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向海洋是河北实现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关键选择
“走向海洋”是河北实现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关键选择
发布时间:2011-11-5信息来源:河北省信息中心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继陆地之后人类最早开发和利用的资源。开发海洋,发展海洋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新战略格局的形成,经济发展已由陆地经济向海洋经济转移,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谁抓住了“海洋”,谁就拥有世界。纵观世界各国发展历史,经济大国的崛起无一例外都是通过走向海洋这条发展路径使经济强大起来的。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往往都是沿海国家和地区,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都在沿海地区,我国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也都在沿海省份。为此,二十一世纪被经济学家预言为“海洋世纪”,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当今世界性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大战略。就河北省而言,地处渤海湾,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必然选择。
一、河北发展沿海经济强省面临的重大机遇
2006年11月,河北省第七次党代表大会提出了用15年时间建成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奋斗目标。这个奋斗目标的提出,不仅决定了我省海洋经济的发展前景,也必将对我省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1.我省唐山曹妃甸港区、科学发展示范区具有不可多得的政治机遇。
唐山曹妃甸港区及其临港工业区的建设已经得到中央领导极为关注,并亲临现场视察。2006年7月29-3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曹妃甸港区后指出:“曹妃甸是唐山、河北发展潜力所在,在全国整个生产力布局中占有重要位置”。“曹妃甸是一张白纸,在白纸上要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新就新在科学发展、美就没在科学发展,要把它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样板区”。今年5月1日温家宝总理来到唐山曹妃甸视察,他指出:“曹妃甸是北方的天然深水良港,建设好这个大港,将促进河北、环渤海地区及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要科学规划,有长远眼光,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把曹妃甸建成环渤海地区的耀眼明珠”。2005年,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政协主席贾庆林、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先后视察曹妃甸,都分别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曹妃甸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曹妃甸港区及其临港工业区的建设已经纳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列入重点建设项目,是河北省的“一号工程”。这些为河北省走向海洋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强省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2.东北亚一体化进程加速。
当前,在以中国、日本、韩国为核心的东北亚一体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河北在全国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在与日本、韩国的经贸往来中,我们有着大港对大港的优势、面临着与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产业转移和市场对接的难得机遇。
3.环渤海地区暨“渤三角”地区的加速崛起。
我国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渤三角”正在加速崛起成为中国的第三增长极。我国已经把推进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作为国家战略,写进了国家“十一五”规划。这个战略的实施,意味着在环渤海京津冀将形成大的产业集群。河北的秦唐沧三市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必将吸引更多的项目投资积聚的机遇。
4.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的实施。国务院已经实施了京津冀都市圈发展规划,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是京津唐三个城市,我省唐山已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支撑。
5.唐山南堡大油田的发现与开发给河北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唐山南堡油田是河北新发现的资源宝藏,是一个非常罕见的整装、优质、高效油田,储量超过10亿吨、油层厚度大、油层物性好、油品质量好。到2012年,唐山南堡油田年产量可达到1000万吨,成为世界级的高产油井。大油田、大化工作为河北唐山曹妃甸主导产业的一面,必将拉动港口、钢铁、电能及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将成为推动河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二、国内外依托海洋带动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分析
1.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大国的崛起是依托海洋成为经济强国。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带来了西班牙200年的繁荣。后来,荷兰凭海洋优势称雄一时。18世纪以来,英国成为海洋大国,占领了大片的地区,号称“日不落帝国”。海上第一强国美国,自二战以来,其海洋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的开发和利用,依托海洋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俄罗斯、印度、及东南亚等国家都瞄准海洋,纷纷由陆地经济向海洋经济转移,海洋产业及其相关经济活动构成了新型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世界性新的投资热点和聚焦点。
2.从国内看,沿海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最活跃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沿海省市充分利用临海的区位优势,依托港口,走向海洋带动经济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探索创新出一些适合本地区发展的经济模式和成功经验,成为我国经济较最活跃、最发达的地区。据统计,我国这些沿海地区以13%的国土面积,养活了全国40%以上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由于这些省市依托港口走向海洋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全国2006年海洋生产总值实现209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97%,占国内生产总值10%,海洋经济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投资热点。
