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新型农村消防体系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2:25: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构建新型农村消防体系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构建新型农村消防体系的思考》。

第一篇:对构建新型农村消防体系的思考

******旗既是全国贫困县,又是拥有60万人口的农业大县,方圆8318平方公里,辖区16个乡镇和苏木。其中城区面积仅9.6平方公里,农村人口50万左右。据统计,今年1至8月份**旗发生的火灾中农村火灾起数占到火灾总数的82%。因此,怎样改善农村消防安全环境,构件新型农村消防工作体系以适应新农村消防工作建设已逐渐成为当前消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农村消防安全现状以及与城市消防安全的联系。政府消防安全责任落实不够,对消防工作不够重视。农村消防规划滞后,消防基础设施差,建设资金不足成为农村消防安全的“瓶颈”。农村房屋建筑耐火等级低,消防站布点少,水源缺乏,消防车通道不畅通,通信不便,加之公安消防警力严重不足,使得农村火灾特别是边远乡镇发生火灾,不能及时有效进行扑救。

消防监督三级管理体系不完善,安全责任不落实。由于基层派出所人少、事多,造成部分派出所存在怕揽事、怕管事的思想,加上民警消防业务知识了解不多,对消防法律理解的不透彻,造成派出所不能有效履行消防监督职责,而且乡镇农村越来越多的消防行政许可也必须由公安消防机构来审批,实际上并未真正意义上的减轻消防部门的农村工作负担。

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宣传存在盲区。由于农村面广地偏,消防宣传不到位,加之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致使农民缺乏必要的防、灭火等基本的消防常识,电线老化、私拉乱接、铜丝代替保险丝非常普遍,村民家中存放汽油、柴油、化肥、农药等易燃易爆化学物品现象也较为突出,相当一部分村民不知道火警电话119,更有少部分村民认为“公安消防队,救火要收费”,而不愿报火警。此外,农村封建迷信活动、不良生活习俗和小孩玩火等人为因素造成的火灾也呈上升趋势。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用工需求增多,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镇,由于他们缺乏消防安全常识,用工单位又很少按规定对其进行岗前消防安全培训,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违章操作等不遵守消防规章的行为有可能人为制造许多火灾隐患甚至出现三级消防管理单位火灾剧增的局面。

强化三级管理制度的落实,建立消防监督管理体系。明确三级管理职责范围,强化责任的落实。市、(县)区两级消防部门以加强派出所民警业务培训为基础,赋予基层派出所更多的监督管理职能;并要求其配合消防部门做好火灾调查和统计工作,严厉打击纵火以及趁火打劫的刑事犯罪。强化派出所对村级组织的防火检查指导工作。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火灾多发、死亡率高的情况,派出所指导各乡镇村级组织建立火灾防范能力较弱人群和村内家庭小作坊的基础台帐;以村、大队干部为龙头,发挥其点多面广的优势,加强村内防火安全检查,及时发现、消除火灾隐患。

强化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建立消防灭火救援体系。加强公安现役建设,提高扑救农村火灾的能力和责任心。一是坚决纠正少部分官兵对农村火灾的认识偏差,认为农村远,火灾损失小,等车辆到达火场就已经烧得差不多了的的错误认识;二是有针对性的开展农村火灾扑救训练,减少火灾扑救造成的间接损失.结合实际,推进多形式、多层次的消防队伍建设。发展、壮大政府和乡镇企业专职消防队,提高灭大火的能力;逐步建立起现役消防队伍为主力,专职消防队伍为骨干,农村义务消防队伍为基础的消防力量,力争做到“初起火灾不出队,小火不出村,一般火灾不出镇”。加强领导,建立协同灭火救援机制,提高灭火协同作战能力。市、县(区)级消防部门应设立专门工作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指导社会消防力量的业务训练,完善、落实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制定针对农村火灾的业务训练大纲,定期组织培训、考核,定期组织协同作战演习,以便熟悉各自的职责、分工和任务,提高各救援力量在灭火救援行动中相互配合的熟练程度,融合整体战斗力。

第二篇:关于构建消防职业荣誉体系的思考

从人民军队到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20万消防指战员以忠诚和担当,坚定对改革的信念信仰,脱下“橄榄绿”,盛装“火焰蓝”,用坚定的步伐迈入了新时代消防救援事业发展的康庄大道。面对着“主力军、国家队”的职能定位和“全灾种、大应急”的任务需求,建立健全消防职业荣誉体系,让消防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是消防改革中的关键一步。习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应急管理具有高负荷、高压力、高风险的特点,应急救援队伍奉献很多、牺牲很大,各方面要关心支持这支队伍,提升职业荣誉感和吸引力。应急管理部黄明书记曾指出:要坚持加强荣誉体系建设,坚定走出中国特色消防救援队伍建设新路子。对此,要着眼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发展实际,从“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保障制度、强化宣传引导、抓好贯彻落实”入手,真正构建一套制度完善、保障有力的消防职业荣誉体系,不断激发消防指战员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一、要着眼使命任务,构建符合消防职业的待遇保障体系

改革转制后,消防救援队伍面对着从“单一灾种”到“全灾种、大应急”的模式转变,任务更重,职能更宽,灾害事故处置的复杂性和危险性较之以往也将更大。对此,要加快制定完善相应的待遇保障制度,真正让消防的职业前景更好、身份地位更高、社会保障更好、退出安置更优,充分提升消防职业的吸引力和认同感。

