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房地产行业几个税务政策的建议
一、酬金制下代管资金征收营业税的问题
现行税法规定:
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三条 条例第五条所称价外费用,包括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滞纳金、延期付款利息、赔偿金、代收款项、代垫款项、罚息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在实际执行中,物业管理企业替全体业主代管的资金被视为价外费用中的代收款项征收营业税。
当前规存在的问题:
在酬金制下,物业公司代管的业主资金也需要缴纳营业税,我们认为与营业税的立法精神相冲突。理由如下:
1、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部在 2003 年联合印发了《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酬金制是指在预收的物业服务资金中按约定比例或者约定数额提取酬金支付给物业管理企业,其余全部用于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支出,结余或者均由业主享有或者承担的物业服务计费方式。
2、由于现实中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不具有法人主体资格,不能在银行设立账户,向业主预收的物业服务资金只能由物业服务企业代管,存放于物业服务企业账户中。物业服务企业按合同约定提供服务所需资金,按年度向业主委员会提交财务预算,经业主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方可在代管资金中支付。
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建设部关于印发《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价格
【2003】1864号)文中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实行物业服务酬金制的,预收的物业服务支出属于代管性质,为所交纳的业主所有。”
我们的建议:
根据相关行业规定,在物业服务酬金制下,因业主委员会无法开具法人账户而由物业公司预收的有指定用途的物业服务支出属于代管性质,为所交纳的业主所有,我们认为并不属于物业服务的价外费用,不应征收营业税。对物业公司按酬金制方式收取的属于物业公司所得的酬金征收营业税。同时,物业公司在包干制下收取服务费,其本质上与酬金制一致,其营业税也应避免重复征收。
物业公司本身属于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功能是满足业主需求,同时提供大量基层就业机会。物业公司本身较难产生盈利,对物业公司采用相对宽松的税收政策将惠及最基层民众。
二、土地增值税预征政策
现行税法规定
根据国税发【2010】53号文,为了发挥土地增值税在预征阶段的调节作用,各地须对目前的预征率进行调整。除保障性住房外,东部地区省份预征率不得低于2%,中部和东北地区省份不得低于1.5%,西部地区省份不得低于1%,各地要根据不同类型房地产确定适当的预征率(地区的划分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的规定执行)。在该文件的要求下,各地纷纷调高了
预征率,如上海制定了2%、3.5%、5%的三档预征率。
当前存在的问题
我们认可土地增值税预征的调节作用和其必要性,但对于以下两种情况下,预征致使税企业承担了额外的税负:
1、有明显证据表明房地产项目预征率高于清算税率的;
2、有明显证据表明房地产项目无增值额的。
以上两种情况在清算后,势必形成退税,而在实际操作中,企业退税始终存在巨大的障碍。
我们的建议:
对于有明显证据表明房地产项目土地增值税清算税负率低于项目所在地土地增值税预征率或无增值额的(如通过国土部门和建设部门文件能够形成佐证的地价和工程成本,能证明项目税负率低于预征率的),在主管税局批准的情况下,可按企业申报的实际税负率预征。
三、土地增值税分期清算问题
现行税法规定:
根据国税发【2006】187号文,土地增值税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单位进行清算,对于分期开发的项目,以分期项目为单位清算。
当前存在的问题
1、清算主体界定不清
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立项审批由发改委负责,一宗地一个立项批复。按照国税发【2006】187号文规定,土地增值税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为单位进行清算,则应按发改委的立项批复为单位进行清算。
关于分期,实际上没有一个通用的定义,通常由房地产开发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状况、产品设计要求和市场情况确定,不属于国家有关部门审批范畴。各地税务机关对分期的定义也不统一,包括但不限于:立项批复、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施工标段、房地产公司营销广告中的分期标准等
2、独立分期清算
《土地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一条:为了规范土地、房地产市场交易秩序,合理调节土地增值收益,维护国家权益,制定本条例。条例中指出合理调节土地增值收益,而房地产项目中单期的收益并不能反映一宗土地的增值收益。唯一能真实反映土地增值收益的是一个项目整体经营结果。
我们认为,为防止房地产项目开发周期过长,长期无法进行清算,因此要求房地产公司对土地增值税先进行分期清算是合理和必须的。但分期清算是保证税款及时入库的有效方法而不是目的,如何分期清算没有明确,比如以分期为主体的独立清算,还是以项目为主体分期进行累计清算。分期清算后如不能进行项目整体清算,会存在以下问题:
A:有损税收中性原则