三、河北在“走向海洋”方面与沿海发达省市的差距分析
1.发展理念不清晰,发展思路定位缺乏连续性。
从过来情况看,河北省一直沿袭着“沿海的位置,内陆的意识”的思维定式,在发展理念上虽然也提出过“一线两厢”、“双环战略”、“京津冀经济圈”等发展模式定位,但缺乏将中央文件精神与河北省实际相结合上的创新,把握河北省经济发展脉络不确切。由于发展思路不清晰,政策缺少连续性,致使河北省经济发展格局分散,重点不突出,倾向平衡,未能形成合力,错失很多发展机遇,经济发展一直处于中等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沿海经济省市。与之相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一些沿海省市纷纷把发展海洋经济列为自身的重要发展战略,加大了开发海洋的力度,海洋经济形成了优先发展的强劲势头。辽宁、山东提出了建设“海上辽宁”、“海上山东”,浙江提出了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大省”的发展战略,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各沿海省份也加快了海洋开发的步伐,掀起了发展海洋经济的热潮。
2.港口龙头拉动作用不强,陆地与海洋经济互动机制缺位。
河北省有11个城市,其中内陆城市8个,沿海城市3个,内陆经济比重大。河北有秦皇岛、黄骅和唐山三个出海港口,主要承担国家北煤南运、煤炭出口、钢材、建材外运及散装货物的进出港业务,由于经营模式单一化,港陆分离,港口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强。多年来,我省偏重内陆经济的发展,忽视港口对内陆经济的龙头拉动作用的发挥。缺乏陆地与海洋经济互动机制,没有形成全省资源共享、经济互补的整体经济格局,致使河北经济发展难有大的突破。与此不同,珠三角、长三角、山东、辽宁等省市,紧紧依托港口走向海洋,积极发展临港产业和服务业,沿海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也带动了内陆经济跨越式发展。
3、出口贸易竞争力不强,突破性发展政策不足。
河北省工农业基础较好,粮食、果产品、蔬菜、油料、水产养殖、药材等,在全国占有一定的位置;煤炭、电力、钢铁、装备制造、化工、陶瓷、建材、医药、服装、食品等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其中有十多个品牌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但多年来河北省存有重产业发展轻贸易出口的偏颇意识,缺少相关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撑与保障。出口贸易产品基地建设和出口贸易的主打产品竞争力不强,出口贸易总量明显偏低。如河北2006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完成18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出口总值128.3亿美元,增长17.5%;而同在渤海湾的山东省2006年对外贸易实现进出口总额952.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9%。其中,出口586.5亿美元,增长26.8%;辽宁省2006年外贸全年进出口总额48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出口总额283.2亿美元,增长20.8%;山东、辽宁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和进口贸易总额分别比河北省高5.14倍、2.61倍和4,57倍、2.2倍。
4、人才、教育、科技发展缓慢,发展保障能力不强。
人才是保障,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引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人才、教育、科
技的战略地位,越来越显得非常重要。大到一个国家、省市,小到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快慢,关键取决于人才、教育、科技数量、质量的培养和提升。就我省而言,经济发展落后于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其主要瓶颈就是教育基础薄弱,没有名校;科技领军人物匮乏,科研力量薄弱;科技投入不足,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数量少。如我省现有高等院校88所,中等专业学校428所,山东省省现有高等院校140所,中等专业学校769所。2006年我省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为130.1亿元,其中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69.4亿元;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2.9万人,全年专利申请量7220件,授权量4131件。山东省2006年专利申请量38284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7237件,授权专利15937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92件。共有住鲁两院院士3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2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0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570人。
四、依托港口走向海洋建沿海经济强省的对策
1、牢固树立走向海洋建设经济强省的发展理念,打造良好的海洋发展环境。
河北省作为京畿大省,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在抢抓机遇面前,关键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握好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等方面亟待需要创新突破的思维方式,来适应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确立依托港口走向海洋建设沿海经济强省新思维,围绕着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为切入点,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相互交融的理念,用开放的视角做海洋的文章,将海内外生产要素向沿海积聚,走向集约、走向精深、实现省域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和生产布局的重大变革,摸索创新出一条依托港口走向海洋适合河北省实际的经济发展新路径。
二是改变传统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变“黑色思维”为“蓝色思维”,以广阔无垠的视野、以兼容并蓄的气度,以融会贯通的思路,跳出河北看河北,站在世界看河北,制定河北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
三是围绕走向海洋创新发展环境,首先对沿海的秦唐沧三个港口城市要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允许其探索、突破一些常规性的文件约束,使其率先创新发展。其次唐山承担着建设科学示范区的重任,可以考虑由省政府组织成立专门负责海洋经济发展的强力机构,可在曹妃甸设立办事处,从行政上解决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2、统筹全省经济发展布局,打造海洋与陆地联动机制。
