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理解
我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理解
正如钱颖一先生在《理解现代经济学》一文中提到的: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社会科学。仅从这一论断中,可以参悟到三层意思:首先,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表明经济学包含着科学的研究方法:其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经济行为和现象,意在指出经济学的研究初衷在于洞悉世事、经世济民;再者,从学科范畴讲,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强调经济学科的现实意义及实用性。作为经济学科的晚生后学,仅从以上三个方面谈谈我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浅显认知。
首先,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就是求真,也就是如何获得真的陈述,经典的科学方法主要就是归纳法和演绎法。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很大程度上也采用了归纳法与演绎法来求真。归纳法就是思维进程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形式,归纳法又可以区分为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在经济研究领域,对于其大多数的研究对象,可观察的现象往往都是无穷的,因此不完全归纳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以应用。不完全归纳的结果超出了其前提的断定范围,具有“拓展性”,因此最终的结果同前提之间的关系只是或然。而演绎法则是思维进程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形式,其推理的过程有着严格的推理逻辑规则,结果的真伪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一般性的理论大前提。只有在具有普遍正确性大前提下演绎推理得到的结果才具有正确性,最终的结果同前提之间的关系是具有必然性的。
其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经济行为和现象。对于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研究必然牵扯到实证分析法与规范分析法。实证经济学是描述经济中的事实、状况和关系的经济理论部分,重在客观的研究是什么。实证分析法应当超脱、排除一切价值判断,只是对经济现象、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分析从而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并根据这些规律,分析和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效果。而规范经济学则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某些标准作为分析处理经济问题的标准,树立经济标准的前提,作为决策的前提和处理问题的依据,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规范经济学要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往往涉及到社会意义。大卫·休谟曾在他的《论人的本质》中定下“一个人不能从是中推论出应该是”这个命题,认为纯事实的、描述性的论述本身只能赋予或暗示着其他事实的、描述的论述,而永远不会得出标准、伦理见解或做某些事情的规定。这个命题被贴切地称为“休谟的铡刀”。但这对这一命题,我有着相反的观点。经济学者的职责一方面在于洞悉世事,也就是要以客观的态度通过客观的实证分析探寻经济现象的客观本质;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正确利用对经济现象的实证分析多得到的客观规律,趋利避害、经世济民。也就是说,对于经济行为和现象的研究不但要得出“是”,更应该得出“应该是”。
再者,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一方面,强调经济学研究要有针对现实的结果导向。不能凭空构造经济理论,理论的研究结果应该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必须指明或限定其发挥作用的适用范围,科学的研究成果只有在具体的时空范围内才能显示其严谨与完美。
经济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科学,经济学也在不断地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可以为之所用的方法,这些方法我也只有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经历中慢慢体悟。
第二篇:浅谈我对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理解
浅谈我对《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学习
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探寻教育活动规律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与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与教育研究相比,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更为具体:教学资源与学习过程。教育技术研究是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与心理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较大的相似,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它们的最核心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还不成熟,需要借鉴心理和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
一般来说,教育研究的过程包括以下5个基本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教育研究课题的确定。课题是一个有待于解决、验证或回答的问题。任何研究都是有一定的课题的,都是对一定的课题进行的研究,因此,进行教育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确定研究的课题,只有确定了研究课题,研究活动才是有的放矢。第二个环节是教育研究的设计。在研究课题确定之后,有必要对整个课题研究进行系统的构思,设计好研究方案,以保证教育研究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条不紊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的设计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它包括查阅文献资料、提出研究假设、明确研究思路、设计研究方案等具体工作。第三个环节是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科学研究是以充足的论据为基础的,只有在具备充足可靠的论据的前提下才能得出研究结论。科学研究的论据主要存在于各种资料之中,以各种资料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资料代表了基本的科学事实。确定好研究课题和作好研究设计之后,就要根据
研究课题及其设计进行资料收集工作。在教育研究中,收集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可通过自然观察、调查、实验、查阅文献资料和行动研究等多种方法来收集。第四个环节是资料的分析处理。在教育研究中,作好研究资料的收集工作之后,还有必要对所收集来的研究资料进行分析处理,以便发现资料中所体现的规律,以此作为作出研究结论的基础。第五个环节是研究成果的表述。在教育研究中,在分析处理资料的基础上,就可以作出研究的结论,并将研究结论以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等形式表述出来,这就完成一项教育研究工作的全过程。以上5个基本环节是就完整的教育研究而言的基本的研究过程。并不是每一项教育研究工作都包含上述5个基本环节。有时,教育研究在上述5个环节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上还会有反复。广义的科学研究方法表现出较强的层次性,最高层次的方法是方法论和认识论,它是研究的一般思想方法或哲学;第二层次的方法是指一般科学方法,它是能够独立应用于教育科研过程中的主要的、具体的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第三层次的方法是为上两层次方法提供服务的那些技术性或辅助性的具体方法,如图示法、列表法等。这里简要列举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1、文献检索概述
