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产业调研一:红枣及其深加工的现状与趋势

时间:2019-05-14 20:0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枣产业调研一:红枣及其深加工的现状与趋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枣产业调研一:红枣及其深加工的现状与趋势》。

第一篇:枣产业调研一:红枣及其深加工的现状与趋势

枣产业调研一:红枣及其深加工的现状与趋势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红枣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年产量达460亿斤,居全球首位。从外贸角度看,我国是唯一出口红枣的国家;红枣企业多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自然晒干或烘干,进行简易包装后面市,或者出口给外商,都只能以很低的价格走货。这种现象极大地阻碍了红枣产业的发展。

今年,新疆阿克苏地区开始限制枣树面积,意图稳定产量,把生产的重点放在提高红枣质量和促进产品深加工上。有农户说,同样的红枣,深加工后的价格比一般的干枣高出几倍。红枣及其深加工产品具有温补人体、养血生津的作用,受到海内外华人的普遍欢迎,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一,红枣深加工产业

1,原料与品种

目前国内红枣的种类多达几十种,著名的有:金丝枣、灰枣、板枣、和田玉枣、若羌枣等。农户在选择品种时应挑选上等枣,好的品种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提升品质,为红枣深加工提供一流的原料。

拿山西板枣来说,它号称中国“四大名枣”之首,果实皮薄、肉厚、核小,肉甘甜,为扁圆形,制干后的好枣,皮无皱折,丰满有弹性,肉淡红色,即使压扁仍可复原,可拉出30-60厘米的金黄亮丝,含糖量31.33%,目前已开办工厂加工金丝蜜枣,大量提供外销。2,深加工设备

面对红枣加工耗损率高、品质徘徊不前等现状,企业纷纷加强科技和装备投入,改变目前干枣加工的单一局面,实现流程标准化、制干烘烤化、研发系列化。

红枣经过清洗、干燥处理后表面失去光泽,使商品价值明显下降。企业可以通过加工设备,适当采用生物技术,对枣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具有光洁鲜亮的外观,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商品价值。

对于制作红枣粉的企业来说,一般的粉碎技术生产的红枣粉不能很好地溶于水,饮料外观差,口感不佳。红枣超细粉碎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气流超细粉碎的红枣粉,颗粒直径宿小到5-8um,这样可以迅速溶于水,有效避免大量果肉沉积的问题。3,成本控制

如何做到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红枣的资源利用率,成为企业和农户都在考虑的问题。企业希望以优惠的价格收购上等原料,相应的,农户希望提高红枣的单位产出。

在红枣的干制过程中,很多地方沿用传统的自然晾晒方式,耗时长、霉烂率高、质量难保证,损失率在20%-30%左右,遇到阴雨天气,很多枣烂在树上,损失率达70%-80%。

传统的干制方法落后,没有保障,丰产不一定丰收的原因就在这里。要解决这一难题,只有采用微波烘干技术,以烘干取代传统的自然晾干。向精加工要效益,成为大枣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条件。

4,市场渠道

同样的新疆干枣,在郑州等地的农贸批发市场能卖16元/kg,到超市可以卖40元/kg,制成枣粉、枣酒等制成品,加上精美的包装,摆上超市专柜,价格比红枣又高出许多倍。所以说,市场渠道对于红枣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不论是初级产品还是深加工产品,只有找准市场渠道,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我国红枣的生产基地以北方为主,需求面遍及全国各地,以及国外的华人圈子;如何更好地安排分销渠道、发展各级经销和代理,成为大型红枣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红枣深加工产品的市场应与初级产品形成有效区隔,重点面向高端人群展开营销,朝养生、保健等领域发展。

5,产业多重性

红枣加工作为支农产业,受到国家政策扶持。红枣产业是许多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也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推手;因此,红枣产业具有促进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多重作用。因此,红枣深加工产业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比如,某地大枣加工厂正式投产后,先后吸纳了本村及领村的100多名剩余劳动力就业。这些就业人员中,通过自学和培训,有20多人已成为出类拔萃的技术人员。他们在家门口就地就业,除了在厂里从事大枣加工,还百忙中抽空学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当地,这样的企业受到政府和民间的广泛好评,具备长远发展的深厚土壤。6,需求多样化

红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份、胡萝卜素、维生素B、C、P及磷、钙、铁等,具有补虚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等功效,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重要食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日趋多样化,人们对红枣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目前我国红枣大部分为传统加工品,如蜜枣、干枣、枣粉等,只是对果品进行初级加工,改善颜色、风味和形状,加工层次较低。有的企业找准问题所在,进行红枣酒、枣酱、红枣饮料、红枣休闲食品及功能食品的开发,做到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取得良好的效果。二,品牌高端化趋势

1,产业延伸

随着市场对红枣需求的多样化,红枣的深加工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产业不断延伸,开启红枣的多维度、全利用时代,是红枣产业延伸的主要表现;如枣渣、枣皮、枣核等尾料,都有可供利用的空间。

枣渣中含有一些粗纤维,如纤维素、半纤维素,这些纤维质同时也是功能性食品基料,是组成膳食纤维的主要成分。研究表明,膳食纤维虽然在人体内不能被消化吸收,却有着多种特殊的功能和生理作用,如预防肠道疾病、降血糖、防癌等,是许多功能保健性食品的重要原料。

红枣皮富含红色素,且红枣色素水溶性较好,可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功能色素加以开发利用。此外,红枣核也是高品质活性炭的上等原料。

2,高端品牌

和其它行业一样,红枣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高端品牌来支撑。这样的红枣品牌不仅需要高端的品质,还需要系列化的深加工产品来支撑品牌,开拓市场。一个高端品牌的创立,必须有雄厚的研发团队,深厚的品牌积淀和稀缺的销售渠道。

企业研发团队应保证新品的开发时序,有效引导市场潮流,并长期保持优势。有的企业联合高校,成立枣产品实验室,同时对枣原汁、枣奶、枣粉、枣酒等新品进行研制。

新品的研发能促进销售网络的完善,提高品牌影响力。比如北京红日子果业有限公司开发出一系列新品:红枣胶原肽咖啡、红枣阿胶姜茶饮、红枣阿胶浓浆等。据销售部门预计,新产品的登场,将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强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有力促进各加盟商、代理商的市场运营能力。

三,外销与内销相结合我国枣产业发达,枣树种植面积和产量占世界的98%以上,国际贸易的枣几乎100%来自中国。我国红枣品种多样,营养丰富,受到日本、港澳台、东南亚等国家的欢迎,外销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

