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中国消费分析
随着gdp的增长,我国消费的两极化将变得更加突出,过去的一年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中国从1978年起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由于消费增长更多的是靠市场自我调节,政府很轻易的选择投资而不是提升消费主动性来刺激经济增长。这样做的结果是,过去的20年里,中国经历了gdp的飞速增长,但是
消费在gdp中的占比却在下降。
与此同时,中国消费不均等的趋势在这一时期有所上升。从数据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基尼系数由1990年的0.34上升到了2007年的0.50左右。
随着拉动中国经济的主要力量由以前的出口和投资导向逐渐转变为内需导向,我们相信描绘中国边际消费倾向(mpc)的各种图表都将很快在消费这一项上做出调整。随着人均gdp增长,城市市场上的食品饮料mpc将会下降;我们预计60岁以上人群在2023年将占中国总人口的28%以上,健康医疗服务的mpc将会上升;同时,消费的两极化将成为中国消费的重点。最近,我们没有看到政府出台政策来有效缩小高收入和低收入人群之间的收入差距。我们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仍会很高,随着gdp的增长,消费的两极化将变得更加突出。
影响中国2009年消费的主要因素将是:
1.消费放缓,特别是受负面财富效应影响较大的中高收入人群;
2.受全球经济不景气和金融市场混乱的大背景影响,可预见收入降低;
3.食品和饮料企业的原材料价格下降;
4.为了促成消费而增加的促销行为会带来边际压力,规模不经济和更高的债务成本;
5.紧缩的信贷市场将会影响公司运营、扩张并加重再融资的风险;
6.政府和公众对食品安全给予高度重视;
7.因运营环境艰难导致产业加速合并。
城市消费者开始在花钱时精打细算使得城市支出减少,不过由农村支出填补这一空缺则大力推动了农村的消费、城市化进程以及其产品升级循环。我们预期潜在的消费增长会持续走强。瑞银预期2009年中国实际消费增长强劲,会保持在7%,2010年这一数字将到达7.8%。不过由于规模不经济、大幅减价、高涨的销售成本和债务成本,我们对于企业收益率的预期更加谨慎。
从宏观上来看,全球金融市场复苏的加速或放缓会带来惊喜或惊悲。公司层面上,我们认为并购带来的净收益或赢利增长将会带来积极因素,而增长了的原材料价格、食品质量问题和公司治理则是消极的。此外,中国政府在政策上做出的重大调整带给企业的可能是喜也可能是悲。
我们强调食品安全和原材料价格变化是食品饮料类公司产生转变的主要催化剂,而零售业转变的主要催化剂则是消费者心理以及再融资的风险。
第二篇:中国餐饮业消费趋势分析
中国餐饮业消费趋势分析
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餐饮消费的态度也在不断的变化,越来越向健康、绿色、环保消费发展,而餐饮连锁企业为了适应市场,就必须要不断研究餐饮消费趋势,从而,制定相关的餐饮产品销售策略,进而获得餐饮连锁经营的成功。
经济低迷时期,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或预期收入肯定会缩水,大众消费者自然捂紧钱袋,自觉不自觉地缩减了高档消费和大宗支出,一般消费和小额支出并不会受到多大影响。预计不同类型餐饮消费在近3年消费趋势如下:
上班族消费趋势分析:在一定的经济条件限制的压力面前,上班族们把越来越多的消费行为变成了DIY,将请朋友到家里吃饭,减少去餐馆次数。
家庭消费趋势分析:家庭的预算和支出会减少,会缩减了高档消费和大宗支出,但节假日亲朋好友外出聚餐的人反而增多。
商务消费趋势分析:吃奢华盛宴的人少了,中档餐饮消费次数将增加。