房地产项目如何分期是通过政府规划部门的要求、设计、营销的需要和企业的资金状况进行决策的。但在分期清算的情况下,因为不同的分期方式,税负差异较大,现在变成了税务导向的项目分期,对企业正常的经营决策造成了较大的干扰,导致税务导向而非商业导向的经营决策。
B:容易导致税负不公
分期清算需要借助各种分摊方法进行成本分摊,目前税务机关、学术界、企业对成本分摊方式存在巨大的争议。项目整体的收入和成本非常清晰且计税口径一致,但通过人为的分摊后,在不同企业、不同地区,差异非常大,导致了严重的税负不公,企业在项目获取时很难通过合理的标准进行投资决策。企业所得税虽然借助各种成本分摊方式进行预缴,但实际在项目开发结束后,不同的成本分摊方式只能在一定期限内形成时间性差异,最终的纳税总额不受分摊方式影响,而土地增值税会形成永久性差异。
我们的建议:
从税收中性原则和土地增值税的立法本意出发,同时考虑税款的及时入库问题,我们建议土地增值税应以项目整体作为一个清算单位,分期清算在性质上仍属于一种预交性质,各期进行滚动加总清算,项目开发销售完毕后,根据项目总销售额和总成本进行清算。
第二篇:房地产行业税务稽查技巧专题之三
房地产行业税务稽查技巧专题之三:检查的方法
(2010-11-13 14:03:09)转载 标签: 分类: 财税家园
房产 检查 业务招待费 房地产企业 项目开发 财经
一、检查项目有关情况
房地产企业的开发项目进行检查时,应从项目的立项、土地征用、规划设计、前期工程费、建筑工程施工、配套设施支出、房屋销售产权转移为顺序进行检查。主要检查有关合同协议和批准书,掌握开发项目的总体情况,如总开发面积,占地面积,建筑工程造价及完工时间、房屋销售合同及入住时间承诺、有无合作建房、有无代建工程等,为下一步检查打下基础。
二、检查财务会计资料
对房地产业的检查采用逆查法比较省时省力,从审查报表入手,进而审查总账、明细账,最后有针对性的抽查有关凭证资料。在检查中应加强对有关重点科目的检查,如往来科目,收入、成本科目等。
三、实地检查与询问调查相结合
在掌握项目开发总体情况和检查账本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到项目开发地、销售地实地盘点检查,了解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房屋销售情况及购房者的入住情况。同时广泛和有关人员接触,通过询问交流的方式了解房屋销售方式,有无有工程配套设施、有无出租未售出房屋的情况,周转房的摊情况等与项目检查中的有关数据进行比对,查证涉税问题。
四、营业成本的检查
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结转方法为:
可售面积单位工程成本=成本对象总成本÷可销售总面积
销售成本=已实现销售的面积×可售面积单位工程成本
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审查成本计算是否正确
审查企业是否分清项目,成本计算是否正确,有无故意提高单位面积开发成本。成本对象总成本=(土地征用费(拆迁补偿费)+基础设施费+设计不可转让的配套设施造价+建安工程招标价格+开发间接费)
预计开发面积,求出预计单位面积开发成本。检查时要仔细核对有关合同和立项书,检查预计单位面积开发成本是否准确,有无故意提高单位面积开发成本,造成多转成本。
审查有无将土地成本、前期工程费、基础设施费、不能转让的配套设施费,开发间接费直接记入开发产品成本,而不摊入可有偿转化的配套设施,自用房产,出租房产等,增加销售成本。
在检查中要注意,房地产项目中建造的各类营业性的“会所”是否按规定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有无将应记入开发产品的开发成本直接转入销售成本,造成提前结转成本,少纳税款。
重点审查开发产品科目的贷方是否按销售房屋面积结转销售成本,有无早转,多转成本现象。
2、配套设施成本结转是否正确
通过现场检查看有无可有偿转让的配套设施(如商店、银行、邮电所),这些配套设施如何结转成本,有无直接列入开发成本现象。一般存在问题为不单独按项目核算,直接将开发成本列入房屋开发成本;或单独核算成本,但不对土地费用或基础设施费进行分摊。
3、注意已出租的房产或周转房再销售时,结转成本是否正确
检查时应注意已出租的房产或周转房再销售时,结转成本有无减去已提折旧或已摊消费用,造成多转成本现象。
4、检查有无白条入账现象
白条支付材料款,工程款,土地款,甚至以白条的形式虚增以上款项,加大工程成本,是房地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检查时可以与合同协议进行比对,检查构成房地产成本的的各类费用的支付凭证是否合法、真实、有效。有无收受虚开、代开、伪造的假发票等不合法的发票入账支付费用。
五、财务费用的检查
房地产业开发周期长,占用资金量大,借入资金较多,利息支出所占比重较大,对于为建造开发产品借入资金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划分成本对象完工前发生借款费用计入开发成本。完工后计入财务费用,直接在税前扣除,而开发公司财务处理多为直接进入本科目,当期摊销,减少应纳税所得额。
向非金融机构的借款利息往往以高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支付,并记入有关科目,造成多记成本。
六、管理费用的检查
1、人工费用的检查
管理费用中工资三费超标准列支,造成多列费用,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少纳企业所得税。
2、印花税的检查
(1)各类书面凭证是否按规定粘贴印花税。
(2)房地产企业房屋销售(预售)合同、建筑安装合同、银行借款合同等是否按规定粘贴印花税。
房地产企业应税合同多、涉及面广,未贴、漏贴印花税情况极易发生,房地产公司项目开发过程中,签定的各种应税合同数量多、金额大(如销售合同、建筑施工合同、购销合同、设计合同、财产租赁合同等)。但由于签定合同的部门不能及时向财务提供,财务人员未及时按规定贴花。虽然印花税是个小税种,但由于房地产企业合同数量多、金额大的特点累计数额往往不小。
3、其他方面的检查
检查企业有无已按规定提取了教育活动经费而仍在本科目列支培训费等。
