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
中国目前的储蓄率高达46%,居民储蓄存款14万亿元,企业存款10万亿元。这些数字引起了金融界的普遍关注。目前的居民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老百姓不敢花钱是重要原因。
中国储蓄率高的原因:
文化背景所致
居民收入增加,为储蓄猛增奠定基础;
城乡居民个人特别是农村居民个人的投资渠道狭窄;消费制度改革迫使居民将储蓄作为最钟情的投资方式;消费领域信用水平低下,使居民即期消费下降;价格心理预期走低,延迟了居民即期消费行为;
高收入阶层消费饱和,投资渠道不畅,货币沉淀于长期储蓄;
非居民性资金的流入,构成的“假性”存款占相当比重;股市“行情”不尽如人意,投资者从股市撤资,部分资金流向储蓄;
信贷消费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居民消费水平处于升级储备期。
社保体制不健全,资本市场效率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在任何国家都需要几十年时间,不可能在近期内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提高消费。第一,中国工业占GDP的份额比其
他大多数国家要高,与其他部门相比,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这意味着相当大份额的国民收入归给资本,进而转为投资。第二,占资本密集型企业(如重工业)很大份额的国有企业,对最大股东--政府--传统上很少分红。第三,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工业的快速增长和国有企业的重组,企业盈利增加。企业留存收益在投资资金来源中的重要作用,加剧了投资的周期性--利润高企时投资会进一步增强,低利润则抑制投资。
传统文化:现在国际、国内有个流行说法,中国人消费品买得太少,不像美国人消费得那么多,仿佛只要中国人多消费一点,就可解决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问题了。可是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美国人均GDP接近4万美元,消费水平怎么可以相比?中国人消费水平低是因为可支配收入低。国人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中国农民的消费水平太低,因此中国的消费水平太低。可是农民消费水平低不是因为农民有钱不消费,而是因为农民没钱。中国农民是中国消费倾向最高、储蓄率最低的群体。中国农民把所有的收入都拿来消费了,孩子上学、寻医看病还没有着落。因此中国短期内的消费增长很难指望靠刺激农民消费来实现。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就业增长的问题,是整体经济增长的问题,包括投资增长、城市化的深入。
社会结构:我想强调另一重要原因,即收入差距较大
而且还在继续扩大。目前在所有就业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是低收入阶层,要么是打工仔、蓝领,年收入平均仅万元左右;要么是还在农村的农民,每年仅3000元。他们的消费倾向很高,储蓄率很低,但在整个经济中,他们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每年新增GDP只有40%左右归这些低收入阶层所有,而且不是由于工资率提高,而是主要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的。剩下60%的新增GDP被高收入群体所获,而这个群体消费倾向很低,平均下来,整体消费倾向很难提高。就是说,现在恐怕还不能进入国民消费倾向大幅提高的阶段,而要在今后几十年通过经济的持续增长方能解决。家庭观念:老百姓的想法还是保守的,因为自己的生活来源问题,必须要求老百姓有一定的存款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有稳定的感觉,如果没有这种稳定的感觉或者说家里没有一定的存款后,老百姓心里不塌实,担心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像生病上学之类的,如果没有一点家底,怎么办呢?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老百姓的收入确实是越来越高了,但遗憾的是,在社会事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脱节的情况下,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却越来越谨慎,或者说,人们会觉得今后要用钱的地方太多,所以现在的收入只能放在银行里。
可以轻易地列出人们不敢花钱的众多因素:我们目前仍有为数众多的人被排除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在高昂的医疗费用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今天,人们留下部分收入“防病”当在情理之中;教育费用连续攀升,甚至出现很多“家庭一年收入供不了一个大学生”的情况,人们要给子女留点上学钱是很正常的;房价越来越高,很多人为了买个房子要背负一生的债务。
第二篇: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
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因此带来的是我国居民储蓄率的不断提高。本文分析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现状,探讨了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对产生高储蓄率的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针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储蓄率 国民储蓄 原因 对策
一、居民储蓄和储蓄率概念
居民储蓄,指个人(及家庭)自愿将其部分收入不用于消费,而是积累起来。居民储蓄的原因主要包括为不测事件建立储备金、为自己的老年积累基金、为保护自己的家属,或为了其他某一具体目的等。居民储蓄也为商业资本投资提供了部分资金来源。居民储蓄作为国家储蓄的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通过居民的储蓄,银行把大量闲散的货币资金聚集起来,再把这些资金贷放给各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使其在社会主义生产和经营中发挥作用。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居民储蓄的实质是推迟消费,将消费转化为投资。在国家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储蓄对大量增加建设资金,把有限的财力和物力用于发展生产,无疑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储蓄率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额所占的百分比。
二、我国居民蓄率现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材料, 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上世纪70 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之首。从1978年的210.6亿到1992年的11759.40亿到2006年的161587亿再到2013年的32万亿元,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增长了几百倍,即使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这种增长速度也是很令人震惊的。与之相对应的居民储蓄率也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基本维持在30%~40%左右,有时甚至突破了50%。下图为1992至2007年中国居民储蓄率。
从以上数据和图片可以看出,我国居民储蓄虽然总体规模很大,增长势头也相当迅猛。但由于人口基数也非常大,我国的人均储蓄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其次,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分配不均。在我国的储蓄存款主要集中在城市。
三、居民高储蓄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首先,改革开放以来,高储蓄率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充足资金来源,是支持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
其次,源源不断的资金流保证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增强了银行的稳定性。从银行角度而言,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背负大量不良资产的同时还能正常运转,其原因也在于储蓄率居高不下,银行有源源不断的社会资金流入。
最后,高储蓄率伴随着高投资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显著。最近10年间,中国以远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率,实现经济高速增长,最根本原因在于高投资是以充分的国内储蓄为保障。
(二)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1)抑制即期消费,导致内需不足。储蓄与消费的关系是一种此消彼涨的关系,与过高的居民储蓄率相伴随的,必然是过低的即期消费率和长期下降的平均消费倾向。高的居民储蓄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良影响使我国商品过分地依赖于出口外向型。
(2)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风险累积。因为,这么多的钱存在银行,银行不仅将来要还本,还要为此支付巨额的利息,如果不能有效地运用这笔资金,那就会增大经营风险。
(3)不利于我国融资格局的优化。储蓄的高增长还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市场等直接融资却发展总体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这种融资格局的最大弊端,就是隐含着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的资金来源结构是以高负债、低资本金为特征的,银行贷款方面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导致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并有可能酿成金融危机。