(一)要提升工资福利待遇。

工资福利待遇好坏是提高职业吸引力,保留队伍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在和平年代,消防作为受伤牺牲占比最多、任务处置难度最大的职业,迫切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工资福利保障制度。要参照军队做法,根据全国居民人均生活水平和物价水平增长,适时动态调整工资待遇,根据不同岗位发放岗位补贴,并按照个人立功受奖情况,相应增加一定的奖励津贴,形成一套涵盖全面、客观合理的工资分配机制。要充分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和接处警任务差异不一的实际,实行“中央+地方”的双重保障办法,提高经济发达地区(例如: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省份)和偏远贫困地区(例如:新疆、西藏等省份)的津贴补贴,并根据任务处置多少和危险程度大小等因素发放相应的任务补贴和高危行业补贴。

(二)要提升社会保障待遇。

自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组建以来,应急管理部高位推动,协调出台了教育优待、交通出行以及有关有待工作等15项政策的落实,真正让广大指战员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但从实际运行上看,各地落实政策不一,在落实家属随调随迁、子女教育优待、交通出行、旅游景点优惠上仍然存在一定的阻力(例如:有的指战员在游览风景名胜区时,即使出具了相应的证件,仍然无法享受和军人同等优待的优惠政策)。对此,应当参照“双拥工作”模式,将消防社会保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重要日程,纳入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工作目标,纳入精神文明单位检查评比内容,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形成党政齐抓共管的格局,高位推动各项消防职业社会保障政策的落实落地。

(三)要提升退出安置待遇。

脱离军队现役体制,走“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这意味着一些骨干人才将得以保留。但我们也不得不正视,因消防职业的特殊性,势必遇到一些超过从事消防职业年限、执勤训练受伤致残和个人或家庭遇到重大变故等现实问题,导致需要退出消防救援队伍的,应该充分考虑其退出安置工作,切实解决后顾之忧。要制定出台《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退出安置保障法》,探索实行法定退出(含达到最高从事消防职业年限退休以及转业或者自主择业)、伤残退出(因公致残导致无法从事消防救援工作)和特殊情况退出(个人或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必须退出)等不同的退出方式,畅通消防员退出出口。同时,要明确专门的对口退出安置保障机构,对符合退出安置条件的,切实做好安置的各项保障工作。

二、要着眼战力生成,构建彰显消防特色的荣誉激励体系

荣誉激励是最基础的精神原动力,贯穿于思想教育、执勤训练、队伍管理的方方面面,建设是全方位的。建设彰显消防职业特点、增强消防职业认同的政策制度体系,才能铸魂提气。当前,消防职业表彰奖励实施主要还是参照原军队《纪律条令》和《军队奖励和表彰管理规定》,既没有明确的法律文件,也没有相应的制度支撑,亟需加快制定出台。

(一)要建立国家荣誉表彰体系。

国家荣誉是政府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形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建立了以“五章一簿”(五章指:“共和国勋章”“七一勋章”“八一勋章”“友谊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一簿指:“功勋簿”)为主干的统一、规范、权威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推动全社会形成了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改革后消防作为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承担着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可以参照美国的“公共安全人员勇气勋章”、英国的“女王消防服务勋章”和加拿大的“优异消防服务奖章”等,设立专门的国家消防荣誉表彰奖项,授予在重大灾害事故或灭火救援任务中敢于赴汤蹈火、不怕牺牲,为维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作出卓越功勋的消防人员。

(二)要建立消防荣誉管理体系。

消防的职责和使命是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应当建立导向鲜明、统一高效的荣誉管理体系。要明确荣誉项目的设置,首先在对象上,必须聚焦中心、服务实战,用于奖励在比武竞赛、灭火救援任务以及重大消防安保任务中表现突出者,作出卓越贡献者;其次在内容上,要区分不同类型、不同岗位、不同地域和不同任务等,设立多样性、代表性的表彰奖励项目,例如:“十佳消防卫士”“戍边消防奖”“火海勇士奖”“抢险救援先锋奖”等;最后在标准上,要明确相应的奖励项目对应立功等次标准,更加便于奖励金发放和其他优待政策的实施。要明确荣誉证章的设置,精心设计具有消防元素、体现消防职业特点的勋章、奖章、纪念章以及奖励证书等,明确评选表彰的时间和程序,明确授予发放的权限和机构,明确佩戴的时机和场合,体现消防荣誉的庄重性和价值性。

(三)要建立消防荣誉法治体系。

当前,随着全国各地党委政府陆续出台一些消防职业保障机制和办法,将走访慰问、表彰奖励、生活待遇、优先政策、社会优待等纳入保障体系,极大提升了消防职业的荣誉感和吸引力。但从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上看,各地重视程度和力度标准不一,难免造成一定的差异性和局限性,导致有的地方指战员心理上产生一定的落差。对此,要从国家层面入手,强化顶层设计,协调制定出台《消防职业荣誉保障法》,从立法层面强调消防荣誉的神圣性和权威性。同时,要将消防职业荣誉保障纳入当地政府目标任务考核评价体系,规范体系运行,明确责任分工,做好配套保障,并建立消防荣誉督导机制,定期对各地落实消防职业荣誉保障情况进行考核,确保各项政策真正落地见效。

三、要着眼长远发展,构建关心关注消防的宣传引导体系

使消防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是一项基础性、战略性、长期性的目标。要守牢火灾防控底线,大力培树先进典型,广泛开展消防宣传,积极营造“走进消防、融入消防、关心消防、参与消防”的浓厚氛围。

(一)要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

习总书记在训词中指出:长期以来,消防队伍作为同老百姓贴得最近、联系最紧的队伍,有警必出、闻警即动,奋战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特别是在重大灾害事故面前,你们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誉不是等来的,而是需要靠实际行动争取的。纵观消防救援队伍数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荣誉表彰都是广大指战员历经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换来的。要紧紧围绕防火灭火和抢险救援中心任务,坚持把“四句话方针”作为建队标准,积极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着力锻造召之即来、战之必胜的钢铁队伍,以工作实绩赢得党和人民的信任、拥戴,赢得消防救援队伍的形象、地位。