然而,红枣的销售形式,包括出口,几十年来一成不变,鲜有创新,从而大大束缚了红枣市场的发展。各类高科技含量新品的出现,坚定地推动了红枣产品的深加工及销售方式的革新,为红枣企业树立高端品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方圆认为,大型枣企采用外销与内销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提升红枣的品牌价值,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和销售利润。

四,方圆李明利深度服务农业产业

李明利,北京方圆品牌营销机构董事长,中国农业龙头联盟主席,中国农业产业品牌营销第一人,中国著名实战派品牌营销专家,县域经济提升专家,中国农业品牌营销高峰论坛发起人,清华食品总裁研修班客座教授,专注实效品牌营销11年。

李明利先生在农业龙头、县域经济、白酒品牌、旅游营销等诸多领域有着精深的见解,尤其擅长针对客户现状,提供最具针对性的品牌营销实战方案,帮助客户稳步推升品牌知名度,实现利润快速提升。李明利先生开创的“产业链营销”、“品牌作局战略模型”、“聚点模型”、“本位营销”、“品牌扩张论”等,已成为当前中国企业界和营销界最为瞩目的热点,先后为中粮集团、中山水出、克明面业、金路易、北京市政府、安徽商务厅、莱芜农业局、本溪县政府等百多家客户提供过品牌营销服务。每年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著有农业龙头发展白皮书——《农业龙头》。与其他策划人不同,李明利先生奉行“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见实效”的合作价值观。客户评价:见李明利越早,弯路走得越少!

第二篇:红枣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7年以来,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有机绿洲发展战略引领下的“一枣二蒜三畜四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思路,始终把红枣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红枣产业提质增效为核心,为农民脱贫增收提供强有力支撑。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在有机绿洲战略下如何依靠红枣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专门调研,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产业发展现状

全乡红枣种植面积1.52万亩,占耕地面积69.5%,其中有红枣的贫困户271户、2836.9亩(其中户均10亩以上的117户、1933.3亩;10亩以下的154户、903.6亩)。红枣产业占人均纯收入的67.3%,依靠发展红枣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

由于各项管理举措为全乡枣农带来了效益,当前全乡枣农管理红枣的积极性、自觉性不断增强,各项技术措施落实比较到位,今年红枣坐果情况明显好于往年,红枣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经实地走访群众普遍反映:2018年红枣价格、产量及收入均与去年相比上升了30%左右,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积极推动枣园提质增效。以有机绿洲发展战略引领红枣产业发展,全乡红枣种植面积1.52万亩,申报有机枣园9181.2亩、占枣园面积60.4%,认证383.2亩,在有机红枣管理过程中,严格按《有机红枣栽培管理技术规程》进行管理,坚决杜绝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确保我乡有机红枣品质不断提升。今年以来,我乡按照县委要求,积极开展大树移栽工作,按照且末县密闭枣园简优化关键技术改造要求,对定干过低、底层果枝下垂退化的枣树进行逐步清理,并对密植枣园进行疏密,共完成红枣大树移栽227亩,枣园疏密1515.2亩。

二是实现标准化管理。乡村两级积极统筹各支力量组织群众实行红枣统一管理,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旋耕、抹芽、施肥等环节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确保了我乡红枣产量,优化了我乡红枣质量。

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在红枣管理过程中,在每一个红枣关键管理节点及管理过程中,都及时有效的开展技术培训,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后,专门留出时间对当前阶段性红枣管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分管领导及林业技术人员经常在枣园检查指导,及时提醒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截止目前我乡开展红枣管理培训90余场次,参与干部群众2.1万人次,通过各类培训,80%的群众基本掌握了红枣常规管理技术,能独立管理红枣。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四是认真开展红枣病虫害防控工作。为有效防控有机枣园枣大球蚧,今年春季共发放石硫合剂102吨,全乡所有枣园喷洒了一遍石硫合剂;在红枣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发放苦参碱1吨,动员枣农购买使用苦参碱、矿物油等生物药剂进行防治药取得明显有效。

五是积极开展有机施肥工作。为培肥土壤,增加枣园有机质含量乡党委及各村广泛动员宣传群众广积农家肥,积造发酵有机肥830立方米;今年我乡免费向枣农发放生物有机肥435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枣园管理不规范。全乡约有20%左右的枣农枣园日常管理不到位,管理积极性不高,技术水平较差,导致红枣产量低;部分红枣地套种小麦的,没有按要求留足营养带,影响枣树正常生长和通风透光,个别套种小麦的枣园小麦收割后,没有及时开展施肥灌水、修剪、病虫害防治工作,坐果情况较差。

二是红枣病虫害较为严重。当前部分农民对虫害预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石硫合剂喷洒不够彻底全面,部分枣园枣大球蚧、红蜘蛛两种主要虫害危害依然严重。乡村包联干部和县直部门在下沉期间没有帮助农民抓红枣管理,在红枣病虫害防治、花果期管理等关键阶段,由于疏于帮扶监督,导致部分枣园坐果率低,红蜘蛛等病虫害危害严重。

三是有机肥施肥量严重不足。托格拉克勒克乡整体上养殖牲畜数量有限,乡内有机肥缺口量大,全乡大致仅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枣园能够达到每年每亩施2立方农家肥的施肥标准。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大密植枣园疏密和大树移栽力度。按照县委决策,将推广“简优化”关键技术作为工作重点抓好抓实抓出成效,逐步解决枣园“三过”问题,彻底改善枣园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成本。保证2-3年前完成全县密植枣园疏密任务。

二是高度重视红枣病虫害防治。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始终不放松红枣病虫害防控这项基础性工作,要切实做好石硫合剂喷洒、树干涂白、枯枝落叶清理、全园旋耕等清园工作,最大限度的消灭越冬害虫,降低虫口基数。在关键防治时间节点,加大石硫合剂、苦参碱、矿物油等生物药剂喷洒力度。

三是加强农民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在我乡已有6个农民技术服务队的基础上,加大农民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农民技术服务队传帮带和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对无劳动力的特殊家庭和管理不到位的枣园开展技术帮扶管理工作,补齐管理短板,整体提升全乡红枣产业发展水平。

四是加大贫困户帮扶力度。将271户贫困户的2836.9亩红枣管理与干部绩效挂钩、考核挂钩,通过帮扶干部、结亲干部帮助贫困户解决红枣修剪工具,解决农家肥,帮助修剪、抹牙,施农家肥,红枣大树移栽,帮助贫困户提升红枣管理效率和水平,让红枣产业成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

五是加强有机红枣生产监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程依法监管。坚持实行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条田、包联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包技术服务的包联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意识,使各项有机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有机红枣名副其实,能够经受任何经验检测。