四、我国居民高储蓄率原因分析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居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增长
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居民储蓄的基本前提。这些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尽管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高增长所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二)物价上涨,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比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长比
储蓄是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消费支出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直接因素。居民的消费意愿可以由居民对当期的物价满意度来评价。物价上涨幅度越大,居民对物价的满意指数会相对下降,消费意愿也会下降。近年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尤其是食品类涨幅最大。
(三)利率的影响
利率的提高促进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在居民储蓄存款中,除了如“防老,防病,防灾,防失业和意外事故”等预防性动机的储蓄存款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以获取利息为动机的储蓄存款。在金融产品不发达的情况下,将资金存入银行生息是普通居民首选的一种投资方式,特别是对于经济更不发达的地区。所以当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时,就会促进居民的储蓄意愿。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社会保障体系是用以解除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解除人们对未来担忧的目标仍然没有到达。最近几年来,我国已经开始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再加上我国商业保险发展也不成熟,管理也不规范,并且大多以盈利为目的,使许多人对商业保险有很大的戒心,因此老百姓不得不把自己的钱储蓄起来。从而进一步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偏高。
五、解决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对策
(一)积极平衡我国居民收入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造成居民高收入者不愿消费,愿意消费的收入比较低,即造成我国高收入者储蓄,低收入者也储蓄的现状。合理平衡我国居民的收入,把高收入者那部分不愿消费的收入尽可能的弥补低收入者的不敢消费。因此政府应积极发展经济来提高整体的经济实力,为城乡居民增加收入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特别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及其收入水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保持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长势头;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加大对职工最低工资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进一步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总量,建立和完善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以平衡我国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的改革可能会增加老百姓的预期支出。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医疗保障体制、教育体制等存在大量弊端,大多数居民对未来预期不稳定,即使收入增加,他们还是为可能出现的失业、医疗支出等把钱都储蓄起来。另外,家庭支出的不确定性加大,如子女教育支出增加,也会导致居民过多的储蓄。为此,国家要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我国应该把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为低水平、多层次、广覆盖。保障对象不能只局限于公务员、国企职工、城市居民,非国企职工和农村居民也应该享受同样的保障。在城镇,把养老、医疗、教育、住房覆盖到所有劳动者。在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三)拓宽储蓄投资和利用渠道
投资机会,特别是金融投资渠道的缺乏,是中国储蓄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因此,拓宽投资渠道,深化投融资改革,有益于问题的解决。发展债券市场就是其中的选择之一,因为对企业来说,发债便利了外部融资,减少了企业投资对内源融资的依赖,有利于降低企业储蓄。另外,发展债券市场,可以缓解投资储蓄转化不畅,并将由此带来的风险分散化,避免风险过分集中于银行业。
(四)升级消费结构,培育消费热点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多,我国居民消费行为在一些领域中已经开始出现显著调整,基本耐用消费品市场渐趋饱和,而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因此,扩大居民消费,必须了解居民的消费需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不同消费的消费水平和不同消费需求,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使居民预期消费转化为即期消费。所以,我们要加快调整和升级消费结构,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同时积极培育汽车、住房和旅游等新的消费热点。政府应该加强对于这些新兴市场的管理,不断改善消费环境,并且给予政策支持。
六、结论
居民储蓄是社会的稳定器。许多居民储蓄是出于养病防老以及后代教育的考虑,部分储蓄甚至是居民的“养命钱”。高居民储蓄存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和养老保障不足、教育收费越来越高给社会带来的压力。
居民高储蓄虽然对我国经济有一定积极影响,但也带来了高储蓄率、低消费率,过分依赖出口等经济问题。要解决我国当前的居民高储蓄率问题 ,是一项长期、复杂和系统的工程 ,需要各个部门、各个阶层和各行各业的齐心协力、互相协调与配合。唯其如此,居民高储蓄问题才可以得到解决 ,国民经济才可以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国栋.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变化成因分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2] 我国居民储蓄增减历程[N].腾讯大粤网,2007.6.14.[3] 杨生恒.我国居民储蓄现状及其结构分析[J].中国金融 , 2005.7.[4] 刘克书.关于我国适当居民储蓄率的实证分析[J].消费经济,2006.4.[5] 唐玲.我国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3.8.[6] 孔静芬,郑旋.提高我国最终消费率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8.6.[7] 董辅礽.提高消费率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4.5.
第三篇: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
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
金融82班1638221杨玉洁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现状,并对产生高储蓄率的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主要介绍了政府储蓄,国民储蓄和部门储蓄上升的原因分析。同时得出了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的一些影响,并且对政策的执行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储蓄率政府储蓄国民储蓄原因政策建议
一.前言
近年来,中国的高储蓄率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经济学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根据支出法GDP统计中国的储蓄率之高及其持续时期之长固然令人困惑,它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更为棘手。作为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供给面,高储蓄率显然构成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另外两个表现在需求面上的突出问题:居高不下的高投资和规模不断扩大的高顺差。对于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研究,长期以来主要是在总量层面上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展开的。对高储蓄率的问题探究可以使我们对居民的生活水平,消费行为和投资行为等多方面都能有更深切地了解。所以,研究高储蓄率的问题至关重要。