(二)要树立“墙内到墙外”的思想。

消防救援队伍是一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的队伍,是一支英雄辈出、典型累累的队伍。特别是在“汶川抗震救灾”“辽宁黄岛油库爆炸”“天津港大爆炸”“四川木里森林火灾”等急难险重任务中,树立了一大批忠诚履职、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典型、标杆,受到了党和人民的广泛点赞关注,有的群众还自发地送来慰问品。要持续不断强化先进典型的培育、宣传,深入挖掘最本质、最精华、最具感染力的典型,认真提炼具有主流价值和时代特点的因子,积极开展立体式、全覆盖的对外宣传工作,推动将先进典型列入地方党委宣传部门宣传计划,联合开展先进典型事迹报告会或者寻找最美消防员活动,提高先进典型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可,形成“墙内开花墙外香”的良好局面。

(三)要树立“主流与主导”的思想。

消防工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要多渠道、多角度广泛宣传消防知识,提高群众对消防职业的认同感和关注度。从宣传时机上看,要利用重大节假日、“5.12防灾减灾日”“119”消防宣传日和开学前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开展消防队伍建设图片展、消防装备成果展、消防安全知识宣讲、消防科普教育基地和队站开放等,让群众真正走进消防、了解消防。从宣传渠道上看,要针对当前新兴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实际,坚持传统与现代结合,既要注重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也要注重借助微信、微博、抖音、头条号和快手等新兴网络平台,扩大消防宣传的覆盖面。从宣传方式上看,充分考虑大众喜好和需求,以更加喜闻乐见、方便快捷、生动形象的方式,例如中央电视台的专题节目“寻找最美消防员”“中国骄傲”,影视作品《烈火英雄》《蓝焰出击》以及公益宣传片《提拔握压》《119对你说》等,使消防宣传更加深入人心。

第三篇:对消防教育培训体系的几点思考

对消防教育培训体系的几点思考

信息类型:【在线投稿】 文章加入时间:【2007年7月11日17:0】

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消防部队人才需求情况现状的分析,结合我国消防工作实际,对消防教育培训体系如何适应消防部队的人才需求作了相应的探讨,提出了消防教育职业化、建立人才储备机制等观点,对完善消防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消防教育培训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消防教育培训人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消防工作是一项社会化综合性工作,涉及领域多,技术要求高,从对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优质服务的角度出发,这项工作要求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家级队伍。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消防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随着大量专业技术力量和高素质人才的不断涌入,消防人才队伍的日益壮大,当代消防教育事业正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大好机遇。但是,受传统体制、学历教育观念、基础设施以及专业消防教育机构等因素的影响,在一些地区消防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并不平衡,某些方面还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当前消防部队人才需求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消防部队不断致力于完善人才培养、人才任期考评、干部管理制度等工作机制,人才队伍建设也呈现出了“队伍日渐壮大、综合素质明显提高、专业门类基本齐全、人才作用发挥明显”等良好态势。但对照当前形势任务需要,消防部队人才需求缺口仍然很大,各种高素质、专业性、复合型人才十分匮乏,成为制约消防部队发展的一大瓶颈。

(一)文化层次不均衡,人才队伍总量不足,高层次拔尖人才匮乏。消防部队官兵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呈现两种态式,一是基础差,文化素质较低;二是文化层次较高,拥有本科、硕士学历的人员进入消防部队,造成“文化层次不均衡,分布不均衡”。同时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公安现役部队专业技术干部数量约占干部总数的比例为24%,远远低于军队高大49%的比例。而公安消防部队专业技术干部在干部总数中的比例更加不容乐观。同时,无论是地方院校毕业的还是部队土生土长的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干部,普遍存在业务素质偏低、管理理念不新、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等问题,普遍停留在中、初级阶段难,以满足新时期

业务工作需要。

(二)对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人才问题是关系消防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部分单位没有真正领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没有把人才队伍管理建设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不能用现代的管理方式管理人力资源,不能用开放的科学理念和方法指导专业技术人才工作实践,缺乏前瞻性、战略性的人才规划,人才队伍管理机制还不够健全。同时消防专业人才既是专业管理、军事化整体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人的一部分。随着经济发展的调整,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更加关注经济问题。因此,消防执法中的腐败,消防人员的社会意识、价值取向、公德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消防部队中的专业人才如果大量流失,势必造成专业人员短缺,后备力量不足,严重影响消防工作的长期有序发展。

(三)吸纳人才渠道不畅,接受培训途径有限

消防事业需要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参与我国消防事业的发展。但由于吸纳人才渠道不畅,造成人才缺乏。一是与消防相关及领先科技领域的人才无法进入消防部门从事前沿工作,造成某些领域的专业人才匮乏;二是人才奖励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有些人才即使进入了消防部队,却得不到应有的使用,闲置、浪费人才现象严重,造成优秀人才引不来,现有人才留不住,挫伤了部分专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制约了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消防作为贯穿多种学科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知识信息和技术的更新频率加快,知识老化问题也越来越对消防专业人员提出了挑战。因此,专业人员就必须经常学习,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术。然而,当前消防部队教育培训体系仍不健全,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院校教育再培训只能满足一部分专业人员的需要,其他社会形式的培训也难以满足消防事业发展的需求,这必然使专业人员在科技大发展的今天,缺少再培训的机会,而落于科技发展的后面。