餐饮市场消费者分析表明,在未来3年,餐饮经营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各系菜将引领消费潮流,跨地域经营是未来的热点,消费时段及消费趋势将产生变化,餐厅功能日趋多样,特色经营,才是餐饮连锁经营的真正出路。背篓人家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乡土口味、乡土菜”概念,并把“乡土菜”概念化、规范化、系统化。乡土菜注重“生态、健康、营养”,不但但是口味好。它从原料、制作、装盘到餐厅装修都有自己的理念和要求,不像谁都可以打个牌子就可以开的私家菜。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对健康、营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乡土菜在未来几年会越来越受欢迎。
第三篇:中国液化气进口和消费状况分析
去年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石油产品象柴油、汽油和煤油消费量的增长明显减慢,但液化气消费量仍在以两位数的幅度上升。初步估计1998年中国液化气消费量增长了大约15%,从1997年的1,010万吨增加到1,160万吨。在1997年,中国液化气消费量已经超过墨西哥,成为仅次于美国(5,210万吨)和日本(1,980万吨)的全球第三大液化气消费国(见表1)。在低价格的刺激下,中国去年液化气进口量创历史最高记录,从1997年的358万吨增加到477万吨,跃增了1/3。国产液化气增长13%,达到大约720万吨。在国内液化气市场,进口液化气所占的份额从1997年的 35%扩大到 41%。
由于韩国去年进口量减少,中国液化气进口量现已超过韩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液化气进口国。液化气生产:商品液化气产量猛增1998年,中国国内液化气产量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在炼油厂原油加工量减少0.3%、汽油、柴油和燃料油产量分别减少1.2%、0.4%和9.4%的同时,液化气产量增长13%,从1997年的 635万吨增加到 720万吨。液化气的增产部分几乎全都作为商品售出,炼油厂自用做原料和燃料的数量仅从1997年的101万吨增加到104万吨,而商品量却由 534万吨增加到 616万吨,增幅达 15%。价格因素促使炼油厂增产商品液化气由于近年来民用清净燃料需求不断上升,加上液化气市场的逐渐放开,炼油厂商品液化气产量持续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而炼油厂自用液化气数量却一直保持在大约100万吨左右的水平。炼油厂自用液化气中有l/3用做原料,生产烷基化油和甲基叔丁基醚(MTBE)等产品。主要由于价格因素,炼油厂宁愿让象烷基化一类装置严重开工不足或停工,也要多挤出一些液化气外销。在过去两年里,国家两次将计划内液化气价格调高,调后价格比调前的每吨800元提高了一倍。最近一次是在去年夏季,国家计委将计划内液化气价格从每吨1,200元提高到1,600元,同时规定计划外液化气价格按每吨2000元由企业自行确定。目前,计划内液化气仅占水平液化气产量的不到1/10。绝大部分商品液化气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定价销售。去年炼油厂出厂价最高时曾在春节期间涨到大约2,300元。催化裂化能力扩大使液化气产率提高商品液化气产量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国内为增产汽油和柴油而大规模建设和扩建的深度加工装置,特别是催化裂化能力的不断扩大,为增产液化气创造了有利条件。在1987年到1997年,国内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翻了一番,达到2.27亿吨/年,年均递增幅度是 7.4%,而催化裂化能力增加了 160%,达到 7375万吨/年,年均增幅达 10.0%。在轻油收率增加的同时,液化气产率也显著提高。在这10年里,商品液化气产量的增长幅度从最初的5-10%提高到近两年来的超过15%,使液化气成为石油产品中增长最为活跃的品种之一。年产量140万吨增加到534万吨,10年来年均递增14%,而同期原油加工量的年均递增率只有不到5%。液化气产率也提高了一倍,从1987年液化气产量占原油加工量的2 0%提高到1997年的4.0%。
