悄的降临我国,为了避免我国经济出现畸形发展,我们必须采取调整收入政策,货币政策,对外经济政策,提高利率,降低工资水平以及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抑制通货膨胀蔓延,使我国经济稳定的发展。以控通胀为首要目标已是监管层的共识。央行在最近发布的年报中指出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容忽视,价格总水平趋势性上升难以避免,尤其是在外部资金流入的情况下,流动性管理难以放松。虽然本周公布的4月新增外汇占款较3月份环比下降了23.8%,但是新增3107亿元的规模仍高于2009年~2010年间2390亿元的均值。外部资金流入的规模仍有可能继续冲击我国的流动性。加上6000多亿公开市场到期资金,不排除6月份再次提高准备金率。而面对高投资的推动,如果经济放缓不是很明显的话,仍有可能在6月末、7月初加息一次。但是我们认为当前政策的调控比较纠结,通胀和经济增速仍呈较大不确定性,当局也似乎没有作出明确的判断,只能是谨慎
推进,即在“控通胀和稳增长”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但这造成了货币政策之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的不完全协调,政策调控有“左手打右手”之嫌。而基于我们对经济存超预期下行而物价冲高回落可期的判断,还是认为当前政策调控将进入后期,上半年将结束偏紧操作,在三、四季度有望进入适度放松的局面。
对于2011年我国宏观政策的建议,大部分经济学家普遍赞同2011年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但在具体工具选择和幅度上存在分歧。马骏(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认为,2011年合适的货币增长应该是15%,贷款增长应该是14%,即6.5万亿元;王志浩(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预计2011年还将4次加息,每次25个基点,银行信贷规模约在6万亿元~7万亿元,信贷增速从2010年的18%降至12%~14%;高善文(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认为,到2011年年中会有两到三次加息的空间,不排除会出现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和汇率“三率齐动”的情形;鲁政委(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认为,2011年第一季度需要以平均每月1次的频率来上调准备金率;哈继铭(高盛香港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建议更多发挥汇率工具的作用。
也有的专家反对紧缩的货币政策,如王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相比,始终应放在次要位置,且当前通胀是成本推进型的,紧缩型货币政策无益于通胀问题的解决,只会压低企业发展生产的动力,他建议继续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保增长,使用财政政策加大补贴对抗通胀。
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把握通货膨胀治理力度,并在时间上兼顾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要求,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善,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
目前,在稳健货币政策基调不变的情况下,政策工具的具体使用节奏和方式正在进入一个敏感期和观察期,如何在吸收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和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和完善金融调控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不仅对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会丰富世界货币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央行将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多种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和投放结构,着力加强流动性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当前的经济金融形势既对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此刻,如何把握调控的节奏和力度,怎样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事,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是对决策部门智慧的考验,让我们期待我国的金融调控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五篇:2013年经济形势展望
2013年经济形势展望
来源:泰康人寿日期: 2012-11-19
编者按: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我国也不例外。前三季度,我国的经济增长持续呈下行态势,全年8%的经济增长目标可能难以完成,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社会环境错综复杂,欧债危机反复恶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内把稳增长放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力图保障经济健康稳定运行。2013年经济形势会如何?小编带您一起展望中国2013年经济形势。
出口增长与2012年大体持平
近十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21.7%,比同期全球贸易年均10%的增幅高出1倍。其中,出口年均增长21.6%,在全球出口中的份额由2002年的5%上升到2011年的10.4%。但2012年以来全球贸易明显偏离了历史趋势。结合2013年总体的国际形势和以往经验的推算,并考虑到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低成本优势逐步削弱以及结构调整升级等因素,预计2013年我国的出口增长与2012年大体持平。
消费增长有望保持基本稳定
在本轮经济持续下行中,就业总体稳定,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为消费稳定增长奠定了基础。房地产销量持续回暖,与住宅相关的装修、建材、家电、家具等消费将有所回升;根据汽车购置周期和原油价格走势,汽车及石油制品消费将保持稳定增长;受通胀预期影响,珠宝和贵金属消费因保值需求出现恢复性增长。预计2013年居民消费大概的增长率在14%左右。
投资增长面临一定下行压力