(四)国际学术交流有限

中国的消防与国际化接轨这是必然的趋势,而我国的消防事业同国外先进国家的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因此,借鉴吸取国外消防工作的先进经验,便成了我国缩短同国外先进国家发展趋势的有效途径之一。但这方面的国际化学术交流,仅限于高层次的消防学术交流,而未能使交流的层次、内容及方式呈现多元化,在缺少国外消防事业资料的情况下,想缩短

与其之间的差距,这本身就困难较多。

二、建立适应人才需求的消防教育培训体系的几点意见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各类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入,消防部队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处置各类任务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对人的要求越来越全面。相比之下,受体制、资金、管理制度等因素的制约,消防部队通过传统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各类专业人才极其有限,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消防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因此,消防部队要走上快速、良性的发展道路,需要对传统消防教育体系进行创新,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促进人才在不同部门的合理分布,抓紧培养各类、各级紧缺人才,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当前消防工作需要的人才队伍。

(一)建立面向社会的开放型的职业消防教育办学模式

消防教育机构应坚持面向社会办学方向,成为大众化的课堂。目前,由于消防队伍体制的影响,消防部队教育培训机构只面向消防现役部队内部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社会各层面的消防从业人员接受专业教育的需求。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和消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专业人才特别是高技术消防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改变传统的办学观念和模式,特别是突破传统学历教育模式,走职业学校教育的路子;突破教育培训单一体制,走开放型的办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是积极探索消防安全从业人员职业化道路。近年来消防就业准入制度在全国各大城市普遍施行,所谓就业准入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和职业(工程)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消防职业工种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消防职业实行就业准入是大势所趋。

二是积极推进消防安全从业人员职业化培训。依托政府、劳动保障部门或消防机构成立职业培训和鉴定中心对凡在各级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消防安全工作和法律规定须上岗前培训、持证上岗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考核、鉴定。经培训、考核、鉴定合格的,取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就业。山东、福建等省份对消防安保从业人员职业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消防安保人员职业化,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火灾防控能力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二)全面抓好院校的消防教育培训工作。

一是要把中小学校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日程。要切实加强消防教育培训立法工作,通过立法明确教育、劳动等政府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公安消防机构以及社会单位的消防教育培训责任。将消防常识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统一组织编写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消防常识,编入有关教材内容,从小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素质。

二是要进一步扩展大中专院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领域。根据各类大专院校的特点,可以将包括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常识在内的安全知识作为各类大中专院校的必修课程,不断巩固和扩大社会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的基地和范围。随着社会对消防安全人才需求的不断扩大,有条件的大专院校可以由设置消防专业课程转力为开办消防专业学科系,逐步做强、做大消防专业学科,长期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消防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三是要开展形式多样的联合办学活动。联合办学主要指的是我们消防部门和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合作办学。通过联合办学开设相应的消防专业课程,并聘请消防部门的专业技术人才担任授课教师,既充分利用了学校的教育管理资源优势,又充分利用了我们消防部队的专业资源优势,可谓是强强合作。

(三)拓展教育培训宽度,建立人才储备机制

人才是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储备和培养了足够的人才队伍,才会迎来消防事业的大发展。未来消防教育培训发展方向要突破培训体制的限制,坚持“立足当前、超前培养、储备人才”的原则,搞好消防人才建设的顶层设计,调整和优化消防部队人才结构,重点培养高层次和短缺人才,努力为消防事业的发展储备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是要继续选招优秀地方院校毕业生入伍,增加选招硕士研究生的比例,引进急需的尖子人才,从年龄、专业、能力和水平等方面严把“入口”关,把能满足消防事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吸收到消防部队,不断优化消防人才队伍的整体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同时每年可以从社会上招收一定比例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士兵,使消防部队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二是发挥消防院校的优势,在学校培养和储备一批优秀人才,选拔部分德才优秀而又志愿到基层部队建功立业的干部渐进补充到消防部队防火灭火第一线,双向交流,整体提高。三是要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人才,立足建筑工程消防审核、火灾原因调查、灭火救援指挥、财务会计、政工等专业技术岗位,选拔一批有潜

力和培养前途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采取出国进修、院校深造、专研讨等方式,力争培养和推出一批在本专业拔尖的技术骨干,建立消防部队的专家人才库。

(四)创新消防教育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

培训是提升人才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要树立大教育大培训的观念,提高消防部队官兵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消防专业知识,培养一大批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一是要转变观念,完善培训机制。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统筹规划,以武警学院、昆明消防学校及地方院校为依托,优化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消防模拟训练和培训基地,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推进消防人才教育培训工作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为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提供广阔的学习的平台。二是转变培训模式。要跳出自我封闭、内部循环的模式,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集中组织,系统学习,形成培训的规模效应。要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广泛开展学习型部队创建活动,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既重视人才专业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思想素质、指挥技能、管理能力的提高,培养复合型人才。要注重在实践锻炼人才,积极开展岗位练兵活动,推广研究式的工作方法,以重大课题为牵引,广泛开展工作研究,在解决问题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三是建立科学的教育培训内容体系。借鉴国内外教育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建立以理论基础、宏观思维、实用技能为主要内容,脱产、半脱产、业余自学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教育培训体系,依托金盾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培训软件,开展网上远程教育和网上培训;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报告会、学术交流等活动;继续办好各类学历教育班,不断提高官兵的学历层次,促进消防官兵知识水平和业务技能的提高。

(五)建立统一的消防职业资格制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求

实行消防职业资格制度将对消防部队的人才队伍建设带来积极的影响,将加快培养大批既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技能型、复合型的高层次消防人才,以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现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分为五个等级。鉴于目前消防部队现役体制的特殊性,消防部队内部的职业资格制度不宜完全照搬社会上一些做法,可考虑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围绕三个等级制定取证方法、适用范围以及考评办法。采取此种取证方法,一方面有利于把好入警关,提高引进人才的门坎。目前消

