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深度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推进淮河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加强深度合作 实现优势互补
推进淮河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梁家贵
(阜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淮河流域覆盖鄂北、皖北、苏北、豫东南、鲁西南等地区,淮河文化是指这一流域发展变迁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及卓异特质的区域文化,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较早提出“淮河文化”这一概念,并开展研究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1987年5月,淮河水利委员会和豫、皖、苏三省部分县、市文联及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在河南信阳召开“淮河文化研讨会”,提出要按照水系对文化进行系统研究,认为“淮河文化的存在和科学价值是不可置疑的。”此后,沿淮各省开始重视发挥淮河文化的作用,相关研究也逐步展开,研究组织相继成立,此外还建成了各种形式的淮河文化博物馆,从而形成了以推进淮河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为目的,多方面介入、多形式开展、多层面深入、多学科参与的态势。
一、阜阳师范学院开展淮河文化研究的主要措施和成绩
阜阳师范学院高度重视淮河文化研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深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重视队伍建设。阜阳师范学院以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阜阳师范学院皖北文化研究中心为科研平台,以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为主要依托,已形成一支稳定的研究团队。这支队伍拥有教授1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从专业结构来看,既有文化学、艺术学、民俗学专业,又有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专业,研究专长不同,学科结构合理,智能结构恰当;从年龄结构来看,均是中青年人员,年富力强,在所属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
(二)加强学术交流。阜阳师范学院紧紧围绕淮河文化研究开展学术交流,积极组织研究人员参加省内外有关淮河文化研究的学术活动,特别是每两年一度的淮河文化研讨会。2005年11月,阜阳师范学院与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第三届淮河文化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沿淮各省的专家学者120余人与会,规模大、层次高、成果丰富,获得巨大成功,标志着淮河文化多学科综合研究格局的初步形成。现已确定,阜阳师范学院明年将承办第八届淮河文化研讨会,有望将淮河文化研究推进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此外,阜阳师范学院编辑出版《皖北文化研究集刊》(以书代刊,黄山书社出版,已出三辑,第四
1辑预计年底出版)、《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汇刊》(已出五辑,单篇均被地方政府或职能部门采用),主办欧阳修文化研讨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传承创新研讨会、元后期政治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和皖北文化发展高层论坛等学术会议,学术影响不断扩大,成为了淮河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阵地。
(三)凝练研究方向。从内容结构方面来看,淮河文化至少包含两个层次:其一是指淮河流域人民长期从事的生产与实践活动;其二是指淮河流域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实践中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从文化的结构形态来看,前者主要表现为特定的物质文化与风俗习惯,后者主要表现为制度文化以及特定的思想与价值。整体上看,“抗争”、“拼搏”和“奋进”是淮河文化的精神内核,它体现在淮河流域的器物、风俗习惯、人们制定的制度及其思想意识诸方面。基于此种认识,我们逐步凝练了四个研究方向。
第一,淮河流域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研究。一是开展淮河流域的语言文学研究,主要研究淮河流域的方言和历史上的文学家、文学流派、文学现象,以及文学作品中的重大社会变故、历史事件等,进一步拓宽中国语言文学研究范围。二是开展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研究,主要研究淮河流域历史名人、遗址遗迹、社会组织、乡村文化和社会环境变迁等,进一步深化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三是开展淮河流域的民俗宗教研究,主要研究淮河区域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进而把握淮河流域社会风尚,以及民众的深层心理结构。
第二,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主要开展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现状,以及传承人生活情况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探讨建立“政府主导、专家研究、民间参与”的互动互补、相辅相成的运作机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与科学开发。
第三,淮河流域精神提炼与传播研究,主要从文化学、传播学角度阐释、解读当代淮河流域出现的包括抗洪精神、城市精神、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文化等在内的区域精神文化,研讨其文化意蕴,挖掘其文化价值,推动和提升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定位和深度思考。
第四,淮河流域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与发展研究,主要开展淮河流域包括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文化活动在内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现状调查、问题分析,探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面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的文化产品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以及以文化事业发展培育消费能力的机制等,极大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围绕以上四个研究方向,阜阳师范学院获批一批研究项目,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至2013年底,已获国家、省部级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40余部。其中,仅由皖北文化研究中心自己招标、设计的项目就有60项,其中教育厅重点项目14项、一般项目24项,自设项目22项,资助学术著作20余部,被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采用研究咨询报告50余份。
(四)营造文化氛围。阜阳师范学院努力营造淮河文化氛围,积极打造淮河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五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建设淮河文化展
馆,将其列为“文化铸校”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供学生入学教育使用,同时也供上级领导、兄弟院校和地方各界参观。目前文化展馆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有望明年新生入学前能投入使用。这不仅能营造浓郁的淮河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地方文化教育学生的功能,同时也能更好地保存地方文化资源。