依托港口走向海洋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牛鼻子,牵一下动全身,其关键是要搞好海洋经济与陆地经济的互动,形成全省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是围绕走向海洋重新谋划陆地经济的联合布局,按地域和经济的互补性,在全省建立不同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资源共享、经济互补、发展观同步、人才互联、社保互通等联动机制,协调区域经济更快的发展。如唐山、秦皇岛可建立冀东海洋经济区域合作区;廊坊、保定可建立高新技术合作区;沧州、衡水可建立特色农产品、果品加工合作区;石家庄、邯郸、邢台利用科技、教育、商贸、钢铁、能源、生物制药、交通等优势可建立华北商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合作区;张家口、承德可建立畜牧、果品、旅游合作区。
二是以市场机制来牵动海洋和陆地经济的互动。我省各市都有各自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市场优势,但我省的8个陆地市却没有出海口,经济发展空间受限,亟待海洋和陆地的资源互补整合。港口、临港产业和陆地经济三者的发展存在着很高的关联度。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港口,港口拉动临港产业,临港产业辐射陆地经济,陆地经济又支持港口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3、依托海洋大力发展外向经济,打造出口贸易强省。
从国际沿海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国际贸易的经验看,一方面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贸易发展体系为保障,另一方面需要以沿海腹地经济隆起带作为支撑。就我省而言,开发沿海经济隆起带,是我省从陆地经济向海洋经济转轨的重要一环。沿海经济隆起带,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精品钢铁、基础能源、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等现代大工业基地和多功能国际贸易枢纽。从我国沿海省市经济发展的经验看,都是依托港口走向海洋,大力发展外向经济,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跨越式发展。而我省在走向海洋大力发展外向经济方面却是弱势,亟待走活贸易强省的发展路径。首先,瞄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建立和完善进出口贸易体系。如加强服务贸易发展的统筹协调,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系;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体系;积极推进贸易产品重点领域发展,建立和完善钢铁、煤炭、建材、化工、医药、农产品等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研究制定鼓励服务贸易发展政策,完善服务贸易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服务贸易发展规律,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实施服务贸易品牌战略,加快培育服务贸易龙头企业;实施“千百十工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充分利用国内广交会、廊坊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商务节、唐山陶瓷博览会、评剧节等展会平台,增加服务贸易展示和洽谈的内容,提升河北进出口贸易和企业的竞争力。其次实施贸易出口强省战略,其主要是:结构升级战略、品牌建设战略、国际市场深度开发战略、进出口并举战略、产业安全保障战略,确保我省出口贸易有新的发展。再次培养出口产品产业集群,如石家庄的制药、服装,果品等,保定的药材、电池、非洲劳务输出等,唐山的钢铁、煤炭、陶瓷、板栗、水泥等,秦皇岛的玻璃、旅游等,都是当地的特色产品,也是河北省出口贸易的主要项目,要通过政策支持,市场引导,使之形成集群化、规模化、基地化,打造我省出口贸易强省的品牌。
4、树立新型人才观,打造适应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人才保障高地。
建设河北省沿海经济强省人才是关键,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把握了制胜的先机。
一是创新环境,把更多的机遇赋予人才。降低人才引进的政策门槛,取消一些人才引进的政策限制,让更多有抱负的青年来河北创业;把握人才引进的平衡,既要引进我省强势产业所需人才,也要积极引进海洋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短缺人才;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我省在国家名牌学校的毕业生回家乡创业;为人才引进开辟更多途径,要充分利用京津的人才优势,采取引人和引智相结合的措施,为我所用;为科技人才成长优化创业条件和环境,为高新技术创业者提供资金、场地、政策支持,为他们搭建对外合作的平台。
二是创新机制,用广阔的舞台托起人才。建立公平的竞争机制,为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平台;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确保引进来、留得住、使得上;完善企业技术人才保障机制,确立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要爱惜技术工人,建立健全技术工人的保障机制;要建立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为主要指标的人才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对那些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实行重奖;设立海外留学人员回河北工作创业成就奖,以此来吸引海外人才。
三是创新制度,用规范的政策培养、使用人才。建立河北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完善咨询制度,充分发挥著名专家学者的智囊作用,参与我省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推出适合人才发展的新政策,实行“人事立户登记制”;简化人才调动手续;探索建立《引进人才在河北工作证》制度;规范接收安置留学人员和相关创业服务程序,建立博士创业园,吸引留学人员和博士进园创业;完善政府特贴发放办法,加强对享受特贴人员的考核管理;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使用制度,研究制定经济、科技、管理人才赴沿海先进地区学习培训、挂职锻炼管理办法;推动企业成为吸纳技术创新人才的主体,实现人才资源开发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转变;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核心技术的引智工作,加强传统支柱产业和农业成果的推广示范工作;建立社会化人才终身教育培训体系,加大继续教育力度,形成国家、单位、个人三方面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完善继续教育管理机制,加强与国内外高层次专家和留学人员的联系,加快人才培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现有高等院校和特色职业大学,积极创造条件,开办海洋大学或设立海洋类专业,为河北建设沿海经济强省培养和造就大量人才。
第二篇:关于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