(1)概述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研究人类已有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而认识教育领域内规律性问题的方法。主要手段是查阅历史文献资料,研究者通过对古今中外有关教育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借鉴
和比较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背景以及不同个体的教育思想、教育经验与教育措施,从而为当前的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2)实施步骤
历史文献法研究的步骤通常包括四个阶段,即拟订文献研究计划,收集文献资料,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撰写论文或文献综述。
2、观察法
(1)概述
观察法是人们在自然常态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所取得研究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有直接观察、间接观察之分,直接观察是指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获取资料,间接观察是指运用科学的仪器装置而进行的观察。
(2)观察法的基本特点
观察法可以当时当地观察到行为发生的过程,而非像测量法那样仅限于对行为结果的考察。但有时不能立即保证观察者观察到预定的内容。观察法能够获得不能直接报告或不便报告对象的资料。例如,幼儿受自身言语表达和理解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报告他们的内在体验,精神异常的人所报告的资料也不能全部采用,这时我们就必须借助于观察去获得资料。
观察法可以直接了解并客观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观察对象的反映性小,能够保持行为的真实、自然。但不能对影响行为的因素加以控制,难以探讨因果关系。
观察法通常不要求观察对象的合作,易于实施和操作,所获资料也较少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但实施较其他方法更费时。
3、调查法
(1)概述
所谓调查研究法,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借以发现问题、探索教育技术规律、开展教育技术研究的一种方法。调查法是通过被试来收集资料与数据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方法来获取资料。调查法是一种使用范围很广的研究方法。
步骤:
(1)确定调查对象、地点,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与方式
(2)拟定调查计划
(3)做好技术、事务及组织准备,试探性调查、修改调查提纲及工
作方案
(5)制定调查表、问卷及访谈提纲
(6)实施调查
(7)写出调查报告
(8)整理调查材料、分析调查结果,并做出结论
当研究者采用各种教育研究方法收集到大量的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之后,就要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研究工作,分析资料的实质是发现研究的主题和结果。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教育研究资料的分析既要把握教育现象量的规定性,又要探讨其质的规定性。定量分析就是对研究结果进行数量的分析。定性分析主要依靠归纳,对结果进行描述、说明、解释,教育研究中要善于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结合起来。
教育研究成果是研究者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过脑力劳动——智力加工而产生出来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社会价值的增值知识。其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教育研究报告,也可以通过音像制品、CD-ROM和其它实物成果来表达。一般来讲,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就会产生什么类型的研究报告。采用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就撰写实证性的研究报告,采用思辨性的研究方法就撰写理论性研究报告。前者具有比较固定的写作结构,主要包括调查研究报告、实验研究报告等;后者主要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方法来证明和解释问题,主要包括经验总结、综述、述评、理论性的论文等。
学完本课程后我能 基本了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过程和步骤。基本掌握教育研究中常用的具体方法。能从教育实践问题中选择有价值的、新颖的、可行的研究课题。可以能按规范格式独立撰写论文。
我给自己评分:80
第三篇: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总结
苏格拉底善即知识并把这作为自己学说的核心,任务是确定一种人人必须遵循的普遍的道德观念。为此,他在认识的方法上致力于寻求共同的、普遍的、一般的东西。把探讨概念作为自己方法的重点,而把探求明晰概念的方法称为“精神接生术”,其中包括:“讽刺”,即诘难,自己先以一无所知的面目出现,让对方大发议论,然后针对对方议论指出其矛盾 和谬误,使之放弃自己先有的立论;助产术”,即在谈话中通过有意识的发问,把自己的结论从对方的话中引出来;“归纳”,列举各种事例,从中找出其共性;下定义,给归纳出的共性题名,即形成概念。色诺芬《经济论》和《雅典的收入》。前者是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部专论经济的著作,以记录苏格拉底与人对话的形式写的;后者是讨论雅典国家财政的著作。从方法上看,他是力求使用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特别是其中的归纳。也非常注重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归纳,而得到一般性的结论,或者先设定某种一般性结论,然后以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在论述的体系上,其逻辑是严谨、细致的,利用对话体的优点,把诘难和“助产术”的方法发挥出来。柏 拉图《理想国》和《法律论》。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与色诺芬有很大区别,在他这里,一般的理性是前提性存在,是决定一切的,研究的方法在于如何从一般的理性中推论现实世界的各种具体事物。方法以演绎为主,在演绎的过程中论证一些具体的经济联系。亚里士多德《政治论》和《伦理学》。其经济思想在方法上与柏拉图有许多差别。研究经济问题的方法是他的认识论和逻辑学(形式逻辑)的运用。经济问题研究中根本点说就是探求体现于经济生活中的质料与形式的关系为此他很注重感性经验的作用,理性认识是来源于感觉的,是对经验的归纳,但归纳所得来的知识的。感觉经验只能作为诱因而使先验地潜伏于人心中的概念性认识得以发现,这是他未能摆脱柏拉图影响的表现。从他的经济思想中可以看出,对现实生活的事实和经验是非常注意的,力求使结论与事实相符,但又往往掺杂着先验论的成分,特别是在他关于奴隶制的合理性的论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阿奎那。托马斯中世纪经院哲学家的典型代表,“神学泰斗”,《神学大全》,其中第七十七和七十八两个问题是讨论经济问题的。三段论的演绎法
重商主义的经验总结法安徒安,德,蒙克来田突出代表着初期重商主义者的方法特点,一方面从自己的实际经验中总结出某些一般性道理,另方面又依据古代哲人及《圣经》中的某些语录做为论据。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托马斯 孟《论英国与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他的经验总结法给人以可靠的印象,其主要论据就是经验和各种事实的结果。缺陷是忽略对概念的规定和运用,不能形成比较系统的学说。詹姆士,斯图亚特《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目的是以新的、超过经验总结法的方法,将重商主义的各种观点概括为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让渡利润”说,即从贱买和贵卖,或用斯图亚特的话说,是“财富的天平在有关双方之间的摆动”来解释利润。为了建立体系,斯图亚特就不能不规定和使用概念,比如价值、货币、利润等等。也正是在规定概念、建立体系的过程中,宣告了经验总结法的结束,而所建立起来的体系,恰恰从总体上暴露了重商主义的内在矛盾。斯图亚特想用新的方法概括旧观点的尝试无疑是不合时宜的,正是在他的体系中,反映出这样一个趋势:从重商主义的经验总结法向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过渡的必然性。配第的归纳法 皮埃尔.勒.庇逊.德.布阿吉尔贝尔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得创始人,以总体演绎为方法的主干,即以对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一般认识为大前提,据此评论各种具体政策和观点的,但在每部著作的具体论述中,他又非常注重实际的分析,强调归纳的作用,而不是象后来的经济学家那样建立起一贯到底的大演绎体系。这种情况表明在布阿吉尔贝尔那里,研究的方法尚不系统,还处于政治经济学方法发展的初级阶段。魁奈是法国重农学派的主要代表,在方法论上是注重理性的他承继了布阿吉尔贝尔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从重农这个基本点上,对经济运动做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分析,他的方法要比布阿吉尔贝尔更为深刻和系统,对于后来斯密的影响也更为明显。大卫.休谟的经验主义怀疑论方法《政治论文》承认各经济现象间的联系,但否认其本质性联系,将经济研究的着眼点放在探寻现象的表面联系上,这种现象描述法的基本点,在休谟那里已经形成,以后在斯密那里得到进一步发挥,并通过斯密而作用于所有的庸俗政治经济学,不过后来是以改变了的形式存在罢了。