液化气进口:低价格刺激进口恢复增长液化石油气(LpG)进口在经历了1997年的停滞之后,在国际市场低价格和国内库存状况改善这些有利条件的支持下,恢复了较快的增长步伐。全年液化气进口量比1997年跃增33%,从358万吨增加到477万吨。平均进口单价却由1997年的每吨235.68美元降低到169.15美元,是至少7年来最低的。中国自90年代初开始大量进口液化气,进口量从1990年的11.67万吨增加到去年的476.59万吨,年均递增幅度达59%。随着进口的增加,价格因素对进口活动的影响越来越显著。最明显的例子是1997年,当年初沙特阿拉伯液化气合同价(Cp)涨到每吨330美元的历史高峰时,中国的液化气进口几乎停滞。
高价格抑制进口需求1997年2月份的液化气进口平均单价是有史以来最高的,每吨达358.68美元。消费高价进口液化气甚至造成民怨沸腾。进口成本的高涨,使得一些进口液化气用户纷纷转向国内炼油厂的液化气供应,当年的液化气进口量在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后,仅上升了1%。去年沙特液化气合同价的平均水平是自1995年以来最低的,为每吨丙烷137.90美元和每吨丁烷143.60美元。7月份沙特合同价曾降到每吨丙烷和丁烷105美元,8月份丙烷仅涨2美元,丁烷价格不变。中国进口量继而在9、10两个月连破单月进口最高记录,分别达到54万吨和57万吨。
从近几年的国际市场价格走势和中国液化气进口量的变化来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液化气市场需要一个较低的价格环境.在较低的国际价格下,预期今后至少5年内即进口液化天然气(LNG)登陆前,中国仍将具备大量增加液化气进口的潜力。储运设施为增加进口创造条件除价格低这一最主要因素外,进口量大幅增加的另一个背景是南方沿海几座储运设施投入运转。去年7月份,与日本丸红合资的华安公司8万吨冷冻液化气库在广东深圳投产。而在珠海与阿科公司合资的九丰公司6,000立方米压力库的即将投产意味着广东省今年的液化气进口量还将以显著幅度上升。尽管进口增加的重心正由南向北转移.但去年厂东省仍旧是中国的液化气进口中心。虽然广东省进口量占全国进口总量的比例由1997年的74%降到了69%,但进口量仍有接近l/4的增幅.从266.18万吨增加到去年的327.19万吨。
其中仅珠江三角洲的珠海和深圳两市进口量就达243.79万,占全国总量的51%。广东省在国内是前屈一指的液化气消费大省,1997年的液化气消费量达294万吨其中进口液化气占90%。生活用即民用消费量约占广东省液化气消费总量的9成.即264万吨,可以说进口拔化气全部用于民用消费。工业及商业用消费量只有30万吨仅占广东省消费总量的10%。江苏、浙江和福建是中国液化气进口的新热点。在福建省,去年12 月份与台湾合资的华兴公司3万吨冷冻库在福州开始运作。在江苏太仓,华能阿莫克公司早在1997年11月份就投产7一座3.l万吨的冷冻库。今年7月份,江苏张家港和上海金山卫还将分别建成3.1万吨和5方吨的冷冻库。江苏在国内液化气消费量的排名中紧随广东、黑龙江和浙江省名列第4,但如是消费进口液化气的第二大省。1997年进口液化气占全省液化气消费量的一半以上,去年估计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 8成以上。1998年该省的进口量增加 90%,从1997年的35.67万吨增加到67.70万吨,相当于1993年全国的进口量。浙江省的进口量翻了一番,由11.00万吨增加到22.48万吨。在浙江省1997年80万吨的液化气消费量当中,进口液化气仅占14%。福建省进口量则从18.25万吨增至30.89万吨。同样是沿海省份,福建省78.5%的城市燃气普及率明显低于上海(94.8%)、浙江(94.9)和江苏(87.8%),因此福建省增加国产或进口液化气消费的潜力还很大。