首先,房地产投资回升力量不足。随着商品房销售回暖,且销售增速超过新开工面积增速,以及土地购置面积增速降幅收窄,市场主导的房地产投资将出现小幅回升。但与2012年相比,2013年保障房施工套数、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均有所下降,保障房投资增速将明显减缓。其次,出口不振和产能过剩、利润偏低,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长。我国制造业投资与出口增长密切相关,2013年出口增长相对低迷,出口拉动的投资动力不足。2012年企业盈利水平普遍下降,众多企业出现亏损,自有资金不足,投资扩张动力减弱。再次,根据“十二五”规划部署,公路、铁路、地铁、水利等基建投资2013年仍有一定增长潜力。但地方负债率较高,税收增收困难而民生类支出压力较大,局部地区风险约束明显增加,基建投资扩张能力受到限制。预计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
物价上涨压力有所上升
物价上涨可能是跟老百姓生活相关度最高的一项经济现象了。受新一轮全球性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走高和短期资本回流,都有可能推高2013年的CPI。食品供求总体处于紧平衡格局,国际、国内供给冲击或货币宽松都容易使物价上涨预期转化为上涨现实。随着PPI逐步回升,将部分传导到CPI。2013年物价综合压力将略有上升。再考虑要素价格改革等,2013年CPI可能会有一定的上涨。
综合判断,2013年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期,国内需求面临一定下行风险,物价上涨压力有所上升,全年经济增长与2012年大体持平。考虑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潜在的不确定因素,为我国经济在寻求新平衡的过程中保持基本稳定,并为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建议将201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确定为7.5%,CPI为4%左右。
现在已经是11月中旬,还有1个半月的时间即将进入2013年,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对2013年及未来经济走势做出分析,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提出几点个人的拙见。
一、2012年经济形势回顾
回首2012年,国际国内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中美两国完成了重大人事调整,美国已经完成了大选,奥巴马成功取得连任,中国第四代领导人即将登场。美国为刺激经济,推出了QE3,美国经济缓慢复苏。欧洲深陷欧债危机泥潭,经济复苏乏力。中国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思路,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控制,上半年经济持续下滑,二季度GDP下滑到7.6%,进入10月份中国经济下滑的趋势有出现拐点的迹象,10月份CPI降低到1.7%,PPI在连降14个月后首次回升,房地产在严厉的调控下,价格得到有效控制,呈现结构性涨跌的局面,温州、鄂尔多斯等房价过高的地区房价明显下降,其他房价比较合理的大部分城市房价涨幅明显趋缓。
二、当前经济的主要问题
1、宏观调控陷入两难选择
为抑制房地产价格以及CPI的过快上涨,国家采取了相对紧缩的信贷政策,导致经济下滑,实体经济资金异常紧张,企业应收账款快速增加,企业之间三角债规模加大,企业互担互保的现象严重,大部分中小企业资金链非常紧张。中国宏观调控既要控制房价和CPI,又要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宏观调控陷入两难选择。
2、高房价依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
过去10年的房价快速增长,导致大量资源(资金、原材、消费能力)向房地产行业集中,导致我国企业制造业成本(土地、房产、人力资源成本等)快速上升,随着房地产泡沫的不断加大,导致我国金融体系风险加大。高房价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出口乏力。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美国缓慢复苏、欧洲陷入欧债泥潭,日本经济不振,加上钓鱼岛事件,使日本政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日本经济更加艰难。同时,人民币继续升值,导致出口增长幅度连续下滑,2012年实现进出口额增长10%的目标比较艰难。
4、垄断行业获取垄断利润,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
银行:今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5000亿元,占2000多家上市公司的53%,银行今年的利息差接近2万亿元。
石油石化、中国移动、中国神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联通、高速公路、房地产等行业拥有垄断利润。
高资金成本、高油价、高运输成本、高通信费用等等,垄断行业利润过高,提高了整个社会和企业的运行成本,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2013年经济展望
2013年,中国第四代领导集体上任的第一年,我国的重大经济政策将保持一定的连续性,2013年上半年,国内经济政策环境不会发生大的变化,2013年下半年一些重大经济政策可能会逐步出台,新的经济发展政策将更加强调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而不是过去的“速度和效益”上。
从全球经济来看,全球经济不会出现大的改观,全球经济维持低速增长。
2013年的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2013年下半年我国发展速度取决于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但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已成为历史,我国经济GDP保持7%左右的增长速度将成为常态。
四、中国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18大以后,我国第四代领导人将会不断推进政治、经济的改革,不断打破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推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制约当前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要素急需加快改革,一是土地及房产过高,二是资金成本过高。
1、深化土地及房地产改革,跳出宏观调控两难的怪圈
目前的宏观调控陷入两难境地,货币宽松会导致房地产和CPI的快速反弹,紧缩货币又导致社会资金面异常紧张,中小企业举步维艰,经济复苏乏力。
为此,必须加大房地产改革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房价过高的问题:
第一,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进了二次大的土地改革,1978年,中国改革开后推进第一次土地改革,就是包产到户,解决了中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第二次土改是土地招拍挂,1987年,深圳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解决了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原始积累。中国土地呼唤第三次土地改革,深圳、重庆均做了有益探索,但力度还远远不够,中国农民拥有大量的闲置宅基地不能流转和抵押贷款,大量的集体土地不能成为抵押贷款的资产。中央党校周天勇教授讲: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村庄占地面积7000多万亩,现在达到3亿亩地,增加了2.3亿亩;而城市占地由原来的2000多万亩到现在的7000多万亩,才增加了5000多万亩。而与之对应的是,30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将近5亿,农村减少了将近9000多万人。除此之外,中国还有40多亿亩的未利用土地,其中包括5.6亿亩盐碱地,26亿亩沙漠,还有裸露、采矿塌陷地等10亿亩,几千万亩滩涂地。农村村庄占地是城镇的3倍,农村土地及宅基地存量资产巨大。因此建议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的确权、流转,允许城市人口到农村购买宅基地,允许农村土地和宅基地的可抵押贷款等等。
一旦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中国将释放大量的可供贷款的土地及宅基地等资产,将极大的促进农业生产的工业化进程,有效降低城镇房地产价格,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推进农村地区消费的快速增长,推进我国经济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驱动型的转变。
第二,全面推进房产税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房产资源也是有限的,已经曝光的炒房团买房一出手就是几十套,甚至上百套,有些贪污犯购买拥有几十套房产的不在少数,这些投机腐败行为是房地产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必须坚决打击。对房产持有情况实行全国联网,每个人持有房产的情况一清二楚,通过全面推进房产税,抑制富人将资金投向房地产的动机,有效降低房价。
2、拓宽投资渠道,引导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第一,中国还有40多亿亩的未利用土地,国家如果出台有效的激励政策,比如借鉴美国的“圈地运动”政策,会吸引大量的资金涌入这些土地的开发。
第二,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的转型,使我国资本市场真正成为一个投资的市场,而不是目前的投机气氛主导的市场。
虽然我国股市从2007年的6124点下跌到目前的2100点,但大部分股票价格依然高估,比如最近上市的浙江世宝其H股价格不到2.3元,A股价格13元,山东墨龙H股也是2.8港币,A股价格11元,A股价格普遍比H股价格高。
因此,要不断加大资本市场的改革力度,推进资本市场从投机型向投资型市场的转变,从而吸引大量的资金投资于资本市场,实现资本市场与投资者多方共赢的局面。
3、推进金融体系的改革,为实体经济创造低成本的资金环境
2010年以来的宏观调控,使得实体经济资金面异常紧张,流动性紧缩特征明显,整个社会的资金成本处于历史高位,民间借贷年资金成本高达30%甚至100%,导致一大批中小企业倒闭,严重制约了投资实业的积极性,为此,必须加大金融体系的改革,对实体经济实行更加宽松的信贷政策,加快多层次信贷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典当、小额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大幅降低存贷差,不断降低整个社会的资金成本,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目前欧美国家的贷款利息在2%左右,期望我们经过不断的改革和调整,我国企业的贷款成本能够大幅度降低,则我国制约我国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将迎刃而解。
4、建设我国经济高边疆,有效防范国外势力的冲击
从世界格局来看,中国是具备挑战美国霸主地位实力的主要国家,美国会利用金融、军事等手段抑制中国的崛起。因此,我们必须提前应对。
第一,金融侵略成为美国打击对手的主要手段
美国利用其美元无法撼动的结算货币地位,在国际黄金、石油、农产品、股市、外汇等市场呼风唤雨,不断打击对手,无论是苏联、日本、欧洲、亚洲四小龙均被美国货币利剑而遭到沉重打击。1990年日本发生金融危机,1991年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苏联被美国的金融战击垮而分裂,1997年索罗斯针对亚洲泰国、印尼、韩国、香港发起金融攻击,导致亚洲金融的爆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倒下的不是美国,而是欧洲。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下一个打击对象。
为此,我们要构建我国的金融高边疆,建设我国的金融防火墙,建议放缓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继续坚持外汇管制的政策,关闭美国对我国发起金融侵略的突破口。
第二,逐步减少经济对国外的依赖程度
我国的我国大豆等油脂油料对外依存度超70%,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了57%,超过了美国。美国华尔街可以翻手覆雨操纵这些大宗商品的价格的涨落,这将对我国经济安全(包括生产成本、CPI等)带来巨大的挑战。为此,建议要提前应对,采取有效措施,逐步降低大宗商品的对外依存度。
至于股市,我去年12月对2012年的股市做过判断,“至于股市,影响股市最主要的问题是供求关系,由于IPO的不断发行,法人股的不断解禁,增发、配股等行为导致股市的流通市值不断提高,尽管今年因为股市下跌而损失了5万亿元,现在的流通市值依然高达25万亿元,与此同时中国股市缺乏真正的长期投资者,上周的交易账户也就全部账户的5%,仅仅700多万个账户在交易,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是股市不断震荡寻底的根本原因!”
2007年以来,国内证券市场已经调整了4年多的时间,上证综指从最高的6124点调整到不到2100点,虽然部分蓝筹股具备了投资价值,但由于本次经济调整是对30年经济发展的总调整,大部分行业的产能严重过剩抑制了上市公司的效益增长,未来经济又将保持中速增长,同时A股供求关系失衡依然严重,大部分股票价格依然高估,A股从投机市向投资市场的转变过程还没有结束,A股目前还不具备历史性底部的特征,随着A股的进一步改革和调整,股票市场的进一步探底,我预计2013年将迎来历史性底部的出现,下一轮牛市将伴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而产生一轮长达数年的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