斯密的二重方法论他承继了英法两国早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并把它们系统化,形成了自己二重的方法论,从而将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提高到系统发展的新阶段。
一、“深入研究资产阶级制度的生理学”抽象法:首先是对现实问题的重视,以当时重大的经济问题为研究的中心,同时也照顾经济过程的系统性;注意收集实际的材料,通过比较、归纳来认识这些材料;进而运用分析找出其中本质性的因素,从本质上
规定概念,后一点是斯密抽象法与配第归纳法的主要区别,也是他吸取魁奈方法的结果,但比魁奈更为全面和深刻,特别是斯密的分析以归纳为基础,在注重理性分析时,并不排斥对经验材料的总结和归纳,这比魁奈更胜一筹。在分析规定概念的前提下,运用演绎来建立论述的体系,与此同时,斯密还注重对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的研究,力求探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当然,上述这些内容在斯密那里还都是不成熟、不全面的,因而不能不表现出科学抽象法在初级形态上的各种缺陷。虽然有这些缺陷,但斯密的抽象法却比以前所有的方法更为深刻而且系统,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二、现象描述法现象描述法对于揭示经济运动的本质是无能为力的,而且也到了掩饰本质的作用。但这种方法并非完全没有合理性的,斯密运用现象描述法,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现象间的一些相关的联系,并提出一些政策上的建议,以及管理经济的措施。这些也能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现象描述法的实用性是资产阶级剥削工人,维护自己利益所必须的,也正因此,斯密的现象描述法不仅在他的体系中得以存在,而且会被以后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所坚持和发展
李嘉图对斯密抽象法的继承与发展,他准确地发现了斯密二重方法论的矛盾,并选择了抽象法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在将抽象法与现象描述法分离,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方法论的过程中,他不仅要对现象描述法进行批判,而且也使抽象法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抽象法的缺陷概括起来说,李嘉图抽象法的缺陷主要有:
一、否认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性,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看成绝对的、永恒的;
二、未能全面贯彻科学的抽象原则,既没有系统的从具体到抽象的概念转化,也没能将从抽象到具体概念运动系统化;
三、在论述过程越过必要的中介环节,用抽象的概念规定直接解释具体的现象。
西斯蒙第对抽象法的贡献《政治经济学新原理》在研究的方法上,西斯蒙第从斯密那里所继承的,主要就是抽象法,他也和李嘉图一样,对斯密的现象描述法及有关结论作了批判,但他的批判与李嘉图的批判在 角度上有很大区别。他很注重以现象揭示本质,他认为,正确的方法就是以各民族的历史为基础,在对事实进行细致观察的过程中,进行归纳,才能形成对本质的原理性认识。也只有从这种原理性认识出发,才能解释各种经济现象。方法中的消极成分: 首先,西斯蒙第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来认识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而是把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把财富与人口的关系看成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矛盾,而且把消费看成是高于生产、决定生产的。其次,西斯蒙第在方法上的狭隘,并不仅表现在对小生产方式的留恋,更主要是体现于他不能看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三,西斯蒙第虽然能够使用抽象法来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但在他那里,并没有真正突出概念的主导作用,这样,虽说他已经能使用归纳和分析,以及综合等思维形式,却不能将第四,突出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是西斯蒙第方法论的主要特点,但由于他社会观上的消除因素,他的这种批判往往是突出道义,忽视对经济因素的客观分析,因而虽说尖锐,但不深刻。它们很好地集中于概念的运动上。第五,西斯这无疑是一个很蒙第强调方法上的“综合推理”,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长处,但在这方面他并未做得很完善。“综合推理”的提法是不准确的,其含义大体上是说要对各种经济因素进行总体的考察,从分析的结果进行论证。
早期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对抽象法的“批判”《政治经济学定义》在政治经济学史上,马尔萨斯几乎没有对任何问题提出过新的科学的见解,也没有认真规定一个新概念,他所做的,就是用上述“定义”的方法,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所探讨的各主要经济问题,再做出自己的定义,以此达到为地主贵族阶级辩护的目的。发现了李嘉图的矛盾,使李嘉图在方法上的缺陷得以暴露,这就在方法论发展史上起到了两重作用:一是促使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摈弃劳动价值论和抽象法,走向全面的系统化的现象描述,二是为抽象法的科学化、系统化提供了一个条件和要求,即进一步克服李嘉图方法中的缺陷,马尔萨斯的批判暴露了李嘉图方法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原因还在于抽象法自身的不系统上,唯有建立科学的系统的抽象法,才能真正解决李嘉图体系的矛盾。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对现象描述法的发展:马尔萨斯虽然使用现象描述法批判李嘉图的抽象法,但他无意发展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因而对现象描述法的发展并没有起到多少实质性作用,萨伊则不同,他是法国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目的就在于在法国及欧洲大陆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由于法国大革命使社会矛盾的性质有了重大转变,他也不可能象李嘉图那样坚持抽象法,而是从斯密的二重方法中取出现象描述法,为资本主义的矛盾进行辩护,并建立起第一个系统的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体系。詹姆士.穆勒从形式逻辑对李嘉图体系的修正
詹姆士穆勒对现象描述法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他对李嘉图学说两个矛盾的辩解上。他认为马尔萨斯对这两个矛盾的揭露是有些道理的,但并不正确,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一是李嘉图的体系中确实有不明确、不系统之处,因而应重新解释,二是马尔萨斯并不理解李嘉图的学说,要通过重新解释使之理解。也就是说,在詹姆士,穆勒那里,名义上还是承认劳动创造价值,但从这个前提出发,他在推论过程上却做了这样的修正:劳动创造价值,价值也就是劳动,资本是价值的积累,因而也就是劳动的积累,积累的劳动也是劳动,因此和大前提中的劳动一样,也能创造价值。这是一个典型的辩护性三段论,大前提:劳动创造价值,小前提:资本也是劳动,结论:资本也创造价值。这里的关键,就是抛开资本的特定社会性质,并将劳动的结果(价值)与劳动本身直接等同,将死劳动与活劳动相等同。有了这种“合乎逻辑”的推论,詹姆士穆勒就开始解释为什么同量资本,可以不看其使用的活劳动比例如何,而拿到等量的利润。詹姆士.穆勒的劳动价值论以“逻辑一贯性”解决了李嘉图体系的矛盾。但实际上,这样的辩解,不但没有解决矛盾,反而使李嘉图学说因这样的辩护而失去其科学价值。麦克库洛赫进一步庸俗化的方法: 在方法上,他不仅采纳萨伊的方法,而且也采取马尔萨斯的方法。