(五)汇聚创新资源。2012年起,阜阳师范学院积极推进淮河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在有效整合校内相关资源与要素的基础之上,广泛汇聚创新资源,牵头组建了包括1个省政府职能部门、3所高校、1个省级学术团体、1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机构、7个省级研究机构、2家文化企业,以及5家市级博物馆和1家县级博物馆的协同创新体。作为牵头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出台了《“2011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在组织管理体系、人事制度管理、拔尖人才培养等8个方面大力改革,力争突破制约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打破高等学校与其他创新主体间的体制壁垒,把人才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活力,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
二、今后开展淮河文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未来几年,为推进淮河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阜阳师范学院将着重开展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紧紧围绕国家和省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规划,结合淮河文化特色,深入考虑国家、省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力争推动淮河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突破。
第二,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紧密结合高校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地方精神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经济、历史文化资源等研究特色,以重大问题为突破口,把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产出高水平、创新性科研成果当作协同创新的首要任务。
第三,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胆探索吸收各种已经取得成功的创新主体的运作模式,做到公开、开放、共享,实现高校、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共赢,努力将淮河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人才学术高地、人才聚集洼地、研发服务基地和创新引领阵地。
三、几点建议
为加强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进淮河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如下四条建议,供各位领导,特别是参会兄弟院校的领导参考。
(一)签订一份协议。建议各方以推进淮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为目标,缔结一份框架性协议,确定今后开展合作的意向。在此基础之上,经深度协商,签订具有实质性内容的协议。
(二)确定一种机制。建议各方应以此次会议为契机,争取以后轮流主办、定期举行。每次会议围绕具体主题,探讨交流,以增进沟通了解,密切交流合作,最终建立一种产学研信息、图书情报、知识产权、人力资源等资源合作和
分享机制。
(三)坚持一项工作。淮河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可供研究的领域很多,但是我们应该坚持一项工作,就是所在地区的文化发展报告。它可分为三大块:一是所在地区的总报告,介绍所在地区文化发展状况,总结成绩与不足,分析重点与难点,助推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二是专题报告,针对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如传统文化、农村乡村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等,进行专题报告;三是重大与热点问题研究,结合新时期国家、所在省有关文化建设的文件及会议精神,立足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有针对性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报告。最终将各地区文化发展报告加以汇总,形成当年淮河文化的整体发展状况,提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四)建设一个实体。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最终形成一个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的文化传承创新合作组织,全力促进淮河文化创新体系建设。
第二篇:2016文化传承与创新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检测1 学习目标:
1、文化多样性的含义、地位、表现(民族节日、文化遗产)
2、为什么要以及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3、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原因及要求。
4、传统文化的地位、特征。
5、为什么要重视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6、文化创新的原因及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7、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题目训练:
1.天人合一,顺时而食。”一家老字号食品企业在这一古老智慧的启发下,随着二十四节气的更替,推出了清明的青团、谷雨的椿芽酥、立夏的青梅饼、芒种的乌梅酥、大暑的荷叶饼等广受消费者欢迎的时令点心,这表明
①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②民族文化的传承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 ③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有着持久影响 ④文化与经济之间具有相互交融的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漫画《老树发新芽》体现了 A.传统文化具有绝对稳定性
B.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文化创新需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在城镇化的浪潮中,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歌曲中“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的田园景象日益不再,人们伤感地说:“不要问我从哪里来,因为我已经没有故乡。”对乡村的衰落感到惋惜,原因是
①乡村承载传统文化,乡村衰落是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然现象 ②乡村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生活选择 ③乡村寄托了人们的乡情乡思,有利于增强人们认同感和归宿感 ④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2015年7月14日发布的《2014—2015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报告》显示,2014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阅读率为58.1%,超越传统纸质阅读率。“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中国人传统阅读模式。数字化阅读方式 :①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 ②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是社会生活中最方便、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5年7月18日,“三孔”古建筑彩绘保护工程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正式开工,这是自清末以来首次对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建筑彩绘部分进行大型修缮。“三孔”古建筑启动最大规模彩绘修复,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古建筑
A.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具有不可再生性 C.其经济价值远远高于现代建筑 D.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影响深刻
6.针对时下的古诗文教学,有专家指出,古诗文入课堂,留给学生的核心,显然不应是那些分崩离析、可以量化和默写的“知识点”,而该是对传统文化的更多了解与热爱,对民族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自然认同。该观点强调