关于河北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社会各界的共识。抢抓当前文化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实现我省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需要我们紧紧围绕“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响品牌”,下硬功夫,做大文章,见真成效。
做大产业规模,筑牢建设文化强省的发展根基
近三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省的“领跑”产业。但与先进地区相比,我省文化产业总量仍相对较小、实力仍相对较弱。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奋斗目标,必须把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力以赴推动产业上规模,发展上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我省环京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应当说,我省文化产业特别是出版、印刷业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未来发展应当以石家庄、保定、廊坊等城市为重点,以三河国家级印刷装订基地和河北数字印刷产业园为依托,整合区域印刷资源,建设2至3个印刷产业聚集区,打造环京津现代印刷产业带。并以此为基础,聚集区域文化资源,大力拓展出版传媒、文化会展、版权贸易、发行物流等相关产业,逐步形成与珠三角、长三角并驾齐驱的环京津文化产业隆起带。
二是积极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必须推动传统文化产业、文化产品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数字传媒和动漫游戏等新兴产业。要进一步制定和落实推动文化创新的优惠政策,支持国有骨干文化企业积极采用新技术,应用新设备,发展新业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同时,鼓励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加快创新步伐,促进我省文化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实施项目引领战略,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一方面,要加快推进《河北省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所确定的“出版产业创新工程”等30个重点项目建设。另一方面,应抓住我省推进正定新区、黄骅新城、曹妃甸新城和北戴河新区开发建设的有利时机,规划实施一批高水准的文化产业项目,切实提高新兴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产值。
做强骨干企业,培育建设文化强省的主导力量
从全国范围来看,我省骨干文化企业的数量还不多,综合实力还不强,影响力还不大,还需要进一步形成使优秀文化企业和优秀企业家脱颖而出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机制。
一是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企业机制创新。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的要求,一方面,抓紧建立和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的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以适应国有文化企业在转企改制后对资产管理、干部管理和业绩考核等方面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企业内部机制创新,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体系,使企业不断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力。
二是整合资源,扶优扶强。打造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骨干文化企业,不仅需要企业内生活力,积聚实力,也需要政府外加助力,整合资源,推动企业发展。在研究制定下一步文化改革发展战略规划时,应当像整合钢铁、煤炭和港口企业那样,制定实施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做大做强骨干传媒集团的战略举措。
三是支持具备条件的龙头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上市融资是做强骨干企业、做响企业品牌的重要途径。目前全国已有近50家文化传媒企业上市融资,而河北尚无一家。我省应切实把文化企业上市融资作为文化改革发展的一件大事、急事抓紧抓好,争取使1至2家文化企业早日上市融资。
做响文化品牌,打造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支撑
我省虽拥有丰厚、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但缺乏深入挖掘、精心打磨和不断创新,迫切需要通过全方位努力,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为品牌优势,打造出一系列具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知名文化品牌。一是深入实施精品战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打造精品力作,既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也需要制定奖励政策,完善激励机制,引导文化市场主体倾力打造河北的特色文化品牌,不断推出能够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精品力作和传世佳作,尽快形成能够代表河北水平、燕赵风范,深受广大受众喜爱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集群。
二是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提高河北文化的海内外影响力。要把文化走出去纳入全省对外开放大格局,支持优秀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河北、走出国门,支持和鼓励我省文化企业到省外、境外投资、贸易、办厂、办店和开发项目,组织或参与全国性、世界性的重大文化交流活动,全面提升河北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三是大力强化人才战略,为河北文化品牌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企业的成长、产品的研发、品牌的打造,关键在人才。应进一步加大各类高端和紧缺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经营的文化企业领军人才,一批具备较高素养的文化创意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一批文化大家、创作名家和艺术名人。要真正拿出有效措施,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人才成长的环境问题,努力营造尊重企业、尊重企业家、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和社会氛围。
第三篇:海南实现海洋强省目标的行动方案
海南实现海洋强省目标的行动方案
发布时间:2011-11-1
1信息来源:海南日报