在1997年福建省所消费的27.4万吨液化气全部用于生活消费。进口液气总量中有46%来自沙特阿拉伯。但从中东进口的液化气增长最多的要数伊朗和阿联酋,采自伊朗的进口量增加到58.89万吨。增幅达190%。来自阿联酋的进口量也增加达31万吨,增至36.46万吨(见表6)。陆上大型冷冻库的陆续建成投产将使长距离运自中东的液化气进口量继续猛增。液化气消费市场:民用市场发展迅速。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三大液化气消费市场。然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去年国内经济状况不如前两年,许多企业利润低下甚至亏损等原因造成的需求减少,使得主要石油产品如汽油和柴油的消费呈低速增长(l-4%),但民用需求为主的液化气却仍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初步估计1998年全国共消费液化气1,160万吨,比1997年的1,010万吨增长15%。民用需求恢复较快增长民用需求一直是中国液化气消费增长的动力。生活用液化气消费量占国内液化气消费总量的73%,而石油产品中用于生活消费的数量仅占5%,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生活消费占13%。
液化气消费构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对民用需求的依赖性。而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以及环保上的需要,来自民用方面对液化气这种清净燃料也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依赖性,需求与日俱增。近年来南方(主要是广东省)液化气进口量的大幅增长,使民用液化气进一步成为消费增长的热点。在进口最多的广东省,民用液化气消费量占消费总量的90%,而全国的这一比例是73%。事实上,近年来大量增加的进口液化气绝大部分用做南方地区城镇和乡村居民的生活燃料。1997年国内液化气消费总量增幅减缓,说到底是民用消费量增长减缓。90年代以来,民用液化气消费量增幅显著高于国内消费总量的增长。1990-96年,民用液化气消费量从158.5万吨增加到703.4万吨,平均每年递增28.2%,比工商业及其他用途消费量15.2%的年均增幅高出13个百分点。而在1997年,在工商业及其他用途的液化气消费量增长19.6%的同时,民用液化气消费量仅增长5.5%,甚至比消费总量9.0%的增幅还低得多。可见由国际市场价格高涨引起的进口减弱直接影响民用需求。
低价格促进民用消费市场扩展
去年由于全球经济增长减弱,能源市场的严重供过于求导致石油等大部分商品价格跌落到历史低点。液化气价格也处在多年来的低点水平。进口成本的降低还得益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去年全年人民币对美元基本上保持在1美元兑换8.27元的水平,这使得消费进口液化气的南方用户受益匪浅。国内市场的液化气价格同样随国际市场走低。1998年民用液化气消费量估计已经随进口的复苏而恢复较快的增长速度,虽然目前还无法掌握准确的数字,但是估计去年民用液化气消费量已经从1997年的742万吨增加到大约850万吨。其中城镇民用液化气消费量已经突破700万吨,乡村消费量可能已达到120万吨水平。在民用液化气消费量恢复增长的同时,煤炭的生活消费用量减少。中国的人均生活用液化气消费量估计已由1997年的6.0千克增至6.8千克。液化气市场、进口和消费前景:对进口需求保持增势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液化气市场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特别是民用消费。今后几年在世界能源价格不出现大幅度上扬、液化气市场维持较低或适中价格的环境下,中国液化气市场将会继续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预计到2005年,中国液化气消费量的年均增长幅度可望保持在6-12%的水平,消费量将从1997年的1,010万吨增加到1,900—2,500万吨国内炼油厂的液化气供应量预计也将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增加产量主要依赖于提高现有装置开工率来实现。进口原油加工量的增加将使液化气的产率提高。而石油石化两大集团公司多进口原油少进口油品的主张,将使包括催化裂化在内的炼油装置利用率得到提高,液化气产量可能继续以较高幅度增长,估计年均增幅为6-10%。