二.高储蓄率现状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材料, 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从上世纪70 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之首。1989 至1993 年统计,中国居民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以上。尽管近几年中国出现通货膨胀趋势, 但中国居民的储蓄热情丝毫未减。本文从中国统计年鉴获得中国自1978 年—2004 年的居民储蓄额以及国民收入数据, 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1.从储蓄的绝对量来看, 1978 年我国储蓄额仅为210.6亿元, 但在随后的近三十年里, 我国居民储蓄额逐年增加,且幅度越来越大。其中2003 年中国居民的储蓄额超过了10 万亿元, 2004 年更是达到近12 万亿元。2.从相对量来看, 各年累计储蓄额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逐年上升, 而且累计储蓄总额与国民收入有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即自1978 年以来, 居民累计储蓄额随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储蓄率最高时可达到60%以上。3.2005 年中国储蓄占GDP 比率达到48.1%, 2006 年居民储蓄资金继续增加达到16 万亿元, 2007 年预计达到20万亿元。根据古典经济学理论, 理性人的跨期消费应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当发生通货膨胀时, 实际利率下降, 理性人应该增加当前消费, 减少储蓄。因此本文分析了除传统理论认为的收入外, 影响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其他因素, 并构造多变量消费效用曲线, 研究其某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引起的效用曲线变化与单变量消费效用曲线不同, 对中国居民跨期消费行为作出解释。
三.高储蓄率原因分析
余额总量大,增长速度快是目前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最基本的特征。而且在来一段时间内很可能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储蓄在经济学中被定义为: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即储蓄等于收入减去消费)。储蓄作为居民个人投资的一个部分,受收入和消费的直接影响。所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高居不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高增长。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是居民储蓄的基本前提。
这些年来我国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尽管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主要原因还是经济的高增长所带来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二)物价上涨,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比低于可支配收入增长比。储蓄是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一部分,所以消费支出也是影响居民储蓄的一个直接因素。居民的消费意愿可以由居民对当期的物价满意度来评价。物价上涨幅度越大,居民对物价的满意指数会相对下降,消费意愿也会下降。近年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尤其是食品类涨幅最大。
(三)利率的影响。利率的提高促进了居民储蓄存款的增加。在居民储蓄存款中,除了如“防老,防病,防灾,防失业和意外事故”等预防性动机的储蓄存款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以获取利息为动机的储蓄存款。在金融产品不发达的情况下,将资金存入银行生息是普通居民首选的一种投资方式,特别是对于经济更不发达的地区。所以当银行提高存款利率时,就会促进居民的储蓄意愿。
从中国国情考虑, 对中国居民储蓄行为影响较大的因素除收入外, 还包括社会保障制度、信用发达程度、外界投资环境、历史传统。首先, 除收入水平外, 社会保障制度对中国居民储蓄行为的影响居于首要地位。其中医疗、养老保障的不完善以及高昂的教育费都加强了中国居民的储蓄倾向。过去由政府大包大揽, 现在则自掏腰包, 在居民收入未能大幅度提高的前提下, 个人未来的预期支出是个未知数, 也可能是个无底洞。许多居民因此不敢消费。只有存起一定数额的货币资金, 似乎才能对未来稍有一点信心。多数人还在为未来的养老、子女教育、医疗费用、住房等问题担忧。所以, 现阶段高储蓄率不可能降下来。其次, 中国当前的信用体制不够发达也成为刺激中国居民储蓄的一个重要原因。古典理论中的经济行为人选择跨期消费以使效用达到最大化得以成立的前提是信贷自由, 然而中国目前金融市场还未发育成熟到具有宽松信贷环境的水平。很大程度上, 银行对贷款者严格的保证要求,阻碍了一部分有消费倾向的行为人的消费, 尤其是私人的高消费(贷款购房除外)并未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为减少风险, 银行对私人消费贷款者设置很高的要求,因此这部分群体为实现消费目标不得不进行长期储蓄, 进而导致消费转化为储蓄, 提高了储蓄率。再次, 由于中国实行对资本账户的管制, 大量资本所有者不能把资金投往国外获取利润, 不得不转向国内投资。然而中国国内的投资渠道十分狭窄, 金融产品稀缺, 适合居民投资的仅有国库券、股票(市场不成熟, 存在非法操作)、企业债券(不太发达)、基金(近两年才兴起)、房地产(但大部分中小储户无力投资此项目, 且风险过高)。因此中国居民在投资渠道狭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 不得已把资金存入银行。即使在实际利率已经下降为负值的情况下, 在这些储户看来名义利率是不会为负的,这就比拥有流动性的现金要好。最后, 刺激储蓄还有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在中国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下, 中国人重视亲情, 年轻人会为赡养父母储蓄, 而父母也会为子女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进行储蓄。此外, 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人也不喜欢与人竞争, 进而导致较高的风险规避情绪, 因此与其把“ 血汗钱”投到高风险的金融市场, 不如进行储蓄以备不测。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视勤俭节约为传统美德, 因此在路径依赖作用下, 中国人仍然崇尚储蓄。
四.政府储蓄倾向上升的主要原因:政府投资和资本转移
政府消费是“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换言之,政府消费就是政府提供的公共品或具有公共品性质的“混合产品”。从政府收入中扣除政府消费,形
成政府储蓄。政府储蓄主要被用于两类支出:其一是“资本转移”,其二是政府投资。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定义,“资本转移”是“一个部门无偿地向另一个部门支付用于非金融投资的资金,是一种不从对方获取任何对应物作为回报的交易。”由于资本转移构成政府部门的资金运用,并对应地成为企业部门的资金来源,因此,政府资本转移的实质,就是政府对企业投资的无偿资助。资本转移构成了政府储蓄的主要目的。在资本转移相对减少的同时,政府投资相应上升。由于政府投资的增速快于全社会投资的增速,其占社会总投资的比重逐年提高。显然,较之政府资本转移,政府投资对近年来政府储蓄倾向上升的贡献更大。进一步看,按照隶属关系分,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的90%左右属于地方项目,因此,政府投资规模及占比的上升,应该主要归因于地方政府的行为。
五.国民储蓄率和部门储蓄率上升的成因
居民部门初次分配收入主要由劳动报酬净额、财产收入和增加值三项构成。其中,财产收入的90%以上是利息收入,这反映了我国居民金融投资渠道狭窄的现实;劳动报酬净额等于劳动报酬来源与运用之差。需要指出的是:在居民部门中所以存在着劳动报酬的运用和增加值,其原因在于居民部门的统计中包含了个体工商户。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结构可以通过再分配予以调整。在资金运用方,主要取决于收入税和社保缴款两项;在资金来源方,主要同社保福利和社会补助有关。由于企业和居民在再分配环节中的资金运用对应于政府部门的资金来源,企业和居民的资金来源对应于政府部门的资金运用,因此,仅仅分析政府部门的情况,便可明了再分配环节中所发生的所有变化。政府在再分配环节中收入占比的继续上升,既得益于经常转移中的资金来源项的相对增加,也同经常转移中的资金运用项的相对下降有关。总之,从各部门通过再分配环节而产生的收入相对变化来看,唯有政府部门的收入是相对上升的,而居民部门的收入甚至因再分配而发生了相对下降。就此而言,政府似乎并没有发挥利用再分配机制去改善全社会收入分配结构的作用。
六.基本结论