六是切实加大有机肥投入力度。要尽量保证每年每亩枣园至少施足2立方米以上的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和200公斤以上商品生物有机肥,保证枣园地力得到可持续补给,为生产优质红枣打牢基础。积极推广农家肥生物发酵技术,将农家肥、枣园杂草落叶、径粗小于3厘米的枝条粉碎后,掺入生物菌充分发酵后深施,最大限度的释放有机肥的有效成分。

第三篇:红枣产业学习调研汇报会材料

红枣产业学习调研汇报会材料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的指示,由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熊辉银同志带队,自治区政协几位老同志和林业厅、我区红枣主产区地州、县市相关领导参加的红枣产业考察团,于6月13日至30日对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四省红枣矮化密植丰产栽培技术、枣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枣优良品种及品种结构调优经验、枣果贮藏保鲜技术、枣果人工制干技术、枣的营养和功能食品加工产业、红枣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精深加工技术、红枣产业化发展方向等进行了重点学习考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国红枣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枣树是我国有3000余年栽培历史的特有树种,在各地广为栽培。近年来,我国枣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枣树栽培面积和产量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面积已达2200多万亩(国家林业局统计),年产量突破230万吨,占全世界面积和产量的99%。其次为韩国,产量2万吨左右,尚不能实现完全自给。全国红枣品种近800个,其中已登记的704个,按主要用途,分为制干品种、鲜食品种、蜜枣品种、制干加工兼用品种和观赏品种五大类。黄河中下游的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和陕西五省,历史上是我国红枣的主产区,栽培面积和产量各占全国的90%左右,其中,河北省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为441万亩和91万吨,代表品种为金丝小枣、婆枣、赞皇大枣、黄骅冬枣;山西省为550万亩(含间作面积),40万吨,代表品种为板枣、相枣、骏枣、壶瓶枣、梨枣、木枣;山东省为336万亩,76万吨,代表品种为金丝小枣、圆铃枣、长红枣、沾化冬枣;河南省120万亩,23万吨,代表品种为灰枣、圆枣、扁核酸、鸡心枣。从目前我国各枣区主栽品种的构成来看,北方绝大多数为制干或制干加工兼用品种,南方主要为蜜枣品种。

在栽培方面,一是枣粮间作稳步发展;二是矮化密植丰产园逐渐成为常规模式,不少地方还在探索每亩400株以上的超高密度枣园;三是无公害栽培迅速发展。

加工产品方面,枣树全身是宝。枣的加工产品已经发展到数百个品种,但制干仍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初级加工方式,绝大多数采用自然晾晒。近年来出现了清洗分级后人工制干。加工产品除初级加工外,主要有果脯、罐头、饮料、果酒、果酱、蜜枣、枣醋、色素等,精深加工产品正在向药品、保健品方向发展。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其中山东、河北、山西三省加工企业居多。枣树的树干材质坚硬,可加工木梳、制作乐器、雕刻工艺品等。枣核可用来制造活性炭;枣花蜜是上等蜂蜜,枣叶、枣树皮、枣树根、枣核、枣果、枣花蜜均可入药。

我国红枣及其加工品种,在国内主要销往南方和东北。在国外,远销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95%以上仍在华人圈。年出口量稳定在10000吨以上。出口品种主要为金丝小枣、婆枣、赞皇大枣、灰枣、鸡心枣和板枣等。

尽管我国红枣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外向度低。目前我国原枣及枣加工产品出口量还不到总产量的1%,且长期在东南亚和华人市场。二是新技术普及率低。各地虽然创造了一批优质高产的典型,但大多局限在试点和示范区里,全国红枣平均亩产只有200公斤左右,栽培管理总体比较粗放,新技术应用率较低。三是品种结构不太合理。制干品种产量偏大,专用加工品种严重缺乏,鲜食品种主要为中晚熟品种,枣树品种老化严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和高级化的要求。四是鲜枣贮藏技术还未过关。五是枣果的高新技术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六是枣疯病、缩果病、裂果等难以防治的病虫害日趋猖獗,严重影响着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四省红枣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是普遍实行的经营方针

四省区红枣基地建设真正体现了突出重点、规模发展、集中连片、铺天盖地,基地规模化、栽培区域化,参观考察红枣基地,令人置身于枣海,为这壮观的红枣王国惊叹不已。红枣主产县(市)种植面积最小的15万亩,最大的达30多万亩。河北省是我国枣树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枣树面积居全省各林果树种之首,重点形成了太行山婆枣、赞皇大枣和黑龙港流域金丝小枣、冬枣两大栽培区域。太行山婆枣、赞皇大枣栽培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中段的行唐、赞皇、阜平、曲阳、唐县等8个县,总面积约200多万亩,平均每个县达25万亩;黑龙港流域金丝小枣、冬枣栽培区主要分布在沧县、献县、泊头、盐山、海兴、黄骅、青县、大城等12个县(市),总面积约220多万亩。山西省运城市是我国枣树栽培历史最长的地区之一,“要想富,种枣树”已成为运城枣区农民的新时尚,红枣产业已成为当地“红色战略”的支柱产业,枣树栽培集中连片。目前,全市红枣种植面积达87.95万亩,年产鲜枣10.71万吨,原枣产值3.4亿多元。河南省新郑市是我国灰枣的故乡,生产的灰枣和鸡心枣驰名中外,全市拥有枣树22万亩、600万株,年产量3万多吨,主要分布在8个乡镇,形成了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山东省无棣县红枣栽植面积更是绵延广博,红枣产量雄冠华夏,全县枣园面积达115万亩,年产金丝小枣(干枣)4.3万吨,冬枣5.5万吨,产值4.6亿元,仅枣业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二)高度重视红枣科研工作,大力推进品种良种化

近年来,四省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加强技术服务。河北农业大学专门设有中国枣研究中心,是专职研究枣树的科研机构,对枣树早实丰产技术、枣品种选优、枣优质高产培育技术以及红枣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都有一定研究,在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建有丰产示范基地;山西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西省果树研究所国家枣资源圃、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干果研究室、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干果研究室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都是专职研究枣树品种、丰产技术及高新技术加工的科研机构,这就为四省红枣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此外,河南的新郑、山东的滨州、沾化等红枣大县都建有枣科所,科研力量雄厚,服务体系健全,为当地枣树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由于科研成果显著,四省的红枣产业枣树良种化、品种多样化的趋向相当明显,主栽品种明确,但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日益加快。一方面,各地品种选优和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已蔚然成风;另一方面,枣品种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制干、鲜食、兼用、蜜枣和观赏品种开始协调发展,早中晚熟有机搭配成为必然的选择。河北省现有枣树栽培品种120多个,但规模化栽培的品种主要有5个,即金丝小枣、婆枣、赞皇大枣、圆铃枣和冬枣,其中金丝小枣为第一大主栽品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枣总面积和总产量的37%和42%;婆枣是第二大主栽品种;赞皇大枣为第三大主栽品种,是目前我国唯一已知的自然三倍体品种,也是河北省向外省推广面积最大的全国知名品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省枣总面积、总产量的10%。近年来,河北省还从地方品种中选出了一批新的优良品种,如制干品种金丝蜜、无核红、赞金、赞玉、赞宝、南宫大紫枣,鲜食品种月光、早脆王、悠悠枣,以及抗枣疯病品种星光等,目前已处于试栽推广阶段。山西省针对红枣立地条件的多样性和优特果多的特点,研究不同土壤、气候因素对枣树适应品种、产量、品质的影响,积极培育区域化、专用化的优生、适生枣树品种。该省凭借国家枣资源圃在太谷县的优势,不断调优品种结构,逐步实现枣树栽培良种化,确定了十个主栽品种。四省都在红枣主产区重点建设相应的良种采穗圃和良种苗木繁殖圃,为枣农提供高质量的苗木和接穗,从而加大了优良品种提纯复壮力度,然后引导枣农对劣质枣树进行分批更新,不断优化品种结构。