A.古诗文不应成为知识传授的载体 B.古诗文应该影响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C.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应该具有强制性
D.古诗文教学不应抹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7.近年来,全国上百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官方微博及行政官方微博相继亮相,旅行路线、民族风情、出行攻略、地方美食„„这些过去在网站论坛上经常讨论的话题,如今在微博上聊得热火朝天。材料告诉我们
①大众传媒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②互联网是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 ③互联网技术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 ④现代传媒的出现必然取代传统传媒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8.《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众多娱乐节目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创造了收视佳绩。这两档同属汉字知识竞赛类的栏目打破了不少传统文化节目曲高和寡的怪圈,在具备较高文化品质的同时,获得了可喜的收视和良好的社会反响。上述材料表明()①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文化创新需要将传统文化赋予时代精神 ③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所在 ④文化创新应推陈出新,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将于2015年10月18日在福州举行,这届运动会的主题口号是 “福之州,青之运”。“福之州”点出中国唯一一个“与幸福同名”的省会,“福之州”也可表述为幸福的神州大地;“青之运”则暗喻年轻一代将在此集聚能量,展示力量,以新的姿势与节奏,领跑中国。这体现了()①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②举办运动会可促进文化交流 ③各地文化渐趋融合又各具特色 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活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10.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提及,“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材料表明钱钟书先生主张()①世界各国在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②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创造了人类优秀文化 ③文化是民族的,要守住民族文化鲜明特色 ④尊重各民族的文化成果,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1.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但各地中秋节的过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南京人中秋除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在北方,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等。这表明
①传统习俗世代相传 ②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现 ③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 ④文化的丰富多彩反映了经济的繁荣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2.“第五媒体”是人们对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即时为传播效果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的称谓。关于“第五媒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就其本质而言属于大众传媒 ②在文化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③表明大众传媒已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唯一手段 ④它的出现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3.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她通过冷浸法提取青蒿素的灵感来自东汉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我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因为 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 ③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社会和人起积极的作用 ④传统文化都是财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14.湖南卫视《爸爸回来了》、《爸爸去哪儿》受到观众狂热追捧,这是湖南卫视借鉴韩国《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经验,结合中国人更加注重亲情的传统,推出的亲子互动节目。这告诉我们
①必须立足于观众需要进行文化创新 ②吸收借鉴外来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前提 ③文化创新必须尊重传统关注生活 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当今世界,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不同文明之间持续开展对话、交流,最终融汇成人类文明奔流不息的长河。这表明 ①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源泉 ②文化交流使得各民族文化趋向统一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庄子·列御寇》载:“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这则寓言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启示是 ①文化传承要适应社会实践的要求
②提高文化修养要着眼于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 ③个人的文化素养是在后天的教育实践中培养的 ④提高文化修养应当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17.“义”是我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为民族大义舍生取义、为人民幸福追求公平正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而不辨是非的“侠义” “江湖义气”,则会使人误入歧途。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
A.彻底地改造 B.全面地肯定 C.全盘地否定 D.批判地继承 18.全国政协委员梁晓声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转向非虚构写作,从社会小切口观察、思考转型社会的生态。他说:“作家应该手握两支笔,一方面写文学作品,一方面对社会发言”。这说明: ①文学创作要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③文学创作要增强社会责任感 ④非虚构作品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19.比较新旧“二十四孝”内容,可以看出
①对“孝”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 ②对“孝”文化既要克服又要保留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③传统习俗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④传统思想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0.2015年10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开始访英之旅,中英建交40多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坚持“和而不同”“以和为贵”,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在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不少佳话。这启示我们要