尽管居民部门的储蓄率依然显著地高于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鉴于近年来居民存款增长率渐趋下降、政府部门存款增长率迅速上升、而企业存款增长率稳步增长的态势7,鉴于各部门存款增长率同其储蓄率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我们可以有较大把握地推断:我国储蓄率的上述部门结构特征依然被保持着。居民部门储蓄率呈长期稳步下降趋势,既归因于其储蓄倾向下降,也归因于其可支配收入占比的下降;从影响程度来看,后者是其主要原因。居民储蓄倾向下降,反映出国家持续推行的增加国内消费的基本战略已经在居民部门取得明显效果。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环节中的持续下降,则主要由劳动报酬和财产收入比重的双下降所致。其中,居民劳动报酬的相对减少,主要在于企业部门支付的劳动报酬相对下降;而居民的财产收入的减少则反映了居民投资领域狭窄和投资收益因流动性过剩而下降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从部门间的联系来观察,居民部门财产收入的下降和从企业获得的劳动报酬的相对减少,表明居民收入中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部分被转移为企业部门的利润和政府的收入。企业部门储蓄率总体是上升的。但是,相对于初次分配的结果来看,经过各类税收和缴费调整之后的企业再分配收入总体上低于其初次分配的水平。但无论是初次分配占比还是经再分配调整之后的可支配收入占比,都在稳定中呈微升之势。在初次分配阶段中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有两大因素造成了企业收入占比的上升。首先是其支付的劳动者报酬相对下降,这与居民得自劳动报酬的相对下降互为表里。其次是其支付的财产收入占比的下降。这种现象反映的经济事实是:自从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由于我国的资金成本一直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上,企业运用资金的成本也是相对较低的。政府部门的储蓄率经过了上个世纪的低位徘徊之后,自本世纪开始迅速增长。政府储蓄率的上升,归因于其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的上升以及其储蓄倾向也不断提高两大因素。就政府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而论,无论是在初次分配还是在再分配阶段,该比例都是上升的。这反映出:自从上个世纪90 年代初期提出的“提高两个比重”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预期的积极成果: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政府收入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速率在增长。但是,经过再分配调整之后的政府收入占比有了更快速度的上升,说明政府似乎并没有在利用再分配机制去改善全社会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发挥积极的正向作用。至于政府储蓄倾向的不断提高,无论归因于其直接投资水平的提高还是归因于其资本转移水平的提高,都说明:近年来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强化了。
七.针对高储蓄率的政策建议
如果说当前及今后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是降低储蓄率和提高国内消费率,那么,政策的基本着力点应放在改善国民收入的分配结构上。
(1)提高居民收入应当成为我国今后宏观经济政策的长期着力点。首先需要做到的是督促企业增加劳动报酬的支付,对此,尤为重要的是完善有关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并严格执行之。8 其次需要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适度增加社会福利支出。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社会福利支出的占比不得提高、甚至呈下滑之势,构成我国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相对下降和收入分配结构恶化的主要原因。其三是通过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发展直接融资,改变银行间接融资比重过高的状况,借以为居民获取存款利息之外的更多的财产收入创造条件。
(2)财政政策应当在今后以提高国内消费率为核心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在上个世纪90 年代初期提出的“提高两个比重”的战略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的背景下,财政政策应加速向公共财政转型,作为这一转型的重要内容,“减税增支”应当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安排财政政策的基础之一。就减税而论,降低生产税的税率和降低所得税税率,应属题中应有之义。9 就增支而言,应当大力增加“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以期同时实现增加居民部门收入和增加政府部门消费的目标,为提高国内消费率做出积极贡献。
(3)对于企业部门而言,重要的是要加快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不断提高其劳动生产率。在此条件下,企业应逐步提高其对劳动者支付报酬的水平,减少对低劳动力成本的依赖,以应对全球化的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1].何德旭:10万亿储蓄的多视角分析[N]。金融时报,2003-05-19.[2]屈宏斌:居民储蓄高增长堪忧[N]。经济观察报,2003-03-31.[3]张锐:高储蓄挑战宏观政策[N]。世纪经济报道,2003-04-29.[4]郭树清: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与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J].金融研究,2002,(2)。
[5]韩国栋.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变化成因分析.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版),2007,(1).[6]我国居民储蓄增减历程.新华网,2007-6-14.[7]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2007年第一,第二,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M].2007.[8]中国人民银行网.2007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2007.8.李焰:关于利率与我国[9] 居民储蓄关系的探讨[J].经济研究,1999(11)
[10].韩汉君:中国的居民储蓄存款及其利率弹性[J].上海经济研究,1999(9)
[11]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Vol.42, No.1(Mar.,2004), pp.145-170.
第四篇:中国离婚率高的七大原因
中国离婚率高的七大原因
事业成功的男人,不一定会有成功的婚姻。而有自己远大理想和辉煌事业的女性,婚姻绝大多数也都不会太美满。
随着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也随着国民受教育面的扩大和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绝大多数家庭都过上了相对丰衣足食和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就在我们生活水平日益富足的背后,却出现了愈来愈多夫妻关系不和谐、家庭内部不和睦的现象,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劳燕分飞现象,值得社会学家和全社会的深思。
目前,我国出现离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其基本原因或许可以归结为七个主要原因:
一、女权思想泛滥,已深刻地影响到了现代女性的行为准则。新中国建立六十年来对妇女传统观念教育的松绑,“妇女能顶半边天”的鼓励,让越来越多的女性从传统观念到行为准则都有了根本性地改变,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等中国传统女性的特征越来越不明显。当家作主的冲动让她们无论是在职场或是家庭都想事事争先,处处恐后。而深受传统观念压抑束缚的女性一旦得到彻底解放,其爆发力绝对不可轻视。与此同时,社会进步也给她们带来了同工同酬的平等薪酬制度,这让更多的女性挺起了腰杆,精神和物质上都不再依靠老公生活。因此,没有了传统观念束缚又有了可以养活自己的经济能力,女性自然是不再需要对男人言听计从。
二、传统观念淡化,也让更多女性走出家庭参与到社会活动之中。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的女性已经不再心甘情愿成为男人的附庸,这是受过现代教育女性的共同之处,现代教育完全摒弃了女性的“三从四德”,而更多的是要求女性“自尊、自强、自立”,因此,我们可以经常看到一种现象,那就是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大学校园,女孩成为班里或年级里学生领袖的比例远远高于男生,女孩的参与意识和想统治世界的欲望很强,很多女孩不但就此学会了驾驭男孩,而且还习惯了对男孩发号施令,强悍之势形成了阴盛阳衰的现象。同时,传统家庭观念教育的淡化,父母也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系统教育孩子廉仪礼耻和谦和礼让,这就也让小俩口婚后短期内很难形成家庭的核心,男孩在家庭中地位的日益低下,更使其难以形成完整的和强烈的家庭及社会责任,而严重退化的家庭责任感往往也是造成高离婚的导火索之一。
三、家教模式转变,很多家庭从小就把女孩往“女强人”方向培养。追溯目前普遍存在的“阴盛阳衰”现象,或是通俗的说是“妻管严”现象,我们在当笑话讲过以后不难发现,这其实是我们目前的教育模式出现了偏差,起到了很大地推波助澜作用。
现在,我们很多男孩家庭通常怕孩子在外面闯祸或者学坏,经常教育孩子要听老师和长辈的话,要遵守社会秩序,要有礼貌,不得在外面打人骂人等等的规矩教育;而有些女孩家庭则怕自己的孩子在外面被人欺负,通常都是对孩子进行强悍教育,让她学会不畏强暴,让她敢于和男孩争强好胜,结果,造成了现在很多女孩的性格出现男性化的现象。与此同时,孩子在家庭中经常看到的是母亲欺负父亲,而父亲老是一副委屈求全的窝囊形象,这种潜移默化教育更加深了让男孩的越发胆小而让女孩的更加强悍。
要知道,绝大多数的男人都是喜欢温柔宛约、温恭贤淑、善解人意的女孩,绝对厌恶那些“母老虎”式的、在家里绝对强势的老婆,因此,男人在家里得不到的温柔就有可能会演变成在外面养情人,想得到心理上的平衡也就难以杜绝了,这也是导致高离婚率的深层次问题之一。
四、家务能力下降,让越来越多的男性体会不到家庭的温馨。独生子女政策的最大弊端就是让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越来越低下,男孩女孩不会做家务的大有人在。俗话说“要想留住对方的心,必先留住对方的胃”,如果你能
做得一手好菜,老公每天按时回家吃你做的饭菜,这个家庭的幸福指数肯定比较高,在外应酬或出轨的机率相对降低,离婚率自然也就比较低了。同样,收拾房间、拆洗衣被、教育孩子也是可以夫妻配合的,家庭是俩个人的,家务也应双方承担,而如果在这个家庭中女孩一点家务都不做,或者是结婚了也不想学着做,那么,等到婚姻的新鲜感一过或男方感到了身心疲惫,这个家庭潜伏着的危机也就可能爆发出来。
女人不做家务就会降低对家庭的责任,多余的精力就会放在其它地方,而如果这种地方是会伤害到家庭的,那这个男人就绝对是自己多承担了家务还得到了老婆给的“绿帽子”,在这种情况下不离婚才怪呢!
