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后续论文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渔业资源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发展海洋捕捞业,已为世界各海洋国家所重视。传统海洋捕鱼主要依靠“鱼老大”的直观经验在茫茫大海中确定渔场的位置。很难稳定高产,海洋的鱼群运动以及饵料的时空分布是有规律可循的。由于鱼群对海洋生态环境有极大的依赖性,水温、海流、风场、盐度等海洋环境参数及其变化控制着鱼类的生存、繁殖、泅游、分布,影响着中心渔场位置、渔汛早晚和捕获量。由于海洋渔类与海水物理性质及海洋生态环境因子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通过对其进行遥感监测可以获取鱼类的生态信息。利用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绘制海洋表面温度分布图,使遥感技术成为发现渔场的有力工具。可以方便的使用GIS来显示电子地图,在电子地图上渔民可以看到GIS模拟出的海洋渔场分布,中心渔场位置、渔场边界、渔场密度分布等状况。利用GPS接收机可确定捕鱼船随时所在的位置。GPS接收机进入定位状态后,可显示当前渔船的经纬度及时间,这比利用太阳和星星辨认方向要精确得多。
目前3S技术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应用,改变过去传统勘测记录手段,将3S技术集成起来更好的发挥其作用。把3S集成于海洋管理中,利用图件作为调查底图,利用RS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反演海面水温、叶绿素浓度及分布、海面风场以及流场分布等信息,利用GPS采集海洋几何信息,将采集变更信息导入系统做后期处理,形成新的好到管理现状图。有利于获取大面积、准实时的综合渔场环境参数。GIS数据库中存有不同海区的水温、叶绿素浓度及分布、海洋表面风场、流场分布、海水深度、盐度等信息,为渔民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1.2 国内外发展的现状
第二篇:后续管理
关于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思考
2007-09-24
阅读次数:
3042
[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
【内容摘要: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是纳税人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后,税务机关通过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从收入、成本、费用、利润以及其他相关涉税信息等方面,对比、分析、评价其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根据对比、分析、评价结
果进行管理服务的工作。纳税评估是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完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夯实管理基础,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全面提高企业所得税征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手段。加强纳税评估工作有利于提高税务机关的税源
监控能力,有利于提高税收信息化建设水平,有利于税收管理员职能的全面发挥,有利于税务机关做好内部管理。本文针对当前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八个方面的建议。】
一、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大部分涉税信息一般来源于纳税人的申报,但实际上却存在着失真、虚假等现象。纳税人提供的信息
数据质量不高,资料不全,相关信息不足,表现为财务不健全、数据不准确,使指标的可信度下降,以此为计算
的评估指标,参考价值不高,也使评估的质量难以提高。
隐瞒销售收入。部分企业隐瞒销售收入或不及时确认收入。一些企业通过销售挂往来的办法,既不申报销售
收入,也不结转相应成本,人为地推延纳税义务发生时间,边角料销售未确认收入。
在税前扣除项目上做文章。一是成本多结转,会计在使用加权平均法结转材料成本时计算失误,导致多结转
生产成本。二是工资多计提。一些企业通过虚列职工人数加大工资提取数,以达到降低利润的目的。多计提工资
仅靠账面无法发现,必须到企业实地核查,结合企业的生产规模、机械设备,深入到企业车间询问职工用工状况和
工资水平,最终确认企业合理的计税工资。三是预提费用多计提。企业预提职工保险费未上缴,在账面中预提了
此费用,而称因职工不理解政策拒绝缴纳,此费用一直挂账。四是无形资产多摊销。企业购进国有土地使用权后,年末多摊销无形资产,根据规定,国有土地使用权应在土地使用年限内平均分摊,根据合同注明该土地使用年限,每年平均分摊。五是管理费用中招待费超标列支。虽然每个企业在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已作调整,但仅局限于管理
费用中的招待费,而企业销售人员和厂长经理出差期间开支的招待费都在经营费用(产品销售费用)中全额列支,并未进行纳税调整,需要从企业的凭证中去收集整理。六是白条列支各类费用现象普遍,有接受以前过期作废发
票的,有接受假票的,有直接以自制白条入账的。
(二)评估所需信息资料来源不够广泛。纳税评估工作离不开数据资料的搜集、积累和掌握,纳税评估中要
进行大量的指标测算、资料比对等定量、定性分析,没有数据资料,纳税评估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目前,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和财务会计资料,不包括企业生产经营类、经营核算类以及其他诸如登记注册类、价
格类以及关联企业情况等相关信息,因此,是不完整的涉税信息。只有掌握上述各类信息并进行处理、测算、比
对以及综合分析后,才能对企业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税务部门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渠道获取这些信息,对报表和
税负等面上问题有的虽有怀疑,但由于信息不完整或有可能错误,无法把问题完整地分析出来,不仅审核效率低,而且审核误差大。
(三)对纳税评估执法方式认识不一致,评估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相当一些单位认为的纳税评估仅是一种案
头的税务审计,不能实地进行评估,对疑点问题的确认也可由检查环节代替,评估工作人员没有执法专用证件,执法力度明显不足,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评估工作开展困难比较大。
(四)纳税评估与征收、稽查等环节缺乏有效配合。工作中与其他环节的联系、联动常常出现一些问题,纳
税评估的中心监控地位不能得到体现。
(五)评估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业务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这就要求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
的政治业务素质,审定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但是,目前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充
分有效的利用我们已经占有的涉税信息,使很多评估工作流于形式,停留在浅层次上,评估工作的监督作用没有
充分发挥。
(六)纳税评估指标很难确定。现行的纳税评估参数是确定行业内平均值,实际上是企业真实纳税标准的一
种假设,企业被测算的指标只要处于正常值的合理变动幅度内,就被认为已真实申报,实际上,评估对象的规模
大小,企业产品类型多少等因素,都对“行业峰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单凭评估指标测算很难准确确定申报
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企业还受到所处的环境、面临的风险、资金流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纳税评估指标体系的局
限性,制约着纳税评估工作的结果和开展方向。
二、产生企业所得税征管问题的主要原因
分析存在问题其成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规定有时不完全一致。会计制度和税收
政策的目的不同,两者对收入、成本、费用、利润、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的确认与计量也不尽相同。所以,《所得税条例》规定: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其财务、会计处理办法同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有抵触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纳税。也就是说,企业按照会计核算原则计算的税前利润总额或亏
损总额,与
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同一时期应纳税所得额之间有时会存在差异。正是由于这一差异,导致了汇算清缴结果的偏
差。二是税务部门对企业所得税重征管、轻评估。自1995年国、地税分设以来,企业所得税一直由地税局负责征
管,从2002年1月份以后新办企业所得税又由国税负责征管,税务部门往往是企业申报多少就确认多少,申报质
量较低,对企业所得税缺乏严格认真的评估。直到2005年3月11日,国税总局以国税发〔2005〕43号文件出台的
《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才真正对纳税评估的指导思想、法律(职能)定位、操作规范和考核标准等一
系列基础问题作出了理论的总结和统一的规定,纳税评估工作才有了依据。
三、发达国家纳税评估和税务审计对我们的启示
国外凭借信息化手段,开展纳税评估工作和税务审计制度,为纳税人普遍接受。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纳
税评估和实行税务审计,是我国与国际先进税收管理方法接轨的必然选择。
新加坡是推行纳税评估制度较为规范的国家,其纳税评估工作有三个特点:一是纳税评估分工较细。税务处
理部门负责发放评税表,处理各种邮件、文件和管理档案;纳税人服务部对个人当年申报情况进行评税;公司服
务部对法人当年申报情况进行评税;纳税人审计部对以往评税案件和有异议的评税案件进行复评;税务调查
部对重大涉税案件进行调查。二是重视纳税人的自查自纠,在评税工作中,都要先给纳税人一个主动坦白的机会。
三是评税管理主要依托计算机系统进行。
在美国,因为税收征管实现了现代化,在纳税人自行申报基础上,税务机关的重点力量放在税务审计上,税
务审计人员约占税务机关人员一半以上。纳税人申报后,税务部门必须严格审核纳税人申报的每份纳税申报表。
纳税人的报税资料输入电脑后,电脑会自动进行审核比较。如果在审核过程中,发现纳税人有计算错误或申报不
实者,税务部门会书面通知报税人,要求改正或选为审计对象。审计选案主要集中在信息处理中心,税务审计对