坚持从省情出发,把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作为海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统筹海洋产业发展;在南海区域合作中推进海南海洋产业开放发展;服务于从陆地走向海洋的能源战略,加快南海油气资源开发。
海南海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进入21世纪以来,沿海国家普遍以新的目光关注海洋,确立“海洋立国”方针,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世界范围内的“海洋热”正在到来。
改革开放以来,海洋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战略空间的地位日益加强。围绕建设“海洋强国”目标,各沿海省市纷纷确立了“海洋强省”、“海洋强市”、“科技兴海”的发展战略。
海南管辖的海域面积200万平方公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初即提出了“以海兴琼,建设海洋大省”的发展思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海洋经济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2008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429.1亿元,是建省初期的61倍,占GDP比重为29.4%。但客观分析,目前海南海洋经济发展与其他一些沿海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与海洋大省的地位不符,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势在必行。
海南海洋产业发展思路与战略目标
1.战略思路。坚持从省情出发,把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作为海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大优势,作为服务于国家改革开放全局的重要内容,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一大举措。在充分利用特区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争取中央更多的政策支持,建设“海洋强省”。
———把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作为海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统筹海洋产业发展。
———在南海区域合作中推进海南海洋产业开放发展。
———服务于从陆地走向海洋的能源战略,加快南海油气资源开发。
2.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跨越。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30%以上;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海洋二、三产业所占比重达到85%;进一步增强海洋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陆海之间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的局面基本形成;围绕海南建设生态省和国际旅游岛的总体目标,保持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加快推进海洋四大支柱产业发展
1.海洋渔业
———发展目标与发展重点。以提高渔业经济总量为目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使海洋渔业由“数量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到2020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重点实现渔业发展方式的四大转变,即实现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向外延扩大再生产与内涵扩大再生产并举,逐步向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从以淡水养殖为主,向淡水养殖与海水养殖并举,逐步向以海水养殖为主转变;从以近海捕捞为主,向近海捕捞与外海、深海捕捞并举,逐步向外海深海捕捞为主转变;从水产品由初级加工为主,向初级加工与精深加工并举,逐步向水产品综合利用为主转变。
——政策措施。加快科教兴渔步伐,推进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增加科技投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以及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拓展水产养殖生产潜力和空间,实施大水库水面精养,大力发展近海设施化养殖,提高全省养殖水平;调整海洋捕捞生产布局和产业结构,扶持发展外海捕捞业;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加强水产品交易中心建设,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积极争取投资,加强海洋与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2.海洋旅游业
———发展目标与发展重点。努力打造国际著名海洋旅游品牌,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海洋度假休闲旅游胜地。以发展滨海度假旅游为主导,海上观光旅游、海洋专项旅游并举,使包括滨海度假、海岛休闲、豪华邮轮、海上运动、海洋科普科考、海洋体育、海洋探险等各种形式的旅游产品协调发展。
———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邮轮旅游、休闲度假游等海洋旅游精品;实行更加开放的海洋旅游政策,加强区域合作,开放西沙旅游;实行更加灵活的投融资政策,允许海南以公开募集的方式发行旅游产业发展基金,设立旅游公益彩票,为推进海南旅游业发展筹集资金;探索实行“大旅游”管理体制,建立完善海洋旅游法规体系。
3.海洋交通运输产业
———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以洋浦和海口为重点,加快“四方五港”等重要港口建设,建立与其他运输方式相协调的,安全、通畅、便捷、高效的海洋交通运输和物流体系,成为立足华南、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努力实现海南海洋交通运输业的跨越式发展。
——政策措施。提升港口企业整体实力,做大做强港航企业,加大港航企业税费优惠扶持力度;优化港口口岸环境,推动区港、港城联动发展,促进港口体系建设;加大对海运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积极发展物流园区,科学制定系统的港航发展战略体系和港航规划体系,推进琼北港口群的整合,切实加强对干线航道、港口的规划控制。
4.海洋油气及化工业
———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争取国家给予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的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企业,上规模、高水平、高起点建设一批油气化工项目,积极拓展和延伸油气化工产业链,向高、深加工度演化,促进海南油气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油气化工产业集群,形成以洋浦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的西部工业走廊油气化工产业集中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油气化工产业循环经济,实现油气资源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路子。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发展油气加工和化工业;油气加工废弃物和副产品综合利用。