五、社交活动增加,在充分尊重女性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的同时,也给了男女社会交往中相当的自由权。要知道在当今依然是男性主导的世界里,女性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达到自己事业的辉煌,往往付出的代价比男性要多,更需要得到男性的认可。虽说有人戏言“酒后失身,何必当真”,可一旦真的失身了就没有不当真的。要维持一个家庭不容易,而要拆散一个家庭往往也就几句话或是做错一件事。分析目前离婚案件,绝大部分都是出自一方感情不忠,出轨和红杏出墙的多发难控,更对现在的家庭增添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很多离了婚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自己过于计较了对方的某些问题。比如老婆因为老公在外面风流快活而提出了离婚,结果再婚的道路走得相当艰难。
我们可以看到,事业成功的男人,不一定会有成功的婚姻。而有自己远大理想和辉煌事业的女性,婚姻绝大多数都会太美满,这种现象值得深思。或者可以说是因为男人喜欢比自己弱小的女性,这可以显出男人养家活口的能力,会让男人在家庭中有稳固的地位。反之,就会破坏这种平衡关系,造成夫妻失和。
六、追求个性张扬,生活环境的不断宽松,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生活理念的不断更新,都让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成员有了追求自己个性生活方式的选择。只要早晨一出家门,总会让对方提心吊胆你对诱惑的抵抗能力,总让人感觉到充满诱惑的世界里的所有一切,随时随地都可能会给家庭带来致命伤害。
七、丈母娘的横加干涉。有相当部分家庭夫妻劳燕分飞的原因来自丈母娘对女婿的不满意,现在,有一些丈母娘对女儿嫁人的期望值很高,把自己后半辈子的幸福全部押在女儿嫁人上,进而对女婿的准入设立了很高的门槛。有的是嫌没有辉煌的事业,有的是嫌家境门不当户不对,有的是嫌女婿无法满足女儿或者说是自己的物质需要,还有的是觉得女儿嫁给这样的女婿枉费了父母的呕心沥血,因此,恋爱时会反对,结婚后仍然反对,而有的女孩如果听命于母亲的强势主导,就会顶不住精神上的压力,同样,如果有的女婿感到丈母娘严重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或者厌倦了丈母娘的冷嘲热讽和白眼相加,自然会造成离婚收场。
要逃避这个现实和充满诱惑的世界是不可能的,关键还得从小抓起,从教育抓起,因此,我个人认为,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不是腐朽的,给女孩子适当增加“三从四德”和学习一些《女儿经》内容也不一定就是让女孩回到厨房,让女孩从小受到坚守妇道的教育也不一定是坏事。在这个世界,男孩需要遵守一定的规矩,需要肩负起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因此应加强其社会责任感的教育;而女孩子同样也应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多加强女性温柔宛约的培养,让女孩回归到她们的自然美岂不皆大欢喜?这个社会是有分工的,男主外,女主内,这对平衡社会分工绝对会有好处,尤其是能够给这个社会带来和谐稳定的传统观念,我们还是应该大力宣传和名正言顺传承的。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虽说结婚和离婚都受法律保护,合则聚不合则散,结婚离婚同样自由。结婚时理由只有一条,而离婚时的理由可以有成千上万条,不管怎么说,离婚毕竟是表明了两人的婚姻走到了终点走到了尽头,过高的离婚率毕竟一来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稳定,二来也不利于家庭和谐关系的维护,三来也会困扰整个社会的和谐,四来也会动摇我们社会稳定的根基,当然,更会让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熏陶和道德礼教的社会秩序受到冲击和
影响。
因此,中国有着自己的国情,有着自己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传统理念,有着让大家普遍接受的传统观念,因此,我认为还是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来教育民众,让男人更阳刚一些,让女人更温柔宛约一些。
第五篇:中国革命胜利原因
2008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按照世界银行的预测,世界银行在90年代末期做出了预测,2008年中国经济总量是我们今天经济总量的一半,这么巨大的误差,中国的发展怎么回事?世界的专家、权威机构没有想到,我们很多人也没有想到。
[金一南]:我觉得像历史一样,当共产党那么弱小的时候,万里长征。当时蒋介石要常追,就是穷追猛打,他觉得是流寇,蒋介石讲,古往今来没有流寇能够成事者,流寇能成事吗?不管是当时在中国革命的尽头时,大家都没有想到能不能成?能成功吗?成功了。我们这个党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夺取政权,28年时间,我们这个军队1927年八一建军,到1949年夺取政权,这么短的时间,这样一个党、这样一个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失败到胜利,我们讲这是奇迹,中国历史的奇迹,也是世界历史的奇迹。当我们讲到我们今天经济的奇迹的时候,我们今天的经济的奇迹无法揭秘的时候,林毅夫讲,谁能够破解中国30年经济发展之迷,谁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
[金一南]:我们说我们今天发展的奇迹,我们想到中国革命成功本身就是一个奇迹。我们过去的成功,我们的力量来源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伙人革命成功了,指挥军队,战争胜利了,建立了新中国,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力图破解这样一道题,就是我们的力量来源,我们的胜利来源,为什么能够胜利?就像我们将来,我们的后代可能还要破解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经济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功,那都是一样的,这都是我们的谜,我们要破解这样的谜团。日本对中国革命的影响,当我们讲出来的时候大家很新奇,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我们有足够的认识,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我们认识不够。近代以来,先进的思想往往是通过日本传入中国。以前毛泽东讲过一句话,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马克思主义也好,各种各样的主义,我们确实是向西方寻找真理。