检查企业有无购入的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物品一次性列入本科目的问题。
七、销售费用的检查
1、销售人员的人数以及提成工资、奖励等末如实纳入企业正常人员工资管理,而是直接混入其他销售费用中列支,销售人员数量随意性大,工资支出较多。
2、虚增代理费用。由于对销售代理费提取比例税法尚无明确规定,各代理公司取费标准不一致,一些房地产公司通过支付销售代理费的形式,将收入进行转移隐匿;或将一些“灰色”成本(如无票支出、非法支出)以代理费的形式支出、转账。
3、广告费、业务招待费超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项目开发期间,要进行大量的广告宣传及业务招待活动,广告费用、业务招待费支付大,然而房地产项目开发周期长,收入只能在后期实现。因此企业广告费、业务招待费超支问题比较普遍。其中广告费根据国税发[2001]89号文件,其广告费支出只能在每一纳税销售收入的8%比例内据实扣除,超过比例部分可以无限期向以后结转。超标准的业务招待费支出则混入“会议费”、“销售费用”等其他科目中,减少“业务招待费”明细科目的记账金额。
八、开发间接费用的检查
审查费用的发生原始凭证是否真实合法。
周转房作为此科目中的重点一项,要注意摊销是否正确,已经出租的周转房的房产税、土地使用税是否申报缴纳,再销售时注意收入的结转、流转税的缴纳。
在各项目之间的摊销是否正确,有偿转让配套项目和大配套项目之间是否已分摊,多数企业不分摊。
九、对房地产企业税务检查的几点建议
1、房地产企业涉及单位多、往来资金数额大,加之目前企业偷漏税的手段更加隐蔽。做好延伸检查工作,已成为税务检查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和方法,对与房地产公司业务往来频繁且金额较大的单位,特别是合作开发单位、卖地方、团购单位、施工企业、供料商、代理公司应作为重点延伸对象。在保证程序合法的基础上,简化延伸检查的报请手续,缩短延伸检查报批的时间;同时严格规范延伸检查情况汇报制度,保证延伸检查的效果。
2、由于房地产项目开发周期往往都在一年以上,通常以一个纳税作为检查时限范围的方法,不能适应房地产业的具体情况,检查的内容及发现的问题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如果以房地产公司开发项目为切入点进行检查,则能比较全面地把握其项目开发的过程,容易发现税收违法行为。
3、为更加准确、全面掌握开发项目的数据资料,可以到计委(发改委)、建委、规划、土地、房管等部门调查落实其土地面积、土地使用权、建筑面积、可销售面积、已销售面积的确权时间和相关数据。通过在以上相关部门的取证,结合实地调查情况,检查人员可以对房地产项目开发有更加直观、真实的认识和了解。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账内检查,以确定其应税项目和计税依据。
4、通过与公安、司法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相关执法部门的协作,加大对典型、恶性偷逃税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严格税务执法的标准,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规范整个行业的税收秩序。
第三篇:房地产行业税务稽查技巧专题之一
房地产行业税务稽查技巧专题之一:收入的确定
(2010-11-13 13:14:53)转载
标签: 分类: 财税家园
委托销售 确认 房地产行业 营业收入 商品房销售收入 财经
写在前面:房地产行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财税收入的重要支柱,同时也由于其涉及税种众多、情况复杂成为多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行业。近期,经济适用房、物业税等地产关键词再度引发社会热议。为此我们从此期开始,将房地产行业税务稽查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技巧和方法进行详细的归纳及整理,供大家参考。
房地产业收入的确定
一、收入核算范围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收入分为营业收入(包括土地转让收入、商品房销售收入、配套设施销售收入、代建工程结算收入、出租房收入及其他业务收入)和营业外收入。
二、房地产业收入确认原则
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造的以后用于出售的住宅、商业用房,以及其他建筑物、附着物、配套设施等应按以下原则确认收入:
1、采取一次性全额收款方式销售的,应于实际收讫价款或取得索取价款凭据时确认收入。
2、采取分期付款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应按销售合同或协议约定付款日确定收入的实现,付款提前的按实际付款日确认收入实现。
3、采取银行按揭销售产品的以首付款实际收到确认收入,余款在银行办理转账之日确认收入。
4、采取委托方式销售开发产品的按下面原则确认:
(1)以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销售,应按实际销售额于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此时代销清单应载明售出开发产品的名称、地理位置、编号、数量、单价、金额、手续费等。
(2)以视同买断方式委托销售的,按合同和协议规定的价格于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3)以包销方式委托销售的,按包销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格在付款日确定收入,提前付款的,在实际付款日确定。
(4)以基价并实行超过基价双方分成方式委托销售的,按基价加分成于收到代销清单时确认收入。
5、待售产品临时出租的,租赁期间取得的价款应按租金确认收入,出售时再确认销售收入。
6、以非货币性资产分成形式取得收入,应于分得开发产品时确认收入。
