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点突破 整体推进 努力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工作全覆盖
重点突破 整体推进 努力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工作全覆盖
2004-06-28
渝中区现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2.7万余户,从业人员近16万人,中共党员3620人。其中, 个体工商户2.3万余户,从业人员8万余人;民营企业3000余户,外资企业200余户,中介和社团组织700余户。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多为商贸、餐饮、中介服务、科技开发和信息产业,呈现出基数大、种类多、分布广、流变性大的突出特点。近年来,区委坚持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作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明确提出了“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条块结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确立了“消除空白点、力求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形成了区委统一领导,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属地与归口管理相结合,各街道与有关部门相互联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有效地扩大了党的工作在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覆盖面。
一、着力于“建”,努力扩大党组织覆盖面
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把党的组织建立起来,是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的基本要求。我们按照市委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组建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开展到哪里”的要求,坚持每年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和工商、税务部门,集中力量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摸底,摸清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注册经营、行业分布、动态变化情况以及党员和党组织的底数,落实建管责任。按照“大的企业独立建、相邻企业联合建、流动快的临时建、改制企业同步建”的原则,在凡是有3名以上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建立了党的组织。目前,共建立党组织156个,已建占应建率100%,覆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1558户。
一是依托“园区建”。“一园一街”(即“西南信息园区”和长江路“科技一条街”)是我区举全区之力发展起来的科技信息产业基地,入驻的民营科技企业达130多户。园区内企业规模大小不
一、员工多少不定、党员比较分散。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建立了6个独立党支部、1个联合党支部和1个临时党支部的基础上,组建了渝中区民营科技企业党总支,将整个“一园一街”所有民营科技企业纳入了党的工作范围,实现了党的工作在园区的全覆盖和“在科技高地构筑党建高地”的目标。目前,由园区党总支筹建的“渝中民营科技企业党建网”即将开通。
二是依托“行业建”。针对我区服务性非公有制企业规模较小、党员分散、不具备独立建党组织条件的实际,我们依托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建立党组织,已覆盖所属会员企业。如市总商会美容美发同业公会和旅游同业公会,分别由80余户和60多户企业组成。我们就把党组织建在同业公会上,使党的工作全部覆盖了整个行业。今年以来,我们还先后依托行业建立了渝中区工商联会员企业联合党支部、渝中区商会上清寺分会党总支、渝中区化工协会党支部。仅这3个党组织,就使党的工作覆盖了522户非公有制企业。
三是依托“楼宇建”。我区商贸业较发达,商务楼宇聚集,全区现有大型商务楼宇54幢,这些楼内入住了大量的“两新”组织,拥有来自各方面的从业人员,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就业其中。我们从物管部门入手,分别在解放碑商圈内的大都会广场、地王广场、雨田大厦建立“楼宇党支部”,把党建工作辐射到整个楼宇中去,促进了中央商务区经济发展。
四是依托“市场建”。针对我区大型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较多,2.3万户个体工商户中党员较多的实际,我们依托市场管理部门和个私协建立党支部,实现党的工作在市场内的全覆盖。依托朝天门大正商场、协信商场的物管单位在市场内分别建立了党支部和党总支。同时,在渝中区个私协建立了党总支,在区个体工商协会朝天门、南纪门分会建立了2个党支部,把市场内个体工商户中的党员纳入了党组织的管理之中。
二、着力于“导”,力求工作指导全覆盖
向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选派数量充足的党建工作指导员,是实现党的工作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指导上全覆盖的重要手段。我区从2001年5月开始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选派党
建工作指导员,今年“南山会议”以来,又进一步加大了选派工作力度,并在指导工作的针对性、规范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实现了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工作指导上的全覆盖。
一是分层次选派,突出工作指导的针对性。我们从区委、街道和有关部门、社区三个层面,共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398名。对区域或行业内有规模、影响力大、生产经营较好的企业,由区委从全区退休、提前离岗和由实职改任非领导职务的党员处级领导干部中选派了17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对辖区内规模相对较大、生产经营比较稳定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由街道或部门在本街道或部门的党员领导干部、党务干部和党员后备干部中选派了178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对社区内规模相对比较小的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社区选派了203名同志担任指导员。不同层面的选派既突出了工作重点,又扩大了党建工作指导员的覆盖面。
二是建立管理机制,讲究工作指导的规范性。我们坚持“三抓”,确保党建工作指导员责任到位、工作到位。一抓职责,落实目标责任。我区制定了《党建工作指导员职责》,三个层面的党建工作指导员分别向区委、街道和部门党组织签了《工作目标责任书》,做到联系一片、指导一片。二抓培训,提高工作水平。坚持对指导员工作实行两级培训:区委组织部定期对区委选派的指导员进行培训;街道、部门党组织和区委选派的指导员负责每年对本单位的指导员进行培训。今年6月,区委组织部对区委和街道、部门选派的近200名党建工作指导员进行了一次集中培训,既交任务,又教方法。三抓制度,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了党建工作指导员任期制度、例会制度、工作情况报告制度、培训制度、考核奖励制度等,并将党建工作指导员履行职责的情况纳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作为评先评优、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对个别责任心不强、履行职责不好的进行撤换,实行动态管理,使党建工作指导员的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三是充分发挥作用,注重工作指导的实效性。各位党建工作指导员既是宣传员、指导员,又是组织员、监督员,他们定期深入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向业主和员工宣传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重要意义,积极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出谋划策,帮助企业协调关系,解决困难,营造起了良好的党建工作氛围。目前,在他们的指导帮助下,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已有370多名员工、40多名私营企业主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位于解放碑地区的重庆泰鑫电子有限公司,不仅公司老总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还先后带动10多名员工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以来,我们抓住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试点契机,积极推进党建工作,新建党组织22个。同时,指导已建立的156个党组织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党的工作,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如重庆互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开展“优质服务月”主题活动、重庆百事达汽车有限公司党支部开展“党员示范岗活动”,许多党组织在“七一”前夕开展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在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许多企业主不由感慨:有了党建指导员,我们随时都能看到党的身影,听到党的声音。