防部队每年都从部队院校培养和地方高校招进警官。对新入警的人员,应把取得初级岗位资格作为一个条件,从而建立一种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这对把好部队的选人关和进人关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另一方面有利于消防部队内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部队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采用统一的岗位资格考试制度后,只要是取得消防岗位资格的干部,就可在更大范围内调配到防火、灭火等各个岗位上使用,在目前基层干部欠编、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能够更加合理地利用消防部队内部的人力资源,同时也有利于消防部队培养通用型的人才,提高消防部队干部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对消防的需求。同时有利于调动干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消防科技水平。当前消防部队科技人员的缺乏,专业技术骨干力量较弱,缺乏科技创新研发能力,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实行岗位资格等级制度,有利于激发广大干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调整知识结构,提高消防工作中科技的含量,改变部队整体形象。

第四篇:对我国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启示

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是一个以公安信息化为手段、公安情报信息活动流程为主要内容、公安情报信息共享应用为目的的综合体。其内容主要包括:构筑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规范统一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建立科学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整合情报信息机构,培养专业化的情报信息分析研判队伍等。公安情报信息体系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公安机关立足全局,从战略高度来组织实施。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公安情报信息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公安情报信息工作的新思路和新办法,充分发挥公安机关整体优势,逐步完善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框架,将有助于公安情报信息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介绍和借鉴国外情报信息工作实践成功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文章虽然很多,尤其是关于英国国家情报模式(The National Intelligence Model,NIM)方面的文章也为数不少,但这些文献都是从“情报主导警务”模式的角度来加以阐述,突出情报活动规律及其情报信息如何推动、导向警务工作。根据我国当前情报信息工作成效来看,如何在宏观和整体层面加以突破是今后公安工作和情报信息工作的重点。因此,从情报信息体系建设的角度,选择性借鉴英国国家情报模式无疑对我国构建一个完善的公安情报信息体系是有益的。

一、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 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就是要通过技术融合、资源重组、业务集成等方式,把分散或机构化的情报信息工作纳入一个统一的工作框架,规范各警种、各业务部门情报信息工作流程,实现情报信息资源应用的最大化。

要最大化地发挥情报信息资源价值,就必须建立一个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这是英国警务情报工作的成功做法。1993年,英国审计委员会出版的《以调研为辅助:有效解决犯罪问题》一书提出三个核心要点:一是警务职能和职责机构缺乏 整合与效率;二是警方未能充分利用资源;三是重点关注犯罪分子比关注案件更有效。此书中,充分利用情报对付惯犯是一个获得广泛认可的主题。几年后,这一主题在另一份具有影响的警务监察局报告《情报支撑警务》中继续受到关注,该报告试图将先发制人策略和管理引入英国警务的主流。“提升国家刑事情报能力的重要驱动因素来自一线警察机构。”然而,在地方层次上,情报工作明显处于空白状态。于是,在《情报支撑警务》和《以调研为辅助》报告的基础上,英国内务部支持的研究项目进一步表明了对情报工作热情的升高。随后,国家刑事情报局在警察首长协会的授权下出台了《国家情报模式》。其宗旨在于“实现全国情报工作的职业化,并将刑事情报融入所有警务决策”。英国国家情报模式是一个总体业务流程和管理哲学,它提供了支撑核心警务活动的通用思路。“国家情报模式的业务流程必须要植于国家和地方层次的警务工作。”英国国家情报模式以警务情报产品为动力来推动警务工作的开展,形成了信息更加通畅、标准化程度更高的警务管理机制,成为警方及其他执法机构采用的一种通用业务模式。

近年来,公安机关不断加强公安情报信息基础建设,充分运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强化情报信息网络后勤保障,初步形成了公安情报信息工作体系格局。但是,与时代和形势的发展相比,当前公安情报信息工作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首先,现有的公安情报信息工作体系过于分散,各地情报工作水平良莠不齐。各部门、各警种、各地区都在做情报工作,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基于传统情报信息工作基础较好、有的基于领导具有较强的情报信息思维和理念、有的基于在情报信息经济投入多、有的基于情报信息应用意识强等,这些警种、部门、区域的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成效显著。而那些情报信息工作基础较差、领导情报信息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经济条件,甚或是没有情报信息应用意识等的警种、部门、区域,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成效差强人意。另外,由于文化、体制、绩效考核等因素的影响,各警种、部门、地区公安情报信息建设自我封闭,资源不能得到有效整合,信息不能共享,难以发挥整体效益。基于上述不足,迫切需要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一个全国统一的模式是明显必要的”,促进当前各警种、各部门、各地区信息化建设成果纵向发展、横向联合,形成整合互补优势。

借鉴英国的做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提升公安情报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一是通过机构重组来整合情报信息资源。英国实施国家情报模式,对分散的情报信息机构进行了整合,在国家层面设立了国家犯罪情报局,在地方警察局中均设立相应的情报部门,确保了中央与地方以及各地之间的协调关系。