到2005年,国内液化气产量预计将从1997年的635万吨增加到1,000-l,400万吨。由于国内产量继续落后于需求,到2005年国内对进口液化气的需求量将增加到900-l,100万吨。影响中国液化气进口的主要因素近期来看主要是价格。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也是进口保持健康增长的一个前提。此外,其他竞争性燃料如液化天然气(LNG)和天然气未来将对液化气市场产生影响。不过由于已批准立项的广东LNG项目需要5一7年时间才能建成投产,估计在20O5年前对液化气市场不会造成影响。
第四篇:中国葡萄酒的消费群体分析
中国葡萄酒的消费群体分析
中国葡萄酒的消费群体分三种:
第一种,理论型消费者,也就是专业型消费者,大家对葡萄酒非常熟悉,知道它各种各样的风格,知道它如何去健康消费,怎么样合理地去消费,大部分人受西洋文化的影响,或者是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懂得葡萄酒如何消费。
第二种,健康型消费者。这里面有很多人是不管葡萄酒是什么东西,只要我喝了以后对我的心血管有好处,我的心脏病少发作一两次就值了。所以,他从来不考虑葡萄酒什么品味、艺术、品种等等,只要是葡萄酒。这部分人有很多人,特别是一些有心脏病或者是心血管不好前兆的人会问我喝哪一种酒。我说你是什么目的?他说少去一两次医院就行,只是起一个保健作用或者是起一个预防作用,这是属于健康型消费者。还有一部分人是属于白酒喝多了,知道喝葡萄酒有好的预防心血管作用的作用,所以由白酒转向喝葡萄酒,当然喝的方法另当别论,关键问题就是他是本着这样一个目的去消费。
第三类消费群体,我们叫做时尚型消费群体。时尚消费群体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像80后、90后,大家觉得喝红酒时尚。为什么喝红酒时尚?就像吃快餐一样,我就喜欢吃西餐,中餐再好不吃,这是时尚型消费群体的一种消费方式,我们叫生活方式。
人群里我们把消费群大概分成这三大类,中国葡萄酒目前行业的发展现状实际上和这个密切相关。由于特别是第三类消费群体占的比例,我们说理智型消费,大家每天都在喝,每天晚上都喝,但是毕竟消费量非常少,真正的消费者是在第二类和第三类,应该说更多是第三类,是一种时尚。而且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也决定了喝酒的时候没有说我坐在家里喝,或者我们今天在这儿聊天喝点酒,它是作为饮食文化和酒文化结合在一起,一顿饭可以一个人喝十瓶。所以,消费的群体可以看到它的消费占的比例,实际上主要是第二类和第三类。这样造成我们国家葡萄酒的发展现状,从94、95年到现在统计的变化状况可以看到,真正国产葡萄酒的量为什么上升的比较快?国产葡萄酒至于从中国来的还是从外国来的暂且不谈,挂中国品牌的葡萄酒消费的比较快,因为什么原因?就是因为第三部分人。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拿出数据来分析,进口葡萄酒销售量上升速度最快的是小于2升以下的包装,小于2升以下的包装是瓶装酒。为什么瓶装酒每年消费量增长速度比较快?又和第一个人群,理智型消费人群是有关的。因为这些人群的销量增长造成了它的量的增加。但是中国葡萄酒的行业实际上这样一个状况,最后都以国产酒的品牌销售出去。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我们统计的结果,大概长城、张裕、王朝、威龙四家每年的销售量占到中国60%、70%,这些来源于中国的国产酒和国外的进口酒,这样形成中国的葡萄酒没有任何个性,每一个公司的单个产品可能会有一些相似,但是本身没有个性。今天我喝到的张裕undefined卡斯特和我明天喝到的张裕卡斯特可能不一样,很多理智的消费者群体就会说长城的A区或者长城的五星是不错,但是我今天喝的不错并不等于我明天喝的还照样不错,可能不一样。质量上没有发生变化,这是风格上发生变化。为什么我们说理智消费群体更多转向消费进口酒的原因就在这儿,所有的酒过来以后风格或者它的个性转于cnwinenews.com、相似性没有,年份之间肯定有差异,但是它应该是相似的,同一个厂家的同一个品牌的酒应该是相似的。这样就在比较里面或者是在高端市场上影响了国产酒的水平。由此中国葡萄酒真正大市场的消费渠道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铺天盖地各种各样的促销手段,这实际上不是世界上红酒的消费模式,它可能需要的是任何一个红酒都要表现它的个性,让消费者知道它的个