三、着力于“促”,不断延伸党的工作手臂
群团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党建带群团组织建设,以群团组织建设推进党建工作,在互动互促上下功夫,努力扩大群团组织的覆盖面。
一是建立联动机制。按照区委提出的“以党建带工建,以工建促党建”和“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的要求,区委组织部建立了与群团部门的联席会制度,每次调查研究都由组织部和群团部门联手进行。在2001年,区委组织部、区总工会和团区委相继印发了《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工会建设的意见》和《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意见》,形成了围绕加强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各级党组织、工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协同配合、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二是多种形式加大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建立力度。按照区委提出的“哪里有职工,哪里就有工会组织;哪里有共青团员,哪里就有团组织”的工作要求,区总工会、团区委从区情实
际出发,采取“同步建”、“单独建”、“联合建”等形式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同步建”,就是在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的同时,筹建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如我们在重庆协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建立党组织后,相继建立了工会和共青团组织。“单独建”,就是在目前尚未建立党的组织,但规模相对较大、生产或经营比较稳定的非公有制企业,先建立工会和共青团组织,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如重庆大都会太平洋有限责任公司,有员工近400人,目前尚不具备建立党组织的条件,我们就先建立了工会组织,以此推进党组织建设。“联合建”,就是对企业规模小且分散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依托社区、市场、行业、楼宇联合建立工会和共青团组织。目前在全区108个社区建立了联合工会组织和共青团组织。如王家坡街道党工委建立了由重庆百事达汽车有限公司牵头的联合工会,覆盖了整个“汽车城”。目前,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共建有工会组织720个,其中,独立建的600个,联合建的120个,覆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3700余户,覆盖面达90%以上;建有共青团组织127个。已建立的工会和共青团组织成为了党组织的有力助手。如重庆全发药业有限公司是一家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有员工500多人,在党支部领导下,工会、团总支较好地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在尚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工会、共青团组织更是成为了党联系企业员工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纽带和桥梁,使党的工作通过他们延伸到了这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之中。
第二篇:强化措施 重点突破 整体推进《纲要》实施
强化措施 重点突破 整体推进《纲要》实施
襄州区科学技术协会
自2006年2月国务院颁布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以来,在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我们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推进我区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长期以来,区委、区政府对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十分重视,具体做到了”四个到位”:一是领导认识到位。区委、区政府在认真总结本地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到襄州作为一个农业大区,财政弱区,能否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群众整体科学素质的高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整体科学素质,最有效途径和载体就是开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实施工作活动。基于这种认识,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实施工作,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实施工作摆上区委区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区委工作要点,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提高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整体素质、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实施工作开展以来,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实施工作,定期听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实施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保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实施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组织专班到位。为加强对《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的领导,专门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区长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组织部、宣传部、党校、科协、教体局、科技局、财政局、民政局、人社局、卫生局、农业局等18个部门组成的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协,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区委办下发了《襄州区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意见(2007-2010)》,对全民科学素质做出了总体规划和部署。各部门、各镇(区)高度重视《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积极行动,迅速建立了相应的领导专班和工作制度,并由相关科室负责同志担任联络员,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通报情况,安排下阶段工作,为落实好《纲要》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
三是目标分解到位。为把《科学素质纲要》的实施工作落到实处,明确了一名区政府分管科协的领导具体抓。一方面,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十二五总体规划;另一方面,制定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年)工作方案》,把目标层层分解到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责任单位再按照各自职能范围细化目标,分解科室,落实到人。