当前,我国应对各省市及地方公安情报信息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从国家层面设计一套情报信息整体运作模式,将国家、省市、地市、县市及各警务科、所、队、室的情报信息工作全面纳入国家情报信息运行模式中来。该运行模式旨在打破警种、部门、区域之间的信息流通壁垒,规范统一数据种类及格式,规范情报信息工作流程和情报信息流通机制,建立完善的信息使用监督机制和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机构。二是以专门情报信息机构为支撑,综合情报机构为龙头,形成中央与地方统一的公安情报机构。专门情报机构是“条”性情报机构,主要是指在各业务部门内设立的情报科和专业情报队,是组织、实施公安情报体系建设的主体,各级公安机关都应设立专门的情报 机构。综合情报机构是负责综合、协调情报体系建设,组织开展综合情报服务的组织,主要包括“块”性情报机构(主要是指各行政区划公安部门的情报机构)和从“条”、“块”两个方面来统领各业务部门和各行政区划部门的情报工作机构。目前,我国“条”性情报机构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不同“条”线的情报信息工作推进深度差异很大,“条”线之间信息沟通、交流障碍很大;各地“块”面情报信息工作情况亦难统一,跨区域整合困难;统领“条”、“块”两个方面的综合性情报机构也仅在区域层面协作,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统领性较差。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从中央到地方进行情报信息机构整合,构建以专业情报机构为支撑、综合情报机构为龙头的统一情报管理机构体系。三是强化情报信息技术保障,保证公安情报信息高效运行,建立起一个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平台,并在此基础上 建立各种应用系统,把散点式的公安组织部门通过技术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连接起来,实现信息无缝传输和应用。四是从国家层面整合非警务情报信息共享机构,加强与社会合作,扩大非警务信息资源的来源渠道。约翰和马奎尔认为,英国警务的进步,更为密切的跨机构伙伴关系,对非警务来源信息进一步使用,对产出成效的更广泛理解,均来自于国家情报模式。我们亦可效法英国情报机构的做法,实现与非警务情报信息机构的合作和信息共享。

二、建立健全情报信息警务管理机制

所谓信息警务,是指在信息社会条件下,以社会治安信息和警务管理信息为资源,以信息化警察队伍为主体,以信息化警械为手段,以信息化网络为神经中枢系统的一种新型警务模式。警务管理机制是指警务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其本质上是警务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信息警务管理机制就是信息化条件下的警务管理机制,具有内在性、系统性、客观性、自动性、可调性等特征。

公安信息化建设成果为信息警务管理机制改革、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动力。随着公安信息化的发展,公安部“金盾工程”建设使公安信息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平台、业务应用系统建设获得了快速发展,初步实现了公安工作通信多媒体化、业务信息共享化、办公流程无缝化,提高了公安机关打击犯罪和社会管控能力,同时也使之与信息化同质共生的警务管理机制得以确立。然而,由于公安机关传统的社会管理和打击犯罪模式是在过去相对封闭以及信息化发展滞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受这一模式惯性思维的影响,社会和公众还没有完全将信息化与警务管理机制结合起来的强烈期望,加之公安机关的一些垄断特权也未被彻底打破,遵循信息流通规律的信息警务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警察采取什么样的编制体制,不是任何人随心所欲、任意安排的。它不仅由国家的国体和政体所决定,而且也以一定的物质文化,特别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信息化作为被社会普遍认同的现代化手 段,基本解决了警务机制改革创新的技术问题,成为警务管理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动力。

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关键在于组织变革、体制和机制创新。英国国家情报模式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它是一个统一的警察管理机制。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出台前,麦克〃马奎尔和提姆〃约翰代表“警察研究小组”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考察。他们对8个地方警队的地方性侦查手段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这些侦查手段包括刑事情报系统、监控手段和秘密力量。考察结果表明,只有那些实行了重大机制变革的警察机构在实现“主动式警务”方面获得 了成效。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实施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一是在NIM中,高素质的情报分析员被赋予广泛的职能并嵌入各个决策者周围,灵活设臵情报分析员岗位,情报分析员不再被贴上业务警种标签;二是NIM的应用为解读问题提供了标准方式,使集体合作和跨专业、跨区域和跨越国界的理解成为可能,NIM确保每个情报分析成品都针对特定问题;三是NIM提供的文化和组织机制在各个层次上都更为重视前瞻性,重视依据证据做出决策从而解决问题,它使警务人员能够依据实际问题调配资源。

借鉴英国国家情报模式的做法,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建立健全信息警务管理机制,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警务工作效能。一是警务业务流与情报信息流融合共进。在警务行动中推进情报信息工作,通过情报信息工作提高警务行动效能和业绩,在二者共进中促进民警之间、机构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削弱专业情报信息人员的标签身份,形成全警参与的情报信息工作机制;二是在全国统一规范的情报信息工作模式下,实现全国情报信息工作职业化。将各类犯罪情报融入所有警务决策,从国家到地方分层次设臵情报信息工作机制,并把各个层次情报信息工作灵活、适应性地统一起来;三是建立情报信息人员与警务工作人员间的互动沟通机制,实现情报信息工作与警务工作的无缝对接。尽管警务活动中有情报信息工作,情报信息工作服务于警务工作,但现实中两者是相互分离的两条线。情报信息工作(尤其是情报信息研判工作)任务一般始于用户提出的需求,如果双方不能很好地沟通或缺乏好的沟通渠道,情报信息工作往往会倾向于脱离管理者(情报信息用户)所处的现实工作局面,或是情报信息工作总处于被动工作状态,缺乏主动与情报信息用户沟通的动力。因此,建立起用户情报需求与供给相统一的沟通机制,促进情报信息工作真正围绕战术、战略需求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四是公安管理部门应从情报信息工作实战人员和他们所服务的管理层用户之间的关系入手,致力于解决数字鸿沟(由机构间信息系统不兼容造成)、串并盲点(由跨越机构辖区的系列犯罪形成)、噪声(由信息质量差、数量大等问题造成)、情报信息越载(由情报信息分析系统缺乏分析能力造成)、数据冗余(各个机构在各自的系统孤岛中保管同一信息形成)、机制摩擦(具有不同使命、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的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与合作造成)、情报信息壁垒和信息孤岛(信息持有者封锁信息、情报信息共享意愿低造成)、顾此失彼(在一个地方集中大量资源对付短期问题,诱发重复投入等其他组织病症)、本位主义(存在于机构内各部门和机构之间)等问题,促进情报信息工作更有效地服务于公安工作;五是加强面向高层决策的情报信息产出流通机制建设。当前,大多数情报成品用户是具体办案的侦查人员,研判部门的多 数工作成果对战术问题保持了强烈关注,很少重视情报信息分析人员和决策者的关系,但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倾向于产出面向高层警官的战略情报成品。决策者是能够驾驭治安局势的人和机构,加强情报信息产品为决策者服务,是实施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关键之一。