纳骚.威.西尼尔《政治经济学大纲》,《论工厂法对棉造业的影响的书信》他把律师的细心和狡辩用到政治经济学上。他第一个把心理因素引进政治经济学,并作为论证前提。在他以前,重商主义者及其他庸俗政治经济学家虽然也都谈到心理因素,但从来没有提到他这样的高度。而这一点,也就成为以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中的一个基础性因素,以至形成了所谓的心理学派弗雷德里克。巴师夏《经济和谐》,其主要观点就是“经济和谐”论。方法论上不仅把萨伊的现象描述法作为自己的基本方法,而且进一步补充并发挥了人的心理因素的作用,在这方面,他和西尼尔可谓异同工。都把心理因素看成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这种将心理因素引进政治经济学的作法,使现象描述法又拓展了其领域,为后来的心理学派方法论提供了必要的前导。心理因素在经济活动中是起作用的,但若把它绝对化,说成是决定性的基本因素,则又是“坏的抽象”,即用非本质联系掩饰本质联系。从心理现象对经济过程的片面抽象,也成为庸俗方法论的重要一环。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在他手上,庸俗方法论的系统化达到一个新阶段。穆勒对政治经济学的究,是在他父亲的指约翰导下进行的,他也是先接受李嘉图的学说,但同时受乃父影响,并吸收了其他庸俗政治经济学家的有关思想,而且还企图将空想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参与进来,这样就形成了他那折哀主义的庸俗方法和体系。他的折衷主义方法,根本目的还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不过是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它的办法,使之避免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历史学派的“历史的方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历史学派的前驱,就在于他对历史的重视。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是其特殊历史条件造成的,他的著作也是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过程中几个主要国家的历史考察作为前提的,进而再论述他的学说,然后又考察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发展,从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进一步推论各国的经济政策《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李斯特所使用的主要思维形式,就是归纳,这与当时的英法庸俗政治经济学是相同的,但在他手上,归纳并不是概括各种“一般的经济规律”,而是力求说明各经济部门的相互联系及其各自的特点。从这个角度说,与配第的归纳法有些相似,但李斯特更为注重国别与历史,这又是配第所没有的。将某一国度作为考察的特定范围,然后从历史的角度对其经济发展进行归纳,再确定其发展水平,据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威廉.罗雪尔“历史的方法”的发展《历史方法的国民经济学讲义大纲》《国民经济学体系》强调国别经济的特殊性,强调对现象的观察、类比和归纳,注意对历史过程的考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必要的东西,提出这些问题,是罗雪尔的功绩,但他却把它与科学抽象对立起来,甚至认为只存在国民经济的历史,有共同的经济规律。这就使他的“历史的方法”步入现象描述的轨道。在论证“历史的方法”的过程中,罗雪尔注意到一个被前人忽视的问题,即“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关系。认为这是研究国民或社会生活为对象的科学中两个重要问题,只有把两者间的区别搞清楚唯实的)历史方法和理想主义方法的对照就实现出来了。”虽说他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还在于反对抽象法,反对对一般经济规律的认识,要求把“应该是什么”从属于“是什么将“是什么”作为“历史的方法”的重点。但他提出了这个问题对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还是有其启发意义的。
2、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就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因此,马克思经济学首要的或基本的研究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为核心,进而体现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两层关系上的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具生命力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研究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但是,这并不是马克思经济学方法的全部,在马克思经济学中还有一些属于具体层面上的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就是作为分析方法和论述方法的具体形式,包括科学抽象的方法、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抽象的方法是通过人脑的抽象思维排除各种外在的、非本质的东西,抽取某种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从而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本质及其规律。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的统一是马克思经济学形成所依据的方法。研究方法是在具体事实或材料中发现一般规律,这种方法的运用需要抽象力发挥作用;叙述方法是一种按照逻辑展开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起点是作为研究结果的抽象的、一般的范畴,而它的逻辑进程是一个矛盾发展、解决的演进过程。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是把思想逻辑的进程与历史发展的实际进程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因为,历史的起点就是思想进程的开始,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的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实际上,逻辑的方法就是历史的方法,是一种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对历史发展起干扰作用的偶然因素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除了以上所述的一般方法论和具体的分析与论述方法外,在它的经济学研究中还贯穿着规范经济分析的方法。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方式以及相应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就贯彻着制度分析,并且鲜明地提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更高形态的共产主义制度的目标。而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对共产主义的向往中采用的公平和效率分析,又把规范分析定位在制度的层面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经济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其成就离不开方法论上的开放性和创新性。(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的开放性。马克思的经济学方法论是在批判和继承古典学派的方法基础之上创立发展的。对此,他从不掩饰。他曾经说过,“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决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理论的这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人类的初始经济思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主要表现在对具体的经济现象的表面问题的研究上。