四是责任落实到位。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纲要》实施工作进行全局指导,坚持抓重点、攻难点、培亮点的工作思路,协调解决实施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把《纲要》实施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目标考核体系,签订目标责任状,以此强化各部门的责任意识,形成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高压态势。牵头部门按照区委实施方案提出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分工,定期督办,总结经验,推广典型,兑现奖惩。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
二、突出重点,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四类人群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实施
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实施工作中,区委区政府围绕重点人群,采取有效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整体推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1、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题,积极推进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区教体局积极推进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深化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内容、教法改革。小学3~6年级开设科学课程,中学开设生物、物理、化学、地理和实验课程,课间广泛开展各类科学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综合实践课进行科学主题探究学习。各校都配备专、兼职科技辅导员,定期进行校内外科技活动,科技教育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区科协、区教体局、区科技局围绕素质教育,充分发挥科技教育特色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以及科技辅导员的作用,组织中小学生开展青少年科技传播、科技创新大赛、少年儿童发明大赛、科技夏令营、校园科技节、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等各类科学实践活动,进行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探讨,培养了一批中小学生“科研人才”。.以特色学校为引领,抓好科普示范学校的创建。围绕”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开展以资源能源的节约与利用、环境保护、农业环境、野生动物保护、安全防灾、科技奥运、气象、生活百科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普进校园大型活动。全区共举行了科技学术报告8场次,参加人数1000人次;观看科普影视5场次,观看人数5000人次;举办科普讲座13场次,参加人数1300人次;举办科普画廊20期次,观看人数20000人次;举办科普图片展览10场次,观看人数100000人次。开展”爱科学月”系列活动,全区有25的学校参与其中,出版科技小报、板报600份(期),小制作、小
实践1700件(次),日记和体会210篇。
2、以实用技术培训为抓手,积极推进农民科学素质行动。一是深入推进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区委组织部制定了《“十一五”全市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科技培训规划纲要》,通过科技培训,使他们掌握2-3门实用技术、专业技能。今年区委组织部和科协联合下发了《关于依托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和终端站点开展农村科普和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实施办法》,依托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对农村党员、基层干部进行科技素质培训和”网上服务日”活动,全区438个村级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点实现了农民与科技专家跨越空间的”面对面”交流。二是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区农业局、区科协、区劳动保障局、区财政局、团区委、区妇联等部门,积极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加强对农村青年、妇女、农业生产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农村经济组织带头人的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10年,全区培训农村技能劳动者2880人,实现万名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有 2592人获绿色证书。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下乡和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科普活动。区科协、区农业局、团区委、区妇联等,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科普大篷车、科技
110、“农村青年科技文化活动月”、“妇女科技直通车”等活动,在全区农村宣传推广新知识、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意识和专业技能。
3、以科普益民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城镇居民科学素质行动。一是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区人社局、科协、总工会等部门,依托技工学
校和其他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和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增强职工竞争择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二是开展群众性职业技能竞赛、技术创新和发明竞赛活动。区科协、区经济局等部门充分发挥企业科协的作用,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和“厂会协作”、“金桥工程”等活动,提高企业职工科技素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三是深入开展“社区科普益民”活动。区直驻社区单位充分利用社区讲坛、文化广场、市民活动中心等阵地,举办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文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双南村社区科普大学根据居民不同需求,开设科普课程,同时利用科普文化广场大型户外电子屏宣传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深受群众欢迎。区残联为解决残疾人的就业,举办了4期岗位技术培训班、安排残疾人就业200人。区妇联积极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和”巾帼建功工程”,带领妇女科技致富和岗位建功,几年来共举办培训班5期,受训人数500多人次。
4、以提高行政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积极实施《公务员法》,把干部科技培训纳入全区干部培训规划。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区党校每年年初制定有《襄州区干部培训工作要点》和《襄州区干部培训主体班计划》。通过举办培训班、科技报告会、科技论坛,向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普及科技发展成果,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今年,我们先后两次邀请中央党校教授在荣华大酒店举办了题为《关于中国模式的若干思考》、《低碳经济》等两期专题报告会。区委宣传部通过讲座、参观、交流、知识竞赛等形式,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与科技发展同步、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能的能力。区人社局为贯彻《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不断加大公务员培训力度,实施了以”公共服务、公共政策、公共经济、依法行政和创新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务员”培训。据统计,两年来,全区共举办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政治理论学习培训班15期,机关业务培训班5期,科技知识培训班6期,参加培训干部达3000人次以上。另外,各业务主管部门还举办了《专业技术人员政治理论学习班》、《组织人事干部培训班》、《妇女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非党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基层团干部培训班》等等,全区各级领导、公务员及职工、干部每年都至少参加培训2次以上。有效地促进了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现代科技知识掌握和应用,提高了领导干部科学决策能力和水平。