象确定的基本程序是,根据税务部门事先确定的计分标准,由电脑公正地评分,然后根据评分高低加以确定。通
常是收入越高、扣除项目越多、错漏越多者、分数就越高,成为审计对象的可能性就越大。联邦税务局每年通过
审计查补仍然在三百亿美元以上。如加州特许税务委员会通过信件催报审查纳税一项收入达三十亿美元。由于税
务机关专业化的优质高效地开展税务审计工作,税务审计的威慑力较大,极大地遏制了偷逃税。
英国也是纳税评估制度推行较好的国家。英国各税种的税收征管一般都需要经过纳税申报、估税、税款缴纳
和税务检查等程序,估税是税收征管程序中的重要环节,如果税务局认为纳税人在某一时期的税收申
报不完全,则可以对其少缴的税款部分签发评税单;如果稽查员发现纳税人有利润未被估税,或者纳税人获得了无资格享受
的减免,可以对纳税人的这些应课税所得签发补缴估税单。
日本的税务审计由专职税务人员负责,审计主要分为办公室审计和实地审计两大类。当公司把纳税申报表送
来时,马上交给审计员进行办公室审计,审计员首先检查申报表中所列各项是否正确。这时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
同样行业、同样规模的公司进行比较,并考虑其过去的记载和其他已掌握的资料等,审计按公司及行业的类别进
行。实地审计即研究公司账簿保存、会计记录保存、商品库存的实际状况,对账簿进行详细的检查,它是在办公
室审计结果表明自核税额不太确定时,进一步采取的审计程序。
德国的税务审计人员是高级税务官员,是经严格挑选出来的,不是任何人都可到企业从事税务审计,审计人
员要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3-4年的工作经验,要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税务审计对象是按照计
算机打分选户进行的,对每个行业的税收负担率、盈利率进行调查测算,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等信息资料输入计
算机,通过比较后生成被查对象清册,然后根据纳税申报表、资产负债表、征税通知书以及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
分析,最终确定实地检查户数,按照派工制的形式将检查任务分配给检查人员,明确其检查的内容和要求。审计
人员在审计前必须熟悉被审计对象的生产经营情况和纳税情况,通过资料信息的分析寻找企业偷税的疑点。如果
企业不提供会计核算资料,或资料不齐全,在足够证据的前提下,审计人员可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税款估算并补
税。审计结束后,审计人员要把审计出来的问题逐一与企业明确。企业如果对审计情况有异议可申辩,达到双方
意见一致为止。如果双方意见争论不休分歧较大,则由审计部门的负责人出面会谈,在双方意见基本一致的情况
下,审计人员拟写审计报告,征税部门核发“征税通知书”,对补税金额一般处以20% ——30% 的罚款。
税务审计制度的实行,为发达国家提高税收征管效率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给我们加强纳税评估工作提供
了借鉴依据。一是纳税评估工作是一种宏观性管理工作,所适应的范围是全体纳税人,并根据纳税人的大致特点
进行分类,以保证评估效果。二是开展纳税评估要借助于信息化手段。纳税评估所需要的涉税信息量非常巨大,依靠手工手段往往会事倍功半,效率低下。三是纳税评估要有细致准确的指标体系。案头审计分析纳税疑点,首
先依靠的是分类细致,数值准确的指标体系,减少人为因素。四是纳税评估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丰富的
工作经验。五是纳税评估要与税务检查紧密结合起来,评估与检查双管齐下才能保证把案情查深查透。
六是开展
纳税评估需要社会各方面的配合,评估所需要的信息采集面和绝对数量能够反映出纳税人动态的、全部的情况。
四、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几点建议
建议将纳税评估固有特性与实际相结合,依据目前的税收环境状况和自身的实际条件,分别从专业和日常两
个角度开展纳税评估工作。
(一)实行分类评估管理,拓展评估监控面,实现对纳税人的整体综合评定。实行分类评估管理。对大型企
业集团或重点税源,依靠计算机网络、信息数据库和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和电子报税,逐步实现税企联网,利用税
收评估软件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全过程实施全方位的控制;对中小企业实行行业税收监控管理,通过行业税收评估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统计分析,对纳税情况实时监控,及时发现问题确定评估对象进行评定处理;对个体工商业户,可采取事前测定评估方法即计算机定额管理系统管理,将个体业户的平均经营水平和销售水平,用保本推算或实
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得出一个定期内与营业规模相适应的较为合理的应纳税定额。
(二)简化工作程序,规范评估运作。简化工作程序和文书数量,提高评估工作的可操作性。要本着“简化、实用”的原则,结合工作实际,合理确定工作程序和文书,增强评估方法的可操作性,以免评估工作流于形式。
规范评估运作。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方法,加强对评估工作质量的全过程控制,明确评估工作中征收、管理、稽查的相互协作关系,使各环节、各项工作互相紧密衔接,保证评估管理操作行为规范运行。
(三)将“税收管理员”制度与纳税评估制度相结合。依托税收管理员,注重平时相关涉税资料收集整理、做好记录和案头工作,建立和完善评估基础信息的收集和积累机制。税务机关通过法规、规章等法律形式,制定
被评估方必须提供的信息项目和具体要求,以确保评估信息的准确全面。管理员在负责企业税收征缴的同时,负
责相应企业的纳税评估工作,可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依托计算机网络,提高信息收集能力和质量。以多元化电子申报为切入点,加强评估所需信息的电子
转换能力,减少人工输入信息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重视信息的管理和应用,集中人力、物力、技术,改变
信息处理各自为战的分散局面,实现信息处理的集中加工与广泛共享,提高信息的加工能力和利用效率。
(五)优化配置,合理配备评估人员。选择一批懂税收、通法律、会财务,精通计算机应用的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干部从事评估工作,发挥他们的模范作用,合理搭配人员,达到资源的最优组合。
(六)大力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评估人员政治、业务素质。要加强对评估人员的培训力度,对评估
工作涉及的税收业务、财务管理、计算机相关知识等内容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加强经验交流总结,切实提高培
训学习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出一批能胜任评估工作的“专家”,和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评估队伍。
(七)建立激励创新机制。加强税收文化建设,培养评估人员爱岗敬业精神,鼓励评估人员在评估业务方面
积极进行探索、开拓。实施能级管理,根据干部专业等级和工作实绩,择优上岗,并实行业务能级与待遇、职务
挂钩,在干部队伍中形成立足岗位、系统学习、奋发向上的良好局面。
(八)开展纳税信誉评价,实行等级管理。纳税评估为纳税信誉等级管理制度提供全面的信息来源,我们应
有效利用评估结果,对纳税人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有关标准进行纳税信誉等级评定,在此基础上对纳税人提供差
异化的纳税服务,对高等级的纳税人为他们提供最佳纳税服务,同时对信誉等级低的纳税人加强培训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办税能力。对有意偷税的移送稽查,加大稽查打击力度,严格依法处理,形成良好的体制激励,营
造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税收环境。
国家税务总局文件
国税发〔2006〕119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做好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扬州税务进修学院: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管理的特点,为进一步做好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强化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纳税评估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程序、方法和手段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的管理工作,是全面强化税源监控、提高税收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所得税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税种,是当前税收征管中比较薄弱的税种,也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增长空间的税种。企业所得税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征管难度大,做好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是有效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措施,也是2005年全国所得税工作会议的明确要求。各级税务机关要从落实“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和“依法治税”原则、提高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构建和谐税收征纳关系和优化纳税服务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级税务机关要在总结以往开
展纳税评估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将它作为强化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和核实税基的核心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
按照《办法》的规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确定对象、实施分析、约谈辅导、调查核实、评估处理、反馈建议和维护更新税源管理数据等环节。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一)纳税评估初步分析。初步分析是指对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一般性审核的过程。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部门及其税收管理员,应对实行查账征收和核定所得率征收的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资料进行初步审核分析。审核分析的主要内容是:
1.纳税人是否按照税法规定的程序、手续和时限履行纳税申报义务,各项纳税申报资料是否完整、齐全;
2.企业所得税纳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企业所得税预缴纳税申报表、核定所得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及项目、数字填写是否完整、准确,逻辑关系是否正确;申报数据与税务机关所掌握的相关数据是否相符;
3.结合税务机关设立的亏损弥补、广告费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摊销、工效挂钩企业工资发放、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购置国产设备投资抵免所得税、股权投资损失、境外所得税款抵免等管理台账,审核收入、费用、利润及其他有关项目的调整是否符合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
4.纳税申报附送的相关税务机关审批资料,如各项减免税、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抵免、财产损失税前扣除等事项的审批手续是否已经完成,资料是否齐全完整。
(二)纳税评估案头分析。案头分析是指利用《办法》明确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评估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的合理性、真实性的过程。具体要求如下:
1.确定重点评估对象,包括:
(1)通过审核比对分析发现有问题或有疑点的;
(2)所得税重点税源企业;
(3)生产经营情况发生较大变化的;
(4)所得税税负异常变化的;
(5)连续三年以上亏损的;
(6)纳税信用等级低的;
(7)日常管理和税务检查中发现较多问题的;
(8)享受减税、免税且经营规模较大的;
(9)减免税期满后利润额与减免期相比变化异常的;
(10)有关联交易的;
(11)其他需作为重点评估对象的。
2.案头分析方法。应充分运用《办法》中的通用分析指标和企业所得税分析指标及其使用方法,结合指标预警值进行趋势、比率和比较分析,初步确定企业可能存在的问题,采取约谈举证、实地调查等方式进一步核实。
(三)纳税评估约谈、实地调查核实。约谈、实地调查核实是指针对案头分析阶段发现的疑点问题,经税源管理部门的批准,由税收管理员对纳税人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实施约谈、现场核对、核实的过程。约谈、实地调查核实要坚持双人上岗,对调查核实的情况,要认真做好记录。
(四)处理纳税评估结果。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后要做出评估结论,对于一般性申报问题,应通知纳税人及时纠正、补缴税款;对一般性违法,应依据税收征管法有关条款按程序处理;对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案件,应移送税务稽查部门处理。税源管理部门应做好纳税评估工作底稿、取证资料等信息的建档、移送等工作;税务稽查部门要将处理结果定期向税源管理部门反馈。
三、全面落实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具体要求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是一项政策要求高、技术要求精的管理工作,是落实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的具体举措,各级税务机关可结合当地工作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好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
(一)合理选择纳税评估对象。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对象主要是实行查账征收和核定所得率征收的各类纳税人。具体纳税评估对象的确定可采用计算机自动筛选、人工分析筛选和重点抽样筛选等方法。各级税务机关应当依据计统部门的税收宏观分析数据、所得税管理部门提供的行业税负监控结果等数据,结合各项纳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和税收管理员掌握的企业实际情况,参照企业所属行业、经济类型、经营规模、信用等级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审核对比分析,以合理确定纳税评估对象,其中一些对象,如所得税重点税源户,应作为每年固定的纳税评估对象。
(二)紧紧抓住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重点环节。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是对应纳税所得额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价,所得税纳税评估的重点是税前扣除项目和成本费用支出情况。各级税务机关一方面要加强国税局和地税局之间的联系,实现增值税、营业税等税种评估成果共享,尽量减少或避免不同税种之间重复评估,减少工作量;另一方面税收管理员要加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的日常管理,密切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的原辅材料消耗、费用支出、意外损失等等的基本情况。更加重要的是,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要针对不同行业的纳税人容易出问题的税前扣除项目和成本费用列支情况,如有比例限制或者有限额规定的扣除项目、不容易掌握的扣除项目以及行业成本构成特点,进行重点关注。要加强对汇总纳税企业的评估,对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的成员企业、总机构应由主管税务机关分别进行评估,着重评估关联交易、不容易掌握的税前扣除项目等,评估中涉及成员企业或上一级机构需核实的问题,应做好地区间工作协调,实现信息共享。
(三)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和预警值。所得税管理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采集的行业即时信息、企业的历史信息等相关数据,科学、合理地设立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并利用这些指标及其预警值对纳税人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其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设定预警值,应综合考虑地域、生产经营规模、企业类型、生产经营季节等因素,结合同行业、同规模、同类型企业各类相关指标的若干的平均水平,并根据经济发展和该行业的市场变化、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变化情况及时进行修订,以使预警值更加真实、准确和具有可比性。
(四)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要综合运用各类对比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或者人工进行纳税评估。如:通过纳税申报表与其附表、附报资料、财务报表等报表的数据进行逻辑关系分析;与同行业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进行横向比较分析;与本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指标及其预警值进行纵向比较分析;与类似或者相近行业进行配比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数学
模型分析;税收管理员根据掌握的实际情况进行经验判断;项目评估、整体评估或分行业评估等等。对比较分析过程中发现的异常情况,要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初步判断。
(五)合理确定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时间。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要做到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可以分为纳税汇算清缴评估和预缴税评估。由于企业所得税按年计算纳税的特点,因此,一般应在纳税人进行纳税申报之后,对其全年汇算清缴的纳税申报情况集中一段时间开展纳税评估。在人员比较充足的情况下,也可对企业所得税预缴情况进行纳税评估,但纳税评估所用评估指标可以适当简化。纳税评估的期限以当期纳税申报为主,特殊情况可以延伸到以前申报期。基层税务机关及其所得税管理部门要根据所辖税源的规模、管户的数量等工作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纳税评估的工作能力,制定纳税评估工作计划,合理确定纳税评估工作量,与其他各个税种的纳税评估相互结合、协调进行。
四、正确处理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其他相关工作的关系
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是税收征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税种管理、企业所得税日常管理等工作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只有正确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促进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最终也才能做好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工作。当前,各级税务机关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汇算清缴的关系。纳税评估与汇算清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都是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以企业自行申报核算为主,一般不开展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汇算清缴结束后,主管税务机关应及时开展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根据汇算清缴的所有纳税人资料,运用设定的各项评估指标体系及其峰值,对纳税人的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税负等多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疑点及时处理。