三、按情报信息流程整合情报信息专业机构

公安情报信息机构是实施公安情报信息收集、加工、分析研判、存储管理、传输、提供利用等有关公安情报信息活动的组织。

我国公安情报信息专业机构林立,专业分工过细。计划经济时代,公安机关初步形成了办公室或秘书部门、刑事犯罪情报资料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信息技术部门四大条块情报信息专业机构。近年来,随着公安工作的发展,警种的不断增多、细化和日益专业化,公安情报信息体系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各级公安机关、各警种为整合情报信息资源,进一步强化了情报信息专业机构建设:一是全国不少公安机关已经建立了综合性情报信息机构,从“条”、“块”两个方面来统领各业务部门和各行政区划部门的情报信息工作。二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层面拓展“条”性专业情报信息机构。三是在行政管辖区域内设立“块”性情报信息专业机构,统领辖区内公安机关的情报工作,负责本行政区内情报的分析汇总及上传工作。无论是纵横拓展,还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块向整合,甚或是建立统领“条”、“块”的综合情报信息机构,都是基于公安业务分工进行的,不同警种业务条线上自成体系的情报信息机构仍是当前的主要组织形式。这种机构设臵模式不利于公安情报信息的共享应用。英国国家情报模式以警务情报产品为动力来推动警务工作的开展,按情报信息业务流程进行分层运作,分为辖区内犯罪、跨区域犯罪、全国性或国际性犯罪三个层面。三个层面虽然对情报信息产品的需求内容和数量都会有很大差异,但不论是处理区域性犯罪还是全国性或国际性重特大犯罪,NIM的操作运转流程保持不变。三个层面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即警务情报信息在三个层面之中循环流通,确保最大程度地共享警务情报信息资源,实现警察机构内部最佳的工作效率和对社会公众需求回应产生最优的效能。

借鉴英国NIM流程模式,按照情报信息流程来整合我国公安情报信息机构,实现公安情报信息活动的无缝循环、公安情报信息产品的分层供给。一是通过技术手段和情报信息收集工作机制创新,汇集全警采集的公安情报信息,形成海量数据源。无论是专业公安情报信息机构,还是综合公安情报信息机构,甚或是警务业务机构,情报信息活动均始于收集。在收集环节,对各类警务情报数据格式进行统一规范设计,并理顺情报数据汇集渠道,将全警公安情报信息纳入统一框架数据集,实现公安情报基础数据、源头数据、业务工作数据全警共享,从而打通不同警种情报信息机构之间的工作壁垒;二是不以警种划分,而根据实战、管理、决策三层对情报信息产品需求的不同,分层制定情报信息分层研判机制,强化各警种各层面情报信息研判功能及层与层之间相互依托的关系。当前,我国公安情报信息研判机构不健全,情报信息研判工作层与层之间、警种与警种之间差异很大。从全国来看,基层或实战一线研判功能不足,以指挥中心为龙头的综合情报信息研判既缺乏对实战一线提供确实可行的情报信息产品的能力,更不能为高层决策提供战略性和前瞻性的情报信息产品。在底层数据或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分层设计公安情报信息供给模式,实现情报信息产品定制式生产(即按需供给),提高公安情报信息产品应用效能,既加强了公安情报信息的共享度,又强化了公安各层之间的情报信息联系。三是构建全警情报信息机构工作平台。情报信息共享与情报信息产品分层供给的实现,都需要有强大的系统作支持,公安情报信息机构实现业务内容融合,需要有共同工作的平台环境。公安机关应整合公安情报信息系统,构建全警情报信息机构工作平台,高效服务公安工作。

四、培养专业化情报信息分析与研究队伍

从某种意义上讲,公安情报信息体系建设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技术、物质,而在于人,在于情报信息队伍素质。一方面,在公安信息海量化与多元化并存的今天,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所涉及的领域与范围日益扩大,公安情报信息生产对人的智力与知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情报信息研判与情报信息分析中的知识与智力投入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网络环境对公安情报信息工作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介入情报系统,改变了公安情报工作的物理环境和情报信息交流模式,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交互性拓展了公安情报信息业务。随着公安情报信息工作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使得从杂乱无章的海量信息中梳理、分析和获得有价值的情报,成为当今情报信息人员面临的一项极富挑战性的工作。数据化环境下公安情报信息工作更需要既懂信息技术,又具有情报学专门知识,尤其是具有情报分析理论知识的情报“通才”和“杂家”。因此,要推动公安情报信息工作变革,实现情报信息工作对警务工作的引领作用,必须要有一批高素质的情报信息专业分析研究人员。