三、围绕主题活动,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着力打造《纲要》实施的软环境
首先,宣传造势,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按照国务院和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今后几年全国贯彻实施《纲要》的工作主题是:“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围绕这一主题,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统一行动,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在今年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期间,区科协、区科技局、610办、卫生局、等部门在旭园广场举办了“低碳生活、人人参与”大型科普活动图片展览。
其次,整体联动,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区科协组织专家、青年科普志愿者到学校、社区举办“节约能源”专题讲座,到企业指导职工开展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劳动竞赛活动,到乡镇举办节约能源科普展览;区电视台在《科技之光》栏目每周播放一期科普专题;科技局、农业局及各镇都在互联网上建有科普及农业生产信息网站,宣传科技,推介襄州新、稀、特、高农副产品等。近两年来,我区共组织开展了600人次的送科技、进社区、走校园活动,发放各类科普宣传资料万余份,挂图300多套,发放科普VCD光盘100多盘,张贴标语、横幅100多幅、举办各类培训班及科普讲座50多期(场),科普宣传教育面达85%以上。
其三,搭建载体,营造良好活动氛围。为了讲求实效,我们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实施工作与提高群众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和谐建设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了科普示范镇、街道、村、社区创建活动以及平安建设和文明镇、村活动。几年来我区共有4个镇被评为市级科普示范镇,52个村被评为市科普示范村,13所学校被评为市级科普示范学校,6个社区被评为市级科普示范社区。
四、整合资源,狠抓”四项基础工程”建设,确保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稳步推进。
(一)科学素质教育和培训基础工程进一步加强。我区各级科协和教育部门在加强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新建立了襄州区农村科普培训基地,组建了64人专家科技服务讲师团进村实地开展科普培训工作。区、镇、村三级都建有科普志愿者队伍,经常开展各种科普活动。目前,我区已完成了438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党员的科技教育。70%以上的行政村有科技带头人、科技示范户和科普宣传员,形成了以科技致富能手为主体的农民科普队伍,建立了一支较稳
定的科技辅导员队伍和科普讲师团。
(二)努力推进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科协和科技局作为此项工程的牵头单位,大力整合各相关部门资源,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巡回到各乡镇进行科普图片展览;区科协、农业局、计生局、环保局、卫生局等单位组织科普大篷车、科技110等流动服务工作车,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等活动,实现科普资源共享。
(三)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稳步推进。区科协、科技局、农业局、卫生局、教体局与电视台签订了联办节目协议,开设专题栏目,宣传政策,传播科学知识;区科协已于2007年开设了襄州科普网,创办了《襄州科普》内部刊物;全区有8家实力较强的农技协也建立了自己的网页,结合会员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科普宣传。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科普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几年来,我区克服基础薄弱、经费短缺等困难,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建设科普设施。一是科普专项经费列入区政府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2010年全区财政本级科普专项经费33万元,人均0.33元,2011年财政本级科普专项经费36.5万元,年递增10%。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等重大科普活动还有财政经费保障。二是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支持科普事业。如李行农业、硒山禽业等公司,每年投入的科普经费都在万元以上;双南村在集镇中心建成露天科普文化广场,还安装了彩色电子大屏幕,建有可容纳100人学习的多媒体教室,还配有一间30台电脑教室,建成了襄州区第一家科普大学;全区建设标准化科普画廊 处、科普专栏78个;区科技馆、文化馆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已纳入了区“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在镇级,各镇都有科普活动室、科普站等综合性
科普活动场所,配有科普宣传设备。在村级,80%以上的社区、村有”农家书屋”、科普活动室和科普宣传栏,专栏内容至少每季度更新1次。目前,全区有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1个,农村科普示范基地14个,科普示范学校13所,各中、小学均建有科技活动室,全区科普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存在的问题与几点建议:
总的来说,我区《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开局顺利,并取得初步成效。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是一项崭新的工程,工作量大面广,涉及到很多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在前期的实施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有:一是有些地方和部门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思想上存有“重经济、轻科普”,“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二是各级投入全民科学素质经费不足,导致科普设施和手段仍相对滞后,不能适应新形势科普工作的要求;三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协,让作为群团组织的科协去充当协调角色,显然推力不够。
因此建议:
1、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应上升为国家意志进行立法。把《刚要》实施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目标考核体系,明确各级党政一把手为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第一责任人;
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改为政府常设机构,定编设岗,专人专抓;
3、国家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每年全国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工作作为项目经费列入中央预算,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建设好县(市、区)级科技馆,以增强县(市、区)级科学普及能力
第三篇:浅谈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如何突破“边缘化”困境