三、开发产品预售收入的确认
开发企业采取预售方式销售开发产品,其当期取得的预售收入先按规定的利润率(15%)计算预计营业利润,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计算交纳企业所得税。
预计营业利润=预售收入×利润率
待预售开发产品完工后,及时结转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计算出已实现的利润,与预计利润的差额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四、开发产品视同销售收入的确认
1、下列行为应视同销售确认收入
(1)将开发产品用于本企业自用、捐赠、赞助、广告、样品、职工福利、奖励等;
(2)开发产品转作经营性资产;
(3)将开发产品对外投资及分配给股东或投资者;
(4)以开发产品抵偿债务;
(5)以开发产品换取其他单位和个人的非货币性资产。
2、收入确认时限
在开发产品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或于实际取得利益时确认。
3、收入确认方法和顺序
(1)按本企业最近或本最近月份同类开发产品价格;
(2)同类开发产品公允价值;
(3)按成本利润率确定(15%)。
五、代建工程和提供劳务收入确定
1、一个纳税的按合同约定结算日或合同完工日确认;
2、不在一个纳税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按季确认;
3、节省的材料、下脚料等按合同归开发单位所有的,于实际取得时按市场价确认。
六、营业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
纳税人应纳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讫营业收入款项或取得索取营业收入款项凭据当天;采取预收款的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
第四篇:2011年影响房地产行业最新政策
2011年
国务院出台新国八条房地产调控政策
2011年1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1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1月26日,国务院召开会议,要求进一步调控房地产市场,各地要确定价格控制目标并向社会公布,二套房房贷首付比例提高至60%,拉开了限购、限外和限贷
2011年1月25日,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联合出台的《房地产经纪管理办法》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举措,整顿房地产市场秩序,规范房地产经纪行为,保护房地产交易及经纪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的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将第二套房的房贷首付从原来的不低于50%改为不低于60%。同时要求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截至2月22日晚,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青岛、南京、成都、南宁、太原、贵阳、哈尔滨、石家庄、武汉等16个城市出台了相关细则。
2011年1月27日,财政部公布了《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规定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将全部征收营业税。2011年1月28日,上海和重庆正式实施房产税,深圳宣布成为第三个房产税试点城市。
1月27日,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的暂行办法》的通知,决定从28日起将开展对部分个人住房征收房产税试点。
通知称,征收对象为本市居民家庭在本市新购且属于该居民家庭第二套及以上的住房(包括新购的二手存量住房和新建商品住房)和非本市居民家庭在本市新购的住房。
试点初期,暂以应税住房的市场交易价格作为计税依据。房产税暂按应税住房市场交易价格的70%计算缴纳。适用税率暂定为0.6%。应税住房每平方米市场交易价格低于本市上新建商品住房平均销售价格2倍(含2倍)的,税率暂减为0.4%。
重庆市1月27日晚公布当地的房产税细则,征税对象主要针对该市主城区内的独栋商品住宅、超过成交均价2倍的高档住房,以及外地人在该市购买的第二套住房。
该市对独栋商品住宅和高档住房建筑面积交易单价达到上两年主城九区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建筑面积均价3倍以下的住房,税率为0.5%;3倍(含)至4倍的,税率为1%;4倍(含)以上的税率为1.2%。
在重庆市同时无户籍、无企业、无工作的个人新购第二套(含)以上的普通住房,税率为0.5%。2011年2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2月9日其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
2011年2月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的通知》,要求从2011年2月9日起,上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五年期以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调0.20个百分点。五年期以下(含五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