①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③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 ④在文化交流中自觉消除外来文化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央视网根据青少年网友多使用移动端上网的特点,创作了《动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孔融让梨》、《精忠报国》等部分优秀片目进行二次剪辑、精加工,推出时长4分钟以内的动画小短片。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要 ①注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融合 ②基于传统文化这一精神根基 ③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④避免出现与过去重复的东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2.我们今天丰富多彩的文化离不开对前人的继承,文化的继承性主要体现在 ①传统文艺 ②传统建筑 ③传统思想 ④传统道德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3.2014年,在日内瓦万国宫举办的“画说汉字”的展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图解汉字,讲述汉字历史演变,传递汉字中蕴含的文化理念和哲学思想,激发了参观者对中华文化的强烈兴趣。“画说汉字”的展出表明
A.中华文化正在领导世界文化 B.文化交流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C.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包容性 D.传统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4.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传统中医药多年来一直服务中国和亚洲人民,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中国传统医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有助于增进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心 ②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 ③应注重继承和保护,进一步发挥中医的作用
④要保护更要开发,文化的价值在于能否创造经济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5.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能集中展示民族文化和表达民族情感的是
A.语言文字 B.民族习惯 C.民族遗产 D.民族节日 26.“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形象地说明了 A.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B.世界必须要统一文化 C.要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7.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使、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中华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这句话强调了 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②文化在批判中继承 ③文化因互鉴而丰富 ④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瑞典文学院8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白俄罗斯女作家斯韦特兰娜·阿列克西耶维奇。瑞典文学院秘书萨拉·达尼乌斯这样评价道:“在过去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的三四十年间,她一直专注于描写苏联和苏联解体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她的作品并不是关于那些历史事件本身,而更多地将目光投向普通人的情感历程。”这说明
A.文化是人创造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B.丰富的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根本动力 C.作者的灵感是文学创作的源泉 D.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29.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 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0.“一月一镇一场”“一月一镇一赛”“一镇一演”是海南省某县着力打造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县政府积极为群众搭建表演舞台,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鼓励群众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参加演出的群众越来越多。县政府的做法 ①体现了政府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作用 ②激发了群众文化创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其精神力量 ④扩大了群众文化权益,让群众广泛享用文化成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1.美国一华裔男子因为给10岁的女儿洗澡被剥夺抚养权,最终因抗警被击毙。在此之前,加州圣塔蒙尼卡的一对华人夫妇由于平时爱吃榴莲,做饭时喜欢煎煮炒炸,因而被要求搬出公寓。
纽约华人大妈6月起在日落公园排练节目而被多次投诉,其领队还收到了法院的传票。文化差异虽然会带来一些摩擦,但是其本身并不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不能和谐共处。各国之间无论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发展道路还是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都存在着差异,各有自己的特性和优点,应彼此尊重,和睦相处,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创造一个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多姿多彩的世界。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32.材料: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正在中国涌流。从《百家讲坛》吸引数亿观众到《于丹〈论语〉心得》狂销300多万册,从古装影视剧热播到历史题材图书畅销,从人大成立国学院到北大、清华等开设“国学班”,从各地恢复祭孔到海外孔子学院遍地开花,从私塾重现到儿童读经„„这一切都表明,曾经渐行渐远的传统文化正在回归。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探究我国传统文化如此之“热”的原因(9分)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33.材料:某出版企业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他们调查发现在飞机、火车上很多人在用电脑、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该企业从传统的纸张印刷、人工渠道发行跨越到全数字出版发行,把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出版物在第一时间传送给读者,而读者阅读的工具是手机和平板电脑。他们还研发了很多适用于教育方面的数字化产品,比如“寒食帖”,读者既可以欣赏诗词的内容,也可以了解作者苏东坡的概况以及所涉及的地方的人文、历史背景,还可以对书法进行临摹。开发民族新漫画《四大名著》并向10个国家输出版权,与日本动漫企业合作为日本文部科学省提供的《三国演义》漫画本,让日本这个动漫大国的中小学图书馆,第一次有了来自外国的漫画书,目前,该公司资产已达到118亿元,开始在全球范围跨区域、跨行业谋篇布局。
问题: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该出版企业为什么能实现不断发展(12分)