(三)依托科技服务网络,加大生产技术普及力度

一是科技服务网络比较完善。主产区县(市)一直把基层林业站作为技术推广的龙头,向枣农推广技术成果;层层建立红枣协会,上连科研单位,下连千家万户,开展技术承包,抓好技术服务;各乡镇建立果品技术信息服务站,各村配备数名技术信息员,家家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真正构建起了比较完善的市、县、乡、村四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为提高红枣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技术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加强红枣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红枣主产区组织果农严格按照《无公害红枣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和《无公害果品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实行配方施肥、周年修剪、保花保果,坚决杜绝喷洒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行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新技术。河北省沧州市红枣无公害基地认定面积达100多万亩,占全市红枣总面积的55%以上,其中,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达40多万亩,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

三是层层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以提高枣农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枣树管理水平为重点,聘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进行技术讲座或现场指导;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培训技术人员和枣农;建立典型示范基地或示范村,帮助广大枣农掌握现代枣树管理新技术,树立依靠科技提高质量求生存促发展的新思想。山西省永济市还制定了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枣树丰产综合技术管理历》和技术操作规程,发到每个枣农手中,便于枣农提高技术水平,搞好枣树的田间管理。

(四)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努力实现生产经营产业化

四省在红枣产业发展上不断调整思路,把工作重点由过去只注重抓产前管理,转向既抓产前又抓产后、注重于产业链的延伸;经营方式由单纯抓生产管理转向抓红枣的产业化经营。河北省的做法一是始终把扶持和推动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红枣产业优化升级的最佳切入点和着力点。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快速发展,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重点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财政补贴;金融部门每年从信贷规模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对引入重点扶持的企业,在用地和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二是面向市场,突出重点,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组织。省林业厅按照科、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思路,组织实施“百龙腾飞”计划,筛选出20多家省级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通过建龙头、育龙头、强龙头、借龙头等形式,推进红枣产业化进程。三是实现了从物理加工到化学加工的飞跃。全省红枣加工企业大小达2000多家,加工量已占红枣总产量的25%左右,产值占枣业总产值的40%左右。初级物理加工产品主要有蜜枣、脆枣、阿胶枣、枣酒、枣茶等10余类50多个品种。近年来,新型枣加工产品如浓缩枣汁、冬脆枣、枣蜜素、枣精粉、枣含片等发展迅猛。功能性化学加工产品的研发势头十分强劲,沧州恩际生物制品公司就是一家集科研、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现代化高科技红枣保健食品企业,该公司引用世界一流的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红枣中的有效抗癌成分“环磷酸腺苷”,生产红枣提取物、红枣纤维素、枣多糖等产品,成为世界上第一家采用生物技术生产高档保健品的企业。四是不断进行产业经营机制创新。重点推广“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或“公司加基地连农户”的组织形式。

山西省从事枣加工的企业达50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50余家,年加工大枣30万吨,占当地红枣总产量的60%,加工产品的产值约10亿元,每加工1吨红枣约增值2000元左右。位于交城的山西天骄食业有限公司拥有资产1.75亿元,年加工红枣能力可达2万吨,年创产值13215万元,带动农户10000户,产品七大系列近百个品种,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实施品牌创优战略,狠抓国内外枣产品的市场开拓

近年来,四省在市场开拓上坚持“开发一个市场,带动一项产业,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指导思想,加强红枣市场建设,大力开发市场,促进红枣销售。

一是积极开展红枣品牌战略,突出抓好品牌基地建设,努力培育精品红枣,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用药“四统一”的管理模式,鼓励和

引导品牌企业与农户对接,建立自己的品牌基地,确保红枣质量。四省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红枣加工企业,都已取得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国际环境保护体系认证,有的还拥有自主专利产品,河北沧县“好想你”、“枣香村”和“惠宜”牌枣产品,“沛然”枣汁等先后打入了全球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超市,取得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二是组建红枣专业批发市场。河北省沧州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了占地面积202亩、全国最大的“沧州崔尔庄红枣专业批发市场”,该市场由交易区、初级加工区、信息服务区、储运区组成,是一个集网上交易、电子汇兑、饮食住宿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市场,2006年达到75万吨,交易额31亿元。市场交易范围扩展到全国及东南亚、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红枣集散地。此外,河南新郑市的大枣批发市场、河北黄骅的冬枣批发市场、山东乐陵的红枣交易市场、河北赞皇的大枣交易市场,都是年交易额上亿元的红枣集散地。

三是大力发展红枣营销队伍。加强红枣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建设,提高枣农和枣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注重培养、建立、壮大业务精通、适应经济一体化要求的专业销售队伍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组建大枣经纪人协会,将千家万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共同闯市场,同时,统一价格、统一标准、统一标识,杜绝无序竞争,提高枣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是加强红枣市场体系建设。以河南新郑奥星公司为代表的红枣加工、销售大型企业,为开拓市场,积极制定市场营销策略,重视建设网络销售体系。他们在全国各地建起了三种互相补充的销售网络。一种是在大中城市建立红枣经销商和代理点,尤其在南方省区,代理点几乎覆盖每一个大中城市;另一种是在大中城市建终端专卖店和加盟专卖店;第三种是在大型连锁超市形成销量稳定的销售网络。

五是组建红枣商务网站。河北沧州、山东沾化等地建立了专业枣类商务网站,注册用户达2万余家。山东裕华集团与中国枣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枣业报,及时准确地向枣农和交易者提供生产信息、库存信息、市场销售信息、气象信息及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通过宣传,沟通信息,促进了红枣产品的销售。