在马克思这里,他吸纳了经济学史上各学派和代表人物的方法,并对其加以分析,结合自己的心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这种开放性地广泛地吸纳前人研究方法的作法不但成就了马克思自己的事业,也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正确发展指明了方向。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这三部手稿到最终统筹的《资本论》,马克思的经济学方法论无时无刻不在向人们展示它在形成过程中的这种开放性。具体来讲,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首先采用比较分析与批判相结合方式,运用辩证法对经济运动和以前的政治经济学进行了研究,从而体现了其研究方法独劈溪径的开放性一面;其次,他的第二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更进一步将历史唯物主义运用到经济学的研究中来,标志马克思的方法论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不但发展了自己的方法论,更加大了综合比较分析的力度,使他的方法论更趋于成熟与完善。(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方法论的创新性。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时代背景正是李嘉图经济学说处于矛盾之中,迫切需要更系统的科学方法论来解决李嘉图学说的矛盾,以推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在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论点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地理论方法上的创新,把实践的对象引进社会经济领域,使自己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一下子突破进入通过经济现象揭示其本质的境地。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上的创新,使得商品完成从物的属性到社会属性的分离。马克思谈从实际出发,但事实上,与那些西方经济学家有所区别的是,马克思在谈从“实际”出发之时,能从根本上揭示主要经济矛盾,这是马克思的创新。马克思在这里的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方面上的意义并非是普遍的矛盾堆积的一组数字,而是经济事例诸矛盾的特殊表现。在写作《资本论》时,有关地租问题,开始时,马克思依据英国的相关材料,但在具体分析时他发现了英国的这些具体的信息数据不足以体现经济事例中诸矛盾的特殊性,进而又添加了俄国的有关数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方法论的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具体体现。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体系中,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是这个体系的“硬核”,围绕这个“硬核”,还有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用来针对具体的经济现象加以分析和解释。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要坚持它的方法论,但对于具体研究方法,不仅可以调整或放弃,而且还可以增加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第四篇:对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方法研究
对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新课标在很多地区陆续实施。如何在新课标下保证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是作为合格的高中数学教师所应考虑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在新课标下教好高中数学应做到的几个方面。【关键词】新课标;教学质量;高中数学
【Abstract】With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system,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is implemented in many areas.The qualified mathematics teacher of high school should consider that how to ensure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quality of high school under the new standard.In this paper, several aspects of mathematics teaching under the new standard are discussed.【Keywords】New curriculum standard, Teaching quality, Mathematics of high school 1前言
近几十年来,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新教材经历了从个别地区实验到大范围实施的历程。把学生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教材的突出特点。新课标下的的高中数学教学优势在于能够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在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师在传授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探索能力。
2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理解方法研究
在高中推行数学新教材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更为容易的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并不断的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1]。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的内容,是值得高中数学教师思考和探索的。2.1巩固基础知识的学习
高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在学习时经常要用到初中甚至小学的数学知识。高中的数学教师应对这些知识进行必要的教授和辅导[2]。例如,让基础不牢固的学生经常做一些专题训练、对难以理解的题目加以分解以及定期上一些习题课等都是有效的方式。此外,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及时复习的工作等。2.2灵活运用数学教学方法
高中学生一般都有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采用活灵活现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高中数学中很多数学概念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实际生活场景,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抛物线”是一个比较难以理解的概念,数学教师可采用用上抛实物的实际场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就可以轻松的理解这个概念[3]。此外,对全班分组也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采用全班分组的方式来教授“数列极限的求法”,看结果哪个小组求取数列极限的方法最多,并对各个小组给予不同的奖励。高中数学授课方式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2.3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高中数学课改的重要目的之一在于让学生利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实现数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良好结合[4]。因此,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利用学得的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例如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入某个银行,给定银行利息,则三年之后你可以得到多少钱的利息;在使用中国移动的电话卡时,电话费用是如何计费的;乘坐出租车时行驶十千米应该付多少钱;如何算通过济南到达北京的高速费用等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可以用到数学。