性。但是由于没有这个个性,加上消费者前期的不理智或者不熟悉,和酒的类型的不稳定、不相似性等等,造成了消费市场上的表现。但是这种东西在中国现在实际上为什么可以看到60%、70%的是这四家呢?中国人大量的消费群体根本是一种形式,不去找适合自己、自己喜好的东西,更多在享用它的时候、消费它的时候想到的是品牌的忠诚度或者是对这个品牌的可信程度,决定我选什么样的酒。当然有一部分理性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东西,知道我在吃这一顿饭的时候喝哪几种酒,点的是什么菜,是很固定的一种消费模式。但是大部分的消费群体是属于第三类,造成这样的结果。
实际上中国这样一个现状,我们的任务是文化的普及和基本知识的普及,但是这个需要等待,等待什么?等待第三大类型,所谓时尚型消费的人群逐渐转化到理智型群体,这时候所谓的葡萄酒的个性,中国的产区、等级才能形成。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市场上大家看到很多所谓单品种,实际上都不是单品种。包括国外进口的也是80%或者85%有这个要求,但是赤霞珠是什么特色?根本消费者是没有印象,当然除了个别高端的那部分人群。虽然可以说酒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到了中国,80年代刚开始,有一个小插曲,我们刚开始酿出来干白,给谁喝谁都说是刷锅水,不要说别人,我自己都这样觉得。它有一个过程,80年代到现在30年的时间,发展已经很快了,这个行业这么多年,百分之十五的增长速度也是和我们的基础工作,和我们的基础设施比起来,它实际上是市场发展绝对超前的,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这个势头非常好,但是在这个消费领域中逐渐恢由时尚消费群体转向理智消费群体。现在很多中高层干部过去都不喝红酒,都是喝茅台、五粮液,经过半年、一年时间,虽然可能不知道所以然,但是知道喝了这代表时尚。但是时间长了,他会逐渐转化过来。所以,这个群体起来以后,中国的葡萄酒行业可能会得到发展。
第五篇:中国葡萄酒的消费群体分析
中国葡萄酒的消费群体分析
中国葡萄酒的消费群体分三种:
第一种,理论型消费者,也就是专业型消费者,大家对葡萄酒非常熟悉,知道它各种各样的风格,知道它如何去健康消费,怎么样合理地去消费,大部分人受西洋文化的影响,或者是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影响,懂得葡萄酒如何消费。
第二种,健康型消费者。这里面有很多人是不管葡萄酒是什么东西,只要我喝了以后对我的心血管有好处,我的心脏病少发作一两次就值了。所以,他从来不考虑葡萄酒什么品味、艺术、品种等等,只要是葡萄酒。这部分人有很多人,特别是一些有心脏病或者是心血管不好前兆的人会问我喝哪一种酒。我说你是什么目的?他说少去一两次医院就行,只是起一个保健作用或者是起一个预防作用,这是属于健康型消费者。还有一部分人是属于白酒喝多了,知道喝葡萄酒有好的预防心血管作用的作用,所以由白酒转向喝葡萄酒,当然喝的方法另当别论,关键问题就是他是本着这样一个目的去消费。
第三类消费群体,我们叫做时尚型消费群体。时尚消费群体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像80后、90后,大家觉得喝红酒时尚。为什么喝红酒时尚?就像吃快餐一样,我就喜欢吃西餐,中餐再好不吃,这是时尚型消费群体的一种消费方式,我们叫生活方式。
人群里我们把消费群大概分成这三大类,中国葡萄酒目前行业的发展现状实际上和这个密切相关。由于特别是第三类消费群体占的比例,我们说理智型消费,大家每天都在喝,每天晚上都喝,但是毕竟消费量非常少,真正的消费者是在第二类和第三类,应该说更多是第三类,是一种时尚。而且中国人的文化习惯也决定了喝酒的时候没有说我坐在家里喝,或者我们今天在这儿聊天喝点酒,它是作为饮食文化和酒文化结合在一起,一顿饭可以一个人喝十瓶。所以,消费的群体可以看到它的消费占的比例,实际上主要是第二类和第三类。这样造成我们国家葡萄酒的发展现状,从94、95年到现在统计的变化状况可以看到,真正国产葡萄酒的量为什么上升的比较快?国产葡萄酒至于从中国来的还是从外国来的暂且不谈,挂中国品牌的葡萄酒消费的比较快,因为什么原因?就是因为第三部分人。