新洲区位于武汉市东郊,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边远城区,版图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5万,其中14至35岁青年总数约28.2万,浅谈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如何突破“边缘化”困境。改革开放以来,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超常规发展,迅速成为就业、财税、投资等领域中最具活力的增长源。截止2003年底,共有登记在册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2642个(含个体工商户),从业团员青年数以万计。2004年,共青团新洲区委通过咨询走访、问卷调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辖区内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团建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表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正逐渐陷入“边缘化”困境,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折射了其它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整体现状。下面,笔者试就如何突破“边缘化”困境,构建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多赢”格局,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正视“边缘化”困境,理性看待艰难现状所谓“边缘化”,本是社会学中的概念,主要指难以融入现行主流社会的思维习惯、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边缘化”困境,具体表现为角色定位、工作体系和功能发挥的全方位“偏离”。(一)角色定位“边缘化”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讲,找准其相对独立、且不可替代的角色定位,是争取认同、拓展空间、实现突破的关键。但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这个崭新领域中,由于对诸多关键问题、深层矛盾没有超前研究,缺乏科学界定和适时指导,致使角色定位频频走入“边缘化”误区。
1、越位的万能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国营集体企业有天壤之别,在衡量“成本投入”与“效益产出”时相当“苛刻”,对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的群团活动有一定“排斥性”。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必须先求“生存权”,再争“发展权”,走“务实”、“稳妥”、“渐进”之路。但在面对非公有制经济团建这一全新课题时,却有少数地方无视现实,“头脑发热”,主观臆断,在组织设置、团干选配、活动时间、经费保障等方面,盲目追求高起点、高标准,甚至刻意把团组织的职能夸大化、万能化,任意延伸工作内涵和外延,冒然将“触角”深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人事、思想等“敏感”领域,更有甚者,挣脱不了惯性思维,尚未开展团建就先要求团的地位、团干待遇和工作经费,最终引起企业经营者的反感与对抗,导致障碍重重,事与愿违,被拒之“门”外,造成恶性循环。
2、失位的无为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必须“摸着石头过河”,“踏着荆棘推进”。因此,确有少数地方存在根深蒂固的“等、靠、要”思想,片面地认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情况特殊,形势复杂,团建工作难搞出“真名堂”,到头来吃力不讨好,因而丧失信心,顾虑重重,畏难情绪较重,走入了“消极无为”的极端。工作中,要么一味强调客观困难,观望等待党委和上级团组织出政策、定方案,不敢越雷池一步;要么被动适应,降格以求,应付了事,满足于生搬硬套旧模式、老办法,即使勉强建立团组织,也是出于政策性考虑,大多处在“有组织、无活动”的原始水平上,成了点缀门面的“多余部门”。
3、错位的浮夸型。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是全新课题,更是大势所趋,所以,也有个别地方为了哄上级,出政绩,凭着敏感的“政治嗅觉”,认为行动越早越好,步子越快越好,声势越大越好,唯有如此,才能出典型,出成果,出经验,好大喜功,刻意追求轰动效应,将应时应景的表面文章,作为追求政治功利的手段,完全背离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则热衷于大张旗鼓地发文件,建组织,抢进度,全力以赴地铺摊子,挂牌子,搭架子,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团率100%”到“流动团员覆盖率100%”,各种不切实际的“新口号”、“新招数”不胜枚举,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大跃进”,表面上热热闹闹,虚假繁荣,实质上浮光掠影,走了过场,根本没有解决好深层次矛盾,最终形同虚设,建而后瘫,从“一哄而起”变成了“一哄而散”。(二)工作体系“边缘化”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团的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是优化共青团工作体系的基础,但同时也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的“软肋”。
1、组织体系的覆盖比例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规模大小不一,小到个体工商户,大到集团公司,所有制性质及管理模式极其复杂,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极弱,开业、歇业、倒闭此起彼伏,团员青年下岗、跳槽、换岗频繁,择业自主性和不稳定性突出。这些在客观上造成大批团员青年游离于组织之外,流动团员管理失控更成为致命“顽症”,流出的去向不明,进来的身份不清,团员真实底数模糊,难以纳入规范有效的组织覆盖体系,只有就放任自流,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团组织边建边散,大起大落的恶性循环。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03年底,新洲区已建立团组织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仅占符合建团条件的0.9%,新建团组织能维持一年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
2、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差。在国有集体企业,团建工作受上级党团组织管理和约束,所以在团员发展、团干培养、换届选举、经费划拔、考核奖惩、人事任免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规范的管理机制,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与上级团组织大多属于松散型挂靠关系,传统的管理体系“失灵”,导致团建工作随意性大,依赖性强,运行效率差。如调研中发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普遍存在多头管理、分散管理的问题,许多同企业的团员组织关系分散在人才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原住村组、社区或单位,隶属关系尚未理顺,加之许多青年职工长期超负荷工作,或出差跑业务,或天天“三班倒”,集中活动时间很少,致使“三会一课”等团内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组织秩序的稳定性越来越弱。
3、保障体系的支撑作用弱。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处在原始积累阶段,求生存、求发展是其头等大事,因而普遍趋向于追求利润最大化,其管理结构、劳资关系、作息制度对团建工作容纳度较小,团建活动的时间、经费通常都缺乏保障,许多企业经营者认为,开展共青团活动既要耗费财力物力,又要耗费时间和职工精力,因而借口经营困难,不仅分文不给,甚至要求团组织不能公开挂牌,活动业余时间安排,经费个人自筹,把“共青团”变成了“地下团”。缺乏必要的后盾和支撑,成为难以逾越的团建“瓶颈”,导致团组织软弱涣散,生存空间狭小,地位直线下滑,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陷入了“无钱、无人、无时间搞活动—影响力弱—领导不重视”的恶性循环。(三)功能发挥“边缘化”
1、凝聚功能弱化。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党政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履行这一职能的前提和关键,是团组织必须拥有广泛的青年基础,否则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凝聚功能的强弱,向心力的大小,是团建工作的生命线和能量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讲,赢得青年是团组织一切工作的起点和核心。但目前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由于团组织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服务手段,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青年成长成才的需求和维护其合法权益,丧失了有效地凝聚、引导和教育团员青年的基础,导致青年普遍对团内活动缺乏认同感和参与意识,不愿承担义务责任,甚至不愿意亮出团员身份。