2.4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一个学生学有所成的重要表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开始-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更容易获得创新的灵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创造合适的场景,引导学生们自己动手操作和不断思考,进而探索知识和寻找客观真理,这样可以不断发展学生创新能力[5]。比如在教授球的体积中,可以引导学生分别做出半径为0.1m的半球(空体);半径为0.1m、高0.1m的圆锥(实体);半径为0.1m、高为0.1m 的圆柱(空体)。其次指导他们把圆锥放入到圆柱当中,然后将装满半球中的细沙倒入圆柱,要求学生求取它们三者之间的体积关系,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发现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的差值刚好等于半球的体积。2.5深化学生的数学思想
教授数学思想是整个数学教学的灵魂,从提出数学问题到解决数学问题,数学的思想方法是贯穿其中的主线。数学思想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数形结合、函数方程、等价转化以及分类讨论。灵活运用这些数学思想是一个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在高中数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2.6培养“猜想-归纳-证明”的思维方式
高度抽象和逻辑严密是数学学科的主要特点,具有这样特点的一门学科令相当多的学生望而生畏,学习兴趣更是无从谈起。情境教学确实是一种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方式,但是在高中数学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用真实的生活场景表达出来。所以这就要求教学工作者采用其他的方式以能达到学生便于理解和接受的目的,“猜想—归纳—证明”则是其中能达到目的的一种。比如,教师在教授学生椭圆的定义之后,在进一步拓展椭圆性质的课堂上可先引导学生对椭圆这种图形进行大胆的想象和表述,并归纳猜想的结果,进而要求学生用以前所掌握的定义结合椭圆的特点去证明所猜想的结论正确性。学生在老师的有目的的引导下参与了“猜想—归纳—证明”椭圆性质这个数学问题的全过程,不仅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在此过程中受到对数学问题猜想、分析与转换等思维方式的影响,如此,这样的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在数学问题上形成“猜想-归纳-证明”的思维习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是否得到了正确的规律和结论,更要关注学生是否在整个过程中进行了思考。2.7培养学生经营市场的能力
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源泉,同时,运用数学的知识和方法也能够解决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善于经营市场的能力在数学学习中体现为针对一个实际问题如何快速准确的设计出最佳的数学模型。例如为了节约用水洗衣机需要运行什么程序运;怎样设计既能够快速获得市场认可又具有优异经济效益的营销方案等。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应该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经营市场的能力。2.8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针对数学学习学生之间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认知水平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学习能力也有所差异。高中数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个体的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授课时,注意带动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感情,让他们清晰认识到自己在本堂课要学到什么,可以学到什么样的水平。此外,教师也应采用适合每个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授课,不然,教学效果只会事倍功半,学生理解授课内容页会很吃力,因此算不上真正的数学教学。2.9提倡自主、合作以及探索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中自主学习、合作以及探索学习,是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应提倡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接受数学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具有高效性;合作学习是指针对数学学习学生之间进行了有责任的分工合作,最后达到了共同学习的目标,体现了学生之间的互助性;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选择现实生活中的研究主题,并通过运用数学知识、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具有创新性。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索学习方式的结合,尽量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比较开放性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最终要求上不给出标准的答案,不追求完全统一的模式,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探索方式,大力支持学生多层面、多视角地发现和解决问题。2.10 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高中数学教师再完美的教学一样存在不足之处,但是教师之间的经常交流和沟通可以有效改正这些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高中学校定期组织数学教学的经验交流会以及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都可以为教师提供查缺补漏的机会,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3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新课标在越来越多的地区推行。新课表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式对高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包括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化学生的数学思想等。但是由于教学要求的改变,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高中数学教师应调整教学心态,摆脱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不断的加深理解新课标对高中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并且把这些要求合适的实施到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去,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参考文献】
[1]王书虎.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的教与学[J].甘肃科技纵横,2009,(04):23-24.[2]林文聪.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分析[M].现代阅读,2009,(11):123-124.[3]王德先.基于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03):356-357.[4] 黄红.浅谈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9,(06):589-590.[5]刘雁.关于对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究[J].现代阅读,2012,(05):345-346.