34.海南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黎族苗族的歌、舞、服饰是我国灿烂民族文化中绚丽的艺术奇葩,凝聚着黎族苗族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心血。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2014年9月23日,海南省民族地区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民歌、民舞、民服进校园”活动启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客观、科学地认识民族文化,使学生在了解各民族历史、民情民俗、语言文字、民间工艺等知识的同时,深刻理解祖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进民族团结,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和民族精神、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黎族苗族传统文化?(10分)
35.材料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充分肯定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也提出了推动社会 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新要求,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材料二 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以及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必须加快深化为话题之,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我们应该如何发展我国文化。(10分)
编号: 一 编制人:王俊平审核人:王亚男 审批人:温媛 使用时间:2016-9-班级: 小组: 姓名: 等级: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检测1试卷答案
选择题:DDCBB DCABC BCDDB BDACA BCBCD ABACC
31.(1)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文化具有多样性,各种文化之间,应当相互尊重、相互交流。(2)由于世界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这样就使得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3)对待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4)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2.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我国传统文化“热”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特征的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某些思想契合了现阶段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人们希望从传统文化中寻求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专家学者走出书斋,借助电视等大众传媒对传统文化作通俗的解读,对传统文化热潮起到了推动作用。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弘扬传统文化对于培育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构建社会共同价值体系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促使各级政府积极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每点3分)
33.(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从传统的纸张印刷、人工渠道发行跨越到全数字出版发行,在实践中推动文化创新。3分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开发民族新漫画《四大名著》,立足传统,推陈出新。3分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与日本动漫企业合作为日本提供《三国演义》漫画本,面向世界、博采众长。3分
(4)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把握了阅读的发展新趋势,创新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需求。3分
34.(1)我们对待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5分)
(2)面对黎族苗族传统文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和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黎族苗族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5分)
(3)我们要把握好黎族苗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分)
35.①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保持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同时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④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首创精神。⑤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注:从其他角度回答可以酌情给分
第三篇:“文化传承与创新”主题班会
主题: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年级XX班主题班会 活动名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主题班会
活动时间:2012年6月XX日(6月份期间,7月1日之前)活动地点:广州大学大学城校区
活动主体:商学院09,10级全体同学
活动口号:文明文化共传承,和谐校园齐共建
活动目的: 引导广大学生学习借鉴国内外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同时,要大胆创新,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纪意识,敢于与不文明、不守纪、考试作弊等行为作斗争。
活动意义:加深同学们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让同学们在接受新鲜的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做到以创新积极的态度去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同学们通过了解学习优秀文化,从而做到修身,自律,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水平,增强自身的法律道德意识,为文明社会,和谐校园,贡献出一分力量。
嘉宾:辅导员,导师,导生 等(人数不限)
活动流程:
根据各班策划情况而定,但必须留有一定时间让辅导员或
导师发言总结
活动内容: 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结合校园文化与校
园文明建设的要求,从加强校园管理和加强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修身工程的需要出发,组织学生学习讨论:
1、中华民族有哪些优良传统与文明习惯?
2、当代大学生如何传承与创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与文化?
3、如何在遵纪守法、克己奉公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文明养成?
以以上的问题和要求作为基础来开展这次主题班会。各班要深入研究如何搞好该班的主题班会,开班会前各班
委务必要一起讨论策划班会活动,并组织好本次活动(温馨提示:需要用到课室的班级需提前三天去借课室),要求各班级的设计方案及活动内容必须紧密切合该次活动主题及精神内涵,鼓励各班大胆创新,设计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展现班级风采。
活动要求:
1、各班级务必要邀请一位老师(辅导员或导师),若导生在校,则可邀请导生到场观看。
2、各班级要根据自身情况,由班长、学委负责组织,深入把握该次主题活动精神所在,拟定好方案。并且务必在举行主题班会前提前知会秘书处和学习部的系负责人,及时通知他们主题班会开展的时间地点。
3、各班级的班干部要积极参与主题班会的各项组织工作,做好考勤、场地、议程安排和讨论记录等工作。
4、活动过程注意时间,纪律等方面的控制。推荐活动时间为60分钟。
5活动2天内,请各位班长将此计划书与总结书以电子版形式发到秘书处系负责人处.逾期不候.总结书的要求(400字以上):
总结内容包括:总结本次主题班会的优缺点、以及工作建议等等。总结是主题班会的成果体现,请班级给予充分重视。
班长签名:
班会结束后2天内,请各位班长将此计划书与总结书以电子版形式发到秘书处系负责人处.逾期不候.