(二)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其他税种纳税评估的关系。由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税种是在企业所得税之前缴纳的税种,并对企业所得税的税基产生影响,因此,这些税种的管理和纳税评估与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有紧密联系。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要注重与其他税种的纳税评估相结合,综合运用其他税种的纳税评估成果,以此提高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纳税评估成本。(三)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与税收宏观分析和行业税负监控的关系。宏观税收分析和行业税负的监控,主要是依据相关经济指标,对行业和某一类企业或某一区域的税源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监测和分析评价,包括行业税负的调查与对比分析、当地GDP水平与平均税负的调查与对比分析、税基与实际税收的调查与对比分析等,同时为纳税评估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科学确定预警值、筛选评估分析对象、进行评估分析提供科学依据。因此,宏观税收分析、行业税负监控与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是互为前提与基础、相辅相成的关系,要相互结合,同时抓好。
(四)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与税务稽查的关系。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都是加强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有效手段。纳税评估侧重于防范和服务,税务稽查侧重于打击和震慑。纳税评估可为税务稽查提供案源和线索,但不是税务稽查的必经程序。税务机关对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可以交替使用。评估中发现纳税人涉嫌偷税、逃避追缴欠税等需要立案查处的,要及时移送税务稽查局立案稽查。
(五)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与优化纳税服务的关系。纳税评估工作既是强化所得税管理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化纳税服务的良好载体。通过纳税评估,及时发
现纳税人纳税申报中的问题,正确区分问题的性质,采取对应的管理措施,对不属于涉嫌违法犯罪的问题,可通过约谈等方式提醒纳税人及时纠正,既保证了国家税收应收尽收,又避免纳税人遭受损失、维护了纳税人的权益。
(六)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纳税评估工作需要依靠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支撑,但在信息化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纳税评估工作要因地制宜、人机结合,同时,即使在信息化条件很充分的地方和单位,最终也离不开人的作用。因此,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的作用,不断拓展其功能,提高计算机自动化批量筛选、批量处理能力;另一方面,要做到税收管理员制度与纳税评估制度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基础信息的收集和积累机制,特别注重税收管理员的实际经验的积累,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五、做好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几点要求
(一)建立各项制度,实施过程监督和考核。在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中,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数据信息采集、预警值测算、各税种纳税评估协调配合、约谈实地调查、评估结果处理、纳税评估考核、经验交流、税务机关各部门在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中的岗位职责等各项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监督与考核,对各部门在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中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包括各部门信息采集、计算机评析、人工审核、评估对象的确定、约谈和实地调查、评估处理、移送案源、结果反馈等环节,从时间、质量、转递手续等方面进行及时监督和考核。绩效考核指标要量化,指标之间的内容要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形成体系,全面系统客观地考核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全过程的工作质量和效果。各级税务机关领导要加强对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各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对岗位职责不清、岗位之间不衔接等问题要及时进行调整。
(二)设立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岗位,配备高素质人才。税务机关的所得税管理部门和基层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部门可设立专门的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管理岗位,具体负责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管理工作,并选择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好的人员具体负责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管理工作。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评估岗位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水平。
(三)加强部门配合,建立国、地税机关联合纳税评估的协作机制。在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中,各级国、地税机关要加强协作,互通涉税信息,有条件的地区可建立国、地税机关联合纳税评估机制,有步骤地对集团公司及其联合企业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税种的联合评估,拓展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深度和广度。
(四)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纳税评估质量。各级税务机关要结合当地实际,认真总结归纳基层税务机关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做法和经验,逐步推广。每年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结束后,对纳税评估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一般规律、日常征收管理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建议,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率,并将开展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的做法和经验、问题和建议及时反馈国家税务总局(所得税管理司)
第三篇:后续管理
管理方面
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的管理
一是核定征收范围的人为划定问题。核定征收作为一种所得税征收管理方式,其适用范围是有条件的,总局在《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办法》中明确了其适用的六个条件,主要适用于不设臵账薄或设臵账薄混乱的企业。但在基层执行中,往往迫于税收任务的压力,盲目地把核定征收户数的多寡作为衡量征管质量高低的一个标准,有的单位把核定征收面纳入了考核范畴,有的单位把连续亏损或小型企业统一实行核定征收。笔者认为这些做法不可取,无论采取何种征收方式,需要把握的一个原则就是客观实际,实事求是,不能盲目,更不能简单化。对一些长期亏损的企业,税务机关应从提高管理水平入手,深挖其亏损的真正原因,而不是一核定了事。这种做法恰恰反映出我们目前的管理手段相对滞后、信息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较低的现实,只得采取一种相对简单的征收方式。而且核定征收的鉴定标准和宽严尺度在各基层单位间、国地税间掌握不统一,致使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同一规模的两个企业税负差距明显,影响了税收执法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合理性。
二是核定征收带来的一系列后续问题。对企业采取“一刀切”等方法核定,特别是把一些原本账薄核算健全、具备核算能力的企业也纳入到核定征收范围,会引起一系列后续问题。问题一是法律责任的归属问题。一些有核算能力的企业,在稽查检查中发现其有明显地偷、逃税行为,但由于其采用了核定征收方式,应税所得率或税额都是由税务机关核定的,法律责任由企业转移到了税务机关,稽查局在定性上也无所适从;问题二是优惠政策的执行问题。企业被核定征收后,很多优惠政策受到限制,对一些原本核算健全的企业是不公平的。笔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这样一个案例,某企业财务核算健全,但由于前期投入阶段亏损而被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征收,后企业申请了软件企业资格并进入获利,按规定从获利起享受免二减三优惠政策,但由于前几年被核定,从核定的本质上看,核定应认定已获利了,因此使得企业的获利大大提前,其取得证书时,优惠期限已所剩无几,显然,这对于企业是不公平的。
(二)汇总纳税制度使征收与管理脱节