2011年2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24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1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调整后,一年期存款利率达到3.25%,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6.31%。4月17日电(记者王宇王培伟)中国人民银行17日宣布,从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5月1日,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有关规定,从5月1日开始一二手房销售单位必须在醒目位置为每套房明码标价,以打击价格欺诈现象。
第五篇:2014下半年房地产走势及政策建议
2014下半年房地产走势及政策建议
2014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回落,新开工面积和销售面积均低于上年同期,一些城市的个别房地产项目还下调了销售价格。如何看待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形势的一些新变化?这种变化是趋势性的还是阶段性的?房地产市场是否还具备平稳发展的条件?如何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相关政策?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上半年房地产市场主要运行指标明显回落
1-5月份,房地产市场主要运行指标明显回落。其中,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3073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4.7%,增速比一季度回落2.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回落5.9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5991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8.6%,降幅较一季度收窄6.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36070万平方米,同比下降8.5%,降幅较一季度扩大3.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23674亿元,同比下降8.5%,降幅较1-3月扩大3.3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46728亿元,同比增长3.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3个百分点。
从价格变化情况看,5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有35个,持平的城市有20个,上涨的城市有15个。环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0.3%,最低为下降1.4%。与去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1个,上涨的城市有69个。5月份,同比价格变动中,最高涨幅为11.3%,最低为下降4.8%。总体来看,4月份以来,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开始增多,5月份价格环比下降的城市开始显著增加。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形势变化的主要原因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主要运行指标的明显回落既有发展阶段的原因,也有市场自身调整的因素,还有受政策影响的原因。从发展阶段看,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近几年住房竣工等数据推算,2013年全国城镇户均住房在1.0套左右,即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供求状况已由供不应求转为供求基本平衡。从日本、德国等典型经济体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看,大规模的住房建设期基本出现在人口较快增长、住房总量不足的阶段,而在户均住房超过1套后,将会出现住房建设峰值,此后随着人口增速的放缓和住房短缺问题的解决,新建住房数量将出现下降趋势,房地产市场也将从快速发展阶段转向平稳发展阶段。借鉴日本等发达经济体住房市场发展规律,可以判断中国住房建设的峰值已到,因此,今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的回落、包括房地产新开工面积的下降是房地产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趋势性的,也是正常的回落。随着中国房地产市场由供不应求向供求基本平衡的转变,中国房地产市场也正在从此前的快速发展阶段向平稳发展阶段过渡。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主要运行指标的明显回落还与市场自身运行情况有关,特别是与近年来市场供应量快速增长有关。2010年以来中国住宅新开工面积较此前大幅增长,过去4年住宅年均新开工面积达到13.8亿平方米,年均住宅新开工面积是2006年的2.14倍。其中,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新增供应量尤为显著。由于市场供应量过快增长,市场竞争加剧,一些资金链较为紧张的房地产企业为加速回笼资金率先降价促
销,今年以来,一些率先出现价格下调的城市均是近年来供应量增长过快的城市。