第五篇: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解析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解析
摘要:本文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总结了新制度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关系,讨论了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些特点,并对新制度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9)03-0014-04
新制度经济学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经济学而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关键不取决于它的研究对象,而是它的分析方法。与旧制度主义者一样,新制度主义者也是从批判流行经济理论“过于抽象”人手,但降低抽象程度意味着要完全或在很大程度上放弃建立在确定性和无限理性基础之上的古典和新古典理论的基本假设。放弃这一基本假设的方法论无论是从整体上还是局部上说都是意义巨大的。本文首先分析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与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关系,进而讨论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最后对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进行比较。
一、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与古典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关系
诺思指出:“我们应注意不断地把传统正规新古典价格理论与我们的制度理论结合起来。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试图去替代新古典理论,我们的目的是使制度经济学成为对人类更有用的理论。这就意味着新古典理论中对我们有用的部分――特别是作为一套强有力分析工具的价格理论应与我们正在构建的制度理论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批判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产生的,但这种批判并非全盘的否定,而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发展和扬弃。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是一些有关理性和信息的苛刻假设,它隐含地假设制度是既定的,更多地关注经济的效率而忽略经济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思拉恩?埃格特森指出被新古典经济学忽略的三个问题:(1)各种可供选用的社会法规和经济组织如何影响经济行为、资源配置和均衡结果。(2)在同样的法律制度下,经济组织的形式为什么会使经济行为发生变化。(3)控制生产与交换的基本社会与政治规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变化的。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威廉姆森认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从本质上说和微观经济学是一致的。新制度经济学在一些方面对古典经济学进行了继承,但新制度经济学的“新”也表明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1)新制度经济学给出了充分假设,即制度有深刻的效率因素。(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技术本质,也在于其独特的管理方式和结构。后者带来了不同组织类型中信息传递和激励的区别。(3)新制度经济学使用的比较方法是两种可行形式之间的比较,而不是将可行形式与抽象无摩擦形式进行比较。总之,新制度经济学和古典经济学的关系可表述为:新制度经济学是在把制度作为内生变量的条件下,用古典经济学的方法去分析制度问题,是对古典经济学关于制度变量假设部分的进一步发展。
二、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新制度经济学流派在研究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制度分析的路径和传统。新制度经济学更注重从生活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详细考察,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表现出鲜明的特点:第一,重视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以经济制度的产生、变迁及其作用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交易费用的存在必然会对制度结构及人们具体的经济选择行为产生影响。显然制度的产生和使用需要投入真实的资源,这里就不可避免地涉及交易费用,然而这样显而易见的问题却经历了很长时间才被认识到。不仅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即使是他们的批评者也都想当然地把这些制度和交易费用看成黑箱或无摩擦状态。这与他们在经济研究过程中舍弃制度变量紧密相关。第二,试图从文化、心理、历史、法律的角度寻找制度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基础。制度的一种产生方式是通过人类的长期经验形成的。当一种经验或习俗被足够多的人采用时,这种规则就会逐渐变成一种传统并被长期地保持下去,锁定为一种行为方式或传统习俗。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规则多数是在社会中通过一种渐进式反馈和调整的演化过程发展起来的。并且,多种制度的特有内容都将渐进地沿着一条稳定的路径演变。学者称这样的规则为“内在制度”。凡勃仑把制度形成的基础归于思想和习惯,“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联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而思想习惯又是从人类本能产生的。加尔布雷思则认为,现实的“经济制度”(私有制、货币、商业、利润等)只不过是心理现象(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的反映和体现,起决定作用的是法律关系、人们的心理及其他非经济因素。注重对包括习惯、思想在内的内在制度的研究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鲜明特点。第三,新制度经济学一个重要特点是经验和案例的研究。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中,案例研究非常普遍。案例研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同时,对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问题的研究,必须注意这样的事实,即小概率事件可能使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发生改变。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中非常关注“微观”问题,同时将个案研究提升到“一般化”的层次。阿尔斯通指出:“借助关于制度的理论知识和现有成果,案例研究方法常常是推动我们积累关于制度变革理论知识的唯一方法。”
三、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基准和理论工具
新制度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基准就是科斯定理。科斯定理是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的名字命名的,其核心思想是交易成本。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中,罗伯特?D?库特对“科斯定理”做出如下解释:“从强调交易成本解释的角度说,科斯定理可描述如下:只要交易成本等于零,法定权利(即产权)的初始配置并不影响效率。”科斯定理是认识产权功能的理论基准。科斯定理说明,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条件下,就所有制来说,无论它是国有或非国有,谁拥有财产对效益并不相关。而在现实生活中,产权的所有是同效益密切相关的。科斯定理的力量在于,它指出寻找答案的路径:究竟是现实生活中的什么因素与科斯定理的前提假设恰恰相反,导致产权与效益无关。
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工具是交易费用理论,交易费用理论是整个现代产权理论大厦的基础。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等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的最终目的也是为节约交易费用。他指出,市场和企业都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和分工的方式(即两种不同的“交易”方式),企业产生的原因是企业组织劳动和分工的交易费用低于
市场组织劳动和分工的费用。一方面,企业作为一种交易形式,可把若干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和产品的所有者组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易,从而减少交易者的数目和交易中的摩擦,因而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了,伴随着市场交易的复杂结构被企业家所替代,企业家指挥生产,因此,企业替代了市场。由此可见,无论是企业内部交易还是市场交易,都存在着不同的交易费用。而企业替代市场是因为通过企业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费用比通过市场交易而形成的交易费用低。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等构成。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科斯这一思想为产权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科斯的思想在很长时间内一直被理论界所忽视,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广泛重视。尽管交易费用理论还很不完善,存在很多需改进之处,但交易费用这一思想的提出,改变了经济学的传统面目,给呆板的经济学增添了新活力。它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建立在虚假假设之上的完美经济学体系的一统天下,为经济学研究开辟了新的分析视角和新的研究领域。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使经济学更加完善,而且这一思想的提出,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正如科斯本人所说:“认为《企业的性质》的发表对经济学的最重要后果就是引起人们重视企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作用那就错了。在我看来,人们极有可能产生这种想法。我认为这篇文章在后来会被视为重要贡献的是将交易成本明确地引入了经济分析。”也许,该理论目前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还有距离,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其对经济理论的巨大创新意义。