新税法规定,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不具有法人资格营业机构的,应当汇总计算并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一制度的确立,可以有效防止集团内部之间利用业务往来规避纳税义务的行为,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地区间税源转移问题。为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国家税务总局于2008年3月份下发了《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对跨省总分支机构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进行规范,即对跨省总分支机构纳税人实行“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征收管理办法。经过实践检验,该办法在执行中还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监管职责不清。办法赋予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的监管职责非常有限,除了对总机构分配给分支机构的所得税征收入库外,除了“三因素”查验核对和监督申报预缴外,并无其他监管责任,尤其是对分支机构汇总申报的税款是否具有审核权和稽查权没有明确规定。由于职责模糊,基层税务机关对分支机构如何管理、管理到何种程度感到茫然,管少了怕失职,管多了怕越权,容易产生管理漏洞。
二是对不按规定分配税款的处罚措施形同虚设。《管理办法》下发后,为了解决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总局又连续制定和出台了一些后续跟进措施,但对于应分未分、应提供分配表未提供等问题的解决收效甚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8‟747号)虽然对总机构不向分支机构提供企业所得税分配表,导致分支机构无法正常就地申报预缴企业所得税的处理问题予以了明确,但对总机构税务机关的回函时间无具体要求,“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未尽责的,由上级税务机关对总机构主管税务机关依照税收执法责任制的规定严肃处理。”之措施在实际中不易操作。
三是《管理办法》中规定14类未纳入中央和地方企业所得税分享范围的企业,不适用此办法。那这些企业和其下属的非法人分支机构如何申报缴税,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是否需要管理以及如何管理尚未明确,形成政策执行真空,容易造成税款流失。
(三)税基管理乏力
这个问题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核心问题,管理起来难度较大。可以说,税基管理好坏与否,决定了企业所得税征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所得税收入的实现。目前,我们在税基管理方面主要存在流转税收入与企业所得税收入监控不足、零利润申报和未作纳税调整户数较多、企业支出项目不真实、期间费用指标申报异常等突出问题。以我省为例,2008年汇算清缴结束后,我们通过综合征管信息系统,对全省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申报数据进行了提取、统计和分析,发现全省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期间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管理费用)数据异常,超过了预警范围,期间费用占销售营业收入比重在70%以上的有近万户,其中有200多户企业的比重在10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300%以上。对于工、商性质的企业而言,生产成本、采购成本在其支出投入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正常应占到整个支出项目的60%以上,而费用支出比重一般相对较少。如果企业费用支出过高,势必会挤占毛利空间,造成企业亏损或微利。畸高的期间费用,理论上是不符合企业经营常规和成本控制要求的,有可能存在将一些不正常、不合理的费用支出在税前扣除或者虚增、虚列费用的问题。
(四)多种因素制约纳税评估质量
一是纳税评估的信息资料来源不宽。对内,由于征收、管理、稽查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信息数据不能共享,信息分块割据,传递不及时、不完整、不准确,造成评估资源浪费。对外,国、地税之间,国、地税与银行、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之间没有联网,信息渠道不畅,许多必要的相关资料不能及时收集,影响纳税评估的准确性。二是纳税评估的指标存在局限。现行的纳税评估指标确定依据的是行业平均峰值,这是对企业纳税指标真实性的一种假设,如果企业的纳税水平在正常的峰值以内,就视为如实进行了申报。实际上,平均峰值的影响因素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规模大小、所处环境、市场营销策略等都可以影响平均峰值,不能完全排除在正常峰值以内的企业不存在异常的情况。三是纳税评估手段落后。目前纳税评估大多停留在人工操作的阶段和层面,评估质量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估人员的综合能力高低和责任心强弱,影响了纳税评估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
(五)多种会计规范并行,加大基层人员的控管难度
企业所得税是与会计核算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税种,熟练掌握会计技能是税管人员的一项必修课。目前,在我国会计制度体系中呈现出了多种会计规范交叉并行的局面。会计制度中包括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行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也有新、旧之分。况且每个会计规范之间在一些事项上的处理原则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与税法存在一定的差异,无形之中加大了企业核算和税务管理的难度。作为企业,不仅要执行好会计规范,还要严格遵照税法的规定进行复杂的纳税调整,加之政策掌握不熟悉,出现了一些无意识违反税法规定的现象,增加了纳税人的遵从成本。对于税务机关的管理人员而言,需要具备各种会计规范和财务管理知识。事实上,基层中知财务、懂会计的管理人员奇缺,尤其是对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新准则更是知之甚少,综合业务能力无法满足管理的需要,造成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时有发生。
政策改进建议及加强管理的思路
(一)完善权责发生制和合理性原则的实际应用
政策的制定者应切实提高权责发生制的可操作性,应出台一些更具体、更有指导性的操作办法,如规定在未支付时,企业应出具哪几种证明材料,形成证据链条证明其业务的真实性等等,以进一步促进权责发生制的贯彻落实。
应针对合理性原则的适用问题做出操作性、比照性、实用性强的具体解释,如规定费用支出的区域性及行业性限制、发放依据、支出标准等量化指标,方便基层操作执行。
(二)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政策规定
一是应将文件中的“预售合同”扩大理解,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不管地产企业是否取得预售许可证,只要是房地产企业与购房者签订了各种形式的协议或有预售合同性质的书面材料等都认为是签订了合同,应该纳入到征税范围中来。二是解决争议,明确税收政策,将完工已实际发生,后期取得合法凭据的支出视同后续支出进行两次分摊扣除,虽然不尽符合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但是便于操作,提高了征管效率,也会促进开发企业尽早取得合法凭据,形成良性循环,其弊大于利。三是允许房地产开发企业预提土地增值税。31号文件第32条规定三种情形可以预提费用在所得税前扣除,针对地产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补缴税款不能得到有效扣除的情形,允许开发企业预提土地增值税,并规定在完工后一定内如未清算土地增值税,应将以前预提土地增值税冲回,以堵塞税收漏洞。四是明确外企房地产开发企业过渡期政策,将存有2007年12月31日以前预售收入的地产企业以前尚未扣除的期间费用和税金及附加,允许按照新税法的扣除标准一次性在税前扣除,以体现税法的公平原则。
(三)完善有关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
一是完善过渡期优惠政策。过渡期优惠政策应充分体现公平原则,对原税法符合条件规定的各类企业的定期优惠政策均应适用到期满为止,而不应轻内资而重外资。二是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调整和改进优惠形式,加大对高新企业风险投资补偿力度。遵循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给予系统完整支持的原则,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调整和改进优惠形式,如实行“风险准备金”制度、扩大设备投资抵免范围、政府拨入专项资金全额免税、研发工资支出加计扣除、免征特许权使用费预提所得税等灵活多样的激励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降低认定门槛,鼓励更多的企业从事高新技术发展。在认定标准上应采取一种相对宽泛的易操作的准入制度。认定条件应尽可能地简化,增强企业研发的动力和自信心。三是为了公平税负,应尽快针对2008年之前批准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企业出台政策规定,将其纳入优惠范畴,以填补政策真空。四是制定和出台相关配套规定,对农产品初加工、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技推广、农机作业等项目的内容做出具体解释,以便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执行,确保国家关于农业方面的优惠政策尽快落实到位。
(四)细化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办法
应明确分支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的职责,赋予其一定的检查权和管理权,尤其是对查补的税款享有优先入库权,以增强主管税务机关的管理积极性。同时,要将现行的有关办法、政策规定进行整理汇总,建立一套汇总纳税企业管理运行机制,对总、分机构主管税务机关的责任归属、业务流程、工作完成时限、责任追究、追究主体等内容予以明确,保证管理工作的衔接顺畅。另外,要抓紧制定专门针对14类企业的征收管理办法,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名为监管,实为未管”的问题。
(五)统一会计规范体系,加强会计与税法的差异协调
首先,要针对我国多种会计规范并行导致税务机关控管难的问题,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调查论证,权衡利弊分析,尽量缩短新会计准则推行时间表,加快和扩大新会计准则推行速度和应用范围。其次,要加强会计和税收在信息方面的沟通。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作为两个主管部门,在法规的制订和执行过程中要加强沟通合作,通过设立由两个部门组成的协调机构, 加强联系,以提高会计和税法协调的有效性。最后,要加大会计和税收的相互宣传力度,认真组织各方面各层次的学习培训,加深企业、税务机关双方对会计和税法的认识。此外,要探索构建税务会计体系,满足国家作为所有者或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获取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