第四篇:创新文化体制 推进县域文化发展
创新文化运行机制 推进**文化发展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地区综合竞实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深入贯穿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县实际,就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运行机制,推进全县文化繁荣和发展,谈一下认识和体会。
一、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全民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精神纽带。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一要扎实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不断推进县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向各乡镇和各基层党委(党组)延伸,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党员干部理论素养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二要深入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实施纲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和思想道德体系建设,大力开展“增强爱国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做现代文明公民”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公民的国家意识、社会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在全县唱响改革创新的时代旋律。三是打牢学校德育基地建设,加强中小学生爱国意识和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全面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四是积极推进机关和企事业等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一批机关、事企业单位、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示范点,着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切实消除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死角”和“盲区”。五是大力弘扬以“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为代表的爱国创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深入开展创业、创新、创优活动,培育“**精神”,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创业创新创优良好风尚。
二、统筹城乡,构建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格局
构建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格局,既要充分发挥城市的导向、辐射作用,带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又要因地制宜,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大力开展村屯文化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文化发展氛围。一是加强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在全县以休闲广场、老街基公园、图书馆、民俗馆、革命纪念馆、社区活动室和乡镇综合文化站以及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场所为阵地,以传统节假日、重大纪念日等为依托,广泛组织开展具有群众基础的各类特色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二要发挥地方特色,弘扬**优秀文化,认真抓好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大胆创新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举办“激情之夏”主题文化活动和**春晚为契机,广泛开展优秀文艺节目选拔活动,进一步发掘和弘扬**优秀文化。三是以城带乡,推进城乡文化联动。在搞好经常性的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城市文化的导向、辐射作用,以各类文艺团体为依托, 充分利用农闲、集市和传统节日,举办城乡群众共同参与的歌咏、戏曲、秧歌、灯会、鼓乐、健身游艺等深受群众欢迎的文化活动,实现城乡文艺队伍同台献艺。
三、挖掘资源,构筑文化发展的新优势
深入研究**800年历史文化,挖掘各类特色优秀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构筑全县文化发展的新优势,进一步加快**由文化大县向文化强县转变,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一是依托自然风光、生态农业、红色经典、神话传说、宗教民 俗等资源,加快对青马湖、萨日湖和龙江工委等特色旅游景点的开发,打造农庄体验、湿地生态、红色经典、宗教文化等旅游项目,把旅游文化打造成成**经济新的增长点。二是抢抓全国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战略机遇,充分发掘**独特的文化艺术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青马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拓展青马湖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树立**文化品牌。三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实现无形的文化资源有形化,既往的文化资源现实化,分散的文化资源聚集化,空泛的文化资源凝练化,将历史传说、文化典故和神话故事等整合成为高品位的特色文化,增加文化含量。四是加强人才资源的培养和挖掘,发挥民间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和非职业文艺骨干的作用,组建民间艺术团,展现民间艺术,带动群众自娱自乐,扩大群众参与面;以社区为依托,组建艺术团,组织开展大型广场文艺和各社区的小型文艺活动;以中小学各类艺术兴趣小组为依托,组建学生艺术团,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丰富青少年儿童的文艺生活;以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为依托,组建老干部艺术团,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进一步深化和创新文化事业管理,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服务 优良的运行机制,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使文化产业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增长点、结构战略调整的支撑点、转变发展方式的着力点。一是整合组建**新闻传媒集团,大力发展新闻传媒、电影院线、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推进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应用,进一步加大媒体舆论宣传力度。二是建设青马湖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优势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广告策划、文化展览、资讯传播、创意农庄等业态,叫响青马湖文化品牌。三是大力发展民办民营文化,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投资兴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将文化传播得更广更远。四是建立文化作品创作协会和文化发展基金,广泛征集精品文化,鼓励文化创作,为文化创作者体提供载体和平台,营造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创作和生产一批面向基层、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