四、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的比较
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上的区别在于:前者采用微观、个体主义的研究方法;后者采用宏观、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前者以科斯定理和交易费用为理论基准,后者以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参照系。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论是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为主。个人主义的方法论意味着所有的经济绩效最后必须由个人行为来解释。新制度经济学派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的假定予以继承,而不同意其理性人的假定,在现实世界中由于人所处的经济制度环境的复杂性及人自身能力的限制性,信息是稀缺的资源,因此总有意识地想把事情做得最好的人可能会导致:想达到理性意识,但又是有限的。所以经济人行为的有限理性就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第二个基本假定。在其基本假定之后,他们仍继承了古典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同时就不可避免地使用与这一方法论相一致的经济学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如,效用、效率、边际、成本收益分析、均衡等概念。新制度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关于人的理性和人所面对环境的理想化假定做出了更加切合现实的修正,并借助交易费用概念论证了在存在交易费用的现实世界里,产权制度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的相关性,得出了经济人活动其中的市场制度有改进的必要而不能被理想化和永恒化的结论。其对市场现实分析得出的产权理论,成为支撑其整个制度变迁理论大厦的基石。但其整个学说仍是建立在斯密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经济人命题之上的,其研究方法本质上仍是新古典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方法论,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成是一个自然发展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它既阐明了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变迁,揭示了制度的动态性、历史性及其演变规律,又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阐释了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既分析了微观层面的制度,又分析了宏观层面的制度及其相互关系,体现了宏观与微观、抽象与具体的辩证统一。在理论分析中,坚持了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演绎分析方法。在理论和史实的分析中,坚持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分析方法。马克思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背景是他的社会历史哲学观。马克思的社会系统观、结构观、发展观、动力观和社会经济形态的演化观,为其制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哲学工具,使其制度经济学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宏观的理论体系。
新制度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方法论相似处在于:第一,都注重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都对制度进行了系统的结构分析。新制度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诺思曾说过:“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马克思的分析框架是最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是因为它包括了新古典分析框架所遗漏的所有因素: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马克思强调在有效率的经济组织中产权的重要性,以及在现有的产权制度与新技术的生产力之间产生的不适应性。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贡献。”新制度经济学明显地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方法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作为分析对象,分析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变迁,提出制度的动态性和历史性,这是借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人类社会经济制度产生、演变规律的分析。第二,都强调制度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定义的“制度”即经济关系与竖立其上的上层建筑,它的变更不是人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制度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能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反之则阻碍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则认为制度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在1971年发表的《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一文中,诺思明确提出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十分重要的观点。他说“制度安排的发展才是主要的改善生产效率和要素市场的历史原因。”在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中进一步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和确立所有权以便造成一种刺激,将个人的经济努力变成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的活动。”也就是说,新制度经济学更强调制度的决定性作用。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技术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等各种因素都不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原因,它们不过是由制度创新所引起的某些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最终推动经济增长的表现而已,对经济增长起决定作用的只有制度因素。
五、结论
本文讨论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比较。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彻底改变了人们思考经济组织的方式。从这个层面上说,有观点把新制度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并立成为三大经济学也并不为过。以科斯理论为核心的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研究问题过于抽象和越来越脱离现实生活的不足,并比任何其他经济学更能有效地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对分析经济活动和解释为什么经济活动的绩效存在明显差异具有巨大的意义。
“摸着石头过河”常常被称作“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战略”。如果站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的高度上看,这一观点确实值得商榷。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种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差别,即使是在不同类型的社会里,也都大体上遵循着人类社会进化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发达国家的现在可能就是落后国家的明天。任何社会或国家都无法逃脱这一历史发展规律的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既不能完全机械地照抄照搬发达国家的经验,也不能视别人的成功为异类,拒绝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不认真吸取人家的反面教训;既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也不能放弃人类通行的成功路径不走,而去苦心积虑地琢磨无人走过的千古绝路;既不能照抄照搬书本知识,也不能放弃人类通向未来的天桥,而偏执地摸着石头趟水过河。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理由以所谓的“中国特色”来拒绝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更没有理由以所谓的“民族特色”拒绝人类社会几千年文明史浓缩的思想精华。合理地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认识经济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其说当前制度经济学者要做的是中国制度转型过程中的制度设计研究,莫不如说中国制度转型过程中更需要制度经济学者踏踏实实做一些基础理论研究,然后再运用这些基础弹论上的研究成果,来对中国社会和制度转型进行分析、验证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