[金一南]:但是,实际上我们大量的先进人物是东渡日本,从日本学习了大量的东西,日本先于我们,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的社会科学的著作,包括卢梭的,包括马克思的、恩格斯的东西,因为日文和中文的文字相近,我们很多东西直接转译日文,比如我们今天做统计,可能有780多个政治词汇是从日文直接转译过来的,比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共产党、劳工、神圣、团结就是力量,我们都是直接从日本拿过来的。古代我们对日本影响很深。近代的时候,日本对我们影响很深。社会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社会主义运动,日本是翻译西方的,我们从日本拿过来。日本成为一种思想流向,叫“一衣带水”,它翻译大量的东西,我们经过简单转译,对中国社会影响很大。
[金一南]:另外,当日本法西斯崛起以后,对中国入侵,“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它对中国伤害很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了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从历史来看,中华民族觉醒有这么几个过程:一八九
八、戊戌维新,那是官僚阶层的崛起,当然官僚阶层是少部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少部分官僚阶层少部分的觉醒,很有限。1919五四运动是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但是,当时中国上大学的有多少人,教授有多少人,在民众中还是少数。1937年“七七事变”是中华民族的觉醒,这个范围是非常大的。日本的入侵导致了中华民族这种彻底的觉醒,真正认识到了,我们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必须起来团结一心。这就是我们民族觉醒、民族奋起,完成救亡,也成为我们胜利的基础。
[金一南]:比如不管是日本的革命思想,马克思主义首先日本翻译,转入中国。还有日本的法西斯运动对中国的影响,影响都非常大。当然就我们内部来说,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是这样,国民党早期接受苏联列宁的建党模式的改造,我在书里说了,我们很多人都不太知道。早期,国民党是一个毫无力量的党,是孙中山的同盟会,有点像我们过去的帮会组织,就是向国民党总理孙中山个人表示效忠,它没有严密的组织机构,总共有多少党员,组织体系是什么,党的章程是什么,怎么分派任务,怎么督导检查,收了多少党费,党费怎么用,一笔糊涂帐,完全是一个没有力量的帮会组织。
[金一南]:就是孙中山接受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接受苏联的援助之后,苏联早期对国民党改造,国民党后来成为一个有力量的政党,完全就是苏俄建党模式,列宁建党模式对国民党进行了很大的改造。包括黄埔建军,苏联顾问、苏联的援助。我在书里写了,“当黄埔建军以后,黄埔军校的这种困境”。孙中山第一次试图掌握一支军队,把他们称为党军,成为国民党的军队,非常困难,没有一点力量。
[金一南]:首先没有经费,苏联给了支持,没有枪支,孙中山让广东的兵工厂给300支枪,当时广东的兵工厂没有人听孙中山的话,孙中山的影响很有限,孙中山批了300支枪,兵工厂只给了孙中山30支枪。黄埔军校30支枪,国民党方面讲,连警卫用的都不够。后来是苏联援助8000支步枪,当时黄埔军校一下就有了枪了,黄埔军校教育长讲,全校上下,从校领导到普通学员无不欢呼雀跃,我们有枪了,8000支枪,谁来的?从苏联来的,这是对我们革命很大的影响,对我们北伐胜利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新中国的胜利,是利用了很多偶然。比如国共合作的机会,共产党获得大力发展。再比如日本入侵的时候,共产党又获得大力的发展。如果没有这样的机会,共产党能胜利吗?很多人提这个问题。后来我说了,从近代来看,没有一个政治集团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受到如此严酷的考验,从它建党的时候,根本没有资源,一大就50多名党员,1927年刚刚起来,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五万共产党人被屠杀。
[金一南]:好不容易在江西搞了几块苏区,五次围剿,最后被迫万里长征,长征开始,各根据地的红军30万,到长征结束的时候,只有一万多人、两万人,损失非常大。我们说历史给予中国共产党空前严峻的考验,我们之所以能够胜利,给我印象非常深的一点,我们有大量的人没有看到胜利这一天,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们有300万党员,但是按照一个资料统计,有名可查的党员烈士,就是牺牲的有370万,有大量共产党人没有看到五星红旗升起的那一天。
[金一南]:我给大家举两个例子。我们悲壮的失败,红军长征之前,先让红七军团组成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和红十军会合组成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打出北上抗日的旗帜来。组成红十军团,红十军团的军团长就非常典型,他指挥北上抗日的时候连续犯错误,他是黄埔一期的,老资格,他在黄埔一期东征作战的时候身负重伤,一只胳膊被锯掉了,但是他刚愎自用,在北上抗日的时候,抗日先遣队组成之后,在一次打伏击的时候,他坚决要求伏击国民党的王耀武的补充旅,补充旅可能是杂牌部队,但王耀武这个军队是精锐部队,伏击补充旅的时候,他指挥错误,他没有让粟裕指挥的19师去主攻,他让他指挥的20师担任主攻,20师和21师战斗力比较弱,战斗经验也不足,当别人的补充旅进入伏击圈以后,20师的新兵心慌了,敌人没有进入伏击圈,就提前开枪了,敌人的补充旅立即调整阵形,对我们的攻击非常猛,那一次我们吃了大亏,那一仗打下来,我们红十军团19师的师长,非常优秀的指挥员,牺牲了。
[金一南]:牺牲了以后,部队受到很大损失,剩下的部队撤退,在撤退的时候,国民党当时对我们形成包围的态势很明显,粟裕当时在这个部队里面,到了一个山口,当时天很晚,部队很疲劳,粟裕讲绝对不能休息,我们必须通过去,否则会被敌人消灭,但是他说要休息,不休息不行,方志敏也在这个队伍里,方志敏作为红十军团的政委,方志敏说让粟裕带着少部分部队先过。粟裕带七八百人突围了,方志敏劝刘的部队开拔,刘太犹豫,说要休息一晚上,结果部队没有突围出去,最后部队受很大损失,方志敏被敌人抓住了,方志敏后来写了著名的《可爱的中国》,成为我们非常有名的烈士,刘畴西连续犯错误,他落到了敌人手里,刘畴西整个光芒迸射出来了。
[金一南]:他连续犯错误,不听别人的建议,给部队带来很大的损失,但是当蒋介石一听说把刘畴西抓住了,蒋介石硬把他弄过来,刘畴西是黄埔一期的,奠定蒋介石一期的黄埔军队的组织,刘畴西出了汗马功劳,丢了一条胳膊,蒋介石对他印象非常深,一定要把他弄过来,派黄埔军校的教官去跟他谈,当时车水马龙,一批一批的人去找刘畴西做工作,刘畴西坚决不为其所动,这就是共产党的信仰,涉及到信仰、信念、主义的时候,刘畴西绝不退让,绝不退缩,绝不改变自己的形象,最后被枪毙。