(六)强化核实税基,加强税源管理。核实税基是企业所得税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要做到管好税源,核实税基,坚决杜绝侵蚀税基的违法行为,有效防止税款流失。一要加强税务登记管理,建立定期清查巡视制度和与工商、地税等部门信息交换制度,每季度由税源管理部门或税收管理员对辖区内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进行清查和巡视,尤其是应加强对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税务登记管理,杜绝漏征漏管现象发生。二要严格执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基层主管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部门要密切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加强对企业税前扣除的成本、费用、损失的真实性审核管理。要加强和规范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的审批管理。同时,税务机关征收企业所得税,在税源监管中要注意与增值税评估统筹协调。三要针对中小企业财务核算不规范的问题,税务人员要充分利用巡查巡访及时发现纳税人核算不准确、会计科目运用错误等情况,督促企业财会人员予以调整。从而不断增强纳税人自核自缴的能力,不断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征管质量。四要完善企业资料收集,健全企业所得税台账,记录其减免税、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专用设备投资抵免、工资发放、弥补亏损、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等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七)合理准确地开展征收方式鉴定工作。开展征收方式鉴定,重要的是要贴近实际,要体现出抓大、控中、核小的思路,上级机关要给执行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执行机关在鉴定时要与当地征管力量、企业纳税意识、收入任务等因素相结合,对一些连续亏损企业、长期微利和零税负企业,可适当采取核定征收方式,有效解决管理力量薄弱,管理范围无法兼顾的问题。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对重点企业的管理,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用以落实到对其他企业的管理指导中去,从而达到以点代面、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实施分类管理,突出大企业管理理念。税务机关要转变工作思路,树立大企业管理质量决定征管水平的思想,按照总局分规模管理的要求,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大企业的管理上。一是分级建立大企业管理机构,抓好重点税源的管理。通过分级建立大企业管理机构,形成上下互动、职责明晰、保障有力、监督到位的征管局面。要建立重点税源企业所得税监控制度,对重点税源企业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企业经营变化情况,保障企业所得税税收入。二是抓好特殊类别纳税人的管理。在抓好大企业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对总分机构、长期亏损、减免税企业的管理。对总分机构的管理,各级税务机关要加强纵向、横向联系协作,建立和完善总分机构主管机关联系和信息反馈制度,积极探索开展分级的跨区域联合税务审计工作;对长期亏损企业,应加强日常监控,选择典型行业深入解剖,逐户开展纳税评估或税务稽查,逐步扭转亏损面过高的局面。要结合汇算清缴强化亏损额的审核确认,分户建立亏损弥补台帐,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对享受减免税企业,做好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管理和监控。企业申请时,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时限,做好减免税的审核审批和备案管理。享受优惠期间,要定期进行实地核查,及时掌握政策落实情况,防止企业将非减免税项目纳入减免税项目,不符合条件仍继续享受优惠等问题的发生。减免税期满后,要加强企业存续状态、利润及税负变化情况的监控,对企业注销、税收优惠期与非优惠期之间利润转移、税负明显降低等情况予以重点关注。三是抓好小企业的管理。对于一些财务不健全、核算能力差的小企业,应从规范征收方式入手,严格执行总局的核定征收管理办法规定的条件和标准,对达不到查账征收条件的企业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以解放出更多的征管力量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大企业的管理上,实现效率和收益的统一。
(九)大力推行纳税评估工作。一是要积极开展行业评估。税务机关要根据所辖税源分布情况和征管水平,对行业合理细分,把握行业运作特点、经营方式和市场规则,发掘涉税共性问题,精心选择模本企业,进行相关数据测算,逐步建立不同行业的评估模型。在建立行业评估模型时,应充分考虑行业特点,制订使用与该行业相关度较高的专用指标,不断完善企业所得税评估指标体系,提高企业所得税评估的针对性和准确性。二是大力开展“两税”联评。定期将纳税人申报的企业所得税销售收入与同期申报的增值税销售收入进行数据比对,发现比对不符、数据异常的,及时开展评估核查。要注重对增值税抵扣凭证和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凭证的联评,关注纳税人取得的虚开、应作进项税转出处理的增值税抵扣凭证,其所得税税前扣除处理是否符合规定,审核企业是否利用假抵扣凭证挤占生产经营成本,造成企业所得税流失。三是探索建立国地税联评机制。加强国、地税间的联系和协作,互通涉税信息,特别是对服务业、房地产、交通运输等行业,可探索实行国、地税联合评税机制。同时,要积极开展与其它地区国税或地税部门的协作,有步骤地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税种的集团公司及关联企业的联合评税,拓展纳税评估的深度和广度。
汇缴方面
一、企业汇算清缴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企业税前扣除不规范。如关联企业之间的利息支出,超过列支标准,且无合法凭证;利用假发票或其它不符合税法规定的单据进行税前列支;将个人的费用支出由企业列支;需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批的税前扣除项目未经审批私自列支;将行政性罚款税前列支等。
二是企业各项资产税务处理不规范。个别企业购入固定资产后,未按照规定计提折旧,而是按照低值易耗品进行摊销;企业的待摊费用有土地估价入账的费用摊销等。
三是企业隐藏收入,减少应纳所得额。部分纳税人取得财政性补贴收入,只计入资本公积,未按规定计入应纳税所得额;将无法支付的长期应付款项,不做纳税调增而一直挂账等。
四是企业账务核算不健全,不符合查帐征收标准。突出表现在:不能正确核算进销项,会计科目不健全等等,给国税部门进行汇算清缴带来不小困难。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既是一项重要的征管措施,又是一个很好的执法手段。通过汇算清缴,发现了许多征管漏洞,经过分析,大致有以下原因:
一是企业所得税征管意识不强。机构改革后国税主要是从事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征管,从事国有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征管的人员很少,许多干部对所得税管理都有陌生感,特别是97年起开始实行以转移主体、明确责任、做好服务、强化检查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征管模式后,一些干部把所得税征管寄托于企业的申报和自行汇缴上,放松了所得税业务学习和日常检查。同时,由于人员编制等原因,税政科人数一般只有3-5人,往往是一人身兼数职,容易出现疲于应付情况。
二是企业会计制度和税法存在较大差异,增加了一线管理的难度。由于目前税收政策规定与企业会计制度及财务准则差异过大,存在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收政策有差异时不能按照税收规定处理,使得会计税前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必须把会计税前利润调整为应纳税所得额,这就要求税收征管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核算技能,企业会计人员也要熟悉纳税申报业务。然而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无论是企业还是税务征收机关,具备这种复合型知识技能的人才数量太少。
三是所得税文件、政策落实不到位。首先,近年实行无纸化办公后一些地方推行进度不一,计算机应用程度不一,造成上级许多有关所得税的政策无法及时传达贯彻到基层征收单位,因此许多所得税政策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第二,日常管理偏松,执行政策不严。在日常纳税评估或税收检查中,发现多数企业财务人员和部分税务人员仍沿用旧的习惯作法,平时不严格按政策执行,检查出问题后千方百计找“路子”、托关系,讨价还价,要求多列支一点,少调整一点,不处罚或少处罚一点,有些甚至凭感情拍板“定税”,随意性特别大,缺乏依法征管的严肃性。第三,现行企业所得税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存有一些不明确之处。企业所得税征管依据的是《企业所得税法》、《征管法及实施细则》以及其他一些总局、省局陆续颁布的税收政策法规和具体规定,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够明确的地方,如在会议费列支的掌握上,文件虽然规定了会议费的标准等,但在现实操作中会议费与招待费较容易混淆,以会代招的形式较多,个别单位就是利用这一“漏洞”钻政策空子。另外,对一些特殊性行业如房地产业,虽然国税发[2006]31号文较原政策执行起来更明确合理,但仍有许多地方与现实脱节,比如政策规定,开发产品完工后,将预售收入确认为实际销售收入,同时按规定结转其对应的计税成本,但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开发产品完工后,各个部门的验收、审批环节较多,计税成本的合法凭证不能及时取得,按预算成本结转又违反政策,使基层在执行中无所适从。