目前,我国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工作备受重视,但缺乏整体化运作机制及整合后的情报信息分析人才力量的支持,致使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多停留在战术层面和分警种专业的零星状态。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情报信息主导警务模式的贯彻落实,为积极应对社会治安环境的复杂变化,主动预防各种犯罪事件发生和有效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各地公安机关在综合情报信息机构(指挥中心)中设臵专门从事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的部门,部 分警种在注重传统情报信息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理念创新、手段革新、方法突破等强化各类情报信息的分析研判工作。但是,不论是增设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机构,或是改进传统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判理念、手段与方法,由于情报信息分析研究人员的能力跟不上信息环境和工作模式的改变,公安机关没有形成上下统一的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团队,没有整合社会专家人才参与情报信息分析研究,没有打通专业警种信息分析研究之间的交流机制等,致使当前的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工作依然呈现出战术性为主、各自为阵、情报信息产品未能上升到战略层面、情报信息资源开发不足等问题。

加强情报信息分析研究专业队伍建设是增强情报信息价值、警务工作发展后劲的有力保障。英国自“国家情报模式”问世至今,不仅建立了国家刑事犯罪情报署这种高层次的情报警务工作实体,而且还构建了一支从事情报分析和研究工作的专家型人才队伍,形成了专家参与英国国家情报模式运作这一重大特色。英国成立一个由国家警察局长协会牵头、国家犯罪情报总局和各地警察局高级警官参与的项目管理委员会,总体协调该模式的推广工作。英国在实施NIM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技术培训,使每个警察都能够自觉地按照信息警务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成为各个信息流程中的专业人才。这是英国国家情报模式得以成功推进、情报主导警务有效实施的关键。

情报分析和研究的质量受制于专职情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在美国情报界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即各类资源在情报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比例是:硬件资源占5%,信息资源占20%,而情报人员占75%。先进的硬件设施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情报信息的生产能力,但这种能力增长往往是一种静态的、有限的增长,而情报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却是动态的、无限发展的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正是信息时代情报工作的核心推动力。因此,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知识水平高的情报信息分析研究人才队伍,最大限度满足我国情报警务工作需求,保持可持续发展后劲,并拓展情报信息工作更大发展空间,是做好公安情报信息乃至公安工作的必然选择。

加强对情报信息分析与研究专业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情报信息专业化、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其具体培养路径选择如下。一是树立科学的公安情报信息人才观和用人观。一方面,要在信息化大背景下考虑公安情报信息工作,同时积极引进和留住高级情报信息专门人才,同时积极培养在职民警,扩大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究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应用“能级原理”理念,根据情报信息人员的实际能力,将其放在合适的岗位上量才使用,对那些思维敏锐、专业知识面广、善于系统分析的人委以重任,用于情报信息分析与研究工作。二是形成明确的情报信息分析研究人才建设长效机制。公安信息化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公安情报观念的形成,对公安情报信息分析与研究人才的培养、选拔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越来越重要的公安情报信息分析研究工作,公安情报信息分析人才建设必须形成一个长效机制,既要重视现实急需人才的培养,更应着眼未来可用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注意加强对情报信息分析人才结构的研究,逐步优化人才队伍整体结构,包括年龄、知识、学科、性别、心智结构等。三是加强在职公安情报信息人员的培训与继续教育。公安情报信息分析人才建设的方向应是“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后备人才”,坚持引进新生力量与培训在职人员并重的方针,努力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公安情报信息分析人才队伍的精干化、年轻化和高学历化。总而言之,要培养一大批适应我国情报主导警务工作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提高情报信息分析研判能力,更好地为公安实战服务。

第五篇:对构建基层国税文化体系的思考

对构建基层国税文化体系的思考

一、对构建基层国税文化的几点认识

文化是一个集体或团队共认的价值理念体系和思想行为模式,具有导向、教化、凝聚、激励等作用。国税文化是在征收、管理、服务过程中产生的,形成的并被税务干部共同践行的税务价值观、工作理念以及行为规范。国税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政治性。国税部门作为执法部门,代表了国家意志,在执行公务时必须严格遵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符合依法治税要求。因而,国税文化的价值取向必须与国家意志、政治导向相适应。二是行业性。国税文化带有税收工作的行业特征。三是地域性。国税文化建设要与当地的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四是针对性。国税文化具要针对各单位特色来创建。五是时代性。国税文化建设既要体现税务传统的文化,又要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六是创新性。国税文化建设必须保持旺盛的活力,与时俱进,以体现时代前进方向的文化内容作为自身的责任和特征。建设国税文化,有利于促进“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税收宗旨的实现,可以增加沟通交流、舒缓情绪、精神愉悦,增强国税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为国税事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基层国税文化,应着重把国税文化建设与基层税收中心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 1的国税文化体系,以国税文化体系建设推动国税工作整体上水平的提升。

下载对构建新型农村消防体系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构建新型农村消防体系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的思考

    对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的思考 点击数: 408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拓宽党员服务群众渠道,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

    关于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关于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段 由 仙 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

    肉食品质量安全体系构建思考

    食品安全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跨入新世纪后,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但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似乎在倒退。2008年云南省肉类总产量已达395万吨,比2000年增长了92%,其中猪肉总产量315.9万......

    关于电子商务诚信体系构建的思考

    关于电子商务诚信体系构建的思考摘要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的社会,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关于电......

    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点思考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点思考——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点思考【摘要】:不是仅仅这样一个新农合就可以改变农民医疗问题、就能建设和谐社会的,政府需要从新农合实施......

    对构建国有企业惩防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精选五篇]

    对构建国有企业惩防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摘要:就国有企业而言,构建惩防体系要体现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治理腐败的要求,坚持与企业改革发展同步推进,与建立......

    对加强消防宣传教育的思考(★)

    对加强消防宣传教育的思考 摘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取决于物质文明的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消防安全状况取决于生产科技的进步和全民消防意识的提高。火灾作为......

    浅谈构建卷烟市场监管体系的探索和思考

    论文摘要 随着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形势下,社会和整个行业对转变烟草专卖市场监管方式都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市场监管体系,提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