[金一南]:我们不举非常光辉的例子,尽管可以指责他犯了很多的错误,指挥部队不当,给部队带来损失,但是讲到共产党人的信仰、信念、主义的时候,他宁可为自己的真理、为自己的追求而献身,他到了蒋介石的黄埔一期,蒋介石很欣赏他,马上就是高官厚禄,我觉得他这种榜样更具有震撼性。到了这个时刻,绝不改变自己的形象。这对我们来说,我觉得是一种很大的启示。还有刘畴西指挥的红21师的师长,胡天陶,我看他的事迹,也感到非常感动。
[金一南]:就是王耀武,王耀武被我们抓住了,是我们的战俘,当年,补充旅的旅长,后来是国民党济南区的司令,我们在攻打济南的时候,把王耀武活捉了,他在他写的政协文史资料里,非常详细地写了当时审判我们红军20师的师长,他说我连续和红军作战,解不开这个迷,他们这么难缠,怎么回事,如此英勇顽强,胡天陶被活捉,21师师长把胡天陶带上来时,王耀武坐在审问室,他大吃一惊,这是红军师长吗?好几件补丁落补丁的衣服,当时冰天雪地,是冬天,就几件补丁落不定的单衣,身上什么都没有。
[金一南]:他是红军的师长,他感到意外,在这种较量里面,互相的对打很多,这么一个破衣的红军师长,和一个各种武装配备非常整齐的国民党将军坐在这里互相较量,讨论战争,我说在这种讨论中,王耀武都承认,我不是胜利者,王耀武说,你家里还有什么人,你说出来,我保护你的家人。胡天陶就讲,我没有家人,你把我枪毙了吧。
[金一南]:给我们印象非常深的就是说这些光芒不是在共产党人最辉煌的时候迸射出来的,不是在我们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时候,不是在五星红旗飘扬起来的时候,不是在我们取得一个一个胜利的时候迸发出来的,是在共产党人最困难的时候,革命最困难,前景最黑暗,一点前景都没有,这种情况下,共产党人的信仰,像刘愁稀、胡天陶,我们今天多少人知道他,我们今天没有多少人知道像刘畴西、胡天陶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军队的脊梁,他今天也是我们的脊梁。所以我觉得这些人是我们很多人不知道的,他们牺牲了多少年了,这些人的血脉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
[金一南]:突围出去的粟裕带领800人,成为新四军主力的部队。1948年攻打济南的时候,华东野战军的指挥者就是粟裕,活捉王耀武就是粟裕提出的口号,打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王耀武把粟裕的几个上级,全部围剿、牺牲,我说这种报复是历史的报复,最后是粟裕实现了我们这些牺牲先烈的愿望,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过渡。我觉得这里面起很大作用的是共产党人的信念、共产党人的信仰。国民党不缺智商,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几位不缺智商的国民党将领?
[金一南]:比如脸谱化的描述,非常胖,喝酒,糊里糊涂,这种东西是很脸谱化的。你要接触到真实的历史,共产党的领袖也会犯错误。所以,毛泽东怎么从一个凡人成为党的领袖,你看他怎么修正自己的错误。国民党方面也有认识非常清醒的人。比如陈诚,蒋介石八大金刚之一。周恩来同志夸赞他,陈诚可以算成是国民党方面的高明的战术家,他在指挥的第五次反围剿,作为前敌总指挥,给红军造成很大的障碍。
[金一南]:从第四次反围剿开始,陈诚也看出了国民党方面存在的问题,他向蒋介石建议,苏区不进行土改不行,他觉得毛泽东、朱德非常高明,打土豪、分田地,把农民发动起来了,我们围剿红军和红军反围剿,不是两支军队在较量,是我们几乎要和江西根据地的民众进行斗争,这太困难了,陈诚当时就建议,我们也要学共产党,我们要想办法把土地分到农民手里,陈诚当时的政策和我们当然不一样,我们是打土豪、分田地,陈诚是把土地买回来,然后分给农民。这个方略,别说蒋介石通过,连当时江西省主席都说,绝不能这样,我们要这样,我们就成了共产党了,我们绝对不能这么干,把陈诚的方案否了,没有来得及实行,虽然没有来得及实行,国民党方面都是糊里糊涂的吗?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吗?陈诚当时就非常清楚地看到了国民党存在的问题。
[金一南]:后来陈诚到了台湾,当了台湾省的省主席,第一个事情就是对台湾进行土改,大陆已经全丢了,再搞下去不行了,我们在台湾必须得土改,他就把在苏区那套没有实行的赎买政策,在台湾实行了,国民党从大陆偷运了很多黄金、金条、银元等等很多贵重金属,把台湾当地的富豪、豪强的土地买过来,分给台湾农民,这才稳住了台湾。陈诚不光在军事上有一套,在政治上也是比较清醒的。
[金一南]:我再举一个例子,白崇禧。白崇禧在国民党方面被列为“小诸葛”。在红军长征之前,我在书中写了,红军是1934年10月份开始长征的,蒋介石没有想到。红军长征的时候,蒋介石想红军根本不可能离开经营七年的根据地,他们不舍得。就是利用红军舍不得这个地方,我们围剿他们,把他们全部消灭在江西。当红军1934年10月10号离开于都,开始长征的时候,蒋介石大吃一惊,因为蒋介石认为大局已定,蒋介石到北方区视察去了,红军长征了,开始走了,蒋介石急忙回来,是主力走了吗?朱毛在红军的队伍里面吗?他们走到什么地方去?蒋介石在1934年11月、12月时他才判定红军主力转移,转移的方向才做出大致布局。这是蒋介石。
[金一南]:蒋介石在1934年11月才做出了红军主力西移的判断,白崇禧1934年4月,红军开始长征之前的半年,在广东陈济棠召开军事会议,白崇禧已经准确判定了红军现在面临困局,必然进行战略转移;第二,战略转移的方向很可能是向南,进入两广再调头向西进入湖南、贵州。第三,转移的时机,白崇禧讲,大军行动粮草先行,切忌千里携粮,千里携粮为兵家所忌,所以白崇禧判断红军长征很可能在秋冬之际,大军不用带粮,走到哪都有粮。白崇禧不愧是国民党方面的小诸葛。红军转移的决心、转移的方向、转移的时间,他都判断对了。我们是10月10号开始长征,就是秋冬之际,就是粮食收获的季节,他都判断对了。为什么国民党方面有非常聪明的将领,但是没有搞成呢?共产党为什么伟大?毛泽东为什么伟大?当毛泽东出现失误的时候,比如四渡赤水指挥出现失误的时候,他迅速采用彭德怀、杨尚昆、林彪、聂荣臻的意见,迅速调整,采取下面将领的意见,马上获得下一场胜利,再出现失误,再听下面的意见,再获得胜利。
[金一南]:毛泽东伟大就在这儿。蒋介石砸锅也就砸在这儿。有陈诚这样的人,有白崇禧这样的人,白崇禧满腹经纶,把红军长征判断得那么准确,他根本不可能跟蒋介石提,蒋介石要消灭他,他是贵军的头子,蒋介石要借红军长征,把红军首先压入两广,消灭陈济棠、消灭白崇禧、消灭李宗仁,白崇禧后来讲了一句话,老蒋恨我们比恨朱毛更甚。国民党方面不是没有能人,派系分割、四分五裂,利益你争我往,内斗不已,军阀混战,是这样一个局面。就是毛泽东讲,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白色政权的之间的战争是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取得胜利的第一个道理。这就是我们能够取得胜利。