2、政治地位下滑。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连党建都是处在摸索阶段的新课题,从客观上导致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从“关键地位”向“边缘地位”转化演变,团组织固有的参与决策、获取信息、组织动员、维权监督、输送人才等政治优势日益丧失,政治地位全面下滑,政治职能全面弱化,团组织从不可或缺的组成单元,变成充其量只算一个普通群众性组织。例如在调研中发现,共青团组织培养选拔年轻干部的“摇篮”地位已经无从体现,绝大多数团干部是兼职,鲜有能进入企业中层管理干部之列,主观上也普遍认为受雇于人必受制于人,工作上更是无所适从,毫无主见,挺不起腰杆,使团组织成为陪衬和附属物。
3、整体格局失衡。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仅与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差异较大,在其内部,不同经济类型、不同规模、不同企业主也导致团建工作呈现不平衡性。一是区域间不平衡。相对来讲,规模大、效益好的非公有制企业,团组织建设和功能发挥都较好,小型非公有制经济团建工作则多是死水一潭。二是行业间不平衡,相对来讲,在一些技术密集、对年青人才依赖度高的大型企业,团建工作的重视度和地位较高,在一些人员更迭频繁、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较低的企业如餐饮服务业,团建工作比较弱。三是本地企业与外来企业间不平衡。因本地企业领导大都为本地人,团组织容易做协调沟通工作,而外地企业来办厂主要为取得经济效益,加之平时接触较少,团组织较难协调沟通。
二、解读“边缘化”困境,深入剖析内在成因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陷入“边缘化”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集中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团建理念严重滞后。当前,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领域,脱离实际,墨守成规的观念仍占绝对支配地位,主要表现在对企业特性、业主需求和青年利益缺乏定量和定性分析,倾向于照搬照抄公有制企事业单位的团建模式,缺乏独创性和灵活性,雪中送炭少,忙中添乱多,无法有效地为青工服务,为企业解难,为业主分忧,调查报告《浅谈欠发达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如何突破“边缘化”困境》。如截止2003年底,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仅72家,但有些地区片面理解“党建带团建”,生搬硬套党团组织一一对应的传统模式,迟迟不敢与时俱进,实现“团建先行”,致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难有实质性的重大突破;再如肤浅地认为团建就是建团,勤于建团而惰于管团,沾沾自喜于完成团建指标,至于能不能发挥作用则听之任之,结果是边建边丢,事倍功半。总之,工作理念上的这些“老教条”和“旧框框”,就是导致非公有制经济团建工作缺乏活力,松散瘫痪,无所作为,地位丧失的“症结”所在。
(二)企业经营者认可难求。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能否顺利建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业主支持与否,但目前大部分企业主对团建缺乏共识和认同感。主要存在三种类型:一是“无知”型。忙于经营管理,没时间和精力研究团建工作,完全不懂团建为何物,有何作用。二是“误解”型。怕团组织开展活动增加开支,浪费生产时间,扰乱青工心态,影响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更怕团组织的政治影响扩大后,在监督和维权上不与自己一条心,会组织青工“搞对抗”,削弱和制约业主的领导权威,碍手碍脚。三是“排斥”型。业主们由于文化背景、创业经历、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政治成分等多方面的特殊差异,特别是一些涉外(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非公经济组织,通常对政治氛围浓厚的党团组织有抵触情绪,接纳程度偏低,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偏见和局限,直接导致他们对团建工作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抱无所谓或彷徨观望态度,认为团组织可有可无,甚至明推暗顶。
(三)社会影响负面偏多。非公有制经济处在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上,市场经济的固有特性及其负面效应必然给其打上深刻烙印,严重阻碍着团组织正常发挥作用。特别是市场经济领域里滋生和渗透着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倾向,“一切向钱看”的逐利心理,都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团员青年的思想,侵蚀着团内政治生活,使团建工作带上了功利化、商品化的色彩,诱使少数团员干部淡化全局观念、组织观念,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和个人利益,把增加收入与实现自身价值划上等号,将赚钱谋利作为人生唯一目的来追求,对政治追求、人格完善、社会责任和人生价值不屑一顾。
(四)企业现状举步维艰。目前的大多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仍处于极不稳定的初级发展阶段,大多起步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经营不善,管理粗放,家族式倾向严重,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因而自生自灭的多,发展壮大的少。这直接决定了企业主难免会对团建持保守态度,在欠发达地区,这些消极因素的制约作用更明显。如以新洲区的统计结果为例,2003年底共有登记在册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12642个,其中个体工商户和小型私营企业11296个,占总数的近90%,这些“小作坊”式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也从一个侧面充分显示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整体现状。
(五)青年心态日趋多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由于青年员工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多元化,导致其心态日趋复杂,主要表现为:一是雇佣心态。由于大多数团员青年的身份是打工者,与业主是“雇佣”关系,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总认为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不算正式工作,是业主的“打工仔”,失落感严重,从趋利动机出发,只想做老老实实是地多做事、多挣钱,怕参加团组织活动会影响本职工作,影响经济收入,故组织观念淡漠,刻意远离党团组织,先进性无从谈起。二是临时心态。受几十年来旧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青工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分配、人事、用工、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特殊管理体制缺乏归宿感,潜意识里还是向往“铁饭碗”,思变与惧变、渴望竞争与害怕淘汰的矛盾心理相互交织,造成青年员工临时观念严重,普遍对团组织依赖感不强,存在“入团无用”思想,认为团员身份可有可无,对团内事务参与意愿差,甚至为了不交团费而隐瞒团员身份,出现了发展团员难、口袋团员多等新问题,造成队伍萎缩。
三、突破“边缘化”困境,着力构建“多赢”格局要突破“边缘化”困境,关键是坚持“多赢”原则,兼顾多方利益,以变应变,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大胆创新,找准团的工作、企业发展和团员青年需求的最佳切入点、着力点和结合点,使团的工作更具现实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做到企业主欢迎,社会满意,团员青年喜闻乐见,团组织力所能及,开创携手共进,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新格局。
(一)坚持党建带团建,把握政治方向是构建“多赢”格局的前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做好共青团工作的前提。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涉及方方面面,仅仅靠共青团一个部门的力量是有限的,往往会陷入“孤掌难鸣”、“后继乏力”的困境,因而必须要克服“等、靠、要”思想,主动适应形势发展,紧紧依靠党建带团建,在党组织直接领导和统一协调下推进工作,充分依托利用党组织的政治优势、权威和号召力,优化外部环境,弥补团组织在地位、资源上的不足,以苦战巧干图发展,以民心作为求地位,以实际行动赢支持。各级党组织也要把非公有制经济团建工作纳入党建工作的总体目标之中,从思想上、组织上、干部上、队伍上、作风上全面带动,做到同步设置组织、同步培训干部、同步建设班子、同步部署工作、同步督促检查、同步考核奖惩的“六同步”,逐步形成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齐抓共管,一体化推进的良好局面。