从政策因素观察,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量的明显下降主要受银行贷款利率提高及其更加谨慎地发放住房贷款的影响,此外,现行的税收和限购政策在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同时,客观上对数量庞大的改善型需求者也带来较大影响,增大了改善型需求者的购房成本,抑制了改善型需求的释放,也加大了市场的波动。
对下半年房地产形势的基本判断
从目前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观察,如果房地产信贷等政策不发生大的变化,预计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低于上半年,房地产市场销售情况仍不乐观。
下半年房地产市场销售状况将主要取决于金融信贷等政策。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情况主要取决于居民的购房意愿和住房支付能力。虽然目前中国城镇居民户均住房套数已达到1套左右,住房短缺的问题基本解决,但也要看到,在现有存量住宅中,住房成套率(同时拥有厨房和卫生间)只有80%,住房舒适度不高、配套设施不健全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居民持续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仍很强烈。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主要取决于首付和按揭贷款情况。由于居民的收入在短期内难以出现大的增加,因此,居民的实际支付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按揭贷款情况。如果按揭贷款利率下调,居民在月供金额不变的情况下就可以增加贷款额,住房支付能力就会提高;如果按揭贷款利率上调,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就会下降。
下半年,如果房地产信贷政策继续延续上半年的情况,则房屋销售情况将会继续下降;如果房地产信贷政策趋紧的状况得以改变,则下半年的销售状况将会有所改观。
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低于上半年。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状况是决定短期内房地产开发投资形势的最主要因素。今年以来,由于商品房销售面积持续下降,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回笼速度减慢,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融资成本提高。由于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源来源受到较大影响,资金链趋紧,这将制约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投资能力。如果短期内房地产市场销售状况不能明显好转,下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会继续回落。
房价走势主要取决于市场销售情况,但大幅回落的可能性很小。5月份以来,房价环比下降的城市开始显著增多,这实际上是短期市场供求环境发生变化的结果。下半年,房价走势将主要取决于市场销售情况,如果销售情况仍不乐观,房价仍将面临下行压力。对一些供给量过大的城市,房价下行压力会更大一些。但也要认识到,目前全国的房价收入比处于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也意味着2014年全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下降的空间并不大。
从房价收入比的变化情况看,1998年到2013年中国的房价收入比均值为8.97倍,其中1998年最高,为10.8倍,2013年最低,为7.6倍。这表明虽然1998年以来房价名义涨幅较高,但由于居民收入名义涨幅更高,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是在提高。从2008年房地产市场调整情况看,虽然受住房信贷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08年全国新建住宅销售面积降幅甚至达到了20%,但即便如此,由于2008年全国的房价收入比处于1998年到2008年间的最低水平,2008年全国新建住宅销售均价仅仅下降了2%。
需要指出的是,房地产市场是受政策变化影响较大的市场,金融、土地、税收等政策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进而造成短期供求形势的变化。如果下半年在信贷、税收等政策方面进行适当调整,房地产市场形势也将发生一定的变化。
防范和化解房地产风险
根据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运行情况,需要重点防范和化解两种风险。
一要重点防范房地产行业的流动性风险。房地产业是开发周期相对较长的资金密集型行业,也是典型的高杠杆行业。房地产业的这种特点决定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整个开发周期中的资金来源对外部依赖性大,一旦资金来源出现问题,极易诱发流动性风险。