四是能够熟练掌握所得税业务的人员较少,整体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一方面,税务人员的政策业务素质亟待提高。目前,能比较全面掌握所得税政策、能熟练进行日常管理的一线税务人员,只占很少部分,许多税务人员没有接触过企业所得税业务,对这方面的新政策和具体规定了解甚少,管理方法欠缺,经验不足,对企业财务会计知识掌握也不够全面,似懂非懂,其整体素质还远不能适应工作要求。另一方面,部分税务人员责任意识差、执法不严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在税前扣除项目审批和稽查定案方面表现尤为明显。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项目中,一部分项目有明确的范围和标准,较易掌握操作,而一部分项目实际操作中有相当大的弹性和余地,比如会议费、修理费等,不同的企业在这些项目上的特殊情况较多,企业也总是容易在这方面钻空子。此外,税收业务需要不断学习和日常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对税收政策的理解有延续性。
五是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日常监管和检查力度不够。实行税收管理员制度后,责任区管理员由于惯性使然,只着重于增值税业务的日常管理,而往往疏于对属于国税征管的非增值税纳税企业所得税的管理。部分经济发达地方由于管理员人手少,工作量重,深入企业了解其经营情况的机会反而不多,对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缺乏了解和有效监督。另外企业所得税纳税评估工作局限性大,监管面小,监管检查也仅在次年上半年进行,而税务稽查由于时间较紧、工作量大,一般是对企业所得税检查“就帐查帐”,无特殊情况或特别严重的违法行为则很难查出实际问题。
核定征收方面
一、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企业所得税的征收方式分为查账征收和核定征收两种,核定征收又分为定额征收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两种办法。其中,定额征收是指税务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直接核定纳税人应纳企业所得税额,由纳税人按法规进行申报缴纳的办法。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是指税务机关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和方法,预先核定纳税人的应税所得率,由纳税人根据纳税内的收入总额或成本费用等项目的实际发生额,按预先核定的应税所得率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办法。采取核定征收方式,是世界上很多国家对那些难以依据帐簿计征税款的纳税人采取的一种补救性的征收措施,目的是保证国家税款的及时足额入库,迫使纳税人严格按帐簿、凭证管理规定,正确纳税。因此核定征收在实施过程中要以不让国家税款流失为前提,尽可能确保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接近纳税人的实际情况和法定负担水平,必须尽可能避免核定税款低于纳税人实际应纳税额太多,国家财政收入蒙受损失。
二、实施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原因
1、亏损企业比例大,纳税信用缺失。
以我局为例,2007年我局企业所得税汇缴总户数654户,其中亏损企业共有341户,占汇缴户数的52%,比2006年增加100户,亏损总额达到4843万元。从缴纳税款的户数来看,2007我局缴纳所得税的企业只有160户,近490户企业所得税都是零负申报。所得税收入主要集中在为数不多的酒类、煤炭、房地产和大型零售商场等重点行业。2007应纳税5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户,还不到总户数0.5%。而且纳税企业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距,其中年缴纳所得税最多的达970多万元,而年缴纳所得税最少的只有89元。
2、法人法制观念淡薄,税法遵从度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国有、集体企业越来越少,私营企业越来越多。就我局来说,2008年所得税管户985户,其中私营企业却有970户,占总管户的98%,处于绝对优势。个别私营企业的法人法制观念淡薄,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要求财务人员完全按照法人的意愿做帐,明显存在现金交易、收入不入帐、费用乱列支或以白条入帐等现象,造成大量申报不实。
3、财务人员兼职普遍,财务核算水平较差。
据不完全统计,我局企业财务兼职比例达到20%至30%,个别财务人员甚至1人监管4-5家企业财务,而且约有40%左右的财务人员年龄偏大。由于财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和对企业所得税政策的不了解,使得部分企业会计制度执行不统一,财务核算不规范,不能准确核算成本费用、申报应纳所得税额。
4、信息化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所得税政策复杂,日常管理中需调用的数据繁多,急需利用信息化管理来提高效率和质量。但目前运行的综合征管软件只是为全面实现企业所得税管理的电子化奠定了基础,或者说是搭建了一个初始平台,其功能还停留在满足会计统计核算这一最低的层次上,而大量的数据资源只有在具有更高层次的纳税评估、税源监控、收入预测和分析,直至最高的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当中才能体现其真正的价值性。但现在综合征管软件当中,除纳税评估(目前尚未使用)外,其余系统均未纳入,这无疑降低了数据的利用率,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
5、干部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弱化了所得税的管理。
2002年新办企业所得税业务重新归属国税部门管理以来,虽然我们加大了对企业所得税知识的学习培训力度,但是由于国税部门对该项业务长期搁置,且其业务量大、政策涉及面广、计算复杂、管户数量增长快(2002年管户198、2008年管户985),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的整体业务水平,从而弱化了企业所得税管理。
对此,税务机关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失去了基础,为了避免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只能进行核定征收。
三、加强核定征收所得税企业后续管理建议
1、解决对核定征收认识的误区
个别税务干部认为,既然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成本、费用不能准确核算,征收方式已经鉴定为核定征收,对企业所得税的管理就可有可无,可轻可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的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既有在一定程度上能确保税源的稳定增长,大大减轻所得税税收征管的工作量的优点,又有不能客观反应税源的真实情况,容易形成核定征收依据不足、定额不合理、税负不公平的弊端,而且由于核定征收行业的选择和应税所得率的浮动范围大,容易导致税务人员权力的异化,滋生腐化。因此,核定征收只能是税务机关针对纳税人的财务状况不健全而采取的惩戒手段,是为了保证税款不流失的同时的一种从重处罚,从而通过税务机关加强纳税辅导、开展纳税评估,督促企业自觉主动健全帐务。
2、加强核定征收企业的后续管理
(1)建立实地核查制度。
税务机关受理《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鉴定》表后,应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特点、财务核算、获利能力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形成鉴定意见,逐级复核、认定,杜绝管理员主观随意性。
(2)建立公示制度。
为防止同一区域相同行业纳税人适用的应税所得率不一致,造成税负不公平,应对同行业、同规模的纳税人确定统一的应税所得率,并于每年6月底前将各行业纳税人适用的应税所得率在办税服务厅予以公示,营造公平、公开的纳税环境。
(3)建立日常跟踪管理制度。不能简单地一核了之,以核代管或只征不管。一是要定期或不定期与查帐征收纳税人进行比对,保持核定征收纳税人与查帐征收纳税人企业所得税税负基本平衡。二是对于税负明显偏低的,要通过约谈和评估,加强对纳税人收入额或成本费用额的管理,核实税基,防止税收流失。三是督促纳税人不断规范财务会计核算,一旦其具备查账征收条件,要及时改为查账征收。
(4)加大对核定征收企业的稽查力度。
对不如实申报所得税的纳税人,应依据《税收征管法》的有关规定从严查处。
第四篇:坐井观天后续
小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后,决定跳出井沿看看,来证实小鸟的话是否属实。于是小青蛙跳到了井沿上,看到了天空是无边无际的,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到处鸟语花香。小青蛙不觉发出赞叹:“原来外面的世界是这么美丽!”小鸟碰见了它说:“嘿,现在你相信了吧,我不是说大话。”于是小青蛙决定要到外面去找一个属于它的家园。
小青蛙来到了一个池塘边,只见到池塘里的荷叶挨挨挤挤的,碧绿的荷叶像一把撑开的小伞,荷叶上水珠滚滚。挨挨挤挤的荷叶中开着十几朵莲花,有粉红色的,有白色的,像一个个美丽的花仙子坐在荷叶之中。小青蛙自言自语地说 :“这么美丽的池塘,却有这么多蚊子,我还是留下来帮人们除掉害虫吧,就着么决定了。”小青蛙蹦到池塘里去,忽然,看见两个陌生人一手拿着张网,一手拿着一根又长又粗的棍子,东张西望的。小青蛙有点害怕了,它连忙跳进池塘里,躲到荷叶下面,那个拿棍子的人听到“扑通”一声,连忙用棍子拔开荷叶,把小青蛙找出来。这时,那个拿网的人小声说:“你把它找出来,我用网网住它。”小青蛙听了这番话,心都快跳出喉咙了。它趁那两个人不注意,连忙跳出池塘,它拼命得跳啊跳啊,终于离开了那两个人的视线,它继续往前跳,再找一个自己的家园.小青蛙来到田野里,看到一片片绿油油的禾苗,它想:我可以在这里安家,帮助农民抓虫除害,促进禾苗生长。于是小青蛙十分高兴,在田野里跳来跳去,跳着跳着,遇到一只快死去的老青蛙,小青蛙马上跳过去,问老青蛙怎么回事,老青蛙喘息着说:“农民为了丰收,为了自己的价值,使用大量农药,不顾污染环境,使土壤、河水遭到破坏,我就喝了这些河水,才会中毒这么深的。”小青蛙很可怜老青蛙,于是对它说:“那我应该怎么帮你呢?”“不用了,你的好意我心领了,我已经走不动不想拖累你,你还是快离开这里吧。”老青蛙伤心地说。不一会儿,老青蛙翻了一个白眼,死掉了。小青蛙既伤心又害怕,马上离开田野。
最后,小青蛙来到一条小溪边,遇到了一只小蜻蜓,小青蛙亲切地问:“朋友,请你告诉我,我可不可以在这条溪安家,安全与否?”小蜻蜓说道:“难道你没看见溪中飘浮的又脏又臭的薄膜袋吗?这条溪水污染相当严重,人们把厕所、工厂的废水都排放到这里,所以你还是到别处去安家吧!”说完,小蜻蜓飞走了。小青蛙想:唉,这个世界真是太乱了,没有半点安全感,我还是回到自己的井里去,好好过日子。
坐井观天后续
第五篇:人生观(后续)
箴言
写完了系列《人生》的书,多是我一生的感悟,最后想到应写出收官之作,《人生观》便应运而出。
有人官至一品,却进了牢狱;有人家资亿万,变成了贪婪的守财奴;有人名利双收,吸起了冰毒;有人万人敬仰,却不知自己;有人功成名退,还要捞上一把;有人飞黄腾达,却要众叛亲离„„到头来,自己弄不清原因。