(二)坚持与时俱进,健全工作体系是构建“多赢”格局的基础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是一项艰巨复杂、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把建立健全工作体系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1、要建立立体化的组织覆盖体系。组织覆盖是工作覆盖的前提,没有坚强的组织堡垒,开展任何工作都只是昙花一现。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基础在于“建”,在于消除空白点,扩大有效覆盖率。要按照“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团组织”的工作目标,根据地域不同、规模大小、青年人数多少,以及团员青年在本地区、行业之间相互流动的实际状况,以“该独则独,能联则联,宜统则统”的原则,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探索建团新模式,促进组织设置创新,确保成熟一个,建立一个,巩固一个。对于那些规模较大、生产经营和青年职工人数相对稳定,符合单独建团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应当独立建团;对于那些规模较小、团员青年数量较少,不具备独立建团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则依托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工商联、个私协等部门,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的原则,采取乡村企联合建团、市场建团、行业建团、社区建团等多种新建团模式,逐步形成“打破地域、条块结合、纵横交错、立体网络”的团建覆盖新模式。
2、要建立社会化的活动运作体系。活动是一个组织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催化剂。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由于其自成体系的特殊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劳资关系,使开展活动缺经费、无人员、没时间成为最大的难题,因此,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中,实行社会化运作势在必行,是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的唯一途径。要大胆创新,摒弃“就团论团”的狭隘观念,从依靠行政手段向群众化、社会化的新型运作方式转变,充分挖掘和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如针对时间难统一、人员难集中的实际,活动方式要以“小型业余”为主,统一主题,化整为零,见缝插针,走团的活动业余化的路子,力求保持活动的经常性和延续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团员青年参与其中;针对经费保障不足的实际,则要尽量避免行政化、下指令、强摊派的传统工作方式,积极拓展视野,通过集资、融资、出资相结合的社会化运作方式,争取工商、劳动、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3、要建立网络化的力量凝聚体系。能否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团建工作,凝心聚力是关键。一是要创新团员“发展、管理、教育、推优”制度。探索建立动态、开放的团员管理机制。要以流动团员管理为重点,按照“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为辅”的原则,克服基层组织团员底数不清、管理混乱的状况,使团员队伍在动态中保持相对稳定。要及时做好团员组织关系转接工作,积极拓展联系渠道,最大限度地方便和加强流动团员与团组织的联系。要积极做好团员发展和“推优”工作,不断补充新鲜血液,凝聚广大团员青年。二是要创新团干部队伍“选拔、培养、使用、输送”制度。在团干部选拔配备上要积极倡导“公开选拔”、“民主推荐”、“竞争上岗”等方式,以“重在素质,合理兼职,在职有为,不辱使命”为准则,真正把一批爱岗敬业,青年拥护,具有较强奉献精神、开拓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的优秀团干部吸收选拔上来,构筑团的核心力量层。要通过建立培训、考核、推优等方面的制度,做好“荐才”工作,“扶上马、送一程”为团干部成长成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
(三)坚持服务为本,引导青工成才是构建“多赢”格局的关键竭诚为青年成长成才服务是共青团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团的工作要准确把握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和脉搏,想青年所想,急青年所急,时时、处处、事事维护青工利益,有针对性地引导青工在奉献社会、服务人民中建功成才。要灵活采用座谈、讨论、演讲、联谊等方式,对团员青年开展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拓宽知识领域,提高思想文化素质,增强辨别是非、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围绕提高青工素质,深入开展业务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制定并完善相匹配的奖励政策,促进青工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真正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要代表和维权青工合法权益,积极为青工提供法律、婚姻、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认真倾听并及时反馈青工呼声和意愿,积极与业主协商沟通,促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在劳动用工、生产安全、医疗保险等方面更加规范,解除青工的后顾之忧,改善其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对侵害青工权益的现象,要主动组织干预,敢管善管,真正成为青工“知心人”,以此影响、团结、带动青年,逐步使共青团工作从被动向主动式发展,发挥好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
(四)坚持效益优先,争取业主认可是构建“多赢”格局的重点企业的生产目的是追求经济效益,团组织如果抛开这个根本,游离于经济建设中心之外,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和发展基础。所以,应围绕企业发展,扎实开展以“强素质,保安全,增效益,做贡献”为主题的“岗位建功成才”活动。要结合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积极开展青工喜闻乐见的读书求知、文体娱乐活动,不断满足广大青工的精神文化需求,营造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的良好氛围,塑造企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围绕提高经营效益,以“科技、创新、奉献”为主线,在广大青工中深入开展岗位达标、创新创效、科技攻坚、节能降耗、质量监管、献计献策等一系列活动,完善和加强售前、售中、售后营销服务体系,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青工人才效益的“双丰收”,以获得业主和团员青年的认同和欢迎;围绕“危、难、险、重、新”任务,想企业之所想,急生产之所急,充分发挥青年突击队的生力军作用,为企业分忧解难;围绕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通过开展“青年文明号”和“青年岗位能手”等团的名牌工作,以及组织青工参加“希望工程”、“植绿护绿”和“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公益活动,既不断提青工的信誉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又为当地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贡献,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总之,通过实实在在的奉献和贡献,让业主尝到“甜头”,理解团组织的性质,体会建团与不建团的区别,消除对抗情绪,赢得企业主的信赖支持,解决“思想上建团”的问题,营造最优化的团建工作内外部环境。