另外还有一个现象,拿出数据来分析,进口葡萄酒销售量上升速度最快的是小于2升以下的包装,小于2升以下的包装是瓶装酒。为什么瓶装酒每年消费量增长速度比较快?又和第一个人群,理智型消费人群是有关的。因为这些人群的销量增长造成了它的量的增加。但是中国葡萄酒的行业实际上这样一个状况,最后都以国产酒的品牌销售出去。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我们统计的结果,大概长城、张裕、王朝、威龙四家每年的销售量占到中国60%、70%,这些来源于中国的国产酒和国外的进口酒,这样形成中国的葡萄酒没有任何个性,每一个公司的单个产品可能会有一些相似,但是本身没有个性。今天我喝到的张裕undefined卡斯特和我明天喝到的张裕卡斯特可能不一样,很多理智的消费者群体就会说长城的A区或者长城的五星是不错,但是我今天喝的不错并不等于
我明天喝的还照样不错,可能不一样。质量上没有发生变化,这是风格上发生变化。为什么我们说理智消费群体更多转向消费进口酒的原因就在这儿,所有的酒过来以后风格或者它的个性转于cnwinenews.com、相似性没有,年份之间肯定有差异,但是它应该是相似的,同一个厂家的同一个品牌的酒应该是相似的。这样就在比较里面或者是在高端市场上影响了国产酒的水平。由此中国葡萄酒真正大市场的消费渠道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铺天盖地各种各样的促销手段,这实际上不是世界上红酒的消费模式,它可能需要的是任何一个红酒都要表现它的个性,让消费者知道它的个性。但是由于没有这个个性,加上消费者前期的不理智或者不熟悉,和酒的类型的不稳定、不相似性等等,造成了消费市场上的表现。但是这种东西在中国现在实际上为什么可以看到60%、70%的是这四家呢?中国人大量的消费群体根本是一种形式,不去找适合自己、自己喜好的东西,更多在享用它的时候、消费它的时候想到的是品牌的忠诚度或者是对这个品牌的可信程度,决定我选什么样的酒。当然有一部分理性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东西,知道我在吃这一顿饭的时候喝哪几种酒,点的是什么菜,是很固定的一种消费模式。但是大部分的消费群体是属于第三类,造成这样的结果。
实际上中国这样一个现状,我们的任务是文化的普及和基本知识的普及,但是这个需要等待,等待什么?等待第三大类型,所谓时尚型消费的人群逐渐转化到理智型群体,这时候所谓的葡萄酒的个性,中国的产区、等级才能形成。我可以给大家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市场上大家看到很多所谓单品种,实际上都不是单品种。包括国外进口的也是80%或者85%有这个要求,但是赤霞珠是什么特色?根本消费者是没有印象,当然除了个别高端的那部分人群。虽然可以说酒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真正到了中国,80年代刚开始,有一个小插曲,我们刚开始酿出来干白,给谁喝谁都说是刷锅水,不要说别人,我自己都这样觉得。它有一个过程,80年代到现在30年的时间,发展已经很快了,这个行业这么多年,百分之十五的增长速度也是和我们的基础工作,和我们的基础设施比起来,它实际上是市场发展绝对超前的,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一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这个势头非常好,但是在这个消费领域中逐渐恢由时尚消费群体转向理智消费群体。现在很多中高层干部过去都不喝红酒,都是喝茅台、五粮液,经过半年、一年时间,虽然可能不知道所以然,但是知道喝了这代表时尚。但是时间长了,他会逐渐转化过来。所以,这个群体起来以后,中国的葡萄酒行业可能会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