[金一南]:国民党不是败在智商,有陈诚、白崇禧这样的人,下面还有不少这样的人,包括杨永泰,杨永泰连红军走向,红军很可能穿过金沙江,渡大渡河,从川西北上,都判断出来了。杨永泰所判断出的红军长征路线,连红军当时自己都没有想到,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最初想西征,想和二六军团会合,会合不成又想在贵州、在四川建立根据地,不行,又想在滇西建立根据地,蒋介石不信,蒋介石讲那是石达开走的死路,红军怎么会走那条路线,不会的。蒋介石身边绝不缺智商,他的统帅出了问题,他的路线出了问题,他的方针出了问题。他所引导的中国的走向,本身的道路出了问题,他的失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出于一种必然,不是败于智商。蒋介石如果没有毛泽东这个对手,他有成功的可能,他有在中国统治的可能,他要在中国统治,我们完全走的路子不会是今天这样。如果要是蒋介石在今天中国统治的话,我们的国力绝对不会增长到这样一个程度,因为他不可能解决中国彻底统一的问题。蒋介石到了1937年抗战的时候,也没有把中国完全统一,就是中国地方军阀、地方势力的割据还是没有完全统一。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一盘散沙的中国人聚集起来了,这是我们非常大的功绩,我们发动民众打土豪、分田地、土改,合作化运动等等。中国共产党的动员能力,不是动员社会中层、社会高层,他从民众开始,这种社会动员。当然也是中国社会的洗礼,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过这样的洗礼,精神面貌和精神状态和原来完全不一样了。
[金一南]:如果今天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国民党的领导,在中国建立这么一个政权,我觉得我们肯定是某些人的盟友,还有美日安保,如果蒋介石在的话,他是这样一个同盟,我们和谁同盟,我们不结盟,我们是自己的,我们绝不和他们结成联盟,我们民族自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觉得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人最当之无愧,蒋介石上台他做不到这一点。当然我们承认他也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这种依附性和我们是不一样的,我们具有独立性。毛泽东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的独立性,既独立于敌人,也独立于友人,包括共产国际,包括中苏同盟之后,即使中苏同盟,我们也绝不允许苏联和我们建立联合舰队,我们也绝不允许苏联在我们的土地上搞长波电台。蒋介石在的时候,青岛、上海都是美国海军的基地。
[金一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今天政权是买办性的,如果国民党在大陆执政,可以想像,局面就是这样。真正使中国人,使中华民族获得彻底的独立,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则确实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当然这不用我们理论推演,胜利证明了一切。中国过去有句老话,叫做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当然这个话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斯大林讲了一句话,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我们用今天的成就说明了共产党人的追求。从领袖的角度来说,领袖提供一种思想,比如说列宁提供思想,斯大林也提供思想,孙中山也提供思想。有的领袖不提供思想,只提供意志,比如蒋介石,蒋介石的思想就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但是蒋介石提供意志,到底是什么意志?4.12一定要杀共产党人,当然“七七事变”,他也下令抗战。蒋介石之所以不敌毛泽东,我在书里写了一条,毛泽东既提供思想,又提供意志,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包括我前面讲到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就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毛泽东思想,至于毛泽东提供意志,这个就不用说了。
[金一南]:1927年大革命以后,毛泽东上井冈山,提出政权是从枪杆子里获得的,这句话既是思想又是意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指出了毛泽东的工农武装格局,农村包围城市这样一条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思想意志的完美结合。1947年,胡宗南占领延安,到处追击毛泽东,毛泽东讲我决不过黄河,我就在这儿,我看他们能抓住我?这是什么意志?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核心的一条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必定取得胜利。
[金一南]:有些人很聪明,提供很好的思想,但是他没有意志。比如瞿秋白,瞿秋白的思想也是可以的,但是没有提出成系统的思想。瞿秋白的意志对于一个领袖的意志来讲是弱的。领导人既提供思想,又提供意志,对于这个党来说,毫无疑问是非常大的福音。
美国历史很短,200多年历史,它的光荣、它的梦想、它的英勇,到处在美军的内部宣扬,战斗发生、战役发生、著名的将领,将领用过的手枪,还有他用过的望远镜、兵器,全部排列在那儿。它的历史很短,但是写的非常足。我们的历史悠久,我们的奋斗也非常精彩,但是有一段时期,我们文革时期极左的那一套搞了之后,没有什么可说的了,除了说一个领袖,其他的都没有了。我觉得这不是一部有血有肉的历史,我们这种牺牲史、奋斗史、有血有肉的历史,我们今天恢复的就是这个,只有这种东西,才能够给我们中华民族以最大的鼓舞。
[金一南]:这种激励不是让你看一部经典,是让人看一部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和我们今天的人一样的凡人,他们也会犯错误,他们流血牺牲奋斗,我们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奋斗。这就是历史在今天的作用。有句老话,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为什么写历史?为什么对历史那么感兴趣?我写这本书我就是要揭示中国共产党对信念、对信仰的忠贞,对主义的忠贞,任何人收买不了。
[金一南]:当然今天来看,我们党内有腐败,还有一些人被利益所诱惑,做人家的特务。刘畴西这样的人虽然犯了错误,但是落在蒋介石手里,蒋介石那么想把他拉过去,他坚决不过去。我们今天很多人主动卖身投靠,虽然有些人挂着共产党人的招牌,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什么?就是想自己捞取更多的东西,在他心中有主义吗?有人民吗?有党和国家的事业吗?
[金一南]:在写过去的时候,一定不能丧失我们力量的本源,怎么能够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信任,让群众真心实意跟着你奋斗。看我们的历史,我们怎么过来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失败到胜利,如果我们今天忘记了过去,丢掉了过去,那么就有可能出现苏联那样的情况,我们必须警示。这是我写这本书一个最根本的动力,就是寻找我们力量的来源,让力量的来源在今天不至于消失,继续支撑我们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