五、强化监管,确保文化市场健康发展态势
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为契机,进一步明确责任,完善监管机制,加强文化、公安、工商等部门间协作,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把日常监管和专项治理相结合,依法行政和热情服务相结合,全面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切实提升文化市场综合治理水平。一是进一步加大对网吧、游艺厅、歌厅等文化娱乐 场所的运行监管力度,实行全天候、精确化、无缝隙的监管,严格规范其经营行为,努力营造“经营业主合法经营、消费者健康消费”的良好氛围。二是切实加强对演艺市场的管理,严厉打击色情低俗演出活动,严格执行持证演出和申请审批制度,对未经审批私自举行商品促销、开业庆典等演出活动要坚决予以取缔,并按规定予以处罚。三是充分利用媒体优势,加强舆论监督和宣传力度,引导各类文化实体健康向上发展。
第五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08年4月1日上午,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 2008年理事会暨丽江文化研讨会在丽江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隆重开幕。24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及省市相关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和仕勇主持。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国清在开幕式上致辞。
这次会议主要提出了如何传承和发展丽江纳西文化、彝文化、摩梭文化,推动纳藏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如何促进两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鼓励并动员各位专家学者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做出自己的努力。
我们常常说,文化是一个地方社会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这层基石,高楼大厦建得再高也终有倒塌的一天。因此,丽江要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旅游文化,必定要重视纳西文化、东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针对传承纳西文化、东巴文化这一主题,本刊特别邀请到几位嘉宾,谈谈自己看法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杨焕典 广西师范学院 教授
我从51年出去求学至工作一直到81年,整整30年的时间里我很少回来丽江,我身边基本上没有人讲纳西话。如何能够将母语表达的流利程度保持与刚离开时差不多的状态,我认为一是和年龄有关,如果你14岁之后离开故乡,你的第一语言基本已经固定;第二是因为纳西人对家乡的依恋与其对母语的感情。
关于传承并推广纳西语对丽江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作用,恩格斯说“语言帮助人类从动物界分划出来成为社会的人”,所以,首先语言对人类的贡献,它应该记头功。我们今天仍在受语言的惠,如果没有语言,今天的一切进步都是不可能的。一旦我们失去了语言,这个社会就会崩溃,语言是一切文化的物质承担者。文化作为软件,也需要借助有语言的支撑来传承和表达,所以语言的价值是非常之高。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由于纳西族的语言受汉语及英语的影响颇深,现在的年轻人或者小孩子都不会说纳西话,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大家对语言的理解进入了一个误区。任何语言都是很宝贵的财富,他们并不知道。各种语言根本没有等级、先进或落后之分,它们都是高度发达且与其它语言呈互借的关系,他们若认识到这一点,纳西语才能传承下去。
民族文化对一个地方发展,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因素,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文化本身对社会来说是一种软件,文化也是一种社会传承与推动的生产力。一个人有了文化,他就会逐渐脱离原始的生活状态,从而进入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层次。但我们对文化的了解就像小学生,了解还非常少,对文化的研究永远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等到一种文化消亡了还不认识它。我们得益于文化,因此有责任将民族文化保存下来。
对于丽江创建旅游文化名市,我觉得第一条就要抓交通,能方便各地游客出入丽江;二是持续丽江模式,一方面保护,一方面发展,要注重古城及各自然风景区的保护,以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得荣?泽仁邓珠 中国档案会会员 甘孜州档案局研究馆员 教授
去年在丽江召开的川、滇、藏民族文化研讨会,让我一开始就感觉到了自己的家乡,认为我虽然在丽江,但并没有离开家乡。他们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心理素质及文学艺术及地域和社会经济方面有着许多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丽江的建筑、部分语言和佛寺及非常丰富的纳西族文化这几方面。我觉得这两个民族在文化上没有太多区别,纳西族与藏族属于一种同源分流的关系。
现在成立的丽江文化研究会与纳西文化研究会将是一个很好的组织平台,对今后发掘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文化有很好的帮助。
杨尚孔 国际纳西学会 副会长
现在我们都说文化是软实力,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它的价值之高,特别是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之后,不管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发展都需要文化的支撑,所以21世纪的发展主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发展。
虽然离开丽江56年,但我仍然保持了一个纳西人对自己母族的认可和自觉,坚持说纳西语。我真正开始关注纳西文化是在退休之后,作为纳西族的一员,我对本民族的关注比较少,所以这10多年来,我对纳西族文化的关注实际是接受了民族文化的再教育。
纳西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国内文化界高度关注,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重视。所以我觉得纳西文化研究对丽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也尽自己的能力推动纳西文化在汉地的传播,并与其它民族之间做广泛的交流。
我认为,我们过去在民族识别过程当中有一些失误,民族文化不应该以地域来划分,而应该以民族族系、族源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这也可以大大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作为纳西学会会长,我主要是组织纳西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交流。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语言的消失,语言的消失意味着民族的消亡,所以我极力主张纳西族的年轻人不要忘记母语纳西语,要将这种语言传承下去,如果不以母语来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也就不会领悟到它的精髓。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在母语传承方面多做些工作。
喻遂生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所长 教授
我是汉族,但我研究纳西文化、东巴文化。我学的是汉语言专业,现在主要研究甲骨文和象形文。研究文字的起源单靠甲骨文是不行的,而东巴文形态比较原始,虽然绝对年代不是很久,但是形貌比较原始,可以作为研究甲骨文或者普通文字学的参考,且东巴文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还活着,还有很多人在用。