——政策措施。培育壮大石油化工园区;加大油气开发利用的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探索以利益联结为核心的油地融合新模式,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构建油气化工产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机制,加大城市扩大利用天然气的政策支持;加快洋浦经济开发区建设,将其作为南海油气资源利用开发的战略基地;重新制订《海南省石油天然气加工利用专项规划》;争取中央允许海南自主开发中小型盆地构造的油气资源。
大力推进海洋新兴产业发展
1.海水利用业。优化沿海地区水资源结构, 发展节水型工业,有效引导企业的海水替代;支持科技创新,构筑海水利用技术装备支撑体系;推进依法管理,加快建立海水利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海水淡化的发展;加强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和示范地区建设。
2.海洋能利用业。海南应加大对海洋能利用的金融支持;制定加快海洋能利用发展和建设的鼓励性政策、法规和制度;实施鼓励海洋能发展的配套政策,促进海南风力发电等海洋能利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3.海洋生物医药业。海南应尽快制订海洋生物医药及相关产业远近期发展规划,加快构建产业政策和投融资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产业技术开发创新体系和人才保障体系,促进海南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1.争取把加快海南海洋产业发展、南海能源开发、海洋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纳入国家相应战略规划。
2.争取把海南作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试点省,建立与南海海域管辖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加强海南海洋管理能力。
3.以开放西沙旅游为重点,实行更加开放的海洋旅游政策。
4.争取中央部分下放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权。允许海南“抢先下海采油”,加快南海油气资源开发。
5.争取在洋浦建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
6.争取在海南设立海洋可再生能源示范省区,鼓励海南率先实行强制性市场配额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对海洋可再生能源的项目支持。
7.争取国家适度下放海洋产业投资审批权。
完善海洋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1.完善海洋资源管理体制。加快海洋资源产权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安排各行业用海,促进海洋产业合理布局;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强化海域和岸线使用管理和对重要稀缺资源的监管。
2.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海洋产业发展投融资体制。积极争取国家对海洋产业发展的扶持性资金,最大限度地融通社会资金,设立海洋开发基金并加大金融机构对海洋产业的支持力度。
3.大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创新海洋科技体制。建立多元化海洋科技投入机制,加强海洋科技机构建设,完善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4.建立完善海洋环境保护体制。建立完善海洋环保的投资机制,有效的海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机制。
5.深化海洋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统一规划、协调海洋产业发展;成立海洋事务咨询委员会,对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发展给予咨询;建立省海洋综合开发管理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产业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
加快海洋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1.海陆统筹,推进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把发展海洋经济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以临海产业为纽带,港口城市互动,统筹海陆一体化建设,促进海陆之间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真正形成开发海洋、发展沿海、联动全省的局面。
2.进一步扩大海洋产业的对外开放,推动海洋产业升级。加强南海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快推进琼台农业合作,扩大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外资合资合作开发海洋资源。
3.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和公益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港口作业能力和口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扩建重点渔港,提高渔港服务功能;建设海洋立体观测预报网络系统,提高减灾防灾能力;建设“数字海洋”海南示范区,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能。
4.加强海洋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和培养海洋高层次科技人才、海洋旅游人才、企业管理人才、船舶与海洋工程人才、渔业技能型人才,为发展海洋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5.加强海洋规划、法规和执行能力建设。以资源利用最大化为目标,统筹海陆资源,做好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加强海洋环保、渔港管理、海域和海岛使用管理等立法工作;提高海洋执法能力,严格执行重点海域排污总量控制制度。
第四篇:李强:加快海洋强省建设和山区经济发展
李强:加快海洋强省建设和山区经济发展
2013年01月25日 09:31:45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浙江在线1月25日讯 今天上午9时,浙江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在省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浙江省代省长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在作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的报告时,他说——
加快海洋强省建设和山区经济发展,拓展持续发展空间。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创新开发开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推动资源整合和要素集聚,优化布局和加快发展现代海洋产业。扎实推进山区发展,以改善山区发展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实施人口内聚外迁、基础设施改善、产业集聚转型、公共服务提升、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旅游发展、低丘缓坡开发、人才科技支撑、特色园区开发等工程,深入开展山海协作,大力支持欠发达地区提升发展能力,加大对少数民族集中区域的扶持,推动山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