第四篇: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习近平同志在湖北考察工作时,把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作为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把握的重大关系之一。这对于帮助人们深刻认识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掌握科学的改革方法论,继续把改革全面引向深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各方面,其目标包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可以说,新形势下的改革领域众多,且各个领域的关联性显著增强,一个领域的改革往往需要其他领域的协同配合。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如果不整体推进、统筹兼顾,某一领域就可能成为“短板”,拖了后腿,从而很难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坚持以整体推进深化改革,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
坚持整体推进,要求我们在深化改革中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树立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运用统筹兼顾的方法,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
但是,整体推进是不是意味着不分主次、不分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呢?当然不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在认识事物时需要注意区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这两个方面不是平起平坐、不分轻重的。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学会统筹兼顾,更善于抓住重点,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我们正是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在一些领域进行重点突破,才促进了整体上的改革,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制约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很多,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很繁重。特别是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使我国改革发展面临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在众多矛盾和挑战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我们必须心里有数,从而在实践中分清轻重缓急,以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改革,使之对全面深化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了许多战略部署,对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提出了明确要
求。只要我们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必然能够有力地带动其他方面的改革。
总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是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整体推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重点突破是推进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基本要求;整体推进是重点突破的最终目的,重点突破是整体推进的必然路径。只有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辩证关系,才能使改革得到全面深化。
第五篇:深化认识 抓好重点 努力实现项目工作新突破
一、切实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抓项目、增后劲、促发展的紧迫感
今年以来,各级各部门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深化项目竞赛活动,营造发展氛围,项目工作呈现“四个快”:重点建设项目进展快,签约项目跟进快,竞赛单位任务完成快,项目服务工作节奏加快,推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较快增长。1-9月,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54亿元,增长43.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4位。从近年来项目工作的明显成效、成功做法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必须进一步深化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要深化项目带动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项目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生命所在。首先,经济增长要靠项目来拉动。初步统计,去年和今年已经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的12个市级重点工业项目,1-9月增加产值占今年全市新增工业产值的18.3%。省里确定的28个工业新增长点项目,前三季度新增产值占全市新增产值的50.5%。其次,固定资产投资要靠项目来支撑。我市固定资产投资2000年58.68亿元,2001年65.07亿元,2002年77.67亿元,2003年100.52亿元,短短四年增长近一倍。第三,财源培育要靠项目来推进。项目建设的过程就是财政增收的过程,项目建成之后就是新兴的财源。比如,今年1-9月全市高速公路建设实现税收7609万元,增长139.9%,是支撑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后,将成为营业税的一个稳定新税源。
(二)要深化项目工作紧迫性的认识。从投资规模看,1-9月我市固定资产投资仅占全省的7.4%,相当于福州的25.2%,厦门的42.7%,泉州的45.8%。由此可见,虽然投资增长很快,但投资规模仍然偏小。从项目体量看,60个市级重点项目平均投资6.92亿元,比全省103个重点项目平均投资少4.08亿元。其中工业生产性项目平均投资1.48亿元,比全省工业生产性项目平均投资少4.52亿元。这说明,我市的项目尤其是有影响的大项目还依然太少。从投资增长的变化趋势看,随着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工程进入扫尾,二期工程进入路面施工,高速公路投资将减少,明年固定资产投资可能出现直线回落。超前策划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重大投资项目刻不容缓。从县(市、区)之间看,尤溪、梅列、大田、沙县等县(区)快速增长,清流、建宁等县增幅较低,最高增幅与最低增幅相差104.4个百分点,区域之间不平衡性加剧。从区域发展态势看,省委提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在省内外产生了积极效应,三明的区域位置和作用将更加突显。由于有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背景,有了三福高速公路即将通车的硬件,越来越多的外商、沿海企业、区外业主到三明考察、投资,各方面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迫切,要求更加强烈,氛围更加浓厚。
(三)要深化开展项目竞赛活动的认识。抓项目要有载体,营造氛围要有抓手,这个载体和抓手就是我们开展的项目竞赛活动。开展项目竞赛活动,能够激活投资主体,集聚民间资本,吸纳区外资金。今年民营企业新上项目211个,商会项目达到102个,实际利用外资项目达到63个。前9个月民间投资达到27.58亿元,增长46.5%。这些大部分都是通过开展项目竞赛活动取得的。开展项目竞赛活动,能够增强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各个领域一起抓,各类所有制一起上,大中小项目齐发展的势头。今年市直71个招商引资参赛单位已有53个单位完成或超额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前9个月引进的资金是去年全年的1.45倍;12个县(市、区)储备项目1208个,安排项目前期经费1304万元,有4个县(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幅其中尤溪县增长1.06倍。开展项目竞赛活动,能够促进各级各部门转变观念,调整心态,改进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提高行政效率。今年前三季度市政务中心共受理各类审批和服务事项6.95万件,办结率95.3%,总办结时限比承诺总时限节省2.37万个工作日。开展项目竞赛活动,能够衡量单位工作绩效,评判干部工作能力,形成以项目为核心的激励机制。
二、切实抓好重点环节,努力实现项目工作新突破
(一)大项目、好项目要有新突破。一要加快60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18个交通、能源等在建项目要超额完成