六是各红枣主产区充分挖掘枣文化资源,以枣为媒,进行对当地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利用,使人们增加对枣的了解,从而更加热爱枣、喜欢枣、研究枣、利用枣、消费枣。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枣业对于解决我区农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作用,从当地实际出发搞好发展规划

枣树抗干旱,抗盐碱,耐瘠薄,易繁殖,好管理,结果早,寿命长;枣果不仅营养价值高、药用价值大,而且耐储藏、适合远距离运输,非常适合于在我区栽培。应作为我区南疆和东疆地区特色林果业的优势树种大力发展。

目前,全国大部分枣区,枣果成熟季节正逢雨季,常因降雨发生裂果、缩果病以及黑斑病,造成丰产不丰收,并且危害地区越来越广、危害程度愈来愈大,严重影响着内地各省区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区地理与气候环境优越,土地资源丰富,与内地比较,裂果病、缩果病以及黑斑病等红枣发展中的毁灭性病虫害发生率低,加之我区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红枣的含糖量高,品质优良,这些客观条件,对我区发展红枣产业非常有利。因此,南疆、东疆适于红枣生产的县市要坚定发展红枣的信心,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适地适树,规模发展。我们建议全区红枣的种植规模控制在300万亩左右(其中喀什80万亩、阿克苏80万亩、巴州60万亩,其它地州80万亩)。要选好优良品种,调整品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实行品种多样化、高级化。红枣品种一般以制干与鲜食兼用品种为主,把灰枣、骏枣、壶瓶枣、金昌一号等品种作为主栽品种;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发展鲜食品种。要抓好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和引进工作,加大对现有劣质红枣品

种的改劣换优力度,实行一县一品。

(二)重视枣业科研,完善服务网络,加强技术培训

从四省的经验和做法来看,特色林果业已成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各省都高度重视,从省委、省政府到各级领导,分工负责,统筹协调,机构健全,同时,在红枣主产区组建红枣产业化办公室和研究所,机构健全,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完善,对特色林果业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质量标准,规范林果业产业化发展。

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南疆林果业将成为继棉花之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这么大的一个产业,迫切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科研机构,一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建立良种采穗圃、红枣优良品种种质资源汇集圃,规范技术标准,最终实现品种良种化;一方面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全程技术服务,指导农民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品种结构调整。

建议自治区应抓紧组建红枣研究所,专门研究、推广、开发红枣的品种、田间技术管理、精深加工,开发红枣的保健与药用功能,发展高端产品。

要把培养农民技术员,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当务之急。建议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采取各种措施,尽快培养一批了解市场信息,掌握现代林果管理技术,具有现代林业观念的农民群体,使每个村都有高素质的林果(红枣)技术员,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管理林果的明白人,努力实现林果业的提质增效。

(三)加强集约化经营,实现枣产业的增产提质增效

要按照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原则,加快我区红枣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步伐。一是栽培区域化。发挥区域优势,力争优势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地区,巴州的若羌、且末,吐鲁番地区的托克逊、鄯善,哈密地区的哈密市作为我区红枣重点发展区域,要进一步优化布局,扩充规模。二是栽培模式标准化。红枣栽培模式要以矮化丰产为主,为便于枣粮间作,采用4×1.5米或3×2米的栽培模式。加强田间管理,推广应用以“树开心、枝拉平、精细管、肥平衡、无公害、质先行”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方式,强化树上树下综合管理,加大红枣无公害、绿色果品标准化生产的力度,实现枣园增产提质增效。三是抓好示范基地建设。要把林果科技示范基地或示范村建设纳入林果主产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产区各级领导都应亲自抓好1-2个林果科技示范基地,并作为年终考核的指标之一,努力形成村村都有示范基地,每亩都是优质果园。四是强化枣果采后分级包装。大力推行干枣、鲜枣按品种进行机械化分级,同时,依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小包装、礼品包装、真空包装等多种多样的包装形式。

(四)依托市场,搞活流通,大力推进红枣产业化经营

为了使1200万亩林果产品有一个稳定的销路,建议自治区重视市场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努力搞好红枣批发市场的开拓与建设。一是由于新疆本地消费能力有限,目前我区的枣业生产主要是依托内地市场。我们要把生产与内地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搞好区外乃至国外的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推动红枣产业朝着外向型发展。二是在区内的农产品市场建设中,重视林果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建议在南疆库尔勒建设现代化的林果产品批发市场,扩大乌鲁木齐北园春市场的果品批发业务,并使红枣产品在我区的果品市场中据有一席之地。建议自治区围绕着林果产业加速引进龙头企业。把特色林果产品加工业纳入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大集团、大企业来我区投资林果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新格局,不断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五)加大对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投入

近两年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果农培训、示范基地建设、良种采穗

圃与病虫害防治,但由于自治区财政还没有形成一个扶持林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机制,资金规模与林果业发展需求还不太相适应。因此,建议自治区在红枣产业化发展中,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每年安排一定份额资金用于扶持红枣产业化发展,产区地县财政也要安排资金,用于红枣示范基地、良种苗木繁育、采穗圃建设和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培训、龙头企业扶持等。同时安排一定份额的资金,用于红枣精深产品开发研究,或与国内著名的食品、药品研究机构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各级金融机构一定要从加快新疆林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局出发,调整信贷结构,根据林果业建设的特点,增加对林果业产业化的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规模,对一些大型林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项目的贷款,各级财政要给予适当贴息。

(五)切实加强对林果业产工作的领导

各级领导和林业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认清林果产业对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林果产业的支持与领导。为了促进自治区特色林果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使林业在充分发挥生态效益的同时发挥对农民增收的经济效能,自治区应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林果业的管理机构。建议将自治区林业厅特色林果办公室升格为自治区林业厅经济林业管理局(按二级局对待),下设综合处、基地处、科技处、产业处和市场发展处等,以便统一协调,统一规划,强化管理,强化服务,开拓市场,开发产品。我区凡适合发展红枣的地方,党政领导都应重视这个新型产业的发展,从实际出发制定发展规划,给与这项产业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同时,红枣产区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以便统筹安排指导,使我区特色林果业真正成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支柱产业。

第四篇:新疆油气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新疆油气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既是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也是国内重要的特色石化产业基地。新疆地域广阔,油气资源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量占全国的20%以上;目前已初步形成石油化工产业群,油气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亚欧大陆腹地,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独特的地缘、资源优势,以及能源和石化产业结构上与中亚诸国存在广泛的同构性和互补性,使新疆地区成为中国连接中亚国家能源产业合作的主力军。

中国与中亚加强油气资源合作,对于缓解自身能源供应压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新疆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全面发展和安定团结。在当前党和国家要求加快推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新疆油气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对促进新疆油气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国家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新疆油气产业资源基础与发展现状