第五篇:张庆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_开创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新局面
张庆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开创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新局面
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确定了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奋斗目标,对全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时代发展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河北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使之担负起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重任
把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变为现实,关键在于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更好地带领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地谱写河北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重点工作。领导班子是党执政兴国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部署,要靠各级领导班子去组织贯彻、推动落实。只有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才能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我们党历来重视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和胡锦涛总书记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都作出了重要论述。胡锦涛同志强调:“必须坚持不懈地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使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奋发有为,扎扎实实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努力工作”;“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来抓。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必然要求,是更好地履行职责、完成使命的关键所在。各级领导班子在各级组织、各项工作中居于核心领导地位,担负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职责。总揽全局,就是把握全省思想和政治上的大方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的主动权,把握和谐稳定的大局,确保各项事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向前推进。协调各方,就是强化党的领导,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军区、武警、群团和各类组织履行职能、发挥作用,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团结统一、步调一致的良好工作局面。只有下大力抓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才能履行好这些职责,使各级领导班子始终成为领导事业发展的主心骨,团结带领人民在新的征程上更好更快地发展。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是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必然要求,是更好地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客观需要。经过长期不懈努力,河北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与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前景光明,但我们的征程并不是一片坦途。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加强各级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使之政治上成熟坚定,思想上与时俱进,行动上执行有力,作风上求真务实,更好地驾驭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更加扎实、更加富有成效地做好各项工作。当前,全省人民求发展、想致富、促和谐的愿望强烈,对各级领导班子寄予厚望。我们必须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尽职尽责地把人民群众的事情办好,以实际行动展示党员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
二、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班子成员必须明确行为准则、自觉身体力行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工作。作为领导班子成员,要特别注意在以下五个方面严格要求,即讲政治、勤学习、重团结、干实事、善自律。
第一,讲政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政治上是否坚定,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合格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确保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善于从政治的高度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确保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摇摆,在大是大非面前不含糊。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对河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坚决维护中央权威,把党的要求贯彻到各个领域,把中央的声音传达到基层群众,做到执行坚决、不搞变通,确保政令畅通。