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是它的根,它的灵魂,如果没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那么这个民族基本就混同于其它的民族了。生物多样性重要,语言和文字的多样性也很重要,而且对其它民族的文化也有相应的推动,所以说,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保留下来是很有必要的。
东巴文化的基础是语言文字,但我们现在还没有一本自己的纳西语词典,反而是美国学者孙陶茂编了一本纳汉英词典,中国人自己却还没编出来,这让我们很惭愧。我们要突破这个薄弱环节,我们有必要将前辈整理的字典资料编印、公布出来,让后学有所继承。
木桢 云南省民族委员会 副主任
对于云南来说,是民族文化的腹肌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文化发展的本身是顺应整个社会发展的。现代社会就是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时代。当物质生产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以后,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只有文化含量高的物质产品才有市场与持续发展的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实际上是社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文化也伴随其发展。
其次,文化又是一种民族自豪感与民族凝聚力的内涵所在。从国家角度来说,在综合国力提高的过程当中,我们国家作为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各民族都把自己的文化作为一种动力来提高民族的矢志和民族凝聚力,促使国家软实力的提高,这个也是文化对社会的贡献。
最后,云南世居少数民族是全国最多的,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因为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差别较大,他们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发展民族文化对于落实十七大提出来的促进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软实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以纳西族文化为主体的丽江文化,这几年在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工业性文化的改革发展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特别是在促进文化旅游方面。丽江发展旅游文化,首先要坚持按照中央关于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第二要充分挖掘与发展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三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追求的品位与档次越来越高,作为文化,如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这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也有好处;第四,在发展民族文化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要适应这种冲击,要善于吸纳外来文化相对进步的方面,摒弃自己文化陈旧或者没有时代感的方面。宣科先生讲,文化重点在“化”,也就是不断地进化。文化本身没有不变的,主要是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保持自己的个性。其实纳西文化也是不断地发展和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当中保持了自己个性的文化。
杨国清 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 会长
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成立一年来的主要成绩:丽江文化研究会和纳西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是丽江市委市政府的一个重要决策,主要考虑到除了从党委和政府的角度发挥文化的作用,同时考虑到怎样发挥整个社会和民间的力量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尤其文化对丽江来说,这个关系更重要,作用更大些。
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成立至今一年多时间里,整个工作的开展还比较顺利,并且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今年市委的二届四次会议,在市委工作报告里面,研究会的成绩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首先,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及文化历史的战略,所以文化研究会专门地组织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专门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丽江文化的繁荣。同时我们也到一区四县,与各方面的文化人一起,与他们开展十七大精神的讨论。
第二,结合丽江市的实际情况,推动丽江文化的建设和繁荣,深入到一区四县,与各级政府部门、文化保护单位、基层文化单位进行专门的文化调研。主要围绕丽江古城的保护、东巴文化的保护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三个主题,就如何搞好各区县文化的发展繁荣提出了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古城和东巴文化的保护这两方面,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是直接参与到其中,也给市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市委对此非常满意。
第三,文化研究会组织了民间广大的文化爱好者,充分发挥了他们传承和发展丽江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丽江文化各方面研究的成果,并借助《丽江文化》杂志这个载体来进行展示。这次文化研讨会也是一次为了展示丽江文化研究的成果而举行的重要活动。
此次会议收到的论文很多,一共有160多篇。主要以丽江文化发展、繁荣为主题,涉及到丽江文化建设发展及丽江各个世居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学科角度、文化内容、深度或者广度来说,成效不错。
丽江文化研究会同时与省内外关心重视丽江文化的文化人,或者说专家学者,加强了广泛的联系,我们觉得丽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或者在更宽阔的背景下,这对丽江文化研究的突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与北京,重庆,大理,迪庆各方面的研究会都会互通文化信息、交流情况,他们对丽江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与建议,同时也提交了很多不错的论文。
丽江文化研究会为了搞好丽江的文化保护、复原以及创新发展,也到国内外、省内外进行考察学习,吸收其它地方的保护、发展的经验。特别去年,我们就开始加强了与四川文化研究会的联系。
2008年,在丽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方面要办几件实事,一要编撰丽江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文化发展的大事记,以便大家能够很好地回顾总结这30年来文化发展重要时期的工作;其次,今年准备推出《丽江文化》的系列丛书,包括这次文化研讨会,也要编成一册论文集;同时,今年7月份于昆明召开的人类学大会,已经把纳西学的研究已经列入了会议的一个专题,作为会议的一个论坛,中国这么多民族,只有纳西族和苗族进入了这个大会的专题,这对于丽江文化品牌的提升,对于丽江文化进一步走向世界,将是一个重要的机遇,所以丽江研究会也将配合市委政府积极进行相关的筹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