从房地产业的资金来源看,不论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房地产开发,还是消费者购房,大都需要银行信贷的支持,因此,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整会对房地产行业的流动性带来较大影响。如银行限制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贷款,将会直接影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开发能力和开发进度;如因宏观环境变化等原因持续上调利率,将会影响购房人的支付能力进而减少购房贷款需求和购房需求,开发企业的资金回笼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小幅走高,3月加权平均利率为6.70%,比上年12 月上升0.17 个百分点。从近期对一些城市的调研情况看,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机构和购房者普遍反应贷款利率总体走高,且放款周期延长。而在今年1-5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到位资金中,个人按揭贷款为534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1.2%。短期内宜高度关注房地产信贷情况对房地产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注意防范房地产流动性风险。
二要重点化解部分城市供给过剩型的风险。2009年以来,部分城市房地产开工规模过大,房地产新增供应量显著超过当地的正常需求量,由此形成供给过剩问题,这实际上是产能过剩在房地产领域的表现。目前,一些城市待售房规模过大、供给过剩问题较为突出,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化解部分城市供给过剩型的风险。
进一步完善房地产相关政策
虽然上半年房地产市场形势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别是投资增速回落幅度较大,新开工面积、销售面积都出现了下降,但从全国的房价收入比、户均住房套数、居民收入增速等指标观察,中国房地产市场仍具备实现平稳发展的条件。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市场相关政策,要根据房地产市场发展阶段的变化,以持续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为目标,以调整市场供求关系为着力点,着重防范和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将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金融、土地、税收等各项政策协调配合,增强调控政策的针对性、预见性和系统性,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
一要更加重视完善有利于居民持续换购住房的政策。居民改善住房是一个持续过程,随着居民年龄、工作、家庭和收入等情况的变化,居民将会经历多次换购住房的过程,以不断改善居住条件。国际经验表明,购房年龄人口主要集中在20-64岁,其中20-34岁以首次置业为主,35—64岁主要是改善型需求。
从中国人口结构看,处于首次置业阶段的年龄人口大约占全部购房年龄段人口的1/3,而处于改善型需求年龄段的人口大约占全部购房年龄段人口的2/3,即从需求侧观察,改善型需求群体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更为显著。
因此,在住房总量不足的矛盾基本解决后,在住房政策方面,需要更加重视完善有利于居民持续换购住房的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如降低房地产交易环节税费,鼓励梯度消费;进一步完善信贷政策,支
持居民正常的改善型需求等。
随着中国住房总量规模的扩大,完善有利于居民持续换购住房的政策,不仅有利于不断提高居民的居住水平,而且居民换购住房会对建材、家具、家电、装修等相关行业增长形成较大的带动作用,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冲房地产投资增速正常回落的影响。
二是要适当收紧住房土地供应规模,防止产能过剩问题在房地产领域蔓延。对住房新增供应量过大和去库存周期过长的城市,建议严控新增住房用地规模,通过减少土地供应量逐步解决部分城市供应量过大问题,防止产能过剩问题在房地产领域蔓延。
三是实行中性的住房金融政策。房地产金融政策、特别是信贷政策的大幅调整对房地产市场影响较大。要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运行,就要保持房地产信贷政策基本稳定,为此,应尽可能实行中性的房地产金融政策,既不鼓励、也不抑制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开发贷款和对居民的住房消费贷款。如因宏观经济变化而调整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时,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冲利率调整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如可实行首付与贷款利率反向调节政策,在利率水平提高时适当降低首付比例,在下调利率时适当增加首付比例,向市场传递中性的住房金融政策信号。
四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限购政策。实行限购政策,意在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从近几年各地的实践情况看,限购政策是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一项政策,宜继续坚持。但也要看到,目前一些城市的限购政策也影响到居民正常的置业需求,对人口的自由流动等也带来一些影响。建议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和完善限购政策。如可考虑对本地户籍人口实行限购两套、对非本地户籍人口实行限购一套的政策,而不再要求就业、社保等方面的条件,也不再以家庭为单位。使限购政策既能够发挥限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又不影响居民正常的置业需求。(作者:邓郁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