第二,勤学习,与时俱进、提高素质。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领导干部必须重视学习,坚持学习,终身学习。要学以立德,通过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明辨是非界限,提升精神境界,打牢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学以增智,全面学习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现代化建设知识,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工作岗位需要。要在学习中开阔视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丰富的学识和过硬的本领,领导好本地本部门的工作。要学以致用,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任务加强学习,把学习同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同研究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结合起来,使学习成果真正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第三,重团结,维护大局、相互支持。要把团结作为领导干部的基
本能力来锻炼和提高,作为政治品格来培养和塑造,作为铁的纪律来遵守和执行,以领导班子的团结,带动干部群众的团结。要靠共同追求凝聚团结,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事业重于一切,共同的奋斗目标大于一切,在这个前提下统一思想、统一意志,加强领导班子团结。要靠落实制度保证团结,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在班子中形成和谐共事、团结干事的良好风气。要靠思想境界促进团结,自觉做到襟怀坦荡、以诚待人,心胸开阔、和衷共济,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多从大局、事业和他人着想。在领导集体中绝对禁止搞宗派活动,不能搞亲亲疏疏,不能借地缘、人缘、学缘、亲缘等关系拉小圈子。
第四,干实事,求真务实、勤政为民。广大群众的利益是具体的、实在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只有殚精竭虑、夙兴夜寐地为党和人民工作,把全部心思用在抓工作、干事业上,才能对得起人民群众的信任,无愧于共产党员的称号。要出实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把中央要求与河北实际结合起来,求科学发展规律之真,务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之实,使各项决策更好地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河北省情和群众意愿。要用实劲,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到矛盾和问题多的地方去,同基层的干部群众一道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打开工作局面,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要求实效,有一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劲头,对看准的、议定的事情,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直至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重实绩,大力营造崇尚实干、鼓励干事的浓厚氛围,坚决防止和克服坐而论道、只说不干等现象。
第五,善自律,清正廉洁、一身正气。党员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受到形形色色的诱惑。许多干部犯错误,究其根源,是思想上放松了要求,精神上滑了坡。因此,必须常怀对革命事业的忠诚之心、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之心、对自身形象的珍重之心,从思想上严格要求,从行动上严格约束,洁身自好,清廉自守。领导干部做到清正廉洁,首要的是增强自律意识,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防,做到慎微、慎独、慎始、慎终。要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吃;管好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管好自己的腿,不该去的不去;管好自己的人,不该办的事不办,真正做到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
三、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确保领导班子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必须以高尚的情操提升自己,以严格的制度约束自己,以庄严的使命激励自己,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要加强党性修养。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用无愧于党无愧于民的追求砥砺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要经常想一想自己应该为人民做哪些事、怎样为人民做事,以只争朝夕、寝食难安的精神,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要用良好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时刻检点思想言行,坚持做到“六个不”:不让一天
闲过,不让一事拖拉,不让一样恶习上身,不让一笔赃款进家,不让一个同自己接触过的群众不满,不让一个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惹出闲话,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要自觉遵守制度。领导班子的团结统一,必须靠制度来维系;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必须靠制度来保证;党的优良传统,必须靠制度来坚持。领导班子是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带头人,每个班子成员的一举一动,对党员干部都有着重要的示范导向作用。抓好党的制度建设,关键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要带头认真学习制度,深刻认识制度的重要性,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增强制度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筑牢遵纪守法的思想基础。要带头严格执行制度,坚持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坚决不做,并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要带头自觉维护制度,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加强对分管领域和部门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要相互提醒帮助。班子成员不仅是革命同志,还应该有一种手足兄弟的亲情。当面提醒、背后维护,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才能把领导集体建设得更加团结统一,更加富有战斗力;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谅解,才能使领导班子更加和睦,大家工作生活心情更加愉快。每个班子成员都要自觉维护领导班子的威信,发挥主观能动性,站在全局上思考问题。要在认真负责做好分管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与其他同志搞好协调衔接,勇于担当不推诿,相互补台不拆台,共同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要顾全大局,加强沟通,密切协作。要克服好人主义思想,发现问题及时提醒,以健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克服不足、改进工作,促进班子增强团结、提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