原因很简单,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正在读书的青少年,自幼就要为自我奠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一辈子就不会歪,遇到曲析、艰难、困苦、冤屈知道如何把握自己。
正在党、政、军、司、警各级领导岗位的接班人,头脑中有一个为国为民舍身忘已的人生观,就不会走贪腐之路。
拥有亿万贯家产的企业家,头脑要格外清醒,是生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发的家、发的财,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论没有过时,工人与亿万劳动者是你们发家致富的主人。要活得明白,就更要有一个健康的人生观。
亿万劳苦大众们!别忘记自己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所以称“劳苦”,生活、战斗在各基层最劳累、最辛苦、最肮脏、最低贱、收入又最低的仍然是你们。有人还在压榨你们、剥削你们、欺骗你们,挺起腰杆做事,抬起头来做人!我们是为国家做事,不是为那一个老板卖命。那个时代已经翻过去了。“初级阶段”还有许多路要靠我们走,臂挽臂、手牵手,朝着初升的太阳走去,不要徬惶,莫要悲伤,少数分子的得意猖狂是暂时的,而劳苦大众是永恒的!这便是属于我们的人生观。
易经辞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生观有此境界,其三观浮游三界以外,沉于民众之中,是以智情幸也。
人生观
作者: 左济平
人为什么活着?凡18岁有正常思维的成年人,无论什么文化以至文盲,无论从事什么职业以至贱业,在浅意识中都会回应这个问题,这便是人生观。
我想死,活着没什么意思。这也是人生观。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典型的人生观。
活一天撞一天钟,不想那么多烦心事。还是人生观。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活着就要干一番轰轰轰烈烈的大事。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好死不如赖活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
没什么雄心大志,种好自己的地,做好自己的工,平平淡淡过一辈子。朴素的人生观。
家有万贯资产,就要享尽富贵,吃喝玩乐,酒醉金迷。一种玩世不恭的人生观。
吃老啃老,终日上网。秃废的人生观。
生为人杰,死为鬼雄。英豪般的人生观。
人生应该像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为人师表的人生观。
人生不在失败,在于屡败屡起。一种自强不息的人生观。
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相逢;是探险,也是寻宝;是眼泪,也是歌声。一种不畏艰苦,乐观上进的人生观。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永不服老的人生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生与死的人生观。
生命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宽度、深度与厚度。令人敬畏的人生观。
活着就为挣钱,有钱就有一切。浅薄的人生观。
人与人之间,就是一种交易。市侩的人生观。
人不为已,天诛地灭。自私的人生观。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充满铜臭的人生观。
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公而忘私的人生观。
给永远比拿快乐。高尚的人生观。
还可以例举许多,不同的人由于出身、教育、环境和个人的修养、经历的不同,会有各式各样的人生观。对照自己,可以写出来、说出来,不写不说在生活中也一定会体现出来。
“什么人生观不人生观的?都是你们文化人鼓捣出来的玩意,我不懂也从没想过。”然而你却切切实实地做了,想回避是回避不掉的。
“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关系大啦!一个没有正确人生观的人,有的来到人世一场,混混噩噩活得没丝毫意义。有的为追逐名利,最终落得身败名裂。有的专事害人害物,结果害了自己。有的想走轻生之路,却又死得不明不白。
一、人生观与价值观
人生观不是先天使然,这与“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恶”无关。是同后天的家教、环境、学习、交友、处世及个人阅历有关。形成一个人的人生观,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
首先是家庭教养。一个人出生在什么家庭,是无法选择的。就是不能任意选择自己的父母。
作为父母,也不会刻意地教育孩子去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观。可是他们却在日常的生活中,不经意地用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人生观的形成。
孟子断纾,岳母剌字„„就是一种家教,成就了一代亚圣和精忠报国的良将。我不知道孟母、岳母有没有文化?至少知道她们不是教育孩子怎样学外语和奥数,长大怎么去赚钱。可是现代的父母几乎都是这么做的。
只有好好读书,考高分,才能上名校,读博士,当大官,挣大钱。这同古代读书光宗耀祖有相同之处。
只有好好读书,才能跳出“农门”,进城有份好工作,安户口,买房子,娶老婆或嫁老公,不至再像爹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受苦。
只有好好读书,将来有个坐办公室的工作,冬天暖气,夏天冷气,用不着像爹妈终日在外打工,雨里来,风里去,冬日冒着零下十几度,夏天顶着三、四十度劳作。
这些家教,就是在向孩子传递一种价值观,一定的价值观影响一定的人生观;一定的人生观又决定一定的价值观。
教养不是工厂生产产品,也不等同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一种化学变化而非物理变化。是比化学变化更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甚至精神生物化学变化。因为还有成长的第二个环节。
其次,成长的环境影响。环境分大环境与小环境。大环境指生活成长的时代、国家、社会,十九世纪时代的人,是实现不了二十、二十一世纪时代的夙愿的。生活在和平环境中不可能梦想当一名征战杀敌的勇士。但是作为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是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鸿沟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66年没有战争,同样出现了为治安、救火、救灾、反毒、揖凶、反恐的勇士和牺牲年青性命的烈士。同样产生了“坐办公室”而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功勋。这些与一个人成长的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他们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时间价值观与人生观的沉淀与积累。“两耳不闻窗外,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过去了。应当是“两耳关心窗外事,为国为民去读书。”改革开放也有37年了,国民走向小康富裕生活的同时,衍生出贪污腐化、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环境污染、吸毒贩毒、买卖妇女儿童、偷抡网骗、偷税漏税种种丑恶现象,其中不乏高文凭、高职权的人,有的就是从“黄土坡”跳出“农门”的才子。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裁了跟头还弄不清是怎么回事。小环境指家庭、家族、生活工作的单位、群体,反腐风暴揭露出来一窝一窝、塌方式的、群体式的行贿受贿、贪污腐化的大案要案,反映出一些地方、单位整体的腐败,一个独秀,出污泥而不染几乎不可能。在此假设一下,有无可能出现一位或几位具有坚定人生信仰的人,敢冒丢官、丢职甚至丢命的风险,去揭露这群已形成气候的腐败之风?似乎是一种书生气十足的幻想。不是没有可能,任长霞就是一个,最近被党中央表彰的一百多名县委书记,应该也属两袖清风的好官。在大革命时期,奋战在日伪、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共产党员,无论大环境、小环境都十分,凶险,有的被陷入敌牢至死不逾,靠的就是坚定的人生信仰。
第三,是社会与学校的教育,对形成一个人、一代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至关重要。然而改革开放37年,我们的宣传与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每年高考、中考后,媒体与学校鼓吹、煽动、宣传的都是“状元”,一个省只有理科、文科两名“状元”,加上市、县、校的“状元”也屈指可数。上千万没能考上“状元”的学子,算什么?“状元”高高在上,清华、北大争着抡。这种宣传教育,向“状元”和千万未能成为“状元”的学子传递的是一种什么信息?什么价值观?什么人生观?
教育失误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失误。改革开放以来衍生的种种怪象与腐败,都同教育是有关的。年青人在没有形成自我固定的、正确的、坚定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之前,成年人应给予正确的引导。然而我们是怎样引导的?金钱至上、拜金主义、唯文凭论、享乐主义、奢糜之风、个人主义泛滥成灾。
中央决定,自2015年9月,全国将对党政各级领导干部开展传统文化轮训。首套11册教材涵盖治国修身处世之道。
我在《荧火》一书的第四篇:“为官之道,不要载在后代人手里”就提出要以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去教育现在各级领导地位的党、政、军干部。书中说:“关心下一代工作当委员会,是否也应该关心到这一块?看来很难。”因为他们手中握有党权、政权、军权、法权、财权、人权,架子很大,能听你几名教书匠的教诲?只有东窗事发,才醒悟在位时“没有好好学习”,晚了。我把中央的决定称作补课,被拨到领导岗位上的都喜欢炫耀什么大学毕业,博士头衔,至于道德品质修养只字不提。
传统学习,要从小学抓起。两年前,我就自办了“孔子课堂”,带了几名中小学生。这是培根。虽然还未能形成气候,但已经在国内蒙动。有小学、中学聘我开办国学《论语》教育,是一个好兆头。
一年前,我就把传统国学教育的建议、方法、材料传递至原工作的安徽省当涂第一中学(省示范高中)、安微省当涂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武汉市汉阳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却没了回应。
补课与培根,是用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实际,从灵魂深处培养提升做人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的修身之道。其中就包含金钱观,《论语》中就多有论述,只有建立起正确的金钱观,才会有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