1.1 油气资源丰富

新疆发育有34个古生代与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沉积岩面积达97.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沉积岩总面积的1/5。面积大于1万平方公里的盆地有12个,占新疆盆地总面积的90%,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据全国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新疆石油地质资源量234亿t,天然气地质资源量13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23.3%和21.5%,均居全国第一位。目前已形成的塔里木、准噶尔和吐哈三大油气区石油和天然气远景资源量分别为213亿t和11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的20%和32%,油气勘探开发具有较大的资源基础,是我国21世纪重要的油气生产战略接替区。

除常规油气资源外,新疆非常规油气资源也比较丰富。例如,近期在塔里木盆地库车深层和吐哈盆地山前带的致密储层气勘探以及准噶尔盆地的致密储层油勘探已获得重要发现,新疆致密储层油和气也具有一定的资源潜力。油砂和油页岩资源也比较丰富,但均处于勘探开发起步阶段。新疆低中阶煤发育,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具有较好的前景。

1.2 油气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2.1 油气勘探开发产业发展现状

新疆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之一,在我国油气产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程度很低,尚处于勘探开发初期阶段。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新疆共发现油气田86个,占全国已发现油气田总数的9.8%;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1.6亿t,占全国探明总储量的13.5%,仅次于黑龙江和山东省,居全国第三位;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1.5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19.5%,仅次于四川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居全国第三位。

目前,新疆的石油、天然气远景资源探明率均不高,分别为17.5%和10.8%,仍属于低勘探程度阶段,未来油气勘探开发潜力较大。1998-2010年,新疆石油、天然气年产量持续上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油气资源供应省区。新疆的石油产量总体呈平缓上升趋势,由1998年的1570万t增加到2010年的2570万t,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13.3%,居全国第三位;天然气年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增幅很大,由1998年的25.5亿立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250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26.6%,居全国第一位。新疆已成为中国名副其实的油气资源战略接替区。

1.2.2 油气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新疆油气化工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初步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特色石化产业基地。以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产地为中心,形成了以资源类型为特色的石油化工产业群,并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

新疆的炼油与石化产业已建成以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为主、民营企业参与的各具特色的炼化产品生产区。近年来,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和西气东输二线西段工程相继建成,石油石化产品与下游相关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

据统计,2010年新疆加工原油2190万t,生产乙烯119万t,分别占全国的5.5%和8.4%,已建成独山子、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塔里木和塔河五大炼油化工基地。

此外,阿克苏大化肥等重点项目也正在建设中。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与多个国家接壤,除自身原油产量不断增长外,来自中亚地区的进口油气资源也将不断增长和多样化。因此,良好的油气发展前景必将为新疆石化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形成新疆石化产业特有的竞争优势。

2、新疆油气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技术需求

2.1 油气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新疆跨越式发展后,新疆地区能源大企业纷纷加大了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力度,为加快新疆油气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与此同时,资源税改革政策的实施,增加了新疆的地方税收,为促进新疆油气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企地友好氛围。虽然新疆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油气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油气的勘探、开发和炼油加工等方面。

2.1.1 地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开发难度大

新疆含油气盆地类型丰富、地质结构复杂、油气成藏条件相对复杂,油气的勘探与开发难度相对较大。主要难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地表条件复杂,油气勘探开发面临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新疆含油气盆地多处于山前、黄土塬、大沙漠区,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分辨率低的矛盾未得到根本解决,不能完全满足圈闭准确落实、储层预测和流体分布预测的要求。

二是盆地类型丰富、地质结构复杂,受勘探程度和资料条件制约,对油气富集规律的认识还需深入,勘探周期长。三是新疆既有前陆冲断带,又有碳酸盐岩,也有深层碎屑岩和火山岩等勘探领域,勘探开发领域众多,目标也日趋复杂和隐蔽,存在“深、薄、低、隐、难”等地质风险。

四是油藏类型复杂,工程技术有待完善,在安全、周期、成本等方面存在较大压力。

五是部分油田储量品位较差、单井产量低,开发面临着较多的技术难题。

2.1.2 加工原油种类多、品质差,原油加工技术复杂,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远离主要市场

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多样的含油气盆地,决定了炼厂加工原油种类多、加工难度大。目前新疆的炼厂多加工混合原油,主要包括北疆原油、南疆原油、吐哈原油、哈萨克斯坦原油和新疆油田风城稠油。不同类型原油性质差异较大,性质复杂,原油加工技术要求高,炼厂加工难度较大。

新疆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技术发展水平,决定了油气资源延伸利用程度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远离主要市场。因此,新疆炼油化工行业的市场竞争力急待提高,需要采用先进技术开发高附加值产品,以获得更大利润;疆内油品与石化产品消费量低,大宗产品大量外运和远离市场成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有竞争力商品的制约因素。

新疆目前的炼化技术主要依靠引进,自主技术开发应用水平较低。炼油化工的技术研发基础总体比较薄弱,高新技术产品发展较为缓慢,这直接影响着新疆石化产业链的延伸和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2.2 油气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

在分析新疆油气勘探开发与炼油化工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未来油气、炼油化工“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参考油气行业勘探开发产业比例匹配关系,分析了实现新疆油气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技术实现途径。总体原则是加快发展、保持平衡、确保可持续发展,参照全国能源行业“十二五”总体规划与发展目标,优先设计、发展近5年与未来10年带动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科学技术,培植未来10-20年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炼油化工特色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和油气产业相关配套技术,有效支撑新疆油气产业的发展。

2.2.1 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要实现油气产业的发展目标,油气资源基础是第一位的。因此,在未来的10-20年,甚至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坚持突出油气资源的战略地位,不间断地开展各类油气资源的资源评价和油气成藏、分布规律与战略选区工作。

从技术上来讲,2011-2020年,要立足常规油气藏勘探开发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做到碳酸盐岩、火山岩等特殊岩性油气藏,碎屑岩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基本成熟;前陆冲断带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稠油SAGD热采和二次采油等技术不断完善;三次采油、稠油火烧油层开采、超深层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攻关见到明显成效。

2020-2030年,在坚持常规油气领域的勘探与开发的同时,积极拓展非常规油气领域。基本形成针对岩性地层、碳酸盐岩、火山岩和前陆冲断带四大领域成熟的勘探开发技术系列;三次采油、稠油火烧油层开采、超深层油气藏高效勘探开发和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推广应用。

2.2.2 炼油化工关键技术

新疆炼化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利用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装置扩能和升级改造,原油加工能力以及重、劣质原油加工能力得到提升,产品种类增加,产品质量也得以提高。但由于所加工原油种类增多、原油质量变化以及本地和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新疆炼化企业普遍面临加工原油种类多、品质差,油品质量差距大,石化新产品开发及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等关键问题的挑战。

为此,2011-2015年,发展和应用满足国Ⅳ标准的清洁汽柴油生产技术、高标号汽油生产技术、低凝柴油生产技术、高档润滑油基础油加氢技术、高档润滑油系列产品生产技术和稠油等劣质原油加工技术非常重要。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可以使聚烯烃专用料比例提高到40%,合成橡胶高端牌号比例大幅提高,炼油科技水平大幅提升。

2016-2020年,为使聚烯烃专用料比例提高到60%,合成橡胶高端牌号比例进一步提高,炼化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应发展和应用满足国Ⅴ标准的清洁汽柴油、高档润滑油基础油加氢等生产成套技术,以及高档润滑油系列产品生产、稠油等劣质原油处理等技术。

2021-2030年,在形成中高档润滑油生产、石化新产品开发和特种高等级沥青等特色技术的基础上,基本形成烟气脱硫脱硝、低温热回收利用和炼化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减排技术,促进新疆油气产业“绿色、高效”发展。

2.2.3 油气产业配套技术 实现新疆油气产业发展目标的配套技术主要有油气储备关键技术和油气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技术。2011-2020年立足油气田勘探开发、炼油化工和油气储运等行业的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初步形成油气上下游工业化体系的动态监测与自动化控制等配套技术;2021-2030年立足油气行业的智能化控制与决策系统建设,形成相关配套技术。

①油气储备关键技术。

油气资源储备分为地面与地下两种储备方式,地面储备技术要求低,而地下储备技术要求高。地面油气储备关键技术包括区域内油气储备量评价体系,油气高效混输技术,油气储罐设备制造、消防、监控和计量技术等。地下油气储备关键技术包括油气封存配套技术、油气库建设工程技术、油气资源快速动用高速开采配套技术和油气储备库高效管理配套技术等。

②油气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技术。

油气勘探开发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地质研究、勘查、钻井、测井、录井、试油、开采、勘察设计、油气田地面建设、井下作业、实时动态监测、数据传输、油田服务和系统管理等。随着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社会建设快速发展,油田建设也逐步进入现代化与信息化时代。油气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关键配套技术包括勘探、开发、储运、储备自动采集、自动传输、自动遥测、自动虚拟现实、智能完井、自动化控制和数据集成、智能判别、智能监测和智能决策等。

3、新疆油气产业发展方向与政策探讨

3.1 总体发展方向

基于新疆油气产业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应立足于新疆自身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毗邻中亚—俄罗斯资源富集区的双重优势,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新疆油气产业跨越式发展。力争通过10-20年的时间,将新疆建成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特色炼油化工基地、油气储备基地、工程技术服务基地和油气输送战略通道,初步形成“绿色、高效”的油气产业体系,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3.2 油气产业未来发展趋势

新疆油气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通过10-20年的努力,将新疆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特色炼油化工基地、工程技术服务基地和油气输送战略通道;促进新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实现新疆油气产业跨越式发展。

预计到2015年,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之一,作用逐渐凸显,基本建成油气外输大通道。新疆地区油气当量产量达到6000万t,基本建成新疆“大庆”;跨国管道年进口油气当量6000万t左右;炼油能力达到3600万t/a,乙烯能力达到122万t/a。

预计到2020年,新疆油气资源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油气生产、加工基地和运输通道能力进一步提高。新疆地区油气当量产量超过7500万t;跨国管道年进口油气当量1亿t左右;炼油能力达到4000万t/a,乙烯能力保持122万t/a。预计到2030年,新疆油气资源进入大开发阶段,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特色炼油化工基地和油气输送战略通道基本形成。新疆地区油气当量产量达到1亿t;跨国管道年进口油气当量达到1亿t;炼油能力达到5000万t/a,乙烯能力达到200万t/a。

3.3 油气产业发展政策探讨

从油气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出发,结合新疆油气产业发展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供读者探讨。

①建议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能源协调委员会,统筹制定新疆油气发展总体规划。

依托在疆的油气企业,明确油气发展的基本原则、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统筹油气生产与转换、工程技术服务保障基地建设与布局,统筹油气输送大通道建设与布局;加强对油气产业发展的支持、引导和服务,促进油气产业有序发展。

②建议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和措施,促进新疆油气勘探开发。

激励各在疆企业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多做贡献。鼓励石油石化企业加强对新疆油气资源的勘查、评价和选区工作,加大勘探开发投入;对开发利用难度大和自然地理条件恶劣的油气项目实行税费减免政策;对油气大通道建设项目给予投融资、税费和用地等优惠政策;提高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投入应纳税额的扣除比例。

③建议进一步理顺油气资源利益分配关系,加快新疆油气资源开发相关税费改革。

如将资源税从价计征扩大到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品种,并视情况合理提高资源税率标准,加大税费地方留存比例,切实推进新疆油气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

④建议设立“新疆油气发展科技攻关专项”。

以在疆油气勘探、开发和石化企业为主体,相关科研院所参加,加强新疆油气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强化重点示范区建设;出台鼓励政策和措施,引导企业加大对油气资源的科技投入,建设一批适应新疆油气资源独有特点的国家油气重点实验室和油气产业研发基地;充分利用新疆的油气资源优势,进行石油石化下游产业的深度开发,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扩大下游产业链,解决就业,推动终端消费。

4、结论

①新疆未来油气勘探开发潜力较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域广阔,油气资源十分丰富,资源量占全国的20%以上;油气资源探明率均不高,仍属于低勘探程度阶段;油气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重要的油气生产基地之一。

②新疆除自身原油产量不断增长外,来自中亚地区的进口油气资源也将不断增长和多样化,为新疆石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并形成新疆石化产业特有的竞争优势。

③新疆油气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但面临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原油加工技术复杂、产品结构不尽合理、远离主要市场等挑战。

④立足于新疆自身丰富的油气资源和毗邻中亚—俄罗斯资源富集区的双重优势,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新疆有望建成我国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特色炼油化工基地、油气储备基地、工程技术服务基地和油气输送战略通道,初步形成“绿色、高效”的油气产业体系。

第五篇:我国传媒产业现状与趋势分析

我国传媒产业现状与趋势分析

传媒产业一直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加大了传媒产业的建设力度, 现在己经基本形成了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传统媒体, 以网络、卫视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和各种类型的户外媒体构成的, 全方位、多层次的传媒产业的构架, 但与国际传媒相比, 我国的传媒产业还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模总量大, 但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就我国电视传媒而言, 我国的电视机拥有量和观众每天收看电视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我国的有线电视网拥有8 0 0 0 多万的用户, 但却“ 条决分割, 分散管理” , 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有线电视台, 但大部分电视台都处于小规模, 低水平、重复性的运作模式, 而缺乏规模效益和高品质的栏目。这说明我国的传媒产业在过去的建设中只是盲目注重扩大规模, 但忽视了经济效益。.(2)地区发展不平衡正因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传媒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同时, 由于传媒业长期的“ 条块分害」” , 地方各自为政, 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网络, 地方间还人为设置壁垒, 资源流动性差, 因此更加大了地区间的差距。下表是各地区广告营业额的数据表, 从中可看出广告行业在我国各地区的差异: 从上面的数据表可以看出我国内陆地区传媒产业相对比较薄弱,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相对垄断, 缺乏市场运作机制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传媒产业, 素以“ 意识形态特区” , “ 公益事业领域” 自居, 并被赋予了党和政府“ 喉舌” 的政治属性, 因此长期以来靠接受政府财政拨款, 形成附属于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的性质。我国的传媒产业缺乏灵活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和大规模资本运作的能力, 在面临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竞争时势必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4)市场细分不足, 内容质量不高。在70 % 一80 % 的各类电视节.目里, 大约分为只大类: 教育专题、新闻(包括财经报道)和资讯。这三大类在这70 % 的市场里各占三分之一的天下。其中仅教育栏目里面又可以细分为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妇婴教育、老人养生等。而目前国内这种份额的市场几乎是空白的, 而影视剧几乎占到了80 % 的市场份额。大部分内容制作商也是瞄准这80 % 的份额而来的, 这说明我国的影视业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 就在这些影视剧中真正高质量的电视剧也就是20 % , 大量是平庸之作。虽然我国的传媒产业自身和与国际传媒业相比都存在许多问题, 但我国的传媒产业未来发展空间极其广阔, 尤其是电视传媒业;广告行业目前也处于快速发展的转型阶段, 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国际市场的竞争也将对我国的传媒产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全景和基本面预测

1、广告市场持续稳定增长

广告是目前多数媒体的生存之源,广告市场又与宏观经济密切正相关。未来几年,广告营业额的增长持续可期,这必然会拉动户外媒体、广告代理等相关行业获得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分类市场专业化将成为广告公司的发展趋势。

2、广播绑定汽车将稳定增长

中国广播的重新崛起应归功于中国日渐进入汽车时代,广播特别是调频广播也已经变身为一种城市媒体。增长的汽车驾驶者及乘坐者大部分都成为广播的受众,预计这一增长趋势还将延续8-10年。由于成本是所有媒体之中最低的,广播将以更加灵活的方式面对传媒消费和娱乐时代的到来。

4、报刊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整合已经完成中国报刊业是最早开始市朝的核心媒体,除少数党报党刊外,政府与报业集团的资产纽带已经脱离。报业受到的最大挑战来自于互联网,简单的报刊上网并不能挽回失去的阵

地,最重要的是能够制造话题和时尚趋势。财经报刊经过市朝操作,已经开始逐步统治中国财经评论的话语权,但仍没有得到决策机构正式认可。因此,如何进入政府的主流位置将是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5、杂志进入追求品牌价值和市场细分的时代

中国杂志已经开始进入追求独特品牌价值和为了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而进一步市场细分时代。目前一批本土和带有外资背景的期刊凸显,特别是时尚、经济类期刊的增长空间相当可观。

6、低利润的图书出版业借力资本市场

国家鼓励大型的国有企业投资报刊出版业,支持转企改制的有实力的集团上市融资。鼓励中央和地方的传媒集团以及大型媒体集团之间进行资本和业务上的重组。资本市场的喧闹掩盖不住的是图书出版业的低利润率,这也是纸质媒体普遍的问题。

7、互联网传媒将受惠于三网融合带来的视频机会

三网融合中极有可能领跑的就是视频业务。有理由相信,互联网与电信和广电结合在传媒领域可扩展的空间没有止境。预料互联网在未来的十年内将成为全球范围内最具个性化、最有生机活力和商业价值的重要媒体。

8、电影市场进入高速增长期

中国电影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发展期。拨开漂亮的明星和票房数字,从投资价值角度来看,整个电影产业链上真正有价值的只有三样: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才,一是需要长时间积累的版权库,一是强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发行能力。随着中国在电影制作方面政策的全面开放,投资中国电影的时机已经成熟。

9、国外媒体集团进入中国仍将受限

从世界范围内看,西方传媒企业通过并购和整合,已经形成了一批超级传媒集团,并开始涉足中国传媒业。但是由于众多媒体对跨国传媒巨头的敏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哄抬效应,夸大了中国传媒产业的开放程度。到目前为止,国外传媒集团在中国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一些边缘动作,还远未涉入传媒的核心地带。

10、传媒投资将粗放型走向价值型和战略性

自2003年开始,各方资本对中国传媒行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经过7年跑马圈地的粗放型投资,资源价格的上升迫使传媒领域投资转向价值型和战略型投资,力图通过跨行业、跨地域、跨媒体的资本杠杆来撬动媒体资源。

下载枣产业调研一:红枣及其深加工的现状与趋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枣产业调研一:红枣及其深加工的现状与趋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临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临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在线投稿】【关闭窗口】 2009年06月12日 18:22:38 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 红枣产业作为贫困山区临县的一项经济林果品产业,是立足当地......

    农户红枣现状基层调研问卷

    新疆哈密农户红枣现状基层调研 首先本公益助农项目组感谢您在百忙之中耐心填写问卷,祝您生活愉快,事业顺利! 调研者姓名: 联系方式: 枣农姓名: 联系方式: 地址: 1、种植红枣时间: 年......

    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

    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 摘要:本文介绍了陕北红枣的现状和发展优势,分析了红枣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促进陕北红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

    浅析临泽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析临泽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临泽县枣树栽培历史悠久,红枣产业在临泽县有地域优势,发展红枣产业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本文在分析临泽县红枣产业现......

    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定稿)

    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姓名:王建学号:B12040315【内容提要】:休闲产业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于欧美十九世纪中叶初露端倪。它是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定稿

    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 “十一五”期间是继整车高速发展后零部件快速发展的高峰期。整车产量的上升,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不断增长的中国零部件海外市场等因素都给我国零......

    第1期铝及铝深加工产业调研报告

    第1期 市铝及铝深加工产业组2009年2月24日铝及铝深加工产业调研报告为深入贯彻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做大做强铝及铝深加工产业集群,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加大对该产......

    第3期铝及铝深加工产业调研报告

    第3期市铝及铝深加工产业组2009年3月5日产 业 动态动态一直购电有望重启,试点圈定15家企业。针对《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下称《规划》)中直购电试点推行一事,参与《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